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建立审贷部门分离信贷管理机制的构想(论文文献综述)
刘洛[1](2013)在《小微贷款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模型研究 ——基于包商银行与其发起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小微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具有活力的经济体,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小微企业贷款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也愈来愈受到监管当局的关注。绩效模型研究是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基础,对于金融企业也是一样,绩效的实现是商业银行追求卓越的发展目标。本论文运用系统生物的思想,将金融环境引入工作绩效中,力图构建小微贷款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总体模型,研究其本身的绩效结构维度、影响工作绩效金融环境因素以及绩效与环境互动过程,并加以实证检验。基于文献回顾和实践需要,本文采用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包商银行5家跨区域分行和其在全国发起2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抽取1155位从事小微企业贷款的客户经理作为样本进行测试,运用行为、结果和过程三维立体视角,拓展结构维度。基于金融环境的内在性和外在性的特性,提出有别于传统金融环境的新概念,并对其与工作绩效的互动过程展开分析。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开展实证研究,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分析,分别对提出假设进行验证,得出如下结论:(1)构建小微贷款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模型。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们以往绩效研究的基础上,渐进式分析了任务型传统组织、持续性组织和稳健型组织的形态和特征,通过对城市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小微贷款客户经理工作的深入研究,分析小微贷款客户经理的工作特性,拓展小微贷款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结构。本文认为,工作绩效结构由胜任绩效、促进绩效、可持续绩效、安全性绩效和尽职绩效五个维度构成,这五个维度又包含十五个子因子,分别为:1)胜任绩效。包含经营业绩、综合知识和专业技能三个子因子;2)促进绩效。包含职业操守、团队协作和努力奉献三个子因子;3)可持续绩效。其包含培训、自我学习和创新三个子因子;4)安全性绩效。包含由覆盖风险、防范风险和化解风险三个子因子;5)尽职绩效。包含尽职工作、执行效率和把握政策三个子因子。金融环境类似生物环境,同样具有生态的属性。本文运用生态学的思维,将金融环境划分为金融内环境和金融外环境两个层次,并拓展了金融内、外环境的内容结构。运用系统思想的方式,将工作绩效融入金融环境中进行探析,基于绩效本身和金融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大系统,以此构建小微贷款客户经理工作绩效的总体模型。(2)实证检验工作绩效结构维度。按照心理学问卷编制流程,经过深度访谈、项目收集、多次预试和科学检验,开发了一套“小微贷款客户经理工作绩效量表问卷”。运用探索性分析和验证性分析检验了样本数据对小微贷款客户经理工作绩效结构维度的支持。在验证过程中发现,小微贷款客户经理工作绩效存在二阶因素结构,即结果绩效、行为绩效和过程绩效三因子结构;在结构方程模型中,初始构想模型与实际调查数据的主要拟合指标均达到良好的拟合水平,说明实际调查数据很好地支持了小微贷款客户经理工作绩效为二阶三因子、一阶五因子的结构维度。(3)拓展并验证金融内环境内容结构以及金融内环境与工作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本文认为,基于金融环境的内在性,本文提出影响小微贷款客户经理工作绩效的金融内环境由五个因子组成,即组织架构、商业银行的技术水平、授权机制、商业银行的战略愿景、战略目标、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以及小微贷款客户经理的核心价值观。探索性和验证性研究结果检验了金融内环境为五因子内容结构。实证分析金融内环境各个因素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关系;相关性分析证实了金融内环境的变量与小微贷款工作绩效五维度之间的显着作用关系;层次回归分析证实了金融内环境各个变量对小微贷款客户经理工作绩效五维度的影响程度。(4)拓展并验证金融外环境的内容结构以及金融外环境对工作绩效发生作用的路径。基于金融环境的外在性,本文提出影响小微贷款客户经理工作绩效的金融外环境由四个因子组成,即国家宏观经济状况、经济政策取向、政府对小微小企业的重视程度、区域微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本文开展的探索性分析和验证性分析检验了影响小微贷款客户经理工作绩效的金融外环境为四因子的内容结构。同时,本文研究了金融外环境相关变量对小微贷款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模型发生作用的影响关系,这种影响作用通过复杂路径传导,一部分相关变量以单路径完全中介发生作用,而另一部分变量的影响是通过双路径部分中介作用实现的。最后,本文做了总结与展望,指出了本文的局限性以及进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并给管理层和决策层提供了一些相关政策建议。总之,研究结果证实,小微企业贷款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模型包括工作绩效本身、金融环境以及相互作用关系三个方面。客户经理的工作工作绩效维度由结果绩效(称为胜任绩效)、行为绩效(下分为促进绩效和可持续绩效)和过程绩效(下分为安全性绩效和尽职绩效)构成,金融环境包括金融内环境和金融外环境,金融内、外环境的各个因素对小微贷款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产生不同作用的影响。
袁洪章[2](2006)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文中提出论文分析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提出了构建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的前提:良好的外部环境及内部公司治理结构和发达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出了信用风险管理的要素(理念、制度、技术、文化等)和由四大要素构成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四个子系统——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度保障体系、技术保障体系、组织体系和流程体系,以及完善我国信用风险管理的具体设想。 论文第一章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全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介绍了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的背景,分析其制度特征与绩效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其风险程度不断加深的趋势,为分析信用风险成因提供了研究背景。第三章首先明确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涵、种类和特征,强调了特有成因划分为制度性成因和技术性成因的现实意义,并分析了信用风险背后所反映的深刻的社会矛盾。第四章详尽而客观地分析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难点,目的是为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具体设想提供依据。第五章是西方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经验和借鉴。第六章是完善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度设想。第七章研究了构建和完善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技术保障和组织体系。第八章分别以民生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制的变革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研究的特点在于: (1)系统地分析了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构建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设想。 (2)深刻地辨识了信用风险成因,为研究风险管理对策提供了较为扎实的依据。 (3)借鉴了西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从而探索了适合我国国情条件的风险分析和控制方法。 (4)通过系统分析和深入思考,找到现实可供操作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案和策略,希望对完善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具体的思路。 (5)以三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为实例,从不同的角度对提出的信用风险控制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
