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Al_2O_4∶Tb~(3+)荧光粉的合成及发光

SrAl_2O_4∶Tb~(3+)荧光粉的合成及发光

一、SrAl_2O_4∶Tb~(3+)荧光粉的合成与发光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淑欣[1](2021)在《Ce3+/Eu2+掺杂氮(氧)化物的电子结构和长余辉发光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面向安防监控、食品安全、类太阳光LED健康照明以及夜光照明等领域的迫切需求,研发新型高效深红-近红外发光材料、紫光/蓝光激发新型高效稀土发光材料以及新型高效长余辉发光材料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Ce3+/Eu2+掺杂氮(氧)化物发光材料由于其丰富的结构多样性、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优异的发光性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因此,本论文主要研究Ce3+/Eu2+掺杂氮(氧)化物发光材料中材料组分和结构对基质材料和掺杂离子电子结构的影响,构建组分-结构-性能相关关系,为新型高性能发光材料的研发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基于材料的电子结构,设计研发新型氮氧化物长余辉发光材料β-Sialon:Eu2+以及调控暖色调氮化物长余辉发光材料Sr2Si5N8:Eu2+的长余辉性能。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通过统计分析Ce3+/Eu2+掺杂氮化物发光材料的结构和光谱数据,结合理论分析,建立了 Ce3+/Eu2+掺杂氮化物发光材料中Ce3+和Eu2+5d能级的晶体场劈裂与材料组分和结构之间的定量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配位数越大,晶体场劈裂越小。在配位数相同的情况下,晶体场劈裂εcfs与平均配位键长Rav的负二次方成正比。在相同基质材料中Eu2+5d能级晶体场劈裂是Ce3+的0.76倍。(2)修正了 Ce3+掺杂氮化物发光材料中Ce3+5d能级质心移动与材料组分和结构的定量关系,同时依据键价理论和配位多面体的稳定性提出了确定氮化物中阳离子配位数的统一标准。通常情况下,对中心阳离子的键价贡献大于4%的阴离子与中心阳离子配位,同时考虑到配位多面体需满足具有较高对称性和稳定性的要求,该阈值可在小范围内进行调整。通过分析Ce3+掺杂氮化物发光材料的光谱数据和结构数据,结合发光理论,得到光谱极化率和平均阳离子电负性的定量相关关系。将其与晶体场劈裂研究结果相结合,即可从理论的角度直接预测Ce3+掺杂氮化物发光材料的激发谱特征,对新型氮化物荧光粉的研发具有指导意义。(3)通过统计分析大量Ce3+/Eu2+掺杂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光谱数据,结合发光理论,获得了 Ce3+/Eu2+掺杂无机发光材料的斯托克斯位移与基质材料的组分和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斯托克斯位移和有效平均配位键长Rav正相关。在卤化物和硫属化合物中,斯托克斯位移分别按照从氟化物到氯化物到溴化物和从氧化物到硫化物到硒化物的顺序依次降低。而斯托克斯位移和阳离子配位数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4)发现了β-Sialon:Eu2+的绿光长余辉发光现象,并研究其长余辉性能。DFT计算结果表明Al-O取代Si-N在β-Sialon中引入有效的缺陷中心,使材料具备长余辉性能。通过对比分析激发光谱和余辉激发光谱,发现陷阱填充过程中离化电子主要来自4f基态。基于此,提出一种新型构筑HRBE电子结构图的方法,即使用余辉激发光谱的起始能量估算Eu2+4f能级和基质材料导带底的能量差,从而确定Eu2+4f能级的能量位置。并应用这一方法,构筑β-Sialon的电子结构图,阐明其长余辉机理。(5)通过H3BO3共掺杂提高橙红光长余辉发光材料Sr2Si5N8:Eu2+的长余辉性能。通过分析余辉衰减曲线强度变化,证实H3BO3中B3+和O2-共同起到增强余辉的作用。热释光谱表明Sr2Si5N8:Eu2+,B3+,O2-相对对比样品具有最大陷阱密度。该研究表明B3+可以在硅氮化合物中引入合适的陷阱能级,从而提高其长余辉性能。

王群思[2](2021)在《稀土离子掺杂碱土硅酸盐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能》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合成了一系列关于稀土离子掺杂的发光材料。在硅酸盐基体中引入稀土离子,改变晶格中阳离子的类型。利用XRD、荧光分光光度计对材料的物相组成及光致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了几种适合于近紫外光源激发的多色发光硅酸盐基质荧光粉。本文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高温固相法在1400℃下成功制备了一系列M2SiO4:Ce3+(M=Mg2+,Ca2+,Sr2+,Ba2+)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XRD),光致发光光谱(PL)研究了它们的物相组成和发光性能。根据晶体场强及其基质晶体结构,对掺杂的Ce3+的发射峰进行了详细讨论,分析了在M2SiO4:Ce3+荧光粉中可能的发光机理。(2)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掺有不同稀土阳离子(La3+,Ce3+,Pr3+,Nd3+,Sm3+,Eu3+,Tb3+,Dy3+)的Mg2SiO4:Mn2+发光材料,并研究了它们的发光性能。揭示了稀土阳离子对其发光性能的影响,并建立了可能的增强其发光的机理模型。揭示了 4f轨道电子对Mg2SiO4:Mn2+材料的影响,并对红色荧光材料中稀土离子对其发光中心敏化的作用进行了讨论。(3)通过高温固相法,在1400℃和N2气氛下成功制备了适合近紫外辐射激发的 M2SiO4:Tb3+,Mn2+,Nd3+(M=Mg2+,Ca2+,Sr2+,Ba2+)荧光粉。通过 X 射线衍射(XRD),光致发光光谱研究了其物相组成和发光性能。结果表明,它们的发射强度按 Ca2SiO4>Mg2SiO4>Sr2SiO4>Ba2SiO4 基体荧光粉的顺序增加。Ca1.94SiO4:0.02Tb3+,0.02Mn2+,0.02Nd3+荧光粉表现出最佳的发光性能。

范潇逸[3](2021)在《稀土离子掺杂硼/磷酸盐发光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稀土发光材料作为新一代的发光材料,广泛应用于显示照明、生物医疗、光电转换、环境催化等领域,是目前发光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稀土发光材料的性能不仅与掺杂离子的种类、含量和价态有关,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基质材料提供的晶体环境以及离子间的能量传递。因此,探索新型高效的稀土发光材料需要不断尝试新型基质材料与各种稀土离子的耦合设计。本研究以磷酸盐Ca9La(PO4)7和硼磷酸盐KBaBP2O8两种发光材料基质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合成了 Ce3+、Tb3+和Mn2+掺杂的Ca9La(PO4)7以及Ce3+和Tb3+掺杂的KBaBP2O8荧光粉材料。通过一系列表征及分析手段,对荧光粉样品的结晶相、微观形貌、发光特性、光色调控、实用性以及发光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实验结果如下: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测定了 Ce3+和Tb3+单掺杂的Ca9La(PO4)7荧光粉样品的晶体结构,均为单一纯相,进而借助Rietveld方法对其晶体结构进行了深入解析,发现空间群属于三方晶系R3c(161),为菱形六面体结构。在UV激发下,Ca9La(PO4)7:Ce3+和Ca9La(PO4)7:Tb3+分别呈现出由Ce3+和Tb3+的特征跃迁主导的蓝紫光和绿光发射,分别研究了其浓度依赖性发光特征,得出CLPO:xCe3+的浓度猝灭点为0.30,猝灭机制为d-d的电多级相互作用。基于PL光谱和荧光衰减曲线证实了在Ce3+、Tb3+和Ce3+、Mn2+双掺的Ca9La(PO4)7荧光粉中分别存在从Ce3+到Tb3+和从Ce3+到Mn2+的有效能量传递,相应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41.8%和54.1%,其能量传递机理分别为偶极-偶极和偶极-四极的电多级相互作用。基于能量传递过程,通过调节Ce3+、Tb3+和Mn2+离子的掺杂量,可实现荧光粉在蓝紫色-绿色-红色且跨越白光的宽色域范围内的多色发射,其中Ca9La(PO4)7:0.15Ce3+,0.10Tb3+,0.04Mn2+可实现单组分白光发射,色坐标为(0.3245,0.3327),色温为5878K,150℃时热稳定性仍保持室温的98.5%,内部和外部量子效率分别达到84.51%和69.32%。研究结果表明,该荧光粉在白光LED和固态照明领域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通过高温固相法成功制备了一系列Ce3+和Tb3+掺杂的以KBaBP2O8为基质的荧光粉材料,物相分析结果显示均为单一纯相。KBaBP2O8晶体结构的空间群属于四方晶系I42d,拥有类金刚石拓扑的三维结构,且K+|Ba2+为无序共占位。通过分析KBaBP2O8:Ce3+的UV发光特性,发现KBaBP2O8基质对Ce3+有较强的晶体场效应,且KBaBP2O8的晶体结构中只存在一个Ba2+位置,其发射光谱的浓度猝灭是由偶极-偶极的电多级相互作用所引起。在Ce3+、Tb3+双掺的KBaBP2O8荧光粉中,存在有效的Ce3+和Tb3+之间的能量传递现象,且通过改变Tb3+的掺杂量,可以实现较大范围的光色调控。其中,绿色发射的KBaBP2O8:0.01Ce3+,0.06Tb3+荧光粉因基质晶格缺陷会导致异常热猝灭现象,在150℃时发射强度达到室温发射强度的116.2%,结果表明该荧光粉在高功率LED器件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周丹丹[4](2021)在《稀土或铬离子掺杂石榴石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石榴石结构化合物为基质材料,采用高温固相法成功制备了系列稀十或铬离子掺杂的发光材料。