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病因、诊治新进展

肠易激综合征病因、诊治新进展

一、肠易激综合征病因、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赵蒙蒙[1](2021)在《安肠止泻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观察安肠止泻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在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客观且真实地评价肝郁脾虚型IBS-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使得该病的治疗手段变得更加丰富。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期间,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就诊的,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治疗组患者给予口服安肠止泻方(日1剂,早晚空腹分服温服),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痛泻宁颗粒(5g/次,Tid,饭前口服),治疗周期均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的中医证候、西医主要症状积分,并于治疗后整理数据,对其评分进行观察,并作出比较,本试验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时,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结果最终纳入统计学分析的有治疗组37例,对照组38例,脱落5例。两组一般资料基线均衡可比。1.中医证候总体疗效比较: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的结论,94.6%为治疗组总有效率,86.9%则为对照组数据。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组内比较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有P<0.05,表明两组对缓解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证候表现都有效。进行组间比较,在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急躁易怒,两胁胀痛,纳呆方面,P<0.05,提示安肠止泻方组疗效优于痛泻宁颗粒组;在身倦乏力方面比较,P>0.05,提示两组疗效相当。3.西医主要症状积分比较:对两组数据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有P<0.05,表明就西医症状表现而言,两种治疗方案均可缓解该疾病的腹痛、腹泻症状,但治疗组疗效更好。4.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安肠止泻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安全有效,可有效调节胃肠蠕动,缓解情绪,显着提高治愈率,丰富治疗手段,该方药值得临床推广。

江鹏[2](2021)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素分布特点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证素理论研究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素分布特点,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证型分布,为其中医临床辨证提供帮助。方法:收集福州市中医院门诊及住院的IBS-D重叠FD患者120例,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四诊信息,提取相对应的病位、病性证素,收集数据资料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分析,探讨IBS-D重叠FD患者的中医证素、证型分布特点。结果:1.在120例患者中,男性47例,占39.17%,女性73例,占60.83%,男女比例为1:1.55。年龄最大为67岁,最小为19岁,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8~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10±8.97岁。在性别和年龄的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IBS-D重叠FD证素分布特点:(1)病位证素有脾、胃、肝、大肠、小肠、肾、胸膈、胆8个,其中脾出现的频率最高(102例,85.00%),其余依次为胃(95例,79.17%)、肝(34例,28.33%)、大肠(28例,23.33%)、小肠(20例,16.67%)、肾(15例,12.50%)。经统计学检验,各病位证素分布存在显着性差异,脾、胃与其他病位证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脾、胃之间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肝、大肠、小肠、肾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2)病性证素有气滞、湿、阳虚、气虚、热、阴虚、血虚、寒、食积、血热、气陷11个,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气滞(112例,93.33%),其余依次为湿(91例,75.83%)、阳虚(57例,47.50%)、气虚(49例,40.83%)、热(43例,35.83%)、阴虚(36例,30.00%)。经统计学检验,各病性证素分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气滞、湿和其他病性证素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虚、气虚、热、阴虚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IBS-D重叠FD可分为5种证型,分别为脾虚湿滞证、肝郁脾虚证、脾胃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脾胃阳虚证。其中脾虚湿滞证出现频数最高,共有37例,占30.83%,其余依次为肝郁脾虚证(34例,28.33%)、脾胃湿热证(32例,26.67%)、脾肾阳虚证(9例,7.5%)、脾胃阳虚证(8例,6.67%)。经统计学检验,脾虚湿滞证、肝郁脾虚证、脾胃湿热证分别与脾肾阳虚证、脾胃阳虚证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IBS-D重叠FD患者中,女性的发病率大于男性,且好发于18-59岁的中青年,老年人较为少见。2.IBS-D重叠FD的病位证素有脾、胃、肝、大肠、小肠、肾、胸膈、胆。其中脾、胃出现频率最高,表明脾和胃是IBS-D重叠FD的主要病变部位,与肝、大肠、小肠、肾密切相关;病性证素有气滞、湿、阳虚、气虚、热、阴虚、血虚、寒、食积、气陷、血热,其中气滞、湿出现频率最高,表明气滞和湿是IBS-D重叠FD的主要病性证素。3.IBS-D重叠FD最常见的证型为脾虚湿滞证,其次为肝郁脾虚证、脾胃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脾胃阳虚证较为少见。

