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燃剂在阻燃织物上的性能、功效及耐洗性研究

阻燃剂在阻燃织物上的性能、功效及耐洗性研究

一、阻燃织物上阻燃剂性状、功效及耐洗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阙秀凤[1](2013)在《含磷膨胀型织物的阻燃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及经济的发展,纺织材料更多的应用于生活中,但是由于纺织品着火引起的火灾也不断增加,导致生命财产遭受严重的损失,所以世界各国对纺织品用阻燃剂的要求规定都越来越严格。膨胀型阻燃剂(IFR)系统里不存在卤素,织物经其阻燃后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燃烧过程中不产生熔滴,形成比较蓬松的泡沫炭层,该层隔热、绝氧、抑烟,符合对环保阻燃的要求,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和研究膨胀型阻燃剂应用于织物的阻燃效果。本文研究了聚磷酸铵(APP)基IFR于棉织物及涤纶织物中的应用,其中APP作为酸源(脱水剂和炭化促进剂),三聚氰胺(MEL)作为气源(发泡剂和交联剂),季戊四醇(PER)作为碳源(增碳剂),氯化钠(NaCl)作为催化剂,并讨论了Al(OH)3和硅烷偶联剂低(KH-560)对APP的协效作用。极限氧指数(LOI)法,垂直燃烧试验测试结果表明最终阻燃剂产物应用于棉织物时具有良好的阻燃耐洗性能,整理后棉织物LOI值由原来的17.8增加到52.1,洗6次(相当于家用洗涤25次)后仍能通过国家B2级垂直燃烧测试;应用于涤纶织物时阻燃性能相较于棉织物较差,但也有一定的改善。本文研究的产品阻燃剂阻燃的织物主要应用于公共场所使用的装饰墙布、窗帘、帷幕装饰包布等。本文应用TG-DTG方法分析了阻燃整理前后织物的热降解过程。通过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对整理前后织物的阻燃性能和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表征结果表明整理后的织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林祖夏[2](1990)在《阻燃织物上阻燃剂性状、功效及耐洗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分析阻燃剂DS增进纤维素纤维阻燃性能的原理的基础之上,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衍射分析法和常规的化学分析手段,研究阻燃剂DS在整理织物上的性状以及影响水洗性能的因素。

孔佩佩[3](2013)在《棉用耐久环保型阻燃剂的制备及应用》文中指出随着火灾给人们带来越来越严重的损失和危害,阻燃技术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全世界每年由纺织品引起的火灾约占火灾总量的50%。在常用纤维中,棉的限氧指数LOI最低,只有18.0,属易燃纤维,极易引起火灾,因此,对棉织物进行阻燃整理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以六氯环三磷腈(HCCTP)、丙烯酰胺和亚磷酸二乙酯为原料,制备出一种新型棉用耐久无醛阻燃剂。在反应物质的量比、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等单因素合成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正交实验获得最优合成条件。并用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共振(31P-NMR)谱对阻燃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将合成的阻燃剂用于棉织物的阻燃整理,探讨了阻燃剂用量、焙烘温度、焙烘时间和整理液pH值对阻燃效果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实验优化了阻燃整理工艺。同时利用垂直燃烧法、极限氧指数法对整理织物的阻燃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整理织物的阻燃性能优良,达B1级;极限氧指数达26.4。同时从TGA热分析结果看出:与原样相比,整理织物各阶段的裂解温度明显降低,残渣量由12.10%升至34.28%,有效地提高了织物的阻燃性能。从SEM结果可知,合成的阻燃剂有效地包覆在织物表面形成细密的炭化层,降低了火焰的蔓延,隔断了燃烧反应。另外,本课题还对整理织物的径向断裂强力、白度和耐洗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经阻燃整理后,对织物各项应用性能影响较小,整理织物经12次洗涤后仍能达到B2级,表明所制阻燃剂整理的棉织物具有良好的耐洗性。

陈沁[4](2016)在《棉混纺织物热性能分析及有机磷阻燃体系的固着和阻燃性能》文中研究说明涤/棉混纺织物由于其服用性能优良和结实耐用,是当今用途最广的纺织品之一,当其用于防护服和室内装饰时,常常需要具备较高的阻燃性能。虽然国内外对涤/棉织物的阻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涤/棉阻燃仍是目前纺织领域一个难以攻克的问题。20世纪中后期阻燃纤维芳纶1313(Nomex)和芳纶1414(Kelvar)的问世是纺织品阻燃界的重大突破,高性能芳纶阻燃面料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个体防护及体育休闲等领域。但是高昂的设备投资以及生产成本使得芳纶纤维及纺织品的价格居高不下,而尼龙或Nomex与棉的混纺织物可有效降低产品成本,但混纺织物需要进行后期阻燃整理。本文通过对涤/棉、尼龙/棉和Nomex/棉混纺织物进行热性能分析以及阻燃整理,开发出在特殊环境下能够实现有效防护的低成本纺织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本课题研究了尼龙/棉混纺、涤/棉混纺以及Nomex/棉混纺织物的裂解燃烧过程,并分析比较了组成各棉混纺织物的两组分纤维在燃烧过程中的相互影响。课题首先采用一种新型的热分析仪器微型量热仪(Micro-scale Combustion Calorimeter,MCC)来持续监测织物在整个燃烧过程中的热释放速率(Heat Release Rate,HRR),由于HRR是衡量材料在着火状态下危害程度最重要的指标,因此测得纺织品的HRR值可有效且定量地表征该织物的燃烧性能和危害。当下传统的热分析手段如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或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均无法获得材料燃烧过程中的HRR。锥形量热仪虽然能够测定材料的HRR,但对测试样品的尺寸、形状和厚度均有一定要求,限制了其在纺织品领域的应用。此外,锥形量热仪测试所需的样品质量大,也容易造成分析结果受样品厚度、放置方向和通风条件等因素影响。本研究中利用MCC测量了涤/棉,尼龙/棉和Nomex/棉混纺织物的热释放速率等参数,通过比较发现尼龙/棉和Nomex/棉织物不存在类似涤/棉织物的“支架效应”。相比纯棉或纯涤纶织物,涤/棉混纺织物燃烧性能增加,而尼龙和棉经过混纺后两纤维的相互影响使尼龙/棉混纺织物的燃烧性能反而下降。数据表明,Nomex和棉混纺后燃烧性能为纯棉和纯Nomex织物燃烧性能的加和,两纤维在燃烧过程中几乎不存在相互作用。此外,尼龙/棉混纺燃烧后的成炭量随尼龙组分的增加而减少,而涤/棉织物的成炭量随着涤纶组分的增加而增加。其次,采用基于一种含羟基的有机磷低聚物(HFPO)的阻燃体系分别对尼龙/棉、涤/棉和Nomex/棉混纺织物进行阻燃整理,研究了混纺织物中纤维间相互作用对织物阻燃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有机磷整理体系在三种棉混纺织物上的固着机理以及整理后织物的阻燃性能:1.经过HFPO整理后的50/50尼龙/棉混纺织物,由于棉和尼龙两组分纤维之间的相互影响,增强了混纺织物的阻燃性能。通过将整理后尼龙/棉混纺织物的热释放性能以及其它燃烧性能参数与纯棉织物和纯尼龙织物进行对比,得到结果:(1)经过阻燃整理后,50/50尼龙/棉混纺织物中两组分纤维的最大热释放速率(Peak Heat Release Rate,PHRR)比对应的单一纤维织物(纯棉和纯尼龙织物)的PHRR要低,而混纺织物燃烧后的炭生成量却高于单一纤维织物炭生成量的加权平均值;(2)在垂直燃烧实验中,尼龙/棉混纺织物的损毁长度小于纯棉和纯尼龙织物的加权平均数。由此可以证明在织物燃烧裂解过程中,尼龙/棉混纺织物中两组分纤维之间的相互影响促进并提升了整理后混纺织物的阻燃性能。2.HFPO通过与二羟甲基二羟基乙烯脲(DMDHEU)形成桥基和交联网状结构结合到尼龙/棉混纺织物上,达到耐久的阻燃整理效果。探讨了HFPO/DMDHEU体系在尼龙/棉织物上的固着反应,并对有机磷整理体系的阻燃耐洗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HFPO可通过DMDHEU作为桥基直接与棉纤维相连,也可通过形成HFPO/DMDHEU的交联网状结构与尼龙和棉纤维结合而固着到整个混纺织物上。整理体系中HFPO和DMDHEU的比例决定了HFPO/DMDHEU交联结构和HFPO-DMDHEU-棉桥基结构的多少。此外,HFPO/DMDHEU针对尼龙/棉混纺织物是一种耐久性的阻燃整理体系,整理后的织物具有优异的阻燃耐久性,经过40次水洗(按照AATCC织物洗涤测试标准124)仍能通过垂直燃烧损毁测试。最后,混纺织物中棉的比例越高,结合到织物上的HFPO越多,阻燃耐久性越好。3.将HFPO/DMDHEU阻燃体系应用到涤/棉混纺织物上制备阻燃涤/棉织物,发现整理后的涤/棉织物具有半耐久的阻燃效果。