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

颈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

一、颈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汪琼,金国玺,裴晓艳,于磊,汪丽,胡红艳,吴凤[1](2021)在《内脏脂肪面积、血清胱抑素C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内脏脂肪面积、血清胱抑素C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病人127例,根据是否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对照组)40例和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组(硬化组)87例,检测内脏脂肪面积、血清胱抑素C及其他指标,分析内脏脂肪面积、血清胱抑素C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硬化组年龄、体质量指数、收缩压、病程、胱抑素C、内脂肪面积均大于对照组(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胱抑素C、内脏脂肪面积、年龄是2型糖尿病病人发生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胱抑素C和内脏脂肪面积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有关,可为2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沙月皎[2](2021)在《颈动脉硬化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及临床预测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归纳颈动脉硬化中医证候构成及分布特征,筛选颈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建立临床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1.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的研究:纳入303例颈动脉硬化患者,收集一般资料、合并疾病、相关血液指标、颈动脉彩超、中医证候等临床资料,对研究对象进行辨证分型,分析证候分布特征,探讨各证型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2.颈动脉硬化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纳入547例住院患者,按多普勒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硬化组303例,非颈动脉硬化组243例,以调查表形式收集相关资料。筛选两组间有差异的变量纳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颈动脉硬化临床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建立Nomogram模型,绘制校准曲线评价模型效能。重新纳入75例数据验证该预测模型。结果:1.颈动脉硬化单一证候分布以痰浊证出现频率最高(157例,51.8%),其余排名前五位的依次为气虚证(121例,39.9%)、阴虚证(112例,37.0%)、血瘀证(96例,31.7%)、气滞证(61例,20.1%)。两证组合患者占比最大(236例,77.8%),排名前五位的依次为气虚痰阻证(40例,16.9%)、气阴两虚证(36例,15.3%)、痰热内蕴证(31例,13.1%)、气滞血瘀证(26例,11%)、痰瘀互结证(24例,10.2%)。2.两证组合中各证型合并脑梗死的比例有显着差别(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患者合并脑梗死比例最高。3.气郁痰阻证与甘油三酯(TG)相关(相关系数=0.179,P<0.05),痰热内蕴证与载脂蛋白B(Apo-B)及脂蛋白(α)(Lp(a))相关(相关系数=0.13、0.149,P<0.05)。4.各证型间最大斑块长度有显着差异(P<0.05),痰瘀互结证患者最大斑块长度比其他证型患者更长。5.通过年龄、高血压、吸烟、低密度脂蛋白4个指标构建了基于logistic回归的最终模型:Logit P=-11.884+0.189Age+1.707Smoke+0.667HTN+0.526LDL。计算Hosmer-lemeshow检验=0.894,AUC(曲线下面积)为0.924(95%CI:0.902,0.945),临界值敏感度为82.8%,特异度为87.3%,表示模型有良好的预测效能。6.模型验证结果显示灵敏度为78.6%,特异度为81.8%,准确率为80.0%。结论:1.颈动脉硬化的辨证当以虚实为要,气、痰、瘀、虚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因素;2.颈动脉硬化患者血脂指标升高与痰邪关系密切,颈动脉最大斑块长度与痰浊、血瘀相关,且痰瘀互结证并发脑梗死的概率升高;3.通过年龄、高血压、吸烟、低密度脂蛋白4个指标构建了基于logistic回归的最终模型;4.建立的模型预测效能良好,有助于临床工作中预测初诊患者颈动脉硬化发生风险,评估进一步检查的必要性。

