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底特律 世纪末的辉煌(论文文献综述)
张凡[1](2017)在《美国印象派艺术收藏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美国印象派艺术收藏研究》为题,目的在于通过美国对印象派收藏和文化建设作一个更新的认识,对一个相对缺乏传统文化底蕴的年轻国家,在接受世界文化熏陶的过程中,是如何来选择他们的文化,并通过收藏来拓展和创造他们的文化资源。通过本论文对美国收藏与印象派之间紧密依存关系的剖析,来验证美国收藏如何与印象派绘画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创建了一个相互成长的空间,及其个人收藏、公共机构和税赋制度是如何成为提升国家和城市文化艺术资本的重要载体。本论文选取美国早期对印象派的收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目的也是分析印象派早期艺术市场形成的背景。同时,通过梳理印象派在美国市场上流通过程的几个阶段,力图相对完整地阐释印象派在艺术市场中逐为渐壮发展的过程和成因。本文通过审视艺术家、收藏家、经纪人和拍卖机构在早期艺术市场中如何运作印象派艺术及其产生的社会效应和市场效益,再以捐赠、制度和文化实体机构为后续重点研究对象,针对美国收藏理念、文化价值、市场规律等现象进行思考及取精用弘。本文在主体部分集中研究了早期美国市场中的印象派经纪人和收藏家,通过他们的印象派收藏和经营过程的概述,并以早期文献为基础,重新论述他们不同的收藏格局、经营策略、公益意识以及收藏为美国城市文化建设所起到的作用。在市场方面,本文结合近一百年来作品交易的价格和案例,阐述市场行情的变化。本文的客体部分由制度和捐赠组成,分析美国赋税对艺术收藏、捐赠和公共文化建设所起到的推动和牵制作用,总体内容归纳为:1.以美国印象派收藏历史成因为主导,追溯美国建国后的文化倾向以及印象派艺术在美国兴起的内在因素。其中包括法国对美国初期的建国机制、民主自由意识和文化思想意识的影响以及美国本土化艺术运动的兴起。2.印象派艺术在美国的个人收藏及城市文化艺术建设。以美国收藏家收藏印象派作品的过程为研究途径,通过对主要城市的核心收藏群体以及收藏格局的分解归类,解析印象派收藏是如何成为东部地区文化的原始积累,如何成为中西部文化的驱动力,以及如何作为二战后新兴城市的文化运作资本。本章节在结构上以城市为基点,将东部、中西部和西海岸其他城市作为三大地理板块进行推移与时间段进行交融排列,分析美国各个城市及地区的文化建设是如何通过印象派收藏的价值来凸显其社会实用价值,以及为构建本国文化所起到的作用。3.美国印象派艺术市场分析。本部分以分析早期印象派收藏市场为主(二战前),以至二战后的两个阶段的美国印象派市场动态。通过对早期美国印象派收藏的交易额和交易量,以及其他国家对印象派的收藏参数,研究美国收藏群体在第一阶段的收藏意识和策略,并参考法国、德国、英国等外来因素为美国印象派收藏所提供的优势,综合分析美国在收藏过程中所体现的洞察力和及时性。第二阶段以二战后的艺术市场为主要研究时间段,分为70年代前和70年代后,对印象派国际市场和美国市场的转变展开分析。从市场对接、拍卖机构、藏源补给、金融转化和商业炒作等几个方面,逐步剖析印象派是如何在美国市场及国际市场上取得蓝筹地位的。4.以美国印象派收藏作为索引,以关税、赋税、捐赠、寄赠、遗赠等有关制度,分析美国税务政策对艺术收藏所起到的推动和牵制作用。基金会作为捐赠制度作用下的延伸物,通过对其种类、资金和发展状况以及数据显示的分类,解读美国慈善业和非营利机构为公共文化教育所起到的公益性作用,以及其中内部并存的复杂关系。美国收藏制度与文化慈善的体现最终集中于公共博物馆,所以本文基于制度、捐赠和基金会,以诠释当今艺术博物馆的运营策略、资金状况和文化更新现象。
赵晨妤[2](2020)在《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视角下《分裂的城市:美国城市的贫困与繁荣》(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为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源文本选取自《分裂的城市:美国城市的贫困与繁荣》中的引言、第一章、第二章及第三章的内容。源文本探讨了美国城市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现象,以传递信息、观点为主要特点,属于社科类文本。译者在处理源文本的信息、文化负载词、长难句时,既要具有语言运用的灵活性,又要精确传达文本信息;既要准确传达原文的行文风格,也要对原文的信息脉络进行清晰呈现。译者以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为指导,对翻译过程中的难点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将规范分为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两种不同的类型,后者又细分为责任规范、交际规范和关系规范。这些规范在语法性、可接受性、文本风格等方面对译文提出了要求,顺应了目的语读者的期待。在翻译规范理论框架下,切斯特曼提出了系统性的翻译策略,从句法/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为译者解决翻译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方法。本文立足于句法/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的翻译策略,以具体的翻译案例为基础,讨论译者在翻译社科类文本时,在翻译规范的要求下,应当如何以具体的翻译策略为指导,提高译文的可理解度和可接受度,借此说明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对社科类文本翻译的实际指导意义。
