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促进企业从承包制向股份制平稳过渡(论文文献综述)
程霖,严晓菲[1](2021)在《中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思想的演进与创新》文中研究指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一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思想的发展与创新不仅关乎国有企业自身的壮大发展和路径选择,还关乎中国经济学的科学构建。有鉴于此,文章通过系统回顾与梳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思想的演进历程,总结和提炼该思想的理论创新元素,试图揭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思想的历史发展全貌,进而探索其推动新时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和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攻坚使命。研究表明:(1)以时间为线索,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以推进企业改革试点为核心的萌芽探索阶段(1978-1992年)、以理顺企业产权关系为核心的制度创新阶段(1993-2012年)、以实现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为核心的纵深推进阶段(2013年至今)。(2)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思想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改革理念、改革模式、公司治理结构和政府作用等四个方面,即在所有制上突破理论束缚而走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在改革模式上坚持走"由点到面"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坚持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之路,在政府作用上坚持走"放管服"之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思想仍需在员工持股、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管等关键领域寻求突破。
齐晓茜[2](2021)在《越南社会主义“革新开放”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俞佳颖[3](2018)在《转型期广州市典型社区形态的演变 ——以林和社区和广钢社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及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推进,带动了住房市场化和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崛起,城市社区由以单位大院和街坊式社区为主逐渐转变为单位社区、街坊式社区、城中村社区、商品房社区多元发展的格局。在社会转型的影响下,影响社区发展的因素日益复杂,社区空间异质化、社区主体多元化、社区职能多样化成为目前社区发展的典型特点。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不同社区的转型特征,厘清其演变的动力机制,对于转型期我国城市更新及空间重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撑及现实指导意义,是城市社区研究的重要问题。城市社区形态的演变不仅表现在社区空间有形的物质形态上,更包含了各种社会关系交织的社会空间及社区的主体人的感知空间的演变,本文主要从社区的物质空间形态、社区社会环境、居民主观感知三个维度对社区的形态演变进行剖析。为深刻剖析转型期城市社区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逻辑及影响机制,本文以广州市林和城中村社区和广钢单位社区为例,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空间范围、用地混合度、围合度和连接性评价社区物质空间形态的演变,以及从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基层管理组织和居民构成分析社区社会环境的演变,通过感知地图表示居民在社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观感知变化,进而深入揭示城市社区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社区形态演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受改革开放、“村改居”、企业改制、旧城改造的影响,两类社区的形态演变经历了自然发展、过渡发展和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而发生在物质空间维度、社会环境维度和居民感知维度的变化均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演变特点。(2)社区形态演变的总特征为三个维度的演变既是相互独立和相互区别的,又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为:社区物质空间演变的特征主要包括社区空间范围明显缩小、用地功能发生置换、用地混合度提升、土地利用强度增大、与城市空间更加融合;社区社会环境演变的特征主要包括居民个人社会关系网络外移、邻里关系弱化、社区参与减少、社区认同感减弱;社区居民主观感知演变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居民对社区认知印象逐渐减弱,居民的认知范围不再局限于社区,出现向外扩张。在社区形态演变过程中,每个维度均发生各自独有的变化,但物质空间、社会环境和主观感知作为社区从外在表征到内在关系再到反映在居民脑海中对社区的认知,这是一个复合整体,因此它们之间又会产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3)转型期社区形态演变的过程中,主要受到宏观层面的制度因素、规划因素、市场因素,以及微观层面的居民因素和管理因素影响。研究发现,虽然不同类型社区的影响因素相同,但其作用力大小却存在显着差异,规划因素对广钢社区的影响大于林和社区,而微观层面的居民因素和管理因素对广钢社区的影响小于林和社区。从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社区形态的作用可以发现,社区形态演变的影响机制为:制度因素是根本动力,规划因素是直接动力,市场因素是隐性动力,居民因素是内在动力,管理因素是潜在动力。(4)社区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为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社区形态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物质空间变化——社会环境变化——物质空间变化——社会环境变化的循环过程,但此循环包含着变化和上升,每一次变化是在上一次变化的基础上发生,是对上次变化的丰富和提升。虽然变化的过程发生循环,但这种循环是犹如螺旋一般上升的发展过程。
许九玲[4](2018)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历史演进和基本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一直在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道路。国有企业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和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改革以股份制为重点,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是搞活国有经济的根本途径,也成为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马克思的股份制理论作为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理论基础,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作用。继续深入研究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历史演进和基本经验,对于进一步探索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文本解读法相结合,从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入手,对于其理论依据、历史演进及基本经验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最后揭示了深化改革的基本途径。本文除绪论部分外,由五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阐明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存在严重弊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迫切要求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第二部分阐明了马克思的股份制理论和毛泽东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思想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西方国家的股份制理论为我国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三部分从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阐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经历了初步构想、探索中前进和发展完善三个阶段,其中以第三阶段为主。第四部分系统总结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并揭示了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部分指出了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基本途径。从党和政府的层面来说,要积极支持鼓励和正确引导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从国有企业层面来说,在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调整和完善企业自身,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新要求。