刘波南[3](2021)在《自拟方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脾胃虚弱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导师自拟方治疗脾胃虚弱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依据,为该病诊治提供临床思路。方法:将80例脾胃虚弱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病患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取自拟方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对照组采取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4周作为一个治疗疗程,基于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及状况等方面展开对比,统计分析医治前后两组存在的差异性,判断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统计分析后示:与实验开始前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统计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缓解和改善腹痛、腹泻、大便稀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明(P<0.05)。治疗前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22%,对照组为86.49%。秩和检验结果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z=-4.694,P<0.05,有突出性差异,也就是说,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拟方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脾胃虚弱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明显的临床效果,比之对照组疗效更具优势。

陈坚义[4](2021)在《针刀干预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NGF/TRPV1表达水平及内脏高敏感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研究针刀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的一般情况及体征、腹泻指数、情绪状态,以及结肠组织TRPV1、NGF和脊髓背根神经节TRPV1、NGF等指标的影响。探讨针刀不仅能控制好腹泻型肠易激大鼠的腹泻症状,还能通过对其发病机制产生影响,从而改善其内脏高敏感性等。以此来证明针刀技术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的短时长效的优势,且通过两种选穴方案进行对比,也给出更多的临床思考,期待为针刀的临床提供些许依据。方法:选用40只SD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抽取10只(造模中大鼠较易死亡,最终每组剩6只)作为一组进行分组。记录所有大鼠在造模前的一般情况、精神状态及粪便情况。对除空白组(正常组)以外的三组进行慢性应激和急性应激相结合结合CAS方法制备D-IBS大鼠模型,参照文献方法:将大鼠暴露于七种不同的压力源:(1)缺水24小时,(2)食物剥夺24小时,(3)痛苦夹尾1分钟,(4)暴露于45℃环境5分钟,(5)在4℃水中游泳3分钟,(6)白天和夜晚倒置12小时/12小时,(7)水平振动(120转/分钟)45分钟.所有应激方案每7天随机应用,持续3周,其中连续2天无重复特定的压力源。在第28天,1周的休息之后是急性束缚应激,包裹肩部,上肢前肢和胸廓1小时。此造模方法采用相对温和的应激刺激结合外周致敏法同时使用,提高了造模的成功率。在实验的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对两个治疗组进行干预,正常组(n=6):正常饲养,不治疗,共4周;模型组(n=6):造模,不治疗,共4周;针刀一组(n=6):第一次治疗(第7天)定位于大鼠T10-L1及L4-S1双侧关节突关节囊,棘突间旁开0.1cm,横行剥离2-3刀;第二次治疗(第14天)定位于大鼠T10-L1及L4-S1左侧关节突关节囊,棘突间旁开0.1cm,用0.4mm×40mm规格针刀垂直进针,达坚韧处后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2-3刀;第三次治疗(第21天)定位于大鼠T10-L1及L4-S1右侧关节突关节囊,棘突间旁开0.1cm,用0.4mm×40mm规格针刀垂直进针,达坚韧处后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2-3刀。第四次治疗(第28天)定位于大鼠T10-L1及L4-S1右侧关节突关节囊,棘突间旁开0.1cm,用0.4mm×40mm规格针刀垂直进针,达坚韧处后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2-3刀。针刀二组(n=6):第一次治疗参照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研究会制定的“实验动物针灸穴位图谱”,选取“足三里”穴和“大肠俞”穴(第4腰椎下,旁开5mm,取双侧),用0.4mm×40mm规格针刀垂直进针,到达深筋膜层后铲剥2次。治疗结束后压迫止血预防感染。在实验的第7天及第28天进行旷场试验,在实验的第28天进行腹泻指数所需一系列指标的收集和测定。在急性应激束缚完成后,将各组大鼠麻醉后,进行多聚甲醛固定,取下结肠和脊髓背根神经节组织放入4%多聚甲醛固定液中备用。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结肠和脊髓背根神经节中TRPV1、NGF的平均荧光强度。结果:(1)两个治疗组在干预后,相较于模型组,一般情况及腹泻指数明显低于模型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个治疗组在干预后,相较于模型组情绪方面有明显改善(P<0.05)。(3)两个治疗组干预后,在情绪兴奋、腹泻指数、结肠组织中TRPV1和NGF的平均荧光强度并无显着差异(P>0.05)。(4)针刀一组在脊柱区选穴比针刀二组选用大肠俞和足三里二穴在脊髓背根神经节TRPV1和NGF的平均荧光强度的影响要高(P<0.05)。结论:在针刀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方向上,脊柱区选穴稍优于大肠俞和足三里选穴,但差异不甚明显,但的确能通过影响结肠和脊髓背根神经节中TRPV1和NGF,从而影响其发病机制,改善腹泻及内脏高敏感性等。

宋雄[5](2021)在《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以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的运用,探讨其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通过检测患者内脏敏感性、血清5羟色胺(5-HT)浓度,探讨其治疗的可能性机制,进一步丰富中医外治法联合内治法协同治疗IBS-D的临床理论,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的12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予口服马来酸曲美汀布胶囊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丁艾脐贴丸外敷和加味资生颗粒内服治疗,两组治疗疗程同为8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病情严重程度(IBS-SSS)、内脏敏感指数(VSI)、肛管直肠感觉性指标(包括初始感觉阈值、排便感觉阈值、最大耐受量阈值)、血清5-HT浓度及安全性指标。