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素和激动素在杨树愈伤组织分化中的作用

生长素和激动素在杨树愈伤组织分化中的作用

一、生长素和激动素在杨属植物愈伤组织分化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高殷[1](2021)在《花榈木体细胞胚胎发生诱导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提出花榈木(Ormosia henryi Prain)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是制作高档家具和工艺品的原材料,其根、枝、叶入药,是重要的中药材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由于花榈木野生资源稀少且易遭破坏、零星分布于村寨边或自然保护区中,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树种。花榈木种子结实较差、大小年现象严重,且种子存在种皮坚硬、透水性差、不易吸水和优良性状不稳定等问题,使得播种繁殖受到限制。因而寻求花榈木优良苗木的繁育方法是解决种子来源不足和培育高质量苗木的基础。体细胞胚胎发生较器官发生是一种更加高效的无性繁殖方法,能够通过生物反应器进行规模化繁育。它是植物细胞具有较高可塑性和细胞全能性的体现,并且对无性繁殖、种质资源保存和遗传转化等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建立花榈木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及探索其发生机理,本文对影响花榈木体胚发生诱导的内外因子进行筛选,并对花榈木不同体胚时期的生理生化特性、组织细胞学变化、组织化学特性和分子生物学特性展开研究,以期建立花榈木体胚发生体系,并从生理生化、组织细胞学和组织化学以及转录组学等方面揭示花榈木体细胞胚胎发生机理,并初步探索人工种子制作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花榈木体细胞胚胎发生受外部因子和内部因子共同影响。在外部因子中,成熟胚在B5培养基中添加BA(0.2 mg/L)和2,4-D(2.75 mg/L)或BA(1.0 mg/L)和NAA(0.5 mg/L)效果最好,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均超过30%。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诱导率在B5培养基中添加KT(0.5 mg/L)和2,4-D(1.0 mg/L)的诱导率较高,质地较好。培养方式以悬浮培养胚性愈伤组织增殖率和体胚发生频率高。培养基中添加30g/L蔗糖和0.5 g/L谷氨酰胺能够促进胚性愈伤组织和体细胞胚胎的诱导。在内部因子中,基因型GZGL的胚性愈伤诱导率最高(41.07%),基因型GZPT体胚诱导率最高(18.4%);在不同外植体中,成熟胚是花榈木体细胞胚胎发生适宜的外植体;而未成熟胚的体胚诱导率以9月初采集的材料最好。2.体细胞胚的萌发率在B5培养基中添加BA(0.5 mg/L)和NAA(0.2 mg/L),其萌发率最高为54.81%;子叶胚数量在B5培养基中添加TDZ(0.5 mg/L)和NAA(0.2 mg/L)较多;而子叶胚的生根诱导率在B5培养基中添加0.5 mg/L IBA和0.5 mg/L NAA,其生根率最高为92.5%;健壮的幼苗在瓶内驯化一周后,移栽至基质(珍珠岩:蛭石:泥炭土=1:1:1)中成活率可达97.2%。人工种子胶囊的物理性质受制作方法和附加物的影响。在人工种子制作方法中,双层包埋法的人工种子胶囊物理性质优于单层包埋法,且其外观形状较空心珠法更加完整。双层包埋法人工种子胶囊添加20g/L保水剂,其物理性质最好。花榈木人工种子胶囊添加B5培养基、1.0 mg/L 6-BA、0.1 mg/L NAA、1.0 mg/L GA3、30 g/L蔗糖,其萌发率为96%,但人工种子萌发率在4℃下随贮藏时间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3.对花榈木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细胞组织学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花榈木成熟胚经脱分化形成胚性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发育形成球形胚、心形胚、鱼雷胚和子叶胚,其发育过程类似于合子胚。与EC相比,异常愈伤组织呈现出不同的细胞结构和表面结构,如NEC细胞组织较大和细胞表面呈褶皱状、BC细胞组织存在破裂现象,SC细胞外侧包被着一层纤细长的组织;这些细胞组织结构的特征是异常愈伤组织在细胞学上解释其不能进一步形成体胚的原因。组织化学观察发现随着体胚的发育(EC-GE-CE),淀粉粒染色逐渐变浅,而蛋白粒染色逐渐变深;与EC相比,SC的淀粉粒和蛋白粒染色较深,而NEC、BC较浅。4.对花榈木不同体胚时期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表明,随着体胚发育(EC-GE-CE),可溶性糖、淀粉含量,PPO、SOD、APX、POD活性和IAA/ABA、IAA/GAs、AUX/GAs、AUX/ABA比值呈降低的趋势;相反,可溶性蛋白、H2O2和各类内源激素含量整体呈升高的趋势;而CAT活性、IAA/CKs、AUX/CKs、ABA/CKs和GAs/CKs比值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高的GAs、ABA含量、高的ABA/CKs、GAs/CKs比值,低的IAA/ABA、IAA/GAs、AUX/GAs、AUX/ABA比值是愈伤组织不能形成EC的原因。低的能量物质、H2O2含量和低的酶活性与NEC的形成有关;高的可溶性糖、H2O2、AUX、CKs含量、高的PPO活性和低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是愈伤组织形成BC的根本原因;高的能量物质含量、低的SOD、POD活性易形成SC。5.花榈木体胚发生四个时期RNA-seq的差异基因共计38100个,NEC vs EC,EC vs GE和GE vs CE的差异基因数量分别为11589,8999和27982。其中,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在体胚发生不同阶段均被显着富集。参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AUX/IAA、ARF、CRE1、GID1、DELLA、PYL基因以及植物激素合成KAO、GA3OX、ABA2、AAO3基因下调促进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而AUX/IAA、ARF、CRE1、B-ARR、GID1、DELLA、PYL、ABF基因以及植物激素合成CPS、KAO、GA20OX、GA3OX、VED基因的上调促进体胚的成熟分化。

吕晴,张东向,刘丽杰,李伟,付丽,刘安奇[2](2021)在《甘草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再分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提高甘草育种效率,促进优良品种的保存和开发利用,以甘草(Glycurrihiza uralensis Fisch.)无菌苗的愈伤组织为材料,通过正交试验比较不同激素组合对甘草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影响,探究愈伤组织再分化的最适条件。结果表明:生芽最佳培养基为MS+IBA 0.4mg·L-1+IAA 0.4mg·L-1+KT 0.3mg·L-1,芽数4.87个·块-1,芽长2.32cm,诱导率达64.44%;诱导甘草不定根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IBA 0.4mg·L-1+IAA 0.4mg·L-1+KT 0.1mg·L-1,根数5.67条·块-1,根长3.56cm,诱导率达55.56%。

李艳敏,蒋卉,符真珠,张晶,袁欣,王慧娟,高杰,董晓宇,王利民,张和臣[3](2021)在《芍药花药愈伤组织诱导及体细胞胚发生》文中提出以芍药(Paeonia lactiflora)品种粉玉奴花药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浓度2,4-D对愈伤组织诱导、体胚发生及植株再生的影响,采用组织细胞学方法观察愈伤组织以及体细胞胚发育过程,采用根尖染色体法鉴定再生植株倍性。结果表明,芍药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1 mg·L–1 2,4-D+1mg·L–1NAA+0.1mg·L–1KT+30g·L–1蔗糖+6.5 g·L–1琼脂,愈伤组织诱导率为14.7%。转入体细胞胚诱导培养基上,历经球形胚、心形胚、鱼雷胚和子叶胚阶段,体胚诱导率为52.1%;在成苗培养基中能够长出真叶并得到完整植株,成苗率为47.1%。经根尖染色体法鉴定出单倍体和二倍体植株。该研究初步建立了通过体细胞胚间接发生途径实现植株再生的培养体系,可为芍药属其它品种的花药培养提供借鉴,获得的再生植株是芍药遗传学研究和育种工作的重要材料。

