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高等教育比较

中英高等教育比较

一、中英两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于冠华[1](2013)在《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学生事务管理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对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职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在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多元化,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而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精英化教育阶段向普及化教育阶段转型的过程中形成了职能多样化、工作标准化、人员职业化、管理法制化、服务人性化、学生自治化的特色,具有理念明确、体系完整、专业化、科学化程度高的特点。因此,比较、借鉴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经验做法,有利于推进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科学化进程,更好更快地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发展变化。本文主要由七章构成。第一章绪论,对本文的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思路、框架等进行阐释和梳理。目前国内外都没有关于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的系统研究。国内对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论文集中在英国高校考察后的感想上,对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系统研究较少;而英国对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研究则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中英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系统分析、比较,梳理出各自的优势及弱势,尝试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有效模式,从而更好更快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国际化进程。第二章对中英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现实和理论基础进行梳理,探寻对中英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现状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经济、文化及高等教育体制背景;展现出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发展的清晰脉络,并从哲学的视角分析中英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基础: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哲学理论和实践应用基础都是建立在比较坚实而又丰富的科学理论研究和探索之上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支撑,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及自身的一些特点,但没有形成学生工作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体系,更没有形成学科。第三章对比中英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目标及职责的异同点。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及服务为主要目的,而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则以服务学生为主要目的。因此,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职责便出现了差异,通过详细的比较,不难看出,英国完善的学生服务体系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第四章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对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途径与方法进行比较。我国传统的宣传等途径及集中教育等方法在高校的学生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何在借鉴英国的新媒体等途径以及环境渗透等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效果和效率是本章着重探讨的问题。第五章应用组织结构学的相关理论、模型来研究中英两国高校各自的学生事务管理运行机制的内、外部特征,探讨我国学生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的可能性;按照管理学的理念对中英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进行比较,特别是对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遴选、考核和发展制度进行对比与分析,探讨我国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路径。第六章综合教育学与法学的知识,探究中英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高校内外的制度保障及评价问题。在保障方面,英国高校的自治化、法制化非常明显,而我国目前在此方面还比较欠缺及薄弱;在评价方面,中英两国高校在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的影响等方面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借鉴英国的优秀做法,对推动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法制化、系统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七章综合归纳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现状进行反思,提出在发扬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既有优势的基础上促进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改革发展的建议和构想。

赖继年[2](2012)在《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1877年3月,清政府向英国派出了海军留学生,中国近代留英教育正式起步。民国时期,留英人数增多,规模也不断地扩大,“海军留英”及“庚款留英”是这一时期的特色。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制定了吸引留学生回国的政策,许多留英生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回国。建国初期,因为英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始终与美国一致,所以中国没有与英国建立外交关系,两国之间也没有教育交流活动。1954年6月,中英两国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1956年,中国向英国派出了3名留学生,新中国的留英教育正式起步。“文革”爆发后,留英教育工作中止。1972年3月,中英两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留英教育得以恢复。这一年年底,中国向英国派出了16名留学生。此后,中国每年向英国派出少量留学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前。1979年4月17日,31名留学生赴英学习,这标志着改革开放后的留英教育工作正式启动。此后,留英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0年代初,国家通过各种渠道向英国派遣留学生,“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也应时而生。“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运行十年,不但为中国培养了人才,而且也改善了中英关系。1986年,国家调整了留学政策,留英生的层次愈加高了,质量得到了保证。1990年代,国家继续向英国派遣留学生,并确立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工作方针。这一时期,留英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英生越来越多,成为留英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赴英国学习相对应的是留英生回国。留英生回国后参与了社会建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留英生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学科建设方面,他们对传统的专业进行改造,并引进了新的专业,建立了新型实验室和研究所。在高校教学方面,他们编写了新教材,开设了新课程,并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在学术研究方面,他们不断地开拓进取,取得了优异的学术成绩。一些留英生还担任了中国重点大学的校长,他们在各自的学校进行了改革。留英生还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1980年代,中国的经济、教育、文化等正处在恢复发展阶段,科研条件较差,留英生开始了艰苦的科技创业。他们从组建实验室开始,将西方的先进知识引入中国,并发展之。中国的科技水平也逐渐恢复并有所提高。1990年代后,中国的科研条件有所改善,极大地方便了留英生的科技创业。留英生进一步引进新知识、新学科,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在这一时期,中国科学院推出了“百人计划”,入选“百人计划”的留英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留英生还在“863”计划、“973”计划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科技精英群体——留英院士群体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与自然科学领域的留英生一样,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留英生也积极向上、开拓进取。他们在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领域做出了贡献,推动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自主创业的留英生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1980年代,一些留英生转变了观念,开始自主创业。1990年代,回国创业的留英生逐渐增多,他们从事的行业多种多样。进入21世纪后,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政策不断完善,自主创业的留英生也越来越多。在政府的引导下,留英生创办了许多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大多集中在留学生创业园。社会各界与政府部门对留英生的创业行为进行了评价。留英生在参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主要的问题是:人际关系问题、自主创新环境问题、学术环境问题、创业园融资问题,创业园建设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留英生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郑宇晴[3](2019)在《中英高中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 ——以“电磁学”部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材既是教师领悟国家课程标准及教学理念的重要资源,又是学生把握教学重难点和有效学习的第一手材料。教材对比,可以促进对教材的全面评价,汲取不同教材先进优势,推动教学发展。本文选取英国A level Physics教材与我国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对比研究,针对中英两国高中物理教材的编写参照、内容知识和编排及评价的试题三个大方面着手比较并建立联系,分5个部分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比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英国A水平考试说明,这两个分别是两国教材编写的参照标准。通过对比发现中英物理教育理念、内容标准包含知识及实验要求有差异,英国更加注重实验的科学方法目标要求,我国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性。其次,比较教材内容的内维知识层面与外维编排特色。以“电磁学”部分为例,一方面,在知识层面进行教材目录顺序、知识点的广度、深度及案例“电容器”知识点的比较,研究角度由大入小,发现英国知识点深度高于我国,而我国知识点广度更高;另一方面,研究从栏目设置、实验、书写风格、例题与课后习题的四点展开编排特色的对比,发现两国教材编排各具风格。第三,研究落脚于教材内容比较后的试题评价对比之上,对两国的高考试题就考试说明、题型种类、试题结构及内容采取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的方式展开研究。通过对比发现两国在高考题型种类上有一定不同,英国试卷多解释题、简答题,试题以序列性为典型,更注重对物理本质过程的解释,而我国对结果计算注重更多,关注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最后,研究以银川九中高二(1)班、(15)班学生作为对象,检测学生对英国试卷的适应性情况,通过翻译部分英国A Level“电磁学”真题并按照A level试题结构组成套题,进行样本学生检测,对结果反馈并访谈学生,测试表明,检测学生在现象解释、物理本质过程理解及科学语言书写方面存在不足。

