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汉时期农业技术的发展——二牛三人耦犁的推广和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汤大同[1](2020)在《魏晋南北朝牛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分裂时期。处于频繁而激烈争斗中的各政权,为了生存发展,总体上重视立国之本的农业。农业生产的发展程度与耕牛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有着密切关系。在前人有关魏晋南北朝农业的研究成果中,未见系统地将这一时期的“牛”与“耕”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这影响了人们对魏晋南北朝农业史甚至整个魏晋南北朝史的认识。故本文拟从牛耕这一角度出发,探讨牛耕在魏晋南北朝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部分,讨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牛业的发展,具体讨论了当时耕牛的种类和分布。以黄牛、水牛、牦牛三大牛种为基础养牛业其规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很大发展。官府养牛已形成了完备的管理体系,民间养牛业也有很大发展。养牛技术相较于前代也有所提高,在牛饲料管理,牛病防治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第二部分,探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牛耕技术。具体探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牛力农具和牛耕方式的演变。牛力农具方面,犁耙耱耧等农具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巨大的改进。而牛耕的方式也随着农具的升级改进从二牛三人式逐渐演变到一牛一人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作水平由此相较于前朝有了长足进步,农业生产更加注重人畜结合,精耕细作。第三部分,探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牛耕技术的进步对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一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牛耕技术的进步使得当时粮食亩产量大大提升。另一方面,为适应这种由于牛耕技术进步而导致的生产力的提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及税收政策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曹魏屯田时由“计牛输谷”向“分田之术”按成收租的转变。牛耕在魏晋南北朝农业生产中所起的重要推动作用。
张维慎[2](2017)在《从文物图像看赵过“耦犁”的推广及其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汉墓壁画和画像石中有不少反映牛耕的图像,本文采用二重证据法对其进行了考察。赵过发明的"耦犁"就是二牛抬杠,其原始形态是二人牵牛、一人扶犁,改进形态是一人牵牛、一人扶犁、一人压辕(兼赶牛),最终形态是因牵牛技术的改进和活动式犁箭的发明而改为西汉末一人驱二牛(抬杠)而耕,至东汉时期使用更加广泛,这都是使用单长辕犁。这一时期是真正牛耕的时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释宇[3](2017)在《秦汉时期内蒙古农牧业研究》文中指出秦汉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古代内蒙古地区归于秦汉王朝管辖,第一次纳入统一的中原王朝统治之下。秦汉王朝以农业开发为重点、农牧并举发展北边新区经济,强本固边,密切了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往。特殊的历史时代与地理位置、民族构成、经济结构,使秦汉时期的内蒙古地区成为多种经济方式和文化汇聚交融之地和最具活力地区。
徐冬梅[4](2016)在《汉代犁耕“二牛三人”问题考辨》文中认为人教版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在介绍汉代牛耕时说:"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并以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为例进一步说明(如图1):"耦犁二牛三人的耕作方法发展到西汉后期即逐渐被二牛一人的方法取代。图中两头牛牵引一犁在耕地,掌犁人可以一手扶犁,一手扬鞭驱牛,还可以通过牵引牛鼻穿环来控制耕
张凤[5](2015)在《“代田法”再认识》文中研究指明"代田法"作为汉代一种重要耕作方法,一直为学界所关注,但仍存在一些研究分歧与认识不足的地方。因此,本文分两部分对该耕作法中的几点要素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一、从现代耕作学定义和考古遗存两方面考察,"代田法"与传统意义上的垄作并非完全一致。二、认为农具"耦犁"包括开沟作垄的耕犁和播种的耧车,耕犁应是带有马鞍形犁壁的体重较轻、体形较小的铁犁;耧车即三脚耧。关于耕犁的使用操作则可能是一牛引犁,一人牵牛,一人扶犁,使用一牛二人;耧车的操作应是一牛引耧,一人扶耧,使用一牛一人。
张铭,李娟娟[6](2015)在《历代《耕织图》中农业生产技术时空错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历代《耕织图》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农业耕作技术的演进,但不同时期《耕织图》中展现的耕作技术与当时实际耕作技术并不一定重合,即会出现时空错位。从历代《耕织图》中的"耕图"部分,一方面可以找出《耕织图》由历史的真实反映到成为官方宣传工具的原因,了解耕织图的载体变化历程,及其所反映的《耕织图》从片段性到系统性再到片段性的流转过程;另一方面可以找到《耕织图》从分散而精确地反映上古晚期至中古时期的农业生产活动,到系统而模糊地反映近古农业生产活动的缘由,以及阐释古代南、北耕耘图反映的农业生产技术差异,阐明史料运用过程中《耕织图》史料价值的演变。
姚义斌,徐华瑞[7](2014)在《从汉画像石看两汉牛耕技术的进步——兼论两汉时期南方地区的牛耕问题》文中研究指明两汉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其突出的表现就是牛耕的推广及牛耕技术的进步,但是对于这一时期的牛耕技术进步的具体形态学术界尚有不少分歧。我们可以相关文献资料中的画像石牛耕图为基本依据,系统考察汉代牛耕技术所涉及的犁铧、耕牛、耕作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形态因素,探讨两汉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因。西汉时期南方地区尚未出现牛耕,直至东汉中期以后南方地区的牛耕才得到普遍推广。
