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腐殖酸类肥料的生产及其鉴定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黑龙江省农科院土肥所[1](1976)在《腐殖酸类肥料的生产及其鉴定方法》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省土法生产的腐殖酸铵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氮素损失问题:氨水及碳酸氢铵均极易挥发,在与草炭、褐煤混拌和堆制过程中,操作不当都有氨的挥发损失。特别是有些单位为了提高氨化时的温度,先把草炭用锅炒热,趁热加入化肥,氨的损失更大,不宜提倡。二、氨化反应不完全:用氨水或碳酸氢铵氨化草炭、褐煤,其反应主要是铵离子与其腐殖酸的羧基的氢离子起代换作用,其次是与其中的酚羟基起作用,现在
苏婷[2](2010)在《新疆三个主栽葡萄品种秋季喷肥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新疆特殊的气候、土壤条件和叶面肥吸收快、利用率高的特点,秋季喷肥对解决新疆葡萄秋季脱肥问题和冻害问题,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选取在新疆具有代表性的无核白葡萄、克瑞森葡萄和红地球葡萄为研究材料。从2008年8月开始,对无核白葡萄、克瑞森葡萄和红地球葡萄进行配方喷肥试验。研究秋季喷肥对三个葡萄品种各处理叶片的SPAD值、叶片质量、一年生枝条抗寒性、芽饱满程度、花粉生活力、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如下:1.秋季喷肥对葡萄叶片SPAD值和叶片质量的影响。每次喷肥前测定红地球葡萄、无核白葡萄和克瑞森葡萄各处理叶片的SPAD值。结果表明,喷肥处理葡萄叶片SPAD值降幅均低于对照,处理3叶片的SPAD值降幅最小。翌年五月中旬测定三种葡萄各处理的叶片质量。三种葡萄喷肥处理显着提高叶面积。处理3、处理4和处理5显着提高三种葡萄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处理3和处理5显着提高三种葡萄叶片的SPAD值和叶片厚度。2.秋季喷肥对葡萄一年生枝条抗寒性的影响秋季喷肥显着提高三种葡萄一年生休眠期枝条中相应矿质元素含量。三种葡萄各处理一年生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均随着温度降低而升高,喷肥处理一年生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升幅均低于对照。三种葡萄各处理的电导率升幅和LT50大小顺序为:处理4<处理5<处理3<处理2<对照。随着温度降低三种葡萄各处理一年生枝条中脯氨酸含量和MDA含量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升高。喷肥处理一年生枝条MDA含量增幅均小于对照,增幅大小顺序为:处理4<处理5<处理3<处理2<对照。喷肥处理一年生枝条中脯氨酸含量、SOD活性和POD活性增幅大于对照,各处理增幅大小顺序为:处理4>处理5>处理3>处理2>对照。处理3、处理4和处理5显着降低红地球葡萄和无核白葡萄一年生枝条的自由水与束缚水含量比值。处理4和处理5显着降低克瑞森葡萄一年生枝条的自由水与束缚水含量比值。3.秋季喷肥对葡萄芽和花粉生活力的影响三种葡萄的喷肥处理增加芽的纵横径和花粉生活力。处理4显着增加三种葡萄芽的纵横径。红地球葡萄和克瑞森葡萄处理4和处理5及无核白葡萄处理4显着提高花粉生活力。红地球葡萄各处理纵横径分别与花粉生活力极显着正相关。无核白葡萄和克瑞森葡萄各处理纵径与花粉生活力显着正相关。4.秋季喷肥对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无核白葡萄处理3、处理4和处理5显着提高百粒重,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无核白葡萄处理4显着提高果粒纵横径和果实硬度。克瑞森葡萄处理4显着增加百粒重、果粒纵横径和果实硬度。红地球葡萄处理3和处理5显着提高百粒重,处理4显着增加果实纵横径和果实硬度。无核白葡萄各喷肥处理显着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处理4和处理5显着降低可滴定酸含量及显着提高果实的VC含量。克瑞森葡萄处理4显着提高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显着降低可滴定酸含量。克瑞森葡萄处理2、处理4和处理5显着提高果实的VC含量,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红地球葡萄处理4显着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显着降低可滴定酸的含量。三个葡萄品种喷肥处理较对照均有增产。无核白处理5增幅度最大,克瑞森和红地球处理4增幅最大。综上所述,秋季喷肥延缓叶片衰老,提高叶片质量,延长叶片光合时间,促进营养物质积累和回流,增强葡萄抗寒性,增大葡萄芽的纵横径,提高花粉生活力,提高产量和品质。无核白葡萄的处理5及克瑞森葡萄和红地球葡萄的处理4效果好。
