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用疱疹净治疗带状疱疹62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静[1](2021)在《毫火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毫火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治疗本病提供临床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于石家庄市中医院针灸科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单纯毫火针)31例,治疗组(毫火针联合穴位注射)31例。两组毫火针针刺操作、取穴相同,主穴均为患侧相应夹脊穴、局部阿是穴。配穴根据气虚血瘀证型选取足三里、三阴交、四关穴。对照组采用单纯毫火针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于患侧血海、曲池、阳陵泉进行穴位注射,注射药物选取维生素B1、维生素B12。两组均隔日针刺1次,连续治疗5次,10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共治疗2个疗程。通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治疗前、第1次治疗结束后、第1疗程结束后、第2疗程结束后)、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整理分析相关数据,比较两组各项结果的差异性。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一般情况、发病部位、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两组患者治疗前、第1次治疗结束后、第1疗程结束后、第2疗程结束后VAS评分,与前一阶段相比均有明显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VAS评分第1次治疗结束后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第1疗程结束后、第2疗程结束后VAS评分降低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经治疗后两组患者PSQI评分均减少,组内评分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经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评分: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均减少,组内评分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经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4)总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5)本试验治疗全程,未发生不良事件,59例患者基本生命体征无异常变化,提示本研究安全性良好。结论:毫火针联合穴位注射可以改善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疼痛症状、睡眠质量及中医证候,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张蒙惠[2](2021)在《调神通络针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型)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调神通络针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患者的疼痛、情绪与睡眠评分变化,评价调神通络针法治疗气滞血瘀型PHN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本病寻找一种有效的“心身同治”综合疗法。方法:本研究按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入组标准,共纳入60例病例,均来自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秦皇岛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的PHN(气滞血瘀型)患者,并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即调神通络组和常规针刺组,各30例。在临床治疗中,调神通络组脱落0例,实际完成30例;常规针刺组脱落1例,实际完成29例。两组均以口服西药(甲钴胺片0.5mg、Tid,维生素B1 10mg、Tid)和阿是穴刺络拔罐(疗程:qod,tiw,共2w)作为基础治疗。调神通络组予调神通络针刺法,取穴:精神情感区(双)、内关(双)、四关穴;常规针刺组予普通针刺法,取穴:夹脊穴(相应神经节段)、三阴交(双)、血海(双)。两组均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1疗程、2疗程、治疗后2周随访四个阶段进行指标观察,包括疼痛指标((1)视觉模拟评分VAS;(2)疼痛频次)、情绪指标((1)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睡眠指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观察患者疼痛、情绪、睡眠变化情况,并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即VAS评分)变化,评估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调神通络组和常规针刺组治疗前VAS、疼痛频次、HAMA、HAMD、PSQI,各观察指标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1疗程和2疗程后,组内比较:两组VAS、疼痛频次、HAMA、HAMD、PSQI评分,均比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组间比较:调神通络组VAS、疼痛频次、HAMA、HAMD、PSQI评分,均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3)治疗后2周随访,调神通络组VAS、疼痛频次、HAMA、HAMD、PSQI评分均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4)治疗后,两组均有较好疗效,其中调神通络组总有效率90.00%,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72.41%,调神通络组和常规针刺组治疗后组间有差异(P<0.05)。结论:(1)调神通络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PHN(气滞血瘀型)均有效果,但调神通络针法优于常规针刺法;(2)调神通络针法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调节患者情绪、改善睡眠状态,且远期疗效明显,安全、可靠。
郑贤程[3](2021)在《毫针结合七星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疼痛程度、焦虑抑郁状态、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等方面,观察毫针结合七星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临床疗效,为针刺治疗PHN提供临床数据,并为未来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将32例PHN患者纳入研究,采用毫针结合七星针进行治疗。1.取穴:太冲(双)、足三里(双)、中脘、关元、三阴交(双)、神门(双)、局部阿是穴。2.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太冲,直刺0.5~1寸;足三里,直刺1~2寸;中脘,直刺1~1.5寸;关元,排空膀胱后直刺1~1.5寸;三阴交,直刺1~1.5寸;神门,直刺0.3~0.5寸。以上诸穴毫针针刺得气后均施以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5 min。起针后选择合适体位,充分暴露PHN区域,严格消毒局部阿是穴皮肤及七星针,持七星针用较轻的腕力叩刺至局部皮肤微微潮红。3.