涤/棉织物上的磷主要是通过HFPO与DMDHEU形成共价键的方式连接到棉纤维上,HFPO/DMDHEU形成的交联结构对涤/棉的固着效果不及尼龙/棉织物。通过测试整理后织物的极限氧指数(LOI),垂直燃烧测试损毁长度以及织物裂解时的热释放参数,评估了织物的阻燃整理效果和耐洗性。结果表明HFPO/DMDHEU对棉含量高的涤/棉混纺织物效果更佳。经过HFPO/DMDHEU整理后的织物的总的释放热降低,成炭量增加,说明整理体系主要在凝聚相起阻燃作用。经过36%HFPO/10%DMDHEU整理后的涤/棉织物可耐洗涤20次。4.HFPO和1,2,3,4-丁烷四羧酸(BTCA)组成无甲醛阻燃体系对65/35Nomex/棉混纺织物进行阻燃整理,研究发现HFPO/BTCA对Nomex/棉的阻燃效果突出但耐洗性不佳,因此在整理体系中引入三乙醇胺(TEA)来提高织物的阻燃耐洗性。整理体系中的HFPO是通过BTCA作为桥基而连接到棉纤维上,因此经过HFPO/BTCA整理后的Nomex/棉混纺织物阻燃性能提高,具体表现为混纺织物在燃烧过程中棉组分的最大热释放速率(PHRR)降低,织物总的释放热(Total Heat Release,THR)下降,成炭量增加。然而,水中的钙离子易与BTCA上游离的羧基发生反应而沉积到织物上,影响了织物上磷的固着,阻燃效果随着水洗次数显着下降。体系中三乙醇胺(TEA)的加入可以有效地抑制水中钙离子与BTCA的反应从而提高织物阻燃耐洗性。此外,TEA分子中的氮元素和HFPO中的磷元素组成P-N协同体系共同作用于Nomex/棉织物上,增加了整理后织物的阻燃效果。经过8%HFPO/3%BTCA/2%TEA整理后的65/35Nomex/棉织物经过25次水洗后仍能通过垂直燃烧测试(损毁长度仅为66mm),LOI值达到27.0%。

王紫颖[5](2015)在《反应性磷氮类和硅类阻燃剂的合成及真丝上的应用》文中提出真丝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仅为23%左右,属易燃材料,无法满足部分市场对该产品阻燃性能的要求。市售阻燃剂整理真丝后,织物存在耐洗性差或易泛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论文设计合成两类具有反应性基团的阻燃剂:乙烯基磷氮类阻燃剂和乙烯砜基含硅类阻燃剂。基于真丝与乙烯基单体的接枝共聚合及与乙烯砜活性基的共价键合原理,将两类自制阻燃剂整理到真丝织物上,并对整理后的织物性能进行测试。以三氯氧磷、二乙胺(二异丙胺)、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为原料,乙酸乙酯为溶剂,三乙胺为缚酸剂合成了乙烯基磷氮类阻燃剂PN-1(PN-2),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质谱等证实了目标产物,优化了目标产物的合成条件。相同条件下,PN-2接枝真丝的接枝率及极限氧指数(LOI)均高于PN-1,因此选用PN-2作进一步的应用研究,探讨了PN-2各工艺参数对真丝织物接枝率的影响,并对整理后真丝织物的LOI、耐洗性、白度等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PN-2在优化工艺条件下的接枝率为15.4%,LOI为31.2%,达到难燃B1级。织物经过50次水洗后,LOI为30.9%,保持其较好的阻燃性能。整理后真丝织物的白度为76.7,与真丝原样白度(78.6)相差不大。整理后真丝织物的断裂强力、回潮率分别下降了6.9%、9.8%,抗弯强度增加了23.3%。分别用浓度为3%的活性染料和酸性染料染色,K/S值下降了16.4%和10.9%,但这些变化对织物的应用性能影响不大。以磺化对位酯和KH-560为原料,DMF为溶剂,在甲酸的催化作用下合成了乙烯砜基含硅类阻燃剂SiFR,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质谱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证明所得物质为目标产物,优化了SiFR对真丝织物阻燃整理工艺。结果表明:较佳的工艺条件下,SiFR在真丝织物上的固着率为49.7%,LOI为27.3%,达到难燃B2级,整理后的真丝织物经50次水洗后,LOI仍有27.0%,阻燃耐洗性好。相比PN-2整理后的真丝织物,SiFR整理后真丝织物白度下降率降低了0.1%,断裂强力、回潮率下降率分别降低了0.9%、1.8%,抗弯刚度的增加率下降了4.1%,活性染料染色K/S值下降率降低了5.5%,而酸性染料染色K/S值却明显提高,较真丝织物原样染色K/S值提高了11.7%。综上所述:PN-2阻燃性能优于SiFR,整理后真丝织物均具有良好的阻燃耐洗性能。但比较整理后织物的白度、断裂强力、回潮率、抗弯刚度、染色性等性能,SiFR均优于PN-2。

刘微[6](2010)在《光接枝技术阻燃尼龙66织物的研究》文中认为尼龙66(PA66)织物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民用、军用服装以及家装等方面。PA66纤维作为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合成纤维,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以及尺寸稳定性,但由于具有织物比表面面积大的特点,PA66织物容易燃烧,其燃烧时的熔融滴落容易造成火势蔓延,融滴物也易于灼伤皮肤,造成人员伤亡,因此对PA66织物进行阻燃整理是十分有必要的。目前市面上常用的PA66后整理阻燃剂主要是通过高温半软化面料从而使阻燃剂渗入织物内部的方法达到阻燃目的的,但是此法的阻燃耐久性不佳,且对织物的其它物理性能损失较大,而国内外针对PA66织物的阻燃后整理的研究较少,迄今为止还未有开发出一种环保、高效、经济的PA66织物后整理阻燃体系。本论文首次将表面紫外光接枝技术引入织物的阻燃后整理中。较其他接枝改性方法而言,光接枝技术条件温和,在引发表面接枝反应的同时并不会对基材本身性能造成影响,通过此法改性的织物可与阻燃剂以共价键形式连接,提高了阻燃的耐久性,同时此项技术具有工艺简单,易于操作,污染低等优点。光接枝技术多用于改善织物、纤维的染色性能,亲水性能以及生物相容性等,迄今尚未见有将光接枝技术应用于织物阻燃后整理研究的报道。为了提高PA66织物的阻燃性能,研究中分别采用了一步光接枝改性法以及两步表面改性法对织物进行阻燃改性,一步法是在织物表面直接光接枝引入阻燃单体从而改善织物阻燃性能的方法,分别选取了光敏性单体丙烯酰胺(AM)及2-羟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磷酸酯(HEMAP)作为阻燃单体改善PA66织物的阻燃性能,两步法则是先通过光接枝聚合在织物表面引入活性基团,之后活性基团再与阻燃单体反应,进而达到耐久阻燃目的的方法,本研究中此法是以马来酸酐作为光接枝接枝单体,将马来酸酐接枝链引入织物表面,再将三乙醇胺与接枝链上的酸酐活性基团反应。研究中首次将丙烯酰胺(AM)以及2-羟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磷酸酯(HEMAP)用于织物阻燃,2-羟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磷酸酯更是首次用于材料阻燃,因此研究中试图对其阻燃机理进行深入探讨,为将来选择合适的PA66光接枝后整理阻燃剂提高了实验依据。本文采用以丙酮为溶剂,二苯甲酮为光引发剂,将丙烯酰胺光接枝于PA66织物表面,探索了单体、引发剂浓度,辐照时间以及整理工艺对光接枝率的影响,用ATR-FTIR、XRD、织物表面SEM照片、氧指数测试、垂直燃烧测试、热性能分析(TG、DTG)和锥形量热对改性织物结构和阻燃性能进行表征及评估。将阻燃测试结果与残余物剖面的SEM照片与气相TG-FTIR综合分析,对AM-g-PA66的阻燃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表明,当接枝率达到32.5%时,LOI值可达到26.2,垂直燃烧时无余燃和阴燃,无融滴,炭长6.8cm。洗涤10次后,仍可保持原LOI值的91.6%,洗涤50次后,阻燃性能降低较多,通过机理分析初步推测丙烯酰胺对PA66织物主要是以气相阻燃机理为主,通过聚丙烯酰胺接枝链提前分解释放出难燃气体NH3稀释可燃气体浓度,阻止火焰蔓延,从而达到改善阻燃性能的目的,研究中为了进一步提高阻燃耐久性,将光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Am)引入改性体系,实验表明,当MBAAm用量为0.05%,AM用量为20%,引发剂为2.0%时,可同时兼顾织物的的阻燃性及耐久性。研究中的第二个体系是以丙酮为溶剂,二苯甲酮为光引发剂,将2-羟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磷酸酯(HEMAP)光接枝于PA66织物表面,通过对单体、引发剂浓度,辐照时间,整理工艺等条件的探索得到光接枝的最佳工艺。采用ATR-FTIR,织物表面SEM照片、氧指数测试、垂直燃烧测试、热性能分析(TG, DTG)、锥形量热对改性织物结构和阻燃性能进行表征及评估。实验表明,当表面含磷量达到11%时,织物的LOI值可达到31.2,垂直燃烧时,离火自熄,无融滴,炭长5.2cm,洗涤50后,LOI值为26.2。结合残炭表面SEM照片、气相TG-FTIR分析和残炭红外及XPS分析,初步推断HEMAP对织物主要以凝聚相阻燃机理为主,通过PHEMAP接枝链在高温下热降解生成焦磷酸,多聚磷酸等促进成碳的化合物,提高残炭量,从而达到阻燃目的。同时还通过Flynn-Wall-Ozawa, Kissinger方法对两种改性的织物进行热氧化降解动力研究,通过对其反应活化能的计算和分析,推断出不同的阻燃机理可以导致活化能变化趋势的差别,但两者的活化能都较未改性前明显提高。两步法是以马来酸酐作为光接枝接枝单体,将马来酸酐接枝链引入织物表面,再将三乙醇胺与接枝链上的酸酐活性基团反应。通过对辐照时间、单体浓度、接枝反应时间以及接枝温度等条件的探索,得到了最佳光接枝及化学接枝工艺。用ATR-FTIR, XRD,织物表面SEM照片,氧指数测试,垂直燃烧测试,热性能分析(TG, DTG),锥形量热对改性织物结构和阻燃性能进行表征及评估。结果表明,当织物增重为6.6%时,LOI值为29.1,水洗10次后,LOI值为25.7,洗涤剂洗涤10次后,LOI值下降明显。

