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量放射线是有害还是有益?(论文文献综述)
苏航[1](2021)在《黔西晚二叠世煤系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响应》文中认为
吴梦尧[2](2021)在《盐酸多奈哌齐对阿尔兹海默病小鼠肠道菌群的干预及Akkermansia muciniphila的分离鉴定》文中研究指明
胥雪玲[3](2021)在《姜黄素调节尿酸性肾病大鼠的肠道菌群并改善肾功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动物模型,观察尿酸性肾病中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并基于“肠-肾轴”理论,探讨姜黄素在尿酸性肾病中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保护肾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腺嘌呤(150mg/kg/d)联合氧嗪酸钾(250mg/kg/d)灌胃制备大鼠尿酸性肾病模型,连续造模4周。造模成功后,治疗组给予姜黄素(200mg/kg/d)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持续8周。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并采集血液进行血清尿酸(UA)、肌酐(Scr)、尿素氮(BUN)和内毒素(LPS)测定;HE及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HE染色观察肠道病理改变,并进行组织学损伤评分;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和claudin-1的表达水平;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各组大鼠肠道菌群变化特点。结果:1.大鼠体重,血清尿酸、肌酐、尿素氮和内毒素水平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自实验第8周开始明显减轻(P<0.001);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的体重自实验第10周开始逐渐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UA、Scr、BUN及LPS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01);与模型组相比,姜黄素治疗显着降低大鼠血清UA、Scr、BUN和LPS水平。2.大鼠肾脏病理变化:HE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肾脏组织形态正常,无病理学改变。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肾脏有明显的病理变化,特征是肾小球硬化,炎性细胞浸润,大量的尿酸盐结晶在肾小管和间质中沉积;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的大鼠肾脏肾间质增宽并发生纤维化。与模型组相比,上述病理损伤在姜黄素治疗组中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3.大鼠肠道病理变化及组织学损伤评分:回肠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肠道组织结构完整,绒毛排列整齐;模型组肠道组织病理学损伤明显,主要表现为炎症细胞浸润和完整的隐窝绒毛结构的缺乏;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的回肠组织损伤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肠道组织学损伤评分显着增高(P<0.001);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组织学损伤评分明显降低(P<0.01)。4.大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ZO-1、occludin、claudin-1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均P<0.001);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的ZO-1、occludin、claudin-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均P<0.001)。5.大鼠肠道菌群组成变化:物种组成分析结果显示,在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尿酸性肾病大鼠的厚壁菌门占比明显降低(P<0.01),而变形菌门占比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在姜黄素干预后,厚壁菌门占比显着增加(P<0.01),而变形菌门占比降低(P<0.05);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大肠杆菌志贺菌属和拟杆菌属的占比显着增加(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大肠杆菌志贺菌属和拟杆菌属在治疗组中的占比明显下降。组间差异显着性分析(LEf Se分析)结果显示,在正常对照组中,拟普雷沃菌属、瘤胃菌属和梭菌目丰度较高;在模型组中,拟杆菌属、毛螺菌属和丹毒丝菌科丰度较高;在治疗组中,乳杆菌属和瘤胃菌属丰度较高。结论:1.尿酸性肾病大鼠的肠道菌群组成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大肠杆菌志贺菌属和拟杆菌属等机会致病菌的增加,乳杆菌属等有益菌的减少。2.姜黄素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屏障功能,减轻肾脏炎症及纤维化,发挥保护肾功能的作用。
罗盈依[4](2021)在《平菇富硒液体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富硒多糖饮品配方设计》文中提出硒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随着对食物中硒的作用及其机理深入研究,富硒食品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平菇富硒能力强,利用液体发酵技术,可以提取硒蛋白、硒多糖等有机硒,并可以作为保健饮品中的功效成分。本文筛选了适合富硒培养的平菇菌种并优化了液体发酵条件,并探究了富硒饮品配方组成,为开发富硒食品提供参考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平菇菌种筛选及其富硒液体发酵条件优化。设计6个亚硒酸钠梯度浓度的培养基,每隔24 h测量10个不同平菇菌种在各浓度下的菌落直径,计算直径日均增长量,结合感官评价,筛选最优富硒菌种,用于富硒液体发酵优化试验;以菌丝干重为指标,对影响富硒液体发酵结果的3个主要因素即亚硒酸钠质量浓度、p H值和摇床转速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红平菇P043在各浓度下长势最佳,8.0 mg/L浓度时菌落直径日均增长量最高达17.83 mm;富硒液体培养的最优条件为亚硒酸钠质量浓度7.5 mg/L,p H值7.0和转速200 r/min。(2)红平菇P043在最佳富硒液体发酵条件下的硒含量、总糖含量、硒多糖含量和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富硒液体发酵的菌丝有机硒含量22.24 mg/kg和总糖含量88.60 g/100 g,富硒组显着高于无硒组(P<0.05);超声辅助酶法提取并测得硒多糖含量5.36%;硒多糖的体外总抗氧化能力介于普通多糖和Vc之间,具有良好抗氧化能力。(3)硒多糖饮品配方优化。以P043富硒多糖冻干粉为主料,添加澄清剂、矫味剂和防腐剂辅料,设计主辅料配比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澄清度、硒多糖保留率和总抗氧化能力的综合得分结合感官评价,得到最佳配方:固液比1:30,6%澄清剂,2%木糖醇,0.05%无水柠檬酸,0.3%山梨酸钾。经灌装灭菌得到10 m L/支成品,进行微生物限度和理化指标测定,符合食品国家标准,硒含量3.15μg/支。(4)红平菇P043适合富硒培养,具有良好的硒富集能力和多糖转化能力,在最佳富硒液体发酵条件下可最大程度获得抗氧化性优于普通菌丝的富硒产物,作为食品原材料进行加工。通过平菇硒多糖饮品配方优化,制得兼具硒和抗氧化能力的功能性富硒食品。
