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五股犁改造的悬挂式四股犁

牵引五股犁改造的悬挂式四股犁

一、牵引五铧犁改装的悬挂四铧犁(论文文献综述)

石玉梅[1](2007)在《兵团国营农场农业机器系统优化配置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20世纪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20项工程技术成就之一。近几年,国家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使得农业机械化在兵团农业生产增产增收中所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然而,新型农业机械的大力引进与老化机型不能及时淘汰却使兵团农业机器系统的配备出现了不合理现象。为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降低作业成本,减轻农民负担,指导兵团农场合理配备、更新农机具,以最少投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对兵团国营农场农机具进行优化配置研究,并开发适合于兵团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的农业机器系统优化配置软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本论文以系统理论为指导,运用运筹学、灰色理论、模糊数学等数学原理,对与兵团国营农场农业机器系统优化配备研究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1)从纵向、横向两个方向对兵团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当前发展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2)应用灰色理论的新陈代谢GM(1,1)模型和原始GM(1,1)模型对兵团农业机械总动力进行对比预测分析,并用新陈代谢GM(1,1)模型对2006~2010年的兵团农业机械总动力进行了预测;(3)提出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耕地总面积、棉花总产量、农牧团场人口、农场职工平均工资等是兵团农业机械总动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并根据灰色关联分析原理,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为依据,对这七个重要因素与每公顷耕地农机总动力的灰色关联度进行了计算和分析;(4)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6种在兵团应用广泛的大功率拖拉机实际使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判分析,用实际的调查情况验证了其合理性;(5)以石河子总场实际的作业制度和作业工艺要求,合理制定主要农业生产作物的作业日期、种植方法及作业生产工艺流程,运用线性规划和工作量法的组合方法建立了数学模型,计算出了以最低作业成本为目标的农业机器系统优化配备量。并将现实系统和优化后的模型系统用七个经济技术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6)运用VB,结合灰色系统等软件,编制了一套简单、实用的兵团农业机器系统优化配备软件。本论文的研究可以直接在兵团农业生产中使用,可为农机化管理工作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有助于兵团更好地加强农机化管理,推进兵团农机化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黑龙江宝泉岭农场管理局科研所[2](1976)在《牵引五铧犁改装的悬挂四铧犁》文中认为 我连机务战士根据生产的需要,将四台牵引五铧犁改成悬挂四铧犁,同带有液压悬挂装置的东方红—75(54)拖拉机配套。经过几年来大面积作业考察,性能良好,使用可靠,深受群众欢迎。改装方法将牵引五铧犁的地轮、沟轮、尾轮和轮轴,升降和水平调整机构,牵引装置和犁架的第四、五顺梁及第三、四横梁全部拆掉。保留一、二、三顺梁和一、二横梁。在保留的犁架上,三个犁体的安装位置不动,作为改装后悬挂犁的二、三、四铧。在

英吉,关礼[3](1976)在《悬挂四铧犁的改装》文中研究说明 在秋雨大,土壤潮湿的情况下,水田耕翻作业有很大困难。营口县旗口公社农机站把LXZ—4—35型悬挂四铧犁改装成悬挂五铧犁进行耕翻作业,既提高了耕翻效率,又保证了翻地质量. 为什么把四铧犁改成五铧犁呢?因为在土壤过度潮湿情况下,用牵引五铧犁卸掉一个铧耕翻,犁轮全部下陷,拖拉机也因阻力增大链轨随之下陷,而用悬挂四铧犁时,犁铧又不能入土,整个四铧犁打横,跑茬漏耕极为严重。

邹德贵[4](1976)在《用牵引五铧犁改装悬挂四犁铧》文中提出 我场拖拉机队和机修厂的三结合革新小组,将原有的废旧牵引五铧犁改装成悬挂四铧犁,与东方红—75(54)型拖拉机配套进行翻地作业,效果良好。实践表明,改装后的悬挂四铧犁,既具有牵引犁的结构强度好,刚性大、坚固耐用的特点,又具有悬挂犁的拐弯半径小,作业效率高、质量好、操纵方便的优点。