张永清[3](2005)在《几种谷类作物根土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系是作物吸收水分、养分及合成多种生理活性物质的重要器官,根系的生长发育状况直接影响着作物生长与产量的形成。然而,由于研究技术上的困难,关于根系方面的研究远不如地上部深入。加强根系研究,对作物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试验选择谷类作物中的小麦、谷子、黍子和高粱为供试作物,于2002~2005年在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试验农场利用盆栽、根管栽培、铁丝网箱栽培、水培与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几种谷类作物根系生长发育的规律、根系对胁迫的反应及根系的调控技术,主要结果如下: 1) 不同谷类作物根重在不同深度土体中的分布均呈现明显的“T”字型,符合指数递减方程Y=A·e-bx,但不同作物的b值(即垂直递减率)大小不等,高粱的b值最小,说明其根重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的幅度最小。对同一作物而言,随着生育期的推后,b值变小,表明谷类作物的生育后期下部根重的比例增大。不同谷类作物的总根长在不同深度土体中的分布规律表现为,前期呈“T”字型,但后期则呈“8”字型或卵型。前期符合指数递减方程Y=A·e-bx,但后期与多项式Y=ax3+bx2+cx+d的拟合程度更好。几种谷类作物的根重、总根长、株高及地上干重随生育期的推后而增长的规律都符合“S”型生长曲线。谷子、黍子、高粱及春小麦根系的空间分布有很多类似之处,如初生根和最早长出的2~3轮次生根主要趋向于垂直向下生长,与主茎延长线的夹角较小,随后长出的次生根则趋向于横向扩展生长,其伸展方向与主茎延长线的夹角明显增大,但最上部长出的次生根,入土角度再次变小而趋向于垂直向下生长;根系在土体中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与叶位互生对应的“二群”分布特点等。 2) 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剧,无论施肥与否,小麦根系均表现出根重下降、根长缩短、根活力降低、次生根数与根系吸收面积减小、根系SOD、POD活性明显降低、MDA含量和根冠比明显增高的趋势。施用有机肥促进了小麦根系的生长,改善了根系生理特性,增加根系吸收面积和活力,从而可以起到以肥促根、以肥调水、延缓根系衰老、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增加产量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干旱胁迫的影响。 3) 种植密度对谷子的根系生长有明显的影响,不同群体下,单株根数前期差异小,中后期差异大;而单位土体中的根量前期差异大,后期差异小。群体大(密度高),谷子根量、总根长及根系总吸收面积与活性吸收面积达到高峰的时间早,但衰亡的时期也
赵方杰[4](2020)在《陕西留坝西洋参连作障碍成因及消减措施初步研究》文中认为西洋参(Panax quiquefolium L.),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珍贵的补益类中药材,药用部分为干燥根,一般需要4~5年的生长周期才能收获,在我国主要有吉林抚松、山东文登、陕西留坝三大主产区。连作障碍已成为西洋参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严重制约着西洋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2017~2020年,围绕西洋参连作障碍问题,我们开展了连作障碍情况评价、主要土传病害病原学研究、连作地土壤修复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以连作地土传病害种类、发病率、土壤理化性质以及连作地产量为评价指标,采用田间调查、实验室分离鉴定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留坝县西洋参主要种植区的连作障碍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留坝西洋参连作地发病率均超过60%,是新耕地的3倍以上,主要土传病害有西洋参根腐病Fusarium spp.、锈腐病Cylindrocarpon spp.、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猝倒病Pythiaceae spp.、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等;连作后土壤p H值明显下降,土壤中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升高;连作障碍对西洋参产量影响极为显着,连作地4年生西洋参平均产量为3000 kg/hm2,比新耕地产量下降50%,严重时甚至出现绝收。推断留坝西洋参连作障碍可能与连作地的理化性质改变和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衡而使土传病害种类增加,土传病害加重有关。2.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和芬芳镰孢菌F.redolens是引起西洋参根腐病的主要致病病原,其中F.redolens为西洋参上首次报道。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F.redolens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为10~40℃,最适温度25℃;对大多数碳源、氮源均可利用,不同碳源对该菌营养生长影响较小,但显着影响产孢量,对有机氮和无机氮的利用存在显着差异;不同p H值下菌落直径和产孢量存在显着性差异,p H值为6时生长状况最好,表明该菌适宜在西洋参根际微酸环境下生长。3.西洋参连作地修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修复处理对连作地西洋参出苗数和保苗数影响显着,其中采用MA14处理的1年生西洋参出苗数比对照提高了2.71倍,2年生西洋参保苗数提高了16.67倍,为最佳西洋参连作障碍土壤修复处理方式,对西洋参连作障碍的消减有明显的效果。同时研究结果表明,提高了1年生西洋参出苗数0.81~1.35倍和2年生西洋参保苗数6.67~12.0倍的蒸汽处理是一种绿色环保和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土壤修复方式,这也将是连作障碍的一种重要消减措施。
