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学习焦裕禄同志的通知

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学习焦裕禄同志的通知

一、中共江苏省委员会关于学习焦裕禄同志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王定毅[1](2017)在《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原则,是被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总结。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勇于担当的精神,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题,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全面从严治党到底是以何种逻辑展开的?为什么能取得这种成效?领袖的个人作用在治党实践中发挥着何种作用?其采取的举措所蕴含的基本原则能否被坚持下去?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论文共分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引言部分,在阐述选题缘由、研究现状之外,介绍了论文采取历史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计量史学法等研究方法;研究材料主要来自于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的文献图书以及国家权威主流媒体公布的数据资料;研究的时间区间为中共十八大至十八届六中全会期间,着力点是习近平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论文的思路以研究主体解决问题为中心,在整体布局和每个章节中均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框架,来梳理相关的思想和实践。正文部分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中共以时代潮流和人民期待为观察角度,根据面临的问题作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抉择。“从严治党”具有特定时代内涵,内含执政党、长期执政、一党执政、商品经济背景等背景因素。文章以十八届六中全会重点解决的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的角度来分析党内存在的问题,以“全面”为关键词梳理了十八大后“全面从严治党”提出的历史脉络,得出这一重大思想是在实践与理论互动中产生的。第二章是“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仰缺失。坚定理想信念,最主要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章归纳了坚定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径和推进思想建设常态化的措施。第三章是“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在文件梳理中对比党对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态度变化。习近平不仅确立了好干部的标准,而且树立了学习榜样,重点抓好顶层中央政治局和县委书记的建设。选人用人根本在于建立科学机制,这一机制核心在于如何减少干部选拔中因违背初衷出现的新问题,以科学使用干部和严格管理干部。第四章是“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对作风问题抓的很紧,但结果却日益加重,主要原因是缺乏常抓、严抓以及相应的制度。作风建设以制定八项规定为切入口,通过落实落小狠抓各项措施的执行。教育实践活动之所以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原因是把握了五个重点,并在活动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巩固措施。继之而来的“三严三实”则从正面和内在确立了共产党人的作风标杆。第五章是“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文章分析了反腐败斗争形势从“严峻”到“严峻复杂”的转变,总结开展强势反腐在查处干部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对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内涵进行阐述。“巡视”方式的创新利用,探索了中共立足自身资源而非第三方监督自我的成功经验,防治腐败最终需要依靠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第六章是“为党的长治久安提供坚强制度保障”。制度治党不同于制度建设,它不仅着眼于建设制度,而且要使这些制度成为具有逻辑的制度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强调制度执行力建设,即不仅强调“制度”,更强调“治”,即党内纪律建设。由于制度治党的实施者依然生活于现实社会,因此,还需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来为制度治党创造适宜的环境。第七章是结束语。论文认为“问题导向”贯穿全面从严治党始终,梳理了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因,如何发现分析问题,特别是将习近平解决问题的论述分为五个步骤,在此基础上,总结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和本质,指出制度治党是其精髓所在。十八大以来治党实践取得成效的原因有四:一是牢记对人民的责任。二是特别重视思想在现实中的执行情况和督查落实。三是主导者在事权上的高度统一为治党实践开展提供了体制保障。四是研究主体的经历、修养和语言魅力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了从科学理论到党内法规再到全党实践的两次成功转换,探索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政党依靠在野党或反对党等第三方力量、而是创新利用自身资源监督自我的党内监督道路,这条依靠自我管住自我的治党道路,开辟了党建的新境界,符合国情党情,决定了其必将长期坚持下去。本文各部分均以历史发展为主线,来梳理相关思想的发展脉络。同时文章以问题为中心,将思想与问题结合起来,将思想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增强其思想的针对性,也验证思想的有效性,力图形成“问题——思想——制度——实践”的闭合循环。

邵靖[2](2013)在《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中国现代城市雕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我国现代城市雕塑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现代城市雕塑作为一个舶来品,是从19世纪末才从西方国家引入中国的,论文按照“殖民时期——民国时期——建国初期和文革时期——改革开放”这一历史脉络进行分析,对中国大陆上的城市雕塑进行了基本历史梳理,并对各个时期主要的作品进行了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的城雕在各个时期受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形成其不同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对中国不同时期的雕塑教育和几代雕塑家的发展及特点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文由绪论、正文三章和最后的结论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缘起、研究现状和研究的重点难点进行了剖析。第一章重点写了殖民统治时期的殖民者建立的城市雕塑和民国时期第一代雕塑家所创作的城市雕塑。殖民统治的强行开埠、西方思想的引入及新文化运动、美术革命、新兴艺术学校与社团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兴起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殖民者在租界地的公共空间、公共建筑、公共花园及私家花园中都开始兴建现代城市雕塑。民国时期的雕塑家们都是经历了艰苦的留学之路后归国的,他们为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教育和雕塑事业都做出了卓绝的贡献。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新中国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城市雕塑发展历史。美协的成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两结合”的方针对此时的雕塑界有着诸多的影响,而在与苏联关系僵化之前,新中国几乎所有领域都深受苏联的影响,雕塑教育和雕塑创作也不例外。此时最大的城市雕塑项目就是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之后的十大建筑雕塑和“文革”期间毛泽东像的遍地开花揭示了这一时期的城市雕塑完全笼罩在政治的阴影之中,城市雕塑彰显其独有的艺术特色。第三章结合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阐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发展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城市雕塑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化,从千篇一律的不锈钢抽象雕塑,到各种风格的百花齐放,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的成立为繁荣的中国城市雕塑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种国际雕塑创作营、国际城市雕塑大赛此起彼伏,使得雕塑公园开始兴旺起来,其中以名人雕塑园居多,但是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雕塑公园的发展起起落落,雕塑公园的后续管理令人堪忧。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城市雕塑发展特点进行了论述。对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鱼龙混杂的城市雕塑建设现象使许多雕塑家开始对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不断深入探讨,对中国传统雕塑进行反思,将传统融入现代城市雕塑之中,力求使得中国城市雕塑有更良好和合理的发展趋势。

赵亚男[3](2017)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反腐败,不仅关系到政治生态的净化,更是一场价值观的较量。腐败文化与廉政文化的博弈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如何通过在党内外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最终战胜全社会范围的腐败亚文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随着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廉政文化建设也日益成熟。但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廉政文化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不仅要研究当前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也要对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历史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历史、现状及经验教训进行梳理研究,以期对当前廉政文化建设的开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论文结构上分为六章。第一章是思想源流分析。本章主要运用阶级分析法对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思想及对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借鉴价值做了分析;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人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第二章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历史进行了考察。这一时期廉政文化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中国共产党借助其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开展整风整党运动、增产节约运动以及系列反腐运动等方式,不断从思想上肃清封建社会的腐败文化、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以及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坚定了党员干部的宗旨信念,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从而改善了社会风俗习惯,铸造了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新道德、新风尚。这一切都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第三章主要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历史做了考察。这一时期,廉政文化建设逐步走向系统化、制度化与规范化。在领导体制机制上,廉政文化建设由各级党委领导,各级纪委、宣传部、组织部等其他相关部门积极配合,非官方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在对象上,既面向全党,通过进机关、社区、学校、农村、企业、家庭的形式将廉政文化普及到全社会。在手段和方式上,既加强教育引导,又加强舆论宣传,同时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固化廉洁理念。第四章主要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廉政文化建设进行了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廉政文化建设放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中去规划、去布局。将教育引导、理论宣传、文化熏陶作为廉政文件建设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同时推动廉政文化进机关、社区、学校、农村、企业、家庭,党风政风与民风社风良性互动,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第五章,基于前文的研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做了分析。经过建国六十多年的探索,廉政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廉政文化建设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优秀廉政文化作品层出不穷。全面从严治党、反对腐败已成基本社会共识,节约务实重新成为全党全社会的风尚,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心和行动力明显增强。本文认为,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人民性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必须坚持破与立相结合、坚持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在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相统一;重视加强思想建设和理论学习;重视党风廉政宣传: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支撑廉政文化建设。第六章,分析当前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应以党员干部为重点,强化思想建党,坚持文化强党,不断务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思想道德基础。同时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廉政知识,改变群众“腐败与我无关”的观念,加强党风廉政宣传,增强群众对反腐倡廉建设的信心,健全完善参与机制,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反腐。同时不断拓展领域,创新载体,增大廉政文化的覆盖面、吸引力和感召力,以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效果。