系统地研究了稳定性优异且能被蓝光高效激发的Ce3+掺杂钇铝镓石榴石荧光粉的长余辉发光性能,以及Cr3+掺杂的系列石榴石化合物的发光特性,以期满足不同应用领域对材料发光性能的需求,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成功合成了 Y3A12Ga3O12:Ce3+,Yb3+荧光粉,研究了不同的制备条件(如烧结气氛、温度、时间及助熔剂等)对样品结构及余辉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适当降低温度,缩短烧结时间,添加助熔剂,在N2气氛下加压烧结利于荧光粉余辉性能的提高。随后,在优化后的制备工艺下合成了不同B3+含量的荧光粉。H3BO3作为助溶剂提高了样品的结晶性,同时,B3+离子进入四面体格位,形成新的深陷阱能级,使陷阱能级最深达1.1 eV,大幅延长了余辉时间。通过理论和实验相结合,构筑了 Y3Al2Ga3O12:Ce3+,Yb3+,B3+的电子结构图(VRBE图),并阐明其长余辉发光机理。(2)系统研究了不同格位离子取代对Y3Al2Ga3O12:Ce3+,Yb3+,B3+长余辉发光性能的影响规律,包括Si、Ge、Mg、Si-Mg、Ge-Mg、Si-Ca、Si-N等单元素取代和共取代。发现Si4+替代A13+可有效提高该材料的长余辉发光性能,并系统研究了不同Si含量对对其长余辉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Si添加量x为0.25时,长余辉性能最佳,余辉时间超过40小时。使用初始预加热上升法估算了电子陷阱的分布,建立了 YAGG:Ce,Yb,B,0.25Si的VRBE图和长余辉发光机理图,并借助光激励等表征探讨了其在光信息存储领域潜在的应用价值。随后,对比了 Ce3+、Cr3+,Ce3+、Yb3+及 Ce3+、Cr3+、Yb3+共掺杂对Y3Al2Ga3O12:Ce3+荧光粉余辉性能的影响,发现在基质中含B、Si的基础上,Ce3+、Cr3+共掺杂后,样品的余辉性能最佳。(3)设计并合成了(CaYLu)(MgSc)(AlSiGe)O12:Cr3+荧光粉,实现了650~1100 nm的宽带发射。系统研究了不同Cr3+浓度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并将其与460 nm的蓝光芯片复合封装了 pc-LED器件,探讨了其在生物成像领域的应用价值。基于Cr3+掺杂的石榴石型近红外发光材料,研究了不同格位多元素共取代对其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发现不同格位多离子掺杂可有效增加近红外发光的半峰宽。

王森[5](2021)在《Eu/Dy/Tm/Sm/Bi/Tb/Cr几种离子掺杂的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发光性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发光二极管(LED)已成为新一代照明技术,它具有节能、发光效率高、配光准确、稳定可靠、使用寿命长、性价比高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照明、机场、码头、城市照明工程、健康照明、旅游景点、植物照明等场所。主流LED技术采用蓝光激发荧光粉来实现多种颜色混合光,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对LED器件的发光性能有重要影响,尤其体现在发光品质上。随着LED照明对光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利用蓝色或近紫外LED芯片激发混合荧光粉(包括红、绿、蓝、黄、近红外等彩色荧光粉)的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然而,适用于蓝色或近紫外LED芯片激发的发光材料较少,因此,开发和研究适用于市场需求的新型发光材料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长余辉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它可以在去除激发源后继续发光。长余辉材料作为一种新型能量存储与电子俘获材料,以其在应急照明与显示、高能射线探测、光学存储及活体成像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而备受关注。特别是在活体成像方面,近红外长余辉材料具有其他生物标志物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避免可见光在组织中的强吸收和散射特性,与可见光材料相比在体内获得高性能的光学成像,然而,现有的红外长余辉材料大部分是含镓元素的,地球地壳中镓的含量非常少,氧化镓作为合成近红外发光材料的原料成本高昂,限制了这类材料的批量生产和应用。因此,开发一种低成本的新型不含镓近红外长余辉材料是十分必要的。本论文主要采用传统的高温固相法为试验方法,合成了一系列LED灯用发光材料,以及新型近红外长余辉材料,并对它们的结构、发光性质、色度学性质、余辉性质及机理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首次以Na3Sc2(PO4)3为基质材料,通过单掺杂或共掺杂Eu2+、Dy3+、Tm3+、Sm3+,合成了不同颜色发光的荧光粉,包括蓝色光、黄色光、桔色光、单一基质白色光,并分别研究了各个荧光粉的荧光光谱、浓度猝灭机制、热稳定性,以及封装成LED器件后的发光性能。结果发现:以Na3Sc2(PO4)3为基质几种荧光粉的热稳定性佳,易被蓝光或近紫外激发;蓝色光荧光粉可替代LED蓝光芯片激发其他荧光粉;通过调整共同掺杂离子的浓度比例,Na3Sc2(PO4)3:Eu2+,Dy3+和Na3Sc2(PO4)3:Tm3+、Dy3+单一基质白光荧光粉可实现从蓝光到黄色光的发光可调,单一基质Na3Sc2(PO4)3:Eu2+,Sm3+荧光粉可实现蓝色光到桔色光发光颜色可调。2、首次以BiCa4(PO4)3O为基质材料,通过单掺杂Dy3+、Tb3+合成了不同颜色发光的荧光粉。文中研究了两种荧光粉的荧光光谱、浓度猝灭机制、热稳定性,以及封装成LED器件后的发光性能。结果发现:BiCa4(PO4)3O:Dy3+和BiCa4(PO4)3O:Tb3+易被蓝光或近紫外激发,BiCa4(PO4)3O:Dy3+、BiCa4(PO4)3O:Tb3+分别发出黄色光和黄绿色光,发光亮度高,且热稳定性佳。3、以Ba3Y4O9基质材料,通过单掺杂或共掺杂Bi3+、Eu3+和Zn2+合成了不同颜色发光的荧光粉。文中研究了两种荧光粉的荧光光谱、浓度猝灭机制、热稳定性,以及封装成LED器件后的发光性能。结果发现:Ba3Y4O9:Bi3+和Ba3Y4O9:Eu3+易被蓝光或近紫外激发,Ba3Y4O9:Bi3+、Ba3Y4O9:Eu3+分别发出绿色光和桔色光;通过调节Bi3+和Eu3+的掺杂比例,Ba3Y4O9:Bi3+,Eu3+可实现从绿色光到桔色光的发光颜色可调;通过调节Zn2+掺杂浓度,Ba3Y4O9:Bi3+,Eu3+,Zn2+也可以实现从绿色光到桔色光的发光颜色可调,我们推测,Zn2+掺杂促进了 Bi3+向Eu3+的能量转移;四种材料发光亮度高,且热稳定性佳。4、首次合成了Mg1.4Zn0.6SnO4:Cr3+近红外长余辉发光材料,文中研究了该长余辉材料的荧光光谱、浓度猝灭机制、热稳定性和余辉性能。结果发现:Mg1.4Zn0.6SnO4:Cr3+易被蓝光或近紫外激发,发出峰值为708和730 nm的近红外光,发光亮度高;在460nm蓝光激发5分钟后,能够持续发出18 h的余辉光;同Mg2SnO4:Cr3+相比,当掺杂了 Zn2+之后,Mg2-xZnxSnO4:Cr3+发光亮度逐渐提升,Mg1.4Zn0.6SnO4:Cr3+的发光亮度分别为Mg2SnO4:Cr3+和Zn2SnO4:Cr3+的发光亮度的2.87倍和3.09倍,当x超过0.6 mol之后Mg2-xZnxSnO4:Cr3+的发光亮度开始下降。该研究为开发不含镓的近红外长余辉材料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田俊行[6](2020)在《高热稳定性碳改性氮化物荧光粉的结构与发光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白光LED作为第四代绿色固态照明光源,因其具有光效高、体积小、寿命长、环境友好等优点,已成为照明市场的主流。作为白光LED的核心材料之一,荧光粉直接决定着白光LED器件的光色品质。大功率白光LED技术发展迅猛,在汽车大灯、景观照明、户外大屏幕、交通信号灯、特殊照明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相较于普通白光LED而言,大功率白光LED的工作电流密度更高,由此对荧光粉材料的热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然而目前商用的氮化物荧光粉仍无法完全满足大功率白光LED的性能需求。因此,进一步提升Eu2+激活的氮化物荧光粉的热稳定性是一项极具理论研究意义和市场应用价值的课题。本论文依据基质掺杂和表面修复两种荧光粉改性策略,以碳作为核心改性材料,提出了三种碳改性方法,实现了 Eu2+激活的氮化物荧光粉热稳定性的有效提升,并针对其荧光粉材料结构及发光性能的影响作用进行机理性分析。基于基质掺杂改性策略,对CaAlSiN3:Eu2+荧光粉的阴离子格位进行C掺杂,设计并合成了 Ca0.992AlSiN3-4/3xCx:0.008Eu2+(x=0,0.06,0.12,0.18,0.24)系列碳氮化物荧光粉,得到的C掺杂样品的热猝灭性能获得了明显提升,在300℃时提升了 8.9%。根据第一性原理计算和XRD精修结果,确认了 C引入CaAlSiN3晶格的优先取代格位;根据晶体场理论,阐述了 C掺杂引起Eu2+周围局域环境变化进而导致发射光谱峰值波长蓝移的现象;利用热致电离模型,解释了热致电离能垒拓宽导致氮化物荧光粉热猝灭性能提升的机理;并且将C掺杂样品与LuAG:Ce3+绿色荧光粉封装成白光LED器件,证实了该荧光粉样品在大功率白光LED领域的可实用性。基于表面修复策略,针对CaAlSiN3:Eu2+荧光粉提出并实现了“表面包覆+热后处理”联合的表面碳修复工艺,有效提升了材料的热稳定性。以尽可能少地损失亮度为原则,确定了表面碳修复工艺的最优工艺参数;并详细阐述了C在整个工艺过程中的去向及其对材料结构及性能的影响作用。经过表面碳修复工艺后,CaAlSiN3:Eu2+荧光粉材料的基体物相基本保持不变,但对荧光粉颗粒表面实现了三重修复作用,包括①表面渗碳作用、②消除表面无定形相、③抑制表面Eu2+氧化。表面渗碳作用有效地增强了材料表面结构刚性,同时使得颗粒表面晶格中的激活剂Eu2+周围配位环境的晶体场劈裂效应减小,导致样品发射光谱峰值波长出现小幅度蓝移;整个工艺有效地抑制了使用过程中荧光粉颗粒表面的激活剂离子及氮化物基质的氧化变质,从而使得CaAlSiN3:Eu2+荧光粉的热稳定性得到提升。基于表面修复策略,针对(Sr,Ca)AlSiN3:Eu2+荧光粉提出并实现了“溶液混合+热后处理”联合的表面有机碳修复工艺,同时提升了材料的发光亮度及热稳定性。综合性能最优的表面有机碳修复样品的发光亮度提升了 2.15%,在300℃时热猝灭性能提升了 8.9%,经过200 h老化实验后样品亮度可达初始值的99.1%,表现出优越的热稳定性。在C以及N2-H2混合气氛的双重还原作用下,表面有机碳修复有效地抑制了荧光粉表面Eu2+的氧化,并且抑制了使用过程中材料表面杂质相的生成,由此解释了材料发光亮度增强及热稳定性提升的机理。

