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能创伤时血浆环核苷酸水平与心、肺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朱帮杰[1](2020)在《基于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的癌症代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代谢物是生物体重要的物质。代谢研究,既要有传统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的“全景模式”,从"航拍"的视角,对不同样品中的全部的代谢物进行广泛研究,也要有精准靶向代谢组学的“特写模式”,从“微观”层面,对不同样品中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代谢物进行深度解读。本论文基于UHPLC-MS/MS技术分别建立了20种核苷和核苷酸以及40种氨基酸和衍生物的靶向代谢组学平台,并基于这两平台分别对三种不同癌细胞(乳腺癌细胞MDA-MB-231、结肠癌细胞SW480和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的癌症代谢)以及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与乳腺癌细胞MDA-MB-231进行细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找出其中代谢差异物以及异常代谢通路。同时,还研究了外周循环系统中内源性代谢物5-羟色胺在酮色林治疗高血压疾病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本论文旨在为疾病代谢途径研究、疾病发病机制研究、代谢物功能研究以及药物作用机制研究等提供新平台和新思路。本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七部分为总结与展望。其它五个部分如下:第二部分:基于石墨烯技术的细胞内20种内源性核苷及核苷酸的精准靶标代谢组学平台构建目的核苷及核苷酸在蛋白、糖原、核酸合成、环核苷酸代谢和能量转移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UHPLC-MS/MS平台技术,并利用石墨烯色谱柱的特殊分离机制以及耐强碱性的特点,建立适用于20种核苷及核苷酸的精准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平台。方法首先,本研究优化了质谱参数及液相条件(色谱柱、流动相组成、pH等)并建立LC-MS/MS方法;其次,系统考察了细胞收集方式及前处理方法;再次,对该靶向代谢组学平台进行性能评价;最后,利用该平台对HCC1806细胞进行代谢物研究。结果石墨烯色谱柱具有特殊的保留机制,适用于核苷及核苷酸的保留与分离;含有二乙胺和醋酸铵缓冲盐的强碱性流动相不仅能有效降低待测物与流路中不锈钢管路等之间的吸附问题,改善峰形,还能提高质谱信号;该平台的性能经过全面评价,具有准确、可靠且灵敏度高(LOQ,0.66.0 nmol/L)等优点;该平台被用于HCC1806细胞中代谢物浓度研究,其中18种目标待测物均能被准确测定。结论该平台具有诸多优势,可用于后期不同癌细胞中的核苷及核苷酸的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第三部分:基于精准靶向细胞代谢组学的癌细胞中核苷及核苷酸代谢研究目的癌症是一种多因素参与机体活动并造成各系统功能平衡混乱的复杂疾病,癌细胞对其代谢通路进行重新编程,使其能够存活、生长和增殖。利用精准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不同癌细胞的代谢情况成为当务之急。方法本研究基于已建立的精准靶向代谢组学平台,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结肠癌细胞SW480以及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三种不同细胞进行核苷及核苷酸的代谢组学研究。结果单因素分析及PCA模型中,MDA-MB-231与SW480和A549存在差异性代谢,区分趋势十分明显,而SW480与A549代谢比较接近;OPLS-DA模型中,SW480和MDA-MB-231能明显被区分,结合单因素分析,找到12种差异代谢物(VIP>1,倍数>2,p<0.01),包括:CMP、CTP、Uridine、UMP、UDP、UTP、Adenosine、ADP、GMP、GDP、cAMP和IMP;代谢通路研究发现,MDA-MB-231的三磷酸核苷的量明显低于SW480中的量,而其上游代谢物却呈相反趋势,且倍数相差较大。结论与SW480和A549细胞相比,MDA-MB-231的核苷及核苷酸存在明显不同的代谢特征,这些代谢特征有助于从分子层面上进一步阐述癌症代谢机制。第四部分:基于HILIC技术的细胞内40种内源性氨基酸及衍生物的靶向代谢组学平台构建目的氨基酸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参与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等重要的生理过程。本研究基于UHPLC-MS/MS技术,利用HILIC分离机制,建立一个涵盖40种必须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以及氨基酸衍生物的靶向代谢组学平台。方法首先,本研究优化了质谱参数及液相条件(色谱柱、流动相组成、pH等)并建立LC-MS/MS方法;其次,对细胞样品前处理方法进行考察;最后,对该靶向代谢组学平台进行性能评价。结果最低检出限和定量限范围分别为0.23.0 ng/mL和0.610.0 ng/mL,所有化合物的r值均大于0.99;批内、批间精密度(RSD%)分别为1.658.97%和3.029.94%,准确度(RE%)分别为-14.1815.13%和-13.1315.17%,保留时间稳定性批内、批间分别低于0.18%和0.54%;样品与处理后基质的基质效应80.0%114%,处理后基质与纯溶液中的基质效应为80.2%119%;大部分化合物的样品回收率在89.6%114%范围内;提取后的上清液在4℃条件下,放置72小时后稳定。结论该靶向代谢组学平台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通量大等优点,可用于后期基于细胞的癌症代谢途径、代谢物功能研究、潜在标志物验证、疾病进展预测、发病机制研究以及药物作用机制等研究。第五部分:基于精准靶向代谢组学的乳腺癌细胞中氨基酸及衍生物研究目的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癌症,基于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细胞中氨基酸及衍生物进行研究有助于从分子层面上揭示乳腺癌潜在的代谢机制。方法本研究基于已建立的精准靶向代谢组学平台,对乳腺上皮细胞MCF10A及乳腺癌细胞HCC1806进行氨基酸及衍生物的代谢组学研究。结果在多维PCA模型中,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 10A和乳腺癌细胞HCC 1806存在差异性代谢,其区分趋势十分明显;在OPLS模型中,MCF 10A和HCC 1806两组细胞能够完全区分,结合OPLS中的VIP值(VIP>1.0)、单因素分析的t检验(p<0.001)以及倍数计算结果,筛选出24个极具显着性差异且浓度比值(HCC1806/MCF10A)大于1.50倍(或小于0.67倍)的代谢物;其中浓度比值高于2.50倍(或小于0.4倍)的代谢物有7个,包括:N-乙酰基-L-蛋氨酸、L-半胱氨酸、甘氨酰-甘氨酸、L-脯氨酸、L-瓜氨酸、谷胱甘肽、N-乙酰-L-丝氨酸。结论MCF 10A和HCC 1806细胞中氨基酸及衍生物具有明显不同的代谢特征,这些特征有助于进一步的揭示乳腺癌的代谢机制。第六部分:外周循环系统中5-羟色胺能系统在高血压中的机制研究目的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心脑血管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影响现代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本章节通过外周循环系统中5-羟色胺浓度变化来研究酮色林在治疗高血压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理。方法首先,本研究对全血中5-羟色胺的LC-MS/MS方法进行方法学研究,其次,对血浆样品收集与制备过程进行优化,最后,通过正常组、治疗组及模型组大鼠血浆及血清中的5-羟色胺浓度研究探讨酮色林(Ketanserin)治疗高血压时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结果发现,该LC-MS/MS具有灵敏度高、通量大等优点;血浆样品收集过程中,10 mmol/L的EDTA-K2作为抗凝剂时,血浆中5-羟色胺浓度最低;血浆、血清及全血中5-羟色胺浓度不一,根据研究需要可选择不同类型血样;酮色林用于治疗高血压时,外周循环系统血浆中的5-羟色胺浓度逐渐下降,而血清中的5-羟色胺总量却逐渐升高。结论酮色林用于治疗高血压时,抑制外周血管及血小板上的5-羟色胺受体,使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血压下降,血小板聚集减少,外周循环系统中5-羟色胺浓度恢复正常。
