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共产党员的价值观(论文文献综述)
孙红旗,徐华[1](2021)在《新时代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凝聚力、战斗力的源泉,也是共产党员的一种政治标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新时代,共产党员要强化理论武装、注重实践锻炼、坚持以民为本、保持清廉形象、加强品德修养、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吴红云,王新灿[2](2021)在《伟大建党精神与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培育》文中指出培育共产党人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共产党人价值观是增强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内在支撑,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共产党人价值观的逻辑起点,既是共产党人精神品质的集中表现,也为锻造优秀共产党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培育共产党人价值观就要深刻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祝捷,秦玲[3](2021)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三重功能及其实现》文中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实现价值观念"软约束"和制度规范"硬约束"有机结合的重要路径。作为一种思想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有着价值导向、立规导向和实践导向三重功能。在价值导向功能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影响着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并通过融入原则性条款和具体规则条款的方式促进该功能的实现。在立规导向功能方面,思想道德准则化、领导践行规范化、政治仪式制度化都是实现立规导向功能的重要方式。在实践导向功能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通过为党内法规解释、修改、废止提供依据,以其落实程度作为党内法规备案审查的标准,以及为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提供保障三种方式发挥作用。
张皎,郭一宁[4](2021)在《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柔性领导力的内涵》文中认为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中国共产党通过自我革命,持续优化领导社会的方式方法,高度重视柔性领导力在国家治理全局中所发挥的作用。在新时代,以人民性为本质属性、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共同目标愿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共同行为操守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柔性领导力的思想基础与情感纽带,以人民为本的政党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平易近人的领导艺术、优秀党员代表的先锋示范所构建的中国共产党的形象魅力是其柔性领导力的核心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注重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与积极性、推动多元治理所形成的社会号召是中国共产党柔性领导力的实现机制。
赵增彦,张佳[5](2021)在《中国共产党道德建设的百年演进及现实启示》文中研究说明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加强革命道德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理论武装,传承传统美德、培育优良作风,塑造崇高精神、强壮精神支撑,厉行纪律法规、倡导"五爱"公德,培养造就富有高尚情操的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革命者和建设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培育"四有"公民。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强调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着力抓好关键少数、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的道德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强化制度和法治保障,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培养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面向未来,我们党要走向继续成功,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史学习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以"关键少数"示范带动"绝大多数",持之以恒地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奋力谱写出道德建设更为精彩的崭新篇章。
鄯爱红[6](2021)在《崇德尚德 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道德领导力》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德治传统源远流长的国家,带有鲜明而深厚的道德基因。建党一百年来,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并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胜利,靠的是坚信"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发展是硬道理"的真理而不断增强的"硬实力";
刘金硕[7](2021)在《共产党宣言阐释的智慧及当代启示》文中指出本文主要针对共产党宣言阐释的智慧以及对当代的启示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简要阐述了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同时提出了共产党宣言阐释的核心智慧,并总结了共产党宣扬对当代社会建设的启示。
任晟姝,何东煜[8](2021)在《红色青春的时代书写:建国以来青年共产党员形象的影像建构》文中研究表明影像建构的党员形象已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符号和表征,银幕上共产党员们的言行举止、性格品质、精神理想与价值追求,成为观众对共产党员以及中国共产党核心本质认知的重要路径。青年共产党员作为自建国至今中国电影中的红色青春主体,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形象特点,以鲜明的时代性映射着不同时期我国社会的经济文化面貌和人民的精神价值追求。影像书写的党的历史、党员形象、家国记忆和民族精神也更应该介入到现实生活,根植于我们基本的价值体系。
