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破伤风110例总结

中西医结合治疗破伤风110例总结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破伤风110例小结(论文文献综述)

刘凯洋[1](2021)在《基于“物相结构”的石膏煅制原理研究》文中认为石膏是硫酸盐类矿物,为中医临床常用药。石膏的常用饮片规格有生石膏(Gypsum fibrosum)和煅石膏(Gypsum ustum),生石膏甘、辛、大寒,功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主要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等。煅石膏甘、辛、涩、寒,功能收湿、生肌、敛疮、止血,临床多外用,用于治疗溃疡不敛,外伤出血等。石膏在不同的煅制温度条件下能产生三种不同物相的稳定结构变体,分别为半水石膏、可溶性硬石膏和难溶性硬石膏。不同物相结构的石膏煅制品空间结构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不同的空间结构会影响石膏煅制品的理化性质,进而影响临床疗效。本研究以生石膏及三种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为研究对象,对物相结构、理化性质及药效活性进行深入研究,确定石膏煅制品的最优物相结构,为优化石膏煅制工艺,提高煅石膏质量,确保煅石膏临床疗效提供依据。目的通过比较生石膏与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理化性质和烫伤修复作用,探究生石膏与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物相结构、理化性质及药效活性,确定煅石膏的最优物相结构,为提高煅石膏质量,确保临床疗效奠定基础,也为阐明石膏“生熟异用”的炮制原理提供依据。方法(1)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制备用热重法模拟石膏的热分解过程,结合高斯分峰拟合方法,得到各个热分解反应阶段的微商热重(DTG)曲线。运用Coats-Redfern法计算得到六个产地石膏的热解活化能。分别选取150℃、350℃和750℃三个煅制温度,煅制1.5h,得到三个不同的石膏煅制品,采用红外光谱法和X射线衍射方法对生石膏(RG)和三个不同石膏煅制品进行表征分析,确定生石膏和三个不同石膏煅制品的物相结构。(2)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理化性质采用扫描电镜、分光测色计、物性分析仪、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仪和低场核磁共振技术考察生石膏及其三种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微观特征、颜色和质地差异、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孔直径以及水化能力。(3)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皮肤烫伤修复作用研究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模型,评价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体外抗炎活性。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考察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结合扫描电镜观察大肠杆菌状态和表面结构的损伤程度,综合评价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体外抑菌活性。建立小鼠皮肤烫伤模型,通过观察皮肤外观愈合程度,结合皮肤组织病理切片、皮肤免疫组化,评价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皮肤烫伤愈合作用。结果(1)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制备六个产地石膏的DTG曲线可分峰拟合为两个彼此交叉的高斯拟合峰,当升温速率为10℃/min,第一失水过程的温度区间为70~220℃,活化能E1范围为78.98~96.48 kJ/mol;第二失水过程的温度区间为145~190℃,活化能E2范围为312.05~457.95 kJ/mol。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得到的石膏煅制品分别为CG150、CG350和CG750,结合样品的红外光谱特征和X射线衍射光谱特征确定:RG的主要物相结构为石膏,CG150的主要物相结构为半水石膏,CG350的主要物相结构为可溶性硬石膏,CG750的主要物相结构为难溶性硬石膏。(2)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理化性质扫描电镜结果表明,RG表面呈板状层叠,结构致密,表面光滑无裂痕;CG150表面结构出现裂隙;CG350表面结构出现断层,质地变得疏松。CG750表面具有裂隙,结构较为致密且断面整齐。RG结构致密,CG150和CG750均有一定的裂隙,但疏松程度较低,CG350结构最为疏松。分光测色计的结果表明,从黑白色度分析,与RG相比,CG150、CG350和CG750的白色更明显。从红绿色度分析,CG350和CG750样品的表面更偏红。RG和CG150样品表面均偏绿,CG150样品表面颜色偏绿程度小于RG。从蓝黄色度分析,CG150、CG350和CG750样品的表面均偏黄色,RG样品表面偏蓝色,黄色偏移程度排序为CG350>CG750>CG150。物性分析仪结果表明,从硬度值分析,RG的硬度远大于CG150、CG350和CG750,CG150、CG350和CG750的硬度值排序为:CG350>CG150>CG750。从样品粉末的弹性、黏着性、咀嚼性结果可以,CG350样品粉末的弹性、黏着性、咀嚼性最大,CG750最小。比表面积和孔径结果表明,样品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排序为:CG350>CG150>CG750>RG,平均孔直径排序为:RG>CG750>CG150>CG350。其中CG350的表面积和孔体积最大,但平均孔直径最小,表明该样品结构内微孔十分密集且数量多。低场核磁共振结果表明,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水化作用强弱的顺序为 CG150>CG350>CG750≈RG。(3)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皮肤烫伤修复作用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体外抗炎活性如下:CG150和CG350的抗炎效果均强于RG和CG750,并且CG150和CG350的抗炎效果无明显差异。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体外抑菌活性如下:CG150、CG350和CG750均具有一定抑菌活性,而RG无明显抑菌活性。CG150和CG750对于大肠杆菌的表面造成轻微的损伤,在CG350组中大肠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严重破坏,皱缩最为严重。CG150和CG750的抑菌作用均弱于CG350,表明CG350抑菌效果最好,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皮肤愈合作用如下:CG750和CG350具有明显的皮肤烫伤愈合作用,RG和CG150不具有明显的皮肤烫伤愈合作用。CG750和CG350可以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纤维组织、肉芽组织和毛囊组织新生,下调IL-1β表达和上调TGF表达。但是相比于CG750,CG350的愈合作用更好。因此,CG350对小鼠皮肤烫伤组织的愈合作用最好。结论石膏经过不同温度煅制失去结晶水的同时,物相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生成半水石膏、可溶性硬石膏和难溶性硬石膏。主要物相结构为可溶性硬石膏的CG350样品其表面结构酥松,颜色符合煅石膏传统性状特征,质地更加酥脆,表面积和孔体积更大,具有一定的水化作用,体外抗炎作用、体外抑菌作用和皮肤烫伤组织的愈合作用更好,表明可溶性硬石膏为煅石膏的最佳物相结构。在高温煅制的条件下,石膏完全失去结晶水,物相结构发生变化,适宜的物相结构是煅石膏发挥收湿敛疮作用的物质基础,从烫伤修复作用角度说明了石膏煅制前后药效具有明显差异,阐释了石膏生熟异用。

