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GMR籼稻两用核不育系光(温)敏感不育基因的等位基因研究

HPGMR籼稻两用核不育系光(温)敏感不育基因的等位基因研究

一、HPGMR衍生的籼型两用核不育系的光(温)敏不育基因的等位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尹晴[1](2019)在《三个新选育两用核不育系特征特性研究》文中认为为明确三个新选育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农艺性状、不育起点温度、异交特性和稻米品质配合力等性状,本研究以目前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两用核不育系C815S为对照,对新育成的不育系阳S、浩S和166S的特征特性进行分析,利用这三个不育系为母本,与五山丝苗、E33、粤农丝苗、华占等四个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其稻米品质性状配合力,主要结果如下:(1)长沙5月初播种,阳S与对照C815S的播始历期相当,株型紧凑;浩S的播始历期长于对照,主茎叶片数较多、倒一节节间长度较短、每穗总粒数较多、着粒密度较大、穗较长、农艺性状优良;166S的播始历期与对照相当、株高较矮、叶片较宽、分蘖能力较强、每穗总粒数较多、穗长长于对照。(2)阳S花时集中,颖花开放高峰期集中在11:00-13:30,中午12:30达到开花高峰,该不育系包颈率较低、柱头活力较高;浩S的花时相对分散,开放高峰期在11:00-13:00,该不育系开颖历期较长、颖间距较大,柱头双边外露率和柱头总外露率均极高,柱头活力较强,包颈率略高于对照,异交特性十分优良;166S的开花高峰时段为9:00-11:00,开花高峰期较早,在9:30达到开花高峰,午前开花率较高,柱头活力较强,包颈率偏高,制种时需要采取合理措施解除包颈。(3)阳S不育起点温度低于22.5℃,166S不育起点温度介于22.5℃和23.5℃之间,两者育性较低;浩S不育起点温度略高于23.5℃,不育起点温度偏高,下一步将通过扩大种植群体和增压选择,降低该不育系的不育起点温度和制种风险。(4)稻米品质性状配合力分析表明,糙米率、整精米率、粒长、长宽比、垩白度、垩白粒率、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等8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说明这8个性状的遗传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影响;糙米率、精米率、粒长、长宽比、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主要受不育系基因加性效应影响,垩白度和垩白粒率等性状主要受恢复系基因加性效应影响,整精米率和胶稠度等性状主要受非加性效应影响。不育系阳S、166S和恢复系五山丝苗、粤农丝苗相对容易配出稻米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良好的杂交组合。

范优荣,曹晓风,张启发[2](2016)在《光温敏雄性不育水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50年前,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生产的设想,在中国科学家的努力下得以实现并应用.半个世纪以来,杂交水稻在中国和多个国家得到了广泛的种植,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20年来,以光温敏两用雄性核不育系为基础的两系杂交稻在水稻生产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科学家发现了多个具有实用价值的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并开展了系统研究,对两系法杂交稻的广泛推广发挥了关键作用.近年来,几个重要的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被成功克隆,并初步阐明了其作用的分子机理,对于培育新型优良的不育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杂交水稻在中国的发现和研究现状,以庆祝50年前袁隆平先生提出杂交水稻生产的设想.

