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FG-2合金的长期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赵伊,曹京宜,方志刚,李永,杨潇,冯亚菲,徐子祁,程兴旺[1](2021)在《耐蚀高熵合金在岛礁装备中的应用前景》文中指出详细综述了南沙岛礁环境下装备的腐蚀特点以及耐蚀高熵合金的研究进展,着重分析了合金化元素及热处理工艺对耐蚀高熵合金腐蚀性能的影响规律。最终,归纳了耐蚀高熵合金在岛礁装备中的潜在应用领域,为全面提升我国关键装备在南沙岛礁环境中的服役能力提供了理论指导。
曹凯莉,杨文超,屈鹏飞,黄太文,郭敏,苏海军,张军,刘林[2](2022)在《Ru对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凝固特性、TCP相析出及蠕变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因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和地面燃气轮机的涡轮叶片等关键热端部件。Ru元素作为第四代、第五代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主要特征元素,其添加对合金从凝固特性到最终的服役性能都起到关键的影响。本文从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凝固特性、凝固组织、TCP相析出及蠕变性能等方面出发,综述了Ru元素对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影响的研究进展,系统分析了Ru的添加对合金凝固路径、凝固特征温度、微观偏析等凝固特性及共晶、碳化物等凝固组织的影响规律,并重点探究了Ru的添加能抑制TCP相析出及提高合金蠕变性能的原因。目前由于多组元交互作用对组织与性能影响机理的复杂性,使得含Ru高温合金的成分设计与优化具有更高的挑战,建议未来含Ru高温合金的相关研究从富Ru新相的析出原因及抑制、Ru添加对凝固缺陷的影响及Ru与其他元素交互作用对"逆分配"效应及TCP相析出的影响机制等方面做进一步探究,为发展新型高性能含Ru高温合金的设计提供思路。
李丹,张博雅,刘柏鸿,陶阳,熊子昂,侯三英[3](2021)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高稳定性低铂载量膜电极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由于高能量转化率、零污染、低温启动等优点在新能源领域备受关注,但其成本和耐久性仍是本领域的挑战性课题。本文首先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在降低燃料电池成本和提高其耐久性方面取得的成就,从催化剂制备技术、膜电极结构优化、耐久性提升三个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在降低膜电极铂载量、提高膜电极功率密度和耐久性方面的发展趋势,通过构筑铂基合金、核壳结构和纳米结构等催化剂能有效地降低铂载量,从而降低燃料电池成本;通过构筑多孔结构催化层或气体扩散层可以改善膜电极的微结构,从而提高电池的功率密度;通过开发新型质子交换膜、更换催化剂载体等方法可以提高膜电极的耐久性。最后,本文针对目前研究进展阐述提高膜电极稳定性仍然是目前的研究难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杜宇航,丁德渝,郭宁,郭胜锋[4](2021)在《高熵合金功能特性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合金大多以一种主元为基础,通过添加少量或微量特定元素形成不同类型的合金来改善材料的综合性能,但这显然限制了它们新性能的发展。因此,必须开发非常规合金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高熵合金(High-entropy alloys, HEA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多组元金属材料,因具有独特的设计理念、组织结构以及优异的性能,其在短短数年内获得了大量科研工作者的关注。相较于传统合金注重于相图的边界(顶点、边缘)区域,HEAs则侧重于多组元相图靠近中心的区域,因此HEAs有着更加广阔的成分设计空间。与传统金属材料相比,高熵合金还展现出卓越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的功能特性。当前关于HEAs的报道大都集中在成分设计规则以及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方面,并在成分设计和变形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显着进展,然而关于高熵合金功能性质的开发和理论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高熵合金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了高熵合金的制备方法,分析了高熵合金耐蚀性能和耐磨性能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重点讨论,还探讨了高熵合金在软磁、抗辐照、催化剂、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的发展现状,最后对高熵合金当前的研究难点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探讨和展望,以期为研究人员开展功能HEAs的研究提供参考。