徐雷[4](2018)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县委书记成长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县委书记是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总指挥”。因而,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求必须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而开展县委书记成长问题研究是推动县委书记队伍建设的基础和支撑。中国共产党县委书记成长问题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问题,也是学界政界长期关注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县委书记成长问题研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干部成长有关理论来研究县委书记成长问题。论文主要由绪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第一,在绪言部分,首先,论述了选题的价值。本文开展县委书记成长问题研究,由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关注为切入点和逻辑起点,从着眼于巩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需要这一战略高度出发,引出开展县委书记成长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其次,对现有关于县委书记成长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介绍了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正文部分包括四章,第一章对县委书记成长的有关理论进行了归纳,在此基础上,第二章至第四章沿着“干部如何成长为县委书记、干部成长为县委书记后当好县委书记过程中面临哪些风险、针对这些风险应该怎么办”的思路展开分析。具体来说,在第一章“县委书记成长理论”中,运用干部成长理论等知识,从县委书记成长概念的界定、制约县委书记成长的因素、县委书记成长的动力、县委书记成长的周期等方面来进行县委书记成长的理论分析。其中,在“基本概念”上,主要对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成长与成长规律进行了界定;在“制约县委书记成长的因素”上,主要从外部因素和个人因素两个角度进行了阐述;在“县委书记成长的动力”上,主要从党的事业要求、人民群众期望、岗位职责要求、个人发展需求等四个角度进行了阐述;在“县委书记成长的周期”上,主要从成长为县委书记、当好县委书记两个角度进行了阐述。在第二章“成长为县委书记”中,总结了干部如何成长为县委书记,得出了三点规律性认识,包括成长为县委书记需要“因时因地”、成长为县委书记需要“内外用力”、成长为县委书记需要“深耕细作”三个方面。其中,在“成长为县委书记需要‘因时因地’”上,主要从顺应时代的要求、契合地域的需求两个角度进行了论证;在“成长为县委书记需要‘内外用力’”上,主要从强劲有力的外部推动、充分持久的个人努力两个角度进行了论证;在“成长为县委书记需要‘深耕细作’”上,主要从长时间的任前积累、多层级多序列的历炼、重要部门关键岗位的打磨三个角度进行了论证。在第三章“县委书记履职过程中的风险点”中,提炼了干部在成长为县委书记后当好县委书记过程中面临哪些风险,包括来自外部环境的风险和来自县委书记个人的风险两个方面。其中,在“来自外部环境的风险”上,主要从地方政治生态的“异化”、干部制度存在漏洞、亲情的“绑架”、“问题上级”的误导等四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在“来自县委书记个人的风险”上,主要从理想信念的动摇、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意识的缺失、群众观念的淡薄、组织观念的弱化、工作职权的错位、政绩观出现偏差、廉洁意识的丧失、生活追求的低俗等八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在第四章“推动县委书记履职的对策建议”中,主要从组织和县委书记个人两个角度提出了如何推动县委书记履职,分别为优化县委书记履职的外部环境和创造县委书记履职的个人条件。其中,在“优化县委书记履职的外部环境”上,主要从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净化地方政治生态、加强组织培养、完善干部制度等四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在“创造县委书记履职的个人条件”上,主要从基础性履职条件和拓展性履职条件两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其中,在基础性履职条件上,主要从坚定的理想信念、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烈的群众观念、严格的组织观念、明确工作职权、正确的政绩观、牢固的廉洁意识、良好的生活作风等八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在拓展性履职条件上,主要从敢于担当的魄力、突出的领导才能、扎实的基层调查、丰富的知识积累、顽强的意志决心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第三,在结束语部分,主要阐述了县委书记的成长条件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就使得研究县委书记成长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研究县委书记成长规律永远在路上。

张明师[5](2012)在《1949-1978:共和国英模人物群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英模表彰是对英雄奉献精神和劳动者“劳动价值”的肯定。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央苏区开展了评选英模和表彰先进活动。40年代中期,陕甘宁边区又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运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艰巨任务,党和政府在运用战争年代的工作经验组织社会生产的过程中,逐步把英模评选工作制度化和常规化,不断树立典型人物,授予英雄模范等荣誉称号,以激励本人和促进社会生产。1950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全国战斗英雄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模会议,评选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和劳模。这一英模群体堪称是新社会的第一代英模。工人、农民和军人中的杰出代表一一英模群体,开始变成新中国革命叙事的主角。他们逐渐成为新中国革命话语体系的“启蒙者”和“布道者”,成为新中国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民间代言人。第一代英模不仅彰显着新中国对“劳动价值”和爱国主义的肯定,而且在新中国的国家建构过程中,英模形象还具有了泛政治化的效果,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一个重要的符号象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又涌现出了新一批的英模人物。这一新英模群体在时代的映衬下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他们最基本的形象特征是:热爱集体、忠于职守、埋头苦干、钻研业务、技术革新、吃苦耐劳、助人为乐。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英模人物的“技术特征”,从强调体力劳动转变到重视技术创新和管理变革。在先进生产者运动中,技术革命作为一个新的劳动观念被提出。这一时期的英模人物之所以为英模,不仅仅看重的是劳动,更看重的是劳动中的技术含量。“技术”作为英模人物新的话语构成,说明新中国的英模群体逐渐成熟,并开始全面发展。“文革”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在阶级斗争、反对走资派和修正主义的斗争中,强调“塑造好无产阶级英雄典型”,宣扬唯心主义英雄史观,要求英模人物必须“高大、丰满、光彩照人、完美无缺”。因此,英模人物无一例外地都是“纯而又纯”、“顶天立地”、“光芒四射”的光辉形象,英模人物都是社会发展的主宰和扭转乾坤的力量。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英模人物并不都是真正来源于现实生活,而是从观念出发,人为地净化和拔高,丧失了英模作为普通人的真实性。建国后一批批英模人物被不断的树立起来,这些英模人物既外在的彰显着政治、劳动和道德的特征意义,又内在的对自己的劳模身份高度认同,自觉地承担起国民的责任和义务。英模群体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敢想、敢说、敢做”,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比、学、赶、帮”。英雄模范不仅是普通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榜样,更是革命、党性和胜利的一个能指,他们典型而又集中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主流,他们的品质与思想是大大超出一般群众的思想水平,从而具有榜样的力量。英模群体既是普通民众在价值意义上认同的对象,也是需要学习和效仿的模范。这种认同和学习,具有历史和未来的双重时空。不同时期的英模群体不仅在特定历史时划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在时间的解构和结构下,不断为我们当下和未来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营养和载体。英模精神不仅是历史的导向,也是未来的指引。从开国建国功臣、先进生产者,到政治性的红色英模,再到实干家英模,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里,英模形象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英模形象与国家意识形态之间不断发生着胶合与同构,而且这种趋势随着党内“左”倾思想的发展也越来越显著。从这一问题的反思中我们认识到,作为沟通国家意识形态与民众意识的桥梁,英模建构过程不仅要接受国家意识形态的领导,还必须参照民众意识的需求。只有取得民众的认可和认同,英模群体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利益的最火化,实现英模群体价值的最大化。