吴丹[3](2013)在《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流程再造研究 ——以YT联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06年底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作为银行的一部分,农村信用社也时刻面临着银行间激烈的竞争。而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存在机构庞大、工作效率低等问题,改革已成为现阶段热点议题之一。业务流程改造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只有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业务流程,农村信用社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竞争力。本文的研究沿着问题----理论----实证研究----效果分析这一主线展开并深入,首先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分析了解农村信用社某联社信贷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通过对联社现有信贷业务流程的详细分析,找出了存在的问题:一是重复环节多、效率低、贷款周期长,特别是审查、审批环节多,造成职能交叉,责任不明,不仅影响工作效率,也达不到更好防范风险的目的。二是“审贷”没有完全分离,市场营销部门和贷款审查部门相互交叉、职能重合,容易诱发信贷风险。三是信贷业务流程贷后管理薄弱,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明确的贷后管理流程。四是组织结构存在部门多、层次多的问题,业务受理周期长,工作效率低下,信贷服务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五是贷款审查委员会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在此基础上本文设计了新的信贷业务审查审批流程,整合了原流程交叉环节,删除了重复环节,建立了更为科学、合理的审查审批流程。基于新的流程对联社的组织结构进行如下变革:一是实行高级信贷执行官制,适应审贷分离的流程需要;二是改造贷款审查委员会,提高群体决策水平;三是组织层次实行扁平化改变,压缩管理层次,适应缩短的操作流程,提高信息反应速度和工作效率;四是增加了组织的弹性,依据不同的信贷业务风险高低及客户的优良情况增加了组织弹性,方便不同类型的客户,提高客户满意度。五是设计责权明晰的定期、不定期、问题类贷款贷后管理业务流程,尽量早期预防授信客户的各种风险。
程迅[4](2006)在《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制度: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制度开展研究。信贷审批作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关键环节,在中外银行的实践中表现为复杂、多样的制度安排,而其核心是信贷审批权的配置。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信贷审批权的配置进行集中研究,然后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信贷审批制度作进一步深入的探讨。论文分六章展开论述。第一章是导言。提出文章研究的主要问题,阐述了研究的意义,并对论文的框架和创新点作了说明。文章认为,信贷审批是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运行结构的范畴。而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对银行治理结构的研究,多数偏重权利结构(如股东构成、剩余索取权的配置等),针对组织结构和运行结构,系统化、理论化开展研究的文献较少,这使得本文的写作具有创新的意义。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在以往文献观点的基础上,对信贷审批制度的相关概念作了详细的阐述。文章认为,信贷审批制度并非完全独立的制度,它与银行的组织结构、内部控制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银行组织结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和信贷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理论进行了综述;然后阐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第三章是理论分析。文章首先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通过建立委托—代理模型,分析了由于代理人、委托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给委托人带来的代理成本,并对审贷分离制度产生的原因作出理论上的解释。根据组织理论,文章认为,银行在对信贷审批权进行配置时,不仅要考虑代理成本,还要综合考虑信息成本。接下来的第二节,便在模型中加入信息成本,以深化前文所探讨的内容。第三节,文章在模型中再添加了一个变量,即银行规模。分析时,仍以信息成本和委托—代理成本为切入点,在对银行规模与客户类型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后,得出结论:对于以“软信息”客户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小”银行而言,其信贷审批权集中度需要下降,而不是以“硬信息”客户为主的“大”银行那样,把信贷审批权上收。然后,文章对信贷审批制度与信贷配给和信贷集中的关系作了阐述,认为信贷审批权上收后,将显着强化信贷配给和集中效应,这也是导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第四章是实证分析。对信贷审批的相关研究中,理论分析方面的文章居多,实证分析的文章较少。而实证性文章中,几乎还没有直接对信贷审批权的配置问题进行研究的。因此,本文的研究是这方面的一个有益尝试。第一节,文章实证分析了银行信贷审批权的配置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以大银行为分析样本,发现银行信贷审批权配置对其经营绩效并没有显着影响。这表示一味地上收信贷审批权限并不一定会改进银行经营绩效。银行把信贷审批权上收,可以一定程度上克服代理人问题,减少道德风险,降低代理成本。但是,上收审批权后,信息成本可能会增加。因此,银行在进行信贷审批权的配置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两类成本的影响。接下来是案例研究。文章分析了三个案例:首先,对于某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审批制度进行了分析。为更清楚地揭示大银行与小银行的差异,又选择了两家同在浙江的商业银行进行了案例比较。一家是某股份制银行杭州分行,通过回顾该银行的信贷审批制度及其改革历程,可以发现“审贷分离”的效应,的确使得该行的不良资产率大大降低,但现行信贷审批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理顺,如审批效率有待提高、分行行长权力过大等。目前,总行开始考虑上收分行权限,但这能否解决现行的银行信贷审批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带来银行经营绩效的进一步改善,还值得怀疑。另外是一家城市商业银行,该银行与前面所分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实行的是不同的经营策略,它从方便小企业入手,下放信贷审批权。两家银行都在浙江,所面临的金融生态环境相似,但经营策略和审批制度却大相径庭。从它们的经营绩效来看,两家银行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某些指标方面,城市商业银行甚至还要更加优秀一些。这也印证了前文的观点,即信贷审批权的配置——审批集中与否,与经营绩效并不直接相关。两家银行分别从各自的特点出发,根据自身条件,确定适合自身的信贷审批制度,都取得了不菲的业绩,也从实践上说明,商业银行的信贷审批权并无必要一味地追求集中。同样的情况下,对大银行来说,审批权应适当上收;而对小银行而言,则可适当下放审批权。第五章是比较制度分析。文章首先分析了国外的信贷审批制度。从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比较看,美国、德国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银行制度,因此对美国和德国银行的信贷审批制度进行分析。文章认为,美、德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制度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信贷审批权限比较集中,总行和地区总部有比较大的信贷审批权,而分行则主要是开拓市场;二是重视加强风险管理,强化内部监控和审计,在部门设计上体现一种制约关系;三是确保信息的畅通和完整,所有经营信息集中在一个部门管理;四是以业务线为重心,建立了事业部制、矩阵式组织架构;五是建立了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银行总行设有专门机构,对分行和专业线的经营业绩进行分析和考评。其后,文章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制度的现状。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为适应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都把审贷分离的制度作为本行信贷审批决策改革的方向。而由于改革的方向和力度的不同,形成了各有特点的决策制度。但银行现行信贷审批制度仍存在不少问题,如信贷审批效率有待提高、审批信息渠道不通畅、审批人仍存在着道德风险等。之后,本文对中外信贷审批制度作了比较分析。通过比较,文章认为,由于经济环境、历史和体制转轨的原因,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审批程序和信贷管理组织结构等方面与国外不乏共性,但差别也很大;中国银行业的体制改革,需要向国外银行借鉴和学习的内容很多,但是否要全面照搬国外的信贷审批制度,一味将信贷审批权集中,还值得商榷。第六章总结全文,并根据前文的观点和结论,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制度的未来发展作出思考与展望。
