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爆炸理论受质疑(论文文献综述)
刘思京[1](1991)在《大爆炸理论受质疑》文中认为 “大爆炸”这个术语已经收集在标准的科技词汇中。但在40年代中第一次作为新术语使用时受到了人们的讽刺。当时认为宇宙实际上有一个开端的说法似乎非常古怪,特别是因为当时几乎没任何事实根据来支持这一学说。然而,在60年代末,几乎所有的天体物理学家都相信,宇宙是在一次巨大的爆炸中诞生的。对此持怀疑态度的人们被冷落了。但在最近几个
黄志洵[2](2003)在《论狭义相对论的理论发展和实验检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狭义相对论 (SR)可概括为 10个主要方面 ,即 1个变换 ,2个公设 ,3个公式 ,4个推论。目前对狭义相对论的质疑集中在“光速不变公设”和“光速不能超过推论”这两方面。 1992年以后的 10年间已做成了若干超光速实验 ,有的在经典领域 ,有的在量子领域。 2 0 0 1年 ,有迹象表明在大的宇宙时间尺度上光速缓慢减小 ,这引起了对光速是否真的恒定不变的质疑 ,SR似已受到挑战。国际科学界如使新理论成立 ,将是Einstein提出SR以来的一次科学革命
周海亮[3](2013)在《西方科学与宗教关系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科学和宗教既是人类社会结构中两种知识体系,又是两种文化现象。这两种知识体系和文化现象之间,不仅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共通性。差异性决定着二者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共通性为二者提供了对话与交流的契机。针对“西方科学与宗教关系理论的研究”这一主题,文章系统地分为四个章节来论述。在第一章中,本文通过对科学与宗教基本定义的简要介绍和分析,得出了科学与宗教的普遍性特征。对科学与宗教概念的一般性把握,是本文从本质上认识和论证二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在第二章中,首先,本文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理论进行了综述,依次介绍了冲突论,无关论,关联论(正相关——互补、互促,负相关——阻碍)和融合论,并且详细地分析了这些观点得以成立的理论依据。其次,本文又针对性地指出了这些理论在某些方面的论证不足。最后,本文通过对以上四种关系理论的分析和比较,笔者认为科学与宗教关系理论中的关联论和融合论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创见,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同时,这也是本文在处理科学与宗教关系这一主题上的基本观点。在第三章中,本文以现代西方自然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与宗教信仰为考察对象,重点考察了爱因斯坦、柯林斯、波金霍尔对科学与宗教概念的理解,以及详细地论述了自然科学家们是如何看待和处理科学与宗教关系的。通过对他们在不同的学科视角下对科学与宗教的认识,以及对二者关系的把握,使我们清晰地看到自然科学家们在把握二者关系上的立场和态度,也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在社会个体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中,科学研究和宗教信仰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三位科学家对科学与宗教的认识,以及处理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做法为我们理性地对待科学与宗教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经验性和方法,对社会个体在意识层面处理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本章中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典型对象考察,在论据上有力地支撑了第二章论述中的关联论和融合论。在第四章中,文章着重对现当代西方学术界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理论的研究典型进行了介绍,重点分析了宇宙论。首先,本章依次系统地介绍了科学宇宙论、怀特海哲学宇宙论和莫尔特曼神学宇宙论,其次,本章对以上三种宇宙论一一做了分析和评价。