薛璟[5](2018)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支柱,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各族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做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历程进行深入分析科学把握,有助于为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清除思想障碍,探寻行之有效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的优越性,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本文首先进行基本概念梳理,对新时代以及新时代的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界定,明晰了新时代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要求。继而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关于企业改革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从我国学界相关理论成果中汲取理论资源,从西方现代企业理论中找寻理论镜鉴。接着对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探索进行总结与归纳。梳理了我国国有企业从国营企业到国有企业,从政府附属物走向独立市场经济主体,从经济效益低下到逐步壮大走向世界舞台所走过的艰辛探索历程,吸取对当前国企改革的有益指导。文章的第二章,对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国有企业发展所处的社会环境从机遇与挑战并存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包括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动力转化、创新发展、主要矛盾转变等所带来的历史机遇,也存在着世界经济低迷、国内经济发展“三期叠加”,产品竞争力弱等多重挑战。由此更加明确了国有企业作为巩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提升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的第三章,是对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历程和基本经验的研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一系列重要会议和发布的重要文件为研究脉络,梳理不同年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走过的历程与不同阶段具备的时代特征,并且就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国有企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新发展作出的新要求进行详细分析,展现了新时代下党和国家将会以更大的改革决心和勇气,推动国有企业向着更高层次和更大目标迈进。通过对国有企业发展历程的梳理,为下一阶段继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总结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文章的第四章,首先对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成就的评判标准进行了明确,继而对近年来国有企业发展所取得的优越成就和亟待解决的矛盾与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就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有利于更加精准地认识当前的不足之处,及时总结得失成败是继续深化国企改革的必经之路。文章的第五章,针对新时代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出应坚持的原则与实践路径,即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国企改革实际相结合,坚持党的领导与企业管理相融合,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一致,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局部调整与全局规划相统一,坚持企业自主与政府监管相协调,坚持制度保障与法律规范相适应的原则,强化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确保国有企业正确的改革方向,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改革突破口,加快探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新举措,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继续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理念,通过自主创新研发壮大国有企业实力,加快推动国有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同时注重完善国企改革相关法律法规,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把改革的每一环节建设紧紧相扣。结语是要进一步提升和归纳。事实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引下,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要有更加坚定的改革决心和理论勇气推动国有企业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浴火重生。
韩晓洁[6](2017)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其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国企民企的进一步融合,激发经济活力。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再次指出“有序实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和规范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参股”,将混合所有制的发展作为新常态下继续国企改革,促进经济繁荣的重要手段。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历史渐进性,从改革开放前我国计划经济指令下单一的公有制结构,逐渐过渡到了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新一轮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动力。本文在归纳总结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和政策研究进展之后,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包括历史变迁及其效率状态,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当前进一步深化混改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参考了西方相关经济理论,针对本文分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若干建议。具体的:第一章“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本文的研究路径做了框架性介绍,列明文章章节结构及基本内容安排,同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重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进展与评论”。将国内外理论界对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整理,包括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绩效研究三部分文献综述。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框架研究作了梳理,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研究发展进行了归纳。在实证部分的研究综述中,对国内和国外学者对不同变量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第三章,“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现状”。对我国建国后混合所有制改革做了回顾,就我国国有企业现状进行了规范性分析,肯定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同时也明确国有企业绩效仍有大幅提升空间。本章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国有企业及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绩效进行了分析。首先,使用万得数据库(WIND)2004-2013年10年间剔除ST公司外所有上市公司数据,基于固定效应模型,对国有控股企业和非国有控股企业绩效做了分析。然后,本文聚焦商业银行业。使用万得数据库(WIND)2005-2015年11年间23家上市混合所有制商业银行数据,基于随机前沿方法,对混合所有制商业银行绩效做了分析。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基于,就我国国有企业现状做出准确的描述,为进一步发现混合所有制改革待解决的问题提供实证支持。第四章“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分析”。