魏亚琳[3](2021)在《颈动脉硬化影响因素的决策树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决策树方法探讨行为习惯、奖惩敏感性、人口学因素和常见慢性疾病等因素协同影响颈动脉硬化的模式。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健康查体并符合入组标准的人员573例,其中颈动脉硬化组329例,非颈动脉硬化组244例。采取问卷形式收集人口学因素,如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行为习惯因素,如吸烟、饮酒、饮茶、高脂饮食、体育锻炼等;伴发疾病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测评奖惩敏感性得分及检测颈动脉超声数据等,进行统计学分析。软件使用SPSS 25.0,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因素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揭示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决策树C5.0算法建立颈动脉硬化影响因素决策树模型,观察人口学、行为习惯、奖惩敏感性和常见疾病协同影响颈动脉硬化的模式。采用Med Calc 15.2.2软件绘制Logistic回归模型与决策树模型发生颈动脉硬化的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通过比较二者的曲线下面积(AUC),观察和比较两种模型预测颈动脉硬化发生的准确性。结果: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增龄、高脂饮食、高脂血症、高血压是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体育锻炼是保护因素;2.决策树模型显示高血压是根节点影响因素,年龄、高脂血症、行为抑制系统、体育锻炼、糖尿病、饮茶、行为激活系统、饮酒、高脂饮食、性别、BMI分别为子节点,对颈动脉硬化的发生有不同的协同影响方式,如:年龄<70岁、高行为抑制系统得分、无体育锻炼习惯、无饮茶习惯且有高脂饮食的人群,患颈动脉硬化概率为87.50%;年龄<70岁、高行为抑制系统得分、无体育锻炼习惯、无饮茶习惯且无高脂饮食的人群,无颈动脉硬化的概率为61.91%。但吸烟未进入本研究的决策树模型。3.ROC曲线下面积对比显示两模型预测颈动脉硬化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决策树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大于Logistic回归模型,证实决策树模型有更高的预测准确性。结论:1.决策树模型显示,高血压、高龄、高脂血症、糖尿病、饮酒、高脂饮食、男性、高体质指数可增加颈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而体育锻炼、饮茶、女性、高抑制敏感性、低奖励敏感性可减少颈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显示了因素间多种协同或叠加作用模式。2.决策树模型各节点因素可作为识别疾病高危人群的指标,对于节点因素的干预有利于相应类别人群颈动脉硬化的防控。3.在对颈动脉硬化发生预测方面,决策树模型的预测准确性更高。决策树模型简洁、直观地预测了颈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及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魏旭慧[4](2021)在《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与颈动脉硬化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研究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分析血压波动对颈动脉硬化的影响,归纳总结两者之间的规律;研究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在不同中医证型间的分布特征,明确不同高血压患者间不同的预后发展,以期提前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为临床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9.10-2020.10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病房,并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患者(共215例),采用临床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病例资料,包括一般情况、疾病相关指标(如患者的24h动态血压监测指标、颈动脉超声、血脂等)、中医四诊信息等。将收集的全部数据首先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然后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频率、频数及构成比表示,选用X2检验作为统计方法;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使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不符合的使用非参数检验进行比较。P>0.05代表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代表差异统计学意义显着。结果:1.215例高血压患者以60岁以上居多。2.高血压患者其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为:阴虚阳亢证>痰湿内阻证>瘀血内阻证>气血两虚证>肝火上炎证。3.215例高血压患者不同年龄发病情况在性别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即50岁以前以男性病人为主,50岁以后以女性病人为主。4.215例高血压患者不同中医证型在TG方面经两两比较,肝火上炎证与其余各证型之间均有差异,P值分别为:0.02、0.02、0.04、0.01,肝火上炎证者TG水平高于其余证型者。5.215例高血压患者不同年龄分层在斑块形成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中老年人颈动脉斑块形成者更多。6.215例高血压患者中,不同中医证型在血压变异性方面差异具有显着意义(P=0.001),具体为,肝火上炎证:非杓型及反杓型>超杓型>杓型,阴虚阳亢证:非杓型>反杓型>杓型>超杓型,气血两虚证:非杓型>反杓型>杓型及超杓型,痰湿内阻证:非杓型>反杓型>杓型>超杓型,瘀血内阻证:非杓型>反杓型>超杓型>杓型。总体上阴虚阳亢证及痰湿内阻证者血压变异性增高,其非杓型与反杓型者比例较大。7.215例高血压患者中,不同证型在24h DWA、n DWA、24h最低收缩压、24h最低舒张压方面,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为:阴虚阳亢证、气血两虚证及痰湿内阻证24h DWA、n DWA、24h最低舒张压高于瘀血内阻证,痰湿内阻证24h最低收缩压高于阴虚阳亢证,气血两虚证及痰湿内阻证24h最低收缩压高于瘀血内阻证,痰湿内阻证24h最低舒张压高于肝火上炎证及阴虚阳亢证(以上所有P值均小于0.05)。8.215例高血压患者性别在24h DWA、d DWA、n DWA、24h最高舒张压、24h最低舒张压方面差异具有显着意义(P<0.01),其中男性24h DWA、d DWA、n DWA、24h最高舒张压、24h最低舒张压均高于女性。9.215例高血压患者中,不同年龄分层在24h SWA、24h DWA、d DWA、n SWA、n DWA、24h最高舒张压、24h最低收缩压、24h最低舒张压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为:青年人及老年人24h SWA、n SWA、24h最低收缩压高于中年人,青年人24h DWA、d DWA、n DWA、24h最高舒张压、24h最低舒张压高于中年人及老年人,中年人24h DWA、d DWA、n DWA、24h最高舒张压、24h最低舒张压高于老年人,老年人24h脉压差高于中青年人(以上所有P值均小于0.05)。10.215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在颈动脉硬化方面具有显着差异(P=0.000),具体分布情况为,IMT增厚:非杓型>杓型>反杓型>超杓型,颈动脉斑块:非杓型>杓型>反杓型及超杓型。在血压节律上,d SWA是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d SWA与IMT正相关,n SWA与IMT负相关,而与IMT正常者相比,d SWA每升高1mm Hg,IMT增厚的风险提高至1.144倍(95%CI:1.090-1.196)。结论:1.高血压病在性别方面,50岁前男性更易患高血压,50岁后女性患者更易患高血压。男性舒张压普遍高于女性。2.高血压患者在年龄分层方面,中老年人更易形成颈动脉斑块。血压水平上,高血压患者中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逐次降低,但老年人脉压差更大。3.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在血压波动方面,总体上阴虚阳亢证及痰湿内阻证者血压变异性更易发生异常,主要表现为非杓型与反杓型。4.高血压患者在中医证型在血压节律方面,总体上以痰湿内阻证者血压水平更高,阴虚阳亢证、气血两虚证及痰湿内阻证者舒张压普遍更高,气血两虚证及痰湿内阻证者收缩压更高。5.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在颈动脉硬化方面,高血压患者非杓型更易患颈动脉硬化。并且在血压节律上,d SWA与IMT增厚呈正相关。

