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72加热器塑料换向器工艺介绍

ZD72加热器塑料换向器工艺介绍

一、ZD72暖风电机塑料换向器的工艺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谢锦涛[1](2019)在《汽车空调低温噪声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噪声、振动与声振噪声问题能够直接给汽车用户不适的体验与感受,车辆的NVH问题是国际汽车行业以及生产厂家的重点关注课题。本论文对于市场客户投诉的空调异响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在北方冬天的车辆噪声投诉量大。对此,进行现场确认及厂内进行了低温试验研究,通过模拟低温和FFT噪声试验,发现空调低温时产生噪声和噪声增大的频率区域在700-900Hz。通过空调系统实验研究,分别对压缩机、离合器、冷媒、皮带、空调管路等进行调查。压缩机在打开与关闭的两种情况下,通过设备进行频谱分析,压缩机的工作水平保持在厂家的品质管理范围内,无异常噪声产生;压缩机、电磁离合器和轴承经过拆解以及外观分析,无发现异常撞击及磨损情况,同时对电磁离合器的电磁线圈测试,测试值在合格范围内,无异常发现;楔形皮带在整车拆装时,皮带安装位置正常,张紧度合理,皮带本身无油渍、裂纹等,经过更换皮带测试,测试噪声有轻微下降,但均在合格范围,因此推测皮带不是导致异响的原因;冷媒的品质通过试验设备进行测试冷媒纯度,纯度100%,同时冷媒充注量也在厂家规定值中,冷媒情况正常;空调管路方面,经过分析调查,推测低压管路是最大可能导致振动噪声传播的途径,对空调低压管的单品及整车搭载进行振动测试,在常温和低温的测试对比中,发现700-900HZ区域内有存在异常振动,与北方车内空调的噪声频率区域基本一致。综上所述,确认得出低温空调软管硬化导致整车低温异响。最后,厂家根据过往经验,提出了多种方案来改变空调低压软管振动系统,并且进行FFT噪声测试前后对比,发现能起到良好降噪作用的方案。其中有3种方案可以解决噪声问题,但考虑成本、降噪效果,最终选择相对最优的第14种方案,方案通过添加阻尼质量块进行改善。

刘宇亮[2](2019)在《功能性添加剂掺杂的树脂基碳刷材料抗磨性能及其磨损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碳刷作为电动工具中的转动电接触易耗损部件,与换向器组成一对特殊的摩擦副,在电机运行过程中起到传导电流的作用。现有碳刷普遍存在因力学强度或减摩润滑性能不优而导致的材料不匹配、抗磨性较差的问题,而功能性添加剂的选用对于碳刷抗磨性能的提升尤为关键。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关注添加剂的复合作用,采用多种添加剂共同改善的方式来提升碳刷的抗磨性能,由此得出的添加剂在碳刷材料中的作用机理也是多种添加剂的共同作用机理,鲜有对单一添加剂改善碳刷抗磨性能的具体作用方式进行系统性的深入研究。本文针对环氧树脂基碳刷材料因力学强度不佳或减摩润滑性能较弱而导致的抗磨性能难以提升的问题,以匹配中小型电钻电机用树脂基碳刷材料为研究对象,按照“结构调控-力学性能-载流磨损性能-微观结构表征-磨损机理分析”的研究思路,采用多种功能性添加剂(十四种)掺杂树脂基碳刷复合材料,与骨料和基体粘结剂共同构建成“功能化增强”结构。系统研究了类石墨烯功能性添加剂与二硫族自润滑性添加剂的引入对环氧树脂基碳刷材料抗磨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比引入不同添加剂以及不同添加剂不同含量前后碳刷材料的力学强度和减摩性能,阐述了类石墨烯添加剂于环氧树脂基碳刷材料内部组分的力学强度改善机制以及二硫族添加剂影响摩擦副间动态摩擦膜的减摩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以环氧树脂作为粘结剂,天然鳞片石墨粉作为导电填料的体系中,引入类石墨烯功能性添加剂(磺化碳纳米粉体、FNG-A102、FNG-A151、FNG-B100、FNG-B111)和二硫族自润滑性添加剂(N-MoS2、A-MoS2、F-WS2、P-WS2、M-WS2、C-WS2、SC-WS2、F-RXI-A、C-RXI-A),并对经添加剂改性后的碳刷材料进行主要物理性能检测及微观区域的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碳刷材料其气孔和微裂纹的尺寸、数量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未引入添加剂的碳刷材料其抗折强度为19.97MPa,抗压强度为20.33MPa,肖氏硬度为12HSD。相较于未改性碳刷材料,类石墨烯功能性添加剂中,FNG-A151添加剂将碳刷的抗折强度提升了60.5%,磺化碳纳米粉体将碳刷的抗压强度提升了18.5%,肖氏硬度提升51.7%;二硫族自润滑性添加剂中,P-WS2型添加剂将碳刷的抗折强度提升了51.6%,N-MoS2型添加剂将碳刷的抗压强度提升了27%,C-RXI-A型改性二硫化钨添加剂将碳刷的肖氏硬度提高了59.2%。(2)研究了添加剂改性前后环氧树脂基碳刷材料的载流磨损性能,并对其微观磨损区域进行了分析表征,研究发现,相较于未改性碳刷样品7.75mg/h的磨损率和2级的换向电火花等级,经磺化碳纳米粉体改性的碳刷磨损率降至2.5mg/h,电火花等级控制在1级;经C-RXI-A型改性二硫化钨添加剂改性的碳刷磨损率降至1.75mg/h,电火花等级同样控制在1级。且通过磨损面微观形貌分析,经磺化碳纳米粉体和C-RXI-A型改性二硫化钨添加剂改性的碳刷磨损面光滑平整,呈现出“波浪状”层层递进结构。通过对比分析添加剂对碳刷材料抗磨性能的改善效果,由此选取磺化碳纳米粉体和C-RXI-A型改性二硫化钨添加剂进行深入研究。(3)深入研究了不同含量下磺化碳纳米粉体、C-RXI-A改性的环氧树脂基碳刷材料的综合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添加剂添加量均为1 wt%时,碳刷的力学性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且其载流磨损率及换向火花达到最低值。适量的磺化碳纳米粉体有助于协同鳞片石墨粉与环氧树脂粘结剂之间的界面结合,主要通过提高环氧树脂基碳刷材料的整体力学强度来提升其抗磨性能,为增强抗磨;适量的C-RXI-A型改性二硫化钨添加剂有助于在载流磨损过程中促使摩擦副间形成厚度适宜的摩擦膜,较好地避免了磨屑的局部堆积,并且改善了界面粘着的发生,从而主要通过改善碳刷材料的减摩润滑性能来提升其抗磨性能,为减摩抗磨。(4)从磺化碳纳米粉体自身结构入手,深入分析其在界面处的拉拽模式,得出了磺化碳纳米粉体在骨料与树脂基体界面间的“多触点功能化增强”结构,通过改善碳刷材料的力学强度来提升其抗磨性能;通过对磨损表面坑洞磨屑的深入分析,得出了不同尺寸二硫化钨影响动态摩擦膜的作用模型,通过改善碳刷材料的减摩润滑性能来提升其抗磨性能。为载流摩擦学的研究提供了单一类别添加剂的数据库,为树脂基复合材料中添加剂的准确选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李思平[3](2017)在《汽车空调内管道系统清洗装置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汽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对汽车乘坐的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车内的空气质量直接地影响乘坐人员的乘车体验和身体健康,因此汽车空调系统的污染情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传统的汽车空调内管道系统的清洗方式未能进入系统内部,使用的清洗方法多非接触式清洗而使清洗效果不够理想。本课题所设计与研制的汽车空调内管道系统清洗装置实现了进入内管道系统的接触式清洗,有效地实现了汽车空调内管道系统的清洁功能。论文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1.