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出口贸易特点

浙江出口贸易特点

一、浙江出口贸易的特色(论文文献综述)

黄伟新[1](2015)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是特定国际经济环境背景下,一国或地区所处经济发展阶段表现出来的,能够实现外贸平稳增长基础上,不断追求外贸结构优化,外贸经济社会效益提高以及适应资源环境约束下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方式和途径。随着地区外贸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变化,适时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是实现地区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新疆外贸已然处于中亚及周边国家这一传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区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缓慢的现实情境。加快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无疑成为促进新疆外贸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升新疆在国家向西开放中战略地位的不二法门。本文综合运用国际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新疆外贸发展所处的特殊区情,就如何加快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从以下八个章节展开了详细讨论:第一章绪论。首先论述本研究的背景并指明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接下来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从中指出本研究所选择的研究切入点,并对文章的逻辑结构、行文思路、研究内容进行安排,最后还对本文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并对文章作出的贡献进行说明。第二章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首先对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发展、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展开论述。第三章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现状。该章梳理了建国以来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历程及其实践成果,并分析了新形势下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存在的不足,从而总体上理清了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现状。第四章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综合评价。从出口生产环节资源利用方式、国际市场开拓方式、国际市场竞争方式、外贸增进国民收益方式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值法综合测评了金融危机以来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进程和各子系统的转变效果,从中指出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成因进行探讨。第五章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影响因素分析。利用调查问卷收集得到的影响因素评价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和二项分布logistic模型探寻当前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为下文找准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提供了有力依据。第六章国内外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经验及对新疆的借鉴。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成功经验的凝练概括,为明确新疆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取向和缕清转变思路提供了有益启示。第七章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目标取向和路径选择。从新疆区情出发,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取向和转变思路,据此建议采取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驱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企业“走出去”带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区域经贸合作加速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四条可行路径。第八章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保障措施。为保障路径实施能够达到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从科技支撑、制度保障、金融支持、人才引领四个方面提出了可以采取的保障措施。通过全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之后,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纵观建国以来的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历经了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向过渡经济体制时期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再向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三个历史转变阶段。历经六十多年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新疆外贸事业取得了显着成就,表现为: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带来了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而且在外贸结构方面,进出口商品结构有序转换,对外贸易方式愈加多元,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越趋合理,对外贸易疆内区域布局加速调整。而随着新疆外贸出口商品质量的提高以及国际市场开拓方式与竞争方式的多样化,新疆对外贸易竞争力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同时也拉动了地区经济较快增长并带来了社会效益的相应提高。不仅如此,单位出口价值能耗减少以及每单位地产品出口废水、固体废弃物减少使得对外贸易节能环保效益也逐步显现。第二,金融危机以来,新疆外贸发展环境风云变化,虽然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做出了积极调整,但是总体而言,对外贸易所涉及各环节现行发展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形势的新要求,突出表现在外贸出口商品国内生产环节的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外贸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竞争方式落后于形势发展需要,外贸增进国民收益方式的选择局限性明显。第三,衡量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成效,可以对比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前后的优化程度加以描述和评价。总体来讲,金融危机以来的2008年到2010年是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起步探索阶段,之后的2011年到2013年是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调整适应阶段。然而这期间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仍旧处于较低层次之间转变,转变进程不仅缓慢而且稳定性不高,使得新疆当前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尚未发生质的转变。具体从出口商品生产环节的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前后效果来看,新疆本地生产的出口产品其资源利用方式虽然有所尝试向更高水平作出转变,但其不仅没能够持续推进,而且还出现了急速倒退。从国际市场开拓方式转变趋势看,新疆开拓国际市场的方式也是经历了2009年至2011年三年时间的调整适应阶段之后,新疆开拓国际市场的方式已经日益多元化且正逐步趋于优化。从国际市场竞争方式转变前后效果看,新疆外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方式在经济环境变幻莫测时期一直处于调整适应状态,不过这种微幅调整对新疆加快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还是存在一定差距。从外贸增进国民收益方式的转变前后效果看,新疆外贸增进国民收益方式已经发生了积极转变,然而区域分工、产业分工以及企业分工三种方式转变的不稳定性使得外贸增进国民收益方式转变趋势并不稳定,也就反映出新疆外贸在促进国民收益增加的方式上尚未探寻出一条符合新疆本地特点的发展道路。第四,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尚未发生质的转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新疆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表现出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不足、城镇化水平滞后、区域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层次低且运转失衡等因素是决定了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缓慢的首要原因。其次,贸易发展理念中政府视贸易为推动GDP增长手段,企业追求做大做强而非做专做强的发展理念也是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再次,技术创新能力与动力不足也对新疆加快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产生了不利影响。第五,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受到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当前对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起到正向促进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流基础设施质量、资金供给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劳动力素质、外贸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效果以及中亚及周边国家市场需求状况等;而全球产业重新布局、外贸行业竞争秩序、社会治安状况等因素则起到了负向阻碍作用。

陈浩[2](2019)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的是:如何构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即如何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和高水平贸易规则,构建具有世界最高开放形态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使其成为引领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引擎。本文的理论价值在于:界定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概念,明确货物、资本、人员自由流动的原则,通过要素禀赋、全球价值链等理论找到自由贸易港能够聚集国内外优质要素的经济学寓意。本文的应用价值在于:通过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他海关特殊区域的比较以及对中国香港、迪拜、新加坡、汉堡、利物浦等成熟自由贸易港经验和世界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的梳理,探索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差异化发展的模式,重点提出海南建设服务贸易型自由贸易港的路径,探索金融、大宗商品、内陆等不同类型自由贸易港模式。本文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本文沿着“提出问题——理论研究——提出观点--经验借鉴——实践探索—归纳观点”的思路开展研究。研究内容共由七章构成: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论文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基础、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等内容。本章内容属于提出问题部分。第二章是“自由贸易港理论基础”,通过要素禀赋理论、“守夜人”、“凯恩斯主义”、“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公共产品等基础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成长阶段、政府管制理论、全球价值链、新制度经济学等方面试图探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经济学基础。本章内容属于理论研究部分。第三章是“自由贸易港分析”,界定自由贸易港主要特点和“中国特色”的具体体现,以及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区别。本章内容属于提出观点部分。第四章是“全球着名自由贸易港的成熟经验”,通过梳理汉堡、利物浦等“转口贸易型”自由贸易港和中国中国香港、迪拜、新加坡等“综合服务型”自由贸易港的发展历程,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借鉴。第五章是“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和制度经验分析”,介绍TPP、CPTPP、欧盟海关一体化、欧日经济伙伴协定和中国智利自贸升级协定相关情况,为中国自由贸易港建设树立国际标准,争取建设成为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第四和第五章的内容属于经验借鉴。第六章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路径”,从推动消费、服务业、营商环境、金融开放、房地产、人员流动等方面重点探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特点,并浅谈其他内陆型、战略型和特殊功能型自由贸易港的构想设计。本章内容属于实践探索部分。第七章是“结论与讨论”,归纳本文研究形成的结论性观点,探讨本文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对该领域研究提出构想。本章内容属于归纳观点部分。本文认为: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意义重大。