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挥龙头作用搞好科教兴农(论文文献综述)
黄小晶[1](2002)在《农业产业政策理论与实证探析》文中指出本课题是在国家农业产业政策不断完善和产业经济学科科学发展的背景下,从农业产业政策的实践出发,从大农业产业结构、组织、技术、资金、劳动力、土地等资源配置以及区域布局、国内外关联等角度,以农业产业政策与农业发展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提出了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取向,初步形成和发展了政策理论。全文共分9章,主要运用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比较等理论,实证、规范经济学研究等方法进行探讨,对农业产业政策实施绩效、农村需求结构、就业结构、农业生产要素和布局、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国际化等命题以及对策建议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评析。本课题研究主要有以下创新观点:①初步搭建了农业产业政策和结构理论框架,设计了政策和结构体系图;②延伸了“农业”概念外延,提出了“大农业”的构想;③提出了农业产业经营组织再造和创新的公司化发展方向,设置了农业产业化、公司化发展模式图和产业化公司模型图;设计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图和农业资金投入效益模型图;④提出了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行内外贸一体制的观点;⑤建立了农业保障体系参照图,建议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乡镇、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发展;⑥剖析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区域布局、科技创新、农产品市场体系;⑦提出了加大农产品物流配送的整体思路;⑧提出了农业支撑体系新观念及扩大政府支农范围、重构农业保险体系、扶持弱势群体的政策建议。
肖万飞[2](2000)在《黑龙江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系统研究科教兴农基本理论基础上,比较、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从黑龙江省实际出发,采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黑龙江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应注意的问题和对策。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1.科教兴农的基本理论。 2.科教兴农的国内外比较与启示。 3.黑龙江省科教兴农的现状及问题评析。 4.黑龙江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对策。
胡若哲[3](2017)在《为现代农业强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智力支持和动能供给——关于坚持创新引领优化科教兴农工作机制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战略,这对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坚持创新引领优化科教兴农工作机制,在促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上形成新模式,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上探索新机制,在科技进步引领农业现代化方面走出新路子。一、充分认识坚持创新引领优化科教兴农工作机制的必要性、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
葛信勇[4](2004)在《重庆市山区农村科教兴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立足重庆山区农村,通过理论借鉴与阐释,为科教兴农提供了理论依据.接着分析了重庆市山区实施科教兴农的战略背景和重庆市山区农村科教兴农的现状。综观重庆山区农村,科教兴农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山区农村由于长期封闭式、掠夺式的粗放经营,仍未摆脱生态恶化与经济衰落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19个区县还有较大面积的农村贫困地区和脱贫难度较大的80多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农民收入较低;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环境较差;科教事业落后,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不理想。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不清,方向不明,特别是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社会结构等关键性结构转型滞后:山区农村贫困面大,农民增收难,科技教育事业发展滞后,山区农村的经济建设尚未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论文通过归纳分析找出了影响重庆山区农村科教兴农的障碍因素是:农业科技有效供给不足,支撑条件的缺乏;农业科技有效需求不足,农业收入低,科技冲动不足,农业劳动者素质低,科技成果应用能力差;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科技推广不力,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认识不到位。 本文通过对法国和日本两国山区农村科教兴农经验的借鉴给我们带来有益启示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教投入,千方百计提高劳动者素质。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加速脱贫致富步伐。因地制宜,发挥区域品牌优势,促进产业化的发展。用高新技术支撑企业,以促进山区地区产业的升级,为企业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培养人才。 重庆市山区农村科教兴农的战略思想应该是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坚持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需要,以解决调整农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技术问题为主线,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为突破口,完善和强化精干高效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及农民培训的运行机制,满足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山区农村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教育需求。提出科教兴农战略的三个阶段战略目标,争取到2030年,山区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高效农业体系趋与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全建立。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到 80%。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程度11年以上。山区农民纯收入达到7000元。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完全纳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的轨道。实现重庆山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 论文根据战略目标提出了科教兴农的战略重点。