李庆逵[5](1980)在《国际土壤农业化学的发展现状》文中认为 一、当前国际土壤农业化学研究尚处于相对静止时期 “农业化学”的范畴应该是属于应用研究科学。从它的发展历史看来,是以化学、物理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国际上土壤农业化学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缓慢发展时期,直至十九世纪中叶(1840年)以李比希(Liebig)“化学在农业及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的问世,宣告了“矿质营养学说”的诞生,而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时期。最近的一个多世纪来,对于矿质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状态、含量、转化、移动,植物对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机理以及怎样用无机肥料(包括有机肥料)补充营养的不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由此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整个十九世纪下半叶,李比希学派的影响几乎控制了农业科学的全部研究。在美国,农业实验研究单位、农事试验场,大都由化学家来主持。李比希的影响首先
朱维琴[6](2003)在《矿质、有机氮营养对水稻(Oryza sativa L.)抗旱生理及根系分泌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在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资源科学系玻璃温室及有机营养实验室内进行,采用常规水培及局部无菌培养技术研究了矿质态氮(NH4NO3)和有机态氮(GLy)营养对干旱逆境下水稻生长、生理变化及根系分泌氨基酸的特性的影响,并对水稻有机营养研究中完全无菌培养及局部无菌培养技术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如下: 1.干旱逆境下不同品种水陆稻的生长及生理适应 (1)干旱胁迫后巴西陆稻茎叶鲜物重及干物重、根系鲜物重及干物重均显着上升,而常规稻品种茎叶及根系鲜物重、干物重则多呈下降趋势;干旱胁迫使水陆稻品种的株高、根长降低,但旱稻品种巴西陆稻株高及根长受抑程度较小;干旱胁迫后不同水陆稻品种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变化均不明显;旱稻品种巴西陆稻根冠比(R/S)在干旱胁迫后显着上升,上升幅度达28.8%,而不同常规稻品种根冠比(R/S)在干旱胁迫后的变化均不明显。这说明干旱胁迫对不同水陆稻品种茎叶生长抑制要强于对根系的生长抑制,且旱稻品种所受的生长抑制相对较小。 (2)干旱胁迫后,不同水陆稻品种叶片中可溶性糖(SS)含量、游离脯氨酸(Pro)含量、游离氨基酸总量(TFA)及Pro/TFA比值均呈一致的上升趋势,其中旱稻品种巴西陆稻叶片中可溶性糖(SS)含量、游离脯氨酸(Pro)和游离氨基酸总量(TFA)含量、Pro/TFA比值相对平均上升幅度分别高达70%、180%、70%和59%,均显着高于常规稻品种叶片中各相应指标的变化幅度,且各常规稻品种叶片中各相应指标的变化幅度之间差异多不显着。 (3)水陆稻品种叶片中POD、CAT酶活性在干旱胁迫后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旱稻品种巴西陆稻叶片POD酶活性及CAT酶活性均显着高于常规稻品种的相应酶活性,且干旱胁迫后旱稻品种巴西陆稻叶片中POD酶活性和CAT酶活性相对平均上升幅度最大,分别高达80%和76%,与不同常规稻品种叶片POD酶活性及CAT酶活性相对变化幅度间达到极显着差异水平。这表明,干旱胁迫条件下旱稻品种巴西陆稻具有较强的酶促抗氧化能力。 (4)干旱胁迫对不同水陆稻品种茎叶及根系的N、P、K含量的影响因品种和茎叶 中文摘要 及根系部位而异,干旱胁迫使旱稻品种巴西陆稻茎叶及根系含N量、含K量 及茎叶含P量无显着影响,但是却显着促进早稻品种巴西陆稻根系含P的积 累;对常规水稻品种而言,干旱胁迫均使其茎叶及根系N、P、K含量明显下 降并多达显着差异水平,说明早稻品种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可以较好吸收利用 N、P、K矿质养分。2.氮素营养水平对水稻生长及抗旱生理的影响O 过量供氮(160mg水稻在干旱胁迫后株高、茎叶干物重、主根长及根系干物 重均显着下降;而缺氮抑制了水稻的茎叶生长但其根系生长能力增强;正常 供氮*0mg/L处理水稻在干旱胁迫后其茎叶及根系生长受抑相对较小或仍维 持生长,因此适宜的供氮水平对水稻生长及适应干旱逆境具有重要意义。c)缺氮水稻叶片POD酶活性在干旱胁迫后无显着变化而其CAT酶活性上升, 但干旱胁迫却使正常供氮O0m叫水稻的 POD酶活性和 CAY酶活性均上升而 使高氮*60m叫水稻叶片 POD酶性和 CAT酶活性均显着下降。干旱胁迫及 缺氮均可使水稻叶片 MDA含量升高,且干旱胁迫条件下氮素过高*60mg/L) 亦会降低水稻叶片中POD、CAT酶活性。因此,适宜的氮素水平对于增强干 旱逆境水稻叶片POD酶活性、CAT酶活性进而减轻膜脂过氧化具有重要意 义。()适度氮素营养有利于早稻品种巴西陆稻叶片中游离脯氨酸Oro广游离氨基酸 总量(TFA的积累,但对常规稻品种中香二号叶片中游离脯氨酸爬ro广游离氨 基酸总量qTAI的效应不明显;缺氮反而促进巴西陆稻和常规水稻叶片中可溶 性糖pS)含量升高。K十可能是干旱胁迫逆境下水稻体内主要的无机渗透调节 离子,且适度增加氮素营养供应可促进水稻茎叶中义和 Na”的积累。N)干旱胁迫下,氮素营养可明显增加水稻茎叶可溶性蛋白OP卜全氮u )、蛋白 态氮OrN)及非蛋白氮(NprN卜全P积累量。两品种水稻的氮代谢指标中,蛋 白态氮…rN)和总氮M、可溶性蛋白pP与总氮y)以及蛋白态氮OrN)和可 溶性蛋白OP)之间均具有显着正相关性。因此,氮素营养促进水稻体内可溶 性蛋白倍P)和蛋白态氮OrN)的积累可能在水稻适应干旱逆境中具有重要意 义。3.水稻有机营养研究中无菌苗培育方法探讨 在无菌培养室内就水稻有机营养研究中无菌苗完全无菌培养及局部无菌培养方法作了比较研究。在每隔3天更换一次培养液的前提下,结果表明,过大汉000ml)或过小c50ml)的培养容积对完全无菌水稻幼苗的生长影响相对较大,但是500ml和 1000ml三角瓶培养完全无菌水稻幼苗的长势无显着差异;培养容积对局部无 中文摘要菌水稻幼苗的生长影响不显着,可以采用易于操作的小容积培养;培育后期局部无菌苗的生长状况明显优于完全无菌苗,且其具有较低的最终累积污染率。因此,在植物有机营养研究中采用局部无菌培养方法?
