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平果县农业气候区划

广西平果县农业气候区划

一、广西平果县农业气候区划(论文文献综述)

冀晶娟[1](2020)在《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研究》文中认为传统村落是承载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新一轮乡村振兴背景下,其依然是持续性关注的焦点。广西地处我国西南与华南交汇区,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民族文化特征显着,传统村落与民居遗存丰富。当前研究主要关注广西东北部与东南部地区,突出典型案例的探讨,相当一部分地区有待于作进一步挖掘与补充。大数据背景下,开展全域覆盖性普查,有利于展示广西多元地域文化,通过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运用,将更深层地揭示传统村落的规律性问题,同时为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更科学的依据。研究以建筑类型学理论、居住领域性理论、文化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分别对应民居、村落与区域三个层次,进行了分类、分布以及诠释性的探索。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静态与动态结合等方法,借助Arc GIS、SPSS技术,构建了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信息数据库。以数据为基础,按照“揭示分布规律—划定文化区—诠释文化景观—分析影响机制”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形成创新性结论。首次建立了广西全域1118个传统村落与民居样本数据库。研究对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开展全域普查,运用实地调研与建筑实测、文献整理与信息采集、卫星影像数据分析等方法,经过筛选判断,确定1118个村落为研究样本。根据文化地理学中“因子”概念,以客观反映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景观特征为基本准则,综合考虑因子的历史性、完整性、独特性与可得性,建立了包括3大类、13小类的因子体系,涉及村落空间地理与行政区位、自然环境要素、物质环境要素、非物质环境要素四个方面的内容。借鉴类型学分类方法对所有因子进行细化分类,建立因子属性数据库,为文化景观的呈现与诠释提供基础。揭示了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因子的分布特征与规律,确定14组因子具有相关性,并对其进行详细阐述。广西传统村落分布总体上表现出“东北多、西南少”的特点;村落地理环境以山地为多,平原丘陵其次,多在低海拔区域,以微坡地形为主,坡向均质,靠近低等级河流分布;民居类型以单幢最多、堂厢其次、从厝较少,其中,中堂侧房型占单幢类民居比例最高,分布最广泛,堂厢类民居分布于东北部与中东部地区,数量相当,交杂现象显着,从厝类民居则集聚于桂东南地区;布局形态以集中型、沿等高线阶梯布局型为主;水塘集中于东部与南部,水柜均处于西北部;村落规模以2-5公顷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建村年代以清时期最多,明次之;民族以汉族最多,壮、瑶、苗、侗族依次减少;语言以汉、壮语最多,侗、瑶、布努语次之。运用SPSS技术,进一步对两两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有14组因子共存程度较高,多角度诠释了村落文化景观的共性与差异性。科学划定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区、文化亚区,以区域及个案相结合的方式详细阐释了各区文化景观特征,系统呈现了村落与民居文化的多样性。首先根据文化区划的原则与方法,以民居类型为主导因子,借鉴居住领域性理论,初步判断宏观层面文化区大致范围,再结合多因子叠合法、历史地理法,考虑自然地物与行政区划的影响,确定文化区具体边界,形成开放型、围合型及兼容型3大文化区。其次,在3大文化区内,分别将民居类型与村落布局、民族、语言等因子进行叠加,划定12个文化亚区。研究从区域层面详细阐明了每个文化区、文化亚区的文化景观特征,并通过典型案例深入解读了各区域的文化景观现象。深入剖析了各文化区、文化亚区的形成与分布机制。宏观文化区的形成机制主要表现为广西东西部自然条件的差异、中央统一与地方自治的制度化差异两个方面,同时受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多民族文化融合等因素影响,文化区边界产生了历时性变化。其次,开放型文化亚区之间存在由“前后”、“发散”向“左中右”的递变关系,影响机制为土着民族的生活本能需求、中原文化影响、人口增加及生态环境改变;围合型文化亚区之间存在大家族共居向小家庭居住方式的递变关系,影响机制为行政区划与移民、经济发展与制度改变、交通要道与文化传播;兼容型文化亚区具有民居过渡性、民族融合性的特点,影响机制表现为山地向丘陵平原地貌的过渡以及汉瑶壮多民族的融合。机制剖析过程中涉及与其它地区文化景观的对比研究,通过在更大地域范围下研究各民族、民系传统村落与民居的差异性与同质性,探讨了文化传播、文化整合的影响与作用。

