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人口平均寿命

西宁市人口平均寿命

一、西宁市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论文文献综述)

王燕[1](1993)在《西宁市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文中认为 人口平均期望寿命是研究人口再生产的重要内容。平均期望寿命是指同时出生的一代人,预期可能活到的岁数,它是反映人口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表明一个地区人口的健康水平,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王蕾[2](2019)在《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评价与提升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能源消耗量迅速增加,城市已然成为能源消耗的重要主体。能源消耗量的迅猛增长不仅激化了能源供需矛盾,能源消耗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排放也严重破坏了环境系统,对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福利水平造成了巨大威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各项发展目标已表明,统筹能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已成为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提升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势在必行。因而,科学判定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水平,提出相应的政策与建议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这对于探究城市能源高效转型路径、协调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福利发展意义重大。论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主要回答了“为什么研究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及其提升政策”。通过阐释研究背景,提出了研究目的和意义。其次,主要回答了“什么是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通过对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相关理论、绩效概念、绩效结构模型以及能源绩效概念演化内容的剖析,构建了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的概念结构模型。再次,主要回答了“怎么进行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的评价”。在概念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基于文献分析方法,结合现有研究中的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筛选出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的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并进而构建了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的评价指标与影响因素体系。为了满足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评价的多重需求,构建了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评价模型。出于评价工具使用可视化、便捷性的考虑,设计并开发了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评价系统。第四,主要回答了“中国省会城市的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水平如何”。运用本研究构建的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评价模型和评价系统对省会城市的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进行了测算,从总体概况、时间维度、城市个体维度和绩效差异维度分别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和阐述,揭示了省会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在不同维度上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地,分析了不同影响因素对省会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的作用方向和大小。第五,主要回答了“怎么提升省会城市的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基于对现行政策内容的回顾,结合现行政策的类别及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的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将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提升作为最终目标,确定出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提升的各项子目标及相应的政策情景。基于不同政策情景下各省会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的提升效果确定出各个城市和国家应当选择的主导政策及建议。基于上述研究思路和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总结如下:(1)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的概念和结构层面:基于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的剖析,本研究将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界定为在一定社会规制和因素影响下,城市基于一定能源投入和其他投入经过城市发展活动所能形成的最优产出水平,进而构建了涵盖城市能源经济绩效、城市能源环境绩效和城市能源福利绩效的三维结构模型,拓展了城市能源绩效理论研究的概念框架和视角。(2)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评价指标与影响因素体系层面:基于规范的文献分析过程,最终构建了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的评价指标与影响因素体系。评价指标包括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和能源投入为投入指标,经济产出、污染排放和福利水平为产出指标。影响因素则包括能耗结构、产业结构、能源价格、城市规模、对外开放程度、科技投入、HDD指数、城镇化水平及家庭汽车拥有量。该体系将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纳入同一框架范围内,从内生化和外生化的双重视角揭示了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各自所发挥的作用,反映了城市能源利用的动态过程。(3)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的评价模型层面:为了满足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的多重评价需求,本研究在综合分析随机前沿分析模型、随机射线前沿分析模型以及非期望产出处理方式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评价模型。该评价模型将绩效评价和因素分析纳入同一阶段,有效解决了同一模型中同时处理多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的要求,更加符合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评价的现实情景。(4)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评价系统层面:基于前述的研究基础和系统结构、功能设计,以省会城市为样本,开发了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评价系统。评价系统由数据库服务器、分布式组件服务器和人机交互界面三个部分组成,涵盖登录、添加数据、编辑数据、绩效计算、绩效分析、绩效比较、绩效查询和图表导出等功能。该评价系统以模块化设计为手段,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扩展性和适应性;充分实现了数据管理、业务处理和信息展示,有效降低了设计模式的复杂程度;操作简便、结果直观,有效满足了各类使用者的评价需求;为未来能源绩效评价工具的设计和开发、实现能源绩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提供了重要借鉴。(5)中国省会城市的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水平和因素作用层面:省会城市的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水平提升空间较大,并呈现出一定的两阶段分化现象。