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金股利、股票股利的财务会计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泊祎[1](2020)在《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选择研究 ——基于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上市公司金融决策的重要内容之一,股利政策选择一直是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国内外关于股利政策选择的已有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如何制定最优股利政策和投资者的股利偏好两个方面。而随着生命周期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以及金融地理学等交叉学科在公司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股利政策选择逐渐呈现出了新的研究方向,为从时间和空间视角考察公司股利政策提供了可能。为此,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股利政策选择的相关成果进行了分类回顾与梳理,明确了本文的研究视角;其次,基于股利政策选择的特征性事实,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选择逻辑进行了分析,并着重从时间视角和空间视角,提出了相应的经济学解释及理论猜想;再者,结合公司治理及信息环境等要素,分别从生命周期和上市时间这两个角度,证实了股利政策的时间效应,从地理位置和地区同群这两个角度,考察了股利政策选择的空间效应;最后,在梳理全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按照如下逻辑展开:围绕股利政策选择的特征性事实,进而提出时间和空间维度下的理论逻辑。研究表明,股利政策选择表现出了时间趋势特征与地区差异化特征。大多数公司的股利支付意愿谷值出现在5—7年,股利支付率的谷值则出现在6—8年,且受到半强制分红政策的显着影响;股利支付意愿和支付率均随着成长性分位数的提升而呈现出了倒U趋势;上市公司距离中心城市越近,其股利支付意愿和股利支付率越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股利支付意愿及支付率总体低于经济发达地区,且存在地区粘性。基于上述股利政策选择逻辑的特征性事实,本文给出了时间视角和空间视角下的理论猜想,以体现股利政策选择特征背后所隐含的经济学逻辑。对股利政策选择的特征性事实与理论逻辑的梳理,有助于更为清晰地刻画分红行为及其所呈现出的规律特征,为后续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数据基础。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的股利政策时间效应,验证了上市公司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对股利政策选择的作用效果和影响机理。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和代理理论等,以2003—2018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市场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企业生命周期与股利政策的关系,以及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下,股权结构治理、内部控制质量及投资者保护水平对股利政策的进一步影响。研究表明,股利支付意愿和支付率均在成熟期较高,而在成长期和衰退期较低。此外,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下,股权结构治理、内部控制质量及投资者保护水平对股利政策的影响存在差异,其影响程度由成长期至衰退期均呈现出一定的变动趋势。基于上市时间视角的股利政策时间效应,实证判别了股利政策U型时变规律的理论猜想及其隐含的经济学内涵,扩展了已有文献中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基于信息反映周期和行为股利理论等,选取2003—2018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年度数据,测度并验证了16年间股利政策“是否”以及“如何”随上市时间动态波动。研究发现,公司股利政策的两个维度,支付意愿及支付率均随着上市时长增加而服从U型曲线特征,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时变规律;支付意愿的拐点通常出现在上市后6年左右,支付率的极值点位置约在7年左右,且不同样本组别的拐点位置基本稳定。因此,股利政策存在显着并稳健的时变效应。基于地理位置视角的股利政策选择的空间效应,对上市公司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重新估算,探讨其所处中心地区或偏远地区对股利支付行为的影响。基于金融地理学和地理空间决策,以2003—2018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所处地理位置与股利政策的关系,并对可能存在的传导路径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研究发现,地处偏远地区的上市公司不倾向于多发股利。此外,进一步研究发现,自由现金流、融资约束对地理位置与股利政策的相关关系存在中介效应,同时信息环境、资产负债表质量对地理位置与股利政策的相关关系具有调节作用,且作用效果对中心地区与偏远地区存在差异。基于地区同群视角的股利政策选择的空间效应,主要考察同一地区内公司之间互动行为对股利政策的交叉影响。依据股利信号理论、行为理论和新制度理论的逻辑模仿率,地区内企业存在动态竞争关系,本企业易受到地区内同伴企业股利政策的影响,股利政策容易产生同群,进而响应地区企业集群行为。选取2003—2018年中国沪深A股的市场数据,对股利政策选择的地区同群进行实证判别,探讨股利政策地区同群效应的存在性、内部产生机制和影响因素,以进一步完善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及选择动机研究。实证结果表明,股利政策选择,存在显着的地区同群效应,同一地区内部选择向上模仿领头企业;低成长性、股价低估的公司股利政策地区同群效应更显着,同时,地区市场化程度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其集群行为存在正向调节作用。