一是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体系建设:二是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农村人力资源培育,实施人才培养科技行动。四是推进山区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根据战略思想、目标和重点.重庆山区农村科教兴农应采取以下战略措施:一是加快山 西南农业大学硕卜学位论文旦巨口旦旦旦旦口目照照照口口纽口口组里里旦互.里里目口里里纽里里皿里口里口里里里里里里里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加快技术推)’‘和成果转化:一是加人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二是加快山区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小规模农业”:四是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加强农业技术推)’‘和成果转化;五是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山区农村科教兴农的投入;六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重庆山区传统农业。 本论文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看待科教兴农问题,把它作为有效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置放在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整体框架中加以研究。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科教兴农是重庆山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的客观要求,也是山区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由社会土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机制决定的:重庆山区农村科教兴农必须加强组织领导「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力度;科教兴农首先要兴科教。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振兴山区,必须首先振兴教育。发展山区农村教育是科教兴农的关键。积极推进山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行二教统筹,在确保“两基”巩固提高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人力发展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快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步伐,全面提高山区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科教兴农的核心是科技成果转化。必须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则和农业产业特点的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和应用组织,实行农科教相结合,建立良好的农科教结合运作机制。完善成果转化的供求机制,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激励机制,建立农业科技成果的市场转让机制和农业科技产业化的风险投资机制等。 根据重庆山区农村科教兴农的战略构想
聂海[5](2007)在《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既给我国农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又对我国农业发展、农产品流通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出新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原有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已不适应农业国际化和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需要改革和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推广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初步打破了原有的以政府为主体的科技推广体系,不断增强市场机制在科技推广中的作用,加速了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了农业经营集约化水平的提高。但是我国新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尚未建立起来,在改革中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和冲突,作为农业科技创新重要源头之一的农业大学,其农业科技推广的优势和潜能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严重浪费了农业大学的推广资源。本文以理论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前提,运用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发展趋势及改革取向。论述了我国大学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的优势与动力,总结了大学进行农业科技推广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的典型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农业科技需求的变化趋势,借鉴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成功经验,构建了符合国情的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重点探讨了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基本框架、基本类型以及平台建设,提出新模式的运行机制及保障措施。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导论主要论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阐明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及可能创新点。第二章农业科技推广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农业科技推广的涵义以及农业推广框架原理、农业创新扩散原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原理、农民行为改变原理等四个农业科技推广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当代世界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模式。本章为全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分析及其改革取向我国现行的政府主导型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曾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WTO的新形势下,该体系出现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管理体系不规范、机制不灵活,推广与科研、教育三者之间衔接不紧密,农业科技推广费用严重不足,农业科技供给与需求脱节,农技推广队伍不稳定,农业推广资源的配置与农民“最后一公里”的需求不适应等,出现了“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需要完善和创新。分析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发展趋势及其改革取向,认为完善和创新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应以充分发挥大学的农业科技推广优势与潜能为出发点,以建立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作为改革的切入点。