从宇宙论角度来认识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理论,使我们获得了在现实中理性地对待科学和宗教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理论成果。《结语》部分,通过对西方科学与宗教关系理论的研究,本文认为科学与宗教之间是一种“共生互促”、“互补兼容”的关系,主张科学与宗教互促互补,共存共进。本文通过以上逻辑结构安排以及对这一主题的系统性论述,不仅系统地研究了西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理论和观点,还为我们在现实中理性地认识二者的关系提供了经验。
高鸿钧[4](2003)在《现代法治的困境及其出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社会 ,神治、德治和人治都逐渐失去了基础 ,法治成为主要治道。现代法治在消解社会冲突与整合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代法治自身却存在以下五种困境 :封闭与开放、内信与外迫、确定与无常、普适与特惠以及规则与事实。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调整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价值 ,组建自愿共同体 ,走向共同体法治。
刘建刚[5](2020)在《法律的规范一元论 ——以法律原则为中心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于法律原则,不仅不同的法学流派有不同的看法,而且同一学派内部也往往各持己见;其争议甚至大到“法律原则”的概念能否成立,即法律是否包含原则都成为争论的问题。作为法律原则理论的主要阐释者,德沃金和阿列克西分别提出了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存在性质差异的原则理论,这种理论对我国学界的影响日益凸显,甚至于还有成为主流的趋势。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得出的结论是:法律的效力及其强度都有着社会事实的渊源,从抽象程度、体现的法律价值和适用方式等方面都不能对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作出性质上的区分,两者之间存在的是程度上的差异。自上世纪60年代始,围绕原则问题在法律实证主义和非法律实证主义之间发生了激烈争论,这是自然法学派和法律实证主义围绕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长期争论的延续。争论的焦点集中于法律推理中的道德是否具有法律性质这一问题。德沃金基于整体性的法律阐释观,主张切合并能够为法律实践提供最佳道德证立的原则属于法律;阿列克西论述的法律原则则是客观道德价值的规范表达,法律原则和客观价值是同一回事儿。德沃金和阿列克西所述的法律原则都与法律规则有着性质上的差别。如果这种规范二元的原则理论能够成立,那么法律实证主义的“社会事实命题”和“分离命题”必将崩溃。为反驳这种理论,不同法律实证主义者提出了多样的原则观。他们要么通过在承认规则中安置道德判准来鉴别法律原则,要么全然否认非系谱化的原则具有法律性质。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以统一性的融贯视角来研究原则问题的相关成果。而采用效力规范的概念可以对各种原则的法律效力问题作出统一性的解释,这可以为法律原则的研究提供新的进路,以此支持法律的规范一元立场。一般性法律和司法判决的法律效力都可以追溯到宪法,只要论证了宪法的效力来源就可以对整个法律体系的效力依据作出说明。如果把拉兹和阿列克西两人分别提出的法律的“宣称”概念和霍斯特关于宪法实效的论述结合起来,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任何一部宪法文本都包含关于自身的效力规范和效力宣称,效力宣称要求官员和民众遵循效力规范的要求实施或遵守宪法。当这一宪法文本得到普遍接受并形成对社会的有效控制时,宪法得以产生。一部有效的宪法包含了一般性法律的效力规范,下一级法律的效力来自于自身的效力宣称与上一级效力规范的吻合。建立在效力规范上的法律体系形成了动态的法律秩序,这样的秩序更能够与多样化的政治社会相适应。由于法律原则在法律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对它们的不同观点直接影响到对其他法律现象的认识。