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山果园——河南省灵宝市东村乡(园艺场)(论文文献综述)
吕海霞,贾晓辉,高艳华[1](2020)在《河南灵宝苹果产贮销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对河南省灵宝市苹果产贮销现状进行了调查,分别就灵宝苹果发展优势,生产、贮藏加工及销售现状等进行了分析,总结概括了灵宝苹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为灵宝苹果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
王云飞[2](2018)在《基于农户需求的灵宝市苹果产业社会化服务研究》文中认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生产具有全方位的影响,涉及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所有环节,齐全、高效、到位的社会化服务会对农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苹果产业历来在灵宝市产业体系中占重要地位,目前更是已经成为灵宝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近年来灵宝市苹果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果农收入也有较大涨幅,但与此同时,与苹果产业关系紧密的社会化服务也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如社会化服务内容单一、农业服务地区供给不均衡、服务效率低下等,这些都极大阻碍着灵宝市苹果产业的现代化步伐。本文基于农户视角来研究灵宝市果农的社会化服务需求。首先,在文献阅读基础上,对灵宝市五个苹果种植重点乡镇的252户果农家庭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访问;其次,统计分析了果农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认知情况、果农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状况、果农对已供给服务的满意度情况以及果农获得农业服务的渠道,再次,运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对果农社会化服务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对应的解决办法和建议。研究得出,农户对社会化服务的认知整体比较片面;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服务、农信社等金融单位的服务、法律方面的服务、农业保险的服务以及来自苹果企业的服务供给相对都比较欠缺,主要的服务供给单位集中在政府部门、苹果合作社村委会、气象部门等;果农获得社会化服务的渠道主要是政府部门、专业合作社、亲朋好友及同村苹果种植能手。影响果农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因素有受教育程度、是否担任村干部、是否参加过技术培训、果农家庭劳动力数量、种植规模以及是否参加合作社。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加强苹果产业社会化服务宣传力度,提高果农对农业服务的认知度、培植壮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拓展农业服务的供给渠道、探索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引导和推动科技服务进村入户等改善意见,希望为健全灵宝市苹果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有益参考。
汪景彦[3](2021)在《大抓果树示范 带动大面积生产》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早已是世界果树生产、消费、出口大国,有10余种果树原产于我国,目前产量居世界首位的有苹果、梨、柑橘、桃、柿、李、枣、猕猴桃等10余种。但不是果业强国,栽培技术和果品质量与国外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要赶超先进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事要做,其中,精心培育、建成示范园,带动大面积生产,尤为重要。笔者在近半个世纪中,通过蹲点、搞试验基地、生产示范等方式,协助各地建成数十个苹果、桃精品示范园,有力地推动了技术等普及推广,
邓纯纯[4](2019)在《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方法研究 ——以八个典型城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旅游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出游需求日益旺盛,那么,在旅游供给上是否也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A级景区是我国旅游业最核心的旅游资源,厘清客源地不同出游距离范围内的A级景区供给情况,不仅能为客源地居民选择目的地景区提供参考,而且对于目的地判别自身是否占据市场竞争优势,从旅游景区供给方面进行旅游业布局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本研究借用经济学中的“可获得性”概念提出“旅游景区可获得性”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定义,同时构建了客源地旅游景区可获得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在采用基尼系数、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结合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我国A级景区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长春、昆明、成都八个城市为案例地,对不同案例城市不同出游空间中的A级景区数量可获得性、等级可获得性、成本可获得性、空间可获得性和整体可获得性进行了测算和对比。