武佳颖[7](2021)在《寒旱区春玉米膜侧播种增产增效技术研究》文中认为
二、腐殖酸类肥料的生产及其鉴定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腐殖酸类肥料的生产及其鉴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新疆三个主栽葡萄品种秋季喷肥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目的与意义 |
1.2 叶面肥概述 |
1.2.1 叶面肥种类 |
1.2.2 叶面肥的特点 |
1.2.3 叶面肥的吸收机理 |
1.3 碳素贮藏营养物质 |
1.4 氮素贮藏营养物质 |
1.5 关于矿质营养的研究 |
1.5.1 N |
1.5.2 P |
1.5.3 K |
1.5.4 Ca |
1.5.5 Mg |
1.5.6 Fe |
1.5.7 Zn |
1.6 葡萄抗寒性概述 |
1.6.1 葡萄不同品种的抗寒性 |
1.6.2 葡萄枝条对低温的适应性 |
1.6.3 葡萄的抗寒生理 |
第二章 秋季喷肥对葡萄叶片SPAD 值及叶片质量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地基本情况 |
2.1.3 试验设计 |
2.1.4 测定方法 |
2.1.5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秋季喷肥对葡萄叶片的SPAD 值的影响 |
2.2.2 秋季喷肥对葡萄叶片质量的影响 |
2.3 讨论 |
第三章 秋季喷肥对葡萄抗寒性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测定方法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秋季喷肥对葡萄一年生枝条中相应矿质成分含量的影响 |
3.2.2 秋季喷肥对葡萄一年生枝条抗寒性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四章 秋季喷肥对葡萄芽和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测定方法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秋季喷肥对葡萄芽纵横径的影响 |
4.2.2 秋季喷肥对葡萄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
4.2.3 各处理葡萄芽的纵横径与花粉生活力相关性 |
4.3 讨论 |
第五章 秋季喷肥对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测定方法 |
5.1.3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秋季喷肥对各处理葡萄品质的影响 |
5.2.2 秋季喷肥对各处理葡萄产量的影响 |
5.3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6.1 秋季喷肥对葡萄叶片SPAD 值及叶片质量的影响 |
6.2 秋季喷肥对葡萄一年生枝条抗寒性的影响 |
6.3 秋季喷肥对葡萄芽和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
6.4 秋季喷肥对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几种谷类作物根土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作物根系生长规律的研究进展 |
1.1 作物根系生长动态 |
1.2 作物根系的分布 |
1.3 作物根系的衰老 |
2 作物根系对逆境胁迫的适应性研究进展 |
2.1 根系对干旱胁迫的反应 |
2.2 根系数对养分胁迫的反应 |
2.3 根系对盐碱胁迫的反应 |
3 农艺措施对根系的调控研究进展 |
3.1 根系的水调控研究进展 |
3.2 根系的营养调控研究进展 |
3.3 根系的化学调控研究进展 |
3.4 断根调控研究进展 |
4 作物根系研究方法 |
4.1 挖掘法 |
4.2 土钻法 |
4.3 容器法 |
4.4 断根法 |
4.5 根室观察和根系生长系统监测法 |
4.6 气培法 |
4.7 塑料管土柱法 |
4.8 网袋法 |
4.9 三维坐标容器法 |
4.10 同位素示踪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谷类作物根系生长规律的比较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作物 |
1.2 供试土壤 |
1.3 研究方法 |
1.4 根系的收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谷类作物根系构型比较 |
2.2 不同谷类作物根系生长的时间分布规律 |
2.3 不同谷类作物根系生长的空间分布规律 |
2.4 不同谷类作物根系生长时空分布的数学模型 |
2.5 谷类作物不同生育时期根苗生长的关系 |
3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谷类作物根系的胁迫反应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1.2.1 谷子根系对群体密度胁迫的反应 |
1.2.2 高粱根系对根土空间胁迫的反应 |
1.2.3 高粱生育后期根系对渍水胁迫的反应 |
1.2.4 冬小麦根系对不同生育期渍水胁迫的反应 |
1.2.5 春小麦根系对污灌胁迫的反应 |
1.2.6 冬小麦根系对根区温度胁迫的反应 |