陶广华,李卫,刘文值[2](2017)在《右美托咪定围术期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右美托咪定围术期应用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右美托咪定围术期应用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右美托咪定通过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减轻神经细胞炎症反应,从而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术后谵妄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保护作用;而对外周神经系统的保护效应可能通过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及降低Ih电流发挥作用。右美托咪定可能通过抑制机体炎症反应以降低自然杀伤细胞及T细胞的活性,对机体免疫功能产生影响。右美托咪定抑制炎症反应的机制可能与增强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和乙酰胆碱的释放,抑制高迁移率蛋白族1/核转录因子/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的激活相关。右美托咪定对肺的保护作用与其抑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上调水通道蛋白表达和抑制促炎因子和炎症介质释放相关。对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主要与右美托咪定抑制氧自由基介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右美托咪定与麻醉药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
李波[3](2016)在《PCI术后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现状与中医证型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近年来冠心病患病率的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了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杀手。虽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以完成血运重建,改善心肌供血,但患者术后由于缺乏康复意识,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精神压力大、不规律服药等不良因素以及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不能有效改善,最终都会使得术后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的难度增加,生活质量也会受到影响。由于气虚、血瘀、痰阻三者在PCI术后的证型中相互影响,形成本虚标实的主要因素,而中医证型会随着康复时期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所以本研究试图观察这部分患者的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和生活质量状况,从而了解PCI患者心脏康复的现状和中医证型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为群体PCI术后患者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患者均为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门诊、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共133例,不限性别,其中Ⅰ期康复患者27人,Ⅱ期康复患者18人,Ⅲ期康复患者88人。所有患者均通过临床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人口学基本资料、危险因素、诊断和治疗史、介入术后中医症候诊断、中医相关症状、循证用药情况、生活质量调查。诊断标准: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参考2012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制定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参考2015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介入术后中医证型评定标准参考2013年郗瑞席、陈可冀等人制定的《介入术后冠心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评价》。统计方法前先建立数据库,核对无误后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分析。计数资料通过频数表示,计量资料通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两组之间的比较用χ2检验。结果1.性别、年龄和发病特点:在本研究PCI术后患者的调查中,UA63人(47%),AMI55人(41%),稳定性心绞痛19人(14%),陈旧性心肌梗死5人(4%)。男性患AMI的几率要显着高于女性(P<0.05)。恶化劳力型心绞痛置入支架的几率要高于初发劳力型的患者(P<0.05);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0-79岁之间,在50-69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P<0.05),而在70岁以上女性发病多于男性(P>0.05)。2.冠脉病变与支架置入情况:在133名患者中,三支病变56人(42%),双支病变40人(30%),单支病变19人(14%)。男性出现多支病变明显多于女性(P<0.05),女性在单支病变中多于男性;金属裸支架的应用率过低,盲目追求药物涂层支架。而且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析,满足CABG适应症患者40人,支架的不适当应用达30%。3.康复宣教与复诊情况:在133名患者中,Ⅰ期康复27人,Ⅱ期康复18人,Ⅲ期康复88人。其对于心脏康复内容知晓率仅有10%,患者总体的康复意识淡薄,临床医生宣教内容较为单一:PCI术后的复诊率达60%,而且与文化程度存在相关性(P<0.05),其中本科的规律复诊率最高,达91%,小学则只有18%。4.危险因素控制:①吸烟:133名患者中,有吸烟史74人,戒烟44人,戒烟率达到59%,吸烟20支以上的患者三支病变的几率更高(P<0.05);②饮酒:饮酒史53人,主要以高度白酒为主(55%),戒酒17人,戒酒率达到32%;③血压:高血压104人,患病率达78%,血压达标者82人,达标率62%。糖尿病血压较非糖尿病患者更难控制(P<0.05);④血脂:各血脂水平达标率依次递减为TG (62%)、LDL-C (49%)、HDL-C (47%)、非HDL-C (36%)、TC (15%),吸烟可以显着的降低HDL-C水平(P<0.05)。⑤血糖:平均空腹血糖6.4±1.91mmol/L,总达标率55.64%。2型糖尿病患者43人,空腹血糖平均7.85±2.59mmol/L,达标率18.6%。⑥肥胖:本研究患者以肥胖或超重为主,体重超标者占80%,平均体重71.9±10.25kg, BMI25.88±3.04kg/m2。5.循证用药:忘记服药和年龄存在相关性(P<0.05),主要集中在50-59、60-69岁。药物应用率依次为他汀(92%)、ASP(89%)、BB(76%)、ACEI/ARB (56%) 4药联用42%、3药联用33%。三支病变患者对ASP的使用率显着高于单支、双支病变(P<0.05);BB和ACEI/ARB的应用中,男性多于女性(P<0.05);立普妥可以显着改善TG、非HDL-C水平(P<0.05);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的患者对于ACEI/ARB的使用率明显高于无合并症者(P<0.01)。6.生活质量影响因素:①年龄、性别:本研究133名PCI术后患者的平均得分66.77±17.97,与刘江生等人测定的冠心病常模得分接近(63.46±21.4),男性得分明显高于女性(P<0.01),得分会随着年龄增大而减少。UA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会明显下降(P<0.05)。