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学会海南-西沙现代碳酸盐岩矿床科学考察通讯:

沉积学会海南-西沙现代碳酸盐岩矿床科学考察通讯:

一、沉积学会海南-西沙现代碳酸盐沉积科学考察简讯:(论文文献综述)

王英华[1](1983)在《沉积学会海南-西沙现代碳酸盐沉积科学考察简讯:》文中研究表明 自一九八○年全国第一届碳酸盐岩学术会议以来,广大会员迫切要求学会组织海南—西沙现代珊瑚礁及碳酸盐沉积的科学考察活动。用“将今议古”的现实主义方法,深入了解和研究现代碳酸盐的沉积作用、成岩机理、白云化作用和不同沉积环境下的沉积特征.将我国地质时代中的碳酸盐岩及其沉积相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会大力支持并批准了这一倡议,经过有关同志长期细致的准备,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行政公署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教育部,科学院,石油部,地质矿产部、冶金部及煤炭工业部等有关26个单位28名正式代表组成的科学考察团于1983年4

王鸿祯,翟裕生,游振东,石宝珩,籍传茂,杨巍然,杨光荣[2](2002)在《20世纪中国地质科学发展的回顾》文中提出在21世纪之初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全面大发展的现阶段,中国地质科学也步入了兴盛发达的新时期,因为它具备了社会需求、科学问题和社会支撑基础3个科学发展的基本条件。回顾20世纪之初,由于中国地质学奠基者的远见卓识,中国地质学在20世纪20~30年代已建立了世界声誉。新中国建立后的50~70年代,中国地质科学取得了迅速的进展。自70年代末至今的20余年开放时期,更取得了全面的发展。随着世纪之交地球系统科学的新概念为广大地质学者所接受,地质学各分支学科必将互相交叉融合,开展综合的和协调的研究道路。中国地质科学在新的世纪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的全新阶段。

钟毓,汪稔,李琦,魏厚振,李霞颖[3](2020)在《珊瑚礁灰岩物性特征及工程性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礁灰岩是珊瑚礁岩体的基础和主体部分,其物理力学特征及工程性质的研究在海洋开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内外对不同地区礁灰岩的研究表明,礁灰岩具有高孔隙、低密度、低强度的物理性质,且由于成岩作用复杂,其岩石结构发育具有不均匀性,不同胶结程度的礁灰岩具有不同的应力响应,这与其他常规软岩及脆性岩石性质相比明显不同。目前对礁灰岩的研究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尚不能很好地解决珊瑚礁工程建设中的诸多难题,需要系统地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建议首先进行科学的结构分类,加强对不同结构类型礁灰岩的物理力学特征、工程性质、微观胶结机理以及海水侵蚀作用对其物性特征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邵超[4](2016)在《海滩—珊瑚礁海岸侵蚀及适应性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海滩-珊瑚礁系统作为常见的海岸组合类型,在我国南海区域普遍发育。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岸带人类开发活动的影响导致珊瑚礁海岸的侵蚀现象普遍发生。本文通过对典型珊瑚礁岸段的跟踪观测,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在认识我国珊瑚礁海岸动力地貌过程的基础上,探讨其分布规律和侵蚀特征,分析侵蚀过程和原因,探讨了我国珊瑚礁海岸侵蚀的适应性管理模式。研究结论如下:(1)海滩-珊瑚礁系统的动力地貌过程:珊瑚礁岸段海滩季节性规律明显,夏季滩面窄陡且后滨堆积,冬季滩面宽缓且后滨侵蚀,而表层沉积物夏季变粗,冬季变细。珊瑚礁对相邻海滩具有良好保护作用,珊瑚礁保护下的海滩具有更好的动力适应能力和更好的稳定性。海滩-珊瑚礁系统中海滩的风暴响应特征是珊瑚礁对海岸能量的消耗能力和海滩固有的缓冲能力这两者的综合作用结果。(2)珊瑚礁海岸侵蚀特征:珊瑚礁形成的天然护岸屏障,防止或减缓海岸侵蚀,我国珊瑚岸礁发育的岸段海岸侵蚀整体上不明显。海滩侵蚀强度与珊瑚礁破坏程度具有明显的响应关系,且随着破坏程度的增强呈现出由隐性缓慢性侵蚀转变为显性爆发性侵蚀的过程。受海岸动力地貌过程和珊瑚生态发育过程控制,珊瑚礁海岸侵蚀过程可分为酝酿期、隐性期和爆发期三个阶段。(3)珊瑚礁海岸侵蚀原因:珊瑚礁海岸侵蚀原因包括珊瑚礁生态因素和海岸因素。海岸侵蚀原因要素在珊瑚礁海岸表现形式不同,其时空尺度响应有所差异,主要表现为对海平面上升、风暴和大浪潮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减缓和降低;对导致发育环境恶化的气候变化因素的敏感反应,响应则更为快速和明显。