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綦江观音桥塔组牙形刺

四川綦江观音桥塔组牙形刺

一、四川綦江观音桥宝塔组牙形刺(论文文献综述)

陈英华[1](1983)在《四川綦江观音桥宝塔组牙形刺》文中认为本文列述的牙形刺化石,采自四川綦江观音桥宝塔组。样品分析鉴定结果,共计26属 44种,其中2个新种,1个是多分子器官属种。找到了可以进行洲际对比的晚奥陶世的带化石 Amorphognathus ordovicicus Branson & Mehl,1933;同时发现了许多欧美晚奥陶世牙形刺的典型分子。将本组及十字铺组牙形刺化石与国外进行初步对比的结果,本区中晚奥陶世的界线应在阿什及尔阶与克拉道克阶之间 Pleurogratus linearis 笔石带的中部。

张竹桐,曾敏[2](2020)在《重庆綦江中—晚奥陶世稳定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及其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碳酸盐岩地层中的碳同位素值(δ13C)能够有效反应原始大洋的碳同位素组成,广泛应用于全球尺度或者区域地层对比,近十年来是地层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对重庆市綦江区安稳镇观音桥剖面进行系统的碳、氧同位素采样与分析,在宝塔组中识别了一次显着的碳同位素漂移事件GICE(Guttenberg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并将GICE分为两段(G1和G2)用于地层对比;其峰值段对应牙形类Hamarodus brevirameus带。通过与其他板块的同期事件对比,显示扬子地区的GICE事件及其次级波动具有重要的全球对比意义,可能是对全球古海洋环境变化和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的一次响应。

陈英华[3](1983)在《四川綦江观音桥宝塔组牙形刺》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列述的牙形刺化石,采自四川綦江观音桥宝塔组。样品分析鉴定结果,共计26属 44种,其中2个新种,1个是多分子器官属种。找到了可以进行洲际对比的晚奥陶世的带化石 Amorphognathus ordovicicus Branson & Mehl,1933;同时发现了许多欧美晚奥陶世牙形刺的典型分子。将本组及十字铺组牙形刺化石与国外进行初步对比的结果,本区中晚奥陶世的界线应在阿什及尔阶与克拉道克阶之间 Pleurogratus linearis 笔石带的中部。

周恳恳[4](2015)在《中上扬子及其东南缘中奥陶世—早志留世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演化》文中指出中上扬子及其东南边缘是反映华南构造-盆地演化的关键地区,也是华南下古生界油气勘探重点区域。目前在构造-盆地格局、沉积转型过程、生储盖层沉积分布规律等方面仍有诸多疑问。本文选择中上扬子及其东南侧与华夏地块群交界带为研究区,以早古生代晚期构造-盆地转型阶段的中奥陶世-早志留世为研究层位。以板块构造、沉积学与岩相古地理学为指导,以“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油气基本地质条件”为基本思路,通过系统的沉积学研究和连续断代的岩相古地理重建,探讨早古生代晚期研究区构造-盆地转型过程与重点层系的沉积分布规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首先总结了研究区中奥陶世-早志留世沉积演化的三个背景主控因素,即盆地基底结构、构造转型和全球性地质事件的影响;在最新的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方案下,明确了岩相古地理研究层位与全区岩石地层的对应关系。通过大量剖面的沉积相分析与前人资料的总结,划分出研究区主要的“五种沉积体系”、“八类沉积相”与相应的多种亚相,为岩相古地理分析提供了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依据,并在沉积相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认识。以“地层图法”为主要手段,以覆盖全区的沉积相剖面为控制点,重建了中上扬子及其东南缘中奥陶世大坪期-达瑞威尔期、晚奥陶世桑比期-凯迪期早期、晚奥陶世凯迪期晚期-赫南特期、早志留世鲁丹期、埃隆期、特列奇期六个连续断代的岩相古地理格局。详细总结了各个时期的海陆分布范围和沉积相区、岩相区展布特征,为探讨研究区沉积演化和相关地质问题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构造-盆地格局、沉积转型演化和生储盖层沉积分布提出了新认识。对于华南陆内统一盆地的性质,从沉积学角度提供了依据,并首次建立了符合该模式的岩相古地理格局;提出将早古生代晚期中上扬子盆地演化分为两个阶段,即板内地壳调整阶段和整体抬升阶段,并总结了各阶段的沉积响应特征;提出鲁丹期深水陆棚相龙马溪组烃源岩沉积是以冰川消融的快速海平面上升为背景,受基底古构造和盆地边缘构造反转形成的多个盆内坳陷控制,认为埃隆期碳酸盐岩储层是发育在特殊的“混积型碳酸盐缓坡”模式下,集中分布于潮下高能带的点礁、点滩,并非台地边缘礁滩;而特列奇期小河坝组碎屑岩储层主要沉积于滨岸-潮坪-三角洲组成的复合性海岸环境。