省会城市的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可分为三类,每一类别在绩效水平和发展趋势上均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而从每个城市的绩效水平和变化程度来看,各个城市也有所不同。能耗结构、城市规模对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产业结构、能源价格和科学技术投入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和能源价格对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的影响最大,能耗结构和科学技术投入次之,城市规模的影响相对较小。(6)省会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提升政策的选择层面:从各个省会城市的政策选择结果来看,太原市、沈阳市、上海市、杭州市和武汉市应将降低能耗政策作为提升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的主导政策。石家庄市应将减排政策作为主导政策。成都市应重点实施提高经济产出政策。而天津市、呼和浩特市、哈尔滨市、南京市、合肥市、福州市、南昌市、济南市、郑州市、广州市、重庆市、贵阳市、昆明市、西安市、兰州市、西宁市和乌鲁木齐市应将提升福利水平政策作为首要政策选择。长春市应重点关注于优化能耗结构政策。而海口市和银川市则重点依托于调整产业结构政策。提高能效技术水平政策是北京市和南宁市提升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的主导政策。多数城市以提升福利水平政策为绩效提升的最优选择。从国家层面出发,应按照各项政策的效用有主次、有梯度地实施上述政策,统筹、协调和应用不同政策下的具体建议。提升政策选择研究融入了政策分类和政策效果预测的量化研究,提高了提升目标设计和预测结果判定的准确性,为该类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方法。

张文林,白家琪[3](1993)在《西宁地区人口增长的定量分析——西宁市人口SD模型》文中认为 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是本市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长期任务之一。人口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对人口发展进行超前的定量分析和预测,为西宁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我们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了《西宁市人口模型》。并运用这个模型对西宁市1991--2050年人口发展进行了定量分析和预测,给出了研究成果和政策

王圻[4](1981)在《青海高原人口与平均寿命》文中指出 基本情况青海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它以境内青海湖而得名,位于东经103°03’—89°41′,北纬31°43′—39°25′之间。土地面积721,514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三位,居住着汉、藏、土、撒拉、蒙古、哈萨克等二十八个民族,共有人口(1979年)372万余人。

文春生[5](2017)在《甘宁青新藏地区长寿水平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五省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和统计数据,利用描述性统计、空间插值与地图可视化、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从时间变化、空间分异等角度分析了长寿水平的三项基本指标(百岁人口比率、高龄系数和平均预期寿命)和长寿综合水平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分析了三项指标和长寿综合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一)长寿水平的总体概况和时间变化方面①甘宁青新藏地区的长寿类型属于自然型,长寿水平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宁青新藏四省区的百岁人口数量及比率方面,而平均预期寿命较低,处于全国末位。②1953~2010年,研究区百岁人口比率在波动中逐渐走低,至2010年已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新疆一直降低外,其余省区与研究区整体的高龄系数均呈上升趋势;平均预期寿命也呈上升趋势。(二)长寿水平的时空分异方面①1990~2010年,五省区百岁人口比率呈现出高值区和低值区变化不大,南疆的喀什、和田是核心高值区。②1990、2000年南疆为高龄系数高值区,但2010年南疆的喀什、和田地区的优势消失,西藏成为了高值区。③2000、2010年,北疆地区均为平均预期寿命的高值区,西藏中部、青海南部形成了预期寿命低值区。西宁、银川、兰州和乌鲁木齐4个省会的市辖区平均预期寿命居研究区最前列。④南疆、天山北坡,以及西藏东南部、青海东南部、宁夏银川平原为长寿综合水平高值区,西藏中部、青海西部一直到甘肃河西走廊为低值区。(三)长寿综合指标及影响因素方面①海拔对长寿水平存在微弱的影响,百岁人口数量和百岁人口比率随海拔升高大体呈现下减小势,但也存在例外。海拔与平均预期寿命呈明显负相关,而与长寿综合水平的关系不大。②气候指标与长寿水平之间的关系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气压、气温对长寿水平起着正向促进作用,气温日较差、相对湿度和年均风速大体上呈负相关。③社会经济水平与百岁人口比率、高龄系数之间并无显着联系。多项指标与平均预期寿命存在稳定、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人均GDP、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粮食产量五项指标与平均预期寿命之间均接近或达到中等正相关程度。

苟黎娟[6](2016)在《青海省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公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文通过分析2011-2014年青海省的卫生资源配置现状,评价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来了解青海省当前卫生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卫生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提高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并为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提供政策性的参考,更好的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进而促进青海省的卫生事业向着协调、持续的方向发展。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检索、描述性分析、定量研究方法等。青海省的社会经济概况以及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分析,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描述性分析方法;青海省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主要运用了经济学方法,即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泰尔指数;通过定量研究,分析了青海省2011-2014年卫生资源配置的人口分布公平性与地理分布公平性,以及区域间与区域内的差异。结果1.青海省卫生资源配置现状(1)卫生人力资源各指标呈稳步增长状态:2011-2014年青海省的卫生人力资源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卫生人员数从2011年的31036人增长到2014年的38673人,年平均增长率为6.15%,卫生技术人员从2011年的26132增长到2014年的33138人,年平均增长率为6.70%,注册护士从2011年的9368人增长到2014年的12961人,年平均增长率为9.56%,执业(助理)医师数从2011年到2013年逐渐增长,2014年有所下降,由12069人下降到11960人,四年平均增长率为4.82%。(2)卫生物力资源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青海省医疗机构数从2011年的5890个增加到2014年的6241个,增加了351个,其中医院、基层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都有一定数量的增加。医疗机构床位数从2011年的23171张增加到2014年的33107张,增加了近一万张床位。2011-2014年青海省每千人口床位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4.18张增长到5.71张,与全国同期水平相比较均高一些,但是与一些发达城市的每千人口床位数相比,则仍有较大差距。(3)青海省卫生总费用不断增长,但人均费用低于全国水平:青海省卫生总费用从2011年的561573.30万元增长到2014年的952546.50万元,增长了390973.2万元,人均卫生费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11年的人均1007.15元增长到了2014年的人均1641.86元,但与全国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青海省各地区之间卫生机构收入与支出不均衡,存在着很大差距。