豚鼠螺旋神经节SP阳性神经元的形态特征及投射

豚鼠螺旋神经节SP阳性神经元的形态特征及投射

一、豚鼠螺旋神经节SP阳性神经元形态学特征及投射(论文文献综述)

邱建华[1](1996)在《豚鼠听觉系GABA样、SP样免疫反应阳性结构的形态学研究》文中认为1.正常豚鼠耳蜗γ-氨基丁酸(GABA)免疫反应阳性结构的分布及超微定位 豚鼠耳蜗第1~4圈均有GABA-IR传出神经的轴突,尖回阳性末梢缺如。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内螺旋束、隧道螺旋束及隧道贯穿纤维,并组成“铁轨样”结构。在外毛细胞底部有GABA-IR阳性的终末,阳性终末之间常隔有未标记的外毛细胞。一根GABA-IR阳性的神经纤维,在外毛细胞区可形成6~7个终末。免疫电镜发现在外毛细胞底部有GABA-IR阳性的传出神经末梢及阴性的传入、传出神经末梢。在内毛细胞底部,可见阳性的传出神经末梢与阴性的传入神经树突形成轴-树突触。这种形态学的分布特征,提示GABA可能是耳蜗传出神经递质。 2.冲击波对豚鼠Corti器GABA免疫反应阳性结构及听阈的影响 豚鼠经压力峰值184dB(SPL)的冲击波一次暴露后,分别于8、24、48小时及7天测Corti器GABA-IR阳性产物的光密度值,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不同时间组ABR阈移与GABA-IR阳性产物光密度的变化率呈负相关(r=-0.9476,P<0.05)。提示爆震对耳蜗传出径路的损伤可能是冲击波致聋的原因之一。 3.豚鼠上橄榄外侧核GABA阳性神经元向耳蜗和耳蜗核的分支投射 为探讨豚鼠上橄榄外侧核内GABA阳性神经元是否发出轴突侧支同时

赵晋莹[2](2020)在《VIP/SP介导胃的特定穴配伍干预GU模型大鼠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新一代高敏感逆行示踪剂,在生理状态下,观察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对足阳明胃经的原穴、络穴、合穴、俞穴、募穴以及胃的支配规律和关联性,从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系统三个方面来阐明胃与其相关特定穴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特定穴治疗脏腑病的机制奠定神经解剖学基础。以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运用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法的方法,通过观察针刺合募配伍、原络配伍与俞募配伍干预胃溃疡模型大鼠后其胃组织的血管活性肠肽(VIP)和P物质(substance P,SP)的形态和功能变化,从分子水平上阐释特定穴配伍治疗胃溃疡的病理机制。为针灸在生理、病理状态下干预脏腑的作用机制奠定物质基础,为经穴脏腑相关性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或方向,同时对针灸临床选用合理的配伍方案治疗相应脏腑疾病具有指导意义。方法第一部分:清洁级健康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18只,体质量(220±20)g,随机分为合穴-足三里与募穴-中脘;俞穴-胃俞与胃;原穴-冲阳与络穴-丰隆,每组6只。大鼠处于呼吸麻醉状态下,用微量注射器进行示踪剂的注射,将0.1%的AF488-CTB或AF594-CTB注射入相应六组大鼠“中脘”“胃俞”和左侧的“足三里”、“冲阳”、“丰隆”穴区皮下以及胃。示踪后2-3天,麻醉,心脏灌流。取出双侧交感神经链、颈胸腰部脊神经节、脊髓、脑干、迷走神经上下节。取下的组织放置于含4%多聚甲醛的固定液中后固定2-3 h,经0.1 mol/L PB清洗后,换到经含25%蔗糖的0.1 mol/L PB中脱水,放置于4℃冰箱中,待组织自然下沉。制作成切片标本,使用荧光显微镜或共聚焦显微镜对标记的相关神经元进行观察和记录。第二部分清洁级健康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30只,体质量(220±20)g,随机分为空白组A、模型组B、合募配穴组C、原络配穴组D和俞募配穴组E五个组,每组6只。大鼠处于呼吸麻醉状态下,进行电针,7天后,通过水浸-束缚法制造胃溃疡病理模型。麻醉,心脏灌流。取出胃,放置于含4%多聚甲醛的固定液中后固定2-3 h,换到含25%蔗糖的0.1 mol/L PB(pH7.4)中脱水,再放置于4℃冰箱中待组织自然下沉。用冰冻切片机将其制作成20μm厚的切片,贴敷于阳离子载玻片上,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圈染VIP及SP,然后用荧光显微镜进行观察记录。结果第一部分:1.被AF594/488-CTB标记的与大鼠“胃”和左侧“胃俞”穴区相关的感觉神经元分别出现在T2-L4和T8-L2节段的DRG中,且集中在T8-L1节段。被AF488-CTB标记的支配“胃俞”穴区的运动神经元分别分布在T11-L3节段区域的脊髓左侧前角中。支配胃和“胃俞”穴区的交感节后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左侧胸部交感神经链中。在迷走神经背核和迷走神经上下节中观察到被标记支配胃的神经元。2.被AF594/488-CTB标记的与“足三里”及“中脘”相关的感觉神经元分别出现在L3-L6和T6-T13节段的DRG中。支配“足三里”和“中脘”穴区的运动神经元分别分布在L3-L5和T8-T12节段区域的脊髓左侧前角中。支配“足三里”和“中脘”穴区的交感节后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左侧腰部交感神经链中及下胸部交感神经链中。3.被AF594/488-CTB标记的与“丰隆”及“冲阳”相关的感觉神经元分别出现在L3-L6节段的DRG中。支配“丰隆”和“冲阳”穴区的运动神经元分别分布在L4-L6节段区域的脊髓左侧前角中。第二部分:1.模型组胃黏膜增厚,内壁泛红且多出存在黑、褐色大块出血点。合募配穴干预组胃黏膜微微增厚,内壁稍泛红且偶有出血点。原络配穴干预组胃黏膜微增厚,内壁呈粉红色且有多处出血点。俞募配穴干预组胃黏膜微微增厚,内壁稍泛红且偶有出血点。2.模型组大鼠胃壁内的VIP阳性神经纤维长度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1)。经针刺干预后,胃壁内的VIP阳性神经纤维长度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合募配穴干预组较模型组显着增加(P<0.01),且接近于空白组(P<0.01);俞募配穴干预组较模型组显着增加(P<0.01),且接近于空白组(P>0.05);原络配穴干预组较模型组有所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原络配穴干预组较空白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合募配穴干预组较俞募配穴干预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合募配穴干预组较原络配穴干预组显着增加(P<0.05)。俞募配穴干预组较原络配穴干预组有所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3.模型组大鼠胃壁内的SP阳性神经纤维长度较空白组显着增加(P<0.01)。经针刺干预后,胃壁内的SP阳性神经纤维长度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合募配穴干预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且接近于空白组(P>0.05);俞募配穴干预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且接近于空白组(P>0.05);原络配穴干预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但与空白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合募配穴干预组和俞募配穴干预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合募配穴干预组较原络配穴干预组显着降低(P<0.05),俞募配穴干预组较原络配穴干预组显着降低(P<0.05)。结论1.在胃及其特定穴相关感觉支配方面,胃及其特定穴与胃均存在不同神经节段的重合。2.胃俞、足三里和中脘可通过交感神经的传导对胃起到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3.针刺胃的特定穴不会通过运动传导途径对胃产生影响。4.生理状态下,俞募为胃的近神经节段配伍,可以从感觉、运动、交感等多种神经通路发挥其协同增效的作用。原络为胃的远神经节段配伍,可以通过对感觉、运动神经元的支配起到了协同增效的作用。合募为胃的远节段与近节段配伍,其可能是通过对高级中枢的刺激起到对胃的调节作用。5.病理状态下,合募、俞募、原络配伍可以通过调整胃组织内相关神经肽VIP/SP的分泌来对胃起到防治作用。且合募配穴效果最佳。