汤睿[5](2014)在《中上扬子地区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研究》文中指出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工作的基础之一就是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在过去的十年中,对中上扬子地区上奥陶统的岩石学、沉积相、烃源岩、储集层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但是在古地理方面的研究,仍然大多是定性的,没有定量,制约着油气勘探工作。因此,对该研究区进行全面、系统且深入的定性定量岩相古地理的研究为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提供详细的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是必要的。研究区为从东经102。到116。,北纬24。到33。的区域。在地理位置上,研究区的西北以天全-汶川-广元-汉中为界,西南以宜州-昆明-天全为界,东南以长沙-绥宁-宜州为界,北部以汉中-房县-襄樊为界。涉及江西,云南,四川,陕西,重庆,贵州,广西,湖南,湖北等九个省市。研究区的西北部为龙门山推覆带,东北部为秦岭大别造山带,东南部为江南雪峰推覆隆起,西南部为大凉山褶皱带和黔西北褶皱带。也有学者从盆地的观点出发,将其称为中上扬子盆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实测剖面和观察剖面的研究对中上扬子地区上奥陶统进行了地层划分与对比。钱塘江阶和艾家山阶在研究区内均有所发育,并且具有较强的对比性。艾家山阶可分为庙坡组和宝塔组,庙坡组又名胡乐组、十字铺组和大田坝组,宝塔组又名砚瓦山组。钱塘江阶可分为临湘组和五峰组,临湘组又名黄泥岗组、涧草沟组和黄花冲组,五峰组又名天马山组、箕水冲组和于潜组。而五峰组上部的观音桥组为赫南特阶,在研究区部分发育。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表明,研究区上奥陶统的岩石类型较简单,主要为碳酸盐岩、碎屑岩和硅岩。其中,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碎屑岩次之,主要发育于五峰组;硅岩相对最少,一般仅在五峰组见及。在碳酸盐岩中以石灰岩占绝对优势,多为含不同数量生物的泥晶石灰岩,广泛发育于整个研究区内;白云岩发育很有限,仅在四川越西碧鸡山和四川旺苍鹿渡剖面见及。其中,细-中晶白云岩、泥晶石灰岩和泥质粉砂岩主要分布在局限海台地。生物泥晶石灰岩、泥灰岩和瘤状泥灰岩分布在开阔海台地和碳酸盐岩陆棚,碳酸盐岩陆棚还见含灰质页岩。灰质页岩、灰质泥岩、含笔石页岩和含粉砂质页岩分布于泥质陆棚。硅质页岩和菱铁矿页岩分布于深水斜坡。其他则分布于盆地相。研究区上奥陶统厚度变化较大,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而研究区中地层厚度最大的是宝塔组,厚度一般在十几米到几十米,是研究区内海盆分布范围最广岩相最为稳定的沉积期。地层厚度最小的是临湘组,厚度一般在几米到十几米,广泛分布于研究区。研究区晚奥陶世主要发育四种相类型,分别为:碳酸盐岩台地相、广海陆棚相、深水斜坡相和盆地相。在碳酸盐岩台地相中,可划分为局限海台地亚相和开阔海台地亚相次一级的亚相。在广海陆棚相中,则分为碳酸盐岩陆棚亚相和泥质陆棚亚相。而盆地相则分为碳酸盐岩盆地亚相、泥灰质盆地亚相和硅泥质盆地亚相。庙坡组以广海陆棚相沉积为主,宝塔组绝大多数地域属盆地相中间的碳酸盐岩盆地亚相沉积,临湘组主要为盆地相中间的泥灰质盆地亚相沉积,五峰组以盆地相中间的硅泥质盆地亚相沉积为主。中上扬子区的主体处于持续的海进过程中。自庙坡沉积期至五峰沉积期,除盆地西南缘、西北缘保持浅水环境外,中上扬子区主体由沉没碳酸盐岩台地逐步整体下沉为广海陆棚、碳酸盐岩盆地、碳酸盐岩盆地,以至于最终沉降为处于碳酸盐岩补偿界面之下的硅泥页岩盆地。在岩石学的研究基础之上,选取并进行统计那些可以独立反映沉积环境某方面特征的单因素如地层厚度、深水页岩的含量、深水碳酸盐岩的含量、浅水碳酸盐岩的含量、颗粒碳酸盐岩等,绘制了相应的单因素图件。然后结合区域地质资料以及其他定量和定性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判断,编绘出4个时期的中上扬子地区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图,并把中上扬子盆地晚奥陶世的沉积环境自西向东,依次划分为陆、碳酸盐岩台地、盆地。其中,以盆地为主,广泛分布于川黔地区、兴山-宜昌-石门-修水地区以及汉中-西乡-西口地区;碳酸盐岩台地则分布于研究区的北部和西部;斜坡位于碳酸盐岩台地与盆地的过渡地区,为环台斜坡,只有庙坡期除外,分布于研究区东部;碎屑岩台地比较局限,呈长条形分布于云南东部、四川西部和贵州西部,仅发育于五峰组;而陆则局限分布于研究区北部、西部,广泛发育于南部。以岩相古地理为基础,结合相关的分析测试数据,分析了中上扬子地区晚奥陶世的“生、储、盖”条件。研究区有利烃源岩为页岩和硅岩,有利生烃相带为盆地,其次为斜坡。已经经历了大量生排烃过程,所以油气预测关键是储集岩的分布、圈闭条件以及后期的改造破坏作用。研究区储集岩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边界部位,而研究区大部分地区都是烃源岩的分布区,储集岩离烃源岩非常近,这给油气的聚集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研究区的储集岩存在圈闭条件,观音桥段可以形成岩性圈闭(被烃源岩包围),岩溶岩可以形成与不整合面相关的地层圈闭(其上为不整合面),油气可以通过不整合面及储集岩侧向向盆地边缘发生二次运移,根据这种地质条件推测,研究区边缘处的潜在储集岩分布区有可能成为研究区内的油气远景区。