陈红梅[7](2007)在《棉织物耐久阻燃剂的制备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了棉用耐久阻燃剂N-羟甲基-3-二甲基膦丙酰胺的合成工艺及其在棉织物上的阻燃应用工艺,找出了合成的最佳工艺路线和阻燃应用较为成熟的工艺条件,具体内容如下:1.用无溶剂法合成了棉用耐久阻燃剂,并采用一种新的催化体系对反应进行催化,通过对反应物的物料比、反应时间、反应pH值、反应温度等条件的考察,找出了其最佳合成工艺,不但使产物的转化率提高到98.1%,比文献报道的78%增加了20%,而且使传统催化剂甲醇钠的用量降为文献报道的1/3;阻燃剂中游离甲醛的含量从1.13%降到0.42%。2.用合成的阻燃剂对棉织物进行阻燃整理。通过正交试验找出了阻燃整理工艺中的各种基本因素(阻燃剂、交联剂、催化剂)对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阻燃整理工艺;按照AATCC水洗要求对织物洗涤50次以上,织物仍然具有较好的阻燃性能,说明该阻燃剂还具有较好的耐洗性。3.通过改进工艺条件、改变整理工艺以及添加剂的使用,整理后的织物色变小,手感好,并且有效地改降低了阻燃整理后织物上的游离甲醛含量,仅为30mg/kg,大大低于文献报道的300mg/kg;织物的断裂强力损失也降至20%,比文献值降低了近15%,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

周宇阳[8](2018)在《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对蚕丝的功能改性》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纺织工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变得日益严峻。为减少难以降解的、有毒有害的污水的产生,同时降低对非可再生石油资源的依赖,人们对以取自植物的天然提取物来代替合成染料或助剂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天然黄酮类化合物作为一类重要的天然提取物,不仅具有较好的生物可降解性、环境相容性和使用安全性,而且还可以同时赋予纺织品颜色和多重功能性,实现纺织品的一步法染色和功能性整理。蚕丝由于具有华丽的外观和优异的服用性能而常用作高档的纺织材料,又因其良好的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而应用于医学领域。但蚕丝的光稳定性差、易泛黄、抗紫外线能力差、抗菌能力不佳等缺点制约了蚕丝的广泛应用。目前,已有一些利用黄酮类化合物对蚕丝进行染色和整理的研究报道,但黄酮类化合物在蚕丝纺织品上的吸附机理和应用性能等问题有待进行较为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某些黄酮类化合物水溶性较差),有待进一步加以改善。因此,本论文以三种取代基不同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黄芩苷、槲皮素和芦丁)对蚕丝进行功能改性为研究内容,以实现多功能性蚕丝纺织品绿色加工为目的,通过直接吸附、绿色还原制备纳米银、可溶化分子改性以及金属盐媒染的方法制备具有抗氧化性能、抗菌性能、紫外线防护性能和阻燃性能的多功能性蚕丝织物,为黄酮类化合物在蚕丝纺织品上的实际应用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结论如下:在利用黄酮类化合物直接吸附法制备多功能蚕丝织物的研究中发现,整理液的pH值对黄芩苷在蚕丝上的吸尽率影响较大,在较低pH值下三种黄酮类化合物在蚕丝上均有较高的吸尽率和利用率。黄芩苷、槲皮素和芦丁在蚕丝上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假二次动力学模型,其热力学吸附模型更加符合Langmuir型吸附即单层化学吸附。经黄芩苷和槲皮素整理的蚕丝比芦丁整理的蚕丝具有更好的抗氧化性、抗菌性和紫外线防护性能;而在蚕丝上吸附量相同的情况下,因芦丁更易从蚕丝上解吸,故其在蚕丝上的抗氧化性和抗菌性略高于黄芩苷和槲皮素。黄芩苷和芦丁整理的蚕丝在首次洗涤后的功能性下降较大,而槲皮素整理的蚕丝经过10次洗涤后仍能保持较好的功能性。在利用黄酮类化合物制备纳米银并将之用于制备具有抗菌性能和抗氧化性能蚕丝织物的研究中发现,提高pH值有助于纳米银的生成和降低纳米银的粒径。当pH值为10时,三种黄酮类化合物制备的纳米银粒径关系为槲皮素<芦丁<黄芩苷。纳米银粒径随着黄酮类化合物浓度的增加而减小。由黄芩苷和芦丁制备而得的纳米银的粒径随温度的升高略有下降。纳米银溶胶的Zeta电位均为负值,即胶体表面显负电性。纳米银的粒径和Zeta电位在30天内较为稳定。随着纳米银浓度的增加,整理蚕丝织物的色彩饱和度下降、颜色变暗、明度下降。纳米银整理的蚕丝织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均高于95%。随着纳米银浓度的提高,整理蚕丝织物的抗氧化性也逐渐提高。经30次洗涤后,整理蚕丝织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仍高于85%。在利用水溶性反应型紫外吸收剂改性槲皮素和芦丁并用于制备功能性蚕丝织物的研究中发现,改性后的槲皮素和芦丁水溶性有很大提高。改性槲皮素比改性芦丁在蚕丝上有更好的提升性。槲皮素和芦丁可溶化分子改性,解决了槲皮素和芦丁水溶性低所致的易在蚕丝表面堆积、整理蚕丝颜色不匀的问题,同时明显提高了整理蚕丝的耐摩擦和耐光色牢度。经改性槲皮素和改性芦丁整理的蚕丝织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和紫外线防护性能以及一定的抗氧化性能。经10次洗涤后,改性槲皮素和芦丁整理的蚕丝织物抗菌性能下降不大,而抗氧化性和紫外线防护性能下降较大。利用黄酮类化合物和金属盐制备阻燃蚕丝织物的研究表明,蚕丝织物经黄酮类化合物和金属盐共同处理后在氮气中的热稳定性增强,但加速了有氧高温时的热裂解。燃烧试验和烟密度试验证明了黄酮类化合物和金属盐共同处理的蚕丝织物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和抑烟性能,燃烧织物炭渣形态分析揭示了处理蚕丝织物良好的阻燃性能与其燃烧时成炭能力强有关。由于金属离子、黄酮类化合物和蚕丝之间的络合作用,阻燃蚕丝织物的阻燃性表现出了较好的耐洗性;即使经20次洗涤,处理蚕丝织物的限氧指数值仍能达到27%左右,垂直燃烧损毁长度仍短于15 cm,满足B1级阻燃织物标准要求。此外,黄酮类化合物与亚铁离子和钛离子共同处理,赋予了蚕丝不同色相、饱和度和明度。该方法实现了蚕丝织物的一步法染色和阻燃整理。

陈玉洪[9](2015)在《新型环保涂层阻燃剂的开发和工艺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纺织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功能性纺织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纺织品的功能整理研究也是日新月异。而现代社会由于纺织品引发的火灾日益增多,出于人身和财产安全考虑,纺织品的阻燃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涤纶织物(PET)具有优异的耐磨性、耐老化性和电绝缘性等应用性能,是应用最广泛的服用和产业用纺织品。但涤纶可燃性强,燃烧速度快,且易产生熔滴和有毒烟气,使用中容易产生严重的火灾危害,因而对其进行阻燃整理十分必要。目前国内外对涤纶织物的涂层阻燃整理,大多采用卤素阻燃剂和金属协效剂复合使用的方法。卤素阻燃剂因用量少、阻燃效率高且适应性广,已成为阻燃剂市场的主流产品。但卤素阻燃剂燃烧时产生大量有毒有害腐蚀性气体,会对人体造成二次伤害。取代卤素阻燃剂,开发无卤环保阻燃剂,已成为阻燃剂领域的发展趋势。磷-氮系涂层阻燃剂因其良好的阻燃性能及对环境的友好性,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本课题针对磷-氮膨胀阻燃体系,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横向对比并确定了最适的组分。考察粘合剂本身的易燃性和耐水洗情况,确定选择B4000聚氨酯粘合剂作为体系粘合剂使用;阻燃剂以膨胀型三组分为标准,设计实验分别对比了7种聚磷酸铵类阻燃剂作为酸源时的阻燃、水洗表现,确定HY-MPOP为体系最适阻燃剂;碳源、气源和协效剂的比较是在已选粘合剂和磷系酸源的基础上,设计实验考察各样品在与其复配制胶后阻燃胶的阻燃效果,结果显示季戊四醇(PER)作为碳源、氰尿酸三聚氰胺(MCA)作为气源、氢氧化镁作为协效剂时,复配体系具有最佳的阻燃效果。确定组分后,通过单因素实验对比了酸源、碳源、气源的最佳比例,垂直燃烧实验表明:比例在8:2:2、协效剂用量为阻燃组份5%时,膨胀阻燃体系具有最佳的阻燃效果;而阻燃组份和粘合剂的用量比在1:2.5时,整理后的织物具有最好的耐洗阻燃效果。在此配比下分别对厚/薄织物进行涂层整理,增重率为35%可达到耐洗的阻燃效果,浸洗后的垂直燃烧炭长为95mm,续燃阴燃均为0s。设计正交实验筛选出了阻燃胶的最佳整理工艺:二次刮涂、100℃烘干150s、180℃焙烘150s。在最佳配方和工艺条件下对织物进行涂层整理,测试整理前后织物的应用性能的变化,撕破强力实验显示织物强力损失较少(小于10%),但耐静水压有明显提高,应用性能基本保留。对整理后织物的TG和织物燃烧后的残炭SEM分析,并结合膨胀型阻燃剂的阻燃特性,探究了本阻燃涂层胶实际的阻燃情况和阻燃机理。