李月青[9](2021)在《日常生活视阈下的理想信念教育》文中指出在人类精神世界的金字塔中,理想信念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受其制约甚至由其决定。理想信念是社会成员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强力指引和内在体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凝聚人心,实现民族繁荣、国家昌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理想信念都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建设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提出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基本途径。本文以日常生活为视角,探索理想信念教育取得更好实效的路径,全文主要内容分为七章:第一章:日常生活的相关理论。日常生活是旨在维持个体再生产进而实现全面发展的最基本的生存活动。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始于马克思,之后现象学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都对日常生活做出各自的解读,尽管他们对日常生活的看法各有不同,但都强调日常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地位。非日常生活表现为维持人的类本质和社会整体发展的人的活动,与日常生活共同构成人类生活世界的两个层面。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各自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日常生活是非日常生活的基础和旨归,非日常生活影响、塑造着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其价值。第二章:理想信念与日常生活。理想是人们关于未来的观念形态,信念是人们对于某种认知所持有的稳定的确信、长期的坚守和自觉的践行,理想信念是理想和信念在主体意志上的高度统一。当代理想信念则特指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及实现这两个理想的坚定信念,既有科学的理论支撑,又有鲜明的日常生活指向。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学说建立在对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深切关怀之上,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样起源于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高度关切。日常生活是理想信念的确立基础和最终目的,理想信念反映日常生活需求并超越日常生活,对日常生活进行改造,为日常生活提供方向、动力,赋予日常生活以意义。第三章:理想信念教育与日常生活。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是用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社会成员,并引导人们树立起对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和重要内容,兼具科学教育和价值教育的特征。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能起到改造日常生活方式、建构日常生活意义、提升日常生活层次的作用。将理想信念融入日常生活是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要求,是深化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理想信念教育实效的根本途径。第四章:理想信念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的历史考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理想信念教育与改善民众受压迫状态、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相结合,通过解决土地等问题改善工农生活,提高工农觉悟,为革命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理想信念通过政治运动强力参与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得到改造,日常观念得以刷新,社会主义理想深入人心,社会主义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改革开放后,理想信念教育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进一步明晰,党的领导人对于在日常生活的改善和提高中坚定理想信念做出许多指示,并出台了大量的文件促进理想信念教育走进日常,改革开放使得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基础更加牢固,同时也增加了在日常生活中开展教育的干扰因素。总体来看,理想信念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既有许多成功经验,又有需要反思和改进之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更加重视在改善民生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极大地提升了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五章:理想信念教育偏离日常生活的表现。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理想信念教育需要放在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高度,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尽管理想信念教育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做法,但仍存在脱离日常生活世界的情形。首先,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主体地位尽管在理论上达成共识,但在实践中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次,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与日常生活疏离,其所具有的政治性、学理性、知识性与日常生活的现实性、具体性、体验性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难以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再次,教育方法与日常生活脱节,仍以传统的理论灌输和显性教育为主,有效的实践引导和隐性渗透手段尚处于探索之中。最后,理想信念教育评价中面向日常生活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和联系日常生活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尚未形成,难以充分反映教育效果、有效指导教育实践。第六章:理想信念教育偏离日常生活的原因。从日常生活领域来看,日常消费模式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消费,日常交往模式从传统转向现代,日常观念从一元转向多元,使得日常生活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功利性色彩,阻却了理想信念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的通道。从非日常生活领域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力不足以及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导致的文化认同不足增加了理想信念教育的难度,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建设的一度放松,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理想信念教育应有的效果。