2.青海省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1)基尼系数分析青海省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青海省卫生资源按照人口分布的公平性相对较好:洛伦兹曲线绘制出的弯曲程度较小,与绝对公平线较近,卫生人力资源的基尼系数小于0.4,说明卫生人力资源按照人口分布处于正常的状态。医疗机构床位数按照人口分布的公平性也相对较好,洛伦兹曲线绘制出的弯曲程度较小,与绝对公平线较近,基尼系数小于0.3,表明处于最佳的平均状态。青海省卫生资源按照地理分布的公平性相对较差:洛伦兹曲线其弯曲程度较大,偏离绝对公平线,卫生资源的基尼系数均处于0.6-0.8之间,说明卫生人力资源按照地理分布处于高危的绝对不公平状态。(2)泰尔指数分析青海省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卫生人力资源的总泰尔指数相对较小,其中注册护士的泰尔指数相对其他指标较高一些。将总泰尔指数分解,区域间贡献率大,区域内贡献率较小,则可以说明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是不均衡的,并且主要原因在于各类地区间存在的差异。医疗机构床位数的总泰尔指数也较小,将总泰尔指数分解后得到区域间贡献率大,区域内贡献率小,说明床位数的配置也是不平衡的,造成不公平的主要原因在于各类地区间存在的差异。结论(1)青海省卫生资源总量基本足够,并呈持续增长状态,但资源分布不均衡。(2)青海省卫生资源配置的人口公平性明显优于地理公平性,各项卫生资源按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处于较好的平均状态,而地理公平性均超过了警戒状态,表现出高度不公平性。(3)青海省卫生资源配置总体上处于比较公平的状态,区域间差异是造成青海省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的主要原因。(4)青海省护理人力资源总量不足,医护比远低于国家1:2的标准。护理人员的长期缺乏是影响青海省医疗保障水平的关键因素。

孔令大[7](2014)在《区域性公立医疗联合体的构建及其法人治理结构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公众对健康的渴望、对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建立并完善与当前国情相合适的医疗卫生体制,改善公众医疗卫生服务条件,逐步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最为相关的就医问题,国务院与相关卫生管理部门在深入调研、汲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展开了全面性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并颁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新一轮医改的内容涉及到医疗卫生领域的各方面,而重点则落在通过医疗卫生资源的重组与医疗机构体制的改革,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之上。公立医疗联合体及法人治理正是基于这一背景,近几年作为解决方案,开始被学术界所提出,并为政府及社会各界接纳。本研究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及学科背景之下,以区域性公立医疗联合体为研究对象,以整合模式、组织结构、互动机制、制度保障为主要研究内容进行研究。本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等性、开放性、竞争性以及法制性前提下,在“自由竞争”和“理性经济人”等市场机制资源配置理论指导下,运用描述性分析、最近邻元素法、聚类分析、动态古诺模型以及博弈模型等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模式;之后运用比较分析法与卫生经济学模型研究不同模式下的管理结构。通过以上研究,本论文论证了中国医疗资源的配置的不合理与管理低效,同时经多种国内外模式比较后,总结并设计最适于当前中国医疗资源配置的区域性医联体模式,并为该模式引入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组织运行管理效率。希望有本文的研究结果引发后来研究者的思考,合理的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也希望为深化医疗机构改革及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米瑞华[8](2015)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境内段)人口空间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战略部署为国家生产力布局适度调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提供了预期。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要素将更加集聚。国内外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交通运输、经济、文化、旅游、地缘、生态、考古等方面,关于丝绸之路人口空间结构的系统研究较少。人是经济建设的主体,同时又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要素布局要以人口空间结构特征为基本依据之一,以使产业布局具有良好的人力资本环境和经济效率,同时权衡使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成果为更多人所享受的社会治理目标。当下,我国人口结构失衡情况日益突出,甚至超越人口数量矛盾成为我国未来人口生态建设的主要问题。而人口空间结构研究使人口结构矛盾和人口一经济压力凸显于地图空间中,为经济、社会治理工具的合理开发提供依据。而该领域研究的缺失必然会对政策制定形成误导,导致地方政府只以局部人口数量和结构的总量和均量值作为政策依据,而难以察觉区域人口构成在整个经济带中的地位、特色及其影射的经济潜力和社会治理重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面临水资源、土壤沙漠化等环境约束,需要吸取古代人类大规模开垦活动的经验和教训,使城镇化、工业化过程能够适应当地的基础生态环境而得以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慎重考察产业布局和人口空间结构的历史、现状及趋势。古丝绸之路人口空间结构变动过程研究中,以文献研究、人口数据空间化、归纳分析等方法,对两汉、隋唐、辽宋、元、明、清代等六个历史时期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模拟,分析了影响古丝绸之路沿线人口分布变动的重要因素,并对每一历史时期的人口空间结构特征进行简单的概况。在此基础上,提炼繁荣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发现古丝绸之路在西北边疆拉锯式收缩扩张的政治周期中,其人口分布几经聚散,人口构成不断更替,生产力和文化在盛唐时期最为发达,丝绸之路沿线商旅延绵,起点城市长安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际化大都市,但随着唐末爆发的连绵战争,以及西域政权割据、气候变化、政治经济中心南移、海运兴起等各种影响因素,长安城迅速衰落,丝路沿线人口生态环境也不断恶化。丝绸之路繁荣昌盛时期往往具有起点城市人口密集、丝路沿线人口空间分布连续、途径地区生产力和文化先进等人口空间结构特点,而丝绸之路萧条时期则正相反。当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正处于国内外政治环境和经济秩序稳定的关键发展期,“以古鉴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应重视西安作为经济增长极的作用、人口适度集聚于适宜发展区、充分向西开放、重视向西道路交通建设,并依靠科技手段保护环境和恢复生态。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现状研究,以人口密度格网化方法和人口构成趋势面分析方法,绘制人口密度格网分布图和人口构成空间分布图,通过地图叠加比较了各省、地区的人口空间分异情况;采用因子分析法约减人口空间结构变量以减少信息冗余和共线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得到研究区域的人口区划,以充分解释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现状的关键特征。研究发现2010年丝绸之路人口密集区集中分布在陕西关中、甘肃陇中、陇东南及河西走廊、青海西宁和海东地区、宁夏银川平原、以及新疆天山南北坡、伊宁平原、塔里木盆地外缘的绿洲地带等。人口格网密度分布反映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各个区域人口承载力的有限性和差异性,且这种差异化格局的存在具有长期性、客观性和稳定性。