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接地继电器JD动作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家凯[1](2021)在《含逆变站交流系统故障特征与差动保护新原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是实现跨区域、大容量电力输送的有效措施,有助于缓解我国能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因此,我国建设有众多的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交流系统与直流系统混联运行的现象愈发常见。对于连接到逆变站的受端交流电网,交流系统与直流系统之间相互影响。一方面,交流故障会引起逆变站运行状态变化甚至换相失败,不利于混联系统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受控制系统作用及换相失败的影响,逆变站的输出特性呈明显的非线性,受端交流电网的故障特征发生变异,交流保护装置的故障检测能力受到影响。针对此问题,本文对含逆变站交流电网故障特征变异机理进行探究,分析其故障特征并提出适用的保护方法。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贡献如下:(1)含逆变站交流电网故障特征变异机理分析。根据不同工作状态下逆变器的功率特征,分析了含逆变站交流电网无功分布特征、有功分布特征、逆变站输出电流相量及电流故障分量特征、序网结构变化特征,并讨论了不同交流电网结构下故障线路两端电压、电流相量的关系。分析表明,逆变器工作状态变化所引起的逆变站与交流电网之间无功功率分布状况的变化是导致交流电网故障特征变异的直接原因;非故障线路的存在能够降低逆变站对故障线路的影响,改善交流保护工作环境。(2)传统保护原理动作行为及适应性分析。采用理论分析与建模仿真相结合的方法,详细刻画了不同故障情况、不同线路结构下含逆变站交流线路上电流相量、测量阻抗、故障方向等的变化轨迹;分析了距离保护、电流差动保护、方向纵联保护等传统保护原理的动作行为。分析表明,逆变站对交流侧故障的响应特性会影响传统交流保护原理的故障检测能力,导致距离保护及方向纵联保护拒动或误动,导致电流差动保护耐过渡电阻能力下降;基于零序电气量的保护原理具有良好的适应性。(3)提出了基于故障分量的虚拟有功功率差动原理和积分型瞬时有功差动原理。含逆变站交流系统无功分布状况随逆变器工作状态变化,导致电压、电流相量特征变异,而故障线路上有功功率的特征相对稳定,逆变站对有功差动原理的影响较小。基于此,对有功差动原理展开研究,针对其死区问题提出了基于故障分量的虚拟有功差动原理,并进一步提出了积分型瞬时有功差动原理以提高响应速度。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原理的有效性,能够应用于含逆变站交流输电线路的故障检测。(4)设计了适用于含逆变站交流电网的自适应有功差动保护方案。分析了含逆变站交流电网对保护性能的要求;通过引入电压门槛区分不同故障场景,构建了综合利用有功差动判据、积分型瞬时有功差动判据、基于故障分量的积分型瞬时有功差动判据的保护方案;依托RTDS交直流混联系统仿真平台,仿真验证了所提保护方案对含逆变站交流系统在不同故障情况、不同交流电网结构下的适应性。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所提保护方案不受逆变站工作状态影响,能够准确检测故障线路,保证非故障线路不误动;具有良好的耐过渡电阻能力且不存在死区问题。
王春又[2](2021)在《双馈风机接入对线路继电保护影响及保护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风力发电在电力系统中的渗透率不断提高,大规模风电并网给继电保护造成诸多消极影响。目前的主流风机类型为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考虑到DFIG独有的并网方式和励磁方式,非常有必要考虑DFIG接入后对风电场集电线路和送出线路继电保护的影响,以及研究提高风电场集电线路和送出线路保护可靠性的措施。本文首先介绍了DFIG原理及数学模型,基于此,推导了计及撬棒(Crowbar)保护动作时,DFIG定子和转子电流解析式,进而分析短路电流特性对传统距离保护的影响。考虑不同故障类型下,利用实测数据对集电线路传统距离保护动作特性分析,利用仿真数据对送出线路距离纵联方向保护动作特性分析,进而研究短路电流特性对传统距离保护的影响。针对DFIG短路电流频偏特性会导致集电线路和送出线路传统距离保护无法准确动作这一问题,研究了一种适用于双馈风电场集电线路时域距离保护新方案。该方案将输电线路等效为R-L线路模型,采集电压和电流的瞬时值,利用递推最小二乘法对未知量进行参数辨识得到测量阻抗,通过比较测量阻抗与整定阻抗的关系,能准确对故障区域进行判别。此外本文利用时域量构造了一种送出线路纵联方向保护,该方案以线路两端的距离保护II段作为方向判别元件,通过时域距离方向元件判断出故障方向从而实现时域距离纵联方向保护。最后,在风电场送出线路发生对称和不对称故障时,仿真验证了时域距离纵联方向保护的适应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不受风电场侧短路电流频偏特性的影响,能准确、快速判断出故障方向,且具有一定的抗过渡电阻能力,提高了双馈风电场集电线路和送出线路保护的动作可靠性。针对双馈风电场送出线路保护易受过渡电阻的影响这一问题,研究了一种类四边形特性的距离保护方案,该方案考虑过渡电阻的影响后重新设计距离保护动作区域。通过仿真分析圆特性与类四边形特性的距离保护动作性能,验证了该方案具有较强抗过渡电阻能力,但该方法会受输电线路参数影响,且故障位置不能准确检测。基于此,本文研究了一种距离保护与差动保护结合的方法,该方法利用风电场送出线路两端有功功率计算过渡电阻,并从测量阻抗中将过渡电阻引起的误差阻抗扣除,从而得到风电场送出线路有效阻抗。研究结果表明距离差动保护方法不易受过渡电阻影响,能准确检测到故障位置,提高了双馈风电场送出线路保护的动作可靠性。
