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课上的地理知识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俊彪[1](2015)在《基于电子书包的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与成效分析》文中指出电子书包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进行电子书包教学试点,政府、企业、教育机构共同参与,引领教育改革的浪潮。电子书包是一款安装有师生交互系统、多种学习软件并可以联网的移动终端,能辅助师生实现课堂教学、课外自主与协作学习等活动。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了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要求并对探究的层次进行了规定,因此在课堂上实施探究式教学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旨在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优质的教学效果。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指导下进行设计和实施的,其实施过程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和实物创设学习情境,师生由这个情境出发提出探究主题,学生在探究主题的指导下制定探究方案、收集并处理各种信息资、得出探究结论。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凸显了初中地理课程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电子书包的引入为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带来新的师生交互形式和支持丰富学习资源的平台,将给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活动带来新的变化。本研究将构建及实施基于电子书包的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并分析其成效。本研究依托陕西师范大学立人数字化研究所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重点课题《面向学习创新的电子书包中小学教学应用研究》。针对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该课题在地理学科第一年试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笔者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习者特征、电子书包功能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构建出基于电子书包的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模式的实践中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该教学模式的效果进行详细地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教学模式的建议。本文由七章组成:第一章:绪论。本章分析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电子书包与地理探究式教学的研究现状,提出本研究的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第二章:理论基础研究。本章对研究涉及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研究。本章主要介绍了电子书包和探究式教学模式这两个核心概念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修订版)、自我效能理论以及成就动机论等理论。第三章:研究设计。本章介绍了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详细地阐述了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第四章:基于电子书包的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本章首先对影响模式构建的学习者特征、教学内容、电子书包功能等因素进行分析,然后构建了基于电子书包的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并对该教学模式的特征进行分析。第五章:基于电子书包的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与成效分析。本章首先将上一章构建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具体课堂教学中,然后使用学生地理学习动机问卷、地理期末试卷、iFIAS分析法、课堂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等方法对教学模式的效果进行分析。第六章:结论。本章总结了基于电子书包的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成效以及完善建议。第七章:研究创新之处及展望。本章总结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研究不足及研究展望。
卜丽盼[2](2015)在《人文地理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历史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学科,特别新课改以后,又增加了许多文化史内容,其中包括大量的天文地理、医学、数学、物理等学科的知识,为了顺应这种改革,也是适应社会对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渗透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另外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在内容上是有交叉与融合的,特别是人文地理知识和历史学科的交叉内容更为丰富,因为任何历史都是人民群众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所创造的。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渗入相关的人文地理知识就是非常自然、必要和重要的了。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有机渗入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宽知识面,增强对历史事件的深入认识,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的能力。如果教师不能有效地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地理知识,就容易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出现偏、狭的状况,造成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仅仅停留于古往今来的纵向发展里,而不能形成必要的空间观念,这就人为地造成将两类人文学科知识割裂开来的情况,使学生不能很好地形成综合观念,严重制约着历史学科教育目的的实现,不利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总之,地理知识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尤为重要,人文地理作为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在历史教学中得到很好的运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历史学科的教育目的。本文以人文地理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为中心,重点是整理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用到的相关人文地理知识和这些地理知识怎样应用到实际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研究现状和研究的必要性,并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介绍研究的意义与目的。第二部分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可运用的相关人文地理知识的整理,依据历史知识内容的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部分进行总结、梳理,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呈现。第三部分是举例说明人文地理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这一部分根据地理知识的相关分类进行举例,说明此类地理知识怎样有效的利用到历史教学中。第四部分是人文地理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入手,分析应注意的各种问题,以使研究成果更具有指导价值,使研究成果能够为教师所用,进而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率。
