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矿物和一些海洋生物贝壳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碳酸盐矿物和一些海洋生物贝壳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一、碳酸盐矿物及某些海洋生物壳体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苗甜,金雅琪,王磊,吴高阳,陈忠[1](2021)在《黄土碳酸盐古气候意义及其研究展望》文中指出碳酸盐是黄土中的主要矿物,是黄土—古土壤序列中含量变化最显着的矿物之一,其在表生环境下极易移动,并且它的迁移变化受大气降水、温度等古气候因素制约,在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序列的古气候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变化能够较好地反映古季风的演变规律。黄土—古土壤中碳酸盐的含量变化和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强度密切相关,碳酸盐矿物中白云石和方解石的存在与否及淋失深度对夏季风演变同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稳定同位素δ18O可以作为夏季风的代用指标,指示成壤时期环境中的古温度;δ13C值表现出在黄土层中高,而在古土壤层中低,因此碳酸盐δ13C值可能更多反映了植被发育程度。碳酸盐中Sr同位素能够反映风化作用的强弱,而去除碳酸盐后的Sr同位素则能更好地反映成壤作用的强度和判别风尘物质的来源。与其它季风气候替代性指标相比,酸溶相中的δ11B值变化与降水有直接关系,可以很好地作为夏季风降水指标。非传统稳定同位素Li、Ba和Fe有应用于黄土研究中,但目前的研究表明它们对气候环境暂无较好的指示意义。

朱如凯,崔景伟,罗忠,李森,毛治国,葸克来,苏玲[2](2021)在《鄂尔多斯盆地中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碳酸盐结核成因讨论》文中指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铜川地区露头区中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层序中发育有大量圆球状、椭球状、扁球状碳酸盐岩结核,对于其成因存在争议。对铜川地区多个剖面的结核开展宏观描述,在微观薄片观察基础上开展岩石矿物组成、稳定同位素、簇同位素以及微区同位素等分析,特别是选取一个结核开展了详细的解剖。结果显示结核成分以方解石为主,少量白云石;内部结构有差异,在球体横切面上明显分为两个圈层;碳同位素值正偏,由内部圈层向外部圈层降低;氧同位素与碳同位素变化趋势一致,计算结核形成古温度变化区间为28.6~76.5℃;簇同位素揭示结核中部形成温度为42.9℃。认为该类结核为早期发酵带内细菌参与甲烷生成作用形成,甲烷菌活动引起有机质碳同位素分馏,碳酸盐结核中方解石和白云石圆球粒可能是蓝细菌细胞方解石化或白云石化的结果。根据埋藏史,认为该类结核形成于成岩作用早期,后期在成岩过程中叠加生长,同心环层结构明显。

夏攀,甯蒙,文华国,郎咸国[3](2021)在《镁同位素示踪碳酸盐岩沉积—成岩过程——对恢复深时海水镁同位素组成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镁(Mg)作为主要的造岩元素及生物营养元素,是连接大陆、海洋和地球内部循环的重要纽带。碳酸盐岩作为Mg的主要储库,是全球Mg循环的重要组成环节,利用Mg同位素示踪碳酸盐岩沉积—成岩过程是有效反演深时海水Mg同位素组成(δ26Mg海水)、恢复全球Mg循环的基本前提。近二十年来,Mg同位素在示踪碳酸盐岩沉积—成岩过程研究中取得了较大进展:1)不同类型碳酸盐矿物形成过程中的Mg同位素分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到完善;2)建立了Mg同位素地球化学模型,对不同白云石化过程进行半定量—定量模拟;3)初步探索了利用Mg同位素反演早期成岩流体体系的方法。以上研究进展为利用碳酸盐岩恢复δ26Mg海水奠定了理论基础,在选择有效的碳酸盐岩载体恢复δ26Mg海水时,需充分考虑碳酸盐岩的沉积—成岩过程及其对Mg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并适当结合地球化学模型,消除沉积—成岩因素的影响,进而恢复δ26Mg海水。

朱建江,张立飞,张璐[4](2021)在《俯冲带脱碳和固碳作用过程》文中研究指明俯冲带作为联系地表和地球深部系统的纽带,不仅是将地表碳带入地球深部的主要通道,也是地表物质和地球深部物质发生交换的重要场所。俯冲作用可以将地表碳以有机碳或无机碳酸盐矿物等形式带入地球深部,再通过火山作用或去气作用返回到地表系统。俯冲带深部碳循环控制着地表碳通量变化,对于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地球宜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综合探讨了俯冲带的脱碳机制及固碳作用过程。俯冲带脱碳机制主要有变质反应脱碳、流体溶解脱碳和熔融作用脱碳。从俯冲板块释放的含碳流体不一定都会迁移返回地表,有一部分含碳流体在迁移演化过程中会和围岩发生反应,形成不易迁移的其他含碳相(碳酸盐、石墨或金刚石)而重新固存在俯冲板块以及上覆地幔楔中(固碳作用),进而影响碳在不同储库中的含量变化,在计算俯冲带释放碳通量时需要考虑这一过程的影响。