刘佳瑶[6](2020)在《中国红色书籍封面人物图像的谱系研究(1949-1999年)》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运用谱系方法,分析了1949-1999年红色书籍封面的人物图像。文章总结概括了建国后五十年间红色书籍封面中革命领袖图像、英雄模范图像和工农兵图像的谱系,分析了这些谱系的延续与变化、特点与内涵,揭示了图像的延续与变化所包含的意义与价值,理解和阐释图像所折射的时代精神与文化象征。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阐述红色书籍的概念及封面人物图像的分类、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基本内容、研究方法及重点、难点、创新点;第二章主要分析了革命理论书籍和传记回忆书籍封面上的头像谱系、《共产党宣言》谱系、领袖肖像谱系、“红太阳”谱系、毛泽东诗词谱系、挥手谱系、领袖与人民谱系等图像谱系;第三章主要分析了革命英烈、劳动模范和干部楷模三类英模图像,主要包括向警予、黄继光、董存瑞、雷锋等谱系,以及孟泰、王进喜、焦裕禄和孔繁森等图像谱系;第四章主要分析了钢铁工人谱系、女工谱系、丰收谱系、行军谱系等工农兵谱系;第五章主要将红色书籍封面人物图像与同时期其他艺术图像进行了比较,并阐述了研究红色书籍图像的意义价值,以及红色书籍图像对当代书籍设计以及红色艺术的借鉴与启示。本文认为,1949-1999年红色书籍封面人物图像具有数量大、主题鲜明和反复出现的特点,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内涵。这些人物图像在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形成的图像谱系及其特定表达方式,呈现出独特的图像面貌和属于自己的视觉传统,是红色艺术创作中的优秀成果和宝贵财富,应将其精粹融入中华书籍文化与图像历史的新传统。研究红色书籍封面人物图像对于总结新中国美术的历史经验十分必要,可为当代书籍设计与时代政治的结合提供历史借鉴。同时本文的谱系研究也拓展了谱系方法的研究领域与范围。

易春秋[7](2005)在《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大量资料为基础,将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中国社会变动的历史背景中,以时间为线索,分为五个阶段对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对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历史评价,并提出了若干思考。 论文由绪论、正文(共五章)和结语组成。 绪论。阐述了本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研究现状,说明了研究方法、写作框架以及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国民经济恢复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49 年 10 月~1952 年底)。党和国家继承和发扬老解放区学校教育和长期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在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和借鉴苏联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新民主主义思想教育,主要锋芒指向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思想,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普通中学中的重要地位。此时,加强了对师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通过政治课和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结合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了学校内的共产党、青年团、学生会、少年儿童队组织,形成了以普遍开设政治课为主体,密切结合各项政治运动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 第二章,社会主义改造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3 年初~1956 年底)。新中国在恢复国民经济基础上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第一部《宪法》,着手实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此相适应,中学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提出了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举措,一方面加强了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另一方面,也使政治课的地位日益弱化。此时,加强了时事政策教育,在实践中开辟了学生守则教育、劳动教育、榜样教育、校外教育等多种途径,逐步形成了在党支部领导下,由班主任、团、队、学生会等各方面配合的经常化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制度。 第三章,“左”倾政治运动冲击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7 年初~1960 年底)。这一时期,曾一度强调加强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恢复政治课,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部《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但 1957 年反右斗争开始后,紧接着进行的“大跃进”和“教育革命”、“反对右倾机会主义”斗争,“左”的思想开始抬头,并逐渐占了上风。由于“左”倾政治运动的冲击,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切围绕着运动转。在政治课教学上,以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代替了原来设置的政治课,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章还阐述了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第四章,调整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1 年初~1963 年底)。以贯彻“八字方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为标志,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开始逐步扭转前一时期“左”的倾向,政治课也开始进行调整,并继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此时期,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德育和智育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既切实贯彻教学为主的原则,又不放松德育。在德育工作中既重视政治教育、榜样教育、劳动实践,又加强了以学生守则为中心的道德品质教育,既继续发展并逐步完善校内各教育阵地的作用,又开始重视校外教育,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开始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但是 1962 年召开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后,强调阶级斗争为纲,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左”的影响,开始加强贯彻阶级教育,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波折。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既伴随着正确的内容又交织着“左”的偏向。第五章,“反修防修”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4 初~1966 年 5 月)。1964 年春节,以毛泽东就教育问题发表的“春节谈话”为始,发表了一系列对教育问题的指示,其中很多内容对中国教育的改革有积极意义,但同时,讲话内容也包含一些“左”的因素。随着中苏分裂,美国采取反共的“和平演变”战略,毛泽东日益重视“反修防修”,并展开了一系列“反修防修”的运动,一时间,“反修防修”席卷教育领域,开始批判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改革教育制度。在此背景下,毛泽东提出 “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同时在城乡社会主义教育(“四清”)运动的影响下,使本已从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后日益加强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意识更加强化。1964 年 7、8 月间,全国高、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的召开,阶级斗争教育成为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迷误之中。本章还阐述了以政治课为主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情况,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学解放军、学大庆运动的情况,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继续加强和校外教育、家庭教育的情况。

