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赵兵,黄海锋,尹振宇,羊刚毅,宋晋刚[1](2021)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并发椎间隙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从2013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且行手术治疗的LDH患者中筛选出895例,以是否术后并发椎间隙感染为依据,划分为观察组(并发感染者,38例)与对照组(未并发感染者,857例)。统计LDH术后并发椎间隙感染及其病原菌分布情况,并回顾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895例LDH患者中,术后并发椎间隙感染有38例(4.25%); 8例未能检测出病原菌,另外30例检测出病原菌3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所占比例为30.30%,其次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21.21%)与大肠埃希菌(15.15%)。单因素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史、BMI、营养不良、手术时间、术后合并其他系统感染为LDH术后并发椎间隙感染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55岁、有糖尿病史、BMI≥27kg/m2、营养不良、手术时间≥3h、术后合并其他系统感染为LDH术后并发椎间隙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LDH术后不易并发椎间隙感染,发生率在低水平,但在术后康复过程中仍需对并发椎间隙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给予重点关注,并且可基于病原菌分布情况合理应用抗生素加以预防,规范操作从而减少或避免术后椎间隙感染情况。
康鹏程[2](2020)在《显微镜与经椎板间内窥镜下手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显微镜与经椎板间内窥镜下手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12月到2018年12月于娄底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接受治疗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79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SLD)和经椎板间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ID)。其中MSLD组38例,PEID组41例。分别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突出类型、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伤口引流、住院天数、并发症、影像学资料。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评价脊柱稳定性是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2月L5/S1节段腰椎活动度(ROM)、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LL)。结果:MSLD组和PEID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5.5±6.14)min和(82.2±8.12)min(p<0.05);MSLD组和PEID组术中透视次数分别为(2.0±0.77)次和(4.12±0.90)次(p<0.05);说明MSLD组和PEID组相比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PEID组和MSLD组住院天数分别为(7.34±1.02)天和(9.44±1.13)天(p<0.05);说明PEID组比MSLD组住院天数少。MSLD组和PEID组伤口引流量分别为(27.6±6.68)ml和(25.2±6.28)ml(p>0.05);两组患者伤口引流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术后伤口引流无明显差异。MSLD组2例患肢感觉障碍、1例患肢乏力、1例脑脊液漏、1例复发,MSLD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5/38),PEID组5例患肢感觉障碍、2例患肢乏力、2例脑脊液漏、2例复发,PEID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8%(11/41),MSLD组和PEID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LD组钙化型椎间盘突出并发症发生率5.3%(2/38)、PEID组钙化型椎间盘突出并发症发生率21.9%(9/41),MSLD组和PEID组钙化型椎间盘突出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LD组和PEID组术后1天、术后第1月、术后第3月、术后第6月、术后第12月腰腿痛评分(VAS)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LD组和PEID组术后第1月、术后第3月、术后第6月、术后第12月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同一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MSLD组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92.10%,PEID组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90.24%,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L5/S1节段腰椎活动度(ROM)、L5/S1节段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LL)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SLD和PEID两种手术方法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均获得了良好的疗效。2.MSLD较PEID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少。