刘艳艳[3](2012)在《底特律汽车产业转型失败及启示》文中认为随着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工业发展的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转型升级成为新的主题。底特律是美国重要的工业城市,本文通过研究其汽车产业发展从辉煌走向衰落的过程,认为底特律自然条件和区位环境都非常优越,在福特制生产方式主导的时期,曾拥有"全球汽车制造中心"的辉煌。当面对外部竞争激烈、要素成本领先的区位条件吸引力减弱、生产和消费市场环境改变等因素下,由于地方文化强烈的优越感而自我封闭和路径依赖过度导致创新锁定,最终产业转型失败而衰落成无人问津的城市。底特律产业转型失败的教训对于我国城市的产业升级具有良好的警示作用。
李晓敏[4](2012)在《美国艺术博物馆成功之处 ——对底特律艺术博物馆的探索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底特律艺术博物馆始建于1885年,目前综合排名居全美第六。它收藏了从史前直到21世纪来自世界各地、多元文化和不同种族的艺术作品。底特律艺术博物馆在最近—个世纪里发展壮大,已成为底特律及周边地区的文化灯塔。回顾其发展历史,艺术馆的发展并不顺利。它经历了世界政治变革(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动荡(如1920-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它曾蓬勃发展(在1960-1970年代增建了艺术馆的南翼和北翼),曾面临绝境(如1947年的毕馆事件),又走向辉煌(20世纪末通过改善经营模式打开了新局面)。底特律艺术博物馆现有超过60000件藏品,从古典艺术到前卫艺术,来自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区。最重要的艺术品包括墨西哥艺术家迪亚戈·里维拉的名为《底特律的工业》的系列壁画,文森特·梵高的《自画像》,还有来自中国古代的瓷器,漆器和字画。底特律艺术博物馆有着得天独厚的学术价值和教育意义。艺术博物馆定期举办的主题展览和分别针对艺术家、美术评论家以及学生、儿童和家庭的艺术活动,提供了研究艺术品和艺术史的机会,是教育大众的绝佳场所。通过多次赴底特律艺术博物馆考察和调研,我们发现底特律艺术博物馆在动荡中不衰是因为美国政府于1910年代制定的联邦税法和关税政策使大量艺术品进入艺术馆;密歇根州政府的扶持,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的不断捐赠给其不断注入活力,以及艺术博物馆自身采取的公司化经营模式创造了稳定的收入,灵活多变的布展形式吸引学者和公众。本论文结合美国的政治文化社会背景,深入分析了艺术馆的发展历史及繁荣的因素,讨论了其文化价值及社会功用,总结了这一世界级艺术馆的特色及优势。
卓百会[5](2019)在《中国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空间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棕地的治理与再生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本文以中国“资源型城市”及其“棕地群”为研究对象,旨在从城市的视角和空间的层面探索我国资源型城市棕地问题的发生机理及其再生策略,其目的有三:一是梳理棕地再生理论与实践发展演变的时空脉络;二是探索、发现并总结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的空间规律或模式;三是构建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多层级的空间策略体系。根据研究深度,文章将研究样本划分为文献梳理类、空间识别类、田野调查类以及实证研究类四类,通过遥感影像的人工识别、OSM城市空间数据的绘制以及工业历史资料的梳理等手段对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近代中国、一五二五、三线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特殊的工业化历程,我国资源型城市棕地群规模庞大、构成复杂、结构模糊,其治理和再生受多方因素的影响。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大离散、小聚集、罕均匀”的普遍特征,并且遵循发生机制决定空间格局、生命周期反映空间态势、主导产业影响空间形式、地理环境制约空间协同的一般规律。进而,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梳理并总结了棕地再生的已有经验:理论方面,艺术学、生态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以及环境工程学六个学科内的棕地再生相关理论历经探索、发展、成熟以及演化过程,已经形成较为明晰的阶段性特征;实践方面,大量案例的研究表明棕地再生主要呈现出区位、尺度和功能群体性转化特征。