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局发布经济类型划分的暂行规定(论文文献综述)
黄青青[1](2021)在《湖北省市场信用监管政策演变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1978-2020)》文中认为
周经建[2](2020)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问卷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选题来源于李心丹教授与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科技厅的联合课题,课题目标是建立全国领先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数据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数据库系统有利于挖掘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金融从业者开展公司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数据调研是构建数据库的重要环节、也是数据库建设的第一步,因此需要探讨如何设计一份科学有效的企业问卷,从而支撑后续调研活动的进行。本文主要从两个维度对全文展开论述,第一是企业成长问题,对此,本文阅读了大量企业生命周期的相关文献,梳理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划分依据;第二是企业问卷设计方面,探讨了企业问卷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及包含的内容。企业问卷设计包含“问卷的形式设计”和“问卷的内容设计”两大方面内容。问卷的形式设计主要包括问卷的设计流程、问卷的排版原则、问卷的提问原则等方面的内容,是一般问卷设计都需要遵循的通用性原则;问卷的内容设计则指问卷应该包含什么内容,应提出怎样的问题才能达到调研的目的。针对研究对象,本文阅读了大量的学术文献和实务资料,梳理了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并创造性地构建了“基于价值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研究框架”,为后续的问卷设计提供了模型框架,这是本文最大的创新点。最后,结合课题需要,本文研究聚焦到一类特殊的科技型企业——生物医药企业,希望先行建立生物医药企业成长数据库。生物医药企业具有研发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大等特点,对此,本文选取了企业核心产品的研发阶段作为生物医药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依据,并在“基于价值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研究框架”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医药企业特点,设计了“江苏省生物医药企业成长调查问卷”。
李烨[3](2020)在《土地供应规模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创新是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创新投入与产出不断增加,但与创新型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土地供应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现有研究表明,土地供应影响了产业规模、结构、布局以及集聚,是影响创新型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对土地和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十分必要。然而,对于土地供应规模对城市创新能力影响的相关研究比较缺乏,本文给出了土地供应规模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直接证据,对我国促进城市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本文分析了我国现有土地出让制度和创新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梳理了针对创新的相关土地政策,并且提出问题:土地供应规模是否能够有效促进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其次,根据现有理论基础,本文探讨了土地供应规模通过集聚、财政、房价等传导机制对城市创新能力产生影响的双边作用机制,并且提出假设:土地供应规模对城市创新能力同时存在挤入和挤出效应,净效应取决于两种效应的力量对比。然后,基于双边作用机制,本文构建了“双边随机前沿模型”,选取2007~2016年70个大中城市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同时考虑时间和地区分布特征。另外,本文加入土地供应结构指标进行进一步检验。根据上述理论机制以及实证结果分析,本文发现:土地供应规模对城市创新能力同时存在挤入和挤出效应,并且总体净效应为负;经济发达城市净效应为正;经济欠发达地区净效应为负;工业用地供应比例提高会强化土地供应规模的抑制作用。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孟丕[4](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政策演变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产业政策的出台与执行。换句话说,文化产业政策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力量和重要保障。只有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产业政策的基本历程、基本经验,才能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重新出发。自1949年以来,我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文化建设的探索,制定了许多文化政策。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响,党和政府对文化建设问题的认识,亦产生了一些偏差,从而导致“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使文化建设一度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甚至是中断。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文化产业从第一家音乐茶座的开设开始起步,之后经过了“二分法”以及《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我国文化产业从无到有并不断发展壮大,有关文化改革、文化管理政策不断调整和完善。2012年以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开始步入新阶段,文化产业政策也进入了一个调整期。这一时期,我国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修改和完善文化产业振兴法,数字文化产业得到拓展,对外文化开放成效显着,知识产权和文物保护也得到了重视。此后经过党的十八大的政策推动,党的十九大的召开,文化产业进入全面发展的轨道。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文化产业政策的指导、引领所不能分开的。