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氨基甲酸酯泡沫塑料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孙赵楠[1](2020)在《生物制基硬质聚氨酯泡沫的制备及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氨酯泡沫具有密度低、抗压性高、保温隔热性能优异等特点,广泛的应用于各个行业,但是传统的聚氨酯泡沫一般是由异氰酸酯和石油基多元醇聚合而成,随着石油资源的匮乏,聚氨酯泡沫的可再生性逐渐引起研究者关注。生物质基聚氨酯泡沫是将生物质作为原料制备的一种可再生聚氨酯泡沫,可以缓解聚氨酯可再生问题。本项目探究了柠檬酸发酵废弃物(CAFW)制备硬质聚氨酯泡沫(RPUF)的具体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增强改性,最终获得了一种性能良好的生物质基聚氨酯泡沫。为解决聚氨酯泡沫和石油基多元醇的不可再生问题,提高废弃生物质的利用率。本项目通过表征聚氨酯泡沫的表观密度,抗压性能,红外谱图,热稳定性等,确定了异氰酸酯、发泡剂水,稳泡剂AK-158,催化剂,增强剂等发泡助剂在聚氨酯泡沫制备工艺中的最适加入量及对性能的影响,证明了柠檬酸渣可以全替代石油基多元醇与异氰酸酯交联反应制备性能优异的可再生聚氨酯泡沫,并通过单因素法探究得最佳工艺如下:每100份柠檬酸渣作为原料合成聚氨酯泡沫,异氰酸酯的最适添加量为180份,发泡剂水的最适加入量为3份,催化剂确定为辛酸亚锡,最适加入量为2份,稳泡剂AK-158最适加入量为2.5份。此时可以做到泡沫的最佳密度为136.32 kg/m3,最佳抗压强度为127.42 kpa。同时探究了醇类、胺类、酯类增强剂对聚氨酯泡沫性能的改性效果,三类增强剂中,最优为醇类增强剂中的丙三醇,引入后体系的密度降低至74.95 kg/m3,最佳抗压强度为 149.51 kpa。此外,为了增强柠檬酸渣的羟基官能团的含量,本项目研究了不同的预处理方法改性柠檬酸渣,通过比较液化预处理和碱化预处理结果,发现液化改性效果更佳,且可控性更强。通过单因素法表征改性后的柠檬酸渣的羟值、酸值、黏度等性能,确定了液化改性过程的温度,时间,液化溶剂成分比例,催化剂的加入量等最适预处理改性条件,最终得到改性后的柠檬酸渣羟值范围在500-600 mgKOH/g。并通过表征泡沫各项性能,确定改性预处理的柠檬酸渣制备聚氨酯泡沫的最适工艺条件,结果显示液化预处理后的柠檬酸渣制备聚氨酯泡沫的最适工艺为:每100份液化预处理的原材料,加入180份多亚甲基多苯基多异氰酸酯PAPI,2.5份催化剂辛酸亚锡,5份发泡剂水,5份稳泡剂AK-158,此时得到的聚氨酯泡沫密度在泡沫的密度在76.00 kg/m3左右,抗压强度在900-1000 kpa之间,结果表明预处理改性后的柠檬酸渣制备的聚氨酯泡沫性能得到改善,具有更强的抗压强度,和更低的密度,但成本会增加。本项目通过探究柠檬酸渣基硬质聚氨酯泡沫的合成工艺,发现柠檬酸渣可以作为合成聚氨酯泡沫的原料,制备出性能良好的硬质聚氨酯泡沫。柠檬酸渣基聚氨酯泡沫,不仅可以解决聚氨酯泡沫的不可再生问题,也提高了生物质废弃物柠檬酸渣的利用率,为资源化利用废弃生物质提供了新的方向。
张浩楠[2](2020)在《屋面用聚氨酯保温材料的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建筑行业对节能减排的要求越来越高,整个建筑行业都在进行产业升级,伴随着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我国对屋面用保温材料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硬质PUR泡沫)的阻燃性能较差,无法满足B1级防火标准。聚异氰脲酸酯泡沫塑料(PIR泡沫)虽然防火性能比较出色,但是由于材质过脆,还不能投入实际应用当中。因此,提高硬质PUR泡沫的阻燃性能,以及增强PIR泡沫塑料的韧性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硬质PUR泡沫方面,本文采用异氰酸酯与聚醚多元醇进行成品的制备,选用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做为阻燃剂对硬质PUR泡沫改性,对样品进行了多个性能指标的测试。结果表明,在两种阻燃剂的阻燃改性中,氢氧化镁的综合改性效果最好,最佳配方是:黑料:白料:氢氧化镁=203:175:28。当氢氧化镁含量从0%逐渐增加到8.5%时,硬质PUR泡沫的密度随之变大,强度先提高后下降,吸水率和导热系数先降后升;当氢氧化铝含量从0%增加到8.5%时硬质PUR泡沫的密度和强度随之上升,吸水率和导热系数随之下降。在PIR泡沫塑料方面,采用异氰酸酯的预聚体与聚醚多元醇进行成品的制备,以改善PIR泡沫韧性为目的,选用纳米Si O2、膨胀石墨、腰果酚作为增韧剂对PIR泡沫塑料开展了改性研究,并对样品的多个性能指标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膨胀石墨的综合改性效果最好,最佳配方是:黑料:白料:膨胀石墨=120:100:9。当纳米Si O2含量从0%逐渐提高到4%时,样品的密度、强度随之降低,吸水率随之上升,导热系数随之上升,粉化度上升;当膨胀石墨含量从0%逐渐升高到6.4%时,样品的密度逐渐上升,强度先升后降,吸水率先降后升,导热系数先降后升,粉化度下降;当腰果酚含量从0%增加到10%时,样品密度、强度逐渐上升,吸水率,导热系数,粉化度随之下降。探讨了发泡环境与发泡温度对PIR泡沫塑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密闭环境下进行发泡制得的样品各方面性能均比自由发泡制得的样品好。当发泡温度从20℃增加到40℃时,样品的密度随之上升,强度随之降低,吸水率先降后升,导热系数先降后升,粉化度先降后升。最优发泡温度为30℃。最后对膨胀石墨改性PIR泡沫塑料进行老化实验,利用时温等效原理预测出膨胀石墨改性PIR泡沫塑料的贮存寿命为14年。