梁敏妍,黄翠银,张羽,罗晓玲,王华,史丽,杜尧东[2](2019)在《广东仁化县与广西容县沙田柚气候生态适应性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广东仁化县与沙田柚原产地广西容县在沙田柚种植中的农业气候相似性,分析广东仁化县种植沙田柚的生态气候条件优劣,为提升沙田柚产量和品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广西容县和广东仁化县两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2—2018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农业气候相似程度的诊断方法,对影响沙田柚生长和品质的气候生态条件进行分析;应用欧氏距离计算两县间的气候相似距离系数,分析广东仁化县种植沙田柚的生态气候条件优劣。【结果】在广东仁化县和广西容县的生态气候条件中,年极端最高气温、≥10.0℃年积温、日平均气温≥10.0℃天数两地均能很好地满足沙田柚的生长需求;年平均气温仁化县适宜沙田柚的生长,容县会出现偏高的不利影响;最热月(7月)的平均气温仁化县更适宜沙田柚生长,其中,容县会出现偏高的不利影响,仁化县则偶尔出现偏低的不利影响;年极端最低气温容县适宜沙田柚生长,仁化县会出现偏低的不利影响;最冷月(1月)的平均气温容县略优于仁化县,其中,仁化县会出现偏低的不利影响,容县则会出现偏高的不利影响。仁化县与容县间沙田柚主要生长期气候因子欧氏距离系数的均权综合系数为0.68,为3级相似。【结论】广东仁化县的生态气候条件能满足沙田柚的生长需求,可引种和驯化种植沙田柚,但在种植中要注意防御年度最低气温和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偏低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陈丹,范万新,欧善生,黄海生,傅秀红,黄树江,苏桂花,梁耀平,刘云,陈宇,杨泽湘,周小花[3](2019)在《不同光质LED灯对火龙果补光催花试验》文中研究说明选用目前广西火龙果种植基地普遍使用的3种不同光质LED补光灯对火龙果进行补光催花效果试验,调查分析不同光质补光后火龙果现蕾情况。结果表明,在相同田间管理水平下,红黄灯、黄灯及红兰灯在春季共催生三批花蕾,平均每株催花现蕾分别为13.0、13.0、11.3个,而对照区仅在第三批平均每株有0.1个花蕾。在秋季催花虽因阴天多,日照不足,但红黄光灯、黄光灯及红兰光灯仍成功平均每株催花现蕾分别为1.2、0.4、0.3个,对照区无花蕾。3种不同光质的LED灯补光,均起到显着的催花效果,其中红黄光灯效果最好,其次是黄光灯,最后是红兰灯。

彭窈,杨监斌,林雪仪[4](2019)在《清城区火龙果种植适宜性分析与区划》文中研究指明通过统计1965—2016年清城区温度、光照、降水等气候资料,认为清城区热量资源丰富、光照充足、降水资源丰沛,具备火龙果广泛种植的有利气象条件。结合气候条件和地形,对清城区进行火龙果种植适宜性区划,并针对当地常见的气象灾害(如冻害、干旱、洪涝、大风等)采取相应的防御手段,有利于本地化产业种植。

韦金霖,林金红,翟殷斌[5](2018)在《平果县石山区火龙果种植气候适应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选定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10℃活动积温、无霜日数和寒冻害程度等6个影响指标,对平果县火龙果种植生态气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平果县火龙果种植生态气候适宜区包括马头镇、新安镇、果化镇、太平镇、坡造镇、四塘镇大部区域;次适宜区包括平果县旧城镇、黎明乡、凤梧乡大部村屯;不适宜区包括太平镇东北部一带、海城乡西部一带、马头镇塘莲村、果化镇布荣村等高寒山区。

陈颜[6](2017)在《广西平果县石漠化山区火龙果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平果县是一个典型的大石山区,据2011年广西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成果统计,平果县现有岩溶面积156686.2 ha,占全县总面积63.03%。有石漠化面积64575.2 ha,占岩溶面积的41.2%。大石山区人民的生活生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经济落后的问题很突出。火龙果天生具有耐贫瘠、易生长、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效益,也有很高的经济效益,非常有利于治理石漠化和发展区域经济。平果县2003年开始在岩溶石山区果化镇布尧村的龙何屯、布午屯种植了 60亩火龙果,成效明显。通过龙何火龙果基地的示范作用,火龙果在平果县迅猛发展,从2011年在全县十二个乡镇全面铺开种植,目前,火龙果是平果种植面积最大的特色水果。现全县火龙果种植面积5.2万亩,年产量4万吨,产值将近3亿元。其中石漠化山区种植面积1.96万亩,占全县火龙果种植面积38%。火龙果产业成为大石山区的扶贫主导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平果县结合自然资源条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龙头企业,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新模式,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家庭农场,创建国家级石漠化区域火龙果种植示范区、自治区级贫困山区红色果业核心示范区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着力打造打造果化镇“十里火龙果长廊”、太平镇“万亩火龙果基地”特色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带等,实现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采取文献分析、现场调查、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利用互联网、新闻及高校期刊网等途径获取相关背景资料,借助软件等工具,对平果县火龙果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论文研究结果如下:影响平果县火龙果产业发展主要有以下问题:对火龙果产业认识不深,积极性不高;火龙果产业规模较小,竞争力薄弱;火龙果资金投入有限,技术设备水平缺乏;火龙果科技投入不足,栽培技术过于落后;营销手段落后,商品包装技术欠缺。为加快推进石漠化地区平果县火龙果产业发展步伐,助推脱贫攻坚,结合平果县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实际,借鉴火龙果产业发展成功案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如提高群众思想认识,积极投入生产;改变产业发展模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与产业扶贫有机结合;加强流通服务,促进销售渠道畅通;培育发展自主品牌,提升火龙果品牌知名度。