杨雪娇[5](2021)在《一株乳酸乳球菌的分离鉴定和安全性评估及对两种淡水鱼生物效应的分子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滥用抗生素污染生态环境,导致耐药细菌的出现,急需寻找安全有效的替代物。益生菌替代抗生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大量研究证明了益生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益生菌已经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在水产上常利用益生菌预防和治疗有关细菌性疾病。乳酸乳球菌是常用的益生菌之一,被公认为是安全的食品级微生物。益生菌菌株的生理生化研究、安全性评价、组学分析益生菌对机体的影响都有助于科学地开发利用益生菌。本论文从健康罗非鱼肠道内分离到一株对无乳链球菌、副溶血弧菌及大肠杆菌有较强抑菌作用的细菌,采用16S基因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再对其耐酸、耐胆盐和人工肠胃液、耐药和溶血活性检测后送到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接着用这株菌灌胃小鼠和饲料拌喂罗非鱼,分析其对机体的毒理作用及生长的影响。最后从肠道菌群多样性和脾脏转录组的角度探讨这株菌对斑马鱼和罗非鱼产生生物效应的分子机制,主要结果如下:牛津杯法抑菌中对无乳链球的抑菌圈直径是:10 mm(阴性:8 mm);在p H4的酸性溶液中存活率为38.03%;人工肠胃液中存活率为10.95%;无溶血现象、无较强耐药性。16S r DNA序列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乳酸乳球菌,自编菌株号为KUST48。28d慢性攻毒和7d急性攻毒实验结果显示小鼠无死亡,饮食、饮水正常、生理活动正常,无中毒症状;心、肝、脾、肺、肾的脏器比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心、肝、脾、肺、肾的切片均正常,细胞结构清晰,无细胞坏死、无炎性细胞浸润、无淤血。乳酸乳球菌KUST48拌喂饲料饲养罗非鱼30 d,相比对照组,实验组罗非鱼在体重、体长方面略有增加,没有显着差异(P>0.05)。上述结果表明,该菌株是安全的,可以作为鱼用益生菌。采用乳酸乳球菌KUST48对感染无乳链球菌的斑马鱼进行治疗,分析了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果得到1022029条有效序列,平均长度是418.26bp,注射了乳酸乳球菌KUST48的治疗组中无乳链球菌的丰度较感染无乳链球菌组显着下降(0.01<p<0.05),且治疗组肠道菌群多样性趋近空白组。采用乳酸乳球菌KUST48治疗感染无乳链球菌的罗非鱼,对罗非鱼的脾脏响应进行了转录组学分析,结果得到了上调和下调的前10个差异表达基因以及29个免疫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免疫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有:抗原处理及呈递、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细胞黏附、补体系统、造血细胞谱系、白细胞迁移、模式识别受体。本研究中得到了一株可在机体内存活且能抑制无乳链球菌的乳酸乳球菌,该菌对机体无毒,并且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脾脏转录组的角度分析了该菌株对机体的影响,为后续对该菌株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曹晓婷[6](2021)在《硫氢化钠对烧伤大鼠内皮细胞舒缩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外源性硫氢化钠对于烧伤大鼠内皮细胞舒缩功能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新生大鼠腹主动脉内皮细胞至第3代备用。选取350-400g健康雄性SD大鼠和烧伤SD大鼠腹主动脉血离心后分别予以相应标记,后300目滤网过滤,制备完成正常血清和烧伤大鼠血清以备用,实验组别分别为正常血清、烧伤血清及烧伤血清+NaHS(Sodium hydrosulfide,NaHS),共3组。其中NaHS分4种浓度:50、100、150、200μmol/L。体外培养的新生鼠第3代内皮细胞,经同步化处理以后,依照上述实验分组干预4h,收集细胞上清液。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亚硝酸盐定量法(Griess)测定内皮舒缩功能相应反应物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及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的表达水平。结果:不同分组,相同时间节点予以干预,检测各分组大鼠内皮细胞的NO及ET-1表达水平可得出:(1)与正常血清组相比,烧伤血清组和烧伤血清+NaHS干预内皮细胞组NO及ET-1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烧伤血清+NaHS干预内皮细胞组NO的表达整体明显高于烧伤血清干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烧伤血清+NaHS干预内皮细胞组的ET-1浓度整体明显低于烧伤血清干预内皮细胞组ET-1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50~200umol/l的NaHS促进大鼠内皮细胞分泌NO,但同样浓度下的NaHS始终抑制ET-1的生成;结论:(1)外源性硫氢化钠可以引起烧伤大鼠内皮细胞ET-1表达下降。(2)外源性硫氢化钠可以引起烧伤大鼠内皮细胞NO表达升高。(3)烧伤大鼠内皮细胞的舒缩功能可被外源性硫氢化钠影响。
黄翀[7](2021)在《SP1通过调控自噬减轻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的临床常见疾病,并且常发展为慢性肾脏病甚至终末期肾脏病。在外科手术、休克、败血症、创伤和肾移植等各种临床实践中,常见肾脏血流中断导致肾脏缺血再灌注,继而引起肾小管和内皮细胞损伤并继发肾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急性肾损伤[1]。在临床工作中如何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AKI以期改善预后和降低死亡率对临床医生来说是一种挑战。研究表明,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诱导的AKI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2]。自噬是一种针对多种应激反应的机制,它通过消除和回收受损的大分子和细胞器来促进细胞适应刺激,并具有细胞保护作用[3-5]。自噬在缺血再灌注诱导的体内和体外AKI中起重要作用[6,7]。在包括细胞饥饿、缺氧、营养和生长因子缺乏、内质网应激和氧化损伤在内的应激条件下,自噬途径被上调,其中大多数与AKI的发病机理有关[8]。已有研究证实,增强自噬显示出通过减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凋亡来保护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但其具体调控机制尚不明确[9]。最近的研究表明,在近端小管的正常稳态的维系中肾脏的基础自噬对其至关重要。在AKI模型中,近端小管中的自噬缺失使肾小管损伤和肾功能恶化加重,这表明在AKI模型中自噬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9]。哺乳动物细胞内自噬过程的特征是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的形成。自噬体的形成依赖于自噬相关蛋白的相互协调,主要包括[10]:①UNC-51样激酶(uncoor-dinated 51-like kinase,ULK)1/2 复合体;②Beclin-1/class Ⅲ磷脂酰肌醇-3-激酶复合体;③自噬相关基因(autophagy related gene,ATG)9和小泡膜蛋白1;④ATG12-ATG5-ATG16泛素化蛋白体系以及由微管相关蛋白 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转化形成的 LC3-Ⅱ。由LC3形成LC3-Ⅱ涉及ATG4、ATG7和ATG3的参与,LC3-Ⅱ位于自噬体膜上,是自噬的生物学标志[11]。在自噬调节的经典通路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受到抑制并激活自噬,mTOR 上游信号通路包括生长因子信号、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ide-3 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12]、小三磷酸鸟苷酶、三磷酸激酶和钙信号等都参与调解自噬。自噬标志蛋白Beclin-1作为自噬信号调控过程中最重要的正调节因子,与PI3K-Ⅲ复合体一起调节其他Atg蛋白在自噬前体结构中的定位,参与形成自噬体。同时在肾脏缺血阶段,低氧、ATP耗竭和细胞器损伤都能激活自噬;而在肾脏再灌注阶段活性氧类(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通过自噬的氧化修饰直接刺激自噬形成,也可以通过Bcl-2/腺病毒E1B结合蛋白3诱导线粒体通过膜通透性的改变发生自噬[13]。特异性蛋白1(specificity protein 1,SP1)是一种常见的转录因子,它与多种基本生物学过程有关,并且已被证明对细胞生长、分化、自噬和凋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4-16]。研究表明,增加SP1的表达在保护肾脏IR损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7],但是尚不清楚SP1在AKI中的作用机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SP1和微小RNA(micro ribonucleic acid,microRNA)之间存在有趣的相互作用[18,19],此外研究发现miR-205与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也存在靶向关系,miR-205 可以通过靶向PTEN来活化Akt/自噬途径促进内皮祖细胞的血管生成,miR-205还可通过直接靶向PTEN来确定人鼻咽癌的放射抵抗力[20,21]。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有学者研究发现PTEN/Akt途径参与调控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22]。