苗青[5](2021)在《柴达木盆地大浪滩地区上新世以来的碳氧同位素记录及古环境研究》文中提出大浪滩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柴达木盆地的西部,是盆地重要的盐类沉积中心,其盆内沉积物深受构造运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控制,详尽地记录了柴达木盆地的气候环境演化历史以及青藏高原隆升在本地区的响应。本研究选取柴达木盆地西部较早进入成盐期的大浪滩地区干盐湖为研究对象,借助于黑ZK-01钻孔岩芯等资料,在较高分辨率古地磁测年基础上,探讨上新世以来该地区碳酸盐碳氧同位素所指示的气候环境演化信息,辅以其他古气候古环境代用指标(岩性、孢粉等)的综合对比分析,重建研究区上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古环境演化规律,并关注古气候突变事件在本地区的响应;同时与大浪滩地区其他钻孔岩芯记录和长时间尺度典型气候变化记录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对黑ZK-01钻孔沉积样品的古地磁年代测试,建立了黑ZK-01孔的年代标尺,即B/M界限深度为147m,M/G界限深度为694m。2.本研究主要采用湖泊自生碳酸盐碳氧同位素指标。从结果来看,δ18O值与δ13C值的整体变化趋势比较一致,都为逐渐偏重。其中δ18O值的指示意义比较明确,指示了湖泊蒸降比的变化。δ13C值则受多种因素影响,其值高低不仅湖泊盐度有关,还与总溶解无机碳(TDIC)与大气CO2的交换程度有关。3.以古地磁年代框架为基础,通过钻孔沉积物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分析,结合岩性和孢粉资料,将该孔的古气候古环境演化分为六个阶段:在4.553-3.596 Ma B.P.期间,大浪滩地区气候为相对温湿,但4 Ma B.P.之后开始有向温暖偏干转变的趋势;在3.596-2.581 Ma B.P.期间,气候逐步偏干,并于第四纪到来之前就开始沉积蒸发岩矿物石膏;在2.581-1.778 Ma B.P.期间,气候温暖偏湿,并从持续沉积的蒸发岩层可以看出,沉积环境逐步趋于稳定,整体上较为温暖,但有小尺度的干旱事件发生;在1.778-1.072 Ma B.P.期间,干旱程度进一步加强,蒸发岩矿物石盐和石膏都大量沉积,表现为温偏干的沉积环境;在1.072-0.781 Ma B.P.期间,沉积环境持续干旱化,蒸降比变高,温度呈下降趋势,气候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冷暖交替,但仍然以干旱化为主;在0.781-0.267 Ma B.P.期间,中更新世以来,气候干旱程度进一步加强,湖泊萎缩,进入盐湖阶段,总体表现为冷干的气候特征。4.通过将黑ZK-01孔岩芯沉积物所记录的气候环境变化与ZK-336孔和梁ZK-02孔的岩芯沉积物记录进行对比,发现它们之间有很好的可比性,并探讨了该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5.通过与洛川黄土-古土壤气候曲线和LR04δ18O标准曲线的对比,识别出的多次氧同位素特征事件,但也有其特殊性,表明盆地气候变化除反映了全球性气候变化外,也反映了青藏高原隆升对盆地气候变化的影响而有其区域性特征。

程淞[6](2021)在《马里亚纳弧前South Chamorro蛇纹岩泥火山海底粉砂和粘土级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文中提出蛇纹岩化作用是指中低温环境下,超基性岩与流体相互作用,发生蚀变形成蛇纹石的过程。蛇纹岩化反应作为放热反应,会导致低温热液的形成,这种流体渗漏活动以较低温度、富含甲烷和氢气、高碱性流体为特征,同时在海底滋养大量化能生物群落,通过无机过程为生命的形成与演化提供物质和能量。此外,蛇纹岩化作用导致环境流体p H值的显着升高,被认为是潜在的储碳场所,因此在能源资源、生命起源及环境治理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马里亚纳俯冲带弧前是目前唯一发现蛇纹岩泥火山正在活动的区域,在距海沟轴向200 km的弧前区域大约分布着19座直径10~30 km、高度0.5~2 km泥火山。泥火山由未固结的粉砂质、泥质蛇纹石胶结的蛇纹岩或蛇纹石化超基性岩和变质岩等岩屑或巨大岩块组成的混杂堆积体,具有类碎屑沉积结构。构成蛇纹岩泥火山的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地幔、俯冲洋壳和/或弧前洋壳,因此来自泥火山的样品研究有助于探索地球深部的特征,是研究俯冲带一系列地质过程的直接窗口。同时对蛇纹岩泥火山流体活动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俯冲工厂洋壳输入的挥发份与岛弧和弧后输出挥发份之间严重不平衡问题,也是解释古代类似地质构造的基础。本文对2018年12月通过重力柱采集于马里亚纳弧前South Chamorro蛇纹岩泥火山山顶SMV4二个站位浅表层柱状沉积物样品中的粉砂-黏土级蛇纹岩泥和孔隙水进行了研究。SMV4二个站位蛇纹岩泥的矿物组成差异明显,SMV4-1主要由平均96.2%的蛇纹石组成,含有少量滑石、方解石和文石,而SMV4-2主要由蛇纹石(平均62.9%)、绿泥石(平均21.9%)、滑石(平均10.3%)、角闪石(平均3.1%)、少量云母和文石组成。SMV4二个站位蛇纹岩泥中的碳酸盐矿物含量1.5~9%,δ13C(VPDB)介于-1‰~1‰,δ18O(VPDB)介于-5‰~5‰,大部分介于0‰~5‰,碳酸盐主要源于生物碎屑,也不排除自生沉积,氧同位素低至-5‰,指示可能存在西太平洋俯冲洋壳变质岩中碳酸盐的输入。SMV4二个站位蛇纹岩泥的总有机碳含量(TOC)0.1~0.25%,其δ13C-VPDB介于-29.2‰~-27.2‰,有机碳可能源于地幔楔橄榄岩在蛇纹岩化过程中产生的非生物成因有机质,并或多或少混合俯冲又折返至海底的西太平洋洋壳变质岩和/或弧前正常海相沉积物中的有机质。SMV4海底蛇纹岩泥的SiO2+Mg O+Fe2O3T平均总含量>95%,其中SMV4-2蛇纹岩泥中所含的绿泥石、滑石、角闪石和云母可能来源于洋壳的变质过程。SMV4-1和SMV4-2蛇纹岩泥的平均∑REE含量分别为4.41 ppm和8.38 ppm,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δCe和δEu呈负异常的特征,可能与蛇纹岩和变质岩有关。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Sc和Ga同样显示有洋壳变质产物输入,同时有俯冲西太平洋洋岛玄武岩(OIB)、弧前玻古安山岩(Boninite)、俯冲西太平洋玄武岩(N-MORB)和/或弧前玄武岩(FAB)变质后的产物,但低Zr/Hf比值和Nb/Ta比值指示SMV4-2洋壳物质端元更有可能为N-MORB和/或FAB。俯冲太平洋板块脱流体并使上覆地幔楔发生蛇纹岩化,随流体迁移的元素(FME,如As,B,U,Sr,Ba,Li,Cs,Rb,Ba,K,Pb等)将富集在蛇纹岩中。除FME外,蛇纹岩泥中也含高含量的高场强元素(HFSE,如Th,Nb,Ta),但是从变质岩的成分分析,其高含量的微量元素亦会因为混合程度增加而使蛇纹岩泥中所有微量元素增加,这更大程度上是物质混合的结果。相对于海底水,位于South Chamorro泥火山二个站位海底蛇纹岩沉积孔隙水虽然有高于海底水的SO4,K,Na/Cl比值,低于海底水的Li,指示SMV4两个站位海底浅表沉积物孔隙水可能受到了深部流体的影响,但是常规指标如p H、碱度、B,Ba,Sr,,Rb,Cs并没有指示深部流体来源。DIC随深度降低,其δ13C(VPDB)则从-2.6‰逐渐降至-9‰,可能是受到了渗漏流体CH4与SO4耦合反应的影响。SMV4沉积孔隙水相对于底层水富集REE,δCe和δEu正异常,可能反应了流体为还原环境。