本文基于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的视角,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选择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判别,并基于研究结论给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选择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为管理者、投资者和市场监管者正确制定、合理评估和科学监督公司股利政策选择给出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崔夏丽[2](2020)在《张裕公司高派现股利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证券市场在三十余年的不断发展与变革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例如较为常见的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与此同时,随着近几年上市公司高派现现象的日益显着,市场中出现了非良性派现现象,这对上市公司自身以及市场都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而股利政策的选取作为公司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事项,与公司未来发展和股东回报问题具有重要的关联,因此,深入研究高派现股利政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关于股利政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案例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对高派现进行进一步研究。首先,对张裕公司及其股利政策实施状况进行分析,一方面通过历年股利政策,总结出其股利分配存在的特点:另一方面运用事件研究法对高派现市场反应进行研究,发现其虽然引起了一定的市场反应却没有迎合广大投资者的需求。那么张裕公司为什么仍旧热衷于高派现股利政策?其高派现股利政策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本文接下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出发研究其影响因素,定性方面从财务与非财务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定量方面将以上两个角度中的相关指标进行量化后,通过回归分析研究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与影响方向。其次,在前文对张裕公司高派现股利政策各个方面较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评价其高派现的优势与不足。最后,通过总结全文得出以下五个结论:(1)高派现股利政策的制定要以财务水平为基础;(2)股权结构对高派现股利政策实施具有导向性;(3)公司发展战略对股利政策的影响不容忽视;(4)高派现未必一定引起积极的市场反应;(5)宏观政策能够引导公司股利分配行为,并由此结合我国证券市场实际情况,基于前文优势与不足,从公司层面和政府层面对优化张裕公司股利政策提出相关建议,同时也为其他类似的上市公司提供一定的参考。
脱钊慧[3](2020)在《股权集中度对差异化现金分红监管政策效果和现金股利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一方面影响公司的现金流情况从而影响投融资决策,另一方面会向市场传达公司经营业绩等重要信号,从而影响股民决策的制定,因此,现金股利政策是公司需要审慎考虑的财务决策。基于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较差的现实,证监会出台一系列针对上市公司分红监管的政策,上市公司的分红决策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外部监管的影响。与此同时,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较高且差距较大,因此,研究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对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的影响,以及分红监管政策实施的效果如何,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性。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联合,在以往股利相关理论和分红监管政策的科研成果上,首先对2010-2018年沪深上市A股公司样本进行分析,研究股权集中度对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的影响;其次,研究2013年差异化现金分红监管政策的实施效果;最后,研究对于股权集中度不同的公司,差异化现金分红监管政策的实施效果差异。本文得出的结论有以下几点:(1)股权集中度与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水平正相关。(2)现金分红监管政策颁布后,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水平与成长性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明显加强。(3)对比股权集中度较高和较低的公司,股权集中度适中的公司,差异化现金分红监管政策对其现金股利支付水平与成长性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的促进作用更显着。本文据此提出的政策建议包括:(1)针对上市公司而言,加大对大股东的约束和监督,完善上市公司利润分配的内部决策程序和机制。(2)针对分红监管政策制定的方向而言,要加大对大股东行为的规范和监管,即从源头制止大股东依据一己私利左右公司分红的行为。(3)为确实提高分红监管政策的实施效果,监管部门要量化和细化分红监管政策的指标,提高可操作性,并加强处罚力度。
董蕾[4](2020)在《分红监管政策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公司成长性角度分析》文中提出股利政策是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稳定合理的股利政策对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外对现金股利政策的研究成果丰富,仍未形成一致的结论。国内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对现金股利政策的研究处于探索阶段,现金股利的分配和制定也存在着不规范之处。现金股利是公司最重要的股利支付形式。2001年以来,为了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行为,证监会开始了不断完善上市公司分红监管政策的过程,2013年,差异化分红政策对内容规定具体化。本文系统的研究了半强制分红政策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行为的影响。我国的半强制分红政策是否能够显着影响企业的股利决策?“一刀切”的半强制分红政策是否存在“监管悖论”?以及相继出台的差异化分红政策是否能够弥补半强制分红政策的不足?本文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上述问题。本文以2004-2018年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25176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首先考察了半强制分红政策对现金分红行为的影响,通过设定现金分红意愿和现金分红水平两个因变量,建立了两种不同的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半强制分红政策与现金分红意愿正相关,但对现金分红水平影响不显着。