赵国敏[3](2011)在《基于密胺/PIPA多元醇的聚氨酯软泡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氨酯改性聚醚多元醇是由多异氰酸酯与含有羟基、氨基等活性氢基团的小分子化合物在聚醚介质中发生加成反应生成聚氨酯而得到的一类分散体。这种改性聚醚多元醇不但制备工艺简单、价格低廉,而且用于生产聚氨酯软泡能够使泡沫获得良好的力学性能和低温柔顺性。本文详细阐述了一种高固含量密胺/ PIPA多元醇的合成方法,该方法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将三聚氰胺与聚醚多元醇、分散剂的混合物进行研磨,使密胺的粒度变小,易于分散稳定;第二步是将研磨后的密胺/聚醚混合物按比例加入聚醚体系中,之后加入三乙醇胺、TDI进行反应得到密胺/ PIPA多元醇。讨论了原料、分散剂组合、固含量、反应时间和放置时间等因素对密胺/ PIPA多元醇性能的影响;并使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扫描电镜对密胺/ PIPA多元醇进行了表征。将固含量为35%的密胺/ PIPA多元醇用于聚氨酯软泡的制备,研究表明,当用密胺/ PIPA多元醇代替普通聚醚发泡时所得泡沫塑料的回弹性能、压缩承载性能、65%/25%压陷比、75%压缩永久变形性能有明显的提高;而泡沫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撕裂强度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当密胺/ PIPA多元醇用量为普通聚醚的40%时,泡沫塑料的综合物理性能最好。在此基础上,通过额外添加研磨的三聚氰胺来研究聚氨酯软泡的阻燃性能,研究发现在保持良好物理机械性能的同时,泡沫的极限氧指数提高了、水平燃烧速度下降了,当额外的三聚氰胺添加量为普通聚醚的20%时,泡沫达到离火自熄。将密胺/ PIPA多元醇与少量阻燃剂合用来制备聚氨酯软泡的研究还发现,泡沫塑料阻燃性能极大提高,发生了协同阻燃效应。
叶青萱[4](2011)在《非异氰酸酯聚氨酯发展近况》文中研究表明非异氰酸酯聚氨酯(NIPU)的特殊分子结构,赋予其材料比传统聚氨酯(PU)更独特的性能,并促使20世纪90年代研发热潮,发展较快。简述了传统PU生产和制品呈现的问题、NIPU市场发展概况及其性能特征、NIPU合成方法发展沿革及合成反应机理;举例说明典型和杂化NIPU的几种具体合成方法,并介绍其主要应用领域。
吕晓奇,于大海,朱彦,唐劲松[5](2015)在《浅析聚氨酯泡沫起升试验与反应过程》文中认为利用泡沫起升测试仪进行泡沫起升试验,通过测试聚氨酯泡沫(PUF)反应中的高度、温度、压力以及泡沫电极化值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研究了聚异氰脲酸酯泡沫(PIR)及常规的聚氨基甲酸酯泡沫(PUR)反应的特征,并对泡沫产生的主要反应过程进行解释。结果表明,聚异氰脲酸酯泡沫的上升高度曲线可分为两段具有不同的上升速度的曲线;聚氨基甲酸酯泡沫的起升试验中高度变化图为单峰曲线,温度曲线具有两段速率曲线,分别对应了发泡与凝胶反应。
张伟,王永华,廖国忠[6](2020)在《野外地质样品金元素测试分析箱的研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样品测试周期长、等报告、催结果的窘境是当前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近3年来在黔西南地区以卡林型金矿为主攻矿种的矿产地质调查项目中,项目组引入了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目视比色法,通过反复对比试验对原方法进行了部分改进和装备升级,研制出了一套能够便于野外运输、使用的一体化测试分析箱。与试验室同一批样品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证明新研制的分析箱在检出下限、测试精度等指标上能够满足快速定性判断的实际需求,能够有效辅助一线地质人员在野外调查过程中对于矿化蚀变现象、新矿点等的新发现进行及时地判定,提高金矿勘查工作的成效性。
吴志军[7](2019)在《环碳酸酯衍生物的制备及在非异氰酸酯聚氨酯涂料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聚氨酯涂料是一种性能优异、应用广泛的涂料品种之一,但合成聚氨酯通常需要大量异氰酸酯单体,这些单体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有害。因此,采用非异氰酸酯工艺制备聚氨酯涂料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其中采用环碳酸酯与多胺反应制备非异氰酸酯聚氨酯(NIPU)成为研究热点。目前该方法存在环碳酸酯与胺固化温度偏高,大量使用DMF等有机溶剂,涂膜吸水率偏高和耐化学性不好等技术难题。鉴此,本课题开发了四种环碳酸酯体系的NIPU,较好的解决了上述难题,同时研究了环碳酸酯及NIPU涂料的结构与性能的调控规律。(1)以双酚A环氧树脂E-51和CO2为原料制备EC-51环碳酸酯,然后将EC-51与伯胺按照物质的量的比为10:1-6制备环碳酸酯封端的预聚物EC-51-P,将环碳酸酯预聚体与聚乙烯亚胺(PEI)在室温条件下固化得到E-NIPU涂层。发现EC-51-P的分子量在2000-3800,其PDI指数在1.30-1.55之间,且分子量随着IPDA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室温固化E-NIPU涂层具有高光泽度、高硬度、耐冲击、较好的柔韧性和附着力。涂层对甲苯、二甲苯、酒精、NaOH都有很好的耐性。所有E-NIPU涂层还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其失重5%的分解温度在260°C以上。(2)为了提高NIPU涂层的耐化学性能,通过双酚AF环氧树脂E-AF/全氟辛基缩水甘油醚(PFGE)和CO2为原料制备EC-AF环碳酸酯和PFGC环碳酸酯。然后按照环碳酸酯官能团:伯胺的物质的量的比为1:1进行固化制备一系列的F-NIPU涂层。研究发现F-NIPU涂层具有较好的疏水疏油性能,且随着PFGC含量的增加,涂层的疏水疏油性能提高。涂层表面对水、二碘甲烷和十六烷的接触角分别增加到106.7o、80.2o和72.7o。涂层的表面非常光滑,表面粗糙值(Rq)为0.43 nm。涂层对食用油和真空泵油都有很好的防沾污效果,还具有较好的防腐蚀性能,将涂有该涂层的马口铁浸泡在浓度为10wt%的NaCl溶液中,经过500小时以后也没有发现涂层有任何变化,没有出现生锈的现象。