(4)珊瑚礁海岸适应性管理:是协调珊瑚礁海岸问题,实现珊瑚、海岸两位一体管理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内容是认识海滩-珊瑚礁系统的复杂性和海岸侵蚀问题的不确定性,建立珊瑚礁海岸管理框架,基于长效监测不断适应性地对管理机制进行调整,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张路[5](2008)在《福建东南沿海盆地第四纪构造运动模式与动力学成因》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大陆东部地区,福建沿海现今的构造活动十分引人注目,很多学者对福建沿海的第四纪构造活动进行了研究,包括:断层活动性、地震活动性以及二者关系,沿海盆地的沉积、构造与地震活动性,沿海沉积与地壳升降和海平面变化关系等。福建东南沿海地区的构造由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控制,北东向断裂带有政和—大埔断裂带、长乐—诏安断裂带和滨海断裂带3条深大断裂带;北西向为韩江断裂带、九龙江断裂带、永安—晋江断裂带、兴化湾断裂带和闽江断裂带等断裂带。长乐—诏安断裂带是本区重要的深大断裂带,主要活动时期在更新世中期之前,更新世晚期以来活动强度大为减弱。长乐—诏安断裂带现代的地震活动较频繁,但无论是在强度上还是在空间密度和时间频度上,均要比滨海断裂带弱。滨海断裂带是一条海域深大断裂带,是华南陆区正常型陆壳与海区减薄型陆壳的分界地壳断裂,可能是新生代强烈沉陷的台湾海峡西边界断裂;它是本地区最重要的现代地震发生带。在福建沿海地区北西向断裂是一组较新的、活动性强烈的左旋张性断裂带,它们的切割深度可能不及北东向断裂,但它们几乎切割错断了其它所有方向的断裂;该断裂组分布比较规则(方向一致、排列等距),且地震活动强度向南递增,强震一般发生在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交汇部位。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基岩以燕山期花岗岩、侏罗纪和白垩纪的陆相碎屑—火山碎屑建造为主,第四纪沉积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花岗岩基底的盆地、平原中。沿长乐—诏安断裂带分布有混合岩化、花岗岩化的动力变质带。长乐—诏安断裂带南部漳浦—龙海一带分布有新近纪以来的玄武岩,该火山在晚更新世有活动。福建沿海地区新生代沉积较浅,主要是第四纪沉积,更新统划分为下更新统天宝组、中更新统同安组、更新统上部龙海组和东山组,全新统主要为长乐组。该区第四纪沉积由长乐—诏安断裂带及北西向断裂控制,主要分布于福州盆地、长乐平原、莆田平原、泉州盆地、同安平原、漳州盆地和龙海平原等地区,这些盆地一般位于长乐—诏安断裂带和北两向断裂的交汇处。福建沿海地区尽管已取得了大量对第四纪盆地和构造的研究成果,但对盆地形成发展、大区域第四纪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模式深入研究较少。为深入探测和研究福建沿海的断裂及其活动性,近年来陆续开展了福州、漳州、厦门和泉州等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本文利用该项目获得的资料和福建沿海、台湾海峡以及更大区域资料,结合作者对几个城市断层的野外调查,对福建沿海第四纪盆地构造及其运动规律进行了综合性分析,获得该地区第四纪地壳运动、动力学成因更进一步认识,论文在以下方面取得了进展:1.研究方法研究本区古海平面的标志层位,分析其测年和高程,对比盆地的海侵层位,确认盆地的构造沉降。论文在总结该区大量沉积和构造及其构造活动时空关系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充分了解国际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对盆地的沉积深度、时间及相关构造活动的对应演化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现有资料和盆地沉积特点,提出了利用钻孔资料进行沉积深度—时代(D-T)分析方法,从而更有效直观地判断第四纪盆地断层的活动性,分析盆地内不同位置、不同时期构造活动之幅度和强度的时空变化。2.盆地构造分析沿研究区的两组深大断裂分布的历史地震和多数现代小震说明了断裂的活动性,这些断裂的深部活动引发地表沉降,是盆地形成的重要成因。根据盆地地貌、海平面升降和海侵层位等特征,确认盆地的构造属性,阐明盆地形成的阶段性——从早期“断陷”到晚更新世以来“拗陷沉积”。根据闽南各城市活断层探测结果获得了市区及其附近地区大量钻探和年代学研究资料,本文利用盆地钻探获得的钻孔测年数据对各个钻孔进行沉积的深度—时代对比分析(D-T分析),进一步判断盆地的断层活动性和沉积规律,确认盆地构造的发展趋势。(1)盆地断层活断层探测及研究表明,福建沿海几个北西向盆地(福州、漳州和泉州)内的断裂均为高倾角正断层,并且倾向盆地中心;盆地内北西向较活动的断裂位于盆地西南侧或中部盆地沉积最深处:福州盆地的闽侯—南屿断裂是福州盆地最具发生中等—中强地震潜势的相对危险断层,其次为五虎山北麓断裂,盆地内其余断层为一般危险性断层,盆地内2条相对危险断裂均位于盆地西南侧。泉州盆地的寺角—晋江断裂最新活动时代在更新世晚期;本文根据D-T沉积—构造分析认为紫帽山—乌石山断裂在更新世晚期有活动。寺角—晋江断裂在盆地中部最深处,紫帽山—乌石山断裂在盆地西南侧。其余断裂在第四纪早期或以前有活动。漳州盆地的古塘—大梅溪断裂和九龙江断裂北支最新活动时代可能在更新世晚期,是相对危险断裂,九龙江断裂北支是位于漳州市小区西南侧的北西向断裂;在珩坑—天宝小区西南侧的岱山岩—珩坑断裂要比珠坑断裂更活动一些。