卢瑜[5](2021)在《深圳地区健康体检人群饮食生活方式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研究深圳健康体检人群饮食生活方式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探讨经济发达地区无心血管疾病人群饮食生活方式与亚临床颈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分析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以期早期确认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相关的生活方式,为有效进行早期干预及延缓颈动脉斑块形成提供更多依据。方法:以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期间在深圳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并完成生活方式调查问卷的健康体检者2338例为研究对象,排除既往有心血管疾病、脑卒中、脂质代谢异常者,生化指标等相关资料缺失,问卷完成率在90%以下(空白项>3项)者,最终纳入研究1861例。所有受检者,除颈动脉超声,还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伴随疾病史、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血压、空腹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血常规、血尿酸等)以及饮食生活方式问卷调查资料(包括抽烟、饮酒、饮食习惯、运动、睡眠),评估多个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传统危险因素和生活方式选择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的关系。我们通过对深圳地区健康体检人群进行横断面分析,了解人群饮食生活方式以及颈动脉硬化斑块情况,按照颈动脉彩超结果分为斑块组(n=427)和非斑块组(n=1434),利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统计分析饮食生活方式和传统危险因素相比,与亚临床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结果:1 研究基线数据1861例健康体检者,年龄在25~85岁,平均(48.9±10.1)岁。男性1312例(70.5%),女性549例(29.5%)。其中颈动脉斑块427例(22.94%),非斑块组1434例(77.06%),45-54岁人群斑块检出率为19.91%。1861例中,有427例有颈动脉斑块,42.9%为双侧斑块,30.2%左侧斑块,右侧斑块占26.9%。其中54.1%斑块数量1个,17.1%斑块≥3个。大部分(99.3%)没有狭窄,仅0.2%和0.5%轻度中度狭窄。然而,超声结果显示为低回声或不均回声的易损斑块占比73.1%。2斑块组与非斑块组的比较2.1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和非斑块组相比,斑块组年龄更大,男性占比更高,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史者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年龄增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升高。45岁以下的受检者中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仅为7.3%(52/713),而≥75岁的斑块发生率高达76.9%。颈动脉斑块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女性相比,男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更高(P<0.05)。绝经后女性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明显升高,但仍低于同年龄组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实验室检查比较与非斑块组相比,斑块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C、UA更高,HDL-C更低,脂肪肝者占比更高。两组间差异显着,P<0.05。2.3饮食生活方式比较从饮食结构来看,普遍豆类摄入不足,61.8%摄入量不到膳食指南推荐的每日25-50g,其他营养素蛋、谷、鱼、果、蔬摄入达标人群占40.7-62.8%。其他生活情况大多数人比较健康,84.7%的人坚持每日吃早餐,仅6%早餐每周小于3次;81.9%不会暴饮暴食,72.1%每日6杯水以上(每杯约200ml)。和非斑块组相比,斑块组在每日蛋、谷、豆、鱼、水果、蔬菜、水摄入量无明显异常,早餐频率、按时用餐情况、是否暴饮暴食、每周锻炼等均无统计学差异。每日水果摄入>500g、日饮酒量在300-600ml、肉类每日摄入量>75g者斑块检出率更低。喜辛辣饮食与更低的颈动脉斑块风险相关。斑块组每周运动5次以上者占比更高,小于1次/周者占比更低。未发现每次锻炼时间和是否中等强度运动与颈动脉斑块发生存在关联。不规则睡眠习惯也有差异,经常不规律睡眠者更容易出现斑块,P=0.002。但在睡眠时长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显着性。斑块组吸烟者更多(P<0.01),回答吸烟或既往吸烟的更多,且每天吸烟支数更高,选5-10支、11-15支、16-20支和≥20支均较非斑块组更多。两组在饮酒量上也有差异(P=0.002),斑块组饮酒大于600ml/天者更多,饮酒量300-600ml者更少出现斑块(17.7%),而600ml以上则为29.7%。3 Logistics回归分析以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糖化血红蛋白、血压、BMI、血尿酸、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脂肪肝、吸烟、饮酒、水果日摄入量、喜辛辣、睡眠规律性、肉类日摄入量18个指标作为自变量,颈动脉是否存在斑块为二分类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选用Forward LR法,得到的logistics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7.693,P<0.05。该模型能正确分类80.1%的研究对象。以预测概率0.5为判别分界点,判断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灵敏度为36.6%,特异度为93.4%,总判对率80.1%。除了性别(男性)、年龄外,高血压病史、脂肪肝、吸烟、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饮酒是颈动脉斑块的保护因素。从35岁起,斑块检出率逐年增加,每增加1岁,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增加11.3%。男性患病风险是女性的1.942倍。吸烟发生颈动脉斑块的概率是不吸烟者的 1.562 倍(OR=1.562,95%CI:1.176-2.073,P=0.002);而饮酒却能降低颈 AS 斑块的发生(OR=0.753,95%CI:0.571-0.993,P=0.044)。结论:1、在深圳地区健康体检人群的饮食生活方式调查结果显示:每天水果摄入大于100g以及辛辣饮食可能降低颈动脉斑块发生的风险。肉类摄入并非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未发现早餐频率、按时用餐、暴饮暴食等饮食习惯与颈动脉斑块发生间有关联。2、在深圳地区健康体检人群的作息方式调查结果显示:不规律睡眠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更高。每周运动次数不足并非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未发现每次锻炼时间和是否中等强度运动与颈动脉斑块发生存在关联。3、在深圳地区健康体检人群的传统危险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高糖化血红蛋白、脂肪肝、吸烟仍是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适量饮酒可能有助于预防颈动脉斑块发生。