(3)以山梨醇基环氧树脂(SE)和CO2为原料合成山梨醇基环碳酸酯(SC),分别与丁二酸酐、马来酸酐和邻苯二甲酸酐反应在分子链上引入羧基,用三乙胺中和并加水乳化得到水性山梨醇基环碳酸酯分散体。研究发现水性山梨醇基环碳酸酯分散体的粒径范围为63-174 nm,Zeta电位为-73.3至-48.2 mv。环碳酸酯水分散体与二元胺固化后制备了系列的S-WNIPUs涂层,该涂层具有优异的柔韧性能、附着力、光泽度和耐冲击性能。涂层的玻璃化温度(Tg)值为58.6°C-103.1°C,还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初始分解温度都高于246°C。(4)将羟甲基二氧杂戊环酮(GC)分别与偏苯三酸酐/均苯四甲酸酐/3,3′,4,4′-二苯酮四甲酸二酐(TMA/PMDA/BTDA)进行反应,通过常压法制备对应的环碳酸酯TMC/PMDC/BTDC。通过常压法制备的TMC/PMDC/BTDC分别含有2.62、3.72和3.43个环碳酸酯官能团。用二甲基乙醇胺进行中和后乳化制备水性环碳酸酯分散体。通过马尔文粒度仪来研究水性TMC/PMDC/BTDC环碳酸酯分散体的粒径和Zeta电位,分散体的粒径范围为30-120 nm,Zeta电位为-55 mv至-79.5mv。同时通过在5000r/min离心60分钟也没有看到分层现象,说明这三种水分散体都具有很好的稳定性。TMC/PMDC/BTDC环碳酸酯水分散体分别与不同的二元胺固化后得到的水性非异氰酸酯聚氨酯(WNIPUs)涂层都具有优异的光泽度、抗冲击性能、附着力、柔韧性和硬度。T-WNIPU、P-WNIPU和B-WNIPU三种涂层都有很好的耐化学性能,涂层对二甲苯、甲苯、50%酒精和5%H2SO4溶液具有很好的耐化学性能。涂层的Tg值为31.4°C-100.2°C。所有的WNIPUs涂层都拥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初始分解温度都高于242°C。
王啸[8](2018)在《异氰酸酯与醇的反应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异氰酸酯与醇的反应是聚氨酯泡沫塑料发泡过程中的核心反应之一,虽然苯基异氰酸酯与醇的反应已有诸多研究,但其反应机理及动力学依然众说纷纭,并且对与实际发泡环境相近的醚类溶剂少有研究。本文以高效液相色谱为检测分析手段,在三乙二醇二甲醚溶剂中,系统研究对甲苯异氰酸酯与正丙醇的胺催化及无催化反应,探究反应条件对动力学的影响,推测其反应机理及反应途径。研究表明,不论是催化还是无催化反应,当原料初始摩尔配比r=n(OH)0/n(NCO)0较小时,由水反应生成的副产物取代脲不可忽略,因而传统的二丁胺滴定法不可取,而高效液相色谱法则可准确跟踪反应的进行。通过对反应体系进行物料衡算可知,反应体系中不存在除了 N,N’-对甲苯基脲之外的其它副产物。在本文的催化反应体系中,反应原料醇与异氰酸酯的浓度及催化剂浓度都与反应速率常数k呈线性关系。在无催化反应中,则出现了反应前期速率相对缓慢的现象,且无催化反应易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反应速率常数的变化无明显规律性。通过研究反应条件对动力学的影响规律,推测本文体系中反应途径为:在催化反应条件下,反应途径(2)对于主产物氨基甲酸酯的生成占绝对主导地位。而无催化反应条件下,反应(1)则成为主要反应途径。
刘利威[9](2020)在《粗甘油液化秸秆制备聚氨酯保温材料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RPUF)具有质量轻、压缩强度高、保温隔热性能优异的特点,常用于建筑、家具等行业。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能源危机逐步加剧,减少对石油基聚氨酯材料的依赖,开发新型生物基聚氨酯材料已经成为科研工作者研究热点,也是未来聚氨酯工业的发展方向之一。在生物柴油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成分复杂的粗甘油副产物。若能将粗甘油转化为一些高价值的化学品,不仅可以实现废物的利用,而且可以大大降低生物柴油的生产成本。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会产生近10亿吨秸秆,但大部分都被焚烧或掩埋,这不仅是对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因此,本课题探索以小麦秸秆为原料、粗甘油为液化溶剂,采用两步法合成小麦秸秆生物基多元醇,并将其用于RPUF的制备。通过对发泡配方进行调整得到了适用于小麦秸秆生物基聚氨酯泡沫的发泡配方;同时,由于RPUF的易燃性,以添加型阻阻燃剂对RPUF进行了阻燃改性研究,并探索了阻燃剂对其力学性能、保温性能、微观结构和阻燃性能的影响。论文的主要成果如下:1.以液化率和羟值为主要指标,采用两步法对小麦秸秆生物基多元醇的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为:第一步:反应温度:240℃、Na OH用量:6%、反应时间:4 h、固液比:10%;第二步:复合醇(CP)用量:25%、反应时间:4.5 h。在此条件下,生物基多元醇的羟值为658 mg KOH/g,酸值为2.3 mg KOH/g,适用于RPUF的制备。2.以小麦秸秆生物基多元醇部分替代商业聚醚多元醇制备了RPUF,并对其发泡配方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为:生物基多元醇20份、商业聚醚多元醇80份、异氰酸酯指数1.15、一氟二氯乙烷(HCFC-141b):40份、三乙烯二胺(A-33):1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T-9):3份、硅油(AK8805):4份。在此发泡配方下,聚氨酯泡沫的压缩强度达231 k Pa、密度为0.033 g/cm3、导热系数为0.027W/(m K)。3.为了提高生物基聚氨酯泡沫的阻燃性能,对不同的阻燃剂组合进行了筛选,确定了以甲基膦酸二甲酯(DMMP)和可膨胀石墨(EG)复配的的最佳阻燃剂组合。当DMMP:EG为2:1、总用量为25%时,阻燃型硬质聚氨酯泡沫FRPUF-2:1的氧指数(LOL)可达26.2%。与RPUF相比,FRPUF-2:1的残炭率由23.4%提升至31.3%;热释放速率峰值由229.7 k W/m2下降至161.8 k W/m2,烟释放总量由3.1 m2下降至2.4 m2。在UL-94测试中FRPUF样品均达到V-0的燃烧等级;烟密度测试中FRPUF还表现出了更高的透光率和更低的比光密度,表明DMMP和EG在改善阻燃性的同时还能抑制烟雾的产生。