文杰[3](2020)在《全内镜下MIS-TLIF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全内镜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可扩张通道下MIS-TLIF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全内镜下MIS-TLIF的优势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3月期间甘肃省人民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38例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全内镜下MIS-TLIF作为内镜组(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4177岁,平均(60.00±10.44)岁,病程0.58年,平均(2.75±1.87)年,术前腰痛VAS评分(6.88±1.07)分,腿痛VAS评分(5.88±0.95)分,ODI指数(53.52±6.12)%;采用可扩张通道下MIS-TLIF作为通道组(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3179岁,平均(58.25±11.89)岁,病程18年,平均(3.18±1.76)年,术前腰痛VAS评分(7.06±0.98)分,腿痛VAS评分(5.83±0.89)分,ODI指数(53.79±5.77)%;比较分析两组围手术期观察指标、手术疗效评价指标(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血清肌酸激酶(CK)、椎间隙高度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224个月的随访;内镜组手术时间(163.33±12.37)min和C臂机透视次数(53.11±13.50)大于通道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中出血量(104.44±28.74)ml、术后引流量(80.00±14.95)ml、镇痛药物用量(144.44±61.57)mg、术后下地时间(20.50±5.42)h、总住院时间(6.81±1.23)d均小于通道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腰痛VAS评分在术后1周(3.87±0.85)分和术后3月(1.41±0.77)分时低于通道组(P<0.05);内镜组腿痛VAS评分在术后1周(2.09±0.821)分时低于通道组(P<0.05),术后3月、术后12月时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3月时内镜组ODI指数(24.64±4.27)%明显低于通道组(P<0.05),术后12月时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12个月时根据MacNab标准:内镜组(94.44%)疗效优良率高于通道组(9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次日内镜组的血清CK值(355.46±53.30)U/K小于通道组(417.55±87.22)U/K,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依据Brantigan-Steffee椎间融合标准,两组患者均已获得成功融合,内镜组(E级16例,D级2例)与通道组(E级19例,D级1例)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内镜组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小腿麻木感,考虑术中神经根刺激或损伤,对症处理后1周内症状逐渐消失;通道组1例因切口渗出而延迟愈合,1例脑脊液漏放置引流后治愈。结论:全内镜下MIS-TLIF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是安全有效的,能够取得与可扩张通道下MIS-TLIF同样的临床疗效,并且全内镜下MIS-TLIF手术创伤更小,患者术后疼痛更轻,下地活动时间更早,住院时间更短,术后康复更快等优势。
雷毕鹏[4](2020)在《腰椎术后感染与脑脊液漏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术后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脊柱内固定手术后少见的并发症,多发病于术后一周左右,多呈急性发病,迁延难愈,症状明确,但较难诊断。患者多出现发热(局部或者全身)、局部肿胀、伤口渗出等症状,少部分病例感染侵入椎管导致意识模糊,虽大部分病例仅表现于局部感染症状,但感染易加重或恶化,延长伤口愈合时间,并需要花大量时间治疗,也极难确认感染完全治愈,最终导致患者局部伤口窦道发生、长期发热、内固定外露甚至死亡威胁。同时它也有可能也会导致费用增加,甚至需要二次手术的风险。据相关资料统计,全球范围内腰椎术后感染的发病率约为0.7-12.0%。脊柱手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相关的危险因素(年龄、肥胖、糖尿病、吸烟)和手术相关的危险因素(入路、融合部位、融合程度、内固定、持续时间大于3小时、失血量、术后引流时间大于3天)。大多数感染(约89%)发生于早期(术后1个月以内),少部分(约7%)为迟发性感染(术后1-3个月)。切口深部感染是SSI最常见的类型(46.7%)。在感染病原体中,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占感染总人数的80%。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感染患者,占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患者的58%。目前研究显示,腰椎术后感染的治疗措施,主要与感染部位、细菌种类和患者症状有关,对于浅层的局限性感染,大多数患者考虑以保守治疗为主,早期需行广谱抗生素治疗,并予以伤口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定期复查实验室指标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但面对顽固性、深层面感染,是否行手术治疗对于患者及医生依然是一个难题。彻底清创后是否需要保存内固定物也存在部分争议。脑脊液漏同样也是腰椎术后重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腰椎手术出现脑脊液漏的概率为5%-9%。有资料表明,相关脑脊液漏的发生可能会导致术后概率增加和并发症的加重。硬膜撕裂导致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渗漏的发生率很高。术后一旦发生脑脊液漏,大多数研究表明缝合修补撕裂的硬膜可以阻止脑脊液渗漏。治疗脑脊液漏,最重要的手段是预防,包括术前危险因素评估和术中精细操作。与常规微创手术治疗相比,内固定可导致更多的空腔形成。为预防硬膜损伤的产生,椎旁肌填塞是防止小硬膜撕裂的有效措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硬膜撕裂不会导致蛛网膜破裂,脑脊液也不会渗漏。但由于蛛网膜薄而脆弱,任何增加腹腔内压力的行为,如从麻醉中剧烈苏醒、咳嗽、便秘和尿潴留,都会导致蛛网膜撕裂而发生脑脊液漏。所以,即使术中操作精细,术后依然会有部分患者会出现脑脊液漏。同时,及时直接缝合修补硬膜撕裂的治疗方式已被广泛应用。目的:研究腰椎术后感染和脑脊液漏的相关性。了解两者同时发生对于患者及医疗方面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相关因素,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与分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我院荆州市中心医院2010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腰椎手术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的患者(包括脊柱融合、椎板切除、椎间盘切除和椎体切除)作为实验组,腰椎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如性别、身高、年龄、体重、体重指数(BMI)、职业、吸烟与否、饮酒与否、基础疾病、总病程等,排除术前存在感染可能、相关病人资料不完全及相关脊柱肿瘤和结核患者。