李晓岩[4](2017)在《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入学考试是高校人才选拔的“守门员”,考试科目与内容作为入学考试的核心构成,是人才选拔的主要承载。其中考试科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而考试内容则决定了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中英两国分别作为东西方考试的发源地,高校入学考试在其高校录取中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进入新世纪后,面对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两国在考试科目与内容上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本研究从考试科目设置、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科目内容、命题内容四个维度,以中英两国政府、相关机构颁布的文件、法令、报告以及考试大纲、考试试卷等为载体,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由表及里、系统地探析了两国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改革及其特征,进而比较中英两国在考试科目与内容上的异同,得出如下研究结论:研究一:中英入学考试科目设置的比较研究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折射了国家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应然定位。在考试科目设置形式上,我国始终为“统考科目+”的形式,而英国始终为自由选考形式。我国以试点改革推进的形式,从文理分科调整为科目选考,其目的在于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权,促进其个性化发展;英国则以整体改革推进的形式,从模块化调整为线性,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保障考试的学术性与严格性。在考试科目设置数量上,我国相对较为稳定,有渐增趋势,而英国2000年后基本呈渐增趋势,但在新考试改革中考试科目大量删减与合并。在考试科目设置类型上,两国的综合型科目都趋于消亡;我国考试科目类型相对较为单一,主要为基础型科目,并设有三门统考科目,着重于促进考生全面性知识结构的形成,新高考改革中设置了选考科目,为考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可能;英国考试科目类型丰富,以拓展型科目为主,在新考试改革后,基础型科目比重逐步提高,均为选考科目,着重于促进考生个性化知识结构的形成。研究二:中英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的比较研究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体现了其对所选拔人才的知识结构的应然要求,而考生的考试科目选择则体现了人才知识结构的实然样态。在高校考试科目要求上,以历史、物理和经济学专业为例,两国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以基础型科目和“不限”为主。我国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较为模糊,以“三选一”或“不限”为主,专业排名前十与后十的高校科目要求差异不大;而英国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则差异较大,专业排名前十的高校一般具有明确的专业指向性,而且其要求除考试科目外,还涉及科目等级、考试次数、科目组合等,后十名则以“不限”为主。在考生的考试科目选择上,基础型科目是两国考生的主要选择,在两国共同的考试科目中,生物在两国考生选择人数排序中较为靠前,而物理均排名最后。我国考生选择的科目组合以文理交叉组合为主,而英国则以理科组合为主。研究三:中英入学考试科目内容的比较研究考试科目内容体现了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考核要求。以物理科目为例,以考试大纲为分析载体,我国考试的考核目标表述概括、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侧重于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与分析,而英国则表述具体,变化较大,在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三类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等维度上的考查较为均衡,英国更突出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两国的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广度均呈下降趋势,但在考核内容的平均深度上呈现相反趋势,我国考核内容的平均深度呈下降趋势,而英国呈上升趋势。总体而言,我国物理科目的考核内容呈现“浅而窄”的趋势,英国则呈现“深而窄”的趋势。研究四:中英入学考试命题内容的比较研究考试科目设置和科目内容考查最终都通过命题内容得以落实。以物理科目为例,以试卷为分析载体,我国试卷知识点覆盖率明显低于英国,英国试卷和考试大纲中各模块知识点占比分布,较之我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由此说明英国试卷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够反映考试大纲对考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我国物理试卷题量较少,但分值较高、时限相对较长,由此说明我国的物理科目考试具有“点深”的特点,而英国物理试卷则为题量较多,但相对而言分值较少、时限较短,由此说明英国的物理科目考试具有“面广”的特点。我国客观性题型的题量与分值占比均高于主观性题型,由此可看出其略侧重于对考生思维结果的考查;英国则主观性题型的题量与分值占比均高于客观性题型,其略侧重于对考生思维过程的考查。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特征可以归纳为:“全面”“模糊”“趋易”“结果”,即我国考试科目设置更注重于引导考生全面性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意图满足考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较为模糊,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考生选择的科目组合以文理交叉为主;对考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降低,更关注于对考生结果性的知识与能力考查。英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个性”“清晰”“趋难”“过程”,即英国考试科目设置更注重于引导人才个性化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并致力于提高基础型科目的地位,以使人才掌握更坚实的学术基础;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尤其是理科专业较为清晰,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考生选择的科目组合以理科组合为主;对考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提高,更关注于对考生过程性的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基于以上研究,我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构建基于分类选拔的考试科目设置方案,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通过多维设置选考科目要求以便达到对所要选拔人才的精准定位;并逐步加强对过程性的知识与能力的考查,进而引导中学专注于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适度增加试卷题量,降低试题难度,以提高考试命题的代表性。但在这一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讨论,如综合能力的考查、命题立意、内容的公平性、改革的方式等等,可以说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谈笑[5](2018)在《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文中指出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简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是指从鸦片战争始,经晚清、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中华民国南京政府,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间,由中国政府、各地方政府、中国政府各部门、由政府所有或得到政府担保的官办(国有)公司等为代表的主体与外国银行、中外合办银行、国际银行团、以银行为主要参与方的国际辛迪加以及代表外国银行(财团)的个人等外国私人之间确定、变更、终止权利义务关系的意思表示一致的法律行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定义及研究意义,指出其与近代条约制度的关系,认为研究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需要涉及到准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国家契约、国际贷款协议、BOT特许协议等现当代法学概念。并从历史、法律、经济三个方面阐述本论文的研究创新之处。同时回顾了近代以来关于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研究状况。第一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法律关系。分析中外间银行契约法律关系中外主体性质和类别。并根据该法律关系客体和内容的不同组合,将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法律关系分为借款、工程建设、合伙、买卖、租赁、特许经营等类型。指出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属于包含涉外因素、公法因素、经济因素的私法契约。第二章将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涉外经济契约)与契约、条约进行法理概念上的比较,讨论契约与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准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近代条约体系的关系。并从法的形式(分为法的渊源、法的分类、法的效力);法律关系(主体、内容与客体);法的实施(法的适用、法的遵守、法律责任)三大层面进行系统比较。指出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所隐含的极为复杂的法律原理。第三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发展分期,分为晚清时期、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三个阶段,介绍各个时期契约订立的时代背景,契约特点以及演变情况。第四章分析契约主体外国银行在近代条约体系下的特殊法律经济地位。指出近代在华外国银行与国际政治、领事裁判权、中国国内经济金融政策的关系,认为其优势地位的取得与近代条约制度密不可分,属于近代历史上在中国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外国私法人,而不是受中国法律管辖的内国法人。第五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与国际政治的复杂关系。在广义上,外国银行与中国政府的订约行为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的影响。从狭义上看,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受到近代中外条约关系的直接制约,属于近代条约制度的一部分。第六章论述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契约的过程。分为中方决策、外方决策、中外交涉三个层面。指出中方政府政治决策和外方企业市场决策的特点,并分析近代中外交涉交易的过程和特点。第七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核心部分——近代中外间国际贷款契约。根据法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对近代外国银行与中国政府订立的国际贷款契约进行分类整理,对契约的结构、条款进行解剖分析,指出近代国际贷款契约的发展变化和特点。第八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类型之一——近代中外间国际工程建设契约。重点分析近代铁路投资领域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财团订立的国际工程建设契约。指出其类别、条款和有关特点。第九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类型之一——近代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契约。对其定义、类别、条款及内容特点进行分析。第十章以1887年李鸿章与美国费城辛迪加订立的中外合办华美银行契约事件为例,论述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财团)进行经济合作,在国际与国内,政治与经济各个方面所受到的影响,展示近代中国政府涉外经济活动所面临的困难处境。