基于上文对于我国国有企业现状的分析,本章就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做了归纳,主要包括政府干预下的产权问题突出,代理成本高昂;国有企业形成行业垄断,产权交易市场不成熟;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流于形式,公司治理乏力;政策解读观点不一,法律保障仍未健全。第五章“国外混合所有制改革经验、效果与借鉴”。针对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通过与其他国家混合所有制改革进行比较研究,寻求对我国有借鉴意义的经验。从我国现存问题出发,有针对性选择了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波兰等五国进行比较研究,主要从英国的分阶段推行、美国的分行业推行、日本完善市场交易平台和监督机制、波兰通过“国有投资基金”解决政府所有权代理、新加坡法律保障完善政策稳定等角度寻求对我国的借鉴。经过比较研究,就我国本轮推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中的创新点进行解读,强调本轮混改的核心和重点。第六章“指导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分析”。解决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问题,需要从理论上进行分析,本章分别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动摇、制度变迁理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股权结构理论等五个方向,对指导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体系进行梳理,并对各理论对于我国不同时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起过的指导作用进行阐述。第七章“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政策建议”。基于上文的分析,就本轮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本文给出四个方向的政策建议,分别是厘清改革方向和目标,调整企业股权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切实保障制度。
张欣[7](2017)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文中认为1978年后,我国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济所有制结构已不再是唯一的公有制模式,民营经济破茧而出,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之后的近40年里,民营企业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尽管期间经历了各种挫折却依然没能阻挡民营企业的壮大,逐步的从个体商户发展为具有全球性战略和竞争力的大集团。但是从2012年开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GDP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贸易顺逆差也在发生变化,同时来自于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压力在扩大,这些都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是挑战也是机遇,低污染高技术含量的企业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传统民营企业如不转型升级寻求新的发展势必逐渐被市场所淘汰。目前,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研究一直得到相关学科领域的广泛关注,而对于国民经济领域日趋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民营企业的关注却不够,特别是关于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还不够完善,如何转型升级,走什么样的路径一直困扰着我国民营企业,缺乏理论指导也使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效率低下、失败风险提高。本论文依据我国民营企业相关统计资料,并结合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得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确立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各项影响因素,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使用Matlab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确立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各项影响因素的权重,以此为依据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设计了路径,并对企业选择的路径所具有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对各项影响因素下不同的民营企业适用的路径给出了参考性建议,希望能为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的助力。
李瓛[8](2017)在《中铁某局营销战略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急需转型升级。伴随着亚投行的成立,"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建筑市场在不断扩大。建筑企业的不断增加,建筑市场的完全竞争态势已开始显现,国有建筑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进行改革创新。而在新一轮改革创新中,企业应将营销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点来研究。国有建筑企业单靠施工管理已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还应通过营销来扩大市场份额。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创新企业战略来适应建筑市场环境的改变,建立新时期、新发展下的营销战略可以使企业在建筑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以中铁某局为研究对象,对中铁某局所处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以及企业的营销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使得企业发展定位更加清晰。结合企业营销发展现状和营销过程中碰到的新问题,提出企业今后的营销战略发展方向,即向区域化、国际化市场进军,确保企业转型升级能够取得成功,同时营销战略的成功实施将带来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运用SWOT分析对中铁某局的外部因素和内部能力进行分析阐述得出今后企业的营销战略,利用矩阵模型的两两结合分析使得企业的营销发展方向更加明确。以SWOT分析设计出适用于企业自身的营销战略,以其在湖北省内进行稳步营销的发展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各省区重点项目和新兴建筑产业的经营上,等到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站稳市场后,借着国家"一带一路"的政策向国际建筑市场进军。通过营销战略分析和实施保障的阐述,分析出中铁某局在营销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目标市场、区域市场、市场关系发展等方面应采取的营销策略和措施,应注意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还阐明了营销战略管理对企业总体战略发展的支撑作用。最后提出以加强"168"经营体系、营销机制、投资机制、市场开拓机制作为营销战略实施的保障,确保营销战略能顺利实施。通过本文的营销战略管理分析提出了中铁某局的发展战略,强调了营销管理的重要性,中铁某局应利用自身资源做好营销战略管理,从而有利于企业在市场上不断发展壮大。中铁某局应通过进入各区域市场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利用现有项目管理模式和新项目管理模式交替发展,以适应建筑市场的发展。通过发展中铁某局的核心竞争力,重视企业的创新发展,使企业成功转型升级,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朱玉龙[9](2017)在《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是“三农”经济的稳定与高效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党中央和国务院也高度重视土地流转和利用问题,从2004年至今已经连续14年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和富农的新政策,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土地问题的高度重视。由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加快,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由此出现了农村土地弃耕、撂荒和粗放经营等现象。为了更好地发挥有限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迫切需要改变我国当前农地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现状,在稳定土地产权关系的前提下,通过解决土地“三权分置”和规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良性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土地流转效率一直不高,在实践中面临着很多方面的阻碍因素。