基于以上研究,本文从不同的空间层面构建了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空间策略体系:以系统为核心的宏观策略、以模式为核心的中观策略以及以母题为核心的微观策略。最后,本文以代表性资源型城市——江西省瑞昌市为例,通过“全域旅游”工业体验区规划、江州造船厂工业废弃地及其重点节点的景观规划设计,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了应用和印证。本文认为,我国资源型城市棕地数量巨大、态势不一、模式不明,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再生法则,更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规划方案。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的治理与再生具有系统性、过程性以及复杂性,需要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建筑、艺术、生态、环境工程、社会以及经济学等学科群的共同努力。棕地的治理与再生应当以可持续空间构建为目标,循序渐进、以点带面,融入到城市有机更新的更大过程中。
黄书亭[6](2008)在《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南北战争以降的背景下,依托管理学基本原理,在多学科的视域中,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哲学、类型学、案例研究为框架,综合集成各种思想方法,以20世纪美国杰出CEO安德鲁·卡内基、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约翰·D·洛克菲勒、亨利·福特、艾尔弗雷德·P·斯隆、托马斯·J·沃森、小托马斯·J·沃森、李·艾柯卡、杰克·韦尔奇为线索,用比较的视角,实证的方法,述评的文体,对重大危机事件进行描述、对比、统计、总结、研究,基于案例进行推理,剖析决策过程,认识危机的发生机制与显着特征,分析危机管理策略,上升为方法论原则,回归到危机管理实践。危机的分类多种多样。危机的酝酿、发生和变化,关联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危机是不确定性的表现形式,是科学管理理论逻辑展开的结果,是人格缺陷、制度缺陷、美国难题的体现,是“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技术失灵”的后果,是领导与管理失衡的结果,是若干周期理论的折射,是现代化、全球化的伴生现象。较为科学的危机管理策略是:诚信,务实,盈利,专注,清醒,依法经营,肩负使命,洞悉人性,妥当归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财富观,承担社会责任。真诚面对公众,善待伙伴,擅长沟通,善于管理上司,防范环境污染,提防政治风险。热爱生活,忠于家庭,积极休闲,交往慎重。面对现实,反应适度,持续改进,创新商业模式,形成核心能力,摆脱行为惯性,不苛求完美。讲究方法,规避不确定性,创新品牌,警惕多元化陷阱。重视隐性知识,注重教育训练。保持历史感,避免简单化,建立竞争性的企业文化、柔性的组织结构、规范的法律机制,建立“高瞻远瞩公司”。本文提供观察美国近现代史的新颖视角:多角度勾连企业、人物、社会与历史,构成研究美国经济制度史乃至美国历史的参照系,为理解企业管理与管理思想的发展,为观察新闻史、战争史及休闲史,为评价美国文化、美国内战、工人运动、城市化、新政、美国改革、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提供新视角;本文是案例研究的积极尝试: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核心概念,选择事例,分析数据,提炼观点,审视、验证和创新传统理论,弥补理论分析的空洞、乏味,避免随机、失控现象,兼顾量的研究与质的分析,在研究和运用上开辟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提供有益的建议,研究过程规范、标准;本文是学科交叉的有益探讨:涉及宽泛的时空范畴,涉猎管理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军事学等领域,在管理学与多学科的融合中,剖析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阐释杰出CEO的历史地位、得失成败与现实价值,体现扎实的人文功底,有助于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建构,其研究策略、文体与叙述方式,有一定的示范价值。
王概[7](2009)在《汽车之城底特律的盛与衰》文中研究说明汽车业让底特律在上世纪初就成为世界上最辉煌的工业中心,也让底特律在世纪末成了美国城市退化的典型。汽车业成就了底特律,也毁掉了它
付钰[8](2018)在《聚焦2018底特律车展:一个即将结束的时代》文中认为北美时间1月14日,2018年底特律车展正式开启。这些天,底特律人头攒动、熙来攘往。"车展揭幕前日,沿密西根一号公路南下,沿路各种变化让人目不暇接,新体育馆、轻轨……通用公司总部复兴中心的大堂装修终于结束了,环形的布局更加简洁,明快,几十款新车,配上帅气的产品专家,吸引来来往往的游客。"这是一名在底特律工作多年的汽车人心中发出的感叹。
