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承气汤对实验性不完全肠梗阻大鼠脾淋巴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敏[1](2021)在《改良大承气汤对术后肠麻痹小鼠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术后肠麻痹(Postoperativeileus,POI)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临床防治措施也在探索中。本课题采用POI模型小鼠,初步探究传统大承气汤(Traditional Chinese formula Da-Cheng-Qi-Tang Dachengqi Decoction,T-DCQT)和改良大承气汤(Modified Da-Cheng-Qi-Tang,M-DCQT)对POI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成年昆明小鼠80只,雌雄不拘,均分5组:(1)正常对照组;(2)假手术组;(3)POI组;(4)T-DCQT干预组;(5)M-DCQT干预组。POI模型采用经典小肠干扰术方法复制。POI组小鼠通过灌肠给予T-DCQT或M-DCQT,每天2次,其余组小鼠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肠。术后24h、48h进行以下检测:用阿拉伯胶炭末混合物测量胃肠排推运动;HE染色评估肠道的病理变化;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肠组织NF-κB,p38 MAPK及TLR4的表达;高通量液态芯片检测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IL-1α、IL-6、MCP-1、MIP-1β、IL-17等的水平。结果:POI组小鼠胃肠排推运动明显减慢(p<0.01),T-DCQT或M-DCQT灌肠后与POI组比较胃肠运动功能明显改善(p<0.05或p<0.01)。POI组小鼠肠粘膜存在炎症细胞浸润、粘膜下水肿、充血,T-DCQT或M-DCQT干预能明显改善肠壁粘膜的病理变化。与对照组相比,POI组小鼠炎症细胞因子IL-1α,IL-6,MCP-1,MIP-1β和IL-17血清含量在术后24h、48h显着增高(p<0.05或p<0.01),MIP-1α水平仅在术后48h增加(p<0.05);T-DCQT或M-DCQT干预可显着降低术后24h、48h血清IL-1α、IL-6、MIP-1β和IL-17的含量(p<0.05或p<0.01),MCP-1水平仅在24h有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T-DCQT处理组相比,M-DCQT组24h的IL-6,MIP-1β水平和48h的IL-1α水平降低更为显着。此外,T-DCQT或M-DCQT均可明显降低POI小鼠肠道组织中的炎症相关信号分子如NF-κB、p38 MAPK和TLR4的表达(p<0.05或p<0.01)。结论:T-DCQT和M-DCOT均可改善POI小鼠胃肠运动的紊乱,其机制可能与减轻POI所致的炎症反应有关。M-DCQT在控制POI时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作用更显着。目的:在第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改良大承气汤(M-DCQT)对实验性术后肠麻痹(POI)小鼠胃肠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成年C57BL/6小鼠48只,雌雄不拘,随机均分为4组:对照组(control),假手术组(sham),肠麻痹组(POI)和M-DCQT干预组(M-DCQT)。通过经典小肠干扰术诱导POI模型。术后给以饮用水(control、sham、POI组)或M-DCQT灌胃,每天2次。术后24h、48 h取每组小鼠各半数进行以下检测:胃肠运动功能、肠道组织结构变化、局部神经递质及血清胃肠肽水平;同时用16S高通量测序检测肠粘膜菌群结构及其多样性,用高通量液体芯片检测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或假手术组相比,POI组小鼠胃肠排推运动减慢,肠粘膜充血水肿,肠道细菌结构和多样性发生改变,这些变化在M-DCQT处理后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术后24h、48h,POI组小鼠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α、IL-6、TNF-α水平较对照组或假手术组明显增高(p<0.05或p<0.01),MCP-1和IL-17在24h的增加显着(p<0.05);同时,POI组小鼠血管活性肠肽的血清水平增加、胃动素的降低(p<0.05或p<0.01);回肠组织中5-羟色胺水平降低、组织胺升高(p<0.05或p<0.01);用M-DCQT干预,这些变化均有不同程度逆转(p<0.05或p<0.01)。结论:M-DCQT可有效改善POI小鼠的胃肠道运动功能,其机制与减轻POI所致的炎症反应、肠道粘膜细菌失调和胃肠肽失衡有关。
张福龙[2](2021)在《HBP、CRP、PCT联合APACHEⅡ评分在SAP早期诊断及病情预测评估的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血清学指标肝素结合蛋白(heparin binding protein,HBP)、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联合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对SAP患者早期诊断的预测以及病情评估的相关性研究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10月—2021年2月我院急诊外科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212名,按照AP诊断标准分为SAP患者88例,非SAP患者124例,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检测入院时HBP、CRP、PCT,并对其进行APACHEⅡ评分,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及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HBP、CRP、PCT、APACHEⅡ评分以及多者联合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与病情评估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其中非SAP组平均年龄56.10±11.87岁;SAP组平均年龄56.90±10.87岁,P>0.05。非SAP组性别(男):60.0%,SAP组性别(男):62.5%;两组年龄、性别之间无统计学意义。2、相关性分析表示:经Spearman相关分析HBP、CRP、PCT、APACHEⅡ评分及两者、多者联合与重症急性胰腺炎均存在正相关性。单项指标中,APACHEⅡ评分相关性最高为r=0.652,血清学指标中HBP相关性最高r=0.530。多项指标联合时,四项指标联合较三项或两项指标联合相关性更强,其相关性r=0.759(P<0.05)。3、ROC曲线分析可知:(1)单项指标相比,APACHEⅡ评分曲线下面积最大为(AUC)=0.880,灵敏度也最高为88.6%;在血清学指标中HBP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810,同时HBP的灵敏度也是最高为69.3%,但是特异性(79.0%)低于PCT特异性(86.3%);(2)当血清学指标三者联合时(HBP+CRP+PCT)不但曲下面积(AUC)最大为0.882,而且其灵敏度(77.3%)及特异度(88.7%)均优于单指标或者双指标联合预测;此结果表明HBP、CRP、PCT均能很好的预测SAP(P<0.05),且两者联合预测时均大于单个指标预测,三者联合预测时效果最高。(3)当APACHEⅡ系统评分联合血清学三者指标预测时,其曲线下面积(AUC)高达0.945,预测SAP时最灵敏为92.0%,单其特异度85.5%稍低于血清学指标三者联合,但阳性拟然比较高为6.345,阴性拟然比最低为0.094,最具有临床意义。结论:1、HBP、CRP、PCT的水平浓度及APACHEⅡ的评分高低与SAP的早期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均一定的正相关性,其中且APACHEⅡ评分相关性最高;在血清学单因素指标预测时,HBP的相关性及灵敏度最为灵敏,但PCT的特异度更具有临床价值。2、HBP、CRP、PCT联合APACHEⅡ评分在SAP早期诊断及病情轻重程度的预测较三者、两者联合或单项指标更为精准更具临床意义。本研究可知HBP、CRP、PCT联合APACHEⅡ评分在SAP早期诊断及病情预测评估中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