杨向春[8](2010)在《唐代的耕牛与牛耕》文中研究表明唐代农业生产飞速发展,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孕育出了发达的唐代文明。农业生产的发展,与耕牛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使用有密切关系。但是,前人很少研究唐代的耕牛和牛耕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唐代农业的认识。因此,有必要把“牛”和“耕”结合起来,进一步探讨耕牛和牛耕在唐代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有助于揭示唐代社会鼎盛局面出现的原因。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具体研究唐代耕牛与牛耕的几个问题。第一部分,从唐人对耕牛的认识和唐王朝对耕牛的政策两方面讨论了耕牛在唐人心目中的地位。唐人认为牛是耕稼之本,关乎国家盛衰存亡,是农民生活必不可少的伙伴。因此,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耕牛的政策,鼓励官府牧场和民间百姓养牛,在管理官私牛畜方面也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措施,制定了一套严厉的保护牛畜的法令,并很重视兽医的培养。第二部分,研究了唐代的养牛业,具体讨论了唐代耕牛的种类和分布、耕牛的饲养规模和养牛技术等问题。唐代养牛业有了大发展,三大优良牛种黄牛、水牛、牦牛的饲养数量都有增长。官府养牛业和民间养牛业都具备较大的规模。养牛技术比前代也有了提高,官府牧场的大规模牧放、民间圈养、选种优育和牛病防治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第三部分,研究了唐代的牛耕技术,具体讨论了唐代的牛力农具、牛耕方式和耕作水平。唐代养牛业的发展,曲辕犁的大面积推广,促使一牛一人的牛耕方式进一步普及,唐代的耕作水平较前代有了进步,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更进一步。第四部分,从土地开发与粮食生产两方面论述了牛耕与唐代农业的关系,揭示了牛耕在唐代农业中的地位。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的推广和曲辕犁的使用,使唐代土地开发的速度加快,粮食生产发展,封建农业生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研究,认为耕牛在人们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了养牛业的发展。耕牛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的进一步普及,先进生产工具曲辕犁的大面积推广,使唐代农业生产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社会经济繁荣,为盛唐文明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唐是被耕牛拉进了盛世的门槛。本文通过对有关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的搜集与分析,以及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学习与吸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总结提炼唐代的耕牛和牛耕技术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前人研究的空白,揭示了耕牛在唐代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阐明了耕牛和大唐盛世的关系。
陈正奇[9](2009)在《汉武帝时期农业技术改革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古代社会以农立国,绵延不绝。汉武帝朝的农业技术改革是秦汉时期农业发展的高峰,在古代农业发展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然而,这次农业技术改革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涉及西汉乃至战国到秦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只有了解了这些方面,才能对这次改革有深层的认识。列宁在给尹耐斯·阿尔曼望的信中说:"要求对每一种情
李根蟠[10](2005)在《“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讨论和我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了“中国经济史论坛”1993—2004年关于“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的讨论,分析了它的背景、缘起和特点,着重对讨论中的两个焦点———“发展”的标准和劳动生产率问题进行了评议,从土地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农牧关系、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的关系阐述了传统经济的演变,并就经济史研究中理论的继承、借鉴和创新问题发表了意见。
二、西汉时期农业技术的发展——二牛三人耦犁的推广和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汉时期农业技术的发展——二牛三人耦犁的推广和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魏晋南北朝牛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资料来源 |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牛业发展概况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耕牛的种类及分布 |
一、黄牛 |
二、水牛 |
三、牦牛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营养牛业 |
一、官营养牛业的规模 |
二、官营养牛业的管理官职 |
三、官牛的来源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私营养牛业 |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养牛技术 |
一、相牛法 |
二、牛衣与牛屋 |
三、牛的饲料 |
四、牛病防治 |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牛耕技术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牛力农具 |
一、犁 |
二、耙 |
三、耱 |
四、耧车 |