可以说,我国以往的文化产业政策,总体上是正确的、科学的,它促进了文化产业增加值不断上升、文化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和优化、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并强劲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也获得了极大地满足,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加,且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差距也在不断缩减。但无庸讳言,以往的文化产业政策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文化产业政策的演变历程及其经验教训为研究对象。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较系统地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产业政策演变的基本进程、基本成绩、存在问题及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今后健全文化产业政策的若干建议。
徐娜娜[5](2020)在《我国小微企业信贷可得性及对企业初创与存续的影响 ——基于信用卡融资的视角》文中提出小微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经济细胞”,在支撑经济增长、吸收就业和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受限于自身特点和供给侧融资环境,贷款难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小微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小微企业固有的财务信息不透明的问题以及缺乏有效的抵押品且贷款额度较低,因此银行对小微企业通常采取“慎贷”、“惜贷”甚至“不贷”的信贷配给政策。以往研究集中于从金融机构的视角对小微企业贷款可得性低进行解释,认为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完善银行市场竞争是解决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出路。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从无到有并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也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举措,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然而,由于我国金融机构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供给侧融资环境的改善对提高小微企业信贷可得性所起的作用仍然有限。小微企业信贷可得性低是供给侧信贷配给和需求侧自我约束双重作用的结果。经典的银行信贷配给理论多从供给侧入手,往往忽视了需求侧的可能影响,例如小微企业“自我信贷配给”的存在。具体来说,在面对银行不完美的甄别策略或存在贷款申请成本的情况下,潜在借款人可能不向银行提交贷款申请,即自我信贷配给(self-rationing)。小微企业主的自身特征(例如,担心贷款申请被拒绝或对贷款政策、贷款手续等不了解所导致的心理成本、认知偏差及行为偏差)可能导致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放弃向银行申请贷款。已有研究表明,金融素养的缺乏是家庭正规金融市场有限参与的重要原因,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小微企业。然而,由于数据的限制,企业主的金融素养如何影响小微企业的信贷可得性仍不得而知。鉴于此,本文将给出相关的实证证据。金融资源的及时获取对小微企业维持正常经营、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在面对银行“惜贷”的背景下,转向其它可能的融资渠道是小微企业弥补信贷缺口的必然选择。金融自助行为有关文献(financial bootstrapping)表明,当传统融资渠道受限,小微企业主会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得的金融资源应对信贷需求;本文将重点讨论其中一种较为常见但被西方主流文献忽视的金融自助方式,即小微企业主使用个人信用卡为企业运营提供资金。与银行贷款相比,信用卡授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突出优势。其一,信用卡授信特点和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较为相符。从小微企业信贷需求来看,多数小微企业并没有增长性或扩张性资金需求,其信贷需求主要表现为日常经营的流动资金短缺,呈现出“期限短、金额低、频率高、时效性强”的特点。信用卡授信的小额循环授信特点与量小频急的小微企业信贷需求特点较为匹配。其二,信用卡准入门槛低、无需提供担保或抵押品且使用灵活。银行贷款的审批必须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整个过程往往需要数周甚至数月,并且抵质押担保仍是银行小微金融业务的主流模式。相比于银行贷款的审批严、放款慢,信用卡具有申请门槛低、审批快且可随借随还的优势。本文将重点讨论我国小微企业主借助信用卡应对流动资金约束的现象。小微企业经常面临需要数万元现金补充流动资金用于企业运营周转的情况。相比于银行贷款的滞后性,随借随还的特点使得信用卡债务成为小微企业应对或有流动性风险的良好金融工具。因此,本文的另一个研究重点是检验信用卡使用对小微企业的存续是否有影响及如何影响。鉴于以上理论和现实背景的讨论,本文首先系统分析了我国小微企业银行贷款需求和信贷可得性的现状,并从企业主金融素养的角度对我国小微企业信贷可得性低的问题进行剖析。其次,本文考察了小微企业主如何借助信用卡应对信贷约束。最后,基于金融-企业动态变化的二元关系,本文进一步研究了信用卡使用对小微企业初创与存续的影响。本文共分为七个章节,各章节内容安排和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进行介绍,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其次介绍研究思路、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最后指出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小微企业概述及融资渠道分析。在本章中,首先对小微企业的概念界定、重要性、典型群体描述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其次,归纳了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特点。第三章: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在本章中,首先对小微企业融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包括信贷约束理论、融资次序理论和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其次,从供给侧金融机构视角、需求侧企业视角及企业主视角三个方面对小微企业银行信贷可得性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再次,梳理了小微企业金融自助策略研究的相关文献,并着重讨论了小微企业信贷约束与信用卡融资的研究现状;之后,对信贷可得性与小微企业动态变化相关实证文献进行梳理;最后,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述评,并在此基础上突出本文的研究价值。