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方利福平微丸胶囊中利福平在犬体内的生物利用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振东[1](2019)在《胡椒碱与姜黄素胃漂浮微球联合给药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内外如今对于姜黄素与胡椒碱单独成药或者联合用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固体分散体、环糊精包合物、复方自微乳等方面。研究表明这些单一剂型的给药方式可提高制剂中姜黄素的体外稳定性,但对其体内稳定性和药效作用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尤其是对于药物的定向给药方面,没有考虑到两种药物的自身理化性质。本研究联系胡椒碱可在生物体内竞争性结合生物酶,以减少酶对于姜黄素分解的特点,得出两者可以联合用药的潜在价值。最后探究将制得的胃中空缓释微球和胡椒碱-环糊精包合物以一定的形式配伍成药,以达到增加两个天然药物的溶解度、溶出速率和生物利用度,提高配伍用药疗效。改进对中药资源的利用模式,为制备中药新剂型、提高中药在药品市场的竞争力提供了新的动力。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简单介绍了国内外天然药物研究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我国天然药物研究存在的问题、姜黄素的药理特性、胡椒碱的药理特性、姜黄素与胡椒碱联合给药的优势和研究进展等内容。2.采用适当的技术将姜黄素与合适的药用可接受的载体材料以及药用可接受的亲水性乳化剂聚乙烯醇水溶液,应用胃漂浮微球新技术将姜黄素制成胃漂浮微球,可使姜黄素较长时间停留胃部并缓慢释放,既增加药物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又避免峰谷效应,还可有效提高局部药效,方便患者给药,提高依从性。3.选取目标分子胡椒碱与化学修饰的β-环糊精(乙二胺-β-环糊精)进行包合试验,考察了乙二胺-β-环糊精对胡椒碱分子的包合作用及药物的体外释放度,验证了乙二胺-β-环糊精对胡椒碱在水相中的特异性包合作用,有效提高胡椒碱稳定性和溶解性,为探究姜黄素胃漂浮微球和胡椒碱/环糊精包合物的联合用药研究奠定基础。4.在分子模拟软件的辅助作用下模拟环糊精衍生物与胡椒碱的包合模式,分子模拟研究所得理论包合模式结合环糊精衍生物与胡椒碱所形成包合物的实验结果,从理论和实验两个角度丰富既得的研究成果。5.将对构建姜黄素/胡椒碱联合给药输送系统的可行性进行探究,结合国内外最新的文献报道,以新开发出的最新给药技术及给药剂型作为参考,为姜黄素胃漂浮微球和胡椒碱/环糊精包合物的联合给药输送系统的开发提供借鉴和研究思路。最后探究将制得的胃中空缓释微球和胡椒碱-环糊精包合物以一定的形式配伍成药,以达到增加两个天然药物的溶解度、溶出速率和生物利用度,提高配伍用药疗效。改进对中药资源的利用模式,为制备中药新剂型、提高中药在药品市场的竞争力提供了新的动力。
葛少波[2](2014)在《肝尔舒缓释胶囊的药效学及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肝尔舒组方是由《伤寒论》中的四逆散、茵陈蒿汤和《内外伤辨惑论》中的枳术丸三个经典古方化裁而成,曾作为院内制剂(合剂)在临床上使用二十余年,处方组成合理、保肝降酶疗效佳,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该方具有疏肝健脾、清化湿热之效,对急慢性肝炎、肝郁脾虚、湿热雍结证具有十分显着的治疗作用。由于合剂存在久置易变质、携带不方便等缺点,另外慢性肝炎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无论从剂型还是口感上对于患者来说都不易接受。本课题通过富集纯化肝尔舒的有效部位群,将其开发成缓释胶囊,具有给药次数少、给药间隔时间长、病人的依从性好等优势,有着很强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肝尔舒缓释胶囊属于六类中药新药,是由总黄酮、总皂苷、总生物碱和总有机酸共四个有效部位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前期工作中已经完成各有效部位富集纯化、药效部位筛选及成型工艺的优化工作。本论文按照六类新药的要求,首先对肝尔舒的药效学进行了较系统的实验研究,同时也对该制剂的体内和体外释放特性做了相关评价,并初步完成了该制剂的质量标准研究和稳定性考察,对确保该制剂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提供充足保证。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药效学研究 观察肝尔舒对多种肝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同时考察药物对机体免疫功能和胆汁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肝尔舒对四氯化碳所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表现出较好的保护作用,可明显降低血清ALT、AST活性和MDA含量,升高GSH-Px活性,还可降低肝脏指数和病理学评分;对四氯化碳所致慢性肝损伤大鼠也可降低肝脏指数、血清ALT和AST活性,显着升高A、A/G、SOD、GSH-Px,同时降低肝组织MDA含量,此外还可显着降低慢性肝损伤的病理学评分;在免疫性肝损伤大鼠中可见药物能降低肝脏指数、血清ALT和AST,升高A和A/G,并降低免疫学肝损伤病理评分;在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影响的实验中,未见到肝尔舒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有显着性影响。