从理想信念教育自身来说,建国后教育模式逐渐固化,作为理论根基的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理论魅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难以应对变化了的教育环境。第七章:理想信念教育回归日常生活的途径。日常生活应该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教育者需要对受教育者作为日常生活主体的身份有明确的认识,从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中找寻教育契机。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要面向日常生活分层设计,针对不同对象具体调整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要积极探索与日常生活相贴近的教育方法,适当减少单向灌输权重,适度扩充主动认同模式,注重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积极探索日常生活话语体系,加大实践教育的力度。构建理想信念教育评价标准中的日常生活指标体系,实现量化评价指标与日常生活的科学结合,加强质性评价与日常生活的有机联系,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依循不同的日常生活标准进行评价。
董玲玲[10](2021)在《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共青团是共产党的后备军,它为共产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血液”,共青团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共产党的未来发展前景。反之,共产党能否吸引越来越多的共青团成员加入到共产党当中,是衡量共产党的感召力、影响力、领导力的重要尺度。研究共青团的发展问题是研究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一个侧面。对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的研究其实质是深化和拓展了对西欧共产党和欧洲共产主义问题的研究。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矛盾、冲突、运动发展的“前哨”,青年问题、青年运动、青年组织已经成为观察各国政治发展的“显微镜”和“风向标”。从西方国家新社会运动以来,青年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运动发展的“主力军”,青年已经成为政治参与不容忽视的一支力量并持续发挥着特有的影响力。在金融危机后爆发的一系列激进抗议运动中(如西班牙“愤怒者”运动、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法国“黄马甲”运动等),青年群体都广泛参与其中,并就与自身相关的问题(如青年失业问题、教育问题、性别平等问题等)提出自己的诉求。可以说,关注青年群体、重视青年问题、缓和青年矛盾已经成为普遍共识。然而,对于各国共产党来说,青年问题、青年运动、青年组织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当前国外共产党普遍面临严重的组织和发展困境,重要表现之一是党员人数持续下降、组织力量持续衰减且呈老龄化、碎片化趋势发展,以及共产党的吸引力特别是对于青年的吸引力严重不足。这其中的原因不仅包括共产党自身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的不足,也包括作为“后备军”的共青团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无法在青年群体中产生广泛共鸣,难以吸引青年人加入共青团组织进而加入到共产党当中,为共产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血液”。这不仅仅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反思的现实问题。本文的研究进路在于,从西欧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开端出发,结合百余年来西欧国际共产主义青年运动史上的若干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主要理论流派等,选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与共产主义政党有着特殊关系的西欧共青团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在溯往历史、立足今朝和展望未来这三重意蕴上对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与实践发展进行了宏观把握。第一层面:溯往历史。既从宏观层面厘清了西欧共青团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关系及发展的历史脉络,又从微观层面梳理了英国共产主义青年联盟、法国青年共产主义者运动、葡萄牙共产主义青年、西班牙共产主义青年联盟、塞浦路斯联合民主青年组织、意大利共产主义青年联盟、希腊共产主义青年、比利时共产主义行动委员会等数十个具体的共青团组织在现实层面的具体行动。第二层面:立足今朝。在理论层面剖析了西欧共青团组织的性质、指导思想、党团关系、组织基础、理论基础和中心任务等若干基本问题,具体阐释了西欧共青团组织关于青年问题的社会主义方案、对垄断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展望。在现实层面,提出西欧共青团组织正面临着组织的持续分化、政治地位边缘化和身份认同困境的三重实践困境,并明确了造成困境的三大根源正是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基础薄弱、发展的空间受限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整体上仍然处于低潮。第三层面:展望未来。国际金融危机后马克思主义的复归、日益严峻的青年问题亟待解决以及持续爆发的青年抗议运动都昭示着西欧共青团组织并未“走向历史的博物馆”,而是出现了发展的新机遇。面对这种形势,西欧共青团组织应当继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地位、进一步明确政治身份定位、充分运用多元化宣传手段壮大自己,同时争取在青年运动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二、浅谈共产党员的价值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共产党员的价值观(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
(一)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坚定恪守的政治灵魂 |
(二)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干事创业的力量源泉 |
(三)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爱党为党的精神支撑 |
(四)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拒腐防变的锐利武器 |
二、新形势下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面临的问题 |
(一)放松理论学习,理想信念缺失 |
(二)党性意识淡薄,无视纪律约束 |
(三)宗旨意识淡化,为民思想不牢 |
(四)品行养成不够,道德修为匮乏 |
三、新时代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对策 |