②运动:康复运动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P<0.01),但患者运动形式以散步为主,呈现出盲目性、无目的性的特点,均没有经过心肺运动试验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康复。③心绞痛:术后存在心绞痛72人(54%),生活质量要明显低于无心绞痛者(P<0.05)④认知程度:加深对疾病的了解可以明显改善生活质量(P<0.01),但与文化程度无关(P>0.05)。⑤失眠:失眠可以显着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P<0.05),女性失眠的几率显着高于男性(P<0.05)。⑥焦虑:54%的患者在术后存在担心和焦虑,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无情绪异常的患者(P<0.05)。Ⅲ期的焦虑人数高于其他(P<0.05),Ⅰ期患者焦虑人数最少。焦虑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担心再次心梗”、“术后仍有胸闷胸痛”、“支架相关知识欠缺”“术后反复的心衰和乏力”等方面,说明患者焦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手术本身的局限性以及临床医生的宣教力度不够造成的。7.PCI术后中医证型分布:133名患者中存在血瘀117人(88%),气虚81人(61%),痰浊83人(62%),存在痰浊的患者更容易发生UA(P<0.05);康复分期中,Ⅰ期:血瘀>痰浊>气虚;Ⅱ期、Ⅲ期:血瘀>气虚>痰浊,Ⅲ期患者气虚明显多于Ⅰ期、Ⅱ期(P<0.05)。在证型划分上依次递减为,痰瘀互阻证54人(41%)、气虚痰瘀互阻证22人(16%)、心血瘀阻证21人(16%)、气虚血瘀证20人(15%)、气虚证8人(6%)、痰浊证8人(6%)。痰瘀互阻证在各个时期的人数均高于其他证型(P<0.05);围手术期主要以痰瘀互阻证、心血瘀阻证为主,后期主要发展为痰瘀互阻证与气虚痰瘀互阻证为主。结论1.男性在AMI的发病中要高于女性,且更易发生多支病变。恶化劳力型心绞痛置入支架的几率要高于初发劳力型的患者。金属裸支架应用率过低,对于药物支架的应用范围盲目的扩大。2.PCI术后患者危险因素控制欠佳、ACEI/ARB应用率低,术后的焦虑、失眠、专业康复运动缺乏、生活质量较低等问题亟待解决,真正普及心脏康复的综合医疗模式的难度较大,需要有专业的医疗机构和专业的团队共同努力。3.患者术后康复知识缺乏,与文化水平和部分临床医生康复意识淡薄有关,应加强对患者的临床宣教,提高医生康复的意识。4.气虚、痰阻、血瘀是对PCI术后中医证候要素的高度概括,三者既独立存在,又相互影响,在不同的时期有所侧重。PCI术后证型以复合证型为主,痰瘀互阻证即“标实”占主要部分,印证了活血祛痰在胸痹治疗中的重要性。而“本虚”则会在后期逐渐显现,所以标本同治是冠心病根本治疗大法。
张曦光[4](2011)在《益气活血复方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AngⅡ影响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建立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观察益气活血复方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相关影响。从基因、蛋白等水平上,探讨中医药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理和作用靶点,为中医药防治慢性心力衰竭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将6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模型空白组和假手术组4组。应用冠状动脉结扎术配合饥饿、游泳的方法可以成功建立慢性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对中药组灌服益气活血复方,西药组灌服赖诺普利,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予常规等容积生理盐水灌胃,各给药组大鼠按人鼠剂量公式换算给药剂量。6周后处死全部大鼠,取其大鼠心脏心肌组织,用蛋白印迹分析法检测AngⅡ蛋白表达,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技术检测AngⅡ基因表达。结果:1.造模型后大鼠出现体重减轻,精神萎靡,毛色无光泽,其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EF)≤60%的左心力衰竭指标。2.益气活血复方使AngⅡ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下降,优于西药治疗组。结论:1.通过冠状动脉结扎术配合饥饿、游泳法建立的慢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实验证明本方法可行。2.益气活血复方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组织RAS系统有抑制作用,通过降低大鼠心肌局部组织的AngⅡmRNA水平及AngⅡ蛋白表达,从而抑制RAS系统特别是AngⅡ对心脏的作用,通过抑制强烈的血管收缩,抑制心肌细胞增生等多种机制,达到保护心血管、治疗心力衰竭的目的,实验数据证明其疗效显着。
陈广安[5](2009)在《猪后肢枪弹伤前后肺循环VCT形态学及生化指标变化的相关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枪弹伤给人类带来伤害从未间断过,高速子弹对机体损伤的伤情也越来越复杂。一方面原发弹道本身损伤机体,包括出血、灼伤、疼痛等改变及全身应激反应等,另一方面枪弹伤在弹道周围形成瞬时空腔压力,引起血管内血流扰动波造成远隔器官损伤。虽然枪弹伤远隔器官损伤机制并不完全清楚,但目前认为枪弹伤是否导致远隔脏器损伤至少与以下两点有关:第一是损伤时组织吸收的能量,研究发现当能量值超过367.6焦耳就可发生,并随着能量加大远隔脏器的损伤也随之加重。第二与远隔脏器组织的含气含水量、粘滞性、密度相关。肺脏是人体组织结构最为疏松的脏器之一,而心血管系统的密闭管道又符合原发伤道瞬时空腔压力传导的结构条件。因此,在枪弹伤发生时呼吸循环系统是最易受损的远隔脏器。鉴于呼吸循环系统所担负的重要生理功能,该系统的损伤将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近年来64排CT的应用,使无创的心肺形态和功能检查进入了全新时代,结合对血浆中与应激反应相关激素和血管活性物质的检测,综合分析猪后肢枪弹伤前后肺循环64排CT形态学及血浆生化指标变化的特点,定会为火器伤远隔脏器损伤的机制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目的:采用64排CT评价猪后肢枪弹贯通伤前后不同时间点肺血管管径和容积的变化,结合对各时间点与应激相关激素及血管活性物质检测,综合分析猪后肢枪弹贯通伤对肺灌注的影响。方法:普通家猪,雌性,4-5m,35-40kg,12只,由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采用81-1自动步枪,子弹7.62mm,枪击猪后肢制成下肢软组织贯通伤-肺损伤的动物模型,分别于致伤前和致伤后3min、10 min、25min、40min时间点,采用64排CT进行胸部常规及增强扫描,利用VCT AW4.2工作站自带软件进行后处理,测量各时间点1-5级肺血管管径和容积变化;同时,在上述时间点经耳缘静脉采血,检测血浆中COR、ET、T-AOC、MAD、SOD的浓度变化。进行不同级别肺血管管径及肺血管容积变化与血浆生化指标的对照分析。结果:经t检验,1.致伤前及致伤后3min、10 min、25min、40min各时间点双肺1-5级动静脉管径的变化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致伤后3 min两肺下叶外基底段动脉的血管容积较致伤前增加(P<0.05);致伤后10 min较致伤前减少(P<0.05);致伤后10min较致伤后3 min两肺下叶外基底段动脉的血管容积减少(P<0.05);致伤后25min较致伤后10 min两肺下叶外基底段动脉的血管容积增加(P<0.05);致伤后40min与25min两肺下叶外基底段动脉的血管容积无明显变化(P>0.05)。致伤后25min、40min两肺下叶外基底段动脉的血管容积恢复至致伤前水平(P>0.05)。3.致伤前后血浆中T-AOC、SOD、MDA生化值的在各时间点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4.血浆ET浓度致伤后10min与致伤前比较(P<0.05),血浆COR浓度致伤后10min、25min、40min与致伤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浆ET、COR浓度在致伤后10min达到最高峰。结论:1、64排CT增强扫描及重建技术能够显示与分析致伤前后肺血管管径及肺血管容积的变化。2、通过对致伤前后肺血管管径及容积变化的64排CT测量分析,发现1-5级肺动静脉血管的管径在致伤前和致伤后3min、10min、25min及40min各时间点改变不明显;而在致伤后3min肺血管容积增加最明显,其后缓慢下降,25min恢复至致伤前水平。3、致伤前后肺血管容积变化与血浆ET、COR测量值呈相反趋势,而血浆中T-AOC、SOD、MDA则无特异性变化。