第四章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的实践与探索我国的农业大学具有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得天独厚的科技、人才与信息优势,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已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为我国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一支重要的农业科技推广力量,也是我国多元化推广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典型的推广模式,如“农业专家大院”模式、“农业信息咨询”模式、“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农业科技大篷车”模式等,总结和分析这些典型模式的成功经验与启示,为下一步构建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奠定了基础。第五章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的构建在分析和借鉴美国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新模式在政府的指导与推动下,依托大学的科技人才优势,以项目为纽带,横向整合基层推广组织和科研机构等各种农业科技推广资源,形成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推广的合力,发挥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模式的基本类型有政府+大学、大学+企业、大学+协会、专家+市场四种。模式以大学的农业试验示范站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基础,以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和农业教育培训体系为支撑,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科技示范户、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培训服务。第六章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的运行机制与保障措施建立了推动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顺利实施的六种运行机制,主要有大学推广模式的管理机制、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机制、规范有序的项目运作管理机制、大学自主设立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的筹资机制、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的农民参与式机制以及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的内在动力机制等,提出保障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正常运行的六项措施,主要有加强政策法律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推广财政投资的导向作用、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科技有效利用以及加强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试点工作等。
杨胜才[6](1998)在《关于民族地区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论述了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总结了近年来民族地区科教兴农所取得的成就及不足,并就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对策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7](2006)在《科教兴农示范县建设模式——高等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有益尝试》文中研究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高等教育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辽宁省教育厅1998年在辽南的大石桥市进行科教兴农示范县建设工作,大石桥市科教兴农示范县建设的实践经验表明,科教兴农示范县建设是发挥高等学校优势、“教科农”结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种科学可行模式。
王倩[8](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历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龙江垦区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农业建设发展道路的“先行者”,在中国农业建设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中国农业建设贡献巨大。基于新时代这一全新历史方位,在改革全面深化的历史背景下,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历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纵观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历程,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是其中一脉相承的逻辑主线。本文从这一逻辑主线出发,结合历史文献研究法、依据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实际情况与特点,分阶段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历程,从中总结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改革开放以前(1945-1978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集体化”和“机械化”初步解放和发展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生产力,揭开了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序幕。改革初探阶段(1979-1995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一靠政策,二靠科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生产力,加强了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改革深化阶段(1996-2012年),江泽民和胡锦涛等党的中央领导围绕“规模化”、“产业化”和“科教兴农”,立足垦区农业实现第一次飞跃后的新发展实际,深入推进了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改革全面深化阶段(2013-至今),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规模化”与“科技兴农”为重点领导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开创了黑龙江垦区农业发展的新局面。在历届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下,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在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主要包括: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农业建设;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垦区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维护职工利益。