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审计模拟操作系统及其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财务审计模拟操作系统及其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一、财务审计模拟操作系统及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明珠,郑丽[1](1998)在《财务审计模拟操作系统及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文中认为

Bayanmunkh Pagamdulam(都拉曼)[2](2019)在《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蒙古国经济已经逐步恢复并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各类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增多;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计算机应用广泛化,监管设施日趋完善,使得企业对于精通电脑技术、明确国家政策法规的综合型会计专业人才急切需求。但蒙古国各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还存在诸多问题,还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不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蒙古国各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的改革势在必行。本研究基于中国教育家施良方课程编制理论和英国着名哲学家、教育家A.N.怀特海的大学教育思想,根据调查研究,阐释了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在课程编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围绕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出了问题的解决策略。本论文共七章:第一章绪论。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以及概念界定与相关说明。第二章研究综述。一是研究文献来源;相关研究综述。第三章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研究是建立在施良方的课程理论和怀特海的大学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本章阐述的施良方关于课程的定义、课程的理论基础、以及课程编制原理,重点是施良方的课程编制原理。怀特海的大学教育思想由四部分构成:大学教育的目的、大学教育的作用、大学的课程设置、大学教育评价。第四章蒙古国大学教育与会计专业的发展历史。本章对蒙古大学教育发展历史,特别是蒙古国会计专业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回忆过去是为了理解现在更好地走向未来。着重分析了蒙古国的大学教育起源和发展历史、蒙古国大学会计专业的发展历史和现代蒙古国立大学等五所大学的简介以及会计专业的课程编制情况。第五章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情况的调查。调查主要使用了问卷法和访谈法。对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的本科生、教师和企业雇主对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方面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本文还采用了“广告收集分析法”。第六章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也是本论文的核心内容,创新之处,论文的价值所在。基于中国教育家施良方课程编制理论和怀特海的大学教育思想,根据调查研究,阐释了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在课程编制方面存在的四方面的问题:1.课程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课程目标中关于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偏高;课程目标的表述过于抽象概括,不明确;课程目标未能更好地满足雇主和学生发展的需要。2.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存在不一致现象;开设的课程不能满足雇主与学生的需要;课程结构不合理。3.课程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过于重视讲授法,教学方法单一;会计实习的实效差;教学条件难以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4.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蒙古国各大学对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评价重视不够;大学评估组织机构不健全;考试形式和学分制需要变化。第七章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这也是本论文的核心内容,论文创新之处和价值所在。在与中国5所大学会计专业课程编制情况的对比中,以及依据施良方课程理论与怀特海大学教育思想,根据蒙古国及各大学的发展状况,针对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四条解决策略:1.要充分研究影响目标确定的各个因素,制定适宜可行的课程目标;2.加强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提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的科学性;3.重视影响课程的实施因素改变教师角色,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性;4.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设立课程评价部门,提升课程评价的质量。

王晓峥,马施[3](2013)在《审计模拟实验室建设探讨》文中提出审计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审计功能的不断深化,对审计干部的知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讲授式等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审计干部培训发展的需要,模拟实验室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审计模拟实验室是模拟实验室在审计专业的具体运用。本文从审计模拟实验室的理论认知着手,界定了审计模拟实验室应具备仿真性、交互性、案例化、专业性和开放性五个特征。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审计模拟实验室基础层、核心层和保障层的建设规划,并详细介绍建设项目审计模拟实验室教学软件系统开发建设的实例。本文尝试构建一个以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为主导,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突出审计专业特色,注重学习体验和分享,符合在职审计干部学习培训特点的模拟实验室,以期为审计模拟实验室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为其他行业模拟实验室的建设提供借鉴。