陶瞫宸[4](2021)在《山核桃细胞分裂素反应调节因子RR家族基因克隆及其在嫁接过程中功能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 Sarg.)是一种产于我国浙江及安徽地区的木本油料树种,属于胡桃目(Juglandales)胡桃科(Juglandaceae)山核桃属(Carya),其果实风味独特,具有较高营养价值,是浙江省发展“一亩山万元钱”的重要经济树种。然而,实生的山核桃存在童期长、树体高大不易采摘、良种化程度较低等一系列限制山核桃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嫁接是一种在园艺中广泛使用的技术,通过对山核桃进行嫁接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不利因素。嫁接中砧木与接穗的成功愈合涉及多种激素的共同调控,其中细胞分裂素对于创口的愈合及后续分化起着关键作用。反应调节因子(Response Regulator,RR)在细胞分裂素信号通路中起接收上游激素信号,激活下游功能基因转录及调控多种激素信号网络的作用,然而RR在山核桃嫁接过程中参与嫁接结合处愈合的调控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山核桃作为主要材料,鉴别并克隆了山核桃RR家族基因;分析了CcRRs生物信息学特征;测定了嫁接成活过程中反式玉米素核苷的动态变化;研究了CcRRs组织特异性及嫁接成活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分析了CcRRs启动子激素响应顺式作用元件,并研究其与基因之间的诱导关系;构建了CcRRs过表达载体,并探究了亚细胞定位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克隆获得17个CcRR基因CDS全长序列,其中共有8个A型、8个B型、1个C型基因。CcRR基因家族编码蛋白均为亲水性蛋白。各亚型基因家族均具有其特征接收器蛋白结构域,此外B型还具有MYB-like DNA结合结构域(CcRR11除外)。(2)山核桃嫁接成活过程中,内源细胞分裂素反式玉米素核苷含量呈现嫁接后3天上升、嫁接后7天维持在嫁接3天水平、嫁接后14天下降、嫁接后30天恢复正常水平的动态变化。嫁接过程的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与嫁接后0天对比,砧木和接穗中超过50%的A型和B型CcRRs在嫁接后7天和14天为差异表达基因(嫁接后14天接穗中除外),但嫁接后7天与14天对比,差异表达基因的比例在0~4.35%之间。CcRR2、CcRR4、CcRR10、CcRR22分别在果皮、胚、根、种皮中相对表达量较高,CcRR5、CcRR11在茎中相对表达量较低。CcRRs的定量验证结果表明,与嫁接后0 d相比,嫁接后3 d,接穗中12个CcRRs表达量上调;嫁接后7 d砧木和接穗中分别有6个和11个CcRRs表达量上调;嫁接后14 d砧木和接穗中分别有9个和4个CcRRs表达量上调;嫁接后30 d砧木和接穗中9个CcRRs表达量恢复至嫁接前水平。CcRR5在接穗中表达量持续上调;CcRR4、CcRR22表达受到抑制;CcRR8在嫁接后7 d和14 d呈现高表达。(3)山核桃RR基因启动子上包含大量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水杨酸、茉莉酸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且其表达受激素的诱导。例如CcRR4启动子包含生长素响应元件,在IAA处理后相对表达量上调。(4)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A型CcRRs定位于细胞核、细胞膜与细胞核;B型CcRRs定位于细胞核;C型CcRR定位于细胞核与细胞膜。通过异源转化拟南芥的方式,分别获得CcRR1、CcRR5、CcRR10、CcRR12a、CcRR12b转基因纯合体株系3、15、7、4、16株。

吴筱林[5](2021)在《藜麦离体培养无性繁殖体系的建立》文中提出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是一种典型的盐生植物,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及丰富的营养价值,近年来人们对藜麦的认识逐渐加深,藜麦作为粮食作物大规模种植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是病毒病,其群体基因组成多为杂合型,遗传不稳定,这极大地制约了藜麦的推广。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直接发生途径建立一个可靠的藜麦微繁殖体系,可以起到脱毒、保存母本优良性状的作用,可以为藜麦遗传转化生物技术育种提供技术支持,也为藜麦转基因后不定芽的生长培育提供参考。本文主要以“山引一号”藜麦品种Faro种子为材料,采用最佳消毒方式对种子进行消毒,培育出无菌种苗,在藜麦微繁殖体系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外植体的选择,腋芽及丛生芽的诱导、增殖、复壮,以及藜麦试管苗根系诱导的最佳条件的筛选,最终建立了“山引一号”藜麦品种Faro离体培养无性繁殖体系,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藜麦种子的最佳消毒方式:针对0.1%Hg Cl2不同的消毒时间进行消毒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0.1%Hg Cl2消毒10 min时种子存活率最高,污染率仅为5.26%。2、藜麦外植体的选择:主要对不同外植体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及芽的状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外植体是胚轴段,相同处理下愈伤诱导率最高,生长状态最佳;诱导腋芽的最佳外植体是带有1 cm下胚轴和顶芽的子叶;诱导丛生芽的最佳外植体是带有顶芽的子叶。3、藜麦腋芽的最佳诱导、增殖及复壮培养条件:主要以带有1 cm下胚轴和顶芽的子叶为外植体,探讨不同浓度6-BA、不同浓度MS离子、不同培养基p H值对藜麦腋芽诱导、增殖及复壮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诱导腋芽的培养基为MS+6-BA 3.0 mg/L,腋芽诱导率达97.50%;最适宜腋芽增殖的培养基为2MS+6-BA 3.0 mg/L;最适宜腋芽复壮的培养基为2MS+6-BA 0.1 mg/L,>1 cm植株数占总植株数的94.36%,最佳培养基p H值为6.0。4、藜麦丛生芽的最佳诱导、增殖及复壮培养条件:主要以带有顶芽的子叶为外植体,探讨不同类型及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浓度6-BA对藜麦丛生芽诱导、增殖及复壮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诱导丛生芽的培养基为MS+6-BA1.0 mg/L+NAA 0.1 mg/L,丛生芽诱导率达12.14%;最适宜丛生芽增殖的培养基为2MS+6-BA 0.5 mg/L,平均每个外植体增殖出3.6丛丛生芽;最适宜丛生芽复壮的培养基为2MS+6-BA 0.3 mg/L,>1 cm植株数占总植株数的93.04%,培养基p H值为6.0。5、藜麦试管苗的最佳根系诱导条件:主要探讨不同浓度的IBA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藜麦试管苗生根的培养基为:MS+IBA 1.0 mg/L,生根率达51.04%,且生出主根及>1 cm的根数最多。在这种培养基中能有效促进不定根的生长,根系较粗,植株生长状态最佳。

