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脸蛋通红通红的毛毛(论文文献综述)
黄庆[1](2021)在《留学生学习汉语AAB式结构的偏误分析》文中提出重叠作为一项语法手段在现代汉语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其复杂性和多变性对于留学生来说一直是学习的困难所在。本文挑选重叠结构中的一种(AAB式)作为研究对象:先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搜集中介语语料库中的偏误语料两种途径考察留学生学习汉语AAB式结构的偏误情况,再追溯偏误成因进而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希望能给二语习得者和对外汉语教师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本文具体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分别介绍了留学生学习汉语AAB式结构偏误分析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AAB式本体研究和偏误研究现状以及支撑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部分立足CCL和BCC语料库,细致地梳理了动词性AAB式、形容词性AAB式和名词性AAB式的句法分布和语义内涵。三类AAB式结构差异较大,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重叠类型、结构类型、句法功能以及语义内涵。第三部分为留学生学习AAB式结构的偏误调查。调查对象为32位中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问卷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AAB式句法功能和语义内涵的掌握情况。通过回收的问卷可以看出:动词性AAB式完成情况最好;留学生对各种AAB式语义普遍掌握较差;高级水平留学生完成情况整体好于中级水平留学生。第四部分则是留学生学习AAB式结构的偏误分析。我们对中介语语料库中的偏误语料和调查问卷出现的错误用例进行系统地整理,将动词性AAB式、形容词性AAB式以及名词性AAB式的偏误分为三种类型:结构偏误、语法偏误以及语义偏误,并挑选典型的偏误例句进行解释说明。第五部分一一阐述了留学生学习AAB式结构的偏误原因和相关教学建议。迁移、学习策略、教材编排及教师讲解等因素或多或少会影响留学生学习AAB式的效率。因此为了帮助留学生更好地习得汉语AAB式结构,教材应注意编排顺序,设置多样化的习题;教师讲解时应向学生区分各种AAB式的差别,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讲练;要注重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杨遥[2](2020)在《隐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是脚踝小寒过去,天气却丝毫也不冷,不仅街上看不到一点儿冰,而且杨树树干还保留着秋末那种淡青色。头顶的窗户上出现两只苍蝇,嗡嗡嗡,嗡嗡嗡,几乎一模一样的声音不停地响,吵得朱青难受。他站起来打开窗户,旧木窗上赭红色的漆皮震得掉下几块,一只苍蝇顺势飞出去,另一只却飞到远处那扇窗户上,继续嗡嗡叫。朱青懒得去赶它,也懒得去打开另一扇窗户,
