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飘球的流体力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姜本清[1](2021)在《运动生物力学的相关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时代,学校体育课程实践教学要注重创新工作,科学有效地将生物学知识渗透到体育教学活动中,这样,不仅能够完善体育课程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还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的全面发展。由陆阿明、赵焕彬、顾耀东编着的《运动生物力学》一书,涵盖了运动生物力学导论、人体运动的生物力学基础、人体平衡的生物力学、人体运动的运动学、人体运动的动力学、体育运动中的流体力学、人体运动适应的生物力学、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等内容。
赵鸿,王矫,张勇,贺达海,符维成[2](2021)在《低维晶格系统能量传导与扩散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低维晶格系统中的能量输运和扩散已成为非平衡统计物理输运理论的前沿课题,正在蕴育线性响应理论之后的近平衡理论的新突破.本文重点介绍厦门大学课题组在这个方向上的主要进展,阐述基于粒子间相互作用势函数的对称性所建立的输运和扩散的基本理论框架以及基于系统哈密顿函数求解输运系数的路线图和相关进展.本文还将揭示能量均分所遵循的普适规律,探讨这些规律和输运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报告在耦合输运研究方面发现的新奇效应.
袁颖聪[3](2020)在《基于CFD的限制水域船体结构入水砰击载荷研究》文中认为船舶在航行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发生船体砰击。对于大型船和高速船而言,在航行过程中往往会承受着巨大的砰击压力载荷。强烈的砰击不仅会造成仪器失灵、船员受伤,甚至可能导致船舶结构破损事故的发生。因此,根据船型的具体特点准确预报外飘砰击载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而与无限水深环境相比,限制水域所带来的壁面效应会造成更大的砰击压力,但相关的研究却较少。因此,本文以计算流体力学为基础,对船体结构在限制水域下的入水砰击做了如下研究:1.通过仿真模拟软件对斜升角为45°的楔形体进行入水砰击数值模拟,计算了三种入水速度下楔形体的砰击压力特性,通过与试件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有效性。然后在这基础上,为了分析底壁面效应和侧壁面效应的影响,以及球鼻艏对楔形体结构入水过程的流体分离影响,对尖底外飘船艏结构和圆底外飘船艏结构作入水砰击数值模拟,为大外飘船艏结构的压力数值预报和船型优化提供参考。2.针对30°圆锥和45°带圆柱型后体圆锥在有限水深环境下的入水砰击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这种三维轴对称结构物的计算和研究,为进一步研究KCS船船艏结构砰击问题和救生艇整船结构砰击问题提供有意义的参考。3.探究该入水砰击数值模拟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针对底壁面效应,对KCS船的三维船艏结构模型进行有限水深下的入水砰击过程数值模拟,为球鼻艏形状船艏结构的砰击压力特性预报提供参考。针对不对称入水中的侧壁面效应,对重力式救生艇的舷侧释放入水过程进行数值计算,进行艇体外表面的砰击载荷预报,为保障内人员的安全提供参考。
黎丹[4](2018)在《运用物理学知识提高排球飘球技术》文中指出排球是一项重要的体育竞技项目,发球作为排球比赛的开始,是非常重要的得分因素,合理的发球能够起到先发制人的效果。因此,发球技术对比赛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飘球作为一种能够破坏对手一攻或是直接得分的威胁性较大的发球技术,受到了排球运动员和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与应用。通过分析排球飘球技术中的物理学知识,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理解飘球技术,并在发球过程中更加熟练地运用飘球技术。
郭庆华[5](2017)在《力学原理在排球运动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排球是一项综合多种技术能力的体育竞技项目,它在空中的运动也呈现出多种复合型轨迹,包含着复杂的力学原理。通过排球运动中的发球、扣球和传球,分析了不同动作中所涉及的力学现象。从运动学的角度,分析排球的受力机制和不同的物理效应。由力学原理在排球运动中的应用,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许多技术动作要领,提高排运动员的技术水平。