罗均平[3](2020)在《和胃通泻合剂治疗中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和胃通泻合剂治疗中重度急性胰腺炎(MSAP、SAP)的临床疗效,探讨以具有攻补兼施功效的“益气和胃、通腑泻浊法”对改善MSAP和SAP相关作用,为中药治疗中重度急性胰腺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60例中重度急性胰腺炎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30人,对照组给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和胃通泻合剂口服加灌肠,观察入院后第1、3、7、14天的血尿淀粉酶、肌酐等生化指标,腹痛、腹胀、肠鸣音、恶心呕吐等症状积分,Marshall、APACHEH II等评分的变化。结果:1. 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各指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第3、7、14天白细胞、血尿淀粉酶、腹痛腹胀积分、肠鸣音、症状总积分、Marshall、APACHEH II评分值均下降,表明治疗有效,而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2.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第3天患者C-反应蛋白、腹围较治疗前均有升高,但治疗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a2+水平降低,治疗组降低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和胃通泻合剂+西医治疗相比于单纯西医治疗在早期抑制中重度急性胰腺炎进展方面更具优势。结论:1.和胃通泻合剂通过益气和胃、通腑泻浊法可有效缓解MSAP、SAP症状、体征,提高有效率。2. 和胃通泻合剂早期介入MSAP、SAP的治疗,可早期肠道去污,恢复胃肠功能,抑制炎症反应,达到抑制病情进展,改善预后的目的。
苏杭[4](2017)在《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研究原络配穴电针减轻急性胰腺炎大鼠心肌损伤的机理》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胰心综合征(pancreatic-cardiac syndrome,PCS)是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常见并发症,是指AP合并心脏损伤所引起的一系列心前区不适,气短、胸闷、心悸等心血管系统病变。胰心综合征多由AP炎症反应所致。既往大量临床报道证实电针可抑制AP炎症反应,改善症状及预后、降低心肌酶含量、保护心脏、调控心律。但针刺在减轻AP合并心肌损伤方面的疗效及作用机制仍有待明确。目的:基于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研究电针改善AP并发PCS的作用及机制是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方法:选取24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8只每组),模型组及治疗组均采用微量泵以胰胆管逆行入3.5%牛黄胆酸钠方法制备AP模型,造模成功2h后开始施行电针针刺治疗,选取双侧穴位神门、通里,同时针刺,持续施行电针(疏密波,频率2/100Hz)30分钟,24小时内每间隔8小时针刺一次,共计3次。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给予等量时间进行捆绑但不施行针刺。所有大鼠均在造模后36h采集心血4ml,离心取上清液,分等量两份,一份立即送检验科测定淀粉酶(amylase,AMY)、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CK-MB)、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另一份则用ELISA法测定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介素10(Interleukin 10,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采血后处死大鼠,取胰腺、心脏、小肠组织固定染色、做病理切片后进行病理评分。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AMY(2736.56±609.56)、CTnI(0.92±0.38)、CK-MB(604.63±141.02)及心脏(2.84±0.32)、胰腺(3.26±0.65)、小肠(2.81±0.54)组织病理评分较假手术组组明显升高(p<0.05)。电针针刺治疗后治疗组大鼠血清AMY(2158.21±410.4)、cTnI(0.47±0.17)、CK-MB(288.00±59.26)及心脏(1.87±0.59)、胰腺(2.69±0.45)、小肠组织(2.10±0.44)病理评分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6(79.69±30.21)、TNF-α(15.76±1.93)浓度较假手术组IL-6(54.04±7.45)、TNF-α(13.13±1.74)明显升高(p<0.05),IL-10(36.78±3.75)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大鼠血清IL-6含量(55.92±6.56)明显降低(P<0.05)、IL-10含量(44.61±6.45)明显升高(P<0.05)、TNF-α(14.08±1.18)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电针“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经原络配穴神门、通里能降低大鼠血清促炎因子IL-6、升高抗炎因子IL-10从而减轻AP大鼠合并心肌损伤。
白玉[5](2013)在《鳖甲煎丸对终末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旨在运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理论,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从理论和临床诸方面通过应用鳖甲煎丸胶囊剂治疗终末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并观察其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作用,并通过检测肝纤维化、肝癌等血液指标,彩超检测肾脏血流等各方面,证实对肝纤维化、肝肾综合征、门脉高压、肝癌等方面的影响作用,从而证明该药对原发性肝癌终末期患者通过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而起效,这也是对终末期原发性肝癌治疗方法的一种探求。根据临床辨证,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湿热聚毒是本证的主要病机。以行气活血、化瘀消积、祛湿化痰的鳖甲煎丸胶囊剂治疗本证21例,以安慰剂作为对照治疗本证21例,结果表明,治疗组的血管紧张素Ⅱ、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甲胎蛋白、肾脏血流各方面均有明显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表明,该方具有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作用,从而达到缓解肝纤维化、改善肝肾综合征、延缓肝癌复发等方面的功效。这些均证实了鳖甲煎丸通过作用于RAS对终末期原发性肝癌的肝纤维化水平、肾脏血流、肝功方面具有可靠作用。但鳖甲煎丸是否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当需进一步研究。
王帅[6](2013)在《通下活血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中药通下活血汤治疗轻型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评价,从理论和临床研究两个方面探讨其治疗轻型急性胰腺炎的作用机制,为中医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观察对象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通下活血汤口服;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总疗程14天,分别比较两组的临床综合疗效、中医症候疗效、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CT分级、凝血机能评分、肠功能评分;比较两组血淀粉酶、尿淀粉酶恢复正常的天数;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7天和第14天的血糖、血钙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7天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以及治疗第3天、第7天的D-乳酸、内毒素水平。