张子臻[6](2009)在《益气升陷活血方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研究益气升陷活血方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通过模型动物观察该方药对心力衰竭的主要指标,如心肌细胞凋亡、肿瘤坏死因子、脑钠肽、水通道蛋白等细胞因子及心脏结构的影响,从而揭示益气升陷活血方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本课题运用研究者在国内外首次提出的“升补宗气”的理论和方法,设立对照组,进行了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并根据文献采用腹主动脉结扎法制备了慢性心衰模型,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观察了益气升陷汤对模型动物的心功能、心肌细胞凋亡、心室重构、血浆Nt-proBNP水平、血浆TNF水平、水通道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在面色苍白、下肢水肿、小便短少等症状体征方面改善较明显。2、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0.05)。3、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能更好的提高患者心功能,减少心血管大事件发生率。4、实验用方药未发现毒、副作用。5、凋亡细胞分析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能显着降低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细胞的凋亡发生率(P﹤0.05)。6、中药治疗组动物血浆脑钠素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7、中药治疗组动物血浆肿瘤坏死因子的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8、益气升陷汤中剂量组能明显降低AQP2 mRNA的表达。[结论] 1、临床研究表明:益气升陷活血中药能明显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患者心功能,且无明显毒副作用。2、动物实验表明:益气升陷活血中药能降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减轻心肌细胞凋亡,抑制心室重构,从而增强心脏功能
黄晓龙[7](2008)在《密闭空间内爆炸大鼠颅脑损伤特点及相关机制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在现代战争及和平时期,密闭空间内的爆炸伤发生率高。由于颅脑不是爆炸冲击波的靶器官,以往的救治主要关注体表的破片伤,肺部、胃肠道、听器等靶器官的冲击伤。据文献报道,爆炸导致颅脑损伤发生率较高,但颅脑的冲击伤的救治常被忽略。目前关于密闭空间内颅脑爆炸伤的研究甚少,对于伤员颅脑部位的伤情难以准确的诊断和施救。本课题旨在建立一种准确反映密闭空间内爆炸的颅脑损伤模型,研究其早期伤情特点及规律,并结合冲击波压力测试探讨颅脑损伤相关机制,为密闭空间内人员颅脑爆炸伤的早期防护、快速诊断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建立舱室内爆炸损伤模型:SD成年雄性大鼠56只,随机分为舱内400mg TNT当量无破片点爆源爆炸组48只及伤前正常对照组8只。爆炸组在模拟装甲运兵车模型内爆炸致伤,同时测定舱内及舱外200mg、400mg、600mgTNT当量点爆源爆炸冲击波物理参数,观察大鼠伤后一般情况,大鼠死亡率,脑、肺、心脏的病理学改变及脑含水量变化。2.舱室内颅脑冲击伤伤情特点:SD成年雄性大鼠218只,随机分为舱内200mg、400mg、600mg组及舱外400mg、600mg组及伤前正常对照组。舱内组致伤方式与建立模型相同,舱外组动物在开阔地爆炸致伤,动物距爆心与舱内组相同。分别在致伤后1、3、6、12、24、72小时观察大鼠一般情况,死亡率,大体解剖,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脑钠素,记录伤后6小时心率、平均动脉压、左心室收缩压、左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伤后24小时神经细胞凋亡阳性率,用干湿重法测脑含水量,结合病理学观察脑组织在光镜中的形态学改变。结果:1.舱室内爆炸损伤模型:爆炸后可观察到大鼠呼吸变深、变慢,之后逐渐加快,无死亡,均在3小时内清醒,能自由活动、进食、水,但较伤前正常对照组反应迟钝。脑蛛网膜下腔出血、肺出血明显。爆炸组大鼠伤后脑含水量随时间逐渐增加,6小时达高峰,72小时仍高于正常。用本实验方法可稳定的复制出适合研究舱室内颅脑爆炸性脑损伤的模型。2.舱室内颅脑冲击伤伤情特点:舱内爆炸组伤后1小时内即可看到脑皮层血管充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水肿改变;肺实质损伤、出血明显,且与爆炸当量正相关;镜下可见心肌纤维断裂;血浆S100B蛋白、神经元烯醇化酶、脑钠素伤后随时间发展均有明显增高规律;伤后24h神经细胞凋亡阳性率明显增高;动物致伤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左心室收缩压、左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等也有不同程度改变。舱室内颅脑冲击伤伤情与致伤的炸药当量正相关,较舱外同等当量炸药致伤更重。结论:1.建立了稳定的密闭空间内爆炸大鼠颅脑损伤模型。2.密闭空间内冲击波较开放空间冲击波的波形及冲击波参数有明显差异。3.密闭空间及开放空间的爆炸冲击波都可导致明显的颅脑损伤。4.密闭空间内冲击波较开放空间冲击波明显加重大鼠冲击伤后脑损伤、脑水肿、增加神经细胞凋亡阳性率,显着加重冲击伤伤情,且伤情与炸药的当量成正相关。5.密闭空间爆炸的颅脑伤情特点可概括为:①脑水肿发生早,水肿持续时间与爆炸当量密切相关;②大脑半球表面广泛脑蛛网膜下腔出血,伤重者有颅底积血。③神经细胞凋亡阳性率明显增高;④脑损伤标志物显着增高。6.爆炸伤后多发伤多见,最明显的是冲击波的靶器官肺组织,心脏功能也有不同程度改变。7.应加强针对颅脑爆炸伤的防护,关注其早期救治。
王宏志[8](2008)在《冠心康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肾亏虚血瘀阻络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冠心康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属心肾亏虚血瘀阻络型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从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中医医院心血管门诊、病房及家庭病床中收集60例符合心肾亏虚血瘀阻络型冠心病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取随机、仿盲、阳性药平行对照设计,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2组。试验组口服冠心康胶囊及黄芪注射液静滴,对照组选择地奥心血康胶囊口服及黄芪注射液静滴,疗程口服药为4周,黄芪注射液2周。观察治疗前后各症状记分及相关检查变化情况。结果:本次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冠心康胶囊对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治疗作用,能明显缓解心绞痛及改善心肌缺血,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试验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未发现试验药物各组安全性指标出现与试验药物有关的治疗前后异常或加重的情况。结论:冠心康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属心肾亏虚血瘀阻络型的临床疗效肯定,安全可靠。