毕亦痴[6](2013)在《中英现当代时装设计思维比较研究 ——着眼于文化传统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解开两国时装设计差异的原因,本文从造型要素、装饰要素与服装设计方式三视角分层级分别解析了两国现当代时装设计,经过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总结出中英现当代时装设计的差异,并通过这三方面所反映出的设计思维,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地概括出两者的思维差异。第一章简要概说中英现当代时装历史后得知两国时装设计经过萌兴与停滞先后步入蓬勃发展期,两国时装外观与设计方式明显不同。第二章从造型要素角度解析中英现当代时装设计并从中观察设计思维差异。通过分析中英两国经典与创意时装的造型实例,回溯传统服装造型、传统绘画外观,得出中英两国时装造型受显性与隐性原因的双重影响,有各自的造型习惯。中英两国现当代时装造型所反映出来的思维差异是“关注轮廓”与“关注结构”,中英传统服装所反映出来的思维差异是“隐形障闭”与“彰显身型”,两国传统绘画形象所反映出来的艺术思维差异是“平面、线条”与“立体、块面”。这三个差异共同反映出两国现当代时装在造型时“形”与“型”的思维差异,中国重视线条,英国重视结构。第三章从装饰要素角度解析中英现当代时装设计并从中观察设计思维差异。通过分析中英两国经典与创意时装案例得出两国现当代时装装饰的特点:中国时装多采用图形类装饰,较重视图意,英国时装喜好实物类装饰,较重视物体。通过回溯两国传统服装的装饰手段、方式与动机,得知中国传统服装采用刺绣图形的“图饰”,以意象暗喻的方式委婉地表达内心,英国传统服装以连缀各式有形物件的“物饰”形式吸引视线与炫耀实力。又通过分析两国传统绘画的艺术形象形态,得出以下观点:中国传统绘画注重内心感觉,追求意境与气韵,英国传统绘画依赖视知觉,追求真实与细节,反映出两者“意象思维”与“具象思维”的差异。通过对两国时装装饰显性原因与隐性原因的探讨,总结出两国的装饰喜好,同时也反映出两国设计思维的差异:中国设计重“意”,抒发内在情感,英国设计重“物”,强调视觉观感。第四章从服装设计方式角度解析中英现当代时装设计思维。通过分析两国的设计过程与表达方式,得出两国现当代时装设计方式的特点,中国设计师普遍采用“想设计”“画设计”方式,英国设计师普遍采用“实验设计”“做设计”方式。又分析了两国设计教育理念、教学过程,得知设计教学对两国现当代时装设计方式产生直接导引作用,中国设计教学旨在传授知识与技能,强调“联想”与“绘图”,英国设计教学重在培养研究能力与设计方法,强调“过程”与“逻辑”。通过简要阐述两国传统思想及思维形式,得知中国现当代时装设计方式充分体现了中国思维“合”、“悟”、“象”的特点,英国现当代时装设计方式充分体现了英国思维“分”、“究”、“物”的特点。经过对中英现当代时装设计表因与内因的探讨,归纳出两国的设计思维:中国设计是“合象顿悟”的,将大量有动态联系的可观之现象整合、联系在一起思悟;英国设计是“分物深究”的,按逻辑依据一批可触之实物分段、分类地分开来渐进研究。结论中将两国造型、装饰与设计方式贯通起来推论与比较,本文认为中英传统文化差异造就了中英现当代时装设计“精神”与“视觉”之差异,反映出两国设计思维为“意动”与“物进”之差异。

姚锐[7](2019)在《“一带一路”视域下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研究 ——以中英高等教育合作为例》文中指出中华民族的强国复兴梦不仅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提升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更需要强大的文化积淀来支撑中华文明的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经济发展上,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成果有目共睹,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但在文化上的吸引力、文化发展水平、文化外交等软性实力上,我国目前的状况还不能称之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因此,文化软实力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同时更提供了丰富的倡议建设资源。该倡议旨在通过加强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联系沟通,同沿线各国建立起贸易伙伴关系。给沿线各国带来更加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构建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沟通互联网络。在此基础上,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民间的人文互动将变得愈发频繁,来往的深度也将进一步加大。在和不同民族、不同背景的国家、人民进行贸易、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内涵将得到丰富,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也将得到加强,“一带一路”倡议给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发展机遇和提升空间。本文从文化软实力概念入手,对相关概念、基本内涵及其构成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明确了文化软实力的基本概念和相关适用范围。并结合我国特殊国情,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紧接着对文化软实力和“一带一路”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探讨,明确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到“一带一路”和文化软实力之间存在着相互提升的作用,文化软实力为“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环境、民族间的民心相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一带一路”也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创造了有利的内、外部环境。对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现状,本文从文化体制建设、国家文化交流、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建设以及文化市场建设这四个方面谈论了目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与发展的情况。中英高等教育合作作为本文的研究案例,着重讨论了两国高等教育合作的历史发展、基本情况。并从当前两国高等教育合作中提炼出对两国文化交流、提升文化吸引力、增进文化多元传播的有益部分,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创造机会,并分析了产生这些机遇的原因。本文的最后一个部分,就结合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提出了四个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第一是通过高等教育合作的文化交流作用,建立一个和谐、包容的人文交流体系,以此搭建起一个多元的文化交流环境。第二是通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为我国文化产业和事业建设提供丰富的文化人才,积极为我国提升我国文化水平贡献力量。并且通过高校的国际合作,增强中国文化的对外吸引力。第三条路径是通过高等教育合作过程中,存在于两国之间的学生、教师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逐步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最后一条路径通过完善文化产业建设,提升文化产业的保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供丰富的建设资源和推广途径。

董琪[8](2020)在《中英两国舞蹈学硕士舞蹈教育方向课程体系对比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舞蹈教育大背景下,舞蹈学硕士舞蹈教育方向课程体系研究是全面发展舞蹈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优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客观需求、同时也是课程体系系统化的需求。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据处理法和对比分析法探究中英两国舞蹈教育方向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评价三大方面。运用区域抽样法抽出6所高校代表中国,由于开办舞蹈学硕士舞蹈教育方向的英国院校只有爱丁堡大学,所以仅1所高校代表英国。并对两国舞蹈学硕士舞蹈教育方向课程体系进行对比,依次分析出中英两国舞蹈学硕士舞蹈教育方向课程体系的不同点与相同点,研究结论如下:1.中英两国舞蹈学硕士舞蹈教育方向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都强调专业技术与教育能力综合素质培养,舞蹈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的综合能力培养是两国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2.中英两国舞蹈学硕士舞蹈教育方向都视专业必修课程教育为核心,其中学时与学分的设置占比相对较高,但实践教育课程设置较为薄弱;3.中国高校课程设置注重公共课与专业课教育,英国虽没有公共课程类别划分,但英国高校重视必修课与选修课中舞蹈科学理论探索;4.中国高校舞蹈教育方向侧重课程设置评价质量,而英国高校课程评价中专业评价质量相对较高,其中中国高校课程评价均分高于英国高校课程评价均分。但中英两国高校五个纬度的课程评价均未达到高质量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