结果: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试验组愈显率90.00%,明显优于对照组83.33%(P<0.05)。中医疗效比较:试验组愈显率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76.67%(P<0.05)。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各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间各证候积分比较,主要证候(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的改善无明显差异(P>0.05),次要证候(腹胀、嗳气、便秘、舌质、舌苔)的改善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证候总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1或P<0.05),但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凝血功能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非常显着的改善(P<0.01),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肠功能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改善(P<0.01),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CT:治疗后两组CT分级均有明显改善(P<0.01),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室指标: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血糖比较:治疗第7天两组血糖均较治疗前有显着下降(P<0.01),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14天,对照组血糖水平恢复正常。血钙比较:治疗第7天两组血糖均较治疗前有显着升高(P<0.01),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14天,对照组血钙水平恢复正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比较:治疗第7天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D-乳酸、内毒素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7天,对照组二者恢复正常。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存在肠屏障功能损害和微循环障碍,通过通下活血汤联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得到明显改善,不仅体现在临床表现,也通过多种实验指标得到证实。肠屏障功能和微循环障碍伴随病情的缓解而得到改善,说明二者在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下活血汤在修复肠屏障功能和改善循环障碍方面取得了显着的疗效,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有效方法,为临床治疗胰腺炎提供了更广泛的思路。
王超,李昆,朱晓艳,彭梅芳,张国虎,王培红,王永华,汤礼军,张林[7](2013)在《改良法建立不完全性小肠梗阻致Cajal间质细胞减少模型》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建立Cajal间质细胞数量减少模型的方法并进行验证。方法采用改良不完全性小肠梗阻法,用SD大鼠回肠套环,以非贯穿肠管的方式建立Cajal间质细胞数量减少模型。肉眼观察大鼠大体形态学改变,采用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ajal间质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该方法造模成功率为56%(28/50);肠梗阻组大鼠术后与术前相比,体重减轻(P<0.01);剖腹后肉眼观察,可见胃潴留明显,梗阻肠段明显充血、肿胀;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见回肠组织有明显炎性改变;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Cajal间质细胞明显减少。结论本模型满足不完全性肠梗阻的基本表现,可致Cajal间质细胞数量减少,可为有关Cajal间质细胞的基础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动物模型。
严新杰[8](2012)在《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创建与研究述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立题依据:研究《伤寒论》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作为中医理论的精髓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其所载方剂,配伍严谨、主治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多方剂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效如桴鼓。本论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研究《伤寒论》论文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以期为今后对《伤寒论》的研究、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目的:1.首次创建国内近30年有关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数据库,收集1981年至201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总数包括来源、题名、作者、作者所在机构、作者所在地区、研究的类型、发表时间;2.首次对国内近30年有关研究《伤寒论》论文的计量学研究,描述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研究现状和分布;3.首次分析研究《伤寒论》经方在近30年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初步评价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4.首次对《伤寒论》经方在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获得经方对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疗效和可能存在不良反应的证据,为今后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可靠依据。本文通过以上四方面的研究,力求从现代科学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伤寒论》、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有效的证据。方法:1.国内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本文选择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检索1981年至2010年发表的有关研究《伤寒论》的论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文献发表总量、年发表量及比例进行统计,并以此为依据形成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数据库、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数量表、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历年发表量百分比表、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的顺位图以及居于研究《伤寒论》经方顺位图前三十位的经方排序。2.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分布。依据以上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结果,对居于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的数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3.