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通讯1974年第1至6期(总第22至27期)总目录

中草药通讯1974年第1至6期(总第22至27期)总目录

一、中草药通讯 1974年第1~6期(总第22~27期)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邓杰[1](2007)在《基督教与川康民族地区近代医疗事业:边疆服务中的医疗卫生事业研究(1939-1955)》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通过重建中华基督教会边疆服务部在四川西北及西康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及宗教事工的历史,认识战争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基督教会的发展路径选择及其对中国社会改良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时刻遭遇着严重威胁,被迫迁都重庆。许多沿海工业机构、学校机关、社会团体随之西迁,不少教会团体因得不到有效保护,在战火中遭受重创,也将传教的中心移至西南。当时被称为“边疆”的西南地区的历史地位因此骤然上升。出于建设抗战大后方的急迫需要,国民政府开始重视西南边疆,提出多种发展措施;但此时的西南地区,经济落后,社会状况难尽如人意。这虽给国民政府亟欲从事的后方建设造成极大困难,却也给教会传教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在总干事诚静怡的倡导下,在总会青年执行干事张伯怀的具体运筹及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创立了旨在为西南边民从事社会服务和基督教福音传播的边疆服务部。边疆服务部的实地工作区域有三个:一个是川西服务区,以川西茂县专区之理县为中心,主要以羌戎等少数民族为服务对象;一个是西康服务区,以西昌为中心,主要以彝胞为服务对象;一个是云南服务区,以寻甸为中心,主要以苗胞为服务对象。在川西、西康服务区内,都设立专业化的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了大量医疗卫生服务工作。边疆服务部虽在云南设立了服务区,但因存在的时间不长,尚未开展医疗卫生事工即行终止。在川西区,边部设立的医院主要有威州医院(诊所)、杂谷脑医院(诊所)及与理番县府合办的“理番协立医院”。川西区经常卫生工作主要有门诊治疗、巡回医疗及对边胞进行健康检查等内容。除此之外,在边地各小学开办的诊疗所和初级护训班也展开了一些医疗活动。在西康区,边部建立了多个医院和诊所,主要有西昌中心医院、河西诊所、德昌诊所、罗家场诊所、四开诊所、普威诊所及助产训练班等。这些医疗机构对边胞展开了长期的日常医疗服务。此外,川西区和西康区都组织学生服务团对边胞进行实地服务。如川西区的大学生暑期服务团及西康区的西昌学生服务团。学生服务团一方面对边胞有切实的帮助,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扩大了边部的影响。在对边胞进行服务的过程中,为了探讨当地疾病的特殊规律及更好地为边胞服务,边部还组织专家、发动本部工作人员对边地特殊疾病如黑热病、甲状腺肿大等展开了深入的医学研究。边部对边胞的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和研究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边民遭受疾病威胁的严重问题,传播了现代医疗卫生知识,改变了边地居民不良的生活习惯,促进了边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医学科学研究也做出了有益的贡献。作为教会开办的一项社会服务事工,医疗卫生与基督教传教事业具有密切联系。在服务边胞的过程中,边部开展了一些旨在传播基督教的工作。边部工作人员主要采用了门诊布道、家庭拜访及医院探视、巡诊布道、医护培训班的布道及电化教育及图书室布道等多样的传道方式向边民宣传耶稣基督,力图使之理解边部的工作,改变原有的宗教信仰,并接受基督教。针对服务区内鸦片严重危害边民生活的状况,边部积极配合民国政府,利用医疗卫生及布道等多种手段,开展禁烟的宣传及隐君子的戒毒治疗,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效果。不过,由于基督教在华传教的宗旨已由过去的“直接布道”向着注重基督福音的精神与物质的利益、促进社会的改革与进步的“社会福音”方向转变,单纯的传教工作(如宣教、为教徒洗礼、作礼拜等等)在边疆服务中的地位并不突出。边疆服务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立初期这三个不同的时期,但主要服务工作是在前两个时期开展的。1949年以后,由于新中国意识形态的规定性及中美关系的恶化,边部工作逐渐陷入困境。“三反”运动后,在泛政治化的大背景下,宗教内修及外化的活动时间在很大程度上被各种各样的政治学习或政治活动占用,“福音”传播范围受到严格限制。由于政府的政策规定以及外部联系中断之后在经济上已难以为继,边疆服务部遂将其卫生服务事业逐步停办或移交政府接办。边疆服务运动是“社会福音”思潮及“三自”运动的产物,不仅对教会自身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当时的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良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作为边部重要事工的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促进了西医西药在川康少数民族地区的引进和生长,对解除边地各族民众病痛疾患,增进其健康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然而,由于当时国家处于非常时期,边疆服务这项由宗教团体在边地所开创的事工,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众多困难。在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经费的不能按期保证、边民的疑忌、愿意到边地工作的服务人员稀少、经费的短绌等等,始终是边部工作发展的障碍。这些困难和障碍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边部医疗卫生事业的成就不可能太大。新中国建立之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造纳入人民政府统一的新中国建设计划之中,教会的作用难免削弱。因而从整体上讲,边部在川康地区社会改造中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但是,至少在1949年之前,尚无任何其他政府或非政府组织做过比边部更加具有成效的类似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边疆服务的历史作用不能夸大,也不应该低估。论文分8章33节,加上引言和附录,共30万字。