一是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亲自部署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下我国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创新举措,也是我国改革进程的必然。二是从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先进经验来看,自由贸易港是全球开放程度最高、货物服务人员高度自由流动的地区,但也存在发展腹地狭窄、本地产业薄弱、政府角色弱化等缺陷。三是从经济学上讲,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和准入壁垒,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政策、规划和法治引导市场行为,避免市场失灵。此外,还要发挥制度设计优势,提高改革效应。四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要特色化发展,既要借鉴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迪拜等自由贸易港成熟经验,又要支持海南根据自身特色建设服务型自由贸易港,因地制宜推动制度创新实现最高水平的开放。本文创新点一是提出如何发挥自由贸易港的“中国特色”。主要特点包括制度设计更为灵活、以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制度创新为核心、注重发挥中国共产党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坚持政府积极作用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发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以及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等;二是通过分析逆全球化的原因,提出全球价值链既体现经济价值,又兼顾社会价值。所以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既要围绕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趋势,通过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创造全球最优的营商环境,为中国企业乃至全球企业深度参与国际价值链提供制度保障,提升经济活动的效率,也要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全球市场的单一化分割,破除行政垄断和资本垄断,推动全球价值链向着普惠、共享的方向改革,体现制度优越性保障公平;三是梳理TPP等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的相关内容,提出中国自由贸易港要对标国际规则和标准,不仅要实现货物、资本、人员便利化流动,更要推动信息化革命带来的全球数据自由流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杨玲[3](2016)在《生产性服务进口复杂度及其对制造业增加值率影响研究——基于“一带一路”18省份区域异质性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经济新常态下,"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更好地由国内经济发展模式转向国际资源配置模式提供了历史契机。本文实证研究后发现进口生产性服务复杂度对"一带一路"18省份制造业增加值率提升有区域异质性特征。沿海5省处于要素驱动、资本驱动过后第二波创新驱动过渡期。西北6省制造业尚处于第一波增长期。东北3省和重庆效应尚不显着。避免"一带一路"战略下"运动式"增长,优先发展地区特色、优势制造产业,升级效果更显着。

祁广军[4](2013)在《“东桑西移”背景下广西蚕丝业发展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种桑养蚕的发源地,至今仍是世界茧丝绸生产、加工与贸易第一大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着主导地位。长期以来,我国蚕丝业主产地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等东部地区。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我国东部地区蚕桑生产规模逐步缩减,桑蚕茧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逐步下降。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实施“西部大开发”,国家有关部门顺势提出了“东桑西移”产业发展战略。地处西部地区的广西,紧紧抓住机遇大力推进蚕丝业发展,短短10年异军突起,用两个5年迈出了坚实的两大步。即第一步“十五”末桑蚕茧产量跃居全国第一,第二步“十一五”末桑蚕丝产量登上全国首位,从而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桑蚕茧丝生产与加工基地。本研究以“东桑西移”为时代背景,运用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即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以及比较分析与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广西蚕丝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在综合产业结构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创新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广西蚕丝业发展研究理论框架。围绕经济效益、政府政策、科学技术三大关键要素,重点研究广西在承接东部蚕丝业转移过程中,产业链各环节取得的实质性发展成效、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分析各大要素对推动产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探讨推进广西蚕丝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一)我国蚕丝业产业转移存在其必然性,地处西部地区的广西有效有序的承接了东部产业转移。蚕丝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表现出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2000年以来,广西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和生丝产量占全国比重逐年加大,规模效益迅速扩大,并连年位居全国总量第一,在我国乃至世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广西首先承接第一产业种桑养蚕的转移,随后第二产业茧丝加工再转向广西,成功实现了“东桑西移”和“东丝西移”。同时“东桑西移”以来广西蚕丝业产业生命周期处在快速成长阶段,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与全国蚕丝业发展进入一个衰退期相比,广西蚕丝业表现出一个朝阳产业的基本特征,成为现阶段促进广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二)经济效益、政府政策和科学技术三大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广西蚕丝业的快速发展。其中,经济效益是驱动产业发展的推手,政府政策是引导产业发展的关键。在自然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拉动下,政府通过加强制度创新、推进公平竞争、放开蚕茧市场,同时加大政策引导和财物扶持,组织发动蚕农种桑养蚕,鼓励企业投资办厂;广大蚕农和加工企业在较高经济效益驱动下,转变为自主发展生产的行为意愿,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产业规模不断扩增、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不断优化调整,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此外,在经济效益驱动和政府政策引导等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为广西蚕丝业科技创新注入了动力,有力的支撑了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从而在理论和实证上阐明了我国“东桑西移”花落广西的根本所在。(三)现阶段广西蚕丝业发展表现出较强的内部优势和一定的内部劣势,同时发展机遇与威胁挑战共存。突出表现的优势为资源禀赋优、比较效益高、科技创新强、市场机制活、政府支持大、管理体制顺等;同时也存在基础设施脆弱、茧丝质量欠佳、精深加工滞后、资金投入不足、技术人才紧缺、经营组织松散等劣势。另现阶段广西蚕丝业的主要发展机遇表现在国家扶持政策力度加大、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加快、市场需求持续稳定增长、区域产业中心正在形成等;但市场价格变化多端、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其他替代品构成威胁、其他高效农作物影响以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等多种威胁与挑战无时不在。鉴此,本研究构建了SWOT分析矩阵,通过产业发展战略对策模型,提出了广西蚕丝业发展应坚持“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利用机会、化解威胁”,选择符合实际并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战略对策,进一步做大、做强、做长、做优广西蚕丝业,全面提升广西蚕丝业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力,促进产业大省向产业强省迈进,续写我国“丝绸之路”新篇章。

查志强[5](2008)在《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研究 ——基于原产地多元化视角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卓有成效的方式之一就是以“块状经济”为鲜明特征的地方产业集群的大量形成和迅速发展。然而,近年来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开始面临严峻的考验,随着资源紧缺、劳动力成本攀升、国际贸易壁垒增多、环境压力凸显等问题的出现,经济增长遭遇了发展“瓶颈”,产业集群的升级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探索和研究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升级路径就显得极为重要。研究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有两种基本思路,一种是从集群内寻找升级的路径,其源泉在于地方性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另一种是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其源泉在于资源的纵向整合。长期以来,多数研究和实践是从第一种思路出发,即从地方性资源整合的思路考虑集群发展问题,但这仍然难以解决产业集群的发展障碍:以丰富的自然资源、较低的工资或者廉价的土地为特征的初级要素禀赋优势难以持续,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缺乏外部强有力的牵引,粗放式增长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损害为代价,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增值空间狭小,处于“大而不强”的尴尬境地。近年来,随着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引入,使得基于第二种思路的研究和实践成为探求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主要内容。已有不少研究成果通过对地方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程度的分析,提出升级的前景和路径选择。然而,综观第二种思路的研究实践,几乎没有从设立境外生产基地实现原产地多元化的视角(包括实施原产地多元化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区域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因素的分析)对地方产业集群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进行过相应的研究。本研究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旨在从原产地多元化的视角切入,探讨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的持续性发展和跨越式升级,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上更有效地解决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问题。本文以“嵌入全球价值链”和“原产地多元化”这两条分析线索,贯穿于研究的始终。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对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升级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评述,剖析了全球价值链背景下浙江产业集群的演化历程,并运用价值链理论对浙江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基本方式进行了归纳。继而,本文从全球价值链体系与OEM企业升级的动态演变关系的分析入手,提出了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OEM企业的升级机制,并将研究结果延伸至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的升级途径,认为:一方面,应遵循全球价值链规律促进浙江产业集群升级,以健全本地价值链体系为前提,以由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到功能升级、价值链升级为路径,对浙江产业集群而言是一个有效可行的升级途径:另一方面,也应基于原产地多元化实现浙江产业集群升级,应当以全球化的视野认识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将低附加值业务外包的选择范围扩大到全球。通过选择合适的国家或地区,在境外投资设立生产基地,转移过剩产能和低端生产环节,省内总部则主攻高端生产环节,并努力实现研发和营销能力的拓展,从而有效实现龙头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地位的提升,并促进产业集群的整体升级。与此同时,本文还提出了根据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不同方式,通过原产地多元化实现产业集群升级的四种途径。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通过对浙江境外生产型企业发展状况的分析,结合面向浙江境外投资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掌握了有关浙江实施原产地多元化现实基础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原产地多元化视角下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的总体战略、路径、产业和区域选择,并给出了若于政策建议。最后,本文以纺织服装产业为例,通过区域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概念的引入,明确了区域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对实现原产地多元化的导向作用。在对纺织服装产业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进行剖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贸易协定纺织品条款(以U.S.