基于对历史的梳理得出现实启示,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必须加强党对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领导,推动垦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坚守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主线,把握改革全面深化的导向;依靠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提升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力水平。相比于既往研究,本文着重在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从中国共产党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解放和发展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力的逻辑主线出发,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历程。其次,在研究内容上,丰富了新世纪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实践的内容。
张玉麟[9](1997)在《略论农业产业化与科教兴农》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在我国农村兴起的农业产业化,为我国长期实施的科教兴农战略提拱了新的楔机和要求。本文着重阐述应如何根据农业的产业特征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来确定实施科教兴农的新思路,按照农业产业化要求做好科教兴农工作;同时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使农业产业化和科教兴农在良性互动中求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于·布仁巴雅尔[10](2003)在《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博士学位论文《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研究》,所涉及到的是一个在国内外研究极为薄弱的重大现实问题。论文对西部大开发、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等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的实践和理论问题,以侧重质性研究的实地调查为基础,运用人类学的整合性分析法和跨学科分析法,探讨了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的特点、基本原理和实践对策,尤其是充实民族文化、现代科技文明与民族地区乡村持续和谐发展相整合的理念。因此,该论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独特的学术价值。 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部分:(1)基础理论研究:阐释民族地区实用科技培训推广的基本理念;分析制约民族地区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民族文化传统等独特因素的影响,以阐明其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的特点;(2)历史研究:总结我国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发展历程、主要经验与教训;(3)调查研究:探明当前民族地区乡村科技培训与推广的实践举措、面临的主要挑战与特殊问题;(4)对策研究:借鉴国内外科技推广培训的制度和实践项目,尤其是比较具有跨时空、跨文化适应性、可供民族地区借鉴的策略、技术和手段,探讨促进当前民族地区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的革新对策,包括体制改革、项目运作和质量保证等方面。其中,现实研究和理论研究是重点,对策研究是难点。 作为专门、深入探讨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第一篇博士学位论文,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和创新之处在于,其一,指出了村民个体的文化资本和意识状态是制约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重要因素;其二,论证了乡村科技推广培训本质是民族地区个体社会化和社区文化变迁的重要手段;其三,阐释了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公益性及其政府的责任;其四,剖析了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目标和内容的全面性及其理念;其五,说明了高校制度化地纳入乡村科技推广体系的重大意义;其六,说明了乡村科技推广培训中重视弘扬科学精神与批判意识的重大意义和操作技术;其七,系统地阐述了现代科技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张力及其在推广培训中的调适。
二、发挥龙头作用搞好科教兴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挥龙头作用搞好科教兴农(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产业政策理论与实证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文详细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农业产业政策理论与产业发展趋势 |
1.1 “农业”与“大农业”范畴的比较 |
1.2 建立现代“大农业”体系 |
1.3 农业产业地位、产业经济理论 |
1.4 产业政策创造了发达国家经济奇迹 |
1.5 自古以来广泛存在的中国农业政策 |
1.6 改革开放前中国农业政策绩效评析 |
1.7 农业产业政策问题在我国的提出 |
1.8 农业发展趋势 |
1.8.1 世界各国农业份额下降的规律 |
1.8.2 周期性结构失衡和产业的波动运行 |
1.8.3 中国农业份额下降非常态变动成因 |
1.8.4 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
1.9 小结 |
第二章 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
2.1 产业结构理论溯源 |
2.2 农业产业结构、结构政策定义及构成 |
2.3 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
2.4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部门结构政策 |
2.4.1 农业发展阶段的划分 |
2.4.2 农业产业结构政策沿革 |
2.5 农业产业结构宽化、优化、合理化及高度化问题 |
2.5.1 乡镇企业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
2.5.2 私营经济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
2.5.3 “三资企业”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
2.6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
2.7 农业产业结构政策效应评析 |
2.8 小结 |
第三章 农业产业组织政策 |
3.1 产业组织政策理论溯源 |
3.1.1 SCP框架主要内容及三者间关系 |
3.1.2 对SCP框架的评析及框架理论的发展 |
3.1.3 寡头垄断竞争市场上企业行为与经济绩效 |
3.1.4 SCP框架理论研究的借鉴意义 |
3.2 农业产业组织政策 |
3.3 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 |
3.3.1 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地区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3.3.2 中国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3.3.3 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相关政策回顾 |