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在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疗效对比: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症状总积分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症状总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症状总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的积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对比,治疗组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IBS-SSS积分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IBS-SSS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IBS-SSS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的积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对比,治疗组IBS-SSS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VSI积分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VSI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VSI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的积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对比,治疗组VSI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肛管直肠感觉性指标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初始感觉阈值、排便感觉阈值、最大耐受量阈值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初始感觉阈值、排便感觉阈值、最大耐受量阈值均较本组治疗前的阈值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对比,治疗组初始感觉阈值、排便感觉阈值、最大耐受量阈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血清5-HT浓度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血清5-HT浓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血清5-HT浓度均较本组治疗前的浓度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对比,治疗组血清5-HT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现象。结论:1.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能显着改善IBS-D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减轻病情严重程度,临床疗效佳,安全可靠。2.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能够降低IBS-D患者的内脏高敏感性。

黄婷婷[6](2021)在《运脾化浊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比观察,从中医证候表现、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专用生活质量量表等多方面评价运脾化浊方对IBS-D的治疗作用及长期疗效。依据中医辨证施治的特色及优势,以期能为IBS-D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将所收集的60例就诊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脾胃科门诊,且符合纳入标准、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型的IBS-D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口服,治疗组予运脾化浊方(炒白术15g、党参10g、茯苓30g、砂仁10g、当归10g、白芍15g、焦神曲10g、陈皮20g、防风10g、车前子15g、炮姜10g、甘草10g)早晚口服。治疗用药4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IBS症状严重程度总积分、IBS专用生活质量总积分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并在停药4周后对两组治疗有效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复发情况,分析得出最终结果。结果:(1)中医症候整体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6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中医症候积分疗效评价:两组治疗后在大便性状、大便次数、腹痛、腹胀、急躁易怒、两肋胀满、食欲减退、乏力、大便结不尽感上治疗效果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在大便性状、大便次数、腹痛、两肋胀满、食欲减退、大便结不尽感、舌象、脉象上两组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在腹胀、急躁易怒、乏力上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腹胀治疗效果差异十分显着(P<0.01)。(3)症状严重程度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症状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4)生活质量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明显(P<0.05)。(5)远期疗效评价:停药4周后随访,治疗组随访26例,复发3例;对照组随访19例,复发7例。治疗组复发率11.54%,对照组复发率36.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治疗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运脾化浊方在治疗本病上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在改善患者腹痛、大便次数、大便性状、腹胀、急躁易怒、乏力、食欲减退等临床症状方面具有优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远期疗效优于马来酸曲美布汀组,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刘靓芸[7](2021)在《金氏肠炎方治疗脾虚湿蕴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金氏肠炎方治疗脾虚湿蕴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新疆自治区中医医院门诊就诊及住院患者,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辨证为脾虚湿蕴证,共63例受试者,年龄在16-67岁,由医学研究设计与数据处理中心提供随机信封,将受试者随机分组,中药组42例,西药组21例。中药组予中药协定处方金氏肠炎方治疗,西药组予美常安(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统计两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程度量表(IBS-SSS)积分,记录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分析IBS专用生活质量量表(IBS-QOL)积分,以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通过两组治疗前后相关实验室指标、不良反应以评价安全性。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民族、病程、文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2.总体疗效评价: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治疗前后IBS-SSS积分,试验组在治疗前后的总体疗效及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均能显着改善患者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P<0.01),且试验中药组优于对照组西药(P<0.05)。3.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IBS-QOL总积分降低(P<0.05),两组患者情绪状态均有改善、行为障碍改善、自体意象趋向良好、健康担忧度降低、可趋向正常进食、社会功能向好发展、关系拓展较正常(P<0.05),其中改善行为障碍试验组疗效更优(P<0.01)。4.患者情绪状态(P<0.05)、其行为障碍(P<0.05)、其自体意象(P<0.05)、对健康的担忧度(P<0.05)与疗效相关;5.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患者中医证候(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6.本研究过程中无药物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出现,且相关实验室指标无显着异常改变。结论:金氏肠炎方治疗脾虚湿蕴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具有显着疗效,明显优于对照西药组,能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具有安全性。