王薇[10](2010)在《织物用含氟拒水整理剂的制备及其在复合整理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拒水整理是纺织品后整理中的重要一项。由于氟是电负性最高的元素,所以C-F键的键能很高,而且由于共价结合的氟原子的原子半径比碳原子的大,可有效地将C-C键屏蔽保护起来,使得含氟表面活性剂具有高表面活性、高耐热稳定性及高化学稳定性。本文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的方式,以全氟烷基乙基丙烯酸酯作为含氟单体,N-羟甲基丙烯酸酯(NMA)等三种丙烯酸酯单体作为非氟代单体制得含氟拒水整理剂WR-1。采用红外光谱对产物结构进行初步分析,分别通过激光粒度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视频接触角测量仪对产物进行粒度分析、扫描电镜分析及接触角测试,发现所制得含氟拒水整理剂粒径分布均匀且粒径较小,织物表面成膜性、静态拒水效果及乳液稳定性良好。将制得的含氟拒水整理剂WR-1应用于纯棉、涤纶、锦纶织物。研究发现,在最佳整理工艺下,在棉织物上:WR-1用量为5g/L时即可达到普通拒水的要求;当WR-1用量为25g/L时可达到良好的拒水拒油效果;在加入交联剂DH-300的情况下,WR-1用量为40g/L时,水洗30次拒水拒油效果仍保持在90分和4级。在涤纶上:当WR-1的浓度为5g/L即可达到普通拒水的要求;当浓度为30g/L时,可达到良好的拒水拒油的效果;在加入交联剂DH-300的情况下,当WR-1用量为50g/L时,水洗30次后拒水拒油效果保持在90分和3级。在锦纶上:当WR-1的浓度为3g/L时,可达到普通拒水的要求;当浓度为25g/L时,织物具有优良的拒水拒油效果;在加入交联剂DH-300的情况下,WR-1用量为40g/L时,经30次水洗拒水拒油效果保持在90分和4级。经WR-1整理后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影响较小,基本不影响织物的风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具有单一功能的纺织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对后整理加工的多功能性提出了要求。本文研究了含氟拒水整理剂WR-1在多功能整理中的应用。系统研究了WR-1分别与不同结构的柔软剂、抗静电剂、防皱整理剂及阻燃剂同浴整理织物,研究同浴整理对拒水拒油、手感、抗静电、防皱、阻燃效果及织物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脂肪酰胺类柔软剂对拒水拒油效果影响较小,有机硅类柔软剂对拒水效果影响较小,但会严重影响拒油效果,非离子型柔软剂对拒油性影响较小但会严重影响拒水效果;阳离子抗静电剂DM-3722、WX-680A与含氟拒水整理剂WR-1相容性良好;WR-1与N-羟甲基类防皱整理剂同浴整理,对织物拒水拒油效果影响小,且可提高防皱整理效果,多元羧酸类防皱整理剂会使拒水拒油效果显着下降;阻燃剂PEKOFLAM DPN(以N-羟甲基二甲氧基磷酸酯酰胺为主要结构)与WR-1同浴整理棉织物,对棉织物拒水拒油、阻燃效果及物理机械性能影响较小。

二、阻燃织物上阻燃剂性状、功效及耐洗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阻燃织物上阻燃剂性状、功效及耐洗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含磷膨胀型织物的阻燃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阻燃剂简介
        2.1.1 阻燃剂的分类
        2.1.2 膨胀型阻燃剂(IFR)的基本组成
        2.1.3 聚磷酸铵(APP)简介
    2.2 纤维素的燃烧
        2.2.1 棉纤维的燃烧
        2.2.2 涤纶聚酯纤维的燃烧
    2.3 阻燃主要途径
    2.4 阻燃机理
        2.4.1 凝聚相阻燃机理
        2.4.2 气相阻燃
        2.4.3 磷氮协效阻燃
        2.4.4 吸热作用
        2.4.5 覆盖作用
        2.4.6 不燃气体窒息作用
        2.4.7 熔滴作用
        2.4.8 微粒的表面效应
    2.5 IFR阻燃机理及影响其阻燃效果的因素
        2.5.1 IFR阻燃机理
        2.5.2 影响IFR阻燃效果的因素
    2.6 阻燃要求
    2.7 研究现状
        2.7.1 膨胀型阻燃剂的研究现状
        2.7.2 棉织物的阻燃研究现状
        2.7.3 涤纶织物的阻燃研究现状
    2.8 本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2.8.1 研究内容
        2.8.2 研究目标
第3章 实验试剂、仪器及试验测试方法
    3.1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3.2 试验、测试及表征方法
        3.2.1 试验方法
        3.2.2 阻燃性能的测试方法
        3.2.3 阻燃机理研究表征方法
第4章 棉织物的膨胀型耐洗性阻燃整理
    4.1 阻燃剂的制备
        4.1.1 单一APP溶液对阻燃耐洗性能的影响
        4.1.2 交联剂的种类对阻燃耐洗性能的影响
        4.1.3 IFR的配比对阻燃耐洗性能的影响
        4.1.4 协效剂改性IFR对棉织物阻燃耐洗性能的影响
    4.2 最终产物预烘、焙烘条件对棉织物阻燃耐洗性能的影响
        4.2.1 焙烘条件对阻燃耐洗性能的影响
        4.2.2 预烘条件对阻燃耐洗性能的影响
    4.3 整理前、后棉织物的阻燃耐洗性能
    4.4 最终阻燃产品机理表征
        4.4.1 TG-DTG热分析
        4.4.2 SEM和EDS分析
        4.4.3 FTIR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涤纶织物的膨胀型耐洗性阻燃整理
    5.1 IFR应用于涤纶织物的阻燃性能
        5.1.1 胶黏剂聚氨酯对阻燃性能的影响
        5.1.2 焙烘条件对阻燃性能的影响
        5.1.3 水洗次数对阻燃性能的影响
    5.2 整理前、后涤纶织物的阻燃耐洗性能
    5.3 阻燃涤纶织物的机理表征
        5.3.1 TG-DTG热分析
        5.3.2 SEM分析
    5.4 棉织物与涤纶织物阻燃性能差异影响因素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棉用耐久环保型阻燃剂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阻燃纺织品
        2.1.1 纺织品阻燃发展简史
        2.1.2 纺织品阻燃的重要性
    2.2 棉织物的阻燃
        2.2.1 纤维的燃烧过程
        2.2.2 棉织物的燃烧
    2.3 阻燃剂的阻燃作用
        2.3.1 吸热作用
        2.3.2 覆盖保护作用
        2.3.3 抑制链反应作用
        2.3.4 气体稀释作用
        2.3.5 微粒表面效应
    2.4 纺织品阻燃剂及其阻燃机理
        2.4.1 无机阻燃剂
        2.4.2 有机磷系
        2.4.3 卤系
        2.4.4 阻燃剂协效作用
        2.4.5 环状磷腈衍生物的阻燃剂
    2.5 纺织品阻燃剂的引入方法
        2.5.1 纤维的阻燃处理
        2.5.2 织物的阻燃整理
    2.6 棉用阻燃剂的选择原则
    2.7 棉用阻燃剂的研究现状
        2.7.1 阻燃整理存在的问题
        2.7.2 阻燃剂的研究方向
    2.8 课题研究思路
第3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药品与仪器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仪器
    3.2 原料测定
    3.3 阻燃剂的合成
        3.3.1 合成原理
        3.3.2 合成实验
    3.4 阻燃剂结构表征
        3.4.1 IR 测试
        3.4.2 NMR 测试
    3.5 阻燃整理工艺
    3.6 阻燃织物阻燃性能测试
        3.6.1 垂直燃烧性能测试
        3.6.2 极限氧指数测试
        3.6.3 阻燃织物热分析
        3.6.4 扫描电镜分析(SEM)
    3.7 阻燃织物服用性能测试
        3.7.1 阻燃织物断裂强力测试
        3.7.2 阻燃织物白度测试
        3.7.3 阻燃织物增重率测试
        3.7.4 整理织物手感的测试
        3.7.5 阻燃织物耐洗性测试
第4章 结果与讨论
    4.1 原料测定结果
        4.1.1 亚磷酸二乙酯的测定结果
        4.1.2 丙烯酰胺的测定结果
        4.1.3 六氯环三磷腈的测定结果
    4.2 阻燃剂的合成
        4.2.1 中间体的合成
        4.2.2 阻燃剂的合成
    4.3 阻燃剂的结构表征
        4.3.1 中间体的 IR 谱图
        4.3.2 阻燃剂 IR 谱图
        4.3.3 阻燃剂31P-NMR 谱图
    4.4 整理条件对阻燃织物阻燃效果的影响
        4.4.1 阻燃剂用量
        4.4.2 交联剂的用量
        4.4.3 整理液 pH
        4.4.4 焙烘温度
        4.4.5 整理工艺的正交实验
    4.5 整理织物阻燃性能测试结果
        4.5.1 热解重量分析结果
        4.5.2 扫描电镜分析结果