根据以上结果推测肝尔舒的肝损伤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抗氧化损伤途径而发挥的,而非免疫调节途径。因此该药物更加适宜于扭转肝病患者的肝功能异常,起到降酶保肝的对症治疗作用。此外,肝尔舒对大鼠有短暂的促进胆汁生成和排泄的作用,进而调节代谢,保护肝脏功能,也表明有利于胆石症、胆囊炎的辅助治疗。2.缓释评价研究 体外释放特性的评价采用桨法,在温度为37±0.5℃、转速为75r·min-1、释放介质为蒸馏水的条件下,分别以单体有效成分柚皮苷和有效部位总黄酮为指标,比较普通胶囊与缓释胶囊的体外释放情况并探讨缓释胶囊的释药机制。结果显示,普通胶囊中总黄酮和柚皮苷的累积释放均在1h达到90%以上,而在缓释胶囊中,所选两个指标的释放均较为平缓,在12h的累积释药百分率均达到90%以上,符合缓释要求。同时对其释药模式考察,初步判断该制剂释放机制为扩散和骨架溶蚀协同作用。体内评价采用的是血药浓度法,以柚皮素为指标,测定缓释胶囊与普通胶囊在Beagle犬体内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通过比较普通胶囊与缓释胶囊的半衰期、达峰浓度、体内滞留时间、表观分布容积等药动学参数,证明缓释胶囊半衰期延长2.4h,体内滞留时间延长,Cmax减小,Tmax延长,进而初步评价了肝尔舒缓释胶囊的体内缓释特性。3.质量标准研究 采用TLC法对肝尔舒缓释胶囊中所含垂盆草、枳壳、白芍、延胡索、茵陈5味药进行了鉴别,多次试验显示重现性良好。在含量测定中,以HPLC法测定槲皮素、山柰素、异鼠李素、柚皮苷、橙皮苷、甘草酸和没食子酸的含量,所有方法合理可行,重现性好。同时,按现行药典有关规定,对本品的水分、粒度分布、装量差异、释放度等检查进行检查,均符合规定。最后初步建立了肝尔舒缓释胶囊的质量标准草案。4.初步稳定性考察 按《中药、天然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有关规定,采用加速试验和室温留样观察法,连续6个月考察其性状、薄层鉴别、水分、粒度分布、体外释放度、有效成分含量、微生物限度等指标,结果表明本品质量基本稳定。据稳定性考察结果,暂定本品有效期为24个月。
王爱凤[3](2013)在《复方利福平双释放胶囊在中国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拟通过随机、自身交叉对照设计法,研究抗结核的固定剂量复合制剂复方利福平双释放胶囊(受试制剂)与市售制剂(参比制剂)中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盐酸乙胺丁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以评价复方利福平双释放胶囊药代动力学特性及与参比制剂是否生物等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改善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减少耐药性的发生。方法招募20例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例。观察组服用12粒复方利福平双释放胶囊,对照组服用参比制剂,1周后自身交叉服用另1种制剂。单剂量组于服药前采空白血,服药后0.33、0.67、1、1.5、2、2.5、3、3.5、4、4.5、5、6、8、12、15、24和48h,各采集静脉血4mL,置肝素试管中,轻轻摇匀,立即离心,分取血浆,置-30℃冰箱保存;于服药后0-2、2-4、4-6、6-8、8-10、10-12、12-24、24-36、36-48h留尿,测量体积后,取50mL,置-30℃冰箱保存。多剂量组于服药前采空白血,连续给药六天后采集血浆样品和尿液,采血点及尿液收集时间同单剂量组,各剂量组生物样品均于测定前自然解冻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根据FDA生物样品分析方法学指南,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测定利福平、异烟肼和吡嗪酰胺的血药浓度,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UV)测定乙胺丁醇的尿药浓度,考察复方利福平双释放胶囊中各组分在健康人血浆样品的方法学特异性、精密度、准确度、线性、定量下限、生物基质效应、稳定性和回收率等。所测得的数据经3P9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采用非房室模型法评估各项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本试验研究建立了人血浆中复方利福平双释放胶囊中各组分含量测定的定量分析方法,并进行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及生物等效性评价。HPLC法测定人血浆中利福平的浓度,定量下限为0.24mg/L,线性范围为0.24-63.29mg/L。HPLC法测定人血浆中异烟肼的浓度,定量下限为0.257mg/L,线性范围为0.257-32.64mg/L。HPLC法测定人血浆中吡嗪酰胺的浓度,定量下限为0.32mg/L,线性范围为0.32-162.48mg/L。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人尿中的盐酸乙胺丁醇,定量下限为25.02mg/L,线性范围为25.02-500.40mg/L。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单剂量组结果:复方利福平双释放胶囊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实测利福平的Tmax分别为(4.15±0.80)和(2.03±0.73)h,实测Cmax分别为(10.83±1.47)和(10.94±1.82)mg/L,梯形法算得AUCo-t分别为(89.77±15.43)和(71.78±14.01)mg-h/L, AUC0-x分别为(93.93±15.69)和(77.04±14.96) mg-h/L。