-DR-CAFTA纺织品协定为例)的解读,认为基于区域贸易协定实现原产地多元化是浙江纺织产业集群升级的方向,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本文在理论研究部分以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借鉴了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管理学的相关原理,采用价值链分析方法,对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的升级机制和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实证研究中,为了全面分析浙江实施原产地多元化的现实基础和制约因素,本文在写作过程中,通过浙江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境外投资审批系统内大量资料的挖掘,对境外生产型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梳理,保证了基础性资料的真实有效。此外,在杭州、温州、台州三市外经贸局埘外经济合作处的全程协助下,对300家境外投资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37份。在此期间,笔者还有幸到泰国、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进行了考察,对浙江企业在境外设立的生产基地做了实地调研,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最后,笔者选择了嵌入“购买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的纺织服装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它作为充分体现全球价值链上利润不均匀分布的一个极佳例证,价值链的整合程度最高,面临的升级异常之大。基于区域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的分析,建立在笔者为期两个月的作为访问学者在加拿大进行研修的基础之上。笔者在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研修期间,对当时即将付诸实施的“美国——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对其将给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文可以分成两大部分。第一到第四章,是论文的理论部分;第五、六章是论文的实证研究部分。第一章,导论。该章提出了全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探讨了选题的意义和采用的研究方法,梳理出文章的研究框架。第二章,文献综述。该章对全球价值链相关的四组概念(价值链、全球商品链、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进行了界定。然后,对地方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升级和原产地多元化理论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三章,全球价值链下浙江产业集群发展概况。该章对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了评价,通过对其国际化进程的分析,对全球价值链与浙江产业集群的演化关系做了探讨。借鉴全球价值链的相关理论,对浙江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和程度进行了判断。第四章,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的升级机制与途径。该章是理论研究主体部分,构建了浙江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升级的理论框架。从全球价值链体系与产业集群内OEM企业升级的动态演变关系入手,提出了嵌入全球价值链的OEM企业的升级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的升级机制和升级途径。第五章,原产地多元化视角下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该章通过对浙江产业集群实施原产地多元化的现实基础的分析,提出了原产地多元化视角下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的总体战略、路径、产业和区域选择,并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第六章,依托原产地多元化实现产业集群升级——以浙江纺织服装产业为例。该章以纺织服装产业为例,通过区域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概念的引入,明确了区域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对实现原产地多元化的导向作用。在对纺织服装产业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进行剖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贸易协定纺织品条款(以U.S.-DR-CAFTA纺织品协定为例)的解读,提出基于区域贸易协定实现原产地多元化应是浙江纺织产业集群升级的应对之策。最后,是论文的结论与讨论。笔者对论文主要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深化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思考。

刘登攀[6](2019)在《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文中提出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发生了重大战略转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成为亟需回答的时代命题。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进行研究,梳理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论述、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总结了其主要特征,并进而研究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最后提出了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从而尝试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全文共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导论部分包括研究述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等,正文包括五章。第一章着重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首先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的界定,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以前对外开放的区别;其次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之前对外开放理论的梳理,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找到理论渊源,也更好弄清其与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区别;第三则通过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系统总结和分析,为弄清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找到理论基础;第四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的梳理,将其主要归结为开放方向、开放原则、开放路径、开放价值导向、开放与新发展理念、开放与国内治理、开放与世界治理等几个方面。第二章、第三章重点从实践层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这一历史命题。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从总体上、从形式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整体面貌。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的分析,也即对自由贸易区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业扩大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人民币国际化等对外开放战略措施的分析,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其基本内涵包括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第三章通过国内与国际、历史与现实相比较的方法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呈现出的独特特征,从关键角度、从实质意义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解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其他对外开放区别,认清其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历史地位。其主要特征包括在治理方式上所呈现出的治理特征,在中国2000多年对外开放史上所呈现出的历史特征,在全球化500年历史上所呈现出的对于推动新一轮全球化发展的全球化特征,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比较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价值导向特征。论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重点从实践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历史命题。第四章系统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内外部条件,即中国内部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外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内部来看,中国自身所拥有的对外开放优势主要包括庞大内部市场规模优势、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等五方面。中国对外开放的劣势主要包括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营商环境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海外权益保护机制和能力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相比差距较大、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从外部来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机遇主要包括面向发展中国家,抓住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面向发达国家,抓住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面向新科技革命,抢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面向全球治理,抓住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中国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包括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全球经济治理上的挑战、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政治安全等复杂风险的挑战、部分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第五章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通过对新时代对外开放实践和理论的总结,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的依据,并提出了核心战略、保障战略、对美战略、安全战略等四大战略。核心战略是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造中国引领世界发展的竞争力:其目标是塑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其基础是庞大市场和优质产能,其动力是抓住新科技革命机遇、占据价值链顶端,其主体是培育一批世界级跨国公司,其路径是“一体两翼”的建构途径,其保障是完善构建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保障战略是创造有利于实现核心战略的内外发展环境,具体包括: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即国内宏观环境保障,完善海外权益保护机制体系即海外权益保护保障,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即国际治理体系保障。对美战略是中美开展全面战略合作,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安全战略是守住经济安全底线,具体包括: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文章的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结语的第一部分强调了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转型的总体原因。结语的第二部分进一步明确了论文第一章主要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第二章到第五章主要从实践层面回答“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回答前一个问题,第四章和第五章则着重回答了后一个问题。结语的第三部分简明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姜宝中[7](2020)在《中国国家级新区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国家级新区作为区域经济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级新区是由国务院直接批复建设的超大规模综合性城市新区。国家级新区具有多元的战略目标,即承担着解决区域和国家经济发展中各类系统性问题,也肩负着探索区域和城市有效发展路径的重要使命。目前,我国的国家级新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产业融合发展、创新机制体制等方面的示范区和试验区,发挥了带动城市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然而,从国家级新区发展实践来看,仍然存在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分离、管理制度与实际情况缺乏良性互动、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创新要素培育与累积逐年减缓等问题。选择合适的视角和理论方法,探索国家级新区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国家级新区建设成效和面临的问题。