孙阿娟[9](2005)在《电针足三里对胃黏膜损伤大鼠胃总SOD、MDA、NOS影响的时效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时效研究是关于时间因素对针灸作用影响的研究。指通过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后,其效应的显现有一个渐进的发生发展过程,先是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潜伏期,然后针效才开始上升,并在高水平维持一段时间后逐渐下降,回落到针刺前水平。研究针刺时效关系,对于针刺疗效的客观评价、确定最佳治疗间隔时间和疗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从研究中可探讨针刺时效关系产生的作用机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针刺对胃黏膜损伤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至今尚未有针刺保护胃黏膜的时效关系研究报道。目前针刺时效研究一般局限在天数或几小时内的间隔研究,很少涉及24h内的时间点研究,故本初步探索性实验具有一定的科研开拓性。 本实验以酸化乙醇致胃黏膜损伤大鼠为研究对象,健康 Wistar 大鼠 126 只,随机分为 14 组,7 个模型组,7 个针刺组,每组均为 9 只动物。针刺组在电针“足三里”治疗 1 次后 0h、0.5h、1h、3h、6h、12h、24h7 个时间点分别取材、检测胃组织总 SOD、MDA、总 NOS、iNOS,进行统计分析所得指标均值数据和时间曲线变化。由此来研究电针对胃黏膜损伤影响的时效关系,进一步可探讨电针的作用机制。本实验结果表明:1 电针时效关系存在:针刺组各指标均值曲线相对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差异。总 SOD、MDA 的曲线波动趋势较大,总 NOS 和 iNOS 的曲线波动趋势较小。2 模型组总 SOD、MDA 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可说明 SOD、MDA 对胃黏膜损伤具有协同作用。3 针刺对总 SOD、MDA 影响曲线图可见在针刺后 3h 时点有升高总 SOD 降低 MDA 趋势,可推测针刺保护胃黏膜机制可能为加强保护因子,降低攻击因子,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4 针刺对总 NOS 和 iNOS 影响不显着,但针刺组和模型组曲线趋势比较可见针刺后 0h对 NOS 有加强的趋势,可推测针刺即刻对 NOS 有升高趋势影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由此可见,电针对胃黏膜损伤模型大鼠胃组织总SOD、MDA、总NOS、iNOS存在一定的时效关系,不同指标影响程度不同,影响各指标最佳时间点也不同。从而进一步说明时间是影响针刺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针刺时效关系具有一定的价值。
周东海[10](2005)在《内皮素-1及其受体、受体拮抗剂在肺动脉高压综合征肉鸡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肉鸡肺动脉高压综合征(pulmonary hypertension syndrome,PHS)亦称肉鸡腹水综合征(ascites syndrome,AS),又称“心衰综合征”(heart failure syndrome,HFS)等,是快速生长肉鸡的一种常见非传染性疾病,以明显的腹水和心、肺功能衰竭为特征。全世界养鸡业每年因此病而损失巨大,随着养鸡业的发展,该病的发生有逐渐上升之势。肺动脉压升高是肉鸡肺动脉高压综合征的重要特点并对它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内皮素(endothelin-1,ET-1)是一种由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具有强烈收缩血管作用和促进细胞增生的血管活性多肽,心钠素(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Ⅱ)、NO等在心血管系统功能的调节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为研究肉鸡PHS的发病机理,本试验主要从ET-1角度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试验进行了研究:用高能日粮饲喂较多肉鸡的方法获得PHS肉鸡模型;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比较了不同腹水程度肉鸡在不同日龄时血浆和主要组织中ET-1的含量,同时还用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法对NO、NOS、ANP、AⅡ在肉鸡PH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加以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和RT-PCR的方法研究了ETA受体及其基因在不同腹水程度和不同日龄肉鸡体内的分布情况及其表达水平;通过短期静脉注射ET-1、内皮素受体拮抗剂BQ123和长期给予ET-1的方法研究了ET-1、BQ123对肉鸡肺动脉压、PHS发病率、主要组织病理变化以及一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同时利用细胞培养的方法研究了ET-1、BQ123、L-Arg、L-NAME对培养的肉鸡心肌细胞的作用,从而比较全面地从ET-1的角度研究了肉鸡PHS的发病机理。主要试验结果如下: (1) 用高能日粮饲养肉鸡时从10日龄起有PHS发生,发病率为5.3%-6.7%,与自然情况下的发病率基本相同;右心导管法研究发现2-6周龄时肺动脉高压(PH)组肉鸡的平均肺动脉压(mPAP)极显着(p<0.01)高于正常组肉鸡;腹水心脏指数(ascites heart index,AHI)也极显着(p<0.01)或显着(p<0.05)高于正常组,且随日龄的增长有上升的趋势;PH组肉鸡血浆和主要组织(心、肝、肺、肾)中ET-1在2-5周龄时也显着(p<0.01)或极显着(p<0.05)高于正常组,而在6周龄时则呈现出复杂的变化;血浆ANP、NO、AⅡ在2-5周龄时显着或极显着高于正常组,随日龄的增长有升高的趋势,而在6周龄时则呈现出不规则的变化;几种组织相比,肺脏ET-1的含量最高;mPAP与血浆ET-1相关性显着,与血浆NO没有相关性,血浆ET-1与NO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2)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和RT-PCR的方法对不同腹水程度、不同日龄肉鸡ETAR及其基因在体内定位及其表达变化的情况进行了探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二、高能创伤时血浆环核苷酸水平与心、肺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能创伤时血浆环核苷酸水平与心、肺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的癌症代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业词汇缩写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内源性代谢物概况 |
1.1.1 内源性代谢物特点 |
1.1.2 代谢物研究策略 |
1.1.3 内源性代谢物研究平台 |
1.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
1.2 基于LC-MS/MS的靶向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
1.2.1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
1.2.2 色谱柱技术 |
1.2.3 样品收集及制备技术 |
1.2.4 靶向代谢组学数据处理 |
1.3 内源性代谢物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1.3.1 癌症与代谢 |
1.3.2 高血压与代谢 |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石墨烯色谱技术的细胞中20种内源性核苷及核苷酸的精准靶标代谢组学平台构建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标准品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储备液及标准曲线配制 |
2.3.2 空白基质制备 |
2.3.3 LC-MS/MS定量分析条件 |
2.3.3.1 液相分离色谱条件 |
2.3.3.2 待测物及内标质谱参数 |
2.3.4细胞培养与增殖实验 |
2.3.5 细胞样品前处理 |
2.3.6 靶向代谢组学平台性能评价 |
2.3.6.1 标准曲线、线性范围、检出限及定量限 |
2.3.6.2 批内及批间准确度和精密度 |
2.3.6.3 基质效应及回收率 |
2.3.6.4 上清液的稳定性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MS参数优化 |
2.4.2 液相条件的优化 |
2.4.2.1 色谱柱选择 |
2.4.2.2 流动相中缓冲盐种类、缓冲盐浓度以及p H值优化 |
2.4.2.3 色谱柱温度优化 |
2.4.2.4 核苷及核苷酸的色谱分离 |
2.4.2.5 样品前处理优化 |
2.5 靶向代谢组学性能评价结果 |
2.5.1 标准曲线参数 |