陈洪顺[4](2011)在《基于商业智能的财务审计信息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数据库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保存着大量数据信息,这些数据大多是面向应用的、低层次的,对于企业管理人员来说从中获取有帮助的知识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们通常面对的是海量数据,难以从中提取到他们想要的知识,但这恰恰是他们最想要的,因此他们不得不处理大量数据来获取所需的知识,而这对管理人员来说,由于缺乏必需的技能和工具,往往难以取得这些知识。商业智能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的方法,它能够有效地处理大量数据信息,并从中获得有关知识。本论文以微软SQLServer的商业智能为基础,对其工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详尽而全面的分析研究,开发了一个商业智能应用平台;同时也分析研究数据仓库、OLAP、数据挖掘算法的使用及其在财务审计方面的应用。最后研究自定义数据挖掘算法的方法,以扩展商业智能的功能。本论文对于构造更强大的数据挖掘应用平台及其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其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框架上的创新:本文把商业智能理论与财务审计理论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革命性的审计理论和手段。基于商业智能的计算机审计是在信息化环境下的一种崭新的审计方式。本文运用学科交叉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去研究问题的不同层面和侧面,构建了基于商业智能的计算机审计的基本理论框架,提出了商业智能的一般模型,创建了基于商业智能的计算机审计系统的总体结构。(2)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提出并设计了基于商业智能架构的审计分析系统的框架,为审计技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分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构建了性价比较高的、使用简便的、无需过多专业知识的商业智能审计分析系统,使审计人员从复杂的操作解脱出来,专注于审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3)研究理论的有效性:研究了孤立点挖掘算法在商业智能审计中的应用,以孤立点算法为工具进行审计中问题线索的发现。分析了孤立点挖掘与审计的关系,建立了孤立点挖掘模型,构建了孤立点挖掘审计线索发现模型,进行了数据实验,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建立了收入成本配比审计模型,进行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了模型的有效性。(4)研究商业智能展示的科学性、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对一些重要的指标数据、审计分析结果、疑点数据以列表、图形、仪表盘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现,并提供在机构、指标层次等多角度的灵活钻取和分析监测,使本文理论观点更具可靠性,指导具体实践活动更具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孙平[5](2006)在《我国政府绩效审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府绩效审计产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七十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使得政府审计开始进入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并存的现代审计发展阶段。面对绩效审计已成为发达国家政府审计关注焦点和主要工作内容的大环境,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审计署提出:要积极开展绩效审计,争取到2007年,投入绩效审计的力量占整个政府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而我国所处的现状却是一方面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的不经济、效率低、效果差的状况长期存在;另一方面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不完善,实践经验不足。在上述背景下,作者选择政府绩效审计问题研究作为毕业论文研究方向,目的在于借鉴国外政府绩效审计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构建起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理论体系;针对存在大量妨碍政府绩效审计健康发展的现实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积极推进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实践的开展,以保障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不断增强。 文章在对政府绩效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首先规范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称谓并定义了绩效审计的概念,以利于国内外理论交流与实践探索。 文章从借鉴政府绩效审计先进国家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入手,结合当前我国开展绩效审计所面临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范围、对象、程序、技术方法、审计报告等政府绩效审计要素的系统阐述,初步确立了适用于我国目前审计环境的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理论框架。 文章针对我国目前理论界与实务界普遍关注的政府绩效审计衡量标准问题提出作者观点:建立完全统一的政府绩效衡量指标是不现实的,指出审计人员应在政府各公共机构建立起评价自身业绩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充分考核这些指标的合理性并加以借鉴。 文章通过对审计质量控制主要方法的论述结合审计程序的质量控制构建起审计质量控制系统,以保障绩效审计质量,确立绩效审计的权威性,降低审计风险。 文章通过案例分析以及对我国绩效审计实践过程的回顾,指出现阶段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制约因素,并针对目前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作者的建议。 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探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

郑煦平[6](2009)在《IT环境下的审计风险判断 ——基于调适性结构理论的研究》文中提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计风险判断问题一直是审计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学者们至今尚未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对审计风险判断作出合理的解释。在信息技术领域,对于信息技术与组织变革关系的研究形成了三个思想学派,即技术决定论的决策学派、组织决定论的制度学派、技术与组织互构论的技术社会学派。这三种思想也反映在审计风险判断的研究之中。本文在梳理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社会学派的代表理论——调适性结构理论(AST)的基本观点之后,提出了应该从技术因素、组织因素、技术与组织互构因素三个方面揭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被审单位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风险判断的基本框架。借助于这一风险判断的基本框架,本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被审单位风险的识别和风险控制情况的评价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计风险判断方法加以改进。最后通过对我国审计人员审计风险判断的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审计人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计风险判断中存在三种不同的思想倾向的假设。这与上述的理论分析结果相一致。本文的创新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依据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社会学派的调适性结构理论(AST)提出了从技术因素、组织因素、技术与组织互构因素等三方面分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计风险。同时将后者进一步划分为信息技术的利益相关者、信息技术流程、业务流程三个共生与互动的子要素。2、本文分别从信息技术领域和审计领域出发,对有关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计风险研究的文献、准则和规范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回顾。为我国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计风险问题提供直接依据。