熊勇[2](2020)在《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及其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兽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或者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物质,是保障动物健康生长及防治疫病的重要资源之一,是畜牧业的重要支撑。兽药质量不仅关系到畜禽等动物疾病的防治和养殖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而且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体健康。在全球人口急剧增长进而对食物需求持续增加的驱动下,全球兽药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随着兽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兽药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药物残留和细菌耐药性等问题日趋严重,动物源细菌耐药率上升,导致兽用抗生素疗效降低,迫使养殖环节用药量增加,从而加剧兽用抗生素毒副作用和残留超标风险,严重威胁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给人类和动物健康带来隐患。全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不同方法来保证兽药的安全问题,我国也实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2020年以后11种促生长类抗生素在饲料中完全禁用,养殖业禁止使用含抗生素的相关药物。当畜牧养殖业禁用的抗生素越来越多,然而在畜牧业中却离不开兽药的应用,因此希望从传统社区寻找兽药植物传统知识来解决现代兽药行业遇到的问题。布依族在长期的畜牧生产实践中,利用当地丰富的植物资源来防治畜禽疾病,并积累了丰富的兽药植物应用实践经验,但是,目前对于这一具有特色兽药植物传统知识的研究并不多。本研究采用民族生态学研究方法,利用主位研究法、半结构访谈法、直接参与法、关键人物访谈法、小组讨论法等,在黔西南州布依族地区对兽药植物传统知识进行调查。通过田野调查获得布依族兽药植物及其传统知识,利用微生物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验证布依族利用兽药植物传统知识的科学合理性;选择防治仔猪腹泻的三颗针和防治牲畜转场产生应激反应的百两金为材料进行实验室分析,研究结果为兽药传统知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未来新型绿色兽药开发提供新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安龙县、册亨县、望谟县和云南省罗平县的18个村、5个生鲜药材集市、3个传统养殖场和2个博物馆进行实地调查,获得了布依族兽药植物及其传统知识。布依族对兽药植物有自己的分类系统,他们将兽药植物划分为6个分类等级,有相应的分类群。调查发现布依族使用57个传统兽药配方(单方),利用122种兽药植物。对布依族兽药植物进行了编目,包括拉丁名、学名、当地名、主治疾病、使用部位、使用方法等。一致性(FIC)指数显示肠胃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创伤和骨折是当地牲畜主要疾病,依据重要值(URs)确认姜、三颗针和百两金等20种为重要兽药植物。布依族信奉多神论、泛灵论,认为“万物皆有灵”,神树和神山在布依族的传统文化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保护和延续了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2)在调查获得的57个传统兽药配方(单方)中,以使用三颗针防治仔猪腹泻和利用百两金防治牲畜转场应激反应最具代表性。从当地采集仔猪腹泻肛门拭子,分离并鉴定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开展三颗针抑菌实验,三颗针提取物对该致病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利用转录组学探究三颗针提取物对该菌株的抑制作用原因,从转录组数据GO、KEGG富集分析探讨三颗针提取物抑菌分子机制。结果显示三颗针提取物主要有破坏受试菌细胞膜、影响膜上氧化磷酸化途径、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调节等功能,三颗针提取物对于细菌的抑制作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对受试菌氧化磷酸化通路影响最为明显,随着三颗针浸膏浓度的增加,受试菌氧化磷酸化通路下调基因不断增加,该通路基因表达受抑制,表达量减少,而氧化磷酸化是细胞获得能量(ATP)的主要通路,细菌无法获得能量,从而达到抑菌作用。抑菌和转录组实验的结果,验证了三颗针防治仔猪腹泻的合理性。(3)牲畜转场产生应激反应是畜牧养殖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会引起牲畜发热、腹泻、声音嘶哑、食欲不振等症状,通过百两金的抑菌、抗炎、镇痛实验及其转录组分析,探究当地人利用百两金防治牲畜转场产生的应激反应机制问题。用百两金提取物对4种菌进行了抑菌研究,其中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率为63.44%,对粪肠球菌的抑菌率为59.88%,磁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为57.62%,对大肠杆菌抑菌率为44.42%。开展了百两金根提取物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急性炎症和小鼠醋酸扭体实验,结果显示其具有抗炎和镇痛作用,说明该提取物中含有抗炎、镇痛活性物质。通过对百两金根、叶转录组进行测序,发现百两金存在三萜皂苷生物合成完整代谢途径,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存在有MVA和MEP两条代谢途径。转录组GO和KEGG富集显示,转录组中与萜类骨架生物合成代谢途径相关的基因有22条,与倍半萜及三萜代谢途径相关的基因有9条,参与倍半萜和三萜的生物合成相关酶5个,相关基因6条。对百两金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因子进行挖掘及分析,从分子水平探究转录因子调控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机制。转录因子AP2/ERF和bHLH基因家族参与调控倍半萜、单萜和三萜衍生物合成,通过以拟南芥为参考进行了蛋白质功能互作网络分析、系统发育树构建,寻找高同源基因相似功能。预测获得AP2/ERF具有调控萜类物质的转录因子基因(Cluster-20697.13203 和 Cluster-20697.14478),而对 bHLH 转录因子基因家族功能分析中没有获得与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相关基因。通过抑菌、抗炎和镇痛实验以及转录组分析,验证了百两金治疗牲畜转场应激反应的传统应用具有科学合理性。本研究利用民族生态学、民族植物学等方法,调查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验证了当地使用传统兽药植物治疗牲畜疾病背后的科学问题,为传统知识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芦芸[3](2019)在《针刺安全规范的构建 ——基于现代临床针刺诊疗流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课题基于对针刺不良事件的文献研究,对针刺安全起源—《素问·刺禁论》进行探究,对现代国内外针刺不良事件进行整理和分析,试图系统总结针刺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进一步对针刺不良事件和针刺安全的内涵、构成因素等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尝试发现其中的相互关系和基本规律,进而在针刺诊疗流程的基础上构建针刺安全规范,指导临床针刺安全。