王巧明[3](2019)在《湘桂边苗族平话程度范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程度范畴是人类语言普遍存在的一个语义范畴。文章从“程度”语义入手,考察其在湘桂边龙胜县伟江乡、资源县车田乡、城步县五团镇、城步县兰蓉乡、绥宁县关峡乡等五个苗族平话方言点里的不同表现形式,并探讨它们的语法功能、语义特征和语用价值,尝试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部分表达形式的来源。通过五个方言点的内部比较,发现了湘桂边苗族平话各点在程度范畴表现形式上的异同。通过与周边汉语方言的比较,找出了它们的共性与差异,并尝试从语言接触和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对共性和差异进行了初步解释。全文共分八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程度范畴的研究概况、湘桂边苗族平话的分布情况,介绍文章的研究内容、意义及方法,介绍调查选点依据、各点音系及发音合作人情况。第二章主要讨论程度范畴的定义、特点及分类。程度范畴存在于客观世界、认知世界和语言世界当中,语言世界的程度范畴是对客观世界程度范畴的反映的反映。语言中的程度范畴具有主观性、相对性、模糊性、层级性、连续性等特点。程度范畴可分为强程度范畴和弱程度范畴、显比程度范畴和隐比程度范畴、肯定程度范畴和否定程度范畴等次类。最后从词法、句法和语用三个层面简单展示了湘桂边苗族平话程度范畴的主要表现形式。第三章主要讨论湘桂边苗族平话形容词的生动形式。首先全面描写了湘桂边苗族平话多种形容词生动形式,介绍它们的构成成分、句法功能、表义特征等。然后讨论XA式和AXXY式两种表现形式。对于XA式,文章分析了充当X和A的成分的特点,通过比较发现了湘桂边苗族平话的XA式与入桂湘语龙胜新化话的XA式相似度较高,但数量较少。文中提出能够充任A的形容词性语素描述的都是比较容易感知的事物性质。XA构式具有摹状和表强程度的构式义,该构式是从名词或动词作状语发展而来。关于AXXY式,文章主要讨论了能够充任A和XX的成分的语音和语义特征。以形语素充当A的AXXY式特别丰富,是湘桂边苗族平话区别于湘方言的重要特征。第四章主要讨论湘桂边苗族平话里充任状语的绝对程度副词。文章先总体介绍了湘桂边苗族平话的绝对程度副词系统。然后对常用的和较有特色的程度副词进行共时比较和来源探讨。主要探讨了“天、烂、蛮、好、几、伤、盖一、是”等几个程度副词。湘桂边苗族平话的程度副词“伤”是古汉语程度副词“伤”在方言里的遗存,其组合功能比古汉语程度副词“伤”强。车田点的特色程度副词“是”是从判断动词发展而来。第五章主要讨论湘桂边苗族平话里充任状语的相对程度副词。先总体介绍相对程度副词系统,然后分节介绍讨论较有特色的最高级程度副词“□ko???”、较高级程度副词“还、来蒙”、倚变程度副词“来蒙来”、“边X边”等。第六章主要讨论湘桂边苗族平话的程度补语。先介绍了程度补语系统。然后介绍了含“死”义的程度补语在湘桂边苗族平话里的多种表现形式及用法。详细介绍了程度补语“很”的用法,并进行了跨方言跨语言的比较,提出“很”作补语的语序可能是苗语语序在湘桂边苗族平话里的遗留。介绍了关峡“平话”较有特色的程度补语“巫”的用法,“巫”有表强程度否定的功能。第七章主要讨论湘桂边苗族平话程度副词的特殊语序。湘桂边苗族平话的程度副词能置于动补短语前修饰形容词作补语、介宾短语作补语、趋向动词作补语的多类动补短语。湘桂边苗族平话的部分程度副词还能置于主谓短语前修饰简短的主谓短语。第八章为结语,主要归纳湘桂边苗族平话程度范畴的主要特点及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朱子青[4](2016)在《抑郁》文中研究指明1、肆虐逃离故乡二十年之后,想不到我对它的回忆竟然是以凭悼的方式进行。如果没有父亲的电话,我早已忘掉了那个充满淫邪与罪恶的村庄;如果没有母亲的牵挂,没有亲爱的菊子,我永远也不会回忆,回忆只能带来深深的耻辱、甚至仇恨。我的灵魂像一只离群的孤鸟常常在城市的天空飞翔,我看到青草塬陷入了浓稠的黑暗之中。
陆伟[5](2015)在《彼岸花开(一)》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比干(一)据说人老了,前面的路太窄太短,容不下他的目光了,他于是只好把目光收回去看后面的路,看他走过的路。我就是这样的。现在回首往事,多少有点像是遥望彼岸花开,看似天长地远,关山万重,实则只差着一口气的距离。而在我的现在,却实在连这一口气的距离都没有,她们和我只隔着一道防护栏。打开窗子,是她们漫山遍野妖艳的红,如同残阳滴血,流满一地,映满一天。我好几次心里涌动着一股冲动,要开门出去,把自己淹没其中,每次却只对着紧锁的房门一筹莫展。天底下,怎么会有我这么一个人,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再也出不去了?