吴国英[7](2010)在《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基于营销理念》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必须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结合国家对人才需要的特点以及学校自身的条件和办学层次,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这是未来高校竞争的关键所在。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动手能力较差,社会适应能力不强。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综合性是单科教学无法替代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有助于学校、教师、学生明确目标,激励约束学生学好理论,提升综合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这也是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是满足市场需求及学生成长的需要并推动高教事业和高校健康发展的需要。在前辈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和工作实际,将营销理念引入教育管理中,构建了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高校实践教学及体系构建的三个相关问题的研究。其次,从学生对高校满意度的调查着手,把提高学生满意度作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目标,并推广到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中。调查揭示了影响人文社科专业学生对学校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是教学、学校宏观管理、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等五个方面的因素,进一步探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内容和途径;了解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用现代营销理论做指导,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再次,通过对河北省高校的专题调查和典型调查,应用SPSS现代统计分析方法对调查数据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数学模型,确定了学校、教师和学生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因素;明确了现代营销理念是构建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性理论,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校管理为保障的原则,构建各子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实践教学体系。最后,基于营销理念,构建了由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现途径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及反馈体系构成的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论证了它们的内在逻辑关系是环环相扣、承前启后的闭合大系统,即依据评价结果不断调整目标体系、确定学校的发展战略是决策系统;内容体系中制定实践教学各项内容、明确实践教学途径是过程系统;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是管理系统;评价反馈体系是结果评价系统。当然,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良性运行,其必备条件是争取社会的大力支持和政府的协调工作。

王明珠,郑丽[8](1999)在《教学模拟操作系统与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改革》文中指出研究了教学模拟操作系统的设计和运行, 并提出实践教学改革与完善教学模拟操作系统的思路, 对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与和借鉴

左丹[9](2019)在《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系统审计研究 ——以DT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系统也越来越智能、高效,各国家、各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信息系统对推进国家进步和企业发展的作用,因此,实施信息系统审计可以及时发现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为实现企业长久发展和企业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COBIT理论、COSO理论和大数据理论方法构建信息系统审计框架,通过DT公司的案例,分析其信息系统审计的动因、流程和效果,提炼信息系统审计成功实施的因素,为其他正在探索实施信息系统审计的公司起到借鉴作用。同时,指出DT公司信息系统审计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优化策略。DT公司通过实施信息系统审计有助于公司完善管理,实现企业价值。虽然目前仍存在不足的地方,但是大体看,DT公司实施的信息系统审计的案例可以作为经验推广。本文分析总结出,要在公司实施信息系统审计首先要强调全员参与,其次要以公司战略和风险为导向,最后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要全面完整。同时针对DT公司信息系统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健全信息系统审计制度、加强大数据技术应用和优化审计队伍的建议。