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依据以上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结果,选取《伤寒论》经方对治疗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论文,按照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原理,鉴定纳入相关临床研究,并对这些研究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综合分析,进而获得经方对治疗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今后的中医研究《伤寒论》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结果:1.国内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1)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虚拟化的资料存储中心。(2)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的结构框架。2.国内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计量学研究(1)得到研究《伤寒论》六经论文数量。(2)得到研究《伤寒论》六经论文历年发表量百分比。(3)得到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数量表。(4)得到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历年发表量百分比。(5)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64,922篇。(6)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按年数量分布。(7)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来源分布。(8)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药的期刊杂志分布。(9)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院校学报分布。(10)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来源地理分布。(11)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机构比例分布。(12)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院校分布。(13)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作者数量分布。(14)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分布。3.《伤寒论》经方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研究(1)得到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2)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3)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4)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5)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足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结论:1.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共64,922篇。2.建立近30年研究《伤寒论》1981年-2010年论文数据库。3.查明研究《伤寒论》的主力军是中医院校。4.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中医院校按顺序为:广州中医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5.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作者是李赛美、王付、钱超尘、聂惠民、沈敏南、何任。6.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中医学院校学报是浙江中医学院学报。7.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医药期刊杂志是新中医杂志、中医杂志、辽宁中医杂志。8.查明研究《伤寒论》六经的重点在太阳病和少阴病。9.查明研究《伤寒论》经方的重点在小柴胡汤、桂枝汤、大承气汤、半夏泻心汤。10.查明研究《伤寒论》未来方向在多中心、多焦点。11.查明《伤寒论》经方参与治疗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有优势。
胡永辉[9](2011)在《针刺对术后大鼠胃肠平滑肌收缩粗肌丝调节和ICC细胞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探索靳三针穴组中的“足三针”穴调整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的机制,从平滑肌收缩的粗肌丝调节和胃肠起搏细胞ICC两个层面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方法1、文献研究回顾了近20年来现代医学关于胃肠平滑肌收缩粗肌丝相关调节机制的研究状况,现代医学对ICC细胞的研究进展,现代医学关于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治疗状况,以及中医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并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所查及的文献进行分析。2、实验研究制作SD大鼠结肠肠肠吻合模型。设针刺组、模型组、空白组进行比较。术后麻醉清醒即予针刺。针刺组取穴为“足三针”(后三里、三阴交、太冲),用直径0.18mm,长10mm的环球牌0.5寸毫针浅刺各穴位,以大鼠有反应为度,每5分钟缓慢提插捻转2-3次。模型组、空白组每天同一时间放于自制固定器中15min。每日针刺1次,每次15分钟,连续治疗3天。观察并记录大鼠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1-3天每天排便粒数、排便重量。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测量小肠推进率。取胃体中部距贲门1/3的胃运动起搏区、盲肠下2cm处结肠(相当吻合口处)组织,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制作石蜡切片用免疫组化法观测组织肌球蛋白轻链激酶、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含量;一部分用于制作电镜标本以观察ICC超微结构的改变;一部分用RT-PCR法检测CALM1的基因表达。结果1.排便观察:①首次排便时间:针刺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②术后大鼠排便重量变化:术后第一至三天排便重量模型组与空白组、针刺组与空白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术后第一天排便重量无明显差异,术后第二第三天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2.小肠推进率:术后模型组与空白组的小肠推进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小肠推进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3.胃肠组织CAM基因表达的改变:术后及针刺后CAMl未有明显改变(P>0.05)。4.胃肠组织肌球蛋白轻链激酶的的含量:结肠平滑肌MLCK含量空白组最高,模型组明显下降(与空白组比较P<0.05),而针刺组较模型组有所上升(P<0.05)。而结肠粘膜上皮里MLCK含量空白组最低,模型组显着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5),针刺组较模型组有所减少(P<0.05)。胃平滑肌及粘膜上皮MLCK含量三组间变化不大(P>0.05)。5.胃肠组织肌球蛋白的含量:结肠组织肌球蛋白含量空白组最高,模型组明显下降(与空白组比较P<0.05),而针刺组较模型组有所上升(P<0.05)。胃组织肌球蛋白含量三组间变化不大(P>0.05)。6.胃肠组织平滑肌肌动蛋白的含量:模型组结肠组织肌动蛋白含量术后明显下降(与空白组比较P<0.05),而针刺组较模型组有所上升(P<0.05)。胃组织肌动蛋白含量三组间变化不大(P>0.05)。7.胃肠组织c-kit含量:结肠组织c-kit含量模型组后明显下降(与空白组比较P<0.05),而针刺组较模型组有所上升(P<0.05)。胃组织c-kit含量三组间变化不大(P>0.05)。8.胃肠ICC电镜超微结构的改变:模型组ICC细胞核皱缩,异染色质趋边,呈斑块状;突起明显减少或消失;胞浆空泡形成,胞膜泡状化;胞浆内细胞器数量明显减少,结构出现异常:线粒体数量减少,内质网扩张,许多中间丝排空,次级溶酶体增多,基底膜缺乏或不完整。部分细胞胞浆内微细结构辨认不清。针刺组ICC细胞核保持正常形态,细胞突起损伤不明显,异染色质部分趋边;存在大量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胞浆内细胞器形态结构较为清楚,少量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基底膜维持完整。结论1.针刺能缩短腹部术后大鼠首次排便时间,促进排便和小肠运动功能的恢复。2.针刺对平滑肌粗肌丝调节具有调整作用,其调整作用是通过改变肌球蛋白轻链激酶,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含量而实现的,而与钙调蛋白无关。3.针刺能增加腹部术后胃肠起搏细胞ICC细胞的数量,并改善ICC的超微结构,这可能是针刺调整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的机理之一。