韩斯琴图,逯克思[10](2010)在《聚氨基甲酸酯泡沫塑料富集法的应用》文中指出青南地区分布着寻找砂岩型、花岗岩型、花岗岩外接触带型等金矿的有利地区,是金矿地质工作的重点区域。野外勘查期间采用聚氨基甲酸酯泡沫塑料富集法,判别金异常等有着重要作用。
二、聚氨基甲酸酯泡沫塑料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氨基甲酸酯泡沫塑料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制基硬质聚氨酯泡沫的制备及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聚氨酯的研究背景 |
1.2 发酵废渣的研究背景 |
1.3 柠檬酸渣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情况 |
1.3.1 柠檬酸渣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分析 |
1.3.2 柠檬酸渣的应用 |
1.4 生物基硬质聚氨酯泡沫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情况 |
1.4.1 聚氨酯泡沫简介 |
1.4.2 硬质聚氨酯泡沫合成过程中的主要试剂 |
1.4.3 硬质聚氨酯泡沫的合成机理 |
1.4.4 硬质聚氨酯泡沫相关系数计算 |
1.4.5 生物基硬质聚氨酯的研究现状 |
1.4.6 生物质制备多羟基化学物的方法 |
1.4.7 硬质聚氨酯泡沫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
1.5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
1.5.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柠檬酸渣制备硬质聚氨酯泡沫工艺的初步探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工艺及相关仪器设备 |
2.2.1 具体工艺 |
2.2.2 实验设备 |
2.2.3 实验试剂 |
2.2.4 样品测试表征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柠檬酸渣羟值及酸值的测量 |
2.3.2 异氰酸酯加入量对聚氨酯泡沫性能的影响 |
2.3.3 发泡剂水的加入量对聚氨酯泡沫性能的影响 |
2.3.4 不同的催化剂的加入对聚氨酯泡沫性能的影响 |
2.3.5 稳泡剂的加入量对硬质聚氨酯泡沫的性能的影响 |
2.3.6 不同种类的增强剂对聚氨酯泡沫性能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处理改性柠檬酸渣的初步探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工艺和相关仪器设备 |
3.2.1 具体工艺 |
3.2.2 实验设备 |
3.2.3 实验试剂 |
3.2.4 表征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碱化条件对预处理产物结果与讨论 |
3.3.2 不同液化条件对预处理产物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性预处理后柠檬酸渣制备聚氨酯泡沫的工艺探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工艺和相关仪器设备 |
4.2.1 具体工艺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试剂 |
4.2.4 表征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碱化后的柠檬酸渣制备聚氨酯泡沫的工艺探究结果 |
4.3.2 液化后的柠檬酸渣制备聚氨酯泡沫的工艺探究结果 |
4.3.3 不同预处理后结果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六章 问题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件 |
(2)屋面用聚氨酯保温材料的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硬质PUR、PIR泡沫塑料概述 |
1.2.1 硬质PUR、PIR泡沫塑料简介 |
1.2.2 合成硬质PUR、PIR泡沫塑料的基本原料 |
1.2.3 硬质PUR泡沫塑料的合成机理 |
1.2.4 PIR泡沫塑料的合成机理 |
1.2.5 硬质PUR泡沫塑料的特点 |
1.2.6 PIR泡沫塑料的特点 |
1.3 硬质PUR、PIR泡沫塑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硬质PUR泡沫塑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PIR泡沫塑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1.4.1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本实验中改性剂的筛选 |
2.1.1 阻燃剂 |
2.1.2 增韧剂 |
2.2 实验原料及使用设备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硬质PUR泡沫和PIR泡沫的发泡实验 |
2.3.1 硬质PUR泡沫塑料样品的制备流程 |
2.3.2 两种泡沫塑料样品的制备步骤 |
2.3.3 性能测试 |
3 硬质PUR泡沫塑料的阻燃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氢氧化镁对硬质PUR泡沫塑料性能的影响 |