2、数据收集收集两组患者的术后感染率、两组患者发生术后感染后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费用、切口引流量、愈合时间、卧床时间、再次手术概率和死亡率等相关因素。以患者相关实验室检查为指导。3、数据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25.0软件录入、处理及统计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Student’s T test检验,多组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表示,其与非参数数据的的分析均采用Mann-Whitney检验。多样本率之间的比较采用Chi-square分析,必要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最后对比两组数据间的差异,探讨脑脊液漏与腰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数据的比值均以P<0.05考虑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2010年1月-2019年12月共行腰椎手术5614例,满足纳入标准患者4955例。感染患者人数152例,医院感染率约为3.06%。2010年1月-2019年12月共发生腰椎术后脑脊液漏患者233例,纳入标准患者221例,伴有感染患者15例,医院感染率约为6.78%。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引流天数、引流量、患者卧床时间是脑脊液漏合并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有感染患者中,合并脑脊液漏患者的费用、愈合时间、感染持续时间(通过实验室指标检测)均较为突出。实验组2次手术人数10例,约占样本比例66.6%。对照组二次手术患者人数48例,约占样本比例31.5%。结论:SSI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脊柱术后并发症,特别是在脊柱融合术后。预防SSI的关键是严格无菌操作、术中冲洗、预防性抗生素和术前优化患者因素带来的风险。尽管采取了预防措施,一旦患者出现感染症状,及时诊断和治疗就变得至关重要。在早期成功清除感染后,仍可保留内固定,但在脊柱融合术后,如果需要终生口服抗生素或者感染未被完全抑制,可考虑通过移除内固定物来去除感染源。在治疗过程中尽早行外科手术干预,有助于修复复杂的软组织损伤。治疗方案取决于感染的时间和位置。SSI的时间分类可分为早期、晚期或潜伏期。部位分类可定位局限于椎间盘、深筋膜、浅筋膜和皮下。脊柱术后患者发生脑脊液漏,会使患者伤口内部渗出严重、同时由于患者卧床时间延长,会对患者术后的康复造成一定的阻碍。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术后感染概率的增加,也使的患者的术后感染症状更加难以控制。由于感染部位的细菌会随着渗出的脑脊液,在伤口内部蔓延。所以使感染变得更加不可控制,同时也有侵入椎管造成颅内感染的风险。两者同时发生,对患者的预后、费用和死亡率均造成了更坏的影响。所以一旦确诊腰椎术后脑脊液漏合并感染患者,建议积极行对症治疗,一旦患者感染部位不仅仅局限于浅层皮肤,便需要考虑对患者伤口行外科手术治疗。对于术中发生脑脊液漏患者,可考虑行硬膜修复及抗生素预防性冲洗治疗。
苏嘉[5](2019)在《健翔理筋推拿治疗腰椎间盘摘除术后腰腿痛的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探讨在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残余腰腿痛中应用健翔理筋推拿治疗对VAS疼痛评分、JOA评分以及ODI功能评分的影响,通过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的比较,为中医理筋推拿疗法在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残余腰腿痛康复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期间,我们对选取的68名诊断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残余腰腿痛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康复治疗。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配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4例。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上采用健翔理筋推拿治疗干预;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康复治疗;通过两周的随访观察记录,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JOA评分以及ODI功能评分来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68例患者均获得了完整的两周随访,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2组的VAS疼痛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实验室检查及夜间疼痛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两周的治疗后结果显示:1.VAS疼痛评分比较分析: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为3.21±1.39分,优于对照组的4.74±0.9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2.JOA评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JOA评分比较,治疗后观察组JOA评分为13.94±1.61分,优于对照组的12.06±1.0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3.ODI评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ODI评分比较,治疗后观察组ODI评分为17.32±5.25分,优于对照组的27.03士3.9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4.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4.18%,对照组为88.24%。