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A级景区建设已经从数量扩张阶段进入质量提升阶段,其等级结构和空间分布不均衡。①我国A级景区数量以2~4A景区为主体部分,5A和1A级景区数量较少,且A级景区等级结构呈现出东部地区省份普遍优于西部地区省份的特征。②我国A级景区空间分布与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呈现一致性,87%的A级景区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且在长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地区形成三大核心密集分布区。(2)将旅游景区可获得性定义为客源地居民在一定出游距离范围内可以游览体验的旅游景区的数量、等级结构、与客源地的距离和空间集聚情况。同时提出从旅游景区数量、旅游景区等级结构水平、旅游景区距离成本、旅游景区空间集聚水平四个维度进行旅游景区可获得性定量评价的方法。(3)不同客源地旅游景区可获得性不同。八个案例城市在近程出游空间中,A级景区可获得性从好到差依次为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成都、武汉、长春和昆明;在中程出游空间中,A级景区可获得性从好到差依次为武汉、北京、上海、长春、成都、西安、昆明,广州;在中远程出游空间中,A级景区可获得性从好到差依次为武汉、西安、北京、上海、成都、昆明、长春和广州;在远程出游空间中,A级景区可获得性从好到差依次为成都、广州、昆明、西安、长春、武汉、北京和上海。整体来看,八个案例城市中北京、武汉、上海和西安A级景区可获得性较好,长春、成都次之,昆明和广州的A级景区可获得性欠佳。(4)客源城市的区位和我国A级景区空间分布不均衡是影响中国不同客源城市A级景区可获得性大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提出旅游景区可获得性概念,并对其进行定义。(2)提出了客源地旅游景区可获得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杨海蛟[5](2007)在《明清时期河南林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生存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森林与人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森林对净化人类生存空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植树造林,再造秀美山川,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人口大省、资源大省、旅游大省,更是农业、林业大省,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改善人类生态环境,促进生活健康发展,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十分重要。然而,对河南林业历史,尤其是对明清时期河南林业历史的研究,目前尚属“空白”。研究明清时期河南林业史,探究中原大地森林消长的原因,总结河南明清林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不仅对河南新时期林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我国21世纪林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从而发挥河南在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取得河南林业现状第一手资料,并大量搜集有关明清时期河南林业的着作和地方志书,从而取得有价值的明清河南林业史料。对收集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析研究,探讨河南林业生态环境的变迁(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利资源、森林植被、鱼鸟禽兽等)。根据河南生态林业生产自然区划,即:豫北太行山防护经济林区、豫西黄土丘陵防护林区、豫东黄淮海平原防护林区、豫西伏牛山北坡与南坡防护用材林区、南阳盆地农田防护薪炭林区、豫南大别一桐柏山用材经济林区等,论述明清时期河南的基本概貌、森林消长、林政历史、林业职官、林业法规、林业科技(育苗、造林、防虫、护林)、林业文化(盆景艺术、民俗传统文化、林业相关诗文)、造林名人和古树名木等,从而总结出河南明清林业的经验和教训。本文概括了明清时期河南林业几大区域的情形:人口增加,垦林事农,“薪材不易”的豫北太行山林区;豫西黄土丘陵林区多数林木消失,只有深山尚有老林;黄淮常年决溢,灾难深重、缺木乏林的豫东平原“黄泛区”;保存了修竹、桑柞的豫西伏牛山林区;老林不多、但种桑植柞的南阳盆地林区;列为“禁山”、林涛依旧的豫南大别山、桐柏山林区。指出其不断衰减的原因:一是人口增多,开垦山林,扩种农田,颐养生民;二是官府建筑,采伐林木,毁坏森林;三是战争频仍,消毁林木;四是缺乏林业管理机构,无人监管林业事宜;五是自然灾害(旱灾、涝灾、蝗灾、风灾、地震等),森林遭灾;六是气候变迁,原始森林逐渐消退。文章论述了明清河南林政历史,分析了当时林业部门的林业职官及管理方式(中央和地方);论述了明代和清代的林业法制(林木培育、森林保护、木政、抽分、林业部门法规等)。论述了明清河南的林业科技事业包括苗木培育、植树育林、造林技术、封山护林、防风固沙、农林间作、病虫害防治、开展林业文化教育及林业文学创作、“森林文化观”等。并对林业名人、古木进行了统计、整理。本文对明清时期的河南林业进行了认真思考,分析总结了明清时期林业重要思想:林业尤其是桑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林业具有良好的生态动能;人类要保护生态环境,并与其互相协调。明清的林业经济思想:林业是商品交换的物质基础;主张因地制宜开发山泽之利是致富之策;认为从事林业与其它种植业相比是省力而利润丰厚的生产部门;农林综合经营的思想;垦荒植林并缓交赋税的思想;森林有益于风水的思想等。还论述了几个重要人物的林业思想:俞森的“森林多效益思想”、魏源的“师夷长技”思想、张之洞的“劝学导政”思想、康有为的“公有统筹”思想等。