说明了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介绍了汽车空调的工作原理和内管道系统的组成,并对其国内外清洗方法和管道清洗装置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介绍,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参考。2.从宏观观测和微生物调研对汽车空调内管道系统的污染情况进行了说明,确定了空调内管道系统污染现象存在的普遍性。选择某车型作为典型范例,对其内管道系统结构进行了调研和测绘,分析和说明了其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清洗装置的总体设计方案。3.针对课题要求,对汽车空调内管道系统清洗装置行走部分进行了设计和分析:提出了行走部分的设计要求;选择直流减速电机驱动的车轮式结构作为驱动结构,设计了电磁铁控制导向机构,并改进为舵机控制的梯形摇杆滑块机构,通过Adams软件验证了改进的有效性;使用剪叉式升降结构作为升降机构设计方案,使用SolidWorks软件对其进行动画模拟,并运用ANSYS软件对其进行了静力学分析,确定方案可行性;分析了装置的管道通过性,确定装置外形尺寸,并对管内移动的拖线阻力进行了计算。4.对汽车空调内管道系统清洗装置清洗部分进行了设计和分析:提出了设计要求并完成清扫吸尘一体式机构设计;对清扫性能进行了理论计算,通过ANSYS软件仿真计算了理想状态下刷丝与灰尘颗粒的接触力;利用Fluent模块分析了装置吸尘性能,确定了吸尘口的形状尺寸,并确定了毛刷的安装位置。5.完成了装置控制系统设计:从总体设计、视觉观测系统和清洗装置系统三个方面进行软件与硬件的设计。6.对本课题的研究所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邓联谱[4](2016)在《石墨烯改性树脂基炭刷及其载流磨损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树脂炭刷的载流磨损行为是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摩擦学问题,现有对改善树脂炭刷性能的研究主要依赖于传统材料的优化和传统工艺的改进,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明显滞后,鲜有新材料在炭刷材料中的作用机理及作用模型的研究,石墨烯作为热门新型炭材料在电接触摩擦材料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针对现有树脂炭刷配方设计很难兼具耐磨以及与摩擦副匹配的性能,从而难以对磨损面进行合理调控的问题。本文基于ZnCl2、MOS2和PTFE等传统原材料对炭刷磨损行为及磨损模型的研究,深入研究探讨了不同石墨烯混合改性方式及其含量对树脂炭刷材料载流磨损性能的影响,开展了对石墨烯改性树脂炭刷磨损机理的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ZnCl2、MoS2PTFE三种添加剂对树脂炭刷的性能影响和磨损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ZnCl2、MoS2和PTFE三种添加剂的最佳含量分别为2wt%、1wt%和1wt%;ZnCl2添加树脂炭刷难以形成稳定的润滑膜,磨粒磨损较为严重,磨损面受热蒸发产生的水蒸汽,ZnCl2反应生成Zn和C12及其氧化物在摩擦副间隙共同组成的抑弧阻燃气体是其主要抑弧机制;MoS2添加树脂炭刷中的MoS2与石墨产生润滑协同效应,有效填补磨损剥离坑,但是MoS2与石墨界面相容性差也会导致大片的磨屑脱落;PTFE添加树脂炭刷磨损面平整光滑,其在磨损面形成的稳定润滑膜是降低炭刷磨损的主要原因。(2)研究了直接混合改性法、液态混合改性法和浸渍石墨烯分散液三种不同石墨烯改性制备工艺对炭刷载流磨损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直接混合改性法制备炭刷磨损率随石墨烯含量增加而降低,当石墨烯添加量为2wt%时,炭刷磨损率降低约28%;液态混合改性制备炭刷的石墨烯最佳含量为1wt%,此时炭刷磨损率降低约38%;采用浸渍石墨烯酒精分散液改性对炭刷材料载流磨损率影响不大,浸渍石墨烯酒精树脂分散液制备的炭刷材料的磨损率降低约30%。(3)对直接混合改性法、液态混合改性法和浸渍石墨烯分散液三种不同石墨烯改性工艺制备炭刷的磨损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石墨烯直接混合改性的主要作用机制为对树脂炭刷的增强作用和润滑作用,强度的提高减少了磨屑产生的机率,石墨烯的润滑作用促进磨损面润滑膜的形成,改善了摩擦副之间的匹配,降低磨损;石墨烯液态混合改性法的主要作用机制为对树脂炭刷的增韧作用,提高增强了磨损面抵抗机械磨损的能力,基本上避免了磨屑的产生,能够对磨损面进行主动调整,减少电刷磨损火星飞絮,降低磨损;真空浸渍石墨烯酒精树脂分散液的炭刷材料中,石墨烯被有效的固定在磨损表面,其作用机制与采用液态混合改性法制备的炭刷材料类似,在载流磨损过程中,石墨烯作为韧性减摩材料,不易从磨损面脱落,直接参与磨损,极大的提高了摩擦副匹配程度,减少磨屑产生,降低磨损。

刘晨晨[5](2016)在《城市重载电动汽车用适配功率电机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城市重载车辆的电动化所面对的问题要明显多于小型车,其驱动总成主要以电机和变速箱组成,但是现有电机无法以直驱的方式满足城市重载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要求,使用变速箱又会导致成本的增加。为了突破这一技术困境,论文提出了一种专业适配城市重载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即适配功率电机。为了论证新型电机用于城市重载电动汽车直驱的可行性,论文主要从城市重载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分析计算,适配功率电机工作原理研究,模型仿真研究和样机试验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1.根据车辆的运行特点,将电动汽车分为城市重载电动汽车和小型电动乘用车,利用现有车辆的动力匹配特点,分析以电动物流车为样车的城市重载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要求,得到其阻力特性场与理想驱动力特性场,为下文的电机设计提供基础数据。2.建立适配功率电机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的研究,分析得到适配功率电机的工作机理。利用分析计算出的电动物流车样车的动力性能要求数据,通过解析计算的方式,对适配功率电机进行了设计,包括转子主要尺寸计算、定子主要尺寸计算、绕组参数计算、减匝比的确定、换向器结构的设计等,最终得到适配功率电机样机的解析计算结果并完成其结构的设计。3.通过Maxwell电磁仿真软件工具,建立适配功率电机的模型,并对其进行空载运行进行仿真分析,得到其满匝和减匝两种状态下的磁密云图和磁力线分布图,证明减匝操作未对电机的磁场造成不利影响;对其进行负载仿真,得到最大输出状态下的电压-转速曲线,为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并计算得到适配功率电机的驱动力特性场,证明适配功率电机用于城市重载电动汽车的可行性;对适配功率电机的损耗进行了分类计算,得到其各工况下的效率图,为适配功率电机的实际装车提供参考。4.以适配功率电机为核心,搭建了城市重载电动汽车驱动试验平台,进行了试验研究,测量了适配功率电机的空载特性和负载特性,通过试验证明了适配功率电机用于城市重载电动汽车直驱的可行性,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和解析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刘擎武[6](2009)在《基于ATmega64智能坐便器控制系统设计及其抗干扰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越来越高,针对于坐便器这方面,已经开始从传统坐便器向智能化坐便器方向发展。