3.2.1 实验配方 |
3.2.2 氢氧化镁的添加量对硬质PUR泡沫塑料密度的影响 |
3.2.3 氢氧化镁的添加量对硬质PUR泡沫塑料强度的影响 |
3.2.4 氢氧化镁的添加量对硬质PUR泡沫塑料吸水率的影响 |
3.2.5 氢氧化镁的添加量对硬质PUR泡沫塑料导热系数的影响 |
3.3 氢氧化铝对硬质PUR泡沫塑料性能的影响 |
3.3.1 实验配方 |
3.3.2 氢氧化铝的添加量对硬质PUR泡沫塑料密度的影响 |
3.3.3 氢氧化铝的添加量对硬质PUR泡沫塑料强度的影响 |
3.3.4 氢氧化铝的添加量对硬质PUR泡沫塑料吸水率的影响 |
3.3.5 氢氧化铝的添加量对硬质PUR泡沫塑料导热系数的影响 |
3.3.6 两种阻燃剂对硬质PUR泡沫塑料氧指数的影响 |
3.4 小结 |
4 PIR泡沫塑料的增韧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纳米SiO_2对PIR泡沫塑料性能的影响 |
4.2.1 实验配方 |
4.2.2 PIR泡沫塑料的微观形貌表征 |
4.2.3 纳米SiO_2的添加量对PIR泡沫塑料密度的影响 |
4.2.4 纳米SiO_2的添加量对PIR泡沫塑料强度的影响 |
4.2.5 纳米SiO_2的添加量对PIR泡沫塑料吸水率的影响 |
4.2.6 纳米SiO_2的添加量对PIR泡沫塑料导热系数的影响 |
4.2.7 纳米SiO_2的添加量对PIR泡沫塑料粉化度的影响 |
4.3 膨胀石墨对PIR泡沫塑料性能的影响 |
4.3.1 实验配方 |
4.3.2 PIR泡沫塑料的微观形貌表征 |
4.3.3 膨胀石墨的添加量对PIR泡沫塑料密度的影响 |
4.3.4 膨胀石墨的添加量对PIR泡沫塑料强度的影响 |
4.3.5 膨胀石墨的添加量对PIR泡沫塑料吸水率的影响 |
4.3.6 膨胀石墨的用量对PIR泡沫塑料导热系数的影响 |
4.3.7 膨胀石墨的添加量对PIR泡沫塑料粉化度的影响 |
4.4 腰果酚对PIR泡沫塑料性能的影响 |
4.4.1 实验配方 |
4.4.2 PIR泡沫塑料的微观形貌表征 |
4.4.3 腰果酚的添加量对PIR泡沫塑料密度的影响 |
4.4.4 腰果酚的添加量对PIR泡沫塑料强度的影响 |
4.4.5 腰果酚的添加量对PIR泡沫塑料吸水率的影响 |
4.4.6 腰果酚的添加量对PIR泡沫塑料导热系数的影响 |
4.4.7 腰果酚的添加量对PIR泡沫塑料粉化度的影响 |
4.5 发泡环境对PIR泡沫塑料性能的影响 |
4.5.1 实验配方 |
4.5.2 PIR泡沫塑料的微观形貌表征 |
4.5.3 发泡环境对PIR泡沫塑料密度的影响 |
4.5.4 发泡环境对PIR泡沫塑料强度的影响 |
4.5.5 发泡环境对PIR泡沫塑料吸水率的影响 |
4.5.6 发泡环境对PIR泡沫塑料导热系数的影响 |
4.5.7 发泡环境对PIR泡沫塑料粉化度的影响 |
4.6 发泡温度对PIR泡沫塑料性能的影响 |
4.6.1 实验配方 |
4.6.2 PIR泡沫塑料的微观形貌表征 |
4.6.3 发泡温度对PIR泡沫塑料密度的影响 |
4.6.4 发泡温度对PIR泡沫塑料强度的影响 |
4.6.5 发泡温度对PIR泡沫塑料吸水率的影响 |
4.6.6 发泡温度对PIR泡沫塑料导热系数的影响 |
4.6.7 发泡温度对PIR泡沫塑料粉化度的影响 |
4.7 PIR泡沫塑料的寿命预测 |
4.7.1 老化实验 |
4.7.2 时温等效原理估算贮存期 |
4.7.3 测量结果 |
4.8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基于密胺/PIPA多元醇的聚氨酯软泡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聚氨酯泡沫塑料的阻燃技术进展 |
1.2.1 聚氨酯材料燃烧机理和燃烧过程 |
1.2.2 阻燃技术发展状况 |
1.2.2.1 添加阻燃剂阻燃 |
1.2.2.2 膨胀型阻燃 |
1.2.2.3 反应型阻燃剂阻燃 |
1.3 聚氨酯化学 |
1.3.1 异氰酸酯与多元醇的反应 |
1.3.2 异氰酸酯与水的反应 |
1.3.3 聚氨酯泡沫体的形成 |
1.3.4 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基本配方和各个组分在配方中的作用 |
1.3.5 硬泡与软泡的区别 |
1.3.6 异氰酸酯和催化剂对泡沫体的影响 |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1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1.4.2 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4 研究工作基础 |
第二章 密胺/ PIPA多元醇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 |
2.2.2 仪器设备 |
2.2.3 密胺/ PIPA多元醇的制备方法 |
2.2.4 分析和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异氰酸酯种类的选择 |
2.3.2 多元醇的选择 |
2.3.3 分散剂端氨基聚醚的合成与表征 |
2.3.4 分散剂对密胺/ PIPA多元醇的分散、稳定性能的影响 |
2.3.4.1 密胺/ PIPA多元醇的合成方法 |
2.3.4.2 不同分散剂组合对密胺/ PIPA多元醇分散性能的影响 |
2.3.5 固含量对密胺/ PIPA多元醇黏度的影响 |
2.3.6 反应时间和放置时间对密胺/ PIPA多元醇性能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密胺/ PIPA多元醇的聚氨酯软泡物理机械性能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与仪器 |
3.2.2 发泡工艺 |
3.2.3 分析与测试 |
3.2.3.1 表观密度 |
3.2.3.2 回弹性测定 |
3.2.3.3 压陷硬度测试 |
3.2.3.4 拉伸强度测定 |
3.2.3.5 伸长率测定 |
3.2.3.6 撕裂强度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密胺/ PIPA多元醇对泡沫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3.3.1.1 普通软泡发泡配方及TDI指数的确定 |