林允华[5](1997)在《关于建立审贷部门分离信贷管理机制的构想》文中研究指明关于建立审贷部门分离信贷管理机制的构想林允华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这个总体目标,农业银行将逐步从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农业发...
谢珂[6](2013)在《基于A银行信贷审批中的内部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贷业务是银行的核心业务,信贷审批是信贷业务中的核心环节。如何在信贷审批体系中实行恰当的内部控制,是信贷审批能否发挥其风险防控作用的关键所在。本文第一章首先从内部控制理论对信贷审批的重要性以及目前信贷审批运行的现状两方面的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接着解释了以银行业信贷审批体系和以A银行为案例进行内部控制研究的理论以及现实意义,并从COSO报告和巴塞尔协议两大内部控制理论基石和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创新和不足。本文第二章是理论分析部分,首先详细解释了内部控制的三大目标和五大核心要素,阐述了授信的具体内涵,分析了其在全流程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和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并介绍了国内监管机构出台的三部银行内部控制规章制度。本文第三章是详细分析了银行信贷审批体系中内部控制的具体运用,包括授信审批中的内控五要素,详细介绍了信贷审批的基本内部控制框架和运行机理,并就此提出了“去伪存真、识别风险、评价风险、适度授信、调整信贷结构”的信贷审批内部控制五大目标。本文第四章以A银行为例,详细介绍了其信贷审批的基本架构、运行规则和机制,并分析了授权、准入、核实和验证、高层检查、监督评审五种内部控制方法在其中的运用,后介绍了A银行授信审批体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以及在C分行的运行成效,接着详细分析了A银行信贷审批体系的优势与不足,优势包括审批效率高、贴近市场需求等,不足包括风险控制能力的下降、实施基础的缺失、独立性的降低等,最后提出了关注授信适应性,多考虑风险因素,尝试其他内部控制架构和方法的嵌入,加大对内部控制环境的营造、提高授信审批条线对市场条线的考核力度的建议。本文最后一章,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强调了内控环境对于信贷审批体系的重要性,以及风险与业务发展的平衡统一,阐述了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对于信贷审批发展的推动作用和重要意义。
胡威[7](2011)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自国家推进商业银行综合改革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过去学术界普遍关心的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层面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公司治理机制问题、技术性破产问题、内部控制和案件防控问题等,已经不再是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矛盾。要满足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的要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优化必须迈出更全面、更重要的步伐。本文在系统研究国内外学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优化文献及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对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国际知名跨国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特征进行了全面剖析,对国内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优化、个人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优化、信用风险管理优化配套措施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信用风险管理优化,要建立信息的有效利用和激励相容的机制,努力解决信用风险管理中的信息不完全及由此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实现信用风险管理资源的有效配置。在不断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提高风险管理技术的同时,商业银行要优化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使其成本、质量、服务和效率等关键指标取得显着改善,以提高整个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已经得到明显提高,但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审批机制、管理流程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沟通成本较高、风险管理局部环节的合理性与整体流程的复杂性并存、信用风险信息的整合度不高、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整合度不高、风险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的有效性不强。苏格兰皇家银行具有较为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管理职责清晰,政策方法有效,沟通协调顺畅,监督控制及时,系统支持有力,风险文化强大,拥有高质量的风险评估、定价和决策机制,以及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有效的风险模型和方法论,这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了其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其信用风险管理实践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启示是,必须突出风险管理的战略性、全面性、有效性和独立性。优化商业银行的公司金融信用风险管理应主要从信用审批机制、信用监控机制和信息系统三个方面着手。为完善信用审批机制,需要引入信贷组合管理理念和工具,推广平行作业模式,规范信贷评审框架,实施柔性决策流程。要优化信用监控机制,必须以风险分类为基础,以计提拨备为抓手,以风险预警为突破口,把信用风险监控做到实处。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要引入拒绝推论方法构建信用评分模型,同时创新管理机制、优化业务流程。传统的公司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无法适应个人客户的需要和风险管控的要求。从优化信用风险管理的角度,个人金融信用风险管理要着重解决防范虚假贷款、合理判别客户风险、有效监控客户风险三个问题,需要建立以直客式为主的个人贷款营销模式、差异化的个人贷款审批流程和针对性的个人贷款贷后管控机制,实现个人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与集团信用风险管理的对接。作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的配套措施,需要增强信用风险管理的独立性、推进风险管理一体化,提升信用风险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建立以“责任和能力”为价值导向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
刘永生[8](2006)在《中国转型期消费信贷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出口导向型和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将逐渐让位于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启动内需,就是要增加消费,尤其是要增加居民个人的消费。于是,在中国经济转型的特殊背景下,消费信贷作为启动消费的重要工具,从一个微观问题,进而引起了宏观方面的关注。而我国正式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仅有十余年的时间,从总体上看,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处于起步阶段。这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开阔研究的视野,对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论文认为,消费信贷是指由贷款机构向自然人提供的,用于个人及家庭消费开支的特定用途贷款。我们突出强调了消费信贷“是一种个人及家庭的生活消费的行为,这种消费行为是依靠货币借贷支持而完成的,这种信贷是由特定机构办理的”三个特点。这样就区分了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个人之间的借贷及非借贷。全文围绕中国转型期消费信贷的发展集中研究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如何全面认识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科学地分析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消费信贷业务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较为明显,理论界对此的认识也较为充分。早在上个世纪前半叶,以凯恩斯、弗里德曼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就系统地研究了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消费信贷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费雪,詹姆士?摩根等人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消费信贷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对消费信贷对这种积极作用,在论文中我们予以了肯定并通过数理模型的方式加以阐释。但我们同时也指出,依靠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严格的条件,即:买方市场形成、经济环境较为宽松、经济运行处于常规状态而非紧运行或超紧运行状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在结构上相适应但在总量上供给大于需求。我们在对这四个条件的经济含义做出分