2.5.2 批内及批间精密度、准确度和保留时间稳定性 |
2.5.3 基质效应、回收率及样品稳定性 |
2.6 乳腺癌细胞HCC1806中20 种核苷酸类物质测定 |
2.7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精准靶向细胞代谢组学的癌细胞中核苷及核苷酸代谢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标准品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细胞培养与增殖 |
3.3.2 细胞收集与样品前处理 |
3.3.3 LC-MS/MS定量分析条件 |
3.3.4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定量分析评价及色谱图 |
3.4.2 三种癌细胞中待测物浓度 |
3.4.3 单维统计分析 |
3.4.4 多维统计分析 |
3.4.5 代谢差异物及代谢通路研究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基于HILIC技术的细胞内40 种内源性氨基酸及衍生物的靶向代谢组学平台构建.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标准品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储备液及标准曲线配制 |
4.3.2 空白基质制备 |
4.3.3 LC-MS/MS定量分析条件 |
4.3.4 细胞培养与增殖实验 |
4.3.5 细胞样品前处理 |
4.3.6 靶向代谢组学性能评估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质谱参数优化 |
4.4.2 液相条件优化 |
4.5 靶向代谢组学平台性能评估 |
4.5.1 标准曲线参数 |
4.5.2 精密度、准确度以及保留时间重现性 |
4.5.3 基质效应、回收率及稳定性 |
4.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基于精准靶向代谢组学的乳腺癌细胞中氨基酸及衍生物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标准品和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细胞培养与增殖实验 |
5.3.2 LC-MS/MS定量分析条件 |
5.3.3 细胞样品前处理 |
5.3.4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定量分析评价及色谱图 |
5.4.2 MCF10A及 HCC1806 细胞中代谢物浓度 |
5.4.3 多维统计分析 |
5.4.4 代谢差异物研究 |
5.4.5 代谢通路研究 |
5.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外周循环系统中5-羟色胺能系统在高血压中的机制研究 |
6.1 前言 |
6.2 实验材料 |
6.2.1 标准品和试剂 |
6.2.2 实验仪器 |
6.3 实验方法 |
6.3.1 储备液及标准曲线的制备 |
6.3.2 实验动物 |
6.3.3 动物给药及样品收集 |
6.3.4 动物血压测定 |
6.3.5 样品前处理 |
6.3.6 LC-MS/MS条件 |
6.3.7 空白基质的制备 |
6.3.8 方法学验证 |
6.3.9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待测物及内标色谱图 |
6.4.2 方法学验证 |
6.4.3 血浆收集条件优化及血样类型选择 |
6.4.4 酮色林治疗高血压机理研究 |
6.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研究工作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工作总结 |
7.2 全文结论 |
7.3 论文创新点 |
7.4 研究展望 |
附录: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右美托咪定围术期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右美托咪定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
1.1 中枢神经系统 |
1.2 外周神经系统 |
2 右美托咪定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
3 右美托咪定对炎症反应的作用 |
3.1 增强迷走神经的兴奋性,抑制机体炎症反应 |
3.2 抑制高迁移率蛋白族1(HMGB1)/核转录因子(NF-κB)/Toll样受体(TLR)信号通路,抑制机体炎症反应 |
4 右美托咪定对肺损伤的作用 |
4.1 急性肺损伤(ALI) |
4.2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 |
4.3 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 |
5 右美托咪定对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
6 右美托咪定与麻醉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
7 结语 |
(3)PCI术后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现状与中医证型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治未病理论对PCI术后二级预防的认识 |
1 “治未病”理论概述 |
2 中医对冠心病支架术后的认识 |
3 PCI术后在“治未病”指导下的二级预防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现在医学对PCI后术二级预防的认识 |
1 冠心病概述 |
2 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二级预防 |
3 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与心脏康复相结合的综合医疗模式的建立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研究结果 |
2.1 PCI术后心脏康复/二级预防调查 |
2.2 PCI术后中医证型分布 |
3 小结 |
4 讨论 |
4.1 PCI术后心脏康复/二级预防情况 |
4.2 PCI术后的中医证型分布 |
结语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益气活血复方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AngⅡ影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慢性心力衰竭的现代医学研究 |
2.慢性心力衰竭在中医学中的研究进展 |
3.问题与展望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附图 |
分析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猪后肢枪弹伤前后肺循环VCT形态学及生化指标变化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实验一 猪后肢枪弹伤前后肺循环vCT形态学变 化的多点动态测量分析 |
引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实验二 猪后肢枪弹伤前后血生化指标变化及与肺血管容积变化趋势分析 |
引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益气升陷活血方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及立题依据 |
1.1 概述 |
1.2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 |
1.2.1 心力衰竭与心肌细胞凋亡 |
1.2.2 心力衰竭与肿瘤坏死因子 |
1.2.3 心力衰竭与脑钠素 |
1.2.4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论述 |
1.3 立题依据 |
1.3.1 病因病机 |
1.3.2 临床研究 |
1.3.3 实验研究 |
第二章 益气升陷活血方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
2.1 临床研究 |
2.1.1 一般资料 |
2.1.2 治疗及观察方法 |
2.1.3 疗效判定标准 |
2.1.4 入选标准 |
2.1.5 疗效比较 |
2.2 实验研究 |
2.2.2 实验二 |
2.2.3 实验三 |
2.2.4 实验四 |
2.3 原位杂交染色结果显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典型病例及临床思维与决策过程 |