研究内容:首先,本课题结合针刺诊疗流程概念,提出了针刺诊疗安全的定义:是指在针刺诊疗过程中,减少与针刺诊疗相关的不必要伤害,并将其不良事件控制到可接受的最低限度。其次,本课题研究了针刺诊疗流程及其安全因素之间的关系:诊疗流程的完整性是针刺诊疗安全的基础;针灸医师的专业性是针刺诊疗安全的关键;患者的配合程度是针刺诊疗安全的保障;针灸针的恰当使用是针刺诊疗安全的重点;诊疗环境的卫生清洁是针刺诊疗安全的要求。第三,本课题提出针刺诊疗流程定义,一般而言,完整的针刺诊疗流程包括:接待病人、了解病情、确定方案、进行针刺、结束治疗、随访及复诊;并结合针灸医师、患者、针具及环境等因素,对其各个环节和细节提出安全规范要求。此外,本课题对针刺不良事件的病案报道细节进行探讨,对针刺操作者背景、患者描述、针刺治疗描述、不良事件及处理描述、讨论这5个部分进行阐述;并针对针刺诊疗流程中的要求,设计相关安全表或知情同意书:针刺治疗知情同意书、针刺安全核查表及针刺不良事件案例报道知情同意书。研究方法:首先,对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刺禁论》部分,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出中国古典医学对针刺意外和针刺安全的认识。其次,采用文献计量学、数据挖掘等方式,利用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数据库资源,运用中英文电子数据库(知网数据库、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等)及相关书籍,对国内外现代医学在针刺意外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搜集、整理及总结,归纳出导致针刺意外发生的主要原因,以及相应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措施。研究结果:本论文首先从经典文献《素问·刺禁论》中探寻古代的针刺安全雏形。其次通过对国内外不良事件文献的梳理,发现不良事件的发生与医师、患者、针具及诊疗环境等因素存在一定关系,并结合针刺诊疗流程的特点,创新性地提出针刺安全规范的构建。此外,本研究详细探讨了针刺诊疗流程的各个环节及细节的安全规范要求,对针刺不良事件病案报道的细节进行探讨,并设计相关安全表或知情书,可以为针刺规范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张书来[4](2019)在《复方牛苓颗粒治疗ⅢA型前列腺炎合并精液不液化症(湿热血瘀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复方牛苓颗粒治疗ⅢA型前列腺炎合并精液不液化症(湿热血瘀型)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男科门诊的ⅢA型前列腺炎合并精液不液化症(湿热血瘀型)患者60例,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服用复方牛苓颗粒;对照组服用宁泌泰胶囊;3月为一疗程,观察并记录其治疗前后前列腺炎症状评分、精液液化时间、黏稠度、精浆锌及酸性磷酸酶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总体疗效方面:治疗组有效率86.67%,对照组有效率为有效率66.67%,两组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在精液黏稠度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与研究前相比均有所改善。同时,治疗组在精液黏稠度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精液液化时间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与研究前相比均有所改善。同时,治疗组在精液液化时间的缩短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前列腺炎症状评分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与研究前相比均有所改善。同时,治疗组在NIH-CPSI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精浆锌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与研究前相比均有所改善。同时,治疗组在精浆锌浓度的提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精浆酸性磷酸酶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与研究前相比均有所改善。同时,治疗组在精浆酸性磷酸酶浓度的提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牛苓颗粒能促进精液液化,降低其液化时间,在提高精浆锌及酸性磷酸酶浓度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且在降低患者前列腺症状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复方牛苓颗粒是治疗精液不液化的有效方法。

贺洋[5](2018)在《薏苓化湿汤内服外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并评价导师经验方薏苓化湿汤内服外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初步探索薏苓化湿汤治疗急性湿疹(湿热型)的机理。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3例。两组患者均口服薏苓化湿汤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应用薏苓化湿汤冷湿敷;对照组采用复方黄柏液涂剂湿敷。治疗1周为1个疗程,总计2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判定为临床痊愈的病例再随访1个月。观察并记录治疗前、第1个疗程结束后、第2个疗程结束后两组临床观察指标的变化及分值,对试验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转归情况、复发情况等做登记并处理。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各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判定疗效,讨论并总结。结果:(1)治疗组最终完成观察者30例,其中痊愈3例(10.00%),显效11例(36.67%),有效12例(40.00%),无效4例(13.33%),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最终完成观察者30例,其中痊愈2例(6.67%),显效5例(16.66%),有效15例(50.00%),无效8例(26.67%),总有效率为73.33%。(2)在第1个疗程结束后,组内前后对比显示,两组在降低瘙痒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降低EASI评分、中医次症评分、总评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显示,两组在降低瘙痒评分、EASI评分、中医次症评分、总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第2个疗程结束后,组内前后对比显示,两种治疗方式在降低瘙痒评分、EASI评分、中医次症评分、总评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显示,两组在降低瘙痒评分、总评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降低EASI评分、中医次症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总疗效及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试验过程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两种治疗方式均能治疗急性湿疹(湿热型),但治疗组在改善瘙痒症状、降低总评分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薏苓化湿汤治疗急性湿疹(湿热型),安全有效,拓宽了薏苓化湿汤的临床应用途径,值得临床推广。