杨自保[9](2006)在《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城市危机 ——以底特律种族骚乱为例》文中指出城市危机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对城市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和事件。城市危机在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它可以表现为城市中的种族骚乱、城市财政危机、城市政治危机、城市思想危机、城市文化危机、城市环境污染等各个方式。20世纪60年代美国城市普遍爆发了以种族骚乱为表现形式的城市危机。在1964年至1971年之间,美国城市爆发了几百起骚乱,带来大量的伤亡、逮捕以及无数的财产损失,而这些损失主要集中在黑人聚居的地区。美国政府采取强力措施结束了骚乱,有时包括使用国民警卫队和联邦军队。 底特律是一个典型的由白变黑的城市。在底特律城市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区的黑人数量逐渐增多,白人纷纷搬到郊区,留在城中的白人逐渐成为少数,但是白人仍然掌握着整个城市的经济、政治大权,也掌握着整个城市的住房资源。黑人所得与他们的人口数量不成比例,他们急切地想改变这种状况,由自己充当城市的主人。在整个美国,由于郊区化、居住隔离、城市更新以及黑人思想的觉醒而导致普遍发生种族骚乱的时刻,作为美国汽车工业中心的底特律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骚乱。底特律种族骚乱是这一时期规模最大,破坏性最严重的一次。骚乱过后,黑人成为底特律的主人。 全文共分四章,另加序言、结语。 序言首先叙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然后回顾了国内外对本专题已有的研究情况,指出这些研究已解决和尚需继续研究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的基本思路和结构框架做出说明。 第一章研究城市危机爆发的历史背景。二战后,美国城市郊区化快速发展,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重心逐渐转移到郊区。郊区获得良好发展的同时,中心城区衰落,大量移居到城市的黑人独自面对这种状况;而由于长久以来白人对黑人的歧视,城市居住隔离严重,黑人就业不足,经济状况日益恶化,黑人缺乏良好的教育,居住隔离成为产生各种社会矛盾的温床;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开展的“城市更新”运动并没有给黑人带来好处,反而使黑人失去了住房;美国黑人争取合法权利的民权运动遭到了白人种族主义者的打击,黑人中间也出现了一些激进领袖,并成立了激进组织,倡导暴力斗争。 第二章选取一个城市——底特律作为研究的对象。底特律种族骚乱是这一时期规模最大、破坏性最严重的一次骚乱,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首先回顾底特律黑人的历史,然后从警察暴行、黑人住房缺乏、“城市更新”的冲击以及黑人就业等方面论述底特律种族骚乱发生的原因。
许宝俊[10](2020)在《传本《鸲鹆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本《鸲鹆图》作为署款宋徽宗的作品,真伪问题一直未有定论,虽有传闻,但不宜轻信。因此本文首要目的在于,理清此画的流传问题,并尽力对其进行合理断代。关于宋徽宗绘画风格的研究理论非常丰富,对本文的研究多有助益,但并不能完全满足,故而对徽宗绘画风格的梳理成为传本《鸲鹆图》研究的基础。《鸲鹆图》现存三个版本,构图、造型基本一致,因此孰为祖本,孰为伪造本亦须澄清。目前来看,乾隆帝和庞莱臣是传本《鸲鹆图》较为明确的两位收藏者,但其间的流传过程极为复杂,此画在进入清宫内府前的流转脉络,以及在流传的哪一阶段被复制皆是本文关注的重点问题。庞莱臣作为传本《鸲鹆图》的最后一位收藏者,也是伪造此画的最大“嫌疑人”,其与美国收藏家弗利尔之间的书画交易是二十世纪初“古画出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或许有传本《鸲鹆图》的流转信息。这部分史料不仅关乎传本《鸲鹆图》的收藏问题,也反映了二十世纪初动荡时局之下,中国古书画收藏走向国际市场的诸多细节。日本文化受中国之影响由来已久,从日本现存江户时期的一些花鸟作品可以看出,传本《鸲鹆图》对日本“南画”的影响。日本美术在经过“脱亚入欧”的洗礼后,造型更加生动准确,进而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绘画。这一卓有趣味的文化变迁史,在《鸲鹆图》图式的影响和传播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底特律 世纪末的辉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底特律 世纪末的辉煌(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印象派艺术收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前期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使用概念及范围的界定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五节 本论文的创新点与问题点 |
第一章 美国印象派收藏的历史成因 |
第一节 历史渊源及文化意识形态雏形 |
第二节 美国早期的艺术倾向 |
第三节 印象派的引入及本土化 |
第二章 印象派艺术收藏与美国城市文化建设 |