孙宇[7](2021)在《柴达木盆地碳酸盐沉积对火星古气候及宜居环境演变的类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对火星的热切关注主要因为火星是目前最有可能发现地外生命的星球。水和碳是影响类地行星宜居性的重要因素,所以研究火星上水和碳的分布及演化历史是寻找地外生命的关键。碳酸盐矿物与水和碳的循环,乃至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因此一直被视为宜居要素信息的重要载体。但是,时至今日,人们对火星表面的碳酸盐认识非常有限。轨道和为数不多的着陆探测显示,尽管二氧化碳在火星大气中的占比高达96%,但火星表面的碳酸盐分布却非常有限。截至目前,火星上还没有发现类似地球表面巨厚且连续沉积的碳酸盐。相关研究认为,火星上的碳酸盐可能以局部微小区域或者地下沉积单元的形式存在。然而,当前火星探测对火星全球碳酸盐岩小尺度露头分布以及性质研究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我们对火星古气候及宜居环境演化的认识。在比较行星学的研究中,地球是研究和对比其他行星的基础。在地球上建立相应的行星类似环境,可以通过类比相似的地貌、矿物组成以及沉积环境,进而推测类地行星的演变历史和发展规律,拓展行星探测数据带来的认识。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缘,是世界上最高的沙漠(盆地中心平均海拔2800 m)。其寒冷、干旱、强风力作用和高紫外线辐射的地表环境,以及广泛分布的蒸发盐矿床和风成地貌都与火星表面特征极其相似,因而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大的类火星环境之一。本论文在柴达木盆地西部选取了一套封闭沉积盆地的碳酸盐沉积相(山麓洪积相的碳酸盐结核,滨湖相的碳酸盐鲕粒,湖相-温泉沉积的碳酸盐麻点岩石)作为研究对象。尽管碳酸盐结核和碳酸盐鲕粒是表生环境中常见的碳酸盐沉积相,但干旱环境中碳酸盐结核的矿物学与同位素特征对古气候变化的响应;碳酸盐鲕粒的成因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的作用仍需要进一步的阐释。火星上的麻点岩石首见于海盗2号于火星北部平原的着陆点,有关其成因仍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本论文通过对这些碳酸盐样品开展的详细矿物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分析,探明了这些碳酸盐沉积相代表的沉积环境与古气候演变特征,通过与火星探测数据的联系,评估了这三种盆地碳酸盐沉积相在火星上记录古气候及古环境演变信息并保存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为火星探测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探明了碳酸盐结核圈层结构的成因并探讨其古气候意义25万年前,在柴达木西部的阿尔金山山麓平原,洪水作用形成了文石和碎屑矿物的沉积,随后的干旱气候导致了先期沉积物的开裂,并为接下来10万年间洪水事件沉积的高镁方解石提供了生长核。波动的水化学条件导致碳酸盐出现不同的晶体形态、元素(如锰)含量,以及孔隙度,进而形成特征性的结核圈层结构。同位素分析表明,旷日持久的干旱导致δ13C和δ18O值从结核的核部到边部分别增加了3‰和6‰。Rayleigh分馏模型的结果显示,在结核生长过程中,蒸发导致水体减少了50%的H2O和25%的溶解CO2。以上结果说明,干旱环境中形成的碳酸盐结核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古气候变化指标,这同时可为研究相似沉积环境下的火星盖尔陨石坑结核的形成及其古气候意义提供线索。(2)探究了碳酸盐鲕粒的成因并探讨其天体生物学意义本研究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发现了三个被蒸发盐胶结的碳酸盐鲕粒沉积层,矿物学和年代学分析显示,三个样品分别是:形成于29万年前,在26万年前被石膏胶结的白云石鲕粒;形成于16万年前,在11万年前被石盐胶结的文石鲕粒;以及形成于3万年前,在2万年前被石膏胶结的文石鲕粒。对这些碳酸盐鲕粒的元素分析和稳定碳氧同位素分析揭示了一个干旱的盐湖沉积环境,且该结果不支持鲕粒的生物成因假说。拉曼光谱分析检测到了鲕粒中的有机物:伪枝藻素(蓝细菌光合作用的保护色素)。尽管随着鲕粒年龄的增大,伪枝藻素的保存情况逐渐变差,但至少在29万年内,都能在鲕粒样品中检测到有效的伪枝藻素信号。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尽管鲕粒可能是无机成因的,但蒸发盐胶结的鲕粒具有在极端环境中保存有机物的潜力。在蒸发盐矿床广泛分布的火星表面,鲕粒不仅可以作为潜在的碳储库,而且其中很有可能保存了古代火星生命演化的关键信息,因此在未来的火星探测中应当对此类蒸发盐矿床给予充分的关注。(3)提出碳酸盐麻点岩石的温泉成因并探讨其天体生物学意义柴达木盆地西部发现的碳酸盐麻点岩石在形貌、尺寸以及分布状态上都与火星麻点岩石非常相似。岩石内部一组自生白云石、高岭石、石膏、Opal-A的矿物组合明确地指示了温泉沉积环境的存在。同位素特征显示,这些麻点岩石形成于温泉水与湖水混合的环境中。扫描电镜观察还在这些麻点岩石中发现了自生黄铁矿。硫同位素分析显示,这些黄铁矿是硫酸盐还原菌在大约25°C的环境条件下诱导生成的。类比研究发现,火星上的麻点岩石很可能也是一个古代温泉的遗迹。此外,这些麻点岩石具有在干燥、氧化的表面环境中长期保存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应该被列为火星生命探测的重点关注对象。毫无疑问,古代火星的表面经历过液态水稳定存在的演化阶段。尽管火星古代大气的成分及厚度仍然存在争议,但火星表面的碳酸盐很可能以各种沉积微相的形式存在。这些微相可以封存一定量的大气碳,并且能够记录古气候演变的历史。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早期火星出现过生命,这些碳酸盐沉积环境有极大的可能是孕育生命的场所,进而以不同的形式记录下生命信息。在火星全球露头尺度研究尚未实现的今天,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我们认识火星碳酸盐沉积至关重要,并且可为火星古气候研究和生命探测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邓倩[8](2021)在《震旦系-下寒武统沉积地球化学记录及有机质富集保存机制探讨 ——以华南和塔里木盆地研究为例》文中认为震旦纪–早寒武世是地质历史上生命演化的重要转折时期,古海洋中关键元素地球化学循环、沉积环境和生物发育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研究该时期沉积地层中的微量元素和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对了解震旦–寒武纪界线附近的古海洋环境、生物演化和有机质富集保存的协同作用机制方面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论文工作以华南扬子板块和塔里木盆地为例,对震旦系–下寒武统典型地层剖面上岩石有机碳含量(TOC)、微量元素分布、碳酸盐碳/氧同位素(δ13Ccarb和δ18Ocarb)以及干酪根碳同位素(δ13Cker)等地球化学特征开展了系统的分析,主要讨论了:(1)华南扬子地区震旦纪–早寒武世海洋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与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埃迪卡拉生物群发育的协同演化关系;(2)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和库鲁克塔格地区下寒武统富有机质地层的有机质富集保存机制;(3)塔里木盆地轮探1井下寒武统烃源岩发育条件及成藏特征;(4)塔里木盆地和华南扬子地区沉积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从斜坡相的洞坎上剖面到盆地相的凤滩剖面,华南震旦系–下寒武统的干酪根和碳酸盐碳同位素均呈现降低的趋势,反映了不同水体深度和不同沉积环境中主导微生物类群的差异和海洋氧化还原分层的影响。氧化还原敏感的微量元素比值参数U/Th、V/(V+Ni)、V/Cr和Ni/Co指示了华南震旦纪-早寒武世海洋的深水以缺氧-硫化条件为主,并存在多幕式的短暂氧化事件。这种多幕式的短暂氧化事件促进了海洋生物的发育。另一方面,华南震旦系–下寒武统岩石干酪根普遍比全岩更加富集Co、Cu、Ni、Mo等微量元素,表明震旦纪–早寒武世海洋中的生物对这些微量元素可能存在选择性富集作用。震旦纪陡山沱中期埃迪卡拉生物群兴起时,干酪根中这些与生物发育相关的微量元素含量的增加,体现了古海洋中微量元素与生物发育存在协同演化关系。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什艾日克剖面的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和库鲁克塔格地区雅尔当山剖面下寒武统西山布拉克组、西大山组都沉积于缺氧环境中。当时的古海洋已经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在上升洋流和热液的共同作用下沉积物中富集了Ba、Cu、Mo、Ni、V、Zn等营养微量元素,其浓度分别高达10000 ppm、130 ppm、79 ppm、66ppm、1935 ppm、244 ppm,远远高于上地壳中平均含量。玉尔吐斯组偏轻的干酪根碳同位素值(平均-34.89‰)指示了什艾日克剖面早寒武世早期以底栖藻类为主的生物类型,西山布拉克组和西大山组相对较高的干酪根碳同位素值(平均-32.65‰)指示了雅尔当山剖面早寒武世底栖藻类和浮游藻类混合的生物类型。西山布拉克组中大量浮游藻类、较高的碎屑输入和沉积速率,导致其有机碳含量比玉尔吐斯组低,但烃源岩发育层段厚度比玉尔吐斯组更大。塔里木盆地轮探1井玉尔吐斯组的发育模式与塔西北地区相似,古生产力的提高和缺氧的保存条件是控制轮探1井下寒武统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因素。轮探1井寒武系轻质原油相对富集三环萜烷,可能与原油较高的演化程度、较远的运移距离和特殊的母质来源有关。根据地质背景、原油与潜在烃源岩的热成熟度、生物标志化合物以及稳定碳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研究,推测轮探1井的寒武系轻质油与下伏的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具有亲缘关系。塔里木板块与华南扬子板块的下寒武统地层在沉积地球化学特征、烃源岩发育特征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两个板块下寒武统底部碳酸盐碳同位素均存在负异常,反映了早寒武世的海侵和缺氧沉积事件。受海平面上升和构造活动的影响,两个板块均发育了一套优质的下寒武统烃源岩,是深层油气资源的重要母质来源。两个板块下寒武统烃源岩富集了与生物发育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反映了当时古海洋已经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其中的一些微量元素同时具有催化活性(如Ni、Fe、Mo、V等过渡金属元素),对烃源岩的生烃过程也存在催化作用。总体来看,扬子板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中的过渡金属元素浓度比塔里木盆地玉尔吐斯组高,这可能也是造成两个板块下寒武统有机质演化程度差异的潜在因素之一。