        4.5.3 耐洗性测试结果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棉混纺织物热性能分析及有机磷阻燃体系的固着和阻燃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文献综述
        1.2.1 纺织品阻燃整理的发展概况
        1.2.2 阻燃防护服装的发展
        1.2.3 织物阻燃整理原理和方法
        1.2.4 棉织物的阻燃整理
        1.2.5 合成纤维/织物的阻燃整理
        1.2.6 棉混纺织物的阻燃整理
        1.2.7 新型绿色环保阻燃技术
    1.3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棉混纺织物燃烧过程中的热性能分析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微型量热仪(MCC)的测量
        2.2.3 示差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TGA)
        2.2.4 整理后织物的阻燃性能评价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尼龙/棉混纺织物
        2.3.2 涤/棉混纺织物
        2.3.3 Nomex/棉混纺织物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有机磷阻燃整理后尼龙 66/棉混纺织物的热性能分析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药品
        3.2.2 织物整理方法
        3.2.3 织物的增重率和织物上整理剂的固着率
        3.2.4 微型量热仪(MCC)的测量
        3.2.5 示差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TGA)
        3.2.6 整理后织物的阻燃性能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未整理织物的热性能分析比较
        3.3.2 HFPO/DMDHEU整理后织物的热性能分析比较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有机磷整理体系在尼龙 66/棉织物上的固着机理及阻燃性能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药品
        4.2.2 织物整理方法和水洗过程
        4.2.3 织物的增重率和织物上整理剂的固着率
        4.2.4 整理后织物上的磷含量
        4.2.5 整理后织物的阻燃性能评价
        4.2.6 整理后织物的物理性能评价
    4.3 结果和讨论
        4.3.1 HFPO/DMDHEU体系在尼龙/棉织物上的固着机理
        4.3.2 经HFPO/DMDHEU体系整理后尼龙/棉织物的阻燃效果和耐洗性能
        4.3.3 含有不同尼龙/棉比例的尼龙/棉织物的阻燃效果比较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有机磷整理体系在涤/棉混纺织物上的固着机理和阻燃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与药品
        5.2.2 织物整理方法
        5.2.3 织物的增重率和织物上整理剂的固着率
        5.2.4 整理后织物上的磷含量
        5.2.5 微型量热仪(MCC)的测量
        5.2.6 整理后织物的阻燃性能评价
        5.2.7 整理后织物的物理性能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HFPO/DMDHEU应用于涤/棉织物的固着机理
        5.3.2 HFPO/DMDHEU应用于涤/棉织物的阻燃效果
        5.3.3 HFPO/DMDHEU应用于涤/棉织物的阻燃耐久性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无甲醛有机磷阻燃体系对 65/35Nomex/棉混纺织物的阻燃应用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材料与药品
        6.2.2 织物整理方法和水洗过程
        6.2.3 织物的增重率和织物上整理剂的固着率
        6.2.4 整理后织物上的磷和钙含量
        6.2.5 微型量热仪(MCC)的测量
        6.2.6 整理后织物的阻燃性能评价
        6.2.7 整理后织物的物理性能评价
    6.3. 结果与讨论
        6.3.1 HFPO/BTCA对 65/35Nomex/棉织物的阻燃效果
        6.3.2 三乙醇胺对 65/35Nomex/棉织物阻燃性的影响
        6.3.3 经过HFPO/BTCA/TEA整理后 65/35Nomex/棉织物的阻燃耐久性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5)反应性磷氮类和硅类阻燃剂的合成及真丝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织物燃烧机理
    1.3 阻燃剂发展现状及其阻燃机理
        1.3.1 阻燃剂发展现状
        1.3.2 阻燃机理
        1.3.2.1 按照阻燃元素种类的不同分类
        1.3.2.2 按照反应类型的不同分类
    1.4 真丝的阻燃整理现状
        1.4.1 真丝用阻燃剂发展现状
        1.4.2 真丝织物的阻燃加工方法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乙烯基磷氮类阻燃剂的合成及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PN-1 和 PN-2 合成方法
        2.3.1.1 中间体的制备
        2.3.1.2 目标产物的合成
        2.3.2 测试方法
        2.3.2.1 产率
        2.3.2.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2.3.2.3 核磁共振氢谱(H-NMR)
        2.3.2.4 液质联用仪(MS)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产物合成路线
        2.4.2 中间体合成条件的优化
        2.4.2.1 温度的影响
        2.4.2.2 原料配比的影响
        2.4.3 目标产物合成条件的优化
        2.4.3.1 温度的影响
        2.4.3.2 原料配比的影响
        2.4.4 目标产物的结构表征
        2.4.4.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2.4.4.2 核磁共振氢谱(H-NMR)
        2.4.4.3 质谱图(MS)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乙烯基磷氮类阻燃剂在真丝上的应用
    3.1 前言
    3.2 实验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接枝阻燃工艺流程、配方及工艺流程
        3.3.1.1 流程
        3.3.1.2 整理液配方
        3.3.1.3 工艺流程
        3.3.2 真丝织物染色工艺流程
        3.3.2.1 酸性染料染色
        3.3.2.2 活性染料染色
        3.3.3 阻燃真丝织物的性能测试方法
        3.3.3.1 接枝率
        3.3.3.2 极限氧指数(LOI)
        3.3.3.3 垂直燃烧性能
        3.3.3.4 燃烧碳渣扫描电镜(SEM)及磷、氮含量的测定
        3.3.3.5 阻燃织物耐洗性
        3.3.3.6 K /S 值
        3.3.3.7 白度
        3.3.3.8 回潮率
        3.3.3.9 断裂强力
        3.3.3.10 抗弯刚度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N-1、PN-2 的选择
        3.4.1.1 PN-1、PN-2 用量对接枝率的影响
        3.4.1.2 PN-1、PN-2 用量与 LOI 的关系
        3.4.2 工艺参数对 PN-2 整理真丝接枝率的影响
        3.4.2.1 PN-2 的用量对接枝率的影响
        3.4.2.2 APS 用量对接枝率的影响
        3.4.2.3 pH 对接枝率的影响
        3.4.2.4 接枝温度对接枝率的影响
        3.4.3 PN-2 阻燃剂用量与接枝利用率的关系
        3.4.4 PN-2 接枝率与 LOI 的关系
        3.4.5 接枝阻燃整理后真丝的性能分析
        3.4.5.1 接枝阻燃整理后真丝的垂直燃烧性能及耐洗性能分析
        3.4.5.2 接枝阻燃整理前后真丝燃烧碳渣的扫描电镜形态结构变化
        3.4.5.3 接枝阻燃整理后真丝燃烧碳渣上 P、N 元素含量分析
        3.4.5.4 接枝阻燃整理后真丝织物的物理性能分析
        3.4.5.5 接枝前后真丝织物染色 K/S 值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乙烯砜基含硅类阻燃剂的合成及表征