在展示和剖析了规范二元的原则理论对法律权威的道德依据、权利的充分实现、理想之法的预设和司法裁判中的规范适用等方面的主张之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两种规范二元的原则理论都是多元法律观及其方法论中的一种,以效力规范确立的规范一元理论同样可以解决规范二元的理论所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并在一些方面还显得更具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更能反映出不同政治社会的法律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可以为众多法律体系的差异化提供论证。我国司法中的裁判规范都来自特定的法律文本,法官没有针对个案的“造法”职权,这是一种强意义上的规范一元适用观,规范二元的主张与之并不一致。我国司法改革的趋势应当是从强意义上的规范一元适用方式向弱意义上的规范一元适用方式的转变。弱意义上的规范一元适用允许法官依据效力规范的指示,直接从非法律文本的非正式法源中得出裁判规范。至少从当前的态势看,规范一元的主张更加适合我国的现实状况。这就要求深化对法律规范一元论的研究,为我国的司法改革提供理论依据。综上,效力规范的理论可以对不同的原则主张作出融贯性的解释,由此得出效力规范基础上的规范一元理论不仅能够对原则问题作出清晰的说明,还能够更合理地解释我国的司法实践。
钱兆华[6](2007)在《科学检验的复杂性探析——兼谈科学是否是真理》文中研究说明科学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科学事实;用猜测的原因对科学事实进行解释;推演出相应的定律、公式、预言等;对这些定律、公式、预言等进行严格检验。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情况看,运用观察或实验方法对科学进行严格检验都涉及到非常复杂的认识论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经验事实并没有完全的客观性;相同的经验事实可以证明不同的科学假说;观察或实验本身是可错的;"后件为真(假),前件亦为真(假)"的科学检验原则无逻辑依据。因此在自然科学领域,科学检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傅星源[7](2018)在《从先验主体到先验唯物主义 ——齐泽克本体论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斯洛文尼亚哲学家斯拉沃热·齐泽克无疑是当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由于其着作主题广泛涉及通俗文化、文学、政治政策、自然科学等等各个领域,并且他本人热衷于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从竞选总统到真人秀乃至于拍摄电影,使他获得了较之其他哲学家更大的声誉和影响力。但是另一面,如他自己经常抱怨的那样,他的公众形象已经掩盖了他真正的哲学关切。这一点从对其思想研究侧重点的严重失衡中可以清晰反映出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多数研究都聚焦于他早期的意识形态理论,而他更为纯粹的哲学思想则鲜有人问津。鉴于上述情况,本文在承认齐泽克思想重要性的前提下,尝试从哲学基本问题出发,系统探究齐泽克思想中更为基础更为重要的本体论。该研究成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下:首先是齐泽克思想内在的高度融贯性。齐泽克着作一直以极富古典哲学的韵味将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政治哲学)内在融贯地交织在一起,特别反映在1996-97年对谢林的集中研读促使他在政治立场上逐渐远离后马克思主义而导向革命先锋式的列宁主义,也就意味着离开本体论实际上就不能理解其政治哲学的基础,也不能动态系统地把握其思想变化;其次是本体论问题的重要性及其在当代的复归。本体论作为直接探究“存在”本身的学问一直以来都是西方哲学的主要形态,即使近现代发生过所谓“认识论转向”和“语言学转向”,但是要明白,这些转向的根本动因在于不得不在探究存在之前考量人类认识世界的可能条件,其理论最终归宿仍然是以存在为鹄的,尤其是量子物理学诞生之后,已经打破了人作为客观中立观察者的传统观点,从而吁求着能够同时思考主体与实在的新本体论,如齐泽克常表述的那样,必须将康德意义上的先验认识条件推及到本体论层面;最后是齐泽克思想与本体论论题的高度契合。齐泽克通常被认为是综合了拉康精神分析学、德国古典哲学和唯物主义三大思想传统,后两者的本体论意蕴不言而喻,关键是齐泽克对拉康精神分析学也作了本体化的处理,拉康的实在界和象征界概念在齐泽克看来是对西方哲学传统的表象与本质问题全新而又更为贴切的表述,而其死亡驱力范畴与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否定性有着结构上的类似,最终通过齐泽克不断地交错迂回解读,在解决西方哲学核心问题的同时,发展了唯物主义。