利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国际级新区发展对城市经济增长促进作用,以及对城市创新能力促进作用和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这些研究对破除国家级新区发展困境、促进其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只有解决好这些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才能更好的发挥国家级新区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本文以城市地域空间理论、城市网络理论、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发展理论为基础,从国家级新区发展现状为出发点,详细分析国际级新区发展中面临的困难,给出国家级新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基于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分析国家级新区发展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时研究国际级新区发展对城市科技创新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依据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破解国家级新区发展困境的对策建议。首先,基于2006-2018年城市经济发展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研究国家级新区发展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实证结果发现:一方面国家级新区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国家级新区发展拉大了城市之间经济增长的差距。进一步实证分析国家级新区发展对城市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异质性时,实证结果说明:国家级新区发展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既存在区域异质性,也存在城市行政等级异质性。具体来说,国家级新区发展对东部地区城市和南方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着,对中西部地区城市和北方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着,说明国家级新区对城市经济增长促进作用具有区域异质性;国家级新区发展对促进直辖市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对非直辖市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不显着,说明国家级新区发展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具有行政等级异质性。其次,基于2003-2016年中国3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研究国家级新区发展对城市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实证结果发现:国家级新区对城市科技创新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同时,国家级新区在促进城市科技创新方面同样存在区域异质性和城市行政等级异质性。具体来说,国家级新区对东部地区城市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效果显着,而对中西部城市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不显着;国家级新区对直辖市城市科技创新具有一定的作用,而对于非直辖市城市科技创新的作用效果不显着。最后,基于2005-2018年中国3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城市产业结构升级“量”和“质”两方面的衡量指标,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研究国家级新区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实证结果发展:国家级新区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国家级新区对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中具有区域异质性和城市行政等级异质性。具体来说,国家级新区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国家级新区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一方面,国家级新区对东部地区城市和南方城市产业结构“量”的升级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城市和北方城市则产业结构“质”的升级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国家级新区对直辖市地区城市产业结构“量”的升级具有显着效果,但对其“质”的升级产生作用不显着。国家级新区对非直辖市城市产业结构“质”的升级具有显着促进作用,但对其“量”的升级作用不显着。综合上述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可以看出,国家级新区对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均具有促进作用。国家级新区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和行政等级异质性。同时看到国家级新区发展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放缓,且国家级新区自身的发展和建设也面临着各种困境。为此,需要在优化国家级新区的空间布局、促进国家级新区产业优化发展、完善国家级新区治理模式、化解国家级新区的招商引资困难,以及加强国家对国家级新区建设的支持力度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破解国家级新区发展难题,发挥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吕飞[8](2020)在《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即趋势或离差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着变化。根据时间分为长期气候变化、年际间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温室气体排放和其他人为因素被认为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进入21世纪,洪水、风雹、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共同的责任。20世纪70年代,国际社会开始为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努力。《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义务的履行提供了联合履行机制、清洁发展机制和排放贸易机制三种方式;《哥本哈根协议》将“共同减排”的理念和“自下而上”的减排模式确定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新模式;《巴黎协定》的谈判和落实一方面使全球气候治理由“强制温室气体减排”转型为“低碳竞争与合作”,另一方面使“自下而上”的气候治理模式得以固定,开启了气候变化治理的新时代。在国际贸易领域,保护环境与WTO的目标和宗旨并不冲突。国际贸易重视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应对工作,坚持以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指导政策制定,引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表现在气候要素波动和极端气候事件爆发两方面。气温、降水、日照和空气相对湿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带气温和降水的上升幅度略高于中部地带和西部地带,西部地带的日照时间比东部地带和中部地带增加得更快,中部地带相对湿度的上升速度快于东部地带和西部地带。极端气候事件中,旱灾的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分别约占受灾总面积和成灾总面积的一半,水灾的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分别约占受灾总面积和成灾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在新时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同时,实现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目标相适应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展现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对全人类共同利益的责任与担当。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当前农产品出口贸易存在波动幅度较大,逆差逐步扩大,出口市场集中在亚洲,国内货源地相对集中等问题。气候变化影响农产品出口的机理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短期影响作用于农产品出口的供给侧,与农业弱质性、气候变化影响农产品的出口供给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成本增加有关。农业弱质性主要基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两个方面。自然风险是指技术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舒缓自然灾害造成的严重后果。市场风险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缺乏供给弹性,价格信号无法调整当期的农产品供给;二是农产品缺乏需求弹性,价格机制无法对农产品需求进行有效调节;三是农产品缺乏收入弹性,农产品的支出在居民收入中的比例逐步变小;四是农业生产要素的报酬率低于其他产业,因而导致农业生产资源的流失;五是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对环境的贡献具有外部经济的特点,导致农业生产的成本并不能完全从农产品价格中得到回收。气候变化对农产品出口供给的影响通过重新配置农业气候资源,改变农产品生产规律和影响农业生产潜力体现。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增加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三个部分。直接成本是指应用碳减排技术额外增加了农资、机械能源、雇工等方面的费用;间接成本是指应用碳减排技术改变了农业生产要素的技术系数,引起了成本的变化;机会成本是指实施碳减排技术增加了农业生产作业时间,减少了务工收入。长期影响体现在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和贸易壁垒两个方面。气候变化影响了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一是因为气候变化引起气候资源禀赋的变化和气候灾害的冲击,从而改变了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二是因为气候变化改变了生产要素的传导机制、关联产业的影响机制和产业集聚水平,从而影响了农产品出口国的竞争力。低碳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出口影响的经济效应与关税相似。本文选取了2001—2018年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出口贸易总额作为响应变量,特征变量为经济资源、气候资源、气候灾害及农用化学品四类。从实证检验结果来看,地区生产总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农作物播种面积等经济资源和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农药使用量、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等农用化学品对全国的农产品出口影响显着,且重要性排名均在前十位以内;塑料薄膜、农药和化肥等农用化学品对农产品出口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会带来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不利于建设气候友好型农业。与气候灾害相比,气候资源对农产品出口的显着性水平更高,夏季的降水、气温和湿度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更加明显。为降低和消除气候变化对农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建议采用气候指数保险分散风险。在影响东部地带农产品出口的各项因素中,重要性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农药使用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说明东部地带可以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改造,增强农资的利用效率。气候资源方面,春季的降水、湿度、日照对东部地带农产品出口的正面影响比较明显,水灾、风雹灾等气候灾害是次要的负面影响因素,说明东部地带需要更多地关注春季气候要素的变化,同时注意防范水灾和风雹灾,建议通过保险分散风险。经济资源和农用化学品对中部地带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很大,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化肥施用量的影响显着。冷冻灾害对中部地带农产品出口的影响较大且比较显着,这说明中部地带除了要加强农业资源投入,还需要加强冷冻灾害的防范。农用柴油使用量对西部地带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排在首位且十分显着,排在第二的是化肥施用量,且有一定的显着性,这说明农机与农资的投入对于西部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出口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秋季降水量和夏季的平均湿度在重要性排名方面比较靠前,影响也十分显着,反映了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受水资源缺乏的严重制约,建议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总之,无论是全国还是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经济资源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举足轻重。气候资源对农产品出口重要性紧随其后。气候因素对不同种类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异质性较大,夏季平均气温的上升、冬季日照的增加和春季湿度的增加有利于茶叶的出口,但夏季日照的增加及秋冬二季气温的上升不利于茶叶的出口。夏季气温的上升对大米出口有积极的影响,秋季平均湿度的增加则不利于大米的出口。春季气温的上升和夏季平均湿度的上升有利于植物油出口,但冬季气温的上升则不利于植物油出口。农用化学品中柴油使用量和农药使用量的增加有利于茶叶的出口,但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带来气候变暖的压力,化肥的减量施用在增加茶叶出口的同时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塑料薄膜的使用有利于植物油的出口,但不利于缓解气候变化。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实施对策,促进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一是要转变农业发展模式以应对气候变化。建议在农业生产领域广泛应用低碳技术,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同时强化气象灾害预警和预防能力,完善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体系,优化农业气候指数保险机制,使农业生产能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二是要拓宽农业国际合作的渠道。建议加强国际低碳农业合作和国际涉农碳交易合作,充分利用国际低碳资金,规范中国农业碳交易机制。三是要完善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保障机制。建议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强化低碳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同时积极应对国外低碳贸易壁垒,加快国内农业低碳产品认证体系建设和碳标签制度建设。