徐鑫[6](2018)在《督脉腧穴命名文化与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本项研究中,对于督脉28个腧穴的命名含义进行研究,使其意义得到详细和准确的解释,使本研究适用于临床应用,使前人研究未详尽之理论得以完善,讹、误、附会之处可得纠正,零散理论可得集中。以达到更深入、系统而准确了解督脉经穴名的含义,以致于能够灵活运用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以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为主要途径,通过收集整理中国古典文化、中国传统医学等各领域中与督脉腧穴名称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在前人对于穴名研究的基础上做更深入的挖掘和整理。首先以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宇宙观,并且发掘该时期的理论思维方式,整理其对督脉腧穴命名的影响。进而在探究出腧穴名称出处的基础上,结合定名之前社会的语言文化背景,利用传统文字学、训诂学方法,进行腧穴名称词义训释;阐述解释腧穴命名的理论依据,及其背后的文化和医学内涵;临床意义则以古代名医名着内容为主,同时参考现代医者临床实践中相关论述、医案,总结各个督脉腧穴的名称与其在现实临床应用中的选穴原则、应用场景、操作方法、主治病症的关系,印证穴名背后所明示或隐喻的临床意义。结果:1.督脉穴名源于“天人相应宇宙观”指导下的秦汉前哲学、天文学、建筑学等相互渗透、融合的各领域文化。2.督脉穴名中蕴含了腧穴部位、部位形态、经气性质、经气流注、经络交会、生理及临床功用等信息。3.督脉28个穴位命名所包含的意义,有14个穴名是明示表达寓意,有14个是隐喻表达寓意。结论:1.督脉的28个穴名蕴含了中国古典文化。2.督脉的28个穴名包含了其腧穴的临床意义。

石昆[7](2016)在《基于关联规则三叉神经痛近十五年中医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关联规则分析三叉神经痛中药治疗规律,拓展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用药思路。方法:收集近十五年(2001年-2015年)期刊发表的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文献,根据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并整理其中药物,用SPSS统计软件建立三叉神经痛方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运用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分析方剂中各药物之间的关联程度、药物组成及配伍规律。结果:共搜集方剂155首,涉及中药161味,经频数分析得出中药总频数1637次。使用不低于10次的药物39味,共1302次,占总频数的79.54%。以川芎使用频数最多,为106次,其次是甘草、全蝎、白芷、白芍;其中又以解表药频次最高,共413次,占总频数的25.23%,其次为平肝息风药、补虚药等。经关联规则算法分析得到药物间有意义的关联规则303条,以川芎所含规则数最多,共184条,占总规则的60.73%。置信度达100%的规则10条,10条均包含川芎。结论:治疗三叉神经痛以解表药及平肝息风药为主,并常与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等配伍运用。川芎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药物。运用关联规则研究方药配伍规律有效可行。

刘绍永[8](2016)在《大承气汤临床方药用量历史轨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统计出历代医家应用大承气汤的方药用量的中位剂量、最常用剂量、用量范围和常用量范围,绘制出大承气汤方药用量的历史轨迹图,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历代医家应用大承气汤方药用量之间有无差异,寻找合理的剂量范围,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分析当代临床中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等因素对大承气汤方药用量的调控作用,总结当代医家应用大承气汤的方药用量控制策略,以期为今后临床中应用大承气汤提供依据。内容和方法主要研究历代医家应用大承气汤的方药用量,首先确立资料的纳入标准,选取历代医学着作和当代学术期刊中关于大承气汤的文献资料。将大承气汤的药物用量录入Excel表,计算出方药用量的最大剂量、最小剂量、中位剂量、最常用剂量和常用剂量范围,绘制出大承气汤全方总剂量、每次服用量以及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用量的历史轨迹图。计算出大承气汤中两味药物之间的用量比值和全方四味药物的用量比例,以寻求最佳的配伍比例。将所得大承气汤方剂和药物用量数据按朝代分组,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唐代至今历代与汉代之间的方药用量是否有差异,比较相临两个朝代的方药用量是否有差异。若剂量值分布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若剂量值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非参数检验。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等指标对当代应用大承气汤的用量数据进行分组,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对大承气汤方药用量的调控作用。结果绘制出大承气汤全方总药量历史轨迹图,从统计结果可知,唐代的方药用量和汉代完全一致,宋金元时期的全方总药量与汉代的用量没有差异,明代到当代的全方总药量低于汉代的用量水平。绘制出大承气汤每次服用量历史轨迹图,从统计结果可知,自宋代至今历代的每次服用量变化不大,均低于汉代的每次服用量。绘制出大承气汤药物用量历史轨迹图,从统计结果可知,宋金元时期的大黄用量与汉代的用量没有统计学差异,从明代至今历代大黄的用量均低于汉代的用量;从宋代至今的芒硝的用量均低于汉代的用量;从唐代至今枳实的用量和汉代的用量有小幅度波动,但差距都不大;唐宋元时期应用厚朴的用量与汉代基本一致,从明代至今厚朴的用量均低于汉代的用量。历代应用大承气汤两两药物的用量比值结果出现频次最高的均为1.00,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的用量比例结果出现频次最高的也是1:1:1:1。这一结果与仲景原方药物用量比例不符,说明后世医家对药物的配伍比例不够重视。汉唐时期应用大承气汤的剂型均为汤剂,宋元时期改用煮散,后世又逐渐恢复应用汤剂,这与大承气汤本身的作用特点有关。当代医家对大承气汤的给药方式有所扩展,这有利于扩大大承气汤的应用和主治范围。历代医家应用大承气汤时多应用大承气汤原方,这与大承气汤本身“力专效宏”的特点有关。其加味药物应用频次较高的药物多为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和理气药,这与大承气汤的作用方向是一致的。从涉及的病种来看,大承气汤主要应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肠梗阻、急性胰腺炎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是出现频次最高的三种疾病。用于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时的方药用量低于其他两者,这与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气血尚弱,不耐攻伐有关,用于治疗肠梗阻和急性胰腺炎的方药用量水平没有差异。结论与汉代的用药水平相比较,大承气汤的全方总药量的变化始于明代;每次服用量的变化始于宋代;大黄用量的变化始于明代;芒硝用量的变化始于宋代;厚朴用量的变化始于明代。这说明大承气汤方药用量的变化始于唐宋之交,这与宋代政府大力推动“煮散”的运用有关,从明代以后,临床上常用的剂型恢复为汤剂,历代医家的方药用量渐趋稳定,有明显的继承性。