王东红,李亮,盛丽,柳渊洁,黄小玲,王自立,唐晓勇[10](2011)在《浆膜剥脱法建立大鼠粘连性不完全性肠梗阻模型》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建立粘连性不完全性肠梗阻大鼠模型的造模方法。方法采用浆膜剥脱法建立大鼠粘连性不完全性肠梗阻模型,分别于造模后第3、5及7天各取6只大鼠取血和回肠组织,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变化,测量大鼠体重,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立位X线平片检查;从股动脉取血,检测血浆D-乳酸水平;检测回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取回肠组织做病理切片,观察模型复制情况。结果与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比较,模型组造模后大鼠一般情况较差,体重明显下降(P<0.01);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血流速度明显增快,小肠肠管壁明显增厚(P<0.05,P<0.01);腹部立位X线平片出现气液平面或有大量积气、积液;血浆中D-乳酸水平和回肠组织中MDA含量明显增加,到第5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回肠组织中SOD活性明显下降,到第7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观察符合粘连性肠梗阻,于第7天粘连性不完全性肠梗阻模型复制成功。结论应用浆膜剥脱法可有效建立大鼠粘连性不完全性肠梗阻模型。
二、大承气汤对实验性不完全肠梗阻大鼠脾淋巴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承气汤对实验性不完全肠梗阻大鼠脾淋巴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改良大承气汤对术后肠麻痹小鼠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传统大承气汤及改良大承气汤对术后肠麻痹小鼠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及机制初探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改良大承气汤对术后肠麻痹小鼠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小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胃肠运动及其障碍的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HBP、CRP、PCT联合APACHEⅡ评分在SAP早期诊断及病情预测评估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主要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附录B个人简历 |
附录 C 综述 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3)和胃通泻合剂治疗中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资料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病例纳入标准 |
2.3 病例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脱落与中止病例标准 |
2.6 中止和撤出研究病例的处理 |
2.7 不良反应登记 |
治疗方法 |
1 研究方法及分组 |
1.1 研究类型 |
1.2 随机方法 |
1.3 对照方法 |
2 治疗方法 |
2.1 对照组 |
2.2 治疗组 |
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3.1 疗效性指标 |
3.2 安全性指标 |
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5 统计学方法 |
6 质量控制和保证 |
7 临床试验流程图 |
7.1 研究操作流程图 |
7.2 试验流程图 |
结果与分析 |
1 两组基本情况比较 |
2 基线比较 |
3 两组疗效的比较 |
4 两组安全性的比较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急性胰腺炎的认识 |
1.1 胰腺的中医认识 |
1.2 胰腺炎中医认识 |
1.3 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中医核心病机分析 |
2 重症急性胰腺炎与肠屏障 |
2.1 现代医学对肠屏障认识 |
2.2 SAP与肠屏障关系 |
2.3 肠道屏障治疗现状 |
2.4 SAP肠道菌群移位途径 |
3 和胃通泻合剂方义分析 |
4 和胃通泻合剂对肠屏障功能的保护机制探讨 |
5 结果分析 |
5.1 病例资料分析 |
5.2 疗效资料分析 |
5.3 安全性资料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医药治疗急性胰腺炎胃功能衰竭研究进展 |
1、胰腺炎胃肠功能损伤机制 |
2、中医药改善胃肠功能衰竭 |
3、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APACHE II量表 |
附录2 胰腺炎症状评分分级量化评分表 |
附录3 随机数字与分组 |
附件4 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4)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研究原络配穴电针减轻急性胰腺炎大鼠心肌损伤的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及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1 研究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药品和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动物分组 |
1.2.2 实验中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干预 |
1.2.3 模型评价手段 |
1.2.4 腧穴定位选择与方法 |
1.2.5 电针方法 |
1.2.6 标本采集与测定方法 |
1.2.7 血清TNF-α、IL-6、IL-10浓度测定 |
1.2.8 病理组织评分 |
1.2.9 统计学方法 |
1.3 工作流程图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组大鼠血清淀粉酶(AMY)比较 |
2.2 各组大鼠心肌肌钙蛋白I(cTnI)比较 |
2.3 各组大鼠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比较 |
2.4 各组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6、IL-10)比较 |
2.4.1 各组大鼠血清坏死肿瘤因子α(TNF-α)比较 |
2.4.2 各组大鼠血清白介素6(IL-6)比较 |
2.4.3 各组大鼠血清白介素10(IL-10)比较 |
2.5 病理组织评分结果及比较 |
3 讨论 |
3.1 电针治疗AP相关性心肌损伤的机制探讨 |
3.1.1 电针能调节促炎抗炎平衡 |
3.1.2 电针高频疏密波的镇痛作用 |
3.1.3 电针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
3.2 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的原络配穴法治疗AP相关性心肌损伤的中西医原理 |
