针刺镇痛对大鼠血儿茶酚胺含量的影响

针刺镇痛对大鼠血儿茶酚胺含量的影响

一、针刺镇痛对大白鼠血中儿茶酚胺含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周民涛[1](2017)在《电针超前镇痛在胸科手术围术期镇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主要研究电针针刺内麻点与内关穴超前镇痛在胸科手术围术期镇痛的临床效果以及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全麻男性病人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二组,E组(实验组)麻醉诱导前30min用电针刺激,术后再次给予电针刺激;F组(对照组)单纯行全身麻醉处理,术后使用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检测针刺前(T0)、手术后2h(T1)、12h(T2)、24h(T3)和48h(T4)时间点血液标本中β-内啡肽(β-EP)、5-羟色胺(5-HT)和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手术过程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维持相同状态下(50-60之间)记录术中使用的麻醉药物量。术后两组患者都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T0、T1、T2、T3和T4各时间点患者的镇痛效果,并记录各时间点疗效等级评定、安全等级评定和不良反应。结果:1、E组患者在T1、T2、T3时间点VAS评分低于F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瑞芬太尼用量E组是(1.83±0.56)mg,相比F组(2.54±0.62)mg显着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镇痛疗效比较:E组在术后2h、12h、24h优于F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安全性等级比较,E组高于F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E组患者血浆中β-EP在T2、T3、T4时间点含量相对于F组显着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血浆中β-EP在E组T1、T2、T3和T4比T0时间点含量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F组T1比T0时间点含量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E组患者血浆5-HT水平在T1、T2和T3时间点含量与F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血浆中5-HT在F组T1、T2和T3与T0相比含量显着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HT在E组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E组患者血浆PGE2水平在T1、T2和T3时间点含量与F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血浆中PGE2在F组T1、T2和T3与T0相比含量显着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E2在E组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超前镇痛能为胸部手术提供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和减少术中镇痛药物的用量,可能的机制是电针刺激内麻点和内关穴能增加内源性β-EP产生和抑制炎症介质5-HT以及PGE2的释放。

姚娟娟[2](2016)在《电针分娩镇痛效应及不同时间段DYN、PGE表达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不同穴位电针的镇痛疗效,临床观察产妇的电针镇痛效应,并观察电针分娩镇痛对产程及母婴安全性的影响,进一步观察电针后大鼠痛阈值的改变及不同时间段大鼠血清强啡肽、前列腺素E2的表达,为临床应用电针治疗分娩疼痛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以期为分娩镇痛提供新的治疗视野。方法:临床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产妇随机分为空白组、药物镇痛组、辨证取穴电针组、电针三阴交加合谷组四组,每组30例,药物镇痛组在第一产程潜伏期静脉推注安定10mg,穴位电针组在产程中取相应穴位电针治疗,空白组只予常规的呼吸指导和局部按摩,观察并对照各组产妇镇痛效应及产程进展情况、产妇生命体征情况、产后2小时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及羊水情况。动物研究:将造模成功的孕鼠120例随机分为四组,即:空白组、药物镇痛组、电针夹脊穴组、电针三阴交加合谷组各30例,穴位电针组按大鼠取穴方法取相应穴位自产程开始予电针镇痛,药物镇痛组予盐酸瑞芬太尼尾静脉持续泵注射,空白组未行任何处理,自然分娩。用热水甩尾测痛法测定四组大鼠治疗前后痛阈值的改变,并用ELISA法检测首次电针镇痛后30 min、60 min、120 min三个时间段大鼠血清中DYN、PGE2表达含量的改变。结果:临床研究:1、镇痛疗效方面:(1)治疗前,四组产妇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四组产妇间在镇痛后1小时、宫口开7-8cm、宫口开全时三个时间段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由低到高依次为:药物组<辨证取穴电针组/三阴交+合谷组<空白组。(3)四组产妇分别组内比较,辨证取穴电针组、三阴交+合谷组、药物组产妇治疗后VAS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P<0.01),空白组产妇治疗后各时间段的VAS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四组产妇分娩镇痛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低到高依次为:空白组(18.5%)<三阴交+合谷组(60.7%)/辨证取穴电针组(64.3%)<药物组(79.3%)。2、产程进展方面:(1)四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由短到长依次为:辨证取穴电针组/三阴交+合谷组<药物组<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四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由短到长依次为:辨证取穴电针组/三阴交+合谷组<药物组<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四组产妇第三产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母婴安全性方面:四组产妇治疗后生命体征、新生儿Apgar评分、羊水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产后2小时出血量多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础研究:1、痛阈值方面:(1)治疗前,四组大鼠痛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四组大鼠痛阈值由低到高依次为:空白组<夹脊穴组/三阴交+合谷组<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各组分别治疗前、后相互比较,电针夹脊穴组、三阴交+合谷组、药物组大鼠治疗后痛阈值均高于治疗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空白组大鼠治疗前、后痛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DYN、PGE2表达含量方面:(1)DYN:电针后组内大鼠血清DYN表达含量随着时间改变逐渐下降,各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GE2:电针后组内大鼠血清PGE2表达水平随着时间改变逐渐升高,各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电针分娩镇痛能够明显降低产妇VAS评分,提高镇痛总有效率,能够减轻分娩疼痛,镇痛效果不及药物镇痛好,但镇痛持续性较药物镇痛好。(2)电针分娩镇痛能够明显缩短产程时间,加快产程进展,避免因产程延长而引起的不良后果。(3)电针分娩镇痛不会引起产妇生命体征的异常,不会增加产后2小时出血量,对新生儿Apgar评分及羊水无影响,是一种安全的镇痛方法。(4)穴位电针可提高大鼠痛阈值,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5)电针后大鼠血清DYN表达含量随着时间改变逐渐下降,PGE2的表达含量随着时间改变逐渐升高。