以上三点同时在总体框架上标定了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本文由引言、五个专题章节和结语七个部分构成。引言部分主要对论文作整体上的相关说明。包括论文选题意义和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以及论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的申明。第一章笛卡尔的余波与拉康对主体的精神分析式重建,针对齐泽克着作中大量萦绕的拉康精神分析学概念,对主体从近代笛卡尔以来的流变作了梳理,指出不管是“我思”的直接继承者也好还是反对者也好,都是在理性自明的意义去发展主体的,而二十世纪诞生的精神分析学和结构主义则从无意识和去主体化两个方面消解了主体的理性自明性。通常被称作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的拉康采取了中间路线,一方面去除了无意识在弗洛伊德那里残存的生物学痕迹,一方面将主体去中心化的同时保留了空洞性的主体形式,为齐泽克从主体出发的本体论提供了基本概念框架和可能路径。第二章实在界问题与齐泽克主体的先验维度,首先结合国外研究成果对拉康思想中极为重要却没有得到解决的实在界问题及其相关于西方哲学传统问题的同构性作了明确论述,这通常被视作齐泽克构建其本体论的起点。通过迂回到康德、黑格尔及弗洛伊德那里,齐泽克在先验统觉和死亡驱力两个意义上初步确立了先验主体所同时具有的空洞形式性和否定能动性。第三章主体先验性的自然科学论证,分析了齐泽克从生物学和量子力学两个方面对先验主体所做的拓展和论证。当前生物学发展回归黑格尔主义的倾向在齐泽克看来主要是因为进化论只提供了无机界过渡到有机界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因此必须在本体层面就用一种类似自相关否定性去设定主体或意识的存在有效性;量子力学的出现则颠覆了借助经典物理学形成的主体观和真理观。本章还指出,自然科学对主体先验性的论证在齐泽克那里不是单向度的,主体先验性同时为解决量子力学本体论问题提供了可能路径。第四章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的再实现化,这部分的内容一直以来都是齐泽克思想的核心,是齐泽克将其理论应用到哲学史进程重建中的伟大尝试,具体来讲其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自由奠定可靠的形而上学根基,二是齐泽克认为作为绝对否定性的自由实际上打开了德国观念论中隐藏的唯物主义逻辑。本章尝试将齐泽克多年来散见于不同着作的思想按照线条方式直接呈现出来。第五章迈向先验唯物主义的可能,对齐泽克近些年着作中开始明确表述的唯物主义作出分析。第一节围绕约翰斯顿提出的先验唯物主义概念考察了学界对齐泽克本体论思想进行界定的尝试,本文认为先验唯物主义范畴的确立对于研究齐泽克是一个很好的推进,但是需要区分不同学者不同意义上的使用以及与齐泽克理论本意上的微妙差别。后两节分别从拉康性化公式和希格斯场两个方面论述了齐泽克对物质和辩证法两个范畴的发展,最终得出结论,认为齐泽克是一个以量子力学时代发展唯物主义为己任的重要哲学家。最后在结语部分对齐泽克本体论的核心特征作了总结性的概述,并且就其本体论与政治哲学的内在联系作了简要评析。
徐玄[8](2010)在《关于自然科学知识检验的复杂性研究 ——兼论科学的真理性问题》文中指出人类获得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主要有五种:通过感官接受客观世界信息的能力,记忆能力,模仿能力,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或理性思维能力。因此,整个人类知识可分为三大类型:主观知识、客观知识和推理知识。所谓主观知识是指完全由人类凭想象力创造出来的知识,如语言学、文字、宗教、艺术等,大体属于人文科学。所谓客观知识是指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获得的知识,因为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部分,所以客观知识也包括两大部分,即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和关于人类社会的知识,前者即为自然科学,后者即为社会科学。所谓推理知识是指人类在公理或确切知识的基础上经过严密逻辑推理演绎出的知识,主要包括逻辑学和数学。由于知识类型不同,因此人类对其的检验方法也不同。