管淑慧[10](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指出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二、财务审计模拟操作系统及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财务审计模拟操作系统及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2)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蒙古国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呼唤大学会计专业课程编制的研究
        (二)蒙古国大学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弊端
        (三)蒙古国学者对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鲜有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之处
    五、概念界定与相关说明
        (一)概念界定
        (二)相关说明
第二章 研究综述
    一、研究文献来源
        (一)蒙古国关于会计专业课程编制研究文献来源
        (二)中国关于会计专业课程及课程编制研究文献来源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课程理论研究综述
        (二)课程编制研究综述
        (三)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研究综述
        (四)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研究综述
        (五)会计专业课程考评和评价研究综述
        (六)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研究综述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施良方及其课程编制原理
        (一)施良方简介
        (二)课程的定义
        (三)课程的理论基础
        (四)课程编制的原理
    二、怀特海的大学教育思想
        (一)怀特海简介
        (二)怀特海大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蒙古国大学教育与会计专业课程的发展历史
    一、蒙古国大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一)现代教育产生之前的游牧教育阶段(1921年之前)
        (二)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大学的产生阶段(1921年至1942年)
        (三)大学教育发展的初期阶段(1942年至1990年)
        (四)大学教育的繁荣发展阶段(1991年至现在)
    二、蒙古国大学会计专业发展历史
        (一)会计专业的发展阶段
        (二)蒙古国会计方面使用的法律和准则
        (三)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现状
    三、蒙古国立大学等五所大学及会计专业课程的现状
        (一)蒙古国立大学及会计专业课程的现状
        (二)蒙古国商业大学及会计专业课程的现状
        (三)蒙古国农业大学及会计专业课程的现状
        (四)蒙古国财政大学及会计专业课程的现状
        (五)蒙古国“曼达胡”会计大学及会计专业课程的现状
第五章 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情况的调查问卷
    一、大学本科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专业课程编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
        (一)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二、对大学会计教师的访谈
    三、社会对会计岗位人才的要求与满意度分析
        (一)企业对会计岗位的能力要求和满意度访谈调查
        (二)蒙古国的会计岗位招聘广告的内容分析
第六章 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中关于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偏高
        (二)课程目标表述过于抽象概括、不明确
        (三)课程目标未能更好地满意雇主及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存着不一致现象
        (二)开设的课程不能满足雇主与学生的需要
        (三)课程结构不合理
    三、课程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重视讲授法,教学方法单一
        (二)会计实习的实效差
        (三)教学条件难以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
    四、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蒙古国各大学对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评价重视不够
        (二)大学评估组织机构不健全
        (三)过于重视课程结果的评价,课程评价方法单一
第七章 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要充分研究影响目标确定的各个因素,制定适宜可行的课程目标
        (一)要重视对课程目标的研究
        (二)要充分研究影响课程目标确定的各种因素
        (三)课程目标的表述要明确具体
    二、加强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提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的科学性
        (一)加强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提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一致性的两点建议
        (三)完善课程内容满足雇主与学生的需求
    三、重视影响课程的实施因素改变教师角色,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性
        (一)重视影响课程实施因素
        (二)提高会计实习的实效
        (三)建立教师作为决策者的课程实施
    四、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设立课程评价部门,提升课程评价的质量
        (一)重视对学生能力生成和知识学习的评价
        (二)大学需要设立课程评价部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审计模拟实验室建设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审计模拟实验室的理论认知
三、审计模拟实验室的框架结构
    (一) 基础层
        1. 分类有序推进。
        2. 硬件先进实用。
        3. 软件专业易用。
        4. 师资同步培养。
        5. 培训对象分层。
        6. 逐步推广使用。
    (二) 核心层
        1. 硬件。
        2. 软件。
        3. 师资。
    (三) 保障层
        1. 组织保障。
        2. 制度保障。
        3. 经费保障。
        4. 理论保障。
        5. 实践检验。
        6. 后续建设。
四、审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实例
    (一) 教学平台
    (二) 教学软件
        1. 建设目标。
        2. 建设内容。
        3. 后续建设。
        4. 成果检验。
五、审计模拟实验室的创新特性
    (一) 教学技术与理念的革新
    (二) 教学内容展现的创新
    (三)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创新
    (四) 教学与课程设计的创新
    (五) 成果应用与转化的创新
    (六) 整体推广应用的创新
六、结语

