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0 kW 交流传动试验台主电路分析与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李四清[1](1998)在《2000 kW 交流传动试验台主电路分析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2000kW交流传动试验台主电路方案的选择和主要设备负荷的分析计算,并着重分析计算了单相大负荷对三相电网电压对称度的影响,论证了试验台实现大负荷的可行性。文章还介绍了试验台主电路的一些设计思想。
程建华,张黎,李波,姚文革[2](2000)在《1000kW等级交流传动系统的研制》文中指出该系统的研制是为了配合国家 “八五”科技攻关计划—交直交传动电力机车研究的分课题—“GTO元件基础应用研究”。该课题的目标是研制一台1000kW 等级的GTO牵引变流器及其微机控制系统, 并解决大功率开关元件在电力牵引领域的应用问题。建立了1000kW 等级的交直交传动试验台, 主变压器、牵引变流器、交流异步电动机、传动齿轮箱、负载发电机、负载电阻、控制室、数据采集系统等, 在该试验台上完成了1000kW 等级的系统试验, 达到设计要求。本文论述了该交流传动系统的构成及在研制过程中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并给出试验波形及功率试验结果
李建旭[3](2008)在《大功率交流机车的辅助变流器系统研究》文中认为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国家加速了新型大功率交流机车国产化的步伐。辅助变流器的工作状况直接影响到机车的工作状态,以及司乘人员的工作环境,是机车稳定、安全运行的关键,而辅助变流器的检修是其前提。DJ1型机车是国产新型大功率交流机车的第一款,论文为其设计了辅助变流器能流循环试验台,利用“能流循环”的原理,将系统中的电能循环利用,大大的节约了电能资源,充分响应了国家关于社会节能、生产节能的号召。本文首先对新型交流机车的辅助变流器最新发展动态进行介绍,重点对国产的重载机车DJ1、HXD系列、SS4改辅助变流系统的电路结构与工作原理进行阐述。在8K机车辅变能流循环试验台开发经验基础上,论文对新型的DJ1辅助变流器系统能流循环试验台的设计方案进行详细分析比较,并最终决定利用模拟负载,通过将其输出电能回馈到电网的途径,实现大功率输出与能流循环的目标。论文重点首先从结构和操作上整体介绍试验台模拟负载(三相PWM整流器、单相并网逆变器)的主电路硬件结构;DJ1辅变实际运行与离车运行的工作情况以及MVB通信原理;试验台实际工作的操作与原理。另外从系统与局部细节角度,文章对试验台的控制系统尤其是DSP控制系统箱的优越性与内部电路进行详细介绍,然后再为模拟负载两个功率单元分别设计了同步PI控制与预测电流控制算法,最后给出实际实验波形,充分验证算法的正确性与系统能流回馈及大功率输出的可行性。
周江涛[4](2012)在《交直交—交直综合传动实验台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可关的功率器件的诞生为电力机车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人们在不断的研究创新中,电力机车也从交直传动发展到交直交传动。由于直流电机有着比较优越的调速性能,交直传动一度成为电力机车的主导。随着大功可关的器的可关断功率器件的诞生,交流传动展好的牵引性能,交直交传动逐渐取代了交直传动而成为电力机车的主导。论文以交直交-交直综合实验平台的研制开展研究工作。对交直交传动和交直传动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研究现状分别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交直交传动异步电机的比较经典的几种控制方法。分别详细的分析了交直传动系统各个模块的工作原理,交直交传动系统各个模块的工作原理。设计了交直交-交直传动综合实验平台的整体方案,包括交直交传动系统和交直传动系统的结构;同时对交直交传动系统和交直交传动系统主电路的参数进行了设计。运用MCGS和LabVIEW设计了交直交-交直传动综合实验平台的监测界面,以使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故障状态以及关键模拟量能够实时的得到监测。完成的交直交-交直综合传动试验平台实验。实验测试了交直交传动系统以及交直传动系统的牵引、制动的功能.。当直流电机拖动时,交流电机发电将电能回馈给电网;交流电机拖动时,直流电机发电并将电能消耗在负载电阻上。整个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保证了交直交传动系统对电网的污染将到最小,交直交传动系统的控制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周聪[5](2006)在《冷却风扇液压泵—马达传动试验台疲劳试验中软测量技术的应用初探》文中指出冷却风机、液压泵和液压马达都是工程中常见的工业设备,应用非常广泛。目前国内关于能够同时对冷却风机、液压泵、液压马达进行综合性能测试试验台的研制很少。本文介绍的冷却风扇液压泵-马达传动试验台系统主要用于实现冷却风扇、液压泵、液压马达系统的试验及液压部件测试试验。该试验台主要由动力传动系统、液压系统、测控系统及辅助系统等组成。在该试验台的基础上,本文叙述了在试验台疲劳试验中应用软测量的方法来代替传统的扭矩传感器实现电机转矩无传感器测量的思想。