厦门岛的筼筜港断陷盆地内只有北东向筼筜港断裂可能有晚更新世活动,岛上其余断裂活动更早。(2)盆地沉积福建沿海几个盆地内的第四纪沉积较新,一般为更新世以来沉积,盆地的D-T沉积—构造分析发现,盆地沉积的中心都有由北东向南西迁移的趋势:福州盆地东北部可能在近千年来无沉积或有过剥蚀,在40~8ka时段高沉积速率位置向西转移,福州盆地的沉积中心有由北东向南西迁移的趋势。泉州盆地的东北部最早沉积(近80ka左右);30ka盆地中部开始沉积,并成为沉积中心;而在最近千年,盆地中部的沉积变为高速并成为最高速沉降区。自盆地形成开始,盆地的沉积中心就有从北东向盆地中部迁移的趋势。漳州盆地:珩坑—天宝小区的东北部沉积较早,但更新世晚期以来,东北部沉积深度和速率小于南西部,表明盆地中心有随时间向南西迁移的规律;同样,漳州市小区的沉积中心也有向南迁移的趋势。厦门岛筼筜港断陷盆地内的沉积有向南西迁移的趋势。通过上述盆地断裂和沉积的综合分析可以认为,福建东南沿海福州、泉州和漳州3个由北西向断裂控制的盆地中,北西向较活动断裂发育在盆地西南侧或中部最深处,盆地的沉积均有由北东向南西的迁移趋势,盆地有向南西方向掀斜的特征。3.区域构造运动模型福建东南沿海地区的第四纪构造运动模型建立在①几个北西向盆地内的断裂和沉积所表现的盆地向南西方向掀斜特征、②盆地第四纪沉积事件的时间序列和③该区地壳结构的分析基础上。福建沿海几个沉积盆地以及龙海平原、广东省沿海潮汕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的第四纪钻探与年代学研究表明:滨海盆地第四纪起始沉积年代早于内陆盆地,厦门岛比龙海平原早,龙海平原比漳州盆地早;其它几个沉积事件也具有相同特征。在内陆,漳州盆地起始沉积最早,沿南西和向北东2个方向各盆地起始沉积时代均分别逐渐变新:其中厦门—漳州盆地形成的时代最早,福州盆地、珠江口盆地形成时代最晚。福建省沿海内陆盆地的其它几个沉积事件也有从漳州向北东变新的趋势。利用该区几条深部地震勘探结果建立的区域地壳结构模型表明:本区的地壳较薄,在上地壳底部存在低速层;低速层底面在滨海断裂带和台湾海峡明显上隆,在漳州—厦门一线沿九龙江断裂上隆,在泉州一带也有部分区域上隆;上地幔顶面的深度图像和低速层底面类似,沿北西向九龙江断裂带和永安—晋江断裂带的上隆更明显。通过各个盆地内部构造运动趋势研究,对比盆地之间的沉积序列,结合地壳结构分析,给出该区的构造运动模型:在第四纪早期或前第四纪,北东向的拉张作用使漳州南西侧深部的上地幔发生隆起,随后,伸展作用向北东扩展,伴随该区两组断裂的活动,陆续形成漳州、泉州和福州盆地;向南西扩发展同样陆续形成潮汕平原和珠江口盆地;该伸展作用的持续发展,形成福建东南沿海第四纪的构造格局。4.区域构造动力学分析本文由大区域到小区域逐步分析了西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第四纪运动方式,着眼于直接作用于该区的西菲律宾板块西缘的构造,论述沿海、台湾和菲律宾等海域的构造及其活动,结合南海板块对该区构造影响的讨论,给出如下构造运动及其动力学解释:对西太平洋洋盆的演化分析表明,中生代晚期库拉板块NNW向俯冲、中生代和新生代太平洋板块南北两洋脊先后俯冲到亚洲板块东南缘之下、新生代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的改变和菲律宾板块北西向俯冲等大事件,对闽台地区构造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论文讨论了巴士构造系的形成机理:菲律宾板块北西方向运动,北侧沿琉球沟弧盆系俯冲消亡,西侧在台湾纵谷以弧—陆碰撞带与欧亚板块左旋逆走滑断层接触,而与南中国海次板块以马尼拉海沟相邻,南中国海次板块在马尼拉海沟向东俯冲作用于菲律宾板块。这两个板块的共同作用下,势必在台湾南端巴士海峡一带产生沿NWW—SEE一线的左旋拉伸,形成巴士构造系。分析表明:在菲律宾板块的北西向挤压作用下,福建东南沿海及滨海地区表现为隆升和北东向拉伸。菲律宾板块的运动在巴士构造系产生左旋拉张作用,巴士构造系在陆地的延伸位于漳州南西侧,它的活动引发地幔隆升,成为本区伸展构造运动的触发点。拉张作用从漳州—厦门一带分别向北东和南西扩展,引发福建东南沿海各个盆地的沉积和升降运动。菲律宾板块的运动是韵律式的,它在巴士构造系引发的左旋拉张作用是多期的,福建东南沿海各个盆地的运动也是多期的。5.岩石圈的多层圈构造解释论文从岩石圈多层构造思想分析讨论了东南沿海地区地壳伸张、破裂的成因,解释该区第四纪构造运动。岩石圈的上层(上地壳)为脆性、中脆性层,岩石在岩石圈上层受力时的主要变形方式是脆性破裂,断层破裂和地震多发生于此;岩石圈下层(下地壳和上地幔)是半延性、延性的塑性层,厚度要比上层大得多,是岩石圈主要的受力、传力层,它的主要变形方式是塑性蠕变。在巴士构造—漳州一线的岩石圈接受引张作用时,岩石圈变形所表现出的伸展作用从受力端向另一端传播,持续的引张力作用在该区形成等距的正断层组,可能是导致由九龙江断裂带向两侧第四纪盆地依次发展的深部构造原因。