陈英华,姬再良[6](1986)在《陕西南郑梁山宝塔组的牙形刺及其时代》文中认为本文描述的牙形刺采自陕西南郑梁山宝塔组石灰岩中。它们和头足类(Sinoceras chinense) 三叶虫(Phillpsinella sinica,Par(?)philipsinella globosa,Hammatocnemis)共生在一起,其中的牙形刺化石 Amorphognathus ordovicicus 为多分子器管属种,计有 amorphognathiform el.,tetra- prioniodiform el.,prioni odiform and keiselognathiform el.还含有 Amorphognathus cf.su- perbus,Scabbardella allipes ac.el,等.典型的晚奥陶世的 Amorphognathus ordovicicus 牙形刺带化石就发现在宝塔组中下部。笔者根据所发现的牙形刺资料,三叶虫化石并结合共生的其它化石认为宝塔组时代应归到卡拉道克中晚期至阿什及尔早期。

陈英华,姬再良[7](1986)在《陕西南郑梁山宝塔组的牙形刺及其时代》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描述的牙形刺采自陕西南郑梁山宝塔组石灰岩中。它们和头足类(Sinoceras chinense) 三叶虫(Phillpsinella sinica,Par(?)philipsinella globosa,Hammatocnemis)共生在一起,其中的牙形刺化石 Amorphognathus ordovicicus 为多分子器管属种,计有 amorphognathiform el.,tetra- prioniodiform el.,prioni odiform and keiselognathiform el.还含有 Amorphognathus cf.su- perbus,Scabbardella allipes ac.el,等.典型的晚奥陶世的 Amorphognathus ordovicicus 牙形刺带化石就发现在宝塔组中下部。笔者根据所发现的牙形刺资料,三叶虫化石并结合共生的其它化石认为宝塔组时代应归到卡拉道克中晚期至阿什及尔早期。