王星星,孙俞年,佟磊,汪海军[3](2020)在《新型漏电保护装置在井下供电系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井下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低压漏电检测设备,是井下矿山重要的安全保护装置。老式漏电保护装置在漏电电阻检测和选择性漏电保护技术上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甚至无法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为了揭示新的漏电保护系统的优点,分析了新老漏电保护装置的检测原理和实际使用效果,得出了新装置能够很好地解决井下中性点不接地供电系统漏电检测的难题。
郑伟卫[4](2019)在《主井提升机双独立电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主井提升系统承担着矿井原煤的提升任务,是矿井的咽喉要道,是制约矿井生产经营的关键环节,先进的提升机电控系统一直都是衡量煤矿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步电动机变频调速技术已在矿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能源日益紧缺的今天,节能降耗已为全社会所共认,变频调速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中节能降耗的有力手段。变频调速技术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理论等的有机结合,其优点有调速范围宽、精度高、响应快、功率因数高、操作使用方便、节能显着等。本文针对城郊煤矿主井提升机电控系统存在的控制系统复杂、功率因数低、发热严重、元器件老化、故障率高、系统故障诊断能力差等问题,分析了功率变换器的研究现状,对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功率变换器和交-交变换器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三电平PWM整流器定频直接功率控制、双绕组同步电机矢量控制、三电平变频器智能故障诊断与保护单元、矿井提升机非线性悬停控制器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构建了双独立电控的思路,即采用“交流双绕组同步电机、双三电平交-直-交变频器、数字DSP调节控制、PLC网络控制、上位机诊断和监控、工业以太网互联”的模式,替代ABB交-交变频调速系统。本文基于自动化、信息化、电力电子等技术,对双独立电控主回路进行了选型计算,设计了总体技术方案,安装应用两套同型号的双三电平变频调速系统、两套闸控系统、两套信号系统以及相应的传感器。其中双三电平变频调速系统主要包括交流双绕组同步电机、双三电平交-直-交变频器、数字DSP调节控制、PLC网络控制、上位机诊断和监控、工业以太网互联等模块,主要设备包括高压柜、低压柜、变压器、调节柜、PLC控制柜、变频柜、励磁柜、操作台、上位机等;对电控系统进行了出厂试验及现场调试运行,进行了各工况试验;对主井提升系统进行了应用效果和效益分析;对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下一步需要研究的内容和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主井提升机两套系统互为备用、相互冗余,任何一套电控系统出现故障后,可在5分钟内完成切换,有效减少了主井提升系统的影响时间。双独立电控自投入运行以来,提升系统运行平稳、保护齐全可靠、故障诊断能力强、速度曲线行程跟踪准确、电网谐波低、功率因数高、故障率低、震动小、噪音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该论文有图76幅,表18个,参考文献85篇。
朱作慧[5](2019)在《青岛地铁11号线牵引供电系统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安全风险管理是工程管理领域非常重要的研究问题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人口增加,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对城市交通带来的压力逐渐凸显。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作为一种较少占用现有路面资源、运量大、速度快、准时性高的交通方式,在城市发展和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愈发重要。