梁兴群[3](1995)在《P物质在听力正常、耳聋豚鼠听觉中枢定位、定量和基因表达及与听觉生理功能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神经系统活动规律的关键是阐明神经径路上传递细胞间信息的神经递质的作用。神经递质是传递神经信息的物质基础。已经确定,乙酰胆碱是听觉传出径路——耳蜗橄榄束的神经递质。听觉传入径路上的神经信息物质尚未确定。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DNA重组等新技术的应用,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出现了划时代的进展,最主要的成果是揭示了神经组织中存在多肽类物质,其作为递质或调质起作用。听觉径路上肽能神经递质的研究刚开始,这将有助于阐明正常听觉机制的化学基础和耳聋病理的机制、解释复杂的听力学现象,并为耳聋防治的研究奠定基础。 P物质(Substance P,SP)是在脑和肠内发现的第一个生物活性肽。早在1935年,Lembeck就提出SP是初级感觉神经元的神经递质,参与伤害性感觉信息的传递。但直至1971年,Chang和Leeman阐明了SP的化学结构后,SP的研究才有一定的进展。近年来的研究表明,SP既是初级感觉神经元的神经递质,又是中枢感觉神经细胞的神经递质或调质;不仅参与伤害性感觉信息的传递,而且还传递特殊的感觉信息(听觉、视觉和嗅觉等)。但尚不能确定SP的听觉信息作用,还缺乏生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等依据。 本论文运用免疫组化ABC技术,观察了听力正常豚鼠、耳聋豚鼠听觉中枢核团内SP免疫反应(SP-IR)阳性神经细胞及纤维的分布情况;利用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了听力正常、耳聋豚鼠听觉中枢核团神经细胞内SP mRNA的表达水平;通过Dot blot、Northern 印迹杂交技术,证实了地高辛(DIG)标记、测试系统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及

邱建华,王锦玲,施际武,李云庆,刘顺利[4](1996)在《豚鼠耳蜗SP和SP受体分布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P物质(SP)和SP受体在豚鼠耳蜗的分布.方法:采用兔抗SP血清、兔抗SP受体血清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及葡萄糖氧化酶-DAB-镍(GDN)染色技术.结果:在Corti器各圈均可见SP样免疫反应阳性的纤维和终末,以顶回及底回分布密集.阳性纤维从骨螺旋板向内外毛细胞区呈放射状分布,纤维呈串珠状,含明显的膨体.阳性的终末位于内、外毛细胞的底部.耳蜗各回均可见SP受体样阳性反应,其分布状态与SP阳性终末的分布状态相似,表现为内、外毛细胞底部的圆形、椭圆形结构.结论:SP在听觉初级传入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邱建华,王锦玲,刘顺利,舒斯云[5](1992)在《豚鼠螺旋神经节SP阳性神经元形态学特征及投射》文中提出正常豚鼠6只,于耳蜗背侧核内注入HRP,结合SP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用光镜及Tas plus图象分析仪观察,发现在正常豚鼠SG内,有较多的HRP-SP阳性的双标细胞,约占标记细胞的46%,可分为两型:Ⅰ型细胞胞体较大,平均截面积为138μm2,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约占双标细胞的90%,其轴突的平均直径(距胞体0.4mm)为2.1μm。Ⅰ型细胞胞体较小,平均截面积为73μm2,多呈小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占双标细胞的10%,轴突的平均直径为0. 5μm。HRP、SP单标的细胞分别占标记细胞的45%和9%。研究表明,正常豚鼠SG内有SP阳性神经元向耳蜗核投射,两种轴突形态学上的差异提示两者可能起不同的作用。

黄青[6](2019)在《水杨酸钠诱导豚鼠螺旋神经节细胞凋亡的PD-1/PD-L1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建立豚鼠耳毒性模型,明确水杨酸钠(sodium salicylate,SS)能诱导豚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neuron,SGN)凋亡,并探究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在其中的表达及意义,以期阐明水杨酸钠耳毒性的可能机制并为治疗耳鸣找到新的药物靶点。方法筛选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正常(ABR阈值<40dBSPL)、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s,DPOAEs)能引出的健康豚鼠,共三十只(六十只耳),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五组,每组六只。A组: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B组:给SS2小时组;C组:给SS3天组;D组:给SS 7天组;E组:给SS 14天组。其中,给药量为每天每千克400毫克,生理盐水和SS的给药方式均为腹腔注射。每组豚鼠均于给药后再次行ABR、DPOAE检测,随后立即过量麻醉处死,取出两侧耳蜗。每组左侧耳蜗做石蜡切片行以下检测:①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SGN细胞的数量、形态大小等;②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D-1、PD-L1在耳蜗中的表达;③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研究 SGN细胞凋亡情况。每组右侧耳蜗行硝酸银染色基底膜铺片,观察毛细胞的排列及数量。最后,采用统计学软件(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SPSS)20.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听力学检测结果:分析各波的ABR阈值,A组给药前后比较,左右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E组给药后分别与给药前比较,ABR阈值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B、C、D、E组给药后,各组间进行比较,左右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POAE结果,波形除在A组左右耳均能正常引出外,B、C、D、E组均出现幅值减低或波形不通过。2.HE染色情况:显微镜下观察,A组可见SGN细胞数量多、排列有序、细胞结构清晰可辨,蓝染的细胞核大且圆,红染的细胞质饱满,染色均一;B组可见SGN细胞仍较大,细胞核与细胞质形态不及A组清晰;C组可见SGN细胞数量仍较多,但细胞核染色不均一,出现核碎裂和核溶解的情况;D组观察到SGN细胞较之前几组(A、B、C组)数量、形态均出现明显的改变,细胞小而少,可见核固缩、溶解;E组可见SGN细胞小,形态不规则,数量减少,周围组织稀疏,同时有明显的核固缩、核溶解甚至消失的现象。3.TUNEL实验结果:显微镜下观察,A组未见明显SGN凋亡细胞,B组可见少量阳性着色SGN细胞,C组出现较多SGN凋亡细胞,D、E组SGN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各组间进行比较,随SS给药时间的延长,凋亡指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微镜下观察,A组中SGN细胞PD-1、PD-L1阳性表达明显;B、C、D、E组与A组相比,SGN细胞PD-1、PD-L1阳性表达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硝酸银染色耳蜗基底膜铺片结果:A组毛细胞排列整齐,无数量缺失;B组外毛细胞排列紊乱,内毛细胞无明显改变;C组外毛细胞出现个别缺失;D组缺失的外毛细胞数量增多;E组外毛细胞出现大片缺失,细胞轮廓不清,内毛细胞无明显改变。结论1.SS给药会引起豚鼠ABR阈值升高。2.SS诱导豚鼠耳蜗SGN细胞凋亡,PD-1/PD-L1可能参与了这一凋亡过程。3.SS给药会引起耳蜗毛细胞的缺失及结构的破坏,且与给药时间有关。