2组临床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79,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辨证施治,将健翔理筋推拿手法引入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残余腰腿的康复治疗中,通过随访发现,对比采取常规康复治疗,其能更好缓解腰部疼痛,改善神经功能、腰部ODI功能评分及疗效,治疗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马航[6](2019)在《单侧钉棒固定椎间融合270°复合植骨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椎间失稳的疗效》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单侧钉棒固定椎间融合270°复合植骨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椎间失稳的疗效方法选取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16年9月-2018年6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椎间失稳患者68例,分为两组,A组患者38例,采用单侧钉棒固定椎间融合270°复合植骨术治疗;B组患者30例,采用单侧钉棒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依据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变化、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不良比率对手术效果进行统计学评判,随访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通过腰椎正侧位平片及CT,采用SUK法评价两组患者的椎间隙相对高度、植骨融合率情况。结果1.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术后腰椎椎间隙高度、术后1个月腰椎椎间隙高度、术后3个月腰椎椎间隙高度及术后6个月腰椎椎间隙高度与术前腰椎椎间隙高度进行比较,发现两种手术方式术后患者的腰椎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这两种手术方式术后都能使患者的椎间隙高度得到恢复和维持。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腰椎椎间隙高度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手术方式在恢复腰椎椎间隙方面具有相同的疗效。3.两种手术方式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的腰椎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与术前患者的腰椎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进行比较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手术方式均能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显着改善,获得疗效确切的临床效果;但随访两组之间术前、手术治疗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两种手术方式临床疗效相当。4.通过腰椎正侧位平片及腰椎CT比较单侧钉棒固定椎间融合270°复合植骨术与单侧钉棒固定椎间融合术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植骨融合率,发现术后1个月两种手术方式患者均无植骨融合,但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比较单侧钉棒固定椎间融合270°复合植骨术与单侧钉棒固定椎间融合术的植骨融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单侧钉棒固定椎间融合270°复合植骨术较单侧钉棒固定椎间融合术植骨融合率高。5.单侧钉棒固定椎间融合270°复合植骨术组与单侧钉棒固定椎间融合术组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通过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均能使患者快速达到临床愈合。结论单侧钉棒固定椎间融合270°复合植骨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椎间失稳能使患者达到临床愈合且疗效确切,能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大大提高;且单侧钉棒固定椎间融合270°复合植骨术具有椎间植骨融合率高的优点。
毕华焱[7](2019)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脊柱调曲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基础上联合脊柱调曲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为优化椎间孔镜术后脊柱功能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纳入病例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后,术后3天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脊柱调曲法康复治疗,治疗周期为2周。在观察时间点内(观察治疗前、术后2周、术后3月、术后6月)进行观察指标测定,主要包括:主观功能评价(JOA评分、VAS评分)、影像学评价(腰椎椎间隙高度、腰椎曲度角比较)及术后6月临床疗效统计。通过观察上述指标在治疗前后变化进行比较。数据资料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PELD联合脊柱调曲法治疗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研究发现:PELD手术治疗前后JOA、VAS评分比较具有显着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椎间隙高度及腰椎曲度的改善无显着差异(P>0.05)。PELD术后康复治疗中,研究发现:两组JOA评分、VAS评分改善情况与康复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后椎间隙高度、腰椎曲度角变化与康复前比较,两组均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体临床疗效评价中,治疗组优良率为96.7%,治疗组优良率为9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调曲法联合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PELD手术可明显改善LDH患者疼痛症状及腰椎功能,在椎孔镜术后行脊柱调曲法康复治疗,在术后腰椎功能恢复、影像学评价(椎间隙高度、腰椎曲度)等方面均优于常规腰背肌康复治疗,有效缩短了术后康复时间,微创手术疗效得以巩固,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是值得临床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案。