张华丽,陈晓阳,黄建中,鄂志国,龚俊义,舒庆尧[3](2015)在《中国两系杂交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鉴定与演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鉴定中国生产上应用的两系不育系所携带的光温敏核不育基因,揭示两系杂交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演变过程。【方法】收集光温敏核雄性不育水稻材料共90份,包括农垦58S、安农S-1和株1S等衍生系。采用改良CTAB法从水稻叶片中提取基因组DNA,根据光敏不育基因所含突变设计1个功能性CAPS标记,用引物NK-F(5′-ATCCCACAAATCCTTTAGCA-3′)和NK-R(5′-CCGTTATAGATAGACCCGAGA-3′)扩增包含该突变位点的片段,用内切酶RsaⅠ酶切并检测,可清晰区分纯合光敏不育系(lnc Rm)(329 bp)、纯合野生型(lnc Rwt)材料(414 bp)和杂合型(lnc Rm/lnc Rwt)材料(414和329 bp)。温敏不育基因RNZ的分型则采用功能性d CAPS标记d CAPS-rnz,待测材料分别用引物对RNZ1F(5′-ACCGCGCCGCCACCGGGTCGGCCGGAG-3′)/RNZR(5′-TGAAGAGGAACTCCTGCGAGACGG-3′)和RNZ2F(5′-ACCGCGCCGCCACCGGGTCGGCCCAAG-3′)/RNZR扩增,产物分别用内切酶HinfⅠ和StyⅠ酶切,酶切产物经电泳分离检测,纯合温敏不育系(RNZm)不能被上述2种内切酶所酶切,纯合野生型RNZtc和RNZgc可分别被HinfⅠ和StyⅠ完全酶切,而杂合型RNZm/RNZtc和RNZm/RNZgc可分别被HinfⅠ和StyⅠ不完全酶切。采用上述功能性分子标记鉴定两系不育系所携带的光敏(lnc Rm)和温敏核不育基因(RNZm),并结合不育系的系谱信息和中国水稻数据库的年度推广面积数据分析lnc Rm和RNZm在中国两系杂交稻生产中应用的历史与现状。【结果】以农垦58S为唯一不育基因源的47个两系不育系中,12个携带lnc Rm,29个携带RNZm,2个同时携带lnc Rm和RNZm,4个不携带这两个基因;衍生自安农S-1和株1S的18个不育系则均携带RNZm;由农垦58S衍生系(如培矮64S)与安农S-1复交育成的不育系也全部携带RNZm;由培矮64S与株1S复交育成的2个不育系中1个携带RNZm,而另1个则同时携带lnc Rm和RNZm;另外16个与农垦58S、安农S-1及株1S无血缘关系的独立起源两系不育系中有6个携带lnc Rm,9个携带RNZm等位基因,1个(衡农S-1)则既不携带lnc Rm也不带RNZm。综合这些不育系携带光温敏基因的鉴定结果,结合不育系选育的系谱资料,绘制了包含92个两系不育系所携带的光温敏基因图。另外,根据这些两系不育系所配制组合的种植面积数据(分品种),发现1993—2012年中国两系杂交稻中不育基因的利用经历了从光敏到温敏的演化过程,携带RNZm的不育系所配制组合及推广面积在生产中的应用迅速增加,2012年温敏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稻已占两系杂交稻种植面积的95%以上,形成了以携带RNZm的不育系为主的局面。【结论】系统明晰了中国两系水稻不育系携带的光温敏不育基因及其与品种系谱之间存在的不一致性,从光敏不育系杂交后代中选育出了温敏不育水稻,且携带RNZm的不育系已在目前两系杂交稻生产中占绝对主导地位。

张华丽[4](2014)在《水稻光温敏雄性核不育基因鉴定与研究》文中指出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杂交水稻的应用为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水稻的成功得益于雄性不育的利用,包括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CMS)和核雄性不育(genic male sterility, GMS)。光敏不育系农垦58S的发现开启了利用光温敏核雄性不育性培育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序幕,迄今已育成100多个两系不育系,极大地推动了两系杂交水稻的应用。但是,对大多数不育系携带的不育基因及其相互关系并不十分清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的育种和生产应用。本研究首先选取在两系杂交水稻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温敏不育系株1S,利用图位克隆方法初步定位了株1S的温敏核不育基因,通过对大量两系不育系及可育品种的分析,确定了温敏不育的候选基因,开发了功能性的分子标记。随后对中国两系杂交水稻生产上曾经或正在广泛应用的光温敏不育系所携带的不育基因进行了鉴定,较全面了解了光温敏核不育基因在两系杂交稻中应用的历史与现状。最后利用亚细胞定位及RNAi技术对温敏核雄性不育基因的分子特征和功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2个定位群体和SSR等分子标记将控制株1S的温敏雄性核不育基因定位在第2号染色体上,与RM12521和RM12721分别相距9.93cM和1.46cM。该区间包含了广占63S不育基因的候选位点,且等位性测定表明株1S和广占63S不育基因等位。据此,进一步推测株1S与广占63S一样在RNaseZ (RNZ)基因位点发生了突变。2、通过对14个光温敏不育系和21个野生型可育品种的RNZ测序发现,所有温敏不育材料均携带相同的RNZ突变,自翻译起始的第70-72个核苷酸为终止密码子TAG,定名为RNZm,而可育品种在该位点有2种基因型即TCG(RNZtc)和GCG(RNZgc)。进一步分析发现,携带RNZtc型与RNZm的品种除突变位点之外该基因其余序列完全一致,而RNZge型则在该基因的内含子处含有其它的变异,从而可进一步分为6种组型。3、针对RNZ不同等位基因开发了2个dCAPS标记,对32个光温敏不育系和310个正常可育品种的RNZ基因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RNZm突变只专一的存在于温敏不育系,而携带RNztc和RNZgc的均为野生型品种。通过测序和dCAPS标记验证的材料中,RNZgc类型均比RNZ°类型多。4、根据控制光敏不育的基因(LoCOs12g36030)的C→G突变,开发了区分光敏(lncRm)和野生型品种(lncRw)的功能性CAPS标记。利用光敏CAPS标记和温敏的dCAPS标记对在生产上曾经或正在广泛应用的两系不育系携带的光温敏不育基因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安农S-1和株1S及其衍生不育系均携带温敏不育基因RNZm,而以农垦58S为唯一不育基因源的衍生不育系中,有携带lncRm或RNZm的,还有同时携带或同时不携带这两个基因的材料。5、根据光敏和温敏不育基因测序或标记鉴定结果,绘制了包含92个两系不育系的光温敏基因演变图。发现我国两系水稻不育系中不育基因的传递与品种系谱存在不一致现象,而育种过程中温敏基因的出现可能是造成光温敏特性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结合两系杂交稻分品种种植面积数据分析,揭示了1993-2012年间我国两系杂交稻中不育基因的利用经历了从光敏到温敏的演化过程,2012年温敏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稻已占两系杂交稻种植面积的95%以上。目前温敏不育基因已在两系杂交稻生产中占绝对主导地位。6、根据光敏和温敏不育基因与可育等位基因的序列差异,开发了可用于高通量分型的HRM标记。通过比较4种HRM分型方法,即复制子直接扫描、PCR前加15%WT或MT的DNA、非标记探针分型以及CADMA法,最终确定CADMA方法能很好地区分开两个基因位点的所有基因型,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种子纯度鉴定提供了一种简便高效的方法。7、通过构建RNZ基因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融合表达载体并在水稻原生质体中瞬时表达,确定了该蛋白定位于叶绿体中。8、构建了RNZ基因的RNAi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获得T0代转基因材料,经叶片GUS染色、潮霉素抗性和GUS标记基因的PCR检测,确认2个转基因阳性株系。靶基因定量RT-PCR分析表明,阳性株系表达水平明显下降(35%-45%)。