樊茹,邓胜徽,张学磊,张师本,卢远征,李鑫[8](2015)在《华南上扬子区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十字铺组与牯牛潭组的划分与时空分布》文中研究说明笔者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大量的野外勘察以及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结合露头和钻井资料对上扬子区中奥陶世牯牛潭组与十字铺组的定义与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结果表明:十字铺组为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晚期(Dw3)的一套以页岩为主的地层,呈条带状近东西向分布于黔北、川东南及滇东北等地区。牯牛潭组是达瑞威尔期(Dw1—Dw3)的一套灰岩相沉积,与下伏和上覆地层的接触关系类型存在四种情况。在其中三种情况下,该组可能与上覆地层之间存在地层缺失。该组底、顶界穿时明显:底界主要介于Dw1晚期至Dw2早期之间,对应牙形石Lenodus antivariabilis带至Lenodus variabilis带;顶界最晚可达Dw3晚期,对应牙形石Pygodus anserinus带,最早仅到Dw1晚期(L.antivariabilis带)。在研究区该组主要分布于川东、重庆大部、黔北、黔东北、鄂西及湘西北地区。在部分地区,牯牛潭组上部可与十字铺组对比。

李一凡[9](2016)在《黔西北地区上奥陶统至下志留统细粒沉积岩形成环境与孔隙表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黔西北地区上奥陶统至下志留统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细粒沉积岩记录着奥陶纪-志留纪之交重要的古环境变化,同时也是是页岩气储集的有利层段。本文利用野外地质资料和钻井资料,通过露头描述、岩心观察、显微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岩石矿物分析和地球化学等手段,对目的层的岩相特征、层序与沉积相特征、古环境特征和孔隙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探讨,分析了有利层段在层序格架中的展布特征。研究区目的层分为了7类岩相:生物扰动黏土岩、黑色硅质页岩、生物碎屑岩、黑色硅质-泥质页岩、黑色钙质粉砂岩、灰色硅质-泥质粉砂岩和深灰色泥质-硅质粉砂岩。沉积过程主要为悬浮沉积和远岸底流的推移载荷搬运沉积。生物扰动黏土岩反映了五峰组沉积早期的有氧事件,黑色硅质页岩和黑色硅质-泥质页岩中的底栖粪球证明了间断性贫氧事件的存在。目的层划分为了2个三级层序sq1和sq2,sq1包括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发育浅水泥质陆棚和深水硅质陆棚,平面分布稳定,sq2包括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发育浅水灰(泥)质陆棚、深水硅(泥)质陆棚和浅水粉砂质陆棚,平面上“南浅北深”特征明显。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值变化与不同沉积环境的有机质来源有关,而硫化物δ34Ssulfide值则与沉积速率和底层水氧化还原条件相关,两者反映了相对海平面变化。通过地球化学元素参数分析了氧化还原条件、古生产力和沉积速率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认为氧化还原条件是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沉积速率为有机质富集的次要因素,而古生产力对有机质的富集无明显影响。识别了粒间孔、粒内孔、粘土矿物结构孔和有机孔等四类孔隙。成岩早中期的物理化学作用对陆源碎屑粒间孔、原生粘土矿物结构孔有明显的破坏作用,而自生石英粒间孔和有机孔则在成岩过程中逐渐发育并得到了有效保存,是主要的孔隙单元。黑色硅质页岩富含有机质和自生石英,为孔隙最发育的岩相单元。结合有机质富集条件和孔隙发育特征,认为层序sq1中的海侵体系域晚期至高位体系域和层序sq2中的海侵体系域至高位体系域早期发育潜质页岩气储集层段。