其中,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牵引供电系统作为给整个轨道交通系统运行提供电能动力来源系统,一旦发生故障事故事件,将造成整个轨道交通系统瘫痪,威胁乘客生命安全,同时带来严重的财产损失。因此,对轨道交通工程进行供电系统安全风险研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迄今对牵引供电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价的研究更多的是针对单个设备,如牵引降压变电所或接触网,而忽略了地铁牵引供电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和影响,无法准确、全面的反映整个地铁牵引供电系统的安全风险隐患。同时,基于故障树分析的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价方法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己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宇航、航空、核能、电子、化工、机械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目前对城市轨道交通类工程进行牵引供电系统安全风险分析研究的课题较少,尤其是针对青岛地铁11号线所采用的DC1500V供电制式的接触轨供电方式,目前尚无相关运用设备运行数据进行设备运行安全风险管理的研究。本文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安全风险管理理论及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并对故障树分析法的发展及现状、基本步骤做了介绍。从分析构成青岛地铁1 1号线牵引供电系统的各构成部分入手,结合对牵引供电系统相关文献的研究,并结合11号线工程自试运行之日起至试运营1年半止共计843条故障记录,运用故障树法,得出了青岛地铁11号线牵引供电系统的31项安全风险。经过对故障记录的分析整理,得出底事件发生概率,并运用相关公式,分析计算出故障树模型的结构重要度和概率重要度,最终得出各底事件的临界重要度。将各底事件的临界重要度从大到小进行排列,即为各安全风险对牵引供电系统运行影响重要程度的排序。最后,根据分析得出的各安全风险重要性大小,对重点安全风险提出应对措施建议,为牵引供电系统运行保障相关建设、施工、设计、运营维护单位进行安全风险管理提供策略参考,为整个地铁工程牵引供电系统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聂宝光[6](2019)在《城际铁路信号系统技术方案研究》文中认为郑机城际铁路作为连通郑州与国际机场的城际铁路,其承担的责任与发挥的作用非常强大,这主要源于其自身具有的独特优势,包括高铁行车速度快、安全性高的特点,还兼具城际运行距离短、发车量大、能够灵活组织调控的优点,不仅如此,还能够实现城际的中国轨道系统控制2级(CTCS-2)列控系统,采用这一系统,能够使列车行车信息通过轨道电路加应答器的配置实现实时传输,保证地面与列车之间信息的及时传递。郑机城际是郑州市城际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整个城际建设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国内较早开始将城际这一快速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公交化运营的引领者。对于城际的运营与列车行车来说,要保证其安全性与高效运行,最重要的是需要保证信号控制系统的准确运行。信号控制系统的管理、运行对于轨道交通安全、有效运行至关重要,因此,在本文当中,将结合信号控制系统的系统配置、技术方案以及建设实时环节来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本文将结合郑机城际铁路在信号控制系统上的工程实例,从系统的配置、技术路线以及建设实施等几个方面对信号系统的开发、应用以及CTCS-2+ATO(Automatic Train Operation,即列车自动运行控制系统)列控系统的方案设计与应用进行研究探讨。主要针对以下几个层面展开研究分析:其一是信号系统总体方案;其二是集中管理与调度方案;其三是列控系统设计方案;其四是数据信息安全网络管理方案;其五是闭塞与轨道电路方案;其六是计算机连锁控制系统方案等等,从这几个层面对城际铁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其信号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应用进行研究分析与阐述。本文旨在通过结合实际案例对城际铁路运行的信号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进行研究,进而提出该系统的组成与工程实施方案,能够为实施其他轨道交通公交化运营方案的设计提供指导。