胡倩倩[3](2018)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地理知识的整合与运用 ——以部编版《中国历史》为例》文中提出中学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与地理学科的关系密不可分。而且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国对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和历史地理意识提出更高要求。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地理知识运用的重视。本文以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为例,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以及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部编版历史教科书中相关地理知识的整合与运用这一角度进行分析研究。首先,结合目前义务教育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这一主旨,在批判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凸显选题的理论意义,且通过不同研究方法进行针对性研究。其次,对我国自晚清民国时期开始的在历史教科书中融入地理知识的传统进行详细论述。在历史教科书中融入地理知识不仅是传统的继承,而且起到补充解释历史知识、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和加强历史知识记忆的作用。再者,为了引起中学历史教师对地理知识的重视,方便其教学运用。本文将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下册)中相关地理知识按照单元顺序分别从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两大方面进行归纳整理。其中自然地理知识包含气候变化、水系和海岸线、水利设施等内容,人文地理知识包含行政区划的沿革、历代疆域变迁、古今地名变化、古代都城、古代经济以及历史人口地理等内容。最后,为了了解中学历史教师对历史教科书中相关地理知识的运用现状,以随机抽取方式对长沙市部分中学历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可知,为了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的运用,历史教师需要加强对地理知识的重视,培养自身的地理知识素养,并熟悉历史地理知识的运用理论与策略。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一课为例对地理知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效果作具体研究。
吴丹[4](2016)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地知识整合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史地知识的整合研究,就是在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加强相关地理知识的渗透,以防止知识的割裂,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史地知识的整合研究,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最大特征就是追求自然与人文的相结合,加强课程的综合化,以培养具备创造性的新型人才。这是对教师的挑战。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改变以往的单学科教学的模式,走向多学科综合,特别是史地知识的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史地知识整合运用研究的出发点。由于时间和能力有限,笔者研究的主要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本文除引言结语外正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史地知识整合的概念及其必要性。“史地不分家”,史地知识整合自古就有,笔者在简单梳理史地知识整合概念的基础上,更为强调的是史地知识整合对于新课改、高考以及高中历史教学研究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为本文的核心内容。这一部分笔者主要是以教学案例的形式分析史地知识整合在高中必修三本教材中的应用。并通过分析近年的文综试题,阐述史地知识整合在高考文综试题中的应用。第三部分主要是指出史地知识整合在高中历史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笔者个人的合理建议。在最后的结语中,笔者对全文进行了简单的概括,指出了论文的不足,表述了笔者撰写此论文的初衷。
蔡春[5](2017)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文中认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时空观念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历史教育学界重视起来。就历史学科而言,历史学科的课程内容是按照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建构的,体现出历史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凸显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内容涵盖了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等。历史学科的课程改革是定位在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础上,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历史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为的是使学生的历史学习与学生的终身发展联系起来。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其存在的意义。笔者是基于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学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并在做调查问卷的学校进行教育实习。分别从问卷上和教学中发现与课题相关的问题,然后,在上课时将培养时空观念的教学设计进行实践,并通过不断地实践和经验总结,再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培养的策略性研究。为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从三个方面提出可操作性建议。即从培养时空观念这种思维能力方面,学科间知识综合的角度和出于对学生长远发展的考虑。时空观念是一种思维、是一种能力。历史课本上学科间的知识综合所涵盖的内容广博,分析人类活动都必须从社会、政治、文化、科学与技术、经济这几个大的方面来研究。因此,要将这些内容置于历史的时间和地理的空间之关联中来思考。对于学生而言,是否具有正确的空间观念,是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的重要条件。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命、对祖国和人类的历史责任感。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探索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对高中生在历史学习中时空观念的培养,促进其获得自由平等、宽仁友爱、诚信谦逊等优秀的个人品质。