赵若思[9](2021)在《西藏申扎二叠系冷泉碳酸盐岩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微量元素富集机制》文中认为大陆边缘广泛分布着以甲烷为主的海底冷泉渗漏活动,因其与环境、生物和能源等方面息息相关而备受关注。这种流体活动通过一系列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在海底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化信息的冷泉碳酸盐岩,其作为冷泉活动最主要的产物之一,记录了与甲烷相关的生物地化反应,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渗漏流体的特殊性质和演化历史最好的载体。本文以西藏申扎地区下二叠统昂杰组的冷泉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对其流体来源、沉积环境及微量元素富集机制进行分析。申扎剖面冷泉碳酸盐岩多以结核状包裹于围岩页岩中,周围可见钙质砂岩和海相碳酸盐岩,为了探究研究区冷泉碳酸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是否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本文通过碳氧同位素、主微量元素手段对申扎地区冷泉碳酸盐岩及同层位的钙质砂岩、海相碳酸盐岩及页岩的流体来源、沉积环境及微量元素富集机制进行综合分析及对比,试图揭示申扎地区冷泉碳酸盐岩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西藏申扎地区下二叠统昂杰组冷泉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值平均为-18.6‰,指示其碳源主要为热成因甲烷;正常海相碳酸盐岩可代表当时海水碳的同位素特征,碳同位素值平均为4.4‰,由于冷泉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较热成因甲烷为碳源的碳同位素略微偏正,认为其碳源可能受到周围海水的影响;钙质砂岩的碳同位素值平均为-4.7‰,认为其碳源可能为有机质混合海水。西藏申扎地区下二叠统昂杰组冷泉碳酸盐岩稀土元素总体含量较高,其配分模式显示中稀土富集,轻重稀土亏损,Ce负异常,指示了弱氧化环境;海相碳酸盐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轻稀土亏损,中稀土轻微富集的特点,Ce负异常,指示其形成于氧化环境;页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总体较为平缓,Ce异常值呈弱负异常,另其U/Th值平均为0.09,V/Cr值平均为1.20,Ni/Co值平均为3.25,均指示其沉积环境为氧化环境;钙质砂岩的稀土元素总量较冷泉碳酸盐岩来说相对偏低,配分模式呈“钟型”特征,中稀土富集,轻重稀土亏损,Ce异常偏负,指示了弱氧化的沉积环境。冷泉碳酸盐岩、钙质砂岩及海相碳酸盐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较为相似,均呈中稀土富集的特征,表明冷泉碳酸盐岩的稀土元素可能受到海相碳酸盐岩和钙质砂岩的影响;冷泉碳酸盐岩与页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差较大,显示其稀土元素几乎没有受到页岩的影响。根据元素富集系数可知微量元素(U、Th、Ni、V、Cd、Co、Zn)多在冷泉碳酸盐岩中富集,在围岩页岩中轻微亏损。由于铁元素和微量元素相关性较差,排除了铁锰穿梭作用携带微量元素进入冷泉碳酸盐岩的影响;同一微量元素在冷泉碳酸盐岩和页岩中的相关性较差,排除了页岩对冷泉碳酸盐岩微量元素富集的影响,表明冷泉碳酸盐岩的微量元素可能由下部流体携带而来。