顾龙慧[7](2019)在《LoRa无线隧道机电设备自动测试系统研究》文中指出作者所在课题组已成功研究与开发了基于LoRa的无线隧道照明系统,并成功运用于湖南益娄等多条高速的隧道建设。该系统不需要在隧道内布设大量的调光控制信号线缆就能够实现LED灯具的无线智能调光,同时运行节能效果明显。为了便于施工、组网、控制等,设备在使用前需要进行ID号配置及功能测试,现阶段没有相应的自动配置与测试设备,只能人工采用Modbus调试助手来完成,不利于LoRa无线隧道机电设备的大批量生产及使用,影响企业发展。针对LoRa无线网络设备的特点与功能、现有测试方法和市场需求分析,本文以湖南某公司生产LoRa无线单灯控制器与LoRa无线协调器、LoRa无线数据采集器、LoRa无线LED灯一体化驱动电源为研究对象,结合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组态技术及现场总线技术,设计与开发了一套LoRa无线隧道机电设备自动测试系统。该系统的主机是工业控制计算机,使用阿尔泰公司生产的PCI2312八通道数字量板卡处理测试系统的开关量输入输出信号,设计人机界面和控制程序使用的软件平台是易控(INSPEC)组态,测试系统可代替原有人工操作模式,自动实现一次性完成15台LoRa无线隧道机电设备的ID号配置、功能测试,并且能够实现在线修改测试参数、自诊断设备和系统故障及报警、记录不合格产品ID号与故障类型、实时提取数据报表和参数、完成设备的拷机运行。文章首先对LoRa无线隧道机电设备进行了较详细的说明,明确自动测试系统的要求与技术指标;然后介绍了系统控制与数据处理的总体方案设计,简要的阐述了系统硬件模块的基本工作原理;为完成对LoRa无线单灯控制器调光电压及LoRa无线LED灯一体化驱动电源输出电流的检测设计了八通道数据采集模块;根据实际设计了自动测试LoRa无线隧道机电设备的流程及故障诊断方法;详细介绍了使用易控组态实现系统功能的方法步骤;最后根据测试台实际运行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本文设计的LoRa无线隧道机电设备自动测试系统已在湖南某企业投入使用,并完成了近万套设备的实际ID配置与测试,运行结果表明系统效率高、错误率低、自动化程度高,且系统具有多种测试模式可供选择,操作方便、使用灵活、运行稳定、性能可靠,能满足企业实际应用需求,大幅度的节省人力与时间,具有显着的工程应用价值。
朱晓彤,陆金凤,谢华,赵青春,王忠[8](2018)在《带串联电抗器输电线路距离保护整定改进方法》文中认为串联电抗器可以很好地限制电网的短路电流,但同时给输电线路继电保护带来了挑战。文中提出了一种带串联电抗器的输电线路距离保护整定改进方法,根据串联电抗器阻抗和线路阻抗重新整定零序电流补偿系数,根据串联电抗器阻抗和原距离保护阻抗定值重新计算距离保护定值。只需修改保护装置定值,无需改变距离保护算法代码,即可保证带串联电抗器的输电线路距离保护Ⅰ段的可靠性和距离保护Ⅱ段、Ⅲ段的灵敏性。仿真结果验证了文中方法在保护可靠性和灵敏性方面的效果。
王小华,张敏艳[9](2017)在《金属与非金属矿山低压漏电保护新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了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常规的低压漏电保护原理和金属与非金属矿山低压系统的特点,指出金属与非金属矿山低压漏电保护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一种满足金属与非金属矿山低压系统需求和符合国标要求的新的漏电保护原理,以及应用这种原理生产的漏电保护设备,可以实现变电所出线和设备终端分级选择性漏电保护。
焦大伟[10](2016)在《莞惠城际铁路信号系统实施方案研究》文中指出珠三角城际铁路综合考虑了城际铁路与高速铁路的特点,既满足了城际铁路站间距短、行车密度高、运营组织灵活的特点,又实现了莞惠城际铁路与CTCS-2级列控系统高速铁路的跨线运行。莞惠城际铁路是珠三角城际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创了国内公交化运营的快速轨道交通的先河。作为城际铁路的重要控制系统—信号系统是铁路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信号系统在铁路安全高效的运行中起着中枢神经的作用。合理的系统配置、优良的设计方案、完善的工程实施方案是保证系统安全运行的根本。本文从公交化运行的城际铁路信号系统的应用、工程实施及试验等方面进行研究,结合莞惠城际铁路的工程实际,探讨莞惠城际铁路信号系统的应用、工程实施、CTCS2+ATO列控系统方案的应用等,分析了城际铁路建设的必要性及信号系统的重要性,分别从系统总体方案、调度集中方案、列控系统方案、闭塞与轨道电路方案、信号安全数据网方案、计算机联锁系统方案、信号集中监测方案、信号电源方案、系统接口方案等方面阐述城际铁路信号系统组成及工程实施方案。本文详细描述了城际铁路的系统组成及配置方案,为莞惠城际铁路信号系统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并为同类型的城际铁路提供参考依据。
二、接地继电器JD动作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接地继电器JD动作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含逆变站交流系统故障特征与差动保护新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直流输电技术 |
1.1.2 LCC-HVDC输电技术 |
1.1.3 换相失败及其影响 |
1.1.4 相关研究现状 |
1.2 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含逆变站交流电网故障特征分析 |