(4)基于商业智能的财务审计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4 概念界定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财务审计的研究
    2.2 计算机审计技术的研究
    2.3 商业智能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2.4 审计中应用商业智能技术的研究
    2.5 孤立点理论的研究
第3章 财务审计引入商业智能的分析
    3.1 计算机审计理论分析
        3.1.1 计算机审计的对象
        3.1.2 计算机审计的特征
        3.1.3 计算机审计方法
        3.1.4 计算机审计的流程
    3.2 商业智能技术分析
        3.2.1 商业智能相关理论
        3.2.2 ETL
        3.2.3 数据仓库
        3.2.4 OLAP
        3.2.5 数据挖掘
        3.2.6 商业智能的核心流程--数据挖掘流程
    3.3 孤立点算法的优化
        3.3.1 基于距离的孤立点算法
        3.3.2 基于单元格与距离相结合的孤立点算法
        3.3.3 基于单元格的孤立点改进算法
    3.4 财务审计系统引入商业智能的分析结论
第4章 智能审计信息系统的体系架构
    4.1 建设目标
    4.2 智能审计信息系统框架
    4.3 智能审计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4.4 智能审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源
    4.5 智能审计的多维组织模型
    4.6 智能审计的基本方法
    4.7 智能审计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结构
第5章 智能审计信息系统设计
    5.1 系统支撑环境
        5.1.1 客户端环境
        5.1.2 服务器端
        5.1.3 开发语言
    5.2 审计业务管理子系统
    5.3 审计数据整合子系统
    5.4 智能审计OLAP分析子系统
    5.5 智能审计数据挖掘子系统
    5.6 审计结果展示子系统
    5.7 智能审计自定义算法扩展的实现方法
第6章 智能审计信息系统的应用
    6.1 基于智能审计OLAP的财务审计应用
        6.1.1 OLAP实现的审计功能
        6.1.2 基于OLAP的审计流程
        6.1.3 实例分析
    6.2 基于孤立点挖掘算法的财务审计应用
        6.2.1 孤立点挖掘算法在财务审计挖掘中的应用分析
        6.2.2 基于孤立点挖掘算法的财务审计挖掘模型
        6.2.3 数据挖掘模型和数据分析
    6.3 其他功能展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我国政府绩效审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3.3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2 政府绩效审计理论基础
    2.1 政府绩效审计概念界定
        2.1.1 绩效审计的称谓
        2.1.2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术语使用辨析
        2.1.3 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
    2.2 政府绩效审计的基础理论分析
        2.2.1 公众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理论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3 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理论
        2.2.4 资源有效配置理论
        2.2.5 外部影响理论
    2.3 政府绩效审计与传统财务审计的关系
    2.4 政府绩效审计基本要素
        2.4.1 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
        2.4.2 政府绩效审计的范围
        2.4.3 政府绩效审计对象
        2.4.4 绩效审计职能
        2.4.5 绩效审计程序
        2.4.6 政府绩效审计的技术方法
        2.4.7 绩效审计报告
    2.5 本章小结
3 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现状研究
    3.1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轨迹
        3.1.1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实践回顾
        3.1.2 深圳市政府绩效审计实践状况
        3.1.3 深圳市政府绩效审计案例
    3.2 国外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借鉴
        3.2.1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借鉴
        3.2.2 英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借鉴
        3.2.3 加拿大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借鉴
        3.2.4 日本绩效审计借鉴
    3.3 国外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启示
        3.3.1 政府绩效审计的促进性作用明显
        3.3.2 坚持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3.3.3 政府绩效审计法规建设完备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4.1 审计体制制约
        4.1.1 审计组织独立性差
        4.1.2 审计行为独立性差
        4.1.3 经济上独立性差
        4.1.4 审计人员聘任独立性差
    4.2 审计人员制约
        4.2.1 审计人员知识构成不合理
        4.2.2 审计人员素质难以达到要求
    4.3 审计实施中的制约
        4.3.1 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4.3.2 绩效审计方法、技术复杂
        4.3.3 获取审计证据困难
        4.3.4 绩效审计标准尚不完善
        4.3.5 无政府绩效审计准则、规范可供遵循
    4.4 制度制约
        4.4.1 审计公告制度不健全
        4.4.2 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
        4.4.3 预算编制的不完整
    4.5 本章小结
5 政府绩效的衡量标准
    5.1 我国政府绩效衡量标准简述
        5.1.1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
        5.1.2 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
        5.1.3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5.2 西方国家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借鉴
    5.3 西方国家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启示
        5.3.1 西方国家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特征
        5.3.2 西方国家的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5.3.3 现阶段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确定
    5.4 本章小结
6 政府绩效审计的质量控制
    6.1 审计质量控制概念及标准
        6.1.1 审计质量控制概念
        6.1.2 审计质量控制的特点
        6.1.3 审计质量控制标准
    6.2 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
        6.2.1 审计质量区域控制法
        6.2.2 同业互查质量法
        6.2.3 制度控制法
        6.2.4 业内自查质量法
    6.3 审计程序的质量控制
        6.3.1 计划阶段的质量控制
        6.3.2 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
        6.3.3 报告阶段的质量控制
    6.4 审计质量控制系统
    6.5 《政府绩效审计准则》及工作指南
    6.6 本章小结
7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保障措施
    7.1 审计体制保障
        7.1.1 审计体制的形成
        7.1.2 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
        7.1.3 我国立法型审计体制构想
    7.2 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人事政策保障
        7.2.1 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7.2.2 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7.2.3 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
        7.2.4 改进人事政策
    7.3 绩效审计法规、制度建设保障
        7.3.1 制定绩效审计的相关法规和工作规范
        7.3.2 加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开发
        7.3.3 强化执行责任追究制度
        7.3.4 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7.3.5 加强绩效审计的宣传
        7.3.6 以绩效预算理念推进我国政府绩效审计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6)IT环境下的审计风险判断 ——基于调适性结构理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动机
    第二节 研究的结构和创新点
        一、研究的结构安排
        二、创新点
        三、不足之处
第二章 IT环境下风险研究的若干理论
    第一节 IT环境下风险的内涵