郑媛媛[8](2021)在《肠康方联用益生菌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NRS评分、Bristol量表、中医症状观察表以及IBS-SSS量表,观察肠康方联用益生菌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二者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旨在为临床治疗IBS-D提供一定的新思路。方法:IBS-D病人根据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中药组、西药益生菌组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每组30人。中药组予肠康方治疗(每日1剂,早晚分服),益生菌组服用金双歧(每次4片,每日2次),联用组同时服用肠康方和金双歧,疗程为4周;疗程结束后,比较患者服药前后NRS、Bristol量表、中医症状观察表以及IBS-SSS量表评分,并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1.在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方面,联用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中药组80%及益生菌组76.67%(P<0.05),可见联用组的临床疗效更加显着;2.采用NRS评分评估腹痛改善情况,发现对于腹痛程度的改善,联用组与中药组、中药组与益生菌组之间均有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中药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最低,而联用组与益生菌组之间差异性不显(P>0.05);3.采用Bristol评分评估腹泻改善情况,发现三组对于腹泻程度的改善差异性不显(P>0.05);4.采用症状观察表,发现在症状积分改善率方面,联用组的改善率60.41%,高于中药组57.46%及益生菌组55.46%(P<0.05),说明联用组症状积分改善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根据干预前后若干个症状积分的结果,发现三组给药干预后均可有效减少治疗前的症状积分,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各项症状积分组间比较:(1)对于情志抑郁的症状积分比较,联用组与益生菌组、中药组与益生菌组之间均有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联用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最低,而联用组和中药组之间差异性不显(P>0.05);(2)对于便下粘液的症状积分比较,联用组与中药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联用组治疗后便下粘液症状积分最低,而联用组与益生菌组、中药组与益生菌组之间均差异性不显(P>0.05);(3)对于急躁易怒的症状积分比较,联用组与其他两组之间均差异性不显(P>0.05),而中药组与益生菌组之间存在着显着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中药组治疗后急躁易怒症状积分最低;(4)三组对少腹拘急、胸胁胀满、肠鸣矢气方面的改善差异性不显(P>0.05)。5.采用IBS-SSS量表,发现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治疗后症状均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P<0.05)。干预后三组IBS-SSS总积分结果经比较后发现,联用组与益生菌组之间存在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的联用组IBS-SSS总分最低,联用组与中药组、中药组与益生菌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本次临床观察研究可发现,中药肠康方联用益生菌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有较为明显的疗效,大多优于单用中药或益生菌组,尤其对腹痛、腹泻以及中医症状中便下粘液、情志抑郁等的改善情况更具优势,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王静坤[9](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单兆伟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整理单兆伟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部分病例资料,分析单兆伟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处方用药规律,总结单兆伟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学术经验。资料与方法:研究收集的病例资料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名医堂单兆伟主任医师门诊患者。病例收集范围为2016年11月-2020年11月。完成255例的病例资料收集,收集整理的病例内容需要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四诊信息、辨证分型及处方用药等方面。应用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病例数据库,将收集的数据标准化处理,运用频数分析,得出临床常见中医辨证分型、常用药以及其对应的四气五味、归经和功效。应用Spss Statistics26.0软件聚类分析,得出常用药对及常用药物组合,根据得到的分析结果制作关联规则图,分析单兆伟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规律。对得到的结果进行探讨总结。结果:纳入统计的病例为255例,研究结果如下:1.基本信息分析:纳入统计的255例病例,女性患者142例,男性患者113例,男女比例约1:1.26。2.症状与舌脉分析:病例涉及的症状有49种,出现次数最多的的症状为大便溏、腹痛,出现次数最多的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出现次数最多的脉象为细脉。3.证型分布:纳入统计的病例中医辨证分型出现频数最多的为肝郁脾虚证,其次为脾虚湿盛证。4.药物统计分析:纳入统计的病例涉及的药物有87种,出现总频数为4005次,出现最多的中药为白术,其次为薏苡仁、仙鹤草、太子参;药物归经频数最多的脾经,出现3000次,其次为肺经、胃经、肝经、肾经;药性出现频数最多的为温性,其次为平性;药味出现最多的为甘味,其次为苦味、辛味;药物种类频数最多的补虚药、其次为理气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5.药物聚类分析:根据关联规则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及导师指导意见,得出常用药对10对,常用药物组合5组。结论:1.单兆伟教授针对IBS-D的治疗,提出的治则治法为:1.健脾化湿,寓补于运;2.疏肝理气,抑木扶土;3.温补肾阳,涩肠止泻;4.升举清阳,祛风化湿。2.单兆伟教授核心用药为:白术、薏苡仁、仙鹤草、太子参、半夏、陈皮、防风、白芍、佛手、黄芩、茯苓。药物主要药性为温性、平性,主要药味为甘、苦、辛,主要归经为脾经、肝经、胃经、肺经、肾经。常用药类为:补虚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3.常用药对:太子参、白术,仙鹤草、黄芩,海螵蛸、浙贝母,百合、茯神等。