并据此总结出明清林业生产的基本经验:明清时期对森林保持水土的作用普遍有了明确的认识;人们普遍认识到毁林与江河淤塞的关系;人们对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也有了较详尽、深刻的论述;对森林与水旱之灾的关系,普遍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人们还认识到种树可以调节气候、改良环境、有益身心;人们对种树防风御寒的作用有了新认识。本文在对明清时期河南林业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现今河南林业生态环境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十一五”期间河南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方向:1、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生产林区;2、加快建章立制,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3、强化自主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4、拓宽筹资渠道,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5、确立林业和谐发展的“经营伦理观”。对各个自然林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豫北太行山防护、经济林区——以林为主、退耕还林;豫西黄土丘陵防护林区——保持水土,因地制宜;豫东黄、淮、海平原防护林区——完善网络,林农间作;豫西伏牛山北坡与南坡防护、用材林区;南阳盆地农田防护、薪炭林区——以林保农,以林促农;豫南大别山-桐柏山用材、经济林区——营造巩固,注重效益。
郜国玉[6](2010)在《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文中提出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范围和强度正在不断加大,人类福利和经济发展受到的冲击正日益加剧,其实质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了损害与削弱[45]。如何有针对性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对生态系统实施科学管理,遏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退化趋势,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人类福利不受影响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的制定立足于河南省生态环境现状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其最终目的是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规划以及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指南,使全省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更加深刻地认识环境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牢固树立起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在推进中原崛起、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事业中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科学决策,努力保护和建设好中原大地的生态环境。本研究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的《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为指导,在全省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评价因子进行赋值,运用加权指数法、等权指标体系等进行分级和分区,对全省的土壤侵蚀、酸雨、水环境污染、地质灾害、水资源胁迫、土壤沙化和土地承载力等七项指标的敏感性由低到高分为一般地区、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和极度敏感五个级别;并按照其重要性高低对生物多样性、水资源保护、洪水调蓄等提供等分为极重要、中等重要、比较重要和一般地区四个级别。依据综合敏感性和重要性评价结果,在全省范围内按照其地理位置和生态特征分为5个一级生态区、18个二级生态亚区和51个三级生态功能区。5个一级生态区分别为Ⅰ太行山山地生态区;Ⅱ豫西山地丘陵生态区;Ⅲ南阳盆地农业生态区;Ⅳ桐柏山大别山山地丘陵生态区;V黄淮海平原农业生态区。太行山山地生态区的主要的服务功能是生物多样性,矿产资源提供,水源涵养,农林畜国产品提供。豫西山地丘陵生态区的主要的服务功能跟太行山山地生态区相同。南阳盆地农业生态区的主要的服务功能是农林畜国产品提供。桐柏山大别山山地丘陵生态区的主要的服务功能是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和农林畜国产品提供。黄淮海平原农业生态区的主要的服务功能是生物多样性,矿产资源提供,农林畜国产品提供,水源涵养和洪水调蓄。针对各生态功能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区划”同时对其应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和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了原则性建议。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生态保护措施及目标是严格按照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规定,依法禁止捕杀、采集濒危野生动植物;禁止新建破坏、污染环境的项目;保护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限制旅游业开发,杜绝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积极开展矿区恢复。