第四章:小微企业银行信贷可得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金融素养的视角。本章从小微企业贷款需求和信贷约束的现状出发,区分了两类小微企业(正规企业和非正规企业),使用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 2015)和2015年中国小微企业调查数据(CMES 2015),首先考察了企业主金融素养对企业获得银行信贷的影响;其次,考虑到户籍可能引发银行信贷歧视,地方金融市场也对企业的资金获取发挥作用,因此进一步考察了企业主户口类型和区域金融发展水平是否影响企业主金融素养对银行信贷可得性的正向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企业主的金融素养水平对非正规小微企业银行信贷可得性具有正向影响,但对正规小微企业没有显着影响;其次,企业主户口类型和当地金融发展水平会影响金融素养对银行信贷可得性的正向作用,即对企业主持有农村户口、区域银行信贷可得性差,金融素养对企业银行信贷可得性的促进效应更加显着。本章进一步研究发现,当企业主的金融素养较高时,小微企业有银行信贷需求的概率更大,更可能向银行提交贷款申请,同时其贷款申请获批的可能性也更高。第五章: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信用卡融资的影响研究。本章使用CHFS2015和CMES 2015数据,考察了小微企业银行信贷配给和自我信贷配给对企业主使用信用卡为企业融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小微企业受到信贷约束时,企业主使用信用卡用于企业经营的可能性也越高,正规小微企业和非正规小微企业均是如此;其次,社区信用卡使用率、企业主户口类型、金融素养及企业存续时间均会影响信贷约束对信用卡使用的正向影响,具体来说,信用卡使用密度越高、企业主金融知识越丰富、企业经营时间越长,信贷约束对信用卡使用的正向影响越强,但这种正向影响在企业主持有农村户口的企业中更弱。小微企业是否持有银行贷款不是随机决定的,存在自选择的问题。借鉴文献中的做法,本文使用Heckman选择模型,以银行贷款的抵押品要求作为外生识别变量,对主要回归重新估计并得到了一致的结论。第六章:信用卡使用对小微企业初创及存续的影响研究。本章使用2013年和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 2013、CHFS 2015),考察了信用卡使用对小微企业存续及进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信用卡的使用能够提高非正规小微企业持续经营的可能性;其次,信用卡使用对正规组织形式小微企业的创办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对非正规组织形式小微企业的创办没有影响,该结果与企业组织形式的内生化选择文献相一致,即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在组建时的资金需求是不同的,组织化程度越高的小微企业往往对资金的需求也越高。一些不可观测的遗漏因素产生的内生性会导致直接估计的偏误,比如,企业主的管理能力可能会同时影响信用卡使用和企业存活能力或创业选择。本章选取银行促销信用卡的信息作为信用卡使用的工具变量,对主要回归重新估计并得到稳健的结果。第七章:全文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本章针对上述章节所作的研究和阐述进行总结,针对本文所得到的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相关后续研究的展望。本文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本文在研究问题的角度有所创新,具体如下:(1)与现有文献不同,得益于数据的丰富性,本文不再简单地根据企业是否有银行贷款来研究小微企业银行信贷可得性,而是依据企业的信贷需求、申请及获得性等多个方面来考察小微企业银行信贷获得。(2)本文首次验证了企业主金融素养在提高小微企业银行信贷可得性的积极作用,该研究是对小微企业银行信贷可得性影响因素文献一个新的补充。(3)本文首次验证了信用卡融资对缓解小微企业信贷约束的作用,丰富了小微企业金融自助行为研究。(4)本文首次验证了信用卡使用对小微企业初创和存续的影响,为金融与经济增长的争论提供了微观证据。其次,本文在研究数据方面也有一定的创新。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小微企业数据可得性差,细化到小型、微型企业的系统研究仍不多见。此外,以往的研究多是基于某一区域的调查数据,其可靠性和代表性弱。有些研究虽然使用新三板中小企业数据,但仍不具有代表性。本文同时选择两个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大型微观调查数据库-西南财经大学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和中国小微企业调查数据,这两个数据库样本代表性强,数据质量高。这两个数据库各有优势,前者是家户调查数据,信息比较全面,涵盖了家庭成员、家庭和工商业经营三个方面的详细信息,但对于家庭参与的非个体工商户企业组织未询问企业相关信息;后者是小微企业调查,调查对象是企业法人,因此组织形式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收集信息除了企业最主要所有者个人的特征信息,还包括企业经营、融资等信息。这两个数据库相互补充,为本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最后,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也有一定的贡献。本文主要依据简约式经济模型,选择计量估计方法,例如,OLS、probit、Tobit等常见估计模型。基于研究问题的内生性,寻找相应的处理手段,如工具变量法(2SLS),选择模型(Heckman Selection Model),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并采用逐步回归、替换衡量指标、分样本等方式进行异质性分析和稳健性检验。本文在估计方法上的创新点是基于社区其它家户的信用卡使用信息和贷款信息作为当地信用卡使用密度和区域正规金融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
张娟[6](2019)在《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变迁研究(1998-2018)》文中研究说明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房地产行业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鉴于房地产行业的重要性,中国政府自1998年以来出台了多项针对该领域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于完善房地产市场和提高居民住房福利水平有着重要意义。理解历年来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变迁过程,挖掘其变迁背后之机理,总结其未来发展之趋势,既是完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现实需要,也是丰富房地产宏观调控研究的理论需要。本文首先基于政策文本分析视角,运用共词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政策文献计量方法,将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划分为三个阶段,展示了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聚焦点变迁的阶段特征和规律,并联系具体政策内容分析不同阶段政策主题词变化的原因,总结出1998-2018年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变迁的演进路径主要围绕住房制度改革、房地产市场化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三方面进行。