李诗薇[6](2021)在《冠心病危险指数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风险评估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调查本地区老年2型糖尿病(T2DM)人群患颈动脉硬化疾病的现状,明确冠心病危险指数与老年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之间的相关性及关联程度,探讨冠心病危险指数在不同取值区间时,其对老年T2DM患者发生颈动脉内膜增厚的风险评估价值。方法: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以合肥市某两所同质化管理的三甲医院的内分泌科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时间为2019年8月-2020年9月,共获得资料156例。以本次住院期间发现患者的彩超结果报告有颈动脉内膜增厚和(或)颈动脉斑块形成、在先前住院期间有颈动脉硬化诊断或患者自述既往病史有颈动脉硬化为依据,将患者分为非颈动脉硬化组(55例)、颈动脉内膜增厚组(52例)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49例)。研究者记录各组的临床资料和检查结果,并使用SPSS 25.0统计分析软件对患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冠心病危险指数(CRI)与老年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呈正相关(r=0.158,P=0.049)。以患者的冠心病危险指数取值的四分位数作为临界值,将CRI分为Q1-Q4四个区间,与颈动脉内膜厚度做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Q1-Q3区间范围内,随着冠心病危险指数的升高,患者发生颈动脉内膜增厚的风险升高(OR值分别为1.000,1.677,5.333);在Q4段,CRI升高对老年人发生颈动脉内膜增厚的风险稍有下降(OR=2.970)。因此随着冠心病危险指数升高,老年糖尿病人群的颈动脉内膜增厚风险表现出倒U型曲线关系。ROC分析显示,相较于单一的血糖和血脂参数,冠心病危险指数在预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疾病发生发展方面具有相对稳定的置信度。结论:当患者的冠心病危险指数(TC/HDL-C)的取值在3.59-4.14范围时,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微血管病变的临床征象;若冠心病危险指数长期处于过高水平(CRI≥4.15),应警惕其发生隐匿性血管微病变。临床中可将TC/HDL-C比值计算纳入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疾病筛查中,综合评判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的风险。

蔡传云[7](2021)在《脉搏波分析对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应用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脉搏波分析可获取SEVR、AI、baPWV等指标,其中SEVR可作为无创评估心肌灌注指标,AI和baPWV可作为评估血管弹性指标。脉搏波采集及分析过程具有无创性、操作简单、重复性高等特点。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对脉搏波获取的SEVR、AI、baPWV等指标影响因素分析以及与其他评估动脉硬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探讨健康人群与冠心病人群在相关指标的差异性,以明确脉搏波分析对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重要应用价值。方法1.选取2018年至2019年在安医一附院体检中心参加检查的592例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对象的临床信息(包括一般资料、生活及饮食方式、慢性病史、家族史、颈动脉硬化及脂肪肝情况)、生化指标、并对进行脉搏波采集获取SEVR、AI、baPWV等相关参数,先进行SEVR、AI、baPWV的单因素分析及相关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SEVR、AI、baPWV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来探究其影响因素,寻找潜在心血管病发生发展机制。2.选取年龄多60岁来自安医一附院体检中心无心绞痛症状的健康人90名作为健康组,安医大一附院心内科住院经冠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年龄≥60岁冠心病患者32名作为冠心病组,冠心病组根据病变支数,冠脉狭窄程度,有无合并慢性病进一步分为单支病变和多支病变组、冠脉狭窄程度<75%和≥75%组、冠脉狭窄程度<90%和≥90%组、无合并慢性病史和合并慢性病组,收集所有对象的临床信息(包括慢性病史、颈动脉硬化等情况)、生化指标、并对其进行脉搏波采集获取SEVR、AI、baPWV等相关参数,分析SEVR、AI等在健康人群和冠心病人群有无差异,对脉搏波获取的AI、baPWV和SEVR与临床上常用的评估动脉硬化指标:PP、ABI、颈动脉硬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R、肌酐、吸烟、性别可能是SEVR影响因素(P<0.05);年龄、血压、心率、尿酸、血糖、糖尿病史和高血压史可能是baPWV影响因素(P<0.05);年龄、身高、血压、心率、肌酐、性别、水果摄入量可能是AI的影响因素(P<0.05)。2.经秩和检验可得出AI在健康组和冠心病组有差异(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健康组、冠脉单支病变和冠脉多支病变组间有差异,健康组、冠脉狭窄程度<75%和冠脉狭窄程度≥75%组间有差异,健康组、冠脉狭窄程度<90%和冠脉狭窄程度≥90%组间有差异,健康组、无合并慢性病的冠心病组和合并慢性病的冠心病组组间有差异(P均<0.05),SEVR这一指标在健康组和冠心病组及其亚组间未见差异(P>0.05)。3.相关性分析显示脉搏波获取baPWV与PP、AI、ABI、颈动脉硬化间有显着相关性(P<0.01);AI 与 PP、baPWV 间有显着相关性(P<0.01);SEVR 与 ABI 有相关性(P<0.05)。结论1.脉搏波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理及病理信息,通过对脉搏波分析可以获取SEVR、AI、PWV等指标,综合分析相关指标有助于ASCVD早期筛查、诊断以及评估,同时由于具有无创、易操作、廉价等特点,有助于解决当前基层社区慢病防控难度大的问题。2.性别、心率等可能是SEVR的影响因素,心率、年龄、血压等可能是baPWV、AI影响因素,通过对相关影响因素干预,有助于延缓CVD的进程。