马改艳[7](2015)在《广西甘蔗区域产量保险精算及财政补贴研究 ——基于县级单产数据》文中研究表明农业保险作为一种有效分散和转移农业风险损失的机制,它不仅具有经济补偿的功能,而且具有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功能,它已成为国际上一种重要的非价格农业保护工具。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2004-2015年连续11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2012年底,国家鉴于甘蔗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将甘蔗种植保险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这为广西甘蔗种植保险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目前广西实行的甘蔗个人产量保险,是仅保直接物化成本的灾害补偿险,其保障程度较低,且在全区范围内实行统一费率,未体现各地风险差异,很容易诱发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鉴于此,本文提出广西要发展甘蔗区域产量保险,该保险是针对系统性风险的保险,符合保险的风险一致性要求,能有效地控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美国、加拿大和印度等国经过长期试验,均比较认可这种保险产品,因为它赔付标准客观而透明,承保的保险责任范围广,核损、理赔简单,数据易得。该保险依据特定区域多年农作物产量情况设计赔付的“触发值”,只要保险期内这一特定区域农作物产量达到赔付的“触发值”,则保险公司对该区域内的所有投保农户进行赔付,而不考虑单个投保农户是否真正因受灾而减产;反之,如果特定区域的农作物产量没有达到赔付条件,则该区域的所有投保农户都不能获得赔付,尽管局部地区的农户可能因灾而减产。为提高甘蔗区域产量保险费率的精确度,使费率能体现更小区域范围内的风险状况,本文使用广西“县级”甘蔗单产数据,就区域产量保险的风险评估、风险区划、费率厘定、保险方案设计和财政补贴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得出的研究结果能为蔗农参保、保险公司经营、政府财政补贴该款保险产品以及优化广西甘蔗产业布局提供决策依据。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分析广西甘蔗生产面临的主要灾害风险。着重分析这些灾害风险对甘蔗生长的影响,并简要分析这些灾害的时空分布、强度和范围等规律。计算各主要气象灾害与农业总产值的关联度并进行排序,结果显示:冻灾与甘蔗产量的关联度最大,其次是风雹灾、旱灾和涝灾。第二,评估基于县级单产数据的甘蔗产量风险。利用二次曲线函数拟合甘蔗单产的理论值,并根据趋势调整公式对甘蔗单产的理论值进行去趋势处理,在此基础上,使用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确定甘蔗产量风险的概率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甘蔗灾害损失风险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广西西北及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损失风险较低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桂中、桂西南地区的南宁市、崇左市的大部分县(市、区)。第三,进行广西甘蔗区域产量保险的风险区划。选取甘蔗“历年单产减产率”、“历年单产变异系数”、“灾害损失率超过某一阈值的概率”、“专业化指数”、“效率指数”、“旱涝保收面积指数”和“历年平均受灾面积指数”等共12个指标,利用聚类分析法进行风险区划,将广西甘蔗企业产量保险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区域。第四,厘定广西甘蔗区域产量保险的纯费率。主要采用APH法、经验费率法、参数法和非参数法厘定该保险在80%、90%和100%保障水平下的纯费率,并根据风险区划结果,对相关区域的纯费率进行了平滑调整。研究结果为:高风险等级区域的基础费率为3.9481%,中等风险区的基础费率为3.2323%,低风险等级区的基础费率为2.9824%。若采用广西全区推行统一费率,则为3.3876%。第五,探讨广西甘蔗区域产量保险的方案设计。主要从区域边界选择、触发值确定、赔付支付规则设计、保障比例和免赔率选择、保费估计等几个方面简要探讨了甘蔗区域产量保险的方案设计问题。第六,探讨广西甘蔗区域产量保险的财政补贴,并依据前文费率厘定的结果,估算财政补贴的大致规模,此外,对补贴资金的来源渠道及政府间的分摊比例以及补贴方式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全文研究内容,并从产品设计、数据采集、政府支持、销售渠道拓展、理赔服务水平提升等几个方面提出发展广西甘蔗区域产量保险的政策建议。

廖雪萍[8](2012)在《基于GIS技术的广西冬种马铃薯气候区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广西由于具有优越的冬季气候条件、充足的冬闲土地以及时令、区位的优势,成为我国冬季马铃薯生产第一大省区。在广西全区进行冬种马铃薯气候适宜性区划,对于充分发挥全区丰富的气候资源优势、调整种植布局、实现冬种马铃薯高产稳产、促进冬种马铃薯经济效益的提高、保障广西粮食安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马铃薯气候生态条件和广西冬季气候资源数据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和生产实际资料,选取冬种马铃薯气候区划指标因子,包括80%保证率的极端最低气温和霜日数、1-2月的平均气温、80%保证率的日平均气温≥5℃的积温、80%保证率的日平均气温≥10℃的日数、11-3月降水量;利用逐步回归统计方法建立各个区划指标的空间推算模型,空间分析模型考虑了台站经纬度、海拔高度等地理因子的影响,应用GIS技术实现区划指标的精细化,突破了传统气候区划中气象资料以点代面的局限,使区划结果比传统区划更为精细、更符合实际,更有利于指导冬种马铃薯高产稳产优质和优化布局。每个区划指标分4个等级,即最适宜、适宜、次适宜、不适宜。应用GIS技术进行区划指标的小网格推算及冬种马铃薯气候适宜区的精细划分,最后探讨了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冬种马铃薯气候适宜区划的建议。所获主要结果如下:(1)广西冬耕季农业气候资源地域分布特点:平均温度由南向北递减,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区递减;积温南多北少,河谷平原多,丘陵山区少。热量资源优势地区主要在南部,以及右江河谷一带。降水量的分布具有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特点,降水量多的地区主要在东部和东北部,而左、右江河谷地区及桂西北降水较少。日照时数的分布具有南多北少,河谷平原多,丘陵山区少的特点,光资源优势地区主要在东南部、西北部和南部沿海一带。(2)广西冬耕季农业气候资源年际变化特征:全区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平均最低气温升温比较显着。气温增高,热量资源也呈增加趋势。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增幅最大主要在桂东和桂南,平均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10℃日数增幅最大主要在桂西和桂北。降水量呈微弱增多趋势,增幅明显的区域主要在桂东和桂西南,沿海、桂西北及河池市东部的降水量减少。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减幅最大主要在横县、南宁、来宾和玉林等地。(3)广西冬种马铃薯最适宜的地区以沿海地区、桂东南及南宁市的部分县市为主,可发展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主产区,充分发挥该区冬季的气候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马铃薯的经济效益。适宜区以桂东南、桂西南地区为主,宜推广抗寒品种进行适度规模种植,同时需加强防寒防冻、保水和灌溉措施,确保马铃薯稳产高产。次适宜区以桂西南和河池市及右江河谷的部分县(区)为主,该区冬种马铃薯风险大,可零星种植抗寒、抗旱性强的马铃薯品种。不适宜区以桂中以北大部地区、百色市高寒山区为主。(4)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30年广西冬种马铃薯种植气候最适宜区、适宜区和次适宜区有较为明显的向北迁移、向低纬高海拔地区迁移之动态变化趋势,并且面积也在逐渐增加;而不适宜区面积大幅度减少。因此,应调整冬种马铃薯的布局,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优化和调整马铃薯生产基地的种植规划。