    4.1 前言
    4.2 实验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SiFR 的合成方法
        4.3.2 测试方法
        4.3.2.1 SiFR 有效含量的测定及其溶解性
        4.3.2.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4.3.2.3 核磁共振氢谱(H-NMR)
        4.3.2.4 液质联用仪(MS)
    4.4 结果与分析
        4.4.1 SiFR 合成路线
        4.4.2 SiFR 的有效含量及其溶解性
        4.4.3 SiFR 红外谱图
        4.4.4 SiFR 核磁共振氢谱图
        4.4.5 SiFR 质谱图(MS)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乙烯砜基含硅类阻燃剂在真丝上的应用
    5.1 前言
    5.2 实验
        5.2.1 实验药品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SiFR 整理真丝织物工艺流程、配方及工艺曲线图
        5.3.1.1 工艺流程
        5.3.1.2 整理液配方
        5.3.1.3 工艺曲线图
        5.3.2 真丝织物染色工艺流程
        5.3.2.1 酸性染料染色
        5.3.2.2 活性染料染色
        5.3.3 阻燃真丝织物的性能测试方法
        5.3.3.1 固着率的测定
        5.3.3.2 极限氧指数(LOI)
        5.3.3.3 垂直燃烧性能
        5.3.3.4 燃烧碳渣扫描电镜(SEM)及磷、氮含量的测定
        5.3.3.5 阻燃织物耐洗性
        5.3.3.6 K /S 值
        5.3.3.7 白度
        5.3.3.8 回潮率
        5.3.3.9 断裂强力
        5.3.3.10 抗弯刚度
    5.4 结果与讨论
        5.4.1 SiFR 整理真丝织物工艺条件的优化
        5.4.1.1 SiFR 用量对固着率的影响
        5.4.1.2 元明粉用量与固着率之间的关系
        5.4.1.3 温度与固着率的关系
        5.4.1.4 固着率与 pH 之间的关系
        5.4.1.5 固着率与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
        5.4.2 固着率与整理后真丝织物 LOI 的关系
        5.4.3 整理后真丝织物阻燃性能测试
        5.4.3.1 阻燃整理后真丝的垂直燃烧性能及耐洗性能分析
        5.4.3.2 阻燃整理前后真丝燃烧碳渣的扫描电镜形态结构变化
        5.4.3.3 阻燃整理后真丝燃烧碳渣上 Si 元素含量分析
        5.4.3.4 整理后真丝织物的各项物理性能分析
        5.4.3.5 整理前后真丝织物染色 K/S 值测试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光接枝技术阻燃尼龙66织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阻燃的技术发展简史
    1.2 高聚物阻燃机理及燃烧理论
    1.3 纺织品阻燃的必要性
    1.4 纺织品常用阻燃方法
    1.5 纺织品阻燃整理的加工工艺
    1.6 尼龙织物特性
    1.7 尼龙织物阻燃后整理
    1.8 光接枝技术简介
        1.8.1 光接枝聚合原理
        1.8.2 光接枝聚合的影响因素
        1.8.3 光接枝技术在织物表面改性中的应用
    1.9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2.1.1 仪器设备
        2.1.2 实验原料
    2.2 PA66织物表面光接枝改性
        2.2.1 原料预处理
        2.2.2 浸轧工艺
        2.2.3 光接枝改性工艺
    2.3 改性PA66织物的性能测试及表征
        2.3.1 光接枝参数表征
        2.3.2 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分析
        2.3.3 X-射线衍射仪(XRD)
        2.3.4 扫描电镜(SEM)分析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2.3.6 吸湿性能测试
        2.3.7 织物的力学强度测试
        2.3.8 氧指数(LOI)测试
        2.3.9 垂直燃烧测试
        2.3.10 热性能测试
        2.3.11 锥形量热分析
        2.3.12 热重-红外联用(TG-FTIR)测试
        2.3.13 红外光谱(FTIR)分析
        2.3.14 耐洗性能测试
第三章 丙烯酰胺光接枝改性尼龙66织物
    3.1 研究背景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丙烯酰胺改性PA66织物的反应条件研究
        3.2.2 全反射红外分析
        3.2.3 XRD分析
        3.2.4 吸湿性能测试
        3.2.5 SEM表征
        3.2.6 力学性能测试
        3.2.7 阻燃性能
        3.2.8 热性能
        3.2.9 残炭形貌分析
        3.2.10 热重-红外联用(TG-FTIR)测试
        3.2.11 阻燃降解机理
        3.2.12 耐洗性能测试
        3.2.13 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对丙烯酰胺光接枝阻燃改性PA66织物性能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含磷阻燃单体HEMAP光接枝改性尼龙66织物
    4.1 研究背景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含磷阻燃单体HEMAP光接枝改性PA66织物的研究
        4.2.2 全反射红外分析
        4.2.3 吸湿性能测试
        4.2.4 力学性能分析
        4.2.5 阻燃性能分析
        4.2.6 热性能分析
        4.2.7 残炭形貌分析
        4.2.8 残炭成分红外分析
        4.2.9 残炭组分的XPS分析
        4.2.10 热重-红外联用(TG-FTIR)分析
        4.2.11 耐洗性能测试
        4.2.12 阻燃机理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光接枝阻燃改性尼龙66织物的热降解动力学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热降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5.3.2 未改性及改性PA66织物解动力学分析
        5.3.2.1 Kissinger方法
        5.3.2.2 Ozawa方法
    5.4 小结
第六章 马来酸酐/三乙醇胺体系光接枝改性尼龙66织物
    6.1 研究背景
    6.2 结果与讨论
        6.2.1 马来酸酐接枝改性PA66织物
        6.2.2 马来酸酐光接枝改性PA66织物表面性能测试
        6.2.3 马来酸酐接枝改性PA66织物与三乙醇胺反应
        6.2.4 改性PA66织物的全反射红外光谱表征
        6.2.5 改性PA66织物的阻燃性能
        6.2.6 改性PA66织物的热性能
        6.2.7 改性PA66织物的阻燃耐久性能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7)棉织物耐久阻燃剂的制备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阻燃发展简史
    1.2 阻燃剂分类及概况
        1.2.1 无机阻燃剂
        1.2.2 有机阻燃剂
    1.3 我国阻燃剂发展现状
    1.4 纯棉织物耐久阻燃整理工艺
        1.4.1 Proban/氨熏工艺
        1.4.2 Pyrovatex CP整理工艺
    1.5 纯棉织物耐久阻燃整理中的甲醛问题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6.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6.2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N-羟甲基二甲氧基麟酰基丙酰胺阻燃剂的制备与表征
    2.1 阻燃剂合成的理论依据
        2.1.1 阻燃机理
        2.1.2 N-羟甲基-3-二甲基麟丙酰胺阻燃剂的合成原理
    2.2 试验部分
        2.2.1 试验药品
        2.2.2 试验仪器
        2.2.3 阻燃剂的合成方法
        2.2.4 阻燃剂的醚化
        2.2.5 羟甲基甲醛含量和醚化度的计算
        2.2.6 阻燃剂的含固量测定