侯艳姝[6](2017)在《基于第十二届女排世界杯飘球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飘球作为一项主要以改变和控制飞行轨迹来达到战术目的的发球技术,在更加追求得失平衡的现代排球运动中,具有独特的战术作用。本文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比赛统计法、数理统计法、录像观察法、及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第十二届女排世界杯比赛为研究对象,以比赛中飘球的运用频率及技战术效果为研究内容,尝试解读飘球效果的影响因素,对飘球技术未来发展提供支持。研究结果表明:(1)本次参赛十二支代表队运动员身体素质差异不明显(2)本次比赛发球数据显示,发球运用频率最高的为跳发飘球,其次为正面上手飘球,最少的为大力跳发球。(3)目前跳发飘球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得分效果明显,但同时失误率较高,一般球数量较多,因而跳发飘球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4)不同国家运动员依据自身技术特点采用多种不同方式发球,仅有美国女排运动员采用一种发球方式。(5)运用飘球数量较多且得分效果明显的是美国女排运动队(6)从排球球体角度分析对飘球效果的影响,球体的气嘴位置及球体的不对称球皮接缝处位置、排球表面的光滑程度、排球球体内的压强、排球球体在空中的旋转等。这些因素会对飘球效果产生影响。(7)从运动员自身角度分析对飘球效果的影响,运动员的击球动作、击球力度、心理状态等因素会对飘球效果产生影响。(8)从其他角度分析对飘球效果的影响,运动场馆空间不同会对飘球效果产生影响。
蔡铁权,王利娜[7](2017)在《球的旋转、速度和轨迹的弯曲》文中研究说明球的旋转、速度和轨迹的弯曲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也多种多样。我们试图运用流体力学中的边界层理论,从物理学的角度做出比较详细的解释,以提供给中学物理教师作教学中的参考。而且,我们认为一些物理现象,其形成的物理机理有时往往是十分复杂的,很难仅仅用中学物理的知识做出简单的分析所能解决,这需要引起中学物理教师的注意。
闫玲萍[8](2016)在《飘球运动的数学模型及物理学原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飘球"飞行轨迹不定,但仍符合物理学规律,可以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可以用物理原理来解释。
徐长祥,张晓忠,陈佑军[9](2015)在《新解流体流的压力随流速而变的常见运用和演示》文中研究表明运动是相对的。定压管中的流体快速流过管凸壁段的流动可视为管凸壁相对管中压力固定的静止流体的运动。圆柱物体在其周围自由固定压力不受影响的大气和水中的轴向运动,不仅可视为物体在定压管中的运动,而且还可视为管中的定压流体快速流过静止物体的流动,因为自由压力域在径向是管壁、在轴向是管中固定压力。实际上,任何在固定压力下流过物外表和管内壁的流体,都将被迎流面的轴向正阻力或正流抗把其部分压力能转为动能,被背流面的轴向负阻力或负流抗把其部分动能转回压力能,试图使其不耗能地快速流过所遇到的障碍;或者说,任何流体流动都遵守同一压力随流速而变的机制,有与管道完全相同的压力场和速度场;或者说,毫无疑问,流体压力随流速而变的各种常见应用和课堂演示本来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科学解释。
蒋世龙[10](2013)在《对优秀排球运动员正面上手发两种飘球动作的对比分析》文中指出飘球问世后,由于其飘晃不定的特性,发球的稳定性和强大的破坏力,深受大家的喜爱,世界不少国家相继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前人分别从流体力学方面、生物力学等方面探讨了飘球的形成原因,还有人对飘球在比赛中运用效果进行研究,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研究的都是球出手后的效果,对于球出手前的击球动作研究的就比较少,现在的肌电分析技术和三维摄影技术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在体育中应用的已经很广泛了,因此本文通过肌电仪和高速摄影对前区飘球和后区飘球发球动作进行对比分析,希望能从肌肉本身和运动学方面找出规律,为教学和训练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促进排球进一步的发展。主要研究结果:(1)在发飘球的引臂阶段,肌肉的动员顺序围绕“腕→肘→肩”进行的,起主要作用的肌肉主要有右侧背阔肌、三角肌后束、三角肌前束、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肱桡肌、腕伸肌和腕屈肌。(2)在发飘球的挥臂阶段,肌肉的动员顺序围绕“肩→肘→腕”进行的,在发后区飘球中起主要作用的肌肉有胸大肌、三角肌后束、肱三头肌、肱桡肌、腕伸肌和腕屈肌;在发前区飘球中起主要作用的肌肉有右侧背阔肌、三角肌后束、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肱桡肌、腕伸肌和腕屈肌。(3)在前区飘球的挥臂阶段中,鞭打力量的传递在胸大肌处出现了“断层”。(4)在击球一瞬间,前区飘球的肘关节的角度和角速度都小于后区飘球的。(5)击球后,两种飘球的收臂动作不同,发后区飘球时手腕击球后突停,发前区飘球时手腕击球后随球向前运动了一段距离。