疗程:隔日治疗1次,1周治疗3次,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4.评价: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和治疗4周对患者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s,VAS)、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进行评分,使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病例自身前后对照,评价毫针结合七星针治疗在改善PHN患者疼痛、情感障碍、睡眠障碍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研究过程中,共纳入32例,脱落3例,完成29例并纳入最终的统计分析。1.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为75.86%,其中愈显率为13.79%;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为93.10%,其中愈显率为68.97%。治疗4周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治疗2周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提示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临床疗效更加显着。2.治疗2周与治疗4周的VAS评分、DLQI、HAMA总分、HAMD总分和PSQI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治疗4周与治疗2周的VAS评分、DLQI、HAMA总分、HAMD总分和PSQI比较也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4周的各项疗效指标均优于治疗2周的。结果提示毫针结合七星针治疗PHN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缓解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和睡眠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各项疗效指标的改善更加显着。3.研究过程中共发生5例不良事件,包括与针刺相关的不良事件4例,均为局部血肿,未影响治疗,以及与针刺无关的不良事件1例,最终按脱落处理。结果提示毫针结合七星针治疗PHN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安全性较好。结论毫针结合七星针治疗PHN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可以减轻疼痛,缓解PHN诱发的情感障碍和睡眠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临床疗效更加显着。本疗法治疗PH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较好,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并为进一步的深入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
王鹏瑞[4](2020)在《铺棉灸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铺棉灸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效果,对铺棉灸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及安全性作科学、客观的评价,为其今后的应用及推广提供临床依据,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患者。方法:本课题将66例符合纳入标准并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的慢性湿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3例。治疗组采用铺棉灸疗法,每日治疗1次;对照组采用复方氟米松软膏外涂法,每日早晚于皮损部位各涂抹1次。治疗周期均为3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2周后、3周后对患者的DLQI评分、EASI评分、VAS评分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记录,并于治疗完成后的第1个月进行随访,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复发情况进行记录。本研究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搜集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结果:(1)本课题研究共纳入病例66例,脱落2例,剔除2例,实际完成62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1例。治疗前对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及VAS评分、EASI评分、DLQI评分进行比较,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及疗效比较:组内比较,在治疗1周后、2周后、3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VAS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1周后、2周后、3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VAS评分对比经检验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VAS总有效率为10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4.19%,两组间在疗效对比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EASI评分及疗效比较:组内比较,治疗1周后,两组EASI评分分别对比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3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EASI评分较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1周后,两组EASI评分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3周后,两组EASI评分比较,差异均显着(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5%,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3.57%,两组间在疗效对比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DLQI评分比较:组内比较:在治疗1周后、2周后、3周后,治疗组DLQI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对照组DLQI评分对比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后,3周后,对照组DLQI评分对比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1周后、2周后、3周后,治疗组DL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DLQI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评价:两组在课题研究周期中均未有不良反应事件产生。(6)复发情况对比:治疗周期结束后第1个月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6.45%,低于对照组复发率35.48%,两组复发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铺棉灸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确切,与复方氟米松软膏外涂法相比,在缓解瘙痒程度、改善皮损情况、提高生活质量、控制疾病复发方面有明显优势,是一种安全可靠、有远期效果保障的治疗方法,临床中可广泛应用及推广。