王晶[5](2016)在《冀南西豆庄农业生产变迁研究(1923-2013)》文中研究表明农业生产,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经济格局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以1923到2013年冀南平乡县西豆庄村为研究对象,对此问题展开讨论。西豆庄村是20世纪20年代卜凯中国农村调查的具体调查点之一,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华北平原内陆村庄。在长达近百年的时间里,该村庄历经数次变革,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结构性的变迁,这些变迁深刻的影响了农业生产活动,由此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根本性变化。历史上的农业,是现实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研究农业生产的长时段变迁,目的在于充分认识历史上的农业,探寻农业生产变迁的脉络和动力,以便更全面的解释农业生产的现状并为农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历史依据和现实观察的角度。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将农业生产问题划分为地权、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农业技术条件三个子问题,并重点讨论了农业生产变迁的阶段性特征和小农经营体制的优劣。笔者综合运用了文本资料(卜凯中国农村调查资料、地方档案馆档案资料、西豆庄村委会和村民个人收藏)、实地访谈记录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的资料并注意对各种资料加以甄别,在此基础上,将实证研究与理论思考结合起来,对西豆庄的农业生产变迁历程进行了客观分析。本文认为:1923年至2013年间西豆庄的农业生产走过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轨迹,即从民国时期的低土地产出率、低劳动生产率,到集体化时期的土地产出率稳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停滞不前,再到转型时期的土地产出率增速由快变慢、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近百年来,地权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迁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历程,而农业技术条件的变迁则经历了由传统到现代渐次递进的历程。地权问题上,从民国时期较为分散的土地占有格局,到集体化时期公有制基础上的地权集中,到转型时期公有制基础上的土地使用权下放,再到近年来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使分散在农户手中的土地使用权得以重新整合。地权的变迁历经分散与集中的反复转换,直至目前出现分散与集中共存的情况。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问题上,从民国时期小农的个体自主经营,到集体化时期的集体统一经营,到转型时期个体自主经营的复归,再到近年来出现的新型农民经济合作。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迁在自主与合作之间循环联动,直至目前出现自主与合作相融的现象。农业技术条件问题上,从民国时期以人力为主,到集体化时期由人力向机械力的过渡,再到转型时期农机时代的到来,农业技术条件逐步走向了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劳动力的过剩与转移问题始终与农业技术条件的变革速度和发展方向交织在一起,相互制约并相互协调。在长达近百年的时间里,由于制度、技术和劳动力要素不同的配比情况,西豆庄不同阶段的农业生产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时代特征,但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农业生产问题都尚未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实现中国农业“有增长的发展”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小农经营是一种低效率高效用的经营方式,它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小农的经济行为之所以固守“安全第一”的原则,源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较为脆弱。转型时期,政府应当做的并非通过彻底改造来消除或毁灭小农经营,而是因势利导,一方面,推行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的农民合作;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应当成为一种导向型、辅助型而非控制型的力量,才能够保障农业的健康顺利发展。

李清,张志国,孙竹文,祖利峰,于向才[6](2001)在《利用美国和原苏联生产的悬挂铧式犁改装成双层双翼深松机》文中认为 1.为什么要改装以及如何改装我场有原苏联产全悬挂四铧犁45台,美国产半悬挂五铧犁8台。随着耕作改制和大功率轮式拖拉机的到位应用,旧农具已无用,购新农具又缺乏资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利用旧的犁架改装成了深松机。现以利用原苏联产铧式犁的架梁、自制深松耕作组合体为例简介

李一杰,谢立平[7](1985)在《预留漏耕量耕作法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 在耕地作业中,人们都在设法提高生产率,节约能源。多数研究者在犁体本身上作文章,但效果始终不甚理想。本文试图在犁的整体结构(配置)上和作业方法中寻找新的途径,即:(1)不改变犁体的结构而增大整台犁的总耕作幅度;(2)不改变犁体的结构而提高耕作速度。

汤红娟,凃天向[8](2007)在《新洲刘集公社农业机械化概略》文中研究说明刘集原是新洲县的一个人民公社。农业合作化后,刘集公社党委在县委的领导下,贯彻落实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关于农业机械化的指示精神,按照"机械化农具、半机械化农具和改良农具同时并举,大中小型机械相结合,以

章军[9](2021)在《无果的革新:1950年代浙江双轮双铧犁推广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二、牵引五铧犁改装的悬挂四铧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牵引五铧犁改装的悬挂四铧犁(论文提纲范文)