以市售制剂为参比,复方利福平双释放胶囊中的利福平的生物利用度F1为(126.80±18.20)%;F2为(124.01±18.11)%,经方差分析和双单侧t检验证明,两种制剂中的利福平生物不等效,且Tmax亦有显着差异。实测异烟肼的Tmax分别为(0.77±0.51)和(0.79±0.46)h,实测Cmax分别为(4.44±1.45)和(4.22±1.42) mg/L,梯形法算得AUC0-t分别为(12.40±5.32)和(11.49±5.20) mg-h/L,AUC0-∞分别为(13.33±5.47)和(13.60±9.58) mg-h/L。以市售制剂为参比,复方利福平双释放胶囊中的异烟肼的生物利用度F1为(109.9±14.2)%;F2为(106.9±18.1)%,经方差分析和双单侧t检验证明,两种制剂中的异烟肼具有生物等效性。实测吡嗪酰胺的Tmax分别为(1.47±0.45)和(1.35±0.48)h,实测Cmax分别为(35.99±4.63)和(32.80±3.69)mg/L,梯形法算得AUCo-t分别为(555.46±76.81)和(481.70±74.03)mg·h/L,AUC0-α分别为(574.93±82.06)和(498.22±79.40)mg·h/L,以市售制剂为参比,复方利福平双释放胶囊中的吡嗪酰胺的生物利用度F1为(116.80±17.5)%,F2为(117.00±18.01)%,经方差分析和双单侧t检验证明,两种制剂中的吡嗪酰胺具有生物等效性。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实测尿中盐酸乙胺丁醇的累积排泄率分别为(68.58±21.19)%和(67.69±18.70)%,以市售制剂为参比,复方利福平双释放胶囊中的盐酸乙胺丁醇的生物利用度F为(107.60±47.0)%。多剂量组结果: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利福平的实测Tmax分别为(4.60±0.37)和(1.91±0.66)h,实测Cmax分别为(9.73±1.82)和(9.35±1.31)mg·L-1,梯形法算得AUCss分别为(51.20±7.84)和(40.16±5.97)mg·h/L,Ka分别为(0.39±0.11)和(1.52±1.83)h-1,t1/2分别为(3.91±3.21)和(2.16±0.58)h;异烟肼的实测Tmax分别为(1.00±0.30)和(0.87±0.45)h,实测Cmax分别为(4.52±1.14)和(4.12±1.05)mg/L,梯形法算得AUCss分别为(12.30±5.75)和(12.28±2.05)mg·h/L,Ka分别为(5.55±7.76)和(4.54±5.54)h-1,t1/2分别为(1.77±0.77)和(1.57±0.20)h;吡嗪酰胺的实测Tmax分别为(1.58±0.58)和(1.47±0.52)h,实测Cmax分别为(39.75±7.30)和(44.10±10.97)mg/L,Ka分别为(4.13±5.67)和(3.81±1.43)h-1,t1/2分别为(8.48±0.74)和(9.14±1.18)h;乙胺丁醇的肾排速率分别为(1.15±0.55)和(5.74±10.24)h-1。结论1.本研究建立的复方利福平双释放胶囊各组分的定量分析方法可用于固定剂量利福平的药代动力学研究。20名健康志愿者口服抗结核固定剂量复方制剂复方利福平双释放胶囊后耐受性好,可在受试者体内可达到并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所有效能指标均符合药代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的试验要求。2.本试验对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进行的药代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评价,考察AUC0-,AUC0-t,T1/2,Cmax,Tmax等多个指标。阐明复方利福平双释放胶囊在人体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药动学变化特征,并得出结论认为2种制剂中的利福平生物不等效,异烟肼、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具有生物等效性。为该药申报提供资料,为指导临床制定安全、合理的给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同类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李英,和琳琳,李思思[4](2012)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利福平胶囊中利福平的含量》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复方利福平微丸胶囊中利福平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瑞典KRomasil,ODS(5μm.4.6×150mm)。流动相:甲醇-乙腈-0.075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1.0mol/L枸椽酸溶液(30:30:26:4 V/V)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54nm,进样量:10μl。柱温(25±2)℃。结果测得平均回收率为100.4%,RDS为0.65%。结论方法稳定可靠,适合复方利福平微丸胶囊中利福平的含量测定。