就人类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而言,检验方法主要有两种:逻辑方法和经验方法。逻辑方法检验自然科学知识作为对自然现象为什么会如此产生的解释体系或理论体系,其内部是否具有逻辑自洽性,即理论体系内部是否存在逻辑矛盾。经验方法检验自然科学知识是否“正确”或是否与经验事实相吻合。因为自然科学知识的本质是对自然现象背后原因的揭示,并且用原因解释现象,所以在通常情况下,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经验检验都是间接检验,即根据“后件为真(假),前件亦为真(假)”的原则进行。然而,“后件为真(假),前件亦为真(假)”这一原则本身却没有坚实的基础,再加之人类在特定的科学范式内和历史条件下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经验事实”必然会存在诸多缺陷,因而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经验检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从实际情况看也是如此。科学史上有许多被长期的观察和实验所“证实”的科学理论后来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相反,有些正确的科学理论却得不到当时的人类经验的证实,因而被抛弃。同样,我们今天奉为神圣的量子理论、大爆炸宇宙理论、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等科学理论是否真的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实”面貌,谁也不敢保证。这就意味着,如何理解和认定科学的真理性,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必须对之重新审视。
班帅[9](2012)在《《换言之:翻译教程》节译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在学术界,翻译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它需要借用相近学科的研究结果和理论知识去发展和规范自己的研究方法。本翻译项目In Other Words–A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一书的编写便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阐释翻译理论,同时列举了大量来自翻译实践中的例子,为译员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培训模式。本项目具体翻译对象为该书前两章以及第三章的3.1节,即引言、词层对等和词层以上的对等三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借用一门学科的理论知识来阐释另一门学科知识的书籍,其良好的翻译效果不容易实现。本翻译对象便是借用了相关语言学理论来阐释词语和短语层面上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涉及非翻译方面的知识和术语较多,所以本翻译报告对翻译过程进行了系统介绍,并重点总结了翻译过程中对于词语和句子翻译所使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以及译者的翻译感悟。翻译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任务描述、任务过程、案例分析和实践总结。任务描述部分详细说明了选择该项目的过程和原文特点;任务过程部分描述了译前的背景知识准备、技术性准备和翻译理论准备,以及翻译时间安排和质量控制手段;案例分析部分选取翻译中有代表性的词语和句子翻译来说明译者使用的翻译方法;实践总结部分系统总结了整个翻译报告。本项目翻译以及报告旨在帮助中国的学生和翻译爱好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翻译。
二、大爆炸理论受质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爆炸理论受质疑(论文提纲范文)
(2)论狭义相对论的理论发展和实验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狭义相对论的10个主要方面 |
3 对SR两个公设的检验与考查 |
4 关于宇宙学的思考和类星体观测中精细结构常数异常的发现 |
5 关于Lorentz变换 |
6 关于SR的3个关系式 |
7 关于SR的前3个推论 |
8 关于SR的“不可能有超光速”推论 |
9 结束语 |