陈维娜[8](2021)在《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对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预测价值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近年来我国冠心病及其相关不良事件如急性心梗等死亡率持续上升,早期发现及二级预防对于降低心肌梗死或者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意义重大。有研究表明冠状动脉和颈动脉两者的粥样硬化机制相似,探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脉病变间相关性及其对冠脉病变预测能力有助于冠心病早期诊疗。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探测下各颈动脉硬化相关参数与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比较各参数对患者发生冠心病及严重冠心病的预测能力。方法:连续选取我院364例同次住院期间行冠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及颈部血管超声的患者,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及颈动脉硬化相关参数,根据其冠脉CTA结果分为对照组和冠心病组,并按照国际冠状动脉疾病报告与数据系统分类将患者分为无/轻度、中度及重度冠脉病变组三组,比较各组基线资料及颈动脉硬化相关参数,并分析各参数之间相关性及与严重冠心病间的相关性,而后将各参数分别纳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判别其是否为发生冠心病/严重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构建各参数与发生冠心病/严重冠心病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分析各参数对患者发生冠心病/严重冠心病的预测能力。结果:1.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患者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降压药物服用情况、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尿酸水平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而冠心病组在男性构成、平均年龄、降脂药物服用情况及颈部斑块检出率、平均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斑块评分、半定量积分、等级积分、最大斑块厚度及最大斑块长度方面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无/轻度冠脉病变组、中度冠脉病变及重度冠脉病变组三组间比较时,结果显示各组患者间在BMI、糖尿病病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尿酸水平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增加,在平均年龄、男性构成、吸烟史及降脂药物服用率、降压药物服用率及肌酐水平、斑块检出率、平均IMT、斑块评分、半定量积分、等级积分、最大斑块厚度、最大斑块长度方面呈上升趋势(P<0.05)。2、相关分析显示:患者斑块检出(r=0.288)、平均IMI(r=0.179)、斑块评分(r=0.335)、半定量积分(r=0.378)、等级积分(r=0.393)、最大斑块厚度(r=0.385)及最大斑块长度(r=0.368)与其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均P<0.001)。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因素分析及校正传统危险因素后的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检出斑块、斑块评分、半定量积分、等级积分、最大斑块厚度、最大斑块长度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OR=2.595,1.256,1.785,1.498,1.568,1.068;均P≤0.001)。而平均IMT在校正传统危险因素后与冠心病不再具有独立相关性(P=0.144)。单因素分析及校正性别、年龄及肌酐值后的多因素分析显示检出斑块、平均IMT、斑块评分、半定量积分、等级积分、最大斑块厚度、最大斑块长度为严重冠心病均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OR=2.705,2.106,1.243,2.046,1.599,1.627,1.070;均P≤0.001)。4.单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斑块检出、平均IMT、斑块评分、半定量积分、等级积分、最大斑块厚度及最大斑块长度预测患者冠心病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651、0.606、0.711、0.669、0.706、0.712、0.701。斑块检出、平均IMT、斑块评分、半定量积分、等级积分、最大斑块厚度及最大斑块长度预测患者严重冠心病发生的AUC分别为0.650、0.580、0.735、0.678、0.733、0.746、0.723。结论:1.最大斑块厚度、最大斑块长度、斑块评分及等级积分在预测冠心病及严重冠心病时表现出比平均IMT、半定量积分与检出斑块更好的独立性及预测价值。2.考虑到临床实际应用,等级积分及最大斑块长度可能是更适宜的冠心病替代指标,它们在避免不必要的冠状动脉造影或CTA检查同时可筛选出合理的早期预防及诊断范围,从而提高社会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同时更大程度减少冠心病不良事件的发生。