2.1 含逆变站交流电网的构成 |
2.2 含逆变站交流电网功率特征 |
2.2.1 逆变器伏安特性 |
2.2.2 逆变器功率特性 |
2.2.3 含逆变站交流电网无功功率分布 |
2.2.4 含逆变站交流电网有功功率分布 |
2.3 逆变站输出特性 |
2.3.1 交流相量特征 |
2.3.2 故障分量特征 |
2.4 含逆变站交流电网的序网络 |
2.5 含逆变站交流输电线路故障特征 |
2.5.1 单输电走廊 |
2.5.1.1 单回输电线路 |
2.5.1.2 同杆并架双回线(双电源) |
2.5.1.3 同杆并架双回线(单电源) |
2.5.2 多输电走廊多回输电线路 |
2.6 小结 |
第三章 含逆变站交流输电线路保护适应性分析 |
3.1 适应性分析思路 |
3.2 故障线路电流特征 |
3.2.1 电流波形特征 |
3.2.2 电流相量特征 |
3.3 传统保护原理适应性 |
3.3.1 距离保护 |
3.3.2 电流差动保护 |
3.3.3 零序电流差动保护 |
3.3.4 方向纵联保护 |
3.3.5 零序方向保护 |
3.4 小结 |
第四章 输电线路有功功率差动保护原理 |
4.1 有功功率差动保护 |
4.1.1 有功差动保护原理及判据 |
4.1.2 有功差动保护死区问题 |
4.2 虚拟有功功率差动保护 |
4.2.1 虚拟有功功率的定义及特征 |
4.2.2 基于虚拟有功功率的差动判据 |
4.2.3 无功功率对虚拟有功差动保护的影响 |
4.3 基于故障分量的积分型瞬时有功差动保护 |
4.3.1 保护判据 |
4.3.2 仿真验证及性能分析 |
4.3.2.1 仿真模型 |
4.3.2.2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
4.3.2.3 积分长度的影响 |
4.3.2.4 耐噪声能力 |
4.4 小结 |
第五章 含逆变站交流电网自适应有功差动保护 |
5.1 保护性能要求 |
5.2 保护方案的构成 |
5.3 故障仿真及性能分析 |
5.3.1 故障仿真概况 |
5.3.2 高阻故障 |
5.3.3 低阻故障 |
5.3.4 其他运行场景 |
5.3.5 保护方案对比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双馈风机接入对线路继电保护影响及保护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大规模风电接入对保护影响研究现状 |
1.2.2 风电场线路距离保护和方向保护新原理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DFIG短路电流特性及其对保护适应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DFIG工作原理 |
2.2.1 DFIG基本原理 |
2.2.2 DFIG数学模型 |
2.2.3 转子侧变流器控制策略 |
2.2.4 网侧变流器控制策略 |
2.3 计及Crowbar保护投入的DFIG短路电流特性分析 |
2.3.1 机端短路后DFIG短路电流物理机理分析 |
2.3.2 对称故障下DFIG短路电流特性分析 |
2.3.3 不对称故障下DFIG短路电流特性分析 |
2.4 双馈风电场外送系统保护配置及故障特性分析 |
2.4.1 双馈风电场外送系统保护配置 |
2.4.2 基于实测数据的DFIG接入系统故障特性分析 |
2.5 DFIG短路电流特性对传统距离保护的影响 |
2.5.1 对称故障下DFT相量提取误差对传统距离保护的影响 |
2.5.2 不对称故障下DFT相量提取误差对传统距离保护的影响 |
2.5.3 DFT相量提取误差及过渡电阻对传统距离保护的影响 |
2.6 距离保护和距离纵联方向保护适应性分析 |
2.6.1 距离保护适应性分析 |
2.6.2 距离纵联方向保护适应性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时域原理的风电场集电线路和送出线路保护措施 |
3.1 引言 |
3.2 双馈风电场集电线路时域距离保护 |
3.2.1 时域距离保护 |
3.2.2 基于实测数据的集电线路时域距离保护特性分析 |
3.2.3 基于仿真数据的集电线路时域距离保护特性分析 |
3.3 双馈风电场送出线路时域距离纵联方向保护 |
3.3.1 时域距离纵联方向保护 |
3.3.2 基于仿真数据的送出线路时域距离纵联方向保护特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提升风电场送出线路距离保护抗过渡电阻能力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类四边形特性的距离保护原理 |
4.3 基于类四边形特性的距离保护影响因素分析 |
4.3.1 不同风速 |
4.3.2 不同过渡电阻 |
4.3.3 不同故障类型 |
4.4 距离差动保护 |
4.4.1 过渡电阻对阻抗元件的影响 |
4.4.2 距离差动保护原理 |
4.4.3 基于仿真数据的送出线路距离差动保护特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新型漏电保护装置在井下供电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JY82型漏保装置检测原理与不足 |
1.1 JY82型漏保装置漏电检测原理 |
1.2 JY82型漏保装置的不足 |
2 新型漏保装置 |
3 JD-1000型低压漏电保护系统的检测原理 |
3.1 零序电压修正法 |