但是目前尚不清楚SP1过表达是否可以通过miR-205/PTEN/Akt信号通路激活自噬来减轻局部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急性肾损伤,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因此,本研究拟探索SP1能否通过介导miR-205/PTEN,活化Akt信号通路调控自噬,以减轻缺血再灌注急性肾损伤,从而为改善急性肾损伤提供新的视角和治疗靶标。第一部分SP1在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急性肾损伤体外模型中的作用目的:体外培养HK-2细胞,构建HK-2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探讨SP1、miR-205及PTEN在缺氧-复氧损伤HK-2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变化及探讨过表达SP1对缺氧-复氧损伤的HK-2细胞的作用和影响,同时观察上述过程中自噬相关蛋白、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率及炎症因子分泌的变化。方法:1、体外培养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并构建缺氧-复氧损伤HK-2细胞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缺氧-复氧组(I/R组),MTT检测HK-2细胞的增殖;Annexin V/PI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HK-2细胞凋亡率;RT-qPCR检测 SP1、PTEN 和 miR-205 mRNA 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 检测 SP1 和PTEN的蛋白表达水平;ELISA检测HK-2细胞上清中TNF-α、IL-6炎症因子的分泌。2、为了进一步研究SP1在缺氧诱导的肾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构建SP1过表达载体转染HK-2细胞,建立SP1过表达模型,使用RT-qPCR检测方法进行过表达SP1基因的验证;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缺氧-复氧组(I/R组)、I/R+vector 组和 I/R+SP1 组。RT-qPCR检测SP1、miR-205、PTEN mRNA 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 检测 PTEN、AKT、p-AKT 及自噬相关蛋白(P62、Beclin-1、LC3Ⅱ/Ⅰ)的蛋白表达变化;免疫荧光染色定性检测自噬蛋白LC3的表达定位;MTT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 V/PI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HK-2细胞凋亡率;ELISA检测HK-2细胞上清中TNF-α、IL-6炎症因子分泌。结果:1、我们通过MTT检测HK-2细胞的增殖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HK-2细胞的活性逐渐下降;与control组相比,72h时缺氧-复氧损伤显着抑制了HK-2细胞的增殖。我们选择72h时间点收集各实验组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RT-qPCR及Western blotting,收集细胞上清进行ELISA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与缺氧前相比,缺氧-复氧后72h时HK-2细胞的凋亡率显着增加。RT-qPCR检测缺氧-复氧损伤72h时HK-2细胞中SP1,PTEN和miR-205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与control组相比,在缺氧-复氧损伤的HK-2细胞中SP1 mRNA表达水平降低、miR-205 mRNA表达水平降低,而PTEN mRNA的表达显着增加。同时通过Western blotting分析了 SP1和PTEN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在缺氧-复氧损伤72h时HK-2细胞中SP1蛋白表达降低,PTEN蛋白表达升高。ELISA结果表明,与control组相比,缺氧-复氧损伤72h时HK-2细胞上清中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分泌均显着增加。2、各实验组均在缺氧复氧后72h收集各实验组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RT-qPCR及Western blotting,收集细胞上清进行ELISA实验。转染SP1过表达载体后,与 I/R+vector 组相比,I/R+SP1 组 SP1 mRNA、miR-205 mRNA 在缺氧-复氧损伤72h的HK-2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增加,而PTEN mRNA的表达显着下降。Western blotting检测暴露于缺氧-复氧损伤72h的HK-2细胞中PTEN、p-AKT/AKT、Beclin-1、P62、LC3Ⅱ/Ⅰ 的表达,结果表明与 control 组相比,I/R组PTEN和P62蛋白水平升高,而p-AKT/AKT、Beclin-1和LC3Ⅱ/Ⅰ蛋白水平下降;与I/R+vector组相比,I/R+SP1组可降低PTEN和P62的蛋白表达并提高p-AKT/AKT、Beclin-1和LC3Ⅱ/Ⅰ的蛋白水平。免疫荧光染色的结果表明,缺氧-复氧损伤后72h,HK-2细胞中自噬蛋白LC3的荧光强度降低,而SP1的过表达可增加自噬蛋白LC3的荧光强度。MTT结果表明缺氧-复氧损伤后72h,SP1的过表达可以增加缺氧-复氧抑制的HK-2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显示SP1的过表达可降低缺氧-复氧后72h HK-2细胞的凋亡率。ELISA结果表明,SP1的过表达可以减少缺氧-复氧损伤后72h诱导的HK-2细胞上清中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分泌。结论:1、在缺氧-复氧损伤的HK-2细胞中,SP1和miR-205的表达下调,PTEN的表达上调。缺氧-复氧损伤后显着抑制HK-2细胞的增殖并增加HK-2细胞的凋亡,且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分泌显着增加。2、在缺氧-复氧损伤的HK-2细胞中,SP1的过表达可通过激活自噬、增加HK-2细胞增殖、降低HK-2细胞的凋亡、减少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分泌以减轻缺氧-复氧诱导的HK-2细胞损伤。第二部分SP1介导miR-205/PTEN/Akt轴调控自噬在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急性肾损伤体外模型中的作用及机制目的:体外培养HK-2细胞,验证miR-205与PTEN的靶向结合关系;验证SP1介导miR-205/PTEN/Akt轴调控自噬,以减轻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急性肾损伤。方法:1、通过转染miR-205 inhibitor或者mimic到HK-2细胞,使用RT-qPCR检测方法进行miR-205 inhibitor或者mimic转染效率的验证;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 组)、缺氧-复氧组(I/R 组)、I/R+miR-205 inhibitor 组、I/R+miR-205 mimic组,各实验组均在缺氧复氧后72h收集细胞进行各项检测。RT-qPCR检测miR-205、PTEN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PTEN的蛋白表达变化。2、通过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Targetscan),在线预测PTEN基因的3’UTR是miR-205的靶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进一步验证PTEN与miR-205之间的靶标关系。构建PTEN基因的野生型(PTEN-WT)和突变型(PTEN-MUT)3’UTR的pGL3-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将PTEN野生型(PTEN-WT)和突变型(PTEN-MUT)荧光载体分别转染到HK-2细胞中,随机分为 mimic NC+PTEN-WT 组、miR-205 mimic+PTEN-WT 组、mimic NC+PTEN-MUT组、miR-205 mimic+PTEN-MUT组,双重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HK-2细胞中PTEN 3’-UTR质粒的荧光素酶活性。3、构建SP1过表达载体,同时构建miR-205 inhibitor转染HK-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缺氧-复氧组(I/R组)、I/R+vector+inhibitor NC组、I/R+SP1 组、I/R+miR-205 inhibitor组、I/R+SP1+miR-205 inhibitor 组,各实验组均在缺氧复氧后72h收集细胞或细胞上清进行各项检测。