白小强[9](2020)在《幽门螺旋杆菌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rteriosclerosis,AS)是目前多种心脑血管常见病的病理基础,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作为一种单极微需氧菌,现已证实参与了多种疾病包括AS疾病的发生。本次实验通过观察、分析H.P感染对AS患者颈动脉、眼底动脉病变程度、血脂(TG、TCH、LDL、HDL)、Hcy、FIB、PLT、PDW、CRP等指标的影响,探究H.P感染与AS及其危险因素间的关系,为临床工作中对H.P感染合并AS感染患者的一级、二级预防和诊疗提供一定有价值的依据。方法:1、随机选择2018年2月-2019年10月于我院住院及就诊的患者,按照碳14(C14)呼气实验结果分为H.P阳性组及H.P阴性组,收集二组间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BMI、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生化指标,完善颈动脉彩超、眼底动脉检查,主要观察指标有:TG、TCH、LDL、HDL、Hcy、FIB、PLT、PDW、CRP、颈动脉CROUSE积分、眼底动脉病变分级等;2、再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将存在颈动脉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颈动脉正常组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上述各项指标及H.P感染情况,并行二元Logistic回归以期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1)H.P(+)组及H.P(-)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等一般情况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对AS传统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史、吸烟史也无明显差异(P>0.05);(2)血液生化检查中,H.P(+)组同H.P(-)组Hcy、TG、TCH、LDL、HDL、CRP,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PLT、PDW无明显差异(P>0.05);(3)H.P(+)组同H.P(-)组颈动脉Crouse积分相比较、眼底动脉分级检查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以颈动脉硬化分组中,颈动脉硬化观察组同对照组年龄有差异(P<0.05),而在性别、高血压病史、吸烟史、H.P感染、BMI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5)颈动脉硬化观察组与对照组中,TCH、HDL、LDL、PDW、CRP有统计学差异(P<0.05),Hcy、TG、FIB、PLT无统计学差异(P>0.05);(6)以是否存在颈动脉硬化为因变量,以TCH、HDL、LDL、PDW、CRP及年龄为自变量,经二元Logistic回归提示,颈动脉硬化主要受年龄、TCH、HDL等因素影响,即年龄增加、TCH升高、HDL减低为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1、H.P感染可能导致Hcy、CRP升高;2、H.P感染可能导致TG、TCH、LDL升高,HDL降低;3、H.P感染可能不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可通过引起脂代谢紊乱导致AS发生或发展。