大承气汤配伍精当,力专效宏,治疗周期短,临床上适宜以汤剂剂型应用,临床上常原方应用,配伍药物多为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和理气药以增强其治疗作用,其方药用量受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疾病病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精神的体现。结合中医理论来看,有部分分析结果并不理想,这可能与数据样本量不足、文献质量不高、研究者自身知识储备不够等因素有关,期待有人能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孙建[9](2016)在《中国艾文化遗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久以来,艾草和艾灸广泛被用来治病救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艾文化。艾文化是由中医药学、民俗学、饮食学、社会学、农学等多学科领域交叉形成的文化表现形式,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根植于艾文化基础上的艾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与艾草、艾灸相关的民俗、医药、饮食、养生保健等各种文化遗产的总称,这其中包括诸如思想、人物、书籍、技术、器具等方面,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对艾草以及艾文化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考证是解读中国古代医学史乃至社会史中诸多历史现象的重要参考。艾文化的历史特征是以艾草作为基点进行解析。本文着重梳理中国古典文献中关于艾草的记载,对其名实进行考证,梳理出艾草有冰台、艾蒿、蕲艾、黄草、医草、灸草等二十几种别名,并且结合古代文献中文字与图例来探究其历史原貌,通过古今对比对艾草成分和功效在各个时期的作用进行分析,从而具象化艾草以及艾草延伸的作用与艾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以便能更全面认识艾的历史作用与艾文化历史内涵。艾灸是艾文化遗产的核心,是艾和火的有效结合,历史非常悠久,是最能代表中国艾文化的文化载体。根据对古籍文献的梳理,艾灸文化的历史传承可分为起源与发展、鼎盛、稳定与衰落和再次兴起四个阶段。早在三国时期曹翕就撰写了我国史上首部灸法专着《曹氏灸方》,到了两晋至唐是灸法的快速发展时期,出现了一些灸法大家及代表性着作。唐宋时期灸法最为盛行,达到了艾灸发展的鼎盛,此时期灸法大家的出现、涌现大量灸疗专着、灸法的专门化和普及化是灸法达到历史高潮主要标志。明清灸法继续发展,但相对唐宋有所缓和。清末至民国时期,艾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对于近现代艾灸的研究,文章以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至今在我国针灸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澄江针灸学派为个案,通过研究澄江学派近百年来针灸学保护与传承中走过的艰辛和曲折,以传承人、代表作和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为突破口,力争找到对该学派针灸事业得以活态传承至今的原因,通过全方位的剖析艾灸文化的历史脉络,力图勾勒出艾灸文化的历史特征。同时,通过对艾灸有病治病、未病寻病、无病养生“三位一体”和驱寒邪、补元阳、通经络、调正气“四效合一”特点的古典文献进行梳理,探讨艾灸被中国古代人们所推崇,至今长盛不衰的原因。另外,对各时期的艾灸重要传承人、传承人代表作、灸疗的重要思想、对外交流及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探究艾灸事业对于中华医学复兴、针灸学术发展以及现代针灸理论体系的构建都具有深刻的历史参考价值与推动社会发展的意义。除了治病救疾之外,由于艾草无毒、温中、逐冷、除湿等药用特性而被古代人们用于日常饮食当中或进行食疗。通过对于古代文献的梳理,考证了艾草茶、艾草汁、艾草酒的发展与传承,指出艾草茶不仅具有平喘、镇咳、祛痰、止血、凝血、镇静、抗过敏等治疗效果,同时,还有预防感冒、抗肿瘤、护肝利胆、保护心血管的辅助治疗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艾食用在中国历史上分类以及传承情况,指出了艾草是作为中国古代人们常用食料。另外,通过对中日韩三国艾草茶、艾草汁、艾草酒的使用现状,论证了中日韩三国艾饮食文化的异同点。以艾草为中心的民俗文化是一个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且与艾草紧密联系的端午节中。通过对端午挂艾历史的考证、古今挂艾的调查、挂艾的功效(辟邪、厌胜、治病)和洗艾浴的作用四方面来肯定艾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促进了以艾草为主题的具有宝贵民俗文化的文学作品的诞生,并且能进一步探讨以“艾”姓起源为着重考证基础点的姓名文化核心内容。从社会学、历史学、植物学、文化学、民族学等多学科交又的运用分析,来探索艾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找寻艾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衍变历程中的作用,从而更为有效的解读中华文化的精髓内涵。尤其是,对于“鲜艾入膳”的药食同源理论分析、艾草洗浴的民俗考证、“艾”字的书写方式不同辨析,都是对艾文化的有效补充。所以,对于艾草的“俗、食、药、灸”四位一体特性的考证研究,是真实反映整个艾文化的重要核心,亦能更为全面和真实描绘出中国古代社会对于艾草使用的历史社会图景,为当今有效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提供历史借鉴。艾民俗文化是具有文化资源的区域特点分布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艾民俗文化都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禀赋,都具有自身的地方性民俗特色。另外,从艾文化资源的内部构成要素来看,不同属性的艾文化资源存在着非兼容性,乃至矛盾与冲突。这些艾文化资源,或者说是艾民俗文化在地域上的分布不均衡与文化资源属性的内部矛盾,会造成文化资源开发和实现资本化转向的障碍。要消除这些障碍,实现文化资源间的融合,使艾民俗文化整体资源的优势得以发挥,要将艾民俗文化进行合理的配置、组合、交融、整合,遵循最优化的原则,既要突出文化资源的整体性,又要兼顾区域文化资源个性化的塑造与培育,将不同的文化内容、文化形式的最优良方面组合为一体,使文化资源的价值实现最优化。从实际出发,寻找探索最适合本地特点的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因地制宜地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不盲目跟风,做到具有自身独立特性的艾民俗文化,但是又符合整体艾民俗文化的体系要求。针对现今艾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够的现状,通过比较中日韩三国对艾草的利用和艾文化遗产保护上的异同,提出了四点对艾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其一,政策的持续性保护;其二,中医文化与流派的保护;其三,艾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其四,艾草及艾草专利的保护。在以上四点建议的基础上,构建起艾文化保护体系,提出对艾文化遗产开发应从种植加工的产业化、艾文化遗产开发的多元化和传承的国际化着手,要有意识地树立一些优秀的榜样,鼓励更多的企事业从事艾相关产品的研究,打造艾文化的知名品牌,积极将艾文化与国际接轨,搭建优质化的国际宣传平台,从而带动艾草产品和产业的发展。