吴亚先[5](2014)在《水稻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不育基因的分子遗传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的发现使杂交水稻由“三系法”转变为“两系法”成为了可能,通过研究者们的不懈努力,从农垦58S衍生出了多种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对于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遗传分离模式、不育基因的等位性研究以及光温敏核不育基因分子定位与克隆研究皆已取得了很大进展。2011年,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团队成功克隆出了农垦58S的光敏核不育基因pms3,农垦58S的光敏雄性不育是由第12号染色体上一个长1236bp的长链非编码RNA调控的,名为LDMAR (long-day-specific male-fertility-associated RNA)。农垦58S的LDMAR上的一个G→C的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改变了LDMAR的二级结构,导致LDMAR的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升高,降低了长日照条件下LDMAR的转录水平,从而使花粉中的程序性细胞死亡(PCD)过早发生,结果导致光敏雄性不育(PSMS)的产生。本文以水稻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及其衍生的光温敏核不育系7001S、长选3S、1103S、培矮64S、W6154S、广占63S和它们的杂交后代为材料,通过人工控制光温条件,对农垦58S不育基因的育性分离的分子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农垦58S和7001S育性感光,W6154S、广占63S、长选3S、1103S、培矮64S育性感温。农垦58S及其衍生的光温敏核不育系杂交F1(包括农垦58S/W6154S、农垦58S/广占63S、农垦58S/1103S、长选3S/7001S、W6154S/广占63S和PA64S/广占63S)花粉育性受光温共同影响,在长日高温条件下皆为不育,说明他们的不育基因等位。在长日高温,农垦58S/W6154S.农垦58S/广占63S以及长选3S/7001S的F2分离群体植株花粉育性皆表现为不育;在短日高温条件下,农垦58S/W6154S和农垦58S/广占63S F2分离群体可育株与不育株之比接近1:1,长选3S/7001S F2分离群体植株花粉育性全表现为可育;在短日低温条件下,农垦58S/W6154S和农垦58S/广占63S的F2分离群体植株花粉育性全表现为可育。2.光敏核不育基因pms3的基因型检测显示:7001S、长选3S、1103S和培矮64S的基因型与农垦58S相同,发生了G→C的SNP;而W6154S和广占63S的基因型与农垦58S不同,该碱基位点为G。由此可推断,LDMAR上G→C的突变并不是光温敏雄性不育的唯一调控因子。在短日高温条件下,农垦58S/W6154S、农垦58S/广占63S及长选3S/7001SF2分离群体可育株为C基因型而不育株为G基因型。由此推测,C基因型植株育性由日长决定,G基因型植株育性由温度决定。3.农垦58S及其衍生的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亲本及杂交F1(除W6154S/广占63S及广占63S/W6154S外)在不同光温处理条件下,其花粉育性皆与幼穗花药中pms3的表达量呈现正相关。由此推测,农垦58S及其衍生的光温敏核不育系7001S、长选3S、1103S、培矮64S、W6154S和广占63S的花粉育性是由LDMAR调控的,在长日高温条件下由于没有足够的LDMAR转录而导致花粉不育。但W6154S/广占63S和广占63S/W6154S杂交F1幼穗花药中pmms3的表达量并未呈现与其花粉育性的正相关性,说明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育性调控分子机理是复杂的,非单因子调控。