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自然构成、年龄构成、教育构成、人均收入、产业构成、城镇化水平等26个人口专题地图,反映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人口属性分布各具特征,空间分异较大,各省区、各地区人口发展所处阶段具有差异性,陕甘等地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青、宁、新三省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尚处在人口快速惯性增长阶段,尤其是南疆三地州、青海玉树、果洛等州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受教育年限较低、人均收入较低,是人口压力相对较大的地区;西安、乌鲁木齐等五大省会城市高素质人力资本聚集,外来人口比重大,第三产业人口比重大,是人口城镇化的主要承接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甘青新交界处等矿区人口以第二产业人口为主,人均收入最高,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大,性别比最高,人口迁移流动较大;基于因子分析方法约减变量以消除重复和冗余信息,得到“年龄结构因子”、“家庭规模因子”、“医疗卫生因子”、“民族因子”、“教育因子”、“收入与城市化因子”六个主成分,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将360个区县聚为“人口快速增长的农业贫困区”、“水土流失型农业人口迁出区”、“人口较快增长的农业发展区”、“率先进入老龄化的综合发展区”、“外来人口聚集的高收入资源区”、“人口城镇化的重点承载区”六大人口区划,便于准确直观的把握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的关键特征,并为预测和优化建议等人口规划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动力机制研究方面,主要采用边际理论分析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家庭决策过程,并分析人口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对城乡经济发展的效应,考虑新型城镇化、道路交通建设、互联网贸易和新物流、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相关制度改革、资源环境约束等因素对人口空间结构的影响,并以数学模型表达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经济要素空间格局对人口空间结构的回归系数较为显着。经济规律通过作用于人口的自然变动(出生率、死亡率及二者速度差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机械变动(当前主要是人口城镇化)而对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发挥作用;人口城镇化促使城镇人口增长、就业增加、技术进步及市场扩大,并促使农村地区劳动力减少、人均收入提高及农业技术进步。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要有:新型城镇化和互联网贸易促进人口城镇化的同时,平抑人口密度阶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减小人口空间位移成本,促进人口点、轴状聚集;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将促使人口向西安等区域特大城市加速聚集;制度改革将减轻人口迁移流动的“配重”,促进人口向城镇聚集;资源环境对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形成约束条件;基于以上分析设计一个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简单模型,以简明的表达其变动机制。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预测部分,主要采用人口灰色动态预测方法预测人口,并基于格网化和趋势面方法进行预测值的空间化,基于预测结果给出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分布的经济效率评价和优化建议。研究发现2010~2020年间,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快速增长,增长较快的区域主要为大中型城市、资源工业型经济热点地区、以及新疆、青海的少数民族聚居区;2020-2030年间,陕西、甘肃大部分区县进入人口拐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区县仍处于人口惯性增长阶段;大中城市人口聚集,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城市空间扩展;2030~2040年间,人口迁移的主流仍然是农业地区向城镇聚集,但迁移总量较前一个预测期略低,陕甘地区人口老龄化非常严重,人口规模持续减少,宁青新三省区将成为人口主要迁出区;大城市“郊区化”现象普遍出现;2040~2050年间,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城镇化过程基本实现,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各级城市或城镇中,人口聚集度非常高,农村人口继续向城市转移的规模非常小,城乡二元的界限模糊,由于人口老龄化、人口密度过大、以及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人口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在各大中城市普遍出现。2050年人口格网密度分布图的空间基本形态与2010年相似,但大中城市人口密度有大幅增加,沿丝绸之路经济带形成明显的珠串状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以国际化大都市西安为起点,人口分布沿丝绸之路主干道(主要是陇海—兰新—北疆—南疆铁路)具有明显的点轴状特征,人口增长较快的城市主要有西安、成阳、宝鸡、榆林、延安、兰州、武威、金昌、嘉峪关、张掖、酒泉、西宁、格尔木、银川、吴忠、石嘴山、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石河子、昌吉、奎屯、伊宁、库尔勒、喀什等区域中心城市,茫崖、若羌、哈密等过去人口密度较低的城市由于南疆铁路环线的建成通车而导致人口较快增长,而陕南地区、甘南、陇南、玉树、果洛、西海固、南疆三地州等地区将成为主要的人口迁移疏散区;由于少子化、老龄化及人口城镇化等原因,陕甘宁等地的中小城镇、经济小县人口持续减少,且分布更加聚集,西北广大农村地区人口密度降低。研究认为人口空间结构应当与自然、经济等人口立地条件相适应,当人口空间结构与立地条件不相适应时,应通过生产力布局调整、加大迁移便利性等途径优化人口空间结构,建议以自由贸易区、内陆港等政策倾向为途径,充分培育西安、乌鲁木齐等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增长极,加快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的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优化,重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加速人口快速增长的南疆地区的铁路建设,人口迁移和科学生育并举缓解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结构失衡问题,以利于人口密度和人口构成伴随着生产力布局的变动而匹配优化,依靠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市场规律,以较小的社会成本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效率提高、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人口空间结构优化目标。

于贞杰[9](2007)在《公共卫生体系研究 ——功能、资源投入和交易成本》文中指出公共卫生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保护人群健康,它是健康的防御系统。目前,我国公共卫生正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是针对原有卫生问题的措施,如妇幼保健、计划免疫、食品卫生等,仍然需要加强和完善;另一方面,人们对于新出现卫生问题的关注正在增长,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艾滋病、禽流感等。如何在应对新问题的同时,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的各项功能对公共卫生体系而言是新的挑战。“非典”爆发前,我国一直将卫生改革的焦点集中在医疗体制改革、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等领域,对公共卫生的改革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非典”过后,人们对如何在常态下保持有序管理、出现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从容应对、公共卫生高效地保障人民的健康等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国家对建立与健全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视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研究将对样本地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及运行机制进行分析评价,目的在于发现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提出完善公共卫生应对体系的建议。具体研究目的有:综述和比较国内外公共卫生应对体系的内涵、组织结构、运行机制、法律法规和筹资机制;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不同的运行机制进行描述,总结样本地区公共卫生体系的特点;比较不同制度安排下公共卫生体系的运行效率,总结样本地区公共卫生体系的优缺点;研究公共卫生体系不同机构间的衔接、协调和合作关系。