唐珺[9](2020)在《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以A农村商业银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一直以来,信用风险对商业银行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其主要来源于债务人信用的质变,在合同到期日不能正常履约构成的违约风险,由于我国的融资方式主要是以间接方式为主,所以信用风险一直都是商业银行面临最主要的风险。近年来,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伴随农村经济腾飞而快速发展。截至2018年末,全国已组建了1427家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越来越突出,成为了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为我国实体经济金融服务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随着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面临的市场环境、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信用风险管理也逐渐暴露出来越来越多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受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上升趋势,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落后的问题日渐凸显。未来信用风险管理难度仍不可避免地增加,对于商业银行,尤其是农村商业银行来说,建立准确有效、科学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迫在眉睫。本论文中,阐述的逻辑为“理论基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重点对选题的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进行了阐述。其次,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信用风险理论、信用风险计量和信用风险的管控进行归纳和研究,并分析了我国目前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以此为论文的依据。再次,对A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从组织架构、制度建设、控制模式、管控流程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A农村商业银行近几年的财务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其存在的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并总结分析问题的成因。最后,针对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和难点,通过发挥管理组织架构指导作用、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效能和保障措施三方面提出有效的防范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A农村商业银行稳健发展提供思路,也同时为更多的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有更多的启示。
王相东[10](2014)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主力军。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在国内融资市场的各项融资份额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其健康、有效的运营与发展可以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保障社会经济及金融的稳定。但是,近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另外,国有商业银行与国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信贷制度建设上也存在明显差距,急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信贷制度安排。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是,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研究的理论化与体系化不足。本文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进行了深入探讨,构建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分析框架。全文共分为6章。第1章是导论。主要阐述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并指明了本文的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章是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理论基础。首先,论述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内涵、特征以及功能。其次,论述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的涵义、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再次,论述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第3章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分析。首先,按照制度变迁的发展阶段,将中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历程分为计划经济时期的信贷制度变迁、过渡时期的信贷制度变迁、市场经济建设时期的信贷制度变迁三个阶段。其次,对中国信贷制度变迁历程梳理,分析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的内外动力。再次,结合我国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特点,分析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的三个特点,即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制度变迁、交替主导下的渐进式强制性制度变迁、重视制度学习与模仿的制度变迁。最后,分析和提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的基本趋势:制度变迁的推动主体多元化与外生制度主导向内生制度主导过渡。第4章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状况分析。首先,从信贷组织制度、信贷业务操作制度、信贷风险控制制度以及激励约束制度四个方面,分析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发展现状。其次,分析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存在的问题,即信贷控制制度不合理、管理实施制度不健全、信贷文化落后。最后,分析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非人格化的产权制度、多重委托——代理关系、内部部门利益博弈以及国民文化中的潜规则。第5章是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及其启示。首先,从信贷组织架构、风险管理以及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分别对美、英、日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内容进行简论。其次,总结提出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第6章是完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对策。首先,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制度,包括完善信贷组织制度、信贷决策制度、信贷审批制度、信贷风险控制制度、信贷人员激励约束制度等。其次,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制度,包括完善信贷资产交易制度、信贷资产证券化制度以及信贷资产退出制度等。再次,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相关的约束制度,包括完善信贷有关的法律法规,完善信贷监管制度,完善信贷市场监管制度等。最后,塑造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文化。