陈红萍,邓伟,付英,王记林,肖小勇[6](2013)在《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及育种利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详细综述了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及育种利用研究进展,包括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的定位、育性转换模式、遗传作用的模式及分子机制,两用核不育系在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圣忠华[7](2013)在《水稻株1S温敏核不育基因及中1W温敏白条纹叶基因精细定位》文中指出株1S是当前我国广泛用于两系法杂交早稻组合配制的低不育起点温度高配合力的温敏核不育系。本研究以株1S为材料,对其花粉败育的细胞学、不育性状的经典遗传学、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进行了研究。水稻中1W温敏白条纹叶突变体来源于日本晴经EMS诱变。该突变体苗期低于28℃条件下表现白条纹叶,随着发育的进行以及温度的升高,其白条纹叶逐渐转变为与野生型日本晴几乎无差异的绿叶。本试验对中1W温敏白条纹叶的农艺性状、不同发育时期叶绿素含量、叶色不同部位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白条纹叶基因的遗传规律、精细定位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花粉败育细胞学观察表明,株1S花粉败育起始于小孢子早期,一直持续至花粉成熟期,由于绒毡层细胞解体迟缓,不能提供其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而导致花粉败育。株1S花粉败育花药壁亚显微结构观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研究结果。2育性经典遗传学分析表明,株1S不育基因与安农S-1,福龙S的不育基因部分等位;与C815S,培矮64S的温敏核不育基因完全不等位。株1S温敏不育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3不育基因精细定位结果表明,株1S不育基因位于第2染色体短臂上,定位于In-Del标记In101与In91之间的30.2Kb的区域内。该基因暂命名为tms9。4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在该30.2Kb的区域内存在7个候选基因(ORF),根据各候选基因在株1S可育和不育条件下的表达以及各候选基因测序,最终第6个候选基因(LOCOs02g12290)被认为最有可能是株1S不育目标基因,进一步的转基因功能互补验证实验正在进行。5中1W温敏白条纹叶除株高显着低于野生型外,其他农艺性状与野生型无显着差异。6中1W温敏白条纹叶田间条件下四叶期、分蘖期、孕穗期的叶绿素含量显着低于野生型,抽穗期及以后则与野生型差异不显着。7中1W温敏白条纹叶白色部分叶绿体数量明显少于野生型;叶绿体结构异常,具体表现为内囊体数目较少,基粒片层排列疏松不连续,嗜锇小体较多,淀粉体较少。叶片转绿后,叶绿体结构与野生型无显着差异。8遗传分析表明:中1W温敏白条纹叶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基因定位在水稻第9染色体端粒附近SSR标记RM23742和RM23759之间约486.5Kb的区域内,该区域内含有5个BAC克隆子,该基因暂命名为wsl1。

郑卓,张蓓玲,段世华,吴杨,贺丽,王安萍,许东风,郑自伟[8](2012)在《水稻新资源温敏核不育系长S的遗传学研究》文中提出长S是来自普通野生稻与籼稻珍珠矮杂交后代的温敏核不育系。以长S与中浙B、R608等配组的F1和F2为材料,对其育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所有F1均为正常可育,F2群体中可育株数和不育株数经卡平方测验符合3∶1的理论分离比例,说明长S的育性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以长S与HN5S、C815S、广占63S、湘陵628S及HD9802S的F1为材料,并进行育性观察。结果表明,长S与HN5S的F1为正常可育,而长S与C815S等其余4个不育系的F1表现为不育,这说明长S与HN5S的不育基因位点不等位,而与C815S等4个不育系的不育基因位点等位。