孟雪[6](2021)在《牡荆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其提取物对乳腺癌细胞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牡荆是马鞭草科牡荆属植物,富含多酚类化合物、总黄酮、萜类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及延缓衰老等药理作用。组织培养技术能快速生产大量的高质量起始材料,有助于牡荆的规模化栽培。然而,目前适用于标准化生产的牡荆组织培养技术还不成熟。本研究以休眠芽为外植体,建立了高效的直接和间接再生体系,并从基因组、代谢、生理和细胞毒性水平对再生植株进行了综合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高效直接和间接再生体系。用MS+1 mg/L 6-BA+0.2 mg/L NAA培养基可快速诱导丛生芽,增殖系数为20.3。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配方MS+1.5 mg/L2,4-D+1.5 mg/L NAA,最高诱导率为96.93%,其中愈伤组织呈淡黄色形态较松散且生长迅速。在MS+1 mg/L 6-BA+0.2 mg/L NAA+2.5 mg/L Cu SO4·5H2O的培养基上,愈伤组织分化率高达81.10%。ISSR分析遗传稳定性发现,丛生芽诱导再生和愈伤组织介导再生植株遗传稳定性分别为98.44%和95.58%。2、离体繁殖植株在成株期的抗氧化能力与野生植株相当(DPPH),甚至高于野生植株(FRAP),且显着高于幼苗。对于抗氧化酶,在3种供试材料中,成株期离体繁殖植物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最高。植株抗氧化能力与多酚类化合物、总黄酮含量及酶活性基本一致,表明这些次生代谢产物在维持牡荆抗氧化平衡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体外繁殖的再生苗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与野生苗相近,在丙酮、乙酸乙酯、乙醇和酸性乙醇的提取方式中,最有效的提取方式为酸性乙醇,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为70.52%,略低于野生苗的抑制率74.08%。野生苗酸性乙醇提取物测定α-葡萄糖苷酶的IC50为1.37μg/m L,再生苗酸性乙醇提取物测定α-葡萄糖苷酶的IC50为1.406μg/m L。3、体外繁殖的牡荆在成苗期的植株与野生牡荆具有相似的细胞毒性作用。牡荆提取物在乳腺癌细胞系SUM159中比MCF7细胞毒性更强。在乳腺癌细胞系SUM159中,WGP、IVY和IVA的IC50值分别为37.06、88.14和36.67μg/m L,而在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的IC50值均高于143μg/m L,因此牡荆提取液在MCF7细胞株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划痕实验中两种材料提取液对乳腺癌细胞系SUM159有明显的抑制增殖和迁移作用,且提取液对乳腺癌细胞系SUM159效果优于MCF7细胞。再生苗对乳腺癌抑制效果低于野生苗。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在乳腺癌细胞系SUM159中,牡荆素诱导细胞凋亡效果低于牡荆提取液。且牡荆提取液试验组诱导凋亡效果低于紫杉醇处理组。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牡荆素诱导细胞凋亡效果低于140和180μg/m L提取液。4、定量测定了细胞凋亡、迁移及侵袭相关基因表达量。经过各试验组处理,在乳腺癌细胞系SUM159中,牡荆提取物主要影响Caspase-9、NEXN-AS1表达。可能通过提高Caspase-9基因的表达量,诱导细胞凋亡。亦可通过提高NEXN-AS1基因的表达量抑制癌细胞迁移和侵袭;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主要变化的基因有:Bcl-2、P21、RBBP6、KNL1、KIF20B、HMGN5。可能通过下调Bcl-2基因的表达量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细胞凋亡。也可通过上调P21基因表达量诱导细胞凋亡。下调RBBP6、KNL1、KIF20B、HMGN5基因的表达量抑制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本研究表明体外再生苗成熟植株与野生苗作用效果相当。综上,本研究建立的再生体系产生了遗传保真度高的再生植株。再生植株和野生植株对高转移和低转移乳腺癌细胞SUM159和MCF7有相当的细胞毒性,对SUM159细胞抑制作用显着,并检测了提取液处理对乳腺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本研究将有助于培育出优质的牡荆栽培起始原料,并为深入研究牡荆对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的奠定基础。

胡彬杰[7](2021)在《食用百合组培快繁体系的构建》文中认为本论文以食用百合N6鳞茎作为试验材料,选择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外植体的选择和处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在不定芽诱导、不定芽增殖、小鳞茎诱导和生根培养中的影响,以及不同基质对练苗移栽的影响。建立一套完整的食用百合组培快繁体系,填补内蒙古食用百合研究空白,为食用百合在内蒙古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以食用百合鳞片为外植体诱导不定芽,筛选出最佳百合鳞茎部位和层数。最佳鳞片层次为内层,其次为中层和外层。最佳鳞片部位为中部,其次为下部和上部。选择百合鳞茎内层中部作为外植体,其诱导率最高为55.56%,且污染率较低。最佳消毒方式为75%酒精30s+2.5%Nacl O 7min。2.以NAA/6-BA组合诱导消毒后的百合鳞片,通过直接再生途径生成不定芽,得出高浓度的6-BA和NAA诱导率最高,不定芽长势最好。最佳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1 mg/L NAA+1 mg/L 6-BA,诱导率96.67%。3.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0.1 mg/L NAA+0.5 mg/L 6-BA,增殖系数为3.67,其不定芽成簇生长,苗健壮,植株长势最佳。最佳继代次数为三代。当继代到第四代时,植株矮小,叶片细长,个别叶片泛黄,其移栽成活率较低。4.食用百合小鳞茎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1 mg/L NAA+2 mg/L 6-BA+蔗糖60g/L,其鳞茎形成率为71.1%,鳞茎鲜重为0.899 g,鳞茎高度为0.155 cm,以及鳞茎直径为0.848 cm,其鲜重、直径和高度均强于其他处理。5.最佳诱导生根培养基为:0.5 mg/L NAA+0.3 mg/L IBA+MS,生根率为93.33%;生根数为14,平均根长为3.67 cm。6.三种因素对食用百合生根率的影响顺序为:NAA>蔗糖>活性炭。优化后的最佳生根诱导条件为:NAA 0.34 mg/L,蔗糖13.67 g/L,活性炭0.28 mg/L,理论生根率为90.76%。采用Box-Beknhen(BBD法)中心组合原理设计,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进行建模分析能够较准确地预测百合的生根率。7.最佳炼苗移栽基质为国产草炭土,其成活率90%,平均株高为7.75cm。

张翠[8](2021)在《菊花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和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神马’突变体库初探》文中研究表明菊花是经长期人工选择培育的名贵观赏花卉,是世界四大切花之一,产量居首。它存在非常多的种下变异机制,在花卉界被誉为世界两大花卉育种奇观之一。在中国,不少地方更是通过举办菊花展览的形式来宣传菊文化,具有很高的经济和观赏价值。随着市场需求的多元化,规模化生产市场所需特异性状的菊花品种成为紧要任务,除传统杂交育种外,菊花综合性状的遗传改良研究成为了热点。前人已在菊花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方面做了多年的探索,农杆菌介导法仍然是当下外源基因转化的最有效的途径。大多数栽培菊花品种为异源多倍体,所以针对菊花基因功能的研究大多采用同源或异源过表达以及基因沉默(RNAi)的方式,而当前最受关注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则较少应用在在菊花上,主要的技术壁垒也在于其复杂的倍性。然而菊花中存在多个二倍体野生种,如甘菊(D.lavandulifolium)、菊花脑(D.nankingense)、野菊(D.indicum L)等,相对较容易产生目标基因的CRISPR-Cas9敲除突变体。因此,本试验首先利用production of anthocyanin pigment 1(PAP1)和GFP两种过表达载体对菊花二倍体野生种甘菊、野菊、菊花脑和一种栽培菊花品种‘神马’的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了优化。优化过程中我们发现,菊花二倍体野生种产生遗传材料的速度较慢,且遗传转化体系较不稳定,同时选用了遗传转化体系较成熟的菊花栽培品种‘神马’并进一步优化体系以缩短实验进程。后续我们构建了 CRISPR随机敲除载体(CRISPR-Random)侵染‘神马’叶片,该载体会随机的作用在菊花基因的不同target位点,理论上从而产生上百种乃至上千种不同的基因突变,是一种创制菊花突变体的较为新型的方法。目前我们已成功产生了 14棵‘神马’敲除突变体并初步测定了若干表型指标,在多倍体菊花上成功进行了基因编辑,为我们下一步产生菊花二倍体野生种突变体提供了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本论文针对使用CRISPR-Random敲除载体体系建立菊花二倍体野生种突变体库的这一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和总结,为下一步该方法在菊花育种上面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实验证据和理论支撑。试验结果如下:1.甘菊外植体愈伤形成培养基的最佳配方为MS+2.0mg/L 6-BA+1.0mg/L NAA,10天后愈伤形成率为100%,愈伤分化培养基的最佳配方为MS+2.0mg/L 6-BA+1.0mg/LNAA,20天后的愈伤分化率高达100%。菌液最佳侵染浓度为OD600=0.4,最佳侵染时间为15分钟。最适Timentin浓度为300mg/L,最适硫酸卡那霉素浓度为10mg/L。2.菊花脑外植体愈伤形成培养基的最佳配方为MS+0.1mg/L 6-BA+0.2mg/L NAA、MS+0.5mg/L 6-BA+0.3mg/L NAA 和 MS+1mg/L 6-BA+0.3mg/L NAA,30天后的愈伤形成率均高达100%。菌液最佳侵染浓度为OD600=0.4,最佳侵染时间为15分钟。最适Timentin浓度为300mg/L,最适硫酸卡那霉素浓度为1Omg/L。3.野菊愈伤形成培养基的最佳配方为MS+0.3mg/L ZT+0.5mg/LNAA,30天后的愈伤率高达100%。菌液最佳侵染浓度为OD600=0.4,最佳侵染时间为15分钟,最适Timentin浓度为300mg/L,最适硫酸卡那霉素浓度为10mg/L。4.栽培品种‘神马’外植体愈伤形成培养基的最佳配方为MS+1mg/L 6-BA+0.25mg/L2,4-D,20天后的愈伤生成率为100%;愈伤分化培养基的最佳配方为MS+1mg/L 6-BA+0.25mg/LNAA,30天后的愈伤分化率高达100%。菌液最佳侵染浓度为OD600=0.4,最佳侵染时间为15分钟,最适Timentin浓度为300mg/L,最适硫酸卡那霉素浓度为10mg/L。5.应用随机敲除载体CRISPR-Random共产生了 21棵‘神马’再生苗,通过测序确定其中有14棵为敲除突变体,并进一步利用T载体对CRISPR-Random敲除突变体进行了基因突变位点的确定。6.将产生的CRISPR-Random‘神马’突变体与野生型植株进行了株型、叶片面积、冠径、株高以及色素含量等生理数据的比较,发现相同生长条件下突变体的株型以中间型和开张型居多,而野生型植株的株型均为直立型;突变体植株的高度明显低于野生型但冠径和叶片面积却要大于野生型;大部分突变体植株的色素含量均高于野生型,只有少部分低于野生型。