矿产资源提供的主要生态保护措施及目标是依法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强制实行矿区土地复垦、植被恢复工作;鼓励植树造林,控制水土流失。水源涵养主要生态保护措施及目标是封育天然植被、退耕还林、提高林木覆盖率;禁止新建污染环境项目,控制水土流失。农林畜果产品提供主要生态保护措施及目标是控制面源污染,发展生态型农业;鼓励施用农家肥、有机肥,保护土地资源,限制占用耕地的建设开发活动。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生态保护措施及目标是建立黄河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保护两岸植被,防治水土流失,控制旅游开发活动;严格控制滩区农业开发及牧业养殖,有计划做好生态移民,降低低洼地区生态压力,建设项目依法做好规划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洪水调蓄主要生态保护措施及目标是行蓄洪区建设、控制建设开发活动对行蓄洪的影响,控制区域人口发展规模;依法控制影响行洪泻洪的开发建设活动。
汪景彦[7](2019)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半世纪科技扶贫优果致富的心得与体会》文中研究表明从1965年至今,常年深入果区,结合生产搞科研,帮助果农脱贫致富,共总结了12条从事科研、服务生产,科技扶贫、优果致富的宝贵经验及心得体会,以飨读者。
张邓灵[8](2012)在《苹果雹灾后如何管理——兼答河北读者唐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1年7月17日下午2时左右,河南省灵宝市遭受了50年不遇的特大冰雹灾害,持续时间长达25min,波及到寺河乡、苏村乡、五亩乡、朱阳镇和东村园艺场部分果园,其中寺河乡闫村、沟南村和磨湾村最为严重。冰雹平均直径3~5cm,大的达8~10cm,严重的地方地面积雹厚度达20cm以上。据有关部门统计,这次受灾面积1480hm2,其中重灾面积400hm2,表现为全树60%以上叶片被打落,果树本身受到严重的伤害,对今
李贵[9](2017)在《河南省开封专区农村整风整社运动研究(1958-1962)》文中提出新中国建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共乡村治理的基本线索可以说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这条线索的起点自然是土地改革运动,通过土改中的阶级斗争实践,农村社会不仅实现了土地、财富的再分配,而且每个人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都与阶级斗争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继土改之后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缺少经验,产生了许多问题。为此,在中共中央的要求下,各地结合着整党整风,对合作社、人民公社进行了长期的、时断时续的整顿。在整风整社的过程中,有两种思路一直在起着作用,一是阶级斗争,二是技术式整顿,在不同的阶段,两者往往交替居于主导地位。1962年,随着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公社体制的确立,及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阶级斗争的重提,农村整风整社融入到了新的"四清"运动中,中共乡村治理的模式几乎完全为阶级斗争所取代。因此,可以说,农村整风整社运动是改革开放前中共"以阶级斗争为纲"乡村治理链条上的重要环节。相对于土改、"四清"的研究而言,学界对农村整风整社的关注度不高,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这一运动的影响不及土改、"四清";二是整风整社持续时间长、时断时续,中央文件对此记载不甚清晰,做全国层面的系统梳理有一定难度。为此,本文以河南省开封专区为中心,利用当地丰富的档案资料,考察了 1958一1962年人民公社时期整风整社运动在专区范围内的开展过程。研究的需要,文章对开封专区合作化时期的整风整社也做了论述。合作化时期开封专区对初级农业社的整顿有1955年春、1956年春两次,对高级农业社的整顿有4次,分别在1956年春、1956年秋、1956年底至1957年初、1957年冬至1958年春。其主要特点是:运动主要由基层党委领导,工作队起辅助作用;强调整党、整团、整社的一致性;重视对三类社的改造。1958—1962年人民公社时期开封专区农村整风整社运动大致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年8月到10月,整风整社主要是通过大鸣、大放、大辩论的方法,批判"右倾"保守思想,为贯彻"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左"倾方针服务,同时对人民公社的所有制、经营管理、公共食堂等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和试验。第二阶段1958年11月至1959年7月,即第一次郑州会议到庐山会议前,整风整社主要是贯彻纠"左"政策,开展针对"共产风"的清算旧账工作。第三阶段1959年11月至1960年3月,即庐山会议后的近半年时间里,整风整社以贯彻"反右倾"为中心,先从农村党员干部整风开始,接着以社会主义教育的形式扩展到了全体农村人口中。第四阶段1960年4月至1961年3月,整风整社主要是整肃农村干部,大致以1960年11月"十二条"的下发为界,前段以改造"三类队"和开展"三反"为主要内容,后段以开展"民主革命补课"和反"五风"为主要内容。第五阶段1961年4月至1962年10月,整风整社以贯彻《农业60条》为主,内容上包括调整社队规模、民主办社、小队核算、甄别平反等。通过对人民公社时期开封专区农村整风整社运动的考察,本文认为:首先,开封地委对不同阶段整风整社运动的部署,基本遵循中共中央的思路,阶级斗争与技术式整顿交替居于主导地位。在以阶级斗争为主的时段,专区内下级机关往往会迎合上级,制造一些阶级斗争形势紧张的虚假材料,从而使运动有种错误放大化的效应。其次,开封专区1960年4月至1961年3月的整风整社是按照毛泽东"两类矛盾"理论进行的。