李建中[8](2010)在《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文中指出解放以后,在1949至1953年进行了全国范围的以平均分配土地为内容的土地改革运动以后,国家开始在农村进行以农业生产合作化、农村信用合作化、农村手工业合作化、农村供销合作化为手段和内容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希图以此在农村进行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上述四种农村合作化运动中,农业生产合作化和农村供销合作化是重中之重。就农业生产合作化而言,从1953年至1958年短短的5年间,我国农村便实现了由个体农民所有制向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至人民公社的过渡。当时,国家认为人民公社是最高类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共产主义的雏形,它的建立和巩固将会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1953年至1983年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实践表明,农业合作化的初衷未能实现,农业合作化特别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并没有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相反,却使我国的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并一度出现了粮食匮乏的困难局面。其间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记取,唯有此,才能使当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少走弯路。就供销合作社而言,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自1949年至1991年,各级供销合作社始终是我国县城以下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它在饮食业、服务业、纯商业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是从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起,各级供销合作社特别是县、乡两级供销合作社才日渐衰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级供销合作社虽然垄断了全国农村的商品流通,虽然表面上看似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但是它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官办”性,在很大程度上只代表国家的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而不能很好地体现农民群众的局部利益,有时甚至侵犯了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挫伤了生产队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不能很好地发挥流通对工农业生产的积极促进作用。如何避免并吸取计划经济体制下,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便把三农工作搞得更好,加速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就成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需求。在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形势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巩固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随着“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和多元化的市场格局的形成,各级供销合作社日益衰落。但是,世界上其它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各类合作社在加速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当代西欧、北美、南美、非洲、北欧、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各类合作社十分发达,在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农业生产、农村商品流通、农村服务等领域发挥着难以估量的效用。我国要想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要想顺利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想避免农民群众单家独户闯市场或被迫卷入市场大潮,以致自身利益屡受强势群体侵犯的被动局面的出现,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加速各类农村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以使农民在与其他阶层进行利益博弈的过程中,有真正的农民所有、农民治理、农民得利的合作经济组织、民间社团,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探讨改革开放形势下供销合作社式微的原因和教训,提出复兴供销合作事业的新理论、新对策等,就显得尤为迫切。本论文在内容上可以说是史料翔实,结构合理,条理清晰。由于本文研究的是1949至2010年南阳县的供销合作社,时间跨度很长。因此本文采取了按时间顺序组织全文,以纵向的“条”为主要线索,对南阳县的供销合作事业进行论述的手法。文章共分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其他八个部分是正文,正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简单地回顾了1949年以前我国的合作事业发展史,第二章研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三章论述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四章探讨了大跃进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五章论证了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六章分析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七章叙述了徘徊中的二年南阳县的供销合作社,第八章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文章从第二章到第八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南阳县供销社的业务、人事、计划、统计、财务等进行了叙述、分析和研究,同时也对供销合作社领导和管理下的农村副业、农村集市贸易、农村小商小贩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了前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七个不同时期内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特点、规律以及它在南阳县的农业、商业、工业、农村副业、农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现了60余年来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曲折发展历程,总结了南阳县以至全国供销合作事业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解决当代南阳县以及全国供销合作社的困难局面的对策和理论。当然,本文在内容上并非只写“条”,不写“块”,在进行纵向研究的同时,本文采取条块结合的手法,在结语部分以“块”为主,分专题从业务、体制、管理、农村副业、农村集市、农村私商、供销社与国家的关系、供销社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供销社与农民的关系等八个方面进行了横向概括,揭示了60余年来南阳县以至全国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共性和普遍规律。本论文在研究成果和立论观点方面颇具创造性,通过八章正文的详细叙述和论证,文章在结语部分提出了以下创新性观点,总结了60余年来,甚至100年来中国合作事业的经验教训,对我国未来的合作事业的健康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改变了传统的对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推行的合作事业全盘否定的观点。文章指出,国民政府推行的合作事业有一些较好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如注重合作事业的宣传教育,不仅进行官方的宣传教育,而且允许民间社团、私营报刊、民间精英等进行关于合作事业的宣传、教育、创建等活动;注意培养和重用政权体制以外的合作社理论家和合作活动家;制定并实施各级各类合作法律、法规,而且把合作立法的基点放在国际社会公认的有关合作社的基本原则上,如团结、互助、互利、合作、联合、自愿、平等、自由、民主、博爱、不以盈利为目的等诸多方面;在政府与合作社的关系上,政府始终坚持对各类合作社虽然“引动”,但不“代动”的政策,即政府只是对合作社进行指导、监督、帮助,而不直接插手合作社的人事、业务、财务等,这使得国民政府时期的各类合作社具有较大的“民办”性质。(二)本文秉笔直书,认为1953至1983年我国推行并维护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人民公社制度并非十全十美,而是失误大于成功,教训大于经验。笔者指出,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建立并长期维持的农业大集体经济和人民公社制度,并没有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而是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水平,不利于农业和农村副业的发展,使我国农业长期处于慢性徘徊和缓慢发展之中,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农民生活长期维持在温饱线上下,有一部分生产队长期以来只给社员分配口粮,而没有一点现金分配。(三)本文以不掩恶,不虚美的学风,首次指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销合作社始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群众自己的合作商业组织,它在实质上是“官办”企业和政府的附属物,在本质上与国营商业完全一样,都是全民所有制,在人、物、财方面都由国家实行“包配”。正是由于供销合作社的官办性质,导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商业工作屡屡出现“政府行为化”,使供销合作社这只用来“勾连”城市和农村的“抓手”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屡屡违反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在城乡经济交流中总是以“多购、少留”、“少供、价高”的形式偏向城市、干部职工、工业,而忽略和损伤农村、农业、农民。这种做法不利于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有损商业工作的“专业性”,不能很好地发挥流通对生产的积极反作用,并且使商业部门的经营管理陷于混乱,增大了商业企业的亏损、贪污、盗窃,加重了国家财政对商业企业的“补贴”负担。(四)本文创造性地提出,计划经济体制下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强盛不是它的正常状态,改革开放以后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衰落却是它的正常状态:计划经济体制下,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强盛只是一种“虚态”,它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国家依靠行政力量维持着它在饮食业、纯商业、服务业等方面的垄断地位,国家对农民的家庭副业、自由市场、“私商”等进行了严格控制,并且绝对不允许农民弃农经商、干部职工弃工经商。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十分强大,但是全国的商业却陷入了长期的呆滞状态,整个国民经济也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放弃了依靠行政力量维持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的垄断地位的做法,并且允许农民经商、干部职工经商、无业者经商、开放自由市场、放弃对“私商”的管制,最终在商业领域形成了“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和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供销合作社衰落了,但是这种衰落正是它由“虚态”向“实态”转化的表现。因为它的衰落意味着以个体商业和私营商业为主的其它经济成分的商业主体的兴旺发达,意味着城乡人民群众可以随时得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和优良的服务,意味着国家摆脱了因弥补供销合作社的亏损而长期背负的财政包袱,意味着我国的商业繁盛了,意味着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表明我们终于摸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弄明白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理论课题。

王艳卓[9](2020)在《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就职宣誓是现代国家重要的政治仪式,体现着国家法制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水平。纵观人类社会就职宣誓的发展历程,就职宣誓是伴随着人类的精神生活所发展起来的政治现象,是就职宣誓主体对就职宣誓对象的承诺和担当,它体现了道德信仰、法律信仰和政治信仰的深度融合。近年来,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发展,中国国内很多地区和部门都在陆续举行公务员就职宣誓活动,各地党政机关和基层组织逐渐涌现出的就职宣誓实践活动已逐渐被人民群众认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193个联合国会员国中,有177个国家的宪法规定相关公职人员就职时须宣誓效忠宪法。”由此可见,就职宣誓制度已然形成了国际惯例和政治共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当时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极其艰难的革命条件,尤其是在极端恶劣的白色恐怖下,很多党员迫于环境压力入党宣誓都是秘密进行的,更不可能公开的进行就职宣誓,所以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最初的就职宣誓是入党宣誓,入党宣誓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前身和基础。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发展需要以及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2018年3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修正第二十七条,增加“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内容,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就职宣誓并将就职宣誓上升到宪法层面,这不仅体现了宪法的权威,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激励和教育国家公职人员忠于宪法,增加履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宪法宣誓是就职宣誓的最高表现形式。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及其中央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机关,中国共产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们所产生的委员会,正如党中央所判断,中国能否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取决于“关键少数”,而“关键少数”就是指广大党员干部,加之绝大多数国家公职人员的政治面貌是中共党员,因此,国家工作人员的就职宣誓其实质就是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严峻挑战,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党章》为基本遵循,不断制定和修订了近百部党内法律法规,极大的完善了党内法规体系建设。所以,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能够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有机结合,通过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能够更好的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构成的法治治理体系,真正落实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共同推进以及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及其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党,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干部遍布国家党政机关、高校、企业等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因此,就职宣誓主体也涵盖从中央到基层各类群体、组织和机构。另外,在就职宣誓主体上相比较于西方就职宣誓而言具有广泛性,由于就职宣誓在中国尚属新生事物,可以说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阶段。因此,当前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还存在就职宣誓主体法律意识薄弱、就职宣誓客体及对象不明确、就职宣誓程序及仪式不规范以及就职宣誓配套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这样就需要构建完善的就职宣誓体系及其配套机制加以保障,进而使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能够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以及具有可操作的推进路径,这将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论文主要依托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等相关知识,通过文献研读、历史比较、多学科交叉、实证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起源发展、基础理论、发展历程、必要性、现状分析及推进路径等内容做综合分析阐释。论文主要依据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就职宣誓在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学习机制、监督机制、追责机制和保障机制,有针对性地探讨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推进路径,进而构建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长效机制。大体上论文主要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党员干部就职宣誓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学者关于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研究现状、撰写论文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撰写论文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创新之处等,第一部分内容为全篇论文的展开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二章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理论概述。这一部分主要从宣誓的内涵及其起源出发,分别对就职宣誓的内涵及其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内涵进行界定,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权思想理论、干部队伍建设理论、政治参与思想理论、法治建设思想理论以及通过对西方主权在民、宪政思想、政治合法性思想的借鉴,深刻探究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必要性论述。这一部分主要是阐述中国实行就职宣誓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统一,通过就职宣誓这一政治活动能够重塑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和责任担当,就职宣誓能够传承健康向上的政治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同时就职宣誓能够全面提升党的各方面建设,即党的政治、纪律、作风、思想、组织和制度建设,进而将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工程向纵深发展,并最终有利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第四章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发展历程梳理,就职宣誓呈现出从入党宣誓到宪法宣誓的发展脉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入党宣誓是就职宣誓的最初表现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就职宣誓处于曲折发展阶段,随着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就职宣誓实践活动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宪法宣誓变成了就职宣誓的最高表现形式。论文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特殊性。第五章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现状分析。结合中央国家机关、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就职宣誓、地方基层组织、高等学校以及各行各业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现状,发现目前党员干部存在就职宣誓主体法律意识薄弱,就职宣誓制度过于宏观、就职宣誓程序不规范、就职宣誓违誓机制缺失以及就职宣誓配套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并具体分析其原因。第六章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推进路径。这一部分通过参考和借鉴国外就职宣誓制度对中国就职宣誓主体、就职宣誓对象、就职宣誓程序等方面进行了明确和规范,并提出具体的就职宣誓推进路径。通过营造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宣传氛围、构建线上线下党员干部学习机制以及具体落实《党员干部培训工作条例》来确立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学习机制;通过国家层面的巡视监督和监察监督、基层组织的党内监督与纪检监督、社会层面的群众监督与舆论监督来完善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监督机制;通过制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考评考核条例、实施党员干部就职宣誓违誓追责办法来构建党员干部就职宣誓违誓责任机制;依托“五大体系”和“四大机制”健全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配套机制。