其次,本文从公司成长性角度考察了存在争议的半强制分红政策的“监管悖论”问题,通过引入公司成长性指标与分红监管政策的交互项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半强制分红政策确实弱化了公司成长性与现金分红意愿的负相关关系,一些高成长性的公司为了再融资资格选择发放现金股利。而差异化分红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半强制分红政策存在的不足。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对我国半强制分红政策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影响,分红监管政策的实施效果做一定系统研究。结合本文实证研究结论,从我国资本市场实际情况出发,进而对上市公司和政府监管提出一些建议,希望为分红监管政策的优化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平稳有序发展和投资者的利益保护也有着理论和现实意义。
梁晨[5](2020)在《费用粘性对现金股利分配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现金股利是股东获得回报的重要途径,也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报告的收益是企业进行股利支付的关键驱动因素,而成本费用作为收入的抵减项目,是收益的基本决定因素,因此公司的成本管理行为对股利支付具有影响。成本管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于费用粘性,费用粘性为揭示成本管理这一资源分配决策行为的“黑箱”提供了线索,而现金股利分配受制于企业的资源分配。因此,论文从现金股利分配视角,研究费用粘性的经济后果,能够提醒企业加强资源的统筹管理,对提高成本管理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回顾了现有关于费用粘性和现金股利分配文献的基础上,论文运用组织理论并结合费用粘性的成因,从成本管理的视角分析了费用粘性对现金股利分配的影响;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了产权性质对费用粘性与现金股利分配关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2012-2017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研究样本,在选择了相关变量并经过严格的数据筛选后,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上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费用粘性是企业资源的良性冗余,是企业有效成本管理的体现,有助于企业规避风险、提升绩效、稳定现金流,随着费用粘性的增加,公司的现金股利分配增加;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的费用粘性对现金股利分配的促进作用更强,国有企业因承担着更多的政策性负担兼之更为严重的代理问题等特殊情况使费用粘性的作用无法有效发挥。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非国有产权下,代理问题较为严重的企业表现出的费用粘性大多源于管理者的自利行为,而并非考虑企业未来经济效益后而形成的良性冗余,无法对现金股利分配产生积极的影响;高市场化水平使企业处于良好的外部治理环境中,便于外部投资者对企业进行监管和制约,从而有效抑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因代理问题而产生的“劣质”费用粘性,使“良性”费用粘性得以发挥其对现金股利分配的促进作用。最后,论文在通过稳健性检验的基础上,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加强对费用粘性的理解、建立健全管理层监督机制和加大国有企业监管力度的建议。论文的研究拓展了现金股利分配影响因素研究的视野,深入到了成本决策层面,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决策行为和利润分配决策行为纳入同一框架,综合考虑了企业的战略和资源决策行为,更为深入地揭示了成本管理行为对资源安排与投融资战略选择的影响,有助于发挥资本市场对企业的监督作用,为提升企业成本管理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数据支持。论文有图1幅,表10个,参考文献150篇。
韩天瑞[6](2020)在《留存收益水平、财务柔性与股利政策 ——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面对着当前世界经济不断的发展,公司的经营环境急剧变化。自2008年金融海啸的席卷过后,企业越来越重视财务柔性并将其列为管理层做财务决策时考虑的关键因素。2020年疫情突如其来,冲击全球,很多企业面临资金链紧张的情况。企业储备财务柔性,能够从容应对环境不确定剧变对其产生的不利冲击,同时抓住环境变化中有利的投资机会。本文在对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时,以公司留存收益与股利的关系为基础,结合财务柔性的调节作用进行研究探讨。文章的开篇表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接着按时间顺序梳理、归纳并总结了文献和理论,帮助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然后对三个变量:留存收益水平、财务柔性和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相关性进行理论分析,提出本文的四个研究假说。实证部分首先搭建了模型、选择合适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相结合,进一步验证假说成立与否。文章最后表述了结论以及对企业对监管部门的建设性意见。文章选取2011-2018近八年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作为样本,以此为基础回归分析得出结论。回归结果表明国内公司的留存收益水平与现金分红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在二者中引入了财务柔性之后,相关性增强;在二者中引入了财务柔性边际价值后,相关性减弱。换而言之,财务柔性边际价值越高的公司,越不愿意发放现金分红。有鉴于此,本文认为公司为了长远发展,应当对财务柔性有积极的认知,保持适度柔性,正确认知财务柔性边际价值;监管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财务柔性的作用,更加科学合理地引导公司的股利发放决策。本篇文章在留存收益水平与股利分配中引入财务柔性,探究了财务柔性在二者之间的影响。在企业层面,能够让管理层逐渐重视财务柔性,理性决策;在监管层面,提供新的思路来修订政策。