3.1 典型病例 |
3.1.1 病例1 |
3.1.2 病例2 |
3.2 临床思维及决策过程 |
3.2.1 病机分析 |
3.2.2 辨证要点 |
3.2.3 分期分型 |
3.2.4 疗效探微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 |
5.2 本文的主要创新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7)密闭空间内爆炸大鼠颅脑损伤特点及相关机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密闭空间内爆炸大鼠颅脑损伤特点及相关机制的探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实验一 密闭空间动物颅脑爆炸伤模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密闭空间爆炸动物颅脑伤情特点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照片 |
文献综述 脑损伤标志物S-1008 和NSE 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主要发表论文 |
(8)冠心康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肾亏虚血瘀阻络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分度、分级诊断标准 |
1.2.3 心绞痛分级量化方法 |
1.2.4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2.5 中医症状计分标准 |
1.3 纳入病例标准 |
1.4 排除病例标准 |
1.5 剔除病例标准 |
1.6 退出标准 |
1.7 终止试验标准 |
1.8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用药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3.1 安全性评价指标 |
2.3.2 疗效指标与检测方法 |
2.3.2.1 主要观察指标 |
2.3.2.2 次要指标 |
2.3.2.3 疗效判定指标 |
2.3.3 临床安全性评价标准 |
3.统计分析 |
3.1 统计分析内容 |
3.2 统计分析方法 |
4 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1.1 性别 |
4.1.2 年龄 |
4.1.3 病程 |
4.1.4 生命体征比较 |
4.1.5 疾病情况 |
4.1.6 心绞痛程度分级 |
4.1.7 心绞痛发作情况 |
4.1.8 心电图检查结果 |
4.1.9 中医症状评分分级情况 |
4.1.10 依从性分析 |
4.2 治疗结果 |
4.2.1 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4.2.2 心绞痛疗效 |
4.2.2.1 心绞痛症状积分比较 |
4.2.2.2 心绞痛发作次数分级治疗前后的比较 |
4.2.2.3 心绞痛持续时间治疗前后比较 |
4.2.2.4 心绞痛疼痛程度治疗前后比较 |
4.2.3 硝酸甘油用量比较 |
4.2.4 心绞痛疗效分析 |
4.2.5 心电图疗效 |
4.2.6 硝酸甘油停减率 |
4.2.7 中医症状总积分 |
4.2.8 血脂情况治疗前后比较 |
4.2.9 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 |
4.3.安全性检测 |
4.4 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冠心病心纹痛的认识 |
2 冠心康胶囊的立法依据 |
2.1 血瘀是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致病因素 |
2.2 肾虚是冠心病病理学的重要基础 |
2.3 心肾亏虚、血瘀阻络是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机 |
3.冠心康胶囊的组方原理及药理研究探讨 |
3.1 冠心康胶囊组方原理探讨 |
3.2 冠心康胶囊药理研究探讨 |
4 临床疗效评价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综述一 |
综述二 |
附录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9)电针足三里对胃黏膜损伤大鼠胃总SOD、MDA、NOS影响的时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针刺作用时效研究近况 |
综述二 针灸治疗胃黏膜损伤概况 |
综述三 足三里穴在胃肠疾病应用的研究 |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内皮素-1及其受体、受体拮抗剂在肺动脉高压综合征肉鸡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肉鸡肺动脉高压综合征概述 |
1.1 发病特点 |
1.2 临床症状 |
1.3 病理学变化 |
1.4 血液生理生化 |
1.5 病因 |
1.6 发病机理 |
1.7 疾病诱发和复制 |
1.8 心电图分析 |
1.9 激素、受体方面 |
1.10 从自由基角度方面的研究 |
1.11 疾病防制 |
1.12 临床预测 |
2 内皮素及其受体、受体拮抗剂的研究进展 |
2.1 内皮素的化学结构及分类 |
2.2 内皮素-1的分布和代谢 |
2.3 内皮素的调控、生物合成与释放 |
2.4 内皮素-1的生理与病理作用 |
2.5 内皮素转化酶及其抑制剂 |
2.6 ET受体的分类、分布及其作用 |
2.7 影响和调节ET受体的因素 |
2.8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
2.9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的治疗作用 |
2.10 BQ123的主要生理作用 |
2.11 小结 |
3 ET-1与肉鸡PHS可能存在的关系 |
3.1 内皮素-1与肉鸡肺动脉高压形成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
3.2 内皮素-1与肉鸡右心肥大和右心衰竭可能存在的关系 |
3.3 小结 |
4 其它心血管活性物质在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 |
4.1 NO、NOS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 |
4.2 血管紧张素Ⅱ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 |
4.3 ANP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 |
第二部分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三部分 实验部分 |
第1章 PHS肉鸡模型的建立以及ET-1在肉鸡体内的分布研究 |
1.1 前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实验动物的饲养与分组 |
1.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2.3 测定指标及样品的处理 |
1.2.4 数据处理 |
1.3 结果 |
1.3.1 肉鸡饲养情况 |
1.3.2 右心导管法检测mPAP时的压力曲线图 |
1.3.3 平均肺动脉压mPAP的动态变化 |
1.3.4 腹水心脏指数AHI的动态变化 |
1.3.5 血浆内皮素-1含量的变化 |
1.3.6 血浆NO、NOS水平的变化 |
1.3.7 mPAP、血浆ET-1含量、血浆NO水平相互之间的相关性 |
1.3.8 随日龄的增长两组主要组织中ET-1含量的变化 |
1.3.9 血浆AⅠ、AⅡ、ANP的测定结果 |
1.4 讨论 |
1.4.1 关于肉鸡PHS模型的建立 |
1.4.2 腹水心脏指数AHI与PHS的关系 |
1.4.3 内皮素-1与肉鸡PHS的关系 |
1.4.4 内皮素-1、NO对肉鸡PHS的影响 |
1.4.5 ANP、AⅠ、AⅡ与肉鸡PHS可能存在的关系 |
第2章 内皮素A受体在PHS肉鸡体内的分布及变化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2.3 取材 |
2.2.4 细胞免疫化学染色的方法和步骤 |
2.2.5 鸡内皮素A型受体基因的cDNA克隆、测序 |
2.2.6 内皮素A型受体基因mRNA在鸡心脏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
2.2.7 数据处理 |
2.3 结果 |
2.3.1 ETAR在肉鸡肺脏的定位 |
2.3.2 肺脏中ETAR表达量的变化 |
2.3.3 ETAR在肉鸡心脏中的定位 |
2.3.4 心脏中ETAR的表达量变化 |
2.3.5 ETAR在肉鸡肝脏中的定位 |
2.3.6 肝脏中的ETAR表达量变化 |
2.3.7 ETAR在肉鸡肾脏中的定位 |