杨之湜[9](2012)在《砂糖橘在广西不同气候区适应性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对广西16个县(市、区)的砂糖橘进行了丰产性以及果实品质分析,并以各县(市、区)气象资料为基础,对影响砂糖橘的温度气象因子作了分析。同时,结合广西省气候特点,以温度作为主导性指标,在广西对砂糖橘进行生态适应性区划。结果为:1、砂糖橘在各地表现产量稳定,4年生植株平均单产在19~25kg之间,其果实平均种子数、果实形状、果汁含量相互之间差异不显着;果实品质在全州、南丹、乐业、金秀、东兴地区表现不佳,主要体现为果实外观粗糙或光洁度下降,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含量下降,总酸含量增高,果实风味偏淡,极端出现果皮异常增厚,维生素含量增加,果肉不化渣以及风味偏酸现象。2、砂糖橘在极端气温<-5℃或年平均温度≤17.7℃且≥10℃活动积温≤5295℃或年平均气温≥22.6℃且≥10℃积温≥8012℃地区果实综合品质下降;在年平均温度19.5~20.7℃且≥10℃有效积温6072~6707℃地区,出现果皮增厚、总酸含量增高、糖酸比降低现象,但果实仍表现清甜、脆嫩、化渣;在年平均温度21.1~22.2℃且≥10℃有效积温7000-7650℃地区,果实综合品质优。3、以各气候区的年平均温度、≥10℃活动积温作为生态适应性划分指标并结合果实综合品质分析结果对砂糖橘进行生态适应性区划,方案如下:最适宜区:南宁、崇左、钦州、贵港、玉林市及各县;防城港、梧州市区;岑溪、藤县、苍梧、平果、靖西、德保、那坡、上思县(市)及合浦县大部;田林、巴马、都安、大化、武宣县南部。适宜区:贺州、柳州、来宾、百色、河池市区;钟山、昭平、蒙山、平乐、荔浦、鹿寨、柳城、柳江、合山、象州、忻城、田东、田阳、隆林、西林、凌云、宜州、东兰、凤山县(市)及田林、巴马、都安、大化、武宣县北部;恭城、天峨、环江县南部。次适宜区:桂林市区;龙胜、灵川、临桂、永福、阳朔、三江、融安、融水、富川、罗城县及恭城、天峨、环江县北部。不适宜区:北海、东兴市;资源、全州、兴安、灌阳、金秀、乐业、南丹及合浦县山口镇。