斯图亚特·内维尔,冀慧颖,王好强[6](2014)在《绳梯》文中研究说明作者的话您即将看到的纯属虚构,不是真实的历史。虽然创作这部小说的灵感是因真实的人物和地点而激发,但小说中所有的事件完完全全是作者的想象。众所周知,以下皆为真实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数十名纳粹分子和轴心国的合作者在爱尔兰寻求庇护。1957年,年轻的政客查尔斯·豪伊在一家乡村俱乐部为奥托·斯科尔兹内召开了欢迎新会员的仪式。1959年,奥托·斯科尔兹内在基尔代尔购买了马丁斯敦庄园。1963年,面对爱尔兰国会众议院议员诺埃尔·布朗医生的质询,司法部长查尔斯·豪伊告诉国会,奥托·斯科尔兹内从来没有在爱尔兰居住过。除了这些,其余的都是故事。
郭保孝[7](2014)在《春光秀》文中研究表明(电视文学剧本)主题歌万把个日夜,哗啦啦翻过,不惑之年,眼前晃来晃去的,咋是儿时光腚的我。娘的葱油饼、爹的旱烟锅,还有个举案齐眉的小姐姐(哥哥)。哎嗨!春有花,秋有月,啥时起,我竟忘了夏有风来冬有雪!哎嗨,夏有风啊冬有雪,伤疤上还有个大疙瘩!千万道沟壑,打着滚走过,天命之年,梦里一明一灭的,咋是上墙爬屋的我。东家的糖葫芦,西家的香饽饽,还有个小花狗儿叫花娥。哎嗨!东有海,西有坡,啥时起,我竟忘了北有道来南有佛!哎嗨,北有道啊南有佛,心坎里还有个少年(女)结。
高祥[8](2013)在《每个人都有一段无法实现的青春(续篇)》文中认为五幼儿园欢乐的儿歌将我唤醒,我睁开双眼迎接新的一周的第一天。我们宿舍后面紧挨着一家叫做蓝天鹅的幼儿园,每天一大早就会大喇叭播放《喜羊羊和灰太狼》,是我天然的闹钟。长期听儿歌的后果就是你有时候也会情不自禁的哼上两句,老实说,还挺伤感的。仰望者的床铺早已空空如也,他这时候估计已经在教室里正襟危坐,忙不迭地记笔记了。我得去听一堂名为《消失的文明》的选修课,上课的是个女老师,约莫四十五六年纪,典雅的面庞,瘦高个,在古籍所工作,曾经在《国家地理》干过编辑,后来因为身体原因回学校任教,出版了三本有关文物收藏方面的着作。她向我展示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
付欣晴[9](2013)在《汉语方言重叠式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更系统地观察同区方言及方言区之间、各词类重叠现象间的异同,本文以比较的视角观察分析了汉语各方言和各词类中的重叠现象,即以各词类为经、各方言区为纬对汉语方言重叠的整体面貌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调查、描写、分析、比较和解释。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发现重叠在方言中不仅可以用来构词,也可以用来构形。其中“构词”作用体现为形容词、动词、量词通过重叠后的“名词化”(以官话为代表),也包括名词、动词重叠后的“形容词化”(以闽语为代表)。从构形作用看,方言中的动词、形容词和量词都存在共有重叠形态,具体包括两类:形式相同且意义、功能也相同;形式相同而意义、功能不同。后者又包括两类,一类指动词和量词有形式相同但韵律结构不同表示意义也不相同的重叠形态(往往共存于同一方言中),如北方方言中兼表“遍指”和“小称”义的单音节量词“AA”重叠;另一类指形容词中有重叠形式与韵律结构都一样但表示意义也不相同的情况(不同方言间的共有重叠形态),如某些粤方言和西南官话中双音节状态形容词“ABAB”重叠式表示性状量的减弱,不同于其他方言。方言特有重叠形态除了出现在官话名、代、副词中,其他并不多见,只有诸如闽语中的联合式双音节动词一般只重叠前字构成AAB式表示“动作量小”义,粤语中单音节形容词的完全重叠式可以改变前一音节调值的手段来表示性状量的加深等。不论哪类重叠形态,其主要语法意义都是表示一定的客观“量”,也有部分重叠形态的语义焦点是表示说者对量的主观评价或对事物的主观感情,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前者如性质形容词的单纯重叠形态,后者如集中于湘、客、赣及西南官话中的量词带中缀重叠式和赣语中的单音节形容词带后缀重叠式等。方言各重叠形态的历史层次非常复杂,但从其成因看总体呈现出较强的规律:传承或接触、融合。如表示“遍指”的量词重叠形态传承于汉末及六朝时期古通语中的同类现象;现代吴、闽、粤语及部分江淮方言中表“量大”的动词重叠式能与补语共现,可能是古方言(也许是古吴语,而非古通语)的语法存留;广东惠州方言(客语)中形容词重叠的语法音变现象是因长期与粤方言地理接触,受其影响而借贷进的;广西、广东和川贵一些方言中双音节状态形容词以“ABAB”形式重叠后表示程度量较低,与其他大部分方言表示程度量高的语义有别,而且未见于古语中,但周边其他民族语言也存在,因此可能是语言接触的结果等。从各词类重叠形态的分布及内在规律看,汉语方言现有格局可谓三足鼎立:官话、吴闽粤、湘客赣。官话不仅重叠词类最多(包括名、动、形、量、代词和副词),而且以单纯重叠形式为主;吴闽粤语次之(动、形和量词);湘客赣语最少(只有形容词和量词),而且有丰富的带缀重叠形式。西南官话是一个特殊区域,它兼有各区的特点:名、代、副词能重叠(与其他官话相同),没有表“小量”义的动词重叠形态但有丰富的加缀量词重叠形态(与湘客赣语相同),有表“大量”义的动词重叠形态(与吴闽粤语相同)。这种格局既反映了各方言形成之初的亲缘关系,也说明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地缘的远近亲疏等因素对其的现实影响。