赵琳[10](2020)在《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应用超速彩色脉搏波技术,评价“心胆论治”针灸整合方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随机方法用SPSS20.0软件生成随机数字号,将90例符合纳入标准受试者按1:1:1比例分为针灸组、假针灸组、空白组3组,最终纳入有效病例为53例,针灸组22例、假针灸组20例、空白组11例。1.取穴:针刺:百会、印堂、人迎(双)、内关(双)、阳陵泉(双);精灸: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花(双侧膈俞、胆俞)皮内针:心俞(双)、胆俞(双)穴位定位参照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2.针灸组操作:患者取仰卧位,毫针针刺双侧内关、阳陵泉、人迎以及百会、印堂,均使用改良后的套叠针具,并用常规毫针刺入底座破皮,针至一定深度使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痛感,留针25min;艾灸先灸引气归元,再灸背部四花穴,将3mm*2mm圆锥形艾柱放置在穴位表面皮肤,线香点燃烧至一半时掐灭,每穴2壮;皮内针常规操作,留针48-72h。3.假针灸组操作穴位及体位与针灸组相同,选用改良的一次性套叠针具,手持定制平头针刺入底座,针尖触碰患者皮肤产生痛感后即止;艾灸时用万花油将同规格艾柱浸湿,在艾柱旁靠近皮肤做点燃之势,提捏穴位局部皮肤,每穴灸2壮;皮内针操作时将针平贴于皮肤,并用胶布固定针尖,留针48h-72h。4.空白组空白组不进行任何临床干预。5.疗程与频率疗程为3个月,每隔72小时治疗一次,一周2次治疗,共计24次治疗,完成80%,即接受19次或以上视为有效病例。6.评价时点及结局指标三组皆选取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2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总计4个评价时点,入组前测量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作为诊断标准进行临床筛查,入组后在每个评价点均检测双侧BS、ES值作为主要结局指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脂蛋白a、血小板计数检测。7.统计方法采用ITT原则分析结果,连续变量基线数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任一组数据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则采用K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Kruskal Walls Test);分类资料基线数据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治疗前后连续变量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任一组数据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则采用K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Kruskal Walls Test),主要结局指标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两个连续变量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则采用Spearman秩相关)。采用双侧检验,基线比较检验水平α=0.10,疗效组间比较检验水平α=0.05,两两组间比较α=0.0167。结果:基线比较:人口学资料方面,三组人口学资料无显着差异(P>0.05),人口学资料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结局指标方面,组间比较结果提示治疗前三组右侧BS(P=0.289)、右侧ES(P=0.347)以及左侧BS(P=0.196)、左侧ES(P=0.244)组间均无显着差异,即治疗前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弹性无显着差异,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提示:针灸组双侧BS、ES值在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2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并呈现下降趋势;假针灸组双侧BS、ES值在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空白组双侧BS在治疗前后各时点均无显着差异(P>0.05),而左侧ES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存在显着差异(P<0.05),并呈现上升趋势。组间比较提示:治疗1个月后,针灸组、假针灸组、空白组双侧BS、ES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即三组患者动脉血管弹性无显着差异。治疗2个月后三组右侧BS差值(P=0.054)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右侧ES差值(P=0.004)以及左侧BS差值(P=0.038)、左侧ES差值(P=0.035)组间比较具有显着差异;两两比较得出针灸组与空白组治疗2个月后右侧ES差值(P=0.003)、左侧ES差值(P=0.047)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三组右侧BS差值(P=0.032)、右侧ES差值(P=0.036),左侧BS差值(P=0.007)以及左侧ES差值(P=0.000)组间比较均具有显着差异;由于方差不齐,选用Tamhane检验两两比较得出:针灸组与空白组治疗3个月后双侧BS差值、ES差值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而针灸组与假针灸组在左侧BS差值(P=0.043)、左侧ES差值(P=0.008)存在显着差异。重复测量提示不同评价时点与双侧BS值、BS值、ES值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效应,即PWV值不同时点的走势无显着差异(P>0.05);不同组别的不同评价时点与左侧BS(P=0.003)、左侧ES(P=0.006)、右侧ES(P=0.008)存在交互效应,即不同组别左侧BS值、左侧ES值、右侧ES值在不同时点的走势存在显着差异(P<0.05)。次要指标方面,三组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血小板计数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2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进行组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心胆论治”针灸整合方案能一定程度上改善颈动脉硬化早期患者的血管弹性,减少内皮损伤,延缓动脉硬化的进程,且安全性高、副作用小,但后期仍需对针灸抗动脉硬化的机制以及对患者长期心血管风险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二、颈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内脏脂肪面积、血清胱抑素C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方法
        1.3.1 物理指标测定
        1.3.2 CIMT的检测
        1.3.3 生化及其他代谢指标的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间一般指标、生化指标的比较
    2.2 2组间胱抑素C和内脏脂肪面积的比较
    2.3 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3 讨论

(2)颈动脉硬化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及临床预测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名词对照
引言
研究一 颈动脉硬化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研究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中医辨证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临床信息采集
        2.2 观测指标
        2.3 数据处理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CAS患者症状、体征分布
        3.3 中医证候分布情况
    4.小结
研究二 颈动脉硬化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采集及临床调查表的完成
        2.2 观测指标
        2.3 数据处理
        2.4 统计学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两组资料比较
        3.2 Logistic回归分析
        3.3 CAS预测模型的建立
        3.4 ROC曲线分析与诊断界值的确定
        3.5 预测模型的列线图(Nomogram)
        3.6 模型临床诊断符合率验证
    4.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事件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颈动脉硬化患者临床调查表
致谢
发表论文

(3)颈动脉硬化影响因素的决策树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收集研究对象
        1.2 研究对象纳入排除标准
        1.3 颈动脉硬化诊断标准
    2 数据收集
        2.1 一般信息数据收集及判定标准
        2.2 奖惩敏感性测量
        2.3 质量控制
    3 统计学方法
        3.1 样本量计算
        3.2 变量赋值及统计分析工具选择
结果
    1 人口学、行为习惯、慢性疾病数据及分析
    2 颈动脉硬化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颈动脉硬化影响因素决策树分析
    4 决策树中各变量重要性排序
    5 决策树模型与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颈动脉硬化发生的ROC曲线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颈动脉硬化各影响因素及决策树模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健康资料登记表
致谢

(4)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与颈动脉硬化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测量方法
    6 研究方法
结果
    1 高血压患者基本资料
    2 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3 高血压患者性别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4 高血压患者血压分级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5 高血压患者年龄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
    6 高血压患者年龄分层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
    7 高血压患者年龄分层与血压节律的关系
    8 高血压患者性别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
    9 高血压患者性别与血压节律的关系
    10 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异常的关系
    11 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
    12 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
    13 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与血压节律的关系
    14 高血压患者血压分级与血压节律的关系
    15 高血压患者血压分级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
    16 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脂异常的关系
    17 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
    18 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
讨论
    1 高血压的一般情况分析
    2 高血压病年龄分层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
    3 高血压病性别、年龄分层与血压波动的关系
    4 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血压变异性、血压节律的关系
    5 高血压病血压波动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1 发病机制
    2 诊断方式
    3 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深圳地区健康体检人群饮食生活方式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高压氧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6)冠心病危险指数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风险评估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检查报告示例
附录二:个人简介
致谢
综述 冠心病危险指数对糖尿病患者并发症评估价值的可视化分析及进展研究
    参考文献