梁理新,尹小玉,黄国宗[10](2007)在《广西平果城区近50年气候变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平果县城区1958~2006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雨量、日照时数、低云量等气象要素和邻近的隆安、田东两县部分气温资料,通过线性趋势、滑动平均、年代际统计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平果城区近50年来气候变化特点为气温呈明显上升、降水和日照时数呈略减少趋势。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气温增幅更加显着,平均最低气温增幅明显高于平均最高气温;但各季增温幅度差异较大,对气候变暖贡献最大的是秋季,冬季次之,夏季增幅不明显,春季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甚至有弱的下降趋势。同时,通过对比分析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平果县城区气温增幅整体上比邻近的隆安、田东两县高出0.4℃~0.6℃,说明城区热岛效应正在显着加强,已经对城区气候环境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广西平果县农业气候区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平果县农业气候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化与全球化语境下本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诉求
        1.1.2 多民族交汇下传统文化及其物质载体的挖掘与保护需求
        1.1.3 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理论与方法有待完善
    1.2 研究问题
        1.2.1 地域分布差异未能真实反映传统村落的留存情况
        1.2.2 既有定性研究未能细致呈现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特质
        1.2.3 静态个案描述未能系统诠释传统村落与民居形成机制
        1.2.4 总体评价
    1.3 研究对象与理论基础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对象
        1.3.3 理论基础与方法架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意义
        1.5.1 拓宽研究样本对填补村落分布空白区具有现实意义
        1.5.2 构建理论体系将提升传统村落与民居研究的科学性
        1.5.3 形成文化区划对村落多样性保护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1.5.4 展示民族文化为世界提供中国农耕文明的创造智慧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传统村落与民居相关研究
        2.1.1 国外乡土建筑与乡土聚落研究
        2.1.2 我国传统民居相关研究简述
        2.1.3 我国传统村落相关研究简述
    2.2 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相关研究
        2.2.1 早期以干栏形式的民居建筑研究为主
        2.2.2 上世纪末突出民族性与地域性民居建筑探索
        2.2.3 新世纪以来多学科交叉运用拓宽了研究广度
        2.2.4 近期突出传统村落与民居的特征与机制探讨
    2.3 既有研究反映的特点与问题
        2.3.1 区域上差异大,亟需挖掘非典型村落与民居
        2.3.2 理论上缺支撑,未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框架
        2.3.3 对象上较孤立,未将村落与民居有机结合
        2.3.4 方法上定性多,难以落实全样本的具体属性
    2.4 传统村落及民居与文化地理学相结合的新探索
        2.4.1 持续关注村落及民居文化区划问题
        2.4.2 大数据背景下谱系类研究的新进展
        2.4.3 本文的研究基础与拓展之处
第三章 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的生成背景
    3.1 广西传统村落生成的自然地理背景
        3.1.1 气候特征:热量丰裕,雨水充沛
        3.1.2 地形地貌:土山石山多,丘陵平原少
        3.1.3 河流水系:河网密度大,地下河发达
    3.2 先秦时期广西古代文明产生及原始聚落形成
        3.2.1 经济生产方式
        3.2.2 社会组织形态
        3.2.3 原始崇拜意识
        3.2.4 聚落与住屋的形成与演变
    3.3 秦统一至民国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及村落形成与分布
        3.3.1 秦与南越国:原有方国基础上开启封建统治
        3.3.2 两汉至隋:以其故俗治,汉于治所土着广泛分布
        3.3.3 唐宋时期:完善羁縻制度,族群分化与迁徙
        3.3.4 元明时期:推行土司制度,多民族形态形成
        3.3.5 清至民国:实行改土归流,汉文化影响显着
    3.4 广西传统村落的多元文化特质
        3.4.1 基于地理与区位环境形成的文化多元性
        3.4.2 基于族群分化与迁徙形成的文化多元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数据库构建
    4.1 传统村落样本选取与因子体系构建
        4.1.1 样本选定
        4.1.2 因子体系构建
        4.1.3 因子属性来源
    4.2 传统村落自然环境要素因子解析
        4.2.1 地形地貌
        4.2.2 坡度坡向
        4.2.3 河流水系
    4.3 传统村落物质环境要素因子解析
        4.3.1 传统民居
        4.3.2 村落布局
        4.3.3 历史环境
        4.3.4 村落规模
    4.4 传统村落非物质环境要素因子解析
        4.4.1 建村年代
        4.4.2 世居民族
        4.4.3 语言与民系
    4.5 传统村落与民居数据库建立
        4.5.1 数据库建立的技术路线
        4.5.2 数据库内容及表达方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因子分布规律
    5.1 传统村落整体分布特征
        5.1.1 传统村落分布形式的判断
        5.1.2 传统村落分布密度与集聚特征
    5.2 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因子属性分布特征
        5.2.1 自然环境要素因子属性分布
        5.2.2 物质环境要素因子属性分布
        5.2.3 非物质环境要素因子属性分布
    5.3 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因子相关性分析
        5.3.1 民居类型与村落布局相关性分析
        5.3.2 村落布局与其它因子相关性分析
        5.3.3 民居类型与其它因子相关性分析
        5.3.4 其它因子之间相关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区划与文化景观
    6.1 文化区概念、原则与方法
        6.1.1 文化区概念与划分原则
        6.1.2 文化区划分方法与步骤
    6.2 宏观文化区划与文化景观
        6.2.1 宏观文化区的划分与结论
        6.2.2 开放型文化区文化景观特征
        6.2.3 围合型文化区文化景观特征
        6.2.4 兼容型文化区文化景观特征
    6.3 开放型文化区亚区的划分与文化景观
        6.3.1 文化亚区的划分与结论
        6.3.2 多民族+沿等高线布局+前堂后寝型文化亚区
        6.3.3 侗苗族+沿等高线布局+前廊火塘型文化亚区
        6.3.4 瑶壮族+内凹圈层布局+前寝后堂型文化亚区
        6.3.5 多民族+沿等高线布局+中堂后房型文化亚区
        6.3.6 壮族+横排布局+前堂后寝型文化亚区
        6.3.7 壮族+集中与横排布局+中堂后厨与中堂侧房型文化亚区
    6.4 围合型文化区亚区的划分与文化景观
        6.4.1 文化亚区的划分与结论
        6.4.2 湘赣系+集中与密集布局+堂厢与从厝型文化亚区
        6.4.3 多族系+集中与组团布局+单幢、堂厢及从厝型文化亚区
        6.4.4 勾漏系+纵列与组团布局+堂厢与从厝型文化亚区
        6.4.5 钦廉与客家系+块状拼合与密集布局+从厝型文化亚区
    6.5 兼容型文化区亚区的划分与文化景观
        6.5.1 文化亚区的划分与结论
        6.5.2 多民族+集中与沿等高线布局+单幢与堂厢型文化亚区
        6.5.3 壮族+集中布局+单幢与堂厢型文化亚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区划影响机制
    7.1 宏观文化区划的影响机制
        7.1.1 自然环境差异奠定宏观文化区划的基本构架
        7.1.2 资源禀赋不同导致制度分化与文化景观差异
        7.1.3 经济技术发展促使文化区边界产生历时性变化
    7.2 开放型文化区各亚区之间的关联与影响机制
        7.2.1 文化亚区之间的内在联系
        7.2.2 居住本能需求致使多个亚区呈“前后”序列特点
        7.2.3 汉文化影响促使中堂后房亚区呈“发散”序列特点
        7.2.4 人口增长导致中堂后厨与中堂侧房亚区呈“左中右”序列特点
    7.3 围合型文化区各亚区之间的关联与影响机制
        7.3.1 文化亚区之间的内在联系
        7.3.2 行政区划导致湘赣、钦廉与客家系亚区大家族聚居特征显着
        7.3.3 经济发展与制度改变促使勾漏系亚区以小家庭居住方式为主
        7.3.4 交通要道与文化传播致使多族系亚区居住方式趋于多元
    7.4 兼容型文化区各亚区之间的关联与影响机制
        7.4.1 文化亚区之间的共性与差异
        7.4.2 大瑶山环境促使汉壮瑶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亚区形成
        7.4.3 山地向平原过渡促进汉壮民族相互影响与亚区形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
    8.1 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语