1.2.7 春小麦根系对营养胁迫的反应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4 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 谷子根系对群体密度胁迫的反应 |
2.1.1 群体密度对谷子总根数的影响 |
2.1.2 群体密度对谷子根系入土深度及总根长的影响 |
2.1.3 群体密度对谷子根重及根冠比的影响 |
2.1.4 群体密度对谷子根系吸收面积的影响 |
2.1.5 群体密度对谷子根系SOD、P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
2.1.6 群体密度对谷子产量的影响 |
2.2 高粱根系对根土空间胁迫的反应 |
2.2.1 根土空间对高粱植株性状的影响 |
2.2.2 根土空间对高粱根系活性的影响 |
2.2.3 根土空间对高粱养分吸收的影响 |
2.2.4 根土空间对高粱开花后旗叶衰老的影响 |
2.2.5 根土空间对高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2.3 高粱生育后期根系对渍水胁迫的反应 |
2.3.1 渍水胁迫对高粱根系生长的影响 |
2.3.2 渍水胁迫对高粱根系生物量的影响 |
2.3.3 渍水胁迫对高粱根系活力的影响 |
2.3.4 渍水胁迫对高粱根系MDA含量的影响 |
2.3.5 渍水胁迫对高粱根系SOD、POD活性的影响 |
2.4 冬小麦根系对不同生育期渍水胁迫的反应 |
2.4.1 不同生育时期渍水对小麦根系生长及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 |
2.4.2 不同生育时期渍水对小麦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
2.5 春小麦根系对污灌胁迫的反应 |
2.5.1 污灌胁迫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
2.5.2 污灌胁迫对小麦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2.5.3 污灌胁迫对小麦幼苗根系MDA含量的影响 |
2.5.4 污灌胁迫对小麦幼苗SOD、POD活性的影响 |
2.6 小麦根系对根区温度胁迫的反应 |
2.6.1 根区温度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
2.6.2 根区温度对小麦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2.6.3 根区温度对小麦幼苗根系MDA含量及SOD、POD活性的影响 |
2.7 小麦根系对低氮胁迫的反应 |
2.7.1 低氮胁迫对不同基因型春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
2.7.2 低氮胁迫对不同基因型春小麦幼苗根系形态的影响 |
2.7.3 低氮胁迫对不同基因型春小麦幼苗根系生理特征的影响 |
2.7.4 低氮胁迫对不同基因型春小麦幼苗氮吸收与运转率的影响 |
2.7.5 低氮胁迫对不同基因型春小麦幼苗氮利用率的影响 |
2.7.6 小麦总吸氮量与根系形态指标的相关性 |
2.8 小麦根系对低磷胁迫的反应 |
2.8.1 低磷胁迫对不同基因型春小麦幼苗根系形态的影响 |
2.8.2 低磷胁迫对不同基因型春小麦幼苗根系生理特征的影响 |
2.8.3 低磷胁迫对不同基因型春小麦幼苗磷营养效率的影响 |
2.9 小麦根系对低钾胁迫的反应 |
2.9.1 低钾胁迫对不同基因型春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
2.9.2 低钾胁迫对不同基因型春小麦幼苗根系形态的影响 |
2.9.3 低钾胁迫对不同基因型春小麦幼苗根系生理特征的影响 |
2.9.4 不同钾水平下小麦地上部吸钾量与根系形态指标的相关性 |
3 结论与讨论 |
3.1 关于谷子根系对群体密度胁迫的反应 |
3.2 关于高粱根系对根土空间胁迫的反应 |
3.3 关于高粱生育后期根系对渍水胁迫的反应 |
3.4 关于冬小麦根系对不同生育期渍水胁迫的反应 |
3.5 关于春小麦根系对污灌胁迫的反应 |
3.6 关于冬小麦根系对根区温度胁迫的反应 |
3.7 关于春小麦根系对低氮胁迫的反应 |
3.8 关于春小麦根系对低磷胁迫的反应 |
3.9 关于春小麦根系对低钾胁迫的反应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谷类作物根系的调控技术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1.2.1 施肥对生土地条件下黍子根系及地上部的影响 |
1.2.2 施肥对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下黍子根系及地上部的影响 |
1.2.3 施肥深度对春小麦根系及地上部的影响 |
1.2.4 扩展性施肥深度对冬小麦根系及地上部的影响 |
1.2.5 施用有机肥对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根系及地上部的影响 |
1.2.6 化学调节物质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根苗生长的影响 |
1.2.7 化学调节物质对不同盐类胁迫下小麦幼苗根苗生长的影响 |
1.2.8 烯效唑浸种对谷子根苗生长的影响与调控效果研究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4 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 施肥对生土地条件下黍子根系及地上部的影响 |
2.1.1 不同施肥处理对黍子植株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
2.1.2 不同施肥处理对黍子根系生长的影响 |
2.1.3 抽穗期黍子对不同施肥处理的生理响应 |