因此,进行中国土地流转问题和目标模式不仅有利于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水土资源安全,而且有利于加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本文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外土地流转中土地地租、土地产权交易市场、规模经营、法律制度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马克思土地地租理论及其土地产权效益的平衡化对我国土地流转的作用;总结了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的重要论述及其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两权分离”,明确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是集体经济,农业发展的动力是科学技术;高度概括了习近平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的重要论述及其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的推动作用,发展现代农业和进行农村改革的关键在于进行土地流转和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坚持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促使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和合作经营等经营方式的创新化,尽快建立新型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三化”带“三农”,用产业发展的最新理念来经营农业。同时,运用西方土地产权的增效、激励、约束和匹配功能,农业经济学的土地级差地租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的创新农业技术、转变农业发展和增长方式等理论,并以这些理论为指导,以解决我国土地流转的问题,完善土地流转体系,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发展。其次,研究了土地流转的一般规律。在探讨了城市化发展、市场化发展、农业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法律诚信规范化、社会保障完善等土地流转的社会经济基础与土地流转的关系的基础上,剖析了市场化发展、农业经济效益低和经营者利益差是影响土地流转的主要原因。城市发展、劳动力转移、规模经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土地交易市场的建立是土地流转的动力和前提,“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的多元化土地流转方式,从而推动了种粮大户、能人经营、集体经营、家庭农场、协会经营、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企业(企业带动型)、股份制经营、金融科技股份综合型等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模式的发展。揭示了土地流转对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增强资源配置和农业经济与社保体系建设的作用等土地流转的一般规律,分析了影响土地流转的若干因素及其运行机制与发展趋势。第三,首次系统剖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土地制度改革与土地流转的成效与问题,剖析了不同土地流转模式的特点、功能与可持续能力。系统分析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12年十八大和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演变、土地流转对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并阐述了土地非粮化利用、市场中介和土地银行匮乏、土地利用监督机制缺失、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业补贴与土地经营权分离、农田基础设施落后、规模化社会化服务欠缺、农民技能素质低等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了转包、出租、转让、抵押、互换、入股、信托等土地流转方式的优缺点及其对土地流转的作用,探讨和研究了种粮大户、能人经营、集体经营、家庭农场、协会经营、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股份制经营和公司+合作社+股份制+科技+金融+互联网综合型等9种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模式的基本情况、特点、作用及前景,通过其缺点与长处、功能与作用、适应区域与范围、生命力与可持续能力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种粮大户生命力与可持续能力较弱,更适宜近期的土地流转;集体经营、能人经营、协会经营型、企业带动型生命力可持续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更适宜中、近期的土地流转;而家庭经营、专业合作社、股份制和公司+合作社+股份制+科技+金融+互联网综合型具有较高的生命力可持续能力,适宜中、远期的土地流转。第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了我国土地流转的检验标准、基本原则和目标模式。通过借鉴美国、法国、日本、以色列等农业发达国家土地流转经营的成果经验,确定了我国土地流转是否有利于农业现代化与规模经营、是否有利于农民增收、是否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资源安全、是否有利于推动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动等4项检验标准和坚持农民自愿、保障农民权益、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土地农用、兼顾公平和效率、坚持适度推进等6项基本原则。研究提出了我国土地流转的近期、中期、远期和未来土地流转的总目标和目标模式,其中未来总目标模式为大规模、超大规模的公司+合作社+股份制+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科技股份综合型模式,甚至跨国现代农业集团经营模式,大规模或超大规模的股份制家庭经营模式、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及其一体化模式将会占据一定的份额;总目标为职业农民约占总人口的10%,农村土地全面流转、规模经营面积5000-20000亩/个以上,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品牌化智能规模农业占全国农业生产总量的80%,农业gdp比重下降到5%,人均粮食产量500kg以上,有机绿色食品保证率100%,粮食净出口量占5%以上,智能化生产覆盖率和资源利用效率达80%以上、农民收入翻两番达到9万元。近期土地流转呈现多元化模式并存,家庭农场、专业化合作社、能人经营、企业带动型等模式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其次为种粮大户、集体经营、协会经营型等模式,大规模的股份制经营、金融科技股份综合型经营模式则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目标为农村土地流转达到40%50%、规模经营面积平均500-1000亩/个以上,市场化水平达40%以上、信息化覆盖率50%以上、有机绿色食品保证率30%以上、资源利用效率提高30%以上、农民经济收入增加50%左右。中期目标模式为日益发展成熟的家庭经营模式、股份制经营模式、专业合作社及其一体化模式、企业带动型模式、集体经营模式等中等规模以上的土地流转模式占绝对优势,大规模的家庭农场、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及其一体化模式、股份制经营模式、金融科技股份综合型模式得以发展,所占的份额将逐步扩大,现代化农业跨国公司将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兴起和发展;发展目标为农村土地流转流转率达到65%以上。通过股份制或市场的有偿转让等将土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规模平均2000-10000亩/个,市场化水平达到70%以上,信息化覆盖率80%,智能化覆盖率30%以上,形成以知识创造为中心的技术生产体系,实现科技化农业生产,使有机绿色食品保证率50%左右、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到60%以上,农民经济收入翻一番,形成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远期目标模式为中等规模的家庭农场、企业带动型模式、集体经营模式、专业合作社、股份制经营等土地流转模式将升级换代,大规模的股份制家庭农场、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及其一体化模式、金融科技股份综合型模式所占的份额将首次超过中等规模以下土地流转模式的总和,出口创汇农业遍地开花,现代化农业跨国集团日趋成熟;发展目标为全面实现农村土地的自由流转,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地总面积的85%以上,市场化水平达到90%以上,规模经营规模平均20005000亩/个,农业生产全面实现生态化、智能化的特色现代化农业,有机绿色食品保证率75%以上,信息化覆盖率100%,智能化农业60%以上,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到65%以上,人均粮食产量480kg以上,农民经济收入增加150%以上,形成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良性生态循环的高效农业生产体系及现代化农业跨国集团群体。最后,提出了实现我国土地流转目标模式的路径和对策建议。针对我国土地流转的问题与目标模式,研究提出了深化改革、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城市反哺乡村、工业支援农业、发展规模经济与智慧农业等实现我国未来土地流转目标模式的路径,以及强化农民技能教育、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资本化运作、完善城乡一体化土地产权流转市场与流转银行、拓展经营权实施保险制度、科教服务引领产业品牌化与标准化、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城镇化建设、创新土地流转法律诚信机制和推进“一带一路”跨国现代农业发展等11条实现我国未来土地流转目标模式的对策建议,为推进我国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促进和激发我国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与壮大。