3.3.4 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政策性障碍 |
3.4 小结: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主体问题 |
第四章 农业产业区域政策 |
4.1 区域产业经济理论及实践 |
4.1.1 区域产业经济理论 |
4.1.2 区域产业经济政策理论在中国的运用 |
4.1.3 中国农业生产力布局现状及变化趋势 |
4.1.4 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差异成因分析 |
4.1.5 基地建设和主导产业带形成的几个阶段 |
4.2 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研究 |
4.2.1 古代农业产业生产及政策变迁的启示 |
4.2.2 广东省的产业布局划分 |
4.2.3 现代广东农业产业地区政策 |
4.3 国内外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
4.3.1 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
4.3.2 境外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
4.4 国际上若干国家农业产业政策 |
4.4.1 主要发达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和结构 |
4.4.2 发展中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和结构 |
4.5 小结 |
4.5.1 中国农业产业区域政策评析 |
4.5.2 比较与启示 |
第五章 农业投入结构与农业产业政策 |
5.1 农业产业资金投入政策 |
5.1.1 资金投入政策理论溯源 |
5.1.2 农业产业资金类型、特征及形式 |
5.1.3 农业产业资金投入体系 |
5.1.4 农业产业资金投入政策回溯 |
5.1.5 外国政府农业资金投入情况 |
5.1.6 农业产业资金投入存在的问题 |
5.2 农业产业土地投入政策 |
5.2.1 土地投入政策理论溯源 |
5.2.2 农业产业土地投入政策回溯 |
5.2.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评析 |
5.2.4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评析 |
5.2.5 土地流转政策评析 |
5.3 农业产业人力投入政策 |
5.3.1 人力资源政策理论溯源 |
5.3.2 劳动力资源与人力资本 |
5.3.3 农业产业人力资源政策基本要求及特点 |
5.3.4 农业产业人力资源投入现状 |
5.3.5 中国城镇就业结构政策 |
5.3.6 中国农村就业结构与农业产业政策 |
5.4 农业产业技术投入政策 |
5.4.1 农业产业技术政策理论溯源及政策回溯 |
5.4.2 技术、农业产业技术与高新技术 |
5.4.3 农业产业技术投入的重要性 |
5.4.4 中华民族的创新力及国家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 |
5.5 农业产业投入与产出分析 |
5.6 小结 |
第六章 农业国际化与农业产业政策 |
6.1 农业市场化与农业产业政策 |
6.1.1 产业关联理论与政策 |
6.1.2 市场的历史成因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形成 |
6.1.3 以价格改革为主线的改革历程 |
6.1.4 影响农产品价格的政策因素 |
6.2 农业国际化、区域产业国际化的内涵 |
6.3 中国及国外主要农业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及政策支持 |
6.3.1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框架及农业保护政策 |
6.3.2 农业发达国家农业产业政策 |
6.4 各国农业产业政策的借鉴意义 |
6.5 农业国际化对中国农业影响的利弊分析 |
6.6 小结 |
第七章 农业产业关联政策 |
7.1 产业关联理论与政策 |
7.1.1 区域产业关联的内涵 |
7.1.2 产业关联政策理论 |
7.2 在“经济相对过剩”背景下的需求结构 |
7.3 增收减负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
7.3.1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利益问题 |
7.3.2 农民负担其实又是农民收入问题 |
7.3.3 农民增收主要碍障是结构问题 |
7.4 扶贫问题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
7.4.1 扶贫政策理论溯源 |
7.4.2 我国农村扶贫政策沿革 |
7.4.3 我国农村扶贫政策的制约因素 |
7.5 城镇化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
7.5.1 城镇化推进政策沿革 |
7.5.2 国家政策推动城镇化进程动因分析 |
7.5.3 城镇化推进的政策性障碍 |
7.6 可持续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
7.6.1 可持续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回溯 |
7.6.2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障碍 |
7.7 小结 |
第八章 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取向 |
8.1 农业产业政策执行绩效及对农业产业结构框架的构想 |
8.2 新形势下中国农业产业政策调整依据 |
8.3 农业产业政策调整的目标和取向 |
8.4 农业产业政策调整的方法和途径 |
8.4.1 农业产业政策调整方法 |
8.4.2 农业产业政策调整思路 |
8.5 农村产业结构政策调整选择 |
8.5.1 合理调整农业产业部门结构 |
8.5.2 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 |
8.5.3 合理调整高新技术产业结构 |
8.6 加快农产品物流配送的政策选择 |
8.6.1 做好“现代物流”“枢纽”文章 |
8.6.2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
8.6.3 建立生产、加工、流通中介服务组织 |
8.6.4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
8.6.5 推进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 |
8.7 建立农业支撑体系政策选择 |
8.7.1 转变政府职能 |
8.7.2 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 |
8.7.3 以引进人才为重大工程 |
8.7.4 建设农业保险体系 |
8.7.5 加快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
8.7.6 加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力度 |
8.7.7 增收减负和扶贫 |
8.7.8 增强动员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能力 |
8.8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择 |
8.8.1 改革农村户籍制度 |
8.8.2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政策选择 |
8.8.3 小城镇发展的政策选择 |
8.8.4 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
8.8.5 私营企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
8.9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选择 |
8.10 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取向 |
第九章 总结与思考(附理论创新及论文要点分布表) |
附表1 国家产业结构政策 |
附表2 国家产业组织政策 |
附表3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 |
附表4 国家产业区域政策 |
附表5 国家产业关联政策 |