徐化芳[10](2013)在《祖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0微山湖的粗人们管杜厚堂叫泼皮溜溜头,半熟七叶子。略通文墨的细人们,六个指头挠痒痒多出了一道子,说什么塑造人物要讲究个丰满厚实。观看其做派,参照其脾性,又为他加添一个贴切的称谓:无皮拉稀。杜厚堂是个男人,腿裆里长着一嘟噜证明真实男人的物件。在心爱的女人面前,他是一匹无用的骡子,那物件像根长长的软棉花筒子。花一样可爱的女人,除了享受他的种种谎言之外,并没有得到多少真诚和爱
二、脸蛋通红通红的毛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脸蛋通红通红的毛毛(论文提纲范文)
(1)留学生学习汉语AAB式结构的偏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AAB式结构本体研究现状 |
1.3.2 AAB式结构偏误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语料来源 |
2 AAB式结构的句法分布和语义内涵 |
2.1 动词性AAB式结构的句法分布和语义内涵 |
2.1.1 动词性AAB式结构特征 |
2.1.2 动词性AAB式句法功能 |
2.1.3 动词性AAB式语义内涵 |
2.2 形容词性AAB式结构的句法分布和语义内涵 |
2.2.1 形容词性AAB式结构特征 |
2.2.2 形容词性AAB式句法功能 |
2.2.3 形容词性AAB式语义内涵 |
2.3 名词性AAB式结构的句法分布和语义内涵 |
2.3.1 名词性AAB式结构特征 |
2.3.2 名词性AAB式句法功能 |
2.3.3 名词性AAB式语义内涵 |
2.4 小结 |
3 留学生学习AAB式结构的偏误调查 |
3.1 调查对象及目的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目的 |
3.2 调查问卷设计和结果 |
3.2.1 调查问卷设计 |
3.2.2 调查结果 |
3.3 小结 |
4 留学生学习AAB式结构的偏误分析 |
4.1 动词性AAB式结构偏误分析 |
4.1.1 动词性AAB式结构偏误 |
4.1.2 动词性AAB式语法偏误 |
4.1.3 动词性AAB式语义偏误 |
4.2 形容词性AAB式结构偏误分析 |
4.2.1 形容词性AAB式结构偏误 |
4.2.2 形容词性AAB式语法偏误 |
4.2.3 形容词性AAB式语义偏误 |
4.3 名词性AAB式结构偏误分析 |
4.3.1 名词性AAB式结构偏误 |
4.3.2 名词性AAB式语法偏误 |
4.3.3 名词性AAB式语义偏误 |
4.4 小结 |
5 留学生学习AAB式结构的偏误原因及习得建议 |
5.1 内部原因及建议 |
5.1.1 语际迁移 |
5.1.2 语内迁移 |
5.1.3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
5.2 外部原因及建议 |
5.2.1 教材原因及建议 |
5.2.2 教师原因及建议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
致谢 |
(2)隐疾(论文提纲范文)
1. 是脚踝 |
2. 阿天出门前与殷会计吵了一架 |
3. 争论基本没有实际意义 |
4. 湖边的长椅上 |
5. 结冰的湖面塌了 |
6. 母亲在沙发上睡着了 |
7. 站在街角,十字路口四面都是红灯 |
8. 乡村正在老去 |
9. 没有身体是种幸福的感觉 |
1 0. 假如给苍蝇戴上脚环 |
1 1. 脚踝真的冷 |
1 2. 青石板,板石青,青石板上钉银钉 |
1 3. 天使就在身边 |
后记 |
(3)湘桂边苗族平话程度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程度范畴研究概述 |
一、程度范畴的普遍性问题研究 |
二、汉语方言程度范畴研究 |
三、湘桂边民族语言程度范畴研究 |
四、湘桂边苗族平话简介及研究概述 |
五、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意义、方法与理论 |
一、本文的研究意义 |
