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张黎莉,卢金金[1](2021)在《贫血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贫血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河南省中医院血液科治疗的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1∶1比例选取同时期在相同医院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外周静脉血用于外周血Th17、Treg细胞检测及外周血细胞因子检测,对不同类型的贫血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及Th17/Treg、细胞因子(IL-17、IL-6、IL-10和TGF-β)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纳入424例贫血患者,其中再生障碍性贫血(AA)14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46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31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150人。AA组、MDS组、AML组与健康对照组的性别分布、平均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A组、MDS组、AML组与对照组的外周血Th17、Treg细胞及Th17/Treg、IL-17、IL-6、IL-10及TGF-β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AA组患者的外周血血红蛋白计数与Th17、Th17/Treg、IL-17和IL-6呈正相关(均r>0.4),与Treg、IL-10和TGF-β呈负相关(均r<-0.4)。AML组与Th17、Th17/Treg、IL-17和IL-6呈负相关(均r<-0.4),与Treg、IL-10和TGF-β呈正相关(均r>0.4)。结论不同类型贫血患者体内均存在着Th17/Treg细胞亚群失衡,但不同类型贫血患者的免疫状态不同,且Th17/Treg细胞平衡以及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与骨髓衰竭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郝建志,曹举潮,黄晓青,李晓锋,黄馨,王燕,黎国威,江奕恒,黎程[2](2021)在《35例COVID-19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COVID-19患者住院期间的血常规及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 并进行病程组间比较。结果共35例患者, 其中男19例, 女16例, 年龄12~74(44.63±14.80)岁。1例患者无任何症状, 其余34例患者发病至住院时间间隔为1~25 d, 中值为3.50 d。35例患者中有4例在住院第4~7天转外院治疗, 其余31例全部治愈出院, 住院10~36(21.29±7.93)d。转院患者中转院前诊断普通型、重型各2例, 其余31例轻型4例、普通型26例、重型1例, 无危重型。住院第1天COVID-19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较参考值明显下降;住院第1、3、5、7天淋巴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参考值。病程前2周CD3+、CD4+ T细胞计数以及前3周CD8+ T细胞计数均明显降低;病程第3、4周CD3+、CD4+、CD8+ T细胞绝对值计数均明显高于第1周;随着病程的延长, CD3+、CD4+、CD8+ T细胞绝对值计数也在逐渐上升。轻型患者[男2例, 女2例, 年龄(25.00±11.11)岁]住院第1天的淋巴细胞比值高于普通型患者[男12例, 女14例, 年龄(46.81±12.81)岁]。在病程第2周时, 16例普通型患者CD3+、CD4+、CD8+ T细胞绝对值计数均明显低于3例轻型患者。结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一过性损伤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白细胞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对阐明COVID-19的发病机制、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等具有一定意义。
林晓菲[3](2021)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及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和细胞因子TGF-β1、IFN-γ、IL-4、IL-17A的表达水平,探讨不同阶段MDS以及AML患者免疫状态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收集临床上新确诊的未治疗的MDS患者共20例,根据IPSS-R危险度分组分为相对低危组和相对高危组各10例,AML患者15例,设置1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2.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reg细胞的表达比例。3.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血清中细胞因子TGF-β1、IFN-γ、IL-4、IL-17A的表达水平。结果:(1)Treg细胞在MDS组和AML组患者中的表达比例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表达比例随疾病发展呈现递增趋势(P<0.05);与相对低危组比较,Treg细胞在相对高危组和AML组中的表达比例均明显升高(P<0.05);与相对高危组比较,Treg细胞在AML组中的表达比例升高(P<0.05)。(2)TGF-β1、IFN-γ、IL-4和IL-17A在MDS组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TGF-β1、IL-4在AML组患者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两种细胞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相对低危组比较,TGF-β1、IL-4在相对高危组和AML组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而IFN-γ、IL-17A在相对高危组和AML组中的表达水平均显着减低(P<0.05);与相对高危组相比,TGF-β1在AML组中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IFN-γ、IL-4、IL-17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阶段MDS以及AML患者的免疫状态并不相同,免疫异常可能参与MDS疾病的发生、发展。
黄紫莹[4](2021)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Th9、Th17细胞比例和PD-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检测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Th9、Th17细胞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Th9、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和PD-1在MDS中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初诊MDS患者26例(较低危15例,较高危11例),正常对照组15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9、Th17细胞比例及PD-1在Th9、Th17、Treg细胞上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9(interleukin-9,IL-9)、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 )水平。结果:在较高危MDS组,Th9细胞比例(3.04±0.43%)高于较低危组(2.30±0.27%)和对照组(0.74±0.35%),P<0.05;Th17细胞比例(1.21±0.48%)低于较低危组(4.57±0.49%)和对照组(2.45±0.67%),P<0.05;较低危组与对照组相比,Th9、Th17细胞比例升高(2.30±0.27%vs 0.74±0.35%,4.57±0.49%vs 2.45±0.67%,P<0.05)。较高危组与对照组相比,PD-1在Th9、Th17、Treg细胞上的表达均明显升高(13.85±1.07%vs 4.57±0.85%,9.93±1.89%vs 4.85±1.64%,17.72±1.16%vs 5.25±1.18%,P<0.001);较高危组与较低危组相比,PD-1+Th9、PD-1+Th17和PD-1+Treg表达均明显升高(13.85±1.07%vs 10.61±1.55%,9.93±1.89%vs 6.88±1.45%,P<0.05;17.72±1.16%vs 14.30±1.33%,P<0.001);较低危组与对照组相比,PD-1在Th9、Th17、Treg细胞上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P<0.05,P<0.001)。在较高危组中,IL-9、IL-10、TGF-β 水平高于较低危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IL-17水平低于低危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较低危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细胞因子IL-9、IL-10、TGF-β 水平升高(P<0.05),IL-17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10)。