单柏林[7](2020)在《高性能长余辉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道路标线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突飞猛进,一些偏远山区或乡镇的公路照明设施还不完善,导致夜间行车环境不佳,影响行车安全。长余辉发光材料作为一种储能环保材料被逐渐应用于夜间照明,然而因其发光亮度低,衰减较快而限制了其应用。本文制备了一种具有高余辉性能的SrAl2O4:Eu2+,Dy3+长余辉材料,并以此为发光颜料,引入含氟树脂基料,制备具高耐久性和高发光性能的发光标线涂料应用于路面,使其兼并夜光指示和警示功能,对夜间道路引导有着重要意义。首先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SrAl2O4:Eu2+,Dy3+发光材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煅烧温度、煅烧时间和稀土离子掺杂比例对长余辉材料晶体结构及发光性能的影响,X射线晶体衍射(XRD)和余辉衰减结果表明,煅烧温度过低或煅烧时间过短,固相反应不充分,生成产物晶相不纯,煅烧温度过高或煅烧时间过长,产物结晶严重且硬度较大,破碎后造成产物余辉性能下降。稀土离子的掺入不会影响材料的晶体结构,长余辉材料余辉强度随Eu/Dy比值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在Eu/Dy比值为1时达到最大值。基于单因素试验结果设计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在1350℃温度下煅烧2h,Eu/Dy掺杂比例为1:2时制备的长余辉材料发光性能最佳。工艺参数对长余辉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Eu/Dy掺杂比例>煅烧时间>煅烧温度。然后,以碳酸氢铵为成孔剂,加入原材料中制备具有高发光性能的长余辉材料,XRD结果表明,成孔剂加入不会改变长余辉材料的晶体结构,余辉衰减测试表明,随碳酸氢铵掺量的增加,长余辉材料的余辉性能不断提高。荧光光谱结果表明碳酸氢铵的加入未对SrAl2O4:Eu2+,Dy3+长余辉材料的激发光谱产生影响,但对材料的发射强度有所提高,说明成孔剂的加入提高了长余辉材料的发光强度。SEM图像显示,碳酸氢铵加入后对SrAl2O4:Eu2+,Dy3+长余辉材料的表面形貌由平整、致密主要变为凸起结构,并产生部分微孔,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材料的比表面积,提高了光能利用率。最后,将制备得到的发光粉进行包覆,余辉测试和SEM图像表明,长余辉材料被树脂完全包覆,包覆对长余辉材料的发光性能影响较小,制备含氟丙烯酸树脂为基料,将包覆后的发光粉与其余填料,助剂混合制备发光标线涂料,适宜的颜基比有益于涂料的稳定,余辉测试表明,涂料的发光性能随发光粉用量先增加到趋于稳定,当发光粉用量为填料比例的40%时,涂料的发光性能最佳,发光标线涂料的基本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当颜基比为0.5:1,发光粉比例为填料40%时,发光标线涂料的贮存性良好,且稳定性较好,涂料的干燥时间较短,耐水性和耐碱性较好,与路面的粘结性较好,可满足实际应用要求,将发光标线涂料涂布于水泥试件上评价在水泥路面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其发光时间可持续7h以上。

李群[8](2020)在《GdxY2-xO3:Eu3+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氧化物基质荧光粉被广泛运用于生物荧光探针、平板显示、高清晰度背投电视、X射线闪烁体等多个领域。氧化物材料本身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较高的机械强度、无毒、容易制备且制备成本较低等优点,并且作为基质的氧化物材料声子能量低,跃迁几率高,可以合成所需的发光性能稳定的荧光粉,成为目前稀土发光基质材料的研究热点。如何提高氧化物基质荧光粉的光致发光性能成为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本论文主要研究稀土氧化物复合基质及非稀土金属离子对氧化物基质荧光粉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本论文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复合基质GdxY(2-x)O3:Eu3+荧光粉,并通过掺杂金属离子Mn+(K+,Li+,Al3+,Mg2+)来提高GdxY(2-x)O3:Eu3+荧光粉的光致发光性能。通过XRD来对其物相和晶体结构进行分析,通过FE-SEM来观察样品的表面形貌,通过荧光光谱仪来对样品的发光强度和量子效率进行分析,研究复合基质和金属离子掺杂对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和量子效率的影响。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水热合成法制备Y2O3:Eu3+和Gd2O3:Eu3+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和量子效率均随着Eu3+的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Y3+:Eu3+为25:1时Y2O3:Eu3+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和量子效率达到最大值;当Gd3+:Eu3+为25:1时Gd2O3:Eu3+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和量子效率达到最大值。故稀土基质离子和Eu3+的最佳掺杂比例为25:1,即制备GdxY(2-x)O3:Eu3+荧光粉时稀土基质离子和Eu3+的最佳掺杂比例为25:1。(2)水热合成法制备的GdxY(2-x)O3:Eu3+荧光粉具有良好的结晶性能,属于立方晶系。GdxY(2-x)O3:Eu3+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和量子效率随着Gd3+的不断掺入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x为0.5时,GdO.5Y1.5O3:Eu3+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和量子效率均达到最大值。与Y2O3:Eu3+荧光粉对比,发光强度提高了 57.22%,量子效率提高了 90.20%;与Gd2O3:Eu3+荧光粉对比,发光强度提高了 21.29%,量子效率提高了 46.93%。(3)掺入金属离子Mn+(K+,Li+,Al3+,Mg2+)的Gd0.5Y1.5O3:Eu3+:Mn+荧光粉的晶体结构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仍与立方晶系中的Ia3空间群具有相同的结构,但是衍射峰的强度不同。K+、Li+和Mg2+的掺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衍射峰的强度,而Al3+的掺入则大大降低了衍射峰的强度。(4)掺杂金属离子Mn+(K+,Li+,Al3+,Mg2+)后Gd0.5Y1.503:Eu3+:Mn+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均发生了变化。和未掺杂金属离子的Gd0.5Y1.5O3:Eu3+荧光粉对比发现,当掺入的K+量为0.1 mM时样品的发光强度提高约136.48%;当掺入的Li+量为0.1 mM样品的发光强度提高约135.17%;当掺入的Mg2+量为0.05 mM时样品的发光强度提高约92.55%;随着Al3+的掺入,Gd0.5Y1.5O3:Eu3+:Al3+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呈现递减趋势,当掺入的Al3+量为0.2 mM时样品的发光强度降低约56.66%。(5)掺杂金属离子Mn+(K+,Li+,Al3+,Mg2+)的Gd0.5Y1.503:Eu3+:Mn+荧光粉的量子效率变化如下,和未掺杂金属离子的Gd0.5Y1.5O3:Eu3+荧光粉对比发现,当掺入的K+量为0.1 mM时样品的量子效率提高约113.32%;当掺入的Li+量为0.1 mM时样品的量子效率提高约111.46%;当掺入的Mg2+量为0.05 mM时样品的量子效率提高约71.29%;随着Al3+的掺入,Gd0.5Y1.5O3:Eu3+:Al3+荧光粉的量子效率呈现递减趋势,当掺入的Al3+量为0.2 mM样品量子效率降低约52.30%。综上所述,水热合成法制备的复合基质氧化物荧光粉具有良好的结晶性能,适当的掺入非稀土金属离子,能够大幅度提高复合基质氧化物荧光粉的光致发光性能。