彭爱武[7](2020)在《基于资源配置战略视角的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一贯是资本市场研究的重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工业为主向以服务业和信息技术为主的新经济中,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受到严重挑战。一方面是由于现有的会计核算无法反映公司商业模式的变化、信息技术使得信息可获得性日益提高;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现有价值相关性研究仍然是从会计本身出发,从数字到数字的分析,并没有挖掘影响会计数字背后的实质来加以探究。基于此,本文以Burgstahler and Dichev(1997)的期权理论、战略管理理论以及财务报表的战略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基于资源配置战略视角,以盈余持续性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并以我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分别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视角来检验资源配置战略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第一,经营主导型公司盈余持续性显着强于投资主导型公司;在进一步区分盈余构成之后,经营主导型公司的核心利润持续性显着强于投资主导型公司,但其投资收益的持续性要显着弱于投资主导型公司。该结果表明资源配置战略显着影响利润生成的方式,进而影响盈余持续性。第二,资源配置战略能够显着影响盈余公告反应,研究发现:从净利润来看,相对于投资主导型公司,经营主导型公司的净利润价值相关性更强;从利润构成来看,核心利润的价值相关性在经营主导型公司中最强,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在投资主导型公司中最强。这一结果表明资源配置战略显着影响利润和利润结构的价值相关性。第三,资源配置战略能够显着影响会计信息的估值效应,研究发现:会计盈余与权益面值的相对估值效应在经营主导型公司和投资主导型公司中不存在差异,即会计盈余的估值效应均高于权益面值;但会计盈余、权益面值的绝对估值效应在两类资源配置战略下存在显着差异,即经营主导型公司的会计盈余估值效应强于投资主导型公司,而投资主导型公司的权益面值估值效应强于经营主导型公司。这一结果充分表明了资源配置战略会改变投资者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赋予的估值权重,即投资者在使用会计信息所做出的投资决策方式需充分依赖于资源配置战略信息。本文研究的创新:第一,找到了会计信息背后的内涵是企业战略,企业战略才是影响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存在差异的根源。其基本逻辑是:资源配置战略决定资产结构,资产结构决定了利润的生成模式,由此就有了不同利润的构成,不同的利润构成直接导致利润持续性存在差异,利润持续性的差异导致盈余价值相关性存在差异,从而进一步导致盈余与权益面值的估值效应存在差异;第二,基于资源配置战略视角的研究,为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因素找到了新的证据,并进一步拓展了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文献。本文研究的意义:第一,为投资者更准确解读企业的盈余信息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应结合资源配置战略来理解当期利润及其各构成部分对企业未来发展前景与价值的意义;第二,对金融分析师和投资者的一个暗示是,专注于价格对账面倍数的估值方法更适合于投资主导型的公司,而专注于价格对盈余倍数的估值方法更适合于经营主导型的公司。即对于投资主导型公司,应该更多地考虑公司的权益面值(企业的底子),对于经营主导型公司,更多地考虑公司的盈余信息(企业的面子);第三,对于准则制定部门也有一定的启示。因为企业特定的战略是影响会计信息特征的重要因素,因此准则制定部门可以鼓励公司披露更多更全面的战略信息,从而有助于投资者更为准确地理解和分析企业财务报表、更有效地对企业进行估值分析以及做出正确的决策。
刘真[8](2020)在《非上市中小企业H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股权激励作为一种激励方式,因为能有效解决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委托代理问题而被各企业管理层所重视,极大促进了企业的高速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所发挥的作用是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其自身缺点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是非上市中小企业来讲,科学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设计与实施,可以促使非上市中小企业更快地解决发展瓶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日后转型打好基础。H公司是一家以批发销售汽车零部件为主的传统商贸企业,在营运管理中遇到了诸如员工流失率高、融资难等问题,在中小企业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给企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力。面对这些困境,H公司有必要进行股权激励,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综合调查、案例研究及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运用委托代理、人力资本、信息不对称理论,研读国内外有关股权激励的文献资料,选取H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H公司股权激励参与者做了较为详细的前期调查,找出该企业在整个股权激励方案设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并结合该企业自身特点,设计出符合H公司特色的股权激励方案,并为能更好实施方案而采取了科学的保障措施,使其能达到好的实施效果。本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第二部分在阐述了与股权激励相关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的同时,对非上市中小企业的股权激励也做了介绍。第三部分对H公司的概况进行描述,介绍了H公司股权激励参与者的问卷调查及问题分析。第四部分根据H公司企业特色及管理需求对其股权激励方案进行设计,包括股东的退出、分红以及股权结构的设计等。第五部分描述了H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实施及实施后的初步成效。第六部分阐述了H公司股权激励方案有效实施的保障措施。第七部分阐述了研究总结与展望。本文以H公司为例,通过对其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实施成效以及所采取保障措施的研究,总结出非上市中小企业的股权激励方案应根据行业特色与公司特点来设计,不能照搬,否则将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本文研究为H公司设计出符合其发展需要的股权激励方案,解决了该公司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难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类似H公司这样的中小企业股权激励提供了经验借鉴。