3.2 多种原理综合判断和智能转换 |
3.3 信号分散采集、集中监测布局 |
3.4 采用“漏电电流大者优先”,解决分散性漏电 |
4 JD-1000型低压漏电保护系统应用总结 |
5 结 论 |
(4)主井提升机双独立电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本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2 主井提升系统概况及双独立电控总体思路 |
2.1 主井提升系统概况 |
2.2 依据的标准 |
2.3 双三电平变频调速功能概述 |
2.4 双三电平四象限高压变频器工作原理 |
2.5 双三电平变频器功率回路结构设计 |
2.6 三电平变频器优化控制策略 |
2.7 双独立电控思路 |
2.8 本章小结 |
3 关键技术及解决方案 |
3.1 NPC三电平变频器损耗分析 |
3.2 多CPU多总线协同工作控制器研制 |
3.3 变频器系统优化设计 |
3.4 三电平PWM整流器定频直接功率控制 |
3.5 双绕组同步电机矢量控制 |
3.6 三电平变频器智能故障诊断与保护单元 |
3.7 矿井提升机非线性悬停控制器 |
3.8 本章小结 |
4 双独立电控主回路选型计算及实施方案 |
4.1 主回路选型计算 |
4.2 总体设计方案 |
4.3 实施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5 出厂试验及现场调试运行 |
5.1 出厂试验 |
5.2 现场调试运行 |
5.3 本章小结 |
6 应用效果及效益分析 |
6.1 应用效果 |
6.2 效益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青岛地铁11号线牵引供电系统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1.4 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基本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安全风险管理的概念 |
2.2 安全风险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 安全风险管理的过程 |
2.3.1 安全风险识别 |
2.3.2 安全风险评价 |
2.3.3 安全风险应对 |
2.4 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安全风险管理相关研究概述 |
2.5 主要研究方法综述 |
2.5.1 故障树分析法的发展及现状 |
2.5.2 故障树分析法基本步骤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青岛地铁11号线供电系统概况及安全风险管理现状 |
3.1 青岛地铁11号线牵引供电系统概况 |
3.1.1 青岛地铁11号线供电系统概况 |
3.1.2 青岛地铁11号线牵引供电系统概况 |
3.2 青岛地铁11号线牵引供电系统安全风险管理现状 |
3.2.1 现有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
3.2.2 存在的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青岛地铁11号线牵引供电系统安全风险识别 |
4.1 牵引供电系统安全风险初步识别与筛选 |
4.1.1 牵引供电系统安全风险初步识别 |
4.1.2 牵引供电系统安全风险筛选 |
4.2 基于故障树法确定牵引供电系统安全风险 |
4.2.1 顶事件选择 |
4.2.2 建立故障树模型确定安全风险 |
4.3 牵引供电系统安全风险类别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故障树法的牵引供电系统安全风险评价 |
5.1 11号线牵引供电系统的结构函数 |
5.1.1 故障树的结构函数 |
5.1.2 系统及逻辑门的结构函数 |
5.2 故障树模型定性分析 |
5.2.1 底事件的割集 |
5.2.2 求解最小割集 |
5.2.3 11号线牵引供电系统定性分析 |
5.3 故障树的定量分析 |
5.3.1 布尔代数运算 |
5.3.2 顶事件的发生概率 |
5.3.3 底事件的重要度 |
5.3.4 11号线牵引供电系统安全风险及等级 |
5.4 安全风险应对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城际铁路信号系统技术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城际铁路项目概述 |
2.1 城际铁路列车概述 |
2.1.1 城际铁路列车概念 |
2.1.2 城际铁路列车旅客出行特点 |
2.1.3 城际铁路列车运行特点 |
2.2 城际铁路列车运行方案 |
2.2.1 城际铁路列车运行方案概念 |
2.2.2 城际铁路列车运行方案内涵 |
2.3 城际铁路列车运行方案优化 |
2.3.1 城际铁路列车运行方案优化原则 |
2.3.2 城际铁路列车运行优化方法 |
2.3.3 城际铁路列车运行优化流程 |
2.4 车载ATO系统功能及技术及参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际铁路项目信号系统需求分析 |
3.1 项目需求 |
3.1.1 项目需求分析 |
3.1.2 项目基本情况 |
3.2 信号系统集成范围及施工分界 |