赵敏会[9](2012)在《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绵9S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文中提出水稻雄性不育系是一类特殊的水稻类型。自从1973年石明松在大田中发现水稻光敏核不育材料农垦58S后,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得到广泛的关注,随后,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作为两系杂交水稻研究的基础,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发现,开辟了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新领域,对水稻杂种优势的研究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能够在DNA分子水平上了解和认识性状的遗传特点及其规律,从根本上理解和认识性状的遗传和调控机理,我们需要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材料进行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等方面的研究。本研究利用绵阳农科所选育得到的光温敏雄性核不育材料M9S,将其与雄性可育材料9311杂交,对M9S进行了普通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观察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分析,利用分子标记结合极端集团一隐性群法对控制此雄性不育的基因进行了基因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M9S的花药细长瘦小,乳白色,透明状,成熟花药有花粉,但是花粉完全败育,以典败类型为主。2、对M9S育性转换特征的初步研究表明,在M9S的育性影响因子中,光周期效应达到极显着水平,光温互作效应达到显着水平,其余效应均未达到显着水平。说明M9S的育性主要受日光照长短的影响,光温互作也会对其育性有一定的影响。在12h的光照、日均温度23.5℃条件下结实率最高,说明此光温条件较适合M9S的繁殖。3、M9S分别与雄性可育材料9311和花B杂交,F1代均育性正常,F2代中可育与不可育植株数比例符合3:1的理论比例,说明此雄性不育性状受一对隐性核不育基因控制。4、M9S与广占63S正反交进行等位性分析,利用碘-碘化钾(12-KI)染色方法鉴定M9S与广占63S正反交所得F1群体植株的花粉育性,均以典败类型为主。表明M9S的不育基因与广占63S的不育基因是等位的。5、依据遗传分析的结果,将M9S/9311的F2分离群体作为定位群体,采用极端集团-隐性群法结合SSR标记法,对M9S的不育基因进行了初步定位和精细定位。将其不育基因定位在第2染色体标记RM12713和RM5897之间物理距离260kb的区间内,与两标记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cM和1.7cM。6、根据精细定位的结果,在两个SSR标记RM12713和RM5897之间约260kb的区域内共找到了44个已经预测了的候选基因。经分析,编码细胞分裂素脱氢酶前体的基因LOCOs02g12780可能为目标基因。

郑卓,张蓓玲,王安萍,吴杨,贺俐,段世华,许东风,郑自伟[10](2012)在《水稻新资源温敏核不育系长S育性基因的等位性测验》文中指出长S来自普通野生稻与籼稻珍珠矮杂交后代。在自然条件下,长S表现为长日高温可育、低温不育,且育性转换明显。经等位性测验,长S与C815S、广占63S、株1S、湘陵628S及HD9802S的育性基因等位,而与HN5S、培矮64S的育性基因不等位。

二、HPGMR衍生的籼型两用核不育系的光(温)敏不育基因的等位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PGMR衍生的籼型两用核不育系的光(温)敏不育基因的等位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三个新选育两用核不育系特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研究
        1.2.1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发现
        1.2.2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选育利用
        1.2.3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选育的标准和方法
    1.3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制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3.1 选育低不育起点温度水稻两用核不育系
        1.3.2 防止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漂移
        1.3.3 科学安排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制种基地和时段
        1.3.4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种创新
    1.4 稻米品质相关研究
        1.4.1 稻米品质性状构成
        1.4.2 稻米品质性状遗传研究
第2章 三个新选育两用核不育系农艺性状分析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播始历期
        2.2.2 叶龄和分蘖
        2.2.3 上三叶形态特征
        2.2.4 地上部节间形态特征
        2.2.5 穗部性状
    2.3 讨论与小结
第3章 三个新选育两用核不育系异交特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日开花动态
        3.2.2 开颖习性
        3.2.3 柱头外露率与包颈率
        3.2.4 柱头活力
    3.3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三个新选育两用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鉴定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三个新选育两用核不育系稻米品质性状配合力分析
    5.1 试验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测定项目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供试组合稻米品质
        5.2.2 供试组合配合力方差
        5.2.3 稻米品质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效应方差
        5.2.4 稻米品质性状特殊配合力(SCA)分析
    5.3 讨论与小结
第6章 总结
    6.1 农艺性状
    6.2 异交特性
    6.3 不育起点温度
    6.4 稻米品质性状配合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光温敏雄性不育水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发现
2 光温敏雄性不育水稻的生物学特性
3 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4 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的克隆和分子机理研究
5 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利用
6 展望

(3)中国两系杂交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鉴定与演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系谱信息
    1.2 光温敏基因的分子检测
2 结果
    2.1 两系不育系携带的光温敏不育基因
    2.2 两系不育系光温敏不育基因系谱图
    2.3 生产应用两系杂交稻携带光温敏基因的演变
3 讨论
4 结论