二、本文的研究内容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理论 |
第三节 调查布点、语料来源及发音人简介 |
一、调查选点及各点音系 |
二、语料来源 |
三、发音人简介 |
四、符号体例 |
第二章 湘桂边苗族平话程度范畴概述 |
第一节 范畴与程度范畴 |
一、范畴 |
二、程度范畴 |
第二节 湘桂边苗族平话程度范畴的主要表现形式 |
一、词法层面 |
二、句法层面 |
三、语用层面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湘桂边苗族平话形容词生动形式 |
第一节 形容词生动形式的界定及主要表现形式 |
一、形容词生动形式的界定 |
二、形容词生动形式的主要表现 |
第二节 XA式的构式分析及跨方言比较 |
一、XA式的基本情况及跨方言比较 |
二、“XA”构式的结构分析 |
三、“XA”构式的来源分析 |
四、“XA式”的构式压制现象 |
第三节 AXXY式的构成及跨方言比较 |
一、湘桂边苗族平话里的AXXY式 |
二、AXXY式的构成及跨方言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湘桂边苗族平话程度状语(上)——绝对程度副词 |
第一节 绝对程度副词概况 |
一、过量程度副词 |
二、高量程度副词 |
三、低量程度副词 |
第二节 程度副词“伤”的功能、来源及跨方言比较 |
一、“伤”、“太”的组合功能 |
二、程度副词“伤”的历时演变 |
三、古汉语程度副词“伤”的消失 |
四、程度副词“伤”的跨方言考察 |
第三节 程度副词“盖一”及其跨方言比较 |
一、“盖一”的读音 |
二、“盖一”的组合功能及其跨方言比较 |
第四节 语义地图视角下“是”的多功能性研究 |
一、程度副词“是”的组合功能 |
二、“是”的多功能性 |
三、“是”的语义类型及语义地图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湘桂边苗族平话程度状语(下)——相对程度副词 |
第一节 相对程度副词概况 |
第二节 最高级程度副词 |
一、程度副词“最” |
二、程度副词“□ko?44” |
第三节 较高级程度副词 |
一、程度副词“还” |
二“来蒙”类程度副词 |
第四节 倚变程度副词 |
一、FAFB式(I式) |
二、FXFB式(II式) |
三、“边”类框式结构的来源 |
第五节 状位程度副词的特殊语序 |
一、程度副词与动补短语的特殊语序及历时考察 |
二、程度副词与主谓短语的特殊语序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湘桂边苗族平话程度补语 |
第一节 程度补语概况 |
一、程度补语的界定 |
二、湘桂边苗族平话程度补语分类 |
第二节 “死”类程度补语 |
第三节 程度补语“很”及跨语言比较 |
一、“很”的读音 |
二、“很”的语法功能 |
三、“很”的语序与苗语程度副词语序的比较 |
第四节 程度补语“巫”及其否定功能 |
一、“巫”的组合功能 |
二、“巫”的否定功能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
三、有待深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分点程度副词汇总表 |
附录2 :湘桂边苗族平话分布图 |
致谢 |
(5)彼岸花开(一)(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比干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第二章:七七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第三章:南欣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第四章:比干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第五章:七七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第六章:南欣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第七章:比干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第八章:七七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第九章:南欣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第十章:比干 |
(一) |
(6)绳梯(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的话 |