王曦培[5](2009)在《复方抗结核药物配伍稳定性的研究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文中指出由利福平(Rifampicin, RIF)、异烟肼(Isoniazid, INH)、吡嗪酰胺(Pyrazinamide, PYZ)和盐酸乙胺丁醇(Ethambutol Hydrochloride, ETB)组成的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剂(Fixeddose combination formulations, FDCs)经临床实践证明可以有效的抑制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又能减少患者服药片数,提高用药顺应性。但是由于FDCs制剂中INH会加速RIF在胃酸条件下的降解,而且制剂的稳定性较差,贮存过程降解产生大量的杂质,导致FDCs中的关键性药物RIF生物利用度较单方明显下降。因此本文从原料药的杂质含量,RIF、INH、PYZ和ETB间配伍性,辅料与药物间相容性,制备工艺因素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目的在于在FDCs片剂制备整个过程中避免或降低药物与药物之间以及药物与辅料之间的相互影响,减少引入杂质的机会,控制产品质量,提高FDCs制剂稳定性,同时为避免药物在胃中酸性条件下的降解制备了复方抗结核肠溶片剂。研究中建立了高效液色谱法用于定量分析RIF、INH、PYZ三种主药及五种主要降解产物异烟酸(Isonicotinic acid,INH-acid),1,2-异烟肼(1,2-isoicotinyl hydrazine,1,2-INH),25-去乙酰基利福平(25-desacetyl rifampin,25-DR),3-甲酰基利福霉素SV(3-formyl rifamycin SV,3-FR)和醌式利福平(Rifampin qinone,RQ),采用铜离子络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抗结核药物中的ETB,上述两种方法准确、可靠、方便、快捷,方法学考察符合要求,可以满足复方抗结核药物配伍稳定性、片剂稳定性考察中含量、溶出度以及有关物质的测定。为了确保制剂稳定,避免原料药引入过多杂质或原料药性质导致制剂稳定性的下降,首先以杂质含量、药物晶型、粒度分布等为指标,筛选不同厂家生产的原料药。通过热分析试验、影响因素试验和不同pH值条件下稳定性试验考察了四种药物间的配伍性,结果表明不仅RIF与INH存在配伍禁忌,ETB、PYZ、RIF和INH四种药物之间也存在配伍禁忌,尤其在湿、热和强酸性(pH1-3)条件下,四种药物混合物的稳定性较差。为了避免药物间的直接接触引起的相互反应,以吸湿性和溶出速度为指标最终确定制粒工艺为:RIF单独干法制粒,INH-PYZ混合湿法制粒,ETB单独湿法制粒。采用热分析法和恒温加速试验进行了辅料相容性考察,结果显示硬脂酸镁和红色铝色淀与四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因此选择没有配伍禁忌的硬脂富马酸钠作为片芯润滑剂,包衣色料选择兼具遮光功能的钛白粉。分别采用丙烯酸树脂(Acryl-EZE(?)930)水系包衣液,丙烯酸树脂(Eudragit(?)L100-55)丙酮包衣液和醋酸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琥珀酸酯(AQOAT(?)AS-LG)丙酮包衣液进行包衣,分别考察了包衣材料和包衣媒介对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加速试验结果显示,Acryl-EZE(?)930包衣片和Eudragit(?)L100-55包衣片的稳定性相似,说明水系包衣不影响片剂稳定性;AQOAT(?)AS-LG包衣片的稳定性低于Eudragit(?)L100-55包衣片,说明AQOAT(?)AS-LG包衣材料不能提高制剂稳定性。室温干燥避光条件下放置4个月结果显示Acryl-EZE(?)930包衣片稳定性优于其他包衣片和市售片,说明以上配伍性和工艺筛选可以提高复方抗结核制剂的稳定性。选择稳定性最好的Acryl-EZE(?)930包衣片,以市售普通薄膜衣片为参比,进行双制剂双周期交叉试验,对RIF进行了家犬体内药动学研究。结果显示,参比制剂和受试制剂中RIF的t1/2分别(9.65±3.20)h和(10.00±0.041)h,Tmax分别为(3.50±0.84)h和(7.83±2.04)h,Cmax分别为(34.51±6.19)μg·mL-1和(32.84±6.92)μg·mL-1,AUC0-48分别为(556.43±61.62)h·μg·mL-1和(526.72±88.26)h·μg·mL-1。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中RIF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4.5±10.46)%。经生物等效性评价,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中RIF生物等效。
杨腊虎,陈唯真,于宝珠,陈立亚,赵慧芳,王子兰,刘小帅[6](2007)在《溶出度近年发表的部分文章摘要》文中认为标题:齐墩果酸滴丸的制备及其体外溶出度研究着者:唐芳;杨绍华;刘家稳;冯裕;李焕德着者单位: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药剂科410011
周刚,徐晓月,张黎莉,王继峰,李思思,王高峰[7](2006)在《复方异烟肼胶囊中利福平在犬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复方异烟肼胶囊中主要成分利福平在犬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单剂量随机自身交叉对照试验,口服给予犬复方异烟肼胶囊与普通制剂,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利福平的浓度,计算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中利福平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m ax分别为(3.8±1.7),(3.3±0.8)h;Cm ax分别为(38.8±10.9),(37.8±9.1)mg.L-1;AUC0→∞分别为(583.2±188.5),(583.7±200.9)mg.L-1;AUC0→∞分别为(605.1±197.2),(596.4±202.1)mg.h.L-1;t1/2分别为(9.5±1.5),(9.1±1.4)h;F为(102.8±17.3)%。结论:经统计学分析,两种制剂中的利福平具有生物等效性。