2.3.8 肾脏脏中的ETAR表达量变化 |
2.3.9 内皮素受体A基因cDNA序列的克隆、测序结果 |
2.3.10 内皮素A型受体基因mRNA在鸡心脏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
2.4 讨论 |
2.4.1 关于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
2.4.2 ETAR在肺脏中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 |
2.4.3 ETAR在心脏中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 |
2.4.4 ETAR在肝脏和肾脏中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 |
第3章 ET-1、ANP、NO、NOS在肉鸡PH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供试动物及其分组 |
3.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3.2.3 测定指标以及样品的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5周龄分组后不同组肉鸡体重、腹水量和AHI的变化情况 |
3.3.2 5周龄不同腹水程度的肉鸡mRVP、mPAP检测的结果 |
3.3.3 2-6周龄不同腹水程度肉鸡的平均肺动脉压mPAP的变化 |
3.3.4 2-6周龄不同腹水程度肉鸡AHI的变化 |
3.3.5 3-6周龄不同腹水程度肉鸡TV/BW(%)的变化 |
3.3.6 2-6周龄不同腹水程度肉鸡的血浆中ANP的含量变化 |
3.3.7 NO的动态变化 |
3.3.8 3-6周龄不同腹水程度肉鸡血清iNOS、cNOS活性的变化 |
3.3.9 5周龄不同腹水程度肉鸡组织中ET-1含量的变化 |
3.3.10 5周龄不同腹水程度肉鸡组织中ANP的含量变化 |
3.3.11 2-6不同腹水程度肉鸡肺组织中iNOS、cNOS活性的动态变化 |
3.3.12 2-6周龄不同腹水程度肉鸡血浆ANP与AHI、mPAP的相关性分析 |
3.3.13 5周龄不同腹水程度肉鸡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4 讨论 |
3.4.1 AHI、mPAP与肉鸡PHS发生发展的关系 |
3.4.2 ET-1与PHS肉鸡右心肥大和右心衰竭之间的关系 |
3.4.3 ET-1以及NO与肉鸡PH的形成和发展的关系 |
3.4.4 PHS肉鸡cNOS和iNOS的变化及其意义 |
3.4.5 ANP与肉鸡右心肥大和右心衰竭之间的关系 |
3.4.6 ANP与肉鸡PH的形成和发展的关系 |
3.5 小结 |
第4章 外源性内皮素-1及其受体拮抗剂BQ123对肉鸡PHS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主要仪器 |
4.2.2 主要试剂以及部分溶液的配制 |
4.2.3 实验动物的饲养及其分组 |
4.2.4 测定指标 |
4.3 结果 |
4.3.1 静脉注射不同剂量ET-1后在0-30min内监测到的mPAP |
4.3.2 静脉注射240ng/kg ET-1后在0.5、1、2h时的mPAP的变化 |
4.3.3 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ET-1后在0.5、1、2h后血浆中各指标的变化 |
4.3.4 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BQ123后30min内不同时间mPAP的变化 |
4.3.5 静脉注射3μg/kg的BQ123后在0.5、1、2h时的mpAp的变化 |
4.3.6 静脉注射不同剂量BQ123后在0.5、1、2h时血浆中各指标的变化 |
4.3.7 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BQ123后再注射ET-1时mPAP的变化情况 |
4.3.8 A-C组肉鸡的腹水发生率 |
4.3.9 红细胞压积PCV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
4.3.10 各组肉鸡AHI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
4.3.11 各组肉鸡血浆NO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
4.3.12 各组肉鸡在不同时期时的mPAP的变化 |
4.3.13 长期静脉注射ET-1后42日龄肉鸡主要组织的病理变化 |
4.4 讨论 |
4.4.1 外源性ET-1对肉鸡肺动脉压的直接影响 |
4.4.2 BQ123对肉鸡肺动脉压的作用以及拮抗ET-1引起的PH的作用 |
4.4.3 给予外源性ET-1后对肉鸡PHS发生率的影响 |
4.4.4 ET-1长期给予后对血管的影响 |
第5章 ET-1及其受体拮抗剂BQ123对培养的肉鸡心肌细胞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3 结果 |
5.3.1 原代培养的细胞 |
5.3.2 传代培养的心肌细胞 |
5.3.3 HE染色标本 |
5.3.4 心肌细胞PAS反应鉴定的结果 |
5.3.5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5.3.6 培养的心肌细胞的细胞生长曲线 |
5.3.7 MTT比色法测细胞活力的结果 |
5.3.8 不同浓度ET-1及其受体拮抗剂BQ123对心肌细胞内[Ca~(2+)]i的作用 |
5.3.9 ET-1及BQ123对细胞DNA、细胞蛋白质、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 |
5.3.9.1 不同浓度的ET-1对心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
5.3.9.2 不同浓度的BQ123对心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
5.3.9.3 不同浓度的BQ123对ET-1的促心肌细胞增殖作用的抑制作用 |
5.4 讨论 |
5.4.1 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
5.4.2 取材及培养材料制备的注意事项 |
5.4.3 关于试验方法的讨论 |
5.4.4 内皮素-1(ET-1)及其受体拮抗剂BQ123对肉鸡心肌细胞的作用 |
5.4.4.1 心功能损伤与PHS的关系 |
5.4.4.2 ET-1促进肉鸡心肌细胞的生长和肥大作用 |
5.4.4.3 ET-1对促进肉鸡心力衰竭的作用 |
5.4.4.4 ET-1与肉鸡心肌细胞的[Ca~(2+)]i的变化 |
5.4.4.5 ET-1促进肉鸡心肌细胞[Ca~(2+)]i增加的可能机理 |
第四部分 实验总结及下步计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题录 |
四、高能创伤时血浆环核苷酸水平与心、肺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的癌症代谢研究[D]. 朱帮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2]右美托咪定围术期应用的研究进展[J]. 陶广华,李卫,刘文值. 中国药房, 2017(05)
- [3]PCI术后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现状与中医证型调查研究[D]. 李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4]益气活血复方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AngⅡ影响的相关性研究[D]. 张曦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1(01)
- [5]猪后肢枪弹伤前后肺循环VCT形态学及生化指标变化的相关研究[D]. 陈广安. 第四军医大学, 2009(03)
- [6]益气升陷活血方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D]. 张子臻. 天津大学, 2009(12)
- [7]密闭空间内爆炸大鼠颅脑损伤特点及相关机制的探讨[D]. 黄晓龙. 第三军医大学, 2008(03)
- [8]冠心康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肾亏虚血瘀阻络型)的临床研究[D]. 王宏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8(07)
- [9]电针足三里对胃黏膜损伤大鼠胃总SOD、MDA、NOS影响的时效关系研究[D]. 孙阿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
- [10]内皮素-1及其受体、受体拮抗剂在肺动脉高压综合征肉鸡中的作用研究[D]. 周东海. 华中农业大学,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