刘丽英[9](2016)在《中英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实行的一种法定的中小学教师职业许可制度。作为最先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国家之一的英国,历经几个世纪的发展,建立了符合其国情的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中国也于20世纪90年代建立了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鉴于各国教育具有的共通性,本文在比较研究中英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历史发展、中英中小学教师资格的认定、中英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管理的基础上,得出中国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的优点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积极吸取英国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的精华,摒弃其糟粕,对中国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改革提出对策与建议。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方法,在简述中英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历史演进的基础上,梳理出中英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历史发展差异的原因,对中英中小学教师资格的认定、中英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管理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提炼出中英中小学教师制度各自的优缺点,对中国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具有借鉴价值。具体而言,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从选题的缘由、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范围及内容、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关键概念的界定七个方面对本研究进行总体说明。第二部分:中英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的历史演进。本部分以中英两国国家政府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教育政策的出台为历史标记,分别对中英两国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的历史发展进行简要回顾,在此基础上,小结出两国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历史发展的特点,梳理出中英两国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历史发展差异的原因。第三部分:中英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的比较。中英两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比较内容包括认定标准、认定方式、认定程序和认定机构四个方面。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比较,小结出中英两国在这四个方面各自的特点。第四部分:中英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管理比较。本部分比较的内容包括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类型、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管理机构两个方面。第五部分:中英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的优劣。本部分在以上第二、三、四部分比较的基础上,提炼出中英两国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各自的优势与不足。第六部分:中国对英国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的借鉴。本部分在第五部分基础上,结合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为中国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改革在两个方面提出建议:一是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方面:1.修定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标准;2.改革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3.建立中小学教师资格试用期制度;4.设立专门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机构。二是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管理方面:1.丰富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类型;2.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管理。

徐枫潇[10](2020)在《利益与身份的张力:“黄金时代”的英国对华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利益优先”,长期以来都是英国对外政策的核心关切。自二战结束起,英国在对华交往中也始终奉行这一原则。伴随着中国的崛起,英国日益看重同中国的伙伴关系并着力扩大和深化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往来,2015年10月,习近平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并以此开启中英“黄金时代”的繁荣景象,政治互动达到新高点。2018年,特蕾莎·梅访华时更是盛赞英中关系的“黄金时代”,并表示看好双方经贸关系潜力。然而,合作关系中难掩分歧,英国在对华政策中除了利益考量之外,其身份的考量也占据重要组成部分。在以经济利益为代表的国家利益追求和以西方大国为典型的国家身份方面,常导致在对华交往中出现“政经两张皮”的表现,即:既想获得最大程度的经济利益,又不愿放弃西方大国的身份,在一些具体的外交事务中同中国疏离乃至对立。近几年来,这两者之间的张力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英国对华政策之中。“黄金时代”的开始,至今已近五个年头,在这五年中英国经历了脱欧公投、国家领导人的几番轮替和脱欧事务的反复与波折。在对华政策上,卡梅伦第二任期时形成的、对华保持密切合作的总体态势尚未出现较大改变,但英中之间的龃龉和分歧频现,并多以英国对华事务进行干涉和介入为主。其中以南海问题和新疆问题尤为典型:在南海问题中,英国素以国际规则和秩序的扞卫者自居,联合亚太域内其他国家对中国进行施压,意在高调介入南海;在新疆问题上,英国搬出西方传统自由主义价值观中“人权高于主权”的相关论调,一再借各种多边外交场合对中国新疆事务的处理加以指责。以这两大代表性问题来看,英国多选择无视南海和新疆主权归属这一客观现实,将中国国内问题国际化、同时配合其西方大国的身份立场和脱欧后国家政策的转型,来横加干涉。而在涉及重要经济利益的产业合作方面,英国从未动摇过通过对华合作获取物质实利的原则。尤其在金融、教育、新能源和通讯科技领域,英中近五年来合作密度与广度显着提升,英国在吸引中国企业投资,加速英国技术服务进入中国市场,推进高等教育输出等方面着力加大同中国的合作,也因此获得了可观经济收益。但是必须承认,英国“西方大国”的身份定位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并在英国绝对实力业已下降的今天,这一身份追求仍未改变,因此,英国对华合作中基于身份追求和利益追求而显现的张力,或将长期存在。