王丽[2](2010)在《半夏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与毒性影响因素探讨》文中提出目的:进行半夏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研究与评价,探讨混淆品、产地、炮制、提取工艺和配伍等中药固有因素对半夏毒性的影响,为锁定毒性物质基础和今后建立相关安全质量标准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酸碱滴定法、酸性染料比色法和HPLC对半夏毒性相关物质基础含量进行测定,运用经典急性毒性实验方法研究半夏混淆品、产地、炮制、提取工艺和配伍等中药固有因素对毒性大小影响;同时采用小鼠单次灌胃给药方法,进行半夏常用水提组分和毒性富集物的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检查药后血清ALT、AST等肝功能指标,计算肝体比值,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形态变化。结果:药材混淆品、产地、炮制、提取工艺和配伍等中药固有因素对半夏毒性大小和相关物质基础含量均有影响,并且通过探讨毒性大小与相关物质基础间相关性,初步锁定半夏总生物碱为半夏毒性作用部位。小鼠单次灌胃62.5g·kg-1半夏水提组分、1.63g·kg-1半夏总生物碱富集物可产生不同程度肝损伤,两者的血清ALT、AST值高峰分别出现在药后4h、2h,持续时间分别至药后8h、48h;半夏水提组分在53.1-62.5g·kg-1剂量、半夏总生物碱富集物在0.67 g·kg-1~1.63 g·kg-1剂量均可使血清ALT、AST值显著升高,对肝组织产生不同程度损伤,且呈现一定的“量—毒”关系。结论:通过系统探讨半夏混淆品、产地、炮制、提取工艺和配伍等因素对毒性大小与相关物质基础含量的影响,初步锁定总生物碱部位是半夏毒性作用物质基础;小鼠单次灌胃半夏水提组分和总生物碱富集物一定剂量,均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显示明显的“量-时-毒”关系。本研究为确定半夏毒性成分,阐明毒性作用靶点、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同时为减少半夏临床不良反应,优化生产工艺,控制生产质量提供中药毒理学依据,为指导临床安全、合理应用半夏奠定基础。

程瑞娟[3](2013)在《补肾化痰活血法治疗台湾地区脾虚痰湿瘀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脂肪肝是指肝细胞内甘油三酯(TG)蓄积过多的病理改变,临床上患者除了有基础疾病及诱因相关表现外,绝大多数患者并无任何明显的症状,因此往往需藉由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学、B超或CT等影像学检查方可确诊。现代医学对于治疗脂肪肝的降脂药物,由于具有一定的肝损作用,所以相对而言,中医药对于脂肪肝的发病机理研究及辨证分型治疗则明显呈现其优越性。本病产生主要责之于肝、脾、肾三脏,其形成与痰、湿、瘀、积等有关,所以提出补肾化痰活血法为治疗脂肪肝之大法。目的:根据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结合现代医学,观察补肾化痰活血法对肝郁脾虚、肝肾亏虚及瘀血阻络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疗效,并结合肝功、肾功、脂质代谢、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及B超等影像学检查,探讨其作用机制及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以台湾地区确诊为非酒精性脂肪肝(肝郁脾虚、肝肾亏虚及瘀血阻络型)患者80例进行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将80例合格对象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进行组间及治疗前后的疗效观察,治疗组的中药组方拟如:生黄耆20g、丹参15g、炒白术10g、茯苓10g、淮山药10g、广郁金10g、陈皮l0g、垂盆草10g、柴胡10g、赤芍10g、泽泻10g、菟丝子10g、桑寄生15g、山茱萸10g、生山楂10g。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二次服,并配服三七粉1.5g/次/天,三个月为一个疗程。对照组:服用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10mg/d,连续三个月。观察指标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肝功、肾功、脂质代谢、血常规、B超及临床症状积分等方面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较性。结果:1.治疗组40例(基本治愈13例,显效19例,有效3例,无效5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40例(基本治愈7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65%,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中药组方对脾虚痰湿瘀阻型脂肪肝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治疗前后自身B超值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有19例脂肪肝转为正常,对照组有12例脂肪肝转为正常。提示中药治疗与瑞舒伐他汀有明显改善B超程度的效果。3.