第一节 三大城市的艺术原始积累 |
第二节 芝加哥印象派收藏对中西部城市的带动效应 |
第三节 收藏的商业与文化资本运作 |
第三章 美国印象派艺术市场分析 |
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代言和文化资本的象征 |
第二节 外来因素对美国印象派市场的影响 |
第三节 二战后印象派艺术市场的转化 |
第四章 税务与捐赠制度对印象派艺术收藏的促进 |
第一节 收藏与税务的核心制度 |
第二节 印象派收藏与基金会捐赠体系 |
第三节 印象派收藏与博物馆经营策略 |
第五章 美国印象派收藏的相关启示与思考 |
第一节 收藏理念的启示 |
第二节 市场启示 |
第三节 慈善文化与体制的思考 |
结论 |
附录 |
附录1 参考文献 |
附录2 藏于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学院、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密尔沃基、托莱多艺术博物馆的印象派作品图例 |
附录3 美国国家美术馆德加蜡塑作品 |
附录4 布洛赫家族承诺捐赠作品选图 |
附录5 美国印象派收藏家目录(以地区分类) |
附录6 十四位法国印象派主要艺术家在美国公共机构收藏记录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2)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视角下《分裂的城市:美国城市的贫困与繁荣》(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Overview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
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Alan Mallach and The Divided City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Pre-translation |
2.2 In-translation |
2.3 Post-translation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Basis |
3.1 Translation Norms Studies Abroad |
3.2 Translation Norms Studies in China |
3.3 Chesterman’s Translation Norm Theory |
3.4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hesterman’s Translation Norm Theory |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
4.1 Syntactic Strategies |
4.1.1 Transposition |
4.1.2 Unit Shift |
4.1.3 Sentence Structure Change |
4.2 Semantic Strategies |
4.2.1 Synonymy |
4.2.2 Antonymy |
4.2.3 Abstraction Change |
4.2.4 Trope Change |
4.3 Pragmatic Strategies |
4.3.1 Cultural Filtering |
4.3.2 Cohesion Change |
Chapter5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
References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Ⅰ |
Appendix Ⅱ |
(3)底特律汽车产业转型失败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在技术变革与投资驱动的推动下成为全球制造中心 |
2“路径锁定”导致“世界汽车之都”的衰落 |
3 底特律工业转型失败的原因分析 |
3.1 认知锁定导致生产方式落后 |
3.2 要素成本领先的区位竞争优势减弱 |
3.2.1 区位选择变化 |
3.2.2 直接生产成本增加 |
3.2.3 技术势差缩小, 市场环境改变 |
3.3 本地文化的优越感阻碍创新 |
3.4 保守封闭的等级产业组织制约合作交流 |
3.5 政治锁定导致产业结构单一 |
4 总结 |
(1) 技术竞争力下降: |
(2) 空间优势全面减弱: |
(3) 地方文化消极惰性: |
(4) 制度锁定: |
(4)美国艺术博物馆成功之处 ——对底特律艺术博物馆的探索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方法 |
1.4 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二章 底特律艺术博物馆的诞生和发展历程 |
2.1 起源和发展 |
2.2 底特律艺术博物馆生存至今的原因 |
2.3 底特律艺术博物馆在发展中遇到的困境 |
2.4 底特律艺术博物馆的自救 |
2.5 艺术博物馆赞助人的重要作用 |
2.6 20世纪上叶美国富裕阶层热衷艺术捐赠的原因 |
2.7 底特律艺术博物馆董事会的构成 |
第三章 底特律艺术博物馆展馆分类和特色 |
3.1 非洲,大洋洲和土着美洲馆 |
3.1.1 非洲艺术区 |
3.1.2. 埃及艺术区 |
3.1.3. 大洋洲艺术区 |