3.2.1 信号系统集成范围 |
3.2.2 信号系统集成分界 |
3.3 信号系统设计原则及主要技术标准 |
3.3.1 总体设计原则 |
3.3.2 主要的设计技术标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际铁路项目信号系统设计 |
4.1 信号系统总体设计 |
4.1.1 信号系统设计方案 |
4.1.2 信号系统布置 |
4.1.3 主要设备选型 |
4.2 信号系统子系统设计 |
4.2.1 调度集中系统(CTC) |
4.2.2 列控系统 |
4.2.3 闭塞与轨道电路系统 |
4.2.4 客运专线列控信号系统安全数据网 |
4.2.5 计算机联锁系统 |
4.2.6 信号集中监测系统 |
4.2.7 信号电源系统 |
4.2.8 其他相关设备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际铁路项目信号系统接口详细设计 |
5.1 系统内部接口 |
5.2 系统外部接口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 |
(7)LoRa无线隧道机电设备自动测试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LoRa无线技术特性与应用分析 |
1.2.1 LoRa无线技术特性分析 |
1.2.2 LoRa无线技术的应用 |
1.3 自动测试系统使用的基本技术简况 |
1.3.1 计算机控制技术简况 |
1.3.2 组态软件技术简况 |
1.3.3 现场总线技术简况 |
1.3.4 信息处理技术简况 |
1.3.5 现代检测技术简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第2章 LoRa无线隧道机电设备 |
2.1 LoRa无线协调器 |
2.2 LoRa无线单灯控制器 |
2.3 LoRa无线数据采集器 |
2.4 LoRa无线LED灯一体化驱动电源 |
2.5 LoRa无线隧道机电设备自动测试系统主要功能与性能指标 |
2.5.1 系统主要功能 |
2.5.2 系统性能指标及要求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LoRa无线隧道机电设备自动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
3.1 LoRa无线隧道机电设备自动测试系统整体设计 |
3.2 数字量输出、输入模块电路设计 |
3.2.1 PCI2312 板卡介绍 |
3.2.2 板卡外围电路设计 |
3.3 被测对象选择模块电路设计 |
3.3.1 隔离模块电路设计 |
3.3.2 继电器模块电路设计 |
3.4 LoRa无线单灯控制器自动测试电路设计 |
3.5 LoRa无线数据采集器自动测试电路设计 |
3.6 LoRa无线LED灯一体化驱动电源自动测试电路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八通道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4.1 八通道数据采集模块电路设计原理 |
4.2 可变增益放大电路及滤波电路设计 |
4.3 A/D转换电路设计 |
4.3.1 ADS1256 介绍 |
4.3.2 ADS1256 外围电路设计 |
4.4 单片机基本电路设计 |
4.5 电源转换电路设计 |
4.6 基准电压电路设计 |
4.7 485 通信电路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LoRa无线隧道机电设备自动测试软件设计 |
5.1 系统引导主程序和子系统程序设计思想 |
5.1.1 引导主程序设计思想 |
5.1.2 子系统程序设计思想 |
5.2 自动测试模式设计 |
5.2.1 LoRa无线单灯控制器自动测试设计 |
5.2.2 LoRa无线协调器自动测试设计 |
5.2.3 LoRa无线数据采集器自动测试设计 |
5.2.4 LoRa无线LED灯一体化驱动电源自动测试设计 |
5.3 拷机测试模式设计 |
5.4 手动测试模式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功能易控组态的实现 |
6.1 易控组态软件介绍概述 |
6.2 易控界面设计 |
6.3 工程变量设置 |
6.4 易控与现场设备通信的实现 |
6.4.1 对PCI2312 板卡的读写 |
6.4.2 与LoRa无线协调器的通信程序设计 |
6.5 数据存储的实现 |
6.5.1 历史记录与报表显示的实现 |
6.5.2 数据库构建与Excel文件的生成 |
6.6 故障报警的实现 |
6.7 工程安全机制 |
6.7.1 操作权限的设置 |
6.7.2 工程文件安全性设置 |
6.8 本章小结 |
第7章 系统调试结果及分析 |
7.1 系统调试 |
7.1.1 系统上位软件调试 |
7.1.2 系统硬件调试 |
7.2 测试结果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与获得的科研成果 |
(8)带串联电抗器输电线路距离保护整定改进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串联电抗器对距离保护的影响 |
2 带串联电抗器的距离保护 |
2.1 零序电流补偿系数的整定 |
2.2 接地距离保护阻抗定值的整定 |
2.3 相间距离保护阻抗定值的整定 |
3 仿真验证 |
4 结语 |