(2)广东仁化县与广西容县沙田柚气候生态适应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地生态气候条件对比分析结果
        2.1.2 1月平均气温
        2.1.3 7月平均气温
        2.1.4 年极端最低气温
        2.1.5 年极端最高气温
        2.1.6 日平均气温≥10.0℃年积温
        2.1.7 日平均气温≥10.0℃天数
    2.2 两地农业气候相似性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种植沙田柚适宜的气候条件指标
    3.2 广东仁化县气温适宜条件特征
    3.3 农业气候相似程度诊断方法的应用
    3.4 掌握气候资源,趋利避害气候生态适应条件,提升沙田柚产量和品质
4 结论

(3)不同光质LED灯对火龙果补光催花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点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
        1.3.2 补光时间
        1.3.3 试验观测
    1.4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结果
        2.1.1 春季补光第一批现蕾差异性分析
        2.1.2 春季补光第二批现蕾差异性分析
        2.1.3 春季补光第三批现蕾差异性分析
        2.1.4 秋季补光独一批现蕾差异性分析
        2.1.5 秋季补光现蕾量少原因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4)清城区火龙果种植适宜性分析与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清城区火龙果种植的气候背景
    2.1 温度
        2.1.1 总体状况。
        2.1.2 各地火龙果生长温度条件。
    2.2 光照
    2.3 水分
3 火龙果种植适宜性
4 火龙果种植中的气象灾害和生产对策
    4.1 高温热浪和低温冻害
    4.2 涝害和干旱
    4.3 大风、台风
5 小结与建议

(5)平果县石山区火龙果种植气候适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火龙果生长土壤条件
2 平果县火龙果生长气候条件
    2.1 温度
    2.2 降雨量
    2.3 光照
3 火龙果气候生态适应性区划指标
4 平果县火龙果种植生态气候区划
    4.1 生态气候适宜区
    4.2 生态气候次适宜区
    4.3 生态气候不适宜区
5 结语