颜家安[6](2006)在《海南岛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 ——以植物和动物变迁为研究视角》文中认为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最重大问题之一,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有专家断言;中国自然环境仍处于整体不断恶化之中。 海南岛生态环境也不容乐观,据调查,海南岛西汉前森林覆盖率约达90%,明清以来就开始急剧下降,尤其是近100年来下降的速度大大加快,到1956年本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已降至25.5%,1964年降至18.19%,1987年再降至7.2%,1999年仅为4%;在1956年至1999年的43年间,本岛还丧失了80%的珊瑚礁,红树林也由解放初期15万亩,下降到1982年的7.2万亩。生物多样性也在不断丧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日趋减少,分布区域不断缩小,前景令人担忧。 本文旨在描述和阐释海南岛生态环境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的变迁过程、原因及其生态后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海南岛生态环境的新理念:创建海南生态特区。研究的空间范围是海南岛,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植物和动物的变迁。时间上溯到第四纪全新世初(本岛第一个人类活动遗址三亚落笔洞,14C年代为10642±207aBP)。大尺度的时间似乎更能说明生态环境变迁的来龙去脉。 作为研究视角,动植物是生态环境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在生物环境中,人是中心,动物和植物是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首当其冲的对象,也是生态环境变迁的重要标志。海南岛生态环境近百年来变化最大、最快的就是动植物环境。 作为研究客体,海南岛的生态环境演变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首先,海南是中国不可多得的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其次,海南岛整个地形是从中部山体向外,由山地、丘陵、平原顺序逐级递降,构成层状垂直分布和环状水平分布带,生态系统结构层次较为分明且结构完整,自成体系。第三,海南岛开发较迟,其生态结构的系统性尚未溃散,演变的连续性亦有规律可寻。 作为一份不可多得的大自然遗产,海南岛生态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海南岛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今天的,也是明天的宝贵财富。它栖息着为数众多的生物种类,保存了难以替代的“遗传因子组合”和生物进化的果实。研究海南岛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阐释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对于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乃至世界正在消失的热带雨林的抢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海南岛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海南是中国第一个申报成功的生态示范省,海南生态建设的成功与否,对国内其他省生态建设乃至国际社会具有重

汪力[7](2011)在《酸法制取磷肥原料加工与生产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磷是生物细胞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一种元素。世界上84%~90%的磷矿用于生产各种磷肥。磷矿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于制取纯磷(黄磷、赤磷)和其它化工原料。同时在磷矿物中还能提取稀土元素,独居石和磷钇矿是重要的工业稀土矿物。我国磷矿资源非常丰富,磷矿储量仅次于摩洛哥位于世界第二位,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主要的产磷国和消耗国之一。由于长期的磷矿资源无序化开采,使富矿资源日渐枯竭,贫富兼采和尾矿的开发利用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对云南省某地的磷矿擦洗尾矿进行了详细的选矿工艺试验研究,在工艺上进行对比、在药剂制度方面进行了种类及用量试验研究,制定了合理的工艺流程。论文的完成为开发利用云南省磷矿擦洗尾矿资源,提高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率奠定了基础。磷矿正浮选药剂通常采用脂肪酸类,通过对其作用于矿物表面的机理研究表明,脂肪酸类捕收剂在磷矿物的表面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在弱碱性条件下,矿浆中的捕收剂主要以RCOO-和(RCOO) 22-形态存在,RCOO-;和(RCOO) 22-是磷矿浮选中最有效的组分。抑制剂水玻璃在矿浆中主要是以H2SiO3和HSiO3-形态存在,它们优先吸附于石英表面,使石英亲水性增加而得到抑制。通过工艺矿物学分析表明,该矿属于变质岩型磷矿石,主要成分为钙-硅质氟磷灰石。P2O5含量为21.87%,SiO2含量为10.17%。