韩琴[10](2021)在《内流河流域古湖泊无机碳来源与沉积过程研究 ——以河西走廊为例》文中研究指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以二氧化碳为主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极有可能是现代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为了达到本世纪末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C以内从而保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理解并查明全球碳循环过程与机制至关重要。内流河流域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绝大部分位于干旱半干旱区,是全球陆地碳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全球干旱区内流河流域相继发现二氧化碳负通量,且在内流区尾闾地区湖相沉积地层存在碳酸盐富集现象,二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尚不明确。本文以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猪野泽、盐池、花海全新世古湖泊及其流域为研究对象,将传统古环境研究方法与无机碳汇研究相结合,采集流域表土、地下水和河湖水,结合此前研究组在终端湖的研究,进行无机碳相关指标分析,探讨区域古湖泊无机碳来源与沉积过程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以期拓展区域碳汇研究深度,为过去全球变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内流河流域碳汇和环境变化评估提供科学支撑。本文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0~20 cm表土平均无机碳含量为11.2 g·kg-1,受流域自然地理空间格局分异影响,表土无机碳含量随流域海拔降低而降低。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水体可溶性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含量范围为14.53-2463 mg/l,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DIC含量上游至下游有所增加。猪野泽、盐池和花海全新世总无机碳含量分别为0.318 Pg、0.003 Pg和0.160 Pg,沉积速率分别为41.15 g C m-2 yr-1、2.40 g C m-2 yr-1和29.92 g C m-2 yr-1,远高于同期有机碳沉积速率。(2)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地下水主要受祁连山区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的补给,中下游浅层地下水同时也受到河流渗漏补给和农业灌溉影响。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地下水DIC的14C年龄总体上自上游到下游逐渐增大,其中大部分浅层地下水DIC年龄较轻,一般为千百年尺度。深层地下水和下游部分浅层地下水DIC年龄大部分接近末次冰盛期和中全新世,其补给来源和更新速度可能与古气候变化关系密切。土壤包气带CO2对研究区浅层地下水DIC的贡献率甚至达70%左右,浅层地下水输入碳源可能主要为土壤包气带CO2。结果进一步证实,研究区内盐碱土从大气中吸收CO2进入地下水,同时随着地下水水流方向,缓慢输送到下游,直至在流域终端区域沉积。(3)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表土粒度在上游地区,主要受到河流水动力的影响,而在下游地区,主要表现为近源风成沉积。研究区河流和风共同影响流域内沉积物的搬运方式和沉积环境。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气候较为干旱,碎屑类矿物含量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矿物。受温度和降水影响,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的风化强度自西向东增加,而流域内上下游化学风化风化强度差异较小。河西走廊古湖泊沉积物主要为风成沉积、浅湖相和湖相沉积。古湖泊无机碳主要在湖泊水位较高、水动力较弱的静水环境下沉积。(4)早中全新世,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降水增加,导致湖泊水位上升,无机碳含量增加,表现为无机碳汇;晚全新世以来,气候干旱导致湖泊萎缩,剖面顶层无机碳含量减少。河西走廊古湖泊无机碳沉积主要与东亚夏季风和西风协同作用影响下的湖泊水位变化有关。