张维四,李玉梅[6](2021)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革命文化教育的探索》文中研究指明革命文化是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纽带,有着增强文化自信、加深学科自信,达成价值共识、传承红色基因,守护心灵家园、激发前进动力的重要教育功能。中学地理教学中无论是区域地理还是系统地理都能够结合革命文化内容展开教学。文章分析了中学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教学中大量的革命文化教育内容与案例,对地理教学应坚持的正确观念和独特教学情境的创设指明了方向,地理教学又为革命文化教育提供了平台;同时,提出了中学地理教学加强革命文化教育的途径:依据革命斗争实例,创设问题情境;结合文史学科文本,开发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学实践,感受红色文化环境等。
朱骁涵[7](2021)在《中国古代疆域和政区变迁在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有了更明确的要求。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投入使用后,疆域和政区知识的教学地位得到提升。与旧版人教版教科书相比,统编版教科书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边疆形势都进行了重点介绍,而行政区划的变迁也涉及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的教学内容。为了了解当前上海市高中历史课程中疆域和政区知识的教学情况,笔者对部分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整理相关数据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首先,疆域和政区变迁的教学逐渐受到重视,但学生难以把握变迁的趋势和特征,造成知识的碎片化,不利于形成相关的知识体系。其次,形势图在疆域和政区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教学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再次,学生主要通过课堂学习疆域和政区知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本文基于调查结果,对统编教科书中有关疆域和政区的内容进行整合,构建系统的教学框架,梳理变迁的趋势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分析。然后以教学分析为基础,探讨了运用形势图进行疆域和政区教学的策略,同时提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疆域和政区知识所需要树立的教学理念。最后,为了研究疆域和政区变迁的实际教学运用,以上述教学分析和理论研究为支撑,设计教学案例进行实践教学,并对疆域和政区变迁的教学成效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可以较好地掌握相关内容。
单正婷[8](2008)在《论历史地理知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文中提出本文在梳理历史地理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全面检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地理内容采用之得失。认为只有在教学中恰当使用历史地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地理背景,认识社会发展的空间条件,掌握时空互动规律,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整合学科基础知识和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地理知识并取得应用实效,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观点。首先,要阐述清楚历史教学中的历史地理知识,这其中要求历史教师要具备综合的历史地理学知识,在弄清什么是历史地理学体系的基础上,了解历史地理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知道它不是中学历史课与地理课的简单重合,而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综合的科学;其次,了解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历史事物、历史事件涉及到的地理因素,并能够使用恰当的教学手段,适时的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创造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后,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系统阐述运用历史地理知识进行教学的方法及其教学效果。本文试图通过了解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知识,来发现历史教学内容中地理因素的作用,使他们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使现代教育和史学研究两者有效结合,这是从前的研究者所不曾重视的研究内容。本文使用了跨学科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思维方法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并在教学中不断的实践总结。本文遵照实践——记录——阶段性小结——再实践——总结得出结论的路线进行。通过系统的分析历史地理知识对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产生作用,使我们可以更清醒地认识到,历史教师不仅要熟悉和研究历史教材,还必须理解历史、理解历史发展空间环境。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不断地加强对历史地理知识的学习,并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的影响。因为我一直从事中学历史和地理教学工作,可以了解到最新教改内容和高考信息,更可以为此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并自发了解历史地理学发展动态,把最新观点融会贯通到历史教学中,及时检验效果,整理回顾反思,以期获得更长远成效。
