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御’98特大地质灾害的实践与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中共应急管理部委员会[1](2021)在《党领导新中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历史经验与启示》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防灾减灾救灾史,是一部党领导人民应对挑战、战胜灾难、不断前进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经受了三年困难时期、唐山大地震、98特大洪灾、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考验,我们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领导人民胜利渡过难关,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着优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防灾减灾救灾事业继往开来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赵鑫龙,薄景山,李琪,齐文浩[2](2021)在《地震和场地条件对城市破坏的分析及减灾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减轻地震灾害对城市的影响,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从地理位置、地震强度和灾害损失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城市面临的地震风险,在总结城市震害的基础上,归纳了地震对城市的破坏作用和影响,梳理了城市场地条件对城市震害的影响,通过震例分析,对城市地震灾害形成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城市的建设需要选择抗震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并提出7条减灾途径,在规划、加固、风险排查等方面尽可能降低地震对城市造成的影响。
郝林南,缪丹[3](2021)在《辽宁省汛期人员避险转移工作实践》文中研究表明辽宁省自古以来饱受洪涝灾害的影响,并造成较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做好汛期人员避险转移工作任务艰巨、难度极大。从人口分布特点、气象水文特点等方面分析了辽宁省汛期人员避险转移工作难点,从预报预警、责任系统、预案演练、转移保障等方面阐述了近年来做好人员转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工作举措,总结了近两年人员转移工作的成效。
黄锦南[4](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认为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骆婧瑶[5](2021)在《成都市城区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方晓月[6](2021)在《仪式观视域下主流媒体洪灾报道新闻叙事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文中提出
陈德绍[7](2021)在《基于洪涝灾害脆弱性减缓的寒地水系统再自然化模式研究 ——以长春为例》文中认为
施肖梅[8](2021)在《高中地理类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广西滨海研学线路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孙泽玮[9](2021)在《地方政府自然灾害防治问题研究 ——基于山东省S县的实证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后疫情时代人类面临着重大瘟疫对社会交往方式、世界格局与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深刻影响。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力量不断增强,自然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正是针对人类所遭遇的巨大挑战所提出的,这要求人类不断地去探索重大危机与风险发展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建构预防重大灾害与化解重大风险的应对机制与策略。自然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的严重破坏已经成为世界各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自然灾害的突发性与破坏的严重性不仅会损害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也对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提出严峻挑战。现代政府必须肩负起不断增强人民福祉与提升文明程度的责任,同时,也必须保障公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秩序与条件,避免突发性的重大自然灾害对其的破坏。正是立足这一现实背景,中国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而自然灾害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无疑是题中应有之义。立足深入的田野调查,加强学术研究,有助于推进自然灾害治理现代化。在自然灾害防治的典型案例中,既包含灾害发生的过程与严重破坏力所造成的后果,也包含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与规律性因素。同时,地方政府的自然灾害防治的政策体系、运作方式与治理过程,都值得展开深入研究。通过个案的深入挖掘,能够呈现当前地方政府自然灾害治理所存在的不足,为更好优化县域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供有意义的借鉴。自然灾害防治的研究遵循如下思路展开:首先,明确所使用的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自然灾害防治的相关概念与理论,能够更为清晰地描述自然灾害和突发性危机的共性与特质,明晰研究对象的范畴以及边界,并为进一步分析奠定良好的概念与理论基础。责任政府理论与风险治理理论的讨论为研究提供框架依据。第二,防治现状呈现。自然灾害治理及其防治现状的呈现,主要通过现有制度、行为与效果三个主要维度来展开的,具体化为治理政策与制度规定的梳理、实际灾害预防治理过程和行动的回溯、治理效果的评估三个主要方面。