MDS患者Treg细胞上PD-1表达与IL-10、TGF-β 呈正相关,与IL-17呈负相关;Th17细胞上PD-1表达与IL-17呈负相关;Th9细胞上PD-1表达与TGF-β 呈正相关。结论:1.MDS患者Th9/IL-9、Th17/IL-17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MDS的发病。2.PD-1在Th9、Th17、Treg细胞上表达升高,并与疾病危险度分层呈正相关,提示PD-1有望成为MDS分层与预后指标。3.高危MDS中细胞因子IL-9、IL-10、TGF-β 水平升高,低危MDS中IL-17水平升高,且与PD-1表达存在相关性,提示不同危险度分层的MDS均存在免疫异常,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潘莹[5](2021)在《T细胞亚群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及其对CD19 CAR-T细胞治疗疗效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分布及意义背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急性白血病的一种,在成人和儿童中均是常见的白血病类型,主要累及淋系造血干祖细胞。根据细胞表型可分为B细胞型和T细胞型,其中绝大多数为B细胞型。其发病机制复杂,已知基因突变、遗传物质异常及免疫微环境均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因素。然而,在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免疫微环境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变化的。免疫微环境的改变可以导致患者外周循环包括T细胞亚群在内的各种免疫细胞亚群发生变化,即通过外周血T细胞免疫状态可以间接反应机体免疫微环境。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患者外周T细胞亚群的分布,及其与不同疾病时期及治疗疗效的相关性,最终为优化诊治、判断预后提供依据。目的分析B-ALL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分布,并评估其与疗效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收集并分析60例成人B-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初诊B-ALL患者16例,完全缓解20例,缓解后复发24例,利用直接荧光素法标记细胞表面抗原后,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B-ALL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比值、CD4+Treg细胞水平。同时选取40例健康成人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初诊B-ALL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分布与临床特征如年龄、性别、初诊白细胞数、首次诱导治疗是否达缓解间无明显相关性。存在高危分子学或遗传学异常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比值更低,而CD4+Treg细胞更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初诊组外周血CD4+T细胞表达降低,缓解时升高,复发时再次降低。初诊组、缓解组及复发组的CD8+T细胞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CD4/CD8比值方面,同正常对照组相比,初诊患者CD4/CD8比值明显降低,缓解时一定程度恢复,复发时再次显着降低。在CD4+Treg细胞方面,初诊组和复发组患者CD4+Treg细胞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完全缓解组,且复发组高于初诊组。此外,我们还分析了8例B-ALL患者在初诊时及诱导化疗达完全缓解时的T细胞亚群,结果表明,初诊时异常升高的CD4+Treg细胞,在患者病情达到完全缓解时明显下降(P=0.001),两组在CD4+T细胞、CD8+T细胞及CD4/CD8比值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初诊B-ALL患者外周循环CD8+T细胞、CD4+Treg细胞明显升高,CD4/CD8比值明显降低,提示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可能参与B-ALL患者的发病。积极有效的治疗能改善B-ALL患者体内存在的T细胞免疫失衡状态。然而,在疾病再次复发时,T细胞免疫失衡状态则再次出现,进一步表明T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可能也参与B-ALL疾病复发、进展。第二部分T细胞亚群对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B-ALL疗效的影响背景复发/难治性B-ALL预后差、治疗手段有限。近年来,新出现靶向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免疫治疗。该疗法在复发/难治性B-ALL中的缓解率高。但长期随访发现30%50%患者出现缓解后再复发,此外,约10%20%的患者不能获得缓解。治疗失败及再复发目前已成为CD19 CAR-T细胞临床治疗的一重大挑战。CAR-T细胞治疗疗效与其能否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相关,而患者的免疫状态、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等诸多因素又能影响CAR-T细胞的存留时间。前期我们研究发现机体的T细胞免疫功能与B-ALL的发生、进展相关,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患者外周T细胞亚群在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CAR-T细胞治疗中的意义。目的探索CD19 CAR-T细胞治疗前后,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外周循环T细胞亚群水平,并分析其对CAR-T细胞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利用直接荧光素法标记细胞表面抗原,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6例成功接受CAR-T细胞免疫疗法的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比值、CD4+Treg细胞水平,分析患者输注CD19 CAR-T细胞前、输注CAR-T细胞1周时患者免疫状态差异及其与临床特征、CAR-T细胞治疗不良反应、CAR-T细胞治疗短期疗效、再复发及长期生存的关系。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输注CAR-T细胞前外周血CD8+T细胞、CD4+Treg细胞显着升高,CD4/CD8比值降低。回输CAR-T细胞1周时,患者外周血CD4+Treg细胞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但较回输前无明显差异。CAR-T细胞治疗缓解组外周血CD4+Treg细胞水平明显低于未缓解组。(2)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确定CD4+Treg细胞为预测CAR-T细胞治疗疗效最优的回输前T细胞亚群指标,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70(P=0.013)。回输前较高Treg细胞组较较低Treg细胞组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更短,此外,无复发生存(Relapse Free Survival,RFS)时间亦更短。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示回输前高Treg细胞是影响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CAR-T细胞治疗RFS和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回输前T细胞亚群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回输前CD3+T细胞、CD8+T细胞及CD4+Treg细胞与CAR-T细胞在外周血存留时间呈负相关(R=-0.673,-0.511和-0.631,P=0.002,0.025和0.004)。(3)利用ROC曲线和AUC,确定回输后CD4+Treg细胞最佳临界值为5.02%,比较回输后较高和较低Treg细胞组的OS和RFS,结果显示回输后较高Treg细胞组较较低Treg细胞组有更短的OS和RFS。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示回输后高Treg细胞是影响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B-ALL患者RFS和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预处理前正常血小板是影响患者RFS的独立保护因素;预处理前高LDH和回输前活动性EMD是影响患者RFS的独立危险因素。回输后Treg细胞水平与CRS等级无明显相关性,但与CAR-T细胞在患者外周血存留时间呈负相关(R=-0.579,P=0.019)。(4)CAR-T细胞治疗缓解后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较未移植的患者有更长的RFS和OS,两组在年龄、既往复发次数存在差异,在性别、肿瘤负荷、活动性髓外病变及回输前后外周血CD4+Treg细胞的表达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体内存在严重的T细胞亚群分布失衡,尤其是存在异常升高的Treg细胞。回输CAR-T细胞前及回输后1周时患者外周血异常升高的Treg细胞可以预测CAR-T细胞治疗的疗效及复发,且回输后1周时的Treg细胞预测价值更大。此外,回输前后患者体内的Treg细胞水平与CAR-T细胞治疗不良反应无明显关联,但与患者体内CAR-T细胞的存留时间呈负相关关系。CAR-T细胞治疗后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有益于减少B-ALL的再复发、提高生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纠正或逆转Treg细胞异常升高所致的不良预后。综上,我们认为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体内异常升高的Treg细胞能影响CAR-T细胞治疗效果,并可能成为今后提高CAR-T细胞治疗疗效、降低复发的重要靶点。