董世健[8](2019)在《杜仲腰痛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脊柱内镜术后残留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杜仲腰痛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脊柱内镜术后残留症状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为经皮脊柱内镜术后残留症状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就诊于甘肃省中医院脊柱微创骨科,行经皮脊柱内镜手术治疗后出现残留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术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院内制剂杜仲腰痛丸每次8粒,每日3次。同时指导两组患者功能锻炼。随访时间为6个月,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并填写相应的评分量表,我们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手术前后各阶段腰腿痛情况,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估患者术后腰椎功能改善状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并于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对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1.共纳入60例患者,治疗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3.03±6.38)岁,其中突出节段位于L3/4、L4/5、L5/S1的患者分比为3例、14例、13例,平均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5.46±1.77)Kg/m2;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3.53±6.36)岁,其中突出节段为L3/4、L4/5、L5/S1的患者2例、16例、12例。平均BMI指数为(24.49±1.97)Kg/m2。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突出节段、BMI指数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结果:两组组内比较,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对照组术后3月到6月期间VAS评分下降不明显(P>0.05),其余各随访时间点组内两两比较时,VA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两组组间比较:术后1个月时,两组VAS评分较术前下降幅度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时,治疗组VA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JOA评分结果:两组组内比较,JOA评分均呈上升趋势,且组内两两比较时,上升幅度均较明显(P<0.05)。两组组间比较:术后1个月时,两组JOA评分较术前上升幅度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时,治疗组JOA评分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ODI评分结果:两组组内比较,OD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且组内两两比较时,下降幅度均较明显(P<0.05)。两组组间比较:术后1个月时,两组ODI评分较术前下降幅度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时,治疗组ODI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6个月随访时,两组总优良率分别为93.3%、83.3%。两个随访时间节点,两组总优良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期间,对照组中1例患者出现术后复发,行二次手术治疗。结论:杜仲腰痛丸可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残留症状,有利于术后腰椎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卞颖飞[9](2019)在《MRI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后椎间隙感染病人中的诊断价值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究MRI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后椎间隙感染上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所有病人行MRI检查,确诊后给予积极治疗,分析其MRI诊断结果,观察治疗前后所有病人的白细胞计数、血沉及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结果 86例椎间盘感染病人的感染部位多数集中在L4~L5或L5~S1椎间隙,病变椎间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椎间盘碎裂、变小、消失、边缘不齐。MRI检查结果显示病变椎间盘间隙失去正常形态和信号。其中长T1低信号77例,T1等信号9例;长T2高信号82例,短T2低信号4例。86例椎间盘感染病人的病变椎间盘间隙上下的椎体软骨终板以及周围邻近的椎体松质骨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周围邻近椎体部分出现信号异常(75例),整个椎体信号异常(11例)。多数表现为长T1信号、长T2信号,少部分病变部位表现处以T2为主的混杂信号。椎体旁软组织表现出肿胀增厚,T1表现为等信号、稍高信号或混杂信号,T2表现为高信号。21例行MRI增强扫描,病变椎间盘及邻近椎体、椎旁软组织明显强化。随访6个月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的病人共计63例,占73. 26%,所有病人在治疗后的白细胞计数、血沉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 <0. 05)。结论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后椎间隙感染上,MRI检查能够对其病变感染部位进行充分显示,对于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鉴别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郭菲宇,祝永刚,刘志超,肖辉灯,张万翔,卢通,李春根,柳根哲[10](2019)在《有创操作后椎间隙感染的诊疗》文中指出椎间隙感染是脊柱各种有创操作后严重的并发症,其不仅延长了卧床时间、增加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死亡率,产生严重后果。不同学者对椎间隙感染的病因学报道不同,且关于诊断依据与治疗方法尚未达成统一意见。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有创操作后椎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诊断和治疗做一综述。