五、碌碡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牛耕方式 |
一、二牛挽犁 |
二、一牛挽犁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牛耕与农业进步 |
第一节 牛耕与曹魏屯田 |
一、曹魏屯田剥削方式的变化——从“计牛输谷”到“分田之术” |
二、牛耕与曹魏“分田之术” |
三、“分田之术”的实施及其对牛耕影响 |
第二节 牛耕与均田制 |
第三节 牛耕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粮食生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3)秦汉时期内蒙古农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秦汉王朝对内蒙古地区的行政管辖 |
1.1 秦朝对内蒙古地区的行政管辖 |
1.2 汉朝对内蒙古地区的行政管辖 |
1.2.1 西汉时期 |
1.2.2 东汉时期 |
2 秦汉时期实行因地制宜、农牧并举的发展战略 |
2.1 大力推进以移民屯垦为中心的农业开发 |
2.1.1 实行大规模移民屯垦 |
2.1.2 农业发展水平 |
3 鼓励扶持畜牧业发展 |
3.1 因地制宜, “因其古俗” |
3.2 鼓励关市贸易 |
3.3 扶植养马业 |
4 秦汉时期发展农牧业的意义和影响 |
4.1 对秦汉王朝的作用 |
4.2 历史意义 |
4.2.1 促进了农牧结合经济方式的形成 |
4.2.2 促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的形成 |
4.3 生态影响 |
(5)“代田法”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耕作技术性质 |
二、耕种农具 |
三、结语 |
(6)历代《耕织图》中农业生产技术时空错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代《耕织图》中的耕作技术演进及时空差异 |
(一)汉代《耕织图》中的耕作技术差异及其背景分析 |
(二)魏晋时期《耕织图》中的耕作技术及时空差异 |
(三)唐五代时期《耕织图》中的耕作技术差异及背景 |
(四)宋元明清时期《耕织图》的流变及其耕作技术程式化历程 |
(五)历史时期《耕织图》中的灌溉与收获技术的时空差异 |
二、主要结论 |
(一)历史时期《耕织图》功用的演变:从历史的真实反映到沦落为官方宣传工具 |
(二)历史时期《耕织图》的载体变化:墓室———佛窟———日常生活用具 |
(三)历史时期《耕织图》历史作用的变革:从分散而精确地反映上古晚期至中古时期的农业生产活动,到系统而模糊地反映近古农业生产活动 |
(四)历史时期《耕织图》区域差别呈现的弱化:古代南、北耕耘图反映的农业生产技术差异 |
(五)历史时期《耕织图》历史价值的变异:史料运用过程中耕织图史料价值逐渐变弱,艺术价值及相对于官方而言的实用价值的不断上升。 |
(7)从汉画像石看两汉牛耕技术的进步——兼论两汉时期南方地区的牛耕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汉代牛耕之犁 |
二、汉代牛耕之牛 |
三、汉代牛耕技术 |
四、南方地区牛耕问题蠡测 |
(8)唐代的耕牛与牛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一章 耕牛在唐人心目中的地位 |
第一节 唐人对耕牛的认识 |
一、统治阶级对耕牛的认识 |
二、民众对耕牛的认识 |
第二节 唐王朝针对耕牛制定的政策法规 |
一、鼓励养牛的政策 |
二、管理耕牛的规定 |
三、保护耕牛的法令 |
四、培养牛医的措施 |
第二章 唐代养牛业的发展 |
第一节 唐代耕牛的种类及分布 |
一、黄牛 |
二、水牛 |
三、牦牛 |
四、其它牛种 |
第二节 唐代耕牛的饲养规模 |
一、官府养牛规模 |
二、民间养牛规模 |
第三节 唐代的养牛技术 |
一、官场放牧 |
二、民间圈养 |
三、选种优育 |
四、牛病的防治 |
第三章 唐代的牛耕技术 |
第一节 唐代的牛力农具 |
一、犁 |
二、耙、耱、耖 |
三、碌碡、砺礋 |
第二节 唐代的牛耕方式 |
一、二牛三夫 |
二、二牛一人 |
三、一牛一人 |
第三节 唐代的耕作水平 |
第四章 唐代牛耕与唐代农业 |
第一节 牛耕与唐代的土地开发 |
一、官府的土地开发 |
二、民间土地开发 |
第二节 牛耕与唐代的粮食生产 |
第三节 牛耕在唐代农业中的地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讨论和我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再评价”讨论的背景、缘起和特点 |
1.这是在对既往研究的“反思”, 尤其是对西欧中心论批评中产生的不同认识的争论 |
2.国内和国外有关学术研究的相互激荡和相互呼应 |
3.讨论以清代经济评价为中心辐射到传统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 |
4.具体历史问题的讨论与理论方法和研究范式的检讨相结合 |
二、对“再评价”中两个争论焦点的评议 |
(一) 关于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 |
(二) 关于劳动生产率 |
三、从三对关系看传统经济的演变 |
(一) 传统农业中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
(二) 传统经济中的农牧关系 |
(三) 传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变迁的关系 (66) |
四、理论的继承、借鉴和创新 |
四、西汉时期农业技术的发展——二牛三人耦犁的推广和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魏晋南北朝牛耕研究[D]. 汤大同.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2]从文物图像看赵过“耦犁”的推广及其影响[J]. 张维慎.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2017(00)
- [3]秦汉时期内蒙古农牧业研究[J]. 马释宇. 北方农业学报, 2017(03)
- [4]汉代犁耕“二牛三人”问题考辨[J]. 徐冬梅.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6(11)
- [5]“代田法”再认识[J]. 张凤. 古今农业, 2015(04)
- [6]历代《耕织图》中农业生产技术时空错位研究[J]. 张铭,李娟娟. 农业考古, 2015(04)
- [7]从汉画像石看两汉牛耕技术的进步——兼论两汉时期南方地区的牛耕问题[J]. 姚义斌,徐华瑞.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5)
- [8]唐代的耕牛与牛耕[D]. 杨向春. 陕西师范大学, 2010(03)
- [9]汉武帝时期农业技术改革的历史考察[J]. 陈正奇. 秦汉研究, 2009(00)
- [10]“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讨论和我的思考[J]. 李根蟠. 中国史研究, 2005(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