(一)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认识基础 |
(二)注重实践锻炼,形成高度行动自觉 |
(三)坚持以民为本,切实践行为民宗旨 |
(四)保持清廉形象,构筑拒腐防变篱笆 |
(五)加强品德修养,保持共产党员本色 |
(六)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为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保障 |
(2)伟大建党精神与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培育共产党人价值观的丰厚意蕴 |
(一)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的内在要求 |
(二)加强共产党员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基础 |
(三)发展积极健康党内政治文化的内在灵魂 |
二、建党精神对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
(一)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
(二)始终坚持人民立场 |
(三)始终坚持不懈斗争 |
(四)始终坚持对党忠诚 |
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培育新时代共产党人价值观 |
(一)在理论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新时代共产党人思想之基 |
(二)在历史传承中践行初心使命、指引新时代共产党人实践之路 |
(三)在风险考验中发扬斗争精神、磨练新时代共产党人坚强之志 |
(四)在党性锤炼中做到对党忠诚、彰显新时代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
(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三重功能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价值导向功能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价值导向功能的三个层次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价值导向功能的实现方式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立规导向功能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立规导向功能的规范表现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立规导向功能的实现方式 |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实践导向功能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为党内法规解释、修改、废止提供重要依据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程度可以作为党内法规备案审查的判断标准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成为提高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力的有力保障 |
五、结语 |
(4)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柔性领导力的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柔性领导力的思想基础与情感纽带 |
二、中国共产党的形象魅力是其柔性领导力的核心动力 |
三、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号召是其柔性领导力的实现机制 |
(5)中国共产党道德建设的百年演进及现实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道德建设的百年演进 |
(一)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改天换地:加强革命道德建设、培育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革命者和建设者、实现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
1.培养造就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革命者和建设者 |
2.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
3.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理论武装 |
4.传承传统美德、培育优良作风 |
5.塑造崇高精神、强壮精神支撑 |
6.厉行纪律法规、倡导“五爱”公德 |
(二)从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改天换地到跨入新世纪的翻天覆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公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
1.建设精神文明,培育“四有”公民 |
2.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3.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 |
(三)从站上新起点的翻天覆地到进入新时代的经天纬地: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
1.新使命: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强筋健骨、凝心聚力 |
2.新要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四德”建设 |
3.新部署:抓好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竖起新时代全社会向上向善的道德风向标 |
4.新作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强化制度和法治保障,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道德建设的现实启示 |
(一)坚持和加强党史学习教育 |
(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 |
(三)强化以“关键少数”示范带动“绝大多数” |
(四)持之以恒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 |
(6)崇德尚德 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道德领导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卓越领导力蕴含着强大的道德力量 |
(一)党的初心使命、目标宗旨和价值追求具有鲜明的道德特征 |
(二)在党员素质、用人标准与个人品格要求方面具有鲜明的道德特质 |
(三)在政治文化和纪律要求方面具有鲜明的道德特色 |
二、卓有成效的道德建设培育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优势 |
(一)加强组织领导,以党的道德风尚引领道德建设 |
(二)推动理论创新,以党的科学理论指导道德建设 |
(三)加强正面教育,以道德模范为榜样带动道德建设 |
(四)与反腐败结合,以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强化道德建设 |
三、崇尚道德,培育道德,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道德领导力 |
(7)共产党宣言阐释的智慧及当代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共产党宣言核心思想 |