二、飘球的流体力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飘球的流体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CFD的限制水域船体结构入水砰击载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入水砰击的理论方法研究 |
1.2.2 入水砰击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
1.2.3 浅水入水砰击的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相关领域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本理论 |
2.1 概述 |
2.2 结构入水砰击基本理论 |
2.2.1 Von Karman入水砰击基本理论 |
2.2.2 Wanger平板入水砰击理论 |
2.3 CFD计算方法理论 |
2.3.1 基本方程 |
2.3.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2.4 商用仿真软件介绍 |
2.4.1 软件介绍 |
2.4.2 计算流程介绍 |
2.4.3 重叠网格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二维外飘剖面限制水域入水砰击分析 |
3.1 概述 |
3.2 二维楔形体入水砰击载荷分析 |
3.2.1 建模过程及设置介绍 |
3.2.2 网格收敛性分析 |
3.2.3 试验验证 |
3.3 流体分离现象对外飘剖面入水砰击影响分析 |
3.3.1 仿真准备 |
3.3.2 质量影响分析 |
3.3.3 入水初速度影响分析 |
3.3.4 流域深度影响分析 |
3.3.5 流域宽度影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维结构物限制水域入水砰击分析 |
4.1 概述 |
4.2 圆锥自由入水砰击载荷分析 |
4.2.1 模型建立 |
4.2.2 质量影响分析 |
4.2.3 入水初速度影响分析 |
4.3 三维船艏入水砰击载荷分析 |
4.3.1 模型建立 |
4.3.2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
4.4 整船入水砰击载荷分析 |
4.4.1 模型建立 |
4.4.2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基于第十二届女排世界杯飘球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排球运动及世界杯比赛由来 |
1.1.1 排球运动的发展 |
1.1.2 世界杯排球赛 |
1.2 飘球技术的提出 |
1.2.1 飘球技术是当代排球运动员需要掌握的发球技术 |
1.2.2 飘球技术在理论研究中存在的局限 |
1.2.3 飘球技术的效果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选题的目的 |
1.3.2 选题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飘球的概念 |
2.2 飘球的飞行特性及成因理论 |
2.2.1 球的振动学说 |
2.2.2 球在空中晃动学说 |
2.2.3 球心与重心不重合学说 |
2.2.4 球缝不对称学说 |
2.2.5 技术层面分析 |
2.2.6 运用其他角度分析 |
2.3 飘球的运用效果 |
2.4 飘球相关概念界定 |
2.4.1 发球的分类 |
2.4.2 发球产生的几种效果 |
2.4.3 接发球(一传)的几种效果 |
2.5 现代排球发球现状及特点 |
2.6 发球的技术效果及趋势 |
2.7 世界排球发展趋势及预测综述 |
2.8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9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录像分析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比较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运动员个人情况 |
4.1.1 不同国家运动员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2 发球情况统计分析 |