宾剑雄[9](2019)在《新型白钨矿结构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稀土掺杂发光材料中,大部分基质化学稳定性低,受热不稳定,显色指数低,紫外光波段吸收较弱,限制了其应用范围。针对这一问题,本论文制备了钨酸盐体系自激活基质材料,在紫外光波段具有较强的吸收,且稳定性高,发光性能优异,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Eu3+,Dy3+,Tb3+掺杂的新型白钨矿结构LiCaGd(WO4)3:Ln3+(Ln=Eu,Dy,Tb)(LCGW)荧光粉。结果表明,Eu3+、Dy3+和Tb3+离子被成功地引入到LCGW晶格中。在紫外光辐射下,Eu3+和Tb3+单掺的LCGW荧光粉分别发红光和绿光。此外,掺杂Dy3+的LCGW荧光粉发黄光,最佳掺杂浓度为z=0.08 mol,观察到Eu3+/Dy3+和Tb3+/Dy3+离子间存在有效的能量传递现象。通过调节Tb3+或Eu3+浓度,可对发光颜色进行调控。(2)通过高温固相法成功制备了新型白钨矿结构的Li2Ca(WO4)2:xDy3+,Li2Ca2(WO4)(SiO4):yDy3+,LiCa2(WO4)(PO4):zDy3+荧光材料。其中,[SiO4]4-和[PO4]3-离子替代钨酸盐中[WO4]2-离子,对Li2Ca(WO4)2基质材料晶体结构并无太大的影响,所制备的样品均为纯相的白钨矿结构。Dy3+掺杂的三种荧光材料均发射黄光,发射峰位于576 nm附近,且最佳掺杂浓度为0.08 mol。[SiO4]4-和[PO4]3-离子替代[WO4]2-离子后,Li2Ca(WO4)2基质材料发光性能出现明显的变化,其中LiCa2(WO4)(PO4):zDy3+荧光材料的发光性能、衰减寿命和热稳定性最优。(3)分别采用高温固相法和水热法制备了新型白钨矿结构的LiCaLa(WO4)3:Ln3+(Ln=Eu,Dy,Tb)荧光材料,Eu3+,Dy3+,Tb3+离子掺杂的样品分别在617 nm,576 nm和546 nm附近处出现红光,黄光和绿光等发射峰。此外固相法制备的样品的发光性能、热稳定性和寿命均优于水热法制备的样品。

陈玉林[10](2019)在《Ca2SnO4:Tb3+长余辉材料合成及掺杂剂对发光性能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余辉发光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光学现象。这种材料在激发源停止后,几分钟,几小时甚至更长时间都能够观察到发光现象,是一种特殊的功能材料,一种无污染,节能环保的新型照明和电子显示材料。这些特性使的长余辉发光材料在夜光指示、安全标识、光学储存和生物标记等特殊领域具有独特的用途。近年来长余辉的相关研究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同时也随之产生了一些关键问题,例如长余辉机理尚不明确、余辉时间不长等。目前铝酸盐材料存在着抗湿性差,颜色单一等缺点,硅酸盐虽结构稳定,但发光性能还远不如铝酸盐体系,研究新型结构的长余辉材料成为了必然趋势。本文以高温固相法制备锡酸钙基长余辉发光材料为目标,研究了制备工艺条件对发光材料性能的影响,探讨了 Li+和R3+(R3+=B3+,A13+,Ga3+)掺杂对材料的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采用高温固相法分别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制备合成Ca2SnO4:Tb3+长余辉材料,通过对比不同温度下样品的XRD、PL和余辉衰减曲线得出制备这种发光材料的最佳温度为1400℃。然后利用固相法在1400℃条件下制备掺杂不同浓度Tb3+离子的一系列长余辉材料,同样通过XRD检测材料的物相组成,PL检测了材料的发光光谱以及余辉衰减曲线,得出发光中心离子Tb3+掺入量为0.100%时余辉强度最高衰减时间也最慢,同时也分析了相应的发光机理。(2)采用高温固相法成功合成了具有绿光发射的Ca2Sn04:Tb3+,Li+长余辉发光材料。并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荧光分光光度计(PL)和余辉衰减测量等方法研究了它们的物相组成和发光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加入少量锂离子(Li+)对Ca2SnO4:Tb3+的晶体结构并无明显影响,Ca2SnO4:Tb3+,Li+均为单相固溶体。它们的发光性能与Li+掺杂模式密切相关。Li+离子掺杂引起的晶格畸变,改变了Tb3+离子周围局部晶体场的对称性,有利于提升材料的发光性能,形成的氧空位和合适深度的陷阱提高了材料的余辉性能。然而,Lii与V"ca的缔合以及过多Li+离子引起的浓度猝灭效应都会降低材料的余辉发光性能。提出了它们的余辉机理。(3)采用高温固相法成功的制备出了由R3+(R3+=B3+,A13+,Ga3+)共掺杂的Ca2SnO4:Tb3+荧光粉。所有的共掺杂R3+离子均能有效提高其发光效率,改善发光效果,而掺入A13+的提升效果最为突出,明显优于其它两种离子,当Al3+离子的掺杂量超过0.07时,由于浓度猝灭效应使得发光性能降低。掺入的R3+离子导致基质的晶格产生畸变以及Tb3+周围局部晶体场对称性的改变,可以增强荧光粉的发光强度。V"o的形成和增加在改善荧光体的余辉性能方面起主导作用,而R-O的形成也对余辉性能起着重要作用。

二、SrAl_2O_4∶Tb~(3+)荧光粉的合成与发光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rAl_2O_4∶Tb~(3+)荧光粉的合成与发光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Ce3+/Eu2+掺杂氮(氧)化物的电子结构和长余辉发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Ce~(3+)/Eu~(2+)掺杂无机发光材料概述
        1.2.1 Ce~(3+)/Eu~(2+)掺杂LED荧光粉概述
        1.2.2 Ce~(3+)/Eu~(2+)掺杂长余辉发光材料概述
    1.3 Ce~(3+)/Eu~(2+)掺杂氮(氧)化物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1.3.1 Ce~(3+)/Eu~(2+)掺杂氮(氧)化物荧光粉研究进展
        1.3.2 Ce~(3+)/Eu~(2+)掺杂氮(氧)化物长余辉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1.4 Ce~(3+)/Eu~(2+)离子发光相关理论介绍及研究进展
        1.4.1 质心移动
        1.4.2 晶体场劈裂
        1.4.3 斯托克斯位移
        1.4.4 发光效率及发光稳定性
    1.5 稀土掺杂无机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及应用
        1.5.1 电子结构图的构筑
        1.5.2 HRBE和VRBE电子结构图的应用
    1.6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统计分析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原料
        2.2.2 制备方法
        2.2.3 测试与表征
    2.3 理论计算
3 Ce~(3+)/Eu~(2+)掺杂氮(氧)化物发光材料的电子结构
    3.1 Ce~(3+)/Eu~(2+)掺杂氮化物发光材料的晶体场劈裂
        3.1.1 数据选取
        3.1.2 Ce~(3+)/Eu~(2+)掺杂氮化物荧光粉的晶体场劈裂
        3.1.3 本节小结
    3.2 Ce~(3+)掺杂氮化物发光材料的质心移动
        3.2.1 数据选取
        3.2.2 氮化物中阳离子配位数的确定原则
        3.2.3 Ce~(3+)掺杂氮化物荧光粉的质心移动
        3.2.4 本节小结
    3.3 Ce~(3+)/Eu~(2+)掺杂无机发光材料的斯托克斯位移
        3.3.1 数据选取
        3.3.2 化学组分对斯托克斯位移的影响
        3.3.3 化学组分对声子能量和黄昆因子的影响
        3.3.4 结构对斯托克斯位移的影响
        3.3.5 声子能量-黄昆因子-斯托克斯位移相关关系及物理起源
        3.3.6 本节小结
    3.4 本章总结
4 Eu~(2+)掺杂氮(氧)化物发光材料的长余辉性能
    4.1 β-Sialon:Eu~(2+)长余辉发光性能与电子结构研究
        4.1.1 样品制备与表征
        4.1.2 XRD分析与晶体结构
        4.1.3 长余辉性能分析
        4.1.4 电子结构与长余辉机理分析
        4.1.5 本节小结
    4.2 Sr_2Si_5N_8:Eu~(2+),B~(3+),O~(2-)长余辉发光性能研究
        4.2.1 样品制备与表征
        4.2.2 XRD分析与晶体结构
        4.2.3 发光性能分析
        4.2.4 长余辉性能分析
        4.2.5 Sr_2Si_5N_8:Eu~(2+),B~(3+),O~(2-)的长余辉机理
        4.2.6 本节小结
    4.3 本章总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稀土离子掺杂碱土硅酸盐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发光材料的概述
    1.2 发光材料的种类
        1.2.1 碱土金属硫化物系发光材料
        1.2.2 氮化物系发光材料
        1.2.3 硅酸盐系发光材料
    1.3 荧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1.3.1 固相法
        1.3.2 溶胶-凝胶法
        1.3.3 燃烧法
        1.3.4 沉淀法
        1.3.5 微波法
        1.3.6 水热合成法
    1.4 无机荧光材料的发光原理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M_2SiO_4:Ce~(3+)荧光粉(M=Mg~(2+),Ca~(2+),Sr~(2+),Ba~(2+))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仪器
    2.4 M_2SiO_4(M=Mg~(2+),Ca~(2+),Sr~(2+),Ba~(2+))荧光粉的制备
    2.5 M_2SiO_4(M=Mg~(2+),Ca~(2+),Sr~(2+),Ba~(2+))荧光粉的物相组成及其发光性能
    2.6 结果与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镧系元素掺杂对Mg_2SiO_4: Mn~(2+)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
    3.3 实验仪器
    3.4 镧系元素掺杂的Mg_2SiO_4: Mn~(2+)荧光粉的制备
    3.5 镧系元素掺杂的Mg_2SiO_4:Mn~(2+)荧光粉的物相组成及其发光性能