焦俊[10](1996)在《试论承包──股份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提出了承包─—股份制。这种模式既弥补了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缺陷,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当前实行股份制的困难;是我国企业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和有效途径。
二、促进企业从承包制向股份制平稳过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促进企业从承包制向股份制平稳过渡(论文提纲范文)
(3)转型期广州市典型社区形态的演变 ——以林和社区和广钢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相关概念辨析 |
1.3.2 城市形态研究 |
1.3.3 社区形态研究 |
1.3.4 研究评述 |
第二章 研究方案设计 |
2.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2.1.1 研究思路 |
2.1.2 技术路线 |
2.2 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
2.2.1 研究方法 |
2.2.2 数据获取及分析 |
2.3 研究区选择 |
2.3.1 研究区的选择及典型性 |
2.3.2 案例社区的基本情况 |
第三章 转型期林和城中村社区的形态演变 |
3.1 物质空间形态演变 |
3.1.1 社区物质空间变化 |
3.1.2 社区空间形态测度 |
3.2 社会环境演变 |
3.2.1 社会关系 |
3.2.2 制度和组织 |
3.2.3 居民身份及构成 |
3.3 居民的主观感知 |
3.3.1 居民感知意向 |
3.3.2 居住满意度 |
3.3.3 社区问题识别 |
3.4 林和社区形态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
3.4.1 阶段性特征 |
3.4.2 影响因素 |
第四章 转型期广钢单位社区的形态演变 |
4.1 物质空间形态演变 |
4.1.1 社区物质空间变化 |
4.1.2 社区空间形态测度 |
4.2 社会环境演变 |
4.2.1 社会关系 |
4.2.2 组织和配套设施 |
4.2.3 人口和产权 |
4.3 居民的主观感知 |
4.3.1 居民感知意向 |
4.3.2 居住满意度 |
4.3.3 社区问题识别 |
4.4 广钢社区形态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
4.4.1 阶段性特征 |
4.4.2 影响因素 |
第五章 社区形态演变的对比分析 |
5.1 案例社区形态演变的综合分析 |
5.1.1 三个维度的演变结果 |
5.1.2 社区形态演变的综合表现 |
5.2 社区形态演变的影响机制 |
5.2.1 案例社区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对比 |
5.2.2 形态演变的影响机制分析 |
5.3 社区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讨论与启示 |
6.2.1 论文创新点 |
6.2.2 讨论 |
6.2.3 启示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
致谢 |
(4)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历史演进和基本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来源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六)论文的创新之处 |
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
(一)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
1.国有经济牢牢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
2.国有经济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
3.国有经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
4.国有经济为国家政治经济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
(二)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存在弊端 |
1.政企职责不分,分工不明确 |
2.权力过于集中,国有企业活力不足 |
3.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僵化,效率低下 |
(三)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
(四)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要促进股份公司的产生 |
(五)改革开放的迫切需要推动股份制改革不断深入 |
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股份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
1.股份制及其特殊性质 |
2.股份公司产生的现实条件 |
3.股份公司产生的现实作用 |
(二)毛泽东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思想 |
1.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性质 |
2.股份合作制经济的特征 |
(三)西方国家股份制理论 |
1.当代西方国家股份制的发展趋势 |
2.西方国家关于股份制经济的认识 |
3.对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
三、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历史演进 |
(一)股份制改革的初步构想 |
(二)股份制改革在摸索中前进 |
1.“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阶段 |
2.“利改税”和“拨改贷”两种措施并行阶段 |
3.“承包制”为主流的尝试阶段 |
4.我国股份制改革试点的发展 |
(三)股份制改革的发展完善阶段 |
1.改革的制度不断健全 |
2.改革的范围不断扩大 |
3.改革的程度不断深化 |
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 |
2.坚持“三个有利于”最高标准 |
3.充分利用对外开放契机 |
4.防范国内国际金融风险势在必行 |
(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
2.国有企业活力不足 |
3.人才缺失形势严峻 |
4.价值创造能力偏低 |
五、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基本路径 |
(一)党和政府应积极支持和引导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
1.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加快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步伐 |
2.积极制定目标和指明方向 |
3.积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4.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使国有企业稳步走向国际市场 |
(二)国有企业应积极承担新时代历史使命 |
1.坚持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
2.用新时代的眼光立足于改革现实 |
3.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增添国有企业活力 |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应对人才战略 |
5.积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 创新点 |
(二) 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概念界定与理论来源 |
一、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 新时代 |
(二) 国有企业改革 |
(三) 新时代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要求 |
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理论来源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企业改革思想的理论基础 |
(二) 我国学界相关成果的理论资源 |
(三) 西方现代企业理论的资源借鉴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改革的思想理论探索 |
(一) 邓小平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思想理论探索 |
(二) 江泽民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思想理论探索 |
(三) 胡锦涛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思想理论探索 |
第二章 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背景与重要意义 |
一、新时代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历史机遇 |
二、新时代我国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严峻挑战 |
(一) 国际挑战 |
(二) 国内挑战 |
三、新时代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意义 |
(一) 巩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 |
(二) 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适应以供给侧改革为基调的经济新常态 |