3.3.1.2 密胺/ PIPA多元醇的用量对泡沫塑料密度和压缩性能的影响 |
3.3.1.3 密胺/ PIPA多元醇的用量对泡沫回弹性能和 75%压缩永久变形(22h,70℃)的影响 |
3.3.1.4 密胺/ PIPA多元醇的用量对泡沫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撕裂强度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密胺/ PIPA多元醇的聚氨酯软泡阻燃性能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料和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试验方法 |
4.2.3.1 发泡工艺 |
4.2.3.2 水平燃烧法测定泡沫塑料的水平燃烧性能 |
4.2.3.3 氧指数法测定泡沫塑料的氧指数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发泡配方 |
4.3.2 基于密胺/ PIPA多元醇的泡沫燃烧性能的分析 |
4.3.2.1 密胺/ PIPA多元醇对泡沫燃烧性能的影响 |
4.3.2.2 聚氨酯泡沫塑料综合性能的分析 |
4.3.2.3 密胺/ PIPA多元醇与阻燃剂互配时对泡沫塑料极限氧指数的影响 |
4.3.2.4 密胺/ PIPA多元醇与阻燃剂的互配体系对泡沫阻燃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非异氰酸酯聚氨酯发展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聚氨酯工业发展近况 |
1.1 PU市场近况 |
1.2 PU生产和制品呈现的问题 |
2 NIPU市场发展概况 |
3 NIPU性能特征 |
4 NIPU合成方法 |
4.1 NIPU合成方法发展沿革 |
4.2 NIPU合成反应机理 |
4.3 主要原料合成 |
4.4 典型NIPU合成 |
4.5 HNIPU合成 |
4.6 环氧大豆油作原料制备NIPU |
4.7 水性NIPU |
5 NIPU应用 |
5.1 在涂料工业中应用 |
5.2 在复合材料工业中应用 |
5.3 在胶黏剂和密封剂工业中应用 |
5.4 在泡沫塑料工业中应用 |
6 结束语 |
(5)浅析聚氨酯泡沫起升试验与反应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 1 主要原料及设备 |
1. 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 1 聚异氰脲酸酯泡沫体系 |
2. 1. 1 PIR 体系反应过程中高度与温度的变化 |
2. 1. 2 PIR 体系反应过程中电极化值的变化 |
2. 2 聚氨基甲酸酯泡沫体系 |
3 结论 |
(6)野外地质样品金元素测试分析箱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金元素测试分析箱的原理和流程 |
1.1 方法原理 |
1.2 野外测试流程 |
1) 整理制样。 |
2) 测试称样。 |
3) 王水溶矿。 |
4) 封闭溶矿。 |
5) 震荡吸附。 |
6) 泡塑清洗。 |
7) 无臭灰化。 |
8) 高温灰化。 |
9) 二次溶矿。 |
10) 二次吸附。 |
11) 二次清洗。 |
12) 试剂显色。 |
13) 拍照记录。 |
14) 比色定值。 |
15) 结果录入。 |
2 便携式机械化工具 |
1) 便携式碎样机: |
2) 回旋式震荡器: |
3) 恒温水浴锅: |
3 有效性保证与可靠性验证 |
3.1 测试精度的稳定性 |
3.2 测试检出限的控制 |
1) 使用金元素含量更低的金地质成份分析标准物。 |
2) 整体加大该批次样品的称取质量。 |
3.3 可靠性验证与实际数据对比分析 |
3.4 找矿应用成功实例 |
4 结语 |
(7)环碳酸酯衍生物的制备及在非异氰酸酯聚氨酯涂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传统聚氨酯 |
1.2.1 传统聚氨酯的历史 |
1.2.2 聚氨酯的合成方法 |
1.2.3 聚氨酯的应用 |
1.2.4 聚氨酯的不足 |
1.3 非异氰酸酯聚氨酯 |
1.3.1 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研究进展 |
1.3.2 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合成机理 |
1.4 环碳酸酯 |
1.4.1 环碳酸酯合成方法 |
1.4.2 合成环碳酸酯的催化剂研究进展 |
1.5 环碳酸酯与胺的反应 |
1.5.1 环碳酸酯结构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
1.5.2 胺结构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
1.5.3 环碳酸酯与胺反应的催化反应 |
1.6 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应用 |
1.6.1 非异氰酸酯聚氨酯在胶黏剂中的应用 |
1.6.2 非异氰酸酯聚氨酯在弹性体中的应用 |
1.6.3 非异氰酸酯聚氨酯在泡沫中的应用 |
1.6.4 非异氰酸酯聚氨酯在涂料中的应用 |
1.7 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改性研究 |
1.7.1 杂化非异氰酸酯聚氨酯 |
1.7.2 非异氰酸酯聚氨酯功能化 |
1.8 水性聚氨酯涂料的研究 |
1.9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9.1 研究意义 |
1.9.2 研究内容 |
1.9.3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室温固化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药品与试剂 |