张玲[3](2014)在《不同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穴区温度及相关疼痛因子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选用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制作类痛经大鼠模型,全身冷冻法制备寒凝证模型,二者结合制成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选用三阴交穴,采用两种不同针刺方法分为两组进行治疗:刺激量A组(期望“得气”组)采用粗针、深刺、行平补平泻手法,刺激量B组(期望“不得气”组)用细针、浅刺、不行手法,测定治疗前后子宫收缩强度,以红外热像技术测定三阴交和血海穴区的左右侧温度变化,检测子宫和脊髓的κ-受体和μ-受体以及海马NMDA受体的表达,评价不同的针刺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的镇痛效应是否存在差异,探讨“得气”的客观评价指标其神经生物学机制,为“得气”对经穴特异性的影响因素研究提供实验数据。研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6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4只,分别为:盐水组、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刺激量A组(期望“得气”组)、刺激量B组(期望“不得气”组)。除盐水组外均给予大鼠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2U/只,并于第1天至第5天放入-25℃冰柜冷冻,制备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盐水组每日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第10天注射缩宫素后,刺激量A组(期望“得气”组)和刺激量B组(期望“不得气”组)以不同刺激量进行针刺治疗。记录子宫收缩波个数、峰峰值及子宫活动度;以红外热像技术测定三阴交和血海穴区的左右侧的基础温度和治疗后60分钟内的左右侧温度;以RealTime-PCR法测定子宫和脊髓的κ-受体和μ-受体以及海马NMDA受体的表达。研究结果1不同针刺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的子宫收缩强度的影响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子宫收缩波个数明显增加(P<0.01),子宫收缩波峰峰值显着升高(P<0.01),子宫活动度显着增加(P<0.01);与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比较,刺激量A组(期望“得气”组)显着减少了子宫收缩波个数(P<0.01)并降低了子宫活动度(P<0.05);与刺激量A组(期望“得气”组)比较,刺激量B组(期望“不得气”组)的子宫收缩波个数明显增多(P<0.05)。2不同针刺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的左右三阴交和血海穴区温度的影响寒凝证类痛经模型大鼠三阴交穴区的左右体表温度失衡,刺激量A组(期望“得气”组)(粗针、深刺、行平补平泻手法)可显着调节大鼠三阴交穴区左右温度失衡的状态,且调节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针刺后20-40min调节作用较为显着。刺激量B组(期望“不得气”组)(细针、浅刺、不行手法)无明显改变。寒凝证类痛经模型大鼠血海穴区的左右温度在各个时间点均未见明显异常。3不同针刺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的子宫和脊髓阿片受体表达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子宫μ受体的表达明显升高(刺激量A组(期望“得气”组)P<0.01,刺激量B组(期望“不得气”组)P<0.05)。各组间子宫κ受体、脊髓μ受体与κ受体的表达均无明显差异。4不同针刺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的海马NMDA受体表达的影响各组间海马NMDA受体NR1亚型的表达均无明显差异。研究结论:1寒凝证类痛经大鼠表现为子宫痉挛收缩状态,刺激量A组(期望“得气”组)可明显缓解子宫痉挛状态,刺激量B组(期望“不得气”组)未见此效应,提示刺激量A组针刺效应强于B组。2红外热成像结果表明,寒凝证类痛经模型大鼠三阴交穴区左右体表温度失衡;针刺强刺激介入后,可调节大鼠三阴交穴区左右温度失衡的状态,该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针刺20-40min后调节作用较为显着。而较小的刺激量介入未见明显改变。根据中医理论“气至而有效”论述认为刺激量A组(期望“得气”组)的模型动物处于较强“得气”状态。3中枢与外周阿片受体基因表达的结果显示,刺激量A组(期望“得气”组)可调节外周子宫组织μ受体的表达,提示得气状态下针刺效应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调节靶器官μ受体的表达而实现的。而中枢μ、κ及NMDA受体基因表达未见明显改变,可能与动物受到寒冷刺激后机体内环境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紊乱有关,其深入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揭示。

程莉莉[4](2013)在《电针诱导山羊中枢脑啡肽前体及阿片肽受体基因表达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电针是将脉冲电流通过针灸针导入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由于它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而被广泛的用于治疗临床疼痛性疾病以及缓解多种手术中的疼痛。从20世纪60年代,科研工作者开始研究电针镇痛的机理。早期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乙酰胆碱、儿茶酚胺等,参与了针刺镇痛的调节。后来,研究证实神经调质,尤其是内源性阿片肽,如脑啡肽、内啡肽、强啡肽等,在针刺镇痛调节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δ-受体、μ-受体和κ受体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三个重要的阿片肽受体,其中内啡肽主要与δ-受体和μ-受体结合,脑啡肽主要与δ-受体结合,强啡肽主要与κ受体结合,发挥镇痛调节作用。电针镇痛效应不仅仅表现为针刺时立即出现的“即时镇痛效应”,还具有“镇痛后效应”,即电针结束后机体的痛阈仍然高于基础水平,疼痛得到改善的效应。“即时镇痛效应”已经被证实与内源性阿片肽的释放有密切关系。镇痛后效应对疼痛疾病的治疗以及手术后的康复有重要作用。然而,电针诱导的“镇痛后效应”机制至今还没有被完全阐明。有研究报道显示,电针能够提高大鼠中枢神经系统中内源性阿片肽前体以及阿片肽受体的基因表达水平,推测电针镇痛后效应可能是由于启动阿片肽基因表达,以补充因释放消耗的阿片肽物质,目前这一推测仍没有被证实。