(三) 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提高中国经济开放水平和全球影响力 |
(四) 新时代把全面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推向新征程 |
第三章 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基本历程与实践经验 |
一、新时代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基本历程(2012——2018) |
(一) 2012: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二) 2013: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为突破口,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
(三) 2014:以法治为引领,规范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和市场竞争秩序 |
(四) 2015:以“顶层设计”和“规划蓝图”为引擎,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提速 |
(五) 2016:以加强企业党的领导为统领,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新局面 |
(六) 2017: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
(七) 2018: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南,开辟国企改革新境界 |
二、新时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经验 |
(一) 坚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革方向 |
(二) 党的领导为国企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
(三) 以结构转型和技术进步为内生动力 |
(四) 试点先行与典型引路相结合 |
(五) 及时将改革的成功经验上升为法律 |
第四章 全面认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现状 |
一、明确国企改革评价标准与明辨改革有关争论 |
(一) 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 |
(二) 习近平新“三个有利于”标准 |
(三) 厘清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有关争论 |
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 |
(一) 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得到明显增强 |
(二) 国有企业布局更加优化,总体实力不断增强 |
(三) 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明显改善 |
(四) 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有序推进 |
(五) 自主创新意识与科技创新实力明显增强 |
(六) 社会责任意识与贡献能力不断提升 |
三、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仍存在的问题 |
(一) 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政企职能未完全分开 |
(二) 企业内部改革活力不足,垄断行业改革进展缓慢 |
(三) 企业缺乏有效监管,社会责任意识有待强化 |
(四)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竞争环境有失公平 |
(五) 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仍需充分发挥 |
(六)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及核心竞争力仍需继续增强 |
四、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现存问题的成因 |
(一)政府行政干预制约企业市场化进程 |
(二) 既得利益集团长期固化,阻挠改革进程 |
(三) 内部传统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根深蒂固 |
(四)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信息不够公开透明 |
(五) 企业党组织建设与企业发展不同步 |
(六) 企业鼓励创新机制及创新环境发展不健全 |
第五章 新时代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则与实践路径 |
一、新时代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则 |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国企改革实际相结合 |
(二) 坚持党的领导与企业管理相融合 |
(三) 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一致 |
(四) 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 |
(五) 坚持局部调整与全局规划相统一 |
(六) 坚持企业自主与政府监管相协调 |
(七) 坚持制度保障与法律规范相适应 |
二、新时代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路径 |
(一) 强化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确保国有企业正确的改革方向 |
(二) 推动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 |
(三)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创新发展 |
(四) 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探索国资监管新举措 |
(五) 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深化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六) 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完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其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路径与内容安排 |
一、研究路径 |
二、内容安排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重点与不足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进展与评论 |
第一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研究 |
第二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经验研究 |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
一、关于产权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 |
二、企业股权平衡模型 |
三、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绩效 |
第四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评论 |
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是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是实现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 |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是政企分开下的企业产权明晰 |
第三章 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现状 |
第一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历史过程 |
第二节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现状 |
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
二、国有企业绩效仍有大幅提升空间 |
三、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的多元化 |
四、国企改革进入“新常态” |
五、与国企改革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三节 基于实证研究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绩效评估 |
一、国有控股企业和非国有控股企业绩效分析 |
二、不同行业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绩效数据分析 |
三、不同区域上市公司绩效数据分析 |
四、混合所有制商业银行绩效分析 |
第四章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政府干预下的产权问题突出,代理成本高昂 |
一、行政管理权对企业经营权的全面干预 |
二、多重代理下的所有权实现 |
三、国有企业腐败滋生,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
第二节 国有企业形成行业垄断,产权交易市场不成熟 |
一、国有企业形成行业垄断,企业区域绩效差异显着 |
二、非国有经济参与国企混改存在隐性门槛,各行业企业绩效差异显着 |
三、产权交易平台尚未完善,产权交易风险依然存在 |
第三节 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流于形式,公司治理乏力 |
一、国有企业股权制衡尚未实现,股东权益不均衡 |
二、董事会决策权有限,监事会职能弱化 |
三、经理层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企业激励机制建设不足 |