该磷灰石嵌布粒度较粗,主要呈粒状或不规则粒状,颗粒大小一般在0.1mm,最大的可以达到3mm左右。主要的脉石矿物为石英和白云石,石英为粒状,呈分散或充填嵌布形式存在,白云石为浅茶色微粒状,呈集合体形式存在。矿石中还含有极少量的褐铁矿、赤铁矿、方解石和其他矿物。为了更好地提高磷矿资源回收率,论文对该矿样进行了重选和浮选工艺试验的对比研究。重选试验研究表明,采用单一摇床重选工艺指标不理想。当采用重液与螺旋溜槽联合工艺时(+lmm部分进入重液,-1mm部分进入螺旋溜槽),选择三溴甲烷作为重液进行分选,在介质比重在2.9g/cm3时,得到的精矿品位为27.41%,精矿产率为52.26%,总回收率达到了65.41%。浮选试验研究中,通过大量的药剂种类试验研究,找到高效磷矿捕收剂LC3,当采用一粗一扫两次精选的正浮选工艺时,开路工艺流程可获得精矿产率为63.11%,品位为31.12%,回收率为89.89%;在小型闭路工艺试验中可获得精矿品位为28.16%,回收率为96.79%。这为磷矿擦洗后尾矿资源的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可为类似矿山资源的开发提供借鉴。

二、沉积学会海南-西沙现代碳酸盐沉积科学考察简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沉积学会海南-西沙现代碳酸盐沉积科学考察简讯:(论文提纲范文)

(3)珊瑚礁灰岩物性特征及工程性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礁灰岩的分布及分类
    1.1 礁灰岩分布
    1.2 礁灰岩命名及结构分类
2 礁灰岩的矿物组成与微观结构
    2.1 礁灰岩矿物组成
    2.2 礁灰岩微观结构及胶结成分
3 礁灰岩的物理力学特性
    3.1 礁灰岩样品及试验方法
    3.2 礁灰岩基本物理参数
    3.3 礁灰岩静力学特性
        3.3.1 礁灰岩强度
        3.3.2 礁灰岩应力-应变特征
4 礁灰岩的工程性质
    4.1 礁灰岩地基承载力
    4.2 礁灰岩桩基础
    4.3 珊瑚混凝土
5 海洋环境对礁灰岩的化学作用
6 结论

(4)海滩—珊瑚礁海岸侵蚀及适应性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珊瑚礁海岸
        1.2.2 全球变化下的珊瑚礁研究进展
        1.2.3 海滩-珊瑚礁系统的动力地貌研究
        1.2.4 海岸侵蚀与适应性管理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手段
2 海滩-珊瑚礁系统动力地貌过程
    2.1 研究区概况与资料来源
        2.1.1 研究区选择与概况
        2.1.2 资料来源
    2.2 海滩地形地貌变化特征
        2.2.1 博鳌岸段海滩剖面地形地貌变化
        2.2.2 高隆岸段海滩剖面地形地貌变化
        2.2.3 铜鼓岭岸段海滩剖面地形地貌变化
    2.3 海滩沉积物特征
        2.3.1 博鳌海滩表层沉积物粒度变化
        2.3.2 铜鼓岭海滩表层沉积物粒度变化
    2.4 海滩地貌演变规律
    2.5 小结
3 海滩-珊瑚礁系统风暴响应特征
    3.1 研究区选择与概况
    3.2 台风前后海滩剖面地形地貌变化
    3.3 海滩风暴效应差异分析
    3.4 风暴响应模式
    3.5 小结
4 海滩-珊瑚礁海岸侵蚀特征
    4.1 涠洲岛珊瑚礁海岸
        4.1.1 珊瑚礁分布特征及发育演化
        4.1.2 海滩-珊瑚礁系统的海岸侵蚀
    4.2 雷州半岛西南岸珊瑚礁海岸
        4.2.1 珊瑚礁分布特征及发育演化
        4.2.2 海滩-珊瑚礁系统的海岸侵蚀
    4.3 海南岛珊瑚礁海岸
        4.3.1 珊瑚礁分布特征及发育演化
        4.3.2 海滩-珊瑚礁系统的海岸侵蚀
    4.4 海滩-珊瑚礁系统海岸侵蚀特征
        4.4.1 珊瑚礁破坏程度与海岸侵蚀强度
        4.4.2 海滩-珊瑚礁系统的波浪动力特征
        4.4.3 海滩-珊瑚礁系统的海岸侵蚀过程
5 海滩-珊瑚礁海岸侵蚀适应性管理
    5.1 珊瑚礁海岸侵蚀原因分析
        5.1.1 海岸侵蚀的基本原因分析
        5.1.2 珊瑚礁海岸侵蚀特征
        5.1.3 珊瑚礁海岸侵蚀因素响应差异
    5.2 珊瑚礁海岸侵蚀适应性管理模式
        5.2.1 适应性管理框架
        5.2.2 适应性管理内容
    5.3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福建东南沿海盆地第四纪构造运动模式与动力学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研究区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1.3 论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主要资料来源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3.4 创新点
    1.4 研究基础与工作量
        1.4.1 研究基础