第一部战士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
第十六章 |
第十七章 |
第十八章 |
第十九章 |
第二十章 |
第二十一章 |
第二部抵抗 |
第二十二章 |
第二十三章 |
第二十四章 |
第二十五章 |
第二十六章 |
第二十七章 |
第二十八章 |
第二十九章 |
第三十章 |
第三十一章 |
第三十二章 |
第三十三章 |
第三十四章 |
第三十五章 |
第三十六章 |
第三十七章 |
第三十八章 |
第三十九章 |
第四十章 |
第四十一章 |
第四十二章 |
第四十三章 |
第四十四章 |
第四十五章 |
第四十六章 |
第四十七章 |
第三部通敌者 |
第四十八章 |
第四十九章 |
第五十章 |
第五十一章 |
第五十二章 |
第五十三章 |
第五十四章 |
第五十五章 |
第五十六章 |
第五十七章 |
第五十八章 |
第五十九章 |
第六十章 |
第六十一章 |
第六十二章 |
第六十三章 |
第六十四章 |
第六十五章 |
第六十六章 |
第六十七章 |
第六十八章 |
第六十九章 |
第七十章 |
第七十一章 |
第七十二章 |
第七十三章 |
第七十四章 |
第七十五章 |
后记 |
格里芬行动 |
绳梯 |
(7)春光秀(论文提纲范文)
主题歌 |
人物表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二十五 |
二十六 |
(8)每个人都有一段无法实现的青春(续篇)(论文提纲范文)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9)汉语方言重叠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1.1 选题背景、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汉语重叠的研究现状 |
1.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2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主要内容 |
1.2.3 研究思路 |
1.2.4 研究方法 |
1.3 论文结构及语料来源 |
1.3.1 论文结构 |
1.3.2 语料来源 |
1.3.3 相关说明 |
第二章 名词重叠 |
2.1 名词的构词重叠 |
2.2 一般名词的构形重叠 |
2.2.1 事物名称类单音节名词的构形重叠: |
2.2.2 事物名称类双音节名词的构形重叠 |
2.3 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的构形重叠 |
2.3.1 方位词重叠形式特点、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 |
2.3.2 时间名词重叠形式特点、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 |
2.4 名词重叠现象的历时考察 |
2.4.1 名词“AA”重叠式 |
2.4.2 双音节名词“AABB”重叠式 |
2.4.3 双音节名词不完全重叠式ABB和AAB |
2.5 小结 |
第三章 量词重叠 |
3.1 量词的构词重叠 |
3.1.1 重叠式能独立成词 |
3.1.2 重叠式不能单独使用,后面还必须带名词性语素 |
3.1.3 重叠式不能单用,只能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计量方式 |
3.2 量词的构形重叠 |
3.2.1 “遍指”义量词重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
3.2.2 “小称”义量词重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
3.2.3 量词重叠现象的历时考察 |
3.3 量词加缀“AXA”重叠式与主观量 |
3.3.1 关于“主观量” |
3.3.2 方言中的量词加缀重叠现象 |
3.4 数量词语的重叠 |
3.4.1 “一AA”和“一A一A”的方言分布 |
3.4.2 两种重叠式的语法语义和语法功能 |
3.4.3 对方言“一AA”重叠式的思考 |
3.5 小结 |
第四章 动词重叠 |
4.1 动词的构词重叠 |
4.2 单音节动词的构形重叠 |
4.2.1 单音节动词重叠现象的发展历史 |
4.2.2 AA1的方言考察 |
4.2.3 AA2的方言考察 |
4.2.4 AA3的方言考察 |
4.2.5 小结 |
4.2.6 余论——关于动词重叠式表示“尝试”及方言中的动词多叠式 |
4.3 双音节动词的构形重叠一——完全重叠 |
4.3.1 双音节动词完全重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