3.1.4. 土着美洲艺术区 |
3.2 美国艺术馆 |
3.2.1 惠斯勒 |
3.2.2 玛丽·卡萨特 |
3.2.3 约翰·辛格·萨金特 |
3.2.4 垃圾箱画派 |
3.3 欧洲艺术馆 |
3.4 现代艺术馆 |
3.5 当代艺术馆 |
3.6 素描,版画和摄影作品馆 |
3.7 亚洲艺术馆 |
3.8 《底特律工业》壁画大厅 |
第四章 底特律艺术馆的特色和值得借鉴之处 |
4.1 和名作捉迷藏 |
4.2 贴心和周到的艺术讲解工作 |
4.3 有关联的画作放置在一起 |
4.4 会员制的互惠互利 |
4.5 特别展览的作用 |
4.5.1 “赝品,仿品和艺术的秘密”展览 |
4.5.2 家庭剧场 |
第五章 底特律艺术博物馆的作用和意义 |
5.1 底特律艺术博物馆的教育作用 |
5.2 底特律艺术博物馆的社会价值 |
5.3 底特律艺术博物馆存在的象征意义 |
5.4 给中国艺术博物馆的发展提供的启示 |
5.4.1 如何提高艺术场馆的自身吸引力 |
5.4.2 采取更灵活有效的经营模式 |
第六章 结语 |
6.1 分析与总结 |
6.2 后续研究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中国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空间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从“老工业基地”到“资源型城市” |
1.1.2 棕地:从“修复治理”到“再生利用” |
1.1.3 空间:从“多规合一”到“城市双修”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步骤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和步骤 |
第2章 棕地的概念、特征及其空间再生动力机制 |
2.1 棕地问题或风险的产生 |
2.1.1 内因:工业化为场地注入了“毒性” |
2.1.2 外因:城市化使将场地包围其中 |
2.2 棕地的定义 |
2.2.1 北美地区的棕地定义 |
2.2.2 欧洲地区的棕地定义 |
2.2.3 东亚地区的棕地定义 |
2.2.4 棕地定义和内涵的扩充 |
2.3 棕地的类型 |
2.3.1 物质循环背景下的分类系统 |
2.3.2 国民经济行业体系背景下的分类体系 |
2.3.3 城市用地背景下的分类系统 |
2.4 棕地的核心特征 |
2.4.1 本体特征 |
2.4.2 空间特征 |
2.4.3 情感特征 |
2.4.4 美学特征 |
2.5 棕地再生的空间动力与机制 |
2.5.1 棕地再生的“原生”动力机制 |
2.5.2 棕地再生的“衍生”动力机制 |
2.5.3 棕地再生的“催化剂” |
第3章 资源型城市演变特征及其棕地现状调查 |
3.1 资源型城市的概念与历史阶段特征 |
3.1.1 资源型城市的概念 |
3.1.2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
3.1.3 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历史成因及其阶段特征 |
3.2 资源型城市的类型及其分类体系构建 |
3.2.1 按资源类型划分 |
3.2.2 按生命周期划分 |
3.2.3 按城市规模划分 |
3.2.4 按地理环境划分 |
3.3 资源型城市棕地空间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发生机制决定空间格局 |
3.3.2 生命周期反映空间态势 |
3.3.3 主导产业影响空间形式 |
3.3.4 地理环境制约空间协同 |
3.4 典型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空间特征研究 |
3.4.1 石油:大庆市 |
3.4.2 煤炭:大同市 |
3.4.3 煤炭:锡林浩特市 |
3.4.4 铜矿:铜陵市 |
3.4.5 钢铁:攀枝花市 |
3.5 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空间问题总结 |
3.5.1 土地利用问题 |
3.5.2 生态安全问题 |
3.5.3 资源保护问题 |
3.5.4 材料循环问题 |
3.5.5 空间阻隔问题 |
第4章 棕地景观再生的理论与实践浅析 |
4.1 棕地景观再生理论及其发展脉络 |
4.1.1 探索阶段:1965-1985 |
4.1.2 发展阶段:1985-2005 |
4.1.3 成熟阶段:2005-2015 |
4.1.4 演化阶段:2015至今 |
4.2 棕地再生的学科体系构建 |
4.2.1 艺术学 |
4.2.2 生态学 |
4.2.3 建筑学 |
4.2.4 环境工程学 |
4.2.5 城乡规划学 |
4.2.6 风景园林学 |
4.3 棕地再生实践项目的区位特征分析 |
4.3.1 城市环境类 |
4.3.2 郊区环境类 |
4.3.3 自然环境类 |
4.4 棕地再生实践项目的尺度特征分析 |
4.4.1 建筑尺度:帕赛伊克纪念碑 |
4.4.2 场地尺度:西雅图煤气厂公园 |
4.4.3 社区尺度: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
4.4.4 城市尺度:底特律未来城市 |
4.4.5 区域尺度: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 |
4.5 棕地再生实践项目的功能特征分析 |
4.5.1 生态类功能 |
4.5.2 文化类功能 |
4.5.3 教育类功能 |
4.5.4 休闲类功能 |
4.5.5 体育类功能 |