(3)西方科学与宗教关系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科学与宗教的概念辨析 |
1.1 科学的概念 |
1.2 宗教的概念 |
第2章 科学与宗教关系理论的概观 |
2.1 冲突论 |
2.1.1 冲突论模型 |
2.1.2 冲突论模型分析 |
2.2 无关理论 |
2.2.1 无关论模型 |
2.2.2 无关论模型分析 |
2.3 关联理论 |
2.3.1 关联论模型 |
2.3.2 关联论模型分析 |
2.4 融合理论 |
2.4.1 融合论模型 |
2.4.2 融合论模型分析 |
第3章 西方自然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与宗教信仰 |
3.1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上帝是和谐的自然秩序——物理学视角 |
3.1.1 爱因斯坦的科学理念 |
3.1.2 爱因斯坦的宗教情怀 |
3.1.3 科学研究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
3.1.4 对爱因斯坦科学与宗教关系认识的评述 |
3.2 弗兰西斯·柯林斯:“信仰是超越理性的公设”——生物学视角 |
3.2.1 柯林斯的科学情结 |
3.2.2 有神进化论者 |
3.2.3 科研与信仰的融合与统一 |
3.3 约翰·波金霍尔:科学与宗教是宇宙问题的一体两面—自然神学视角 |
3.3.1 基督教与科学探索共同的存在实体——宇宙 |
3.3.2 基督教与科学是宇宙问题探索的一体两面 |
3.3.3 基督教与科学的互动关系 |
3.3.4 对约翰·波金霍尔的科学与基督教互动思想的评述 |
第4章 科学宇宙论、哲学宇宙论与神学宇宙论分析 |
4.1 科学宇宙论 |
4.2 怀特海哲学宇宙论 |
4.3 莫尔特曼神学宇宙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文章目录 |
(4)现代法治的困境及其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性与现代法治的价值取向 |
(一) 现代社会及其重大转变 |
(二) 法治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
(三) 现代法治对现代社会的回应 |
二、现代法治的内在冲突 |
(一) 封闭与开放 |
(二) 内信与外迫 |
(三) 确定与无常 (17) |
(四) 普适与特惠 |
(五) 规则与事实 |
三、调整航向:社会价值、关系和结构整合 |
(一) 价值整合 |
1.走出效率崇拜的误区 |
2.拆除个人主义的藩篱 |
(二) 关系整合 |
1.摆脱金钱的奴役 |
2.解除权力的压迫 |
(三) 结构整合 |
四、走向共同体法治:一种构想 |
(一) 社会共同体 |
1.道同而谋:自愿共同体 |
2.道并行不悖:社会多元 |
(二) 具有充分正当性的秩序:共同体法治 |
(5)法律的规范一元论 ——以法律原则为中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1 国外研究概况 |
1.4.2 国内研究概况 |
1.5 中心思想与结构安排 |
1.5.1 中心思想 |
1.5.2 结构安排 |
1.6 研究的难点、创新与不足 |
1.6.1 研究的难点 |
1.6.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法律规范的二元理论 |
2.1 规范二元论的产生背景 |
2.1.1 二战后自然法学的复兴 |
2.1.2 美国和德国的司法状况 |
2.2 德沃金的阐释性法律原则 |
2.2.1 法律原则的识别 |
2.2.2 原则与规则的区分 |
2.2.3 对法律实证主义的威胁 |
2.2.4 对阐释性原则的评价 |
2.3 阿列克西的安置性法律原则 |
2.3.1 原则和价值的同一性 |
2.3.2 法律安置价值的必然性 |
2.3.3 法律安置价值的方式 |
2.3.4 原则与规则的区分 |
2.3.5 对安置性原则的评价 |
2.4 两种规范二元论的比较 |
2.4.1 共性方面 |
2.4.2 差异方面 |
第3章 对规范二元理论的反驳 |
3.1 包容法律实证主义的偶然安置论 |
3.1.1 通过惯习的安置 |
3.1.2 原则与规则间的程度差异 |
3.1.3 主张程度差异的原因 |
3.1.4 对偶然安置性法律原则的评价 |
3.2 排他法律实证主义的不能安置论 |
3.2.1 拉兹的法律权威论据 |
3.2.2 夏皮罗的法律规划和实践差异论据 |
3.2.3 霍斯特的价值中立论据 |
3.2.4 对系谱化法律原则的评价 |
3.3 独立的法律规范类型否定论 |
3.3.1 原则欠缺稳定的规范特征 |
3.3.2 原则没有成为法律的必要 |
3.3.3 对规范类型否定论的评价 |