电针镇痛机理的相关研究在小实验动物(尤其是大鼠)中广泛开展,这些研究为解释针刺镇痛现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电针诱导的镇痛效果已被证实存在着种属差异。研究表明,电针诱导的反刍动物的镇痛效果优于人或大鼠等小实验动物,因此,反刍动物被认为是研究针刺镇痛机制(包括镇痛后效应机制)的最理想的动物模型。本实验使用108只杂交健康雄性成年山羊。采用相对荧光定量PCR法对其中54只羊,测定中枢神经系统镇痛相关核团(区)脑啡肽前体以及阿片肽受体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另外54只羊,测定甲硫氨酸脑啡肽的含量。实验山羊右侧卧保定,选取“百会-髫甲”、“耳根-三阳络”组穴,60Hz电针刺激0.5h(假针组山羊插针不通电,仅保定0.5h),于电针前0.5h、停针后0h、2h、4h、6h、8h、12h、24h(n=6)测定山羊痛阈,并采集中枢实验样本,包括尾核、伏核、杏仁核、视上核、下丘脑室旁核、下丘脑腹内侧核、弓状核、丘脑室旁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背核、缰核、臂旁核、中缝大核、巨细胞网状核、孤束核、神经垂体和脊髓背角,测定前脑啡肽和阿片肽受体基因的表达水平以及甲硫氨酸脑啡肽的含量,研究他们与山羊痛阈之间的关系,探讨它们在电针镇痛后效应中的作用。山羊痛阈测定结果显示:假针组山羊的痛阈与电针前0.5h组山羊的痛阈没有显着性差异(p=1.00)。电针刺激山羊后,痛阈升高,并在0h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在停针后6h开始回升,8h出现第二个高峰,接着又逐渐下降。在停针后0-12h期间,山羊痛阈显着高于电针前0.5h时的痛阈,说明山羊电针镇痛后效应至少可以维持12h。前脑啡肽基因测定结果显示:电针结束后,尾核、伏核、下丘脑室旁核、下丘脑腹内侧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背核、臂旁核、孤束核和神经垂体中,前脑啡肽的mRNA水平在6h达到高峰;巨细胞网状核中,脑啡肽的mRNA水平在8h达到高峰;杏仁核和缰核中,脑啡肽的mRNA水平在12h达到高峰(p<0.01)。停针后24h,所测核团区(除了伏核)中脑啡肽的mRNA的表达水平仍然高于电针前0.5h的表达水平(p<0.05)。δ-受体基因测定结果显示:电针前后δ-受体mRNA水平变化趋势与脑啡肽的mRNA水平变化趋势相似。与电针前0.5h相比,在神经垂体、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背核、巨细胞网状核、下丘脑腹内侧核、下丘脑室旁核、臂旁核、孤束核、杏仁核、缰核、伏核和尾核中,δ-受体mRNA表达水平的峰值分别提高了3.24,2.30,1.44,1.36,1.24,1.22,1.20,1.10,1.10,0.96,0.71和0.71倍。μ-受体基因测定结果显示:在停针后0h,μ-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开始升高(p<0.05),并且在所测核团中出现一个(4h或6h)或两个峰值(2h和8h、4h和8h或4h和12h)。与电针前0.5h相比,停针后24h,μ受体1mRNA的表达水平在被测的核团(区)中仍然保持较高的水平(p<0.05)。κ-受体基因测定结果显示:在所检测核团(区)中,κ受体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K-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在停针后0h开始升高(p<0.05),到停针后8h略降,接着迅速回升,并在停针后12h达到高峰,之后又开始降低。但在停针后24h,κ-受体mRNA水平仍然高于电针前0.5h的水平(p<0.05)。甲硫氨酸脑啡肽水平测定结果显示:甲硫氨酸脑啡肽水平与痛阈呈正相关性(r=0.605~0.911,p<0.01)。在大多数核团(区)中,甲硫氨酸脑啡肽水平经电针诱导提高(p<0.05),停针后0h达到高峰,之后缓慢下降,到停针后4h至6h降到较低水平,但仍然高于电针前0.5h的水平。以上实验结果清楚展现了电针诱导的前脑啡肽和阿片肽受体基因表达的动力学过程,提示阿片肽及其受体的基因启动参与了电针镇痛后效应的调节。该结果有助于进一步阐明针刺后效应的机理,促进针刺镇痛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陈榕[5](2012)在《平衡针对大鼠镇痛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研究目的本实验以正常大鼠为受试对象,观察平衡针治疗前后大鼠耐痛阈、β-内啡肽(β-EP)、五羟色胺(5-HT)、乙酰胆碱(ACh)等指标的变化趋势,以期望从行为学、神经生理、神经生化学方面探讨平衡针对大鼠下肢痛镇痛作用规律及机制,为临床上平衡针治疗各种痛证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推广平衡针在针灸临床的应用。2研究方法48只SD健康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空白组、平衡针组。选用行为学及放射免疫法等方法,以空白组为对照,采用PL—200型热刺痛仪置于大鼠后肢足底部致痛,分别测试两组大鼠双侧后肢耐痛阈。观察一周内平衡针组针刺”踝痛穴”的不同时段大鼠耐痛阈的变化;一周后取材,检测对比两组大鼠下丘脑和血清β-EP、5-HT、ACh含量的变化。3研究结果(1)行为学—大鼠双侧后肢热刺激耐痛阈变化:①平衡针治疗1d后,大鼠耐痛阈不见延长反见缩短;治疗3d后,大鼠耐痛阈比扎针前略见延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治疗5d、7d后,大鼠双侧后肢热刺激耐痛阈较空白组有明显延长,统计学差异极显着(P<0.01);组内相比较,针后的耐痛阈较针前也有明显延长,统计学差异极显着(P<0.01)。(2)β-EP含量变化:大鼠下丘脑中β-EP含量明显降低,相较空白组统计学差异极显着(P<0.01);血清中β-EP明显升高,相较空白组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3)5-HT含量变化:大鼠下丘脑中5-HT含量明显升高,相较空白组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4)ACh含量变化:大鼠血清中ACh含量明显升高,相较空白组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4结论平衡针灸具有良好的快速镇痛作用,它可以激活机体内源性镇痛系统的功能,通过中枢和外周的全身性广泛的调节,发挥快速和持续的镇痛效应。

魏丽娜[6](2011)在《不同频率电针对山羊痛阈和中枢P物质表达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P物质属于速激肽家族成员,在哺乳动物神经系统中可能作为一种神经递质或调质。P物质在痛觉调制方面具有双重作用,在脊髓中作为神经递质传递“痛”信号,而在脑内其具有镇痛效应。P物质在皮质下区含量最高,如黑质、丘脑前部、苍白球、尾核和PAG。用放免和免疫组化法发现P物质在中脑、下丘脑和视前区有较高的表达,而在小脑的表达量较低。低频电针刺激P物质增加比高频多,电针刺激能引起大鼠尾壳核、下丘脑室旁核、下丘脑视前区、杏仁核、PAG表达的增加,但是在脊髓背角,15 Hz是最佳频率,可以引起P物质表达的增加。P物质在脑内有广泛的分布,其在镇痛机制中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兽医工作者经验表明,反刍动物的最佳镇痛频率范围为30-300 Hz,而小实验动物的最佳镇痛频率为2-15 Hz,是否反刍动物针刺镇痛机制和小实验动物有差异,具体有什么样的差异,目前尚不清楚。以往的针刺镇痛实验主要是针对小实验动物和人的,而对反刍动物针刺镇痛机制研究较少。本实验主要是研究不同频率电针对山羊脑内P物质表达和分布的影响,初步阐明P物质参与山羊高频针刺镇痛的作用机理,为反刍针刺镇痛在兽医临床上的运用提供理论支持。本实验选取健康成年杂交山羊35只,体重25±2kg,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2 Hz、40 Hz、60 Hz和100 Hz电针组。固定好山羊后,电针组采用“耳根-三阳络”、“百会-鬐甲”两组组穴,电针刺激30 min,电针前和电针后分别采用经典的钾离子透入法测定山羊的痛阂。