李超[5](2021)在《金属基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碱金属离子电池负极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碱金属离子电池[比如锂离子电池(LIBs),钠离子电池(SIBs)和钾离子电池(PIBs)]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在碱金属离子电池中,负极材料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整个电池的电化学性能。金属基材料(包括金属氧化物)作为电池负极具有低成本,原料易得和环境友好等特点,促使我们对其开展了深入研究。在这里,我们选择了当下几种金属基热点材料,并致力于解决他们在不同电池装置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在LIBs中,二氧化钛因为其具有安全性能好、循环过程中体积变化小、无毒等特点引起了研究者的特别关注。然而,由于其较低的理论容量、低的Li+迁移率和导电性,以及长期循环过程中严重的团聚,限制了二氧化钛的电化学性能。另外,由于锂的价格不断攀升以及诸多领域对储能系统的需求不断增加,促进了LIBs以外的储能装置蓬勃发展。其中,由于钠和钾兼有分布广泛和价格低廉等优势,SIBs和PIBs可成为LIBs的潜在替代装置,尤其是在大规模储能方面。在SIBs和PIBs中,金属材料通常具有高的理论容量和低的反应电势等优点,主要通过与钠/钾离子反应形成合金化产物来存储电能,展现出一定的商业化应用潜力。但是这类材料在循环过程中体积变化较大容易引起容量快速衰减。在LIBs/SIBs/PIBs中,小尺寸的纳米粒子(<20 nm)一方面可以确保活性材料得到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可以加快循环过程应力的释放。因此,制备小尺寸的纳米粒子有助于提升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此外,将活性材料与碳材料复合也是一种提高材料性能的有效手段。本论文将制备含有金属基纳米粒子的复合材料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分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了工作:(1)表面非晶化二氧化钛/石墨烯(SA-TiO2/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的研究表面非晶/无序材料能够降低材料的晶粒尺寸,有利于电子和离子的扩散。将这种材料和碳材料有效的结合能够进一步提升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这里,我们通过水热法将SA-TiO2与RGO通过C-O-Ti键紧密结合。制备得到的SA-TiO2/RGO展现出良好的倍率性能(在10 A g-1的电流密度下,可维持到135.6 m Ah g-1的储锂容量)和循环稳定性(在5 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2000圈后,可达到98 m Ah g-1的储锂容量)。该复合材料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主要得益于较小的TiO2晶粒尺寸(≈7 nm)、高导电的RGO和SA-TiO2、以及SA-TiO2与RGO的紧密结合。(2)SnSb纳米粒子/三维氮掺杂纳米多孔碳(SnSb/3D-NP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钠性能的研究SnSb合金作为一种SIBs负极材料,正逐渐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当前,如何制备超小的纳米粒子(<5 nm)和选择合适的衬底以进一步提升合金的电化学性能亟待解决。这里,我们利用快速的化学还原法将超小的SnSb纳米粒子(直径<2 nm)嵌入到3D-NPC中。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具有良好的扩展性。通过改变前驱体中盐的成分,我们用相同的实验方法也制备了含有超小纳米粒子的Sb/3D-NPC和Sn/3D-NPC复合材料。作为SIBs的负极材料,SnSb/3D-NPC复合材料展现出优良的循环稳定性(在5 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5000圈后,可达到266.6 m Ah g-1的可逆容量)和突出的倍率性能(在20A g-1的电流密度下,可达到359.1 m Ah g-1的可逆容量)。如此良好的性能可归因于均匀分散的超小SnSb纳米粒子和独特的三维一体化结构。(3)多孔锡纳米球/氮掺杂碳纳米纤维(Sn/N-CNF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钾性能的研究金属Sn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负极材料。然而,Sn与K+在合金化/去合金过程中会产生接近360%的体积膨胀,容易导致电极材料的结构恶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利用静电纺丝法和后续的碳化处理,制备了Sn/N-CNFs复合材料。这种复合材料呈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在2 A g-1的电流密度下,具有高达168.7 m Ah g-1的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在0.1 A g-1的电流密度下,经过100次循环,可达到316.1 m Ah g-1的可逆容量;在1 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3000圈后,可维持到198.0 m Ah g-1的充放电容量)。如此突出的储钾性能得益于较小的纳米晶粒(平均直径约为15.2 nm)组成的多孔Sn纳米球、Sn晶粒周围的碳骨架、以及相互交联的N-CNFs。