李珩珺[9](2021)在《魔芋响应软腐病侵染的转录组分析及其再生体系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魔芋因其葡甘聚糖含量丰富,且在多方面均有巨大应用价值,因而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但是魔芋面临软腐病危害,魔芋一旦感染了这种疾病就会导致大量的减产,甚至绝收,这会给种植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魔芋软腐病的研究迫在眉睫。魔芋的种植还受季节的影响,想要提高魔芋产量就需要打破这种影响,组织培养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不仅能培养出脱毒的魔芋苗,减少魔芋的患病概率,还能打破魔芋种植受季节的限制,提高魔芋种植产量。本论文通过珠芽魔芋组织培养建立珠芽魔芋再生体系,分离鉴定了珠芽魔芋和花魔芋软腐病菌,进行了珠芽魔芋和花魔芋响应软腐病菌侵染的转录组分析研究,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魔芋软腐病菌的分离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从患病的珠芽魔芋中分离出5株软腐病菌;从花魔芋中分离出12株软腐病菌,其中从珠芽魔芋分离的5号菌和花魔芋中分离的5-5号菌致病力比较强,且5-5号菌的致病性强于5号菌。经鉴定5-5号菌与环状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roidearum)菌株同源性较高,16s DNA的序列相似性达99.22%,5号菌为一种可导致魔芋患软腐病的未知菌株。用市售的寡糖乙蒜素、马克西姆扑霉灵、中生菌素、辛菌胺醋酸盐、唑醚.代森联五种农药进行抑菌实验,发现寡糖乙蒜素和中生菌素对5-5号菌有抑制作用,寡糖乙蒜素、马克西姆扑霉灵、辛菌胺醋酸盐和唑醚代森联对5号菌有抑制作用。寡糖乙蒜素对两种菌均有好的抑制效果。2.软腐病菌侵染珠芽魔芋和花魔芋转录组分析:用5-5号菌侵染魔芋6小时后取样,以用水侵染的魔芋作为对照,通过对珠芽魔芋和花魔芋转录组分析,A,B,C,D三个样品(A:用无菌水侵染的珠芽魔芋样品;B:用无菌水侵染的花魔芋样品;C:用5-5号菌侵染的花魔芋样品;D:用5-5号菌侵染的花魔芋样品)分别获得6.66G,6.08G,6.48G,6.14G有效数据。通过数据组装获得90393条Unigenes,这些基因能比对到Swissprot、Nr、Nt、KO、PFAM、GO和KOG 7大数据库中的有45403个Unigene,获得注释信息的基因所占比例为50.22%。在FDR<0.05和log2|FC|>=2的条件下,对测序结果进行比较,发现珠芽魔芋A与C比较共有7091个基因发生显着性差异表达,其中4047个基因下调表达,3044个基因上调表达。花魔芋B与D比较共有2811个基因发生显着性差异表达,其中1167个基因下调表达,1644个基因上调表达。珠芽魔芋差异基因表达数和上调表达基因数远高于花魔芋。3.花魔芋和珠芽魔芋受两种软腐病菌侵染时生理生化分析:受软腐病菌侵染时,魔芋SOD、POD、CAT和APX四种抗氧化酶酶的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侵染前期6-12小时内都能提高这4种酶活性,随着侵染时间的增长,这4种酶的活性总体有所下降;而植物体内的H2O2和MDA含量随着侵染时间的增长则增加,导致植物抗病能力下降,植物受损。4.通过组织培养研究,建立了珠芽魔芋再生体系。用珠芽魔芋叶片作外植体,当激素浓度BA/NAA=1(MS+1.0mg/LBA+1.0mg/LNAA)时,可以在不更换生根和生芽培养基的情况下,一步培养出完整的魔芋植株。

郎绍裕[10](2021)在《欧李再生体系优化及其VDE基因启动子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欧李(Cerasus humilis(Bge.)Sok.)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蔷薇科樱属多年生灌木。因其果实钙含量高,植株抗逆能力强,对土壤和环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欧李研究的深入和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立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成为研究欧李抗逆分子机制的基础。而建立欧李快速、高效的再生体系和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则是筛选稳定遗传转化体系的前提条件。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2年生欧李(农大4号)新生的幼嫩叶片和茎段作为外植体对欧李组织培养时的各项条件进行研究,优化了欧李的再生体系。(1)外植体最适消毒条件:将带有芽点的茎段和幼嫩的叶片冲洗1 h,移至超净工作台中用75%酒精涮洗1 min。茎段利用2%NaClO溶液消毒4 min,叶片利用2%NaClO溶液消毒1 min,无菌水涮洗5次以上,每次1 min。(2)在组织培养不同阶段培养基中添加的琼脂粉含量均为7.5~8 g/L,蔗糖的添加量均为30 g/L,pH值为5.7~5.8,筛选的最适培养基配方如下所示。获取无菌材料:MS+0.2 mg/L 6-BA;茎段诱导愈伤组织:MS+1.0 mg/L 6-BA+0.8 mg/L NAA;叶片诱导愈伤组织:MS+1.0 mg/L 6-BA+1.0 mg/L NAA;增殖愈伤组织:MS+0.5 mg/L 6-BA+0.5 mg/L NAA(或 0.6 mg/L 6-BA+0.6 mg/L NAA);诱导愈伤组织分化:MS+1.0 mg/L 6-BA+0.5 mg/LNAA;诱导分化幼苗生根:1/2MS(或 WPM)+1.2mg/LIBA。(3)驯化移栽无菌幼苗的最优条件:在5月份气温稳定以后,选取生根培养基中培养1个月以上的欧李幼苗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驯化移栽。闭瓶炼苗:在恒温室内把组培瓶移至正常的太阳光下,加盖遮荫网,炼苗5天;开瓶炼苗:将组培瓶的瓶盖打开移至通风恒温处,加盖遮荫网,炼苗3天;驯化移栽:洗净根部培养基,用0.1%多菌灵药液浸泡5 min,移栽到温室装有蛭石、花土(比例为1:2)的花盆中。加盖遮荫网,一周后将驯化苗移栽到大田。2.克隆了欧李VED(Violaxanthin de-epoxidase)基因的启动子;通过对启动子的分析可知欧李ChVDE基因很可能参与激素调节以及光胁迫、低温胁迫等非生物胁迫的响应过程;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成功构建欧李ChVDE基因启动子以及6个5’缺失启动子的表达载体。