周晓煜[9](2020)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间是构建和决定历史进程的基本要素之一,人类的历史都围绕着空间展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空间,同样的历史教学也离不开历史空间,教师能够通过历史空间这一重要载体向学生们传达、教授历史知识,因此树立历史空间观念也是在当今的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可欠缺的重要教学内容和素质之一。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对包含了时空观念等在内的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作为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已经成为了在我国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目标,而历史空间观念作为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在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教学基础性地位。在普通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识和重视到历史空间对于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在特定历史空间的连接下,对历史事物进行深入探索和分析的历史学习意识和历史思维方式。在高中历史空间观念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当要充分地利用出历史地图的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帮助学生挖掘地图中的隐性历史信息,对地图中所展示出的多维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同时也要让学生培养出良好的读图习惯,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些历史填图训练。当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时,教师应当对所选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细致的甄别,使其能够更好地切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同时对于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也应当辩证看待。历史空间观念的培养离不开地理学科知识的辅助,在利用地理学科的知识进行辅助教学时,教师应当结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方面的相关知识内容。对于历史空间观念的培养,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展开分层教学,明确不同层次应培养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首先是要学会对于历史空间的认知与表达,然后是对于历史空间的理解与运用,最后是学生能够对历史空间进行独立分析与探究。在进行历史空间观念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们也应当注意一些问题。历史空间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与历史时间进行紧密的结合,在当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下,历史空间观念的培养自然也要兼顾历史学科其他核心素养的综合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关联性与整体性相统一的原则,同时也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地丰富和创新教学方式。
吴颖[10](2020)在《基于乡土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以《云南地理》教学为例》文中认为地理学科在初中课程中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过程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在地理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和认知,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初中生尚处于性格与思想可塑的关键时期,在初中地理教学课程中,家国情怀教育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地理学科有着丰富的案例和教学资源,是很适合成为家国情怀教育的一门课程。对于云南中考的必考的云南地理部分,可以联系乡土地理知识,把家乡的地理知识和家国情怀联系在一起教学,既符合中考要求又可以丰富教法学法。本文提出了云南地理教学中可以联系家国情怀的教学内容和资源,并分析了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优势和不足。本文以昆明市的学校不同年级的师生为调查对象,分别采用学生问卷调查、教师访谈调查的形式,调查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情况。对不同学校、职称、教龄的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并总结了目前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实施家国情怀教育的教学现状。针对调查问卷和访谈的问题,本研究根据调查结果,从学生、教师等多个层面寻找不足,提出了以下从态度改变、环境创设、素材筛选、教师技能培训等层面提出建议,并结合建议设计了一节基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云南地理教学设计,以探索在初中地理教育中落实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具体途径。
二、历史课上的地理知识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历史课上的地理知识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电子书包的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与成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初中地理教学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电子书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2 研究意义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电子书包 |
2.1.2 探究式教学模式 |
2.2 理论依据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修订版) |
2.2.3 自我效能理论 |
2.2.4 成就动机论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内容 |
3.2.1 现有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问题分析 |
3.2.2 基于电子书包的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 |
3.2.3 教学模式的实施与成效分析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研究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访谈法 |
3.3.4 观察法 |
3.4 研究思路 |
3.5 研究工具 |
3.5.1 《初中生地理学习动机调查问卷》 |
3.5.2 改进型FIAS表(iFIAS) |
3.5.3 教师访谈题目 |
3.5.4 学生探究效果及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
第4章 基于电子书包的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 |
4.1 模式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1 学习者特征分析 |
4.1.2 初中地理课程分析 |
4.1.3 电子书包的功能分析 |
4.2 基于电子书包的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分析 |
4.3 基于电子书包的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结构分析 |
4.3.1 创设探究情境 |
4.3.2 引入探究主题 |
4.3.3 指导探究过程 |
4.3.4 自主探究 |
4.3.5 师生交流 |
4.3.6 总结 |