于是,国内市场上出现很多外国智能坐便器,但是这些产品价格昂贵,而且一些产品设计不符合中国国情。本文致力于设计一种价格低廉、功能完善、智能化高、可靠性强符合中国国情的智能坐便器控制系统。本文采用ATMEL公司的AVR系列单片机ATmega64作为控制芯片开发智能座便器主机控制系统,采用HT49R30作为智能坐便器的遥控器控制芯片,本人做了以下方面的工作:1.根据嵌入式系统的特点和智能坐便器的具体要求对智能坐便器嵌入式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为了更好进行智能坐便器的芯片与外围设备的选型,研究智能坐便器相关部件结构、特性、控制原理。为了提高智能坐便器的系统稳定性,研究单片机的抗干扰技术。2.结合控制芯片的特点和各种外围设备的结构和控制原理,进行了智能坐便器嵌入式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硬件设计部分特色是采用了模块化设计,以增强硬件系统的可维护性。论文中重点叙述了电机驱动模块、三极管驱动模块、光耦隔离驱动模块的设计。在软件上,采用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先逐步设计各个功能模块,再将其组合成为统一的整体。软件使用c语音编写,在ATMEL AVR Studio仿真器集成开发环境下调试。其中对电机控制模块、红外接收模块、温度控制模块等的程序设计思想进行了重点介绍。重点分析模块之间如何进行处理及其模块化设计的优缺点。重点介绍嵌入式系统抗干扰一些技术,及其在智能坐便器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3.对智能坐便器嵌入式系统进行了调试运行和现场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良好。本课题设计的基于AVR单片机的智能坐便器嵌入式系统具有自动冲水、自动翻盖、防污除臭、烘干、温水清洗、按摩、节电、红外遥控、智能存储及记忆等功能。它具有较高稳定性,智能化高、实用性强。智能坐便器控制系统经过生产厂方的测试,效果良好,运行稳定,能够达到他们需求。

胡林[7](2007)在《火电厂节约用电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我国能源消耗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电耗过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作为电力工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发电企业,同时也是电力消耗的重点企业。厂用电率是电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之一,如何降低火电厂厂用电率已经成为火力发电厂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问题。本文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分析了山东石横发电厂目前在节约厂用电管理所采取的措施并对其进行效益评价,并对目前国内一些在火电厂节电方面比较先进的电厂的具体做法及措施;从规划设计、节电政策、管理、技改四各方面进行了设计,提出了有效节电管理模式。

牛礼民[8](2005)在《辅助动力电动汽车整车匹配及电机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的普及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具体表现之一,但不断增长的汽车保有量在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的同时又将能源枯竭及环境污染问题推到了一个日益严重的位置,这也是世界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两大难题。为节省宝贵的石油资源,降低油耗,减少排放污染,确保必须用石油作原料的工业部门的石油供应,寻找替代能源是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因此电动汽车成为主要选择。由于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的不足导致纯电动汽车距离市场化的目标仍然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为此,研究开发辅助动力电动汽车意义重大。 本文第一章介绍了国内外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然后在“工大千网-1”(Ⅰ型车)电动汽车的基础上提出了辅助动力电动汽车(Ⅱ型车)方案。 第二章在阐述辅助动力概念的基础上,从辅助动力电动汽车基本结构、整车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原理以及辅助动力单元三个方面对辅助动力电动汽车做了详细介绍;分别对辅助动力电动汽车各关键部件的选型进行了论述。 第三章阐述了辅助动力电动汽车电机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及工作原理;完成了控制系统软硬件的设计与实现。详细分析了控制系统硬件部分的弱电子系统和强电子系统电路原理。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进行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保证了软件的可扩展性、可移植性及继承性。 第四章基于辅助动力电动汽车的试验平台,分别进行了电池试验、电机试验、发动机试验和充放电数据采集与显示试验,结果表明,证实了电机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和辅助动力的可行性。最后对试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最后一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有待于进一步开展的工作。通过对Ⅰ型车电机控制系统的改进,可靠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在获得最佳经济性的同时延长电动车续驶里程,有助于延长电池使用寿命;与Ⅰ型车相比,增加辅助动力之后能提高电动汽车一次充电后的行驶里程。

黄雪飞[9](2005)在《电动车造型艺术与工程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伊始,世界汽车工业又站在了革命的门槛上。虽然,汽车工业是推动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动力;然而,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愈烈和能源消耗过多两大问题。在当今世界面临能源与环境的双重危机之际,要求汽车工业提高汽车的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质的排出量。但是,仅通过改善现有内燃机车的性能来解决这一问题是很困难的。开发电动汽车(简称EV,本文所讲电动车主要就指电动汽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国家科技部启动了十五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2003年3月27日,总投入3236万美元、为时5年的我国燃料电池公共汽车商业化示范项目也正式启动。 