朱小芳[5](2020)在《艾灸联合药物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及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艾灸作为辅助治疗及在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不同时间介入艾灸来治疗老年带状疱疹(脾虚湿蕴证),通过观察近期、远期临床疗效,为优化艾灸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方案、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结合我院带状疱疹病人诊疗证型分布以及老年人生理特点,得出此次临床观察带状疱疹的基本证型为脾虚湿蕴证。本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10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平均分为三组: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口服伐昔洛韦缓释片及中药治疗),试验组1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艾灸需在病程的第4~5天内介入治疗),试验组2在对照组基础上同加入艾灸治疗(艾灸需在病程的第1~3天内介入治疗);三组基础治疗均为10天,试验组1和试验组2的艾灸治疗均持续14天。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以皮损愈合后为起始,通过微信、电话等回访方式了解皮损治愈后第1个月、2个月、3个月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发生PHN的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结果:(1)基线对比:分别对三组受试对象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疼痛评分、睡眠评分等一般资料进行了基线分析,结果提示差异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VAS疼痛评分:三组受试对象一一按时测量治疗前以及治疗结束后、随访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共5个观察时点的VAS评分,比较三组患者在这5个观察时点的VAS评分,并在各个观察时点上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提示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从治疗开始直至随访观察结束,三组VAS评分的走向均呈下降趋势,三组分别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不分组为前提,各观察时点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三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对照组和试验组1分别与试验组2比较,两组对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1相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三组患者分别测量5个观察时点(具体同上)的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结果提示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三组在5个观察时点中睡眠自评量表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各组内在治疗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三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试验组1与试验组2、对照组与试验组2比较,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1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三组人群在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上比较,p=0.0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三组人群后遗症发生率存在不同。结论:艾灸法治疗老年带状疱疹(脾虚湿蕴证)疗效确切,且越早使用艾灸治疗,在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减轻疼痛程度、改善睡眠质量效果越好。本研究进一步优化了艾灸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案,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黄敏敏[6](2020)在《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病程长短、疼痛缓解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后期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生活质量及补体C3、C4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入组75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n=37例)和对照组(n=38例),治疗组予口服柴瓜蝎汤治疗,对照组予口服盐酸伐昔洛韦胶囊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7天,均在治疗开始与结束行外周血补体C3、C4水平的检测及相关常规检查;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疼痛评分;于研究开始及结束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治疗病程长短、治愈率及总有效率的高低;研究结束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有无遗留神经痛及计算其发生率;试验期间及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及评估其安全性,从而综合评价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脱落及失访5例病例,最终纳入70例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基线一致。(2)疼痛评分对比:治疗后,两组的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疼痛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更能有效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程度。(3)治疗病程对比:治疗后,治疗组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及止痛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更能缩短病程。(4)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57%,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5)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的DLQI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改善较为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者共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对照组共有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7)补体C3、C4水平比较结果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补体C3、C4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但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对比:结束治疗3个月后电话随访,治疗组发生后遗神经痛者4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11.43%,对照组发生后遗神经痛者15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42.86%。治疗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柴瓜蝎汤在缓解患者疼痛程度、缩短治疗病程、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血清补体C3、C4水平及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方面效果要优于盐酸伐昔洛韦胶囊。(2)柴瓜蝎汤与盐酸伐昔洛韦胶囊在用药安全性及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效果相当。(3)柴瓜蝎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补体C3、C4等免疫系统相关。