4.4 基于电子书包的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征分析 |
第5章 基于电子书包的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与效果分析 |
5.1 基于电子书包的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
5.1.1 探究知识点的选择 |
5.1.2 探究主题的设计 |
5.1.3 探究方式的设计 |
5.1.4 探究资源的选择 |
5.1.5 教学模式的应用案例 |
5.2 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分析 |
5.2.1 两个班级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分析 |
5.2.2 两个班学生地理期末考试成绩的分析 |
5.2.3 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师生交互分析 |
5.2.4 基于课堂教师提问表的分析 |
5.2.5 学生调查问卷的分析 |
5.2.6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第6章 结论 |
6.1 基于电子书包的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成效分析 |
6.1.1 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 |
6.1.2 师生积极参与地理知识的建构 |
6.1.3 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的理解 |
6.1.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6.1.5 仅局限于单个知识点的探究 |
6.2 基于电子书包的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完善建议 |
6.2.1 鼓励学生提问 |
6.2.2 完善教师提问策略 |
6.2.3 增加探究活动的类型 |
6.2.4 增加探究活动数量 |
第7章 研究创新之处及展望 |
7.1 创新之处 |
7.1.1 构建了基于电子书包的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 |
7.1.2 使用量化研究方法分析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
7.2 不足 |
7.2.1 教学实验时间短 |
7.2.2 研究者水平有限 |
7.2.3 实际条件的限制 |
7.3 研究展望 |
7.3.1 电子书包支持的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评价方式研究 |
7.3.2 进一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
7.3.3 发挥电子书包的移动性开展探究活动 |
7.3.4 进一步研究探究式教学活动对学生识记和理解知识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八年级学生地理学习动机问卷(前测) |
附录二 八年级学生地理学习动机问卷(后测) |
附录三 iFIAS条目表 |
附录四 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修订版) |
附录五 地理课程标准八年级上册分析 |
附录六 基于电子书包的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部分案例 |
附录七 八年级上册地理考试试题分析 |
附录八 课堂教学iFIAS分析示例 |
附录九 电子书包的地理探究式教学效果及学习需求问卷 |
附录十 教师访谈题项 |
附录十一 教师提问分类(以《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二课时为例)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2)人文地理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综述 |
1.研究的必要性 |
2.研究现状 |
(二)研究意义 |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可运用的相关人文地理知识整理 |
(一)政治史部分 |
(二)经济史部分 |
(三)文化史部分 |
二、例谈人文地理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
(一)联系人.与城市相关地理知识进行历史教学 |
1.人.迁移 |
2.城市布局 |
(二)结合产业活动与地域联系知识进行历史教学 |
1.地域联系 |
2.农业区位因素 |
3.工业区位因素 |
4.交通布局的影响 |
(三)在历史教学中广泛运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知识271.环境问题 |
1.环境问题 |
2.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
三、人文地理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一)注意知识时序性 |
(二)注重历史课实效性 |
(三)运用地理知识要坚持适度原则 |
(四)运用地理知识手段要灵活多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地理知识的整合与运用 ——以部编版《中国历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地理知识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重要性 |
一、历史教科书中融入地理知识的传统 |
二、历史教科书中融入地理知识的必要性 |
(一) 补充解释历史知识 |
(二) 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
(三) 强化历史知识记忆 |
第二章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地理知识整合 |
一、自然地理知识 |
(一) 气候变化 |
(二) 水系和海岸线 |
(三) 水利设施 |
二、人文地理知识 |
(一) 行政区划的沿革 |
(二) 历代疆域 |
(三) 古今地名变化 |
(四) 古代都城 |
(五) 古代经济 |
(六) 历史人口地理 |
第三章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地理知识的运用 |
一、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地理知识运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一)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地理知识运用现状的调查 |
(二) 对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地理知识运用现状的分析 |
二、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地理知识运用的解决策略 |
(一) 加强对教科书中地理知识运用的重视程度 |
(二) 强化历史教师的地理知识素养 |
(三) 熟悉历史教科书中地理知识的运用策略 |
三、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地理知识运用的效果研究 |
(一) 具体实施案例 |
(二) 案例实施效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地知识整合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史地知识整合的概念及其必要性 |
第一节 史地知识整合的概念 |
第二节 史地知识整合的必要性 |
一、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发展的需要 |
二、历史教学研究的迫切需要 |
三、考试制度改革的迫切需求 |
第二章 史地知识的整合运用——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为例 |
第一节 史地知识整合在必修一教学中的运用 |
一、在必修一中地理知识的简要概括 |
二、在必修一中史地知识整合的教学案例 |
第二节 史地知识整合在必修二教学中的运用 |
一、在必修二中地理知识的简要概括 |
二、在必修二中史地知识整合的教学案例 |
第三节 史地知识整合在必修三教学中的运用 |