在运动开始前,先划清"敌我",在社队中按问题的严重程度分出一、二、三类,然后在所谓"敌人掌权"的三类社队重划阶级成分、成立贫下中农阶级组织,开展夺权斗争,对疑似有问题的干部采取集特训的方式处理。这些做法都延续到了"四清"运动时期。另外,"四清"运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其提法的雏形就是在此阶段整风整社中孕育的。因此,可以说此阶段的整风整社就是"四清"运动的前奏。最后,受"大跃进"中开封、商丘两专区合并的影响,两地干部存在竞争性的派系结构,从而使整风整社运动在开封专区的"地方化"转换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王廷正,张越[10](1995)在《棕色田鼠种群年龄的研究》文中指出1991年2月至1992年4月,在河南省灵宝市、卢氏县捕获棕色田鼠1116只(雄515.雌601),应用洞体重作指标,参考繁殖状况及毛色,将种群划分为5个年龄组:Ⅰ.幼体组,≤11.5g;Ⅱ.亚成体组,11.6一20.5g;Ⅲ;成体Ⅰ组,20.6一26.0g;Ⅳ。成体Ⅱ组,26.1一30.5g;Ⅴ老体组,>30.6g。对比体重、体长及头骨量度,胴体重法较能客观反映年龄状况。随季节变化,春季Ⅰ、Ⅱ组占优势,夏季Ⅱ、Ⅲ组占优势,秋季、冬季Ⅴ组数量增加,而其它各组的数量比较均匀。
二、高山果园——河南省灵宝市东村乡(园艺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山果园——河南省灵宝市东村乡(园艺场)(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灵宝苹果产贮销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灵宝苹果发展优势 |
1.1 自然条件优势 |
1.2 地理地貌优势 |
1.3 生态环境优势 |
2 灵宝苹果生产、贮藏及加工现状 |
2.1 灵宝苹果生产现状 |
2.2 灵宝苹果贮藏、加工现状 |
3 灵宝苹果销售现状 |
3.1 销售区域 |
3.2 销售高峰期 |
3.3 销量分布 |
3.4 销售价格 |
4 存在的问题 |
4.1 区域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 |
4.2 品种结构不合理 |
4.3 缺乏产业化经营和品牌宣传 |
4.4 采后处理技术水平落后 |
5 发展对策 |
5.1 调优区域布局,建设三大苹果产业带 |
5.2 调整品种结构,实现不同熟期苹果协调发展 |
5.3 强化产业化经营模式,提升品牌宣传力度 |
5.4 加强贮藏加工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采后处理技术水平 |
(2)基于农户需求的灵宝市苹果产业社会化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2.1.2 苹果产业社会化服务的供给主体 |
2.2 理论依据 |
2.2.1 社会分工理论 |
2.2.2 运行机理 |
3.灵宝市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灵宝市苹果种植现状 |
3.1.1 栽培历史悠久,品种优良 |
3.1.2 生产管理科学,技术先进 |
3.1.3 产销体系良好,交通便利 |
3.1.4 “灵宝苹果”品牌响亮,文化厚重 |
3.2 灵宝市苹果产业发展特征 |
3.2.1 苹果生产绿色化 |
3.2.2 果树种植科学化 |
3.2.3 产业布局集群化 |
3.3 苹果产业社会化服务的成效 |
3.3.1 积极推进科技体系建设 |
3.3.2 促进产后环节,实现产销对接 |
3.3.3 推动苹果多元化产业链的完善 |
4.果农对苹果产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分析 |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
4.1.1 数据来源 |
4.1.2 样本特征 |
4.2 统计分析 |
4.2.1 果农对社会化服务的认知程度 |
4.2.2 果农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状况 |
4.2.3 果农对已供给服务的满意度情况 |
4.2.4 果农获取社会化服务的渠道 |
4.3 本章小结 |
5.果农采取社会化服务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变量选取和假设 |
5.2 变量赋值及定义 |
5.3 模型构建与估计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5.5 研究结论 |
6.政策建议 |
6.1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果农的认知度 |
6.2 壮大新型生产服务主体,拓展供给渠道 |
6.3 探索新型服务方式,引导和推动科技进村入户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3)大抓果树示范 带动大面积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1 示范园的选定 |
1.1 政府选定 |
1.2 企业确定 |
1.3 乡镇邀请,建科研基地 |
1.4 受村之邀,为全国红富士第一村搞示范园 |
1.5 为相信我们技术的搞示范 |
1.6 协助天水果友协会搞示范 |
1.7 单项技术示范 |
(1)螨死净。 |
(2)PBO果树叶面肥。 |
(3)苹果树傻瓜修剪法的示范推广。 |
(4)疏花示范。 |
(5)推广SOD酶,让果农当年富起来。 |
2 扩大示范作用,推动生产发展 |
3 建好示范园的关键因素 |
(1)领导重视,政策倾斜。 |
(2)有一支稳定的技术队伍。 |
(3)园主听话,认真落实各项技术措施。 |
(4)果园设计要科学合理。 |
(4)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方法研究 ——以八个典型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景区研究进展 |
1.2.2 可获得性研究进展 |
1.3 研究设计 |
1.3.1 案例城市 |
1.3.2 数据来源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第2章 中国A级景区建设现状 |
2.1 中国A级景区数量特征 |