在其中,通过个案挖掘,重点关注制度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问题,并讨论自然灾害的治理实践与制度规定、防治行动与系统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状况。第三,防治行为与治理效果的呈现与评估。依据国家治理基本要求,结合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评估灾害治理结果,并关注存在的不足之处。第四,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制度与行动二者之间的不一致性,即文本的完善性与实践行动的实施存在着区隔现象、灾害信息治理传播的机制不顺畅、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程度不高、人财物储备与灾害治理的需求存在差距等,都是其中的主要问题。而防治机制科学化水平不高、缺乏现代自然灾害治理观念、科层化行政权力运行方式影响灾害信息传播、政府财政压力与自然灾害的偶发性造成储备不足等,是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最后,优化防治体系的对策建构。主要从防治体系更新、现代灾害防治思维的确立、县域协同机制建构、加大投入建立人财物储备网络等方面着手,推进防治体系的现代化。应当明确的是,深化对自然灾害性质与发生规律的认识,确立正确的自然灾害防治思维与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在这种思维意识的指导下去重构现有的防治机制,要不断依据新的政治经济条件以及社会发展状况来推进自然灾害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黄一洁[10](2021)在《民族地区自然灾害治理研究 ——以连南瑶族自治县为例》文中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自然灾害治理不仅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建设绿色生态环境的必要工作。全文共六章,以广东连南瑶族自治自然灾害治理为例,探讨民族地区自然灾害治理问题。第一章是绪论,交待研究背景、问题和意义,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界定核心概念,阐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对自然灾害治理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提出全过程治理模型。第三章实地走访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具体乡镇,考察当地灾害治理情况,分析当地具体做法及其取得的具体成效。第四章提出连南瑶族自治县灾害治理存在前期准备工作疏漏、当期救援效果欠佳、后期重建行动迟延等问题,主要原因是灾前预警不到位、灾中应急不及时、灾后重建不配套。第五章提出增强灾前科学预警、优化灾中能动应急、促进灾后绿色重建的改善建议。第六章得出基本结论和创新点,分享未来研究方向。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理论上汲取“全过程治理”的“全过程”养分、拓宽全过程治理在民族地区的适用、构建“灾前-灾中-灾后”灾害治理模型,实践上振显连南灾害治理特色模式、提升民族地区自然灾害治理水平、推动民族地区乡村生态建设。经过深入验证,得出全过程治理的灾害治理诠释力、构建“灾前-灾中-灾后”治理模式、以连南为样本推广适用于全国民族地区等基本结论,归纳灾害治理的连南特色、“精细运作-过程联结-动态导向”治理特征、自然灾害的民族社会治理模式等创新点。综上所述,从连南瑶族自治县自然灾害治理研究出发,为我国民族地区自然灾害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抗御’98特大地质灾害的实践与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御’98特大地质灾害的实践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党领导新中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历史经验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党领导新中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历程 |
防灾减灾救灾事业的发展成就 |
主要经验和启示 |
(2)地震和场地条件对城市破坏的分析及减灾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中国城市面临的地震风险 |
2 地震对城市的破坏作用和影响 |
3 地震对场地条件的影响 |
4 城市地震灾害的成因分析 |
5 减轻城市地震灾害的途径 |
6 结语 |
(3)辽宁省汛期人员避险转移工作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
2 汛期人员避险转移工作难点 |
2.1 人口分布特点 |
2.2 气象水文特点 |
3 工作举措 |
3.1 围绕“预警到人”,做好监测预报预警工作 |
3.2 围绕“不死人、少伤人、低损失”,做好责任制落实工作 |
3.3 围绕“方向对、跑得快”,做好避险转移预案编制和演练工作 |
3.4 坚持“生命至上”,做好人员转移安置工作 |
4 工作成效 |
(4)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9)地方政府自然灾害防治问题研究 ——基于山东省S县的实证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1.学术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文献综述 |
2.国外文献综述 |
3.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
1.可能的创新之处 |
2.存在的不足之处 |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地方政府 |
2.自然灾害 |
3.河湖长制 |
(二)理论基础 |
1.责任政府理论 |
2.风险治理理论 |
(三)自然灾害防治的分析维度 |
1.防治制度政策分析 |
2.防治行为分析 |
3.防治效果评估 |
二、地方政府自然灾害防治现状——以山东省S县台风灾害防治为例 |
(一)S县自然地理与灾害基本情况 |
1.S县自然地理状况 |
2.S县自然灾害情况 |
(二)S县自然灾害防治现状 |
1.防治制度与政策 |
2.防治过程与行为 |
3.防治成效与影响 |
三、地方政府灾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基于山东省S县的案例分析 |
(一)存在问题 |
1.制度政策设置与政策执行中存在阻隔,防治机制不完善 |
2.政府与公众均底线思维意识不足,存在麻痹思想 |
3.应急预警系统运转不够畅通,使多主体防治行动缺乏有效协同 |
4.现实危机信息发布与传播时效性与预警性不足 |
5.治理主体与公众均缺乏应对灾害能力的培训与训练 |
6.防灾救灾设施陈旧,不足以应对自然灾害 |
(二)原因分析 |
1.灾害防治机制建构时缺乏科学规划与论证,缺乏公共政策科学评估环节 |