进入二十一世纪,针对国内外企业不断大力发展电动车项目的现象,企业界及学术界对电动车都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但现阶段针对电动车的研究大部分都在工程理论和一些核心技术的研究上,忽视了作为汽车家族一员的电动车在造型艺术上同样需要给予关注和研究。本课题研究就是要在现有的电动车工程理论和实践基础上,以造型艺术为切入点,同时从艺术与科学的角度对电动车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力图通过对电动车造型艺术与工程理论的系统研究,分析总结出电动车的设计中造型艺术与工程的结合点。 本课题研究基于对电动车工程以及汽车造型艺术的理论成果,利用系统设计思想以及设计方法学等,对已有工业造型设计理论和电动车工程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必要的梳理和总结,形成比较系统的电动车造型艺术与工程的理论体系。首先,从电动车造型艺术系统中的物因要素、人因要素以及环境要素三方面对电动车造型艺术理论体系进行论述。其次,从电动车的能源系统、电机驱动系统、能量管理系统和充电系统对电动车工程理论体系进行论述。另外,从设计者的视角结合设计实践,研究电动车造型艺术与工程理论之间的矛盾关系,形成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为企业的设计实践提供一些可行的思路和做法,帮助企业提高设计效果和效率。最后,本课题还结合人类行为学等理论知识综合社会发展趋势来探讨电动车的发展趋势乃至交通体系的发展趋势。

陈冬冬[10](2005)在《客车车内空气环境自动调节控制系统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客车工业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客车车内空气调节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的越来越高。目前已有的客车车内空气调节控制系统虽然能进行简单的温度控制,但已经出现了许多弊端,比如设备操作复杂、改善车内空气环境的能力差、系统的功耗大等等。因此,客车车内空气调节控制系统已经朝着全自动化、智能化和节能化的方向发展。本课题就是根据这种发展方向,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研究开发客车车内空气环境自动调节控制系统。 本文详细介绍了客车车内空气环境自动调节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本文所阐述的控制系统以单片机MSP430F149为核心部件。该系统在普通模糊控制技术的基础上,引入了自适应模糊控制技术,采用自调整因子的办法来改善控制规则,从而更好地控制温度变化。通过硬件电路的设计和软件流程的设计,控制系统能够将各种输入信号、反馈信号进行处理、运算,从而输出控制信号,驱动不同的执行机构进行相应的动作,实现对客车车内的空气质量进行控制,满足人们的舒适性的要求。同时根据系统的工作环境,进行了抗干扰及可靠性的设计。系统具有制冷、采暖、加湿、除霜和对车内空气质量进行控制的功能,并且同时具有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的功能。 通过系统仿真和实验室调试,实验结果显示客车车内空气环境自动调节控制系统整体设计合理,自适应模糊控制效果明显优于一般模糊控制,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同以往的控制系统相比,本系统的在结构设计上小巧,在功耗上节省能源,在控制上更具智能化。

二、ZD72暖风电机塑料换向器的工艺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ZD72暖风电机塑料换向器的工艺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汽车空调低温噪声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空调管路的研究和发展情况
        1.3.2 国内空调管路的研究和发展情况
        1.3.3 空调橡胶软管的研究和发展情况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研究的方法
        1.4.1 课题研究的内容
        1.4.2 课题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空调异响确认调查及试验研究
    2.1 汽车空调不良投诉数据分析
        2.1.1 市场空调不良动态分析
        2.1.2 空调故障原因数据分析
        2.1.3 空调噪音数据分析
    2.2 汽车空调噪音试验研究
        2.2.1 现确的试验仪器
        2.2.2 现确的试验方法
        2.2.3 现确的试验结果分析
        2.2.4 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2.2.5 厂内半消音室FFT测试仪器
        2.2.6 厂内半消音室FFT测试方法
        2.2.7 厂内半消音室FFT测试结果分析
        2.2.8 现确录音
        2.2.9 录音测试分析
    2.3 噪声信号
        2.3.1 噪声信号的特征
        2.3.2 噪声信号的物理性质
        2.3.3 噪声的主观量度和评价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空调系统部件试验研究
    3.1 空调系统压缩机的研究
        3.1.1 压缩机的故障分析
        3.1.2 压缩机第1 号试验测试
        3.1.3 压缩机第2 号试验测试
        3.1.4 研究部品的外观及拆解
        3.1.5 压缩机尺寸精度调查
    3.2 空调系统电磁离合器研究
        3.2.1 电磁离合器及轴承的基本结构分析
        3.2.2 轴承及皮带检查
        3.2.3 压缩机单品更换新皮带轮的噪声测试
    3.3 空调循环系统的研究
        3.3.1 冷媒纯度测试
        3.3.2 管路振动特性的研究
        3.3.3 激励与响应
    3.4 空调管路激励与响应试验
        3.4.1 空调管路单体试验
        3.4.2 空调管路整车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调软管硬化的分析及解决
    4.1 软管振动问题及解决方法
        4.1.1 振动问题
        4.1.2 振动问题的解决方案
    4.2 低温橡胶软管的理论分析
        4.2.1 橡胶材料特性
        4.2.2 低温对软管的影响
        4.2.3 低温的性能改善
    4.3 空调管道的结构振动
        4.3.1 硬度不同的软管比较
        4.3.2 研究结果分析
    4.4 橡胶管路振动解决方案
        4.4.1 阻尼减振降噪
        4.4.2 消声处理
    4.5 低温测试评价方案
    4.6 第14 种方案的试验测试
        4.6.1 试验测试设备
        4.6.2 试验测试过程
        4.6.3 试验测试结果分析
    4.7 解决方案的详情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2)功能性添加剂掺杂的树脂基碳刷材料抗磨性能及其磨损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碳刷材料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碳刷的分类