4.3.2 双音节动词重叠现象的历时考察 |
4.3.3 小结 |
4.4 双音节动词的构形重叠二——不完全重叠 |
4.4.1 双音节动词不完全重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
4.4.2 双音节动词不完全重叠现象的历时考察 |
4.4.3 小结 |
4.5 小结 |
4.5.1 动词各种重叠式的方言分布 |
4.5.2 汉语方言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
4.5.3 汉语方言动词重叠式的语法功能 |
第五章 形容词重叠 |
5.1 形容词的构词重叠 |
5.2 单音节形容词的构形重叠 |
5.2.1 单音节形容词二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
5.2.2 单音节形容词多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
5.2.3 单音节形容词重叠现象的历时考察 |
5.2.4 小结 |
5.3 双音节形容词的构形重叠 |
5.3.1 双音节形容词二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
5.3.2 双音节形容词多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
5.3.3 双音节形容词重叠现象的历时考察 |
5.3.4 小结 |
5.4 多音节形容词的构形重叠 |
5.4.1 三音节形容词重叠现象的方言分布 |
5.4.2 四音节形容词重叠现象的方言分布 |
5.4.3 多音节形容词重叠现象的特点 |
5.4.4 多音节重叠现象的历时考察 |
5.4.5 小结 |
5.5 小结 |
5.5.1 形容词重叠式的形式特点 |
5.5.2 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
5.5.3 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功能 |
第六章 代词和副词重叠 |
6.1 代词重叠 |
6.1.1 方言中代词重叠的形式 |
6.1.2 代词重叠式的语义 |
6.2 副词的重叠 |
6.2.1 方言中副词重叠的形式 |
6.2.2 副词重叠的形式及分布特点 |
6.2.3 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
6.2.4 重叠式的语法功能 |
6.3 小结 |
第七章 问题讨论 |
7.1 关于重叠构词 |
7.1.1 重叠与“名词化 |
7.1.2 重叠与“形容词化” |
7.1.3 重叠构词的规律及原因 |
7.1.4 重叠构词与构形的辨识标准 |
7.2 重叠与音变 |
7.2.1 轻重音 |
7.2.2 变声 |
7.2.3 变韵 |
7.2.4 变调 |
7.2.5 长短音 |
7.3 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 |
7.3.1 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
7.3.2 重叠式的语法功能 |
第八章 小结 |
8.1 本文的主要观点 |
8.2 研究的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祖谱(论文提纲范文)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四、脸蛋通红通红的毛毛(论文参考文献)
- [1]留学生学习汉语AAB式结构的偏误分析[D]. 黄庆.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隐疾[J]. 杨遥. 芙蓉, 2020(04)
- [3]湘桂边苗族平话程度范畴研究[D]. 王巧明.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4]抑郁[J]. 朱子青. 雨花, 2016(16)
- [5]彼岸花开(一)[J]. 陆伟. 雪莲, 2015(03)
- [6]绳梯[J]. 斯图亚特·内维尔,冀慧颖,王好强. 译林, 2014(03)
- [7]春光秀[J]. 郭保孝.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4(01)
- [8]每个人都有一段无法实现的青春(续篇)[J]. 高祥. 青年文学家, 2013(25)
- [9]汉语方言重叠式比较研究[D]. 付欣晴.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1)
- [10]祖谱[J]. 徐化芳.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