李超[6](2019)在《微移植联合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和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微移植联合地西他滨治疗MDS患者的回顾性临床观察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分析微移植联合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地西他滨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9月至2016年9月广东省人民医院血液内科单独应用常规剂量地西他滨或微移植联合地西他滨治疗的2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主要通过骨髓活检、骨髓细胞学、染色体核型分析、以及基因学等确诊,且评分均>3分(中危及中危以上)其评分标准按照国际预后评分系统修订的最新版本(Revised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IPSS-R),每例 MDS 患者完成至少2个疗程的地西他滨去甲基化治疗或者至少2个疗程的微移植治疗。22例患者均给予常规剂量地西他滨20mg/m2/d维持1小时静脉输注,应用5天,4周为1个疗程。统计分析并评价微移植联合地西他滨治疗对MDS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与单药地西他滨同等剂量对MDS的疗效比较,跟踪随访患者的生存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时间。结果:微移植(MST)组中9例患者(9/11,81.8%)对治疗有反应,在地西他滨组(DAC)组中6例(6/11,54.5%)患者出现了反应,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18),但MST组的总反应率(ORR)以及骨髓完全缓解率(mCR)和血液学改善(HI)同时达到的比例均高于DAC组(81.8%&54.5%,P=0.09;63.6%vs.18.2%,P=0.18)。MST组12个月AML转化的发生率低于DAC组(0.0%vs.27.3%,P=0.07)。同时,MST组24个月的死亡发生率低于DAC组(45.5%vs.81.8%,P=0.08)。MST组中位OS为24个月,DAC组中位OS为14.3个月;两组差异显着(HR 0.34;95%CI 0.12-1.01;P=0.04)。MST 组的中位 PFS 为 24.0 个月,DAC 组 17.9 个月(HR 0.47;95%CI 0.12-1.83;log-rank test,P=0.25),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同时,对22例地西他滨或联合微移植治疗的患者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在治疗的前12个月中,MST组死亡1例(1/11,9.1%),DAC 组死亡 4 例(4/11,45.4%)(P=0.14);MST 组 24 个月死亡率为 5/11(45.5%),DAC组中为9/11(81.1%)(P=0.08)。在整个治疗期间,除血小板减少外(MST组为64%,而DAC组为27.0%,P=0.09),MST组患者的血液学不良反应(AEs)发生率均较低(贫血:MST组27.2%vs.DAC组55.0%,P=0.20;白细胞减少:MST组54.5%vs.DAC 组 73.0%,P=0.39;中性粒细胞减少:MST 组 55.0%vs.DAC 组 64.0%,P=0.67)。在MST组中在非血液学AE中发现了相同的结果。同时肿瘤负荷指标WT1上调和下降的波动趋势与治疗反应一致。结论:微移植联合地西他滨治疗中高危MDS与单用地西他滨治疗相比能够显着提高患者的生存期,改善血液学AE和非血液学AE的发生率,以及减少白血病转化率和死亡率。二、微移植治疗MDS患者机制的初步研究——MDS患者γδ T细胞亚群分析及其表面蛋白BTLA/HVEM表达的初步研究目的:证据表明T细胞免疫紊乱在MDS的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MDS患者γδ T细胞亚群和其表面蛋白BTLA/HVEM的表达。材料和方法:收集MDS患者微移植治疗前以及正常供者的骨髓和外周血样本。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γδ T细胞、Vδ1细胞、Vδ2细胞、CD27+和CD27γδT细胞的水平以及T淋巴细胞和γδT细胞表面BTLA及其配体HVEM的表达水平;实时定量PCR检测不同类型MDS患者BTLA、以及HVEM mRNA表达水平,分析MDS患者γδ T细胞异常与BTLA表达的关系。体外γδT细胞的培养、扩增及功能检测:分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建立体外γδ T细胞培养体系,诱导扩增γδT细胞,检测MDS患者γδT细胞的增殖能力、杀伤活性。结果:1.流式细胞术检测MDS患者和正常供者外周血γδ T细胞及其亚群的表达:1.1 RAEB患者外周血γδ T细胞水平为2.94(0.68-7.37)%,明显低于正常对照水平5.74(1.38-10.04)%。Vδ2 T细胞亚群较正常对照有升高趋势(P=0.052)。γδ T细胞中CD27+与CD27-细胞亚群较正常对照呈降低趋势(P=0.062,P=0.058),而RAEB患者CD27+细胞比例略高于CD27细胞;正常对照CD27+细胞比例略低于CD27-细胞。1.2 CMML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水平32(7.14-76.38)%(P<0.05),较对照组明显降低;Vδ1T细胞具有升高的趋势(P=0.063)。2.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和γδ T细胞表面BTLA及其配体HVEM的表达水平:CMML患者外周血γδ T细胞BTL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29),其配体HVEM的表达有升高趋势(P=0.1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实时定量PCR检测不同类型MDS患者BTLA和HVEM mRNA的表达水平:3.1 32例不同类型MDS患者同期骨髓与外周血BTLA、HVEM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骨髓(P<0.01)。3.2不同类型MDS患者BTLA、HVEM mRNA表达水平:(1)BTLA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相比,RCMD患者外周血BTLA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03),RAS患者外周血BTLA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P=0.011)。RCMD患者外周血BTLA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类型MDS患者(P<0.05),而RAS患者外周血BTLA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类型MDS患者(P<0.01)。骨髓BTLA mRNA的表达水平,RAEB-1和RAEB-2患者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P<0.05)。(2)HVEM的表达:RAEB-1和RAEB-2患者外周血HVEM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P<0.05),RCMD患者与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异(P=0.297),但明显高于 RAEB-2 患者(P=0.018)。3.3 CMML患者外周血BTLA、HVEM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均明显降低(P<0.05)。4.体外MDS患者外周血γδ T细胞的增殖和功能研究4.1 MDS患者γδ T细胞体外培养扩增情况:经γδ T细胞唑来膦酸培养扩增体系培养了 12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有5例γδT细胞唑来膦酸刺激后能够有效扩增到80%,正常对照组均能扩增成功。(P=0.002)4.2 正常人与MDS患者体外扩增成功的γδ T细胞杀伤活性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MDS-RAEB和CMML患者与正常供者相比,外周血γδT细胞比例降低,提示其存在一定的免疫缺陷。CMML患者的外周血BTLA及其配体HVEM mRNA的表达与正常供者相比降低,且伴有外周血γδT细胞比例降低,提示BTLA/HVEM在调节γδT细胞的功能受损,同时CMML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在体外均不能成功扩增,而正常供者均能成功扩增,提示体外增殖功能下降。在体外成功扩增的MDS的γδT细胞的杀伤功能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