王艳婷[9](2013)在《外贸发展模式比较与转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正确评价我国现阶段的外贸发展模式,将有助于推动外贸相关产业实现优化升级。本文以我国较有代表性的几个外贸大省,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呈现的不同的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不同的发展路径为分析对象,运用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理论,结合案例与微观经济学统计工具,系统地分析比较上述四个省份的外贸发展模式,以期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找到更有利、更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研究方法上,主要结合经典贸易模式理论和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将通过我国,以及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四省对外贸易模式发展现状的总结,然后采用1978至2012年期间四省的外贸数据,综合运用定性定量结合,数据统计对比等方法,使用图形分析、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福建省的外贸规模、外贸主体、贸易方式、进出口产品结构、外贸竞争力、外贸依存度等方面展开论证和分析,探索不同贸易模式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汪婉盈[10](2020)在《中国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水平测度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国际贸易新形势下,新兴经济体助力全球贸易经济增长,美国等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举措则成为全球贸易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为推进全球贸易便利化,世贸组织等国际组织致力于规范其标准,测度其水平,促进其发展;各国推动贸易合作。为进一步对外开放,自2013年以来,我国已设立18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标国际高标准、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动贸易便利化发展。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贸易便利化存在许多不足,表现在贸易便利化测度体系尚不完善,自贸试验区实践有待改进、量化评估体系并不健全。由此,本文建立我国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进行测度分析。通过归纳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合自贸试验区方案要求,建立三级指标框架,运用层次分析法赋权,从各自贸试验区数据库、管委会获取数据,通过专家评分法、隶属度法等方法量化定性指标、处理定量指标,计算出各地区评分。进一步研究发现:我国自贸试验区发展较不平衡,呈阶梯分布;上海、广东自贸试验区“头雁”效应明显;部分自贸试验区缺乏特色化探索;自贸试验区须防范化解改革带来的风险。利用指标体系框架,本文以浙江自贸试验区作为案例,研究其贸易便利化创新发展及潜在风险。通过较完善的指标体系测度分析,以及案例分析,本文对我国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建设如何进一步发展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二、浙江出口贸易的特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出口贸易的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关于对外贸易动因研究
        (2)关于对外贸易效益研究
        (3)关于对外贸易政策研究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关于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相关研究
        (2)关于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研究
        (3)关于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对外贸易
        2.1.2 对外贸易发展
        2.1.3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
        2.1.4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内生增长理论
        2.2.3 外贸转型升级理论
        2.2.4 竞争优势理论
第三章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现状
    3.1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
        3.1.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1949-1978)
        3.1.2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1979-1991)
        3.1.3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1992-至今)
    3.2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成果
        3.2.1 进出口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3.2.2 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3.2.3 对外贸易竞争力有所提升
        3.2.4 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贡献显着
        3.2.5 对外贸易节能环保效益逐步显现
    3.3 新形势下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存在的不足
        3.3.1 出口商品国内生产环节资源利用方式粗放
        3.3.2 外贸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方式落后
        3.3.3 外贸增进国民收益方式局限性明显
第四章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综合测评
    4.1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1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出口生产资源利用方式指标
        (2)国际市场开拓方式指标
        (3)国际市场竞争方式指标
        (4)外贸增进国民收益方式指标
    4.2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4.2.1 评价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4.2.2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4.2.3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4.2.4 数据来源及处理
    4.3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测评结果分析
        4.3.1 总体效果评价
        4.3.2 分项指标评价
        (1)出口生产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分析
        (2)国际市场开拓方式转变分析
        (3)国际市场竞争方式转变分析
        (4)外贸增进国民收益方式转变分析
    4.4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4.4.1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缓慢
        4.4.2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平稳性不高
        4.4.3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所处层次偏低
        4.4.4 外贸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方式转变水平呈下降趋势
    4.5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存在问题的成因透视
        4.5.1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是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缓慢的首要原因
        4.5.2 贸易发展理念落后是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缓慢的重要原因
        4.5.3 技术创新乏力极大延缓了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加速转变
        4.5.4 多重矛盾交织使得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五章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影响因素分析
    5.1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影响因素的甄选
        5.1.1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影响因素的甄选依据
        (1)国外因素对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2)国内因素对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5.1.2 影响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选择
    5.2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2.1 研究方法
        5.2.2 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统计分析
        (1)数据来源
        (2)样本描述统计分析
        5.2.3 基于因子分析和Logistic模型的计量经济分析
        (1)因子分析
        (2)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
第六章 国内外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经验及对新疆的借鉴
    6.1 主要贸易强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成功经验
        6.1.1 美国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经验
        (1)美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
        (2)美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经验
        6.1.2 德国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经验
        (1)德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
        (2)德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经验
        6.1.3 日本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经验
        (1)日本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
        (2)日本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经验
    6.2 国内相关省区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成功经验
        6.2.1 广东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经验
        (1)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
        (2)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经验
        6.2.2 浙江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经验
        (1)浙江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
        (2)浙江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经验
        6.2.3 广西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经验
        (1)广西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
        (2)广西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经验
    6.3 国内外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经验对新疆的启示
        6.3.1 要认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是循序渐进、逐步升级的过程
        6.3.2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具有趋势性,要掌握其转变方向
        6.3.3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可行路径并不唯一,要因地制宜
        6.3.4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在尊重市场竞争规律同时,要合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第七章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取向和路径设计
    7.1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取向
        7.1.1 实现出口增长从过分依靠廉价要素投入驱动向依靠要素最优配置驱动转变
        7.1.2 实现国际市场开拓和份额提高从机械型抢占向主动和主导型占有转变
        7.1.3 实现外贸由追求数量扩张和高速增长向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