    3.6 结果与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_2SiO_4:Tb~(3+)Mn~(2+)Nd~(3+)白光荧光粉(M=Mg~(2+),Ca~(2+),Sr~(2+),Ba~(2+))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
    4.3 实验仪器
    4.4 M_2SiO_4:Tb~(3+)Mn~(2+)Nd~(3+)荧光粉(M=Mg~(2+),Ca~(2+),Sr~(2+),Ba~(2+))的制备
    4.5 M_2SiO_4:Tb~(3+)Mn~(2+)Nd~(3+)荧光粉(M=Mg~(2+),Ca~(2+),Sr~(2+),Ba~(2+))的物相组成及其发光性能
    4.6 结果与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稀土离子掺杂硼/磷酸盐发光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发光材料的概述
        1.2.1 发光材料的定义
        1.2.2 发光材料的分类
        1.2.3 发光材料的构成和发光机理
    1.3 稀土发光材料
        1.3.1 稀土离子的光谱特性
        1.3.2 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展及应用
    1.4 稀土硼/磷酸盐基发光材料的研究
        1.4.1 稀土磷酸盐基发光材料的研究
        1.4.2 稀土硼磷酸盐基发光材料的研究
    1.5 本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2.2 样品制备方法
        2.2.1 Ca_9La(PO_4)_7基荧光粉样品的制备
        2.2.2 KBaBP_2O_8基荧光粉样品的制备
    2.3 样品测试表征手段
        2.3.1 物相鉴定与结构分析
        2.3.2 微观形貌与元素分布
        2.3.3 光学性能分析
3 Ce~(3+)/Tb~(3+)单掺杂Ca_9La(PO_4)_7基荧光粉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Ca_9La(PO_4)_7的晶体结构与离子占位分析
    3.3 Ca_9La(PO_4)_7:Ce~(3+)/Tb~(3+)单掺荧光粉的物相分析
    3.4 Ca_9La(PO_4)_7:0.15Ce~(3+)荧光粉的结构精修
    3.5 Ca_9La(PO_4)_7:Ce~(3+)/Tb~(3+)单掺荧光粉的UV发光特性
    3.6 Ca_9La(PO_4)_7:Ce~(3+)单掺荧光粉的浓度猝灭机制
    3.7 本章小结
4 Ce~(3+)/Tb~(3+)/Mn~(2+)共掺杂Ca_9La(PO_4)_7基荧光粉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Ca_9La(PO_4)_7:Ce~(3+)/Tb~(3+)/Mn~(2+)共掺荧光粉的物相分析
    4.3 Ca_9La(PO_4)7:Ce~(3+)/Tb~(3+)/Mn~(2+)荧光粉的微观形貌与元素分布
    4.4 Ca_9La(PO_4)_7:Ce~(3+)/Tb~(3+)双掺荧光粉的发光特性与能量传递
    4.5 Ca_9La(PO_4)7:Ce~(3+)/Mn~(2+)双掺荧光粉的发光特性与能量传递
    4.6 Ca_9La(PO_4)_7:Ce~(3+)/Tb~(3+)/Mn~(2+)三掺荧光粉的发光特性与能量传递
    4.7 Ca_9La(PO_4)7:Ce~(3+)/Tb~(3+)/Mn~(2+)荧光粉体系的光色调控
    4.8 Ca_9La(PO_4)_7:Ce~(3+)/Tb~(3+)/Mn~(2+)荧光粉的VUV发光特性
    4.9 Ca_9La(PO_4)_7:Ce~(3+)/Tb~(3+)/Mn~(2+)荧光粉的热稳定性和量子效率
    4.10 本章小结
5 Ce~(3+)/Tb~(3+)掺杂KBaBP_2O_8基荧光粉的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KBaBP_2O_8晶体结构与离子占位分析
    5.3 KBaBP_2O_8基荧光粉的物相分析
    5.4 KBaBP_2O_8:Ce~(3+)荧光粉的UV发光特性
    5.5 KBaBP_2O_8:Ce~(3+)荧光粉的浓度猝灭机制
    5.6 KBaBP_2O_8:Ce~(3+)/Tb~(3+)荧光粉的发光特性与能量传递
    5.7 KBaBP_2O_8:Ce~(3+)/Tb~(3+)荧光粉的热稳定性
    5.8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学术成果
致谢

(4)稀土或铬离子掺杂石榴石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发光材料概述
        1.1.1 稀土或Cr~(3+)掺杂无机发光材料的组成
        1.1.2 发光材料的发光过程
        1.1.3 发光材料的分类
    1.2 长余辉发光材料
        1.2.1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发展历程
        1.2.2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分类
        1.2.3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余辉机理
    1.3 石榴石发光材料
        1.3.1 石榴石的结构与组成
        1.3.2 Ce~(3+)掺杂石榴石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3.3 Cr~(3+)掺杂石榴石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4 稀土和过渡金属离子发光的基本理论
        1.4.1 稀土离子的电子层结构
        1.4.2 稀土离子的光谱项
        1.4.3 稀土离子的能级跃迁及光谱特性
        1.4.4 过渡金属离子d电子跃迁及晶体场理论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5.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5.2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合成方法
    2.3 实验设备
    2.4 测试与表征
        2.4.1 X射线衍射
        2.4.2 扫描电镜及能谱测试
        2.4.3 稳态荧光光谱测试
        2.4.4 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测试
        2.4.5 长余辉性能测试
3 Y_3Al_2Ga_3O_(12):Ce~(3+),Yb~(3+)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制备条件对Y_3Al_2Ga_3O_(12):Ce~(3+),Yb~(3+)结构及余辉性能的影响
        3.1.1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3.1.2 烧结气氛的影响
        3.1.3 烧结温度与烧结时间的影响
        3.1.4 助熔剂的影响
    3.2 B~(3+)对Y_3Al_2Ga_3O_(12):Ce~(3+),Yb~(3+)结构及长余辉性能的影响
        3.2.1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3.2.2 样品的结构与形貌
        3.2.3 发光性能
        3.2.4 长余辉性能
        3.2.5 热释光激发光谱与电子充放过程
        3.2.6 长余辉机理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不同格位取代对Y_3Al_2Ga_3O_(12):Ce~(3+),Yb~(3+),B~(3+)长余辉发光性能的影响
    4.1 不同格位取代对Y_3Al_2Ga_3O_(12):Ce~(3+),Yb~(3+),B~(3+)结构及发光性能的影响
        4.1.1 样品制备与表征
        4.1.2 结构分析
        4.1.3 发光性能
        4.1.4 长余辉性能
    4.2 Si~(4+)对Y_3Al_2Ga_3O_(12):Ce~(3+),Yb~(3+),B~(3+)长余辉性能的影响
        4.2.1 样品制备与表征
        4.2.2 成分与结构
        4.2.3 发光性能
        4.2.4 长余辉性能
        4.2.5 热释光激发光谱与电子充放过程
        4.2.6 VRBE能级图构筑与长余辉机理研究
        4.2.7 热和光激励发光及潜在应用
    4.3 离子共掺对Y_3Al_2SiGa_3O_(12):Ce~(3+)长余辉性能的影响
        4.3.1 样品制备与表征
        4.3.2 长余辉性能
    4.4 本章小结
5 Cr~(3+)掺杂石榴石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 Cr~(3+)掺杂(CaYLu)(MgSc) (AlSiGe)O_(12)的制备与发光性能研究
        5.1.1 样品制备与表征
        5.1.2 晶体结构分析
        5.1.3 发光及热猝灭性能分析
        5.1.4 NIR-LED封装及生物组织穿透性实验
    5.2 石榴石基质不同格位多种离子占据对Cr~(3+)发光的影响研究
        5.2.1 样品制备与表征
        5.2.2 结构分析
        5.2.3 发光性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Eu/Dy/Tm/Sm/Bi/Tb/Cr几种离子掺杂的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发光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发光及发光离子