(6)广西平果县石漠化山区火龙果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外石漠化研究现状
        1.1.1 国外在治理石漠化方面的研究
        1.1.2 国内在治理石漠化方面的研究
    1.2 我国火龙果的发展现状、前景及存在问题
        1.2.1 我国火龙果的发展现状
        1.2.2 火龙果的开发前景
        1.2.3 我国火龙果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3 石漠化治理与火龙果种植的关系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路线与方法
    2.2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2.2.1 研究区选择的原则和依据
        2.2.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2.2.3 研究品种的选择
    2.3 资料数据获取
        2.3.1 自然条件数据
        2.3.2 资源状况数据
        2.3.3 社会经济数据
3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生态产业发展-平果模式
    3.1 平果模式简介
    3.2 平果火龙果产业打造模式
        3.2.1 打造纯石山区火龙果种植示范基地
        3.2.2 打造山坡与平地相结合的示范基地
        3.2.3 打造纯平地示范基地
        3.2.4 打造霸王花品改示范基地
    3.3 平果火龙果产业组织“五大形式”
        3.3.1 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力量
        3.3.2 发挥能人、党员示范带动
        3.3.3 强化技能培训
        3.3.4 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带动
        3.3.5 创新发展模式
    3.4 平果县火龙果产业资金“四大整合”
        3.4.1 整合基础设施资金
        3.4.2 整合培训资金
        3.4.3 整合金融信贷资金
        3.4.4 整合部门帮扶资金
    3.5 平果县火龙果产业建设实施“四大保障”
        3.5.1 机构保障
        3.5.2 政策保障
        3.5.3 技术保障
        3.5.4 制度保障
    3.6 平果县火龙果产业典型代表
        3.6.1 果化镇“十里火龙果长廊”
        3.6.2 太平镇“万亩火龙果基地”
        3.6.3 平果县坡南村火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
        3.6.4 平果县果化镇那吉村明和火龙果基地
    3.7 火龙果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的关系
    3.8 借鉴火龙果产业发展典型案例
        3.8.1 贵州罗甸县火龙果产业的发展
        3.8.2 海南琼海市火龙果产业的发展
        3.8.3 广西火龙果生产龙头企业的发展
4 平果县火龙果产业存在的问题
    4.1 对火龙果产业认识不深,积极性不高
    4.2 火龙果产业规模较小,竞争力薄弱
    4.3 火龙果产业资金投入有限,技术设备水平缺乏
    4.4 火龙果科技投入不足,栽培技术过于落后
    4.5 宣传方式单一,商品包装技术欠缺
5 关于加快平果县火龙果产业发展的对策
    5.1 提高群众思想认识,积极投入生产
    5.2 改变产业发展模式,提高产品附加值
    5.3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与产业扶贫有机结合
    5.4 加强流通服务,促进销售渠道畅通
    5.5 培育发展自主品牌,提升火龙果品牌知名度
6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广西甘蔗区域产量保险精算及财政补贴研究 ——基于县级单产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文献述评
        1.2.1 农作物区域产量保险的概念与优劣势
        1.2.2 农作物区域产量保险的风险评估与区划
        1.2.3 农作物区域产量保险费率精算
        1.2.4 农作物区域产量保险的方案设计
        1.2.5 农作物区域产量保险的财政补贴
        1.2.6 广西甘蔗产量保险研究
        1.2.7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本研究的启发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作物区域产量保险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作物区域产量保险的相关概念
        2.1.2 农作物产量风险
        2.1.3 农作物保险区划与农业区划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农作物区域产量保险费率精算的理论基础
        2.2.2 财政补贴理论
第三章 广西甘蔗区域产量保险的适用性
    3.1 广西现行甘蔗种植保险面临的发展困境
    3.2 甘蔗区域产量保险的优势
    3.3 广西甘蔗区域产量保险的适用性
        3.3.1 有利条件
        3.3.2 不利条件
第四章 广西甘蔗生产的主要风险及其影响
    4.1 广西甘蔗生产概况
    4.2 广西甘蔗生产面临的主要风险
        4.2.1 自然风险
        4.2.2 经济社会风险
        4.2.3 技术风险
    4.3 广西自然灾害对甘蔗产量的影响
第五章 广西甘蔗灾害损失风险评估
    5.1 农作物产量风险分布估计的步骤
        5.1.1 农作物单产趋势模型的构建
        5.1.2 农作物单产趋势调整
        5.1.3 农作物产量风险的概率密度估计
    5.2 广西甘蔗单产风险评估的实证
        5.2.1 数据来源及整理
        5.2.2 甘蔗单产预期值的估计
        5.2.3 甘蔗单产趋势调整
        5.2.4 甘蔗单产风险分布模型的确定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西甘蔗区域产量保险风险区划
    6.1 农作物保险风险区划的理论基础
    6.2 农作物区域产量保险风险区划的方法
    6.3 广西甘蔗区域产量保险风险区划的实证
        6.3.1 减产率的确定
        6.3.2 各指标值的计算
        6.3.3 区划结果及其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广西甘蔗区域产量保险的费率厘定
    7.1 农作物区域产量保险费率厘定的原理
    7.2 农作物区域产量保险费率厘定的方法
        7.2.1 实际生产历史法
        7.2.2 经验费率法
        7.2.3 参数法
        7.2.4 非参数法
    7.3 广西甘蔗区域产量保险纯费率厘定的实证
        7.3.1 基于基于APH法的纯费率
        7.3.2 基于经验费率法的纯费率
        7.3.3 参数法的纯费率厘定
        7.3.4 基于非参数法的纯费率
        7.3.5 基于风险区划的费率调整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广西甘蔗区域产量保险的方案设计
    8.1 甘蔗区域产量保险的区域边界选择
    8.2 甘蔗区域产量保险的触发值
    8.3 甘蔗区域产量保险的赔付原则及保额
    8.4 甘蔗区域产量保险的保障水平、免赔率与投保比例
    8.5 甘蔗区域产量保险的保费
第九章 广西甘蔗区域产量保险财政补贴的讨论
    9.1 补贴额的测算
        9.1.1 基于期望效用理论的补贴额测算
        9.1.2 实际测算
    9.2 补贴资金的来源及政府间分摊比例
        9.2.1 资金来源
        9.2.2 分摊比例
    9.3 补贴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10.1 研究总结
        10.1.1 广西甘蔗生产风险评估
        10.1.2 广西甘蔗区域产量保险区划
        10.1.3 广西甘蔗区域产量保险的费率厘定
        10.1.4 广西甘蔗区域产量保险的方案设计
        10.1.5 广西区域甘蔗产量保险的财政补贴
    10.2 发展广西甘蔗区域产量保险的建议
        10.2.1 加大产品研发力度