刘英,杨淑先,崔春英,朱琳,李思思[8](2005)在《利福平胶囊与利福平微丸胶囊的酸稳定性比较》文中认为目的:对利福平胃溶胶囊与利福平微丸胶囊的酸稳定性加以比较,从体外溶出方面说明利福平不同制剂的酸稳定性差异。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与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同时测定利福平胃溶胶囊的溶出度与利福平微丸胶囊的释放度。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Mltech Alltima CN(5μm,250×4.6 mm);柱温:30℃;流动相:0.01 mol·L-1庚烷磺酸钠溶液(用稀磷酸调 pH 至2.0)-乙腈(44:56);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54nm;检测灵敏度为0.1 Aufs,进样量10 μL。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波长:474nm,以 pH6.8的磷酸盐溶液为稀释溶剂。结果:利福平胃溶胶囊在溶出过程中降解明显,而利福平微丸胶囊在释放过程中基本无降解。结论:利福平微丸胶囊较利福平胃溶胶囊的酸稳定性好,抑制了利福平的降解,从而减少了毒副反应。
张黎莉,徐晓月,朱琳,李亦明,王高峰,李思思[9](2004)在《复方利福平微丸胶囊中利福平在犬体内的生物利用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复方利福平微丸胶囊与普通四联制剂中主要成份利福平在犬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双周期随机交叉试验,单剂量给予犬复方利福平微丸胶囊与普通四联制剂,用HPLC法测定血浆中利福平的浓度,计算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利福平微丸胶囊和普通四联制剂中利福平的Tmax为(4.67±0.52)和(3.33±0.82)h;Cmax为(42.76±8.65)和(37.80±9.10)mg/L;AUC0→24为(669.15±195.79)和(596.44±218.35)mg·h/L;F为(115.53±11.46)%。利福平微丸胶囊中的利福平Tmax大于普通四联制剂,经t检验P<0.01,表明利福平微丸胶囊中的利福平比普通四联制剂达峰慢。结论两种制剂中的利福平生物等效。
徐晓月,王高峰,高峰[10](2004)在《复方利福平胶囊中利福平在犬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复方利福平胶囊与普通四联制剂中主要成分利福平在犬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双周期随机交叉试验,多剂量给予犬复方利福平胶囊与普通四联制剂,用HPLC法测定血浆中利福平的浓度,计算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利福平胶囊和普通四联制剂中利福平的Cmax为(54.09±13.86)和(52.33±12.78)mg·L-1;Cmin为(14.50±5.24)和(12.70±4.14)mg·L-1;Tmax为(4.67±1.37)和(3.83±1.17)h;Cav为(30.07±6.42)和(30.04±9.09)mg·L-1;AUCss为(721.63±154.13)和(721.01±218.04)mg·h-1·L-1;DF为(137.06±61.12)和(134.61±22.07)%;F为(108.54±35.21)%。利福平微丸胶囊中的利福平Tmax大于普通四联制剂,经t检验P<0.05,表明利福平微丸胶囊中的利福平比普通四联制剂达峰慢。结论:两种制剂中的利福平生物等效。
二、复方利福平微丸胶囊中利福平在犬体内的生物利用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利福平微丸胶囊中利福平在犬体内的生物利用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胡椒碱与姜黄素胃漂浮微球联合给药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引言 |
1.1 天然药物的研究概述 |
1.1.1 天然药物的开发与应用历程 |
1.1.2 国内外天然药物研究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
1.1.3 我国天然药物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1.4 我国天然药物未来的研究趋势和方向 |
1.2 姜黄素的药理特性 |
1.2.1 姜黄素的概述 |
1.2.2 姜黄素的理化性质 |
1.2.3 姜黄素的药理特性 |
1.2.4 姜黄素的应用前景 |
1.3 胡椒碱的药理特性 |
1.3.1 胡椒碱的概述 |
1.3.2 胡椒碱的理化性质 |
1.3.3 胡椒碱的药理特性 |
1.3.4 胡椒碱的应用前景 |
1.4 姜黄素与胡椒碱联合给药的优势和研究进展 |
1.4.1 联合用药的优势 |
1.4.2 联合用药的研究进展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姜黄素胃漂浮中空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研究 |