        1.2.2 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2.3 树脂基碳刷的发展
    1.3 树脂基复合材料功能性添加剂及其应用进展
        1.3.1 树脂基复合材料功能性添加剂概述
        1.3.2 功能化石墨烯材料
        1.3.3 二硫族化合物材料
        1.3.4 二硫化钨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1.4 复合材料微观摩擦磨损机理
        1.4.1 微观摩擦的影响因素
        1.4.2 碳刷的磨损机理特性
    1.5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
    2.1 引言
    2.2 环氧树脂基碳刷材料的制备
        2.2.1 实验主要原材料
        2.2.2 功能性添加剂
        2.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树脂基碳刷材料的制备
        2.3.1 碳刷材料的配方设计
        2.3.2 碳刷材料样品的制备
    2.4 性能测试
        2.4.1 力学性能测试
        2.4.2 摩擦磨损性能测试
    2.5 材料表征与分析
        2.5.1 SEM分析
        2.5.2 TEM分析
        2.5.3 XRD分析
        2.5.4 EDS分析
        2.5.5 IR分析
第3章 功能性添加剂的自对比优选研究
    3.1 引言
    3.2 功能性添加剂的物理化学性质
        3.2.1 功能性添加剂的微观形貌分析
        3.2.2 功能性添加剂的微观结构分析
    3.3 类石墨烯功能性添加剂对环氧树脂基碳刷抗磨性能的影响
        3.3.1 类石墨烯添加剂对环氧树脂基碳刷物理性能的影响
        3.3.2 类石墨烯添加剂对环氧树脂基碳刷载流磨损性能的影响
    3.4 二硫族自润滑性添加剂对环氧树脂基碳刷抗磨性能的影响
        3.4.1 二硫族自润滑性添加剂对环氧树脂基碳刷物理性能的影响
        3.4.2 二硫族自润滑性添加剂对环氧树脂基碳刷载流磨损性能的影响
    3.5 改性前后碳刷材料微观结构、形貌分析
        3.5.1 功能性添加剂改性前后碳刷微结构分析
        3.5.2 功能性添加剂改性前后碳刷微观组织结构及载流磨损面形貌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磺化碳纳米粉体/改性二硫化钨掺杂环氧树脂基碳刷材料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不同磺化碳纳米粉体含量对碳刷抗磨性能的影响
        4.2.1 不同含量磺化碳纳米粉体改性前后树脂基碳刷载流磨损性能变化
        4.2.2 不同含量磺化碳纳米粉体改性前后树脂基碳刷物理性能变化
        4.2.3 不同含量磺化碳纳米粉体改性后树脂基碳刷载流磨损面形貌分析
    4.3 不同含量改性二硫化钨对树脂基碳刷抗磨性能的影响
        4.3.1 不同含量改性二硫化钨改性前后树脂基碳刷载流磨损性能变化
        4.3.2 不同含量改性二硫化钨改性后树脂基碳刷物理性能变化
        4.3.3 不同含量改性二硫化钨改性后树脂基碳刷载流磨损面形貌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磺化碳纳米粉体和二硫化钨作用机制分析
    5.1 引言
    5.2 磺化碳纳米粉体对树脂基碳刷力学强度改善机理研究
    5.3 二硫化钨尺寸效应对树脂基碳刷减摩作用机理研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目录
致谢

(3)汽车空调内管道系统清洗装置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汽车空调工作原理
        1.2.2 汽车空调内管道系统的组成
        1.2.3 汽车空调内管道系统清洗现状
        1.2.4 管道装置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安排
2 汽车空调内管道系统调研及总体方案设计
    2.1 汽车空调内管道系统污染情况调研及分析
        2.1.1 积灰污染调研及分析
        2.1.2 微生物污染情况调研及分析
    2.2 某车型空调内管道系统结构分析
        2.2.1 吸气段
        2.2.2 送气通风段
        2.2.3 空气分配段
    2.3 清洗装置总体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清洗装置行走部分设计与分析
    3.1 行走部分设计要求
        3.1.1 功能要求
        3.1.2 功能尺寸要求
    3.2 驱动机构设计与分析
        3.2.1 驱动方案选择
        3.2.2 导向机构设计
        3.2.3 导向机构改进
        3.2.4 基于Adams的导向机构动力学分析
    3.3 升降机构设计与分析
        3.3.1 升降方案设计
        3.3.2 升降机构运动方案设计
        3.3.3 基于ANSYS的升降机构有限元分析
    3.4 管道通过性分析
        3.4.1 水平弯管通过性
        3.4.2 竖直弯管通过性
        3.4.3 装置外形尺寸确定
    3.5 管内移动拖线阻力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清洗装置清洗部分设计与分析
    4.1 清洗部分设计要求
    4.2 清洗方案设计
        4.2.1 清洗方式选择
        4.2.2 清洗机构设计
    4.3 清扫性能分析
        4.3.1 刷丝与灰尘颗粒接触受力计算
        4.3.2 刷丝与灰尘颗粒接触有限元分析
    4.4 吸尘性能分析
        4.4.1 吸尘力测试
        4.4.2 吸尘口形状设计
        4.4.3 毛刷安装位置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控制系统设计
    5.1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5.2 视觉观测系统
    5.3 清洗装置系统
        5.3.1 整体电路的设计
        5.3.3 清洗部分系统设计
        5.3.4 通讯串口模块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石墨烯改性树脂基炭刷及其载流磨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炭刷材料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炭刷的分类
        1.2.2 树脂炭刷的发展
        1.2.3 树脂炭刷的研究进展
    1.3 石墨烯及其应用研究
        1.3.1 石墨烯的性质
        1.3.2 石墨烯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1.3.3 石墨烯及其磨损研究
    1.4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
    2.1 引言
    2.2 树脂基炭刷材料的制备
        2.2.1 主要原材料的选择
        2.2.2 树脂基炭刷材料的配方设计
        2.2.3 树脂基炭刷材料的制备
        2.2.4 石墨烯改性树脂基炭刷材料的制备
        2.2.5 石墨烯分散液的浸渍