因此,本文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工程意义和应用价值。首先,文中提出了两种动力传动系统方案,并对两种方案的技术特点做出分析。在动力传动系统中,该试验台采用了“内部电封闭”技术,通过变频器对驱动和负载电机实行多传动控制。在液压系统的介绍中,文章给出了整个液压系统的原理图,采用模糊控制技术实现油箱的温度控制。测控系统是该试验台一个关键部分,通过数据采集仪,大量数据信号被输入到工业计算机进行运算处理。另外,通过PLC控制系统控制部分开关量和模拟量。采用LABVIEW虚拟仪器技术编制的程序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使得系统更容易为操作人员所接受。然后文章讨论了软测量技术在该试验台疲劳试验中的应用方案,分析了异步交流电机的数学模型和电机的各种损耗。最后,以一台55kW电机参数为依据,对额定工况下的计算数据进行了核算,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孟浩[6](2020)在《机械液压混合传动型风力发电机组试验平台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世界能源消耗量的与日俱增,人类迫切需要寻找化石能源以外的可再生能源形式。风能由于其在资源分布、开发难易程度等方面的优势,成为了过去十年中增长最快的可再生能源类型。在风电机组的单机容量达到10兆瓦级别以后,对其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解决由自然风的湍流波动引起的机组传动链载荷波动和高故障率问题,一种新型的机械液压混合传动方应运而生。这种传动方式能够通过行星轮系对功率流的合理分配,实现液压系统吸收波动转矩、机械系统传递主要转矩的功能,达到高效率与低故障率的平衡。本文从课题组设计的一种新型的机械液压混合传动式结构出发,对适用于机械液压混合传动式齿轮箱的风力机试验平台展开研究,以期为今后深入研究混合传动系统的结构原理、控制方法等提供支撑。论文的各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概述了风力发电的装机现状和技术发展现状,并通过文献调研的方式对机械液压混合传动技术和风力机试验台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总结,从而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第二章提出了试验台的整体设计方案,包括功能需求分析和结构组成分析两部分内容。从试验的可行性和经济性等角度出发,设计了基于相似理论的30k W风力机缩比模型总体参数,以此作为试验台硬件设计的基准。第三章针对试验台拖动电机和风力机实际叶轮之间存在巨大转动惯量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异步电机矢量控制技术和混合传动系统动力学方程的风机叶轮转动惯量电模拟方案并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第四章对机械液压混合传动系统的传动方案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并基于混合传动系统的转速和转矩控制原理,设计了混合传动型风电机组从启动并网、最大功率捕获、恒转速变转矩直到恒功率运行各阶段的控制策略,编写了试验台上位机Lab VIEW监控程序。第五章完成了试验台各组成部分的硬件设计及选型工作,结合混合传动系统结构原理和传感器布置方案,设计了试验过程中相关测试信号与控制参量的计算方法,并制定了空载跑合试验、负载变速控制试验等6项试验计划,最后与企业合作开展了相关实验验证工作。第六章对全文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后续工作开展做出了展望。
刘护林[7](2017)在《互馈式交流传动试验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交流传动技术以其卓越的性价比已经成为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方向,试验验证技术是交流传动设计技术的一部分,是企业的基础核心技术之一,为此,本文对互馈式交流传动试验系统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分析交流电传动系统相关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轨道交通的实际应用条件和发展趋势,对交流传动试验系统的功能和试验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本文介绍了一种互馈式交流传动试验系统,该试验系统在IEC61377-1给出的共直流电源的背靠背试验原理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线路的转换实现了共中间直流电源、共25kV交流电源、共牵引变压器原边、三相取能单相反馈等多种互馈试验原理。该试验系统适用于我国各种型号的电力机车、内燃机车、动车组、城轨车辆、矿山机车等不同应用情况下的电传动系统的1:1功率考核的组合试验,牵引变流器和牵引电动机的型式试验。该试验系统成功实现了单相25kVAC电网、DC600V电网、DC750V电网、DC1500V电网、DC3000V电网下满载连续可调试验能力、电压跳变试验能力,供电电压瞬时中断试验能力。