二、生长素和激动素在杨属植物愈伤组织分化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长素和激动素在杨属植物愈伤组织分化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花榈木体细胞胚胎发生诱导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植物体胚发生的研究进展
        1.2.1 体胚发生的理论基础
        1.2.2 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因子
        1.2.2.1 基因型
        1.2.2.2 外植体
        1.2.2.3 植物生长调节剂
        1.2.2.4 基本培养基
        1.2.2.5 碳氮源
        1.2.3 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细胞组织学研究
        1.2.4 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生理生化研究
        1.2.4.1 能量物质变化
        1.2.4.2 H_2O_2及酶活性变化
        1.2.4.3 内源激素变化
        1.2.5 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2.6 人工种子的研究
    1.3 立题依据
    1.4 研究目标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花榈木体细胞胚胎发生的诱导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2.1 花榈木体胚诱导的外部因子筛选
        2.1.2.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体细胞胚胎发生的诱导
        2.1.2.1.2 碳氮源对体细胞胚胎发生的诱导
        2.1.2.2 花榈木体胚诱导的内部因子筛选
        2.1.2.2.1 不同外植体对体细胞胚胎发生的诱导
        2.1.2.2.2 未成熟胚不同采种时期对体细胞胚胎发生的诱导
        2.1.2.2.3 不同基因型对体细胞胚胎发生的诱导
        2.1.3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外部因子对花榈木体胚诱导的影响
        2.2.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体细胞胚胎发生诱导的影响
        2.2.1.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2.1.1.2 植物激素对胚性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
        2.2.1.1.3 培养方式对胚性愈伤组织增殖及体胚诱导的影响
        2.2.1.2 碳氮源对体细胞胚胎发生诱导的影响
        2.2.1.2.1 碳源对体细胞胚胎发生诱导的影响
        2.2.1.2.2 蔗糖浓度对体细胞胚胎发生诱导的影响
        2.2.1.2.3 有机氮源对体细胞胚胎发生诱导的影响
        2.2.2 内部因子对花榈木体胚诱导的影响
        2.2.2.1 外植体对体细胞胚胎发生诱导的影响
        2.2.2.1.1 外植体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2.2.1.2 外植体胚性愈伤组织对体胚诱导的影响
        2.2.2.2 未成熟胚采种时期对体细胞胚胎发生诱导的影响
        2.2.2.2.1 采种时期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2.2.2.2 采种时期对体胚诱导的影响
        2.2.2.3 基因型对体细胞胚胎发生的诱导
        2.2.2.3.1 基因型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2.2.3.2 基因型对体胚诱导的影响
    2.3 讨论
        2.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培养方式对体细胞胚胎发生诱导的影响
        2.3.2 碳氮源和基本培养基对体细胞胚胎发生诱导的影响
        2.3.3 外植体对体细胞胚胎发生诱导的影响
        2.3.4 未成熟胚采种时期对体细胞胚胎发生诱导的影响
        2.3.5 基因型对体细胞胚胎发生的诱导
    2.4 小结
第三章 花榈木体细胞胚胎及人工种子的萌发诱导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2.1 花榈木体细胞胚胎的萌发、生根及其炼苗
        3.1.2.2 花榈木人工种子制作、贮藏及萌发的研究
        3.1.2.2.1 人工种子胶囊的筛选
        3.1.2.2.2 人工种子胶囊附加物的筛选
        3.1.2.2.3 花榈木人工种子制作及低温贮藏
        3.1.3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体细胞胚的萌发、生根和炼苗
        3.2.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体胚萌发的影响
        3.2.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体胚生根的影响
        3.2.1.3 体胚幼苗的驯化
        3.2.2 花榈木人工种子的制作
        3.2.2.1 人工种子胶囊的制作方法
        3.2.2.1.1 制作方法对人工种子胶囊物理性质的影响
        3.2.2.1.2 制作方法对人工种子胶囊失水率和复水指数的影响
        3.2.2.1.3 不同人工种子胶囊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3.2.2.2 附加物对人工种子胶囊性质的影响
        3.2.2.2.1 附加物对人工种子胶囊物理性质的影响
        3.2.2.2.2 附加物对人工种子胶囊失水率和复水指数的影响
        3.2.2.2.3 不同附加物的人工种子胶囊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3.2.2.3 花榈木人工种子的萌发及贮藏
        3.2.2.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人工种子萌发的影响
        3.2.2.3.2 低温贮藏时间对花榈木人工种子萌发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体胚萌发及生根的影响
        3.3.2 制作方法对人工种子胶囊的影响
        3.3.3 附加物对人工种子胶囊的影响
        3.3.4 低温贮藏时间对人工种子萌发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花榈木体胚发生的细胞学变化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2.1 体细胞胚胎发生细胞组织学
        4.1.2.2 体细胞胚胎发生组织化学
        4.1.2.3 体细胞胚胎发生扫描电镜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体细胞胚胎发生细胞组织学
        4.2.2 体细胞胚胎发生组织化学
        4.2.2.1 淀粉粒变化
        4.2.2.2 蛋白粒变化
        4.2.3 体细胞胚胎发生扫描电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花榈木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生理生化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2.1 能量物质的测定
        5.1.2.2 H_2O_2含量和酶活性的测定
        5.1.2.3 内源激素的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能量物质
        5.2.2 H_2O_2含量和酶活性
        5.2.3 内源激素
        5.2.4 内源激素比值
    5.3 讨论
        5.3.1 能量物质
        5.3.2 H_2O_2含量和酶活性
        5.3.3 内源激素
        5.3.4 内源激素比值
    5.4 小结
第六章 花榈木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1.2.1 RNA提取、文库构建和Illumina测序
        6.1.2.2 组装及基因功能注释
        6.1.2.3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6.1.2.4 基因qRT-PCR验证
    6.2 结果与分析
        6.2.1 RNA序列分析
        6.2.2 基因功能注释
        6.2.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6.2.4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及富集分析
        6.2.5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6.2.6 植物激素合成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6.2.7 qRT-PCR验证结果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花榈木体细胞胚胎发生诱导适宜的外部因子
        7.1.2 花榈木体细胞胚胎发生诱导适宜的内部因子
        7.1.3 花榈木体细胞胚胎萌发
        7.1.4 花榈木人工种子制作及萌发
        7.1.5 花榈木体细胞胚胎发生诱导体系的建立
        7.1.6 花榈木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细胞学变化
        7.1.7 花榈木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生理生化机理
        7.1.8 花榈木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分子生物学
    7.2 特色与创新点
    7.3 存在问题与展望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缩略词
参考文献
附录

(2)甘草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再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甘草无菌苗的获得
        1.2.2 甘草愈伤组织的诱导
        1.2.3不同激素组合对甘草愈伤组织分化培养的影响
        1.2.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IAA浓度对甘草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影响
    2.2 IBA浓度对甘草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影响
    2.3 甘草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的正交试验结果
    2.4 甘草愈伤组织不定根分化的正交试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3)芍药花药愈伤组织诱导及体细胞胚发生(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材料
2 培养基成分与培养条件
    2.1 外植体处理及消毒
    2.2 花药愈伤组织诱导
    2.3 体胚诱导及成苗培养
    2.4 愈伤组织及体胚发育的组织细胞学观察
    2.5 再生植株根尖细胞染色体观察
3 结果与讨论
    3.1 2,4-D浓度对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2 不同类型愈伤组织的细胞学观察
    3.3 体细胞胚发育及植株再生
    3.4 再生植株的根尖细胞染色体观察
    3.5 单倍体与二倍体再生植株形态对比
    3.6 讨论