陈婷婷[7](2020)在《电针夹脊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比较电针夹脊配合刺络拔罐、口服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并检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TNF-α的水平变化,明确电针夹脊配合刺络拔罐治疗PHN的优势所在及细胞免疫调节作用,为电针夹脊配合刺络拔罐治疗PHN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所有病例均来源于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期间,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病房及门诊招募符合研究标准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共60例。按照纳入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法1:1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治疗A组(电针夹脊配合刺络拔罐组)和治疗B组(药物组),每组各30例。治疗A组选取病变神经支配分布区域即病变同侧相应神经节段及上下各1节段的夹脊穴进行针刺,得气后根据首尾截断法连接电针,参数为直流电、频率2Hz、连续波、电流强度3mA,留针30min,取针后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在疼痛部位点刺5-10次,深度1-3mm,并在点刺部位拔罐3min。电针每日1次,刺络拔罐隔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B组患者给予每日口服普瑞巴林胶囊镇痛及甲钴胺胶囊营养神经治疗,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睡眠质量评分(PSQI)及外周血IL-6、TNF-α水平变化。结果1、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结束时进行统计分析,治疗A组30例患者中,痊愈8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治疗B组30例患者中,痊愈3例,显效6例,有效1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PHN均有明显疗效,但治疗A组综合疗效优于治疗B组(P<0.05)。2、两组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方法对PHN均有镇痛效果,但治疗后治疗A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B组(P<0.05),表明电针夹脊配合刺络拔罐治疗PHN止痛效果优于口服药物治疗。3、两组疼痛开始缓解时间比较:治疗A组疼痛开始缓解时间为(5.967±1.2726)天,治疗B组为(9.333±2.2335)天,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疼痛开始缓解时间上存在显着差别(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治疗A组明显短于治疗B组,表明电针夹脊配合刺络拔罐治疗PHN相较于口服药物能更早的发挥镇痛作用。4、两组睡眠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睡眠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显示两组治疗方法均可改善PHN患者睡眠质量,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A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明显低于治疗B组(P<0.05),表明电针夹脊配合刺络拔罐治疗PHN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优于口服药物治疗。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TNF-α水平变化:两组治疗前血清IL-6、TNF-α浓度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治疗结束后血清IL-6、TNF-α浓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A组治疗后血清IL-6、TNF-α含量下降较治疗B组明显(P<0.05)。结论1、电针夹脊配合刺络拔罐及口服药物治疗PHN均取得了显着的临床疗效,但电针夹脊配合刺络拔罐疗效优于口服药物治疗PHN。2、电针夹脊配合刺络拔罐治疗PHN疗效颇佳,能明显缓解PHN患者疼痛,迅速发挥镇痛效应,改善患者睡眠质量。3、电针夹脊配合刺络拔罐能降低PHN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含量,调节机体免疫细胞因子释放,减少炎症反应对神经系统的刺激,促进受损神经恢复。
周晓宇[8](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谢艳秋治疗带状疱疹的用药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现代数据挖掘软件,探究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的用药经验和规律,提高自身的临床技能。方法:收集2018年9月-2020年1月谢艳秋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中药处方,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将符合标准的病例数据用Excel建立数据库,输入患者的基本信息、中药方剂组成及有关药物的四气、五味、功效、归经分类,并将结果制成图表以供分析使用。根据数据库,选择合适的高频次用药,并将高频次药物导入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24软件,进行频数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得出新的药物组合。结果:1.符合研究标准的病例共计168份,共使用中药86味,药物的总频次为2686次。使用频率前27位(≥20次)的药物有:当归、龙骨、黄芪、磁石、赤芍、炒酸枣仁、没药、乳香、柴胡、茵陈、蜈蚣、醋青皮、太子参、茯苓、栀子、川芎、炒谷芽、苍术、羌活、清半夏、醋延胡索、川楝子、葛根、防风、野菊花、党参、白术。2.对药物的四气进行分析,温性药物使用频次最多,其次为寒性、平性、凉性、热性药。3.对药物的五味进行分析,最常用的是苦味药、辛味药、甘味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4.对药物的归经进行分析,肝经药物使用最多、其后为脾经、心经、肺经。5.对药物的功效进行分析,使用频次居前6位的依次为安神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气药、发散风热药、补血药。6.采用聚类分析,得出5组常用的药物:分别为C1:栀子、醋青皮、茯苓、炒谷芽、太子参、川芎;C2:没药、乳香、蜈蚣、茵陈;C3:磁石、酸枣仁、赤芍;C4:当归、黄芪、煅龙骨;C5:党参、白术、野菊花、防风、葛根、苍术、羌活、清半夏、醋延胡索、川楝子。