    2.3 性能测试
        2.3.1 载流摩擦磨损性能测试
        2.3.2 材料其它性能测试
    2.4 材料表征与分析
        2.4.1 XRD分析
        2.4.2 SEM分析
        2.4.3 EDS分析
第3章 传统添加剂对树脂炭刷载流磨损性能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不同添加剂及其含量对炭刷材料载流磨损性能的影响
        3.2.1 不同添加剂及其含量对炭刷载流磨损电火花的影响
        3.2.2 不同添加剂改性炭刷材料的载流磨损率
    3.3 不同添加剂改性炭刷材料载流磨损面分析
        3.3.1 不同添加剂改性炭刷载流磨损面SEM形貌分析
        3.3.2 磨损面EDS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石墨烯改性树脂基炭刷及其载流磨损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石墨烯改性对树脂基炭刷物理性能的影响
        4.2.1 石墨烯改性对炭刷密度的影响
        4.2.2 石墨烯改性对炭刷电阻率的影响
        4.2.3 石墨烯改性对炭刷力学性能的影响
        4.2.4 石墨烯改性炭刷的XRD图谱
    4.3 石墨烯改性对树脂炭刷载流磨损性能的影响
        4.3.1 石墨烯改性炭刷材料的载流磨损现象的影响
        4.3.2 石墨烯改性炭刷材料的载流磨损率
    4.4 石墨烯改性树脂基炭刷载流磨损面分析
        4.4.1 石墨烯改性树脂基炭刷润滑膜SEM形貌分析
        4.4.2 石墨烯改性炭刷电弧烧蚀区域SEM形貌分析
        4.4.3 磨损面EDS分析
    4.5 石墨烯改性树脂基炭刷载流磨损机理探讨
        4.5.1 石墨烯直接混合法改性树脂基炭刷载流磨损机理
        4.5.2 石墨烯液态混合法改性树脂基炭刷载流磨损机理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石墨烯浸渍树脂炭刷载流磨损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浸渍石墨烯对炭刷物理性能的影响
    5.3 浸渍不同石墨烯分散液改性炭刷材料载流磨损面分析
        5.3.1 浸渍不同石墨烯分散液炭刷载流磨损面形貌分析
        5.3.2 浸渍组不同石墨烯分散液炭刷电弧侵蚀区形貌分析
        5.3.3 电弧侵蚀区EDS分析
    5.4 浸渍石墨烯改性炭刷材料载流磨损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目录

(5)城市重载电动汽车用适配功率电机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电动汽车车驱动电机研究现状
        1.2.1 轻载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研究现状
        1.2.2 城市重载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提出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城市重载电动汽车动力性能分析
    2.1 理想动力性能与模型
        2.1.1 阻力特性
        2.1.2 理想驱动力场
        2.1.3 动力模型的建立
    2.2 动力性能特点与分析
        2.2.1 平稳行驶性能分析
        2.2.2 爬坡性能分析
        2.2.3 加速性能分析
    2.3 驱动力-阻力特性场的建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适配功率电机的机理分析与电磁设计
    3.1 适配功率电机驱动系统简介
        3.1.1 适配功率电机驱动系统整体结构
        3.1.2 适配功率电机的结构
        3.1.3 适配功率电机工作机理
    3.2 适配功率电机的解析计算
        3.2.1 转子主要尺寸确定
        3.2.2 定子主要尺寸确定
        3.2.3 绕组参数与减匝比的确定
        3.2.4 换向计算与结构设计
    3.3 适配功率电机解析计算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配功率电机的仿真分析
    4.1 基于RMxprt的适配功率电机建模
        4.1.1 满匝状态参数设定
        4.1.2 减匝状态参数设定
    4.2 适配功率电机的仿真分析
        4.2.1 适配功率电机的空载特性
        4.2.2 适配功率电机的驱动特性场
    4.3 适配功率电机的损耗与效率
        4.3.1 适配功率电机的损耗
        4.3.2 适配功率电机的效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适配功率电机的试验研究
    5.1 试验系统简介
        5.1.1 试验系统概况
        5.1.2 试验系统搭建
    5.2 试验过程
        5.2.1 试验准备
        5.2.2 空载特性试验
        5.2.3 负载特性试验
    5.3 试验总结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ATmega64智能坐便器控制系统设计及其抗干扰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嵌入式系统
        1.2.1 嵌入式系统概述
        1.2.2 嵌入式系统特点
        1.2.3 嵌入式微处理器
        1.2.4 嵌入式系统前景
    1.3 智能坐便器
        1.3.1 智能坐便器概述
        1.3.2 智能坐便器特点
        1.3.3 智能坐便器的应用现状
    1.4 论文的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 智能坐便器系统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
    2.1 智能坐便器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2 智能坐便器系统总体设计
第三章 智能坐便器外围设备选择及抗干扰相关技术介绍
    3.1 嵌入式系统控制芯片
        3.1.1 AVR单片机
        3.1.2 主机芯片ATmega64特性介绍
        3.1.3 遥控器芯片HT49R30介绍
    3.2 电机
        3.2.1 电机定义
        3.2.2 电机分类
        3.2.3 直流电机结构和控制原理
        3.2.4 步进电机结构和控制原理
        3.2.5 电机选择
    3.3 传感器
        3.3.1 传感器定义
        3.3.2 传感器的分类
        3.3.3 传感器的特性
        3.3.4 传感器的选择
    3.4 其它部件及其功能简介
    3.5 抗干扰技术
        3.5.1 干扰来源
        3.5.2 干扰分类
        3.5.3 干扰的耦合方式
        3.5.4 硬件抗干扰
        3.5.5 软件抗干扰
第四章 智能坐便器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4.1 智能坐便器系统硬件设计概述
    4.2 红外驱动电路设计
    4.3 电机驱动电路