(4)山核桃细胞分裂素反应调节因子RR家族基因克隆及其在嫁接过程中功能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缩略词
引言
1 绪论
    1.1 山核桃概述
    1.2 嫁接概述
    1.3 细胞分裂素与在嫁接愈合过程中的作用
    1.4 细胞分裂素反应调节因子研究进展
        1.4.1 细胞分裂素的发现与种类
        1.4.2 双元信号传导系统概述
        1.4.3 反应调节因子
        1.4.3.1 A型ARR基因
        1.4.3.2 B型ARR基因
        1.4.3.3 C型ARR基因
    1.5 山核桃嫁接研究进展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山核桃RR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1.1 植物材料
        2.1.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1.2 实验方法
        2.1.2.1 山核桃茎部RNA提取
        2.1.2.2 山核桃c DNA合成及Actin检验
        2.1.2.3 山核桃RR基因的筛选及引物设计
        2.1.2.4 山核桃RR基因全长扩增
        2.1.2.5 纯化产物连接、转化
        2.1.2.6 菌检及测序
        2.1.2.7 山核桃RR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山核桃茎部RNA提取及Actin检验
        2.2.2 山核桃RR基因家族克隆
        2.2.3 山核桃RR基因家族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2.2.3.1 山核桃RR蛋白理化性质分析
        2.2.3.2 山核桃RR基因结构与MEME分析
        2.2.3.3 山核桃RR蛋白进化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3 山核桃RR基因在嫁接成活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1.1 植物材料
        3.1.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2 实验方法
        3.1.2.1 山核桃嫁接成活过程反式玉米素核苷含量测定
        3.1.2.2 山核桃嫁接成活过程转录组测定
        3.1.2.3 山核桃总RNA提取
        3.1.2.4 山核桃c DNA合成及Actin检验
        3.1.2.5 山核桃RR基因定量引物设计
        3.1.2.6 荧光定量PCR
        3.1.2.7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山核桃嫁接成活过程反式玉米素核苷含量变化分析
        3.2.2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山核桃RR基因嫁接成活过程表达分析
        3.2.3 山核桃RR基因定量引物检验
        3.2.4 不同实验组内参基因筛选
        3.2.5 山核桃RR基因组织特异性分析
        3.2.6 山核桃RR基因在嫁接成活过程中的表达量验证
    3.3 讨论
    3.4 小结
4 山核桃RR基因启动子克隆及激素诱导表达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1.1 植物材料
        4.1.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1.2 实验方法
        4.1.2.1 山核桃叶片DNA提取
        4.1.2.2 启动子序列搜索及引物设计
        4.1.2.3 启动子片段克隆
        4.1.2.4 山核桃RR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4.1.2.5 山核桃叶片总RNA提取、c DNA合成及Actin检验
        4.1.2.6 荧光定量PCR
        4.1.2.7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山核桃RR基因启动子克隆
        4.2.2 山核桃RR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4.2.3 山核桃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叶片RNA提取
        4.2.4 山核桃RR基因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诱导响应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5 山核桃RR基因功能初步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1.1 植物材料
        5.1.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5.1.2 实验方法
        5.1.2.1 山核桃RR基因过表达载体引物设计
        5.1.2.2 质粒酶切
        5.1.2.3 目的基因添加酶切位点
        5.1.2.4 载体连接、大肠杆菌转化及菌检测序
        5.1.2.5 农杆菌转化及菌检测序
        5.1.2.6 亚细胞定位
        5.1.2.7 拟南芥种植
        5.1.2.8 拟南芥转化
        5.1.2.9 转基因拟南芥筛选
        5.1.2.10 转基因拟南芥鉴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山核桃RR基因过表达载体构建
        5.2.1.1 山核桃RR基因过表达载体准备
        5.2.1.2 山核桃RR基因过表达载体连接及鉴定
        5.2.2 山核桃RR基因亚细胞定位
        5.2.3 过表达CcRRs拟南芥植株鉴定
    5.3 讨论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5)藜麦离体培养无性繁殖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藜麦
        1.1 藜麦简介
        1.2 营养价值
        1.3 经济意义及开发前景
    2 植物组织培养
        2.1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
        2.2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2.3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前景
        2.4 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
    3 微繁殖技术介绍
        3.1 微繁殖技术概述
        3.2 植物的微繁殖方式
        3.3 微繁殖阶段
    4 研究藜麦转基因的意义
    5 藜麦离体培养无性繁殖体系建立的研究现状
    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无菌种苗的获得及外植体的选择
    1.1 实验材料
        1.1.1 常用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准备
        1.1.2 MS培养基的配制
        1.1.3 培养条件
    1.2 实验方法
        1.2.1 种子的消毒及无菌种苗的获得
        1.2.2 外植体类型的筛选
        1.2.3 数据统计及分析
    1.3 结果与分析
        1.3.1 不同消毒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1.3.2 不同外植体类型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1.4 讨论
        1.4.1 适宜的消毒时间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及无菌种苗的获得
        1.4.2 适宜的外植体有利于愈伤组织及芽的诱导
第二章 腋芽的诱导及增殖
    2.1 实验材料
        2.1.1 常用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准备
        2.1.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2.2 实验方法
        2.2.1 最适腋芽诱导的6-BA浓度的筛选
        2.2.2 最适腋芽增殖及生长的MS离子浓度的筛选
        2.2.3 最适腋芽增殖的6-BA浓度的筛选
        2.2.4 最适腋芽增殖及生长的p H值的筛选
        2.2.5 数据统计及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浓度的6-BA对腋芽诱导的影响
        2.3.2 不同MS离子浓度对腋芽增殖及生长的影响
        2.3.3 不同浓度的6-BA对腋芽增殖的影响
        2.3.4 不同p H值对腋芽增殖及生长的影响
    2.4 讨论
        2.4.1 适宜浓度的6-BA有利于腋芽的诱导
        2.4.2 适宜的培养基MS离子浓度有利于腋芽的增殖及生长
        2.4.3 适宜浓度的6-BA有利于腋芽的增殖
        2.4.4 适宜的培养基p H值有利于腋芽的增殖及生长
第三章 丛生芽的诱导及增殖
    3.1 实验材料
        3.1.1 常用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准备
        3.1.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3.2 实验方法
        3.2.1 最适丛生芽诱导的生长素的种类及浓度的筛选
        3.2.2 最适丛生芽诱导的6-BA浓度的筛选
        3.2.3 最适丛生芽增殖的6-BA浓度的筛选
        3.2.4 数据统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种类及浓度的生长素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3.3.2 不同浓度的6-BA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3.3.3 不同浓度的6-BA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3.4 讨论
        3.4.1 适宜种类及浓度的生长素有利于丛生芽的诱导
        3.4.2 适宜浓度的6-BA有利于丛生芽的诱导
        3.4.3 适宜浓度的6-BA有利于丛生芽的增殖
第四章 试管苗的复壮生长及生根培养
    4.1 实验材料
        4.1.1 常用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准备
        4.1.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4.2 实验方法
        4.2.1 最适由腋芽诱导的试管苗复壮生长的6-BA浓度的筛选
        4.2.2 最适丛生芽诱导的试管苗壮苗生长的6-BA浓度的筛选
        4.2.3 最适藜麦试管苗生根的IBA浓度的筛选
        4.2.4 数据统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浓度的6-BA对腋芽诱导的试管苗复壮生长的影响
        4.3.2 不同浓度的6-BA对丛生芽诱导的试管苗复壮生长的影响
        4.3.3 不同浓度的IBA对藜麦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4.4 讨论
        4.4.1 适宜浓度的6-BA有利于腋芽诱导的试管苗的复壮生长
        4.4.2 适宜浓度的6-BA有利于丛生芽诱导的试管苗复壮生长
        4.4.3 适宜浓度的IBA有利于藜麦试管苗的生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牡荆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其提取物对乳腺癌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牡荆属植物分布
    1.2 牡荆属植物组培研究进展
        1.2.1 外植体的取材
        1.2.2 丛生芽诱导
    1.3 组培苗评价方式
        1.3.1 遗传稳定性评价
        1.3.2 代谢水平评价
    1.4 药用植物对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1.4.1 不同类型次生代谢物对乳腺癌细胞的影响
        1.4.2 对乳腺癌细胞抑制作用的方式
        1.4.3 细胞凋亡相关信号通路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1 本论文创新点
        1.5.2 本论文研究意义
第二章 牡荆丛生芽诱导再生体系
    2.1 试验材料
        2.1.1 外植体的选择
        2.1.2 试验试剂
        2.1.3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无菌苗的获得
        2.2.2 激素配比优化
        2.2.3 生根培养
        2.2.4 炼苗及移栽
        2.2.5 统计分析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外植体的污染率及褐化率
        2.3.2 不同激素组合诱导丛生芽的优化
    2.4 讨论
第三章 牡荆愈伤介导再生体系的建立
    3.1 试验材料
        3.1.1 外植体的选择
        3.1.2 试验试剂
        3.1.3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材料选择
        3.2.2 激素配比优化
        3.2.3 生根培养
        3.2.4 炼苗及移栽
        3.2.5 统计分析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激素配比诱导愈伤组织
        3.3.2 胚性愈伤组织诱导丛生芽
        3.3.3 生根及移栽
    3.4 讨论
第四章 牡荆组培材料遗传稳定性分析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试剂
        4.1.3 试验器材
    4.2 试验方法
        4.2.1 总黄酮、总多酚、牡荆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4.2.2 牡荆素含量的测定
        4.2.3 α-葡萄糖苷酶的离体抑制
        4.2.4 ISSR分析
        4.2.5 试验数据方法
        4.2.6 统计分析
    4.3 试验结果
        4.3.1 抗氧化测定
        4.3.2 α-葡萄糖苷酶抑制
        4.3.3 ISSR遗传稳定性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牡荆提取物对乳腺癌细胞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1.1 试验细胞株
        5.1.2 试验试剂
        5.1.3 试验器材
    5.2 试验方法
        5.2.1 细胞冻存
        5.2.2 细胞复苏
        5.2.3 肿瘤细胞的培养及传代
        5.2.4 检测细胞增殖
        5.2.5 细胞划痕实验
        5.2.6 流式细胞术
        5.2.7 细胞RNA的提取
        5.2.8 反转录
        5.2.9 RT-qPCR验证
        5.2.10 统计分析
    5.3 试验结果
        5.3.1 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5.3.2 MTT法检测肿瘤细胞活力
        5.3.3 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
        5.3.4 流式细胞术分析
        5.3.5 牡荆醇提液对体外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的影响
        5.3.6 牡荆醇提液对细胞迁移、侵袭相关基因的m RNA表达量。
    5.4 小结与讨论
结论
附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或论文
致谢