两组患者治疗后胸胁胀痛、疲劳乏力、腰膝酸软、面色晦暗、胸闷心悸、舌质及舌下青筋症状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在胸胁胀痛、疲劳乏力、腰膝酸软、面色晦暗、胸闷心悸、舌质及舌下青筋症状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症状积分均数0.91>对照组症状积分均数0.64,治疗组在食少纳呆、胸胁胀痛、疲劳乏力、腰膝酸软、便溏、面色晦暗、睡眠状况、便秘硬结、胸闷心悸、小便尿频、怕冷情况、舌质及舌下青筋、白腻苔症状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ALT、AST、ALP、r-GT)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肝功能指标(ALT、AST、ALP、r-GT)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肝功能指标差均数10.18>对照组肝功能指标差均数5.41,治疗组在肝功能指标(ALT、AST、ALP、r-GT)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治疗后脂质代谢指标(TC、TG、HDL-C、LDL-C)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TC、TG、HDL-C、LDL-C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脂质代谢指标差均数1.20>对照组脂质代谢指标差均数1.08,治疗组TC、TG、HDL-C、LDL-C疗效优于对照组。6.两组患者治疗后BUN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BUN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Creatinine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Creatinine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肾功能指标差均数3.43>对照组肾功能指标差均数1.29,治疗组BUN、Creatinine疗效优于对照组。7.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WBC、RBC、PLT)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WBC、 RBC、PLT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血常规指标差均数6.74>对照组血常规指标差均数1.93,治疗组WBC、RBC、PLT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本治疗组中药组方对于肝郁脾虚、肝肾亏虚及瘀血阻络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瑞舒伐他汀。

赵晓沁[4](2012)在《补肝肾调冲任对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病患者性激素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乳腺增生病(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 HMG)是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以乳房部肿块和疼痛为两大主症.是乳腺主质和间质不同程度增生及复旧不全所致的乳腺结构在数量和形态上的异常,既非肿瘤,也非炎症,本病是育龄女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约占育龄妇女的47%,占全部乳腺疾病的75%,其患病人群乳癌发生率较普通人群高2-3倍,其中非典型增生者要高出5-8倍。乳腺增生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雌孕激素比例失调,孕激素分泌减少,雌激素相对增多,以及乳腺组织对激素的敏感性增高。因此,临床上多用以他莫昔芬为代表的药物,通过各种途径降低雌激素的水平或减少雌激素对乳腺的影响来取得治疗效果,而在中医药治疗中,不少研究指出补肝肾调冲任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确切,但其中也有不少研究指出其所涉及的中药及复方具植物雌激素样作用,可升高体内雌激素水平,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争议。目的:本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通过以二仙汤为主的具植物雌激素样作用的中药复方治疗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病患者,观察治疗前后女性性激素(包括雌激素E、孕激素P、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的变化情况,探讨该类复方在应用过程中对患者性激素四项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对象与方法:对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12例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病患者进行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临床研究,根据文献研究,设计观察表,记录治疗前后性激素四项的数据,观察其治疗前后变化,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E2、P、FSH、LH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无统计学差异;②治疗前后E2与各激素相关性不明显(P>0.05);治疗前P与FSH成负相关(P<0.05),且相关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大于0.5),治疗后P与FSH相关性不明显(P>0.05);治疗前后P与LH呈负相关(P<0.05),且相关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大于0.5);治疗前后FSH与LH呈正相关(P<0.05),且相关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大于0.5)。③治疗前后E2差值与年龄未见显著相关, P、FSH、LH差值与年龄成负相关(P<0.05),且相关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大于0.5)。结论:(1)补肝肾调冲任复方对患者雌二醇、孕酮、卵泡刺激素及黄体生成素水平无影响,对雌孕激素比例无影响,但E2、FSH、E2/P显示降低趋势,P、LH显示升高趋势。(2)乳腺增生病患者雌激素负反馈作用紊乱,复方治疗后对此现象无影响。(3)补肝肾调冲任复方对性腺轴的影响并非通过调控性激素的负反馈作用,可能通过调控促性腺激素。(4)补肝肾调冲任复方对性激素的影响与年龄成负相关,年龄越大,影响越小。