        4.3.1 PWM输出步进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4.3.2 控制波形输出步进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4.3.3 直流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4.4 光耦隔离驱动
    4.5 声光驱动
    4.6 三极管驱动
    4.7 开关输入向量
    4.8 其他输入
    4.9 遥控器发射
    4.10 遥控器键盘
    4.11 遥控器显示
    4.12 硬件设计抗干扰措施
        4.12.1 电源隔离措施
        4.12.2 红外信号抗干扰
        4.12.3 翻盖与圈的抗干扰措施
        4.12.4 芯片的选择
        4.12.5 提高敏感器件抗干扰能力
        4.12.6 空间隔离
        4.12.7 其他抗干扰措施
第五章 智能坐便器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5.1 智能坐便器系统软件设计概述
    5.2 状态信号采集处理程序
    5.3 红外信号采集处理程序
        5.3.1 红外通信协议设计
        5.3.2 红外接收具体软件实现
    5.4 设备驱动控制程序
        5.4.1 翻盖和圈电机控制
        5.4.2 阀门分配器和往复电机控制
        5.4.3 自动冲水电机控制
        5.4.4 风温、座温、水温控制
    5.5 主机各模块间处理
    5.6 遥控器软件设计
        5.6.1 遥控器发射
        5.6.2 遥控器液晶显示
        5.6.3 遥控器键盘
    5.7 智能坐便器系统抗干扰软件设计
        5.7.1 看门狗设置
        5.7.2 键盘软件抗干扰
        5.7.3 红外信号抗干扰
        5.7.4 翻盖和圈抗干扰
        5.7.5 系统容错设计
        5.7.6 老化程序设计
        5.7.7 遥控器抗干扰设计
        5.7.8 结构化程序设计
        5.7.9 EEPROM读写
第六章 智能坐便器系统调试与运行分析
    6.1 系统软、硬件调试
    6.2 系统运行分析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火电厂节约用电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难点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3.2 本文的研究难点
第2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国外研究动态
    2.2 国内研究动态及现实
第3章 石横电厂节约用电现状分析
    3.1 管理节电
        3.1.1 生活区管理
        3.1.2 生产管理节电
    3.2 技改节电
        3.2.1 照明改造
        3.2.2 #1-4机汽机房6KV门控开关改造
        3.2.3 炉水泵电机改造
        3.2.4 循环水泵电机节能改造效益分析
第4章 其他电厂节能措施
    4.1 安徽淮南洛河发电厂
    4.2 神头电厂
    4.3 永安电厂
    4.4 德州电厂降低厂用电率的措施
    4.5 华能济宁电厂风机变频改造
    4.6 华电国际莱城电厂凝结水泵变频改造
    4.7 衡丰电厂凝水泵的节能状况及措施
第5章 火电厂节约用电管理模式
    5.1 设计合理
        5.1.1 布局选型合理
        5.1.2 匹配合理
        5.1.3 合理选择工况区
        5.1.4 设计选型杜绝大马拉小车
        5.1.5 设备优化
        5.1.6 施工单位的质量监督
        5.1.7 改善主机和辅机运行方式
    5.2 政策完善
    5.3 加强节约用电管理
        5.3.1 加强领导、广泛宣传
        5.3.2 厂用电的分类管理
        5.3.3 加强辅助生产用电管理
        5.3.4 生产中优化起停
        5.3.5 实施指标在线优化系统
    5.4 开展技改创新节电
        5.4.1 降低给水泵耗电量所采取的措施
        5.4.2 降低循环水泵耗电量的措施
        5.4.3 降低吸、送风机耗电量的措施
        5.4.4 降低制粉系统耗电量的措施
        5.4.5 风机的变频调速
        5.4.6 凝水泵的节能状况及措施
        5.4.7 制粉系统的节电潜力分析及节电措施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8)辅助动力电动汽车整车匹配及电机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国内外电动汽车发展概述
        1.1.1 国外发展概述
        1.1.2 国内发展概述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辅助动力电动汽车整车匹配
    2.1 辅助动力概念的提出
    2.2 辅助动力电动汽车简介
        2.2.1 辅助动力电动汽车基本结构
        2.2.2 整车控制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2.2.3 辅助动力单元
    2.3 关键部件选型
        2.3.1 驱动电机选型
        2.3.2 电池选型
        2.3.3 发动机选型
        2.3.4 发电机选型
    2.4 本章小结
3 电机控制系统软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3.1 电机驱动控制系统整体结构
    3.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3.2.1 控制系统弱电子系统
        3.2.2 控制系统强电子系统
    3.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3.3.1 软件设计思想与实现功能
        3.3.2 初始化程序
    3.4 系统抗干扰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1 主要部件试验
        4.1.2 电机试验
        4.1.3 发动机试验
    4.2 数据采集与显示试验
    4.3 结果分析
        4.3.1 车载电池组充电试验结果
        4.3.2 车载电池组放电试验结果
        4.3.3 驱动电机运行性能测试结果
    4.4 试验问题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电动车造型艺术与工程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2.1 电动车(EV)发展简史
        1.2.2 电动车(EV)的特点
        1.2.3 电动车(EV)研发的现状
        1.2.4 将工业设计创意引入到我国的电动车开发中来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电动车造型艺术理论体系
        1.3.2 电动车工程理论体系
        1.3.3 电动车设计与开发
        1.3.4 电动车的发展趋势
        1.3.5 案例分析
第2章 电动车造型艺术理论体系
    2.1 电动车造型艺术中的物因要素