李旻倩[10](2021)在《疏肝和中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HAMA及HAMD17积分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从“和”法,风药的妙用,五行圆运动,六经藏象论几个方面探究疏肝和中汤的中医选方思路,并结合现代药理学探究其用药思维。同时观察疏肝和中汤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的疗效和治疗前后焦虑、抑郁情绪的变化,从而为临床运用提供依据。方法:1.搜集从2020年3月到2020年12月,于附属南京中医院门诊就诊且均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2.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疏肝和中汤治疗,每日一剂,每次200ml(1袋),早晚饭前温服。对照组口服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每次500mg,每天二次。3.比较治疗前后总体疗效、总积分,单项症状积分,HAMA积分、HAMD17积分及复发率来评估疗效。结果:1.治疗组有效28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22例,总有效率为73.33%,经连续校正卡方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治疗前后总积分组内比较P均<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组内比较,P均<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单项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在腹痛、腹胀、大便性状、胸闷喜叹息方面,P均<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在急躁易怒方面,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大便频次、食欲食量、疲倦乏力方面,P均>0.05,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治疗前后HAMA积分、HAMD17积分组内比较,P均<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HAMA积分、HAMD17积分组间比较,P<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5.两组复发率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尚不能证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有一定的优于对照组的趋势,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2.两组都对总体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但治疗组对总体症状的缓解优于对照组。3.两组治疗前后单项症状不论是主要症状还是次要症状均得到较大缓解,治疗组对腹痛、腹胀、大便性状、胸闷喜叹息症状的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对急躁易怒症状的缓解优于对照组。4.两组对焦虑、抑郁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治疗组对焦虑、抑郁的缓解显着优于对照组。5.治疗组的复发率比对照组低。

二、肠易激综合征病因、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肠易激综合征病因、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安肠止泻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疗效评价
    5 统计学处理
    6 研究结果
讨论
    1 西医研究现状
    2 中医研究现状
    3 立方依据
    4 处方来源
    5 组方配伍分析
    6 现代药理研究
    7 安肠止泻方可能作用机制
    8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表
附录B 综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研究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素分布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5.1 收集资料
        5.2 证素辨证方法
    6 统计方法
第二章 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情况
        1.1 性别分布
        1.2 年龄分布
    2 症状分布
        2.1 主要消化系统症状分布
        2.2 主要消化系统外症状分布
        2.3 粪便性状分布
    3 IBS-D重叠FD的证素分布情况
        3.1 Ⅰ级、Ⅱ级、Ⅲ级证素分布情况
        3.2 证素分布情况
    4 证型分布情况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1 IBS重叠FD的现代研究
        1.1 发病机制研究
        1.2 西医治疗
    2 IBS重叠FD的中医研究
        2.1 中医认识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论治
        2.4 证素研究
    3 一般资料分析
        3.1 性别
        3.2 年龄
    4 证候资料分析
        4.1 主要临床症状分布
        4.2 粪便性状分析
    5 证素分布特点
        5.1 病位证素分布特点
        5.2 病性证素分布特点
    6 证型归纳
    7 临床意义
    8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附录B:临床信息采集表
    附录C: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
    附录D:中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自拟方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脾胃虚弱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1.1 病名概述
        1.2 病因病机认识
        1.3 辩证分型及治疗方法
    2 西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2.1 基本概述
        2.2 流行病学特点
        2.3 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2.4 诊断
        2.5 治疗方法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一般指标
        2.3 疗效观察及评价指标
        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一般资料统计分析
        3.2 临床疗效统计分析
        3.3 安全性测定分析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脾胃虚弱型IB S -D的 认识