任伟,张艳琼[9](2020)在《政府投资准则问题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政府会计准则第2号——投资》是政府主体资产核算中的重点和难点,与企业会计准则中所涉及的投资业务核算有很大的差别,政府主体的投资业务受许多政策的限制,如投资资金来源、投资审批权限、投资范围以及投资收益是确认还是上缴财政等,政府主体均难有自主权,这使得整个投资业务的核算变得比较复杂。因此,如何规范和完善政府主体投资业务的核算,对落实政府会计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封静[10](2020)在《内部控制、融资约束和现金股利 ——基于融资约束中介效应的研究》文中提出即使是在西方成熟的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现金股利政策也是一直困扰着实务界及学术界的一大问题。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阶段,对于现金股利政策的研究主要还是在参考西方成熟的资本市场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特点展开。我国从20世纪初陆续提出了一系列现金股利相关的改善措施以保护投资者利益,解决现金股利发放异常等问题。随着政策的稳步实施,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状况得到不断改善,但对于现金股利“分配意愿及水平低下,持续性差”等特点仍一直饱受诟病,“股利消失”现象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关键。本文基于此,尝试从不同研究路径分析影响企业制定现金股利政策的因素。首先,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回顾整理国内外关于现金股利政策、内部控制质量与现金股利以及内部控制与融资约束方面的文献。一方面,以结果模型为分析基础,发现内部控制质量与现金股利政策联系密切,内部控制质量的好坏,会影响到企业的现金股利发放水平;另一方面,内部控制质量会影响到企业融资约束这一中介,进而影响到现金股利的发放意愿及水平。其次,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意愿越强烈,派发水平越高;内部控制质量也会显着降低企业的融资约束,在内部控制对现金股利的影响中,融资约束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以2014——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经过理论分析、提出假设、收集整理数据、建立模型,最后进行回归,实证检验了内部控制、融资约束与现金股利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证检验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对企业现金股利政策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同时,也能够缓解企业自身面临的融资约束;另外,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内部控制质量,降低融资约束,最终提高现金股利。本文将融资约束作为研究内部控制质量对现金股利政策的中介变量,为研究影响现金股利政策的因素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解释现金股利政策提供了新的证据,对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二、现金股利、股票股利的财务会计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金股利、股票股利的财务会计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选择研究 ——基于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基本思路与创新点 |
1.6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文献回顾 |
2.1 国外相关研究 |
2.2 国内相关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第3章 股利政策选择的时间效应与空间效应研究 |
3.1 引言 |
3.2 股利政策选择的特征性事实分析 |
3.2.1 股利政策选择的时间趋势特征 |
3.2.2 股利政策选择的地区差异特征 |
3.3 股利政策选择的理论逻辑 |
3.4 基本结论 |
第4章 股利政策的时间效应: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 |
4.1 引言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1 企业生命周期与股利政策 |
4.2.2 企业生命周期、股权结构治理与股利政策 |
4.2.3 企业生命周期、内部控制质量与股利政策 |
4.2.4 企业生命周期、投资者保护水平与股利政策 |
4.3 研究设计 |
4.3.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4.3.2 变量定义 |
4.3.3 模型构建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2 实证结果分析 |
4.4.3 稳健性检验 |
4.5 基本结论 |
第5章 股利政策的时间效应:基于上市时间视角 |
5.1 引言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3 研究设计 |
5.3.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5.3.2 变量定义 |
5.3.3 模型构建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2 实证结果分析 |
5.4.3 稳健性检验 |
5.5 基本结论 |
第6章 股利政策选择的空间效应:基于地理位置视角 |
6.1 引言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2.1 地理位置与股利政策 |
6.2.2 地理位置与股利政策的传导路径 |
6.2.3 信息环境、地理位置与股利政策 |
6.2.4 资产负债表质量、地理位置与股利政策 |
6.3 研究设计 |
6.3.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6.3.2 变量定义 |
6.3.3 模型构建 |
6.4 实证结果分析 |
6.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4.2 实证结果分析 |