汪雨[8](2017)在《异步电机与直流电机互馈试验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轨道交通是一种高效、快捷的运输方式,我国拥有世界上最长的轨道交通线路,轨道交通产业也成为我国支柱产业之一。因此,我国需要大量培养轨道交通电力牵引技术方面的人才。目前我国开设有牵引相关专业的高校有几十余所,电力牵引课程是其核心课程,但是适用于试验教学相关设备相对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开发电力牵引相关试验教学设备满足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需求十分迫切。本文结合"电力机车电力牵引传动控制教学系统"项目,开展异步电机与直流电机互馈试验系统的研究,并开发样机。结合项目主要完成以下工作:异步电机与直流电机互馈试验系统的主电路结构与工作原理。分析了试验系统直流电机与异步电机分别在牵引试验的工作原理;详细阐述了交直传动系统中三段经济半控桥的主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其次,分析了交流传动系统中的四象限整流器的主电路拓扑,根据定义的开关函数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分析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引入电压前馈的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策略;最后,论文详细分析了 SVPWM调制方式的实现以及异步电机基于转子磁场定向的矢量控制进行了研究。试验系统平台的主电流参数和控制电路设计。根据项目设计和性能指标,分别针对交直传动系统和交直交传动系统的牵引变压器、功率器件、三段经济半控桥中的平波电抗器、四象限整流器中的储能电感以及中间直流环节取消二次谐振电路下的支撑电容进行参数设计和器件选型;此外,根据功率器件性能分别设计了 SCR与IGBT的驱动电路、直流电机励磁可调电路、电机转速采样电路以及电压与电流采样电路。转子磁链全阶观测器的设计和试验系统仿真。针对传统的转子磁链观测器的电压和电流模型受电机参数变化影响大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转子磁链全阶观测器,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对比了三种磁链观测器在电机定转子电阻参数变化时,转子磁链全阶观测器具有抗干扰性强的优点;此外,依据试验系统设计的主电路参数分别搭建了交直传动和交直交传动系统仿真平台,通过仿真结果验证了直流电机与异步电机分别在牵引、制动工况下的工作原理和参数设计的可行性。异步电机与直流电机互馈试验系统平台性能验证。搭建好基于实验室开发的DSP+FPGA控制器的互馈试验系统平台,通过程序开发对样机性能进行调试,进行了异步电机与直流电机互馈试验。实验分析表明:(1)试验系统平台能真实的反映交直传动系统和交直交传动系统的性能和特征,满足试验教学的目的;(2)了解交直交传动相对于交直传动的优越性,将能量回馈电网的设计方案,达到节能的效果。
刁利军[9](2008)在《电力推进负载模拟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船舶电力推进是电气传动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其负载模拟系统为研发考核中降低成本、减小风险起着重要的作用。论文在全面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目前国内交通领域重大工程和实验需求进行了分析,提出一种新型高性能节能型负载模拟系统方案,对电力推进负载模拟系统的数学建模、系统仿真和稳定性分析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获得了以下重要成果。详细推导了电力推进负载模拟系统的实现原理,分析了模拟系统的动态调节规律;提出一种采用MATLAB实时仿真工具RTW和多功能数据采集卡结合的负载转矩外环控制方案,实现了负载模型和模拟变流系统的控制,建立了完整的小比例硬件模拟系统,具有较好的系统柔性,大大简化了实现方式,加快了仿真速度,提高了效率。采用简单开关函数建立了整个模拟系统三相静止坐标系和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对模拟系统的控制策略和动态调节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全面的仿真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针对负载模拟电机参数变化对间接矢量控制下电磁转矩和磁链解耦控制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解耦控制参数敏感性的数学分析方法,借助MATLAB工具进行了深入分析,归纳出参数敏感性的变化规律。通过系统仿真和转矩控制闭环传递函数的频域比较分析,研究负载模型的控制时间延迟对转矩控制准确性和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一种修正闭环增益的方法,对系统时延环节进行了有效补偿,仿真验证该方法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控制效果。