(7)食用百合组培快繁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百合概述
    1.2 食用百合研究现状
    1.3 百合组织培养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培养基的类型
        1.3.2 外植体的选择和处理
        1.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1.3.4 不同因素对小鳞茎诱导的影响
        1.3.4.1 活性炭对小鳞茎的影响
        1.3.4.2 碳源对小鳞茎的影响
        1.3.4.3 光照对小鳞茎的影响
        1.3.4.4 生长延缓剂对小鳞茎的影响
        1.3.4.5 打破休眠对小鳞茎的影响
        1.3.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1.3.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1.3.7 炼苗移栽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培养基的配制
        2.2.2 外植体的选择和处理
        2.2.3 不定芽诱导
        2.2.4 不定芽增殖
        2.2.5 继代次数试验
        2.2.6 小鳞茎诱导
        2.2.7 不定芽生根
        2.2.7.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2.2.7.2 三种因素对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2.2.8 练苗移栽
        2.2.9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外植体选择
    3.2 外植体消毒处理
    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3.5 继代次数研究
    3.6 小鳞茎诱导研究
    3.7 不定芽生根研究
        3.7.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3.7.2 三种因素对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3.7.2.1 多元二次方程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3.7.2.2 响应曲面分析
        3.7.2.3 模型验证试验
    3.8 练苗移栽结果
4 讨论
    4.1 外植体选择和处理
    4.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百合不定芽和小鳞茎诱导的影响
    4.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百合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4.4 不同因素对生根的影响与练苗移栽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菊花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和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神马’突变体库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菊花遗传转化研究概况
    1.2 菊花遗传转化目前存在的问题
        1.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菊花再生体系优化中的作用
        1.2.2 不同外植体类型及生理年龄对愈伤组织形成及分化的影响
    1.3 CRISPR-Cas9 在菊花及其他植物上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材料及培养环境
        2.1.2 无菌组培苗的获得和继代培养
    2.2 方法
        2.2.1 菊花二倍体野生种再生体系的建立
        2.2.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菊花二倍体野生种愈伤组织生成和分化的影响
        2.2.1.2 外植体生理年龄对甘菊愈伤组织生成和分化的影响
        2.2.1.3 甘菊愈伤组织分化抗性选择压的筛选
        2.2.2 菊花二倍体野生种转化体系的建立
        2.2.2.1 根癌农杆菌菌株和载体构建
        2.2.2.2 工程菌液的制备
        2.2.2.3 菌液最佳侵染浓度及时间的确定
        2.2.3 栽培菊‘神马’再生体系的建立
        2.2.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神马’愈伤组织生成和分化的影响
        2.2.3.2 栽培菊‘神马’愈伤组织分化抗性选择压的筛选
        2.2.3.3 栽培菊‘神马’再生苗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2.2.3.4 栽培菊‘神马’再生苗生根抗性选择压的筛选
        2.2.3.5 不同硫酸卡那霉素浓度处理对‘神马’再生根生理性状的影响
        2.2.3.6 栽培菊‘神马’再生苗的移栽处理
        2.2.4 栽培菊‘神马’转化体系的建立
        2.2.4.1 根癌农杆菌菌株和CRISPR-Random随机敲除载体的构建
        2.2.4.2 工程菌液的制备
        2.2.4.3 菌液最佳侵染浓度及时间的确定
        2.2.5 ‘神马’CRISPR-Random敲除突变体PCR验证及测序分析
        2.2.6 ‘神马’CRISPR-Random敲除突变体与野生型植株株型及叶片的比较
        2.2.7 ‘神马’CRISPR-Random敲除突变体与野生型植株叶面积的比较
        2.2.8 ‘神马’CRISPR-Random 敲除突变体与野生型植株叶片色素含量比较
3 结果与分析
    3.1 野生型菊花再生体系的建立
        3.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甘菊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3.1.2 外植体生理年龄对甘菊愈伤组织生成和分化的影响
        3.1.2.1 甘菊愈伤组织分化抗性选择压的筛选
        3.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野菊愈伤组织生成与分化的影响
        3.1.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菊花脑愈伤组织生成与分化的影响
    3.2 菊花二倍体野生种转化体系的建立
        3.2.1 菌液最佳侵染时间的确定
        3.2.2 载体构建
    3.3 栽培菊‘神马’再生体系的建立
        3.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栽培菊‘神马’愈伤组织形成和分化的影响
        3.3.2 栽培菊“神马”愈伤组织分化抗性选择压的筛选
        3.3.3 栽培菊‘神马’分化苗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3.3.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栽培菊‘神马’分化苗生根数量及根长和根粗的影响
        3.3.4 栽培菊‘神马’分化苗生根抗性选择压的筛选
        3.3.4.1 硫酸卡那霉素对栽培菊‘神马’分化苗生根数量及根长和根粗的影响
        3.3.5 不同硫酸卡那霉素浓度处理下‘神马’再生根干/鲜重的变化
        3.3.6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下‘神马’再生根干/鲜重的变化
        3.3.7 栽培菊‘神马’分化苗的移栽处理
    3.4 栽培菊‘神马’转化体系的建立
        3.4.1 菌液最佳侵染浓度及时间的确定
        3.4.2 ‘神马’再生苗验证
    3.5 菊花二倍体野生种和栽培菊‘神马’遗传转化效率对比
    3.6 栽培菊‘神马’突变体的产生
        3.6.1 CRISPR-Random随机敲除载体构建验证
        3.6.2 栽培菊‘神马’CRISPR-Random再生苗的产生
        3.6.3 ‘神马’CRISPR-Random再生苗PCR验证
        3.6.4 ‘神马’CRISPR-Random敲除突变体测序分析
        3.6.5 ‘神马’CRISPR-Random敲除突变体与野生型株型比较
        3.6.6 ‘神马’CRISPR-Random敲除突变体与野生型叶片比较
        3.6.7 ‘神马’CRISPR-Random敲除突变体与野生型叶片色素含量比较
4 讨论
    4.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菊花外植体愈伤组织形成及分化的影响
    4.2 外植体生理年龄对愈伤组织形成及分化的影响
    4.3 生长素对菊花生根的影响
    4.4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可产生菊花突变体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魔芋响应软腐病侵染的转录组分析及其再生体系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魔芋的概述
        1.1 魔芋的介绍
        1.2 魔芋球茎组织的成分
        1.3 魔芋的价值与应用
        1.3.1 魔芋的价值
        1.3.2 魔芋的应用
        1.4 魔芋的研究进展
    2.软腐病的概述
        2.1 软腐病的介绍
        2.2 软腐病的研究进展