陈海琳[7](2019)在《基于Breg/KIR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劳毒致病”病机理论及健脾补肾解毒方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观察健脾补肾解毒方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疗效。2.通过观察调节性B细胞(Breg)、细胞因子IL-10、TGF-β1、IL-4、IFN-γ、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探索Breg/KIR免疫异常在MDS发病中的致病作用及“劳毒致病”的免疫学内涵。3.通过观察健脾补肾解毒方联合西医治疗前后细胞因子IL-10、TGF-β1、IL-4、IFN-γ表达水平变化及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与疗效相关性分析,探讨健脾补肾解毒方治疗MDS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观察:按照纳排标准收集MDS患者45例,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0例,西药治疗对照组15例。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正虚毒蕴型17例,毒盛正虚组13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健脾补肾解毒方随证加减。所有患者均治疗3个月为1疗程,观察2个疗程以上进行临床评价,观察治疗前后血常规细胞计数、西医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和感染、出血等并发症、不良反应等指标。2.实验检测:(1)对入组MDS患者45例(正虚毒蕴组26例、毒盛正虚组19例)、健康对照者15例,取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以CD25+CD86+作为Breg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CD25+CD86+细胞占外周血比例。(2)MDS患者45例(正虚毒蕴组26例、毒盛正虚组19例)及健康对照者15例,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IL-10、TGF-β1、IL-4、IFN-γ水平。(3)对入组MDS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0例,西药治疗对照组15例,治疗组又分为正虚毒蕴组17例、毒盛正虚组13例。经6月治疗后,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IL-10、TGF-β1、IL-4、IFN-γ水平。(4)MDS患者45例(正虚毒蕴组26例、毒盛正虚组19例)及健康对照者15例,取抗凝静脉血,提取DNA,运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法检测KIR基因分型。结果:1.临床疗效:1)血象变化:(1)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由2.67±2.09×10^9/L上升至3.73±3.65×10^9/L(P<0.05),血红蛋白浓度由61.59±22.70g/L上升至84.10±27.51g/L(P<0.05),血小板计数由74.83±96.22×10^9/L上升至112.70±136.68×10^9/L(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常规各项指标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不同证型疗效比较:治疗组正虚毒蕴型MDS治疗后白细胞计数由3.08±2.37×10^9/L上升至4.23±3.44×10^9/L(P<0.05);血小板计数由105.41±118.71×10^9/L,上升至141.76±163.76×10^9/L(P<0.05)。血红蛋白浓度由61.49±22.18g/L上升至83.28±28.25g/L(P<0.05),毒盛正虚组治疗后血红蛋白浓度由61.72±24.28g/上升至85.17±27.60g/L(P<0.05),不同证型MDS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差值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2)西医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但两组治疗有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正虚毒蕴型MDS治疗总有效率94.12%,毒盛正虚型MDS总有效率76.92%,经比较,治疗组不同分型MDS西医疗效也无统计学差异。3)中医疗效:(1)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由9.10±2.29分降低至2.93±2.59(P<0.01),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由8.40±2.80分降低至5.80±3.42分(P<0.05)。正虚毒蕴组MDS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由8.71±2.49下降至2.06±1.66(P<0.05),毒盛正虚组MDS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由9.62±1.98下降至4.08±3.15(P<0.05)。(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临床痊愈4例、显效11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反应率93.33%。西医对照组15例患者,临床痊愈0例、显效3例、有效6例、无效6例,总反应率62.50%,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西医对照组(P<0.05)。正虚毒蕴组临床痊愈3例、显效7例、有效7例、无效0例,总反应率100%,毒盛正虚组MDS临床痊愈1例、显效4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反应率84.62%,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并发症观察:治疗组治疗期间感染发生率23.33%,明显低于对照组73.33%(P<0.05);治疗组治疗后出血等级改善率40.00%,明显高于对照组20.00%(P<0.05)。5)不良反应观察:治疗组消化道症状、皮肤黏膜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安全性优于对照组。2.实验结果:1)Breg、细胞因子、KIR在MDS患者及正常对照者比较(1)MDS组CD25+CD86+表型Breg比例0.1904(0.0400,2.5200)%,正常对照组0.0214(0.0000,0.1056)%,MDS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正虚毒蕴组0.1630(0.0199,2.8264)%,毒盛正虚组0.2869(0.1019,2.5399)%,两组CD25+CD86+表型Breg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2)MDS组外周血细胞因子IL-10、TGF-β1、IL-4、IFN-γ分别为52.65(38.64,104.35)、210.60(153.70,429.97)pg/ml、235.73(148.04,497.21)pg/ml、99.30(71.06,255.54)pg/ml;正常对照组IL-10、TGF-β1、IL-4、IFN-γ分别为30.05(22.98,41.12)pg/ml、124.42(105.17,139.48)pg/ml、116.74(96.05,139.51)pg/ml、44.68(40.06,65.72)pg/ml;MDS患者IL-10、TGF-β1、IL-4、IFN-γ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L-10、TGF-β1、IL-4、IFN-γ水平随MDS危度增加而增加,正虚毒蕴组IL-10、TGF-β1、IL-4、IFN-γ水平分别为48.13(36.52,76.24)pg/ml、190.36(148.68,281.28)、190.21(116.48,296.10)pg/ml、85.68(61.18,115.04)pg/ml;毒盛正虚组对应分别为87.98(46.00,215.44)pg/ml、374.60(163.74,946.08)pg/ml、319.54(172.62,956.92)pg/ml、266.11(76.62,419.05)pg/ml,毒盛正虚组IL-10、TGF-β1、IL-4、IFN-γ显着高于正虚毒蕴组MDS患者<0.05)。(3)MDS患者KIR各基因频率与正常组比较:MDS患者较正常对照2DS3、2DS4显着较高(P<0.01);正虚毒蕴组、毒盛正虚组MDS患者各基因频率分别与正常组比较,正虚毒蕴型MDS中2DS3显着较高(P<0.01),毒盛正虚组MDS患者2DS4显着较高,2DS1显着较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虚毒蕴组与毒盛正虚组MDS患者比较,其中正虚毒蕴组2DS1显着高于毒盛正虚组(P<0.01)。2)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细胞因子变化及KIR疗效相关性分析(1)45例MDS患者分组治疗前后外周血细胞因子比较:治疗后治疗组IL-10由69.06(47.07,119.77)pg/ml下降至48.41(30.66,103.49)pg/ml(P<0.05),IL-4由238.77(166.20,531.26)pg/ml下降至180.25(133.86,318.50)pg/ml(P<0.05),IFN-γ由116.91(79.12,274.90)pg/ml下降至84.34(53.45,199.76)pg/ml(P<0.01);但治疗后MDS患者IL-10、TGF-β1、IL-4、IFN-γ仍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TGF-β1未见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IL-10、TGF-β1、IL-4、IFN-γ均无明显变化(P>0.05)。(2)KIR疗效相关性分析:经6月治疗后,45例MDS患者中有37例为治疗应答组(疗效为HI以上),8例为治疗无应答组(疗效为PD),两组基因频率比较,应答组2DS1显着较高,差异显着(P<0.05,OR>1)。26例治疗组应答患者与4例治疗组无应答患者比较,2DS1显着较高,差异显着(P<0.05,OR>1)。结论:1)健脾补肾解毒方治疗MDS疗效良好,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控制感染、改善出血等并发症,明显优于单纯西医基础治疗,且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MDS“劳毒致病”的理论和应用价值。2)免疫抑制性Bregs参与了MDS发病的负调控机制,MDS患者CD25+CD86+表型Breg数量增高可触发异常克隆造血细胞的免疫逃逸。3)Bregs的负调控作用引起IL-10、TGF-β1、IL-4、IFNγ等细胞因子的释放增多,可致无效造血以及造血细胞过度凋亡。MDS毒盛正虚型患者外周血IL-10、IL-4、TGF-β1、INFγ显着高于正虚毒蕴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情的危度及预后。4)KIR基因的多态性与MDS发病有关,KIR活化型基因2DS3、2DS4高表达,易导致对NK、T细胞传递激活信号异常,这可能是MDS造血干细胞无效造血的重要因素和“劳毒致病”的物质基础之一。5)健脾补肾解毒方治疗MDS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为通过降低IL-10、IL-4、IFNγ等细胞因子释放,双向调节NK细胞数量及活化、抑制功能,发挥免疫调控作用,从而有利于恢复正常造血及清除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