二、碳酸盐矿物及某些海洋生物壳体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碳酸盐矿物及某些海洋生物壳体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黄土碳酸盐古气候意义及其研究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碳酸盐含量对古气候变化的指示意义
2 碳酸盐的矿物组成特征与古气候意义
    2.1 原生碳酸盐和次生碳酸盐对气候的指示意义
    2.2 白云石对古气候指示意义
3 黄土碳酸盐中同位素对古气候的指示意义
    3.1 碳酸盐中碳氧稳定同位素对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
    3.2 黄土碳酸盐中的Sr同位素对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
    3.3 黄土碳酸盐中的B同位素对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
    3.4 黄土碳酸盐中非传统稳定同位素
4 结论及展望

(2)鄂尔多斯盆地中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碳酸盐结核成因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品分布
2 实验方法
3 测试结果
    3.1 碳酸盐岩结核矿物学特征
    3.2 碳酸盐岩结核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3.3 结核锶同位素特征
4 碳酸盐岩结核成因探讨及其意义
    4.1 结核簇同位素分析及古温度计算
    4.2 碳酸盐岩结核内部碳、氧同位素特征、古温度变化
        4.2.1 结核bwz-c-2不同部位碳氧同位素特征、古温度变化
        4.2.2 结核bwz-c-2不同部位微区碳氧同位素特征、古温度变化
    4.3 碳酸盐岩结核成因讨论
5 结论

(3)镁同位素示踪碳酸盐岩沉积—成岩过程——对恢复深时海水镁同位素组成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碳酸盐岩的Mg同位素体系
    1.1 生物成因碳酸盐岩的Mg同位素体系
    1.2 非生物成因碳酸盐岩的Mg同位素体系
    1.3 碳酸盐岩的Mg同位素分馏
        1.3.1 理论计算
        1.3.2 实验模拟
        1.3.3 实际观测
2 Mg同位素示踪白云石化过程
    2.1 不同白云石化过程中的Mg同位素变化趋势
    2.2 Mg同位素地球化学模型模拟不同白云石化过程
3 Mg同位素示踪碳酸盐岩成岩过程
4 碳酸盐岩重建海水Mg同位素组成
    4.1 白云岩作为恢复Mg同位素组成载体的研究
    4.2 灰岩作为恢复Mg同位素组成载体的研究
5 结语与展望

(4)俯冲带脱碳和固碳作用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1 进入俯冲带中的碳
    1.1 洋底沉积物中的碳
    1.2 洋壳中的碳
    1.3 大洋地幔橄榄岩中的碳
2 俯冲带脱碳作用过程
    2.1 变质反应脱碳
    2.2 流体溶解脱碳
    2.3 熔融作用脱碳
3 俯冲带固碳作用过程
4 地球深部碳循环通量
    4.1 返回地表的碳通量
    4.2 俯冲带碳通量变化
5 结语

(5)柴达木盆地大浪滩地区上新世以来的碳氧同位素记录及古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项目来源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柴达木盆地古气候古环境研究进展
        1.3.2 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在湖泊沉积古环境中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柴达木盆地的自然地理特征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特征
        2.1.3 气候与水文
        2.1.4 土壤与植被
    2.2 大浪滩地区基本概况与钻孔位置
        2.2.1 大浪滩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2.2.2 黑ZK-01钻孔的地理位置
第三章 大浪滩地区黑ZK-01钻孔年代框架的建立及沉积序列划分
    3.1 年代框架的建立
    3.2 钻孔岩性地层及沉积序列的划分
第四章 沉积物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分析
    4.1 碳氧同位素分析原理
    4.2 实验测试方法
    4.3 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的古环境指示意义
        4.3.1 碳同位素
        4.3.2 氧同位素
    4.4 实验结果
第五章 大浪滩地区上新世至中更新世的古气候古环境重建
    5.1 大浪滩地区上新世至中更新世的古气候古环境重建
    5.2 与柴达木盆地大浪滩地区其他钻孔记录的气候变化对比
    5.3 与长时间尺度典型气候变化记录的对比
    5.4 上新世以来大浪滩地区气候环境变化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奖成果
致谢