采用偏微法对整个模拟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线性化处理,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对整个系统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得到系统主要设计参数变化时系统的稳定性变化规律。引入大信号干扰概念,对模拟系统固有的非线性因素引起的稳定性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提高大信号干扰稳定性的有效措施,完善了模拟系统的稳定性策略。所建立的电力推进负载模拟系统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可推广到铁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矿井提升装置、轧钢机械等交通和工业领域的传动技术研究。
韦中利[10](2010)在《城市轨道交通试验测试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功率交流传动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传动及牵引辅助系统中。在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传动及牵引辅助变流器设备的研究、开发以及后期维护等过程中,需要对系统的牵引变流器、辅助变流器等进行试验,以检验系统的性能。基于能量反馈式交流传动试验系统,是目前国内较先进的交流传动试验方法之一。本文研究的试验系统以能量互馈式交流传动试验系统为工作原理,包括牵引试验系统以及辅助试验系统。本文首先阐述了试验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试验系统的试验内容。根据试验内容确定测试范围,提出了测试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试验测试系统主要包括模拟司控台、测量设备以及PC机的监控软件。模拟司控台主要包括硬件模拟司控台及软件模拟司控台。测量设备主要是完成测试系统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通信、数据存储等任务,主要包括传感器选择、信号检测调理电路、数据通信设计、数据存储以及抗干扰设计等。测量设备利用以太网给PC机的监控软件传输数据。基于PC机的监控软件,主要包括基于Labview的监测软件和基于VB的牵引计算软件,文中详细介绍了他们的设计过程以及设计完成的功能。在本文的最后给出了本测试系统的设计结果以及实际运行效果,通过试验证明,本文所设计的试验测试系统充分实现了设计初衷、完成了城市轨道交通试验系统的测试任务,到达了系统的测试要求,并已应用在100%低地板车试验系统以及地铁试验系统中,运行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二、2000 kW 交流传动试验台主电路分析与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 kW 交流传动试验台主电路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2)1000kW等级交流传动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概述 |
1.1 项目概述 |
1.2 系统介绍 |
1.2.1 交直交传动系统的试验主电路 |
1.2.2 控制系统分别由牵引变流器控制器和控制台柜组成 |
1.2.3 辅助系统 |
1.2.4 测试系统的构成 |
2.交直交传动试验台主要部件的研制 |
2.1牵引变流器主机组的研制 |
2.1.1 牵引变流器主电路的设计 |
2.1.2 牵引变流器主要技术参数 |
2.1.3 牵引变流器结构设计 |
2.1.4 牵引变流器冷却系统的设计 |
2.2 主变压器 |
2.3输入电抗器 |
2.4 充电限流电阻 |
2.5 二次滤波回路 |
2.6 电机电抗器 |
2.7 异步牵引电机 |
2.8扭矩仪 |
2.9 齿轮箱 |
2.1 0直流电机 |
2.1 1励磁机 |
2.1 2负载电阻 |
3 测试系统 |
4 交直交传动系统试验 |
4.1 中间电压2 500V |
4.2 交直交传动系统试验 |
(3)大功率交流机车的辅助变流器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机车辅电源系统发展概况 |
1.2 国产重载电力机车辅助变流系统 |
1.3 能流循环试验台的提出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2 能流循环试验台 |
2.1 传统试验台与8K机车辅变系统能流循环试验台 |
2.1.1 传统试验台 |
2.1.2 8K机车能流循环试验台 |
2.2 新型DJ1辅变系统能流循环试验台 |
2.2.1 能流循环试验台方案对比 |
2.2.2 能流循环试验台方案选择 |
2.3 本章总结 |
3 DJ1辅助变流系统试验台 |
3.1 DJ1辅助变流系统的结构和工作 |
3.1.1 DJ1辅助变流系统电路结构 |
3.1.2 DJ1辅助变流系统实际起动与工作 |
3.1.3 多功能车厢总线MVB通信原理 |
3.1.4 MVB拓扑结构与在DJ1辅变系统中的实际应用 |