附表6 广东各类型产业政策 |
(2)黑龙江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 言 |
第一部分 科教兴农的基本理论 |
一、 科教兴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二、 科教兴农战略的基本内涵 |
三、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意义 |
第二部分 科教兴农的国内外比较与启示 |
一、 科教兴农国内外比较 |
二、 启示与借鉴 |
第三部分 黑龙江省科教兴农的现状及问题评析 |
一、 黑龙江省农业及科教兴农的现状 |
二、 黑龙江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
第四部分 黑龙江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对策 |
一、 确定黑龙江省科教兴农的战略目标 |
二、 明确黑龙江省科教兴农的战略重点 |
三、 制定黑龙江省科教兴农的战略措施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 谢 |
(3)为现代农业强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智力支持和动能供给——关于坚持创新引领优化科教兴农工作机制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充分认识坚持创新引领优化科教兴农工作机制的必要性、紧迫性 |
二、全面把握坚持创新引领优化科教兴农工作机制的主要任务 |
(一)完善创新体系及其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
1. 建立科技资源动态优化机制。 |
2. 完善科技创新任务生成机制。 |
3. 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协作配合机制。 |
4. 畅通科研成果转化应用通道。 |
(二)加强创新体系与推广体系的协同配合,着力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效能 |
1. 共享科技资源和信息。 |
2. 共用科研智慧和成果。 |
3. 协同培训人才和推广技术。 |
(三)加强创新体系与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对接合作,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质量和效益 |
1. 努力提供全产业链技术服务。 |
2. 帮助集群优化原料基地建设。 |
3. 合力推进龙头企业科技进步。 |
4. 建立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
(四)加强创新体系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跟踪服务工作,提高其创新创业致富能力 |
1. 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
2. 引导科技创新服务。坚持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现代经 |
3. 开展创新创业孵化服务。 |
(五)加强推广体系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精准服务,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
1. 研究掌握服务需求。 |
2. 推动科学生产经营。 |
3. 创新推广服务模式。 |
4. 提高精准服务水平。 |
三、加强对坚持创新引领优化科教兴农工作机制的组织保障 |
(一)搞好统筹协调。 |
(二)整合项目资源。 |
(四)实施动态管理。 |
(4)重庆市山区农村科教兴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的内容与结构 |
1.5 研究对象的范围界定 |
第2章 理论借鉴与阐释 |
2.1 基本概念阐释 |
2.2 理论阐释与借鉴 |
第3章 重庆市山区农村科教兴农的战略背景 |
3.1 重庆市山区农村科教兴农的必然性 |
3.2 重庆市山区农村科教兴农的现实意义 |
第4章 重庆市山区农村科教兴农的现状 |
4.1 重庆市山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现状 |
4.2 重庆市山区农村科教发展现状 |
第5章 重庆市山区农村科教兴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 |
5.1 重庆市山区农村实施科教兴农面临的主要问题 |
5.2 重庆市山区农村科教兴农障碍分析 |
第6章 国外山区农村科教兴农经验借鉴与启示 |
6.1 法国山区农村科教兴农经验与启示 |
6.2 日本山区科教兴农对我们的启示 |
第7章 重庆市山区农村科教兴农的战略构想 |
7.1 重庆市山区农村科教兴农的战略思想和基本原则 |
7.2 重庆市山区农村科教兴农的战略目标 |
7.3 重庆市山区农村科教兴农的战略阶段 |
7.4 重庆市山区农村科教兴农的战略重点 |
7.5 重庆市山区农村科教兴农的战略措施 |
第8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发表论文及主研课题—览表 |
(5)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4 论文的基本思路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农业科技推广理论基础 |
2.1 农业科技推广的界定 |
2.1.1 “农业科技推广”溯源 |
2.1.2 农业科技推广的涵义 |
2.1.3 农业科技推广的地位与作用 |
2.2 农业科技推广的基本原理 |
2.2.1 农业科技推广框架原理 |
2.2.2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
2.2.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原理 |
2.2.4 农民行为改变原理 |
2.3 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模式 |
2.3.1 当代世界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模式 |
2.3.2 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界定 |
2.4 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分析及其改革取向 |
3.1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历史演进 |
3.1.1 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科技推广 |
3.1.2 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科技推广 |
3.2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3.2.1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及绩效评价 |
3.2.2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取向 |
3.3.1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发展趋势 |
3.3.2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取向 |
3.4 小结 |
第四章 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的实践与探索 |
4.1 农业科技推广是大学的重要社会功能 |
4.2 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的优势 |
4.2.1 科技与人才优势 |
4.2.2 人才培养与教育培训优势 |
4.3 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的动力 |
4.4 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的发展历程 |
4.4.1 新中国成立前大学的农业科技推广 |
4.4.2 新中国成立后大学的农业科技推广 |
4.4.3 大学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
4.5 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的典型模式分析 |