6.4.3 稳健性检验 |
6.5 基本结论 |
第7章 股利政策选择的空间效应:基于地区同群视角 |
7.1 引言 |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7.2.1 股利政策地区同群效应的存在性识别 |
7.2.2 股利政策地区同群效应的内部产生机制 |
7.2.3 股利政策地区同群效应的影响因素检验 |
7.3 研究设计 |
7.3.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7.3.2 变量定义 |
7.3.3 模型构建 |
7.4 实证结果分析 |
7.4.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
7.4.2 实证结果分析 |
7.4.3 稳健性检验 |
7.5 基本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后记 |
(2)张裕公司高派现股利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2 高派现股利政策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高派现概念界定 |
2.1.2 高派现分配类型 |
2.2 股利政策的理论基础 |
2.2.1 股利政策经典理论 |
2.2.2 经典理论与高派现的关联 |
3 张裕公司高派现股利政策实施状况 |
3.1 张裕公司简介 |
3.2 张裕公司历年股利政策解读 |
3.3 高派现股利政策市场反应 |
4 张裕公司高派现股利政策影响因素分析 |
4.1 财务因素分析 |
4.1.1 盈利能力分析 |
4.1.2 偿债能力分析 |
4.1.3 成长能力分析 |
4.1.4 现金流量分析 |
4.1.5 财务因素小结 |
4.2 非财务因素分析 |
4.2.1 宏观政策分析 |
4.2.2 股权结构分析 |
4.2.3 投资机会分析 |
4.2.4 公司战略分析 |
4.2.5 非财务因素小结 |
4.3 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3.1 研究设计 |
4.3.2 实证分析 |
4.3.3 实证结果 |
5 张裕公司高派现股利政策综合评价 |
5.1 高派现股利政策的优势 |
5.1.1 具备良好的财务水平基础 |
5.1.2 具有控股股东利益导向性 |
5.1.3 具有准确的战略定位 |
5.1.4 具有一定的信号传递作用 |
5.2 高派现股利政策的不足 |
5.2.1 杠杆效益利用不充分 |
5.2.2 导致中小股东利益受损 |
5.2.3 导致公司经营风险增加 |
5.2.4 未迎合广大流通股股东需求 |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高派现股利政策的制定要以财务水平为基础 |
6.1.2 股权结构对高派现股利政策实施具有导向性 |
6.1.3 公司发展战略对股利政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
6.1.4 高派现未必一定引起积极的市场反应 |
6.1.5 宏观政策能够引导公司股利政策制定 |
6.2 对策建议 |
6.2.1 公司层面 |
6.2.2 政府层面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股权集中度对差异化现金分红监管政策效果和现金股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论文不足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股权集中度 |
2.1.2 现金股利政策 |
2.1.3 差异化现金分红监管政策 |
2.2 股利分配政策的理论基础 |
2.2.1 “一鸟在手”理论 |
2.2.2 信号传递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2.2.4 股利生命周期理论 |
3.研究假设和实证研究设计 |
3.1 .研究假设 |
3.1.1 股权集中度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正相关 |
3.1.2 差异化现金分红监管政策实施效果 |
3.1.3 股权集中度对差异化现金分红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 |
3.2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3.3 变量设计 |
3.3.1 被解释变量 |
3.3.2 解释变量 |
3.3.3 控制变量 |
3.4 模型设计 |
4 实证检验 |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 相关性分析 |
4.3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和稳健性检验 |
4.3.1 股权集中度对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的影响 |
4.3.2 差异化现金分红监管政策实施效果 |
4.3.3 股权集中度对差异化现金分红监管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1 研究结论 |
5.1.2 政策建议 |
5.2 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分红监管政策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公司成长性角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分红监管政策相关文献综述 |
1.2.2 现金分红影响因素相关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基本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 |
2 理论基础与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 |
2.1.1 现金股利 |
2.1.2 现金股利政策 |
2.1.3 分红监管政策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号传递理论 |
2.2.2 生命周期理论 |
2.2.3 优序融资理论 |
2.3 理论分析 |
2.3.1 半强制分红政策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影响 |
2.3.2 半强制分红政策的“监管悖论”问题 |
2.3.3 差异化分红政策的实施效果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假设 |
3.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3.3 变量定义 |
3.3.1 被解释变量 |
3.3.2 解释变量 |
3.3.3 控制变量 |
3.4 回归模型 |
3.4.1 半强制分红政策对现金分红影响的回归模型 |
3.4.2 半强制分红政策的“监管悖论”问题回归模型 |
3.4.3 差异化分红政策实施效果的回归模型 |
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1 描述性统计 |
4.2 半强制分红政策对现金分红影响的实证分析 |
4.2.1 关于现金分红意愿的实证分析 |