(7)脉搏波分析对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基于脉搏波分析获取SEVR、AI、baPWV影响因素探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3章 脉搏波分析对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有效性探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性与局限性
    4.3 下一步设想
第5章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脉搏波的研究及应用
    参考文献

(8)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对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预测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方法
        2.1 一般病例资料的收集
        2.2 检验检查结果的获取与收集
    3.统计学分析方法
结果及分析
    1.各组患者间基线资料的比较
        1.1 冠心病组对照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1.2 无/轻度冠脉病变组、中度冠脉病变组及重度冠脉病变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2.各组患者间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的比较
        2.1 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患者间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的比较
        2.2 无/轻度冠脉病变组、中度冠脉病变组及重度冠脉病变组患者间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的比较
    3.冠脉严重程度及各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
    4.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与冠心病/严重冠心病风险相关性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4.1 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与冠心病风险相关性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4.2 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与严重冠心病风险相关性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5.各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对冠心病及严重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5.1 各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5.2 各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对严重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超声探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在冠心病诊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幽门螺旋杆菌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1.1 幽门螺杆菌(H.P)的概述
    1.2 H.P与动脉粥样硬化(arteriosclerosis, AS)
    1.3 H.P与动脉硬化危险因素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本次实验对象的选择与分组方法
    2.2 本次实验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临床资料收集
        2.3.2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H.P(+)组与H.P(-)组比较
        3.1.1 H.P(+)组与H.P(-)一般临床资料统计学比较
        3.1.2 H.P(+)组与H.P(-)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比较
        3.1.3 H.P(+)组与H.P(-)颈动脉Crouse积分结果比较
        3.1.4 H.P(+)组与H.P(-)眼底动脉Keith-Wagener分级
    3.2 颈动脉硬化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
        3.2.1 颈动脉硬化观察组与对照组一般临床资料统计学比较
        3.2.2 颈动脉硬化观察组与对照组血生化指标比较
        3.2.3 观察组与之间的二元Logistic回归
第4章 讨论
    4.1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特点
    4.2 H.P对脂代谢的影响
    4.3 H.P与同型半胱氨酸(Hcy)
    4.4 H.P与C-反应蛋白(CRP)
    4.5 H.P与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
    4.6 H.P与动脉硬化
    4.7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综述 幽门螺旋杆菌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部分机制浅析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一、 基本情况
    二、 学习、工作经历
    三、 发表论文

(10)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动脉粥样硬化流行病学
    1.2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介绍
    1.3 动脉硬化危险因素
        1.3.1 饮食与高脂血症
        1.3.2 种族
        1.3.3 年龄
        1.3.4 生活方式
        1.3.5 其他因素
    1.4 颈动脉硬化发病机制
    1.5 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
    1.6 动脉粥样硬化治疗
    1.7 动脉硬化的中医病因病机
    1.8 中药抗动脉硬化研究进展
    1.9 针灸抗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试验设计
    2.2 研究目的
    2.3 病例纳入
        2.3.1 病例招募
        2.3.2 纳入标准
        2.3.3 排除标准
        2.3.4 脱落及剔除标准
    2.4 样本量的估算
    2.5 随机分组方法
    2.6 盲法实施
    2.7 干预方法
        2.7.1 分组设置
        2.7.2 取穴
        2.7.3 材料
        2.7.4 具体操作
    2.8 疗程与频率
    2.9 结局评价指标
        2.9.1 主要评价指标
        2.9.2 次要评价指标
        2.9.3 诊断筛查指标
    2.10 技术路线图
    2.11 安全性评价
    2.12 统计方法
    2.13 数据与资料管理
    2.14 结果与讨论
        2.14.1 一般资料分析
        2.14.2 结局指标分析
        2.14.2.1 主要评价指标
        2.14.2.2 次要结局指标
        2.14.3 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2.14.4 讨论
        2.14.5 结果分析
        2.14.6 创新点
        2.14.7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附件

四、颈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脏脂肪面积、血清胱抑素C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的关系[J]. 汪琼,金国玺,裴晓艳,于磊,汪丽,胡红艳,吴凤.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08)
  • [2]颈动脉硬化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及临床预测模型的研究[D]. 沙月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3]颈动脉硬化影响因素的决策树模型研究[D]. 魏亚琳. 青岛大学, 2021(02)
  • [4]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与颈动脉硬化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D]. 魏旭慧.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深圳地区健康体检人群饮食生活方式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研究[D]. 卢瑜.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6]冠心病危险指数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风险评估价值研究[D]. 李诗薇.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7]脉搏波分析对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应用价值研究[D]. 蔡传云.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对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预测价值的研究[D]. 陈维娜.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9]幽门螺旋杆菌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探讨[D]. 白小强. 青海大学, 2020(02)
  • [10]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影响的临床研究[D]. 赵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颈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