刘竞[8](2019)在《MDS和AA外周血Treg细胞及TGF-β、IL-35、IL-10表达》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及细胞因子TGF-β、IL-35、IL-10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36例作为MDS组,其中初诊低增生性MDS(hypo-MDS)患者6例,初诊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24例作为AA组,其中SAA8例,NSAA16例。纳入研究者均抽取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TGF-β、IL-35、IL-10水平。将所有数据录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检测指标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MDS及AA影响因素采用非条件二分类Logisi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与AA组相比,MDS组Treg细胞比例(4.39±1.23%)、TGF-β(87.32±67.63pg/ml)、IL-35(114.19±65.69pg/ml)、IL-10(51.82±23.38pg/ml)表达水平均高于AA组患者(2.45±0.42%)、(31.68±11.95pg/ml)、(32.53±11.44pg/ml)、(12.10±4.1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ypo-MDS患者Treg细胞比例(3.67±0.66%)、TGF-β(67.04±26.30pg/ml)、IL-35(72.85±31.13pg/ml)、IL-10(55.78±19.31pg/ml)表达水平均高于A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通过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调整均衡检验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一步分析Treg细胞、TGF-β、IL-35、IL-10与MDS及AA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提示IL-35是MDS发生危险因素,骨髓淋巴细胞比例是AA发生危险因素。3依据IPSS-R评分将MDS分为H-MDS及L-MDS,H-MDS组外周血中Treg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比例(4.92±1.24%),TGF-β(140.95±51.34pg/ml)、IL-10(70.68±7.76pg/ml)浓度高于L-MDS组Treg细胞(3.84±0.97%)、TGF-β(33.69±26.25pg/ml)、IL-10(32.97±17.69pg/ml),P<0.05;骨髓原始细胞比例>5%MDS患者Treg细胞(4.85±1.31%)、TGF-β(128.46±56.93pg/ml)、IL-10(68.85±11.48pg/ml)浓度高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5%的MDS患者Treg细胞(3.79±0.82%)、TGF-β(35.89±38.57pg/ml)、IL-10(30.54±15.48pg/ml),P<0.05。NSAA组Treg细胞比例(2.62±0.41%)、IL-35(36.48±12.19pg/ml)水平高于SAA患者Treg细胞比例(2.12±0.96%)、IL-35(24.63±2.1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MDS外周血Treg细胞、TGF-β、IL-35、IL-10表达水平高于AA患者。2 IL-35表达水平增加是MDS发生危险因素,骨髓淋巴细胞比例升高是AA发生危险因素。3 Treg细胞在MDS中及AA中表达可能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图0幅;表9个;参38篇。
王文媛[9](2017)在《环孢素A联合沙利度胺治疗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外周血PD-1、CTLA-4、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及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PD-1)和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CTLA-4)在T细胞亚群及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上的表达比例,及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a)、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IFN-γ)、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和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表达变化及相关性研究。方法:收集于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期间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确诊的低危MDS患者19例,健康对照10例,患者均予以环孢素A联合沙利度胺治疗。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低危MDS患者治疗前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PD-1及CTLA-4在T细胞亚群及Treg上的表达比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外周血TNF-a、IFN-γ、TGF-β、IL-10水平,分析PD-1及CTLA-4的表达比例与TNF-a、IFN-γ、TGF-β、IL-10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低危MDS组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D-1+CD3+T比例增高(11.2±2.28%vs 4.16±2.01%,P<0.01),PD-1+CD4+T比例增高(9.90±3.41%vs 2.29±1.09%,P<0.01),PD-1+CD8+T比例增高(9.45±2.27%vs 3.93±0.81%,P<0.01),PD-1+Treg比例增高(14.80±2.02%vs 4.55±1.01%,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低危MDS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PD-1+CD3+T比例降低(6.13±1.80%vs11.2±2.28%,P<0.01),PD-1+CD4+T比例降低(5.12±2.08%vs 9.90±3.41%,P<0.01),PD-1+CD8+T比例降低(4.04±0.91%vs 9.45±2.27%,P<0.01),PD-1+Treg比例降低(6.68±1.38%vs 14.80±2.02%,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健康对照组与低危MDS组治疗后相比,PD-1+CD3+T比例降低(4.16±2.01%vs 6.13±1.80%,P<0.05),PD-1+CD4+T比例降低(2.29±1.09%vs 5.12±2.08%,P<0.01),PD-1+Treg比例降低(4.55±1.01%vs 6.68±1.38%,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D-1+CD8+T比例(3.93±0.81%vs 4.04±0.91%,P=0.75)表达无显着性差异。