RT-qPCR检测miR-205、PTEN mRNA 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PTEN、AKT、p-AKT 及自噬相关蛋白(P62、Beclin-1、LC3Ⅱ/Ⅰ)的蛋白表达变化;免疫荧光染色定性检测自噬蛋白LC3的表达定位;MTT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 V/PI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HK-2细胞凋亡率;ELISA检测HK-2细胞上清中TNF-α、IL-6炎症因子分泌。结果:1、将miR-205 inhibitor或者mimic转染到HK-2细胞中,并通过RT-qPCR证实转染效率。在用miR-205 inhibitor转染的细胞中miR-205的水平显着下调,而miR-205 mimic转染的细胞中miR-205的表达则上调。RT-q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PTEN表达水平,发现miR-205敲低促进了 PTEN表达,miR-205过表达抑制了 PTEN表达。2、成功构建PTEN基因的野生型(PTEN-WT)和突变型(PTEN-MUT)3’UTR的pGL3-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后,双重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表明,与突变质粒转染组相比,miR-205 mimic可显着降低PTEN-WT PTEN 3’-UTR质粒的荧光素酶活性。3、将SP1过表达载体和miR-205 inhibitor转染到HK-2细胞中,通过RT-qPCR测定miR-205和PTEN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SP1过表达可促进缺氧-复氧诱导的HK-2细胞中miR-205 mRNA的表达并抑制PTEN mRNA的表达,而miR-205 inhibitor可以逆转由SP1过表达引起的miR-205 mRNA和PTEN mRNA 的表达变化。使用 Western blotting检测PTEN、AKT、p-AKT、Beclin-1、P62、LC3Ⅱ/Ⅰ的蛋白水平,结果表明SP1的过表达抑制PTEN和p62蛋白表达,促进了 p-AKT/AKT、Beclin-1和LC3Ⅱ/Ⅰ的蛋白表达;miR-205 inhibitor 可逆转SP1过表达的作用,从而促进PTEN和P62蛋白表达,并抑制p-AKT/AKT、Beclin-1和LC3Ⅱ/Ⅰ蛋白表达。MTT测定显示SP1的过表达促进了缺氧-复氧损伤所抑制的细胞增殖,而miR-205 inhibitor逆转了 SP1过表达的作用从而抑制了缺氧-复氧损伤后HK-2细胞的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发现SP1过表达抑制细胞凋亡,miR-205抑制剂逆转SP1过表达的作用,促进缺氧-复氧诱导HK-2细胞凋亡。ELISA法检测SP1过表达可抑制HK-2细胞IL-6和TNF-α的分泌,miR-205抑制剂可逆转SP1过表达的作用,促进缺氧-复氧诱导HK-2细胞分泌IL-6和TNF-α。结论:1、HK-2细胞中PTEN是miR-205的直接靶标。2、SP1过表达可通过miR-205/PTEN/Akt轴恢复自噬,以减轻缺氧-复氧诱导的HK-2细胞损伤。第三部分SP1在大鼠肾脏I/R损伤模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目的:为了观察SP1在体内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理,制备了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并利用SP1过表达载体进行治疗。方法:采用SD大鼠建立肾脏I/R模型,分为缺血再灌注模型组(model组3、6、12、24、48 h)和实验组(SP1组3、6、12、24、48 h)。实验组术前2小时通过尾静脉注射施用SP1过表达载体20 μ mol/kg,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同样方法施用等体积的0.9%NaCl。同时设立假手术组(sham组),假手术组采取假手术术式,但不夹闭双侧肾蒂。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手术后3、6、12、24、48小时收集血清测定肌酐水平、收集肾组织进行TUNEL染色计算肾小管的细胞凋亡率和收集肾组织进行RT-qPCR检测miR-205 mRNA在肾组织中的表达。大鼠肾缺血再灌注24小时收集肾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了解SP1的表达。大鼠肾缺血再灌注48小时收集肾组织标本提取蛋白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PTEN、AKT、p-AKT及自噬相关蛋白(P62、Beclin-1、LC3II/I)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大鼠缺血再灌注后Scr水平显着升高,在48h达到峰值,SP1的过表达可以显着降低Scr的水平。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肾组织中miR-205的表达显着降低,而SP1的过表达可以显着增加miR-205的表达。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肾脏组织中凋亡指数明显升高,而SP1的过表达可抑制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的结果表明,缺血再灌注后肾组织中SP1的表达降低,而过表达SP1治疗后SP1的表达升高。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肾脏组织中PTEN 和 P62 的表达增加,而p-AKT/AKT、Beclin-1和LC3Ⅱ/LC3I的蛋白水平明显降低。SP1的过表达可以抑制大鼠肾组织中PTEN蛋白和P62蛋白的表达,并促进p-AKT/AKT、Beclin-1和LC3Ⅱ/LC3Ⅰ的蛋白表达。结论:SP1过表达可通过恢复自噬以减轻大鼠的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王莉莉[8](2021)在《新疆某地区医疗放射作业职业卫生及其防护知信行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放射工作人员作业环境情况、职业身心健康状况、放射防护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待放射防护的态度和行为,为保护放射工作人员身心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实地调查收集该地区放射诊疗机构数以及防护用具和放射仪器情况,收集在该地区定点三甲医院进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体检结果及个人接触剂量;自行设计基本情况调查表、放射工作人员知信行(RP-KAP)调查表以及职业紧张(ERI)调查问卷相结合的综合问卷,依托网络平台,将二维码发放给各县市卫生监督机构督促各医疗单位放射工作人员完成问卷,本研究共回收问卷651份,回收有效问卷634份,有效率97.54%。将数据导入SPSS25.0,使用K-S检验数据正态性,计量资料采用x?s、M(P25,P75)做统计描述,两组定量资料比较采用Z检验,多组定量资料比较采用K-W H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回归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1)该地区共有放射诊疗机构152家、放射防护用具1636件、医疗场所放射仪器设备283台。(2)333名医疗放射工作者监测了1332人次,年平均有效剂量为0.34±0.49m Sv/a,眼科和介入科个人剂量值不同(P<0.05)。(3)肝功异常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P<0.05),肾功、甲功、尿的异常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P<0.05),随着BMI升高B超异常检出率逐渐升高(P<0.05),随着工龄增大血压和B超异常检出率逐渐升高(P<0.05),2B组眼科异常检出率最高,2D组B超异常检出率最高(P<0.05),职业紧张组血压、眼科、B超异常检出率高(P<0.05),个人剂量<1m Sv/a的肝功异常检出率高(P<0.05)。(4)男性的肝功ALT、AST、TBIL、DBIL,肾功BUN、Cr、UA,甲状腺功能T3、TSH及血常规WBC、RBC、Hb均高于女性(P<0.05);随着BMI升高肝功ALT、AST,肾功BUN、Cr、UA,血常规WBC、RBC、Hb逐渐升高(P<0.05);不同工龄间肝功、肾功、甲状腺、血常规各指标无差异(P>0.05);肝功AST和甲状腺功能TSH在2C组最高,而血常规RBC、Hb在2C组最低(P<0.05);职业紧张组肾功BUN、UA高,而甲状腺功能T3、TSH和血常规PLT低(P<0.05);个人剂量<1m Sv/a组肝功AST、TP高(P<0.05)。(5)职业紧张检出率为51.3%,不同性别、年龄、工龄、婚姻状况、学历、收入、职称、科室、职业、医院性质、编制、专兼职、平均每周工作时长以及年休假之间职业紧张检出率不同(P<0.05)。(6)付出回报失衡量表得分中,性别、医院性质付出均分有差异(P<0.05);民族、科室、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学历、月收入的付出、回报、内在投入均分不同(P<0.05);职业、婚姻状况、编制、专兼职、休假、职称的付出、内在投入均分不同(P<0.05);不同工龄组付出、回报均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医院性质、科室、编制、工龄、休假是医疗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紧张的主要影响因素。(8)放射防护知识及格率为61.7%,不同民族、收入、科室、职业、编制、周工作时间的及格率有差异(P<0.05)。(9)医疗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态度和行为得分均较高。结论:(1)该地区放射防护用具数量充足、种类齐全,放射仪器能够满足不同级别医院的需求;放射工作人员属于低剂量接触水平,但还是应加强对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防护关注。(2)应该加强对女性、高BMI、工龄长、核医学科及有职业紧张的放射工作人员的关注、健康监护和个人剂量检测,保护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身心健康。(3)职业紧张在医疗放射工作人员中较为普遍,医院性质、科室、编制、工龄、休假是医疗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紧张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对放射工作人员采取干预措施。(4)医疗放射工作人员对放射防护知识的掌握程度不理想,但是对放射防护的态度和行为又较好,应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培训。