二、中英两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英两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基本概念释义
        1.3.1 学生事务管理
        1.3.2 学生工作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比较研究法
        1.4.3 个案研究法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6.3 研究创新点
2 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基础比较
    2.1 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现实基础比较
        2.1.1 中英两国政治经济体制比较
        2.1.2 中英两国文化传统比较
        2.1.3 中英两国高等教育体制比较
    2.2 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基础比较
        2.2.1 指导思想比较
        2.2.2 理论流派比较
3 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目标和职责比较
    3.1 目标比较
        3.1.1 高等教育目标比较
        3.1.2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目标比较
    3.2 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职责比较
        3.2.1 思想教育
        3.2.2 咨询指导
        3.2.3 学习管理
        3.2.4 生活服务
        3.2.5 学生组织管理
4 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途径与方法比较
    4.1 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途径比较
        4.1.1 宣传引导
        4.1.2 组织建设
        4.1.3 制度建设
        4.1.4 互联网
        4.1.5 其他途径
    4.2 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方法比较
        4.2.1 一般方法比较
        4.2.2 具体方法比较
5 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机制与队伍比较
    5.1 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机制比较
        5.1.1 高校内部管理机制比较
        5.1.2 外部管理机制比较
    5.2 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比较
        5.2.1 管理人员的选聘与考核比较
        5.2.2 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比较
6 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保障与评价比较
    6.1 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保障比较
        6.1.1 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外部法律保障
        6.1.2 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内部制度保障
    6.2 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评价比较
        6.2.1 评价主体
        6.2.2 评价指标
        6.2.3 评价方法
        6.2.4 评价的影响
7 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的启示
    7.1 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
        7.1.1 职能多样化
        7.1.2 工作标准化
        7.1.3 人员职业化
        7.1.4 管理法制化
        7.1.5 服务人性化
        7.1.6 学生自治化
    7.2 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不足
        7.2.1 重法制轻情感
        7.2.2 重自主轻引导
        7.2.3 重服务轻教育
        7.2.4 重被动轻主动
    7.3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借鉴
        7.3.1 理论化
        7.3.2 专业化
        7.3.3 职业化
        7.3.4 科学化
        7.3.5 人本化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2)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四节 概念辨析与界定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的留英教育
    第一节 晚清时期的留英教育
        一、 海军留英教育
        二、 其他留英教育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留英教育
        一、 北洋政府时期的留英教育
        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留英教育
    第三节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留英教育
        一、 建国初期留英生回国
        二、 留英教育的基本情况
        三、 留英生群体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的留英教育
    第一节 留英教育工作的启动
        一、 邓小平的指示及新时期留学工作的启动
        二、 首批留英生的派遣
    第二节 留学政策的演变
        一、 中国公派留学政策的演变及中英教育交流与合作政策的演变
        二、 英国的外国留学生政策及吸引留学生的措施
    第三节 留英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 留英教育的演变
        二、 留英学生统计
        三、 留英生的学习与生活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执行——兼述典型的留英生群体
    第一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
        一、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背景
        二、 包玉刚与“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
    第二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实施
        一、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留英生的选派
        二、 留英生群体分析
        三、 留英生的留学生涯
    第三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影响
        一、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正是这些人才提高了中国的科研水平,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留学教育模式(为以后留英教育提供了经验,加强了华人华侨的联系,发展了中英关系)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留英生与中国的高等教育
    第一节 高等院校留英生群体分析
        一、 高等院校留英生回国原因分析
        二、 高等院校留英生情况介绍及其专业分析
        三、 高等院校留英生的群体特征
    第二节 留英生群体与高校发展
        一、 留英生与学科建设
        二、 留英生与高校教学
        三、 留英生与学术研究
    第三节 留英生与大学管理
        一、 留英回国的大学领导
        二、 留英校长与高校改革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留英生与中国科技
    第一节 留英生群体的科技创业
        一、 1980 年代的科技创业
        二、 1990 年代以后的科技创业
    第二节 留英生的重要科技角色
        一、 留英生与“863”计划
        二、 留英生与“973”计划
        三、 留英生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第三节 两院院士中的留英生
        一、 具有留英背景的院士群体统计
        二、 留英院士的科技贡献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留英生与人文社会科学
    第一节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留英生
        一、 留英生学科统计分析——以学科排名靠前的大学为中心
        二、 部份优秀留英生分析
    第二节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留英生的成就
        一、 经济学与法学
        二、 历史学与社会学
        三、 哲学、文学及其它学科
        四、 留英生与当代艺术
    第三节 小结
第八章 留英生创业
    第一节 留英生的创业轨迹
        一、 留英生的早期创业
        二、 留英生创业的新时期
    第二节 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一、 深圳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二、 中关村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三、 其它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第三节 三个典型的留英创业者
        一、 张欣:优秀的留英创业人员
        二、 沈锟:回国卖鸡的留英双硕士
        三、 隋涛:一般的留英创业者
    第四节 留英生创业的评价
        一、 社会评价
        二、 政府评价
    第五节 小结
第九章 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第一节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人际关系问题及其对策
        二、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自主创新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三、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学术腐败问题及其对策
    第二节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融资问题及其对策
        二、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创业园建设问题及其对策
    第三节 留英生面临的其它重要问题及其对策
        一、 留英生子女就学问题及其对策
        二、 留英生待业问题及其对策
    第四节 小结
第十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3)中英高中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 ——以“电磁学”部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背景
        1.1.1 教材多样化改革的需要
        1.1.2 物理比较教育研究的需要
        1.1.3 教师是教学“设计师”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中外物理教材对比现状
        1.3.2 国内版本物理教材对比现状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路径设计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比较教育理论
    2.2 教材编写与评价理论
    2.3 教师教学的理论—支架式教学理论
    2.4 学生学习的理论—认知结构理论与认知负荷理论
第三章 中英高中物理教材编写参照标准的比较
    3.1 课程目标的比较
        3.1.1 课程总目标的比较
        3.1.2 课程具体目标的比较
        3.1.3 课程目标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分析
    3.2 内容标准的比较
        3.2.1 课程结构及内容主题的比较
        3.2.2 内容要求比较—以“电磁学”部分为例
        3.2.3 实验要求比较
    3.3 本章小结及启示
第四章 中英高中物理教材内容知识层面的比较—以“电磁学”部分为例
    4.1 目录编排顺序的比较
    4.2 “电磁学”知识点的广度、深度比较
        4.2.1 两国“电磁学”知识结构连线图
        4.2.2 “电磁学”知识点广度、深度的量化统计
    4.3 两国教材“电容器”知识比较
        4.3.1 两国教材“电容器”知识流程图
        4.3.2 “电容器”教材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比较
        4.3.3 “电容器”教材知识点呈现的逻辑方式比较
    4.4 本章小结及启示
第五章 中英高中物理教材编排特色的比较—以“电磁学”部分为例
    5.1 栏目设置比较
        5.1.1 比较分析
        5.1.2 栏目设置的借鉴之处
    5.2 实验的比较
        5.2.1 两套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分析
        5.2.2 实验设置的借鉴之处
    5.3 书写风格的比较
    5.4 例题与课后习题的比较
        5.4.1 例题及课后习题的数量统计分析
        5.4.2 例题与习题内容的分析
        5.4.3 值得借鉴之处
    5.5 本章小结及启示
第六章 教材教学评价—中英高考物理试题的比较
    6.1 中英高考物理考试说明(大纲)的比较
        6.1.1 考试制度简介
        6.1.2 考试说明(大纲)的考核要求
    6.2 中英高考物理题型种类的比较
        6.2.1 英国A水平物理题型种类统计
        6.2.2 我国高考物理题型种类统计
        6.2.3 中英高考物理试题题型种类的比较分析
    6.3 中英高考物理试题结构比较
    6.4 中英高考物理试题内容的分析
        6.4.1 选择题试题内容分析比较
        6.4.2 非选择题试题内容比较
        6.4.3 试题内容比较的启示
    6.5 本章小结及启示
第七章 我国样本学生对英国试卷的适应性研究
    7.1 试题基本信息及相应知识点考察介绍
        7.1.1 试题检测的基本信息
        7.1.2 试题考察知识点及能力分析
    7.2 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7.3 考卷对样本学生能力考察的综合分析
    7.4 学生对英国试卷的作答感受访谈
    7.5 本章小结及启示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国A水平“电磁学”知识要求
    附录2: 英国内容引导法示例
    附录3: 英国实验模块考察要求
    附录4: “HSW”实践标准及要求
    附录5: 中英两国教材目录编排
    附录6: 我国学生所测试的英国考卷
    附录7: 学生对英国试卷的作答感受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介