电针刺激结束后,麻醉山羊,灌流固定取脑,制作石蜡切片,采用SABC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山羊脑内P物质在镇痛相关核团和组织内(隔区、尾核、视上核、下丘脑室旁核、下丘脑腹内侧核、杏仁核、PAG、红核、蓝斑、臂旁核、中缝大核、孤束核、巨细胞网状核、脊髓背角)的表达情况。实验结果表明60 Hz电针组山羊的痛闽电针前后痛阂上升了84%,40 Hz和100 Hz电针组分别上升了51%和54%,2 Hz组上升了35%,60 Hz电针组痛阈升高与其他电针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其次为40 Hz电针组和100 Hz电针组,但这两组痛阈升高无显着性差异(P>0.05)。SABC免疫组化结果表明,隔区、尾核、视上核、下丘脑室旁核、杏仁核、PAG、红核、蓝斑、臂旁核、中缝大核、巨细胞网状核、孤束核和脊髓背角的电针组P物质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40 Hz、60 Hz和100 Hz高频电针P物质在隔区,PAG、红核、臂旁核的表达量高于2 Hz电针组,其中隔区、红核、臂旁核表达量显着高于2 Hz(P<0.05)。电针频率为60 Hz时,P物质在尾核、视上核、杏仁核、中缝大核、巨细胞网状核表达量最高,显着高于其他电针组。电针频率为40 Hz时,下丘脑腹内侧核和脊髓背角表达量最高,与其他电针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电针频率为100 Hz,下丘脑室旁核的表达量最高,显着高于其他电针组(P<0.05)。电针为2 Hz时,蓝斑和孤束核的表达量最高。

郭海停[7](2011)在《不同频率电针对山羊痛阈和中枢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含量的影响》文中认为一氧化氮(NO)是一种广泛存在体内的小分子物质,在神经系统中参与信号传导,但在痛觉调制中发挥的双重作用一直被人们所讨论。电针能够引起体内多种痛觉调制物质含量发生变化,一氧化氮含量变化同样受电针参数的影响。不同动物对电针产生的镇痛效果有着差异表现,作为电针镇痛效果良好的山羊,电针后体内中枢中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有着怎样的趋势及电针对痛阂的影响如何值得探讨。我们采取从低频到高频分4个不同频率对山羊进行电针观察痛阈变化,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山羊中枢中镇痛相关区域中一氧化氮唯一催化酶,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含量变化进行观察,描述不同频率对山羊中枢nNOS的影响以及nNOS与痛阈变化的关系。本实验选取35只成年健康公山羊,体重25±2Kg,随机分成对照组、2Hz组、40Hz组、60Hz组和100Hz组,每组7只。除对照组外,电针组山羊以“耳根-三阳络”和“鬐甲-百会”两对组穴,针前测定基础痛阈。按各自组别对应频率电针30min后再测定痛阈,静松灵深度麻醉,甲醛灌流固定处死,取脑组织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抗原标记,然后采图计算IOD值半定量分析对比。痛阈测定结果显示60Hz电针组山羊平均痛阈升高84%,40Hz组升高51%,100Hz组升高54%,2Hz组升高35%。与前人试验结果大致相符。nNOS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00Hz电针能显着上调山羊隔区、杏仁核、PAG、孤束核、视上核、下丘脑室旁核、丘脑室旁核、中缝大核和脊髓部位的nNOS含量(P<0.05)。2Hz电针能显着上调隔区、杏仁核、PAG、蓝斑、脊髓、下丘脑室旁核和中缝大核内的nNOS含量(P<0.05)。40Hz电针能显着上调杏仁核、PAG、脊髓、丘脑室旁核内nNOS含量(P<0.05)。60Hz组仅显着上调丘脑室旁核内nNOS含量(P<0.05)。试验结果显示60Hz电针刺激基本不引起nNOS含量发生变化,且痛阈值升高最多。

杨炎珠[8](2011)在《电针及舒筋洗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腕管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周围神经损伤之一,近年来,随着电脑在生活、工作中的普及,腕管综合征的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本文回顾分析了近10年来关于针灸、中药外洗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及机制的文献,发现针灸及中药外洗均能改善本病的症状,本研究报告了运用电生理检测评估电针及疏筋洗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目的通过电生理检测及临床症状评估电针及舒筋洗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效果,评价电针及舒筋洗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有效性、可行性,探讨电针治疗神经损伤的机理,为患者提高治疗效果提供一种可行性方案。方法2010年03月至2011年02月于佛山市中医院针灸科及骨科门诊诊断为腕管综合征的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中药外洗组和电针治疗组,中药外洗组予佛山中医院制剂舒筋洗药外洗,电针治疗组针刺相关穴位,治疗后复查电生理检查,记录正中神经及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传导速度(SCV)、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波幅、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末稍运动潜伏时(DML)等,所有资料均经SPSS13.0统计软件包完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显着性水平为α=0.05,当p<0.05为差异显着,当p<0.01时则为差异非常显着。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病程等分别经t检验和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具有方差齐性;中药外洗组与电针治疗组治疗后疗效总积分进行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组内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不仅观察电针及舒筋洗药对腕管综合征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而且通过肌电图对治疗前后神经电生理改变的研究作为客观观察指标,增加了临床科研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此研究证明电针治疗腕管综合征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西建[9](2011)在《针药结合对高血压大鼠血压调控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清肝益气降压方配伍穴位针刺对高血压大鼠血压调控因子影响作用,探寻针刺与方药协同作用产生的途径与机理,验证“针药配伍”假说,进一步寻求针药结合的理论突破以及临床应用模式,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与理论支撑。方法:本课题以清肝益气降压方与针刺穴位足三里、太冲、太溪相配伍,用正交设计法,观察各因素对高血压模型大鼠的降压效果及对血ACE、ET、NO、tNOS、iNOS、AngⅡ的影响。结果:由对血压影响确立的最佳治疗方案为:清肝益气降压方+针刺太冲、太溪、足三里;由对NO含量影响确定的最佳治疗方案为:清肝益气降压方+针刺太冲;由对tNOS活力影响确定最佳治疗方案为:清肝益气降压方+针刺太冲、太溪、足三里;由对iNOS活力影响确定的最佳治疗方案为:清肝益气降压方+针刺太溪;由对ACE含量影响确定的最佳治疗方案为:清肝益气降压方+针刺足三里;由对AngⅡ含量影响确立的最佳治疗方案为:清肝益气降压方+针刺足三里+太冲。结论:清肝益气降压方和针刺穴位有确切的降压效果;清肝益气降压方、足三里、太冲、太溪四因素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方,其作用层次较多,其后依次为太冲、太溪、足三里。单纯针刺的降压效果弱于方药,可能与针刺的整体双向调节作用有限或是针刺对于大鼠属恶性刺激有关;从整体看针药结合可以产生协同作用,拮抗作用不明显;清肝益气降压方配伍太冲、太溪组降压效果最好,与临床常用组方配伍相一致,“以针为药”,用方剂“君臣佐使”组方配伍理论指导构建“针药配伍”治疗理念是可行的,可以指导针药结合临床。