结论:1.从四气结果观察:温性药的使用最多,其次是寒性药与平性药。因温性药物药性平和,取其温通健脾,理气止痛的功效;寒性药在治疗中发挥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平性药平调寒热兼能补益,适用于疾病各期。药物五味中:以苦味、辛味、甘味最多,苦味能泻火燥湿,辛味能行气活血,甘味能补益以治本,诸味合用,体现标本兼治的治疗理念。药物归经中:肝、脾、心、肺、胆、肾位居前列,尤以肝、脾为主,调理肝脾为重点,也需兼顾其他脏腑。从药物功效来看:以安神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发散风热药、补血药、理气药的使用较多,说明治疗当以驱邪扶正相统一。2.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谢艳秋临床治疗带状疱疹的经验进行了挖掘,得出了治疗本病的常用药物和治疗思路,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冯旭[9](2020)在《调神止痛针法联合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调神止痛针法联合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为PHN的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予调神止痛针法联合火针治疗,针刺取穴为:阿是穴、内关双、耳穴神门双、支沟双、足三里双;予对照组的患者常规针刺方法治疗。两组均两日治疗1次,治疗3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间隔一天,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后,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睡眠效率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疗效评定,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70例,实际研究病例67例,脱失病例3例,脱失率为4.29%,与计划规定的样本脱失率相符。1.一般情况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VAS评分、DLQI评分、睡眠效率以及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综合疗效判定分析:第3疗程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84%,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3.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第3疗程后,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4.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比较:第3疗程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5.睡眠效率比较:第3疗程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6.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第3疗程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通过本次试验,我们发现,调神止痛针法联合火针法治疗PHN,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抑郁程度,疗效显着且优于传统针刺疗法,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春玲,樊改荣[10](2019)在《针灸刺络拔罐联合九华膏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针灸加刺络拔罐及外用九华膏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2例带状疱疹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使用针灸加刺络拔罐和九华膏外用。统计两组止泡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对比两组VAS、HAMA、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CRP、IFN-γ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止泡时间(3.56±0.61与4.38±1.01)d、结痂时间(6.12±0.26与7.23±0.29)d、脱痂时间(11.02±1.27与13.98±1.29)d均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的VAS评分(2.51±0.12与3.69±0.51)分、HAMA评分(6.16±0.15与11.09±0.31)分、淋巴细胞百分(26.26±0.15与31.63±0.28)%、CRP(5.12±0.31与6.39±0.21)mg/L及IFN-γ(30.61±0.36与43.26±0.61)ng/L明显下降,中性粒细胞百分(59.62±1.33与55.12±0.61)%明显升高(P<0.05)。结论:针灸加刺络拔罐及外用九华膏治疗带状疱疹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能够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二、外用疱疹净治疗带状疱疹6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用疱疹净治疗带状疱疹62例(论文提纲范文)
(1)毫火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1.6 剔除和脱落病例的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试验分组 |
2.3 治疗方法 |
2.4 器械准备 |
2.5 异常情况的处理 |
2.6 观察指标 |
2.7 试验质量控制 |
2.8 伦理原则 |
2.9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基础资料比较 |
2.1 性别比较 |
2.2 年龄及病程比较 |
2.3 一般情况比较 |
2.4 发病部位比较 |
2.5 治疗前基线评分比较 |
3 临床疗效观察 |
3.1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比较 |
3.2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比较 |
3.3 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3.4 总有效率比较 |
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本课题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 |
1.1 毫火针疗法 |
1.2 穴位注射疗法 |
1.3 毫火针联合穴位注射疗法 |
1.4 药物及刺激量 |
1.5 证型选择 |
2 选穴依据 |
2.1 患侧相应夹脊穴 |
2.2 局部阿是穴 |
2.3 经验配穴 |
2.4 穴位注射疗法取穴 |
3 临床疗效评价与结果分析 |
3.1 评价指标与可信度分析 |
3.2 疗效结果对比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调神通络针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样本量估计 |
1.2 病例来源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终止标准 |
1.8 处理方案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分组 |
2.2 穴位定位 |
2.3 基础治疗 |
2.4 治疗方案 |
2.5 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
2.6 数据采集时间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资料评价 |
3.2 临床资料评价 |