二、关于建立审贷部门分离信贷管理机制的构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建立审贷部门分离信贷管理机制的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小微贷款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模型研究 ——基于包商银行与其发起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提出问题与研究意义 |
1.1.1 提出问题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相关研究动态 |
1.2.2 相关研究趋势 |
1.2.3 商业银行绩效的研究现状 |
1.2.4 理论与现状评鉴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2 小微贷款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模型理论构建 |
2.1 工作绩效结构的理论拓展背景 |
2.1.1 工作绩效与组织角色的转化 |
2.1.2 小微企业贷款的发展和演进 |
2.1.3 小微企业贷款客户经理的界定 |
2.2 小微贷款客户经理的工作特性分析 |
2.2.1 服务对象复杂性 |
2.2.2 服务过程复杂性 |
2.2.3 服务技术复杂性 |
2.2.4 服务协作复杂性 |
2.3 小微贷款客户经理工作绩效结构的拓展 |
2.3.1 胜任绩效(Competence performance) |
2.3.2 促进绩效(Promote performance) |
2.3.3 可持续绩效(Sustainable performance) |
2.3.4 安全性绩效(Security performance) |
2.3.5 尽职绩效(Responsible performance) |
2.4 小微贷款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总体模型的构建 |
2.4.1 金融环境 |
2.4.2 金融内环境 |
2.4.3 金融外环境 |
2.4.4 小微企业活力 |
2.4.5 总体模型构建 |
2.5 分析与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3 小微贷款客户经理绩效结构维度实证研究 |
3.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3.1.1 研究目的 |
3.1.2 研究假设 |
3.2 研究过程 |
3.2.1 初步项目 |
3.2.2 预试项目 |
3.2.3 筛选项目 |
3.2.4 项目分析 |
3.2.5 初步测试 |
3.2.6 正式测试和检验 |
3.2.7 样本质量分析 |
3.3 预研究 |
3.3.1 研究方法 |
3.3.2 初始项目 |
3.3.3 测试量表 |
3.4 探索性研究 |
3.4.1 样本 |
3.4.2 研究工具 |
3.4.3 探索性结果 |
3.4.4 探索性分析 |
3.5 结构方程模型研究 |
3.5.1 研究工具 |
3.5.2 统计方法 |
3.5.3 结构方程建模方法分析 |
3.6 绩效结构的二阶因素研究 |
3.6.1 被试 |
3.6.2 工具 |
3.6.3 程序 |
3.6.4 结果与分析 |
3.7 小微企业贷款客户经理工作绩效问卷质量检验 |
3.7.1 信度检验 |
3.7.2 效度检验 |
3.8 分析与讨论 |
3.9 本章小结 |
4 影响客户经理工作绩效的金融内环境研究 |
4.1 影响客户经理工作绩效的金融内环境 |
4.1.1 研究目的 |
4.1.2 研究假设 |
4.1.3 研究方法和程序 |
4.1.4 结果与分析 |
4.1.5 讨论与分析 |
4.2 小微贷款客户经理工作绩效与金融内环境关系分析 |
4.2.1 研究目的 |
4.2.2 研究假设 |
4.2.3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4.2.4 研究结果 |
4.2.5 分析与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5 影响客户经理工作绩效的金融外环境研究 |
5.1 影响客户经理工作绩效的金融外环境 |
5.1.1 研究目的 |
5.1.2 研究假设 |
5.1.3 研究方法 |
5.1.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5 讨论与分析 |
5.2 工作绩效与金融外环境的关系 |
5.2.1 研究目的 |
5.2.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2.3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5.2.4 研究工具与统计方法 |
5.2.5 统计与计量分析 |
5.2.6 回归分析 |
5.2.7 讨论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研究的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
6.1.1 小微贷款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模型构建理论描述 |
6.1.2 小微企业贷款客户经理绩效结构维度实证检验 |
6.1.3 金融环境内容拓展和实证验证 |
6.1.4 金融环境和小微贷款客户经理绩效相关性研究 |
6.2 论文的创新点摘要 |
6.3 展望 |
6.3.1 研究局限性 |
6.3.2 进一步理论思考的问题 |
6.3.3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小微企业贷款客户经理效能变量问卷(员工版) |
附录B 小微贷款客户经理效能变量问卷(上级版) |
附录C 金融内环境对小微贷款客户经理工作绩效影响问卷 |
附录D 金融外环境对小微贷款客户经理工作绩效影响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图 |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 研究范围与特点 |
1.4 研究方法综述 |
1.5 本文结构 |
第二章 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概况 |
2.1 成立背景 |
2.2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制度特征与绩效 |
2.3 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4 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程度分析 |
第三章 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分析 |
3.1 概述 |
3.2 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特征 |
3.3 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
3.4 信用风险背后所反映出的深层次矛盾分析 |
第四章 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难点 |
4.1 现状 |
4.2 管理现状及缺陷 |
4.3 信贷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分析 |
4.4 信贷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分析 |
第五章 西方现代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 |
5.1 信贷资产的状况 |
5.2 信贷管理现状 |
5.3 中西方信用风险管理差异比较 |
5.4 比较与借鉴 |
5.5 成功范例分析 |
第六章 完善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度构想 |
6.1 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功能 |
6.2 改善信用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 |
6.3 改造信用风险管理的微观基础 |
6.4 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核心要素 |
6.5 制度保障体系 |
第七章 信用风险管理的技术保障和组织体系 |
7.1 技术保障 |
7.2 组织体系 |
7.3 流程体系 |
7.4 现阶段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
7.5 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现代化进程 |
第八章 股份制商业银行构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实证分析 |
8.1 民生银行变法 |
8.2 中信实业银行战略调整 |
8.3 招商银行理念先行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 |
致谢 |
(3)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流程再造研究 ——以YT联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的意义 |
1.3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及框架 |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4.2 本文的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1.1 国外企业再造理论发展 |
2.1.2 国外银行再造理论发展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国内企业再造理论发展 |
2.2.2 国内银行再造理论发展 |
2.3 小结 |
第3章 我国银行信贷业务流程再造现状研究 |
3.1 信贷业务流程再造的理论基础 |
3.1.1 信贷业务流程的概念界定 |
3.1.2 信贷业务流程再造的原则 |
3.1.3 流程再造的研究方法 |
3.2 我国信贷业务流程再造研究现状 |
3.2.1 我国信贷业务流程再造的产生背景 |