姚刚[7](2013)在《5-HT1B/1D受体激动剂对偏头痛的治疗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5-HT1B/1D受体激动剂(曲普坦类药物)是基于偏头痛发病的神经血管学说发展起来的一类治疗偏头痛的特异性药物,对偏头痛的治疗机制主要是作用于脑血管壁的5-HT1B/1D受体,收缩偏头痛发作时扩张的脑血管。鉴于5-HT1B/1D受体激动剂对偏头痛治疗的满意效果,我们在一项抗偏头痛药物研究中以5-HT1B/1D受体激动剂的代表药“利扎曲普坦”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结果却发现利扎曲普坦能够抑制中脑P物质及脑啡肽原基因的表达,而P物质和脑啡肽正是在中脑发挥镇痛作用的重要肽类物质,由此引起了我们对5-HT1B/1D受体激动剂治疗偏头痛机制研究的兴趣。目前研究发现,5-HT1B/1D受体激动剂对偏头痛的治疗作用还与其影响三叉神经末端及脑干二级感觉神经元的功能有关,而对偏头痛发作时外周血中细胞因子及三叉神经节功能的影响研究较少;对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的功能有无影响,如何影响,尚无相关研究。本研究以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大鼠为体内实验的动物模型,观察利扎曲普坦对偏头痛发作时外周血中疼痛相关细胞因子、三叉神经节中疼痛相关神经肽及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的核心结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痛觉调制功能的影响;体外实验以热刺激原代培养的三叉神经节神经元作为细胞模型,观察利扎曲普坦对热刺激三叉神经节神经元疼痛相关神经肽的影响,对5-HT1B/1D受体激动剂治疗偏头痛的机制进行较为系统地研究。方法1.体内实验⑴动物分组、造模与干预、行为学观察: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对照组(A)、偏头痛组(B)、利扎曲普坦对照组(C)、利扎曲普坦治疗组(D)。C组和D组大鼠给予苯甲酸利扎曲普坦1mg/(kg·d)灌胃(药物剂量根据成人每日常规口服剂量进行换算),A组和B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1mL/d)。各组大鼠连续灌胃给药7d后,B组和D组大鼠制备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动物模型。记录各组大鼠给予药物(硝酸甘油注射剂或生理盐水)后60min至90min期间,各组大鼠挠头、爬笼、咬尾、往返运动的次数总和(上述4个症状每出现1次得1分)。⑵各组大鼠血浆中CGRP、5-HT、IL-1β、TNF-α含量检测:每组大鼠各6只,采外周血(B、D组大鼠给予硝酸甘油注射剂2h时),应用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中CGRP、5-HT、IL-1β、TNF-α的含量;⑶各组大鼠三叉神经节PENK、SP、CGRP、CCK mRNA表达:每组大鼠各6只,取三叉神经节(B、D组大鼠给予硝酸甘油注射剂2h时),利用SYBRGreen I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三叉神经节PENK、SP、CGRP、CCK mRNA的表达;⑷各组大鼠中脑ENK、SP、CGRP、CCK的表达:每组大鼠各12只,取中脑(B、D组大鼠给予硝酸甘油注射剂2h时),其中6只大鼠应用SYBR GreenI实时定量PCR检测中脑PENK、SP、CGRP、CCK mRNA的表达;另外6只大鼠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M-ENK、L-ENK、SP、CGRP、CCK-8的表达;2.体外实验⑴三叉神经节神经元的原代培养:取出生3-5日SD大鼠的双侧三叉神经节,进行分离、消化及离心,接种于24孔培养板,原代培养三叉神经节神经元。⑵热刺激方法:三叉神经节神经元培养至第7日,放入38.5℃环境中培养30min。利扎曲普坦干预方法:三叉神经节神经元培养至第7日,加入1mmol/L的甲酸利扎曲普坦(工作浓度20μM)20μL培养1h。⑶实验分组:分4组,每组6个培养孔。对照组(A):常规三叉神经节神经元培养组;热刺激组(B):三叉神经节神经元培养至第7日,放入38.5℃恒温水浴箱培养30min;利扎曲普坦对照组(C):三叉神经节神经元培养至第7日,加入1mmol/L的苯甲酸利扎曲普坦20μL培养1h;利扎曲普坦+热刺激组(D):三叉神经节神经元培养至第7日,加入1mmol/L的苯甲酸利扎曲普坦20μL于37℃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1h,之后全量换液,放入恒温水浴箱(38.5℃)培养30min。⑷SYBR Green I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三叉神经节神经元PENK、SP、CGRP、CCK mRNA的表达。结果1.体内实验⑴各组大鼠行为学评分比较:利扎曲普坦治疗组大鼠行为学评分明显低于偏头痛组大鼠。⑵各组大鼠血浆中CGRP、5-HT、IL-1β、TNF-α含量的比较:①偏头痛组大鼠外周血浆中CGR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利扎曲普坦给药组大鼠外周血浆中CGRP含量与对照组及偏头痛组比较无显着差异;②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大鼠外周血浆中5-HT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偏头痛组,利扎曲普坦治疗组大鼠外周血浆中5-HT含量明显高于偏头痛组;③各组大鼠外周血浆中IL-1β含量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④各组大鼠外周血浆中TNF-α含量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⑶各组大鼠三叉神经节PENK、SP、CGRP、CCK mRNA表达:①偏头痛组、利扎曲普坦治疗组大鼠三叉神经节PENK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大鼠三叉神经节PENK mRNA拷贝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利扎曲普坦治疗组大鼠三叉神经节PENK mRNA拷贝数明显高于偏头痛组;②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大鼠三叉神经节SP mRNA拷贝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偏头痛组;偏头痛组大鼠三叉神经节SP mRNA拷贝数稍低于对照组,差异无显着性,但利扎曲普坦治疗组大鼠三叉神经节SP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利扎曲普坦对照组;③偏头痛组、利扎曲普坦治疗组大鼠三叉神经节CGRPmRNA拷贝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利扎曲普坦对照组;④对照组、偏头痛组、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和利扎曲普坦治疗组大鼠三叉神经节CCK mRNA拷贝数比较均无显着差异。⑷各组大鼠中脑ENK、SP、CGRP、CCK表达:①利扎曲普坦给药组大鼠中脑PENK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偏头痛组;对照组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滑车神经核水平M-ENK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偏头痛组;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M-ENK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②偏头痛组大鼠中脑SP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利扎曲普坦给药组大鼠中脑SP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偏头痛组;对照组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SP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偏头痛组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SP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利扎曲普坦治疗组;③利扎曲普坦治疗组大鼠中脑CGRP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偏头痛组;偏头痛组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CGRP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利扎曲普坦给药组;④利扎曲普坦给药组大鼠中脑CCK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偏头痛组;对照组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CCK-8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偏头痛组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CCK-8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利扎曲普坦治疗组。2.体外实验⑴热刺激组三叉神经节神经元CGRP mRNA拷贝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利扎曲普坦对照组三叉神经节神经元CGRP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利扎曲普坦+热刺激组三叉神经节神经元CGRP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热刺激组。⑵热刺激组三叉神经节神经元PENK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和利扎曲普坦+热刺激组三叉神经节神经元PENK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热刺激组。⑶热刺激组三叉神经节神经元SP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和利扎曲普坦+热刺激组三叉神经节神经元SP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热刺激组。⑷对照组、热刺激组、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和利扎曲普坦+热刺激组三叉神经节神经元CCK mRNA拷贝数比较均无显着差异。结论1.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大鼠外周血中5-HT含量有下降趋势;5-HT1B/1D受体激动剂能够影响外周5-HT系统的代谢状态,提高偏头痛大鼠头痛发作期外周血中5-HT含量,从而改善偏头痛发作时血管舒缩功能紊乱的状态。2.偏头痛发作时三叉神经节表达CGRP增加,5-HT1B/1D受体激动剂可以抑制三叉神经节神经元表达CGRP,减轻CGRP引发的神经源性炎症。3.偏头痛发作时三叉神经节表达PENK减少,5-HT1B/1D受体激动剂可以上调三叉神经节神经元PENK基因表达,发挥镇痛作用。4.5-HT1B/1D受体激动剂可以促进PAG区表达M-ENK,进而发挥镇痛作用。5.5-HT1B/1D受体激动剂抑制偏头痛发作时PAG区CGRP的表达,一方面可以减轻CGRP所引发的偏头痛病理生理改变;另一方面可以减弱CGRP对阿片镇痛的抑制效应,发挥治疗偏头痛的作用。6.5-HT1B/1D受体激动剂抑制PAG区CCK-8的表达,从而减弱CCK对阿片镇痛的拮抗作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内源性阿片肽的镇痛效应。