二、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与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入选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1.3 研究方法 |
1.3.1 病原学检查: |
1.3.2 组别划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椎间隙感染结果与病原菌分布情况: |
2.2 LDH术后并发椎间隙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
2.3 LDH术后并发椎间隙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2)显微镜与经椎板间内窥镜下手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病例纳入标准 |
2.1.3 病例排除标准 |
2.1.4 病例资料 |
2.1.5 症状体征 |
2.2 手术方法 |
2.2.1 术前准备 |
2.2.2 MSLD组 |
2.2.3 PEID组 |
2.2.4 术后处理 |
2.3 评价疗效 |
2.3.1 评价标准 |
2.3.2 评价方法 |
2.3.3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基本情况比较 |
3.2 一般情况比较 |
3.2.1 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
3.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
3.3 疗效比较 |
3.3.1 两组术前术后腰腿痛VAS评分比较 |
3.3.2 两组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 |
3.3.3 两组术前术后ODI评分比较 |
3.3.4 两组术后12 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比较 |
3.4 脊柱稳定性影响 |
3.4.1 两组L5/S1节段术前术后腰椎活动度(ROM)比较 |
3.4.2 两组术前术后腰椎前凸角(LL)比较 |
3.4.3 两组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
4.2 经椎板间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
4.3 MSLD和 PEID的对比 |
4.3.1 MSLD和 PEID两组疗效及优缺点比较 |
4.3.2 MSLD和 PEID两组并发症比较 |
4.4 MSLD和 PEID脊柱稳定性的影响 |
4.5 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3)全内镜下MIS-TLIF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 手术方法 |
2.1 内镜组手术方法 |
2.2 通道组手术方法 |
2.3 术后处理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围手术期评价指标 |
3.2 手术疗效评价指标 |
3.3 实验室及影像学评价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 |
2 围手术期评价指标的比较 |
3 手术疗效评价指标的比较 |
4 实验室及影像学评估指标的比较 |
讨论 |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疾病概述 |
2 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 |
3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
4 全内镜下MIS-TLIF技术 |
4.1 临床疗效与优势 |
4.2 手术技巧和注意事项 |
4.3 手术适应症的把握 |
4.4 手术相关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
5 全内镜下MIS-TLIF术后患者的康复理念 |
6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腰椎术后感染与脑脊液漏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研究报告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手术方式 |
2.3 术后感染的诊断标准 |
2.4 术后感染的治疗方案 |
2.5 术后感染观察指标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无脑脊液漏患者和脑脊液漏患者的感染率对比 |
3.2 两组间(实验组感染伴脑脊液漏组、对照组感染无脑脊液漏组)一般人口学资料与实验室结果之间的比较 |
3.3 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术中相关因素的相关性 |
3.4 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术后相关因素的相关性 |
3.5 实验组相关病例的术后检查 |
3.6 实验组相关病例二次手术 |
第4章 讨论 |
4.1 术前相关因素对于脑脊液漏和感染的影响 |
4.2 术中相关因素对于脑脊液漏和感染的影响 |
4.3 术后相关因素对于脑脊液漏和感染的影响 |
4.4 脑脊液漏导致腰椎术后感染的易感细菌 |
4.5 脑脊液漏导致腰椎术后感染的诊断 |
4.6 脑脊液漏导致腰椎术后感染的治疗措施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腰椎突出症的病因和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健翔理筋推拿治疗腰椎间盘摘除术后腰腿痛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传统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一、古代医家对于本病的认识 |
二、现代中医的认识与发展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一、发病原因 |
二、发病机制 |
第三节 腰椎间盘摘除术后腰腿痛的治疗 |
一、中医中药的治疗 |
二、注射疗法 |
三、手术治疗 |
四、康复治疗 |
五、药物治疗 |
第四节 总结与展望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腰椎间盘摘除术后腰腿痛的诊断标准[74]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治疗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四、数据收集整理及统计学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疼痛评分对比 |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JOA评分对比 |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ODI评分对比 |
四、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腰椎间盘摘除术后腰腿痛的诊疗现状 |
第二节 腰椎间盘摘除术后腰腿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
第三节 健翔理筋推拿的治疗特点 |