        1.4.2 论文相关工作
第二章 福建东南沿海区域构造格局
    2.1 华南地区大地构造
        2.1.1 传统构造学说
        2.1.2 现代构造学说
    2.2 福建区域地质概况
    2.3 福建东南沿海区域地质、地震活动和第四纪盆地
        2.3.1 前第四纪区域地质
        2.3.2 第四纪区域地质
        2.3.3 区域地震活动性
        2.3.4 区域沉积盆地
    2.4 现代地壳结构和地壳运动
        2.4.1 地壳结构
        2.4.2 应力场
        2.4.3 地壳运动
    2.5 小结
第三章 福建东南沿海地区盆地构造
    3.1 资料来源
    3.2 福州盆地构造
        3.2.1 概述
        3.2.2 断裂构造
        3.2.3 第四纪沉积
        3.2.4 第四纪沉积环境
    3.3 泉州盆地构造
        3.3.1 概述
        3.3.2 断裂构造
        3.3.3 第四纪沉积
        3.3.4 第四纪沉积环境
        3.3.5 第四系三维构造格架
    3.4 漳州盆地构造
        3.4.1 概述
        3.4.2 断裂构造
        3.4.3 第四纪沉积
        3.4.4 第四纪沉积环境
        3.4.5 第四系三维构造格架
    3.5 厦门地区构造
        3.5.1 概述
        3.5.2 断裂构造
        3.5.3 第四纪沉积
        3.5.4 第四纪沉积环境
    3.6 小结
第四章 福建东南沿海地区盆地第四纪构造沉降
    4.1 伸展盆地
        4.1.1 盆地分类
        4.1.2 伸展盆地形成机制
        4.1.3 伸展盆地构造演化
    4.2 福建东南沿海的断裂活动与地表形变
        4.2.1 断层活动性的认知
        4.2.2 福建东南沿海的断裂
        4.2.3 断裂的地震活动性
        4.2.4 断层活动引发的地表形变
    4.3 福建东南沿海盆地沉积、构造运动与盆地属性
        4.3.1 地貌
        4.3.2 海平面变化与盆地沉降
        4.3.3 区域地壳运动及盆地演化
    4.4 小结
第五章 福建沿海第四纪盆地沉积构造的深度─时间(D-T)分析
    5.1 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分析方法综述
    5.2 盆地沉积构造的深度─时间(D-T)分析方法
        5.2.1 盆地分析方法的选择
        5.2.2 D-T沉积─构造分析
        5.2.3 影响因素分析
    5.3 盆地的D-T沉积分析
        5.3.1 数据来源
        5.3.2 盆地沉积深度─时间(D-T)曲线模型的构建
        5.3.3 D-T沉积曲线的性质和含义
        5.3.4 D-T沉积曲线的应用
    5.4 福州盆地沉积D-T分析
        5.4.1 断层活动性识别
        5.4.2 盆地沉积变迁规律
    5.5 泉州盆地沉积D-T分析
        5.5.1 D-T沉积曲线
        5.5.2 断层活动性识别
        5.5.3 盆地沉降分析
    5.6 漳州盆地沉积D-T分析
        5.6.1 D-T沉积曲线
        5.6.2 断层活动性识别
        5.6.3 盆地沉降分析
    5.7 厦门岛沉积D-T分析
        5.7.1 D-T沉积曲线
        5.7.2 断层活动性分析
        5.7.3 厦门岛沉降分析
    5.8 盆地D-T分析方法的适用性
        5.8.1 可进一步鉴定断层的活动性
        5.8.2 钻孔场地河漫滩和阶地的估计
        5.8.3 可提供沉积迁移的信息
        5.8.4 可判断盆地沉降和沉积速率的分布规律
        5.8.5 D-T方法的不足
    5.9 小结
第六章 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地壳构造及运动模型
    6.1 盆地特征和序列沉积事件
        6.1.1 北西向盆地共同特征
        6.1.2 盆地沉积事件序列
    6.2 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地壳结构
        6.2.1 深部探测剖面
        6.2.2 区域地壳结构模型
    6.3 构造运动模型的建立
    6.4 小结
第七章 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成因
    7.1 西太平洋板块及其边缘海的演化
        7.1.1 西太平洋板块的演化
        7.1.2 西太平洋的边缘海
    7.2 福建东南沿海构造格局的成因探讨
        7.2.1 两种大地构造体制及转化
        7.2.2 福建东南沿海的晚中生代岩浆岩带及变形带的形成
        7.2.3 南海北缘和南海盆地伸展
    7.3 福建东南沿海及滨海的第四纪地壳运动