4.2.2 关于现金分红水平的实证分析 |
4.3 关于半强制分红政策的“监管悖论”问题实证分析 |
4.3.1 回归结果分析 |
4.3.2 稳健性检验 |
4.4 关于差异化分红政策的实施效果实证分析 |
4.4.1 回归结果分析 |
4.4.2 稳健性检验 |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费用粘性对现金股利分配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拟重点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费用粘性文献回顾 |
2.2 现金股利分配文献回顾 |
2.3 产权性质、费用粘性与现金股利分配之间关系的文献回顾 |
2.4 文献评述 |
3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3.1 理论基础 |
3.2 研究假设 |
4 研究设计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 变量定义 |
4.3 模型构建 |
5 实证研究 |
5.1 描述性统计 |
5.2 相关性检验 |
5.3 多元回归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主要创新点 |
6.4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留存收益水平、财务柔性与股利政策 ——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创新与本文局限性 |
一.研究创新 |
二.本文局限性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财务柔性 |
二.财务柔性的来源 |
三.财务柔性的度量 |
四.财务柔性边际价值 |
第二节 财务柔性与现金股利分配政策 |
一.现金股利政策 |
二.财务柔性与现金股利分配 |
第三节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说 |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股利生命周期 |
二.MM理论与财务柔性 |
三.权衡理论与财务柔性 |
四.优序理论与财务柔性 |
五.代理理论与财务柔性 |
第二节 研究假说 |
一.留存收益水平与现金股利分配 |
二.财务柔性与现金股利分配 |
三.财务柔性边际价值与现金股利分配 |
四.财务柔性边际价值与股票股利分配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一.样本选取 |
二.数据来源 |
第二节 变量选取与模型建立 |
一.变量选取 |
二.模型建立 |
第三节 实证检验 |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相关性检验 |
三.多元回归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本文局限性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启示 |
参考文献 |
(7)基于资源配置战略视角的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 研究创新与意义 |
1.3.1 研究创新 |
1.3.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会计盈余公告反应研究 |
2.1.1 国外文献 |
2.1.2 国内文献 |
2.1.3 文献述评 |
2.2 会计信息的估值效应研究 |
2.2.1 国外研究 |
2.2.2 国内文献 |
2.2.3 文献述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价值相关性理论 |
3.1.1 决策有用的信息观 |
3.1.2 决策有用的计量观 |
3.2 实物期权理论 |
3.2.1 实物期权的核心思想 |
3.2.2 实物期权理论代表观点 |
3.2.3 实物期权理论的经验证据 |
3.3 战略管理理论 |
3.3.1 战略管理的内涵 |
3.3.2 战略管理的经典框架 |
3.4 基于财务报表的战略理论 |
3.4.1 资源配置理论 |
3.4.2 从报表到战略 |
3.4.3 资源配置战略指标构建 |
3.4.4 不同资源配置战略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企业资源配置战略与盈余持续性 |
4.1 引言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3 研究设计 |
4.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3.2 模型设定 |
4.3.3 变量选取 |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 |
4.4.2 相关性分析 |
4.4.3 多元回归结果 |
4.5 稳健性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企业资源配置战略与盈余价值相关性 |
5.1 引言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3 研究设计 |
5.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3.2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
5.3.3 变量选取 |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1 描述性统计 |
5.4.2 相关性分析 |
5.4.3 多元回归结果 |
5.5 稳健性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企业资源配置战略与会计估值效应 |
6.1 引言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3 研究设计 |
6.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6.3.2 模式设定 |
6.3.3 变量选取 |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1 描述性统计 |
6.4.2 相关性分析 |
6.4.3 多元回归分析 |
6.5 稳健性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
7.1 结论 |
7.2 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非上市中小企业H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股权激励文献综述 |
1.2.1 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1.2.2 股权激励在企业吸引与挽留人才中的表现 |
1.2.3 中小企业股权激励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股权激励 |
2.1.2 中小企业 |
2.2 非上市中小企业的股权激励 |
2.3 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