2低危MDS组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TLA-4+CD3+T比例增高(5.35±4.19%vs 0.52±0.21%,P<0.01),CTLA-4+CD4+T比例增高(2.79±0.70%vs 0.52±0.26%,P<0.01),CTLA-4+CD8+T比例增高(4.8±0.90%vs 1.44±0.62%,P<0.01),CTLA-4+Treg比例增高(10.87±2.17%vs 2.39±0.61%,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低危MDS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CTLA-4+CD3+T比例降低(1.41±1.06%vs 5.35±4.19%,P<0.01),C TLA-4+CD4+T比例降低(1.53±0.42%vs 2.79±0.70%,P<0.01),CTLA-4+CD8+T比例降低(2.25±0.64%vs 4.80±0.90%,P<0.01),CTLA-4+Treg比例降低(5.81±1.60%vs 10.87±2.17%,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健康对照组与低危MDS组治疗后相比,CTLA-4+CD3+T比例降低(0.52±0.21%vs 1.41±1.06%,P<0.05),CTLA-4+CD4+T比例降低(0.52±0.26%vs 1.53±0.42%,P<0.01),C TLA-4+CD8+T比例(1.44±0.62%vs 2.25±0.64%,P<0.01),CTLA-4+Treg比例降低(2.39±0.61%vs 5.81±1.6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低危MDS组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相比,TNF-a表达增高(30.57±7.65 vs 6.18±1.49,P<0.01)、IFN-γ表达增高(11.13±1.41vs 5.35±1.26,P<0.01)、IL-10表达增高(43.62±5.83 vs4.90±1.31,P<0.01)、TGF-β表达增高(21.47±2.65 vs 16.30±2.52,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低危MDS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TNF-a表达降低(17.63±2.79 vs 30.57±7.65,P<0.01)、IFN-γ表达降低(7.68±1.48 vs 11.13±1.41,P<0.01)、IL-10表达降低(13.34±3.89 vs 43.62±5.83,P<0.01)、TGF-β表达降低(17.09±1.26 vs 21.47±2.65,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健康对照组与低危MDS组治疗后相比,TNF-a表达降低(6.18±1.49 vs 17.63±2.79,P<0.01)、IFN-γ表达降低(5.35±1.26 vs 7.68±1.48,P<0.01)、IL-10表达降低(4.90±1.31 vs 13.34±3.89,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GF-β表达(16.30±2.52 vs 17.09±1.26,P=0.26)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低危MDS患者外周血PD-1、CTLA-4在T细胞亚群及Treg细胞上表达增高,提示PD-1、CTLA-4通过调节T细胞亚群及Treg的功能,参与MDS的免疫紊乱。2低危MDS患者外周血TNF-a、IFN-γ、IL-10、TGF-β水平增高,且与PD-1及CTLA-4的表达存在相关性,提示T细胞亚群及Treg细胞上表达的PD-1、CTLA-4与TNF-a、IFN-γ、IL-10、TGF-β相互作用,协同参与MDS的免疫紊乱。
许丽丽[10](2017)在《环孢素A联合沙利度胺治疗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外周血MDSC、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及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研究低危(IPSS评分低危、中危-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经环孢素联合沙利度胺治疗前后外周血中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T淋巴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特征以及相关性分析,观察低危MDS患者的免疫状态,并进一步探讨MDSC细胞在MDS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住院部确诊的初治、原发性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IPSS评分低危、中危-1)患者17例,健康对照组9例,患者均应用环孢素联合沙利度胺治疗。应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MDS患者治疗前后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MDSC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Th1细胞、Th2细胞、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及CD3+CD8—IL-10+细胞比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别检测MDS患者治疗前后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干扰素-γ(interferon-gama,IFN-γ)、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使用SPSS19.0软件分析治疗前后、健康对照组之间各细胞及因子的表达差异,并对MDSC细胞与临床指标、不同T淋巴细胞亚型及细胞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的MDSC细胞比例更高(2.35±1.76%vs 0.87±0.19%,P<0.01);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外周血中MDSC细胞比例有所降低(1.46±0.77%vs 2.35±1.76%,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的CD4+T细胞比例更低(35.26±3.87%vs 48.72±1.82%,P<0.01),CD8+T细胞比例更高(28.40±5.29%vs21.53±3.91%,P<0.05),CD4+T/CD8+T比值更低(1.28±0.28 vs 2.33±0.43,P<0.01);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外周血中CD4+T细胞比例有所升高(39.80±2.94%vs 35.26±3.87%,P<0.01),CD8+T细胞比例有所降低(24.18±2.63%vs 28.40±5.29%,P<0.05),CD4+T/CD8+T比值升高(1.66±0.18 vs2.33±0.43,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Th1细胞比例更高(13.95±1.42%vs 10.43±0.59%,P<0.01),Th2细胞比例更低(0.78±0.11%vs 0.90±0.05%,P<0.01),Th1/Th2比值更高(18.29±3.39vs 11.59±1.04%,P<0.01),Th17细胞比例更高(1.89±0.48%vs 0.96±0.18%,P<0.01),Treg细胞比例更高(6.80±0.93%vs 5.80±0.99%,P<0.01);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外周血中Th1细胞比例有所下降(11.4±1.27%vs 13.95±1.42%,P<0.01),Th2细胞比例有所升高(0.88±0.11%vs 0.78±0.11%,P<0.01),Th1/Th2比值降低(13.16±1.80 vs 18.29±3.39,P<0.01),Th17细胞比例下降(1.41±0.33%vs 1.89±0.48%,P<0.01),Treg细胞比例下降(5.35±0.68%vs 6.80±0.93%,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CD3+CD8—IL-10+细胞比例更高(5.72±1.30%vs 3.39±0.79%,P<0.01),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CD3+CD8—IL-10+细胞比例降低(4.72±0.89%vs 5.72±1.3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患者治疗前血清中IFN-γ水平更高(11.16±1.20%vs 6.19±0.97%,P<0.01),IL-4水平更低(19.39±2.64%vs22.63±2.59%,P<0.05),IL-17水平更高(27.05±1.46%vs 18.89±1.01%,P<0.01),IL-10水平更高(43.33±4.67%vs 4.21±1.30%,P<0.01),TNF-α水平更高(29.03±8.75%vs 6.02±1.01%,P<0.01);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血清中IFN-γ水平降低(8.10±1.06%vs 11.16±1.20%,P<0.01),IL-4水平升高(21.12±2.17%vs 19.39±2.64%,P<0.05),IL-17水平降低(21.67±1.52%vs 27.05±1.46%,P<0.01),IL-10水平降低(14.51±2.47%vs 43.33±4.67%,P<0.01),TNF-α水平下降(18.45±1.76%vs 29.03±8.75%,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对MDS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的MDSC细胞比例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其与患者血红蛋白(Hb)水平呈负相关(r=-0.497,P<0.05),与CD4+T细胞比例呈负相关,(r=-0.827,P<0.01),与Th17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595,P<0.05),与Treg细胞比例呈高度正相关(r=0.724,P<0.01),与CD3+CD8—IL-10+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588,P<0.05),与血清中IL-17细胞因子水平也呈正相关(r=0.498,P<0.05),与血清中IL-10细胞因子水平也呈正相关(r=0.686,P<0.05),与血清中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58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低危MDS患者外周血MDSC细胞比例较健康人群明显升高,且与患者外周血Hb水平呈负相关;2.低危MD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异常,CD4+T及CD8+T细胞免疫失衡,CD4+T细胞亚群中Th1、Th17及Treg细胞均较健康人群升高,Th1细胞/Th2细胞平衡紊乱,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4、IL-17、IL-10和TNF-α水平异常,环孢素A联合沙利度胺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免疫紊乱;3.低危MDS患者外周血MDSC细胞比例与CD4+T细胞比例呈负相关,与Th17及Treg细胞比例呈正相关,与细胞因子IL-17、IL-10、TNF-α水平呈正相关,提示MDSC细胞与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及功能紊乱有关,可能通过其免疫负调节机制在MDS患者免疫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干预MDSC有可能成为MDS免疫治疗的新途径。