王振宇[10](2010)在《P物质在夹脊电针调控炎性痛大鼠神经—免疫网络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阐明中枢内源性下行镇痛系统中的重要神经肽SP及其受体NK-1R在夹脊电针抑制大鼠炎性痛中的作用,从神经-免疫网络的视角,揭示夹脊电针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弗氏完全佐剂建立的单侧足底慢性炎症痛大鼠模型上,从行为学到形态学等不同方面,从分子到蛋白等不同水平,采用Real time-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LISA等技术,(l)观察下丘脑、脊髓中SP及其受体NK1R在大鼠炎症痛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夹脊电针镇痛中的变化;(2)观察下丘脑、脊髓中TNF-α在大鼠炎症痛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夹脊电针镇痛中的变化;(3)观察外周血中CD4+/CD8+在大鼠炎症痛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夹脊电针镇痛中的变化。干预方法:(1)夹脊电针:于造模后3h取C3和L4双侧“夹脊穴”给予电针刺激,以后每日早8:00开始给予电针治疗,1次/ d,至造模第14d。将大鼠置于固定器内,待大鼠安静20min后,在C3和L4棘突两侧各旁开2mm处取穴, 0.25mm×13mm毫针垂直刺入3mm,使针尖触及椎板,采用KWD-808Ⅱ型脉冲电针仪,二组导线分别上下连接针柄,正极在上,负极在下,规律交流脉冲电波(60Hz /1.05s与2Hz/2.85s交替),强度1mA,持续25min。(2)普通电针:于造模后3h给予电针刺激,以后每日早8:00开始给予电针治疗,1次/ d,至造模第14d。将大鼠置于固定器内,两后肢暴露于外,待大鼠安静20min后,0.25mm×13mm毫针垂直刺入大鼠左侧“足三里”和“三阴交”穴约3mm,采用KWD-808Ⅱ型脉冲电针仪,正极连接“足三里”,负极连接“三阴交”穴,规律交流脉冲电波(60Hz /1.05s与2Hz/2.85s交替),强度1mA,持续25min。(3)灌饲塞来昔布(西乐葆):造模当天开始给药,20mg/kg/day,每天早8:30给药一次,至造模第14d。结果:(1)给予治疗后3个时间点上,3个电针组的PWL与关节炎组比较均明显提高(P<0.001);给予治疗的第10、14次夹脊组,夹脊+常规组的PWL均较常规电针组显着性延长(P<0.05),但夹脊组与夹脊+常规组3个时间点的PWL无显着性差异(P=0.627,P=0.731,P=0.473)。(2)给予治疗后3个时间点上,3个治疗组的PWL与关节炎组比较均明显提高(P <0.001);给予治疗的第4、10、14次夹脊电针组和西乐葆组的PWL无显着性差异( P =0.874, P =0.779, P =0.892),但在第10天和第14天,与夹脊电针组、西乐葆组相比,电针+西乐葆组的PWL进一步提高(P =0.023 to P =0.044)。(3)在大鼠炎症痛发展的不同阶段下丘脑中SP、NK1R mRNA及免疫阳性细胞数表达较假造模组明显增加(P<0.001);夹脊电针组较模型组增加更为显着(P<0.01),且电针合用西乐葆能进一步增加炎症痛大鼠下丘脑SP、NK1R mRNA及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 P<0.01)。(4)在大鼠炎症痛发展的不同阶段脊髓中SP、NK1R mRNA及免疫阳性细胞数表达较假造模组明显增加(P<0.001);夹脊电针组的表达较模型组显着性降低(P<0.01),且灌饲西乐葆能加强夹脊电针对炎症痛大鼠脊髓中SP、NK1R mRNA及免疫阳性细胞表达的抑制作用(P<0.01)。(5)在大鼠炎症痛发展的不同阶段下丘脑、脊髓TNF-αmRNA及蛋白表达较假造模组明显增加(P<0.001);夹脊电针组的表达较模型组显着性降低(P<0.01),且灌饲西乐葆能加强夹脊电针对炎症痛大鼠下丘脑、脊髓中TNF-αmRNA及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P<0.01)。(6)在大鼠炎症痛发展的不同阶段外周血中CD4+/CD8+较假造模组明显增加( P<0.001 ) ;夹脊电针组CD4+/CD8+较模型组显着性降低( P<0.01 ),且灌饲西乐葆能加强夹脊电针法对炎症痛大鼠外周血中CD4+/CD8+的抑制作用( P<0.01)。结论:(1)多次电针对大鼠炎性痛具有显着的累加镇痛效应,夹脊电针法的抗热痛敏效果与灌饲西乐葆相当,强于电针“足三里”+“三阴交”穴,且灌饲西乐葆能加强夹脊电针法对炎症痛大鼠的镇痛作用。(2)夹脊电针能够调控炎性痛大鼠中枢内源性下行镇痛系统中的重要神经肽SP和其受体NK-1R的表达,诱发下丘脑、脊髓的神经细胞兴奋,引起其神经—免疫作用,进而下调促炎细胞因子TNF-α的表达,降低外周血中CD4+/CD8+淋巴细胞比值。

二、针刺镇痛对大白鼠血中儿茶酚胺含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镇痛对大白鼠血中儿茶酚胺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超前镇痛在胸科手术围术期镇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疼痛产生的机制
        1.1.2 痛觉信息的中枢调制
        1.1.3 术后疼痛对机体的的影响
        1.1.4 疼痛的评估
        1.1.5 术后镇痛的方法
        1.1.6 术后镇痛的问题与展望
        1.1.7 引言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一般资料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主要设备与药品
    2.2 方法
        2.2.1 麻醉方法
        2.2.2 实验组
        2.2.3 对照组
    2.3 观察指标
        2.3.1 观察项目
        2.3.2 检测 β-EP、PGE_2和 5-HT含量
        2.3.3 疗效评定标准
        2.3.4 安全等级标准
        2.3.5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术中药物用量比较
    3.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3.4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镇痛效果比较
    3.6 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3.7 两组患者血浆 β-EP含量比较
    3.8 两组患者血浆 5-HT含量比较
    3.9 两组患者血浆PEG_2含量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胸外科手术后镇痛治疗
    4.2 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
    4.3 超前镇痛与针刺镇痛
        4.3.1 超前镇痛
        4.3.2 电针与超前镇痛
    4.4 β-EP、5-HT和PGE_2
    4.5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汇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电针分娩镇痛效应及不同时间段DYN、PGE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药物及试剂
        2.2 主要设备及仪器