任晓暄[8](2010)在《电针不同穴位对实验性类痛经大鼠镇痛效应及其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针不同穴位对实验性类痛经大鼠镇痛效应及其机理的研究针灸学认为刺激穴位可特异性地对相应脏腑器官产生调治作用,这种作用与非穴和其它经穴比较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就是经穴效应的特异性。经穴效应特异性是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是针灸临床循经取穴的重要依据。而且大量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都证实穴位效应确实存在特异性。现代神经科学对针灸机理的研究结果已显示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但这种特异性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支配穴位所在部位的神经节段的不同而引起的。它主要与穴位所在的部位有关,而与经典针灸理论所强调的穴位所处的“经”关系不大。即处于同神经节段的不同经脉上的穴位、相同经脉上的不同穴位以及与非穴位间的效应不存在差异。那么,经穴效应特异性到底为何?同神经节段内非穴位以及不同经脉上的穴位间是否存在效应特异性?相同经脉上不同穴位间的效应又如何呢?本研究以实验性类痛经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从电针镇痛作用及机制入手,观察电针同神经节段支配的胞宫相关经穴、非相关经穴以及非经非穴对实验性类痛经大鼠的行为学反应、子宫平滑肌收缩力、子宫组织局部致痛物质以及中枢痛觉调制系统的影响,探讨同神经节段支配的经穴与非经穴、相关经穴与非相关经穴,以及同一经脉不同穴位间是否存在经穴效应特异性以及经穴效应特异性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为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研究提供系统有力的实验依据。实验中所选经穴为:相关经穴为足太阴脾经三阴交、血海穴;非相关经穴为足少阳胆经悬钟穴;非经非穴为胆经与胃经之间平悬钟穴处的非经非穴点。实验选用动情间期SD雌性大鼠156只,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盐水组、模型组、电针三阴交组、电针血海组、电针悬钟组、电针非穴组6组,每组26只。除盐水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连续10天,第1、10天每只大鼠皮下注射0.5 mg,第2-9天每只均皮下注射0.2mg。末次给药1h后,腹腔注射缩宫素2u/只。盐水组每日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根据Schmauss行为学评分标准,记录20分钟内扭体反应的潜伏期、扭体评分及扭体次数;应用BL-420E+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仪记录20分钟内大鼠子宫收缩次数和强度;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子宫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2α(PGF2α)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背角内K-阿片受体表达;采用ELISA法定量检测中脑中央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中脑啡肽(ENK)、β内啡肽(β-EP)、强啡肽(Dyn)、内吗啡肽(EM)的含量。实验结果如下:1电针不同经穴对大鼠行为学反应的影响模型组与盐水组相比:扭体潜伏期明显缩短,扭体评分、扭体次数明显增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模型制备成功。三阴交组扭体潜伏期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扭体潜伏期与模型组相比亦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扭体评分和次数各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三阴交组扭体评分与盐水组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电针不同穴位后,可减轻实验性类痛经大鼠的扭体反应,其中电针三阴交穴的效应最佳,而血海穴、悬钟穴与非穴间的效应无明显差异。2电针不同经穴对大鼠子宫收缩程度的影响模型组与盐水组相比:子宫收缩次数明显增加,子宫收缩强度明显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造模后子宫平滑肌出现痉挛性收缩。三阴交组和血海组的子宫收缩次数与模型组相比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悬钟组和非穴组的子宫收缩次数与模型组相比亦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乃0.05);三阴交组的子宫收缩强度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的子宫收缩强度与模型组相比亦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非穴组外,其余各组的子宫收缩强度与盐水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电针穴位后,可调节实验性类痛经大鼠子宫痉挛性收缩程度,从而缓解痛反应。其中,电针三阴交穴的效应最佳,血海穴和悬钟穴亦有一定的缓解效应,血海穴较悬钟穴效应稍佳。非穴的效应无明显改变。3电针不同经穴对大鼠子宫PGE2、PGF2α含量及PGE2/PGF2α比值的影响模型组与盐水组相比:PGF2α含量明显增高,PGE2含量明显降低,比值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造模后,子宫组织中致痛物质含量升高。各电针组PGF2α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阴交:P<0.05;其余各组:P<0.01)。三阴交组PGE2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盐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阴交组PGE2含量比其它各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组PGE2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均无明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电针组比值与模型组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三阴交和悬钟组比值与盐水组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电针穴位后,可通过调节实验性类痛经大鼠子宫组织致痛物质的含量而达到镇痛作用。综合效应来看,三阴交组的调节作用较强,其余各组间效应无明显差异。4电针不同经穴对大鼠各节段脊髓背角K-阿片受体表达的影响针刺不同穴位及非穴对各脊髓节段K-阿片受体表达的影响不同。