4.5.1 “农业专家大院”模式 |
4.5.2 “农业信息咨询”模式 |
4.5.3 “农业综合开发”模式 |
4.5.4 “农业科技大篷车”模式 |
4.6 小结 |
第五章 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的构建 |
5.1 美国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经验借鉴 |
5.1.1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的法律基础 |
5.1.2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的组织体系 |
5.1.3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 |
5.1.4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经费 |
5.1.5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特点 |
5.1.6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的经验与启示 |
5.2 我国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的构建 |
5.2.1 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
5.2.2 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
5.2.3 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 |
5.2.4 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基本框架 |
5.2.5 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基本类型 |
5.2.6 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平台建设 |
5.3 大学农业推广模式与传统政府农业推广模式的比较分析 |
5.3.1 大学农业推广模式与政府农业推广模式的比较 |
5.3.2 大学农业推广模式的特点与作用 |
5.4 小结 |
第六章 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运行机制与保障措施 |
6.1 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运行机制 |
6.1.1 建立推动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的管理机制 |
6.1.2 建立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机制 |
6.1.3 建立规范、有序的项目运作管理机制 |
6.1.4 建立大学自主设立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的筹资机制 |
6.1.5 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的农民参与式机制 |
6.1.6 建立大学科技推广的内在动力机制 |
6.2 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的保障措施 |
6.2.1 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
6.2.2 强化农业科技推广财政投资的导向作用 |
6.2.3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 |
6.2.4 加快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
6.2.5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科技有效利用 |
6.2.6 加强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试点工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科教兴农示范县建设模式——高等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有益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教兴农示范县建设的主要特点 |
1.按省立项目实施, 以省县书面协议为保证 |
2.建立科教兴农工作组织, 形成领导保障机制 |
3.健全科教兴农人员管理办法, 落实工作待遇 |
4.制定建设规划, 明确任务目标 |
二、科教兴农示范县建设的实施模式 |
1.抓典型引路 |
2.抓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 |
3.抓示范项目 |
4.抓科技培训 |
5.抓定向服务 |
6.抓成果转化 |
7.抓宏观指导 |
三、参与科教兴农示范县建设工作的主要体会 |
(8)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一、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二、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个体化”到“集体化”、“机械化”:改革开放前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开发与建设(1945-1978)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开发与建设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 |
第三章 “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改革初探阶段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1979-1995) |
第一节 改革农业生产关系实现农业“第一次飞跃” |
一、“包、定、奖”责任制的恢复与改进 |
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与推广 |
三、家庭农场掀起农业生产关系改革高潮 |
第二节 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力 |
一、第一批农业现代化试点的建立 |
二、垦区科研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
三、一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的开展 |
第三节 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及新挑战 |
一、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 |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
第四章 “规模化”、“产业化”与“科教兴农”:改革深化阶段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1996-2012) |
第一节 调整农业生产关系探索农业“第二次飞跃” |
一、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稳步推进 |
二、新的土地承包制度的陆续出台 |
三、农业产业化局面的逐渐形成 |
第二节 科技引领下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
一、农业现代化战略部署的提出 |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装备工程的实施 |
三、“科教兴农”战略的纵深发展 |
第三节 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及新挑战 |
一、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 |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
第五章 以“规模化”和“科技兴农”为核心:改革全面深化阶段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2013-至今) |
第一节 改革农业生产关系冲刺农业“第二次飞跃” |
一、“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部署 |