        1.1.1 发光简述
        1.1.2 常见发光离子
        1.1.2.1 稀土离子
        1.1.2.2 过渡金属离子
        1.1.2.3 s~2构型的离子
    1.2 LED用发光材料
        1.2.1 LED工作原理
        1.2.2 LED用发光材料的特性
        1.2.3 已有适用于LED的发光材料
        1.2.4 LED封装工艺对发光材料的要求
    1.3 长余辉发光材料
    1.4 发光材料的主要表征手段
    1.5 论文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论文选题意义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主要试剂
    2.2 样品制备
    2.3 样品测试表征
第三章 以Na_3Sc_2(PO_4)_3为基质的荧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3.1 单一基质白光Na_3Sc_2(PO_4)_3:Eu~(2+),Dy~(3+)荧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3.1.1 样品制备
        3.1.2 结果与讨论
        3.1.2.1 结构表征与物相分析
        3.1.2.2 形态分析
        3.1.2.3 NSPO:Eu~(2+),Dy~(3+)的发光性质研究
        3.1.2.4 NSPO:Eu~(2+),Dy~(3+)的能量转移与CIE色度坐标
        3.1.2.5 NSPO:0.01Eu~(2+),0.04Dy~(3+)的热稳定性
        3.1.2.6 NSPO:Eu~(2+),Dy~(3+)封装成LED器件的电致发光性质
        3.1.3 小结
    3.2 蓝色Na_3Sc_2(PO_4)_3:Tm~(3+)荧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3.2.1 样品制备
        3.2.2 结果与讨论
        3.2.2.1 结构表征与物相分析
        3.2.2.2 NSPO:Tm~(3+)的形貌分析
        3.2.2.3 NSPO:Tm~(3+)的发光性质研究
        3.2.2.4 NSPO:Tm~(3+)的热稳定性
        3.2.2.5 NSPO:Tm~(3+)的发光机理
        3.2.2.6 NSPO:Tm~(3+)封装成LED器件的电致发光性质
        3.2.3 小结
    3.3 单一基质白光Na_3Sc_2(PO_4)_3:Tm~(3+),Dy~(3+)荧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3.3.1 样品制备
        3.3.2 结果与讨论
        3.3.2.1 结构表征与物相分析
        3.3.2.2 形态分析
        3.3.2.3 NSPO:Tm~(3+),Dy~(3+)的发光性质研究
        3.3.2.4 NSPO:Tm~(3+),Dy~(3+)的能量转移与CIE色度坐标
        3.3.2.5 NSPO:0.06Tm~(3+),0.06Dy~(3+)的热稳定性
        3.3.2.6 NSPO:Tm~(3+),Dy~(3+)封装成LED器件的电致发光性质
        3.3.3 小结
    3.4 颜色可调Na_3Sc_2(PO_4)_3:Eu~(2+),Sm~(3+)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3.4.1 样品制备
        3.4.2 结果与讨论
        3.4.2.1 结构表征与物相分析
        3.4.2.2 形态分析
        3.4.2.3 NSPO:Eu~(2+),Sm~(3+)的发光性质研究
        3.4.2.4 NSPO:Eu~(2+),Sm~(3+)的能量转移与CIE色度坐标
        3.4.2.5 NSPO:0.001Eu~(2+),0.05Sm~(3+)的热稳定性
        3.4.3 小结
第四章 以BiCa_4(PO_4)_3O为基质的荧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4.1 黄光荧光材料BiCa_4(PO_4)_3O:Dy~(3+)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4.1.1 样品制备
        4.1.2 结果与讨论
        4.1.2.1 结构表征与物相分析
        4.1.2.2 BCPO:Dy~(3+)的发光性质研究
        4.1.2.3 BCPO:0.05Dy~(3+)的热稳定性
        4.1.2.4 BCPO:O.05Dy~(3+)LED器件的电致发光性质
        4.1.3 小结
    4.2 黄绿色荧光材料BiCa_4(PO_4)_3O:Tb~(3+)的合成及发光性质研究
        4.2.1 样品制备
        4.2.2 结果与讨论
        4.2.2.1 结构表征与物相分析
        4.2.2.2 BCPO:Tb~(3+)的形貌分析
        4.2.2.3 BCPO:Tb~(3+)的发光性质研究
        4.2.2.4 BCPO:Tb~(3+)的热稳定性
        4.2.2.5 BCPO:0.07Tb~(3+)封装成LED器件的电致发光性质
        4.2.3 小结
第五章 以Ba_3Y_4O_9为基质荧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5.1 红色荧光材料Ba_3Y_4O_9:Eu~(3+)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5.1.1 样品制备
        5.1.2 结果与讨论
        5.1.2.1 结构表征与物相分析
        5.1.2.2 BYO:Eu~(3+)的形貌分析
        5.1.2.3 BYO:Eu~(3+)材料的发光性质研究
    5.2 绿色荧光材料Ba_3Y_(4-y)O_9:yBi~(3+)和Ba_(2.92)Y_(4-y)O_9:0.08Zn~(2+),yBi~(3+)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5.2.1 样品制备
        5.2.2 结果与讨论
        5.2.2.1 结构表征与物相分析
        5.2.2.2 Ba_3Y_(3.96)O_9:0.04Bi~(3+)和Ba_(2.92)Y_(3.96)O_9:0.08Zn~(2+),0.04Bi~(3+)材料的发光性质研究
    5.3 颜色可调Ba_3Y_4O_9:Bi~(3+),Eu~(3+)荧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5.3.1 样品制备
        5.3.2 结果与讨论
        5.3.2.1 结构表征与物相分析
        5.3.2.2 BYO:0.04Bi~(3+),0.20Eu~(3+)的形貌分析
        5.3.2.3 BYO:0.04Bi~(3+),xEu~(3+)的发光性质研究
        5.3.3 小结
    5.4 Ba_(3-x)Y_(3.76)O_9:0.04Bi~(3+),0.2Eu~(3+),xZn~(2+)荧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5.4.1 样品制备
        5.4.2 结果与讨论
        5.4.2.1 结构表征与物相分析
        5.4.2.2 BYO:0.04Bi~(3+),0.2Eu~(3+),xZn~(2+)的发光性质研究
        5.4.3 小结
第六章 宽带近红外发射Mg_(1.4)Zn_(0.6)SnO_4:Cr~(3+)长余辉材料的合成及发光性质研究
    6.1 样品制备
    6.2 结果与讨论
        6.2.1 结构表征与物相分析
        6.2.2 Mg_(1.4)Zn_(0.6)SnO_4:0.03Cr~(3+)的形貌分析
        6.2.3 Mg_(2-x)Zn_xSnO_4系列荧光材料的发光性质研究
        6.2.4 Mg_(1.4)Zn_(0.6)SnO_4:0.03Cr~(3+)的热稳定性
        6.2.5 Mg_(1.4)Zn_(0.6)SnO_4:yCr~(3+)的长余辉发光性能
        6.2.6 Mg_(1.4)Zn_(0.6)SnO_4:0.005Cr~(3+)的热释光性能
        6.2.7 Mg_(2-x)Zn_xSnO_4:Cr~(3+)的长余辉发光机理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高热稳定性碳改性氮化物荧光粉的结构与发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白光LED用荧光粉的研究现状
        2.1.1 硫化物体系荧光粉
        2.1.2 铝酸盐体系荧光粉
        2.1.3 硅酸盐体系荧光粉
        2.1.4 氟化物体系荧光粉
        2.1.5 氮(氧)化物体系荧光粉
    2.2 氮化物荧光粉研究趋势及应用前景
        2.2.1 碳氮化物荧光粉研究现状
        2.2.2 场发射显示器
        2.2.3 荧光玻璃与荧光陶瓷
        2.2.4 长余辉发光材料
        2.2.5 窄带发射荧光粉
        2.2.6 新型氮化物荧光粉的设计方法
    2.3 荧光粉热稳定性的相关理论模型及提升方法
        2.3.1 荧光粉的热猝灭性能
        2.3.2 荧光粉的热分解现象
        2.3.3 荧光粉热稳定性的提升方法
    2.4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2.4.1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2.4.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3 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性能表征