引言 |
2.1 实验部分 |
2.1.1 仪器及试剂 |
2.1.2 姜黄素胃漂浮中空微球的制备 |
2.1.3 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 |
2.2 微球质量的考察指标 |
2.2.1 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 |
2.2.2 微球漂浮率和产率的测定方法 |
2.2.3 粒径测定 |
2.2.4 微球的形态学观察 |
2.2.5 稳定性研究 |
2.2.6 体外释放分析方法的建立 |
2.2.7 微球体外释放模型拟合 |
2.2.8 多水平差异 |
2.3 微球的质量评价 |
2.3.1 CUR-EC微球的最佳制备工艺 |
2.3.2 胃漂浮微球的分析表征 |
2.3.3 微球粒径分析 |
2.3.4 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 |
2.3.5 微球稳定性评价 |
2.3.6 体外漂浮性能评价 |
2.3.7 体外释放行为的评价 |
2.3.8 微球体外释放模型拟合 |
2.4 结论 |
第三章 乙二胺-β-环糊精/胡椒碱的包合作用及体外释放度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仪器及试剂 |
3.1.2 6-OTs-β-环糊精的制备 |
3.1.3 乙二胺-β-环糊精(EN-β-环糊精)的制备 |
3.1.4 EN-β-环糊精与胡椒碱包合物的制备 |
3.2 EN-β-环糊精/胡椒碱包合物的质量考察指标 |
3.2.1 胡椒碱标准曲线的测定 |
3.2.2 游离胡椒碱含量的测定 |
3.2.3 包合物中药物包合率计算 |
3.2.4 单因素试验考察对包合物处方的优化 |
3.2.5 EN-β-环糊精与胡椒碱结合性能和包合常数的测定 |
3.2.6 包合物的质量考察指标 |
3.2.7 包合物包合过程的分子模拟 |
3.2.8 包合物的体外释放度研究 |
3.3 EN-β-环糊精/胡椒碱包合物的质量评价 |
3.3.1 单因素试验考察对包合物处方的优化 |
3.3.2 EN-β-环糊精/胡椒碱包合物的表征 |
3.3.3 EN-β-环糊精/胡椒碱包合物体系的分子模拟研究 |
3.3.4 光谱测定结果分析 |
3.3.5 EN-β-环糊精/胡椒碱包合常数的测定 |
3.3.6 EN-β-环糊精/胡椒碱包合物体外释放度的研究 |
3.4 结论 |
第四章 构建姜黄素/胡椒碱联合给药输送系统的可行性探究 |
引言 |
4.1 无缝微胶囊递送系统 |
4.2 含有多单元结构的微丸缓释胶囊或缓释片 |
4.3 微环境pH调控技术 |
4.4 水悬浮包衣传输系统 |
4.5 消化道定位药物释放 |
4.6 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基金支持 |
致谢 |
(2)肝尔舒缓释胶囊的药效学及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慢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
1.1 中医药对慢性肝炎的研究 |
1.2 现代医学对慢性肝炎的研究 |
2. 肝损伤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方法 |
3. 中药缓释制剂的质量评价研究 |
3.1 中药缓释制剂的体外评价方法 |
3.2 中药缓释制剂的体内评价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药效学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实验动物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对CCl_4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影响 |
2.2 对CCl_4所致大鼠慢性肝损伤的影响 |
2.3 对猪血清所致大鼠免疫性肝损伤的影响 |
2.4 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2.5 对大鼠胆汁流量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3.1 药效各指标的选择 |
3.2 药效学的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缓释特性的体内外评价研究 |
1. 体外释放研究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溶出方法 |
1.3 总黄酮的释放测定 |
1.4 柚皮苷的释放度测定 |
1.5 释药模式考察 |
2. 体内药动学研究 |
2.1 仪器与材料 |
2.2 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质量标准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名称 |
2.2 处方 |
2.3 制法 |
2.4 性状 |
2.5 薄层鉴别 |
2.6 检查 |
2.7 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
3. 小结与讨论 |
4. 质量标准(草案)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初步稳定性考察 |
1. 仪器与材料 |
2. 考察内容 |
2.1 加速试验 |
2.2 长期试验 |
3. 考察结果 |
3.1 加速稳定性结果 |
3.2 室温留样观察试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全文总结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复方利福平双释放胶囊在中国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复方利福平双释放胶囊各组分人体内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1 试验目的 |