4.5.6 集散类功能 |
4.5.7 生产类功能 |
第5章 棕地再生的空间策略体系构建 |
5.1 棕地再生的空间层次及其再生影响因素 |
5.1.1 棕地再生的“空间策略”与“非空间策略” |
5.1.2 棕地再生的“空间策略”及其层次 |
5.2 宏观策略:“系统” |
5.2.1 “灰色系统”规划 |
5.2.2 “棕色系统”规划 |
5.2.3 “绿色系统”规划 |
5.2.4 “橙色系统”规划——工业遗产 |
5.2.5 “青色系统”规划——工业自然 |
5.3 中观策略:“模式” |
5.3.1 模式或原型的产生 |
5.3.2 工业闲置地的模式转化 |
5.3.3 矿业废弃地的模式转化 |
5.3.4 垃圾填埋场的模式转化 |
5.3.5 基础设施废弃地的原型转化 |
5.3.6 原型的空间谱系特征 |
5.4 微观策略:“母题” |
5.4.1 地形主导类母题 |
5.4.2 水体主导类母题 |
5.4.3 植被主导类母题 |
5.4.4 建筑物主导类母题 |
5.4.5 材料主导类母题 |
5.4.6 流线主导类母题 |
5.4.7 设备主导类母题 |
5.5 空间策略体系的整合 |
5.5.1 空间策略体系的融合——系统耦合 |
5.5.2 空间策略体系的操作——空间拓扑 |
5.5.3 空间策略体系的构建——“开放空间系统”规划与设计 |
第6章 系统综合体:瑞昌市“棕地群”景观规划设计 |
6.1 瑞昌市城市发展概况及上位规划背景 |
6.1.1 瑞昌市的基本区位条件分析 |
6.1.2 瑞昌市工业历史沿革分析 |
6.1.3 瑞昌市上位规划及相关政策 |
6.2 瑞昌市工业遗产和棕地现状调查与分析 |
6.2.1 古铜矿遗址 |
6.2.2 老工业基地 |
6.2.3 矿产资源地 |
6.2.4 码头工业镇 |
6.3 造船厂与码头废弃地景观再生案例研究 |
6.3.1 广州市中山岐江公园 |
6.3.2 新奥尔良市新月公园 |
6.3.3 旧金山市山岬公园 |
6.3.4 韩国统营市造船厂更新设计 |
6.4 宏观策略:全域旅游工业体验区规划 |
6.4.1 瑞昌市主要旅游资源单体评价 |
6.4.2 瑞昌市工业文化体验区的规划与模式选择 |
6.4.3 瑞昌市工业文化旅游廊道规划 |
6.5 中观策略:江州造船厂景观规划设计 |
6.5.1 场地历史脉络分析 |
6.5.2 场地现状条件分析 |
6.5.3 场地平面规划与设计 |
6.6 微观策略:造船厂空间详细设计 |
6.6.1 舾装码头设计 |
6.6.2 车间仓库设计 |
6.6.3 钢板堆场设计 |
6.6.4 露天船台设计 |
6.6.5 车间庭园设计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走向多学科交叉的棕地再生途径 |
7.2.1 系统性 |
7.2.2 过程性 |
7.2.3 复杂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欧洲城棕地市振兴相关项目或组织 |
附录 B 中国城市用地分类相关标准下的潜在棕地类型 |
附录 C 景观规划设计最终专题图纸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问题的意义与背景 |
1.3 案例研究论考 |
1.4 理论框架与篇章结构 |
1.5 成果及创新之处 |
1.6 本章小结 |
2 美国杰出CEO的综合背景 |
2.1 美国近现代史概观 |
2.2 CEO与"美国的世纪" |
2.3 企业环境的综合透视 |
2.4 哲学视域中的管理与危机管理 |
2.5 本章小结 |
3 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 |
3.1 基本概念的进一步考察 |
3.2 危机管理的理论渊源 |
3.3 危机管理的类型学分析 |
3.4 危机管理的多重研究向度 |
3.5 危机成因剖析 |
3.6 本章小结 |
4 泰罗、法约尔、韦伯时代(1890-1929) |
4.1 卡内基:蓝海战略与危机管理 |
4.2 卡内基&弗里克:罢工事件与连锁反应 |
4.3 摩根:危机管理中的传媒攻略 |
4.4.本章小结 |
5 西奥多、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代(1901-1972) |
5.1 福特家族:家族企业与危机管理 |
5.2 托马斯·沃森:企业文化、大型活动与危机管理 |
5.3 斯隆:组织变革与危机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6 德鲁克时代(1945-2005) |
6.1 小托马斯·沃森:向上管理与危机管理 |
6.2 艾柯卡:企业家社会的危机管理 |
6.3 企业危机管理策略探析——以韦尔奇为例 |
6.4 本章小结 |
7 基于案例的危机管理拓展研究 |
7.1 休闲与创新 |
7.2 军旅生活对CEO危机管理策略的影响 |
7.3 杰出CEO人际关系策略考论 |
7.4 "事业部制"理论应用研究 |
7.5 危机管理策略的文化哲学批判 |
7.6 危机管理策略述要 |
7.7 本章小结 |
8 结论、建议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8.3 若干建议 |
8.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7)汽车之城底特律的盛与衰(论文提纲范文)
西部小城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 |
衰退长达四十年难躲金融危机最后一击 |
中国城市该如何解读底特律的盛衰史 |