T13节段:模型组与盐水组相比:IOD值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阴交和血海组的IOD值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悬钟和非穴组的IOD值与模型组相比亦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阴交和血海组的IOD值与非穴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1节段:模型组与盐水组相比:IOD值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阴交和血海组的IOD值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悬钟和非穴组的IOD值与模型组相比亦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阴交和血海组的IOD值与悬钟组和非穴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2节段:模型组与盐水组相比:IOD值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阴交和血海组的IOD值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悬钟和非穴组的IOD值与模型组相比亦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阴交组的IOD值与非穴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阴交组的IOD值较血海和悬钟组也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6节段:模型组与盐水组相比:IOD值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阴交、血海和非穴组的IOD值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悬钟组的IOD值与模型组相比亦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阴交组的IOD值与非穴组相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阴交和血海组的IOD值均较悬钟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1节段:模型组与盐水组相比:IOD值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阴交、血海和悬钟组的IOD值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阴交:P<0.01,血海、悬钟:P<0.05);非穴组的IOD值与模型组和盐水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阴交组的IOD值与非穴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阴交组的IOD值较血海组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说明:电针可调节各脊髓节段背角内κ-受体的表达,但不同穴位对不同节段调节的强度不同。三阴交和血海穴在各节段都有调节作用,三阴交穴的调节作用较血海穴明显;悬钟穴和非穴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作用均较三阴交和血海穴组弱。悬钟和非穴间无明显差异。5电针不同经穴对PAG内阿片肽物质的影响5.1电针不同经穴对大鼠PAG内ENK含量的影响:模型组与盐水组相比:PAG内ENK含量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验性类痛经模型使大鼠PAG内ENK含量升高不明显。三阴交和悬钟组的ENK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阴交:P<0.01;悬钟组:P<0.05);血海和非穴组的ENK含量与模型组相比亦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阴交组的ENK含量与血海、悬钟和非穴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海、非穴:P<0.01,悬钟:P<0.05)。悬钟与血海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电针穴位可调节大鼠PAG内ENK含量的水平,但调节程度不同。三阴交和悬钟穴可明显调节PAG内ENK含量,其中以三阴交穴较好。而电针血海穴和非穴无明显变化。5.2电针不同经穴对大鼠PAG内β-EP含量的影响:模型组与盐水组相比:PAG内β-EP含量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验性类痛经模型使大鼠PAG内β-EP含量升高不明显。三阴交和悬钟组的β-EP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海和非穴组的β-EP含量与模型组相比亦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阴交和悬钟组β-EP含量与非穴相比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阴交:P<0.01;悬钟组:P<0.05)。三阴交与血海和悬钟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悬钟与血海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乃0.05)。说明电针穴位可调节大鼠PAG内β-EP含量的水平,但调节程度不同。三阴交和悬钟穴可明显调节PAG内β-EP含量,其中以三阴交穴较好。而电针血海穴和非穴无明显变化。5.3电针不同经穴对大鼠PAG内Dyn含量的影响:模型组与盐水组相比:PAG内Dyn含量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验性类痛经模型使大鼠PAG内Dyn含量升高不明显。三阴交和悬钟组的Dyn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海和非穴组的Dyn含量与模型组相比亦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阴交组Dyn含量与非穴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阴交与血海和悬钟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悬钟与血海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电针穴位可调节大鼠PAG内Dyn含量的水平,但调节程度不同。三阴交和悬钟穴可明显调节PAG内Dyn含量,其中以三阴交穴较好。而电针血海穴和非穴无明显变化。5.4电针不同经穴对大鼠PAG内EM含量的影响:模型组与盐水组相比:PAG内EM含量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验性类痛经模型使大鼠PAG内EM含量升高不明显。各组EM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均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各穴位及非穴均无明显调节大鼠PAG内EM含量的作用。综上所述:电针不同经穴可引起实验性类痛经大鼠PAG内阿片肽含量发生变化,说明针刺可通过调节脑内阿片肽的水平而起到镇痛作用。但电针不同经穴及非穴对PAG内阿片肽含量的影响不同。在电针同神经节段的三个穴位中,三阴交和悬钟穴均可使ENK、β-EP和Dyn的含量升高,三阴交穴的升高效应较明显,悬钟次之,而血海和非穴无明显调节作用;四个穴位对EM的含量均无明显调节作用,说明EM可能不参与电针对内脏痛的调节。结论电针同神经节段支配的穴位与非穴位对内脏痛均有镇痛作用,但它们的镇痛效应不同,相关经脉上的特定穴镇痛效应最佳,相关经脉上的非特定穴与非相关经穴效应相近,并且与非穴的效应也相近。针刺穴位可通过调节子宫功能状态和中枢内痛觉调制系统来达到对内脏痛的镇痛作用。并且不同穴位对各部位的调节作用不同。相关经脉上的穴位较之非相关经脉上的穴位以及非穴有更明显的脊髓节段性调节作用,其中以相关经脉中的特定穴作用最强;相关经脉和非相关经脉上的特定穴对脊髓上中枢均有调节作用,但相关经脉上特定穴的调节作用更明显;相关经脉上的非特定穴和非穴无明显调节作用。因此,穴位不同,其调节机制不同,从而产生的效应就不同。由此认为:经穴效应具有特异性,这种特异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经穴效应特异性虽与其所处的神经节段密切相关,但与其所在的“经”可能有更加密切的联系。