2 试剂与仪器 |
3 血浆中利福平的HPLC测定法 |
4 血浆中异烟肼的HPLC测定法 |
5 血浆中吡嗪酰胺的HPLC测定法 |
6 尿中盐酸乙胺丁醇含量测定的方法学 |
7 结论 |
第二部分 复方利福平双释放胶囊的中国健康受试者体内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评价 |
1 试验目的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综述 抗结核病药物最新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5)复方抗结核药物配伍稳定性的研究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复方抗结核药物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一 材料与仪器 |
二 方法与结果 |
1 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及有关物质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1.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1.2 色谱条件 |
1.3 对照品溶液及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
1.4 方法学验证 |
1.4.1 专属性试验 |
1.4.2 线性相关性试验 |
1.4.3 回收率试验 |
1.4.4 精密度试验 |
1.5 有关物质的检测 |
1.5.1 有关物质的缩写标记 |
1.5.2 有关物质对照溶液的配制 |
1.5.3 有关物质的检测限 |
2 盐酸乙胺丁醇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2.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2.2 色谱条件 |
2.3 对照品溶液及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
2.4 专属性试验 |
2.5 线性相关性试验 |
2.6 精密度试验 |
2.7 回收率试验 |
2.8 最低检测限和最低定量限 |
3 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及盐酸乙胺丁醇新体外分析方法的探索 |
3.1 铜离子络合-高效液相梯度洗脱法的尝试 |
3.1.1 检测波长的确定 |
3.1.2 液相色谱条件 |
3.2 高效液相色谱法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结合 |
三 讨论与小结 |
1 讨论 |
1.1 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1.2 盐酸乙胺丁醇铜离子络合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建立 |
1.3 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及盐酸乙胺丁醇新的体外分析方法的探索 |
2 小结 |
第二章 原料药筛选与药物配伍稳定性的研究 |
一 材料与仪器 |
二 方法与结果 |
1 利福平原料药的筛选 |
1.1 利福平原料药晶型的鉴定 |
1.2 利福平原料药粒度分布的考察 |
1.3 利福平原料药杂质含量的测定 |
1.3.1 色谱条件 |
1.3.2 测定结果 |
2 盐酸乙胺丁醇原料药的筛选 |
2.1 盐酸乙胺丁醇有效异构体的鉴定 |
2.2 盐酸乙胺丁醇原料药吸湿性考察 |
2.2.1 盐酸乙胺丁醇原料药含水量考察 |
2.2.2 盐酸乙胺丁醇原料药吸湿性考察 |
3 异烟肼和吡嗪酰胺原料药的筛选 |
3.1 异烟肼原料药杂质总量的测定 |
3.1.1 色谱条件 |
3.1.2 测定结果 |
3.2 吡嗪酰胺的杂质含量测定 |
3.2.1 色谱条件 |
3.2.2 测定结果 |
4 异烟肼、吡嗪酰胺、利福平、盐酸乙胺丁醇间配伍性的初步判定 |
4.1 样品的制备 |
4.2 差动分析和热重分析 |
5 复方抗结核药物配伍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
5.1 高温对药物配伍稳定性的影响 |
5.2 湿度对复方抗结核配伍稳定性的影响 |
5.3.1 复方抗结核药物吸湿性试验 |
5.3.2 高湿对复方抗结核药物稳定性影响 |
5.3 光照对复方抗结核药物配伍稳定性的影响 |
6 不同pH缓冲液中四种药物的相互作用 |
6.1 样品溶液的配制 |
6.2 试验条件与结果 |
三 讨论与小结 |
1 讨论 |
1.1 原料药的筛选 |
1.2 热分析方法对复方抗结核药物配伍性的考察 |
1.3 复方抗结核配伍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试验 |
1.4 复方抗结核药物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稳定性 |
2 小结 |
第三章 复方抗结核肠溶片的制备工艺过程对稳定性影响的考察 |
一 材料与仪器 |
二 方法与结果 |
1 片芯制粒方法的研究 |
1.1 利福平的制粒方法的研究 |
1.1.1 利福平湿法制粒方法的考察 |
1.1.2 利福平干法制粒方法的考察 |
1.2 其他成分制粒方法的考察 |
1.2.1 辅料对原料药吸湿性的影响 |
1.2.2 制粒的工艺流程的筛选 |
2 药物与辅料相容性的考察 |
2.1 辅料对原料药pH值的影响 |
2.2 热分析法考察药物与辅料相容性 |