3.2.2 我国银行信贷业务流程再造发展的现状 |
3.3 我国信贷流程再造中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YT联社信贷业务流程现状 |
4.1 西安市YT联社背景介绍 |
4.2 YT联社信贷业务流程现状 |
4.2.1 信用等级评估 |
4.2.2 统一授信业务 |
4.2.3 具体单笔贷款审查审批 |
4.2.4 放款和贷后管理 |
第5章 YT联社信贷业务流程改造动因 |
5.1 问卷调查分析 |
5.1.1 问卷调查方法 |
5.1.2 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 |
5.1.3 问卷调查结论 |
5.2 四要素分析法分析YT联社信贷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 |
5.3 小结 |
第6章 YT联社信贷业务流程的改进 |
6.1 改进后的信贷业务审查审批的流程 |
6.1.1 改进后的信贷业务审查审批的基本流程 |
6.1.2 优质客户的信贷业务审查审批流程 |
6.1.3 改进后零售信贷业务审查审批流程 |
6.1.4 授信额度的使用 |
6.2 改进后贷后管理的流程 |
6.2.1 正常类授信客户定期贷后管理流程 |
6.2.2 正常类授信客户不定期贷后管理流程 |
6.2.3 问题类授信客户贷后管理流程 |
6.2.4 改进后贷后管理流程特点 |
6.3 适应业务流程的组织改进 |
6.3.1 实行高级信贷执行官制度 |
6.3.2 改造贷款审查委员会 |
6.3.3 组织层次扁平化改变 |
6.4 改进后的效果分析 |
6.4.1 改进后“审贷”已分离 |
6.4.2 改进后组织层次扁平化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谢辞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制度: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1 导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组织结构理论 |
2.2.1 古典组织理论 |
2.2.2 行为科学的组织理论 |
2.3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 |
2.3.1 内部控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2.3.2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 |
2.4 信贷风险管理 |
2.4.1 传统的经验分析方法 |
2.4.2 统计评分方法 |
2.4.3 信用风险度量的分析方法 |
2.5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
2.5.1 国外的相关研究 |
2.5.2 国内的相关研究 |
3 信贷审批制度理论分析 |
3.1 信贷审批的委托—代理模型分析 |
3.1.1 引言 |
3.1.2 模型 |
3.1.3 模型的结论 |
3.2 银行信贷审批权配置与信息成本 |
3.2.1 信贷审批权的配置的静态分析 |
3.2.2 信贷审批权配置的比较静态分析 |
3.3 信贷审批权配置与银行规模 |
3.3.1 银行规模与其信息结构 |
3.3.2 银行规模与信贷审批权的配置 |
3.4 信贷审批制度与信贷配给和信贷集中 |
3.4.1 信贷配给和信贷集中:相关理论 |
3.4.2 信贷审批权上收导致的信贷配给和集中 |
3.5 本章小结 |
4 信贷审批制度实证分析 |
4.1 信贷审批权配置效率的实证分析 |
4.1.1 引言 |
4.1.2 数据与方法 |
4.1.3 实证结果 |
4.1.4 结论 |
4.2 信贷审批制度案例分析 |
4.2.1 案例一:某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制度分析 |
4.2.2 案例二: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制度分析 |
4.2.3 案例三:某城市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制度分析 |
5 信贷审批制度比较分析 |
5.1 国外银行信贷审批制度 |
5.1.1 美国银行信贷审批制度 |
5.1.2 德国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制度 |
5.2 我国银行的信贷审批制度 |
5.2.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制度的历史沿革 |
5.2.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制度的现状 |
5.3 中外信贷审批制度的比较 |
5.3.1 中外信贷审批制度的异同 |
5.3.2 中外银行差异的原因分析 |
5.3.3 比较的基本结论 |
6 结论与思考 |
6.1 本文的基本结论 |
6.2 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制度未来发展的思考 |
6.2.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权的配置 |
6.2.2 完善我国银行信贷审批制度的其他措施 |
附录:100家银行2004年主要经营指标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基于A银行信贷审批中的内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
1.2.2 银行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2. 银行授信审批及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 |
2.1 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 |
2.2 授信的具体内涵与概念 |
2.2.1 授信的内涵 |
2.2.2 授信在信贷全流程管理的作用和地位 |
2.3 对贷款授信实施内控的必要性 |
2.3.1 信贷审批对银行经营原则和内控目标的重要性 |
2.3.2 信贷审批对于主观判断的依赖性强,对人的控制非常重要 |
2.4 国内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规定比较 |
2.4.1 《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 |
2.4.2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 |
2.4.3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 |
3. 银行授信实施内控的具体构想 |
3.1 信贷审批的内控五大要素 |
3.2 信贷审批的风险特征 |
3.3 信贷审批的内部控制基本构架和运用 |
3.4 信贷审批的内控考核目标 |
4. 案例分析:A银行信贷审批中的内部控制 |
4.1 A银行的授信审批体系 |
4.1.1 A银行的基本情况 |
4.1.2 A银行信贷审批体系的组织架构 |
4.1.3 各级机构的工作职责和业务分工 |
4.1.4 A银行的授权规则 |
4.1.5 A银行的审批机制 |
4.2 分析内部控制理论在A银行信贷审批体系中的应用 |
4.2.1 授权的使用 |
4.2.2 准入的使用 |
4.2.3 核实和验证的使用 |
4.2.4 高层检查的使用 |
4.2.5 监督评审的使用 |
4.3 A银行授信审批体系历史沿革以及在某分行的运行成效 |
4.3.1 A银行授信审批体系历史沿革 |
4.3.2 A银行授信审批体系在C分行的运行成效 |
4.4 评价A银行目前所采用授信审批体系的优势与不足 |
4.4.1 A银行授信审批体系的优势 |
4.4.2 A银行授信审批体系的不足 |
4.5 对A银行授信审批体系的改革建议 |
4.5.1 应加大关注授权的适应性,放缓双签制推行速度 |
4.5.2 可逐步探索授信审批体系组织架构的改革和创新 |
4.5.3 切实提高对授信审批内控环境的重视程度和构建力度 |
4.5.4 提高授信审批条线对市场条线的考核力度 |
5. 银行信贷审批内部控制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
5.1 良好的内控环境是信贷审批内控实施的基础 |
5.1.1 内控环境是风险文化和信贷审批内控机制产生的基础 |
5.1.2 内控环境是信贷审查人员实现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因素 |
5.2 合理授权是信贷审批内部控制的关键 |
5.3 把握好信贷审批内部控制和业务发展的关系 |
5.3.1 信贷审批内控贴近于市场必须以风险为前提 |
5.3.2 应加强信贷审批条线与市场条线的业务链接和考核机制 |
5.4 信贷审批体系中内部控制运用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7)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的理论分析 |
2.1 信息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
2.1.1 信息经济学与信用风险管理的耦合 |
2.1.2 信息搜寻与信用风险管理流程 |
2.1.3 激励机制设计与信用风险管理流程 |
2.2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
2.2.1 制度构成理论与信用风险管理流程 |
2.2.2 制度变迁理论与信用风险管理 |
2.3 从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看信用风险管理流程与技术的关系 |
第三章 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3.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一般框架 |
3.2 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比较 |
3.2.1 中国工商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 |
3.2.2 中国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 |
3.2.3 招商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流程 |