牟粤,邱景义,杨晓飞,张婷婷,张松通,明海[6](2021)在《锂合金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固态电池、无负极高比能电池、锂基新型电池如锂-氧/锂-硫电池体系、高比能量锂一次电池的发展,锂金属电极材料的研究已经从将其单纯作为液态电池的参比或对电极材料,慢慢地转变为作为更重要的高比容量负极材料,但考虑到锂的安全性以及其自身的体积效应,安全性更高的锂合金电极材料的研究逐渐成为高性能储能器件构筑设计与研究关注的重点。主要基于锂合金电极材料,对近期相关电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锂空气电池、锂-硫等液/聚合物/固态电池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比较了各类锂合金材料的优、劣势,以期为相关电极材料的下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也为新型高比能量、长循环寿命的储能体系的原理探索与设计提供科学借鉴。
阴明,孙俊丽,鲍同尧,刘笑达,杜华云,卫英慧,侯利锋[7](2021)在《合金元素对镁合金耐腐蚀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镁及其合金作为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在产品轻量化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金属镁具有较强的腐蚀敏感性,且表面形成的氢氧化镁膜疏松多孔,几乎无保护性,这导致其应用受到限制。如何提高镁的耐腐蚀性已经成为制约其应用的世界性难题。合金化是从根本上改善镁合金耐蚀性的方法之一。基于此,本文从合金元素对镁腐蚀行为的影响出发,阐述纯镁的腐蚀机理和合金元素对镁合金腐蚀性能的影响机制,归纳合金元素对镁合金所产生的保护机制及其相应特征,这可以为开发新型镁合金和改善镁合金的耐蚀性提供一定的借鉴。此外,本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镁合金腐蚀行为。目前,还没有一种镁合金能像铝合金或不锈钢一样具有较好的耐蚀性,因此耐蚀镁合金的开发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为镁合金中元素之间的交互关系提供理论基础,可对新型耐蚀镁合金的开发提供思路。元素之间的协同作用会对新型耐蚀镁合金设计、工艺及性能有较大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期望构建出类似"不锈钢"的新型耐蚀镁合金。
崔金艳,张建庭,尧健[8](2021)在《定向凝固高温合金组织演变对持久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对比研究了定向凝固高温合金GTD111以及自主设计合金WZ-D2的铸态、热处理态和经980℃/190 MPa持久拉伸后的γ’相、碳化物以及拓普密排(TCP)有害相析出的特征演变及其对持久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WZ-D2的铸态共晶尺寸和数量均显着小于GTD111;热处理态WZ-D2的γ’相面积分数明显高于GTD111,且立方度略高于后者。GTD111中碳化物的形貌多呈现汉字型,且更易分解。在900℃以上温度,GTD111的持久寿命远小于WZ-D2,这与2种合金中共晶相数量和尺寸、碳化物的分解、γ’相的演化密切相关。
厉旭旺[9](2021)在《高热稳定低活化V基多主元合金的结构与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付梦雨[10](2021)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镧锶钴铁阴极耐铬毒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二、SFG-2合金的长期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FG-2合金的长期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1)耐蚀高熵合金在岛礁装备中的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南海岛礁的腐蚀环境特征 |
2 耐蚀高熵合金的研究进展 |
2.1 耐蚀高熵合金的性能特点 |
2.2 合金化元素对高熵合金耐蚀性的影响 |
2.3 热处理工艺对高熵合金耐蚀性能的影响 |
3 耐蚀高熵合金在岛礁装备中的应用前景 |
4 结语 |
(2)Ru对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凝固特性、TCP相析出及蠕变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Ru对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凝固特性的影响 |