其次,本文着眼于长时间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变迁过程,引入间断-均衡理论对其进行阐释,分析表明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经历了两个均衡期和一个间断期,体现出政策变迁的间断均衡特征。为了进一步解释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变迁的内在机理,本文结合了修正后的间断-均衡理论模型,综合考察近二十年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变迁过程,研究发现,政策形象变化是房地产调控变迁的前提,而焦点事件爆发、官方决策系统注意力转移和宏观层面价值取向的变化是政策变迁的三个基础变量。最后本文从做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顶层设计、明确官方决策系统的注意力指向、保证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执行方面提出了完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对策建议。
李向民,杨昆[7](2019)在《新中国文化产业70年史纲》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取得巨大成就,具体表现在总体规模扩大、市场主体增加、消费层级提升等方面。今天,文化产业正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期",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梳理70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脉络,探究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及产业政策、文化市场经营主体、文化市场和消费,探讨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助推文化产业升级,实现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符书华[8](2019)在《在溃败中招魂:经济改革时代的文学辩证法 ——从小说《那儿》出发》文中研究表明曹征路的小说《那儿》自2004年发表后,一度引起国内文学批评界相当激烈的论争。在这场论争中,不同立场学者们的观点交锋,不约而同都指向了对学术史和思想史的梳理。对史的梳理,也就意味着,人们对自身既有现实认知的某种调整。而小说《那儿》,正是撬动人们现实认知和历史认知的一个思想契机。当《那儿》介入到史的梳理工作中时,这个文学文本也就“越出”了文学问题的范畴,径直关联出自身作为一个现实问题的状况:《那儿》不仅要反映现实,还要干预现实,进而参与整合历史运动的走向。这样,介在文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之间的《那儿》,自然就被赋予了充满历史运动紧张感的属性——社会性。这一社会性,为《那儿》的故事肌理筑成一个同构于外部历史运动的辩证法理路,使得《那儿》在面对自身的文学问题状况时,以“自反”的辩证性姿态,涤荡、革新当下日渐衰颓的文学创作局面。这是《那儿》在自己时代的历史运动进程中,演绎的文学辩证法。要考察这一深具文学史转向意义的文学辩证法,就需要采取一种别异于常规审美分析的研究方法,深掘《那儿》故事肌理中深嵌的、构成其现实问题属性的“史”的意义——内嵌在其文本故事肌理中的现实社会历史的结构特征与运动特征——那一可被称作“社会史”的人类历史运动图谱。从此种问题意识出发,本文将取用新近出现的“社会史视野”这一思考进路,循照“文学问题—现实问题—历史纵深—文学问题”这样一个总体研究框架,聚焦于“历史动力机制”、“现实经验感觉”、“内心意义依据”、“精神辩证运动”四个关键性的问题范畴,以类似人类学“民族志”式的“深描”笔法,通过对《那儿》小说的故事肌理展开基于“社会史/社会学/精神史”范式的学术考察,去折返、捕捉、描画《那儿》故事连带出的繁杂的社会史状况,通由此种研究,进而去理解、阐释、判断《那儿》在当下文学史-思想史中的独特位置。这个位置,表征为《那儿》这一处在文学问题与现实问题之间的文本,乃蕴蓄了“文学辩证法”的历史势能,预将为当下文学的总体思考范式,带来深具突破性和变革性的转机。
罗丹伶[9](2019)在《基于信访视域下的职工养老保险健全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职工养老保险领域的信访是我国信访工作尤其是社会保障信访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调整,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的复杂性、保障制度衔接的困难性、保障参数的不规范性等因素,导致近年来养老保险类信访量急剧攀升。而社会养老保险领域的信访具有政策性强,追溯时间久、影响面广(群诉群控比例高),政府指向性等特征,导致该类信访问题解决难度更大。若不妥善解决,易积累社会矛盾,影响到政府公信力。因此,有必要对养老保险领域信访的基本态势、形成机理、发展态势、重点信访人群、重点信访诉求等等展开深入研究。本文以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领域的信访状况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信访引发背景、基本状况、其高发群体、利益诉求,然后依托笔者建立的案例库,对案例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对信访引发信访的显着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文章重点分析了职工养老保险信访高发的宏观背景,分析了经济社会转轨背景、养老保险制度与信访制度调整及其制度弊端。分析了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信访现象所具有群访比例高、持续时间长、诉求为多诉求、重复信访率高、涉及地方稳定等特征。阐释了历史上存在的信访人群,更侧重分析未来信访高发人群,如临时工群体等特殊历史身份群体、新业态等私营企业用工人员、.福利攀比而引发剥夺感较强群体、被征地农民与企业改制等弱势群体,等等,分析了其可能的利益诉求。文章依托自建案例库,分析了用人单位欠缴费、单位不参保、身份不明晰、相对剥夺感、缴费年限而引发的信访案例,分析了其引发原因、利益诉求、该类信访案例潜在社会风险。依托导师课题组“职工养老保险社会风险认知状况调查”数据库,以引发职工基本养老信访概率作为因变量,选取职工对社会养老保险若干制度认知状况、运行管理认知等若干参数为自变量,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得出制度公平认知、保障生活水平认知、待遇可能下调风险认知、最低缴费年限上调认同度、社会组织影响力认知等对引发信访的概率影响显着。最后,文章分析信访工作、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对策措施。文章认为在社会养老保险信访工作中,应增强网络舆论宣传能力、建立信访数据、加强制度公信力建设。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方面,应注意解决具有历史身份群体保障待遇、加强保障制度参数的衔接配合、注重弱势群体保障待遇、引导福利预期、加强社会保障运行监管等。