二、农工(民)专业合作社的迅速发展 |
三、土地承包制度的逐渐完善 |
第二节 “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 |
一、“藏粮于技”战略的不断落实 |
二、“藏粮于地”战略的有序实施 |
三、数字农业的迅速兴起 |
第三节 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及展望 |
一、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 |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新时期展望 |
第六章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历史经验 |
一、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农业建设 |
二、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 |
三、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垦区实际 |
四、坚持以人为本,维护职工利益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现实启示 |
一、加强党对垦区农业建设的领导,推动垦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
二、坚守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主线,把握改革全面深化的导向 |
三、依靠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提升垦区农业生产力水平 |
第七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文献综述 |
第二节 研究的方案与实施 第二章 历史背景考察:中国乡村科技推广培训发展回顾 |
第一节 旧中国乡村教育改良实验与科技推广思想的萌芽 |
第二节 新中国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演变 |
第三节 中国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历史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现状调查: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个案研究 |
第一节 西南个案: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
一. 拉祜族与澜沧县概况 |
(一) 拉祜族的族源与历史 |
(二) 拉祜族文化特点 |
(三)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社会经济发展 |
二. 近年乡村技术推广培训的举措.成就和问题 |
(一) 对教育部门的调查:成人教育项目 |
(二) 对农业部门的调查:电脑农业专家系统 |
(三) 基层调查:东回乡 |
第二节 西北个案: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 |
一.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概述 |
二. 巴州农业经济发展:访州计划发展委员会负责人S先生 |
三. 近年乡村推广培训的举措.成就和问题 |
(一) 对教育部门的调查:成人教育项目 |
(二) 对农业部门的调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
(三) 对畜牧部门的调查 |
(四) 基层调查:巴音布鲁克牧区 |
第三节 个案分析 |
一. 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特殊性 |
二. 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制约因素 |
三. 小结 第四章 理论阐释: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理念 |
第一节 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本质 |
一. 对于村民个体:不断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
二. 对于乡村社区:促进社会文化变迁的手段 |
第二节 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公益性质 |
一. 经济学的分析:农业的基础地位 |
二. 教育学的分析:全民教育的理念 |
第三节 确定科技推广培训目标和内容的基本理念 |
一. 目前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目标的局限 |
二. 确定实用科技培训目标和内容的基本理念 |
第四节 学习心理与科技推广培训 |
一. 成人学习心理的角度 |
二. 跨文化学习心理的角度 |
第五节 科技推广培训中的文化问题 |
一. 现代科技文化的影响力 |
二. 现代科技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间的张力 |
三. 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间的张力 |
四. 推广培训中现代科技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间张力的调适 第五章 对策研究: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革新 |
第一节 借鉴研究 |
一. 发达国家案例:美国合作推广制度 |
(一) 美国合作推广制度的发展历程 |
(二) 美国农业推广教育的显着效益 |
(三) 美国农业推广教育特点:农业合作推广服务的机制 |
二. 发展中国家案例:印度个案 |
(一) 政策分析:政府举措 |
(二) 项目个案:运作机制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 体制革新 |
(一) 管理体制 |
(二) 机构设置 |
二. 项目实践革新与质量保证举措 |
(一) 项目实践革新 |
(二) 质量保证举措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相关科研成果 后记 |
四、发挥龙头作用搞好科教兴农(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产业政策理论与实证探析[D]. 黄小晶. 暨南大学, 2002(02)
- [2]黑龙江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研究[D]. 肖万飞. 东北农业大学, 2000(01)
- [3]为现代农业强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智力支持和动能供给——关于坚持创新引领优化科教兴农工作机制的思考[J]. 胡若哲. 河南农业, 2017(01)
- [4]重庆市山区农村科教兴农问题研究[D]. 葛信勇. 西南农业大学, 2004(03)
- [5]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研究[D]. 聂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6]关于民族地区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思考[J]. 杨胜才.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2)
- [7]科教兴农示范县建设模式——高等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有益尝试[J].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教育研究, 2006(10)
- [8]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历程研究[D]. 王倩.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9]略论农业产业化与科教兴农[J]. 张玉麟.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1997(03)
- [10]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研究[D]. 于·布仁巴雅尔. 中央民族大学,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