第四节 政策解读观点不一,法律保障仍未健全 |
一、对于国企混改政策的各种误读 |
二、国企混改相关法律缺失 |
第五章 国外混合所有制改革经验、效果与借鉴 |
第一节 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波兰五国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做法 |
一、英国的分阶段推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
二、美国的分行业推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
三、日本完善市场交易平台和监督机制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
四、波兰通过“国有投资基金”解决政府所有权代理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
五、新加坡法律保障完善政策稳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
第二节 国外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
一、国外混合所有制改革评述 |
二、国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启示 |
第三节 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政策创新点解读 |
一、国有资本参与国企混改力度加大 |
二、国有资本授权经营模式逐级优化 |
三、国有资产定价机制多方完善 |
四、员工持股计划重启,试点先行稳步推进 |
第六章 指导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动摇 |
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
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动摇 |
第二节 制度变迁理论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
一、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变迁理论基本概念 |
二、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变迁理论基本模型 |
三、制度变迁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
第三节 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
一、产权理论基本概念 |
二、科斯定理 |
三、超产权理论 |
四、产权明晰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
第四节 委托-代理理论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
一、委托-代理理论产生背景 |
二、委托-代理理论内涵 |
三、委托-代理理论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
第五节 股权结构理论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
一、股权结构理论综述 |
二、股权结构理论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
第七章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厘清改革方向和目标 |
一、坚持党的领导,理顺党委和董事会关系 |
二、“混”是手段,“改”是目标 |
第二节 调整企业股权结构 |
一、明确不同类型国有企业进行混改的股权标准 |
二、员工持股先试行 |
三、进一步开放国有垄断行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第三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一、降低委托-代理成本,建立中国特色政企关系 |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公司治理 |
三、坚持政企分开,实现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与运营职能分开 |
第四节 提供切实保障制度 |
一、进一步完善多元化产权交易市场和资本市场 |
二、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体系和配套政策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各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绩效分析数据列表示例 |
附录二:分区域不同不同性质绝对控股股东企业绩效分析数据示例 |
附录三:混合所有制商业银行绩效分析数据列表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
(7)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第2章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民营企业 |
2.1.2 企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
2.2 西方经济学转型升级相关理论 |
2.2.1 交易费用理论 |
2.2.2 产权理论 |
2.2.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3 马克思主义转型升级相关理论 |
2.3.1 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 |
2.3.2 马克思、列宁“资本输出”理论 |
2.3.3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 |
第3章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民营企业发展变迁 |
3.1.1 复兴时期:(1978-1981年) |
3.1.2 成长时期:(1982-1986年) |
3.1.3 探索时期:(1987-1991年) |
3.1.4 快速发展时期:(1992-2005年) |
3.1.5 转型升级时期:(2005 年至今) |
3.2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现状 |
3.2.1 历史背景 |
3.2.2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现状 |
3.3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存在问题 |
3.3.1 产权制度问题 |
3.3.2 技术创新问题 |
3.3.3 品牌发展问题 |
3.3.4 融资问题 |
3.3.5 制度政策问题 |
第4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 |
4.1.1 内部因素 |
4.1.2 外部因素 |
4.2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分析 |
4.2.1 评价因素 |
4.2.2 因素分析 |
第5章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设计及选择 |
5.1 路径设计一:产业转型升级 |
5.1.1 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内容 |
5.1.2 优势和劣势 |
5.1.3 适用的企业和环境 |
5.1.4 对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影响因素分析 |
5.2 路径设计二:产品转型升级 |
5.2.1 产品转型升级路径内容 |
5.2.2 优势和劣势 |
5.2.3 适用的企业和环境 |
5.2.4 对产品转型升级路径影响因素分析 |
5.3 路径设计三:企业体制结构转型升级 |
5.3.1 企业体制结构转型升级路径内容 |
5.3.2 优势和劣势 |
5.3.3 适用的企业和环境 |
5.3.4 对企业体制结构转型升级路径影响因素分析 |
5.4 路径设计四:商业模式转型升级 |
5.4.1 商业模式转型升级路径内容 |
5.4.2 优势和劣势 |
5.4.3 适用的企业和环境 |
5.4.4 对商业模式转型升级路径影响因素分析 |
5.5 路径设计五:管理模式转型升级 |
5.5.1 管理模式转型升级路径内容 |
5.5.2 优势和劣势 |
5.5.3 适用的企业和环境 |
5.5.4 对管理模式转型升级路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8)中铁某局营销战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实际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重要概念和理论解析 |
2.1 重要概念 |
2.1.1 建筑企业 |
2.1.2 企业战略 |
2.1.3 经营战略 |
2.1.4 职能战略 |
2.2 理论解析 |
2.2.1 4P营销理论及其衍生理论 |
2.2.2 4R营销理论 |
2.2.3 战略管理理论 |
2.2.4 竞争战略理论 |
2.2.5 五力模型分析 |
2.2.6 SWOT分析 |
第3章 中铁某局营销战略管理现状 |
3.1 营销战略管理概述 |
3.1.1 企业简介 |
3.1.2 企业战略 |
3.1.3 经营战略 |
3.1.4 职能战略 |
3.1.5 现有资源和能力分析 |
3.2 营销战略管理缺陷分析 |
3.2.1 营销战略的发展 |
3.2.2 战略执行力的发展 |
3.2.3 战略管理的发展 |
第4章 中铁某局营销战略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4.1.1 政治法律因素 |
4.1.2 经济因素 |
4.1.3 社会文化因素 |
4.1.4 技术因素 |
4.2 行业环境分析(五力模型分析) |
4.2.1 新进入者威胁 |
4.2.2 供方议价能力 |
4.2.3 买方议价能力 |
4.2.4 替代品威胁 |
4.2.5 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 |
第5章 中铁某局营销战略的SWOT分析 |
5.1 中铁某局营销战略的SWOT剖析 |
5.1.1 中铁某局营销的优势分析 |
5.1.2 中铁某局营销的劣势分析 |
5.1.3 中铁某局营销的机遇 |
5.1.4 中铁某局营销的威胁 |
5.2 中铁某局营销战略的SWOT综合分析 |
5.2.1 中铁某局营销的优势和机遇 |
5.2.2 中铁某局营销的优势和风险 |
5.2.3 中铁某局营销的劣势和机遇 |