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贫血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2.2 检测方法 |
1.2.2. 1 外周血抽取和细胞培养 |
1.2.2. 2 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检测 |
1.2.2. 3 外周血细胞因子指标检测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外周血Th17、Treg细胞及Th17/Treg水平比较 |
2.3 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
2.4 相关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及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质量控制 |
4.统计方法 |
5.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免疫紊乱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4)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Th9、Th17细胞比例和PD-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概述 |
1.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分型及分层 |
1.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免疫反应 |
1.3.1 先天免疫信号的异常激活 |
1.3.2 免疫紊乱 |
1.3.3 Th17 细胞 |
1.3.4 Th9 细胞 |
1.3.5 细胞因子水平异常 |
1.4 程序性死亡受体1 |
1.5 本研究科学假设及依据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资料 |
2.1.2 正常对照组 |
2.2 实验材料 |
2.2.1 仪器设备 |
2.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
2.3.2 PBMC体外刺激 |
2.3.3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9 细胞比例及PD-1在Th9 细胞上的表达 |
2.3.4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 细胞比例及PD-1在Th17 细胞上的表达 |
2.3.5 流式细胞术检测PD-1在Treg细胞上的表达 |
2.3.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人静脉血血清IL-9、IL-17、IL-10、TGF-β |
2.4 实验结果分析及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不同危险度分层MDS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Th9及Th17 细胞比例 |
3.2 MDS组与对照组外周血Th9、Th17、Treg细胞上PD-1 表达 |
3.3 MDS患者与对照组外周血血清IL-9、IL-17、IL-10、TGF-β 水平 |
3.4 MDS患者PD-1 表达与细胞因子相关性 |
第四章 讨论 |
4.1 Th9 细胞与IL-9 |
4.2 Th17 细胞与MDS |
4.3 Th9、Th17、Treg细胞上PD-1 的表达 |
4.4 细胞因子IL-17、IL-10、TGF-β 在MDS中的研究 |
4.5 PD-1 表达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
4.6 实验不足与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T细胞亚群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及其对CD19 CAR-T细胞治疗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 |
1.引言 |
2.材料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T 细胞亚群对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B-ALL 疗效的影响 |
1.引言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CAR-T细胞在复发/难治性血液恶性肿瘤中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6)微移植联合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和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微移植联合地西他滨治疗MDS患者的回顾性临床观察 |
前言 |
1.1 病例资料和样本采集 |
1.1.1 病例资料 |
1.1.2 样本采集 |
1.2 研究方法 |
1.2.1 治疗方案 |
1.2.2 供者外周血干细胞(G-PBSC)的动员和单采 |
1.2.3 WT1基因定量——实时定量PCR |
1.2.4 疗效标准与评估 |
1.2.5 随访 |
1.2.6 安全性评估 |
1.2.7 统计学分析 |
1.3 结果 |
1.3.1 患者与治疗 |
1.3.2 疗效评估 |
1.3.3 生存分析 |
1.3.4 安全性和毒性 |
1.4 讨论 |
1.5 结论 |
第二章 微移植治疗MDS机制的初步研究——MDS患者γδT细胞亚群分析及其表面蛋白BTLA/HVEM的表达的初步研究 |
前言 |
2.1 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2 方法 |
2.2.1 标本采集 |
2.2.2 获取单个核细胞 |
2.2.3 细胞培养 |
2.2.4 培养的γδT细胞比例的检测 |
2.2.5 细胞杀伤实验 |
2.2.6 γδ细胞亚群免疫表型流式细胞术检测 |
2.2.7 RNA提取和cDNA合成 |
2.2.8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缩略词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基于Breg/KIR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劳毒致病”病机理论及健脾补肾解毒方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健脾补肾解毒方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观察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退出(脱落)病例标准 |
1.6 剔除病例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病例分组 |
2.2 数据采集 |
2.3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
3.1 观察项目 |
3.2 疗效评定标准 |
4 安全性评价 |
4.1 症状学观察 |
4.2 客观指标 |
5 统计方法 |
6 结果 |
6.1 一般背景资料 |
6.2 西医疗效比较 |
6.3 并发症 |
6.4 不良反应比较 |
小结 |
第二部分 Breg/KIR免疫异常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及“劳毒致病”病机理论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仪器、试剂材料和检测方法 |
3.1 检测指标 |
3.2 主要试剂材料和仪器设备 |
3.3 检测方法 |
4 统计分析 |
5 检测结果 |
5.1 CD25~+CD86~+细胞比例 |
5.2 IL-10、TGF-β1、IL-4、IFN-γ细胞因子 |
5.3 KIR基因多态性 |
小结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MDS发病机制 |
1.1 细胞遗传学异常 |
1.2 免疫学功能失调 |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 |
2.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中医研究现状 |
2.2 导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学术思想特色 |
3.不足与展望 |
创新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免疫调节治疗MDS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已发表文章 |