    3.1 实验原料和仪器
    3.2 材料的制备方法
    3.3 材料的性能表征
        3.3.1 物相鉴定与结构解析
        3.3.2 光学性能测试
        3.3.3 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
        3.3.4 其他相关测试
4 Ca_(0.992)AlSiN_(3-4/3x)C_x:0.008Eu~(2+)的结构、光谱和热猝灭性能
    4.1 引言
    4.2 Ca_(0.992)AlSiN_(3-4/3x)C_x:0.008Eu~(2+)的晶体结构
        4.2.1 C原子引入晶格的确认
        4.2.2 C原子优先占位的确认
        4.2.3 C掺杂对CaAlSiN_3晶体结构的影响
    4.3 Ca_(0.992)AlSiN_(3-4/3x)C_x:0.008Eu~(2+)的光谱特性
        4.3.1 C掺杂对CaAlSiN_3:Eu~(2+)激发和发射光谱的影响
        4.3.2 C掺杂对CaAlSiN_3:Eu~(2+)发射光谱蓝移的影响作用机理
        4.3.3 C掺杂对CaAlSiN_3:Eu~(2+)荧光寿命的影响
    4.4 Ca_(0.992)AlSiN_(3-4/3x)C_x:0.008Eu~(2+)的热猝灭性能及机理分析
        4.4.1 C掺杂对CaAlSiN_3:Eu~(2+)热猝灭性能的影响
        4.4.2 热致电离能垒的计算
    4.5 Ca_(0.992)AlSiN_(3-4/3x)C_x:0.008Eu~(2+)的封装性能
    4.6 本章小结
5 CaAlSiN_3:Eu~(2+)的表面碳修复与热稳定性
    5.1 引言
    5.2 CaAlSiN_3:Eu~(2+)表面碳修复的工艺参数优化
    5.3 表面碳修复对CaAlSiN_3:Eu~(2+)物相及发射光谱的影响
        5.3.1 表面碳修复对CaAlSiN_3:Eu~(2+)物相的影响
        5.3.2 表面碳修复对CaAlSiN_3:Eu~(2+)发射光谱的影响
    5.4 表面碳修复对CaAlSiN_3:Eu~(2+)热稳定性的影响及机理分析
        5.4.1 表面碳修复对CaAlSiN_3:Eu~(2+)热稳定性的影响
        5.4.2 表面碳修复提升CaAlSiN_3:Eu~(2+)热稳定性的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Sr,Ca)AlSiN_3:Eu~(2+)的表面有机碳修复与热稳定性
    6.1 引言
    6.2 表面有机碳修复对(Sr,Ca)AlSiN_3:Eu~(2+)物相的影响
        6.2.1 表面有机碳修复对(Sr,Ca)AlSiN_3:Eu~(2+)表面微观形貌的影响
        6.2.2 表面有机碳修复对(Sr,Ca)AlSiN_3:Eu~(2+)化学成分的影响
    6.3 表面有机碳修复对(Sr,Ca)AlSiN_3:Eu~(2+)发光性能的影响
    6.4 表面有机碳修复对(Sr,Ca)AlSiN_3:Eu~(2+)热稳定性的影响及机理分析
        6.4.1 表面有机碳修复对(Sr,Ca)AlSiN_3:Eu~(2+)热稳定性的影响
        6.4.2 表面有机碳修复提升(Sr,Ca)AlSiN_3:Eu~(2+)热稳定性的机理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高性能长余辉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道路标线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长余辉荧光材料研究进展
    1.3 长余辉材料表面形貌调控研究进展
    1.4 SrAl_2O_4:Eu~(2+),Dy~(3+)长余辉材料研究进展
        1.4.1 SrAl_2O_4:Eu~(2+),Dy~(3+)的制备方法
        1.4.2 SrAl_2O_4:Eu~(2+),Dy~(3+)的发光机理
    1.5 长余辉发光涂料研究进展
        1.5.1 长余辉发光涂料的组成
        1.5.2 长余辉发光涂料的制备方法
        1.5.3 发光涂料的研究进展
    1.6 长余辉材料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1.7 研究内容及主要技术路线
        1.7.1 主要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长余辉材料的制备及工艺优化设计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制备
        2.2.1 主要组成材料的优选
        2.2.2 SrAl_2O_4:Eu~(2+),Dy~(3+)长余辉材料制备
    2.3 微观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3 荧光性能
        2.3.4 余辉性能分析
    2.4 助熔剂及其含量的确定
    2.5 煅烧温度对铝酸锶长余辉晶体结构及发光性能的影响
        2.5.1 不同煅烧温度下样品的物相分析
        2.5.2 不同煅烧温度下样品的余辉衰减
    2.6 煅烧时间对铝酸锶长余辉晶体结构及发光性能的影响
        2.6.1 不同煅烧时间下样品的物相分析
        2.6.2 不同煅烧时间下样品的余辉衰减
    2.7 Eu/Dy掺杂比例对铝酸锶长余辉发光性能的影响
        2.7.1 不同Eu/Dy掺杂比例下样品的物相分析
        2.7.2 不同Eu/Dy掺杂比例下样品的余辉衰减
    2.8 长余辉材料制备工艺优化设计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表面形貌调控
    3.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2 高发光长余辉材料制备方法
    3.3 高性能长余辉材料的性能表征
        3.3.1 SrAl_2O_4:Eu~(2+),Dy~(3+)长余辉材料余辉性能分析
        3.3.2 SrAl_2O_4:Eu~(2+),Dy~(3+)长余辉材料余辉曲线拟合分析
        3.3.3 余辉持续持续时间分析
        3.3.4 晶体结构分析
        3.3.5 光学性能分析
        3.3.6 表面形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余辉发光标线涂料的制备及其性能分析
    4.1 实验原料及仪器
        4.1.1 实验原料
        4.1.2 试验仪器
    4.2 长余辉材料的包覆
        4.2.1 包覆前后表面形貌变化
        4.2.2 包覆前后余辉性能的比较
    4.3 长余辉发光标线涂料的制备
        4.3.1 发光标线涂料成膜树脂的选择
        4.3.2 发光标线涂料颜填料及助剂的选择
        4.3.3 发光标线涂料的制备
    4.4 颜基比对发光标线涂料稳定性的影响
    4.5 发光粉添加量对发光标线涂料余辉性能的影响
    4.6 发光标线涂料基本性能检测
    4.7 发光标线涂料与沥青路面粘结性评价
    4.8 发光标线涂料使用效果评价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8)GdxY2-xO3:Eu3+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稀土元素和能级跃迁
        1.2.1 稀土元素
        1.2.2 稀土离子的能级跃迁
    1.3 发光材料的分类
        1.3.1 阴极射线发光材料
        1.3.2 光致发光材料
        1.3.3 电致发光材料
        1.3.4 X射线发光材料
    1.4 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及研究现状
        1.4.1 共沉淀法
        1.4.2 水热合成法
        1.4.3 溶胶-凝胶法
        1.4.4 高温固相法
        1.4.5 喷雾热解法
        1.4.6 化学沉积法
        1.4.7 溶液燃烧法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课题选题背景
        1.5.2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方法介绍
    2.2 实验试剂与实验器材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器材
    2.3 测试仪器
        2.3.1 X射线衍射仪(XRD)
        2.3.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2.3.3 荧光光谱仪(PL)
第三章 Gd_xY_((2-x))O_3:Eu~(3+)荧光粉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样品的制备过程
    3.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Y_2O_3:Eu~(3+)荧光粉和Gd_2O_3:Eu~(3+)荧光粉的性能测试
        3.4.2 Gd_xY_((2-x))O_3:Eu~(3+)荧光粉的性能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属离子掺杂的Gd_xY_((2-x))O_3:Eu~(3+)光粉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样品的制备过程
    4.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Gd_(0.5)Y_(1.5)O_3:Eu~(3+):K~+荧光粉的性能测试
        4.4.2 Gd_(0.5)Y_(1.5)O_3:Eu~(3+):Li~+荧光粉的性能测试
        4.4.3 Gd_(0.5)Y_(1.5)O_3:Eu~(3+):Mg~(2+)荧光粉的性能测试