        一、风险的定义
        二、IT风险的内涵
        三、IT风险判断的现状及其理论评析
    第二节 IT与企业变革的相关理论
        一、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企业信息化演进中的三个思想学派
        三、技术社会学派思想的代表—调适性结构理论(AST)
        四、基于AST的IT环境下的风险判断框架
        五、AST对于IT环境下风险研究的意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T环境下审计风险研究的文献述评
    第一节 审计风险的内涵
        一、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判断
    第二节 IT环境下审计风险的相关文献回顾
        一、以IT为审计对象的审计风险相关文献回顾
        二、IT引发的财务审计风险研究的文献回顾
    第三节 对现有文献的评析
        一、重视IT对重大错报风险判断的影响
        二、IT环境下检查风险的判断严重依赖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 AST的审计风险判断研究
    第一节 识别和评估IT环境下的被审单位风险
        一、识别IT环境下被审单位风险
        二、风险评估的方法与工具
    第二节 评价被审单位对IT环境下风险的控制
        一、风险控制与管理的思想及其发展
        二、IT环境下各种控制之间的联系
        三、IT环境下被审单位风险的控制
        四、IT风险控制的评价框架
    第三节 改进 IT环境下的审计风险判断方法
        一、流程对于审计风险判断的重要性
        二、IT环境下基于流程的审计风险判断方法
        三、协助审计人员实施以流程为基础审计的工具
        四、组建综合性的审计团队支持流程基础的审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IT视角的审计风险判断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假设
        一、问题的提出
        二、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问卷的设计
        三、调查问卷的数据收集过程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二、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IT环境下审计风险判断研究的未来展望
    一、增加对人文因素的研究
    二、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研究
    三、加强IT环境下审计风险判断可操作性的研究
    本章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基于营销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研究的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确定
    1.3 研究的视角与思路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系统分析法
        1.4.3 调查研究法
        1.4.4 实证分析法
    1.5 论文的创新点
        1.5.1 新理念:基于营销理念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流程
        1.5.2 新方法:实证分析问题的方法
        1.5.3 新体系:体系构建创新
    1.6 论文的理论逻辑结构和技术结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2.1 国内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的主要问题
        2.1.1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背景
        2.1.2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角度
        2.1.3 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4 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内容
        2.1.5 按学科大类、专业、课程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
    2.2 国内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的其他问题
        2.2.1 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2.2.2 高校分类、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研究
        2.2.3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可借鉴的经验
    2.3 国外研究现状
        2.3.1 外国高等教育体制
        2.3.2 教育思想的演进
        2.3.3 国外大学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学生对学校满意度的调查和分析
    3.1 学生满意度调查的理论依据和背景
        3.1.1 学生满意度调查的理论依据
        3.1.2 学生满意度调查的国外背景
        3.1.3 学生满意度调查的国内背景
    3.2 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学生对学校满意度的调查
        3.2.1 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学生满意度的调查目的和情况说明
        3.2.2 利用SP5513.0 软件对数据分析
        3.2.3 定性与定量结合方法的进一步分析
    3.3 影响学生对学校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3.3.1 教学因素
        3.3.2 学校宏观管理因素
        3.3.3 学校发展定位因素
        3.3.4 资源设备因素
        3.3.5 后勤管理和服务因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因素的调查及分析
    4.1 影响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因素的调查
        4.1.1 调查的目的
        4.1.2 关于问卷设计和调查
    4.2 用SP5513.0 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4.2.1 T检验
        4.2.2 相关分析
        4.2.3 因子分析
        4.2.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3 影响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的三大因素分析
        4.3.1 关于学校的因素
        4.3.2 关于学生的因素
        4.3.3 关于教师的因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5.1 现代管理学理论
        5.1.1 系统论及教学体系
        5.1.2 现代营销理论
    5.2 哲学理论
        5.2.1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5.2.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5.2.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5.2.4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5.3 现代教育学理论
        5.3.1 现代教学理论
        5.3.2 现代教育学理论
        5.3.3 高等教育学中的关于大学的分类理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6.1 关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几个概念
        6.1.1 实践教学体系
        6.1.2 实验教学
        6.1.3 实训教学
        6.1.4 实习教学
        6.1.5 系统和体系
    6.2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6.2.1 实事求是原则
        6.2.2 系统原则
        6.2.3 规范有序原则
        6.2.4 创新原则
        6.2.5 效率原则
        6.2.6 协调原则
    6.3 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6.3.1 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
        6.3.2 实践教学起点和目标子系统
        6.3.3 实践教学内容子系统
        6.3.4 实践教学途径子系统
        6.3.5 实践教学管理对象子系统
        6.3.6 实践教学保障子系统
        6.3.7 实践教学评价及反馈子系统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实践教学体系的验证及良性运行的校外环境
    7.1 实践教学体系的验证
        7.1.1 实践教学起点和目标:社会评价和学校自评
        7.1.2 实践教学内容: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
        7.1.3 实践教学途径:校内途径和校外途径
        7.1.4 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学校、学生和教师
        7.1.5 实践教学保障系统:资源设备和后勤管理
        7.1.6 评价及反馈系统:来自社会、教师、专家和学生的评价
    7.2 实践教学体系良性运行的校外环境
        7.2.1 社会支持
        7.2.2 政府协调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展望
附录1:高校学生对学校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附录2:关于河北省文科(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调查问卷
附录3:源程序
参考文献
在读博士期间主持参与的课题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及致谢