程金福[10](2007)在《媒介权力与政治权力的结构变迁 ——当代中国大众传媒与反腐倡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反腐倡廉不仅是中共官方维护政治合法性避免危机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维护公共利益免受侵害的需要。当代中国的大众传媒以“舆论监督”的新功能建构,突破了“喉舌论”单一功能的承当;并在反腐倡廉的具体实践中,形成了“倡廉报道”、作为官方警示教育的“反腐报道”、作为媒体自觉监督的“反腐报道”的三种新报道类型。“倡廉报道”和作为官方警示教育的“反腐报道”形成了中共官方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反腐败宣传的主要模式。而作为媒体自觉监督的“反腐报道”则主要是大众传媒主动揭露报道腐败,进而推动中共官方对于腐败的查处。20世纪80年代大众传媒“舆论监督”的新功能提出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上开启了媒介权力与党(政治)权力的结构关系上的第一次突破:媒介权力可以不再仅仅是作为政治权力的延伸,还可以是来自“群众”的一种对于政治权力的“批评”力量;它动摇了“喉舌论”的关于新闻传媒的单一功能定位,也动摇了媒介权力与党(政治)权力的单一的从属性结构关系,这一突破和动摇为此后的中国传媒实践开拓了新路,拓展了空间,并建构了当代中国媒介权力监督党(政治)权力的最初合法性。但是,“舆论监督”的提出由于没有在理念上建构出媒介权力与政治权力的新的明确的结构关系,因而也就难以抗衡和阻止后来理念上回归结构关系的老路——即以“舆论导向”的提出对媒介权力与政治权力结构关系进行规范调整。1996年“舆论导向”的规范,和20世纪90年代之后“舆论监督”的后期解读,以及媒介市场化的发展,促使媒介权力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结构关系呈现出妥协多变的态势。