5.2.4 中铁某局营销的劣势和风险 |
5.2.5 中铁某局的营销战略选择 |
第6章 中铁某局的营销战略分析和实施保障 |
6.1 营销战略分析 |
6.1.1 市场营销环境和战略目标分析 |
6.1.2 市场定位分析 |
6.1.3 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分析 |
6.1.4 市场差异化和市场关系分析 |
6.1.5 营销区域战略分析 |
6.1.6 营销战略支撑 |
6.2 营销战略实施重点 |
6.2.1 加强营销投标过程管理 |
6.2.2 加强营销区域资源管理 |
6.2.3 加强项目经营管理 |
6.2.4 加强营销品牌建设管理 |
6.3 营销战略实施保障 |
6.3.1 完善"168"经营体系 |
6.3.2 完善营销机制 |
6.3.3 完善市场开拓机制 |
6.3.4 制定企业4R策略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土地流转问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
一、土地流转的概念 |
二、国内土地流转问题研究概况 |
三、国外的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概况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一、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二、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图 |
三、研究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与未来研究方向 |
第一章 指导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及运用 |
第一节 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 |
一、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的基本概括 |
二、该理论与本论文相关联的核心内容 |
三、该理论对本论文的指导作用 |
第二节 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的理论 |
一、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的论述 |
二、该理论与本论文相关联的核心内容 |
三、该理论对本论文的指导作用 |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农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重要论述 |
一、习近平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及经营权的重要论述 |
二、该理论与本论文相关联的核心内容 |
三、该理论对本论文的指导作用 |
第四节 西方的土地产权基本理论 |
一、西方土地产权理论的基本概括 |
二、该理论与本论文相关联的核心内容 |
三、该理论对本论文的指导作用 |
第五节 农业经济学理论 |
一、农业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概括 |
二、该理论与本论文相关联的核心内容 |
三、该理论对本论文的指导作用 |
第六节 发展经济学理论 |
一、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概括 |
二、该理论与本论文相关联的核心内容 |
三、该理论对本论文的指导作用 |
第二章 土地流转的一般规律研究 |
第一节 土地流转的社会经济基础 |
一、城市化发展与土地流转 |
二、市场化发展与土地流转 |
三、农业现代化和二、三产业发展与土地流转 |
四、法律诚信规范化与土地流转 |
五、社会保障功能的完善与土地流转 |
第二节 土地流转的一般规律性要求 |
一、土地流转的原因 |
二、土地流转的前提 |
三、土地流转的方式、模式与动力 |
四、土地流转的作用 |
第三节 土地流转因素运行机理与发展趋势 |
一、影响土地流转的若干因素 |
二、土地流转的运行机理分析 |
三、土地流转的发展趋势分析 |
第三章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研究 |
第一节 目前中国土地流转的基本概况 |
一、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2012 年十八大前 |
二、2012 年十八大——2017 年 |
第二节 土地流转的方式与模式 |
一、土地流转采取的主要方式 |
二、土地流转经营模式、特点、作用及前景分析 |
三、不同土地流转经营模式的比较研究 |
第四章 国外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
第一节 美国土地流转的问题 |
一、美国土地流转的简况 |
二、美国土地流转的成功经验 |
三、美国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美国农业土地流转模式对我国的借鉴 |
第二节 以色列土地流转的问题 |
一、以色列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
二、以色列土地流转的成功经验 |
三、以色列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对我国土地流转的借鉴 |
第三节 日本土地流转的问题 |
一、日本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
二、日本土地流转的成功经验 |
三、日本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对我国土地流转的借鉴 |
第四节 法国土地流转的问题 |
一、法国土地流转的简况 |
二、法国土地流转的成功经验 |
三、法国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对我国土地流转的借鉴 |
第五章 我国土地流转的未来目标模式 |
第一节 土地流转成功与否的检验标准 |
一、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经营 |
二、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
三、有利于推动土地经营使用权合理流动 |
四、有利于粮食安全和资源安全的保障 |
第二节 土地流转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 |
二、保障农民权益的原则 |
三、坚持土地农用的原则 |
四、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 |
五、因地制宜的原则 |
六、坚持适度推进的原则 |
第三节 未来土地流转的目标模式 |
一、土地流转的未来总目标(2050 年市场经济高度发达阶段的基本内容) |
二、近期土地流转目标模式(2020 年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的基本内容) |
三、中期土地流转目标模式(2030 年市场经济水平较高发展阶段的基本内容) |
四、远期土地流转目标模式(2040 年市场经济水平发达阶段的基本内容) |
第六章 实现未来土地流转目标模式的路径和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实现未来土地流转目标模式的路径 |
一、深化改革,优化土地制度,推进土地规范化流转 |
二、城市反哺农村,实现城乡土地一体化流转 |
三、工业支援农业,推进土地规模化流转 |
四、发展适度规模经济,推进土地集中连片和规模流转 |
五、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推进土地专业化流转 |
六、发展智慧农业,提升土地科学流转 |
第二节 实现未来土地流转目标模式的对策建议 |
一、增强农村劳动力的专业化,鼓励农业出种田能人、农机大工匠 |
二、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
三、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吸纳转移农民 |
四、鼓励农民财产权资本化、承包权资本化、经营权多元化 |
五、建立完善的城乡一体化产权流转市场和流转银行,提供足量支持 |
六、拓展经营权,服务经营主体,实施保险制度,确保经营收益率 |
七、为经营者提供科教支持,综合支持引领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
八、建立农村社保体系,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
九、加快城市化和小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民市民化 |
十、制定土地流转法律,保护承包权,给农民吃定心丸 |
十一、推进“一带一路”农业建设,树立中国品牌农业,积极参与跨国现代农业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促进企业从承包制向股份制平稳过渡(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思想的演进与创新[J]. 程霖,严晓菲. 财经研究, 2021(12)
- [2]越南社会主义“革新开放”理论与实践研究[D]. 齐晓茜.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转型期广州市典型社区形态的演变 ——以林和社区和广钢社区为例[D]. 俞佳颖. 广州大学, 2018(01)
- [4]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历史演进和基本经验研究[D]. 许九玲. 长安大学, 2018(02)
- [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问题研究[D]. 薛璟. 山东大学, 2018(12)
- [6]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其绩效研究[D]. 韩晓洁. 深圳大学, 2017(08)
- [7]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D]. 张欣. 长春大学, 2017(02)
- [8]中铁某局营销战略管理研究[D]. 李瓛.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9]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D]. 朱玉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10)
- [10]试论承包──股份制[J]. 焦俊. 电力学报, 199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