(4)水稻光温敏雄性核不育基因鉴定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杂交水稻生产中应用的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体系
        1.1 细胞质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
        1.1.1 粳稻CMS与育性恢复系统
        1.1.2 籼稻CMS与育性恢复系统
        1.1.3 CMS机理研究
        1.2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
        1.2.1 农垦58S及其衍生系
        1.2.2 安农S-1及其衍生系
        1.2.3 株1S及其衍生系
    2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的遗传基础
        2.1 PGMS基因
        2.2 TGMS基因
        2.3 不育机理研究
    3 核糖核酸酶Z基因相关研究
    4 HRM分型技术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
    5 本研究的目的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株1S雄性核不育基因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温敏不育系育性观察
        1.3 DNA提取和SSR分析
        1.4 数据统计分析与遗传作图
        1.5 RNZ基因测序分析
        1.5.1 高保真酶PCR扩增及纯化
        1.5.2 纯化产物加A与连接
        1.5.3 转化
        1.5.4 质粒DNA的提取
        1.6 dCAPS分子标记开发
        1.6.1 引物设计
        1.6.2 PCR扩增和酶切
    2 结果与分析
        2.1 株1S温敏核不育基因的遗传与初步定位
        2.1.1 遗传特性
        2.1.2 初步定位
        2.2 等位性测验
        2.3 候选基因分析
        2.3.1 RNZ基因突变与多态性
        2.3.2 分子标记鉴定表明突变RNZ只存在于温敏不育系
    3 讨论
第三章 我国两系杂交水稻中光温敏不育基因的鉴定与演化分析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系谱信息
        1.2 光温敏基因分子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光敏不育基因分子标记
        2.2 两系不育系携带的光温敏不育基因
        2.2.1 农垦58S衍生系
        2.2.2 株1S和安农S-1衍生不育系
        2.2.3 不育系杂交培育的不育系
        2.2.4 其他来源两系不育系
        2.3 两系不育系光温敏不育基因系谱图
        2.4 生产应用两系杂交稻携带光温敏基因的演变
    3 讨论
第四章 光温敏不育基因功能性HRM标记开发与应用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引物及非标记探针设计
        1.2.1 光敏基因位点HRM引物设计
        1.2.2 温敏基因位点HRM引物设计
        1.3 DNA提取、PCR扩增与HRM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HRM方法的比较
        2.1.1 光敏基因的分型
        2.1.2 温敏基因的分型
        2.1.3 基于CADMA的两系不育系分型
        2.2 基于CADMA的光温敏不育基因分型在不育系杂交后代群体分析中的应用
        2.2.1 光敏F_2群体分型
        2.2.2 温敏F_2群体分型
        2.3 基于CADMA的光温敏不育基因分型在种子纯度鉴定中的应用
    3 讨论
第五章 水稻RNZ基因的分子表征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DNA和RNA提取及cDNA合成
        1.2.1 DNA提取
        1.2.2 RNA提取
        1.2.3 cDNA合成
        1.3 实时定量RT-PCR反应
        1.4 亚细胞定位载体构建
        1.4.1 RNZ基因cDNA克隆
        1.4.2 双酶切鉴定重组质粒
        1.4.3 RNZ-GFP融合载体构建
        1.5 原生质体转化
        1.6 RNAi载体的构建
        1.6.1 目的片段的获得
        1.6.2 RNZ-RNAi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1.7 农杆菌转化
        1.7.1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1.7.2 农杆菌的转化
        1.8 水稻遗传转化
        1.9 GUS染色分析
        1.10 幼穗减数分裂期的高低温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亚细胞定位载体构建及原生质体融合表达
        2.2 RNAi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转基因水稻的获得
        2.3 T_0代转基因水稻的鉴定及靶基因的表达分析
        2.3.1 阳性单株鉴定:GUS染色以及PCR扩增
        2.3.2 转基因单株表型初步观察
        2.3.3 转基因株系的靶基因表达水平初步检测
        2.4 减数分裂期RNZ基因对温度胁迫的应答反应
        2.5 RNZ蛋白质三维结构预测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两系不育系系谱信息
附录2 USDA核心种质信息
作者简介