    2 自拟方组方及药物分析
    3 自拟方疗效分析
    4 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4)针刀干预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NGF/TRPV1表达水平及内脏高敏感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1.1 中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的认识
        1.2 中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机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现代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3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4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4.1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4.2 中医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方法及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取材方法
        2.4 指标监测方法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大鼠的一般情况观察结果
        3.2 大鼠不同时间点腹泻指数变化
        3.3 各组大鼠情绪心理变化
        3.4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TRPV1平均荧光强度比较
        3.5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NGF平均荧光强度比较
        3.6 各组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TRPV1平均荧光强度比较
        3.7 各组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NGF平均荧光强度比较
讨论
    1 选题依据
        1.1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与内脏高敏感性
        1.2 针刀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2 针刀选点依据
    3 小结
    4 创新性分析
    5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的学习成果
致谢

(5)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对IBS-D的研究概况
        1.1 IBS-D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1.2 IBS-D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IBS-D的治疗
    2 中医对IBS-D的研究概况
        2.1 中医病名认识
        2.2 IBS-D的中医病因
        2.3 IBS-D的中医病机
        2.4 IBS-D中医诊断标准
        2.5 IBS-D的中医药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2.7 中止标准
        2.8 脱落及中止病例处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6.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6.3 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对比
        6.4 两组IBS-SSS积分对比
        6.5 两组VSI积分对比
        6.6 两组肛管直肠感觉性指标对比
        6.7 两组血清5-HT浓度对比
        6.8 安全性对比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立题依据
    2 治法组方分析方解
        2.1 外治方
        2.2 内服方
    3 对照药物解析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治疗前分析
        4.2 治疗后结果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5.1 不足之处
        5.2 未来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运脾化浊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1.6 试验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安全指标评价标准
        2.7 统计方式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被观察者一般情况比较
        3.2 疗效比较
        3.3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关于病因病机
    2 临证经验
        2.1 脾虚不运,浊邪丛生
        2.2 气血调和,脾运胃纳
        2.3 运脾化浊,调畅三焦
    3 运脾化浊方的组方遣药分析及药理研究
        3.1 运脾化浊方组方遣药分析
        3.2 药理研究
    4 疗效与评价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诊疗进展概述
    1 中医病名探析
    2 病因病机
    3 中医内治法
        3.1 经方治疗
        3.2 验方治疗
    4 中医外治法
    5 联合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金氏肠炎方治疗脾虚湿蕴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和脱落病例标准
        1.5 脱落病例的处理
    2 内容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方法
        2.2 分组方法
        2.3 试验方法
        2.4 观测项目
        2.5 疗效评定标准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基于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8)肠康方联用益生菌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现代医学进展
        1.1 定义
        1.2 流行病学
        1.3 病因及发病机制
        1.4 诊断
        1.5 一般干预措施
        1.6 联合干预措施
    2.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认识
        2.1 病名来源
        2.2 病因病理
        2.3 中医治疗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3. 研究内容
    4. 临床资料
        4.1 病例来源
        4.2 诊断标准
        4.3 纳入标准
        4.4 排除标准
        4.5 观察指标
    5. 研究方法
        5.1 分组方法
        5.2 治疗方法
        5.3 观察时间点
        5.4 疗效判定标准