2.2 中国A级景区等级结构水平 |
2.2.1 中国A级景区等级结构类型 |
2.2.2 中国A级景区等级结构水平 |
2.3 中国A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 |
2.3.1 A级景区整体分布特征 |
2.3.2 A级景区空间分布类型 |
第3章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概念界定 |
3.1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定义 |
3.2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指标 |
3.2.1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影响因素分析 |
3.2.2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方法 |
3.3.1 旅游景区数量评价方法 |
3.3.2 旅游景区等级结构水平评价方法 |
3.3.3 旅游景区距离成本评价方法 |
3.3.4 旅游景区空间集聚水平评价方法 |
3.3.5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综合评价方法 |
第4章 案例城市A级景区可获得性测算及对比 |
4.1 A级景区数量可获得性测算 |
4.2 A级景区等级可获得性测算 |
4.3 A级景区成本可获得性测算 |
4.4 A级景区空间可获得性测算 |
4.5 A级景区可获得性综合对比 |
4.5.1 近程出游空间可获得性对比 |
4.5.2 中程出游空间可获得性对比 |
4.5.3 中远程出游空间可获得性对比 |
4.5.4 远程出游空间可获得性对比 |
4.5.5 A级景区可获得性综合对比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与创新之处 |
5.1.1 研究结论 |
5.1.2 创新之处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5.2.1 研究不足 |
5.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5)明清时期河南林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论题的提出 |
二、前人研究概况 |
三、本论题研究概述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步骤及技术路线 |
(三) 调研涉及地域及部分明清河南县志 |
四、河南省情概述 |
第一章 河南现代林业概况 |
第一节 河南林业生态环境因素概况 |
一、地形与地貌 |
(一) 地形概况 |
(二) 地貌基本轮廓 |
(三) 地貌分区 |
二、气候条件 |
(一) 气温 |
(二) 霜期 |
(三) 降水 |
(四) 湿度 |
(五) 蒸发量 |
(六) 日照条件 |
(七) 不利气候条件 |
三、地表水和地下水 |
(一) 地表水 |
(二) 地下水 |
四、森林植被及林副产品资源 |
(一) 森林植被 |
(二) 林副产品资源 |
第二节 河南林业生产自然区划 |
一、林业区划 |
(一) 区划的原则依据 |
二、林业分区情况 |
(一) 豫北太行山防护、经济林区 |
(二) 豫西黄土丘陵防护林区 |
(三) 豫东黄、淮、海平原防护林区 |
(四) 豫西伏牛山北坡与南坡防护、用材林区 |
(五) 南阳盆地农田防护、薪炭林区 |
(六) 豫南大别山、桐柏山用材、经济林区 |
第三节 建国以来河南林业发展概论 |
一、恢复期(1949~1957年) |
二、起步期(1958~1965年) |
(一) “大跃进”和“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森林资源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 |
(二) 调整林业政策,林业发展开始起步 |
三、挫折期(1966~1976年) |
四、振兴期(1978~1993年) |
五、发展期(1994~2006年) |
第二章 明清时期河南林业历史综述 |
第一节 明清时期河南概貌 |
一、明清河南行政设置(《河南通鉴》,2001) |
(一) 明朝河南行政设置 |
(二) 清朝河南行政设置 |
二、明清时期河南的人口与耕地 |
三、生态环境演变 |
(一) 气候变化 |
(二) 自然灾害 |
第二节 明清时期森林概况 |
一、人口增加,垦林事农,“薪材不易”的豫北太行山林区 |
二、多数林木消失,只有深山尚有老林的豫西黄土丘陵林区 |
三、黄淮常年决溢,灾难深重、缺木乏林的豫东平原“黄泛区” |
四、保存了修竹、桑柞的豫西伏牛山林区 |
五、老林不多、但种桑植柞的南阳盆地林区 |
六、列为“禁山”、林涛依旧的豫南大别山、桐柏山林区 |
第三章 明清河南森林资源消长探究 |
第一节 明清河南森林衰减情形 |
一、濯濯童山的豫北太行山林区 |
二、洛河变浑的豫西黄土丘陵林区 |
三、缺木乏林的豫东平原“黄泛区” |
(一) 特大水灾 |
(二) 特大旱灾、蝗灾、地震、饥馑等 |
四、林木渐缺的豫西伏牛山林区 |
五、凸显荒岭的南阳盆地林区 |
六、因“禁山”而存林的豫南大别山、桐柏山林区 |
第二节 森林资源消长的原因 |
一、人口增多,开垦山林,扩种农田,颐养生民 |
二、官府建筑,采伐林木,毁坏森林 |
三、战争频仍,消毁林木 |
四、缺乏林业管理机构,无人监管林业事宜 |
五、自然灾害,森林遭灾 |
六、气候变迁,原始森林逐渐消退 |
第四章 明清河南林政史概说 |
第一节 明清河南林业职官及管理方式 |
一、明代林业职官及管理方式 |
二、清代林业职官及管理方式 |
(一) 与林业有关的中央机构 |
(二) 地方林业官制 |
第二节 明清河南的林业法制 |
一、明朝时期河南的林业法制 |
(一) 林木培育 |
(二) 森林保护 |
(三) 木政 |
(四) 抽分 |
二、清朝时期河南的林业法制 |
(一) 成文法 |
(二) 不成文法 |
第五章 明清河南的林业科技与文化 |
第一节 明清河南林业科学技术 |
一、苗木培育 |
二、植树育林 |
三、造林技术 |
四、封山护林 |
五、防风固沙 |
六、农林间作 |
七、病虫害防治 |
第二节 明清河南林业文化 |
一、写木绘木,繁荣林业文化 |
二、以木寄情,创制名篇佳作 |
第六章 明清河南林业名人、古树名木 |
第一节 明清河南的林业名人 |
一、明代河南林业名人拾遗 |
二、清代河南林业名人掠影 |
第二节 明清河南的古树名木 |
一、明清时业已存在于太行山的古树名木 |