一、在必修三中地理知识的简要概括 |
二、在必修三中史地知识整合的教学案例 |
第四节 史地知识整合在高考文综试题中的运用 |
一、在高考文综试题中史地知识综合运用趋势分析 |
二、以北京文综卷试题为例具体分析 |
第三章 史地知识整合在高中历史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一节 史地知识整合在高中历史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
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对史地知识整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建议 |
一、关于历史地图的运用 |
二、关于文综试题的讲解 |
三、关于历史教师的地理素养 |
四、关于在常规的教学中应注意的原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历史时空观念的概述 |
第一节 时空观念的含义与培养目标 |
一、时间观念的定义 |
二、空间观念的定义 |
三、时空结合的历史观念 |
四、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培养的具体目标 |
第二节 时空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 |
一、合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时空观念的能力要求 |
二、切合历史学科的特征 |
三、适应历史教学中学科整合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
第二章 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培养的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及结果分析 |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思路 |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分析 |
第二节 对调查结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教学层面 |
二、学生学习层面 |
三、教材的编排设计 |
第三章 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 |
第一节 引导学生建构立体的全面的历史思维 |
一、知识综合构建历史时空 |
二、多种方法培养历史思维 |
第二节 时空观念的具体运用与实践 |
一、时空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实例 |
二、时空观念的实践反思 |
第三节 历史的时空观念与科学的思维体系并重 |
一、在历史时空中理解时空 |
二、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时空 |
三、用时空观念指导历史学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革命文化教育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革命文化教育及其对地理教学的引领作用 |
1. 革命文化 |
2.革命文化教育及价值 |
3.革命文化教育为地理教学提供方向引领 |
二、中学地理中革命文化教育的内容梳理 |
1. 区域地理中蕴含的革命文化教育 |
2.系统地理中蕴含的革命文化教育 |
三、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革命文化教育的途径 |
1. 依据革命斗争实例,创设问题情境 |
2.结合文史学科文本,开发地理案例 |
3.设计研学实践路线,感受红色文化环境 |
(7)中国古代疆域和政区变迁在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三 研究内容及方法 |
四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疆域和政区变迁教学概况 |
第一节 疆域和政区变迁在《中外历史纲要》中的地位 |
一 疆域变迁的地位 |
二 政区变迁的地位 |
第二节 疆域和政区变迁教学现状调查 |
一 调查内容分析 |
二 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章 《中外历史纲要》中国古代疆域和政区教学内容整合和教学分析 |
一 史前时期 |
二 夏商周 |
三 秦汉 |
四 魏晋南北朝 |
五 隋唐五代 |
六 辽宋夏金元 |
七 明清 |
第三章 疆域和政区变迁的教学策略 |
第一节 利用形势图进行疆域和政区教学 |
一 把握地图关键信息 |
二 利用形势图的直观性进行比较 |
三 形势图配合其它史料形成互证 |
四 考虑教学实际,选用合适的形势图 |
五 引导学生由“面”到“点”看图 |
第二节 树立疆域和政区变迁的教学理念 |
一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导教学 |
二 将疆域、政区和民族史同步教学 |
三 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 |
四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
五 开发地方史资源进行疆域和政区变迁教学 |
第四章 疆域和政区变迁的教学运用 |
第一节 形势图结合民族史展现变迁过程 |
第二节 引用多种史料构筑时空观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疆域和政区知识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8)论历史地理知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宗旨与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及学术回顾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资料 |
第一章 中学历史教材中的历史地理知识 |
第一节 历史地理概念与内容 |
一、历史地理学的定义 |
二、历史地理学的概念与范畴 |
三、历史地理学知识体系 |
第二节 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 |
一、不同说法 |
二、分歧的原因 |
三、本文的主张 |
第三节 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研究的差异性和关联性 |
第二章 中学历史教材中必备的历史地理知识 |
第一节 历史自然地理内容的采用 |
一、历史气候变化内容的采用 |
二、湖泊历史变迁与水利治理内容的采用 |
三、历史地貌与植被变迁内容的采用 |
第二节 历史人文地理内容的采用 |
一、历史疆域与政区内容的采用 |
二、历史经济地理内容的采用 |
三、历史文化与历史社会地理内容的采用 |
第三节 历史地图的编制与利用 |
一、历史自然地理图片的采用 |
二、历史政治地理与军事地理图的编制与采用 |
三、历史人口与民族迁移分布图的编制与采用 |
第三章 历史地理知识采用的目的、原则与方法 |
第一节 运用历史地理知识的目的和原则 |
一、运用历史地理知识的目的 |
二、运用历史地理知识的原则 |
第二节 运用历史地理知识的方法与手段 |
一、运用历史地理知识的方法 |
二、运用历史地理知识的手段 |
第三节 史地相结合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 |
一、提高历史教师知识结构的必要性 |
二、历史老师提高历史地理知识的可行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中历史学科中关于历史空间观念的概述 |
第一节 历史空间观念的概念 |
第二节 历史空间观念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地位 |
第三节 历史空间观念在高中历史新课标中的相关表述 |
第四节 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空间观念培养的必要性 |
一、有助于把握历史学科本质 |
二、新课标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 |
三、历史空间观念培养对学生的促进作用 |