赵杨[9](2021)在《槐花散合白头翁汤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大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中药复方槐花散合白头翁汤治疗大鼠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清洁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Model)、美沙拉嗪组(Mesalazine)、槐花散合白头翁汤组(BTW),每组10只。除Control组外其他三组大鼠盆腔均接受6MV-X射线20GY剂量照射,建立大鼠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模型。待成模后每天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治疗。灌胃后第14天处死所有大鼠,评估大鼠一般情况,HE染色法观察大鼠直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通过16S r DNA测序技术检测ARP大鼠肠道菌群的变化。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直肠组织中核转录因子-kappa B(NF-κB)、磷酸化核转录因子-kappa B(P-NF-κB)和TOLL样受体4(TLR4)的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组织中磷酸化核转录因子-kappa B(P-NF-κB)和TOLL样受体4(TLR4)的蛋白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含量。所有数据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结果均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大鼠灌胃治疗后,观察各组大鼠一般征象,与Contol组比较,Model组评分显着升高(P<0.01),Mesalazine组和BTW组一般征象评分低于Model组(P<0.05),BTW组评分略低于Mesalazine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TW组和Mesalazine组一般征象评分较Model组低。2.观察大鼠直肠HE病理染色切片,Model组上皮细胞变形稀疏,部分糜烂、坏死、脱落,黏膜及黏膜下层出现明显的空泡样变性,间质纤维增多,大量炎症细胞浸润。Mesalazine组和BTW组,直肠上皮细胞完整性较好,腺体结构改变较轻,直肠黏膜形态结构较好,无明显溃烂、出血和炎性细胞浸润。3.取大鼠粪便经16Sr DNA基因测序后,发现Control组和Mesalazine组乳杆菌物种丰度高于Model组。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TLR4、P-NF-κB蛋白表达显着上升(P<0.05)。Model组TLR4、P-NF-κB蛋白表达显着高于Mesalazine组和BTW组(P<0.05)。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Model组胞膜及胞浆黄染明显加深,提示P-NF-κB和TLR4表达与Control组相比显着增高;而Mesalazine组和BTW组胞膜及胞浆黄染较模型组变浅,较Control组颜色稍深,表明BTW组的P-NF-κB和TLR4蛋白表达减少。6.ELISA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6、ICAM-1、VCAM-1表达显着上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Mesalazine组和BTW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6、ICAM-1、VCAM-1水平显着低于Model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槐花散合白头翁汤能够有效改善大鼠直肠黏膜形态结构,减轻炎症反应,进而改善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大鼠腹泻、黏液便、脓血便等症状。2.槐花散合白头翁汤可调节肠道菌群,增加乳杆菌的菌群丰度。3.槐花散合白头翁汤治疗大鼠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作用机制与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减少炎症因子释放有关。
余文静[10](2021)在《18F-FMISO PET和18F-FLT PET显像评估肿瘤分割放疗中乏氧再氧合及增殖性的动态变化》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18F-FMISO PET显像评价肿瘤乏氧及放疗生物学改变的实验研究目的:体外实验观察细胞在常氧及乏氧状态下对乏氧显像剂18F-FMISO(18F-Fluoromisonidazol)摄取的差异;体内实验采用18F-氟硝基咪唑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18F-Fluoromisonidazol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18F-FMISO PET/CT)监测小鼠肿瘤放射治疗中缺氧状态变化;免疫组化分析研究肿瘤组织放射生物学改变;本研究旨在探讨正电子乏氧显像18F-FMISO PET/CT在肿瘤乏氧显像及放射疗效生物学评价的价值。方法:1.体外实验研究体外细胞在常氧及乏氧状态下对乏氧显像示踪剂18F-FMISO的摄取情况。将细胞密度调整到5×105个/100μl,分为常氧组和乏氧组。常氧组细胞放于21%O2、74%N2、37℃、湿度5%的常规CO2培养箱中孵育。乏氧细胞通过在Billups rothenberg便携式微生物模块化培养室中建立。设立分组,加入18F-FMISO,使用Perkin Elmer伽马计数器测定放射性计数。根据公式[X(cpm)-O(cpm)]/R(cpm)%计算细胞放射性核素摄取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观乏氧组与常氧组的细胞放射性核素摄取情况。2.体内实验研究放射治疗对异种移植瘤MDA-MB-231的影响,以肿瘤体积及荷瘤鼠生存期为评价标准。构建大鼠腋窝区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放疗组,每组各16只。对照组给予隔日照射,每次2 Gy,累计放疗剂量6Gy,测量肿瘤大小变化,绘制肿瘤体积增长曲线,记录各组荷瘤鼠自然死亡时间,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各组荷瘤鼠均于放疗前及放疗后24 h行18F-FMISO PET/CT显像,使用半定量分析法,选取肿瘤灶放射性摄取最浓的层面,勾画感兴趣区,测量感兴趣区域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计算肿瘤组织SUVmax-tumor、选择同层面对侧正常肌肉组织,测得SUVmax-normal muscle,计算出肿瘤与肌肉摄取比值T/N作为疗效评估指标。放疗后PET/CT显像完成后,随机处死对照组和IR组的各8只肿瘤模型,用于进行病理学分析,其余肿瘤模型继续正常喂养,用于生存期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指标包括:HIF-1α、CAIX、Glut-1、Ki67、PCNA。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T/N与荷瘤小鼠生存时间、肿瘤体积和肿瘤标志物的关系。结果:1.体外实验为了观察细胞在常氧和乏氧细胞状态下对放射性示踪剂摄取的差异,我们对MDA-MB-231细胞进行了放射性示踪剂摄取的时间过程分析。结果显示,在60、120和240 min时,乏氧细胞对18F-FMISO的摄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在各个时段,乏氧细胞对18F-FMISO的摄取速率均显着高于常氧细胞(P值分别为0.021、0.000和0.000),本体外细胞实验表明乏氧细胞对18F-FMISO的摄取率明显高于常氧细胞。2.