        5.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一般资料
        6.2 临床疗效
        6.3 症状改善情况
        6.4 IBS-SSS量表评分情况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药肠康方组方依据及病因病机探讨
    2. IBS-D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的分析
    3. 中西药联用治疗IBS-D的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基于数据挖掘的单兆伟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综述
    1 西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1.1 概述
        1.2 流行病学
        1.3 病因及发病机制
        1.4 治疗概况
    2 中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2.1 概述
        2.2 病因病机
        2.3 治疗概况
    3 数据挖掘技术在老中医经验传承中的应用
    4 当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病例来源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数据规范化处理
        1.2.2 建立标准数据库
        1.2.3 数据挖掘与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纳入病例基本信息
        2.1.1 患者性别分布
        2.1.2 患者年龄分布
        2.2 症状及舌苔脉象的频次频率
        2.3 证型分布
        2.4 药物频数
        2.5 药物功效及归经分布
        2.6 药物四气五味分布
        2.7 聚类分析结果
第三部分 总结
    1. 单兆伟教授对IBS-D的认识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患者基本信息统计结果分析
        2.2. 症状及舌象脉象统计结果分析
        2.2.1 症状统计结果分析
        2.2.2 舌象脉象统计结果分析
        2.3 药物频数统计结果分析
        2.4 药物功效及性味归经统计结果分析
        2.4.1 药物功效结果分析
        2.4.2 药物药性结果分析
        2.4.3 药物药味结果分析
        2.4.4 药物归经结果分析
        2.5 药物聚类结果分析
        2.5.1 常用药对分析
        2.5.2 常用药物组合分析
    3. 结论
    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疏肝和中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HAMA及HAMD17积分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理论研究
    1. 西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特征
        1.2 发病机制
        1.3 西医治疗
    2. 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2.1 中医病名
        2.2 中医病因
        2.3 中医病机
        2.4 古代医家理法方药
        2.5 现代中医治疗
    3. 中西医对IBS-D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治疗
    4. 疏肝和中汤的立论依据
        4.1 方药来源
        4.2 方药理论探究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筛选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情况
        3.2 疗效指标
        3.3 疗效评价标准
        3.4 复发率
    4. 统计学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基线资料比较
        5.2 治疗结果
        5.3 复发率评估
讨论与结论
    1. 疏肝和中汤治疗IBS-D的疗效
        1.1 总体研究结果
        1.2 具体结果分析
    2. HAMA积分、HAMD_(17)积分对IBS的意义及具体分析
    3. 中医药方剂对IBS-D患者情志影响的认识与诊治特色
        3.1 风药对IBS-D患者情志的影响
        3.2 五行圆运动对IBS-D患者情志的影响
        3.3 肝脾心调和作用对IBS-D患者情志的影响
        3.4 中药影响脑肠轴进而影响IBS-D患者情志
    4. 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方义分析
        4.1 疏肝和中汤方义分析
        4.2 美常安药理学研究
    5. 不足和展望
        5.1 不足
        5.2 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肠易激综合征病因、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安肠止泻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赵蒙蒙.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素分布特点研究[D]. 江鹏.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自拟方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脾胃虚弱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刘波南.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针刀干预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NGF/TRPV1表达水平及内脏高敏感性的影响[D]. 陈坚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D]. 宋雄.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运脾化浊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黄婷婷.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金氏肠炎方治疗脾虚湿蕴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D]. 刘靓芸.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8]肠康方联用益生菌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郑媛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基于数据挖掘的单兆伟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规律研究[D]. 王静坤.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疏肝和中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HAMA及HAMD17积分观察[D]. 李旻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肠易激综合征病因、诊治新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