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型毛板壳虫无性分裂生殖的研究:——Ⅰ.核器和皮层纤电器的形态和形态发生(论文文献综述)
张晴[1](2021)在《两种模式原生动物无性分裂周期中的核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使用荧光染料Hoechst33342,借助荧光显微镜对浮萍棘尾虫(Stylonychia lemnae),尾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这两种模式原生动物的无性分裂周期和营养期大小核行为进行详细的染色观察,采用α-Tubulin微管蛋白免疫荧光实验观察同时期细胞核与微管之间的关系,以明确两种纤毛虫大小核在无性分裂和营养期发生重要核事件的时间节点和详细过程,并对纤毛虫核行为进行了对比和讨论,获得重要结果如下:1.首次完成了浮萍棘尾虫在最适温度培养下,无性分裂周期中大小核行为的完整描述。根据大核行为明确了各个时期的划分及持续时长。23℃培养条件下,无性分裂周期总耗时约为18h;间期约为9h;前期约4.5h;中期耗时约为2.5h;后期约为1.5h;末期约为0.5h。随着无性分裂进程的推移,核行动在每个时期上所花费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大核复制带的推移一般同时进行。小核分裂时间并不固定,但在中期融合大核完成分裂之前,小核总会完成第一次分裂;在无性分裂后期,分裂中的小核两端存在密集的微管颗粒定位的聚集形态,小核周围也存在丝状微管从一段发射至另一端,小核后期周围存在的微管形成典型的纺锤体结构。观察到当新核器完成分裂时,虫体外部出现分裂沟。对小核数目进行统计与观察,发现浮萍棘尾虫一般状态下2枚小核居多,3-6枚小核个体也经常出现,多小核对细胞个体的摄食、生存、活动并无影响。2.补充了尾草履虫无性分裂周期中大小核行为的细节。并根据小核行为重新划分了各个时期及持续时长。25℃培养条件下,尾草履虫的无性分裂周期总耗时约为8.5h。间期约为2.5h;前期耗时约1h;中期耗时约为1.5h;后期耗时约2h;末期约为1h。在尾草履虫无性分裂周期中,大核周围并无明显的微管定位,属于无丝分裂。在营养期,小核两端存在密集的颗粒状微管结构,从两端发射丝状微管直达中部;前期大核进行DNA复制时,不产生复制带。增加了后期大核折叠、占据细胞大部分面积、卷曲的特征。后期小核完成分裂,分配至未来的前后仔虫位置时会产生核间管结构,小核分配完成后核间管分节断裂,消失于细胞中;末期细胞外部出现分裂沟,多数个体此时并未完成大核分裂,此类个体多借助于前后仔虫在水中不同方向的游动而断开。
钱震斌,邹士法,张作人[2](1993)在《小型毛板壳虫无性分裂生殖的研究:Ⅱ.骨板的形态和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用一般细胞学染色方法和生物化学去膜技术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小型毛板壳虫(Colepshirtus minor Kahl)的骨板形态和构造,描述了无性分裂期间,正常条件下骨板系统的发生及实验条件下骨板系统的继承和变化过程。
钱震斌,邹士法,张作人[3](1992)在《小型毛板壳虫无性分裂生殖的研究:——Ⅰ.核器和皮层纤电器的形态和形态发生》文中认为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小型毛板壳虫 (Coleps hirtus minor Kahl)的形态,描述了它的表面结构、口器、纤毛和核器在无性分裂生殖中的演化过程。
二、小型毛板壳虫无性分裂生殖的研究:——Ⅰ.核器和皮层纤电器的形态和形态发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型毛板壳虫无性分裂生殖的研究:——Ⅰ.核器和皮层纤电器的形态和形态发生(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模式原生动物无性分裂周期中的核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纤毛虫核行为研究进展 |
1.2 纤毛虫的细胞周期与细胞核行为 |
1.2.1 营养期 |
1.2.2 无性分裂周期 |
1.2.3 有性繁殖周期 |
1.3 核行为的研究方法 |
1.3.1 形态学研究方法 |
1.3.2 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
1.3.3 显微手术研究核质互作 |
1.3.4 Hoechst33342 与微管蛋白免疫荧光技术 |
1.4 两种纤毛虫核行为研究现状 |
1.4.1 两种纤毛虫简介 |
1.4.2 棘尾虫核行为研究现状 |
1.4.3 尾草履虫核行为研究现状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方案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扩大培养 |
2.1.1 实验材料 |
2.1.2 扩大培养 |
2.2 实验试剂配制 |
2.3 实验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4.1 核荧光标记实验 |
2.4.2 微管蛋白免疫荧光实验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章 浮萍棘尾虫无性分裂周期及营养期核行为 |
3.1 营养期与无性分裂期各阶段的划分 |
3.2 各个时期核行为 |
3.2.1 营养期 |
3.2.2 无性分裂各阶段核行为 |
3.3 小结 |
第4章 尾草履虫无性分裂及营养期核行为 |
4.1 营养期与无性分裂期各阶段的划分 |
4.2 各个时期核行为 |
4.2.1 营养期 |
4.2.2 无性分裂各阶段核行为 |
4.3 小结 |
第5章 纤毛虫无性分裂及营养期核行为比较 |
5.1 两种纤毛虫的无性分裂周期差异 |
5.2 两种纤毛虫各时期核行为比较 |
5.3 与其他纤毛虫各时期核行为比较 |
5.4 待研究的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小型毛板壳虫无性分裂生殖的研究:Ⅱ.骨板的形态和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
1.硝酸银染色法 |
2.生物化学去膜 |
结果 |
一、骨板系统的结构模式 |
二、正常条件下,小型毛板壳虫无性分裂过程中新骨板的形成 |
三、在实验条件下,小型毛板壳虫无性分裂过程中骨板的变化 |
讨论 |
(3)小型毛板壳虫无性分裂生殖的研究:——Ⅰ.核器和皮层纤电器的形态和形态发生(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
一、材料的采集和培养 |
二、显示核器和皮层结构的方法 |
三、扫描电子显微镜标本的制作方法 |
结果 |
一、非分裂时期的形态 |
二、无性分裂时期核器和皮层纤毛器的形态发生 |
讨论 |
四、小型毛板壳虫无性分裂生殖的研究:——Ⅰ.核器和皮层纤电器的形态和形态发生(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模式原生动物无性分裂周期中的核行为研究[D]. 张晴.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2]小型毛板壳虫无性分裂生殖的研究:Ⅱ.骨板的形态和变化[J]. 钱震斌,邹士法,张作人. 动物学报, 1993(01)
- [3]小型毛板壳虫无性分裂生殖的研究:——Ⅰ.核器和皮层纤电器的形态和形态发生[J]. 钱震斌,邹士法,张作人. 动物学报, 19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