    7.2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
        7.2.1 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7.2.2 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要以竞争优势培育为核心
        7.2.3 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要以品牌塑造为主线
        7.2.4 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7.2.5 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载体
    7.3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设计
        7.3.1 路径一: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驱动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1)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2)以开展产业差异化自主创新推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7.3.2 路径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1)以进出口基地建设培育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基础
        (2)以产业链建设强化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优势
        7.3.3 路径三:推动企业“走出去”带动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1)“走出去”带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选择与路径安排
        (2)“走出去”带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区域选择与路径安排
        7.3.4 路径四:加强区域经贸合作加速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1)参与跨国区域经济合作带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2)推进跨省区域经济合作带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第八章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保障措施
    8.1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科技支撑
        8.1.1 加大科技资源投入,强化科技创新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保障
        8.1.2 创新科技机构运作模式,以高质量科技产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8.2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保障
        8.2.1 改革完善外贸政策,形成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支撑体系
        8.2.2 加强与其他经济政策之间配合,凝聚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合力
    8.3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金融支持
        8.3.1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性金融支持
        8.3.2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商业性金融支持
    8.4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人才引领
        8.4.1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以人才发展支撑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8.4.2 重视人才引进与留用,引聚高层次人才引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第九章 结论和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2)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一、国外关于自由港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自由贸易港的研究
        三、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自由贸易港理论分析
    第一节 自由贸易理论基础
        一、要素禀赋理论
        二、“守夜人”和“凯恩斯主义”
        三、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
        四、公共产品理论
    第二节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理论拓展
        一、交易成本理论
        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三、全球价值链理论
        四、政府规制理论
        五、制度与市场理论
第三章 自由贸易港分析
    第一节 主要特点
        一、货物、资本、人员自由流动(“一线放开”)
        二、坚持政府积极作用,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二线管住”)
        三、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
    第二节 自由贸易港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联系和区别
        一、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情况
        二、共性特点
        三、两者的区别
    第三节 自由贸易港与其他海关特殊区域的不同
        一、保税区
        二、出口加工区
        三、保税物流园区
        四、跨境工业园区
        五、保税港区
        六、综合保税区
第四章 全球成熟自由贸易港的经验
    第一节 汉堡、利物浦等“转口贸易型”自由贸易港
        一、汉堡自由贸易港
        二、利物浦自由贸易港
        三、经验启示
    第二节 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综合型”自由贸易港
        一、新加坡自由贸易港
        二、中国香港自由贸易港
        三、阿联酋和迪拜自由贸易港
        四、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
第五章 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和制度经验分析
    第一节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与CPTPP
        一、TPP
        二、CPTPP
    第二节 欧盟贸易便利化制度
    第三节 欧日伙伴关系协定
    第四节 中国和智利自贸升级协定
第六章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路径
    第一节 海南服务贸易型自由贸易港
        一、建设意义
        二、建设特点
        三、建设路径
    第二节 战略型自由贸易港
        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港(陕西)
        二、京津冀自由贸易港
    第三节 特殊功能自由贸易港
        一、上海金融自由贸易港
        二、舟山国际油品自由贸易港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一 研究结论
    二 研究展望
    三 有待深入的几个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3)生产性服务进口复杂度及其对制造业增加值率影响研究——基于“一带一路”18省份区域异质性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制造业增加值率比较研究
    1. 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增加值率区域异质性特征比较研究②
    2.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增加值率区域异质性比较研究④
    3. 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增加值率区域异质性比较研究①
    4. 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增加值率区域异质性比较研究②
二、生产性服务进口复杂度水平研究
三、生产性服务进口复杂度对制造业增加值率影响研究
    1. 拉力研究
    2. 推力研究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4)“东桑西移”背景下广西蚕丝业发展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产业含义和产业分类的研究
        1.2.2 关于产业转移和产业发展驱动因素的研究
        1.2.3 关于蚕丝业产业结构与产业特征的研究
        1.2.4 关于蚕丝业产业转移与“东桑西移”的研究
        1.2.5 关于蚕丝业发展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产业结构理论
        2.1.2 竞争优势理论
        2.1.3 生命周期理论
        2.1.4 创新理论
        2.1.5 相关理论的启示及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2 研究理论框架
    2.3 研究设计
        2.3.1 研究方法
        2.3.2 研究过程
        2.3.3 研究内容
        2.3.4 论文结构
第三章 广西蚕丝业发展进程与“东桑西移”成效
    3.1 我国蚕丝业发展历史回顾
        3.1.1 蚕丝业的起源与发展
        3.1.2 新中国蚕丝业的复兴
    3.2 广西蚕丝业的形成与发展进程
        3.2.1 广西蚕丝业的形成
        3.2.2 建国后广西蚕丝业的发展
    3.3 广西蚕丝业生产发展现状
        3.3.1 种植规模稳步扩展
        3.3.2 蚕种饲养量稳定增加
        3.3.3 蚕茧生产量持续增长
        3.3.4 桑蚕丝产量快速递增
    3.4 “东桑西移”实施成效
        3.4.1 “东桑西移”花落广西
        3.4.2 “东丝西移”已成定局
    3.5 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3.5.1 我国蚕丝业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3.5.2 广西蚕丝业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济效益的驱动效应
    4.1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
        4.1.1 自然资源优势突出
        4.1.2 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
        4.1.3 生态环境较为适宜
    4.2 区域布局与规模效益
        4.2.1 区域布局趋向合理
        4.2.2 规模效益日趋凸显
    4.3 蚕桑生产成本与收益
        4.3.1 蚕桑生产成本构成
        4.3.2 广西蚕桑生产成本与收益分析
        4.3.3 广西与全国主产区成本与收益比较分析
        4.3.4 与广西特色经济作物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4.3.5 蚕桑生产效益对蚕农生产生计的影响
    4.4 工农业产业结构效益
        4.4.1 加工企业规模效益突显
        4.4.2 工农业结构效益日趋合理
    4.5 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
        4.5.1 国际市场需求相对稳定
        4.5.2 国内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府的管理体制与政策引导
    5.1 组织管理体制
        5.1.1 政府组织机构及其作用
        5.1.2 行业组织及其效用
    5.2 政府的行为定位与公共政策
        5.2.1 制订产业发展规划
        5.2.2 实施产业扶持政策
        5.2.3 建立公平交易制度
    5.3 蚕茧开放市场的效应分析
        5.3.1 我国蚕茧主要收购模式
        5.3.2 广西蚕茧市场的机制创新
        5.3.3 蚕茧市场的开放效应
    5.4 新型生产经营方式的探索
        5.4.1 商品小蚕共育模式的推广应用
        5.4.2 蚕桑生产专业合作组织的兴起
        5.4.3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6.1 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
    6.2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6.2.1 科研教育机构及其作用
        6.2.2 科技队伍的建设与提升
        6.2.3 科技交流合作与重大项目实施
    6.3 蚕桑生产技术体系的创建
        6.3.1 蚕桑品种创新研究
        6.3.2 蚕桑生产技术的创新集成
        6.3.3 科技进步对蚕桑生产的贡献
    6.4 蚕农的技术参与效应
        6.4.1 蚕农的技术需求
        6.4.2 蚕农的首创技术及其效用
        6.4.3 妇女在蚕农家庭中的地位
        6.4.4 蚕区环境卫生的变化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果与发展策略讨论
    7.1 主要研究结果
        7.1.1 广西成功承接我国蚕丝业产业转移
        7.1.2 三大要素共同推进广西蚕丝业的发展
        7.1.3 广西蚕丝业发展历程的启示
    7.2 广西蚕丝业可持续发展策略讨论
    7.3 研究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7.3.1 研究的局限性
        7.3.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研究 ——基于原产地多元化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2.1 全球价值链(GVC)理论
    2.2 地方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
    2.3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升级理论
    2.4 原产地多元化理论
第三章 全球价值链下浙江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3.1 基于产业集群的浙江区域特色经济
    3.2 全球价值链与浙江产业集群演化
    3.3 浙江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分析