第四节 研究结论 |
一、健翔理筋推拿治疗起效的关键因素 |
二、健翔理筋推拿的疗效评定 |
第四章 归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6)单侧钉棒固定椎间融合270°复合植骨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椎间失稳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前言 |
2 资料 |
2.1 一般资料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及剔除标准 |
3 方法 |
3.1 术前准备 |
3.2 手术方法 |
3.3 手术治疗后处理 |
3.4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标准 |
3.5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4.1 A、B两组不同手术方式的时间及术中出血量 |
4.2 影像学结果 |
4.3 临床疗效评价 |
4.4 手术及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脊柱调曲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试验 脊柱调曲法联合经皮椎间孔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分组情况 |
2.方法 |
2.1 手术方法 |
2.2 术后处理 |
2.3 康复治疗 |
2.4 主观症状评价 |
2.5 影像学评价(脊柱骨性参数) |
2.6 临床疗效评价 |
2.7 指标观察时间节点 |
2.8 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结果 |
1.治疗前样本资料分析 |
1.1 两组年龄、体重指数、病程分布对比 |
1.2 两组病变节段及性别对比 |
2 临床疗效结果及分析 |
2.1 PELD术前、术后临床效果评价 |
2.2 PELD术后康复治疗效果评价比较 |
2.3 临床疗效比较(改良MacNab标准) |
第三部分 讨论 |
1.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 |
1.1 椎间孔镜技术治疗LDH的应用范围 |
1.2 椎间孔镜治疗LDH的技术优势及疗效 |
2 影响PELD术后疗效相关风险因素 |
3.现代医学对术后康复治疗的认识 |
4.传统医学对于PELD术后康复治疗的认识 |
5.脊柱调曲法应用PELD术后康复治疗的研究 |
5.1 脊柱调曲法的理论基础 |
5.2 PELD术后应用脊柱调曲手法的作用机制探析 |
5.3 脊柱调曲法在PELD术后康复疗效的分析 |
6.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件2 伦理审查表 |
附录3 JOA评分表 |
附录4 VAS评分表 |
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一、发表论文 |
二、参研课题 |
三、获得奖励 |
四、学术交流 |
(8)杜仲腰痛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脊柱内镜术后残留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
1.2 LDH的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器械及物品 |
2.3 手术步骤 |
2.4 术后处理 |
2.5 分组处理 |
2.6 观察方法及疗效评价指标 |
3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手术前后各随访时间点各评价指标比较 |
4.3 临床疗效评价 |
4.4 并发症及不良事件 |
5 讨论 |
5.1 LDH的治疗现状 |
5.2 PELD治疗LDH的优缺点 |
5.3 PELD术后残留症状的分析及治疗 |
5.4 杜仲腰痛丸治疗PELD术后残留症状的作用机理 |
5.5 研究结果分析 |
6 结语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经皮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MRI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后椎间隙感染病人中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
一、对象 |
二、方法 |
三、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10)有创操作后椎间隙感染的诊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 |
2 有创操作后椎间隙感染的诊断 |
2.1 临床表现 |
2.2 影像学检查 |
2.3 实验室检查 |
3 椎间隙感染的治疗 |
3.1 保守治疗 |
3.2 手术治疗 |
3.3 手术后的处理 |
4小结 |
四、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与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J]. 赵兵,黄海锋,尹振宇,羊刚毅,宋晋刚. 河北医学, 2021(04)
- [2]显微镜与经椎板间内窥镜下手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D]. 康鹏程. 南华大学, 2020(01)
- [3]全内镜下MIS-TLIF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研究[D]. 文杰.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1)
- [4]腰椎术后感染与脑脊液漏的相关性分析[D]. 雷毕鹏. 长江大学, 2020(04)
- [5]健翔理筋推拿治疗腰椎间盘摘除术后腰腿痛的疗效研究[D]. 苏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单侧钉棒固定椎间融合270°复合植骨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椎间失稳的疗效[D]. 马航. 河南大学, 2019(01)
- [7]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脊柱调曲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毕华焱.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杜仲腰痛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脊柱内镜术后残留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D]. 董世健.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MRI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后椎间隙感染病人中的诊断价值分析[J]. 卞颖飞. 临床外科杂志, 2019(02)
- [10]有创操作后椎间隙感染的诊疗[J]. 郭菲宇,祝永刚,刘志超,肖辉灯,张万翔,卢通,李春根,柳根哲.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