岑经途[10](2016)在《针刺运动疗法结合火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针刺运动疗法结合火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颞颌关节病的有效疗法并推广应用之。方法:病例来源均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收集的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病人。治疗组:针刺运动疗法结合火针,让患者主动做张口均匀呼吸运动及咀嚼运动,辨经取输穴、郄穴。患者取坐位或平卧位,嘱患者活动颞颌关节,确定活动受限部位,快速进针,得气后平补平泻手法,边行针边嘱患者配合均呼吸运动及张口、咀嚼运动,活动10分钟后,再次辨证取穴,嘱患者继续前运动直至患者自觉症状有所缓解后针刺留针。留针时间为20分钟,间隔10分钟行平补平泻捻针1次。对照组:传统针刺组,疗程同治疗组。观察主观指标VAS评分,客观指标张口度,分析治疗与病程的关系。结果:针刺运动结合火针组和传统针刺组治疗后都能对本病产生疗效,说明针灸对本病是具有治疗作用的。另外,针刺运动结合火针组对疼痛缓解和关节功能恢复都优于传统针刺组。针刺运动结合火针组对于急性病程有效率为100%,传统针刺组对于急性病程有效率为85.71%,针刺运动结合火针组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组(P<0.05);针刺运动结合火针组对于慢性病程有效率为94.44%,传统针刺组对于慢性病程有效率为78.26%,针刺运动结合火针组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组(P<0.05)。结论:针刺运动疗法结合火针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病在改善关节活动功能和缓解疼痛方面疗效明显。操作安全,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破伤风110例小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破伤风110例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物相结构”的石膏煅制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石膏基原、炮制和应用历史沿革的研究
        第一节 石膏基原考证
        第二节 石膏炮制历史沿革
        第三节 生石膏和煅石膏的“古今”临床应用
        1 生石膏的“古今”临床应用
        2 煅石膏的“古今”临床应用
        第四节 生石膏和煅石膏成方的现代临床应用
        1 生石膏成方的现代临床应用
        2 煅石膏成方的现代临床应用
    第二章 石膏和煅石膏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 鉴别方法
        第二节 元素以及微观结构
        第三节 药效研究
        1 药性研究
        2 生石膏的药效作用
        3 煅石膏的药效作用
    第三章 石膏的热解过程及其脱水相研究
        第一节 石膏热分解研究进展
        第二节 石膏及其脱水相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章 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制备
        第一节 基于高斯分峰拟合法探究石膏热解过程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石膏样品的煅制与物相结构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理化性质研究
        第一节 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扫描电镜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色差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质构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四节 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五节 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水化作用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烫伤修复作用研究
        第一节 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体外抗炎活性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体外抑菌活性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烫伤愈合作用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一览表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民族生态学概述
    1.3 民族兽药概述
    1.4 布依族兽药植物研究概况
    1.5 腹泻和炎症的研究进展
    1.6 转录组学概况
第二章 布依族地区兽药植物调查
    2.1 调查目的
    2.2 调查地区概况
    2.3 研究方法
    2.4 调查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兽药植物三颗针防治仔猪腹泻的研究
    3.1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分离及鉴定
    3.2 三颗针浸膏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抑菌研究
    3.3 三颗针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抑菌分子机制研究
第四章 兽药植物百两金防治牲畜转场应激反应的研究
    4.1 兽药植物百两金抑菌研究
    4.2 百两金消炎镇痛研究
    4.3 基于转录组数据对百两金中三萜皂苷合成途径的研究
    4.4 百两金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因子的挖掘及分析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和科研项目
附录

(3)针刺安全规范的构建 ——基于现代临床针刺诊疗流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针刺安全的认识源流与探究
    1.1 “刺禁”内容阐释
    1.2 “刺禁”与早期针刺安全规范
    1.3 现代针刺安全的探究
第2章 针刺不良事件的国内外现代研究
    2.1 针刺不良事件的内涵
    2.2 国内针刺不良事件研究进展
    2.3 国外针刺不良事件研究现状
    2.4 小结
第3章 针刺诊疗流程与安全影响因素
    3.1 针刺诊疗安全的定义
    3.2 临床针刺诊疗流程
    3.3 针刺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3.4 针刺诊疗流程与针刺安全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针刺诊疗流程与安全规范
    4.1 接待病人的规范要求
    4.2 了解病情的规范要求
    4.3 确定方案的规范要求
    4.4 针刺操作的规范要求
    4.5 结束治疗的规范要求
    4.6 随访及复诊的规范要求
    4.7 针刺不良事件案例报道的规范要求
    4.8 小结
第5章 针刺安全相关文书
    5.1 针刺治疗知情同意书
    5.2 针刺安全核查表
    5.3 针刺不良事件案例报道知情同意书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6.1 结语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复方牛苓颗粒治疗ⅢA型前列腺炎合并精液不液化症(湿热血瘀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理论研究
    2.1 中医对精液不液化的认识
        2.1.1 古代医家对于精液不液化的认识
        2.1.2 现代医家对于精液不液化的认识
        2.1.3 病因、病机
        2.1.4 辨证分型与治疗
    2.2 现代研究进展
        2.2.1 病因研究
        2.2.2 西医治疗
3 临床研究