附录三 在校期间获得奖励及参加学术会议等 |
伦理审查批件 |
(8)MDS和AA外周血Treg细胞及TGF-β、IL-35、IL-10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选择 |
1.1.2 资料收集 |
1.1.3 统计学分析 |
1.1.4 质量控制 |
1.2 结果 |
1.2.1 一般资料的比较 |
1.2.2 MDS、AA外周血Treg、TGF-β、IL-35、IL-10 表达水平 |
1.2.3 MDS与 AA相关因素的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 |
1.2.4 Treg细胞、TGF-β、IL-35、IL-10 表达水平与MDS及 AA临床特征关系 |
1.3 讨论 |
1.3.1 MDS与 Treg细胞 |
1.3.2 AA与 Treg细胞 |
1.3.3 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在MDS及 AA中表达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Th17/Treg细胞与MDS |
2.1 Th17和Treg细胞及其生物学特征 |
2.2 Th17 细胞与Tregs细胞之间关系 |
2.3 Th17/Treg细胞与MDS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A 调查表 |
附录B 参与临床研究患者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环孢素A联合沙利度胺治疗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外周血PD-1、CTLA-4、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概述 |
1.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病理机制 |
1.2.1 细胞遗传学异常 |
1.2.2 基因突变 |
1.2.3 表观遗传学改变 |
1.2.4 免疫紊乱 |
1.3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概述 |
1.4 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 4(CTLA-4)的概述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选择 |
2.1.2 健康对照 |
2.1.3 主要仪器 |
2.1.4 主要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PD-1 在T细胞亚群及Treg上的表达水平 |
2.2.2 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TLA-4 在T细胞亚群及Treg上的表达水平 |
2.2.3 ELISA检测外周血TNF-a、IFN-γ、IL-10、TGF-β 水平 |
2.3 实验结果的分析及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低危MDS组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PD-1 在T细胞亚群及Treg上的表达 |
3.2 低危MDS组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TLA-4 在T细胞亚群及Treg上的表达 |
3.3 低危MDS组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TNF-a、IFN-γ、IL-10、TGF-β 的水平 |
3.4 评估MDS患者PD-1 及CTLA-4 的表达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
第四章 讨论 |
4.1 PD-1 对低危MDS的免疫调控作用 |
4.2 CTLA-4 对低危MDS的免疫调控作用 |
4.3 细胞因子TNF-a、IFN-γ、IL-10、TGF-β 在低危MDS中的研究 |
4.4 PD-1 及CTLA-4 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
4.5 免疫治疗对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
4.6 实验不足与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环孢素A联合沙利度胺治疗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外周血MDSC、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1.1.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概述 |
1.1.2 MDS的发病机制 |
1.1.3 MDS的诊断、分型及危险度分级 |
1.2 髓源性抑制细胞 |
1.2.1 髓源性抑制细胞的来源 |
1.2.2 MDSC细胞的增殖与活化 |
1.2.3 MDSC细胞相关信号通路 |
1.2.4 MDSC细胞的功能 |
1.3 T淋巴细胞亚群 |
1.4 环孢素与沙利度胺在MDS中的应用 |
第二章 研究对象、材料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治疗方案 |
2.2 研究材料 |
2.2.1 主要仪器 |
2.2.2 主要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流式检测MDSC |
2.3.2 流式检测CD4~+T、CD8~+T |
2.3.3 流式检测Th1、Th2、CD3~+ CD8—IL-10~+和Th17 |
2.3.4 流式检测Treg |
2.3.5 ELISA检测IL-4、IL-10、IL-17、IFN-γ 和TNF-α |
2.4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病例特点 |
3.2 MDS组与对照组外周血MDSC细胞、T细胞及细胞因子水平 |
3.2.1 MDS组与对照组MDSC细胞比较 |
3.2.2 MDS组与对照组CD4~+T、CD8~+T细胞及CD4~+T/CD8~+T比较 |
3.2.3 MDS组与对照组Th1、Th2、Th17和Treg细胞的比较 |
3.2.4 MDS组及对照组CD3~+ CD8—IL-10~+细胞的比较 |
3.2.5 MDS组及对照组细胞因子水平 |
3.3 MDS患者MDSC细胞与临床指标、T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关系 |
3.3.1 MDS患者MDSC细胞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 |
3.3.2 MDS患者MDSC细胞与T淋巴细胞相关性分析 |
3.3.3 MDS患者MDSC细胞与细胞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概述 |
4.2 MDSC细胞与T淋巴细胞 |
4.3 MDSC细胞与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 |
4.4 实验不足与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贫血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J]. 张黎莉,卢金金. 华南预防医学, 2021(12)
- [2]35例COVID-19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J]. 郝建志,曹举潮,黄晓青,李晓锋,黄馨,王燕,黎国威,江奕恒,黎程.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23)
-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及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研究[D]. 林晓菲. 新疆医科大学, 2021(10)
- [4]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Th9、Th17细胞比例和PD-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黄紫莹. 兰州大学, 2021(12)
- [5]T细胞亚群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及其对CD19 CAR-T细胞治疗疗效的影响[D]. 潘莹.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微移植联合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和机制的初步研究[D]. 李超.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7]基于Breg/KIR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劳毒致病”病机理论及健脾补肾解毒方的干预研究[D]. 陈海琳.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MDS和AA外周血Treg细胞及TGF-β、IL-35、IL-10表达[D]. 刘竞.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9]环孢素A联合沙利度胺治疗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外周血PD-1、CTLA-4、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及相关性研究[D]. 王文媛. 兰州大学, 2017(02)
- [10]环孢素A联合沙利度胺治疗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外周血MDSC、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及相关性研究[D]. 许丽丽. 兰州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