动物实验放疗组治疗前后荷瘤鼠体积分别为(0.65±0.04,1.53±0.31)cm3,对照组荷瘤鼠肿瘤体积分别为(0.62±0.05,1.91±0.43)cm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放疗组肿瘤的生长速度明显受到抑制。放疗组肿瘤鼠的生存期为38.52±4.54(25-48天),对照组肿瘤鼠的生存期为29.25±3.34(20-35天),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检验两组荷瘤鼠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8,p<0.01)。3.18F-FMISO PET/CT显像放疗前及放疗结束后24h分别行18F-FMISO PET/CT显像,放疗前统计所有荷瘤鼠肿瘤T/N水平为(1.91±0.54),以T/N>1.4为乏氧标准,乏氧肿瘤占肿瘤总数的90.6%(29/32);治疗后24 h,放疗组肿瘤T/N水平为(1.52±0.33),乏氧肿瘤占比31.2%(5/16),对照组肿瘤T/N水平为(2.68±1.13),乏氧肿瘤占比100%(16/16);乏氧体积(HV)定义为T/N值大于1.4的GTV体积。放疗前统计所有荷瘤鼠肿瘤HV值为(0.42±0.26)cm3,HV占总体积(GTV)的65.6%(0.42/0.64),放疗后荷瘤鼠肿瘤HV值为(0.31±0.17)cm3,HV占总体积(GTV)的37.3(0.31/0.83),对照组的荷瘤鼠肿瘤HV值为(1.24±0.42)cm3,HV占总体积(GTV)的86.7%(1.24/1.43)。此外,IR组肿瘤总体积(GTV)略有增加,而对照组明显增大。4.免疫组化分析免疫组化分析肿瘤生物学指标,包括HIF-1α、CAIX、Ki67、Glut-1以及PCNA。结果显示,对照组和放疗组的HIF-1α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80.25±6.16,39.76±8.47%;对照组和放疗组的CAIX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78.25±7.16,35.76±6.17%;对照组和放疗组的Ki67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78.15±5.15,32.33±6.11%;对照组和放疗组的Glut-1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71.25±4.34,36.19±5.64%;对照组和放疗组的PCNA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68.15±6.15,22.33±5.61%;各组内比较均差异显着(P<0.05)。5.统计学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T/N与肿瘤标志物HIF-1α、CAIX、Glut-1、Ki67、PCNA阳性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显示,T/N与CAIX表达呈显着相关(r=0.828,p=0.005),与Ki67及PCNA的表达呈中度相关(r=0.412,p=0.041;r=0.511,p=0.036),而与HIF-1α或Glut-1无关(r=0.413,p=0.078,r=0.511,p=0.097)。结论:18F-FMISO可在乏氧细胞中选择性浓聚;放射治疗能抑制肿瘤生长速率、延长荷瘤鼠生存期;放疗后肿瘤组织中HIF-1α、CAIX、Glut-1、Ki67、PCNA等肿瘤标志物表达明显下调;18F-FMISO PET/CT显像半定量指标T/N能有效监测肿瘤乏氧状态,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增殖性,18F-FMISO PET/CT显像能早期、特异性监测肿瘤乏氧及评价疗效,可作为肿瘤缺氧和放疗相关改变的无创定量标志物。第二部分 双示踪剂显像评价肿瘤分割放疗中乏氧再氧合以及增殖减少的动态变化目的:分割放疗中及时检测肿瘤的复氧和氧增加程度,对后续放疗的剂量调整至关重要。肿瘤乏氧和肿瘤放疗过程的再增殖是放疗疗效不佳、远期复发和转移的重要原因。氧效应及乏氧细胞的再氧合以及再增殖,是临床放射生物学的重要理论,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本研究使用小鼠肿瘤实验模型,采用18F-FMISO PET/CT和18F-FLT PET/CT显像,分别研究放疗前、放疗中及放疗后的肿瘤再氧合情况以及肿瘤增殖性变化,探讨放疗中肿瘤再氧合与辐射杀伤作用的关系。方法:建立头颈部鳞癌细胞系(FaDu)异种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放疗组,对照组5只,放疗组16只,照射方法为采用VARIAN医用直线加速器进行放疗,每日照射,每次3 Gy,累计放疗剂量40 Gy,记录肿瘤体积变化。各组荷瘤鼠均在分割放疗前(Precede-fractionated radiotherapy,Pre-FRT,0Gy)、分割放疗中(Inter-fractionated radiotherapy,Inter-FRT,21Gy)、分割放疗后(Postfractionated radiotherapy,Post-FRT,40Gy)先进行18F-FMISO,次日进行18FFLT PET/CT扫描。使用半定量分析法,选取肿瘤灶放射性摄取最浓的层面,测量肿瘤最大标准化摄取(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SUVmax)与正常肌肉最大标准化摄取值比例(tumor-to-normal muscle ratio,TNR)定量评估18F-FMISO PET/CT数据,计算肿瘤乏氧体积(Hypoxia volume,HV),定义为TNR大于1.25的肿瘤体积。通过治疗过程中肿瘤的TNR和HV变化分析肿瘤的复氧情况。18F-FLT PET/CT图像中通过测定肿瘤的SUVmax和计算增殖靶体积(proliferation target volume,PTV)评价肿瘤增殖性,PTV定义为SUVmax大于1.4的肿瘤体积。在各期18F-FMISO和18FFLT PET/CT图像中,分别以18F-FMISO-SUVmax、18F-FMISO-TNR、18F-FLTSUVmax、18F-FMISO-HV(mm3)、18F-FLT-PTV(mm3)为统计指标,计算其从放疗前到放疗中,放疗中到放疗后的放射性摄取降低率。结果:1、肿瘤体积变化 放疗前总计21只荷瘤鼠中,肿瘤平均直径为6.8±0.4 mm,平均肿瘤体积为144 mm3。放疗组中,肿瘤总体积(GTV)在放射治疗的第一周仍呈上升趋势,直到累计剂量达到18 Gy(放疗第6天)时后才开始逐渐下降。GTV从放疗前(144±29 mm3)到累积剂量达到18 Gy(179±46 mm3),其过程中GTV平均增加了24.3%,而到治疗结束时平均GTV降低了45%(40Gy,90±18 mm3)。2、放疗中荷瘤鼠PET/CT数据分析 18F-FMISO显像中:放疗前肿瘤平均SUVmax为2.67±0.78,在放疗中期(21Gy)显像时SUVmax显着降低至1.86±0.41,放疗后(40Gy)显像时SUVmax再次降低至1.59±0.39,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01).放疗前期SUVmax的下降率(30.3%)远远大于放疗后期的下降率(14.5%);放疗前肿瘤平均TNR为1.97±0.40,在放疗中期显像时TNR显着降低至1.42±0.23,放疗后显像时TNR再次降低至1.16±0.11,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4).放疗前期TNR的下降率(27.9%)远远大于放疗后期的下降率(18.4%);HV在开始放疗后持续降低,且放疗前期HV的下降率(85%)高于放疗后期的下降率(71.4%);对照组中,由于肿瘤快速增长,上述SUVmax、TNR、HV指标均呈持续显着增高。18F-FLT显像中:放疗前肿瘤平均SUVmax为7.01±3.10,在放疗中期(21Gy)显像时SUVmax显着降低至4.43±2.45,放疗后(40Gy)显像时SUVmax再次降低至1.80±1.37,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p=0.017),然而,SUVmax在放疗前期与放疗后期的下降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6.8%vs 51.0%;p=0.087);PTV在放疗前后呈持续降低,且放疗前期HV的下降率(21.2%)明显低于放疗后期的下降率(82.7%)。对照组中,由于肿瘤快速增长,上述SUVmax、TNR、PTV指标均呈持续显着增高。3、18F-FMISO/18F-FLT摄取与肿瘤体积(HV、PTV和GTV)的关系 在18F-FMISO PET/CT显像中,SUVmax和TNR均与HV显着相关(r=0.686,p=0.024;r=0.763,p=0.016),而与GTV无显着相关性(r=0.325,p=0.178;r=0.145,p=0.216)。在18F-FLT PET/CT显像中,SUVmax与PTV显着相关(r=0.842,p=0.009),与GTV无相关性(r=0.211,p=1.435)。结论:本研究采用双示踪剂(18F-FMISO和18F-FLT)PET/CT显像评价放疗中肿瘤乏氧、再氧合及增殖减少的连续变化;肿瘤在放疗开始后早期即出现复氧,而由于辐射杀伤作用导致的细胞增殖抑制则是随着放疗的进程而逐渐发生的,且放疗后期肿瘤增殖抑制率大于放疗前期;肿瘤乏氧再氧合与增殖抑制并非完全同步;18F-FMISO和18F-FLT PET/CT可用于早期、无创监测分割放疗期间肿瘤复氧和肿瘤增殖活性,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二、微量放射线是有害还是有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量放射线是有害还是有益?(论文提纲范文)