(8)教学模拟操作系统与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模拟操作系统的设计及运行
    1.1 教学模拟操作系统设计
    1.2 教学模拟操作系统运行
        第一, 模拟操作系统运行前做好教学计划工作。
        第二, 模拟操作系统运行中做好教学引导工作。
        第三, 模拟操作系统运行后做好考核及总结工作。
2 实践教学改革与完善教学模拟操作系统

(9)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系统审计研究 ——以DT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资料来源
    1.4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信息系统审计理论研究
        2.2.2 信息系统审计技术方法现状研究
        2.2.3 大数据对信息系统审计影响研究
    2.3 述评
3 基本概念及理论框架
    3.1 基本概念
        3.1.1 信息系统审计概念
        3.1.2 大数据概念
        3.1.3 大数据技术与信息系统审计的关系
    3.2 理论框架
        3.2.1 COBIT理论
        3.2.2 COSO理论
        3.2.3 大数据理论
        3.2.4 理论框架
4 案例分析
    4.1 DT公司概况
    4.2 动因分析
        4.2.1 大数据环境要求
        4.2.2 提高审计效率
        4.2.3 政府监管和服务大众需要
    4.3 流程分析
        4.3.1 准备阶段
        4.3.2 控制活动识别及风险评估
        4.3.3 符合性测试阶段
        4.3.4 数据测试阶段
        4.3.5 审计报告阶段
        4.3.6 后续阶段
    4.4 效果评价
        4.4.1 审计目标的达成程度
        4.4.2 审计项目发现风险的潜在价值
        4.4.3 项目实施为公司管理带来的效果
5 案例讨论
    5.1 成功因素分析
        5.1.1 强调全员参与
        5.1.2 以公司“战略+风险”为导向
        5.1.3 审计内容完整
    5.2 存在的问题分析
        5.2.1 信息系统审计缺乏标准体系
        5.2.2 信息系统审计方法有待升级
        5.2.3 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力量薄弱
6 优化策略
    6.1 健全公司信息系统审计标准体系
    6.2 加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6.3 优化审计队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3 结束语

四、财务审计模拟操作系统及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财务审计模拟操作系统及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J]. 王明珠,郑丽. 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 1998(12)
  • [2]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研究[D]. Bayanmunkh Pagamdulam(都拉曼).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2)
  • [3]审计模拟实验室建设探讨[J]. 王晓峥,马施. 审计研究, 2013(06)
  • [4]基于商业智能的财务审计信息系统研究[D]. 陈洪顺. 山东大学, 2011(07)
  • [5]我国政府绩效审计问题研究[D]. 孙平. 东北林业大学, 2006(10)
  • [6]IT环境下的审计风险判断 ——基于调适性结构理论的研究[D]. 郑煦平. 厦门大学, 2009(12)
  • [7]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基于营销理念[D]. 吴国英. 天津大学, 2010(07)
  • [8]教学模拟操作系统与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改革[J]. 王明珠,郑丽. 长春大学学报, 1999(05)
  • [9]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系统审计研究 ——以DT公司为例[D]. 左丹. 广东财经大学, 2019(07)
  • [10]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标签:;  ;  ;  ;  ;  

财务审计模拟操作系统及其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