(1)兵团国营农场农业机器系统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
2.1 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
    2.1.1 兵团农业生产的特点
    2.1.2 农业机械化对兵团的作用
2.2 兵团农业机械配备现状与分析
    2.2.1 兵团农业机械配备现状
    2.2.2 兵团农业机器装备配备分析 第三章 兵团农业机械总动力的预测与影响因素分析
3.1 兵团农业机械总动力的预测
    3.1.1 确定预测的目标、期限
    3.1.2 数据收集
    3.1.3 选择预测方法并进行预测
    3.1.4 预测结果分析评价
3.2 兵团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原理
    3.2.2 建立兵团农业机械总动力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3.2.3 灰色关联度的分析 第四章 农业机器系统选型与配备方法
4.1 农业机器系统选型
    4.1.1 选型的原则
    4.1.2 选型的目标
    4.1.3 选型的程序
    4.1.4 选型的方法
    4.1.5 兵团大功率拖拉机实际使用状况的模糊综合评判
4.2 农业机器系统配备方法
    4.2.1 农业机器配备的目的和要求
    4.2.2 农业机器配备的原则
    4.2.3 农业机器配备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4.2.4 农业机器配备的一般步骤 第五章 兵团农业机器系统优化配备量研究
5.1 石河子总场简介
5.2 石河子总场主要作物机械化生产工艺
5.3 石河子总场农业机器系统优化配备量的建模与求解
    5.3.1 准备工作——全年机械化作业工艺流程和工作量分配
    5.3.2 建立数学模型
5.4 石河子总场农业机器系统配备的优化结果评价
    5.4.1 农业机器系统评价的指标
    5.4.2 石河子总场农业机器系统优化方案评价 第六章 兵团农机具优化配置软件开发
6.1 软件开发环境
6.2 农机具优化配置软件的应用说明
    6.2.1 配置软件的安装
    6.2.2 配置软件的应用界面
6.3 使用本配置软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部分程序段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5)冀南西豆庄农业生产变迁研究(1923-201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平乡调查概述及个案村简介
    1.1 1923 年卜凯平乡调查概述
        1.1.1 平乡调查概况
        1.1.2:调查内容及突出成就
        1.1.3 调查特点及评析
    1.2 西豆庄村情简介
        1.2.1 区域位置与自然环境
        1.2.2 社会发展概况
    小结
第2章 分散与集中:制度变革下的地权变迁
    2.1 民国时期的土地占有格局
        2.1.1 分散的地权
        2.1.2 狭小而碎化的土地
    2.2 从分散到集中:集体化时期的地权剧变
        2.2.1 土地改革与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
        2.2.2 合作化与地权的逐步公有
        2.2.3 公社化与地权公有化程度的演变
    2.3 转型时期地权的再调整
        2.3.1 分田到户与地权下放
        2.3.2 土地流转与地权的再分割
    小结
第3章 个体与合作: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迁
    3.1 民国时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3.1.1 个体经营的表现形式
        3.1.2 个体经营方式的绩效
    3.2 集体化时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3.2.1 由个体到集体的过渡
        3.2.2 集体经营方式的确立
        3.2.3 集体经营方式的绩效
    3.3 从单干到合作:转型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迁
        3.3.1 个体经营的“复兴”
        3.3.2 单干与合作的多重选择
    小结
第4章 由传统到现代:农业技术条件的变迁
    4.1 民国时期农业技术条件的落后与低效
        4.1.1 农业劳动力的过剩
        4.1.2 民国时期的农业技术条件
        4.1.3 民国时期农业技术条件的特点和局限
    4.2 集体化时期农业技术条件的根本改观
        4.2.1 劳动繁忙的假象
        4.2.2 集体化时期农业技术条件的变迁
        4.2.3 集体化时期农业技术条件的特点、作用与局限
    4.3 转型时期农业技术条件的重大发展
        4.3.1 农业劳动力的“去过密化”
        4.3.2 转型时期农业技术条件的变迁
        4.3.3 转型时期农业技术条件的作用与局限
    小结
结论与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牵引五铧犁改装的悬挂四铧犁(论文参考文献)

  • [1]兵团国营农场农业机器系统优化配置研究[D]. 石玉梅. 石河子大学, 2007(06)
  • [2]牵引五铧犁改装的悬挂四铧犁[J]. 黑龙江宝泉岭农场管理局科研所. 农业机械资料, 1976(10)
  • [3]悬挂四铧犁的改装[J]. 英吉,关礼. 新农业, 1976(18)
  • [4]用牵引五铧犁改装悬挂四犁铧[J]. 邹德贵. 新农业, 1976(18)
  • [5]冀南西豆庄农业生产变迁研究(1923-2013)[D]. 王晶. 河北大学, 2016(08)
  • [6]利用美国和原苏联生产的悬挂铧式犁改装成双层双翼深松机[J]. 李清,张志国,孙竹文,祖利峰,于向才. 农业机械, 2001(03)
  • [7]预留漏耕量耕作法的试验研究[J]. 李一杰,谢立平. 宁夏农学院学报, 1985(02)
  • [8]新洲刘集公社农业机械化概略[J]. 汤红娟,凃天向. 武汉文史资料, 2007(10)
  • [9]无果的革新:1950年代浙江双轮双铧犁推广运动研究[D]. 章军. 浙江大学, 2021

标签:;  ;  ;  ;  ;  

牵引五股犁改造的悬挂式四股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