(3)姜黄素调节尿酸性肾病大鼠的肠道菌群并改善肾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模型建立与分组 |
2.2 样本采集与保存 |
2.3 血清尿酸、肌酐、尿素氮及内毒素水平检测 |
2.4 肾脏组织HE和 Masson染色 |
2.5 肠道组织HE染色及组织学损伤评分 |
2.6 大鼠回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
2.7 大鼠肠道菌群16S rRNA基因测序 |
2.8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大鼠一般情况 |
2 大鼠血清UA、Scr、BUN及 LPS水平 |
3 大鼠肾组织形态学及肾脏指数变化 |
4 大鼠肾组织病理学变化 |
5 大鼠肠组织病理学变化 |
6 大鼠肠道组织学损伤评分 |
7 大鼠回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情况 |
8 大鼠肠道菌群变化 |
8.1 高通量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8.2 Alpha多样性分析 |
8.3 Beta多样性分析 |
8.4 物种组成分析 |
8.5 组间样品LEf Se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肠-肾轴:肠道与慢性肾脏疾病之间的关系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附录) |
致谢 |
(4)平菇富硒液体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富硒多糖饮品配方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平菇和食用菌食品研究进展 |
1.2 食物中硒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
1.2.1 抗氧化作用 |
1.2.2 免疫调节 |
1.2.3 抗癌作用 |
1.2.4 抑菌抗炎作用 |
1.2.5 其他作用 |
1.3 富硒食品研究进展 |
1.3.1 富硒食品研发路径 |
1.3.2 富硒食品发展动向 |
1.4 食用菌富硒培养方法及其产物开发应用现状 |
1.4.1 食用菌富硒培养方法 |
1.4.2 食用菌富硒液体发酵产物开发应用现状 |
1.5 天然保健饮品研究现状 |
1.6 立题意义 |
1.7 研究内容 |
第2章 富硒培养平菇菌种筛选及富硒液体发酵条件优化 |
2.1 材料 |
2.1.1 供试菌株和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方法 |
2.2.1 培养基制作 |
2.2.2 平菇母种活化 |
2.2.3 富硒菌种筛选 |
2.2.4 种子液制作 |
2.2.5 单因素试验设计 |
2.2.6 正交试验设计 |
2.2.7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平菇菌种筛选结果 |
2.3.2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3.3 正交试验结果 |
2.4 小结 |
第3章 平菇富硒培养物组分及其功效研究 |
3.1 材料 |
3.1.1 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方法 |
3.2.1 硒含量测定方法 |
3.2.2 总糖含量测定方法 |
3.2.3 硒多糖提取方法 |
3.2.4 硒多糖含量测定方法 |
3.2.5 硒多糖体外总抗氧化能力测定方法 |
3.2.6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平菇液体发酵产物中硒含量比较 |
3.3.2 平菇液体发酵产物中总糖含量比较 |
3.3.3 富硒菌丝硒多糖含量测定 |
3.3.4 富硒菌丝硒多糖体外总抗氧化能力 |
3.4 小结 |
第4章 平菇富硒多糖饮品配方优化及其质量检测 |
4.1 材料 |
4.1.1 主辅料选择 |
4.1.2 试剂与仪器设备 |
4.2 方法 |
4.2.1 饮品加工工艺流程 |
4.2.2 平菇硒多糖冻干粉制备方法 |
4.2.3 平菇硒多糖饮品配方单因素试验设计 |
4.2.4 平菇硒多糖饮品配方正交设计 |
4.3 富硒多糖饮品质量检测方法 |
4.3.1 微生物限度标准 |
4.3.2 理化指标检测标准 |
4.4 数据处理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4.5.2 正交试验结果 |
4.5.3 微生物限度和理化检测结果 |
4.6 小结 |
结论与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一株乳酸乳球菌的分离鉴定和安全性评估及对两种淡水鱼生物效应的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益生菌的研究及应用 |
1.2 乳酸乳球菌在益生菌领域的应用 |
1.3 罗非鱼的养殖现状 |
1.4 小鼠和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的研究 |
1.5 16S rDNA高通量测序和转录组测序对益生菌的研究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罗非鱼肠道益生菌的筛选分离及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样品的采集 |
2.1.2 肠道细菌的分离纯化 |
2.1.3 抑菌活性菌株的筛选 |
2.1.4 菌株强酸耐受性的筛选 |
2.1.5 菌株胆盐耐受性实验 |
2.1.6 菌株人工胃肠液耐受性及存活率实验 |
2.1.7 菌株溶血活性的测定 |
2.1.8 药敏实验 |
2.1.9 菌种的鉴定 |
2.2 结果 |
2.2.1 肠道细菌的分离结果 |
2.2.2 抑菌活性菌株的筛选结果 |
2.2.3 菌株强酸耐受性实验结果 |
2.2.4 菌株胆盐耐受性实验结果 |
2.2.5 菌株在人工胃肠液中的耐受性及存活率实验结果 |
2.2.6 菌株溶血活性实验结果 |
2.2.7 菌株药敏实验结果 |
2.2.8 菌种鉴定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乳酸乳球菌KUST48 的小鼠攻毒实验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动物 |
3.1.2 菌液的制备 |
3.1.3 7d急性攻毒 |
3.1.3.1 急性攻毒实验操作 |
3.1.3.2 急性攻毒实验数据记录 |
3.1.4 28d慢性攻毒 |
3.1.4.1 慢性攻毒实验操作 |
3.1.4.2 慢性攻毒实验数据记录 |
3.1.4.3 脏器切片实验 |
3.1.4.4 组织脱水和透明 |
3.1.4.5 浸蜡和包埋 |
3.1.4.6 切片 |
3.1.4.7 脱蜡 |
3.1.4.8 染片 |
3.1.4.9 观察 |
3.2 结果 |
3.2.1 7d急性攻毒临床症状 |
3.2.2 7d急性攻毒体重变化情况 |
3.2.3 7d慢性攻毒脏器比 |
3.2.4 28d慢性攻毒临床症状 |
3.2.5 28d慢性攻毒体重变化情况 |
3.2.6 28d慢性攻毒脏器比 |
3.2.7 28d慢性攻毒各器官切片 |
3.3 讨论 |
第四章 乳酸乳球菌KUST48 对罗非鱼生长性能的评价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罗非鱼的饲养 |
4.1.2 菌液的准备 |
4.1.3 饲料的制备 |
4.1.4 罗非鱼的饲喂及生长性能的记录 |
4.2 结果 |
4.2.1 罗非鱼的增重率、生长率和成活率 |
4.2.2 罗非鱼体重变化 |
4.2.3 罗非鱼体长变化 |
4.3 讨论 |
第五章 通过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评价乳酸乳球菌KUST48 对感染无乳链球菌的斑马鱼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动物与菌株 |
5.1.2 菌液的准备 |
5.1.3 人工感染及治疗 |
5.1.4 样品的收集 |
5.1.5 高通量测序 |
5.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2 结果 |
5.2.1 高通量测序数据优化分析 |
5.2.2 丰度和多样性分析 |
5.2.3 群落组成分析和组间差异显着性检验 |
5.2.4 COG功能分类统计结果 |
5.3 讨论 |
第六章 乳酸乳球菌KUST48 对无乳链球菌感染的罗非鱼转录组学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菌液的制备、罗非鱼注射和取样 |
6.1.2 RNA的提取与测序 |
6.1.3 测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6.1.4 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
6.1.5 免疫相关基因的聚类和分析 |
6.2 结果 |
6.2.1 数据的质控与检测统计 |
6.2.2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6.2.3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 |
6.2.4 差异表达基因KEGG功能富集分析 |
6.2.5 免疫相关基因的分类和鉴定 |
6.3 讨论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6)硫氢化钠对烧伤大鼠内皮细胞舒缩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内皮细胞功能的调节及相关检测指标 |
1.2 NO及内皮素-1的生理学特性 |
1.3 硫化氢的生理学特性 |
1.4 硫化氢、NO及ET-1三者之间的关系 |
1.5 硫化氢与内皮细胞舒缩功能的相关研究 |