        2.2.7 阻燃剂中游离甲醛含量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亚磷酸二甲酯的含量测定
        2.3.2 阻燃剂的红外谱图表征
        2.3.3 阻燃剂的DSC/TG/DTG表征及其热性能
        2.3.4 醚化前后阻燃剂中的游离甲醛分析
        2.3.5 反应条件对反应(收率)的影响
        2.3.5.1 反应物投料比对反应的影响
        2.3.5.2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2.3.5.3 反应时间对反应收率的影响
        2.3.5.4 催化剂种类及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2.3.5.5 pH值对反应的影响
        2.3.5.6 甲醛用量对羟甲基化反应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阻燃剂在棉织物耐久阻燃整理中的应用
    3.1 棉织物耐久阻燃整理工艺概述
        3.1.1 阻燃剂
        3.1.2 交联剂
        3.1.3 催化剂
        3.1.4 浸轧
        3.1.5 预烘
        3.1.6 焙烘
        3.1.7 水洗(后处理)
    3.2 试验部分
        3.2.1 试验药品
        3.2.2 试验仪器
        3.2.3 阻燃性能测试
        3.2.4 织物强力测试
        3.2.5 整理后棉织物上游离甲醛含量的测试
        3.2.5.1 测定原理
        3.2.5.2 试剂的配制
        3.2.5.3 甲醛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3.2.5.4 标准曲线绘制
        3.2.5.5 布面游离甲醛的萃取与吸光度的测定
        3.2.6 整理后棉织物耐洗性测试
    3.3 棉织物阻燃整理工艺条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TF-694为交联剂时最优工艺的选择与优化
        3.4.1.1 阻燃整理工艺的基本条件
        3.4.1.2 阻燃剂的用量对阻燃性能及织物性能的影响
        3.4.1.3 交联剂的用量对阻燃性能及织物性能的影响
        3.4.1.4 催化剂的用量对阻燃性能及织物性能的影响
        3.4.1.5 焙烘温度对阻燃性能及织物性能的影响
        3.4.1.6 焙烘时间对阻燃性能及织物性能的影响
        3.4.2 以TF-630为交联剂时最优工艺条件的选择与优化
        3.4.2.1 焙烘温度对阻燃性能的影响
        3.4.2.2 正交试验对基本最优工艺的选择
        3.4.2.3 最优方案的验证与优化
        3.4.2.4 阻燃整理织物耐洗性能测试
        3.4.3 以TF-569为交联剂时整理工艺条件探讨
        3.4.3.1 焙烘温度对阻燃织物的性能影响
        3.4.3.2 交联剂用量对阻燃织物性能的影响
        3.4.4 阻燃剂醚化前后的阻燃性能比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添加剂在阻燃整理工艺中的应用
    4.1 纤维保护剂在棉织物阻燃整理中的应用
        4.1.1 纤维强力保护剂 SVN对阻燃整理后棉纤维强力的影响
        4.1.1.1 TF-694为交联剂的阻燃整理工艺
        4.1.1.2 低甲醛交联剂 TF-630的阻燃整理工艺
        4.1.2 NFP纤维保护剂对阻燃整理后棉纤维强力的影响
        4.1.2.1 NFP纤维保护剂在以TF-694为交联剂的整理工艺中的应用
        4.1.2.2 NFP纤维保护剂在以TF-630为交联剂的整理工艺中的应用
        4.1.3 其他纤维保护剂在棉织物阻燃整理中的应用
    4.2 甲醛捕捉剂在棉织物阻燃整理中的应用
        4.2.1 甲醛的主要来源
        4.2.2 影响整理品释放甲醛的主要因素
        4.2.3 甲醛标准曲线的绘制
        4.2.4 两种交联剂最优工艺下整理织物的游离甲醛含量测定
        4.2.5 CF-1甲醛捕捉剂在两种交联剂最优工艺下的应用
        4.2.5.1 甲醛捕捉剂对 TF-694为交联剂时阻燃整理织物性能的影响
        4.2.5.2 甲醛捕捉剂对 TF-630为交联剂时阻燃整理织物性能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对蚕丝的功能改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简介
        1.2.1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概述
        1.2.2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的功能性
        1.2.3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
    1.3 蚕丝简介
        1.3.1 蚕丝的性能及应用概述
        1.3.2 蚕丝的功能改性
    1.4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应用于蚕丝功能改性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5.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黄酮类化合物吸附法对蚕丝的功能改性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pH值对黄酮类化合物紫外可见光谱的影响
        2.3.2 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性能
        2.3.2.1 pH值对吸尽率的影响
        2.3.2.2 吸附速率曲线
        2.3.2.3 吸附等温线
        2.3.2.4 提升性
        2.3.3 紫外吸收剂UV-FastW整理
    2.4 测试方法
        2.4.1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和溶液吸光度
        2.4.2 吸尽率
        2.4.3 织物颜色表征
        2.4.4 织物表面Zeta电位
        2.4.5 功能性
        2.4.6 傅里叶红外光谱
        2.4.7 热分析
        2.4.8 机械强力
        2.4.9 表面形态
        2.4.10 耐洗性
        2.4.11 解吸试验
    2.5 结果与讨论
        2.5.1 pH值对黄酮类化合物紫外可见光谱的影响
        2.5.2 pH值对黄酮类化合物蚕丝上吸附性能的影响
        2.5.3 黄酮类化合物在蚕丝上的吸附速率曲线
        2.5.4 黄酮类化合物在蚕丝上的吸附等温线
        2.5.5 黄酮类化合物在蚕丝上的提升性
        2.5.6 黄酮类化合物整理蚕丝的功能性
        2.5.7 黄酮类化合物整理蚕丝功能性的耐久性
        2.5.8 整理过程对蚕丝性能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黄酮类化合物制备纳米银及对蚕丝的功能改性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纳米银溶胶的制备
        3.3.2 纳米银对蚕丝的功能改性
    3.4 测试方法
        3.4.1 纳米银溶胶表征方法
        3.4.2 纳米银整理蚕丝的测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
        3.5.2 纳米银溶胶的制备条件及性质
        3.5.3 纳米银对蚕丝织物的功能改性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黄酮类化合物可溶化改性及对蚕丝的功能改性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黄酮类化合物改性
        4.3.2 改性黄酮类化合物对蚕丝的功能整理
    4.4 测试方法
        4.4.1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
        4.4.2 正丁醇-水二元体系相平衡
        4.4.3 红外光谱
        4.4.4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4.4.5 改性黄酮类化合物的吸尽率
        4.4.6 织物颜色表征
        4.4.7 表面形态
        4.4.8 色牢度
        4.4.9 功能性
        4.4.10 耐洗性
        4.4.11 机械强力
    4.5 结果与讨论
        4.5.1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
        4.5.2 红外光谱
        4.5.3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
        4.5.4 pH值对吸附的影响
        4.5.5 提升性