3.4 消极的法律原则观 |
3.4.1 存在独立的原则类型 |
3.4.2 证立法治的正当理由 |
3.4.3 对分离命题的支持 |
3.4.4 对消极法律原则观的评价 |
第4章 效力规范基础上的一元构成 |
4.1 效力规范的概念 |
4.1.1 效力规范的含义 |
4.1.2 效力规范的特征 |
4.1.3 效力规范的作用 |
4.2 法律效力的规范来源 |
4.2.1 宪法的效力渊源地位 |
4.2.2 宪法的效力成因 |
4.2.3 效力规范的层级结构 |
4.3 不同原则的效力解读 |
4.3.1 阐释性的法律原则 |
4.3.2 必然安置的法律原则 |
4.3.3 承认规则鉴别的法律原则 |
4.4 法律的规范一元体系 |
4.4.1 原则与规则的差异 |
4.4.2 动态的法律秩序 |
第5章 规范二元理论相关问题的解决 |
5.1 法律权威的道德依据 |
5.1.1 规范二元论的道德权威观 |
5.1.2 对二元论的道德权威观之审视 |
5.1.3 道德权威在一元法律中的实现 |
5.2 权利的充分保障 |
5.2.1 规范二元论对权利的保障 |
5.2.2 对规范二元权利观的审视 |
5.2.3 权利的规范一元实现 |
5.3 理想之法的预设 |
5.3.1 德沃金的“唯一正解” |
5.3.2 阿列克西的实践理性最大化 |
5.3.3 规范一元视角下的理想之法 |
第6章 法律的规范一元适用 |
6.1 裁判中的规范 |
6.1.1 三类规范的区分 |
6.1.2 疑难案件中裁判规范的证立 |
6.1.3 概括条款和不确定概念 |
6.2 裁判中的原则类型 |
6.2.1 作为法律规范的原则 |
6.2.2 作为非正式法源的原则 |
6.2.3 作为证成理由的原则 |
6.3 我国司法裁判中的规范一元观 |
6.3.1 裁判规范的来源 |
6.3.2 强规范一元适用的弱化 |
6.3.3 原则的适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7)从先验主体到先验唯物主义 ——齐泽克本体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笛卡尔的余波与拉康对主体的精神分析式重建 |
1.1 主体的树立 |
1.1.1 笛卡尔与“我思” |
1.1.2 康德对笛卡尔“我思”的批判 |
1.2 理性主体对自由主体的宰制 |
1.2.1 易碎的主体 |
1.2.2 理性一元论的痼疾 |
1.3 拉康的精神分析主体 |
1.3.1 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发现 |
1.3.2 拉康对自我心理学的狙击 |
1.3.3 去中心化的主体与拉康的三界理论 |
第二章 实在界问题与齐泽克对主体的先验维度确立 |
2.1 实在界初步问题 |
2.1.1 拉康的实在界 |
2.1.2 实在界初步问题:两种实在界 |
2.1.3 视差本体化 |
2.1.4 “我思”的隐秘内核 |
2.1.5 先验统觉之我的优先性 |
2.2 实在界深层问题 |
2.2.1 实在界深层问题:由实在界到象征界 |
2.2.2 实在界的动荡与死亡驱力 |
2.2.3 无限判断与人性中的过度要素 |
2.3 齐泽克对先验主体的确立 |
2.3.1 从质询主体到自由主体 |
2.3.2 主体与客体的视差转换 |
第三章 主体先验性的自然科学论证 |
3.1 自相关否定性作为生命或意识的基本特征 |
3.1.1 当代生物学回归黑格尔主义的倾向 |
3.1.2 回路特征与生命或意识 |
3.1.3 避免新的二元论:具体的普遍性 |
3.2 主体与量子力学本体论 |
3.2.1 经典物理学范式主导下的真理观与主体观 |
3.2.2 量子物理学对传统真理观和主体观的冲击 |
3.2.3 主体先验性与量子力学本体论的双向论证 |
第四章 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的再现实化 |
4.1 德国观念论再现实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4.1.1 德国观念论再现实化的必要性 |
4.1.2 德国观念论再现实化的可能性 |
4.2 再现实化的逻辑进程 |
4.2.1 康德:难以规训的“任性” |
4.2.2 费希特:Anstoss与本原行动 |
4.2.3 自由与后康德、费希特形而上学的可能性 |
4.2.4 黑格尔:世界之夜 |
4.2.5 谢林:无意识深渊的决断 |
第五章 迈向先验唯物主义的可能 |
5.1 先验唯物主义范畴及其争议 |
5.1.1 齐泽克唯物主义的坐标 |
5.1.2 约翰斯顿与先验唯物主义的最初界定 |
5.1.3 卡雷对约翰斯顿的反驳及齐泽克的回应 |
5.2 性化公式逻辑与唯物主义论域的拓展 |
5.2.1 拉康性化公式逻辑 |
5.2.2 性化公式与康德二律背反的同构性 |
5.2.3 齐泽克唯物主义的公理 |