2.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2.2.3 EC-51 环碳酸酯的制备 |
2.2.4 EC-51-P预聚体的制备 |
2.2.5 E-NIPU涂层的制备 |
2.2.6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EC-51 环碳酸酯红外 |
2.3.2 EC-51 环碳酸酯的核磁共振氢谱 |
2.3.3 EC-51-P预聚体的粘度及其凝胶渗透色谱 |
2.3.4 EC-51-P预聚体的红外光谱 |
2.3.5 EC-51 环碳酸酯与不同胺固化的红外光谱 |
2.3.6 聚乙烯亚胺分子量对施工活化期的影响 |
2.3.7 不同分子量预聚体EC-51-P对施工活化期的影响 |
2.3.8 室温固化E-NIPU涂层的红外光谱 |
2.3.9 E-NIPU涂层的性能 |
2.3.10 E-NIPU涂层的玻璃化温度和热稳定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疏水疏油非异氰酸酯聚氨酯涂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药品与试剂 |
3.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3.2.3 EC-AF环碳酸酯的制备 |
3.2.4 PFGC环碳酸酯的制备 |
3.2.5 F-NIPU涂层的制备 |
3.2.6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EC-AF环碳酸酯红外表征 |
3.3.2 PFGC环碳酸酯红外表征 |
3.3.3 EC-AF环碳酸酯的核磁共振氢谱 |
3.3.4 PFGC环碳酸酯的核磁共振氢谱 |
3.3.5 F-NIPU涂层的红外光谱 |
3.3.6 F-NIPU涂层的性能 |
3.3.7 F-NIPU涂层的接触角测试 |
3.3.8 F-NIPU涂层表面微观分析 |
3.3.9 疏水疏油F-NIPUs涂层的玻璃化温度分析 |
3.3.10 疏水疏油F-NIPUs涂层热稳定性分析 |
3.3.11 F-NIPU涂层的疏油性能研究 |
3.3.12 F-NIPUs涂层的防腐性能研究 |
3.4 结论 |
第四章 山梨醇基环碳酸酯分散体及其水性非异氰酸酯聚氨酯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药品与试剂 |
4.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4.2.3 山梨醇基环碳酸酯的制备 |
4.2.4 丁二酸酐(SA)-马来酸酐(MAH)-邻苯二甲酸酐(PA)基环碳酸酯水分散体的制备 |
4.2.5 S-WNIPU涂层的制备 |
4.2.6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山梨醇环碳酸酯红外表征 |
4.3.2 山梨醇环碳酸酯SC的核磁共振氢谱 |
4.3.3 山梨醇基环碳酸酯合成的动力学研究 |
4.3.4 丁二酸酐(SA)-马来酸酐(MAH)-邻苯二甲酸酐(PA)基环碳酸酯的红外光谱 |
4.3.5 丁二酸酐(SA)-马来酸酐(MAH)-邻苯二甲酸酐(PA)基环碳酸酯的核磁共振氢谱 |
4.3.6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4.3.7 水性山梨醇基环碳酸酯分散体稳定性研究 |
4.3.8 水性山梨醇基环碳酸酯分散体微观形貌 |
4.3.9 S-WNIPU涂层的红外光谱 |
4.3.10 S-WNIPU涂层的性能 |
4.3.11 S-WNIPUs涂层的玻璃化温度分析 |
4.3.12 S-WNIPUs涂层的热稳定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常压法制备环碳酸酯分散体及其水性非异氰酸酯聚氨酯涂料与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药品与试剂 |
5.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5.2.3 偏苯三酸酐基环碳酸酯(TMC)水分散体的制备 |
5.2.4 均苯四甲酸酐基环碳酸酯(PMDC)水分散体的制备 |
5.2.5 二苯甲酮四甲酸二酐基环碳酸酯(BTDC)水分散体的制备 |
5.2.6 WNIPU涂层的制备 |
5.2.7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偏苯三甲酸酐基环碳酸酯红外表征 |
5.3.2 均苯四甲酸酐基环碳酸酯红外表征 |
5.3.3 二苯甲酮四甲酸二酐基环碳酸酯红外表征 |
5.3.4 偏苯三甲酸酐基环碳酸酯的核磁共振氢谱 |
5.3.5 均苯四甲酸酐基环碳酸酯的核磁共振氢谱 |
5.3.6 二苯甲酮四甲酸二酐基环碳酸酯的核磁共振氢谱 |
5.3.7 TMC/PMDC/BTDC水分散体的制备稳定性研究 |
5.3.8 WNIPU涂层的红外光谱 |
5.3.9 WNIPU涂层的性能 |
5.3.10 WNIPUs涂层的玻璃化温度分析 |
5.3.11 WNIPUs涂层的热稳定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异氰酸酯与醇的反应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聚氨酯的发展与应用 |
1.1.1 简介 |
1.1.2 聚氨酯泡沫塑料的生产现状 |
1.1.3 聚氨酯化学 |
1.2 异氰酸酯的反应动力学 |
1.2.1 异氰酸酯与醇反应机理研究现状 |
1.2.2 异氰酸酯与醇反应动力学研究现状 |
1.2.3 异氰酸酯和水反应的研究现状 |
1.3 文献小结及本文研究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装置与实验步骤 |
2.2.1 实验装置 |
2.2.2 实验步骤 |
2.3 分析方法 |
2.3.1 二正丁胺滴定法 |
2.3.2 液相色谱法 |
3 对甲苯异氰酸酯与正丙醇催化反应研究 |
3.1 反应体系物料衡算 |
3.2 反应动力学公式的推导 |
3.3 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 |