李斌斌[10](2019)在《基于LDA模型的我国文化政策主题演化研究(1979-2017)》文中研究指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一脉相承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人类社会不断向前迈进的助推器。文化政策作为社会特定时期文化运行机制的体现,是国家引导文化发展的依据,对文化发展有直接影响。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着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的文化政策也在经历着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深刻变革,目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已共同构成我国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格局。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作为一种经典的主题概率生成模型,也被称为三层贝叶斯模型,主要包括词项、主题和文档三层结构。作为一种非监督机器学习技术,LDA擅长于识别大规模文档集潜在的主题。本文采用八爪鱼采集器,抓取文化政策图书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1979-2017)约3000个文化政策文本,结合LDA模型进行文本挖掘,共获得15个有效主题。主要使用Python、R语言完成对数据的预处理和LDA模型的建模和实现,并按照各主题的生长趋势分为增长型、衰减型、曲折型和平稳型4个主题大类;使用词云对“互联网”、“农村”、“市场”、和“企业”4个增长型主题进行深入挖掘,结合“生命周期理论”以及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我国文化政策的制定逻辑进行实证研究。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得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政策15个主题的发展趋势,使用词云实现热点主题文本内容的可视化,结合关键时间节点的重要时政热点解释每个主题的演化趋势,并对主题演化的原因进行讨论,弥补了国内学者对文化政策的以往研究质化较多而量化不足的缺憾,丰富国内学者文化政策的研究方法,为后来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迪。
二、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局发布经济类型划分的暂行规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局发布经济类型划分的暂行规定(论文提纲范文)
(2)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问卷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结构和安排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 |
2.2 企业成长研究 |
2.2.1 影响企业成长的内部因素 |
2.2.2 影响企业成长的外部因素 |
2.2.3 企业成长性评价指标 |
2.3 中国企业调查及数据库建设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问卷设计 |
3.1 问卷设计一般步骤 |
3.1.1 问卷设计前研究 |
3.1.2 问卷的内容设计 |
3.1.3 问卷的评价与修改 |
3.2 问卷设计原则和规范性 |
3.2.1 问题措辞的原则及规范性 |
3.2.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研究 |
4.1 科技型中小企业概述 |
4.1.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定义 |
4.1.2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征 |
4.2 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研究框架 |
4.2.1 研究框架的建立 |
4.2.2 框架各部分内容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江苏省生物医药企业问卷设计 |
5.1 生物医药企业特点 |
5.1.1 生物医药产业链分析 |
5.1.2 制药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 |
5.2 生物医药企业成长问卷设计 |
5.2.1 初创期的创始人能力和融资能力 |
5.2.2 成长期的研发能力和销售能力 |
5.2.3 成熟期的财务能力 |
5.2.4 全生命周期的外部支持 |
5.3 问卷设计的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政策建议 |
6.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江苏省生物医药企业成长调查问卷 |
(3)土地供应规模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框架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和不足 |
1.3.1 创新点 |
1.3.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城市创新能力 |
2.1.1 城市创新能力的驱动因素 |
2.1.2 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 |
2.1.3 城市创新能力的空间异质性 |
2.2 土地供应规模、集聚与城市创新 |
2.3 土地供应规模、财政与城市创新 |
2.4 土地供应规模、房价与城市创新 |
2.5 土地供应经济效益的地区性差异 |
第三章 土地出让和城市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
3.1 土地出让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
3.1.1 土地出让制度的发展历程 |
3.1.2 土地供应现状分析 |
3.2 城市创新的现状分析 |
3.2.1 城市创新的发展历程 |
3.2.2 中国创新投入和产出的现状分析 |
3.3 基于鼓励创新的土地政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土地供应规模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及研究假说 |
4.1 土地供应规模对城市创新能力的挤入效应 |
4.1.1 基于产业和人才集聚的挤入效应 |
4.1.2 基于补给创新投入的挤入效应 |
4.1.3 基于影响房地产价格的挤入效应 |
4.2 土地供应对城市创新能力的挤出效应 |
4.2.1 基于挤出创新投资的挤出效应 |
4.2.2 基于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挤出效应 |
4.2.3 基于影响房地产价格的挤出效应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证模型及样本数据 |
5.1 数据选取和定性分析 |
5.1.1 变量选择 |
5.1.2 样本确定 |
5.2 数据描述性统计 |
5.3 实证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证结果分析 |
6.1 双边随机前沿模型估计 |
6.1.1 土地供应规模对城市创新能力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
6.1.2 方差分解:土地供应规模对于城市创新能力挤出效应和挤入效应的测度 |
6.1.3 土地供应规模对于城市创新能力挤入效应和挤出效应的影响程度分析 |