5.3 向下“综合”的辩证法与从无到有 |
5.3.1 辩证法的两种解读:从赞扬知性到绝对反冲 |
5.3.2 没有“物质”的唯物主义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关于自然科学知识检验的复杂性研究 ——兼论科学的真理性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人类知识的类型及评价 |
1. 人类获得知识的主要能力 |
1.1 感知世界的能力 |
1.2 记忆能力 |
1.3 模仿能力 |
1.4 想象能力 |
1.5 逻辑推理能力 |
2. 人类知识的类型 |
2.1 客观知识 |
2.2 主观知识 |
2.3 推理知识 |
3. 对不同类型知识的评价 |
3.1 对客观知识的评价主要通过逻辑和实践 |
3.2 对主观知识的评价主要基于传统和约定 |
3.3 对推理知识的评价主要是逻辑自洽性 |
第二章 自然科学知识的本质及构成 |
1. 科学究竟是什么? |
1.1 从科学的起源看科学究竟是什么 |
1.2 从科学的进步看科学究竟是什么 |
1.3 从科学的社会功能看科学究竟是什么 |
1.4 结论 |
2. 自然科学知识的构成 |
2.1 自然科学知识的四个组成部分 |
2.2 实例分析 |
实例1 以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为例 |
实例2 以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为例 |
第三章 自然科学知识的检验 |
1. 自然科学知识的逻辑检验 |
2. 自然科学知识的经验检验 |
2.1 观察 |
2.2 实验 |
3. 自然科学知识检验的复杂性 |
3.1 用来进行检验的经验事实并没有完全的客观性 |
3.2 相同的经验事实完全可以证明不同的科学假说 |
3.3 观察和实验本身是可错的 |
3.4 "后件为真(或假),前件亦为真(或假)"的科学检验原则没有逻辑依据 |
3.5 结论 |
第四章 自然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剖析 |
1 真理究竟是什么? |
1.1 实用主义真理观 |
1.2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
1.3 证伪主义真理观 |
2 "科学是真理"的真正含义 |
2.1 从现代科学哲学角度对"科学是真理"的分析 |
2.1.1 科学实在论对科学知识真理性的坚持 |
2.1.2 科学工具主义对科学知识真理性的分析 |
2.2 "科学是真理"的真正含义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9)《换言之:翻译教程》节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任务描述 |
1.1 选题过程 |
1.2 原文特点 |
1.2.1 原文结构特点 |
1.2.2 原文内容特点 |
2. 任务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2.1.1 背景知识准备 |
2.1.2 技术性准备和翻译理论准备 |
2.2 翻译工作持续时间 |
2.3 质量控制的手段及过程 |
3. 案例分析 |
3.1 词语翻译分析 |
3.2 句子翻译分析 |
3.3 其它问题及解决方法 |
3.4 翻译感悟 |
4. 实践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A-原文 |
附录 B-译文 |
四、大爆炸理论受质疑(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爆炸理论受质疑[J]. 刘思京. 大自然探索, 1991(04)
- [2]论狭义相对论的理论发展和实验检验[J]. 黄志洵. 中国工程科学, 2003(05)
- [3]西方科学与宗教关系理论研究[D]. 周海亮.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1)
- [4]现代法治的困境及其出路[J]. 高鸿钧. 法学研究, 2003(02)
- [5]法律的规范一元论 ——以法律原则为中心的研究[D]. 刘建刚. 辽宁大学, 2020(01)
- [6]科学检验的复杂性探析——兼谈科学是否是真理[J]. 钱兆华. 科学学研究, 2007(05)
- [7]从先验主体到先验唯物主义 ——齐泽克本体论思想研究[D]. 傅星源. 山西大学, 2018(04)
- [8]关于自然科学知识检验的复杂性研究 ——兼论科学的真理性问题[D]. 徐玄. 江苏大学, 2010(05)
- [9]《换言之:翻译教程》节译报告[D]. 班帅.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