二、中共江苏省委员会关于学习焦裕禄同志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共江苏省委员会关于学习焦裕禄同志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一) 相关的硕博学位论文
        (二) 出版的专著
        (三) 发表的期刊论文
    三、研究方法与材料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材料
    四、研究思路
        (一) 几个需要界定的概念
        (二) 研究思路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
        (一) 研究难点与不足
        (二) 研究创新
第一章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一、时代潮流: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
        (一) 国际格局出现前所未有的深刻调整
        (二) 2010年后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人民期待:美好生活的内涵升级
        (一) “中国梦”的提出
        (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
        (三) 目前国家和社会存在的困难问题
    三、党的抉择: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一) 新形势下中共内部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提出的历史脉络
第二章 “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
    一、信仰缺失是党的思想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 “纵”、“横”角度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 坚定“四个自信”
        (三) 批驳各种错误思想言论
    三、坚定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径
        (一) 坚持科学理论是根本
        (二) 加强党性教育是核心
        (三) 重视道德建设是基础
    四、推进思想建设常态化
        (一) 落实中央领导集体学习制度
        (二) 依托党校开展党员领导干部培训工作
        (三)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第三章 “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一、干部选任工作中存在大量不正之风现象
    二、新时期好干部的新标准
        (一) 好干部标准的内涵
        (二) 树立好干部的榜样
        (三) 高级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
        (四) 重视县委书记队伍建设
    三、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
        (一) 好干部成长的路径
        (二) 创新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三) 科学使用干部
    四、严格管理干部
        (一) 严格管理干部是党的重要规矩
        (二) 加强干部问责工作
        (三) 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
        (四) 严格党员管理是干部队伍建设的源头工程
第四章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一、党的作风问题是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二、制定实施“八项规定”
        (一) 出台“八项规定”
        (二) “八项规定”的监督执行
        (三) 以身作则践行“八项规定”
    三、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一) 教育实践活动的重点任务
        (二) 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及巩固措施
    四、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一) “三严三实”的提出与专题教育的推进
        (二) 注重家风建设
第五章 “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一、新时期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
        (一) 反腐败斗争形势由“严峻”到“严峻复杂”
        (二) 中共惩治腐败的坚强决心
    二、中共十八大后的强势反腐
        (一) 坚决查处大案要案
        (二) 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三、反腐败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
        (一) 狠抓党委的主体责任
        (二) 强化纪委的监督责任
        (三) 创新开展巡视工作
    四、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一) 有效防治腐败机制的目标要求
        (二) 防治腐败的制度建设
        (三) 监督管理“一把手”是防治腐败的首要重点
第六章 “为党的长治久安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一、党的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建立健全党内制度体系
        (一) 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
        (二) 党员干部首先要遵守宪法和法律
        (三) 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四) 注重党内规矩建设
    三、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一) 纪律建设的重要性
        (二) 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居于首位
        (三) 严格组织纪律
    四、构建新时期优良的党内政治生态
        (一) 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二) 严肃党内生活是净化党内生态的重要基础
        (三) 民主集中制是构建党内政治生态的根本保障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2)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萌芽起步期:——半殖民半封建及民国时期现代城市雕塑(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政治背景
        二、 文化背景
    第二节 租界的现代城市雕塑
        一、 公共空间中的城市雕塑
        二、 欧式公共建筑上的雕塑作品
        三、 公共花园雕塑
        四、 私家花园中的雕塑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雕塑留学生
        一、 清末民初留学生概述
        二、 学习雕塑的留学生概况
        三、 留学生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教育
        一、 土山湾的雕塑教育
        二、 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三、 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四、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五、 广州市立美术学校
    第五节 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理论的传播
        一、 美术团体
        二、 美术期刊
        三、 美术展览
    第六节 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家
        一、 蔡元培与现代雕塑家
        二、 李金发
        三、 江小鹣
        四、 刘开渠
        五、 滑田友
        六、 张充仁
    第七节 民国时期的城市雕塑作品
        一、 孙中山雕像
        二、 名人塑像
        三、 抗战时期的纪念碑雕塑
第二章 曲折探索期:——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现代城市雕塑(二十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美协的成立
        二、 向苏联学习
        三、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四、 “两结合”
        五、 “大跃进”
        六、 文化大革命
    第二节 向苏联学习雕塑
        一、 20世纪60年代前的苏联艺术的发展史
        二、 苏联艺术在中国的迅猛传播
    第三节 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雕塑教育
        一、 苏联的雕塑教学体系
        二、 苏联影响下的新中国的雕塑教育模式
        三、 新中国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雕塑教育的发展历史
    第四节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
        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和选址
        二、 纪念碑的设计过程
        三、 纪念碑浮雕的设计
    第五节 东方红太阳升——毛泽东雕像
        一、 不同时期的毛泽东雕像特点
        二、 毛泽东雕像代表作品
        三、 毛泽东对建其雕像的态度
    第六节 解放初期与文革时期的城市雕塑
        一、 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雕塑发展
        二、 十大建筑工程室外雕塑
        三、 毛主席纪念堂室外雕塑
        四、 城市纪念碑雕塑
        五、 名人雕塑作品
        六、 其他城市雕塑题材作品
第三章 繁荣发展期:——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现代城市雕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政治背景
        二、 艺术背景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雕塑发展
        一、 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现代雕塑
        二、 90年代的中国现代雕塑
        三、 21世纪的中国现代雕塑
    第三节 雕塑公园的发展
        一、 中国雕塑公园概论
        二、 中国特色的雕塑公园
        三、 中国雕塑公园典型案例分析
        四、 中国雕塑公园发展策略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现代城市雕塑
        一、 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简述
        二、 改革开放后城市雕塑作品
第四章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设计的展望
    第一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管理机制
        一、 工作职能
        二、 存在问题
        三、 改变方法
    第二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 存在问题
        二、 提升中国城市雕塑品质
    第三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设计与环境的融合
        一、 城市雕塑与城市历史人文环境
        二、 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环境
        三、 城市雕塑与心理环境的艺术至境
结语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大事记
引用文献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依据和意义
        (一) 选题依据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对廉政文化建设研究的现状述评
        (一) 国内关于廉政文化建设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二) 国内廉政文化建设研究的重点内容
        (三) 境外廉政文化建设研究现状
        (四) 总体研究述评
    三、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 廉政建设
        (二) 廉政文化建设
    四、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本文研究重点、难点和主要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思想资源与理论依据
    一、中国古代优良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一) 中国古人“廉之思”
        (二)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思想的特点及现代借鉴
    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一)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廉政文化建设思想的基本观点
        (二)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廉政文化建设思想的指导意义
    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一) 毛泽东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二) 邓小平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三) 江泽民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三) 胡锦涛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五) 习近平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良好开端与曲折发展(1949—1976)
    一、建国初期廉政文化建设的良好开端(1949—1956)
        (一) 建国初期廉政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
        (二) 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务实其思想基础
        (三) 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反对资产阶级腐化堕落思想
        (四) 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树立新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
    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继承与发展(1956—1966)
        (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廉政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
        (二) 结合增产节约运动,开展勤俭节约教育
        (三) 开展整风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抵制非无产阶级思想腐蚀
        (四) 在“大跃进”运动中,开展反资产阶级思想腐蚀教育
        (五) 加强党员干部教育,抵制贪污腐化变质
        (六) 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重大挫折(1966—1976)
        (一) “文化大革命”对廉政文化建设的影响
        (二) “文化大革命”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曲折推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恢复与全面开展(1976—2012 )
    一、拔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初期廉政文化建设的恢复与展开(1976—1982)
        (一) 整顿班子,为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奠定组织基础
        (二) 加强思想理论建设,为廉政文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三) 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四) 进行爱祖国、反走私教育,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二、改革开放逐步展开阶段廉政文化建设的继续发展(1982——1987)
        (一) 警惕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 全面开展整党运动,实现党风的好转
        (三) 开展各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社会风气的好转
    三、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阶段廉政文化建设的发展(1987—1992)
        (一) 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
        (二) 积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化(1992—2002)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廉政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二) 制定实施廉政自律准则,以制度固化廉洁理念
        (三) 以整风精神开展“三讲”教育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廉政文化建设的全面开展(2002—2012)
        (一) 积极加强教育引导,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二) 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 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形成廉荣贪耻的社会风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廉政文化建设的全面深入展开(2012—至今)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廉政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廉政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
        (二)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廉政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和新部署
    二、教育引导,坚定信念
        (一)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党内思想教育
        (二) 明确党员干部教育重点,增强教育实效性
    三、宣传引导,营造氛围
        (一) 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党风廉政宣传
        (三) 重视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澄清各种不正当言论
    四、文化熏陶,涵养心灵
        (一) 依靠文化自信,强基固本
        (二)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
        (三)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培厚党内政治生态净化的土壤
        (四) 以优秀的廉政文艺作品,传播廉洁价值观念
    五、拓宽领域,做细做实
        (一) 廉政文化进家庭
        (二) 廉政文化进校园
        (三) 廉政文化进农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总结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果和成效
        (一) 廉政文化建设逐步走向系统化、制度化与规范化
        (二) 党风社风明显好转,政治生态明显改善
        (三) 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心和行动力明显增强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
        (一) 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一般经验
        (二) 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具体经验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形势下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当前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 廉政文化建设主体多元,未能形成整体合力
        (二) 基层单位部门廉政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三) 不少地区、部门廉政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内容
        (四) 廉政文化建设针对性不强
        (五) 廉政文化建设评估工作存在问题
    二、新形势下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 明确主体和责任,发挥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 廉政文化建设要以党员干部为重点对象
        (三 )廉政文化建设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
        (四) 拓宽领域,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
        (五) 创新载体,增强廉政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4)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县委书记成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选题的价值
        (一)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二)县委书记是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总指挥”
        (三)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要求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
        (四)开展县委书记成长问题研究是推动县委书记队伍建设的基础和支撑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县委书记成长问题”研究的视角与观点
        (二)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县委书记成长理论
    一、基本概念
        (一)新时期
        (二)县委书记的成长与成长规律
    二、制约县委书记成长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二)个人因素
    三、县委书记成长的动力
        (一)党的事业要求
        (二)人民群众期望
        (三)岗位职责要求
        (四)个人发展需求
    四、县委书记成长的周期
        (一)成长为县委书记
        (二)当好县委书记
第二章 成长为县委书记
    一、成长为县委书记需要“因时因地”
        (一)顺应时代的要求
        (二)契合地域的需求
    二、成长为县委书记需要“内外用力”
        (一)强劲有力的外部推动
        (二)充分持久的个人努力
    三、成长为县委书记需要“深耕细作”
        (一)长时间的任前积累
        (二)多层级、多序列的历炼
        (三)重要部门、关键岗位的打磨
第三章 县委书记履职过程中的风险点
    一、来自外部环境的风险
        (一)地方政治生态的“异化”
        (二)干部制度存在漏洞
        (三)亲情的“绑架”
        (四)“问题上级”的误导
    二、来自县委书记个人的风险
        (一)理想信念的动摇
        (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意识的缺失
        (三)群众观念的淡薄
        (四)组织观念的弱化
        (五)工作职权的错位
        (六)政绩观出现偏差
        (七)廉洁意识的丧失
        (八)生活追求的低俗
第四章 推动县委书记履职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县委书记履职的外部环境
        (一)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
        (二)净化地方政治生态
        (三)加强组织培养
        (四)完善干部制度
    二、创造县委书记履职的个人条件
        (一)基础性履职条件——守住履职底线
        1.坚定的理想信念
        2.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3.强烈的群众观念
        4.严格的组织观念
        5.明确工作职权
        6.正确的政绩观
        7.牢固的廉洁意识
        8.良好的生活作风
        (二)拓展性履职条件——实现履职更好效果
        1.敢于担当的魄力
        2.突出的领导才能
        3.扎实的基层调查
        4.丰富的知识积累
        5.顽强的意志决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1949-1978:共和国英模人物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选题缘起
        2、选题的意义
        3、相关概念的界定和问题的说明
    二、研究现状述评
        1、英模人物传记和人物辞典
        2、研究著作与论文
    三、研究方法、内容与创新
        1、研究方法
        2、文章结构与内容
        3、特色与创新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英模群体
        1、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工人运动兴起时期的英模人物
        2、农民运动和红色政权中的英模人物
        3、“长征一代”英模人物
        4、抗战时期的民族英雄
        5、解放战争时期的英模群体
第一章 建国以来英模群体结构分析
    第一节 建国以来英模人物表彰大会的概况
        一、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1950年)
        二、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1956年)
        三、全国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即全国群英会,1959年)
        四、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即全国文教群英会,1960年)
        五、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1977年)
        六、全国科学大会(1978年)
        七、全国财贸学大庆学大寨会议(1978年)
    第二节 历次劳模大会中的英模结构分析
        一、性别分析
        二、年龄结构
        三、政治面貌
        四、所属行业
        五、品质特征
第二章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英模人物(1949-1956)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英模人物成长的历史背景
        一、新中国成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二、社会主义信仰:新的社会制度和新的身份地位
        三、严峻的国际形势:保家卫国的现实使命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英模人物的群体特征
        一、新中国第一次英模会议
        二、主要代表人物的成就和贡献
        三、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英模人物的群体特征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英模人物的思想特征
        一、革命的主色调:极具革命激情的英模一代
        二、时代精神:从感恩到爱国的转变
        三、英模道德体系的构建
第三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英模人物(1956-1966)
    第一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英模人物成长的历史背景
        一、中共八大指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三、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第二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英模人物成长的群体特征
        一、第二次英模会议
        二、主要代表人物的成长历程及思想特征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英模人物的群体特征
    第三节 工人模范与技术话语:建设时期的特殊英雄
        一、先进生产者运动
        二、“技术”:英模人物新的话语构成
第四章 “文革”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英模人物
    第一节 “文革”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英模人物成长的历史背景
        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二、饱受摧残的社会经济文化
        三、“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总口号
        四、拨乱反正时期“左”倾思想的继续发展
    第二节 “文革”时期英模人物成长的群体特征
        一、第三次英模会议
        二、主要代表人物的成长历程及其思想特征
    第三节 “不在场”的英模一代:“文革”时期英模人物的思想特征
        一、被绝对化、抽象化的“存在者”
        二、英模人物个体“不在场”与符号性存在
        三、英模人物与接班人
第五章 历史与未来:英模精神的二元意义
    第一节 历史的导向:英模精神的历史意义
        一、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英模精神的历史意义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英模精神的历史意义
        三、“文革”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英模精神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未来的指引:英模精神的恒久意义
        一、历史的贯穿:英模精神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二、英模精神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未来的指引:英模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
第六章 胶合与同构:英模形象变迁与国家意识形态
    第一节 英模形象的变迁轨迹
        一、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开国功臣、建国功臣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先进生产者
        三、“文革”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红高于专的英模
        四、1978年以后:实干家英模
    第二节 英模形象变迁与国家意识形态
        一、雷锋与雷锋精神的变迁
        二、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英模
结语 走出扁平化时代
    一、英模评选社会化
    二、英模监督多元化
    三、英模管理制度化
参考文献
博士攻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后记