2 共产党宣言阐释的智慧 |
2.1 共产党宣言是精神之源 |
2.2 共产党宣言是力量之源 |
2.3 共产党宣言是思想之源 |
3 共产党宣言的当代启示 |
3.1 坚定理想信念 |
3.2 加强对外开放 |
3.3 坚持以人为本 |
(8)红色青春的时代书写:建国以来青年共产党员形象的影像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七年时期:革命成长与英雄叙事 |
二、 改革开放新时期:心灵思辨与现实叙事 |
三、 新世纪以来:主体探寻与情感叙事 |
结 语 |
(9)日常生活视阈下的理想信念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重点难点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日常生活相关理论阐释 |
一、日常生活释义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日常生活 |
(二)现象学对日常生活的理解 |
(三)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中的日常生活 |
(四)国内学者对日常生活的理解 |
(五)本文中“日常生活”的维度 |
二、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 |
(一)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区别 |
(二)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联系 |
第二章 理想信念与日常生活 |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 |
(一)理想 |
(二)信念 |
(三)理想信念 |
二、理想信念的日常生活基础 |
(一)理想信念是对日常生活需求的反映 |
(二)理想信念能改造并超越日常生活 |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于对日常生活的高度关注 |
(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指向日常生活 |
三、理想信念对日常生活的能动作用 |
(一)理想信念指明日常生活之方向 |
(二)理想信念激发日常生活之动力 |
(三)理想信念赋予日常生活以意义 |
第三章 理想信念教育与日常生活 |
一、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 |
(一)共同理想立足现实 |
(二)远大理想指向未来 |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筑牢根基 |
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特征 |
(一)从目的来看,既是思想引领又是纪律约束 |
(二)从地位上看,既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核心问题 |
(三)从内容上看,既是科学教育又是价值教育 |
三、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缘由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启示 |
(二)深化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要求 |
(三)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工程 |
四、理想信念教育改造日常生活的功能 |
(一)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改善日常生活的品质 |
(二)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发掘日常生活的意义 |
(三)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提升日常生活的层次 |
第四章 理想信念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的历史考察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改善民众受压迫状态结合 |
(一)建党初期和国民革命时期,着力于唤醒日常生活需求 |
(二)土地革命时期,致力于改变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状况 |
(三)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始终与关注各阶层利益相结合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日常生活的强力参与 |
(一)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与改造生活方式和日常观念相结合 |
(二)社会主义建设之初过度干预日常生活 |
三、改革开放后:与鼓励人们日常生活的正当追求相结合 |
(一)理想信念教育逐步向日常生活回归 |
(二)理想信念教育生活化的难度增加 |
四、新时代:更加强调在关注日常生活中坚定理想信念教育 |
(一)在改善民生中坚定理想信念 |
(二)面向日常生活创新教育方法 |
(三)在日常生活中评价理想信念 |
第五章 理想信念教育偏离日常生活的表现 |
一、理想信念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主体地位被忽视 |
(一)片面强调受教育者非日常生活领域的主体地位 |
(二)轻视受教育者日常生活意义世界的开发 |
二、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与日常生活疏离 |
(一)内容的政治性与日常生活的现实性相脱节 |
(二)内容的学理性与日常生活的具体性相矛盾 |
(三)内容的知识性与日常生活的体验性相分离 |
三、理想信念教育方法与日常生活脱节 |
(一)理论灌输与日常生活化的实践引导权重失衡 |
(二)显性教育与日常生活化的隐性教育比例失调 |
四、理想信念教育评价的日常生活指标体系尚未形成 |
(一)尚未形成面向日常生活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
(二)尚未形成联系日常生活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
第六章 理想信念教育偏离日常生活的原因 |
一、日常生活领域:日常生活的功利化倾向阻却理想信念确立通道 |
(一)从生存向发展转变的日常消费模式消解对社会理想的共同追求 |
(二)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日常交往模式制约社会统一价值观的形成 |
(三)从一元到多元的日常观念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
二、非日常生活领域:复杂的意识形态建设环境影响理想信念教育实效 |
(一)文化认同不足削弱理想信念教育文化根基 |
(二)党的思想建设一度放松削弱理想信念教育效果 |
三、理想信念教育自身:教育模式的固化削减理想信念教育的作用 |
(一)马克思主义在日常生活领域一度“失语” |
(二)社会主义在日常生活领域一度“失声” |
(三)共产主义在日常生活领域一度“失踪” |
第七章 理想信念教育回归日常生活的途径 |
一、确立理想信念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主体地位 |
(一)理解受教育者日常生活主体地位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 |
(二)认识受教育者日常生活主体地位对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 |
(三)明确受教育者日常生活主体地位对教育者角色的需求 |
二、分层设计面向日常生活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 |
(一)基础层:人格养成和爱国主义教育 |
(二)中级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四史”教育 |