        2.3 临床疗效标准
        2.4 分组方法
        2.5 治疗方法
        2.6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7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纳入病例的基本情况
        3.2 入组产妇的资料分析
        3.3 产妇疼痛评分的分析
        3.4 镇痛疗效的比较
        3.5 产程时间的结果分析
        3.6 产妇一般情况的结果分析
        3.7 产妇产后2小时出血量的结果分析
        3.8 羊水情况的结果分析
        3.9 新生儿Apgar评分的结果分析
第二部分 基础研究
    1 实验器材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及药物
        1.3 实验仪器及器械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造模
        2.2 分组及电针方法
        2.3 实验操作方法
        2.4 大鼠痛阈测定方法
        2.5 标本采集
        2.6 观察指标
        2.7 检测方法
        2.8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分娩大鼠治疗前后痛阈值的结果分析
        3.2 ELISA法检测电针后大鼠血清中DYN及PGE2含量的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对分娩疼痛的认识
    2 分娩疼痛的产生机制
        2.1 分娩疼痛产生的解剖生理机制
        2.2 分娩疼痛产生的精神心理因素
    3 分娩疼痛对产妇及胎儿的影响
        3.1 分娩疼痛对母体的影响
        3.2 分娩疼痛对胎儿的影响
    4 分娩镇痛的必要性及现有的分娩镇痛方法
        4.1 分娩镇痛的必要性
        4.2 药物分娩镇痛方法
        4.3 非药物分娩镇痛方法
    5 针灸与分娩疼痛的关系
        5.1 针灸的镇痛机制
        5.2 不同穴位与分娩镇痛的关系
    6 强啡肽、前列腺素与分娩疼痛的关系
        6.1 强啡肽与分娩疼痛的关系
        6.2 前列腺素与分娩疼痛的关系
    7 实验结果分析
        7.1 电针的分娩镇痛疗效
        7.2 电针对产程时间的影响
        7.3 电针对母婴安全性的影响
        7.4 电针后大鼠痛阈值的改变
        7.5 电针后大鼠血清强啡肽、前列腺素E2含量的改变
    8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8.1 存在的问题
        8.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不同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穴区温度及相关疼痛因子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技术路线图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痛经的认识
        1.1 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研究
        1.2 痛经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2 中医学对痛经的认识
        2.1 痛经治疗的取穴
    综述二 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进展
        1 针刺对传入神经的作用
        2 针刺对脊髓和脑的作用
        3 神经肽、神经递质和细胞因子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3.1 阿片肽和阿片受体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3.2 5-HT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3.3 P物质(SP)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综述三 阿片受体的研究进展
        1 阿片肽受体的概念和结构
        2 阿片受体的分布和作用
        2.1 阿片受体的分布
        2.2 阿片受体的作用
    综述四 得气的客观化研究进展
        1 得气的生物学机制
        2 得气的评价标准
        3 红外热像技术在针灸学研究中的应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针刺用具
        1.3 主要试剂和药品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模型制备
        2.3 取穴
        2.4 针刺方法
        2.5 大鼠子宫收缩强度
        2.6 红外热像仪检测
        2.7 取材与样品基础处理
        2.8 Realtime-PCR检测
    3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
    1 子宫收缩强度
    2 三阴交穴区温度
        2.1 各时间点三阴交穴区左右两侧温度
        2.2 各时间点血海穴区左右两侧温度
    3 阿片受体表达
        3.1 子宫μ受体表达
        3.2 子宫κ受体表达
        3.3 脊髓μ受体表达
        3.4 脊髓κ受体表达
    4 海马NMDA受体表达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2 动物模型选择
        2.1 类痛经模型制备
        2.2 寒凝证模型制备
    3 中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3.1 古代医家对原发性痛经的理论认识
        3.2 穴位选择
    4 得气与刺激量
    5 冷应激对生物体的影响
    6 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在针灸学研究中的应用
    7 针刺镇痛
        7.1 针刺镇痛的机制研究
        7.2 针刺对阿片受体的影响
        7.3 针刺对NMDA受体的影响
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1 红外热像图
    2 Realtime-PCR曲线图
查新报告

(4)电针诱导山羊中枢脑啡肽前体及阿片肽受体基因表达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文献综述:针刺镇痛
        1.1.1 针刺镇痛的发展
        1.1.2 针刺镇痛的特点
        1.1.3 影响电针镇痛效果的因素
        1.1.4 针刺镇痛过程
        1.1.5 针刺镇痛后效应
        1.1.6 针刺镇痛的机制研究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主要药品试剂及耗材
    2.3 主要溶液及试剂的配制
    2.4 实验动物的准备
    2.5 电针方法
    2.6 痛阈的测定
    2.7 前脑啡肽和阿片肽受体基因表达水平的测定
        2.7.1 镇痛相关核团与区域的定位和取材
        2.7.2 镇痛相关核团与区域的总RNA的提取
        2.7.3 总RNA完整性和浓度的测定以及逆转录
        2.7.4 前脑啡肽和阿片肽受体基因表达水平测定
    2.8 甲硫氨酸脑啡肽含量的测定
        2.8.1 石蜡切片的制备
        2.8.2 免疫组化染色
        2.8.3 核团(区)免疫组化的观测