2.1.4 不同施肥处理对黍子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2.1.5 不同施肥处理对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2.2 施肥对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下黍子根系及地上部的影响 |
2.2.1 不同施肥水平下干旱胁迫对黍子根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2.2.2 不同施肥水平下干旱胁迫对黍子总根长和次生根数的影响 |
2.2.3 不同施肥水平下干旱胁迫对黍子根系活力和伤流量的影响 |
2.2.4 不同施肥水平下干旱胁迫对黍子根系MDA含量及SOD、POD活性的影响 |
2.2.5 不同施肥水平下干旱胁迫对黍子株高、茎叶干重及根冠比的影响 |
2.2.6 不同施肥水平下干旱胁迫对黍子产量的影响 |
2.3 施肥深度对春小麦根系及地上部的影响 |
2.3.1 施肥深度对不同土层中小麦根重和根密度的影响 |
2.3.2 施肥深度对不同土层中小麦根系活力的影响 |
2.3.3 施肥深度对不同土层中小麦根系MDA含量及SOD、POD活性的影响 |
2.3.4 施肥深度对小麦旗叶面积、净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 |
2.4 扩展性施肥深度对冬小麦根系及地上部的影响 |
2.4.1 施肥深度对冬前小麦根系及地上部的影响 |
2.4.2 施肥深度对不同土层中小麦根重和总根长的影响 |
2.4.3 施肥深度对不同土层中小麦根系活力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4.4 施肥深度对小麦旗叶面积、光合速率、SOD、POD活性及产量影响 |
2.5 施用有机肥对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根系及地上部的影响 |
2.5.1 对根系数量、重量、总根长及根冠比的影响 |
2.5.2 对根系活力、总吸收面积及活性吸收面积的影响 |
2.5.3 对根系SOD、P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
2.5.4 对根际土壤中磷酸酶及尿酶活性的影响 |
2.5.5 对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
2.6 化学调节物质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根苗生长的影响 |
2.6.1 对小麦幼苗形态的影响 |
2.6.2 对小麦幼苗生理性状的影响 |
2.7 化学调节物质对不同盐类胁迫下小麦幼苗根苗生长的影响 |
2.7.1 对小麦幼苗形态的影响 |
2.7.2 对小麦幼苗生理性状的影响 |
2.8 烯效唑浸种对谷子根苗生长的影响与调控效果研究 |
2.8.1 对谷子根系生长的影响 |
2.8.2 对谷子花后不同深度层次中根系SOD、P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
2.8.3 对谷子花后不同深度层次中根系活力的影响 |
2.8.4 对谷子地上部的影响 |
2.8.5 对谷子产量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1 关于施肥对生土地条件下黍子根系及地上部的影响 |
3.2 关于施肥对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下黍子根系及地上部的调控 |
3.3 关于施肥深度对春小麦根苗生长的影响 |
3.4 关于扩展性施肥深度对冬小麦根系及地上部的影响 |
3.5 关于施用有机肥对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根系及地上部的影响 |
3.6 关于化学调节物质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根苗生长的影响 |
3.7 关于化学调节物质对不同盐类胁迫下小麦幼苗根苗生长的影响 |
3.8 关于烯效唑浸种对谷子根苗生长的影响与调控效果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不同根群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内容与设计 |
1.1.1 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断深层根、初生根与次生根试验 |
1.1.2 冬小麦大田浅层伤根试验 |
1.1.3 黍子不同生育期断深层根试验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 断根对小麦根系及地上部的影响 |
2.1.1 对小麦株高和叶面积的影响 |
2.1.2 对旗叶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的影响 |
2.1.3 对开花后旗叶SOD、P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
2.1.4 对小麦根长与根重的影响 |
2.1.5 对根系活力与吸收面积的影响 |
2.1.6 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2.2 大田小麦不同生育时期伤根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2.3 断深层根对黍子根系及地上部的影响 |
2.3.1 对株高和叶面积的影响 |
2.3.2 对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的影响 |
2.3.3 对开花后旗叶SOD、P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
2.3.4 对根系活力及吸收面积的影响 |
2.3.5 对黍子根系构形的影响 |