本研究资料来源主要是关键人员访谈、卫生机构问卷调查、卫生机构人员问卷调查和家庭问卷调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公共卫生改革的基本情况,农村研究现场选择了山东省章丘、昌乐和东阿等3个县;城市研究现场选择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和青海省西宁市。调查工具一是关键人员访谈,另一种是问卷调查。关键人员访谈根据访谈对象所在机构及专业的不同设计有相应的访谈提纲,并且在访谈时采用录音笔录音的方式记录访谈资料。调查问卷包括卫生机构调查问卷、卫生人员调查问卷和家庭卫生服务利用和需求调查问卷。依据研究目的,分析过程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现状体系的描述,第二部分是利用交易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公共卫生体系安排的交易费用进行了测算,并对公共卫生体系制度安排的效率进行评价,第三部分分析体系中各机构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并对基层卫生机构的分布及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率进行分析。文献综述显示对于公共卫生及公共卫生体系各国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同样各国对公共卫生功能和服务的界定也不同。在我国,对于公共卫生及公共卫生功能等也没有进行明确界定。样本地区公共卫生体系现状分析表明,财政对公共卫生投入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关系不显着,地区间财政投入差别较大。政府财政投入对疾病防治和妇保机构补助不足;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基层卫生机构投入很少。对各类机构的公共卫生投入资金没有特定的审核机制,缺少投入产出评估。公共卫生人力配置不足,基层人员流动性大、素质较低,存在人员老化现象。公共卫生机构仪器设备投入差别较大。调查结果显示,防疫机构仪器设备,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更新较慢。公共卫生体系产出表明,各类机构产出仍以服务提供为导向,而不是以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为导向,不注重公共卫生功能建设。目前的信息系统的特点是强调信息上报,虽然提高了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共享信息的可能性,却在一定程度上却忽略了地方性信息的利用。公共卫生服务中发生的交易费用分析表明,法律法规等制度投入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机构公共卫生服务供给量;管理方式对公共卫生服务产出和交易费用的影响不同;从公共卫生服务委托方监督技术效果来看,能刺激公共卫生服务量增加,但是访谈结果显示,卫生服务机构更关心的是奖励或补偿的标准及其他显示公平性的待遇,如村卫生室人员反映的养老保险等问题。完善我国公共卫生组织体系的基本出发点是改善公平和提高效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应当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卫生监督和妇幼卫生为重点,包括资金和人力在内的卫生资源应当向这些机构倾斜。我国未来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应当是城乡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即无论农村和城市,构建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的公共卫生组织体系,这也是建立覆盖城乡全民基本卫生服务的基础。公共卫生决策体系的关键是在区域,比如县和市,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决策系统。应以信息流为主线,建立起区域和国家两个层次的决策核心单元。改变目前单向性的信息系统问题,重视地方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的提高,重视利用信息进行决策能力的提高。公共卫生筹资研究的是筹资方式以及资金分配方式,实质上是一个政治决策和制度设计问题。政府承诺是公共卫生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因此应明确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的职责,并以法律形式加以规范,以减少各级政府间的博弈,降低交易费用。此外,对于经济欠发达无力负担公共卫生财政支出的地区,可以采取转移支付方式增加投入,总的原则是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应由中央政府供给;地方性公共物品应按受益范围和财政支出能力的大小,在各级地方政府中加以明确。在公共卫生组织体系中,强调了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要作用,但是,真正建立有效的公共卫生应对体系,至少需要政治、经济和技术等三个层面机制,以协调公共卫生参与的各个方面。降低公共卫生服务中发生的交易费用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管理,建立健全信息网络系统;进行区域卫生规划,合理设置卫生机构;减少委托代理层级,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所有业务指导和监督工作;发展公共卫生法律法规,通过完善的制度措施对服务提供者进行约束,提高人员专业自律性;采取适宜的管理方式;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采用科学的监督技术。对于不同制度安排的交易费用比较,应注意:一项制度安捧不应仅仅因为交易费用高而被舍弃,因为在交易成本和其他成本之间还存在取舍;对制度安排进行比较应该放在现实情境中进行评价,而不是在理想状态下的比较;交易成本在一个项目周期中是变化的,它们会随着时间而下降,比较交易费用时还要分析制度安排所跨越的时间段,注意制度安排的长期性和连续性。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利用交易费用理论和方法对公共卫生服务供给过程中发生的交易费用进行测算,对样本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制度安排效率进行比较。本研究对于交易费用的计算只是一个尝试,对交易费用的界定可能会有所遗漏,所计算的交易费用会不完全。另外,在对交易费用的比较分析中,对交易费用和体系产出的关系没有进行相关性分析,也就是说其因果关系并不是确定的。对于样本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只是进行了描述性分析,没有对体系绩效进行分析,这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袁霞[10](2019)在《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西宁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广受关注,西宁市地处寒冷干燥的青藏高原地区,具有海拔高、辐射大、气压低等独特的气候环境,增高了老年人患老年疾病的几率,因此,解决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成为了如今最大的民生问题。目前,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处于探索阶段,伴随着一系列的发展问题。本研究将西宁市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机构作为研究对象,以积极老龄化理论、福利多元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分析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此进行了实地调研访谈,分析得出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存在如下问题:机构运营成本大,社会力量参与少;机构医养资源紧缺,医疗服务不健全;护理等级评价标准不合理,服务收费较高;医护费用难报销,“医养结合”定位不清;人才结构不合理,护理人员专业程度有待提升,并根据西宁市自身情况分析其原因,具体原因如下: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养老服务成本高,无可复制的成功经验;评估标准不完善,市场利益诱导;政府多头管理,行业建设标准不规范;人们对护理行业的观念,缺乏培养专业护理人员。同时,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和资料查找,以及对比分析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从中整理出可借鉴和汲取的经验,提出了政府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构建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体系;整合各类医护资源,推动养老行业供给侧改革;建立严格的老年人评估机制,树立“医养结合”的理念;完善医养结合医保体系,健全养老行业标准建设;开发医护服务相关人才,健全护工薪酬保障体系等一系列对策建议。以期为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为政府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二、西宁市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宁市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论文提纲范文)