4 疗效评定标准 |
5 安全性评价 |
6 依从性评价 |
7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一般资料分析 |
3 临床资料分析 |
3.1 疼痛评分比较 |
3.2 情绪评分比较 |
3.3 睡眠评分比较 |
4 临床疗效分析 |
5 安全性评价 |
6 依从性评价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PHN的认识 |
1.1 PHN概述 |
1.2 流行病学 |
1.3 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 |
1.4 治疗现状 |
2 传统医学对PHN的认识 |
2.1 病名的认识 |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中药治疗 |
2.4 针灸治疗 |
3 调神通络针法的阐释 |
3.1 理论依据 |
3.2 选穴依据 |
4 基础治疗的选择依据 |
4.1 基础用药的选择 |
4.2 刺络拔罐的选择 |
5 常规针刺法的选择依据 |
6 对本研究临床疗效的探讨 |
6.1 止痛疗效分析 |
6.2 情绪改善情况分析 |
6.3 睡眠改善情况分析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西医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毫针结合七星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状疤疹后神经痛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名沿革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中医治疗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疾病定义 |
2 流行病学 |
3 发病机制 |
4 临床表现 |
5 临床分型 |
6 临床诊断 |
7 西医治疗 |
8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案 |
3 疗效指标 |
4 质量控制 |
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6 技术路线 |
7 研究结果 |
8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人口学资料表 |
附录2 视觉模拟量表(VAS) |
附录3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QI) |
附录4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
附录5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
附录6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4)铺棉灸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2.研究设计 |
2.1 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减低干涉因素 |
2.4 不良反应及处理 |
2.5 观察指标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治疗前两组患者资料基线分析 |
3.3 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3.4 安全性评价 |
3.5 随访复发情况比较 |
4.讨论 |
4.1 西医对慢性湿疹的认识 |
4.2 中医对慢性湿疹的认识 |
4.3 铺棉灸疗法历史沿革 |
4.4 铺棉灸原材料选择探讨 |
4.5 铺棉灸量化标准探讨 |
4.6 铺棉灸治疗慢性湿疹的机制探讨 |
4.7 复方氟米松软膏 |
5.结论 |
6.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铺棉灸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艾灸联合药物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及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计算 |
2.2 病例分组 |
3 临床资料 |
3.1 病例来源 |
3.2 诊断标准 |
3.2.1 带状疱疹西医诊断标准 |
3.2.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断标准 |
3.2.3 带状疱疹中医诊断及证候诊断标准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3.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4 治疗方法 |
4.1 基础治疗 |
4.1.1 口服免煎中药 |
4.1.2 口服抗病毒药物 |
4.2 试验治疗 |
4.2.1 施灸部位 |
4.2.2 回旋灸法操作 |
4.3 观察方法及疗程 |
4.4 技术路线 |
5 观察指标 |
5.1 一般资料 |
5.2 安全性指标 |
5.3 疗效观察指标 |
5.3.1 疼痛评估法 |
5.3.2 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 |
5.3.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
5.4 不良事件观察及应对措施 |
6 统计学方法 |
7 研究结果 |
7.1 入组及脱失情况 |
7.2 患者入组特征及基线比较 |
7.2.1 三组性别比较 |
7.2.2 三组年龄比较 |
7.2.3 三组病程比较 |
7.2.4 发病部位比较 |
7.2.5 治疗前VAS评分比较 |
7.2.6 治疗前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
7.3 三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
7.4 三组治疗前后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
7.5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 |
7.6 不良反应记录 |
8 研究结果的探讨 |
讨论 |
1 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西医理论基础 |
1.1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1.2 带状疱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1.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 |
1.4 发生PHN的危险因素 |
1.4.1 年龄因素 |
1.4.2 前驱期、疱疹急性期疼痛及皮损特点 |
1.4.3 初治时间与诊疗方案 |
1.4.4 免疫能力及伴基础疾病 |
1.5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治疗 |
2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2.1 历史源流 |
2.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带状疱疹的内治治疗 |
2.4 带状疱疹的外治疗法 |
2.4.1 针刺治疗 |
2.4.2 灸法治疗 |
2.4.3 中药外治 |
3 带状疱疹脾虚湿蕴证探析 |
3.1 带状疱疹脾虚湿蕴证 |
3.2 参苓白术散处方探析 |
4 艾灸探析 |
4.1 艾灸目的与优势 |
4.2 艾灸理论依据 |
4.2.1 艾灸的中医理论认识 |
4.2.2 艾灸现代药理研究 |
4.3 灸量的掌握 |
4.4 艾灸介入时间的选择 |
4.5 艾灸选穴依据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医治疗 |
1 中医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
1.1 中医命名 |
1.2 病因病机认识 |
1.2.1 古代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2 现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辩证分型 |
2 中医治法 |
2.1 中药内治法 |
2.2 中药外治法 |
2.2.1 中药热奄包 |
2.2.2 中药穴位贴敷 |