(5)水稻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不育基因的分子遗传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发现、研究和生产应用
        1.1.1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发现及研究
        1.1.2 温敏核不育水稻的发现及研究
        1.1.3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衍生关系
    1.2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遗传规律的研究进展
    1.3 光温敏核不育基因分子定位与克隆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仪器及耗材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方法
        2.3.1 农垦58S及其衍生的不育系不育基因的基因型鉴定
        2.3.2 农垦58S及其衍生的不育系和杂种后代不同光温处理及育性鉴定
        2.3.3 农垦58S、及其衍生的不育系和杂种后代不同光温处理pms表达量的Real-time qPCR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农垦58S衍生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及其杂种后代pms3的基因型分析
    3.2 不同光温条件下农垦58S及其衍生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和杂种后代的花粉育性分析
        3.2.1 不同光温条件下农垦58S、W6154S及其杂种后代的花粉育性分析
        3.2.2 不同光温条件下农垦58S、广占63S及其杂种后代的花粉育性分析
        3.2.3 不同光温条件下长选3S、7001S及其杂种后代的花粉育性分析
        3.2.4 不同光温条件下农垦58S、1103S及其杂种F_1的花粉育性分析
        3.2.5 不同光温条件下W6154S、广占63S及其杂种F_1的花粉育性分析
        3.2.6 不同光温条件下PA64S、广占63S及其杂种F_1的花粉育性分析
    3.3 不同光温条件下农垦58S及其衍生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和杂种F_1 pms3基因表达分析
        3.3.1 RNA质量检测
        3.3.2 cDNA质量检测及qPCR条件反应条件的确定
        3.3.3 不同光温条件下农垦58S、W6154S及其杂交F_1的pms3基因表达分析
        3.3.4 不同光温条件下农垦58S、广占63S及其杂交F_1的pms3基因表达分析
        3.3.5 不同光温条件下农垦58S、1103S及其杂交F_1的pms3基因表达分析
        3.3.6 不同光温条件下长选3S、7001S及其杂交F_1的pms3基因表达分析
        3.3.7 不同光温条件下PA64S、广占63S及其杂交F_1的pms3基因表达分析
        3.3.8 不同光温条件下W6154S、广占63S及其杂交F_1的pms3基因表达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及育种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光温敏雄性核不育基因研究进展及分子机理
    1.1 光温敏不育基因的育性转换模式
    1.2 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作用模式
    1.3 光温敏基因作用的分子机制与不育基因的定位
2 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在育种中的利用
    2.1 在两系不育系育种中存在的问题
    2.2 两用核不育系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3 展望

(7)水稻株1S温敏核不育基因及中1W温敏白条纹叶基因精细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应用研究
        1.1 水稻光敏核不育系的发现
        1.2 农垦58S不育基因源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及应用
        1.3 安农S-1不育基因源水稻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及应用
        1.4 多个不育基因源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及应用
        1.5 其它自然变异来源水稻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与应用
    2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花粉败育细胞学研究进展
    3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遗传及不育分子机理研究
        3.1 不同来源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不育基因的经典遗传学研究
        3.1.1 农垦58S及其衍生不育系的遗传研究
        3.1.2 安农S-1及其衍生不育系不育基因的经典遗传学研究
        3.1.3 其他来源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经典遗传学研究
        3.2 不同来源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定位与克隆研究
        3.2.1 农垦58S及其衍生不育系的不育基因定位与克隆
        3.2.2 安农S-1及其衍生不育系的不育基因定位
        3.2.3 其他来源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定位
        3.3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的分子机理研究
    4 水稻叶色突变基因相关研究进展
第二章 水稻株1S温敏核不育系花粉败育细胞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材料的预处理
        1.3.2 水稻株1S温敏核不育系花药石蜡切片制作
        1.3.3 水稻株1S花药超薄切片的制作
    2 结果与分析
        2.1 株1S花粉败育的细胞学观察
        2.2 水稻株1S花粉败育的花药壁亚显微结构观察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株1S温敏核不育遗传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株1S温敏核不育基因等位性验证
        1.2.2 亲本及F_2群体育性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株1S温敏核不育基因等位性验证
        2.2 亲本及3个F_2群体育性鉴定
        2.3 F_2群体育性分离规律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株1 S温敏核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F_2群体育性鉴定方法
        1.2.2 DNA提取方法
        1.2.3 PCR反应体系的配制
        1.2.4 PCR扩增程序
        1.2.5 电泳程序
        1.2.6 银染过程
        1.2.7 SSR标记亲本多态性筛选
        1.2.8 株1S温敏核不育基因初步定位方法
        1.2.9 株1S温敏核不育基因精细定位方法
        1.2.10 基因的表达分析
        1.2.11 株1S温敏核不育基因候选基因的确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株1S温敏核不育基因的初步定位
        2.2 株1S温敏核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
        2.3 株1S温敏核不育基因tms9候选基因的确定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水稻中1W温敏白条纹叶基因的精细定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水稻中1W农艺性状考察
        1.2.2 水稻中1W不同发育时期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1.2.3 水稻中1W叶色不同部位叶绿体亚显微结构观察方法
        1.2.4 基因组DNA提取和基因型分析
        1.2.5 SSR标记亲本多态性筛选
        1.2.6 水稻中1W白条纹叶突变基因的初步定位方法
        1.2.7 水稻中1W白条纹叶突变基因的精细定位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中1W白条纹叶突变体的农艺性状考察
        2.2 中1W不同发育时期叶绿素含量测定和分析
        2.3 中1W叶色不同部位叶绿体亚显微结构观察
        2.4 水稻中1W温敏白条纹叶基因的遗传分析
        2.5 水稻中1W温敏白条纹叶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及创新
    1 水稻株1S温敏核不育机理研究
        1.1 株1S花粉败育细胞学观察
        1.2 株1S育性经典遗传分析
        1.3 株S温敏核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
    2 水稻中1W温敏白条纹叶基因的精细定位
        2.1 水稻中1W农艺性状分析
        2.2 水稻中1W不同发育时期叶绿素含量
        2.3 水稻中1W叶色不同部位叶绿体亚显微结构
        2.4 水稻中1W叶色基因的遗传分析与精细定位
    3 本研究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作者简介