邱建华,乔莉,刘顺利,黄维国,王锦玲[9](2001)在《豚鼠耳蜗核SP阳性神经元向下丘的投射-HRP逆行追踪与免疫组化双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研究豚鼠耳蜗核P物质 (SP)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分布特点及SP标记神经元向下丘投射方式 .方法 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 (HRP)逆行追踪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结果 SP免疫反应 (SP IR)阳性的纤维和终末主要分布在耳蜗背侧核 ,而SP IR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耳蜗腹侧核 ,在腹侧核尚可见SP阳性终末包绕SP阳性胞体形成环形结构 .一侧下丘中央核注入HRP后 ,对侧耳蜗核HRP标记细胞分布于耳蜗前腹核及背侧核 ,耳蜗后腹核呈阴性反应 .同侧耳蜗后腹核HRP标记神经元数量也较少 .在对侧耳蜗前腹核 ,HRP SP双标神经元约占标记细胞的 44 % ,SP单标细胞占标记细胞的 5 0 % ,HRP单标细胞占 6 % .耳蜗背侧核内侧也可见少量的双标细胞 .结论 SP是耳蜗核上行投射神经元的递质或调质

葛顺楠[10](2013)在《两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在口面部感觉传导路中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文中认为谷氨酸(Glutamate)作为神经系统内部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广泛参与各种神经功能的调控。生物体通过复杂的神经传导通路实现对外周感觉信息的接收、传递和整合,从而对环境进行感知,进而产生合理的反应,以维系生物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谷氨酸作为经典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同样承载感觉信息的传递。躯体感觉信息传导系统主要包括脊髓传导路和三叉传导路,两者分别负责躯干感觉信息和口面部感觉信息向高级脑中枢的传递,已有的研究表明,这两条感觉传导路均由谷氨酸能神经元组成。其中,三叉传导路首先由位于三叉神经节(TG)及三叉神经中脑核(Vme)内的假单极神经元的外周突来感知口面部各种感觉信息的刺激,其中枢突将信息传递至三叉神经感觉复合体(TSNC,由尾侧向吻侧依次是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极间亚核Vi、吻侧亚核Vo以及感觉主核Vp),再向上投射至感觉丘脑(主要包括丘脑腹后内侧核VPM和丘脑后核Po),经过整合最终传递至大脑感觉皮质。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药理电生理的方法,研究人员已证实三叉传导路各级结构主要由谷氨酸能神经元组成,因此,谷氨酸在三叉系统各级神经元突触传递间的释放活动,对于口面部感觉信息的正常传递具有重要意义,也可能是介导三叉神经痛在内的各种口面部异常感觉疾病的潜在发病因素。经典的模型认为,神经递质主要是通过突触小泡释放入突触间隙的,而组成负责谷氨酸释放的突触小泡的膜蛋白,直到上世纪末才被成功克隆,他们也因此被命名为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到目前为止,先后有三种亚型的VGLUT被克隆,分别是VGLUT1、VGLUT2和VGLUT3。其中VGLUT1和VGLUT2特异性地表达于谷氨酸能神经元内,因此目前被广泛应用为谷氨酸能神经元的标记蛋白。随着对这两种蛋白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极为有趣的现象,即VGLUT1和VGLUT2在神经系统内呈互补分布模式,前者主要表达于皮层和前脑,而后者则主要表达于丘脑和脑干,且在整个神经系统内,单个神经元内VGLUT1与VGLUT2的共表达也是极为少见的。这就引发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同样的功能要招募不同的两个蛋白来完成,且二者在定位上互相排斥,最有可能的解释就是,虽然两型VGLUT同样都能介导谷氨酸的囊泡释放,但二者仍很可能存在某种功能学上的差异。事实上,已经有一些研究表明,VGLUT1与显示活动依赖性的突触可塑性(如LTP,long term potentiation)的突触结构密切相关,而表达VGLUT2的突触结构则具备信息传递的高保真度。另外,利用基因敲除动物的研究也发现,敲除VGLUT1的动物与敲除VGLUT2的动物的行为障碍表现是不同的。越来越多的形态学研究也不断证明,两种VGLUT在神经系统内呈高度的互补分布。一系列的研究均表明,VGLUT1与VGLUT2,虽然在氨基酸构成上有高达82%的相似度,虽然同样构成介导谷氨酸突触释放的囊泡蛋白,但二者一定存在某种功能上的差异。前文已经提到,口面部感觉信息的传递是由三叉神经传导路上的各级谷氨酸能神经元实现的,那么,特异性表达于谷氨酸能神经元内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即VGLUT1与VGLUT2在三叉系统内的表达是否同样符合互补分布的特点,如果是这样,二者是否存在功能学上的差异,从而使得整个三叉神经传导系统通过招募不同亚型的VGLUT来对不同类型的口面部感觉信息进行传递和整合。揭开这些疑问,将更有利于我们阐明兴奋性三叉神经传导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还可能揭开某些口面部感觉障碍,尤其是口面部异常疼痛(如三叉神经痛)的可能发病机制。实验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口面部初级感觉信息传递通路内两型VGLUT的表达目的:分析三叉神经初期感觉纤维终末内VGLUT的表达类型和来源,初步阐释口面部初级感觉信息传递过程中两种VGLUT发挥的可能作用。方法:利用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技术观察TSNC各亚核内VGLUT1与VGLUT2阳性终末的分布以及两种VGLUT在单个终末内的共存;切断三叉神经感觉根后观察TSNC各亚核内VGLUT1与VGLUT2免疫阳性终末密度的变化;利用跨三叉神经节束路追踪结合双重免疫荧光标记技术观察TSNC内外周来源的初级感觉信息传递纤维内VGLUT的表达类型。结果:除Vc浅层集中分布VGLUT2以外,TSNC各亚核内VGLUT1与VGLUT2阳性终末均匀分布,但不存在两种VGLUT在单个终末内的共存;切断三叉神经感觉根后,同侧Vp、Vo、Vi以及Vc内VGLUT1阳性纤维密度显着下降,而VGLUT2阳性纤维密度则无明显变化,仅Vc浅层内VGLUT2阳性纤维密度下降;外周注射标记有髓纤维的跨节示踪剂CTB后,Vp、Vo、Vi以及Vc深层内分布有丰富的CTB阳性纤维终末,标记终末内表达VGLUT1而不表达VGLUT2;外周注射标记无髓纤维的跨节示踪剂WGA-HRP后,仅Vc浅层内分布有WGA-HRP阳性纤维终末,且阳性终末内表达VGLUT2而不表达VGLUT1。结论:口面部外周初级感觉信息传递纤维主要表达VGLUT1,这也是TSNC内VGLUT1阳性终末的主要来源,TSNC内VGLUT2阳性终末则主要来源于中枢,但Vc浅层内部分来源于外周的无髓神经纤维内也表达VGLUT2,提示口面部外周初级感觉信息的一般信息和伤害性信息分别与VGLUT1和VGLUT2的功能相关。第二部分TSNC传出投射-口面部二级感觉信息传导通路-内两型VGLUT的表达目的:检测TSNC各亚核向不同上位中继脑结构发出的传出投射的纤维终末内VGLUT的表达类型,初步阐释口面部二级感觉信息传导路中VGLUT1与VGLUT2的参与作用。方法:采用双重荧光原位分子杂交(dual FISH)方法检测VGLUT1mRNA与VGLUT2mRNA在TSNC各亚核内的表达与共存,采用顺行束路追踪结合多重免疫荧光标记以及双重免疫电镜检测TSNC各亚核传出投射终末内VGLUT的表达类型;采用逆行束路追踪结合FISH检测TSNC内丘脑及小脑投射神经元内VGLUTmRNA的表达类型。结果:Vo、Vi以及Vc内VGLUT1mRNA与VGLUT2mRNA杂交信号鲜有共存,Vp内存在大量中小直径神经元同时表达VGLUT1mRNA与VGLUT2mRNA;Vo、Vi以及Vc投射到丘脑的纤维终末仅表达VGLUT2,而向小脑投射的纤维终末仅表达VGLUT1,Vp向VPM投射的纤维终末同时表达VGLUT1与VGLUT2,逆行束路追踪结合FISH检测结果与此相符合。结论:TSNC内向感觉丘脑投射的神经元主要是VGLUT2mRNA阳性的,而向小脑投射的神经元主要是VGLUT1mRNA阳性的,Vp内向VPM投射的神经元同时表达VGLUT1mRNA与VGLUT2mRNA。第三部分下调延髓背角内VGLUT2对口面部痛信息传递的影响目的:观察靶向下调大鼠延髓背角内VGLUT2的表达对其痛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携带报告基因的VGLUT2表达质粒以及表达针对VGLUT2shRNA的表达质粒共转染HEK293细胞,对预先设计的VGLUT2shRNA片段进行体外筛选;包装能够表达所筛选VGLUT2shRNA片段的慢病毒载体,感染大鼠原代培养神经元,验证对VGLUT2的表达下调作用;将该慢病毒载体注射入大鼠延髓背角,观察对大鼠口面部痛行为的影响。结果:利用luciferase荧光酶报告值在体外成功筛选出能够有效下调VGLUT2表达的shRNA片段,表达该片段的慢病毒可以高效感染大鼠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并有效下调其内VGLUT2的表达,将该慢病毒载体注射入大鼠延髓背角在有效下调其内VGLUT2的同时,还能削弱痛模型动物的痛敏行为。结论:靶向下调大鼠延髓背角内VGLUT2的表达可以有效干预动物的痛行为。