(三)最高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 |
(四)不同层面:基于日常生活的纵横协调 |
三、积极探索日常生活化的理想信念教育方法 |
(一)强化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的引导教育 |
(二)注重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隐性教育 |
(三)加强融汇于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教育 |
四、构建日常生活指向的理想信念教育评价体系 |
(一)提升量化评价与日常生活结合的科学性 |
(二)强化质性评价与日常生活联系的必要性 |
(三)采用多样性的日常生活标准进行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10)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主要概况 |
2.1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关系理析 |
2.1.1 西欧共青团组织与青年运动的关系 |
2.1.2 西欧共青团组织与其他青年组织的关系 |
2.1.3 西欧共青团组织与共产党的关系 |
2.2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历史发展脉络 |
2.2.1 20 世纪初苏俄影响下建立的早期共产主义青年组织 |
2.2.2 二战爆发后西欧共青团的发展壮大与世界民主青年联盟的建立 |
2.2.3 20世纪60年代“五月风暴”后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由盛转衰 |
2.2.4 苏东剧变后西欧共青团组织的重建与转型 |
2.2.5 欧洲共产主义青年组织区域联合的新动向 |
第3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基本原则及主要代表组织 |
3.1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基本原则 |
3.1.1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 |
3.1.2 坚持各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独立的组织地位及民主集中制原则 |
3.1.3 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培养未来的共产党员 |
3.2 西欧共青团的主要代表性组织 |
3.2.1 英国共产主义青年联盟 |
3.2.2 法国青年共产主义者运动 |
3.2.3 西班牙共产主义青年联盟 |
3.2.4 意大利共产主义青年联盟 |
3.2.5 希腊共产主义青年 |
第4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探索 |
4.1 西欧共青团组织对青年问题的认识 |
4.1.1 青年问题的具体表现 |
4.1.2 青年问题产生的制度性根源 |
4.1.3 青年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
4.2 西欧共青团组织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思考 |
4.2.1 当代资本主义陷入持续的衰退与危机 |
4.2.2 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危机 |
4.2.3 对冷战后欧盟和北约的资本主义经济军事一体化实质的新认识 |
4.3 西欧共青团组织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认识 |
4.3.1 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根源的剖析 |
4.3.2 对实现社会主义不同道路的分析 |
4.3.3 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方案的探析 |
第5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境遇及未来前景 |
5.1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所面临困境的主要表现 |
5.1.1 组织的持续分化及其碎片化发展 |
5.1.2 政治力量衰减及其地位的边缘化 |
5.1.3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分野及特色不足 |
5.1.4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身份认同困境 |
5.2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困境的根源 |
5.2.1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整体上仍处于低潮 |
5.2.2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基础薄弱 |
5.2.3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空间受限 |
5.3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发展前景 |
5.3.1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新机遇 |
5.3.2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新策略 |
5.3.3 西欧共青团组织在左翼阵营中的新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西欧共青团及其他政党组织中外文对照 |
附录二 当代世界共产党党章党纲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 |
附录三 西欧共青团章程纲领选编选译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
致谢 |
四、浅谈共产党员的价值观(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孙红旗,徐华.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1(06)
- [2]伟大建党精神与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培育[J]. 吴红云,王新灿.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06)
- [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三重功能及其实现[J]. 祝捷,秦玲. 学习与实践, 2021(12)
- [4]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柔性领导力的内涵[J]. 张皎,郭一宁. 领导科学, 2021
- [5]中国共产党道德建设的百年演进及现实启示[J]. 赵增彦,张佳. 道德与文明, 2021(06)
- [6]崇德尚德 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道德领导力[J]. 鄯爱红. 中国领导科学, 2021(06)
- [7]共产党宣言阐释的智慧及当代启示[J]. 刘金硕. 现代商贸工业, 2021(31)
- [8]红色青春的时代书写:建国以来青年共产党员形象的影像建构[J]. 任晟姝,何东煜.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1(03)
- [9]日常生活视阈下的理想信念教育[D]. 李月青. 河北师范大学, 2021
- [10]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D]. 董玲玲. 吉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