2.3 恒温加速试验考察药物与辅料相容性 |
3 制粒处方的确定 |
4 片芯制备工艺流程 |
5 包衣材料与工艺的考察 |
5.1 肠溶包衣系统的选择 |
5.2 包衣温度对片芯稳定性的影响 |
5.3 包衣处方及包衣液的配制 |
5.4 包衣增重的确定 |
三 讨论与小结 |
1 讨论 |
1.1 制粒方法的考察 |
1.2 药物与辅料相容性的考察 |
1.3 关于包衣工艺 |
2 小结 |
第四章 复方抗结核肠溶片的体外体内评价 |
一 材料与仪器 |
二 方法与结果 |
1 片芯晶型的考察 |
1.1 粉末X-射线衍射仪条件及样品制备 |
1.2 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结果 |
2 复方抗结核肠溶片的质量评价 |
2.1 含量均匀度的测定 |
2.2 片芯溶出度的测定 |
2.3 释放度的测定 |
2.4 复方抗结核肠溶片稳定性的考察 |
2.4.1 片剂吸湿性试验 |
2.4.2 片剂的稳定性试验 |
3 复方抗结核肠溶片犬体内药物动力学评价 |
3.1 犬体内药动试验设计 |
3.1.1 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 |
3.1.2 实验动物 |
3.1.3 给药设计及采血方案 |
3.2 利福平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
3.2.1 色谱条件 |
3.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3.2.3 血浆样品的预处理 |
3.2.4 专属性试验 |
3.2.5 标准曲线的绘制 |
3.2.6 回收率试验 |
3.2.7 日内与日间精密度 |
3.2.8 样品稳定性 |
3.3 利福平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3.3.1 家犬口服参比制剂(AKuriT-4(?))的利福平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3.3.2 家犬口服受试制剂(复方肠溶片)的利福平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3.4 参比与受试制剂中利福平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
3.5 药动学参数的计算 |
3.6 相对生物利用度的计算 |
3.7 方差分析 |
3.8 生物等效性 |
三 讨论与小结 |
1 讨论 |
1.1 片芯晶型的考察 |
1.2 片剂的质量评价 |
1.3 犬体内药动学评价 |
2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7)复方异烟肼胶囊中利福平在犬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1] |
2.2 血浆样品处理 |
2.3 标准曲线制备 |
2.4 回收率与精密度 |
2.5 血药浓度测定 |
2.6 主要药动学参数 |
2.7 数据分析 |
3 讨论 |
(8)利福平胶囊与利福平微丸胶囊的酸稳定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仪器与试药 |
2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利福平制剂的酸稳定性 |
2.1利福平微丸胶囊酸稳定性(释放度)的测定 |
2.2利福平胃溶胶囊酸稳定性(溶出度)的测定 |
3 HPLC法测定复方利福平微丸胶囊与利福平胃溶胶囊溶出液的降解 |
3.1色谱条件 |
3.2方法与结果 |
3.2.1检测波长的确定 |
3.2.2专属性 |
3.2.3样品测定 |
4讨论 |
四、复方利福平微丸胶囊中利福平在犬体内的生物利用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胡椒碱与姜黄素胃漂浮微球联合给药系统的研究[D]. 李振东. 南华大学, 2019
- [2]肝尔舒缓释胶囊的药效学及质量评价研究[D]. 葛少波.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 [3]复方利福平双释放胶囊在中国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D]. 王爱凤. 郑州大学, 2013(04)
- [4]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利福平胶囊中利福平的含量[J]. 李英,和琳琳,李思思. 医药论坛杂志, 2012(02)
- [5]复方抗结核药物配伍稳定性的研究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D]. 王曦培. 沈阳药科大学, 2009(08)
- [6]溶出度近年发表的部分文章摘要[A]. 杨腊虎,陈唯真,于宝珠,陈立亚,赵慧芳,王子兰,刘小帅. 药物固体制剂溶出度测定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7
- [7]复方异烟肼胶囊中利福平在犬体内的生物利用度[J]. 周刚,徐晓月,张黎莉,王继峰,李思思,王高峰.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6(02)
- [8]利福平胶囊与利福平微丸胶囊的酸稳定性比较[J]. 刘英,杨淑先,崔春英,朱琳,李思思. 药物分析杂志, 2005(09)
- [9]复方利福平微丸胶囊中利福平在犬体内的生物利用度研究[J]. 张黎莉,徐晓月,朱琳,李亦明,王高峰,李思思.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4(12)
- [10]复方利福平胶囊中利福平在犬体内的生物利用度[J]. 徐晓月,王高峰,高峰. 抗感染药学,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