(4)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考试科目与内容:人才选拔的主要承载
        1.1.2 实践困境:考试科目与内容改革的“失策”
        1.1.3 他山之石:英国的考试科目与内容可资借鉴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高校
        1.2.2 入学考试
        1.2.3 考试科目与内容
    1.3 研究现状与述评
        1.3.1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研究现状
        1.3.2 英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设计与思路
        1.4.1 研究对象与问题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3 研究边界与可比性分析
        1.4.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5 研究思路
2 入学考试科目设置的比较
    2.1 研究设计
        2.1.1 研究问题与目的
        2.1.2 研究资料与说明
        2.1.3 研究分析框架
    2.2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分析
        2.2.1 中国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形式分析
        2.2.2 中国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数量与类型分析
    2.3 英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分析
        2.3.1 英国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形式分析
        2.3.2 英国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数量与类型分析
    2.4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比较
        2.4.1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形式比较
        2.4.2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数量与类型比较
    本章小结
3 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的比较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问题与目的
        3.1.2 研究资料与说明
        3.1.3 研究分析框架
    3.2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分析
        3.2.1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分析
        3.2.2 中国考生入学考试科目选择分析
    3.3 英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分析
        3.3.1 英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分析
        3.3.2 英国考生入学考试科目选择分析
    3.4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比较
        3.4.1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比较
        3.4.2 中英考生入学考试科目选择比较
    本章小结
4 入学考试科目内容的比较——以物理科目为例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问题与目的
        4.1.2 研究资料与说明
        4.1.3 研究分析框架
    4.2 中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分析
        4.2.1 中国物理科目考核目标分析
        4.2.2 中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广度分析
        4.2.3 中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深度分析
    4.3 英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分析
        4.3.1 英国物理科目考核目标分析
        4.3.2 英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广度分析
        4.3.3 英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深度分析
    4.4 中英物理科目考核内容比较
        4.4.1 中英物理科目考核目标比较
        4.4.2 中英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广度比较
        4.4.3 中英物理科目考核内容深度比较
    本章小结
5 入学考试命题内容的比较——以物理科目为例
    5.1 研究设计
        5.1.1 研究问题与目的
        5.1.2 研究资料与说明
        5.1.3 研究分析框架
    5.2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命题内容分析
        5.2.1 中国物理试卷知识点覆盖率分析
        5.2.2 中国物理试卷题量与分值、时限的关系分析
        5.2.3 中国物理试卷题型与分值、题量的关系分析
    5.3 英国高校入学考试命题内容分析
        5.3.1 英国物理试卷知识点覆盖率分析
        5.3.2 英国物理试卷题量与分值、时限的关系分析
        5.3.3 英国物理试卷题型与分值、题量的关系分析
    5.4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命题内容比较
        5.4.1 中英物理试卷知识点覆盖率比较
        5.4.2 中英物理试卷题量与分值、时限关系比较
        5.4.3 中英物理试卷题型与分值、题量关系比较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启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1.1 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比较研究的结论
        6.1.2 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比较研究的结论
        6.1.3 入学考试科目内容比较研究的结论
        6.1.4 入学考试命题内容比较研究的结论
        6.1.5 总的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2.1 构建基于分类选拔的考试科目设置形式
        6.2.2 多维设置定位精准的选考科目要求
        6.2.3 逐步加强过程性的知识与能力的考查
        6.2.4 继续提高考试命题的代表性
    6.3 研究讨论
        6.3.1 综合能力的考查何以可能
        6.3.2 知识立意、能力立意与人的立意
        6.3.3 考试科目与内容的公平性尚待探讨
        6.3.4 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改革方式或需改进
    6.4 研究创新与不足
    6.5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
后记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5)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定义及研究意义
        一、定义及有关概念解释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近代中国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研究综述
        一、1949年前政府涉外经济契约有关研究
        二、1949年后近代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研究
        三、小结
    第三节 研究创新
        一、研究内容创新
        二、研究方法创新
第一章 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法律关系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中方主体
        二、外方主体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内容与客体
        一、借款法律关系
        二、建设工程法律关系
        三、合伙法律关系
        四、买卖法律关系
        五、租赁法律关系
        六、特许经营法律关系
        七、其他类型法律关系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特性
        一、公私混合主体
        二、私法性的内容
        三、公法性的内容
        四、契约涉外因素
        五、国际经济因素
第二章 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契约、条约之比较
    第一节 概念辨析
        一、契约与条约
        二、准条约与政府涉外经济契约
        三、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条约体系的关系
    第二节 法理比较
        一、法的形式比较
        二、法律关系比较
        三、法的实施比较
第三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发展分期
    第一节 晚清产生发展成型期(1840年至1912年)
        一、1840年至1870年
        二、1870年至1894年
        三、1894年至1912年
    第二节 民国北京政府泡沫期(1912年至1927年)
        一、时代背景
        二、时代分期
        三、契约特点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消亡期(1927年至1949年)
        一、时代背景
        二、时代分期
        三、契约特点
第四章 近代条约体系下外国银行之地位
    第一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的法律地位
        一、“治外法权银行”概念
        二、外国在华银行与条约制度
        三、约束外国在华银行的法律制度
    第二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特殊地位的取得
        一、晚清的金融商业政策
        二、晚清及民国的银行货币制度
    第三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的优势地位
        一、法律地位优势
        二、经营实力优势
        三、优势地位的丧失
第五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与国际政治
    第一节 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国际强权的基石
        二、国际争霸的魅影
        三、外交开路的投资
        四、政治优先于经济
    第二节 中外关系的制约
        一、国际条约的直接制约
        二、外交承认与契约继承
        三、交战状态与契约终止
        四、外交敌对与契约履行
第六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订立
    第一节 影响契约订立的因素、订约人员及交涉方式
        一、影响订约的因素
        二、参与订约的人员
        三、订约交涉的方式
    第二节 中方订约程序——以政府决策为中心
        一、中方决策的特点
        二、中方决策的过程
    第三节 外方订约程序——以市场决策为中心
        一、外方决策的特点
        二、外方决策的过程
    第四节 中外交易程序——经济与政治的互动
        一、询盘
        二、发盘
        三、还盘
        四、接受
第七章 近代中外间国际贷款契约
    第一节 定义与演变
        一、定义
        二、形式演变
    第二节 契约结构
        一、契约首部
        二、契约尾部
        三、契约附件
        四、契约正文
    第三节 主要条款
        一、财务条款
        二、管理条款
        三、格式条款
第八章 近代中外间国际工程建设契约
    第一节 定义、分类与特性
        一、定义
        二、分类
        三、特性
    第二节 契约产生背景与演变历史
        一、舰炮与条约奠定的基石
        二、早期国际工程建设草案
        三、政治斗争与国际工程建设
    第三节 主要条款
        一、一般性条款
        二、法律条款
        三、技术及商务条款
        四、附件和补充条款
第九章 近代中外间合资合作经营契约
    第一节 定义与类别
        一、定义
        二、分类
    第二节 主要条款
        一、一般条款
        二、法律条款
        三、商务技术条款
第十章 案例研究——以华美银行契约为例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举办银行的思潮
        二、清政府内部争议
        三、主要参与人物
        四、“轰传世界”的华美银行协议
    第二节 中美双方往来经过
        一、中美合作的缘起
        二、美方在中国的活动
        三、中方赴美谈判
        四、中外媒体有关报道
    第三节 内外政治经济矛盾与契约订立
        一、清政府内部强大的反对力量
        二、美国政府的局外人态度
        三、广泛的外国反对力量
        四、失败的内部及客观原因
    第四节 事件后续
结语
    一、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是一种法律关系
    二、同一法律现象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解读
    三、政府涉外经济活动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四、终止履行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方式与结果
    五、客观看待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公法性质
    六、倒影民族资本处境的一面镜子
附录
    一、1887年华美银行事件稀见史料
        (一) 李鸿章致美国国务卿巴夏的信
        (二) 《李鸿章咨周馥盛宣怀马建忠文》英文件
        (三) 李鸿章致美国费城商人黄腾派克的两封信
        (四) 美国驻天津总领事致米建威的信
        (五) 美国驻上海总领事为马建常(马相伯)开具的介绍信
    二、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目录表
        (一) 说明
参考书目
    一、档案文献、资料汇编、文集
    二、报刊
    三、历史政治类着作论文
        (一) 着作
        (二) 论文
    四、法律经济类着作论文
        (一) 着作
        (二) 论文
    五、外人论着
        (一)中文
        (二)英文
后记