    2.9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电针诱导的山羊痛阈的变化
    3.2 山羊前脑啡肽及阿片肽受体基因序列测定
    3.3 镇痛相关核团和区域的确证
    3.4 电针诱导的山羊中枢前脑啡肽mRNA水平的变化
    3.5 电针诱导的山羊中枢δ-受体mRNA水平的变化
    3.6 电针诱导的山羊中枢μ-受体mRNA水平的变化
    3.7 电针诱导的山羊中枢κ-受体mRNA水平的变化
    3.8 电针诱导的山羊中枢甲硫氨酸脑啡肽含量的变化
4 讨论
    4.1 山羊痛阈的测定
    4.2 针刺穴位的选择
    4.3 电针频率的选择
    4.4 电针镇痛的种属差异
    4.5 电针诱导的镇痛后效应现象
    4.6 内源性阿片肽基因表达对电针镇痛后效应的影响
    4.7 阿片肽受体基因表达对电针镇痛后效应的影响
    4.8 山羊中枢镇痛相关核团(区)在电针镇痛后效应中的作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5)平衡针对大鼠镇痛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平衡针治疗各种疼痛疾病的研究概述
        1 平衡针治疗各种疼痛疾病的临床研究
        2 平衡针治疗各种疼痛疾病的实验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不同针刺方法镇痛作用研究的概述
        1 电针镇痛作用
        2 头针镇痛作用
        3 腕踝针镇痛作用
        4 腹针镇痛作用
        5 耳针镇痛作用
        6 温针镇痛作用
        7 水针镇痛作用
        8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实验涉及的与镇痛相关指标的概述
        1 行为学方面(痛阈)
        2 β-内啡肽(β-EP)
        3 五羟色胺(5-HT)
        4 乙酰胆碱(ACh)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和过程
        3 指标检测与方法
        4 实验误差控制
        5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6 技术路线
    实验结果
        1 大鼠双侧后肢热刺激耐痛阈变化
        2 下丘脑及血清β-EP、5-HT、ACh含量的变化
    分析讨论
        1 治疗方案确立
        2 实验结果分析
        3 结论
        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6)不同频率电针对山羊痛阈和中枢P物质表达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文献综述
        1.1.1 针刺镇痛的原理
        1.1.1.1 针刺镇痛的起源和发展
        1.1.1.2 兽医针刺镇痛的研究
        1.1.1.3 针刺镇痛的若干影响因素
        1.1.1.4 针刺镇痛的神经机制研究
        1.1.1.5 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机制研究
        1.1.1.6 针刺镇痛的通路研究
        1.1.2 P物质的研究进展
        1.1.3 P物质相关核团的研究进展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3.2 电针方法
        2.3.3 痛阈测定
        2.3.4 灌流固定
        2.3.5 取材与固定
        2.3.6 组织切片
        2.3.7 免疫组化
        2.3.7.1 免疫组化试剂的最佳工作浓度
        2.3.7.2 SABC免疫组化方法与步骤
        2.3.7.3 结果统计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频率电针对山羊痛阈的影响
    3.2 不同频率电针对山羊脑内P物质表达水平的影响
        3.2.1 不同频率电针对山羊间脑和端脑中P物质含量的影响
        3.2.2 不同频率对山羊中脑和脑桥核团中P物质表达水平的影响
        3.2.3 不同频率电针对山羊延髓核团和脊髓中P物质表达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频率电针和山羊痛阈的关系
    4.2 不同频率电针对山羊中枢相关核团内P物质表达水平的影响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不同频率电针对山羊痛阈和中枢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文献综述
        1.1.1 针刺镇痛的研究情况
        1.1.1.1 针刺镇痛的起源和发展
        1.1.1.2 针刺镇痛的神经机理
        1.1.1.3 针刺镇痛的物质基础
        1.1.1.4 影响针刺镇痛的因素
        1.1.2 一氧化氮的研究进展
        1.1.2.1 NO的功能
        1.1.2.2 一氧化氮合酶的研究进展
        1.1.2.3 NO与痛觉的关系
        1.1.2.4 NO与电针的关系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主要药品和试剂
        2.1.3 实验动物
        2.1.4 主要溶液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电针过程
        2.2.2 痛阈测定
        2.2.3 灌流固定
        2.2.4 取材
        2.2.5 组织切片
        2.2.6 免疫组化
        2.2.6.1 免疫组化相关试剂工作浓度
        2.2.6.2 SABC法
        2.2.6.3 免疫组化结果计数方法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不同频率对痛阈值的影响
    3.2 不同频率对山羊中枢nNOS表达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频率电针刺激与痛阈值变化
    4.2 不同频率电针对山羊神经中枢nNOS表达量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电针及舒筋洗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腕管综合征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
        1.2 腕管的解剖
    2. 腕管综合征的病因
        2.1 局部因素
        2.2 全身因素
    3. 腕管综合征的发病机理
    4. 腕管综合征的表现
        4.1 腕管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4.2 腕管综合征的电生理表现
        4.3 腕管综合征的其他影像学诊断
    5. 腕管综合征的治疗现状
        5.1 腕管综合征的一般治疗
        5.2 腕管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5.3 腕管综合征的针灸治疗
    6. 针灸治疗的机理研究
    7. 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机理
    8. 电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机理
    9. 针灸的镇痛机理研究
    10.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2. 试验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指标