二、豚鼠螺旋神经节SP阳性神经元形态学特征及投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豚鼠螺旋神经节SP阳性神经元形态学特征及投射(论文提纲范文)

(1)豚鼠听觉系GABA样、SP样免疫反应阳性结构的形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二、英文摘要
三、文献综述
    1.听觉系结构γ-氨基丁酸(GABA)的形态学研究
    2.P物质(SP)及其在听觉系及前庭外周径路上的研究概况
四、第一部分、豚鼠听觉系结构GABA能阳性结构的观察
    1.正常豚鼠耳蜗内GABA免疫反应阳性结构的分布及超微定位
    2.冲击波对豚鼠Corti器GABA免疫反应阳性结构及听阈的影响
    3.上橄榄外侧核GABA阳性神经元向耳蜗和耳蜗核的分支投射
    4.耳蜗核内GABA和谷氨酸(Glu)免疫反应阳性结构的观察
    5.上橄榄复合体向下丘的GABA能投射
五、第二部分、SP及SP受体阳性结构在听觉系统的定位、分布
    1.豚鼠耳蜗内P物质(SP)和SP受体的分布
    2.耳蜗核SP样阳性结构的分布、定位及SP样阳性神经元向下丘的投射
    3.下丘和内侧膝状体内SP阳性结构的显微及超微结构特点
    4.脑干听觉中枢及内侧膝状体SP受体的分布
六、结论
七、近三年来发表的主要论文目录
八、致谢

(2)VIP/SP介导胃的特定穴配伍干预GU模型大鼠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逆行示踪技术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综述二 胃溃疡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对足阳明胃经的原穴、络穴、合穴、俞穴、募穴以及胃的支配规律和关联性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针刺干预GU模型大鼠胃组织VIP/SP的分布特征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P物质在听力正常、耳聋豚鼠听觉中枢定位、定量和基因表达及与听觉生理功能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水杨酸钠诱导豚鼠螺旋神经节细胞凋亡的PD-1/PD-L1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文中主要英文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就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5-HT1B/1D受体激动剂对偏头痛的治疗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神经肽与疼痛
        1. 内源性阿片肽与疼痛
        2. P 物质与疼痛
        3.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疼痛
        4. 缩胆囊肽与疼痛
    第二章 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
        1. 下行抑制系统
        2. 下行易化系统
        3. 小结
    第三章 立题依据与研究思路
        1. 立题依据
        2. 研究内容
        3. 实验流程图
第二篇 实验内容
    第一章 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利扎曲普坦治疗作用的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利扎曲普坦对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大鼠外周血 CGRP、5-HT、IL-1β、TNF-α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大鼠 PENK、SP、CGRP、CCK 基因实时定量 PCR 检测质粒标准品制备及标准曲线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利扎曲普坦对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大鼠中脑 ENK、SP、CGRP、CCK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利扎曲普坦对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节PENK、SP、CGRP、CCK 基因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利扎曲普坦对热刺激原代培养的三叉神经节神经元神经肽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电针不同穴位对实验性类痛经大鼠镇痛效应及其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文献综述
    1 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研究
        1.1 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形成和含义
        1.2 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现代研究
        1.3 经穴效应特异性确实存在吗?
    2 原发性痛经
        2.1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理
        2.2 中医理论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2.3 胞宫与经络脏腑的联系
        2.4 针灸治疗痛经的古今文献研究
        2.5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现代研究
    3 痛觉调制作用
        3.1 脊髓伤害信息传递的节段调制
        3.2 脑高级中枢对背角伤害性信息传递的下行调制
        3.3 阿片肽在脊髓及PAG内的痛觉调制作用
    4 阿片肽及其受体
        4.1 阿片受体的分类和结构
        4.2 阿片受体的分布及镇痛作用
        4.3 阿片肽分类及结构
        4.4 阿片肽的受体选择性
        4.5 阿片肽分布及镇痛作用
    5 实验选穴依据
        5.1 传统针灸学选穴原则
        5.2 现代神经科学的选穴依据
        5.3 本研究对选穴的认识
        5.4 本研究选穴依据
前言
技术路线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针刺用具
        1.3 主要试剂和药品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模型制备
        2.3 取穴
        2.4 电针方法
        2.5 大鼠扭体反应
        2.6 大鼠子宫收缩力检测
        2.7 子宫组织内PGE_2、PGF_(2α)含量测定
        2.8 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内κ-阿片受体表达
        2.9 ELISA法定量检测PAG中ENK、β-EP、Dyn、EM含量
    3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
    1 电针不同经穴对大鼠行为学反应-扭体反应的影响
    2 电针不同经穴对大鼠子宫收缩程度的影响
    3 电针不同经穴对大鼠子宫PGE_2、PGF_(2α)含量及PGF_(2α)/PGE_2比值的影响
    4 电针不同经穴对大鼠各节段脊髓背角κ-阿片受体表达的影响
    5 电针不同经穴对PAG内阿片肽类物质的影响
        5.1 电针不同经穴对大鼠PAG内ENK含量的影响
        5.2 电针不同穴位对大鼠PAG内β-EP含量的影响
        5.3 电针不同穴位对大鼠PAG内Dyn含量的影响
        5.4 电针不同穴位对大鼠PAG内EM含量的影响
讨论
    1 动物模型的选择与评价
        1.1 动物模型的选择
        1.2 动物模型评价
    2 针刺镇痛
        2.1 中医针刺镇痛理论
        2.2 现代医学对针刺镇痛的认识
    3 内脏痛及针刺治疗内脏痛
        3.1 内脏痛特点
        3.2 内脏痛的传入
        3.3 针刺治疗内脏痛
    4 阿片肽与针刺镇痛
        4.1 阿片肽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4.2 阿片肽在针刺治疗内脏痛中的作用
        4.3 针刺可促进阿片肽类物质的合成
        4.4 不同频率电针对阿片肽释放的影响
    5 穴位间差异
        5.1 穴位间效应的差异
        5.2 穴位的组织结构
        5.3 躯体和内脏传入在各级中枢的汇聚
        5.4 经穴效应相对特异性的研究
        5.5 本实验中各穴及非穴间的差异
        5.6 实验结果分析
    6 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9)豚鼠耳蜗核SP阳性神经元向下丘的投射-HRP逆行追踪与免疫组化双标(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耳蜗核SP-IR阳性物的分布
    2.2 HRP耳蜗核逆行标记神经元的分布
    2.3 耳蜗核SP阳性神经元向下丘的投射
3 讨论