1.1 Ru对凝固路径的影响 |
1.2 Ru对凝固特征温度的影响 |
1.3 Ru对微观偏析的影响 |
2 Ru对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 |
2.1 Ru对γ/γ′共晶的影响 |
2.2 Ru对碳化物的影响 |
3 Ru对TCP相析出的影响 |
3.1 Ru对合金元素的γ/γ′相分配系数的影响 |
(1)Ru导致“逆分配”效应。 |
(2)Ru的添加不引起“逆分配”效应。 |
(3)其他因素影响Ru引起“逆分配”效应。 |
3.2 Ru对γ′相体积分数的影响 |
3.3 Ru对TCP相形成元素在γ相的溶解度的影响 |
3.4 Ru对TCP和γ相的界面能或应变能的影响 |
3.5 Ru对TCP相生长过程中的台阶结构的影响 |
4 Ru对镍基单晶高温合金蠕变性能的影响 |
4.1 Ru对γ基体的影响 |
4.1.1 Ru对γ基体的固溶强化 |
4.1.2 Ru增加γ基体中的层错 |
4.2 Ru对γ′相的影响 |
4.2.1 Ru对γ′相的固溶强化 |
4.2.2 Ru对γ′相尺寸的影响 |
4.2.3 Ru对γ′相形貌的影响 |
4.2.4 Ru促进γ′相的定向粗化 |
4.3 Ru对γ/γ′相界面位错网的影响 |
4.4 Ru抑制有害TCP相的析出 |
5 结束语 |
(3)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高稳定性低铂载量膜电极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低铂载量催化剂 |
1.1 铂基合金催化剂 |
1.2 核壳结构催化剂 |
1.3 纳米结构催化剂 |
2 构筑高功率密度膜电极 |
3 构筑高稳定性膜电极 |
3.1 开发复合型质子交换膜 |
3.2 开发新材料质子交换膜 |
3.3 开发新催化剂载体 |
4 结语和展望 |
(4)高熵合金功能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高熵合金的制备方法 |
2 高熵合金耐蚀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
2.1 制备工艺的影响 |
2.2 合金元素的影响 |
2.2.1 硼对VNbMoTaW和Al0.5CoCrCuFeNi体系的影响 |
2.2.2 碳对FeCoNiCrMn体系的影响 |
2.2.3 铝对CrFe1.5MnNi0.5和AlxCrFeMoV体系的影响 |
2.2.4 铬对AlCoCrxFeNi和Mo0.5VNbTiCrx体系的影响 |
2.2.5 锰对CrFeCoNi体系的影响 |
2.2.6 钴对CrCuFeMnNi和Al2CrFeCoxCuNiTi体系的影响 |
2.2.7 钼对FeCoCrNi体系的影响 |
2.2.8 其他元素对耐蚀性的影响 |
2.3 热处理的影响 |
2.4 加工方法的影响 |
3 高熵合金的耐磨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
3.1 合金元素的影响 |
3.1.1 硼对Al0.5CoCrCuFeNi和FeCoCrNi体系的影响 |
3.1.2 碳对TiZrNbHfTa体系的影响 |
3.1.3 铝对CoCrFe2.7MoNi和CoCrFeNiTi0.5体系的影响 |
3.1.4 钛对Al2CrFeNiCoCu和AlxCo1.5CrFeNi1.5Tiy体系的影响 |
3.1.5 钴对Al0.4FeCrNiCox和Al0.4FeCrNiCox体系的影响 |
3.1.6 铜对CoCrFeNi体系的影响 |
3.1.7 其他元素对耐磨性的影响 |
3.2 热处理的影响 |
3.3 温度的影响 |
3.4 陶瓷颗粒的影响 |
3.5 摩擦环境的影响 |
4 磁学性能 |
5 抗辐照性能 |
6 催化性能 |
7 生物医用方面 |
8 其他功能性质 |
(1)HEAs在超导性质方面。 |
(2)HEAs在储氢性能方面。 |
(3)HEAs在热电性能方面。 |
9 结语与展望 |
(5)金属基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碱金属离子电池负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锂离子电池简介 |
1.2.1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1.2.2 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
1.3 钠离子电池简介 |
1.3.1 钠离子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1.3.2 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
1.4 钾离子电池简介 |
1.4.1 钾离子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1.4.2 钾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与表征 |
2.1 实验药品和材料 |
2.2 实验仪器设备 |
2.3 材料的主要表征手段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
2.3.2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 |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2.3.4 N_2吸脱附测试 |