第二章 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空间观念培养的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空间观念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层面 |
二、教师层面 |
第二节 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空间观念培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历史学科的学科地位重视程度不高 |
二、教师的相关专业素养较为缺乏 |
三、培养方法陈旧单一 |
第三章 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空间观念培养的策略 |
第一节 充分利用历史地图 |
一、历史地图的构成和分类 |
二、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历史空间观念培养中的实践 |
第二节 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
一、多媒体教学资源 |
二、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历史空间观念培养中的运用 |
第三节 史地学科立体化整合培养 |
一、自然地理对历史空间观念的培养 |
二、人文地理对历史空间观念的培养 |
第四节 基于新课标学业质量水平的分层教学 |
一、新课标中有关历史空间观念培养的分层描述 |
二、基于历史空间观念培养的分层教学策略 |
第四章 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空间观念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
第一节 历史空间观念的培养需要与历史时间观念紧密结合 |
第二节 历史空间观念培养需要兼顾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提高 |
第三节 历史空间观念培养需要坚持关联性与整体性相统一的原则 |
第四节 历史空间观念培养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基于乡土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以《云南地理》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家国情怀概述 |
2.1.1 家国情怀的内涵 |
2.1.2 家国情怀的教育意义 |
2.2 乡土地理与云南地理 |
2.2.1 乡土地理的内涵 |
2.2.2 云南地理的内涵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 |
2.3.2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2.3.3 地理教学论 |
3 云南地理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优势和不足 |
3.1 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优势 |
3.1.1 地理课程学科优势 |
3.1.2 云南地理教学素材的优势 |
3.2 云南地理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不足 |
3.2.1 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不足 |
3.2.2 过程与方法方面的不足 |
3.2.3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不足 |
4 初中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的现状调查 |
4.1 问卷调查的实施 |
4.1.1 调查目的及问卷设计 |
4.1.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4.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1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
4.2.2 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识分析 |
4.2.3 课外课内家国情怀培养情况 |
4.3 教师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现状访谈 |
4.3.1 访谈目的 |
4.3.2 访谈过程 |
4.3.3 访谈结论 |
4.4 初中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的现状总结 |
4.4.1 教师对家国情怀的理解有局限性 |
4.4.2 教师对家国情怀教学时间精力不足 |
4.4.3 学生缺乏实践活动 |
4.4.4 整个社会缺乏足够的重视 |
5.实施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及教学案例 |
5.1 实施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 |
5.1.1 加强地理教师自身的修养 |
5.1.2 丰富家国情怀的课堂教学方式 |
5.1.3 丰富家国情怀的课堂教学素材 |
5.1.4 加强社会家庭对家国情怀的重视程度 |
5.2 实施家国情怀教育的云南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
5.2.1 云南初中地理《云南地理》考试标准及渗透点概览 |
5.2.2 《云南地理》教学课例 |
6.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 |
6.2 主要的创新与不足 |
6.3 前景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历史课上的地理知识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电子书包的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与成效分析[D]. 张俊彪.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2)
- [2]人文地理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 卜丽盼.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03)
- [3]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地理知识的整合与运用 ——以部编版《中国历史》为例[D]. 胡倩倩.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4]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地知识整合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为例[D]. 吴丹.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5]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D]. 蔡春. 扬州大学, 2017(01)
- [6]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革命文化教育的探索[J]. 张维四,李玉梅. 地理教育, 2021(02)
- [7]中国古代疆域和政区变迁在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教学研究[D]. 朱骁涵.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论历史地理知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 单正婷. 苏州大学, 2008(04)
- [9]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研究[D]. 周晓煜.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10]基于乡土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以《云南地理》教学为例[D]. 吴颖.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