3.3.1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3.3.2 醇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
3.3.3 异氰酸酯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
3.3.4 催化剂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
3.3.5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对甲苯异氰酸酯与正丙醇无催化反应研究 |
4.1 物料衡算与动力学处理 |
4.2 醇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
4.3 异氰酸酯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
4.4 副产物等物质对反应的影响 |
4.4.1 对甲苯胺对反应的影响 |
4.4.2 N,N'-对甲苯基脲对反应的影响 |
4.4.3 水对反应的影响 |
4.4.4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9)粗甘油液化秸秆制备聚氨酯保温材料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聚氨酯泡沫简介 |
1.2 聚氨酯泡沫概述 |
1.2.1 合成原料及助剂 |
1.2.2 聚氨酯泡沫合成原理 |
1.2.3 聚氨酯泡沫合成方法 |
1.3 生物质液化技术研究现状 |
1.3.1 生物质资源简介 |
1.3.2 液化机理 |
1.3.3 液化方式 |
1.4 聚氨酯泡沫的阻燃性概况 |
1.4.1 聚氨酯泡沫的燃烧机理 |
1.4.2 聚氨酯泡沫的阻燃机理 |
1.4.3 聚氨酯泡沫的阻燃研究进展 |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路线 |
1.5.4 创新点 |
2 小麦秸秆生物基多元醇的制备 |
2.1 概述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
2.2.2 实验过程 |
2.2.3 生物基RPUF的制备 |
2.2.4 表征方法 |
2.3 结果讨论 |
2.3.1 反应温度对生物基多元醇的影响 |
2.3.2 催化剂用量对生物基多元醇的影响 |
2.3.3 反应时间对生物基多元醇的影响 |
2.3.4 固液比对生物基多元醇的影响 |
2.3.5 复合醇用量对生物基多元醇的影响 |
2.4 生物基多元醇的表征 |
2.4.1 FTIR分析 |
2.4.2 GC-MS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生物基RPUF的配方优化 |
3.1 概述 |
3.2 实验内容 |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2.2 RPUF的制备过程 |
3.2.3 表征方法 |
3.3 结果讨论 |
3.3.1 异氰酸酯指数对RPUF性能的影响 |
3.3.2 铵锡比对RPUF性能的影响 |
3.3.3 泡沫稳定剂对RPUF性能的影响 |
3.3.4 发泡剂用量对PUF性能的影响 |
3.3.5 生物基多元醇用量对RPUF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节 |
4 生物基RPUF的制备及阻燃性能研究 |
4.1 概述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及仪器 |
4.2.2 发泡配方 |
4.2.3 阻燃型聚氨酯泡沫的制备 |
4.2.4 表征方法 |
4.3 结果讨论 |
4.3.1 不同阻燃剂组合对RPUF氧指数的影响 |
4.3.2 发泡参数 |
4.3.3 红外分析 |
4.3.4 阻燃剂对RPUF物理性能的影响 |
4.3.5 阻燃剂对RPUF泡孔形态的影响 |
4.3.6 阻燃剂对RPUF热稳定性的影响 |
4.3.7 阻燃剂对RPUF阻燃性能的影响 |
4.3.8 阻燃剂对RPUF烟密度的影响 |
4.4 阻燃机理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10)聚氨基甲酸酯泡沫塑料富集法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作原理 |
2 现场实验部分 |
2.1 主要试剂[2] |
2.2 测试方法 |
3 方法验证 |
四、聚氨基甲酸酯泡沫塑料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制基硬质聚氨酯泡沫的制备及改性研究[D]. 孙赵楠.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2]屋面用聚氨酯保温材料的改性研究[D]. 张浩楠.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3]基于密胺/PIPA多元醇的聚氨酯软泡性能的研究[D]. 赵国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4]非异氰酸酯聚氨酯发展近况[J]. 叶青萱. 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 2011(06)
- [5]浅析聚氨酯泡沫起升试验与反应过程[J]. 吕晓奇,于大海,朱彦,唐劲松. 聚氨酯工业, 2015(01)
- [6]野外地质样品金元素测试分析箱的研制与应用[J]. 张伟,王永华,廖国忠. 物探与化探, 2020(02)
- [7]环碳酸酯衍生物的制备及在非异氰酸酯聚氨酯涂料中的应用[D]. 吴志军.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异氰酸酯与醇的反应动力学研究[D]. 王啸. 浙江大学, 2018(01)
- [9]粗甘油液化秸秆制备聚氨酯保温材料的实验研究[D]. 刘利威. 郑州大学, 2020(02)
- [10]聚氨基甲酸酯泡沫塑料富集法的应用[J]. 韩斯琴图,逯克思. 黄金科学技术,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