(9)金属与非金属矿山低压漏电保护新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常见漏电保护原理 |
1.1 漏电电阻检测原理 |
1.1.1“附加直流电压法”原理 |
1.1.2“零序电压法”原理 |
1.1.3 现有漏电电阻检测原理的缺陷 |
1.2 选择性漏电保护原理 |
1.3 现有选择性漏电保护原理的缺陷 |
2 金属与非金属矿山低压系统的特殊性 |
3 金属与非金属矿山低压漏电保护使用误区 |
3.1 误用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漏电保护 |
3.2 盲目使用煤矿漏电保护 |
4 金属与非金属矿山低压漏电保护新技术的研究。 |
4.1“零序电压修正法”检测漏电电阻 |
4.2 多种算法智能选择, 综合决策 |
4.3 分散性漏电保护原理 |
4.4 接触电压的监测原理。 |
4.5 终端漏电保护原理: |
4.6 满足金属与非金属矿山低压系统要求的漏电保护设备 |
5 结束语 |
(10)莞惠城际铁路信号系统实施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项目概述 |
2.1 项目概况 |
2.2 信号系统集成范围及工程分界 |
2.2.1 信号系统集成范围 |
2.2.2 信号系统集成分界 |
2.3 信号系统主要技术标准 |
3 信号系统总体技术要求 |
3.1 总体设计原则 |
3.2 信号系统构成 |
3.3 主要设备选型 |
4 信号系统技术方案 |
4.1 调度集中系统(CTC) |
4.1.1 概述 |
4.1.2 系统主要功能 |
4.1.3 CTC系统中心方案 |
4.1.4 CTC系统车站方案 |
4.1.5 CTC系统组网方案 |
4.2 列控系统 |
4.2.1 列控系统概述 |
4.2.2 系统方案 |
4.2.3 列控中心(TCC) |
4.2.4 临时限速服务器(TSRS) |
4.2.5 通信控制服务器(CCS) |
4.2.6 应答器及LEU |
4.2.7 特殊方案 |
4.3 闭塞与轨道电路 |
4.3.1 闭塞分区划分原则 |
4.3.2 轨道电路设置原则 |
4.3.3 轨道电路结构 |
4.4 信号安全数据网 |
4.4.1 概述 |
4.4.2 组网方案 |
4.4.3 网络管理 |
4.5 计算机联锁系统 |
4.5.1 概述 |
4.5.2 主要功能及设备结构 |
4.5.3 信号显示 |
4.5.4 转辙设备 |
4.5.5 轨道电路 |
4.5.6 接近区段及延续进路 |
4.6 信号集中监测系统 |
4.6.1 概述 |
4.6.2 系统主要功能 |
4.6.3 系统结构及系统配置 |
4.6.4 监测系统组网方案 |
4.7 信号电源系统 |
4.7.1 概述 |
4.7.2 设备配置 |
4.7.3 电源系统方案 |
4.8 其他相关设备 |
4.8.1 信号机柜 |
4.8.2 电缆 |
4.8.3 综合接地及防灾 |
4.8.4 其他主要材料 |
5 系统接口 |
5.1 系统内部接口 |
(1)CTC与CBI接口 |
(2)CTC与TCC接口 |
(3)CTC与TSRS接口 |
(4)CTC与CCS接口 |
(5)CBI与TCC接口 |
(6)TCC与TSRS间接口 |
(7)TCC与CCS间接口 |
(8)相邻TCC间接口 |
(9)TCC与LEU间接口 |
(10)TCC与轨道电路间接口 |
(11)CSM与车站信号设备接口 |
5.2 系统外部接口 |
5.2.1 与通信系统接口 |
5.2.2 与站前专业接口 |
5.2.3 与电力专业接口 |
5.2.4 与站台门系统接口 |
5.2.5 与防淹门系统接口 |
5.2.6 与防灾系统接口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接地继电器JD动作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含逆变站交流系统故障特征与差动保护新原理研究[D]. 黄家凯. 山东大学, 2021(11)
- [2]双馈风机接入对线路继电保护影响及保护策略研究[D]. 王春又.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新型漏电保护装置在井下供电系统中的应用[J]. 王星星,孙俞年,佟磊,汪海军. 现代矿业, 2020(10)
- [4]主井提升机双独立电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郑伟卫.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5]青岛地铁11号线牵引供电系统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D]. 朱作慧. 山东大学, 2019(02)
- [6]城际铁路信号系统技术方案研究[D]. 聂宝光.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7]LoRa无线隧道机电设备自动测试系统研究[D]. 顾龙慧. 湖南大学, 2019(07)
- [8]带串联电抗器输电线路距离保护整定改进方法[J]. 朱晓彤,陆金凤,谢华,赵青春,王忠. 电力工程技术, 2018(06)
- [9]金属与非金属矿山低压漏电保护新技术的研究[J]. 王小华,张敏艳. 采矿技术, 2017(05)
- [10]莞惠城际铁路信号系统实施方案研究[D]. 焦大伟. 兰州交通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