(6)中英现当代时装设计思维比较研究 ——着眼于文化传统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英现当代时装概说
    第一节 中英现当代时装历史
        一、 中国现当代时装历史
        (一) 中国现当代时装的萌兴期
        (二) 中国现当代时装的停滞期
        二、 英国现当代时装历史
        (一) 英国现当代时装的萌兴期
        (二) 英国现当代时装的停滞期
    第二节 中英时装现状及差异
        一、 中英时装现状简述
        (一) 中国时装的现状
        (二) 英国时装的现状
        二、 中英时装现状差异
        (一) 时装外观差异
        (二) 时装设计表达形式差异
第二章 形与型:服装造型要素之解析
    第一节 中英现当代时装造型所反映的设计思维之比较
        一、 关注轮廓:中国现当代时装造型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一) 廓形微变:中国经典时装造型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二) 廓形多变:中国创意时装造型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二、 关注结构:英国现当代时装造型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一) 结构精致:英国经典时装造型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二) 苛求结构:英国创意时装造型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三、 结语
    第二节 中英传统服装造型的解析
        一、 “隐形障闭”:中国传统服装造型及其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一) 平面、线条:中国传统服装造型特点
        (二) 唯礼:中国传统服装造型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二、 “彰显身型”:英国传统服装造型及其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一) 立体、块面:英国传统服装造型特点
        (二) 唯体:英国传统服装造型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三、 结语
    第三节 来自绘画造型的旁证
        一、 以线表物、平面感:中国传统绘画造型所反映艺术思维
        (一) 线条、笔墨: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手段
        (二) 形状、轮廓:中国画的造型特点
        二、 以面构物、立体感:英国传统绘画造型所反映的思维
        (一) 光影、透视:英国传统绘画的造型技术
        (二) 空间、体积:英国绘画形象的造型特点
        三、 结语
    本章结论
第三章 意与物:服装装饰要素之解析
    第一节 中英现当代时装装饰所反映的设计思维之比较
        一、 重视图意:中国现当代时装装饰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一) 多有寓意:中国经典时装装饰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二) 喜用图形:中国创意时装装饰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二、 重视物体:英国现当代时装装饰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一) 多用小物件:英国经典时装装饰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二) 喜立体物件:英国创意时装装饰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三、 结语
    第二节 中英传统服装装饰的解析
        一、 委婉:中国传统服装装饰及其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一) 刺绣:中国传统服装装饰手段
        (二) “图饰”:中国传统服装装饰方式
        (三) 意象暗喻:中国传统服装装饰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二、 直观:英国传统服装装饰及其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一) 连缀:英国传统服装装饰手段
        (二) “物饰”:英国传统服装装饰方式
        (三) “炫耀实力”:英国传统服装装饰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三、 结语
    第三节 来自绘画审美的旁证
        一、 意象思维:中国画审美反映出的思维惯性
        (一) 注重内心感觉:中国画艺术形象形态所反映的视觉思维
        (二) 求意、气:中国画审美追求反映出的艺术思维
        二、 具象思维:英国传统绘画审美反映出的思维惯性
        (一) 依赖视知觉:英国绘画艺术形象形态所反映的视觉思维
        (二) 求实、细:英国绘画审美追求反映出的艺术思维
        三、 结语
    本章结论
第四章 “合象顿悟”与“分物深究”:服装设计方式之解析
    第一节 中英时装设计方式之比较
        一、 中国时装设计方式
        (一) “想设计”:中国时装设计过程
        (二) “画设计”:中国时装设计表达方式
        二、 英国时装设计方式
        (一) “实验设计”:英国时装设计过程
        (二) “做设计”:英国时装设计表达方式
        三、 结语
    第二节 设计教育的直接导引
        一、 中国设计教育与时装设计思维的养成
        (一) “众工伐艺”:中国设计教育理念
        (二) 联想、绘图:中国设计教学对设计方式及思维的导引
        二、 英国设计教育与时装设计思维的养成
        (一) “心的训练”:英国设计教育理念
        (二) 过程、逻辑:英国设计教学对设计方式及思维的导引
        三、 结语
    第三节 传统思维的潜移默化
        一、 中国时装设计方式与中国传统思维
        (一) 中国传统思想所反映的传统思维
        (二) “据象而悟”:中国传统思维对中国时装设计方式的潜在影响
        二、 英国时装设计方式与英国传统思维
        (一) 英国传统思想所反映的传统思维
        (三) “据物而究”:英国传统思维对英国时装设计方式的潜在影响
        三、 结语
    本章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于核心期刊的论文
附录
致谢