        4.5.6 颜色均匀性
        4.5.7 织物的表面形态
        4.5.8 色牢度
        4.5.9 抗氧化性能
        4.5.10 抗菌性能
        4.5.11 抗紫外性能
        4.5.12 功能性的耐久性
        4.5.13 整理过程对蚕丝性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黄酮类化合物/金属盐联合处理对蚕丝的阻燃整理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黄酮类化合物对蚕丝织物的预处理
        5.3.2 金属盐后媒处理
    5.4 测试方法
        5.4.1 红外光谱
        5.4.2 颜色表征和色牢度
        5.4.3 铁和钛元素含量
        5.4.4 热重分析
        5.4.5 阻燃性能分析
        5.4.6 扫描电镜分析
        5.4.7 功能性测试
        5.4.8 耐洗性测试
    5.5 结果与讨论
        5.5.1 红外光谱
        5.5.2 颜色参数
        5.5.3 色牢度
        5.5.4 阻燃性能
        5.5.5 抑烟性能
        5.5.6 阻燃性能的耐久性
        5.5.7 燃烧后蚕丝织物的表面形态
        5.5.8 热性能
        5.5.9 抗菌和抗氧化性能
        5.5.10 机械性能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和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之处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致谢

(9)新型环保涂层阻燃剂的开发和工艺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纺织品阻燃整理概述
        1.2.1 阻燃纺织品市场
        1.2.2 涤纶的燃烧过程
        1.2.3 阻燃机理
        1.2.4 阻燃剂的分类
        1.2.5 阻燃整理方法
        1.2.6 阻燃织物的评测标准
    1.3 涂层阻燃整理技术
        1.3.1 纺织品涂层整理的方法
        1.3.2 粘合剂
    1.4 涂层阻燃纺织品的发展
        1.4.1 涂层阻燃纺织品的发展趋势
        1.4.2 涂层阻燃纺织品的发展现状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5.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5.2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设计
    2.2 实验药品和设备
        2.2.1 实验主要设备
        2.2.2 实验药品
        2.2.3 实验用织物规格
    2.3 试验方法
        2.3.1 制胶
        2.3.2 涂层整理方法
    2.4 阻燃胶的开发
        2.4.1 粘合胶的筛选
        2.4.2 阻燃组份的筛选
        2.4.3 阻胶比例
        2.4.4 阻燃胶的用量
    2.5 阻燃胶的应用
    2.6 测试和表征方法
        2.5.1 阻燃性能测试
        2.5.2 撕破强力实验
        2.5.3 水洗标准及增重率和失重率计算
        2.5.4 残炭扫描电镜分析
        2.5.5 热失重分析法
        2.5.6 织物色变性能测试
        2.5.7 织物耐静水压测试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粘合胶的筛选
    3.2 阻燃组份的筛选
        3.2.1 酸源
        3.2.2 碳源
        3.2.3 气源的筛选
        3.2.4 协效剂的用量和筛选
        3.2.5 组分筛选实验小结
    3.3 各组分的用量比例
        3.3.1 MPOP/PER 酸源和碳源用量比例的确定
        3.3.2 MPOP/PER/MCA 酸源、碳源、氮源用量的比例关系
    3.4 阻燃胶中阻燃剂和粘合剂的比例
    3.5 涂层量对整理织物阻燃效果的影响
    3.6 涂层工艺条件研究
        3.6.1 刮涂次数
        3.6.2 焙烘温度
        3.6.3 焙烘时间
        3.6.4 正交实验优化涂层整理工艺
        3.6.5 整理后织物的应用性能
    3.7 磷氮协效阻燃体系的阻燃机理探究
        3.7.1 涂层整理后热重分析(TGA)
        3.7.2 残炭电镜分析(SEM)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织物用含氟拒水整理剂的制备及其在复合整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拒水概述
    1.2 拒水整理发展历程
        1.2.1 石蜡铝皂法
        1.2.2 脂肪长链类拒水整理剂
        1.2.3 N-羟甲基类拒水整理剂
        1.2.4 有机硅类拒水整理剂
    1.3 有机氟类拒水整理剂
        1.3.1 含氟拒水整理剂拒水机理
        1.3.2 含氟拒水整理剂的发展现状
    1.4 拒水整理发展方向
        1.4.1 拒水拒油柔软整理
        1.4.2 拒水拒油抗静电整理
        1.4.3 拒水拒油防皱整理
        1.4.4 拒水拒油阻燃整理
    1.5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1.5.1 课题研究目的
        1.5.2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含氟拒水整理剂WR-1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2 实验药品
        2.2.3 拒水整理剂WR-1的制备
        2.2.4 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合成条件的确定
        2.3.2 产品表征
        2.3.3 乳液稳定性
    2.4 小结
第3章 含氟拒水整理剂WR-1在棉、涤纶、锦纶织物上应用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2 实验药品
        3.2.3 拒水拒油整理工艺
        3.2.4 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整理工艺研究
        3.3.3 耐洗性测试
        3.3.4 拒水拒油整理对织物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3.3.5 与其他公司含氟整理剂性能对比
    3.4 小结
第4章 含氟拒水整理剂WR-1在织物复合整理中的应用
    4.1 前言
    4.2 实验内容
        4.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2 实验药品
        4.2.3 整理工艺
        4.2.4 测试方法及标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棉织物拒水拒油柔软复合整理
        4.3.2 纯棉织物拒水拒油防皱复合整理
        4.3.3 涤纶、锦纶织物拒水拒油抗静电复合整理
        4.3.4 棉织物拒水拒油阻燃复合整理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阻燃织物上阻燃剂性状、功效及耐洗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含磷膨胀型织物的阻燃剂研究[D]. 阙秀凤.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
  • [2]阻燃织物上阻燃剂性状、功效及耐洗性能研究[J]. 林祖夏. 印染, 1990(01)
  • [3]棉用耐久环保型阻燃剂的制备及应用[D]. 孔佩佩. 北京服装学院, 2013(04)
  • [4]棉混纺织物热性能分析及有机磷阻燃体系的固着和阻燃性能[D]. 陈沁. 东华大学, 2016(02)
  • [5]反应性磷氮类和硅类阻燃剂的合成及真丝上的应用[D]. 王紫颖. 浙江理工大学, 2015(10)
  • [6]光接枝技术阻燃尼龙66织物的研究[D]. 刘微. 北京化工大学, 2010(11)
  • [7]棉织物耐久阻燃剂的制备与应用[D]. 陈红梅. 天津工业大学, 2007(02)
  • [8]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对蚕丝的功能改性[D]. 周宇阳. 苏州大学, 2018(04)
  • [9]新型环保涂层阻燃剂的开发和工艺探究[D]. 陈玉洪. 东华大学, 2015(07)
  • [10]织物用含氟拒水整理剂的制备及其在复合整理中的应用[D]. 王薇. 东华大学, 2010(04)

标签:;  ;  ;  ;  ;  

阻燃剂在阻燃织物上的性能、功效及耐洗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