3.3 国内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苏格兰皇家银行(RBS)的信用风险管理借鉴 |
4.1 RBS概述 |
4.2 RBS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
4.3 RBS公司信贷审批机制 |
4.4 RBS公司信贷监控机制 |
4.5 RBS个人信贷风险管理 |
4.6 RBS信用风险管理特点的借鉴意义 |
第五章 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的目标和原则 |
5.1 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的目标 |
5.2 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的原则 |
5.3 优化后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特征 |
5.4 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的总体框架 |
第六章 公司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研究 |
6.1 公司金融信用审批机制优化研究 |
6.1.1 构建信贷组合管理框架 |
6.1.2 实施信用审批平行作业模式 |
6.1.3 完善信贷评审机制 |
6.1.4 实施柔性信贷决策 |
6.2 公司金融信用监控机制优化研究 |
6.2.1 完善风险分类机制 |
6.2.2 改进贷款风险拨备机制 |
6.2.3 创新风险预警机制 |
6.3 公司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系统优化研究 |
6.3.1 公司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 |
6.3.2 风险管理数据收集和处理 |
6.4 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研究 |
6.4.1 推行小企业信用评分 |
6.4.2 创新小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
6.4.3 优化小企业信贷业务流程 |
第七章 个人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研究 |
7.1 建立以直客式为主的个人贷款营销模式 |
7.2 建立差异化的个人贷款审批流程 |
7.2.1 确定不同类型贷款的审批流程 |
7.2.2 建立个人贷款集中审批制度 |
7.2.3 推进个人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制度 |
7.3 建立针对性的个人贷款贷后管控机制 |
7.3.1 明确个人贷款信用生命周期的监控重点 |
7.3.2 建立个人贷款预警叫停机制 |
7.3.3 提高单笔个人贷款管控的针对性 |
7.4 实现个人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与集团信用风险管理的对接 |
第八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优化配套措施研究 |
8.1 做实信用风险管理独立性 |
8.1.1 强化董事会在风险治理中的独立性 |
8.1.2 明确管理层在风险管理中的直接责任 |
8.1.3 提升总行风险管理部门的权威性 |
8.1.4 理顺风险条线的报告关系 |
8.2 推进信用风险管理一体化 |
8.3 提升信用风险管理的专业化 |
8.4 建设良好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和创新 |
9.2 下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
(8)中国转型期消费信贷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消费、消费信贷与经济增长 |
第一节 对西方消费理论的简要回顾 |
第二节 消消费信贷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
第二章 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国际经验 |
第一节 消费信贷业务在西方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
第二节 部分国家和地区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
第三节 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国际经验 |
第四节 对我国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的启示 |
第三章 中国经济转型与消费信贷业务发展 |
第一节 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成功转型中的隐忧:内需不足 |
第三节 消费信贷跨跃式发展与畸形发展趋势的风险 |
第四节 成功转型的调控:从供给管理转向需求管理 |
第四章 中国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的外部条件 |
第一节 消费信贷发展的外部条件与“两难困境” |
第二节 突破消费信贷发展“两难困境”的途径 |
第三节 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的辅助性措施 |
第五章 中国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的模式 |
第一节 我国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的商业银行模式 |
第二节 我国商业银行现行消费信贷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流程银行”与消费信贷业务发展 |
第四节 对非银行的专业性消费信贷机构模式的探讨 |
第六章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创新与发展 |
第一节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创新的现状 |
第二节 消费信贷业务创新的总体思路 |
第三节 消费信贷业务创新的重点领域及创新构想 |
第四节 以私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带动消费信贷业务发展 |
第七章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控制 |
第一节 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 |
第二节 国外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代表性模式 |
第三节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模式 |
第四节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改进 |
第五节 择机释放房地产按揭贷款风险 |
结束语 我国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前瞻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以A农村商业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与不足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
2.1.1 国外关于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 |
2.1.2 国内关于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 |
2.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理论 |
2.2.1 信用风险的定义 |
2.2.2 信用风险的产生 |
2.2.3 信用风险的特征 |
2.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 |
2.3.1 信用风险管理的概述 |
2.3.2 信用风险防范的策略 |
2.3.3 信用风险管理的流程 |
2.4 我国信用风险管理情况 |
2.4.1 我国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
2.4.2 外部金融监管情况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
3.1 A农村商业银行基本情况 |
3.1.1 A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
3.1.2 A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 |
3.2 A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状况 |
3.2.1 A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
3.2.2 A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 |
3.2.3 A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防范策略 |
3.2.4 A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管控流程 |
3.3 A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比较分析 |
3.3.1 与国有大型银行相比 |
3.3.2 与同类机构相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A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不够完整 |
4.1.2 信贷业务“三查”流于形式 |
4.1.3 风险管理控制不严格 |
4.1.4 风险识别与评估不到位 |
4.2 农村商业银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外部环境影响 |