第四章 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的升级机制与途径
    4.1 全球价值链体系与OEM企业升级的动态演变
    4.2 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OEM企业的升级机制
    4.3 内生型与外生型产业集群的价值链升级比较
    4.4 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的升级目标与思路
    4.5 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的升级途径
    4.6 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的升级案例分析——以杭州华立集团为例
第五章 原产地多元化视角下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
    5.1 依托原产地多元化实现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现实意义
    5.2 浙江产业集群实现原产地多元化的现实基础
    5.3 《浙江企业境外投资问卷调齐》分析
    5.4 华立集团实施原产地多元化过程中的困难与应对
    5.5 浙江产业集群实现原产地多元化的战略选择
    5.6 依托原产地多元化实现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的政策建议
第六章 依托原产地多元化实现产业集群升级——以浙江纺织服装产业为例
    6.1 纺织服装产业全球价值链概况
    6.2 浙江纺织服装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程度分析
    6.3 基于区域贸易协定纺织品条款的原产地规则
    6.4 解读区域贸易协定实现原产地多元化的实证分析——以U.S.-DR.CAFTA纺织品协定为例
论文结论与讨论
附件1 浙江企业境外投资现状调查问卷
附件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后记

(6)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述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界定
        一、十八大以前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第二节 党的十八大以前对外开放理论综述
        一、中国传统对外开放理论
        二、马克思、列宁对外开放理论
        三、中国近代以来对外开放理论
    第三节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论述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脉络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渊源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渊源
        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关系
    第四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一、开放方向方面的论述
        二、开放原则方面的论述
        三、开放路径方面的论述
        四、开放价值导向方面的论述
        五、开放与新发展理念方面的论述
        六、开放与国内治理方面的论述
        七、开放与全球治理方面的论述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态势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
        一、自由贸易区战略
        二、“一带一路”倡议
        三、服务业扩大开放
        四、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
        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六、人民币国际化
    第二节 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
        一、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
        二、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
        三、“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
        四、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
        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
        六、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特征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治理特征
        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二、创新性与延续性相结合
        三、顶层设计与底层探索相结合
        四、依法治理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五、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六、融入世界与引领世界相结合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特征
        一、中国对外开放历史三个阶段的划分
        二、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1.0时期的复兴
        三、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2.0时期的超越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一、全球化阶段新划分
        二、西方推动的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三、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特征
        一、中国历史及世界其他国家对外开放价值导向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导向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基本条件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优势分析
        一、庞大的内部市场优势
        二、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优势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势
        四、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优势
        五、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优势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劣势分析
        一、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
        二、营商环境条件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
        三、海外权益保护体系处于起步阶段
        四、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比差距较大
        五、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
        六、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机遇
        一、面向发展中国家,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
        二、面向发达国家,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
        三、面向新科技革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
        四、面向全球治理,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挑战
        一、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
        二、全球经济治理的挑战
        三、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
        四、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依据及构成
        一、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主要依据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基本构成
    第二节 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
        一、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基本分析
        二、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必要基础
        三、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动力
        四、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市场主体
        五、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建构路径
        六、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
    第三节 创造有利的内外发展环境
        一、持续推动国内改革,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
        二、完善海外权益保护体制,提供有效外部救济体系
        三、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改革,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
    第四节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一、战略对抗将导致双输,损害双方的战略利益
        二、战略合作将带来双赢,有益于双方战略利益
        三、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共同为世界和平发展做贡献
    第五节 守住经济安全底线
        一、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
        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三、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
        四、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中国国家级新区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城市经济增长的研究
        1.3.2 关于城市空间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1.3.3 关于城市国家级新区建设的相关研究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和不足
        1.6.1 主要创新点
        1.6.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经济特区
        2.1.2 开发区
        2.1.3 城市新区
        2.1.4 国家级新区
    2.2 理论基础
        2.2.1 城市地域空间理论
        2.2.2 城市网络理论
        2.2.3 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发展理论
        2.2.4 区域创新理论
    2.3 国家级新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2.3.1 国家级新区推进制度创新的作用机制
        2.3.2 国家级新区促进生产要素集聚的作用机制
        2.3.3 国家级新区引导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
        2.3.4 国家级新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
第3章 国家级新区发展历程与建设成效分析
    3.1 国家级新区发展历程
        3.1.1 新区设立与初步探索阶段(1992-2009年)
        3.1.2 扩大政策实验阶段(2010-2013年)
        3.1.3 进一步增设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
    3.2 国家级新区建设成效
        3.2.1 营商环境显着改善
        3.2.2 实体经济快速发展
        3.2.3 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有效对接
        3.2.4 逐步发展成为宜居宜业新城区
    3.3 国家级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3.3.1 体制机制创新面临严重制约
        3.3.2 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面临重大困难
        3.3.3 招商引资面临巨大竞争和困难
        3.3.4 国家给予政策支持逐渐减少
第4章 国家级新区对城市经济增长促进作用实证分析
    4.1 研究方法阐释
        4.1.1 基本思想
        4.1.2 模型设置
        4.1.3 模型使用条件
        4.1.4 模型检验
    4.2 假说提出
    4.3 计量模型与变量说明
        4.3.1 模型设定
        4.3.2 变量说明与数据特征分析
        4.3.3 共同趋势检验
    4.4 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的结果分析
        4.4.1 基准回归结果
        4.4.2 安慰剂检验
        4.4.3 稳健性检验
    4.5 异质性检验
        4.5.1 区域异质性检验
        4.5.2 城市行政等级异质性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家级新区对城市科技创新促进作用实证研究
    5.1 研究假设
    5.2 研究设计与变量说明
        5.2.1 模型设定
        5.2.2 变量说明与数据特征分析
        5.2.3 共同趋势检验
    5.3 国家级新区发展对城市科技创新的影响
        5.3.1 基准回归结果
        5.3.2 安慰剂检验
        5.3.3 稳健性检验
    5.4 异质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家级新区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作用实证研究
    6.1 假说提出
    6.2 计量模型与变量说明