龚方怡[10](2021)在《华南扬子台地中、晚奥陶世牙形类与高精度综合地层学研究》文中指出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是早古生代一次重大生物宏演化事件。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是奥陶纪牙形类辐射演化关键时期;然而,迄今为止,关于华南中、晚奥陶世牙形类多样性演变型式鲜有详细的实例分析。同时,华南扬子台地中、上奥陶统高精度综合地层框架不够完善,与部分全球事件间的精确对比还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进一步探索该时期生物演化及古环境演变过程。本研究首先基于详细的牙形类系统古生物学,对中、晚奥陶世牙形类多样性演变型式进行详细的实例分析,并结合牙形类生物地层及无机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开展综合地层研究,以期建立华南扬子区高精度综合地层框架,进一步完善区域及全球地层详细对比;同时利用有机碳同位素、牙形类磷灰石氧同位素研究,进一步探讨中、晚奥陶世古环境变化,以牙形类为切入点,对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环境背景进行深入探索。本文选取对华南扬子区不同古地理背景下5条基干剖面和3条辅助剖面进行了中、晚奥陶世牙形类的系统研究以及碳同位素地层学的综合研究,文中系统鉴定和描述了牙形类29属58种。近岸地区牙形类生物地层研究确定云南松梁地区下巧家组时代为大坪晚期至达瑞威尔早期,上巧家组时代为达瑞威尔早期至凯迪早期;云南永善地区十字铺组时代为达瑞威尔早期至凯迪早期。台地内部及台缘地区主要识别出八个牙形类生物带,由下至上依次为:Lenodusantivariabilis带、Lenodus variabilis带、Yangtzeplacognathus crassus带、Dzikodus tablepointensis带、Yangtzeplacognathusfoliaceus 带、Yangtzeplacognathusjianyeensis 带、Baltoniodus alo batus带以及Hamarodus brevirameus带。中、晚牙形类多样性演变研究表明,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早-中期总属种数持续上升,达瑞威尔晚期至桑比期多样性略有降低;桑比晚期至凯迪早期属种数处于较低水平。通过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在扬子区识别了中、晚奥陶世三次碳同位素漂移事件,分别为MDICE、GICE以及宝塔组上部碳同位素漂移事件,可进行区域及全球性对比。结果显示,华南地区△13C值的波动与δ13Ccarb的正漂事件耦合;牙形类磷灰石氧同位素研究结果揭示了达瑞威尔中期气候稳定、中晚期气候变冷,桑比期回暖,桑比晚期及凯迪期再次变冷的气候变化过程。MDICE及之后的系列碳同位素正漂事件的形成可能是古气候波动造成的氧气含量变化所致。通过对牙形类多样性演变以及古气候变化、碳同位素演变过程的综合分析,推测古气候变化可能是奥陶纪牙形类生物多样性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与海平面变化、海洋化学环境等也可能有密切的关联。

二、四川綦江观音桥宝塔组牙形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綦江观音桥宝塔组牙形刺(论文提纲范文)

(2)重庆綦江中—晚奥陶世稳定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4.1 碳同位素样品可靠性分析
    4.2 碳同位素地层对比分析
        4.2.1 与扬子地区其他剖面对比
        4.2.2 与塔里木盆地、北美、瑞典及马来西亚的对比
    4.3 GICE事件及其成因探讨
5 结论

(4)中上扬子及其东南缘中奥陶世—早志留世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第三节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课题来源与工作量
    第五节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古地理演化的地质背景与主控因素
    第一节 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早期基底构造单元
    第二节 早古生代早期(震旦纪至早奥陶世)沉积格局及其继承性影响
    第三节 早古生代晚期(中奥陶世-志留纪)构造转型和盆山格局
    第四节 重大地史事件及其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
    第一节 奥陶系
    第二节 志留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沉积相类型与特征
    第一节 沉积体系与相类型
    第二节 碳酸盐岩沉积相类型与特征
    第三节 碎屑岩沉积相类型与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岩相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
    第一节 古地理编图方法与表现形式
    第二节 中-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演化
    第三节 早志留世岩相古地理演化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岩相古地理对华南构造-盆地演化的反映
    第一节 华南板块的沉积格局
    第二节 中上扬子沉积模式与转型演化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岩相古地理与生储盖层沉积分布规律
    第一节 龙马溪组烃源岩的沉积分布
    第二节 碳酸盐岩储层的沉积分布
    第三节 碎屑岩储层的沉积分布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5)中上扬子地区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
第3章 岩石类型及特征
    3.1 碳酸盐岩
    3.2 碎屑岩
    3.3 硅岩
第4章 沉积相类型与特征
    4.1 碳酸盐岩台地相
    4.2 广海陆棚相
    4.3 深水斜坡相
    4.4 盆地相
第5章 岩相古地理研究
    5.1 晚奥陶世庙坡期岩相古地理
    5.2 晚奥陶世宝塔期岩相古地理
    5.3 晚奥陶世临湘期岩相古地理
    5.4 晚奥陶世五峰期岩相古地理
    5.5 晚奥陶世沉积模式
第6章 岩相古地理与油气
    6.1 烃源岩残余有机质丰度特点
    6.2 储集条件
第7章 结论
图版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华南上扬子区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十字铺组与牯牛潭组的划分与时空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十字铺组
    1.1定义
    1.2时空分布
        1.2.1时代
        1.2.2地理分布
2牯牛潭组
    2.1定义
    2.2时空分布
3地层对比
4结论