陈泽乃,畅行若,秦国伟,王保德,徐任生[5](1981)在《华山参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陕西产华山参(Physochlaina infundibu1aris kuang)根中共分得六种成分,其中一种为香豆素类甙,另五种为莨菪烷类生物碱。经化学及光谱分析,分別鉴定为fabiatrin、异东莨菪醇(scopoline)、阿托品(atropine)、消旋山莨菪碱(dl-anisodamine)、东莨菪碱(scopolamine)和脱水东莨菪碱(aposcopolamine)。并通过自旋去偶实验对异东茛菪醇的核磁共振谱作了较详细的解析。

二、中草药通讯 1974年第1~6期(总第22~27期)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草药通讯 1974年第1~6期(总第22~27期)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基督教与川康民族地区近代医疗事业:边疆服务中的医疗卫生事业研究(1939-195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及其学术价值
    二、学术史的回顾
    三、相关文献资料述概
    四、研究方法与论域界定
第一章 边疆服务运动兴起的背景
    第一节 日本全面侵华及其对中国教会的影响
    第二节 政府的边疆政策与总会立案
    第三节 教会的“本色化”与边疆服务的兴起
第二章 边疆服务部筹建及边运的开始
    第一节 《宣教事工办法大纲》的制定及四川协会的态度
    第二节 诚静怡去世及未竟事业的继续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支持与边疆服务部的成立
    第四节 服务区的开辟及其分支机构的建立
第三章 边疆服务中的医疗卫生事业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医院”制度及医疗卫生状况
    第二节 边疆服务部医疗卫生机构概况
    第三节 川西服务区的医疗卫生事业
    第四节 西康服务区的医疗卫生事业
    第五节 边部医疗事业与边区公共卫生的改善
第四章 “边疆研究”中的医学研究
    第一节 近代以来的边疆研究及其缺陷
    第二节 边部对边疆研究重要性的认知
    第三节 对川西区地方疾病的调查研究
    第四节 对西康区地方疾病的调查研究
第五章 学生暑期服务团的医疗服务
    第一节 学生暑期服务团的筹设与组织概况
    第二节 学生暑期服务活动的内涵与特点
    第三节 学生暑期服务活动中的医疗活动
    第四节 学生暑期服务活动的社会影响
第六章 医疗卫生服务与基督教福音事业
    第一节 医疗传教事业在中国的初期发展
    第二节 边部对医疗布道工作的认识
    第三节 布道工作的开展及医疗布道的方式
    第四节 医疗布道与边民吸毒恶习的改变
    第五节 边部医疗布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七章 向政府移交卫生工作及边运的终结
    第一节 新中国的宗教政策及教会的反应
    第二节 边部同工的思想改造及控诉运动
    第三节 解放初期边部的卫生服务工作
    第四节 边部在解放初期的宗教活动
    第五节 政府接管与边部卫生事业的终结
第八章 余论
    第一节 边部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的困难
    第二节 边部医疗事业的成就和社会影响
    第三节 边部医疗卫生事业的局限
附录一
附录二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2)半夏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与毒性影响因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与半夏毒性相关的文献研究综述
    1 历代古籍对半夏毒性的记载
    2 半夏毒性的现代研究
        2.1 与半夏毒性相关的化学成分研究
        2.2 与半夏毒性相关的炮制减毒研究
        2.3 与半夏毒性相关的配伍减毒研究
        2.4 与半夏毒性相关的毒理学研究
        2.5 与半夏毒性相关的临床不良反应报道
    3 小结
第二部分 半夏毒性相关物质基础含量测定方法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材
        1.2 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总有机酸含量测定
        2.2 琥珀酸含量测定
        2.3 总生物碱含量测定
        2.4 麻黄碱含量测定
        2.5 鸟苷含量测定
    3 结论
第三部分 半夏不同组分的物质基础含测与急性毒性比较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药材
        1.2 仪器与试剂
        1.3 受试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受试药物制备
        2.2 含量测定方法
        2.3 急性毒性实验
    3 实验结果
        3.1 含量测定结果
        3.2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四部分 半夏毒性大小与相关物质基础含量的影响因素探讨
    1 混淆品对半夏毒性大小与相关物质基础含量的影响
        1.1 试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与结果
        1.3 小结
    2 产地对半夏毒性大小与相关物质基础含量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3 小结