(6)中国红色书籍封面人物图像的谱系研究(1949-1999年)(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红色书籍的概念及封面人物图像的分类
    1.2 选题来源与依据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 基本内容及研究方法
    1.6 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2 革命领袖图像谱系
    2.1 革命理论书籍封面上的领袖图像
        2.1.1 头像谱系
        2.1.2 《共产党宣言》谱系
        2.1.3 领袖肖像谱系
        2.1.4 “红太阳”谱系
        2.1.5 毛泽东诗词谱系
    2.2 传记回忆书籍封面上的领袖图像
        2.2.1 领袖肖像谱系
        2.2.2 挥手谱系
        2.2.3 领袖与人民谱系
    小结
3 英雄模范图像谱系
    3.1 革命英烈图像
        3.1.1 向警予谱系
        3.1.2 董存瑞谱系
        3.1.3 黄继光谱系
        3.1.4 雷锋谱系
    3.2 劳动模范图像
        3.2.1 孟泰谱系
        3.2.2 王进喜谱系
    3.3 干部楷模图像
        3.3.1 焦裕禄谱系
        3.3.2 孔繁森谱系
    小结
4 工农兵图像谱系
    4.1 工人图像
        4.1.1 钢铁工人图像谱系
        4.1.2 女工图像谱系
    4.2 农民图像
        4.2.1 土地谱系
        4.2.2 丰收谱系
    4.3 士兵图像
        4.3.1 行军图像谱系
        4.3.2 战斗图像谱系
    总结
5 红色书籍封面人物图像研究的价值与当代意义
    5.1 红色书籍封面人物图像对同时期其他艺术图像的借鉴
        5.1.1 直接使用
        5.1.2 模仿使用
    5.2 研究红色书籍封面人物图像的价值与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附录 A 书目
附录 B 中国红色书籍出版大事记(1949-1999 年)
附录 C 中国红色书籍封面代表性图像谱系(1949-1999 年)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方法、写作框架及学术创新
第一章 国民经济恢复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49 年10月~1952 年底)
    一、新中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确立
    二、通过政治课和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政治运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发挥党、团组织和少先队、学生联合会等的作用
    小结
第二章 社会主义改造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3 年初~1956 年底)
    一、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提出
    二、学习苏联,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时事政策教育
    四、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途径
    小结
第三章 “左”倾政治运动冲击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7 年初~1960 年底)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
    二、“左”倾政治运动的强大冲击
    三、政治课与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途径展开
    小结
第四章 调整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1 年初~1963 年底)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整
    二、调整中的波折
    三、政治课的调整及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小结
第五章 “反修防修”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4 年初~1966 年5 月)
    一、“反修防修”席卷中学教育领域
    二、“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以政治课为主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四、其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小结
结语
    一、历史评价
    二、几点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8)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史料与方法
    四 论文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中国合作事业的历史回溯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合作事业
        一 国民政府时期合作事业的发展概况
        二 国民政府时期合作事业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合作运动
        一 毛泽东的合作社理论
        二 刘少奇的合作社理论
        三 1921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作运动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49-1953)
    第一节 先天不足的产儿:自上而下建立供销合作社
        一 自上而下的组导工作
        二 先天不足与后天变异
    第二节 探索之中的业务经营
        一 业务经营概况
        二 业务经营中的两个特点
        三 业务经营中的问题
    第三节 业务经营的中轴线:计划统计制度的奠基
        一 全国总社对计统制度的宏观勾勒
        二 南阳县供销合作社先天计统工作的加强
    第四节 经营效益的晴雨表:财务制度的创立
        一 全国总社有关财务工作的原则性规定
        二 南阳县供销社系统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
    第五节 生产救灾与增产节约
        一 生产救灾运动
        二 增产节约运动
    第六节 官办抑或民办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541957)
    第一节 业务经营范围的相对固定
        一 供销社的三大任务
        二 供应业务分析
        三 收购与推销业务分析
    第二节 领导农村市场
        一 占据农村市场领导地位
        二 领导农村私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 合理安排农村市场
        四 开放与管理农村自由市场
    第三节 由支持生产救灾到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一 支持灾区生产自救
        二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第四节 年复一年的增产节约运动
        一 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目的和原因
        二 增产节约运动的内容
第四章 大跃进时期的南阳县农村商业(19581960)
    第一节 商业"革新"运动
        一 商业体制的革新
        二 商业技术革新
    第二节 跳出商业圈子大办工业
        一 商办工业兴起的原因
        二 建厂情况概论
    第三节 得不偿失的支持人民公社发展多种经营运动
        一 支持人民公社大办工厂
        二 贻笑大方的副食品大生产运动
    第四节 业务分析:支持工农业大跃进掀起购销狂潮
        一 掀起生产资料供应狂潮
        二 向工农业劳动大军提供各种各样的生活资料和服务
        三 农副产品收购:向农副土特废品"进军"
    第五节 评大跃进时期的商业
        一 政治挂帅的消极作用
        二 大购大销的严重后果
第五章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611965)
    第一节 业务经营
        一 商业调整概论
        二 供销社主营的大类商品的购销原则
        三 忙于救灾的1961年
        四 开始恢复的1962年
        五 恢复任务的完成
    第二节 农村私商问题
        一 农村私商问题的由来
        二 由改造到领导
        三 由领导到挤压
    第三节 开放集市贸易
        一 我国农村商业体制回溯
        二 国家有关农村集市贸易的政策规定
        三 南阳县开放农村集市贸易的个案分析
    第四节 饮下大跃进酿造的苦酒
        一 反对商品"走后门"运动
        二 商品"三清"运动
        三 改善经营管理运动
    第五节 大队代购代销点的建立
        一 建立的背景
        二 性质和任务
        三 业务经营及财务管理
        四 代购代销员
        五 领导管理
    第六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一 中央政府有关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方针政策
        二 供销社系统支持农村多种经营的措施
        三 南阳县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概况
        四 不该消逝的副业"单干"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661976)
    第一节 商业系统的文化大革命
        一 "批"
        二 "树"
        三 "改"
    第二节 业务经营分析
        一 服务农业生产
        二 服务农民生活
    第三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一 大力支持社队集体副业的发展
        二 社员家庭副业的尴尬处境
    第四节 农村私商问题
        一 对私指导思想
        二 对私政策
        三 对私商的冲击
        四 南阳县处理私商问题的个案分析
    第五节 集市贸易问题
第七章 徘徊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76-1978)
    第一节 "双学一推"运动
        一 搞好"学、揭、批"
        二 做好企业整顿
        三 大树先进典型
    第二节 集市贸易问题
        一 狠批"四人帮"炮制的哈尔套经验
        二 徘徊中的集市贸易政策
    第三节 业务经营分析
        一 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工作
        二 农民生活资料的供应工作
        三 农副土特产品的收购工作
    第四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一 以购促产
        二 抓好商品基地建设
        三 支持社队企业的发展
        四 南阳县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概况
第八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79-2010)
    第一节 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改革
        一 改革的背景
        二 改革的内容
        三 评供销合作社的改革
    第二节 业务经营分析
        一 业务经营概览
        二 棉花经营
        三 农资供应
    第三节 官办转民办的尝试
        一 股金风波
        二 领办农村专业合作社
        三 强化为农服务功能
结语
    一 百年回眸
    二 展望未来
征引文献
后记