2.3.6 对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在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4)陕西留坝西洋参连作障碍成因及消减措施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西洋参概述 |
1.2 西洋参连作障碍 |
1.3 西洋参连作障碍发生原因 |
1.3.1 土壤理化性质及生化性状的改变 |
1.3.2 土传病害及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 |
1.3.3 化感作用 |
1.4 西洋参连作障碍的消减措施 |
1.4.1 农业措施防治 |
1.4.2 科学施肥 |
1.4.3 土壤灭菌和消毒 |
1.4.4 生物制剂防治 |
1.5 留坝西洋参产业现状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留坝西洋参连作障碍影响评价 |
2.1 试验方法 |
2.1.1 产量评估 |
2.1.2 土壤理化性质 |
2.1.3 西洋参出苗情况及土传病害调查 |
2.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留坝西洋参连作地产量评估 |
2.3.2 留坝西洋参连作地土壤理化性质 |
2.3.3 留坝西洋参连作地出苗情况 |
2.3.4 留坝连作地土传病害种类和发生情况 |
2.4 讨论 |
第三章 西洋参根腐病病原学研究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2.1 标本采集 |
3.2.2 病原菌分离 |
3.2.3 病原菌纯化与菌种保存 |
3.2.4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
3.2.5 回接试验 |
3.2.6 致病菌的再分离 |
3.2.7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
3.2.8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 |
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西洋参根腐病菌鉴定 |
3.4.2 西洋参根腐病菌F.redolens的生物学特性 |
3.5 讨论 |
第四章 西洋参连作地土壤修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试验材料 |
4.1.3 试验方法 |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土壤蒸汽杀菌处理预试验效果 |
4.2.2 不同土壤修复方式对1年生西洋参出苗数影响 |
4.2.3 不同土壤修复方式对2年生西洋参保苗数影响 |
4.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5.1 留坝西洋参连作障碍情况评估 |
5.2 留坝连作地西洋参主要土传病害根腐病研究 |
5.3 留坝西洋参连作地土壤修复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矿质、有机氮营养对水稻(Oryza sativa L.)抗旱生理及根系分泌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目录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干旱胁迫对作物的伤害 |
1.1 干旱胁迫对作物生长抑制 |
1.2 干旱胁迫对作物光合作用的伤害 |
1.3 干旱胁迫下活性氧对作物的氧化伤害 |
2 作物根系在适应干旱逆境中的作用 |
2.1 根系形态性状对干旱逆境的适应性变化 |
2.1.1 根系形态分布与抗逆性 |
2.1.2 根冠比与抗逆性 |
2.2 根系提水作用对作物干旱逆境的适应性 |
2.3 作物根系对干旱逆境的生理抗性 |
2.4 根系细胞壁伸缩性能及细胞壁蛋白变化对干旱逆境的适应性 |
2.4.1 伸展蛋白酶(Expansin) |
2.4.2 木糖型糖基化内转运酶(XET) |
2.4.3 细胞壁硬化剂 |
3 渗透调节在作物适应干旱逆境中的作用 |
3.1 渗透调节概念及渗调物质 |
3.1.1 无机渗透调节离子 |
3.1.2 有机渗透调节物质 |
3.2 渗透调节在作物抗旱中的生理作用 |
3.2.1 渗透调节可以维持膨压,保持细胞持续生长,延迟叶片衰老 |
3.2.2 干旱条件下渗透调节在维持光合过程中的作用 |
3.2.3 渗透调节物质在活性氧清除中的作用 |
4 抗氧化防御系统与作物适应干旱逆境 |
4.1 酶促抗氧化系统 |
4.2 非酶促抗氧化系统 |
5 水氮互作在作物适应干旱逆境中的重要作用 |
5.1 干旱胁迫对作物体内氮素营养的影响 |
5.1.1 干旱胁迫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5.1.2 干旱胁迫对氮素在作物体内分配模式的影响 |
5.1.3 干旱胁迫对作物氮素效应的影响 |
5.1.4 干旱胁迫对作物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
5.1.5 干旱胁迫对作物氮、碳代谢酶的影响 |
5.2 氮素营养对作物抗旱性能的影响 |
5.2.1 氮素对作物水分利用的影响 |
5.2.2 氮素营养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5.2.3 氮素营养对作物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
5.2.4 氮素营养对作物渗透调节的影响 |
研究报告部分 |
第1章 干旱逆境下不同品种水稻的生长及生理适应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干旱逆境下不同品种水稻生长变化 |
2.2 干旱逆境下不同水稻品种的抗逆生理反应 |
2.3 干旱逆境对不同品种水稻N、P、K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干旱胁迫与不同水稻品种茎叶及根系生长状况 |