二、明清时业已存在于豫西丘陵的古树名木 |
(一) 柏树 |
(二) 槐树 |
(三) 杨树 |
(四) 其它树 |
三、明清时业己存在于黄淮海平原的古树名木 |
(一) 银杏 |
(二) 槐树 |
(三) 杨树 |
(四) 其它树 |
四、明清时业已存在于伏牛山的古树名木 |
五、明清时业已存在于南阳盆地的古树名木 |
(一) 柏树 |
(二) 槐树 |
(三) 银杏 |
(四) 其他树 |
六、补遗 |
古树插图 |
第七章 明清河南林业的思考 |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林业思想 |
一、关于林业重要性思想 |
二、明清的林业经济思想 |
三、荒政思想和依法治林思想 |
四、森林有益于风水的思想 |
五、森林多效益思想 |
六、具有时代特色的晚清林业思想 |
第二节 明清时期对林业生态作用的探讨 |
一、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
二、毁林与江河淤塞具有一定关系 |
三、森林能够涵养水源 |
四、森林消长与水旱之灾关系密切 |
五、树林可以调节气候、改良环境、有益身心 |
六、树林能够防风御寒 |
第八章 明清河南林业的启示 |
第一节 生态环境的特点及对策 |
一、河南林业生态环境特点 |
(一) 气候的过渡性和季风性特点,要因地制宜防治旱涝灾害 |
(二) 地貌类型的差异性和黄河的影响,应防止水土流失,治理黄河 |
(三) 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要发展水利灌溉事业 |
二、河南林业生态环境应注意的问题 |
(一) 森林覆盖率低,人均占有森林资源少,森林资源地域分布不均,质量差 |
(二) 造林保存率低,荒山面积大,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加剧 |
(三) 平原地区农田林网稳定性较差 |
(四) 自然灾害频繁,危害严重 |
第二节 21世纪河南林业发展前景展望 |
一、河南林业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
(一) 河南林业发展现状 |
(二) 21世纪河南林业发展战略目标 |
二、各个自然林区的发展方向探讨 |
(一) 豫北太行山防护、经济林区——以林为主、退耕还林 |
(二) 豫西黄土丘陵防护林区——保持水土,因地制宜 |
(三) 豫东黄、淮、海平原防护林区——完善网络,林农间作 |
(四) 豫西伏牛山北坡与南坡防护、用材林区 |
(五) 南阳盆地农田防护、薪炭林区——以林保农,以林促农 |
(六) 豫南大别山-桐柏山用材、经济林区——营造巩固,注重效益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6)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开展生态功能区划的背景 |
1.1.1 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
1.1.2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资源过度开发 |
1.1.3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设和保护尤为重要 |
1.2 生态功能区划的目标与任务 |
1.2.1 生态功能区划总目标 |
1.2.2 生态功能区划的主要任务 |
1.3 生态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 |
1.4 生态功能区划与其他区划的相互关系 |
1.4.1 与自然要素区划、综合自然区划的关系 |
1.4.2 与农业区划和部门经济区划的关系 |
1.4.3 与生态地域划分的关系 |
1.5 生态功能区划的体系 |
1.6 生态功能区划方法 |
1.6.1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
1.6.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
1.7 生态功能区划的难点与重点 |
1.8 生态功能区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
2 引言 |
3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生态功能区划内容与工作程序 |
4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
4.1 土地资源利用分析与评价 |
4.1.1 土地利用状况 |
4.1.2 土地利用特点 |
4.1.3 土地利用存在问题 |
4.1.4 土地利用程度和效益评价 |
4.2 水资源和水环境状况分析与评价 |
4.2.1 水资源及地表水质状况 |
4.2.2 地下水利用及其生态问题 |
4.3 植被与森林资源状况分析与评价 |
4.3.1 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逐年增高 |
4.3.2 森林生态系统质量有所下降 |
4.4 生物多样性分析与评价 |
4.4.1 生物多样性现状分析 |
4.4.2 自然保护区面积不断增加,管理不断加强 |
4.4.3 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情况 |
4.4.4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
4.5 大气环境和酸雨状况分析与评价 |
4.5.1 大气环境状况分析与评价 |
4.5.2 酸雨状况分析与评价 |
5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
5.1 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
5.1.1 土壤侵蚀单因子敏感性评价 |
5.1.2 土壤侵蚀敏感性综合评价 |
5.2 酸雨敏感性评价 |
5.3 水环境污染敏感性评价 |
5.4 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 |
5.5 水资源胁迫敏感性评价 |
5.6 土壤沙化敏感性评价 |
6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
6.1 生物多样性维持重要性评价 |
6.1.1 评价方法 |
6.1.2 生物多样性维持重要性空间分布格局及评价 |