(8)水稻新资源温敏核不育系长S的遗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不育基因的遗传分析
        1.2.2 不育基因等位性测验
        1.2.3 育性调查方法
        1.2.4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S与普通品种杂种F1的育性表现
    2.2 长S不育性状的遗传分析
    2.3 长S育性基因的等位性
3 讨论

(9)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绵9S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Ⅰ 文献综述
    前言
    1.1 水稻雄性不育的分类
        1.1.1 核-质互作型不育
        1.1.2 细胞核雄性不育
    1.2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类型
        1.2.1 根据其核不育基因的来源分类
        1.2.2 根据温光转换特性分类
    1.3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基本来源与获得
        1.3.1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基本来源
        1.3.2 自然突变产生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
        1.3.3 人工诱变产生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
        1.3.4 杂交和回交转育法选育获得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
        1.3.5 花药培养获得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
    1.4 影响育性转换的因素和育性转换特性
        1.4.1 光温与育性转换
        1.4.2 个体遗传背景与育性转换的关系
        1.4.3 个体发育阶段与育性转换
        1.4.4 能量变化与育性转换
        1.4.5 花药中核酸水平与育性的关系
        1.4.6 氨基酸的变化与育性的关系
        1.4.7 Ca~(2+)、酶活性和光敏色素等
    1.5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的基因定位与克隆研究
        1.5.1 利用形态标记进行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定位
        1.5.2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DNA分子标记定位
        1.5.3 已定位的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基因
        1.5.4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克隆
    1.6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在育种方面的应用
    1.7 开题设想
Ⅱ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杂交组合与种植
        2.2.2 M9S育性转换特征
        2.2.3 花粉育性鉴定
        2.2.4 基因定位方法及近等基因池的构建
        2.2.5 基因组DNA的提取
        2.2.6 微卫星分析
Ⅲ 结果与分析
    3.1 M9S花粉的表型特征
    3.2 M9S育性转换特征
        3.2.1 人工气候箱下的自交结实率
        3.2.2 M9S在自然条件下的育性表现
    3.3 M9S不育基因的遗传分析
    3.4 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3.4.1 目的基因的初步定位
        3.4.2 目的基因的精细定位
    3.5 候选基因的预测
    3.6 M9S和广占63S的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等位性分析
Ⅳ 讨论
    4.1 广占63S的光温敏雄性核不育基因研究进展
    4.2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性遗传分析结果出入较大原因分析
    4.3 M9S的育种利用前景
参考文献
致谢

(10)水稻新资源温敏核不育系长S育性基因的等位性测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自然条件下长S育性变化观察
        1.2.2 不育基因等位性测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S在不同自然光长、温度条件下的育性表现
    2.2 光 (温) 敏核不育系不育期育性表现
    2.3 各不育系与长S杂交F1代育性表现
3 讨论

四、HPGMR衍生的籼型两用核不育系的光(温)敏不育基因的等位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三个新选育两用核不育系特征特性研究[D]. 尹晴.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2]光温敏雄性不育水稻的研究进展[J]. 范优荣,曹晓风,张启发. 科学通报, 2016(35)
  • [3]中国两系杂交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鉴定与演化分析[J]. 张华丽,陈晓阳,黄建中,鄂志国,龚俊义,舒庆尧. 中国农业科学, 2015(01)
  • [4]水稻光温敏雄性核不育基因鉴定与研究[D]. 张华丽. 浙江大学, 2014(01)
  • [5]水稻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不育基因的分子遗传规律研究[D]. 吴亚先.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8)
  • [6]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及育种利用研究进展[J]. 陈红萍,邓伟,付英,王记林,肖小勇. 江西农业学报, 2013(07)
  • [7]水稻株1S温敏核不育基因及中1W温敏白条纹叶基因精细定位[D]. 圣忠华.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8]水稻新资源温敏核不育系长S的遗传学研究[J]. 郑卓,张蓓玲,段世华,吴杨,贺丽,王安萍,许东风,郑自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2(06)
  • [9]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绵9S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D]. 赵敏会.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6)
  • [10]水稻新资源温敏核不育系长S育性基因的等位性测验[J]. 郑卓,张蓓玲,王安萍,吴杨,贺俐,段世华,许东风,郑自伟.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标签:;  ;  ;  ;  

HPGMR籼稻两用核不育系光(温)敏感不育基因的等位基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