    3.1 病例资料
    3.2 诊断标准
    3.3 研究方案与方法
    3.4 .统计学处理
    3.5 研究结果
4 讨论
    4.1 慢性前列腺炎是导致精液不液化的重要病因
    4.2 中医药治疗精液不液化的症的优势
    4.3 临床药物选择依据
    4.4 复方牛苓颗粒组成及组方分析
    4.5 药物分析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NIH-CPSI症状评分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精液不液化不液化症的研究进展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3.中医药治疗
        3.1 经方、验方治疗
        3.1.1 八正散
        3.1.2 知柏地黄汤
        3.1.3 五子衍宗丸
        3.1.4 二仙汤
        3.1.5 柴胡疏肝散
        3.1.6 验方、自拟方治疗
        3.2 针灸治疗与针药结合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
    4.结语
    参考文献

(5)薏苓化湿汤内服外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资料与标准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中医诊断标准
        2.2.2 西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与剔除标准
        2.6 中止研究标准
    3.研究方法与设计
        3.1 调查表的制定
        3.2 估算样本量
        3.3 随机分组法
        3.4 治疗方案
        3.4.1 基础治疗
        3.4.2 治疗组
        3.4.3 对照组
        3.4.4 湿敷注意事项
        3.5 生活调护
        3.6 观察方法及疗程
        3.7 临床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3.7.1 瘙痒程度
        3.7.2 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ASI评分)
        3.7.3 中医次症
        3.8 总疗效判定标准
        3.9 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
        3.10 复发情况
        3.11 统计方法
    4.结果与分析
        4.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4.1.1 基线的比较分析
        4.2 治疗结果分析
        4.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瘙痒评分比较分析
        4.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ASI评分比较分析
        4.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次症评分比较分析
        4.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评分比较分析
        4.2.5 两组患者总疗效比较分析
        4.3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比较分析
        4.4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分析
    5.讨论
        5.1 本次临床研究中使用的中成药
        5.2 导师对急性湿疹(湿热型)的认识概述
        5.2.1 导师对急性湿疹(湿热型)病因病机的认识
        5.2.2 导师对急性湿疹(湿热型)的治疗见解
        5.2.3 日常调摄
        5.3 薏苓化湿汤的方解释义
        5.4 薏苓化湿汤治疗急性湿疹(湿热型)的中医机理初探
        5.5 薏苓化湿汤治疗急性湿疹(湿热型)的现代医学机理初探
    6.结语
        6.1 结论
        6.2 亮点及创新
    7.问题与展望
        7.1 问题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一)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二)
附录一 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 临床观测表
附录三 随访记录表
附录四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6)督脉腧穴命名文化与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督脉穴名文化
2 督脉腧穴名称含义及临床意义
3 研究结果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基于关联规则三叉神经痛近十五年中医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背景
    一、三叉神经痛的中医研究现状
        (一)三叉神经痛中医病因病机
        (二)三叉神经痛中医治疗
    二、关联规则算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一)关联规则简要介绍
        (二)基于关联规则的中医用药规律研究
三叉神经痛中医用药规律关联规则分析
    一、资料选择
        (一)资料来源
        (二)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检索方法
        (二)原始资料数据库的建立
        (三)数据预处理
        (四)建立关联规则Apriori模型
    三、研究结果
        (一)药物频数统计结果
        (二)常用药物的药类频数统计结果
        (三)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方数据集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讨论
    一、频数统计结果分析
        (一)药物频数统计结果分析
        (二)药类频数统计结果分析
    二、关联规则结果分析
        (一)解表药的配伍规律分析
        (二)重要药物的关联规则
    三、关联规则在本研究中的应用总结
    四、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三叉神经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8)大承气汤临床方药用量历史轨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大承气汤的现代临床应用概况
    1 消化系统疾病
        1.1 肠梗阻
        1.2 急性胰腺炎
        1.3 胃肠功能障碍
    2 循环系统疾病
    3 呼吸系统疾病
    4 泌尿系统疾病
    5 精神和行为障碍
    6 中毒、损伤与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
    7 肠道清洁
    8 其它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目的
    1 描绘历代医家应用大承气汤用量的历史轨迹
    2 总结历代医家应用大承气汤中药物的用量规律
    3 总结当代医家应用大承气汤的用量特点
研究对象
    1 数据来源
    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2.1 文献纳入标准
        2.2 文献排除标准
研究方法
    1 研究内容设计
        1.1 文献基本信息研究内容设计