        7.3.1 菲律宾板块的作用
        7.3.2 巴士构造系
        7.3.3 福建东南沿海及滨海的第四纪地壳运动
    7.4 第四纪地壳运动模型的岩石圈多层构造动力学分析
        7.4.1 第四纪地壳运动模型的认识和理解
        7.4.2 第四纪区域动力学及其演化初探
        7.4.3 岩石圈多层构造和塑性流动模型
        7.4.5 福建东南沿海第四纪地壳运动的解释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存在问题
    8.1 结论
    8.2 存在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海南岛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 ——以植物和动物变迁为研究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论文的选题及研究思路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二、基本框架
        三、研究假设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二节:研究区概况
        一、海南岛自然生态描述
        二、海南岛人文生态描述
第二章:海南岛第四纪古生态环境
    第一节:海南岛第四纪古环境
        一、古植被与古气候环境
        二、古动物环境
    第二节:先住民及其对环境的扰动
        一、先住民
        二、先住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
        三、先住民对生态环境扰动的生态后果
    小结
第三章:海南岛的森林变迁
    第一节:汉代以来的森林变迁
        一、汉唐时期的森林残损
        二、宋元时期的森林残损
        三、明清时期的森林残损
        四、近百年森林的剧变
    第二节 森林百年剧变原因探析
        一、人口增长与森林剧变
        二、森林采伐与森林变迁
        三、橡胶种植与森林变迁
        四、刀耕火种与森林变迁
        五、热带农业开发与森林的变迁
        六、森林火灾与森林变迁
    小结
第四章 海南岛着名林木的变迁
    第一节:海南岛着名林木变迁的历史轨迹
        一、海南岛历史上着名林木及其特征
        二、海南岛着名林木变迁的历史轨迹
        三、人类活动与着名林木变迁
    第二节:海南岛着名林木变迁个案史研究
        一、海南沉香树
        二、花梨木
        三、龙脑香科树木
        四、松树
        五、鸡翅木
        六、海南藤
        七、海南粗榧
        八、方志记载的其它名木
    小结
第五章:海南岛外来作物(植物)引种史
    第一节:概述
        一、移民引种时期
        二、南洋华侨引种时期
        三、民国政府引种时期
        四、日本人引种时期
        五、多渠道引种时期
    第二节:热带作物引进史
        一、橡胶作物
        二、油料作物
        三、果树作物
        四、饮料作物
        五、香料作物
        六、栽培绿肥和饲料植物
    第三节:造林树种引进史
        一、桉树
        二、相思、木麻黄和加勒比松
    第四节:海南岛园林观赏植物引进史
        一、常见观赏乔木外来种
        二、常见观赏灌木外来种
        三、常见观赏攀缘植物外来种
        四、常见观赏草本花卉外来种
        五、常见观赏棕榈植物外来种
        六、常见观赏竹外来种
        七、常见观赏地被及草坪植物外来种
    小结
第六章:海南岛野生动物资源的变迁
    第一节:海南岛野生动物变迁的历史轨迹
        一、海南岛野生动物资源的特点
        二、野生动物区系的演变
        三、野生动物种群的变迁
        四、野生动物变迁的原因
    第二节:海南岛野生动物变迁史个案研究
        一、黑长臂猿
        二、猕猴
        三、麋鹿
        四、坡鹿
        五、黑熊
        六、云豹
        七、獭、狸
    小结
第七章:海南岛环境变迁与生态安全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变迁与生态安全
        一、海南岛生物多样性
        二、海南岛生物多样性的变迁与生态安全
    第二节:外来物种入侵与生态安全
        一、外来物种入侵
        二、海南岛外来物种入侵及其风险
    第三节 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
        一、海南岛水土流失现况
        二、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
        三、森林与水土流失
    第四节:自然灾害与生态安全
        一、海南岛自然灾害的种类