    3 炮制对半夏毒性大小与相关物质基础含量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3 小结
    4 配伍对半夏急性毒性与相关物质基础含量的影响研究
        4.1 试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与结果
        4.3 小结
    5 提取工艺对半夏急性毒性与相关物质基础含量的影响研究
        5.1 试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与结果
        5.3 小结
    6 不同毒性富集物对小鼠急性毒性与相关物质基础含量影响
        6.1 试验材料
        6.2 实验方法与结果
        6.3 小结
第五部分 半夏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药材
        1.2 仪器与试剂
        1.3 受试动物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半夏不同组分单次灌胃肝毒性“时-毒”关系研究
        2.2 半夏单次灌胃肝毒性“量-毒”关系研究
    3 小结
第六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著作
参加科研课题
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3)补肾化痰活血法治疗台湾地区脾虚痰湿瘀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脂肪肝的现代医学研究
    1. 脂肪肝的概念
    2. NAFLD的分类
    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4. 代谢综合征(MS)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5. 盛行率
    6.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6.1 脂肪代谢异常
        6.2 激素影响
        6.2.1 胰岛素抵抗
        6.2.2 瘦素与NAFLD的关系
        6.2.3 其他激素的影响
        6.2.4 脂肪酸的β-氧化障碍
        6.2.5 肝筛与脂肪肝
        6.3 环境因素
        6.4 遗传因素
        6.5 血浆游离脂肪酸过多
        6.6 脂联素与NAFLD
    7.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
        7.1 急性脂肪肝的临床表现
        7.2 慢性脂肪肝的临床表现
        7.2.1 酒精性脂肪肝
        7.2.2 非酒精性脂肪肝
        7.2.3 肥胖相关性脂肪肝
        7.2.4 糖尿病性脂肪肝
        7.2.5 高脂血症与脂肪肝
        7.2.6 药物相关性脂肪肝
    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
        8.1 肝活检
        8.2 B超
        8.3 CT诊断
        8.4 MRI诊断
        8.5 实验室检查
        8.5.1 转氨酶的增高
        8.5.2 血清三酰甘油(TG)及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的测定
        8.5.3 血清铁蛋白
    9. 脂肪肝的治疗
        9.1 饮食治疗
        9.1.1 能量控制的摄入
        9.1.2 营养元素含量的调整
        9.1.3 饮食的规律性
        9.2 运动与锻练
        9.3 药物治疗
        9.3.1 胰岛素增敏剂
        9.3.2 抗氧化剂及细胞保护剂
        9.3.3 NAFLD与降脂药物
        9.3.4 TNF-α抑制剂
        9.3.5 减肥药物的使用
        9.3.6 其他药物
        9.4 外科减重手术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
    1. 脂肪肝之病名
    2. 祖国医学对脂肪肝相关症状之的认识
        2.1 胁痛
        2.1.1 胁痛与脂肪肝相关之临床症状
        2.1.2 胁痛与脂肪肝相关之病因病机
        2.1.3 胁痛与脂肪肝相关之治疗原则
        2.1.4 胁痛与脂肪肝相关之辨证分型
        2.2 积聚
        2.2.1 积聚与脂肪肝相关之临床症状
        2.2.2 积聚与脂肪肝相关之病因病机
        2.2.3 积聚与脂肪肝相关之治疗原则
        2.2.4 积聚与脂肪肝相关之辨证分型
        2.3 痰饮
        2.3.1 痰饮与脂肪肝相关之临床症状
        2.3.2 痰饮与脂肪肝相关之病因病机
        2.3.3 痰饮与脂肪肝相关之治疗原则
        2.3.4 痰饮与脂肪肝相关之辨证分型
        2.4 鼓胀
        2.4.1 鼓胀与脂肪肝相关之临床症状
        2.4.2 鼓胀与脂肪肝相关之病因病机
        2.4.3 鼓胀与脂肪肝相关之治疗原则
        2.4.4 鼓胀与脂肪肝相关之辨证分型
    3. 病因病机的认识
    4. 脂肪肝形成的病因与病机
        4.1 情志抑郁,气滞血瘀
        4.2 饮食内伤,酿生痰浊
        4.3 脏腑虚衰,日久成积
        4.4 邪毒稽留,胶结阻滞
    5. 脂肪肝的论治法则
        5.1 疏肝健脾,除湿泄浊
        5.2 利湿活血,化痰祛瘀
        5.3 填精温阳,培补先天
    6. 补肾化痰活血组方确立
        6.1 组方特点探讨
        6.2 现代药理学研究
    7. 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
        7.1 辨证分型治疗
        7.2 专方或基本方加减治疗
        7.3 中西医结合治疗脂肪肝
        7.4 针灸治疗