(9)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创新
        1.4.2 论文不足
第2章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理论概述
    2.1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相关概念
        2.1.1 就职宣誓的内涵及其发展
        2.1.2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内涵
        2.1.3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特征
    2.2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理论基础
        2.2.1 人民主体思想理论
        2.2.2 干部队伍建设理论
        2.2.3 法治建设思想理论
        2.2.4 西方政治思想借鉴
第3章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必要性
    3.1 就职宣誓体现全面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统一
        3.1.1 就职宣誓是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的统一
        3.1.2 就职宣誓是依规治党和依法执政的融合
    3.2 就职宣誓可以重塑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和责任担当
        3.2.1 就职宣誓重塑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
        3.2.2 就职宣誓体现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
    3.3 就职宣誓能够传承党内政治文化并净化政治生态
        3.3.1 就职宣誓传承健康向上的党内政治文化
        3.3.2 就职宣誓营造党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3.4 就职宣誓可以促进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工程向纵深发展
        3.4.1 就职宣誓全面提升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
        3.4.2 就职宣誓全面推进党的组织建设、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
    3.5 就职宣誓能够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民主政治发展进程
        3.5.1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3.5.2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促进民主政治发展进程
第4章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发展历程
    4.1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演变脉络
        4.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就职宣誓的最初表现阶段
        4.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1978):就职宣誓的曲折发展阶段
        4.1.3 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12):就职宣誓的探索推广阶段
        4.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今):就职宣誓的最高表现阶段
    4.2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重要意义
        4.2.1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是从严治党下的中国道路
        4.2.2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是政党治理下的中国方案
        4.2.3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是政党执政下的中国智慧
第5章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现状分析
    5.1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当前现状
        5.1.1 中央机关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
        5.1.2 地方省市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
        5.1.3 高等学校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
        5.1.4 国有企业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
        5.1.5 其他行业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
    5.2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的存在问题
        5.2.1 就职宣誓人员法律意识薄弱
        5.2.2 就职宣誓相关规定尚需规范
        5.2.3 就职宣誓监督机制尚不完善
        5.2.4 就职违誓责任机制尚未构建
        5.2.5 就职宣誓配套机制尚不健全
    5.3 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制约因素
        5.3.1 部分党员干部的公信力缺失
        5.3.2 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存在短板
        5.3.3 政府职能仍需要进一步转变
第6章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推进路径
    6.1 提高就职宣誓党员干部法律法规意识
        6.1.1 积极营造党员干部就职宣誓法律氛围
        6.1.2 加强就职宣誓党员干部法律法规培训
        6.1.3 推进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的有效衔接
    6.2 完善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
        6.2.1 借鉴国外类似制度
        6.2.2 规范就职宣誓制度
    6.3 确立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监督机制
        6.3.1 国家层面的巡视监督与监察监督
        6.3.2 法规层面的党内监督与纪检监督
        6.3.3 社会层面的群众监督与舆论监督
    6.4 建立党员干部就职违誓制度的责任机制
        6.4.1 制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考评考核条例
        6.4.2 实施党员干部就职宣誓违誓追责办法
    6.5 健全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保障机制
        6.5.1 积极推进“五个体系”培养高素质就职宣誓党员干部队伍
        6.5.2 健全“四大机制”确保就职宣誓党员干部队伍的制度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媒介权力与政治权力的结构变迁 ——当代中国大众传媒与反腐倡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课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内容概述
第一章 当代中国"反腐倡廉"的政治努力
    第一节 "反腐倡廉":"腐败"概念的中国语境
    第二节 四代领导人的反腐思路及其视野中的大众传媒
第二章 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倡廉报道"
    第一节 概念的提出
    第二节 过程的描述
    第三节 孔繁森的媒体报道:案例分析
第三章 作为官方警示教育的"反腐报道"
    第一节 概念的提出
    第二节 过程的描述
第四章 作为媒体自觉监督的"反腐报道"
    第一节 概念的提出
    第二节 过程的描述
    第三节 "沙兰洪灾"的媒体报道:案例分析
第五章 从初立到突破:媒体权力与政治权力结构关系的第一次变迁
    第一节 "喉舌论":结构的初立
    第二节 "舆论监督"的早期提出:结构的突破
第六章 从调整到妥协:媒体权力与政治权力结构关系的第二次变迁
    第一节 "舆论导向":结构的调整
    第二节 "舆论监督"的后期解读:结构的妥协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全书总结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后记

四、中共江苏省委员会关于学习焦裕禄同志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D]. 王定毅.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2]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D]. 邵靖. 苏州大学, 2013(11)
  •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研究[D]. 赵亚男. 武汉大学, 2017(06)
  • [4]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县委书记成长问题研究[D]. 徐雷.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5]1949-1978:共和国英模人物群体研究[D]. 张明师.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2)
  • [6]中国红色书籍封面人物图像的谱系研究(1949-1999年)[D]. 刘佳瑶. 北京印刷学院, 2020(10)
  • [7]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易春秋. 中共中央党校, 2005(05)
  • [8]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D]. 李建中. 南京大学, 2010(08)
  • [9]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研究[D]. 王艳卓. 吉林大学, 2020(01)
  • [10]媒介权力与政治权力的结构变迁 ——当代中国大众传媒与反腐倡廉研究[D]. 程金福. 复旦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学习焦裕禄同志的通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