(2)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评价与提升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能源绩效评价
    2.2 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评价
    2.3 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政策
    2.4 研究述评
3 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的概念结构模型
    3.1 概念结构模型的理论基础
    3.2 概念结构与内容
    3.3 本章小结
4 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的评价指标与影响因素体系
    4.1 评价指标与影响因素体系的构建原则
    4.2 评价指标与影响因素的筛选
    4.3 评价指标与影响因素体系的结构与内容
    4.4 评价指标与影响因素的表征变量
    4.5 评价指标与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4.6 本章小结
5 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评价系统
    5.1 评价系统的构建思路
    5.2 评价模型的构建
    5.3 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5.4 本章小结
6 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的实证分析
    6.1 省会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概况
    6.2 不同年份省会城市的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评价结果
    6.3 2005年-2016年不同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的评价结果
    6.4 省会城市的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差异
    6.5 省会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的因素影响
    6.6 本章小结
7 省会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的政策情景模拟
    7.1 中国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政策的发展沿革与特点
    7.2 省会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提升的目标与政策情景设计
    7.3 省会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提升政策的效果预测
    7.4 本章小结
8 省会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的提升政策选择与建议
    8.1 不同省会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的提升政策选择与建议..
    8.2 国家层面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的提升政策选择与建议..
    8.3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甘宁青新藏地区长寿水平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与研究区概况
        1.2.1 基本概念
        1.2.2 研究区概况
    1.3 研究现状与述评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述评
    1.4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2 甘宁青新藏地区百岁人口时空演变
    2.1 省级尺度百岁人口时间变化
        2.1.1 百岁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
        2.1.2 百岁人口比率的时间变化
    2.2 市级尺度百岁人口时空演变
        2.2.1 百岁人口数量时空演变
        2.2.2 百岁人口比率时空演变
    2.3 县级尺度百岁人口时空演变
        2.3.1 百岁人口数量时空演变
        2.3.2 百岁人口比率时空演变
    2.4 本章小结
3 甘宁青新藏地区高龄系数时空演变
    3.1 省级尺度高龄系数时间变化
    3.2 市级尺度高龄系数时空演变
    3.3 县级尺度高龄系数时空演变
        3.3.1 高龄系数空间自相关特征
        3.3.2 高龄系数县域变化
    3.4 本章小结
4 甘宁青新藏地区平均预期寿命时空演变
    4.1 省级尺度平均预期寿命时间变化
    4.2 市级尺度平均预期寿命时空演变
    4.3 县级尺度平均预期寿命时空演变
        4.3.1 平均预期寿命空间自相关特征
        4.3.2 预期寿命县域变化
    4.4 本章小结
5 甘宁青新藏地区长寿综合水平评价及时空演变
    5.1 构建长寿水平综合指标
        5.1.1 已有指标和评价体系
        5.1.2 确定长寿综合水平测度方法
    5.2 省级尺度长寿综合水平时间变化
    5.3 县级尺度长寿水平综合时空演变
        5.3.1 长寿综合水平空间自相关特征
        5.3.2 长寿综合水平县域变化
    5.4 本章小结
6 甘宁青新藏地区长寿水平的影响因素
    6.1 主要影响因素
        6.1.1 自然地理因素
        6.1.2 社会经济因素
    6.2 长寿水平的影响因素
        6.2.1 百岁人口比率
        6.2.2 高龄系数
        6.2.3 平均预期寿命
        6.2.4 长寿综合水平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6)青海省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公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目的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与资料来源
    2.2 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
3 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1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3.2 人群健康水平
4 青海省卫生资源配置情况
    4.1 卫生人力资源配置
    4.2 卫生物力资源配置
    4.3 卫生费用资源配置
5 青海省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分析
    5.1 基于洛仑兹曲线及基尼系数的公平性分析
    5.2 基于泰尔指数的公平性分析
6 讨论
7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区域性公立医疗联合体的构建及其法人治理结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背景
        1.2.1 公立医疗联合体的研究背景
        1.2.2 法人治理结构的研究背景
        1.2.3 法人治理结构在公立医疗联合体中应用的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与目标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4.1 分析合理规划及整合医疗资源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4.2 引入公立医联体概念并讨论其实施可行性
        1.4.3 总结研究国内外医疗联合体形式与实施情况,评价已取得成效与不足
        1.4.4 明确区域性公立医疗联合体的组织结构与运营模式
        1.4.5 提出法人治理概念,分析其在公立医疗联合体体制建立中的必要性
        1.4.6 分析在公立医疗联合体构建中应用法人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与可行性
        1.4.7 总结国内外医疗机构法人治理的改革经验
        1.4.8 实证分析证明法人化治理医疗机构模式的可行性与成效
        1.4.9 提出构建法人化的区域性公立医疗联合体的模式和策略
    1.5 资料来源
        1.5.1 现场调研资料
        1.5.2 统计数据资料
        1.5.3 相关期刊文献及专着
    1.6 技术路线图
    1.7 相关概念及界定
        1.7.1 区域性医疗联合体
        1.7.2 治理与法人治理结构
        1.7.3 不对称信息理论
        1.7.4 激励约束机制
        1.7.5 利益相关理论
        1.7.6 耗散结构
        1.7.7 Cournot博弈模型
        1.7.8 PEST分析
        1.7.9 聚类分析
        1.7.10 五力竞争模型分析法
        1.7.11 科斯定理