1.6 本研究的设想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场所及动物 |
2.2 技术路线图 |
2.3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
2.4 主要试剂 |
2.5 主要溶液配置 |
2.6 实验步骤及操作 |
2.6.1 烧伤大鼠造模及血清制备 |
2.6.2 内皮细胞的培养 |
2.6.3 实验分组及干预 |
2.6.4 相关检测的原理、方法及步骤 |
2.7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烧伤大鼠皮肤病理切片 |
3.2 亚硝酸盐定量法(Griess法)检测大鼠细胞内NO浓度 |
3.3 酶联免疫检测法(ELisa)检测大鼠细胞内ET-1浓度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实验数据相关图片 |
附录 B 综述 关于硫化氢临床应用的研究概括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7)SP1通过调控自噬减轻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SP1在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急性肾损伤体外模型中的作用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1 材料 |
1.1 实验用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来源 |
1.2 实验用主要仪器 |
1.3 实验用主要试剂 |
1.4 实验用主要试剂的配置 |
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2.1 细胞培养 |
2.2 细胞传代 |
2.3 细胞复苏与细胞冻存 |
2.4 细胞模型建立及分组 |
2.5 MTT检测 |
2.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2.7 RT-qPCR检测 |
2.8 Western blot检测 |
2.9 免疫荧光试验 |
2.10 ELISA检测 |
2.11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在缺氧-复氧损伤的HK-2细胞中,SP1和miR-205的表达下调,PTEN的表达上调 |
2、在缺氧-复氧损伤的HK-2细胞中,SP1的过表达可通过激活自噬以减轻缺氧-复氧诱导的HK-2细胞损伤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SP1介导miR-205/PTEN/Akt轴调控自噬在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急性肾损伤体外模型中的作用及机制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1、材料 |
1.1 实验用HK-2细胞来源 |
1.2 实验用主要仪器 |
1.3 实验用主要试剂 |
1.4 实验用主要试剂的配置 |
2、实验方法与步骤 |
2.1 细胞复苏、细胞培养、细胞传代、细胞冻存 |
2.2 实验分组 |
2.3 细胞转染 |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双荧光素酶检测 |
2.5 RNA的提取、逆转录、RT-qPCR检测、Western blotting、 MTT检测、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ELISA检测 |
2.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miR-205敲低促进了PTEN表达,miR-205过表达则抑制PTEN表达 |
2、HK-2细胞中PTEN是miR-205的直接靶标 |
3、SP1过表达可通过miR-205/PTEN/Akt轴恢复自噬,以减轻缺氧-复氧诱导的HK-2细胞损伤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SP1在大鼠肾脏I/R损伤模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1. 材料 |
1.1 实验用动物来源 |
1.2 实验用主要仪器 |
1.3 实验用主要试剂 |
1.4 实验用主要试剂的配置 |
2、实验方法与步骤 |
2.1 实验动物分组和缺血再灌注(I/R)模型、SP1过表达模型建立 |
2.2 标本收集 |
2.3 肾功能检测 |
2.4 肾组织石蜡切片及TUNEL染色 |
2.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6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ting) |
2.7 RT-qPCR检测 |
2.8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手术后血清肌酐变化 |
2、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肾组织miR-205的表达情况 |
3、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肾小管细胞凋亡情况 |
4、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肾组织中SP1的表达情况 |
5、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肾脏组织中自噬的表达变化和SP1的干预作用 |
讨论 |
结论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自噬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8)新疆某地区医疗放射作业职业卫生及其防护知信行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作业人员一般情况调查 |
2.2 作业现场调查 |
2.3 职业健康现状调查 |
2.4 职业紧张状况调查 |
2.5 放射防护知信行(RP-KAP)调查 |
3.质量控制 |
4.统计方法 |
5.技术路线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医疗机构放射人员职业紧张及放射防护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 |
综述 放射工作人员生理和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9)槐花散合白头翁汤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大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放射性直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18F-FMISO PET和18F-FLT PET显像评估肿瘤分割放疗中乏氧再氧合及增殖性的动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18)F-FMISO PET评价肿瘤乏氧及放疗生物学改变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双示踪剂显像评价肿瘤分割放疗中乏氧再氧合以及增殖减少的动态变化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肿瘤乏氧治疗的抵抗机制及乏氧靶向疗法 |
参考文献 |
四、微量放射线是有害还是有益?(论文参考文献)
- [1]黔西晚二叠世煤系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响应[D]. 苏航.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盐酸多奈哌齐对阿尔兹海默病小鼠肠道菌群的干预及Akkermansia muciniphila的分离鉴定[D]. 吴梦尧. 济南大学, 2021
- [3]姜黄素调节尿酸性肾病大鼠的肠道菌群并改善肾功能[D]. 胥雪玲. 青岛大学, 2021
- [4]平菇富硒液体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富硒多糖饮品配方设计[D]. 罗盈依.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5]一株乳酸乳球菌的分离鉴定和安全性评估及对两种淡水鱼生物效应的分子机理研究[D]. 杨雪娇.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6]硫氢化钠对烧伤大鼠内皮细胞舒缩功能影响的研究[D]. 曹晓婷. 青海大学, 2021(01)
- [7]SP1通过调控自噬减轻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机制研究[D]. 黄翀. 南昌大学, 2021(01)
- [8]新疆某地区医疗放射作业职业卫生及其防护知信行的调查[D]. 王莉莉.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9]槐花散合白头翁汤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大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 赵杨. 河北医科大学, 2021
- [10]18F-FMISO PET和18F-FLT PET显像评估肿瘤分割放疗中乏氧再氧合及增殖性的动态变化[D]. 余文静.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