        2.3 魔芋软腐病症状
        2.4 魔芋软腐病的防治
    3 转录组的概述
        3.1 转录组和转录组学
        3.2 转录组学分析技术与方法
        3.3 转录组的应用
        3.4 魔芋转录组的研究进展
    4 植物组织培养
        4.1 植物组织培养的介绍
        4.2 魔芋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魔芋软腐病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1.材料及药品
        1.1 感病魔芋的获取
        1.2 培养基
        1.3 试剂
        1.4 实验仪器
        1.4.1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1.4.2 其他实验仪器
    2.方法
        2.1 病原菌的分离与保存
        2.2 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致病性试验
        2.3 致病菌的普通染色观察
        2.4 致病菌的革兰氏染色观察
        2.5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5.1 16s DNA的 PCR
        2.5.2 1.2%琼脂糖凝胶电泳
        2.5.3 16Sr 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2.6 农药的处理方法
        2.7 农药对致病菌的抑制作用
    3 结果
        3.1 分离菌株和魔芋叶片致病性观察
        3.2 病原菌形态学观察
        3.2.1 两种软腐病病原菌形态观察
        3.2.2 两种菌的革兰氏染色
        3.3 5-5 号和5 号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3.1 两种菌16s DNA的 PCR鉴定
        3.3.2 测序结果比对
        3.4 农药对5-5 号和5 号菌的抑制作用
    4.讨论
第三章 花魔芋和株芽魔芋抗软腐病菌胁迫的生理特性
    1 材料
        1.1 珠芽魔芋及花魔芋植株
        1.2 药品及试剂
        1.3 仪器
        1.3.1 主要实验仪器
        1.3.2 其他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致病菌侵染花魔芋和珠芽魔芋植株
        2.2 植物可溶性总蛋白的提取
        2.3 MDA含量的测定
        2.4 H_2O_2含量的测定
        2.5 APX活性测定
        2.6 POD活性测定
        2.7 SOD活性测定
        2.8 CAT活性测定
    3 结果
        3.1 花魔芋和珠芽魔芋接种软腐菌后形态观察
        3.2 花魔芋和珠芽魔芋接种软腐菌后 SOD,POD,APX,CAT 活性变化趋势
        3.3 花魔芋和珠芽魔芋接种致病菌后H_2O_2和MDA含量的变化
    4.讨论
第四章 软腐病菌侵染花魔芋和珠芽魔芋的转录组分析
    1 材料
        1.1 魔芋材料
        1.2 不同编号魔芋的处理方法
    2 方法
        2.1 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2.2 文库构建与质检
        2.3 上机测序
        2.4 差异基因富集分析
        2.5 差异基因表达的GO和 KEGG分析
    3 结果
        3.1 测序数据组装结果统计
        3.1.1 数据过滤统计
        3.1.3 转录物功能注释及分类
        3.2 基因差异分析
        3.2.1 差异表达基因
        3.2.2 差异表达基因GO注释和聚类分析
        3.2.3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功能分析
    4.讨论
第五章 珠芽魔芋再生体系的建立
    1.材料
        1.1 魔芋材料
        1.2 培养基
        1.3 仪器
        1.3.1 主要实验仪器
        1.3.2 其他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材料预处理
        2.2 外植体消毒
        2.3 培养方法和培养条件
        2.4 不同外植体的组织培养的影响
        2.5 不同激素浓度对组织培养的影响
    3 培养基与试剂
    4 结果
        4.1 染菌情况
        4.2 愈伤组织形成情况
        4.3 褐变情况
        4.4 不同外植体外植体组织培养
        4.5 不同激素比例对组织培养的影响
    5.讨论
        5.1 不同外植体的组织培养
        5.2 不同激素比例对魔芋组织培养的影响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10)欧李再生体系优化及其VDE基因启动子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欧李简介
    1.2 欧李再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1.3 紫黄质脱环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
2 欧李再生体系的优化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试剂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筛选外植体消毒条件
        2.3.2 获取无菌材料
        2.3.3 诱导愈伤组织
        2.3.4 增殖愈伤组织
        2.3.5 诱导愈伤分化
        2.3.6 诱导分化苗生根
        2.3.7 驯化移栽无菌苗
        2.3.8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外植体的消毒条件
        2.4.2 获取无菌材料
        2.4.3 最适的愈伤组织产生培养基
        2.4.4 最适的愈伤组织增殖培养基
        2.4.5 最适的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
        2.4.6 最适的分化苗生根培养基
        2.4.7 驯化移栽无菌苗的优化条件
    2.5 讨论
        2.5.1 基因型与外植体
        2.5.2 植物生长调节剂
        2.5.3 培养基的选择
        2.5.4 褐化
        2.5.5 玻璃化
        2.5.6 其它问题
    2.6 本章小结
3 欧李ChVDE基因启动子的分析
    3.1 试验材料
    3.2 载体、菌种以及主要试剂
    3.3 药品配制
    3.4 试验仪器
    3.5 试验方法
        3.5.1 ChVDE启动子克隆
        3.5.2 构建克隆载体
        3.5.3 ChVDE启动子的作用元件分析
        3.5.4 构建表达载体
    3.6 结果与分析
        3.6.1 构建克隆载体
        3.6.2 ChVDE启动子的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3.6.3 构建植物表达载体
    3.7 讨论
    3.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四、生长素和激动素在杨属植物愈伤组织分化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花榈木体细胞胚胎发生诱导及其机理研究[D]. 吴高殷. 贵州大学, 2021
  • [2]甘草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再分化研究[J]. 吕晴,张东向,刘丽杰,李伟,付丽,刘安奇.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1(08)
  • [3]芍药花药愈伤组织诱导及体细胞胚发生[J]. 李艳敏,蒋卉,符真珠,张晶,袁欣,王慧娟,高杰,董晓宇,王利民,张和臣. 植物学报, 2021(04)
  • [4]山核桃细胞分裂素反应调节因子RR家族基因克隆及其在嫁接过程中功能初步研究[D]. 陶瞫宸. 浙江农林大学, 2021
  • [5]藜麦离体培养无性繁殖体系的建立[D]. 吴筱林. 烟台大学, 2021(09)
  • [6]牡荆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其提取物对乳腺癌细胞的影响[D]. 孟雪.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7]食用百合组培快繁体系的构建[D]. 胡彬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8]菊花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和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神马’突变体库初探[D]. 张翠.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9]魔芋响应软腐病侵染的转录组分析及其再生体系建立[D]. 李珩珺.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10]欧李再生体系优化及其VDE基因启动子的分析[D]. 郎绍裕.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生长素和激动素在杨树愈伤组织分化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