2.重大自然灾害的偶发性使政府与公众在潜意识中缺失灾害意识 |
3.政府各主体防治机制区隔化,有效协同机制的实践检验不足 |
4.现有危机信息发布机制受政府组织科层化运作的影响,产生信息阻滞 |
5.政府自然灾害防治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投入不足,使机制设计缺乏足够的运行条件 |
四、优化地方政府自然灾害防治的对策研究 |
(一)推进灾害防治制度与公共政策设计的科学化 |
1.制度与政策科学化是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
2.地方政府要主导建立灾害防治的民主化与科学化机制 |
3.广泛吸收公共政策专家与公众进入决策过程 |
(二)深化自然灾害发生规律的认识,塑造自然灾害防治的底线思维 |
1.加强学习,使政府与公众均充分了解自然灾害发生的偶发性与破坏性 |
2.建立县域常规的自然灾害发生规律宣传教育机制 |
3.营造全社会防治灾害的底线思维,做到未雨绸缪 |
(三)运用新媒体与大数据技术来优化自然灾害信息发布与传播渠道 |
1.对现有信息传播渠道进行系统评估 |
2.推进现代媒体与大数据技术融入自然灾害信息传播机制 |
3.扩大自媒体与公众传播自然灾害信息的自由度 |
(四)建立县域统筹、运转高效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 |
1.建立职责明确的县域统筹机构与领导小组 |
2.有效整合多元治理主体的资源与职责,形成防治合力 |
3.建立自然灾害治理的演习演练机制,提升灾害治理能力 |
(五)建立自然灾害防治的专业人员、技术设备与物资储备 |
1.建立专兼职结合的自然灾害防治队伍 |
2.实施灾害防治的技术设备现代化工程 |
3.加强政府与社会协作的物资储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地方政府自然灾害防治问题调查问卷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民族地区自然灾害治理研究 ——以连南瑶族自治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小结与评析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自然灾害 |
二、治理 |
三、全过程治理 |
第四节 基本设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图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民族地区自然灾害治理理论探讨 |
第一节 全过程治理:治理理论之前沿拓新 |
一、全过程治理的理论溯源 |
二、全过程治理的“全过程”养分 |
第二节 全过程治理与相关理论比较 |
一、全过程治理与全周期治理的比较 |
二、全过程治理与系统治理的比较 |
三、全过程治理与整体性治理的比较 |
第三节 民族地区灾害治理之“全过程”实现 |
一、灾害治理“全过程”特征 |
二、灾害治理的民族特色 |
第三章 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自然灾害治理实地调研 |
第一节 连南瑶族自治县自然灾害治理文本资料 |
第二节 连南瑶族自治县自然灾害治理田野资料 |
一、连南瑶族自治县自然灾害情况 |
二、连南瑶族自治县灾害治理情况 |
第三节 连南瑶族自治县自然灾害治理具体措施 |
一、统筹管理推动灾害全过程覆盖 |
二、纵横联动实现全过程治理运转 |
三、灾害分级管理实现全过程运转 |
四、生态治理建设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
第四节 连南瑶族自治县自然灾害治理主要成效 |
一、推动灾害治理的全过程运转,降低自然灾害影响力 |
二、推动灾害预警信息精准发布,增强汛前的防灾能力 |
三、推动灾害治理纵横联动响应,提升汛期的响应效率 |
第四章 连南瑶族自治县自然灾害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连南瑶族自治县自然灾害治理存在的问题 |
一、前期准备工作疏漏 |
二、当期救援效果欠佳 |
三、后期重建行动迟延 |
第二节 连南瑶族自治县自然灾害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灾前预警不到位 |
二、灾中应急不及时 |
三、灾后重建不配套 |
第五章 民族地区自然灾害全过程治理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增强灾前科学预警 |
一、健全前期组织结构 |
二、打造前期监测平台 |
三、提升预警配给物资 |
第二节 优化灾中能动应急 |
一、规范应急基层行政 |
二、整合应急救援队伍 |
三、保障应急临时安置 |
第三节 促进灾后绿色重建 |
一、完善重建前瞻规划 |
二、创新重建双向激励 |
三、落实重建多元责任 |
第六章 结论 |
一、基本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之处 |
四、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一、外文类 |
二、中文类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四、抗御’98特大地质灾害的实践与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党领导新中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历史经验与启示[J]. 中共应急管理部委员会. 中国应急管理, 2021(11)
- [2]地震和场地条件对城市破坏的分析及减灾途径[J]. 赵鑫龙,薄景山,李琪,齐文浩. 吉林地质, 2021(03)
- [3]辽宁省汛期人员避险转移工作实践[J]. 郝林南,缪丹. 中国防汛抗旱, 2021(07)
- [4]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5]成都市城区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骆婧瑶.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6]仪式观视域下主流媒体洪灾报道新闻叙事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D]. 方晓月. 西北大学, 2021
- [7]基于洪涝灾害脆弱性减缓的寒地水系统再自然化模式研究 ——以长春为例[D]. 陈德绍. 吉林建筑大学, 2021
- [8]高中地理类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广西滨海研学线路为例[D]. 施肖梅.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9]地方政府自然灾害防治问题研究 ——基于山东省S县的实证考察[D]. 孙泽玮.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10]民族地区自然灾害治理研究 ——以连南瑶族自治县为例[D]. 黄一洁.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