        1.7.12 纵向整合理论
        1.7.13 卫生管理学
        1.7.14 计量经济学
        1.7.15 卫生经济学
        1.7.16 政府经济学
第2章 中国及国际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研究
    2.1 医疗卫生资源及资源配置概述
        2.1.1 医疗卫生资源
        2.1.2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2.2 中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研究
        2.2.1 中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制度演变
        2.2.2 中国卫生医疗资源配置情况分析
        2.2.3 结果与讨论
    2.3 国际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研究
        2.3.1 国际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情况
        2.3.2 中国医疗卫生资源与国际比较情况
    2.4 中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对患者就医满意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2.4.1 数据来源
        2.4.2 分析研究方法
        2.4.3 描述性分析结果
        2.4.4 实证回归分析结果
    2.5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3章 区域性公立医疗联合体及其可行性研究
    3.1 区域性公立医疗联合体的概念
        3.1.1 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及医疗集团
        3.1.2 区域性公立医疗联合体的概念
    3.2
        3.2.2 区域性公立医疗联合体的动态古诺模型
    3.3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4章 国内外医疗联合体组建经验与启示
    4.1 国际医疗联合体组建经验
        4.1.1 英国的医联体改革经验
        4.1.2 美国的医联体改革经验
        4.1.3 新加坡的医联体改革经验
        4.1.4 澳大利亚的医联体改革经验
        4.1.5 俄罗斯的医联体改革经验
        4.1.6 中国公立医疗联合体组建经验
        4.1.7 香港的公立医疗联合体改革经验
        4.1.8 上海的公立医疗联合体改革经验
        4.1.9 北京的公立医联体改革模式
        4.1.10 南京的公立医联体改革模式
        4.1.11 其他地区的公立医联体改革模式
    4.2 关于中国公立医联体模式的讨论
    4.3 本章讨论与小结
第5章 中国区域性公立医疗联合体构建模式研究
    5.1 区域性公立医疗联合体规模研究
    5.2 区域性公立医疗联合体组织市场战略研究
    5.3 区域性公立医疗联合体组织结构研究
        5.3.1 区域性公立医疗联合体信息流
        5.3.2 公立医疗联合体人员流
        5.3.3 公立医疗联合体物资流
        5.3.4 公立医疗联合体资金流
    5.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6章 公立医疗联合体法人治理结构及其必要性
    6.1 治理结构与法人治理结构
        6.1.1 治理结构概念及其发展与应用
        6.1.2 法人治理结构及其发展与应用
    6.2 法人治理在医疗机构及公立医疗联合体中的应用
        6.2.1 法人治理结构在医疗机构中的应用
        6.2.2 法人治理结构在公立医疗联合体中的应用及必要性
    6.3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7章 公立医疗联合体中构建法人治理的理论基础与可行性研究
    7.1 公立医联体中应用法人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研究
        7.1.1 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的所有者权益
        7.1.2 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的管理者权益
        7.1.3 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的经营者权益
        7.1.4 公立医联体法人治理的理论基础
    7.2 法人治理机制在公立医联体中应用的可行性
        7.2.1 法人治理机制在公立医联体中应用的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7.2.2 法人治理机制在公立医联体中应用的外部市场环境分析
        7.2.3 公立医联体法人治理的可行性总结研究
    7.3 法人治理机制在区域性医联体中应用的必要性
        7.3.1 耗散结构理论研究及其与医疗卫生服务的联系
        7.3.2 区域性医联体法人治理的耗散结构理论研究
    7.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8章 国内外公立医疗机构法人治理组建经验与启示
    8.1 国际公立医疗机构治理机制改革经验
        8.1.1 私有化管理体制改革
        8.1.2 集团化管理体制改革
        8.1.3 公司化管理体制改革
        8.1.4 自治化管理体制改革
    8.2 中国公立医疗机构治理机制改革经验
        8.2.1 卫生局内医管系统体制改革
        8.2.2 市属医管系统体制改革
        8.2.3 医疗集团系统体制改革
        8.2.4 其他形式体制改革
    8.3 我国公立医院法人治理体制改革思路分析
    8.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9章 构建公立医疗机构法人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
    9.1 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的实证研究样本选择
    9.2 实证研究样本治理改革方法研究
        9.2.1 苏州市“医院管理委员会”模式
        9.2.2 无锡市的“医院管理中心”模式
    9.3 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的经济学分析
        9.3.1 研究数据来源
        9.3.2 经济学模型设计
        9.3.3 研究结果描述性分析
        9.3.4 研究结果回归分析
    9.4 法人治理实证研究结果讨论
    9.5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10章 构建法人治理结构的区域性公立医疗联合体的模式和策略
    10.1 公立医联体资产管理机构的构建模式与策略
    10.2 公立医联体理事会的构建模式与策略
    10.3 公立医联体院长聘任制的构建模式与策略
    10.4 公立医联体监事会的构建模式与策略
    10.5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11章 论文总结
    11.1 论文总结
    11.2 论文创新性
    11.3 论文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章发表情况
论文致谢

(8)丝绸之路经济带(境内段)人口空间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概念界定
        1.2.1 人口空间结构定义
        1.2.2 研究时空范围界定
        1.2.3 研究区域概况
    1.3 研究工具、方法和数据来源
        1.3.1 研究工具和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人口空间结构形成及变动机制研究的相关理论
        2.1.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2.2 研究综述
        2.2.1 丝绸之路人口研究综述
        2.2.2 人口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2.3 成果述评
第3章 古丝绸之路人口空间结构演变
    3.1 古丝绸之路人口概况
    3.2 历史时期西北丝绸之路人口空间分布演变过程
        3.2.1 两汉时期——丝路开辟期的人口空间结构特征
        3.2.2 隋唐时期——丝路兴盛期的人口空间结构特征
        3.2.3 辽宋时期——丝路衰退期的人口空间结构特征
        3.2.4 元时期——丝路复兴期的人口空间结构特征
        3.2.5 明时期——丝路衰退Ⅱ期的人口空间结构特征
        3.2.6 清时期——丝路萧条期的人口空间结构特征
    3.3 古丝绸之路人口分布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启示
        3.3.1 古丝绸之路人口分布演变的影响因素
        3.3.2 古丝绸之路人口分布演变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现状研究