2.2.3 中药熏蒸 |
2.2.4 中药溻渍治疗 |
2.3 中医非药物外治法 |
2.3.1 针刺治疗 |
2.3.2 灸法 |
2.3.3 放血疗法 |
2.3.4 穴位注射 |
2.3.5 火龙疗法 |
2.3.6 针刀治疗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随机数字表 |
附录2 受试须知 |
附录3 筛查访问清单 |
附录4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 |
附录5 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 |
附录6 不良反应记录表 |
附录7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8 申明及授权书 |
(6)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组 |
2.3 对照组 |
2.4 生活调摄 |
2.5 治疗疗程 |
2.6 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脱落病例 |
4.2 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
4.3 疼痛评分 |
4.4 治疗病程对比 |
4.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
4.6 生活质量评分 |
4.7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 |
4.8 补体C3、C4的检测 |
4.9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
5 讨论 |
5.1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研究 |
5.2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5.3 导师对于带状疱疹的中医认识 |
6 研究结果分析 |
6.1 疼痛评分 |
6.2 治疗病程对比 |
6.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
6.4 生活质量评分 |
6.5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 |
6.6 补体C3、C4水平比较结果分析 |
6.7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教育经历 |
科研及工作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电针夹脊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统计学方法 |
3 治疗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3.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疼痛开始缓解时间比较 |
3.4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比较 |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TNF-α水平变化 |
3.6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中医学对PHN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PHN的认识 |
3 本项目立论依据 |
4 研究结果分析 |
5 本课题不足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VAS表 |
附录二 PSQI表 |
附录三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四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8)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谢艳秋治疗带状疱疹的用药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古代中医对带状疱疹的研究 |
1.1 病名起源 |
1.2 古代病因病机 |
1.3 古代中医的治疗方法 |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3.数据挖掘方法 |
4.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药物频次统计结果分析 |
2.药物的四气分析与探讨 |
3.对药物的五味分析与探讨 |
4.对药物的归经分析和探讨 |
5.对药物的功效分析与探讨 |
6.新药物组合的分析与探讨 |
7.辨证调护 |
8.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近十年带状疱疹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调神止痛针法联合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
1 针刺疗法 |
2 灸法 |
3 综合疗法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针灸刺络拔罐联合九华膏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对照组: |
2.2 试验组: |
3 疗效评价标准 |
4 统计学方法 |
结 果 |
1 两组疱疹止泡、结痂和脱痂所用时间比较 |
2 两组VAS、HAMA评分干预前后变化情况比较 |
3 两组血液中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干预前后含量变化比较 |
4 两组炎症因子CRP及IFN-γ干预前后变化比较 |
讨 论 |
四、外用疱疹净治疗带状疱疹6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毫火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D]. 李佳静.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2]调神通络针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型)的临床观察[D]. 张蒙惠.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3]毫针结合七星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郑贤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铺棉灸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鹏瑞.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5]艾灸联合药物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及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D]. 朱小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D]. 黄敏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电针夹脊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陈婷婷.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8]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谢艳秋治疗带状疱疹的用药经验研究[D]. 周晓宇.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调神止痛针法联合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D]. 冯旭.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针灸刺络拔罐联合九华膏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研究[J]. 李春玲,樊改荣. 陕西中医,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