        4.4.4 Gd_(0.5)Y_(1.5)O_3:Eu~(3+):Al~(3+)荧光粉的性能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9)新型白钨矿结构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白光LED简介
        1.1.1 白光LED荧光材料概况
        1.1.2 白光LED的优点和实现方式
        1.1.3 白光LED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 稀土发光材料概述
        1.2.1 稀土发光材料简介
        1.2.2 稀土离子间的能量传递方式
        1.2.3 稀土Eu~(3+),Dy~(3+),Tb~(3+)离子的发光特性
        1.2.4 稀土离子掺杂发光材料的应用
    1.3 白钨矿结构钨酸盐基质发光材料
        1.3.1 钨酸盐发光材料的概况
        1.3.2 晶体结构的特点
        1.3.3 白钨矿结构钨酸盐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3.4 钨酸盐荧光粉的发光热淬灭机理及存在问题
    1.4 荧光粉的制备方法
        1.4.1 高温固相法
        1.4.2 溶胶-凝胶法
        1.4.3 共沉淀法
        1.4.4 水热法
        1.4.5 燃烧法
        1.4.6 喷雾热解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本文研究内容
    1.7 本文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第三章 LiCaGd(WO_4)_3:Ln~(3+)(Ln=Eu,Dy,Tb)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物相分析
        3.3.2 高分辨透射电镜和能谱分析
        3.3.3 LiCaGd(WO_4)_3:Ln~(3+)(Ln=Eu,Dy,Tb)荧光粉的发光特性
        3.3.4 Tb~(3+)/Dy~(3+),Eu~(3+)/Dy~(3+)离子间的能量传递过程
        3.3.5 PL光谱图分析
        3.3.6 LiCaGd(WO_4)_3:Ln~(3+)(Ln=Eu,Dy,Tb)荧光粉荧光寿命分析
        3.3.7 发光热稳定性分析和CIE图谱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iO_4]~(4-)和[PO_4]~(3-)离子替代钨酸盐中[WO_4]~(2-)离子的发光材料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
        4.3.2 高分辨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
        4.3.3 发光光谱特性分析
        4.3.4 [SiO_4]~(4-)和[PO_4]~(3-)替代[WO_4]~(2-)离子对荧光粉热稳定性的影响
        4.3.5 荧光寿命和CIE图谱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方法制备的LiCaLa(WO_4)_3:Ln~(3+)(Ln=Eu,Dy,Tb)荧光粉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高温固相法制备LiCaLa(WO_4)_3:Ln~(3+)(Ln=Eu,Dy,Tb)性能分析
        5.3.2 水热法制备的LiCaLa(WO_4)_3:0.08Dy~(3+)物相和形貌分析
        5.3.3 不同制备方法对LiCaLa(WO_4)_3 荧光材料的影响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成果
    6.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Ca2SnO4:Tb3+长余辉材料合成及掺杂剂对发光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发光材料的概述
    1.2 长余辉发光材料概述
    1.3 主要的发光中心离子
    1.4 长余辉材料的主要制备方法
        1.4.1 高温固相法
        1.4.2 溶胶凝胶法
        1.4.3 燃烧合成法
        1.4.4 水热合成法
        1.4.5 化学共沉淀法
        1.4.6 所有制备方法的总结概括
    1.5 掺杂剂对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
    1.6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固相法制备Ca_2SnO_4:Tb~(3+)长余辉材料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仪器
    2.4 Ca_2SnO_4:Tb~(3+)长余辉材料的制备
    2.5 Ca_2SnO_4:Tb~(3+)长余辉材料的表征
        2.5.1 Ca_2SnO_4:Tb~(3+)长余辉材料的物相分析
        2.5.2 Ca_2SnO_4:Tb~(3+)长余辉材料的PL分析
        2.5.3 Ca_2SnO_4:Tb~(3+)长余辉材料的余辉衰减分析
    2.6 结果与讨论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Li_2CO_3作为共掺剂对Ca_2SnO_4:Tb~(3+)长余辉材料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
    3.3 实验仪器
    3.4 共掺杂Li+的Ca_2SnO_4:Tb~(3+)长余辉材料的制备
    3.5 共掺杂Li+的Ca_2SnO_4:Tb~(3+)长余辉材料的表征
        3.5.1 Ca_2SnO_4:Tb~(3+),Li~+长余辉材料的物相分析
        3.5.2 Ca_2SnO_4:Tb~(3+),Li~+长余辉材料的PL分析
        3.5.3 Ca_2SnO_4:Tb~(3+),Li~+长余辉材料的余辉衰减分析
    3.6 结果与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主族元素R~(3+)(R~(3+)=B~(3+),Al~(3+),Ga~(3+))离子掺杂对Ca_2SnO_4:Tb~(3+)长余辉材料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
    4.3 实验仪器
    4.4 主族元素R~(3+)离子掺杂Ca_2SnO_4:Tb~(3+)长余辉材料的制备
    4.5 Ca_2SnO_4:Tb~(3+)长余辉材料样品的表征
        4.5.1 Ca_2SnO_4:Tb~(3+),R~(3+)长余辉材料的物相分析
        4.5.2 Ca_2SnO_4:Tb~(3+),R~(3+)长余辉材料的PL分析
        4.5.3 Ca_2SnO_4:Tb~(3+),R~(3+)长余辉材料的余辉衰减分析
    4.6 结果与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SrAl_2O_4∶Tb~(3+)荧光粉的合成与发光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Ce3+/Eu2+掺杂氮(氧)化物的电子结构和长余辉发光性能研究[D]. 王淑欣.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2]稀土离子掺杂碱土硅酸盐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能[D]. 王群思.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稀土离子掺杂硼/磷酸盐发光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范潇逸.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4]稀土或铬离子掺杂石榴石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周丹丹.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5]Eu/Dy/Tm/Sm/Bi/Tb/Cr几种离子掺杂的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发光性质研究[D]. 王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6]高热稳定性碳改性氮化物荧光粉的结构与发光性能研究[D]. 田俊行.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2020(01)
  • [7]高性能长余辉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道路标线中的应用[D]. 单柏林.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8]GdxY2-xO3:Eu3+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李群.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9]新型白钨矿结构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宾剑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10]Ca2SnO4:Tb3+长余辉材料合成及掺杂剂对发光性能影响研究[D]. 陈玉林.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标签:;  ;  ;  ;  ;  

SrAl_2O_4∶Tb~(3+)荧光粉的合成及发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