    4.1 基于土地利用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密度格网分布
        4.1.1 格网化方法
        4.1.2 丝绸之路经济带2010年人口密度格网分布图
    4.2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指标空间分布特征
        4.2.1 趋势面分析方法
        4.2.2 人口指标空间分布特征
    4.3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的省际、区际分异
        4.3.1 陕西省人口空间分异
        4.3.2 甘肃省人口空间分异
        4.3.3 青海省人口空间分异
        4.3.4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空间分异
        4.3.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空间分异
    4.4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分异指标分析
        4.4.1 指标分析方法
        4.4.2 变量选取
        4.4.3 结果分析
    4.5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4.5.1 因子分析方法
        4.5.2 变量选取与试验过程
        4.5.3 因子解释
        4.5.4 聚类分析方法
        4.5.5 基于聚类结果的人口区划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动力机制
    5.1 人口空间结构与经济要素布局的空间相关性
        5.1.1 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经济要素布局现状
        5.1.2 人口空间结构与经济要素布局的相关关系
    5.2 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经济学原理
        5.2.1 人口自然变动的区际差异及其经济学原理
        5.2.2 人口城镇化的家庭决策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5.3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5.4 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动力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预测
    6.1 基于GM(1,1)修正系数模型的人口分布预测
        6.1.1 灰色理论建模原理及过程
        6.1.2 系数设定方法
    6.2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预测结果
        6.2.1 丝绸之路经济带2010至2050年人口规模变动趋势面
        6.2.2 丝绸之路经济带2050年人口密度格网分布图
        6.2.3 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群人口密度变动情况
    6.4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未来趋势的经济效率评价
    6.5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优化建议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局限性和改进方法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公共卫生体系研究 ——功能、资源投入和交易成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目的
第二章 公共卫生体系和交易成本文献综述
    1、公共卫生和政府职责
    2、公共卫生体系
    3、公共卫生功能和服务
    4、公共卫生筹资
    5、我国的公共卫生法律法规
    6、公共卫生体系绩效评价
    7、公共卫生与交易成本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资料来源和研究现场
    2、调查方法
    3、分析方法
    4、资料录入和分析工具
第四章 公共卫生体系的功能、资源投入和产出
    1、地区基本情况及公共卫生体系机构设置和功能
    2、公共卫生筹资
    3、公共卫生人力
    4、公共卫生机构仪器设备投入
    5、公共卫生服务提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共卫生体系交易费用分析
    1、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交易对象和委托—代理关系
    2、公共卫生服务中交易费用的确定
    3、公共卫生服务中交易费用的测算
    4、样本地区公共卫生交易费用分析比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层卫生机构可及性和服务提供的纵向衔接
    1、基层卫生机构可及性及居民卫生服务利用
    2、卫生机构间的沟通协调分析
    3、卫生机构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讨论和政策建议
    讨论
    建议
研究创新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阐释
第3章 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现状调查
    3.1 西宁市老龄化现状及“医养结合”相关政策
    3.2 西宁市养老机构现状
    3.3 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概况
    3.4 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典型案例
第4章 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2 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5章 国内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经验及启示
    5.1 国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施经验
    5.2 国内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施经验
    5.3 国内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第6章 促进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构建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体系
    6.2 整合各类医护资源,推动养老行业供给侧改革
    6.3 建立严格评估机制,树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理念
    6.4 完善医养结合医疗保险体系,健全养老行业标准建设
    6.5 培养医护服务专业人才,完善护工薪酬保障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青海民族大学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申报表

四、西宁市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宁市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A]. 王燕. 西宁市人口问题研究论文集, 1993
  • [2]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评价与提升政策研究[D]. 王蕾.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3]西宁地区人口增长的定量分析——西宁市人口SD模型[A]. 张文林,白家琪. 西宁市人口问题研究论文集, 1993
  • [4]青海高原人口与平均寿命[J]. 王圻. 青海医药, 1981(02)
  • [5]甘宁青新藏地区长寿水平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D]. 文春生.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1)
  • [6]青海省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公平性分析[D]. 苟黎娟. 兰州大学, 2016(11)
  • [7]区域性公立医疗联合体的构建及其法人治理结构模式研究[D]. 孔令大. 沈阳药科大学, 2014(09)
  • [8]丝绸之路经济带(境内段)人口空间结构研究[D]. 米瑞华.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3)
  • [9]公共卫生体系研究 ——功能、资源投入和交易成本[D]. 于贞杰. 山东大学, 2007(03)
  • [10]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研究[D]. 袁霞. 青海民族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西宁市人口平均寿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