6.2 土地供应规模挤入效应和挤出效应的时间特征 |
6.3 土地供应规模挤入效应和挤出效应的地区特征 |
6.4 土地供应结构对净效应影响的进一步检验 |
6.5 稳健性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政策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其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港台及国外研究现状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文化、文化观、文化政策 |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 |
(三)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政策 |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难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难点 |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政策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政策的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及对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看法 |
(二)毛泽东等党的领袖的文化观及对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看法 |
(三)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政策的实践基础 |
(一)革命时期及建国头三十年文化建设的相关经验 |
(二)前苏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色及对我国的影响 |
(三)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政策的探索与成长(1978-2011) |
一、20世纪80年代文化经济的兴起与相关管理政策(1978-1990) |
(一)广告业及文化娱乐业的出现 |
(二)文化领域改革与事业单位的转型 |
(三)文化艺术商品和产业属性的确认 |
(四)“文化市场”地位的承认 |
二、20世纪90年代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相关管理政策(1991-2000) |
(一)“文化经济”概念的正式提出 |
(二)文化体制改革的系统开展 |
(三)文化产业司的设置 |
(四)流行文化的蓬勃发展 |
三、“文化产业政策”的正式提出及其重要意义(2000) |
四、文化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2001-2011) |
(一)文化发展“二分法”的规定 |
(二)“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和定位 |
(三)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与推进 |
(四)《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 |
五、新世纪前十年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推行的成效与不足 |
(一)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绩效 |
(二)文化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政策的全面深化(2012-至今) |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 |
(一)国内形势的变化 |
(二)国际形势的变化 |
二、新形势下文化产业政策的调整 |
(一)《文化产业促进法》的制订 |
(二)数字文化产业的拓展 |
(三)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 |
(四)“原创精品出版工程”和“五个一百部”的实施 |
(五)立足于文化自信的对外文化开放 |
(六)对知识产权、文物保护的高度重视 |
三、文化产业政策调整的成效与不足 |
(一)推行成效 |
(二)问题与不足 |
第四章 今后健全文化产业政策的若干建议 |
一、文化产业政策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一)国家硬实力与国家软实力的关系 |
(二)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
(三)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
(四)文化产业产权及其他相关问题 |
二、健全文化产业政策的具体举措 |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
(二)明确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确保文化产业公平 |
(四)明确政策主体的职责,健全文化产业组织管理机制 |
(五)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拓展国际文化市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我国小微企业信贷可得性及对企业初创与存续的影响 ——基于信用卡融资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理论背景 |
1.1.2 现实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研究局限 |
1.4.1 创新点 |
1.4.2 研究局限 |
2.小微企业概述及融资渠道分析 |
2.1 小微企业概念及界定 |
2.1.1 小微企业的概念 |
2.1.2 小微企业的界定标准 |
2.2 小微企业的重要性 |
2.3 典型的小微企业群体 |
2.4 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
2.5 本章小结 |
3.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3.1 小微企业融资相关理论 |
3.1.1 信贷约束理论 |
3.1.2 融资次序理论 |
3.1.3 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
3.2 小微企业银行信贷可得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
3.2.1 供给侧金融机构视角 |
3.2.2 需求侧企业视角 |
3.2.3 需求侧企业主视角 |
3.3 小微企业金融自助策略研究 |
3.3.1 小微企业金融自助行为的研究现状 |
3.3.2 小微企业信贷约束与信用卡融资 |
3.4 金融影响经济增长的宏观和微观研究 |
3.4.1 金融机构与经济增长 |
3.4.2 信贷可得性与小微企业初创及存续研究 |
3.5 文献总结与述评 |
3.6 本章小结 |
4.小微企业银行信贷可得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金融素养的视角 |
4.1 引言 |
4.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 |
4.3 研究设计 |
4.3.1 数据和样本筛选 |
4.3.2 变量说明 |
4.3.3 描述性统计 |
4.3.4 模型设定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4.1 基本回归和工具变量估计 |