4.2.1 发球总数使用率分析 |
4.2.2 不同类型发球整体使用率分析 |
4.2.3 不同发球产生同一效果整使用率对比分析 |
4.3 不同国家发球使用率分析 |
4.3.1 不同国家的发球方式 |
4.4 不同国家同一竞争对手发球情况分析 |
4.5 飘球影响因素分析 |
4.5.1 运动员自身身体素质影响飘球发球效果 |
4.5.2 击球部位影响飘球效果 |
4.5.3 球体自身光滑度影响飘球效果 |
4.5.4 发球者的初始速度及抛球角度影响飘球效果 |
4.5.5 运动员发球位置不同对飘球效果产生影响 |
4.5.6 运动员击球力度对飘球效果的影响 |
4.5.7 球体的旋转对飘球效果的影响 |
4.5.8 球体自身的压强影响飘球效果 |
4.5.9 运动员心理状态影响飘球效果 |
4.5.10 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影响飘球效果 |
4.5.11 比赛场馆空间不同影响飘球效果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7)球的旋转、速度和轨迹的弯曲(论文提纲范文)
一、“香蕉球”的成因 |
二、“电梯球”的解释 |
三、排球“飘球”的原理 |
(9)新解流体流的压力随流速而变的常见运用和演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新的基本概念 |
1.1 稳定流 |
1.2 流体压力随其流速而变的机制 |
1.3 流经管凸壁段和轴向运动圆柱体的流体流动 |
1.4 大气中的气流的产生和流动 |
2 新的具体解释 |
2.1 旋转与不旋转球的飞行 |
2.2 机翼的升力 |
2.3 板式风筝的升力 |
2.4 喷雾器的雾化机理 |
2.5 虚假的热水器 |
2.6 吹气致两张平行悬挂纸靠拢的机理 |
3结论 |
(10)对优秀排球运动员正面上手发两种飘球动作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飘球的简单介绍 |
2.2 肌电的基本知识 |
2.2.1 表面肌电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 |
2.2.2 表面肌电在排球中的应用 |
2.3 高速摄影在体育利研中的应用情况 |
2.4 选题依据(包括目旳、意义)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测试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4 分析与讨论 |
4.1 肌电学结果与分析 |
4.1.1 前区飘球与后区飘球肌肉放电顺序特征的对比分析 |
4.1.2 前区飘球与后区飘球肌肉贡献率的对比分析 |
4.2 运动学结果与分析 |
4.2.1 前区飘球与后区飘球主要关节运动轨迹对比分析 |
4.2.2 前区飘球与后区飘球关节角度对比分析 |
4.2.3 前区飘球与后区飘球击球瞬问各关节速度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飘球的流体力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运动生物力学的相关教学研究[J]. 姜本清. 中学生物教学, 2021(26)
- [2]低维晶格系统能量传导与扩散研究[J]. 赵鸿,王矫,张勇,贺达海,符维成.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21(03)
- [3]基于CFD的限制水域船体结构入水砰击载荷研究[D]. 袁颖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运用物理学知识提高排球飘球技术[J]. 黎丹.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8(16)
- [5]力学原理在排球运动中的应用[J]. 郭庆华.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7(22)
- [6]基于第十二届女排世界杯飘球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D]. 侯艳姝.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17(02)
- [7]球的旋转、速度和轨迹的弯曲[J]. 蔡铁权,王利娜. 物理教学, 2017(05)
- [8]飘球运动的数学模型及物理学原理分析[J]. 闫玲萍.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6(24)
- [9]新解流体流的压力随流速而变的常见运用和演示[J]. 徐长祥,张晓忠,陈佑军. 液压气动与密封, 2015(12)
- [10]对优秀排球运动员正面上手发两种飘球动作的对比分析[D]. 蒋世龙. 北京体育大学, 201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