(9)黔西北地区上奥陶统至下志留统细粒沉积岩形成环境与孔隙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细粒沉积岩的岩相分类与沉积过程
        1.2.2 细粒沉积岩层序地层学
        1.2.3 细粒沉积岩稳定同位素特征与相对海平面变化
        1.2.4 细粒沉积岩元素地球化学与有机质富集因素
        1.2.5 细粒沉积岩孔隙分类与分布特征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创新性认识
        1.5.1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1.5.2 论文创新性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1.1 扬子板块构造演化特征
        2.1.2 黔中隆起构造演化过程
    2.2 地层发育特征
        2.2.1 区域地层发育
        2.2.2 区域地层与笔石带等时对比
第3章 细粒沉积岩岩相特征与层序特征
    3.1 岩石矿物特征
    3.2 典型井岩相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3.2.1 岩相分类方案
        3.2.2 岩相类型与沉积特征
        3.2.3 沉积环境分析
    3.3 区域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相演化
        3.3.1 黔西北地区层序简述
        3.3.2 层序内关键界面的识别
        3.3.3 典型井层序与沉积相分析
        3.3.4 连井层序沉积相对比
        3.3.5 平面沉积相展布与演化
第4章 细粒沉积岩古环境特征与有机质富集因素
    4.1 实验方法和数据
        4.1.1 方法与步骤
        4.1.2 实验结果
    4.2 相对海平面变化
        4.2.1 有机碳同位素特征
        4.2.2 硫化物中硫同位素特征
    4.3 氧化还原条件特征
        4.3.1 Ce/Ce~*异常
        4.3.2 微量元素富集程度
        4.3.3 U_(EF)-Mo_(EF)交汇特征
        4.3.4 C_(org):P摩尔比率
    4.4 古生产力特征
    4.5 沉积速率
        4.5.1 稀土元素特征
        4.5.2 Si/Al比率
        4.5.3 Ti/Al比率
    4.6 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
第5章 细粒沉积岩孔隙发育特征与控制因素
    5.1 孔隙类型
        5.1.1 粒间孔
        5.1.2 粒内孔
        5.1.3 粘土矿物结构孔
        5.1.4 有机孔
    5.2 孔隙发育的控制因素
        5.2.1 岩相类型与矿物成分
        5.2.2 有机质
        5.2.3 成岩作用
第6章 层序格架内有利岩相层段发育与展布
    6.1 三级层序sq1
    6.2 三级层序sq2
第7章 结论
致谢
附表
参考文献
附录