4.2.2 内控机制不完善 |
4.2.3 缺乏风险管理理念 |
4.2.4 历史原因形成的重点领域风险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
5.1 发挥管理组织架构指导作用 |
5.1.1 完善信用风险授权和岗位制约制度 |
5.1.2 完善信用风险责任管理制度 |
5.2 提高信用风险管理实施效能 |
5.2.1 做优“三查”信贷管理大文章 |
5.2.2 建立风控与发展相适应的有效审贷模式 |
5.3 保障措施 |
5.3.1 建立信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
5.3.2 强化内外部管理监督 |
5.3.3 强化信用风险过程管理和动态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框架结构 |
1.4 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可能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理论基础 |
2.1 商业银行信贷制度 |
2.1.1 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内涵 |
2.1.2 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特征 |
2.1.3 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功能 |
2.2 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 |
2.2.1 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的释义 |
2.2.2 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的特点 |
2.2.3 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 |
2.3 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成本与收益 |
2.3.1 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成本 |
2.3.2 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收益 |
2.3.3 商业银行信贷制度成本与收益协调 |
第3章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 |
3.1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的历程 |
3.1.1 计划经济时期的信贷制度变迁 |
3.1.2 过渡时期的信贷制度变迁 |
3.1.3 市场经济建设时期的信贷制度变迁 |
3.2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的动力 |
3.2.1 信贷制度变迁的内生动力 |
3.2.2 信贷制度变迁的外生动力 |
3.3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的特点 |
3.3.1 社会主义环境下的制度变迁 |
3.3.2 交替主导下的渐进式强制性制度变迁 |
3.3.3 重视制度学习与模仿的制度变迁 |
3.4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的趋势 |
3.4.1 制度变迁的推动主体多元化——多级利益集团博弈 |
3.4.2 由外生制度主导向内生制度主导过渡——诱致性制度变迁崛起 |
第4章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状况分析 |
4.1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现状分析 |
4.1.1 信贷组织制度分析 |
4.1.2 信贷业务操作制度分析 |
4.1.3 信贷资产风险控制制度分析 |
4.1.4 激励约束制度分析 |
4.2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
4.2.1 信贷控制制度不合理 |
4.2.2 管理实施制度不健全 |
4.2.3 信贷文化落后 |
4.3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非人格化的产权关系 |
4.3.2 多重委托——代理关系 |
4.3.3 内部部门利益博弈 |
4.3.4 国民文化中的潜规则 |
第5章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及其启示 |
5.1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信贷制度 |
5.1.1 美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 |
5.1.2 英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 |
5.1.3 日本商业银行信贷制度 |
5.2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启示 |
5.2.1 建立健全信贷组织机构 |
5.2.2 建立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
5.2.3 建立信贷激励约束机制 |
5.2.4 塑造银行信贷文化 |
第6章 完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对策 |
6.1 完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制度 |
6.1.1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组织制度 |
6.1.2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决策制度 |
6.1.3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制度 |
6.1.4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制度 |
6.1.5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激励约束制度 |
6.2 完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制度 |
6.2.1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交易制度 |
6.2.2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制度 |
6.2.3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退出制度 |
6.3 完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约束制度 |
6.3.1 完善信贷相关的法律法规 |
6.3.2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监管制度 |
6.3.3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市场制度 |
6.4 塑造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文化 |
6.4.1 树立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理念 |
6.4.2 确立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内涵 |
6.4.3 创造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环境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关于建立审贷部门分离信贷管理机制的构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微贷款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模型研究 ——基于包商银行与其发起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调查[D]. 刘洛.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6)
- [2]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D]. 袁洪章. 暨南大学, 2006(06)
- [3]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流程再造研究 ——以YT联社为例[D]. 吴丹.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3)
- [4]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制度:理论与实证研究[D]. 程迅. 浙江大学, 2006(03)
- [5]关于建立审贷部门分离信贷管理机制的构想[J]. 林允华. 农村金融研究, 1997(01)
- [6]基于A银行信贷审批中的内部控制研究[D]. 谢珂.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3)
- [7]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研究[D]. 胡威. 中南大学, 2011(12)
- [8]中国转型期消费信贷问题研究[D]. 刘永生. 西南财经大学, 2006(11)
- [9]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以A农村商业银行为例[D]. 唐珺.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10]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研究[D]. 王相东. 吉林大学, 2014(09)
标签:信贷业务; 客户经理; 银行授信; 银行信贷;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