4.4.2 异质性分析 |
4.4.3 机制分析 |
4.4.4 稳健性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4.6 本章附表 |
5.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信用卡融资的影响研究 |
5.1 引言 |
5.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 |
5.3 研究设计 |
5.3.1 数据来源 |
5.3.2 变量说明 |
5.3.3 模型设定 |
5.4 实证结果分析:信贷约束与非正规小微企业信用卡融资 |
5.4.1 样本筛选和描述性统计 |
5.4.2 基本回归 |
5.4.3 内生性的处理 |
5.4.4 异质性分析 |
5.4.5 稳健性检验 |
5.5 实证结果分析:信贷约束与正规小微企业信用卡融资 |
5.5.1 样本筛选和描述性统计 |
5.5.2 基本回归 |
5.5.3 内生性的处理 |
5.5.4 异质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5.7 本章附表 |
6.信用卡使用对小微企业初创和存续的影响研究 |
6.1 引言 |
6.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 |
6.3 研究设计 |
6.3.1 数据来源 |
6.3.2 变量说明 |
6.3.3 模型设定 |
6.4 实证结果分析:信用卡使用与非正规小微企业存续 |
6.4.1 样本筛选和描述性统计 |
6.4.2 基本回归 |
6.4.3 内生性的处理 |
6.4.4 异质性分析 |
6.4.5 进一步的讨论:控制样本选择性偏误 |
6.5 实证结果分析:信用卡使用与小微企业初创 |
6.5.1 样本筛选和描述性统计 |
6.5.2 基本回归和工具变量回归 |
6.5.3 稳健性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6.7 本章附表 |
6.7.1 变量说明 |
6.7.2 农村家庭样本 |
7.结论、政策启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启示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6)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变迁研究(199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变迁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变迁的相关概念 |
2.1.1 房地产宏观调控 |
2.1.2 政策变迁 |
2.2 间断-均衡理论及在中国情景下的修正 |
2.2.1 间断-均衡理论 |
2.2.2 间断-均衡理论在中国情景下的修正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变迁阶段分析 |
3.1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文本的选择与分析方法 |
3.1.1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文本选择 |
3.1.2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文本分析方法 |
3.1.3 信效度检验 |
3.2 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变迁阶段的定量分析 |
3.2.1 住房制度改革起步阶段(1998-2002 年) |
3.2.2 房地产市场化发展阶段(2003-2009 年) |
3.2.3 房地产市场化调整阶段(2010-2018 年) |
3.2.4 变迁阶段的总体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变迁的阐释与内在机理 |
4.1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变迁的间断-均衡理论阐释 |
4.1.1 均衡期: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探索阶段(1998-2002 年) |
4.1.2 均衡期: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深化阶段(2003-2009 年) |
4.1.3 间断期:房地产宏观调控得转向阶段(2010-2018 年) |
4.1.4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变迁历程的总体阐释 |
4.2 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变迁的内在机理 |
4.2.1 焦点事件爆发 |
4.2.2 官方决策系统注意力转移 |
4.2.3 宏观层面价值取向 |
4.2.4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完善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对策建议 |
5.1 做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顶层设计 |
5.1.1 重视房地产宏观调控立法 |
5.1.2 完善房地产宏观调控配套政策 |
5.2 明确官方决策系统的注意力指向 |
5.2.1 重视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长效性 |
5.2.2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价值的公共性回归 |
5.2.3 加强房地产预期管理 |
5.3 保证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执行 |
5.3.1 合理配置房地产宏观调控手段 |
5.3.2 提高地方政府执行积极性 |
5.3.3 搭建房地产信息公开平台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7)新中国文化产业70年史纲(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66):文化产业的公有化和事业化 |
(一)文化及产业政策 |
(二)文化经营主体 |
(三)文化市场和消费 |
二、徘徊中的前进(1966—1978):文化产业的边缘化 |
(一)文化及产业政策 |
(二)文化经营主体 |
(三)文化市场和消费 |
三、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文化产业在摇摆中复苏 |
(一)文化及产业政策 |
(二)文化经营主体 |
(三)文化市场和消费 |
四、全面建设市场经济时期(1992—2002):文化市场体系逐步建立,文化产业化持续推进 |
(一)文化及产业政策 |
(三)文化经营主体 |
(三)文化市场和消费 |
五、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时期(2003—2009):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
(一)文化及产业政策 |
(二)文化经营主体 |
(三)文化市场和消费 |
六、大国崛起期(2009—2017):融合创新的文化产业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 |
(一)文化及产业政策 |
(二)文化经营主体 |
(三)文化市场和消费 |
七、新时代(2017—):文化产业的新使命 |
(一)文化及产业政策 |
(二)文化经营主体 |
(三)文化市场和消费 |
(8)在溃败中招魂:经济改革时代的文学辩证法 ——从小说《那儿》出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那儿》:在文学问题与现实问题之间 |