(6)马里亚纳弧前South Chamorro蛇纹岩泥火山海底粉砂和粘土级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蛇纹岩泥火山研究概况与研究意义
        1.1.1 蛇纹岩化概念及研究意义
        1.1.2 蛇纹岩泥火山成因及研究意义
    1.2 .马里亚纳弧前蛇纹岩泥火山沉积物及孔隙水研究进展
        1.2.1 沉积物研究进展
        1.2.2 孔隙水研究进展
    1.3 选题依据、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3.1 选题依据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内容
    1.4 样品、方法、技术路线及工作量
        1.4.1 研究样品
        1.4.2 研究技术路线及方法
        1.4.3 工作量
第2章 地质背景与研究方法
    2.1 地质背景
        2.1.1 马里亚纳弧前蛇纹岩泥火山地质概况
        2.1.2 South Chamorro泥火山地质背景
    2.2 研究方法
        2.2.1 沉积物粒度筛分
        2.2.2 矿物学及岩石学分析
        2.2.3 C/H/N/S元素含量分析
        2.2.4 沉积物样品测定碳酸盐含量及C O同位素
        2.2.5 沉积物样品有机C N含量及同位素
        2.2.6 主微量元素分析
        2.2.7 孔隙水pH、碱度,阴阳离子
        2.2.8 孔隙水主微量元素测试
        2.2.9 孔隙水DIC浓度及同位素
第3章 马里亚纳弧前South Chamorro蛇纹岩泥火山海底粉砂-黏土级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3.1 沉积物矿物学
    3.2 C/H/N/S/O元素地球化学
    3.3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
    3.4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3.4.1 REE及其对物源的指示意义
        3.4.2 HFSE和FME
    3.5 小结
第4章 马里亚纳弧前South Chamorro蛇纹岩泥火山海底沉积物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
    4.1 孔隙水结果
    4.2 讨论
    4.3 小结
第5章 结论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柴达木盆地碳酸盐沉积对火星古气候及宜居环境演变的类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火星的基本情况
        1.1.1 火星的物理特性
        1.1.2 火星的形成及地质历史
        1.1.3 火星的表面特征
    1.2 研究火星的意义
    1.3 火星水作用历史及探测成果
        1.3.1 早期火星探测成果
        1.3.2 寻找火星上的“水”
        1.3.3 火星古可居环境的评估
    1.4 火星碳酸盐谜团
        1.4.1 火星大气及气候演变
        1.4.2 火星大气二氧化碳
        1.4.3 火星碳酸盐
        1.4.4 碳酸盐缺失成因假说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方法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手段
        1.5.3 研究意义
    1.6 本论文工作量
第2章 柴达木盆地作为火星类似环境
    2.1 比较行星学
    2.2 火星类似环境的建立
    2.3 柴达木盆地概况
        2.3.1 柴达木盆地古湖演化历史
        2.3.2 柴达木盆地气候特征
    2.4 柴达木盆地作为火星类似环境
        2.4.1 沙丘
        2.4.2 雅丹
        2.4.3 蒸发多面体
        2.4.4 冲沟、河谷及冲积扇
        2.4.5 蒸发盐沉积
        2.4.6 可居性
    2.5 柴达木盆地碳酸盐
        2.5.1 地表分布情况
        2.5.2 SG-1 钻孔
    2.6 工作区选择
    2.7 柴达木盆地野外工作
        2.7.1 研究区地表特征
        2.7.2 研究区地表沉积物
        2.7.3 采样点概况
第3章 碳酸盐结核的成因及古气候意义
    3.1 引言
    3.2 碳酸盐结核
        3.2.1 碳酸盐结核的成因
        3.2.2 碳酸盐结核的形成环境
    3.3 火星结核
    3.4 样品及采样点
        3.4.1 采样点地质背景
        3.4.2 样品介绍
    3.5 研究结果
        3.5.1 岩相学特征
        3.5.2 矿物学特征
        3.5.3 X射线荧光面扫描分析
        3.5.4 年代学及同位素特征
    3.6 研究意义
        3.6.1 基于结核矿物学与同位素特征的古气候重建
        3.6.2 柴达木结核同心环状结构的成因机制
        3.6.3 对火星结核的启示意义
第4章 碳酸盐鲕粒及赋存伪枝藻素的天体生物学意义
    4.1 引言
    4.2 碳酸盐鲕粒
        4.2.1 鲕粒的定义与研究意义
        4.2.2 鲕粒的成因
    4.3 样品介绍
    4.4 鲕粒样品表征结果
        4.4.1 矿物学特征
        4.4.2 年代学研究
        4.4.3 同位素特征
    4.5 鲕粒中赋存伪枝藻素
        4.5.1 伪枝藻素
        4.5.2 伪枝藻素的萃取和鉴定
    4.6 鲕粒成因探讨
        4.6.1 鲕粒样品的形成过程
        4.6.2 鲕粒样品的成因
    4.7 研究意义
第5章 碳酸盐麻点岩石及赋存生物黄铁矿的天体生物学意义
    5.1 引言
    5.2 火星麻点岩石
        5.2.1 海盗2 号
        5.2.2 火星麻点岩石特征
        5.2.3 风力作用成因
        5.2.4 化学物理风化成因
    5.3 温泉及其天体生物学意义
        5.3.1 温泉沉积
        5.3.2 温泉的天体生物学意义
    5.4 柴达木盆地麻点岩石
        5.4.1 形态特征
        5.4.2 矿物学特征
        5.4.3 同位素特征
    5.5 麻点岩石中的黄铁矿
        5.5.1 形貌特征
        5.5.2 硫同位素特征
    5.6 研究意义
        5.6.1 古温泉环境的存在
        5.6.2 保存生物黄铁矿的意义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震旦系-下寒武统沉积地球化学记录及有机质富集保存机制探讨 ——以华南和塔里木盆地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微量元素的古环境指示意义
        1.1.2 古海洋中微量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意义
        1.1.3 地质历史时期的全球碳循环与稳定碳同位素
        1.1.4 关键地质时期微量元素/碳同位素与生物发育、有机质富集的协同演化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震旦–寒武纪过渡时期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华南洞坎上和凤滩剖面震旦系–下寒武统全岩/干酪根中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2.1 引言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基本地质概况
        2.2.2 研究剖面与地层
    2.3 样品与分析方法
        2.3.1 矿物组成分析
        2.3.2 总有机碳含量分析
        2.3.3 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分析
        2.3.4 干酪根元素组成和碳同位素分析
        2.3.5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2.3.6 干酪根微量元素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矿物组成分布特征
        2.4.2 有机/无机碳同位素的分布特征
        2.4.3 不同沉积相的全岩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2.4.4 华南震旦纪–早寒武世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的演化
        2.4.5 干酪根和全岩中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对比
        2.4.6 华南震旦纪–早寒武世海洋中微量元素、氧化还原环境与生物发育的协同演化模式
    2.5 小结
第3章 塔里木盆地柯坪和库鲁克塔格地区震旦系–下寒武统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对有机质富集保存的影响
    3.1 引言
    3.2 区域地质背景
        3.2.1 基本地质概况
        3.2.2 研究剖面与地层
    3.3 样品与分析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矿物组成分布特征
        3.4.2 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地层对比
        3.4.3 有机碳含量与干酪根碳同位素的分布差异性
        3.4.4 主、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对热液活动和陆源碎屑输入的指示
        3.4.5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烃源岩发育古环境和古生产力分析