        2.1.1 电动车涉及到的材料
        2.1.2 电动车造型艺术与空气动力学
    2.2 电动车造型艺术中的人因要素
        2.2.1 电动车中的人因功能分析
        2.2.2 电动车造型艺术中的人机工程学
        2.2.3 成功的人机工程应用案例
    2.3 电动车造型艺术中的环境要素
        2.3.1 物理环境对电动车造型设计的影响
        2.3.2 社会环境及地域文化对电动车造型设计的影响
第3章 电动车工程理论体系
    3.1 电动车的能源系统
        3.1.1 电动车的能源特点
        3.1.2 电动车能源目标;提供足够的能源
        3.1.3 其他新兴电动车能源系统
        3.1.4 混合型电动车的发展
    3.2 电动车电机驱动系统
        3.2.1 电动车用电机技术发展概况
        3.2.2 几种电动车的驱动电动机
        3.2.3 用再生制动技术弥补电池的不足
    3.3 电动车智能管理系统和充电系统
        3.3.1 电动车智能能量管理系统
        3.3.2 电动车的充电系统
第4章 电动车的设计开发——艺术与工程的结合
    4.1 汽车设计业概况
        4.1.1 汽车设计业的诞生
        4.1.2 汽车设计业的发展历程及现况
        4.1.3 汽车设计公司的主要业务
    4.2 电动车的设计开发流程
        4.2.1 何为数字化汽车设计
        4.2.2 汽车造型设计并行开发流程与方法
        4.2.3 三维精确总布置设计流程与方法
        4.2.4 车身设计流程与方法介绍
        4.2.5 内外饰及附件设计流程与方法
第5章 电动车的发展趋势
    5.1 人类生活方式的发展影响着电动车的发展方向
    5.2 电动车基础设施系统设计与建设
        5.2.1 电动车的充电站
        5.2.2 电动车的标准化
    5.3 未来的交通系统——智能交通系统
        5.3.1 未来汽车的标准
        5.3.2 电动汽车是未来汽车的合适车型之一
        5.3.3 未来的汽车和城市交通系统离我们现在有多远
        5.3.4 未来汽车与城市交通系统与我们国家的关系
        5.3.5 发展我国电动汽车与智能公路技术的深远意义
第6章 案例分析
    6.1 本田INSIGHT混合动力车
        6.1.1 轻巧的车身
        6.1.2 新颖的引擎技术
        6.1.3 引擎舱的新概念
        6.1.4 智慧化的引擎管理
        6.1.5 高的经济性价比
    6.2 丰田PRIUS混合动力车
    6.3 电动 GOLF球车(创新实验作品)
    6.4 “GERMAN TENT”概念车(2005年米其林国际汽车设计挑战赛获奖作品)
参考文献
参与课题和发表文章
致谢

(10)客车车内空气环境自动调节控制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汽车空调技术发展与现状
        1.2.1 国外汽车空调的发展与现状
        1.2.2 国内汽车空调的发展与现状
    1.3 汽车空调的发展方向
    1.4 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2 客车车内空气环境自动调节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1 客车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
        2.1.1 客车空调的制冷原理
        2.1.2 客车空调采暖装置的基本原理
    2.2 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2.1 系统制冷装置的设计
        2.2.2 系统采暖装置的设计
        2.2.3 系统配气装置的设计
        2.2.4 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
3 客车车内空气环境自动调节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系统的硬件组成
    3.2 单片机的选择
    3.3 直流电源电路设计
        3.3.1 系统的电源电路设计的要求
        3.3.2 系统电源的设计
    3.4 数据采集电路的设计
        3.4.1 MSP430F149的模数转换器ADC12
        3.4.2 温度信号的采集电路设计
        3.4.3 湿度和二氧化碳信号的采集电路设计
        3.4.4 水阀开度信号和混合风门信号的采集电路设计
        3.4.5 风门位置反馈信号
    3.5 鼓风机转速控制电路的设计
    3.6 各个风门的控制电路设计
    3.7 制冷和采暖装置电动机的控制电路设计
    3.8 按键接口的设计
    3.9 数码管显示接口的设计
    3.10 控制面板的设计
4 自适应模糊控制技术在系统中的应用
    4.1 模糊控制理论的基础
        4.1.1 模糊控制技术的产生与应用状况
        4.1.2 模糊控制的特点
        4.1.3 模糊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4.2 自适应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4.2.1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4.2.2 模糊修正器的设计
    4.3 模糊控制系统的仿真
5 系统软件的设计
    5.1 系统软件的编程语言的选择
    5.2 系统的软件设计
6 抗干扰的设计
    6.1 硬件抗干扰的措施
    6.2 软件抗干扰的措施
7 系统的调试
    7.1 系统调试前的检查
    7.2 系统的调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系统硬件原理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四、ZD72暖风电机塑料换向器的工艺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汽车空调低温噪声试验研究[D]. 谢锦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2]功能性添加剂掺杂的树脂基碳刷材料抗磨性能及其磨损机理研究[D]. 刘宇亮. 湖南大学, 2019(07)
  • [3]汽车空调内管道系统清洗装置的设计与研究[D]. 李思平. 东华大学, 2017(01)
  • [4]石墨烯改性树脂基炭刷及其载流磨损性能研究[D]. 邓联谱. 湖南大学, 2016(03)
  • [5]城市重载电动汽车用适配功率电机设计与研究[D]. 刘晨晨. 河北工业大学, 2016(02)
  • [6]基于ATmega64智能坐便器控制系统设计及其抗干扰性研究[D]. 刘擎武. 浙江工业大学, 2009(02)
  • [7]火电厂节约用电管理模式研究[D]. 胡林.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7(02)
  • [8]辅助动力电动汽车整车匹配及电机控制系统研究[D]. 牛礼民. 安徽农业大学, 2005(05)
  • [9]电动车造型艺术与工程理论研究[D]. 黄雪飞. 武汉理工大学, 2005(05)
  • [10]客车车内空气环境自动调节控制系统的研制[D]. 陈冬冬. 大连理工大学, 2005(03)

标签:;  ;  ;  ;  ;  

ZD72加热器塑料换向器工艺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