        10.2.2 注重数据采集
        10.2.3 政府应提供制度与资金支持
        10.2.4 拓展销售渠道
        10.2.5 提高理赔服务水平
        10.2.6 按风险区划布局甘蔗生产
    10.3 进一步研究展望
        10.3.1 甘蔗产量风险评估
        10.3.2 甘蔗区域产量保险的风险区划
        10.3.3 甘蔗区域产量保险费率厘定
        10.3.4 甘蔗区域产量保险的方案设计
        10.3.5 甘蔗区域产量保险的财政补贴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研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8)基于GIS技术的广西冬种马铃薯气候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区概况
        1.1.2 广西冬种马铃薯历史沿革、现状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农业气候区划研究进展
        1.3.2 基于GIS的农业气候区划研究进展
        1.3.3 马铃薯气候区划研究进展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应用数据
        2.1.1 气象数据
        2.1.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2.2 研究方法
        2.2.1 气象数据分析方法
        2.2.2 气候区划指标确定及气候适宜区的划分方法
        2.2.3 空间分析模型的建立
        2.2.4 冬种马铃薯专题区划图制作
3 马铃薯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3.1 马铃薯与热量条件的关系
    3.2 马铃薯与水分条件的关系
    3.3 马铃薯与光照条件的关系
    3.4 影响马铃薯生长发育的主要气象灾害
        3.4.1 寒害和冻害
        3.4.2 干旱
        3.4.3 连阴雨
4 结果与分析
    4.1 广西冬耕季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特征分析
        4.1.1 广西冬耕季农业气候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4.1.1.1 热量资源分布特征
        4.1.1.2 水分资源分布特征
        4.1.1.3 光资源分布特征
        4.1.2 广西冬耕季农业气候资源时间变化特征
        4.1.2.1 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
        4.1.2.2 水分资源的变化特征
        4.1.2.3 光资源的变化特征
    4.2 广西冬种马铃薯主产地气候适宜性分析
        4.2.1 热量条件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
        4.2.2 水分条件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
        4.2.3 光照条件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
    4.3 基于GIS技术的广西冬种马铃薯气候区划
        4.3.1 广西冬种马铃薯气候区划指标的确定
        4.3.2 区划指标的空间分析模型建立
        4.3.3 区划指标的小网格推算及专题图制作
        4.3.4 区划结果分析
    4.4 未来气候变化对广西冬种马铃薯区划的影响及建议
        4.4.1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广西冬季气候资源预估
        4.4.2 未来气候变化对广西冬种马铃薯区划的影响
        4.4.3 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广西冬种马铃薯优化布局的建议
5 全文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砂糖橘在广西不同气候区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述
        1.1.1 国内砂糖橘产业发展情况
        1.1.2 广西砂糖橘产业发展情况
        1.1.3 广西砂糖橘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气候适应性关系
    1.2 砂糖橘气候适应性研究进展
        1.2.1 气候因素对砂糖橘生长影响研究
        1.2.2 土壤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对砂糖橘生长影响研究
    1.3 我国柑橘区划研究进展
        1.3.1 我国柑橘区划研究
        1.3.2 广西柑橘区划情况
    1.4 广西气候区划
        1.4.1 广西气候分区研究进展
        1.4.2 广西气候特点
        1.4.3 广西气候带区划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分析方法
        2.2.1 实验室分析
        2.2.1.1 果实外观及品质的综合描述
        2.2.1.2 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固酸比、总酸、总糖含量测定
        2.2.1.3 果实的其它指数测定
        2.2.2 砂糖橘气候区划
    2.3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植株丰产性分析
    3.2 果实外观及口感综合评价分析
    3.3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检测结果分析
    3.4 总糖检测结果分析
    3.5 总酸检测结果分析
    3.6 糖酸比结果分析
    3.7 维生素C检测结果分析
    3.8 平均单果重称量结果分析
    3.9 果皮厚度测量结果分析
    3.10 可食率测定结果分析
    3.11 平均种子数测定
    3.12 砂糖橘生态气候区划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同气候区砂糖橘丰产性表现
        4.1.2 不同气候区砂糖橘果实外观与内在品质表现
        4.1.3 砂糖橘果实品质与气温关系
        4.1.4 砂糖橘生态适应性区划
        4.1.5 广西砂糖橘区域发展建议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广西平果县农业气候区划(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研究[D]. 冀晶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2]广东仁化县与广西容县沙田柚气候生态适应性比较[J]. 梁敏妍,黄翠银,张羽,罗晓玲,王华,史丽,杜尧东. 南方农业学报, 2019(11)
  • [3]不同光质LED灯对火龙果补光催花试验[J]. 陈丹,范万新,欧善生,黄海生,傅秀红,黄树江,苏桂花,梁耀平,刘云,陈宇,杨泽湘,周小花.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9(02)
  • [4]清城区火龙果种植适宜性分析与区划[J]. 彭窈,杨监斌,林雪仪. 安徽农业科学, 2019(03)
  • [5]平果县石山区火龙果种植气候适应性分析[J]. 韦金霖,林金红,翟殷斌.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8(01)
  • [6]广西平果县石漠化山区火龙果产业发展研究[D]. 陈颜. 广西大学, 2017(06)
  • [7]广西甘蔗区域产量保险精算及财政补贴研究 ——基于县级单产数据[D]. 马改艳.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 [8]基于GIS技术的广西冬种马铃薯气候区划研究[D]. 廖雪萍. 广西大学, 2012(04)
  • [9]砂糖橘在广西不同气候区适应性研究[D]. 杨之湜. 广西大学, 2012(03)
  • [10]广西平果城区近50年气候变化分析[J]. 梁理新,尹小玉,黄国宗.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7(S1)

标签:;  ;  ;  ;  ;  

广西平果县农业气候区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