3.2 干旱胁迫与不同水稻品种叶片可溶性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变化 |
3.3 干旱胁迫与不同水稻品种抗氧化酶活性变化 |
3.4 干旱逆境与不同水稻品种体内N、P、K含量变化 |
4 结束语 |
第2章 氮素营养水平对水稻生长及抗旱生理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材料与培养 |
1.3 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氮素营养对干旱逆境下水稻生长的影响 |
2.2 氮营养对水稻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2.3 氮营养对干旱逆境下水稻体内可溶性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2.4 氮营养对干旱逆境下水稻茎叶中氮代谢及全P积累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氮素营养水平与干旱逆境下水稻生长变化 |
3.2 氮素营养水平与干旱逆境下水稻叶片中可溶性渗透调节物质变化 |
3.3 氮素营养水平与干旱逆境下水稻叶片保护酶活性变化及膜脂过氧化 |
3.4 氮素营养水平对干旱逆境下水稻氮代谢及P素吸收的影响 |
4 结束语 |
第3章 水稻有机营养研究中无菌苗培育方法探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无菌苗培养及取样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培养容积与培养介质对完全无菌培养水稻苗生长的影响 |
2.2 培养容积对局部无菌水稻苗生长的影响 |
2.3 完全无菌及局部无菌培养对水稻苗生长影响的动态差异比较 |
2.4 完全无菌及局部无菌培养下水稻苗累积污染率动态差异比较 |
3 讨论 |
第4章 单一矿质、有机氮营养对干旱逆境下水稻抗旱性能影响的差异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无菌苗培育 |
1.3 无菌苗转移培养 |
1.4 测定方法 |
2 结果分析 |
2.1 矿质、有机氮营养对水稻苗生长的影响 |
2.2 矿质、有机氮营养对水稻叶水势的影响 |
2.3 矿质、有机氮营养对水稻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4 矿质、有机氮营养对水稻根系活力的影响 |
2.5 矿质、有机氮营养对干旱逆境下水稻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2.6 矿质、有机氮营养对干旱逆境下水稻幼苗叶片及根系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氮营养与干旱逆境下水稻长变化 |
3.2 不同氮营养与干旱逆境下水稻叶水势、可溶性蛋白及根系活力变化 |
3.3 不同氮营养与干旱逆境下水稻幼苗体内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变化 |
3.4 同氮营养与干旱逆境下水稻幼苗保护酶系统变化 |
4 结论 |
第5章 不同配比矿质、有机氮营养对干旱逆境下水稻抗旱生理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无菌苗培育 |
1.3 无菌苗转移培养 |
1.4 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不同配比混合氮营养对水稻茎叶及根系生长的影响 |
2.2 不同配比混合氮营养对水稻叶水势的影响 |
2.3 不同配比混合氮营养对水稻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4 不同配比混合氮营养对水稻根系活力的影响 |
2.5 不同配比混合氮营养对水稻茎叶中可溶性有机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2.6 不同配比混合氮营养对水稻抗氧化酶系统及膜质过氧化的影响 |
3 结论 |
第6章 矿质、有机氮营养对干旱逆境下水稻根系氨基酸分泌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无菌苗培育 |
1.3 无菌苗转移培养 |
1.4 根系分泌物收集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矿质、有机氮源对干旱逆境下水稻根系氨基酸分泌特性的影响 |
2.2 同配比矿质、有机氮混合氮营养与干旱逆境下水稻根系氨基酸分泌变化 |
3 结论 |
4 小结 |
研究结果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读博士期间已发表、录用和完稿的文章 |
四、腐殖酸类肥料的生产及其鉴定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腐殖酸类肥料的生产及其鉴定方法[J]. 黑龙江省农科院土肥所. 土壤肥料, 1976(05)
- [2]新疆三个主栽葡萄品种秋季喷肥的效应研究[D]. 苏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1)
- [3]几种谷类作物根土系统的研究[D]. 张永清. 山西农业大学, 2005(07)
- [4]陕西留坝西洋参连作障碍成因及消减措施初步研究[D]. 赵方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5]国际土壤农业化学的发展现状[J]. 李庆逵. 土壤通报, 1980(01)
- [6]矿质、有机氮营养对水稻(Oryza sativa L.)抗旱生理及根系分泌特性的影响研究[D]. 朱维琴. 浙江大学, 2003(03)
- [7]寒旱区春玉米膜侧播种增产增效技术研究[D]. 武佳颖. 河北北方学院,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