3.2.1 “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相关中医学认识 |
3.2.2 “心与小肠相表里”在现代临床及实验中的应用 |
3.2.3 对原络配穴法的相关认识 |
3.3 电针“心与小肠相表里”的原络配穴法能通过多种途径减轻AP合并心肌损伤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5)鳖甲煎丸对终末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2 病例概况 |
2.1 性别、年龄及病程情况:见表 4 |
2.2 乙肝相关性并发症情况:见表 5 |
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3.1 试验方法 |
3.2 观察项目及方法 |
4 统计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两组患者生存率情况比较 |
5.2 两组血清 LN、HA 和血浆 AngⅡ变化比较(见表 6) |
5.3 两组血清肝功能变化比较(见表 7) |
5.4 两组治疗前后肾动脉血流动力学各项参数比较(见表 8) |
5.5 安全性观察 |
讨论 |
1 肝癌的中医认识 |
1.1 肝癌的中医溯源 |
1.2 肝癌的中医病机 |
1.3 肝癌的中医辨证分析 |
1.4 肝癌的中医治疗 |
2 原发性肝癌西医治疗现状 |
3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研究 |
3.1 RAS 与肝纤维化 |
3.2 RAS 与门脉高压 |
3.3 RAS 与肝肾综合征(HRS) |
3.4 RAS 与原发性肝癌 |
4 中药对 RAS 的作用 |
5 鳖甲煎丸分析 |
5.1 鳖甲煎丸方剂来源 |
5.2 方药选择依据 |
5.3 组方分析 |
5.4 鳖甲煎丸现代研究 |
6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6)通下活血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 病例选择 |
(一) 诊断标准 |
(二) 纳入病例标准 |
(三) 排除标准 |
二、 一般资料 |
(一) 病例来源及分组 |
(二) 一般情况 |
三、 研究方法 |
(一) 分组方法 |
(二) 治疗方法 |
(三) 观察指标 |
(四) 观察时点 |
(五) 检测方法 |
四、 疗效评价 |
(一) 综合疗效评价 |
(二)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三) CT 疗效评价 |
(四) 凝血机能疗效评价 |
(五) 肠功能评价 |
五、 统计方法 |
六、 研究结果 |
(一)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二)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三)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四)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五) 两组治疗前后 CT 分级比较 |
(六)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评分比较 |
(七) 两组治疗前后肠功能评分比较 |
(八) 两组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
(九)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 7 天、第 14 天血糖水平比较 |
(十)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 7 天、第 14 天血钙水平比较 |
(十一)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 7 天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 |
(十二)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 7 天 D-二聚体水平比较 |
(十三)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 3 天、第 7 天 D-乳酸水平比较 |
(十四)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 3 天、第 7 天内毒素水平比较 |
(十五) 两组药物安全性比较 |
讨论 |
一、 现代医学对 AP 的认识 |
(一) AP 发生机制 |
(二) AP 治疗 |
二、 中医学对急性胰腺炎的认识 |
(一) 历代医家对胰腺炎的认识 |
(二) 中医对肠腑及“毒”的认识 |
(三) 中医对微循环的认识 |
(四) 病因病机 |
(五) 治法治则 |
三、 通下活血汤的组方分析和现代药理研究 |
(一) 方解 |
(二) 现代药理研究 |
四、 通下活血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机制探讨 |
(一) 维护和修复肠道黏膜屏障 |
(二) 改善微循环障碍 |
(三) 解热镇痛,抑制炎症反应 |
(四) 防止继发感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8)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创建与研究述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研究 |
前言 |
1.1 近代《伤寒论》研究概述 |
1.1.1 近代《伤寒论》研究百花齐放 |
1.1.2 近代《伤寒论》研究多向发展 |
1.1.2.1 文献研究 |
1.1.2.2 理论研究 |
1.1.2.3 教学研究 |
1.1.2.4 临床研究 |
1.1.2.5 实验研究 |
1.1.3 近代《伤寒论》研究的现代化 |
1.1.3.1 数理统计 |
1.1.3.2 循证医学 |
1.1.3.3 电子信息技术 |
1.1.3.4 云计算 |
1.2 《伤寒论》国外研究概述 |
1.2.1 《伤寒论》在日本 |
1.2.2 《伤寒论》在台湾 |
1.2.3 《伤寒论》在香港 |
1.2.4 《伤寒论》在韩国 |
1.3 近代《伤寒论》研究热点 |
1.3.1 研究热点 |
1.3.1.1 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糖尿病 |
1.3.1.2 大承气汤治疗急腹症 |
1.3.1.3 四逆汤保护缺血心肌 |
1.3.1.4 桂枝汤调节体温 |
1.3.2 资料数据库 |
1.3.3 循证医学 |
1.4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进展 |
1.4.1 《伤寒论》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 |
1.4.2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
1.4.2.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1.4.2.2 糖尿病肾病 |
1.4.2.3 糖尿病足 |
1.4.2.4 糖尿病性胃轻瘫 |
1.4.2.5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
1.4.2.6 糖尿病性腹泻 |
1.4.2.7 糖尿病高脂血症 |
1.4.2.8 其他糖尿病并发症 |
1.5 《伤寒论》与循证医学 |
1.5.1 循证医学概述 |
1.5.1.1 Meta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 |
1.5.1.2 定性描述性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 |
1.5.2 《伤寒论》与循证医学的融合 |
1.5.3 《伤寒论》方系统评价的研究进展 |
1.5.3.1 Meta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现状 |
1.5.3.2 定性描述性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现状 |
1.6 结语 |
第2章 创建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与研究分析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数据库的选择 |
2.1.2 文献资料的收集 |
2.1.3 按照研究目的对文献资料进行筛选处理 |
2.2 研究实施方案 |
2.2.1 资料来源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2.4 技术路线 |
2.3 统计学处理与资料总结 |
2.4 创建1981年-201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 |
2.4.1 资料收集 |
2.4.2 资料整理 |
2.4.3 论文整理 |
2.4.4 来源整理 |
2.4.5 地区整理 |