(10)两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在口面部感觉传导路中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谷氨酸在口面部感觉信息传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VGLUT 的克隆及其重要功能意义
    第三部分 两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VGLUT1 与 VGLUT2 在神经系统内呈互补分布
    第四部分 VGLUT1 和 VGLUT2 在感觉传导路中的分布
    第五部分 VGLUT1 和 VGLUT2 可能具有的功能学差异
第一部分 口面部初级感觉信息传递通路内两型 VGLUT 的表达
    1 材料
        1.1 动物
        1.2 神经束路示踪剂
        1.3 抗体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VGLUT1 与 VGLUT2 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2 VGLUT1、VGLUT2 与 NeuN 的免疫荧光多重标记技术
        2.3 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手术
        2.4 三叉神经感觉复合体内外周来源初级感觉传入纤维终末的跨节示踪
        2.5 标记终末内 CTB/WGA-HRP、VGLUTs 以及 NeuN 的免疫荧光三重标记
        2.6 标记终末内 CTB 与 VGLUTs 的免疫电镜双重标记
    3 结果
        3.1 三叉神经感觉复合体(TSNC)各亚核内 VGLUT1 与 VGLUT2 阳性终末的分布与共存分析
        3.2 切除三叉神经感觉根后对三叉神经感觉复合体内 VGLUT1 和 VGLUT2 阳性纤维终末密度的影响
        3.3 外周注射 CTB 后 TSNC 内 CTB 标记的阳性纤维终末内 VGLUT1 与 VGLUT2 的表达
        3.4 外周注射 WGA-HRP 后 TSNC 内 WGA-HRP 标记的阳性纤维终末内 VGLUT1 与 VGLUT2 的表达
        3.5 外周注射 CTB 后 TSNC 内 CTB 阳性免疫物质与 VGLUT1 与 VGLUT2 电镜共存分析
    4 讨论
第二部分 TSNC 传出投射-口面部二级感觉传导通路-内两型 VGLUTs 的表达
    1 材料
        1.1 动物
        1.2 神经束路示踪剂
        1.3 原位分子杂交试剂
        1.4 抗体
        1.5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荧光双重原位分子杂交(dual FISH)
        2.2 束路追踪剂 CTb/BDA 的脑内核团立体定向注射
        2.3 注射区的显示-CTB/BDA 和 NeuN 的免疫荧光双重标记
        2.4 标记终末内 CTB/BDA、VGLUTs 和 NeuN 的免疫荧光三重标记
        2.5 标记终末内 CTB、VGLUT1 以及 VGLUT2 的免疫荧光三重标记
        2.6 标记终末内 CTB/BDA 与 VGLUTs 的免疫电镜双重标记
        2.7 利用 FG 的逆行束路追踪以及注射区的显示
        2.8 逆标神经元内 FG 的免疫荧光结合 VGLUT1 mRNA 或 VGLUT2 mRNA 的荧光原位分子杂交双重检测
    3 结果
        3.1 TSNC 各亚核内 VGLUT1 mRNA 与 VGLUT2 mRNA 的分布以及共存分析
        3.2 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向丘脑的投射纤维终末内 VGLUTs 的表达
        3.3 三叉神经脊束核各亚核向丘脑的投射纤维终末内 VGLUTs 的表达
        3.4 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Vc 向臂旁核的投射纤维终末内 VGLUTs 的表达
        3.5 三叉神经感觉复合体各亚核向小脑的投射纤维终末内 VGLUTs 的表达
        3.6 TSNC 内向丘脑投射的神经元内 VGLUT1 mRNA 以及 VGLUT2 mRNA 的表达
        3.7 TSNC 内向小脑投射的神经元内 VGLUT1 mRNA 以及 VGLUT2 mRNA 的表达
        3.8 TSNC 传出投射神经终末内 VGLUT1 与 VGLUT2 表达类型的电镜分析·
    4 讨论
第三部分 下调延髓背角内 VGLUT2 对口面部痛信息传递的影响
    1 材料
        1.1 动物
        1.2 质粒、限制性内切酶
        1.3 细胞培养液及转染试剂
        1.4 抗体
        1.5 蛋白印记实验试剂
        1.6 荧光原位分子杂交试剂
        1.7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携带报告基因的大鼠 VGLUT2 表达质粒的构建
        2.2 针对 VGLUT2 的 siRNA 的设计和体外筛选
        2.3 表达 VGLUT2shRNA 的慢病毒载体的包装
        2.4 大鼠皮层神经元原代培养和慢病毒的感染
        2.5 感染后神经元的免疫荧光染色
        2.6 感染后神经元的 VGLUT2 表达量的 Western Blotting 检测
        2.7 大鼠延髓背角内注射表达 VGLUT2 shRNA 及 VGLUT2 shcontrol 的慢病毒载体
        2.8 大鼠痛行为变化的检测
        2.9 利用 GFP 的加强免疫荧光染色结合 VGLUT2 mRNA 的荧光原位分子杂交检测注射慢病毒后大鼠延髓背角内 VGLUT2 mRNA 的表达下调
        2.10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体外成功筛选到高效下调 VGLUT2 的 siRNA 干扰序列
        3.2 成功包装得到表达 VGLUT2 shRNA 的慢病毒载体,并对原代培养大鼠皮层神经元内 VGLUT2 的表达实现有效下调
        3.3 将表达 VGLUT2 shRNA 的慢病毒注射入大鼠延髓背角,成功下调大鼠延髓背角内 VGLUT2 mRNA 的表达
        3.4 延髓背角神经元感染慢病毒对大鼠口面部痛行为指标的影响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豚鼠螺旋神经节SP阳性神经元形态学特征及投射(论文参考文献)

  • [1]豚鼠听觉系GABA样、SP样免疫反应阳性结构的形态学研究[D]. 邱建华. 第四军医大学, 1996(02)
  • [2]VIP/SP介导胃的特定穴配伍干预GU模型大鼠作用机制研究[D]. 赵晋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P物质在听力正常、耳聋豚鼠听觉中枢定位、定量和基因表达及与听觉生理功能的关系[D]. 梁兴群.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5(11)
  • [4]豚鼠耳蜗SP和SP受体分布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 邱建华,王锦玲,施际武,李云庆,刘顺利.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6(01)
  • [5]豚鼠螺旋神经节SP阳性神经元形态学特征及投射[J]. 邱建华,王锦玲,刘顺利,舒斯云.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1992(01)
  • [6]水杨酸钠诱导豚鼠螺旋神经节细胞凋亡的PD-1/PD-L1机制的实验研究[D]. 黄青.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7]5-HT1B/1D受体激动剂对偏头痛的治疗机制研究[D]. 姚刚. 吉林大学, 2013(08)
  • [8]电针不同穴位对实验性类痛经大鼠镇痛效应及其机理的研究[D]. 任晓暄.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10)
  • [9]豚鼠耳蜗核SP阳性神经元向下丘的投射-HRP逆行追踪与免疫组化双标[J]. 邱建华,乔莉,刘顺利,黄维国,王锦玲.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1(15)
  • [10]两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在口面部感觉传导路中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D]. 葛顺楠. 第四军医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豚鼠螺旋神经节SP阳性神经元的形态特征及投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