        7.5 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指标之关系
    8.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诊断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
        1.3.2 中医辨证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案
        2.1 分组治疗
        2.2 中药治疗组
        2.3 对照组
    3 观察指标
        3.1 观察项目
        3.1.1 疗效性指标
        3.2 疗效评定标准
        3.2.1 疗效判定标准
        3.3 脂肪肝疗效积分计算
        3.4 统计分析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治疗前基线比较
        4.1.1 性别之比较
        4.1.2 年龄之比较
        4.1.3 两组治疗前体重之比较
        4.1.4 两组治疗前病情程度之比较
        4.1.5 两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之比较
        4.1.6 两组治疗前中医症候、体征分布之比较
        4.1.7 两组治疗前肝功能指标之比较
        4.1.8 两组治疗前脂质代谢指标之比较
        4.1.9 两组治疗前肾功能指标之比较
        4.1.10 两组治疗前血常规指标之比较
        4.2 两组治疗前后自身疗效之评估
        4.2.1 两组治疗前后自身体重变化之比较
        4.2.2 两组治疗前后自身B超之比较
        4.2.3 两组治疗前后自身症候积分之比较
        4.2.4 治疗前后自身中医症候、体征疗效之比较
        4.2.5 治疗前后自身肝功能指标疗效之比较
        4.2.6 治疗前后自身脂质代谢指标疗效之比较
        4.2.7 治疗前后自身肾功能指标疗效之比较
        4.2.8 治疗前后自身血常规指标疗效之比较
        4.3 两组治疗后疗效之比较
        4.3.1 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体征积分疗效之比较
        4.3.2 两组治疗后肝功能疗效之比较
        4.3.3 两组治疗后脂质代谢疗效之比较
        4.3.4 两组治疗后肾功能疗效之比较
        4.3.5 两组治疗后血常规疗效之比较
        4.3.6 两组治疗后综合疗效之比较
    5. 功效与结论
第四部分 讨论与结语
    1. 研究小结
    2. 作用机理的探讨
        2.1 肝脾肾亏虚是发病的病理基础
        2.2 气血瘀阻、痰瘀互结是基本病理变化
    3.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4.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补肝肾调冲任对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病患者性激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文献研究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及数量预估
    2. 研究方法
    3. 诊断标准
    4. 纳入标准
    5. 排除标准
    6. 中止实验的条件
    7. 剔除病例标准
    8、实验方法
    9、研究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结果及分析
    1. 基本资料
    2. 治疗前后雌二醇水平的变化
    3. 治疗前后孕酮水平的变化
    4. 治疗前后E2/P水平的变化
    5. 治疗前后卵泡刺激素水平变化
    6. 治疗前后黄体生成素水平变化
    7. 治疗前各激素相关性分析
    8. 治疗后各激素相关性分析
    9. 各激素治疗前后差值与年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补肝肾调冲任复方对乳腺增生病患者雌、孕激素及雌孕激素比例的影响
    2.补肝肾调冲任复方对乳腺增生病患者性腺轴的影响
    3.补肝肾调冲任复方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机理探讨
    4.不良反应及脱落病例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5.1 不足
        5.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中草药通讯 1974年第1~6期(总第22~27期)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督教与川康民族地区近代医疗事业:边疆服务中的医疗卫生事业研究(1939-1955)[D]. 邓杰. 四川大学, 2007(06)
  • [2]半夏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与毒性影响因素探讨[D]. 王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2)
  • [3]补肾化痰活血法治疗台湾地区脾虚痰湿瘀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D]. 程瑞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5)
  • [4]补肝肾调冲任对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病患者性激素的影响[D]. 赵晓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5]华山参化学成分的研究[J]. 陈泽乃,畅行若,秦国伟,王保德,徐任生. 中草药, 1981(07)

标签:;  ;  ;  ;  ;  

中草药通讯1974年第1至6期(总第22至27期)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