        1.2 文献病证信息研究内容设计
        1.3 药物用量信息研究内容设计
    2 数据的采集、录入
    3 数据预处理
        3.1 相关专业术语的规范化处理
        3.2 剂量折算
    4 统计方法
        4.1 统计性描述
        4.2 统计性分析
研究结果
    1 历代应用大承气汤全方总药量统计分析
        1.1 汉代
        1.2 唐代
        1.3 宋代
        1.4 金元时期
        1.5 明代
        1.6 清代
        1.7 民国时期
        1.8 当代
        1.9 全方总药量统计分析
    2 历代应用大承气汤每次服用量统计分析
        2.1 汉代
        2.2 唐代
        2.3 宋代
        2.4 金元时期
        2.5 明代
        2.6 清代
        2.7 民国时期
        2.8 当代
        2.9 每次服用量统计分析
    3 大承气汤中药物用量统计分析
        3.1 历代应用大承气汤中大黄的用量统计
        3.2 历代应用大承气汤中芒硝的用量统计
        3.3 历代应用大承气汤中枳实的用量统计
        3.4 历代应用大承气汤中厚朴的用量统计
        3.5 药物用量比例统计分析
    4 大承气汤应用特点分析
        4.1 剂型
        4.2 给药方式
        4.3 全方药味数
        4.4 加味药物频次
        4.5 治疗时间
    5 当代应用大承气汤用量调控因素分析
        5.1 性别
        5.2 年龄
        5.3 病种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中国艾文化遗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艾草名实及其种植加工
    第一节 艾草名实
        一、艾草的植物形态
        二、艾草的本草学记载
        三、艾草的种类
        四、艾草的成分与功效
    第二节 艾草的种植
        一、种植方式与技术
        二、田间管理
        三、采收和储藏
    第三节 艾草的加工
        一、艾叶的炮制
        二、艾绒的加工
        三、艾炷的制作
第二章 艾灸文化
    第一节 艾灸的基础
        一、艾绒取火
        二、艾灸材料
        三、艾灸器具
    第二节 艾灸的历史传承
        一、艾灸的起源与发展
        二、艾灸的鼎盛时期
        三、艾灸的稳定与衰落
        四、艾灸的再次兴起
    第三节 艾灸的功效
        一、艾灸分类
        二、艾灸防病
        三、艾灸治病
        四、艾灸诊治疾病谱
第三章 艾饮食文化
    第一节 艾草茶发展与传承
        一、艾草茶历史
        二、艾草茶的加工及种类
        三、艾草茶功效
    第二节 艾草汁与艾草酒
        一、艾草汁
        二、艾草酒
    第三节 艾食用文化
        一、艾食用历史
        二、艾食用分类
    第四节 中日韩艾饮食文化的比较
        一、中日韩艾草茶的交流
        二、中日韩艾食用文化的差异
第四章 艾民俗文化
    第一节 端午挂艾
        一、端午挂艾历史
        二、端午挂艾调查
        三、端午挂艾功效
    第二节 艾草浴
        一、艾草浴历史
        二、艾草浴分类
        三、艾草浴功效
    第三节 中日韩艾民俗文化的比较
        一、挂艾草
        二、戴艾虎
        三、洗艾浴
    第四节 艾其它民俗
        一、“艾”字与姓和名
        二、艾草护种
        三、艾草与文学作品
        四、艾草与礼俗和科技
第五章 艾文化遗产传承困境与保护
    第一节 艾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
        一、艾灸发展的困惑
        二、艾文化遗产的遗失和变味
        三、艾草研究不够深入
    第二节 艾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
        一、艾文化传承人的保护
        二、艾相关专利的保护
        三、中医文化的保护
    第三节 艾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一、促进遗产主体的多元化
        二、借鉴国外发展的经验
        三、推动艾产品的开发
        四、拓宽艾草的利用领域
        五、构建艾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及参加学术会议

(10)针刺运动疗法结合火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认识
        一、概念、分类及命名
        二、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描述
        一、中医诊断及描述
        二、中医特色疗法
    第三节 本研究治疗方法的选择依据
        一、针刺运动疗法选择依据
        二、火针疗法选择依据
        三、取穴依据
        四、疗效评价及展望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第二节 临床研究方法
        一、分组方法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统计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治疗疗程
        三、治疗效果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临床体会
    第二节 问题与不足
    第三节 前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破伤风110例小结(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物相结构”的石膏煅制原理研究[D]. 刘凯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及其评价[D]. 熊勇. 中央民族大学, 2020
  • [3]针刺安全规范的构建 ——基于现代临床针刺诊疗流程[D]. 芦芸.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4]复方牛苓颗粒治疗ⅢA型前列腺炎合并精液不液化症(湿热血瘀型)的临床观察[D]. 张书来.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薏苓化湿汤内服外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贺洋.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督脉腧穴命名文化与临床意义[D]. 徐鑫.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8)
  • [7]基于关联规则三叉神经痛近十五年中医用药规律研究[D]. 石昆.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3)
  • [8]大承气汤临床方药用量历史轨迹研究[D]. 刘绍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中国艾文化遗产研究[D]. 孙建.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1)
  • [10]针刺运动疗法结合火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研究[D]. 岑经途.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破伤风110例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