2.3.1 人力资本理论 |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3章 H公司概况及其股权激励参与者的问卷调查 |
3.1 H公司概况 |
3.1.1 H公司简介 |
3.1.2 H公司困境 |
3.2 H公司股权激励参与者问卷调查及问题分析 |
3.2.1 参与者的问卷调查 |
3.2.2 问卷调查情况统计分析 |
3.2.3 对创始人的深度访谈 |
3.2.4 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的难点剖析 |
第4章 H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设计 |
4.1 H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设计 |
4.1.1 H公司股权激励目标 |
4.1.2 股权激励的模式选择及股权结构设计 |
4.1.3 股权认购条件及股权认购价格 |
4.1.4 员工缺乏认购股权资金问题的解决 |
4.1.5 企业风险的合理规避 |
4.1.6 股东的红利分配 |
4.1.7 股东的退出 |
4.2 H公司股权激励计划执行流程 |
4.2.1 H公司年度业绩考核 |
4.2.2 现金股利的分配 |
4.2.3 现金股利的具体支付 |
第5章 H公司股权激励方案实施过程与初步成效 |
5.1 H公司股权激励方案实施过程 |
5.1.1 股权激励方案实施过程 |
5.1.2 H公司股权激励实施主要环节 |
5.2 H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的初步成效 |
第6章 H公司股权激励方案有效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优化公司内部管理结构 |
6.2 完善公司内部监管体系 |
6.3 加强会计信息的披露管理 |
6.4 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 |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政府投资准则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府主体投资业务政策解析 |
(一)政府主体有关投资业务的政策演变 |
(二)投资业务处理分类 |
二、短期投资业务日常核算问题解析 |
三、长期债券投资核算问题解析 |
(一)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债券 |
(二)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 |
四、长期股权投资业务核算问题解析 |
(一)初始计量 |
(二)后继计量 |
(三)成本法 |
(四)权益法 |
(五)成本法转权益法 |
(六)权益法转成本法 |
五、长期股权投资业务的衔接 |
六、行政单位持有长期股权投资的特殊问题解析 |
七、结语 |
(10)内部控制、融资约束和现金股利 ——基于融资约束中介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写作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及写作框架 |
1.5 本文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现金股利文献综述 |
2.2 内部控制与现金股利文献综述——基于结果模型的研究 |
2.3 内部控制与融资约束文献综述 |
2.4 文献评述 |
3 理论基础 |
3.1 现金股利相关理论 |
3.1.1 股利信号传递理论 |
3.1.2 迎合理论 |
3.1.3 代理理论 |
3.2 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
3.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3 融资约束相关理论 |
3.3.1 优序融资理论 |
4 研究假设与实验设计 |
4.1 研究假设 |
4.1.1 内部控制与现金股利——基于结果模型 |
4.1.2 内部控制质量与融资约束 |
4.1.3 内部控制、融资约束与现金股利 |
4.2 数据处理与模型构造 |
4.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2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
4.2.3 模型构造 |
5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 |
5.2 相关性分析 |
5.3 回归结果与分析 |
5.3.1 内部控制质量与现金股利回归结果的分析 |
5.3.2 内部控制质量与融资约束的回归结果分析 |
5.3.3 内部控制质量、融资约束与现金股利政策的回归结果分析 |
5.4 按产权性质分组研究 |
5.5 稳健性检验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与研究局限 |
6.2.1 政策建议 |
6.2.2 研究局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现金股利、股票股利的财务会计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选择研究 ——基于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的视角[D]. 李泊祎. 吉林大学, 2020(01)
- [2]张裕公司高派现股利政策研究[D]. 崔夏丽.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股权集中度对差异化现金分红监管政策效果和现金股利的影响研究[D]. 脱钊慧.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0(08)
- [4]分红监管政策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公司成长性角度分析[D]. 董蕾.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0(08)
- [5]费用粘性对现金股利分配的影响研究[D]. 梁晨.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留存收益水平、财务柔性与股利政策 ——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D]. 韩天瑞.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7]基于资源配置战略视角的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D]. 彭爱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8]非上市中小企业H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研究[D]. 刘真. 南华大学, 2020(01)
- [9]政府投资准则问题探析[J]. 任伟,张艳琼. 商业会计, 2020(08)
- [10]内部控制、融资约束和现金股利 ——基于融资约束中介效应的研究[D]. 封静.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