(10)华南扬子台地中、晚奥陶世牙形类与高精度综合地层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剖面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华南扬子区中上奥陶统岩石地层
    2.3 研究剖面及材料
        2.3.1 云南巧家松梁剖面
        2.3.2 云南永善团结剖面
        2.3.3 湖北松滋响水洞剖面
        2.3.4 湖北建始小茶园剖面
        2.3.5 安徽石台柳树亭剖面
        2.3.6 其他辅助剖面
第三章 华南扬子区中、上奥陶统牙形类生物地层研究
    3.1 研究剖面牙形类地层学研究结果
        3.1.1 云南巧家松梁剖面
        3.1.2 云南永善团结剖面
        3.1.3 湖北松滋响水洞剖面
        3.1.4 湖北建始小茶园剖面
        3.1.5 安徽石台柳树亭剖面
    3.2 华南扬子区牙形类生物带
        3.2.1 Lenodus antivariabilis带
        3.2.2 Lenodus variabilis带
        3.2.3 Yangtzeplacognathus crassus带
        3.2.4 Dzikodus tablepointensis带
        3.2.5 Yangtzeplacognathus foliaceus带
        3.2.6 Yangtzeplacognathusjianyeensis带
        3.2.7 Baltoniodus alobatus带
        3.2.8 Hamarodus brevirameus带
    3.3 牙形类生物地层对比
        3.3.1 华南
        3.3.2 波罗的地区(图3.8)
        3.3.3 阿根廷(图3.8)
        3.3.4 北美(图3.8)
        3.3.5 华北(图3.8)
        3.3.6 塔里木(图3.8)
第四章 中、晚奥陶世牙形类多样性演变
    4.1 牙形类的简单分异度变化
        4.1.1 Lenodus antivariabilis带
        4.1.2 Lenodus variabilis带
        4.1.3 Yangtzeplacognathus crassus带
        4.1.4 Dzikodus tablepointensis带
        4.1.5 Yangtzeplacognathus foliaceus带
        4.1.6 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带-Baltoniodus alobatus带
        4.1.7 Hamarodus brevirameus带
    4.2 讨论
第五章 华南扬子区中-晚奥陶世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
    5.1 碳同位素地层学原理及研究背景
    5.2 分析方法
    5.3 研究剖面分析结果
        5.3.1 云南巧家松梁剖面
        5.3.2 云南永善团结剖面
        5.3.3 湖北松滋响水洞剖面
        5.3.4 湖北建始小茶园剖面
        5.3.5 安徽石台柳树亭剖面
        5.3.6 湖北窑河大桥剖面
        5.3.7 湖北兴山古洞口剖面
        5.3.8 贵州渭潭岩坪剖面
    5.4 讨论
        5.4.1 数据有效性分析
        5.4.2 区域及全球对比
第六章 中、晚奥陶世环境背景探究
    6.1 牙形类氧同位素结果及古气候变化
        6.1.1 分析方法
        6.1.2 实验材料及结果
        6.1.3 结果分析
    6.2 碳同位素演化机制探究
        6.2.1 窑河大桥剖面有机碳同位素研究
        6.2.2 华南扬子区碳同位素演化过程
    6.3 生物辐射及其环境背景
第七章 结论
第八章 系统古生物
参考文献
图版及图版说明
附录A 研究剖面无机碳同位素样品及牙形样品采样记录
附录B 云南巧家松梁剖面牙形类化石产出情况
附录C 云南永善团结剖面牙形类化石产出情况
附录D 湖北松滋响水洞剖面牙形类化石产出情况
附录E 湖北建始小茶园剖面牙形类化石产出情况
附录F 安徽柳树亭剖面A段牙形类化石产出情况
附录G 安徽柳树亭剖面B段牙形类化石产出情况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四、四川綦江观音桥宝塔组牙形刺(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綦江观音桥宝塔组牙形刺[J]. 陈英华. 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集刊, 1983(00)
  • [2]重庆綦江中—晚奥陶世稳定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及其意义[J]. 张竹桐,曾敏. 地层学杂志, 2020(04)
  • [3]四川綦江观音桥宝塔组牙形刺[A]. 陈英华. 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文集(4), 1983
  • [4]中上扬子及其东南缘中奥陶世—早志留世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演化[D]. 周恳恳.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5(08)
  • [5]中上扬子地区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研究[D]. 汤睿. 长江大学, 2014(01)
  • [6]陕西南郑梁山宝塔组的牙形刺及其时代[J]. 陈英华,姬再良. 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集刊, 1986(00)
  • [7]陕西南郑梁山宝塔组的牙形刺及其时代[A]. 陈英华,姬再良. 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文集(5), 1986
  • [8]华南上扬子区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十字铺组与牯牛潭组的划分与时空分布[J]. 樊茹,邓胜徽,张学磊,张师本,卢远征,李鑫. 地质论评, 2015(04)
  • [9]黔西北地区上奥陶统至下志留统细粒沉积岩形成环境与孔隙表征[D]. 李一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4)
  • [10]华南扬子台地中、晚奥陶世牙形类与高精度综合地层学研究[D]. 龚方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四川綦江观音桥塔组牙形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