2.4.6 作者整理 |
2.4.7 数据库的结构和建立 |
2.4.7.1 数据库的结构 |
2.4.7.2 数据库的建立 |
2.5 研究结果统计 |
2.5.1 研究《伤寒论》论文总数 |
2.5.1.1 研究六经的论文数量分布 |
2.5.1.2 研究经方的论文数量分布 |
2.5.1.3 研究论文总量 |
2.5.2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时间分怖 |
2.5.3 研究《伤寒论》论文来源分怖 |
2.5.3.1 研究论文中医药期刊杂志分布 |
2.5.3.2 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学报分布 |
2.5.3.3 研究论文来源分布总汇 |
2.5.4 研究《伤寒论》论文地理分怖 |
2.5.4.1 1981年-199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
2.5.4.2 1991年-200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
2.5.4.3 2001年-201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
2.5.4.4 1981年-201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
2.5.5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中医机构分怖 |
2.5.5.1 1981年-2010年研究论文中医研究院分布 |
2.5.5.2 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
2.5.5.2.1 1981年-199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
2.5.5.2.2 1991年-200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
2.5.5.2.3 2001年-201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
2.5.5.2.4 1981年-201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的分布 |
2.5.6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作者数量统计 |
2.5.7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分布 |
2.5.7.1 桂枝汤类 |
2.5.7.2 麻黄汤类 |
2.5.7.3 葛根汤类 |
2.5.7.4 抵当汤类 |
2.5.7.5 栀子豉汤类 |
2.5.7.6 陷胸汤类 |
2.5.7.7 泻心汤类 |
2.5.7.8 桂枝甘草汤类 |
2.5.7.9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类 |
2.5.7.10 五苓散类 |
2.5.7.11 黄芩汤类 |
2.5.7.12 白虎汤类 |
2.5.7.13 承气汤类 |
2.5.7.14 柴胡汤类 |
2.5.7.15 芍药甘草汤类 |
2.5.7.16 理中丸(汤)类 |
2.5.7.17 赤石脂禹余粮汤类 |
2.5.7.18 四逆汤类 |
2.5.7.19 杂方类 |
2.5.7.20 研究经方归类的论文总汇 |
2.6 讨论 |
2.6.1 国家对研究《伤寒论》的支持 |
2.6.2 研究《伤寒论》工作者团陈 |
2.6.3 研究《伤寒论》核心作者 |
2.6.3.1 核心作者-李赛美 |
2.6.3.2 核心作者-王付 |
2.6.3.3 核心作者-钱超尘 |
2.6.3.4 核心作者-聂惠民 |
2.6.3.5 核心作者-沈敏南 |
2.6.3.6 核心作者-何任 |
2.6.4 《伤寒论》研究多中心多焦点 |
2.6.5 《伤寒论》与科学技术的融合 |
2.6.6 《伤寒论》与现代医学的接轧 |
2.6.7 研究《伤寒论》的展望 |
2.7 结论 |
2.7.1 对研究《伤寒论》的热情 |
2.7.2 研究《伤寒论》的主力军 |
2.7.3 研究《伤寒论》的领头人 |
2.7.4 研究《伤寒论》的空间 |
2.7.5 研究《伤寒论》的问题 |
第3章 《伤寒论》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 |
3.0 前言 |
3.1 资料和方法 |
3.1.1 纳入研究的检索策略 |
3.1.1.1 检索策略 |
3.1.1.2 检索词 |
3.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3.1.2.1 研究类型 |
3.1.2.2 研究对象 |
3.1.2.3 干预措施 |
3.1.2.4 疗效评价指标 |
3.1.3 方法学质量评价 |
3.1.3.1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 |
3.1.4 资料的提取 |
3.1.5 资料分析 |
3.2 结果 |
3.2.1 文献检索和筛选结果 |
3.2.1.1 流程图 |
3.2.1.2 排除的研究和理由 |
3.2.2 文献定性评价结果 |
3.2.2.1 诊断标准 |
3.2.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3.2.2.3 样本量及其估算 |
3.2.2.4 治疗方法 |
3.2.2.5 辨证论治 |
3.2.2.6 疗程 |
3.2.2.7 疗效评判标准和结局指标 |
3.2.2.8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3.2.2.8.1 随机方法 |
3.2.2.8.2 随机隐匿 |
3.2.2.8.3 盲法 |
3.2.2.8.4 退出和失访 |
3.2.2.8.5 质量评价结果 |
3.2.3 疗效评价 |
3.2.3.1 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评价 |
3.2.3.1.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基础治疗比较 |
3.2.3.1.2 经方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
3.2.3.1.3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
3.2.3.1.4 温肾健脾法对脾肾阳虚型糖尿病疗效及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 |
3.2.3.2 经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疗效评价 |
3.2.3.2.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比较 |
3.2.3.2.2 经方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
3.2.3.2.3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
3.2.3.3 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评价 |
3.2.3.3.1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
3.2.3.3.2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的比较 |
3.2.3.4 经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评价 |
3.2.3.4.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比较 |
3.2.3.4.2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
3.2.3.4.3 当归四逆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 |
3.2.3.4.4 当归四逆汤加味合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3.2.3.5 经方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评价 |
3.2.3.5.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比较 |
3.2.3.5.2 当归四逆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足 |
3.2.3.6 经方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评价 |
3.2.3.7 经方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评价 |
3.2.3.8 不良事件 |
3.3 讨论 |
3.3.1 《伤寒论》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的疗效特点 |