(7)“一带一路”视域下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研究 ——以中英高等教育合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难点
        1.4.2 研究创新
第2章 “一带一路”与中国文化软实力概论
    2.1 文化软实力理论概述
        2.1.1 文化软实力的概念
        2.1.2 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2.1.3 文化软实力的构成
        2.1.4 文化软实力的基本特征
    2.2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系
        2.2.1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积极作用
        2.2.2 提升文化软实力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作用
    2.3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基本状况
        2.3.1 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2.3.2 文化市场建设日益健全
        2.3.3 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建设收效明显
        2.3.4 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和机构不断增加
第3章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及原因:以中英高等教育合作为例
    3.1 中英高等教育合作概况
        3.1.1 中英高等教育合作的历史考察
        3.1.2 中英两国高等教育合作概况
        3.1.3 中英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模式
        3.1.4 中英高等教育合作新方式:孔子学院
    3.2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英高等教育合作取得的成绩
        3.2.1 高等教育务实合作,中英文化交流不断深化
        3.2.2 培育新型国际化文化人才,强化文化软实力建设队伍
        3.2.3 合作形式丰富多样,助力中国文化多元传播
    3.3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英高等教育合作对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原因辨析
        3.3.1 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增强高等教育国际吸引力
        3.3.2 民族间文化交流机会增加,提升文化认同感
        3.3.3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融入世界话语体系
第4章 “一带一路”视域下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实路径
    4.1 构建人文交流体系,促进文化多元沟通
        4.1.1 推动多个层次协同交流对话
        4.1.2 构建和谐的人文交流环境
    4.2 强化人才培养,组建扎实人才建设队伍
        4.2.1 完善“一带一路”人才管理机制,储备优秀精英人才
        4.2.2 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提升高质量人才储备
        4.2.3 加强教育国际化建设,培养多元文化人才
    4.3 优化传播方式,扩大文化影响
        4.3.1 增强文化话语权建设,提升文化影响力
        4.3.2 改善文化传播方式,提升艺术表达水平
    4.4 加强文化产业建设,形成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
        4.4.1 转变文化产业陈旧观念,加强产业创新
        4.4.2 完善文化产业法律保障体系,优化产业生态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中英两国舞蹈学硕士舞蹈教育方向课程体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舞蹈教育方向课程体系研究是全面发展舞蹈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1.1.2 舞蹈教育方向课程体系研究是优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客观需求
        1.1.3 目前关于我国舞蹈教育方向课程体系的系统化研究较少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相关研究
        2.1.1 有关国内舞蹈教育体制发展现状研究
        2.1.2 有关国内舞蹈学硕士研究方向现状研究
        2.1.3 有关国内舞蹈学硕士舞蹈教育方向建设研究
    2.2 国外相关研究
        2.2.1 有关国外舞蹈教育体制发展现状研究
        2.2.2 有关国外舞蹈学硕士研究方向现状研究
        2.2.3 有关国外舞蹈学硕士舞蹈教育方向建设研究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比较分析法
        3.2.4 数据处理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基本概念释义
        4.1.1 课程相关概念
        4.1.2 课程体系核心概念
        4.1.3 课程体系构成要素
    4.2 中国高校舞蹈学硕士舞蹈教育方向课程体系构成要素分析
        4.2.1 中国高校课程目标强调人才综合素质培养
        4.2.2 中国高校课程设置注重公共课与专业课教育
        4.2.3 中国高校课程评价重视课程设置评价质量
    4.3 英国高校舞蹈学硕士舞蹈教育方向课程体系构成要素分析
        4.3.1 英国高校课程目标强调舞蹈理论与实践综合能力培养
        4.3.2 英国高校课程设置注重舞蹈科学理论探索
        4.3.3 英国高校课程评价重视专业评价质量
    4.4 中英两国高校舞蹈教育方向课程体系研究对比分析
        4.4.1 中英两国高校课程目标侧重专业技术与教育能力培养
        4.4.2 中英两国高校实践教育课程设置较为薄弱
        4.4.3 中英两国高校课程评价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中英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义
    (四) 研究范围及研究内容
    (五) 文献综述
    (六) 研究方法
    (七) 关键概念的界定
        1. 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
        2. 中国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
        3. 英国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
一、中英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的历史演进
    (一) 中国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的历史发展
        1. 确立阶段(1983—1995年)
        2. 过渡阶段(1996—1997年)
        3. 试点阶段(1998—2000年)
        4. 全面实施阶段(2001—2009年)
        5. 改革阶段(2010年以来)
    (二) 英国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的历史发展
        1. 确立时期(1944年以前)
        2. 发展时期(1945—1979年)
        3. 完善时期(1980—1999年)
        4. 改革时期(2000年以来)
    (三) 中英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历史发展比较的结论
二、中英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的比较
    (一) 中英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标准的比较
        1. 学历标准
        2. 教育教学能力标准
        3. 语言能力标准
    (二) 中英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方式的比较
        1. 考试或培训的内容与形式
        2. 试用与考评
    (三) 中英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程序的比较
    (四) 中英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的比较
三、中英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管理比较
    (一) 中英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类型
    (二) 中英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管理机构
四、中英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的优劣
    (一) 中国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的优缺点
        1. 中国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的优势
        2. 中国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的缺陷
    (二) 英国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的优缺点
        1. 英国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的优势
        2. 英国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的缺陷
五、中国对英国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的借鉴
    (一) 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方面
        1. 修定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标准
        2. 改革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
        3. 建立中小学教师资格试用期制度
        4. 设立专门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机构
    (二)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管理方面
        1. 丰富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类型
        2. 加强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管理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10)利益与身份的张力:“黄金时代”的英国对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利益”与“身份”在英国对华政策中的考量
    第一节 “国家利益”与“国家身份”的基本阐释与界定
        一、国家利益
        二、国家身份
    第二节 “利益”与“身份”作为研究对象的选择
        一、权力、安全因素考量在战后英国的逐渐消解
        二、利益、身份因素考量在英国对华政策中的凸显
    第三节 “利益”与“身份”张力下的英国对华基本政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身份”作用下的对华强硬——积极介入与干预
    第一节 南海问题
        一、南海问题始末及英国对南海的传统“关切”
        二、国家身份作用下英国在南海问题上的行动划分
    第二节 新疆问题
        一、涉疆问题回顾及英国对新疆问题的传统“关切”
        二、国家身份作用下英国政府在涉疆问题上的介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利益”作用下的对华合作——传统领域的新发展
    第一节 金融领域
        一、伦敦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崛起
        二、金融科技成为合作新领域
    第二节 教育领域
        一、高等教育合作交流蓬勃发展
        二、其他类型教育及服务出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利益”作用下的对华合作——新兴产业的特色发展
    第一节 以核电、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领域
        一、以核电为主发展民用核能
        二、以海上风电为主的其他清洁能源合作
    第二节 以“华为”为代表的通讯科技领域
        一、华为进入英国市场及其对英经济影响
        二、英国政府同华为5G合作的意向及现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国对华政策中“利益”与“身份”张力缘何
    第一节 “脱欧”背景下的经济发展需求
        一、“脱欧”冲击下的英国经济波动的整体情况
        二、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刺激英国扩大对华合作
    第二节 “大国”定位下的发展战略驱使
        一、渴望通过“影响美国进而影响世界”
        二、寻求在欧洲事务中发挥力量
        三、积极推行对外政策的全球化转向
    第三节 “功利”外交传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再出发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逆“一体化”抉择
        二、“利益至上”的“变”与“不变”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致谢

四、中英两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D]. 于冠华. 武汉大学, 2013(06)
  • [2]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D]. 赖继年. 南开大学, 2012(06)
  • [3]中英高中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 ——以“电磁学”部分为例[D]. 郑宇晴. 宁夏大学, 2019(02)
  • [4]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比较研究[D]. 李晓岩. 西南大学, 2017(04)
  • [5]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D]. 谈笑.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6]中英现当代时装设计思维比较研究 ——着眼于文化传统的探讨[D]. 毕亦痴. 苏州大学, 2013(10)
  • [7]“一带一路”视域下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研究 ——以中英高等教育合作为例[D]. 姚锐.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8]中英两国舞蹈学硕士舞蹈教育方向课程体系对比研究[D]. 董琪.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0)
  • [9]中英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比较研究[D]. 刘丽英.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2)
  • [10]利益与身份的张力:“黄金时代”的英国对华政策研究[D]. 徐枫潇. 外交学院, 2020(08)

标签:;  ;  ;  ;  ;  

中英高等教育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