(9)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城市危机 ——以底特律种族骚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
第一章、城市危机爆发的历史背景 |
第一节、战后美国城市郊区化的发展 |
第二节、美国城市种族居住隔离 |
第三节、美国“城市更新”运动 |
第四节、战后美国黑人的觉醒 |
第五节、城市危机的表现:种族骚乱 |
第二章、底特律种族骚乱的爆发 |
第一节、底特律黑人的历史 |
第二节、1967年底特律种族骚乱缘何爆发 |
第三章、底特律种族骚乱的特点 |
第一节、种族骚乱参与者的特点 |
第二节、种族骚乱的形式 |
第四章、底特律种族骚乱的影响 |
第一节、美国联邦政府对骚乱的反应 |
第二节、底特律种族骚乱的控制 |
第三节、种族骚乱与中心城区的衰落 |
第四节、黑人政治上的崛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10)传本《鸲鹆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宋徽宗花鸟画风格溯源 |
第一节 宋徽宗花鸟画“标准器”界定 |
一、“御题画”与“御画”的分别 |
二、“代笔”与“亲笔”之争 |
三、宋徽宗绘画的师承关系 |
第二节 宋徽宗绘画理想和审美体现 |
一、画院与画学的设立 |
二、《宣和画谱》的编撰 |
三、道教情结的体现 |
第三节 “徽宗品牌”在后世的演变 |
一、南宋及元代徽宗作品的流传与评价 |
二、明代徽宗作品的流传与评价 |
三、清代徽宗作品的流传与评价 |
第二章 传本《鸲鹆图》的特征与甄别鉴定 |
第一节 三本《鸲鹆图》画法、题跋、印章的分析鉴定 |
一、三本《鸲鹆图》画法鉴定 |
二、三本《鸲鹆图》鉴藏印玺对比鉴定 |
三、三本《鸲鹆图》落款与题跋书法对比鉴定 |
第二节 从绘画创作心理角度分析三本《鸲鹆图》 |
一、鸲鹆的文化渊源 |
二、“南博本”创作心理分析 |
三、伪造本的绘画心理分析 |
第三节 传本《鸲鹆图》的断代 |
一、画面尺幅的分析 |
二、花鸟画点苔的甄别 |
第三章 传本《鸲鹆图》入藏清宫始末 |
第一节 乾隆收藏《鸲鹆图》始末 |
一、“南博本”《鸲鹆图》入清宫前的流转情况 |
二、清宫内府收藏来源 |
三、“南博本”《鸲鹆图》进入清宫内府的推测 |
第二节 咸丰帝对“南博本”《鸲鹆图》之钟爱 |
一、咸丰帝的书画情结 |
二、咸丰及其臣工题跋《鸲鹆图》的政治影射 |
第三节 张荫桓与“南博本”《鸲鹆图》 |
第四章 庞莱臣收藏、复制“南博本”《鸲鹆图》推测 |
第一节 庞氏对“南博本”《鸲鹆图》的庋藏 |
一、庞莱臣书画收藏述略 |
二、传本《鸲鹆图》流入庞氏虚斋 |
三、庞莱臣复制传本《鸲鹆图》的可能性与动机 |
第二节 弗利尔与传本《鸲鹆图》 |
一、弗利尔的中国艺术品收藏 |
二、弗利尔与庞氏的书画交易以及经手传本《鸲鹆图》的推测 |
三、“底特律本”《鸲鹆图》与弗利尔购藏其它作品对比分析 |
第三节 “私藏本”《鸲鹆图》的版本分析 |
第五章 《鸲鹆图》图式的形成与传播 |
第一节 “斗雀式”花鸟画的思想文化基础 |
一、文学基础 |
二、思想基础 |
第二节 《鸲鹆图》图式的形成与发展 |
一、历代画作中出现的《鸲鹆图》图式 |
二、历代画谱中的“斗雀”图式 |
第三节 “斗雀”图式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 |
一、传播途径 |
二、后期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图一 |
附图二 |
附图三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底特律 世纪末的辉煌(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印象派艺术收藏研究[D]. 张凡. 上海大学, 2017(02)
- [2]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视角下《分裂的城市:美国城市的贫困与繁荣》(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赵晨妤. 兰州大学, 2020(01)
- [3]底特律汽车产业转型失败及启示[J]. 刘艳艳. 世界地理研究, 2012(03)
- [4]美国艺术博物馆成功之处 ——对底特律艺术博物馆的探索与分析[D]. 李晓敏.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6)
- [5]中国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空间策略研究[D]. 卓百会. 清华大学, 2019
- [6]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D]. 黄书亭.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1)
- [7]汽车之城底特律的盛与衰[J]. 王概. 新财经, 2009(07)
- [8]聚焦2018底特律车展:一个即将结束的时代[J]. 付钰. 中国汽车市场, 2018(05)
- [9]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城市危机 ——以底特律种族骚乱为例[D]. 杨自保.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0)
- [10]传本《鸲鹆图》研究[D]. 许宝俊.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