6.2 水资源保护重要性评价 |
6.3 洪水调蓄功能重要性评价 |
6.4 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 |
6.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 |
6.5.1 河南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评价指标 |
6.5.2 河南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评价级别与分布 |
7 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
7.1 生态功能区分区概述 |
Ⅰ 太行山山地生态区 |
Ⅱ 豫西山地丘陵生态区 |
Ⅲ 南阳盆地农业生态区 |
Ⅳ 桐柏山大别山山地丘陵生态区 |
Ⅴ 黄淮海平原农业生态区 |
7.2 河南省生态区划成果汇总 |
7.3 生态功能区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7)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半世纪科技扶贫优果致富的心得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长期蹲点, 让1个村致富 |
2 长期指导的三门峡二仙坡果园, 成为全国知名的大果园 |
3 让小果园也能脱贫 |
4 让全县果农富起来 |
5 让1个镇增收致富 |
6 让1个园艺场增收 |
7 推广新技术, 当年能致富 |
8 500天就能致富 |
9 5年开发、长期指导, 培育全球最大元帅系苹果基地 |
1 0 推广庭院园艺, 树立盆栽典型 |
1 1 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 |
1 2 推广省工高效、增加纯收入技术 |
(9)河南省开封专区农村整风整社运动研究(1958-196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选题缘由 |
三、学术史回顾 |
四、难点和创新点 |
五、研究方法 |
六、论文结构 |
第一章 开封专区农村人民公社整风整社运动的背景 |
第一节 开封专区的区划及地理环境 |
第二节 建国初期的整风整党 |
第三节 合作化运动时期的整风整社 |
一、开封专区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
二、对初级社的整顿 |
三、对高级社的整顿 |
小结 |
第二章 1958年8月至1959年7月间的整风整社运动 |
第一节 开封专区的"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化的实现 |
第二节 1958年8月至10月整风整社运动的发起 |
第三节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开封专区带来的困难局面 |
第四节 纠"左":第一次郑州会议后的整风整社 |
一、纠"左"的开端:1958年11月至1959年2月间的整风整社 |
二、第二次郑州会议精神的传达 |
三、整社算账 |
四、救灾和公社的体制调整 |
小结 |
第三章 "反右倾":庐山会议后的整风整社 |
第一节 贯彻庐山会议精神 |
第二节 "反右倾":1959年11月至1960年3月间的整风整社 |
小结 |
第四章 "以阶级斗争为纲":1960年春至1961年春的整风整社 |
第一节 "三反":1960年4月至10月间的整风整社 |
一、1960年春整风整社运动的发动 |
二、改造"三类队" |
三、"三反"整风 |
第二节 1960年10月至1961年3月间的整风整社 |
一、1960年底开封专区农村的严峻形势 |
二、"十二条"及新一轮整风整社的发动 |
三、"民主革命补课" |
四、反"五风"和退赔 |
五、对农村干部的安抚 |
小结 |
第五章 为贯彻《农业六十条》进一步整风整社 |
第一节 调研试行《农业六十条(草案)》 |
第二节 民主办社 |
第三节 小队核算 |
第四节 甄别平反 |
小结 |
结语 |
一、开封专区农村人民公社时期整风整社运动的特点 |
二、对农村人民公社时期整风整社运动的评价 |
三、整风整社运动的现实参考意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高山果园——河南省灵宝市东村乡(园艺场)(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灵宝苹果产贮销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 吕海霞,贾晓辉,高艳华. 中国果树, 2020(06)
- [2]基于农户需求的灵宝市苹果产业社会化服务研究[D]. 王云飞.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5)
- [3]大抓果树示范 带动大面积生产[J]. 汪景彦. 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 2021(07)
- [4]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方法研究 ——以八个典型城市为例[D]. 邓纯纯.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5]明清时期河南林业研究[D]. 杨海蛟.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2)
- [6]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D]. 郜国玉.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6)
- [7]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半世纪科技扶贫优果致富的心得与体会[J]. 汪景彦. 中国果树, 2019(01)
- [8]苹果雹灾后如何管理——兼答河北读者唐鹏[J]. 张邓灵. 山西果树, 2012(05)
- [9]河南省开封专区农村整风整社运动研究(1958-1962)[D]. 李贵. 山东大学, 2017(08)
- [10]棕色田鼠种群年龄的研究[J]. 王廷正,张越. 兽类学报, 199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