        2.5 疗效判定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疗效量表比较
        3.3 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腕管综合征的病因分析
    2. 舒筋洗药外洗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作用
    3. 针灸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研究
    4. 电针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优势
    5. 针灸治疗痛证的作用
    6. 电针治疗对周围神经损伤恢复的影响
    7.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针药结合对高血压大鼠血压调控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针药结合理论研究
    1 针药结合历史渊源
        1.1 早期的医疗实践
        1.2 理论体系的形成
        1.3 历代医家对针药结合的认识
    2 针药结合机理研究
        2.1 针刺与药物协同
        2.2 针刺与药物拮抗
        2.3 存在问题及展望
    3 针药配伍假说
        3.1 针药配伍内涵
        3.2 针药配伍思路
        3.3 针药配伍方法
    4 清肝益气降压方和针刺处方配伍机制
        4.1 肝火气虚证病因病机的确立
        4.2 肝火气虚证治法的确立
        4.3 方药、针刺组方原则
第二部分 针药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
    1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病位病性
        1.3 与他脏关系
        1.4 标本虚实
        1.5 治疗高血压的常用中药
        1.6 治疗高血压的常用方剂
    2 针药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现状
        2.1 辨证分型及治法
        2.2 选穴配伍研究
        2.3 影响针灸疗效的因素
    3 针药结合治疗高血压的机理研究
        3.1 针刺治疗高血压病机理
        3.2 针药协同作用机理
第三部分 针药结合对高血压大鼠血压调控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药物的制备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
        2.2 分组
        2.3 给药与针刺方法
        2.4 指标测定
        2.5 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针药配伍对高血压大鼠血压动态变化
        3.2 针药配伍对高血压大鼠NO 含量的影响
        3.3 针药配伍对高血压大鼠 tNOS 活力的影响
        3.4 针药配伍对高血压大鼠 iNOS 活力的影响
        3.5 针药配伍对高血压大鼠ET 含量的影响
        3.6 针药配伍对高血压大鼠ACE 含量的影响
        3.7 针药配伍对高血压大鼠 AngⅡ含量的影响
讨论
    1 针药配伍对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影响
    2 针药配伍对高血压大鼠ET 含量的影响
    3 针药配伍对高血压大鼠NO 含量、NOS 活力的影响
    4 针药配伍对高血压大鼠ACE 含量的影响
    5 针药配伍对高血压大鼠 AngⅡ含量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致谢
查新报告
附件
详细摘要

(10)P物质在夹脊电针调控炎性痛大鼠神经—免疫网络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综述
    1. 针刺治病与神经-免疫网络调节的关系
    2. 中西医治疗慢性疼痛的研究动态
实验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2.1 单发关节炎大鼠 (Monoarthritis, MA)实验模型
        2.2 电针方法
        2.3 给药方法
        2.4 测痛方法
        2.5 ELISA方法
        2.7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2.8 Real-time PCR分析
        2.9 统计分析
结果
    1.电针对炎性痛大鼠痛阈的影响
    2.塞来昔布对夹脊电针抑制炎性痛作用的影响
    3.夹脊电针对炎性痛大鼠下丘脑、脊髓 SP mRNA表达的影响
    4.夹脊电针对炎性痛大鼠下丘脑、脊髓 NK1R mRNA表达的影响
    5.夹脊电针对炎性痛大鼠下丘脑、脊髓 TNF-α mRNA表达的影响
    6.夹脊电针对炎性痛大鼠下丘脑、脊髓 SP免疫阳性细胞表达的影响
    7.夹脊电针对炎性痛大鼠下丘脑、脊髓 NK1R免疫阳性细胞表达的影响
    8.夹脊电针对炎性痛大鼠下丘脑、脊髓 TNF-α蛋白表达的影响
    9. 夹脊电针对炎性痛大鼠外周全血 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历
详细摘要

四、针刺镇痛对大白鼠血中儿茶酚胺含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超前镇痛在胸科手术围术期镇痛的临床研究[D]. 周民涛. 河南科技大学, 2017(01)
  • [2]电针分娩镇痛效应及不同时间段DYN、PGE表达的研究[D]. 姚娟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05)
  • [3]不同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穴区温度及相关疼痛因子影响的研究[D]. 张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1)
  • [4]电针诱导山羊中枢脑啡肽前体及阿片肽受体基因表达规律[D]. 程莉莉.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1)
  • [5]平衡针对大鼠镇痛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D]. 陈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 [6]不同频率电针对山羊痛阈和中枢P物质表达水平的影响[D]. 魏丽娜.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5)
  • [7]不同频率电针对山羊痛阈和中枢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含量的影响[D]. 郭海停.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5)
  • [8]电针及舒筋洗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杨炎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1)
  • [9]针药结合对高血压大鼠血压调控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D]. 刘西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12)
  • [10]P物质在夹脊电针调控炎性痛大鼠神经—免疫网络中的作用研究[D]. 王振宇.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针刺镇痛对大鼠血儿茶酚胺含量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