2.现有研究,及其问题取向 |
3.新的进路:社会史视野 |
4.论文框架设计介绍 |
第一章 一种历史进程的动力学 |
第1节 《那儿》:作为文学的位置 |
第2节 《那儿》:历史运动的想象图谱 |
第二章 改革——“一往无前,义无反顾” |
第1节 神圣回忆:共和国的工业奠基 |
第2节 积弊丛生:1992年前夜的国企困局 |
第三章 溃败——“咱工人要为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 |
第1节 改革再启:国有企业的“阵痛”转型 |
第2节 抛入底层:溃败在社会中的现实纹理 |
第四章 招魂——“为各人应得的,归于各人” |
第1节 意识形态失灵 |
第2节 幽灵到场 |
第3节 经济改革时代的“马克思时刻” |
余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基于信访视域下的职工养老保险健全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
2.1 基本概念 |
2.1.1 信访 |
2.1.2 社会养老保险 |
2.1.3 社会保障信访 |
2.2 信访的相关理论分析 |
2.2.1 权利救济理论 |
2.2.2 弱者抗争理论 |
2.2.3 相对剥夺感理论 |
2.3 研究综述 |
2.3.1 国外相关制度研究 |
2.3.2 国内信访制度研究 |
2.3.3 国内社会保障领域信访的研究 |
第3章 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信访高发的背景 |
3.1 经济社会制度转轨宏观背景 |
3.1.1 企业所有制变革导致养老保险制度复杂 |
3.1.2 企业用工形式复杂导致制度衔接困难 |
3.2 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及存在问题 |
3.2.1 职工养老基本保险制度的发展简况 |
3.2.2 职工养老基本保险发展情况 |
3.2.3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公平可持续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
3.3 我国信访制度改革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
3.3.1 我国信访制度发展历程 |
3.3.2 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领域信访的特征及诉求 |
4.1 职工养老保险信访量占信访案例比例高 |
4.2 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信访的特征 |
4.2.1 从信访者的角度看 |
4.2.2 从信访部门角度看 |
4.3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信访的高发群体及诉求分析 |
4.3.1 曾经信访高发群体(1990年代中期-2014年) |
4.3.2 未来可能的高发信访群体及诉求(2014至今) |
第5章 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领域信访的案例类型分析 |
5.1 用人单位欠缴养老保险引发的信访 |
5.2 单位不缴纳养老保险引发的信访 |
5.3 身份不明引发的信访 |
5.4 相对剥夺感引发的信访 |
5.5 缴费年限引发的信访 |
第6章 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信访影响因素分析 |
6.1 数据收集与处理 |
6.2 变量的选择和确定 |
6.3 研究假设 |
6.4 影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信访因素回归分析 |
6.4.1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描述分析 |
6.4.2 因变量描述分析 |
6.4.3 养老保险领域信访概率回归分析 |
6.5 小结 |
第7章 从信访视角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健全 |
7.1 研究结论 |
7.2 健全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措施 |
7.2.1 注意具有历史身份群体保障待遇 |
7.2.2 加强保障制度参数的衔接配合 |
7.2.3 注重弱势群体保障待遇 |
7.2.4 引导福利预期 |
7.2.5 加强社会保障运行监管 |
7.3 健全人力社保领域信访工作的对策 |
7.3.1 增强网络舆情宣传能力 |
7.3.2 建立信访数据库 |
7.3.3 坚持依法行政 |
7.3.4 加强司法公信力建设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基于LDA模型的我国文化政策主题演化研究(1979-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与研究难点 |
第二章 文化政策理论基础与我国文化政策现状 |
2.1 文化政策理论基础 |
2.2 我国文化政策现状 |
第三章 主题模型理论及LDA模型 |
3.1 主题和主题模型 |
3.2 LDA模型理论依据 |
第四章 文化政策主题模型实现 |
4.1 数据来源 |
4.2 数据采集 |
4.3 数据预处理 |
4.4 LDA模型实现 |
第五章 文化政策主题强度演化分析 |
5.1 文化政策主题强度演化 |
5.2 增长型主题 |
5.3 衰减型主题 |
5.4 曲折型主题 |
5.5 平稳型主题 |
第六章 热点主题可视化分析 |
6.1 “互联网”主题 |
6.2 “农村”主题 |
6.3 “市场”主题 |
6.4 “企业”主题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件 |
致谢 |
四、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局发布经济类型划分的暂行规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北省市场信用监管政策演变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1978-2020)[D]. 黄青青. 湖北大学, 2021
- [2]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问卷设计[D]. 周经建. 南京大学, 2020(02)
- [3]土地供应规模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 李烨.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政策演变研究[D]. 孟丕.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5]我国小微企业信贷可得性及对企业初创与存续的影响 ——基于信用卡融资的视角[D]. 徐娜娜. 西南财经大学, 2020
- [6]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变迁研究(1998-2018)[D]. 张娟. 燕山大学, 2019(06)
- [7]新中国文化产业70年史纲[J]. 李向民,杨昆.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10)
- [8]在溃败中招魂:经济改革时代的文学辩证法 ——从小说《那儿》出发[D]. 符书华. 暨南大学, 2019(08)
- [9]基于信访视域下的职工养老保险健全对策研究[D]. 罗丹伶. 重庆工商大学, 2019(01)
- [10]基于LDA模型的我国文化政策主题演化研究(1979-2017)[D]. 李斌斌. 上海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