3.3.1.1 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特点 |
3.3.1.2 经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疗效特点 |
3.3.1.3 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特点 |
3.3.1.4 经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特点 |
3.3.1.5 经方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特点 |
3.3.1.6 经方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特点 |
3.3.1.7 经方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特点 |
3.3.2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Meta分析的统计学意义 |
3.3.3 《伤寒论》经方的不良事件 |
3.3.4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3.4 结论 |
第4章 结语 |
4.1 结论 |
4.1.1 研究《伤寒论》论文总量 |
4.1.2 研究《伤寒论》1981年-2010年论文数据库创建 |
4.1.3 研究《伤寒论》的重点和方向 |
4.1.4 《伤寒论》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 |
4.2 创新点 |
4.2.1 创建1981年至201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 |
4.2.2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与其并发症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 |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4.3.1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3.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研究《伤寒论》六经论文历年数量和百分比表 |
附表2: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数量和百分比表 |
附录3:经方治疗糖尿病与其并发症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特征表 |
附录4:经方治疗糖尿病与其并发症系统评价结果总汇 |
附录5:系统评价资料提取表 |
附录6:JADAD量表 |
致谢 |
(9)针刺对术后大鼠胃肠平滑肌收缩粗肌丝调节和ICC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研究 |
1.1 胃肠平滑肌收缩粗肌丝相关调节机制 |
1.1.1 粗肌丝调节机制 |
1.1.2 粗肌丝调节机制中的关键分子 |
1.1.3 相关研究 |
1.2 ICC细胞的研究进展 |
1.2.1 分布和种类 |
1.2.2 形态学特征 |
1.2.3 功能 |
1.2.4 ICC与疾病 |
1.2.5 相关研究 |
1.3 现代医学关于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研究进展 |
1.3.1 现代医学关于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认识 |
1.3.2 现代医学对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治疗 |
1.4 祖国医学对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诊治 |
1.4.1 中医对胃肠动力的认识 |
1.4.2 中医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认识 |
1.4.3 辨证分型 |
1.4.4 病机 |
1.4.5 治则治法 |
1.4.6 中药治疗 |
1.4.7 针灸推拿治疗 |
1.5 关于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的实验研究 |
第2章 实验研究 |
2.1 动物模型的制作、分组及治疗方法 |
2.1.1 实验动物 |
2.1.2 材料与设备 |
2.1.3 随机分组及组间均衡性分析 |
2.1.4 造模方法 |
2.1.5 治疗方法 |
2.2 实验研究 |
2.2.1 【实验一】术后排便的观察 |
2.2.2 【实验二】针刺对腹部术后大鼠小肠推进率的影响 |
2.2.3 【实验三】针刺对腹部术后大鼠胃肠组织CAM1基因表达的影响 |
2.2.4 【实验四】针刺对腹部术后大鼠胃肠组织肌球蛋白轻链激酶的影响 |
2.2.5 【实验五】针刺对腹部术后大鼠胃肠组织肌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
2.2.6 【实验六】针刺对腹部术后大鼠胃肠平滑肌肌动蛋白含量的影响 |
2.2.7 【实验七】针刺对腹部术后大鼠胃肠组织c-kit含量的影响 |
2.2.8 【实验八】针刺对腹部术后大鼠胃肠ICC电镜超微结构的影响 |
2.3 实验间的相关分析与讨论 |
2.4 结语 |
2.4.1 结论 |
2.4.2 创新之处 |
2.4.3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
致谢 |
(10)浆膜剥脱法建立大鼠粘连性不完全性肠梗阻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材料与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3.1 动物分组与给药 |
1.3.2 大鼠粘连性不完全性肠梗阻模型的建立方法 |
1.3.3 标本留取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造模后大鼠体重及一般情况改变 |
2.2 造模后大鼠腹部立位X线检查结果 |
2.3 造模后大鼠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
2.4 肠粘连Phillips分级 |
2.5 造模后大鼠肠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
2.5.1 组织形态学变化 |
2.5.2 肠黏膜Haglund损伤评分 |
2.6 造模后大鼠回肠组织中SOD活性、MDA含量及血浆D-乳酸水平变化 |
3 讨论 |
四、大承气汤对实验性不完全肠梗阻大鼠脾淋巴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改良大承气汤对术后肠麻痹小鼠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李敏.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HBP、CRP、PCT联合APACHEⅡ评分在SAP早期诊断及病情预测评估的临床意义[D]. 张福龙.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3]和胃通泻合剂治疗中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研究[D]. 罗均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研究原络配穴电针减轻急性胰腺炎大鼠心肌损伤的机理[D]. 苏杭.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5]鳖甲煎丸对终末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临床研究[D]. 白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3)
- [6]通下活血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D]. 王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7]改良法建立不完全性小肠梗阻致Cajal间质细胞减少模型[J]. 王超,李昆,朱晓艳,彭梅芳,张国虎,王培红,王永华,汤礼军,张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3(01)
- [8]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创建与研究述要[D]. 严新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9]针刺对术后大鼠胃肠平滑肌收缩粗肌丝调节和ICC细胞的影响[D]. 胡永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1)
- [10]浆膜剥脱法建立大鼠粘连性不完全性肠梗阻模型[J]. 王东红,李亮,盛丽,柳渊洁,黄小玲,王自立,唐晓勇.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