        3.4.6 塔里木盆地东、西地区下寒武统有机质富集机制和烃源岩发育模式
    3.5 小结
第4章 塔里木盆地轮探1 井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发育及其成藏特征
    4.1 引言
    4.2 区域地质背景
    4.3 样品与分析方法
        4.3.1 有机碳含量、干酪根碳同位素与主微量元素分析
        4.3.2 核磁共振分析
        4.3.3 岩石热解分析
        4.3.4 干酪根催化加氢热解实验
        4.3.5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轮探1 井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4.4.2 轮探1 井震旦系–下寒武统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
        4.4.3 轮探1 井下寒武统烃源岩发育条件与有机质富集机制
        4.4.4 轮探1 井寒武系轻质油地球化学特征
        4.4.5 轮探1 井寒武系轻质油的油源对比分析
        4.4.6 轮探1 井寒武系轻质油藏勘探发现的地质意义
    4.5 小结
第5章 华南扬子地区和塔里木盆地震旦系–下寒武统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
    5.1 扬子古板块与塔里木古板块的可比性
    5.2 华南扬子地区和塔里木盆地震旦系–下寒武统碳同位素地层对比
    5.3 华南扬子地区和塔里木盆地震旦系–下寒武统烃源岩发育情况对比
    5.4 华南扬子地区和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微量元素浓度对比与有机质演化
    5.5 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9)西藏申扎二叠系冷泉碳酸盐岩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微量元素富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进展及意义
        1.1.1 冷泉概况
        1.1.2 冷泉碳酸盐岩
        1.1.3 西藏冷泉碳酸盐岩研究现状
    1.2 选题依据及科学问题
    1.3 研究思路
    1.4 分析方法
    1.5 硕士期间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样品采集及野外特征
第三章 二叠纪申扎剖面沉积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3.1 岩石学和矿物学
        3.1.1 冷泉碳酸盐岩
        3.1.2 钙质砂岩
        3.1.3 页岩
        3.1.4 海相碳酸盐岩
    3.2 自生碳酸盐岩地球化学
        3.2.1 碳氧同位素值
        3.2.2 主量元素
        3.2.3 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
第四章 二叠纪申扎剖面岩石的形成机制及沉积环境
    4.1 成岩作用
        4.1.1 碳氧同位素
        4.1.2 稀土元素
    4.2 碳源分析
    4.3 沉积环境
第五章 冷泉碳酸盐岩的元素富集机制
第六章 结论及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内流河流域古湖泊无机碳来源与沉积过程研究 ——以河西走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干旱区无机碳研究进展
        1.2.2 河西走廊全新世古湖泊及无机碳研究现状
        1.2.3 河西走廊全新世古湖泊及无机碳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2 技术路线图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内流河流域
    2.2 河西走廊
        2.2.1 地质地貌
        2.2.2 现代气候特征
        2.2.3 水文与水资源
        2.2.4 土壤与植被
    2.3 猪野泽、盐池和花海自然地理概况
第三章 实验方法与数据
    3.1 样品采集与数据收集
    3.2 实验方法
        3.2.1 粒度
        3.2.2 矿物
        3.2.3 有机地化指标
        3.2.4 碳酸盐中δ~(13)C同位素
        3.2.5 水样氢氧同位素
        3.2.6 地下水溶解性无机碳AMS~(14)C测年和同位素
    3.3 数据分析方法
        3.3.1 粒度参数分析方法
        3.3.2 地下水年代校正
第四章 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无机碳分布
    4.1 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表土和不同水体无机碳分布
        4.1.1 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表土无机碳分布
        4.1.2 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不同水体无机碳分布
    4.2 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古湖泊无机碳含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古湖泊无机碳来源
    5.1 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演化补给特征
        5.1.1 降水水化学特征与同位素组成
        5.1.2 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同位素组成
        5.1.3 河西走廊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转化
    5.2 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地下水可溶性无机碳年龄
    5.3 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地下水可溶解性无机碳同位素分析
    5.4 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古湖泊无机碳来源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古湖泊无机碳沉积过程与沉积环境
    6.1 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表土粒度分布特征
        6.1.1 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表土粒度分析结果
        6.1.2 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表土粒度指示意义
    6.2 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表土矿物分布特征
    6.3 河西走廊古湖泊无机碳沉积过程
        6.3.1 猪野泽无机碳沉积过程
        6.3.2 盐池无机碳沉积过程
        6.3.3 花海无机碳沉积过程
    6.4 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古湖泊无机碳沉积过程与环境演变
        6.4.1 古湖泊无机碳含量与湖泊其他代用指标对比
        6.4.2 古湖泊无机碳沉积与大气环流变化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碳酸盐矿物及某些海洋生物壳体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黄土碳酸盐古气候意义及其研究展望[J]. 苗甜,金雅琪,王磊,吴高阳,陈忠. 盐湖研究, 2021(04)
  • [2]鄂尔多斯盆地中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碳酸盐结核成因讨论[J]. 朱如凯,崔景伟,罗忠,李森,毛治国,葸克来,苏玲. 地质学报, 2021(11)
  • [3]镁同位素示踪碳酸盐岩沉积—成岩过程——对恢复深时海水镁同位素组成的启示[J]. 夏攀,甯蒙,文华国,郎咸国. 沉积学报, 2021(06)
  • [4]俯冲带脱碳和固碳作用过程[J]. 朱建江,张立飞,张璐.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21(05)
  • [5]柴达木盆地大浪滩地区上新世以来的碳氧同位素记录及古环境研究[D]. 苗青. 河北地质大学, 2021(07)
  • [6]马里亚纳弧前South Chamorro蛇纹岩泥火山海底粉砂和粘土级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D]. 程淞.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7]柴达木盆地碳酸盐沉积对火星古气候及宜居环境演变的类比研究[D]. 孙宇.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1
  • [8]震旦系-下寒武统沉积地球化学记录及有机质富集保存机制探讨 ——以华南和塔里木盆地研究为例[D]. 邓倩.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1(01)
  • [9]西藏申扎二叠系冷泉碳酸盐岩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微量元素富集机制[D]. 赵若思.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10]内流河流域古湖泊无机碳来源与沉积过程研究 ——以河西走廊为例[D]. 韩琴. 兰州大学, 2021(09)

标签:;  ;  ;  

碳酸盐矿物和一些海洋生物贝壳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