        二、海南岛灾害发生的时代特征及其趋势
        三、森林与自然灾害
    第五节:海南浆纸业发展与生态安全
    小结
第八章: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关于人与自然的思考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统一性和一致性
        二、自然的价值与人类的义务与责任
        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
    第二节:从经济特区到生态特区
        一、海南的尴尬处境:经济特区与生态省
        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创建海南生态特区
        三、举全国之力,齐心共建海南生态区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酸法制取磷肥原料加工与生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磷矿资源类型及分布
        1.1.1 世界磷矿资源概况
        1.1.2 中国磷矿资源概况
        1.1.3 云南磷矿资源概况
    1.2 磷矿的主要用途
    1.3 磷矿主要选矿工艺
        1.3.1 浮选
        1.3.2 "擦洗脱泥"工艺
        1.3.3 "焙烧消化"工艺
        1.3.4 重介质分选工艺
        1.3.5 化学浸取工艺
        1.3.6 光电分选工艺
        1.3.7 微生物处理磷矿石
    1.4 磷矿浮选药剂研究进展
        1.4.1 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1.4.2 捕收剂的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第二章 试验研究方法
    2.1 试样的制备及性质
        2.1.1 矿样的制备流程
        2.1.2 矿样的性质
        2.1.3 试样粒度筛析
    2.2 试验药剂及试验设备
    2.3 试验研究方法
        2.3.1 测试检测方法
        2.3.2 选别工艺试验研究
        2.3.3 捕收剂种类试验研究
        2.3.4 小型闭路试验研究
第三章 选别机理探讨
    3.1 重选机理
    3.2 浮选机理
        3.2.1 氟磷灰石溶液的化学性质
        3.2.2 捕收剂的作用机理
        3.2.3 抑制剂的作用机理
第四章 重力选矿试验研究
    4.1 重介质选别试验研究
        4.1.1 原矿样重液试验研究
        4.1.2 2~#矿样重液验证试验研究
    4.2 摇床重选试验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浮选试验研究结果与讨论
    5.1 浮选试验流程
    5.2 磨矿细度对浮选指标的影响
    5.3 矿浆pH值对浮选指标的影响
    5.4 抑制剂对浮选指标的影响
        5.4.1 抑制剂种类试验
        5.4.2 抑制剂水玻璃用量试验
    5.5 捕收剂对浮选指标的影响
        5.5.1 捕收剂种类试验
        5.5.2 捕收剂LC3用量试验
    5.6 小型闭路试验研究
    5.7 浮选流程结构试验研究
    5.8 3~#矿样新型捕收剂LC3的应用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沉积学会海南-西沙现代碳酸盐沉积科学考察简讯:(论文参考文献)

  • [1]沉积学会海南-西沙现代碳酸盐沉积科学考察简讯:[J]. 王英华. 沉积学报, 1983(04)
  • [2]20世纪中国地质科学发展的回顾[A]. 王鸿祯,翟裕生,游振东,石宝珩,籍传茂,杨巍然,杨光荣. 地质学史论丛(4), 2002
  • [3]珊瑚礁灰岩物性特征及工程性质研究进展[J]. 钟毓,汪稔,李琦,魏厚振,李霞颖. 科技导报, 2020(20)
  • [4]海滩—珊瑚礁海岸侵蚀及适应性管理研究[D]. 邵超.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2016(02)
  • [5]福建东南沿海盆地第四纪构造运动模式与动力学成因[D]. 张路.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8(11)
  • [6]海南岛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 ——以植物和动物变迁为研究视角[D]. 颜家安.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
  • [7]酸法制取磷肥原料加工与生产工艺研究[D]. 汪力.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沉积学会海南-西沙现代碳酸盐岩矿床科学考察通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