        6.2.1 模型设定
        6.2.2 变量说明与数据特征分析
    6.3 产业结构升级“量”的检验
        6.3.1 基准回归结果
        6.3.2 异质性检验
    6.4 产业结构升级“质”的检验
        6.4.1 基准回归结果
        6.4.2 异质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相关政策建议
    7.1 优化国家级新区的空间布局
        7.1.1 重点向主要城市群核心城市倾斜
        7.1.2 适度照顾中西部地区大城市
        7.1.3 新区选址应该与原城区相互衔接
    7.2 促进国家级新区产业优化发展
        7.2.1 全力做强做优主导产业
        7.2.2 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7.2.3 努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7.3 加快完善国家级新区治理模式
        7.3.1 加快提升国家级新区的治理能力
        7.3.2 积极探索国家级新区治理新模式
    7.4 积极化解国家级新区的招商引资困难
        7.4.1 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7.4.2 拓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
    7.5 国家应该加强对国家级新区建设的支持力度
        7.5.1 扩大体制机制创新的制度空间
        7.5.2 在重大项目布局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7.5.3 在建设用地指标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7.5.4 在融资方面给予更多便利条件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本章参考文献
2 理论依据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依据
        2.1.1 税收与补贴经济效应理论
        2.1.2 新要素禀赋理论
        2.1.3 农业弱质性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气候变化对农产品出口供给侧影响的研究
        2.2.2 关于气候变化不均衡性对农产品比较优势影响的研究
        2.2.3 关于应对气候变化措施对农产品贸易影响研究
        2.2.4 关于气候变化对农产品贸易模式的影响研究
        2.2.5 文献评述
    2.3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3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与中国农产品出口概况
    3.1 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
        3.1.1 全球温室效应
        3.1.2 全球气候灾害
        3.1.3 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应对
    3.2 中国气候变化及应对
        3.2.1 中国气候要素的波动
        3.2.2 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爆发情况
        3.2.3 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
    3.3 中国农产品生产及出口情况
        3.3.1 农产品的统计范围
        3.3.2 中国农产品生产情况
        3.3.3 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情况
    3.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4 气候变化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机理
    4.1 短期影响机理
        4.1.1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的弱质性
        4.1.2 气候变化对农产品出口供给的影响
        4.1.3 农业碳减排的成本压力
    4.2 长期影响机理
        4.2.1 气候变化对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4.2.2 低碳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5 基于随机森林的农产品出口影响因素重要性分析
    5.1 随机森林简介
        5.1.1 人工智能算法简介
        5.1.2 随机森林原理
    5.2 实证结果及分析
        5.2.1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5.2.2 影响农产品出口各项变量的重要性
    5.3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6 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因素及预测分析
    6.1 基于线性模型的农产品出口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6.1.1 线性模型简介
        6.1.2 实证结果及分析
    6.2 农产品出口预测比较研究
        6.2.1 模型拟合效果
        6.2.2 模型拟合效果比较
    6.3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7 气候变化对不同种类农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7.1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7.2 实证结果及分析
        7.2.1 茶叶
        7.2.2 大米
        7.2.3 植物油
    7.3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8.2.1 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应对气候变化
        8.2.2 拓宽农业国际合作的渠道
        8.2.3 完善农业贸易保障机制
    本章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9)外贸发展模式比较与转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概括
    1.3 论文的基本思路与框架结构
2 外贸模式文献
    2.1 外贸模式(Patterns of Trade)的定义
    2.2 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及发展概述
    2.3 我国对外贸易模式研究文献
    2.4 浙江省对外贸易模式理论研究文献
3 外贸模式发展历程及现状
    3.1 我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变历史
        3.1.1 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之历史沿革
        3.1.2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3.1.3 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3.2 浙江省外贸模式发展现状分析
        3.2.1 浙江最近几年进出口发展主要特征
4 外贸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4.1 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四省的独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4.2 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四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4.2.1 近几年进出口贸易总量呈增长趋势
        4.2.2 对外贸易依存度总体呈扩大态势
        4.2.3 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4.2.4 民营外贸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下降
        4.2.5 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同增长
        4.2.6 市场拓展呈现多元化发展
        4.2.7 区域发展水平有趋向于平衡的态势
        4.2.8 本章小结
5 浙江外贸发展模式特点与转型升级
    5.1 浙江外贸发展模式的特色
    5.2 浙江外贸产业发展模式存在问题
        5.2.1 浙江传统产业的特征
        5.2.2 浙江传统产业的现状
    5.3 浙江外贸发展转型升级的途径
    5.4 浙江外贸发展转型升级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水平测度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应用价值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创新点
    1.6 不足与展望
2 文献综述
    2.1 贸易便利化的定义
    2.2 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
        2.2.1 贸易便利化衡量指标
        2.2.2 贸易便利化测算
    2.3 贸易成本相关理论
    2.4 自贸区贸易便利化建设
    2.5 文献评述
3 贸易便利化与自贸试验区的现实基础
    3.1 贸易便利化的进展
        3.1.1 全球贸易便利化的进展
        3.1.2 我国贸易便利化的进展
    3.2 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现状
        3.2.1 世界自贸区的发展现状
        3.2.2 我国自贸试验区的发展现状
    3.3 小结
4 建设自贸试验区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机理分析
    4.1 贸易便利化的机理分析
        4.1.1 贸易成本的组成
        4.1.2 贸易便利化措施对贸易成本的影响
    4.2 建设自贸试验区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理论分析
        4.2.1 自由贸易理论分析
        4.2.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分析
    4.3 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的影响
    4.4 小结
5 我国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分析
    5.1 与国内外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报告的差异
    5.2 我国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构建
        5.2.1 指标框架
        5.2.2 权重设计
        5.2.3 指标量化
    5.3 我国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水平测度结果分析
    5.4 我国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建设分析
        5.4.1 发展较不平衡,上海、广东“头雁”效应明显
        5.4.2 部分自贸试验区缺乏对特色化发展的探索
        5.4.3 自贸试验区进一步开放须防范化解风险
    5.5 小结
6 案例分析: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建设
    6.1 浙江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发展背景
        6.1.1 浙江省外向型经济发达,自由贸易平台初具规模
        6.1.2 舟山地方区位占优,经济产业发展迅速
        6.1.3 舟山港口贸易发展
    6.2 浙江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建设发展
        6.2.1 浙江自贸试验区规划及现状
        6.2.2 浙江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政策体系
    6.3 浙江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建设的不足
        6.3.1 总体需进一步扩大对外贸出口的提升作用
        6.3.2 需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
        6.3.3 电子平台存在碎片化问题
        6.3.4 金融服务及风险控制待提升
        6.3.5 对标国际一流加油港,需加强研发创新
    6.4 小结
7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促进我国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7.2.1 实施高效便捷的货物出入境自由政策
        7.2.2 建立一体化信息管理体系
        7.2.3 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7.2.4 推进各区域自贸试验区差异化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浙江出口贸易的特色(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研究[D]. 黄伟新. 石河子大学, 2015(12)
  • [2]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D]. 陈浩.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3]生产性服务进口复杂度及其对制造业增加值率影响研究——基于“一带一路”18省份区域异质性比较分析[J]. 杨玲.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6(02)
  • [4]“东桑西移”背景下广西蚕丝业发展实证研究[D]. 祁广军. 中国农业大学, 2013(04)
  • [5]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研究 ——基于原产地多元化视角的分析[D]. 查志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6]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D]. 刘登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7]中国国家级新区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 姜宝中. 吉林大学, 2020(01)
  • [8]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 吕飞.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9]外贸发展模式比较与转型分析[D]. 王艳婷. 浙江工业大学, 2013(04)
  • [10]中国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水平测度与分析[D]. 汪婉盈. 浙江大学, 2020

标签:;  ;  ;  ;  ;  

浙江出口贸易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