2.3.5 拉曼光谱分析 |
2.3.6 热重分析 |
2.3.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 |
第3章 表面非晶化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SA-TiO_2/RGO复合材料的制备 |
3.2.2 电池组装和电化学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3.3.2 电化学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SnSb纳米粒子/三维氮掺杂纳米多孔碳复合材料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SnSb/3D-NPC复合材料的制备 |
4.2.2 电池组装和电化学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材料制备与表征 |
4.3.2 电化学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孔锡纳米球/氮掺杂碳纳米纤维复合材料作为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Sn/N-CNFs复合材料的制备 |
5.2.2 KPBNPs的制备 |
5.2.3 电池组装和电化学性能测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5.3.2 电化学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锂合金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
2 锂-非金属合金电极材料 |
2.1 锂-硼(Li-B)合金 |
2.2 锂-硅(Li-Si)合金 |
3 锂-金属合金电极材料 |
3.1 锂-锡(Li-Sn)合金 |
3.2 锂-铝(Li-Al)合金 |
3.3 锂-镁(Li-Mg)合金 |
3.4 其他锂-金属合金 |
4 结 语 |
第一,多元锂合金的优化设计。 |
第二,电解液的优化控制。 |
第三,锂合金表面的稳定化处理。 |
第四,复合材料的构建。 |
(7)合金元素对镁合金耐腐蚀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镁合金腐蚀机理 |
1.1 镁腐蚀机理 |
1.2 异常析氢 |
2 合金元素对镁腐蚀的影响 |
2.1 元素在镁中的固溶度 |
2.2 元素对镁的腐蚀保护机制 |
(1)结构优化保护。 |
(2)牺牲阳极相保护。 |
(3)降低杂质含量。 |
(4)阴极毒化法。 |
(5)改变镁表面膜层。 |
(6)提高基体的惰性。 |
(7)抑制镁的异常析氢。 |
(8)细化晶粒。 |
3 结束语 |
(1)新型镁合金的开发。 |
(2)镁纳米复合材料。 |
(8)定向凝固高温合金组织演变对持久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共晶组织的析出 |
2.2 γ'相形貌、尺寸与体积分数 |
2.3 碳化物形貌 |
2.4 持久性能 |
3 结论 |
四、SFG-2合金的长期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 [1]耐蚀高熵合金在岛礁装备中的应用前景[J]. 赵伊,曹京宜,方志刚,李永,杨潇,冯亚菲,徐子祁,程兴旺. 装备环境工程, 2021
- [2]Ru对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凝固特性、TCP相析出及蠕变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 曹凯莉,杨文超,屈鹏飞,黄太文,郭敏,苏海军,张军,刘林. 材料工程, 2022
- [3]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高稳定性低铂载量膜电极的研究进展[J]. 李丹,张博雅,刘柏鸿,陶阳,熊子昂,侯三英. 化工进展, 2021(S2)
- [4]高熵合金功能特性研究进展[J]. 杜宇航,丁德渝,郭宁,郭胜锋. 材料导报, 2021
- [5]金属基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碱金属离子电池负极中的应用[D]. 李超. 吉林大学, 2021(01)
- [6]锂合金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分析[J]. 牟粤,邱景义,杨晓飞,张婷婷,张松通,明海. 中国材料进展, 2021(08)
- [7]合金元素对镁合金耐腐蚀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 阴明,孙俊丽,鲍同尧,刘笑达,杜华云,卫英慧,侯利锋. 材料工程, 2021
- [8]定向凝固高温合金组织演变对持久性能的影响[J]. 崔金艳,张建庭,尧健.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21(07)
- [9]高热稳定低活化V基多主元合金的结构与力学性能研究[D]. 厉旭旺. 燕山大学, 2021
- [10]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镧锶钴铁阴极耐铬毒化研究[D]. 付梦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