3.1.5 DJ1辅助变流系统离车工作原理 |
3.1.6 空载实验波形 |
3.2 试验台工作原理 |
3.3 试验台电路结构 |
3.3.1 模拟负载主电路 |
3.3.2 IGBT驱动板模块 |
3.3.3 电感量的设计与选择 |
3.4 试验台工作方式 |
3.4.1 监控系统柜操作平台 |
3.4.2 DJ1辅助变流系统测试 |
3.5 本章总结 |
4 能流循环试验台的控制方案研究 |
4.1 试验台控制系统构成 |
4.1.1 模拟负载控制系统 |
4.1.1.1 控制系统箱 |
4.1.1.2 基于DSP的数字控制系统 |
4.1.2 被测DJ1辅变起停外部控制系统 |
4.2 试验台控制的软件实现 |
4.2.1 三相PWM整流器控制的软件算法实现 |
4.2.1.1 三相PWM整流器同步PI控制算法 |
4.2.1.2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 |
4.2.1.3 三相PWM整流器软件控制 |
4.2.2 单相并网逆变器控制的软件算法实现 |
4.2.2.1 单相并网逆变器预测电流控制算法 |
4.2.2.2 正弦脉宽调制(SPWM) |
4.2.2.3 单相并网逆变器软件控制 |
4.2.3 被测DJ1辅变监控操作界面软件实现 |
4.3 系统试验 |
4.4 本章总结 |
5 结论 |
5.1 全文总结 |
5.2 对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交直交—交直综合传动实验台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交直传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1.3 交直交传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1.3.1 异步电机的变压变频调速 |
1.3.2 异步电机按转子磁链定向的矢量控制 |
1.3.3 异步电机的直接转矩控制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交直交-交直综合传动实验系统工作原理 |
2.1 交直交传动系统 |
2.1.1 四象限整流器 |
2.1.2 三相PWM逆变器 |
2.1.3 异步电机间接磁场定向的矢量控制原理 |
2.2 交直传动系统 |
2.2.1 三段桥整流器 |
2.2.2 直流电动机的弱磁调速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交直交-交直综合传动实验系统整体方案 |
3.1 交直交-交直综合传动实验台的整体结构 |
3.1.1 交直交传动实验台的结构 |
3.1.2 交直传动实验台的结构 |
3.2 交直交-交直综合实验平台主电路的参数选择 |
3.2.1 交直交传动实验台的参数选择 |
3.2.2 交直传动实验台的参数选择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交直交-交直综合传动实验系统状态监测 |
4.1 MCGS状态监测 |
4.1.1 MCGS交直交状态监测 |
4.1.2 MCGS交直状态监测 |
4.1.3 MCGS与下位机的通信 |
4.2 LabVIEW状态监测 |
4.2.1 LabVIEW交直交状态监测 |
4.2.2 LabVIEW交直状态监测 |
4.2.3 LabVIEW的串口通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交直交-交直综合传动实验系统的测试 |
5.1 本控实验 |
5.1.1 模拟直流机车运行 |
5.1.2 模拟交流机车运行 |
5.1.3 交流电机前牵直流电机发电 |
5.1.4 交流电机后牵直流电机发电 |
5.1.5 直流电机前牵交流电机发电 |
5.1.6 直流电机后牵交流电机发电 |
5.2 远控实验 |
5.2.1 模拟直流机车运行 |
5.2.2 模拟交流机车运行 |
5.2.3 交流电机前牵直流电机发电 |
5.2.4 交流电机后牵直流电机发电 |
5.2.5 直流电机前牵交流电机发电 |
5.2.6 直流电机后牵交流电机发电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冷却风扇液压泵—马达传动试验台疲劳试验中软测量技术的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
1.2 冷却风扇液压泵-马达传动试验台系统相关内容 |
1.2.1 试验台动力传动系统的介绍 |
1.2.2 试验台液压系统简介 |
1.2.3 试验台测控系统简介 |
1.2.4 监视系统介绍 |
1.2.5 风扇性能测试系统介绍 |
1.3 试验台总体性能设计要求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介绍 |
第2章 冷却风扇液压泵-马达传动试验台动力传动系统介绍 |
2.1 冷却风扇液压泵-马达传动试验台动力传动系统第一方案 |
2.1.1 第一方案的基本构成 |
2.1.2 第一方案动力传动的技术特点 |
2.2 冷却风扇液压泵-马达传动试验台动力传动系统第二方案 |
2.2.1 第二方案的基本构成 |
2.2.2 第二方案与第一方案的不同点 |
2.3 “一泵带一马达风扇”的功能扩展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冷却风扇液压泵-马达传动试验台液压系统介绍 |
3.1 液压技术的发展 |
3.2 液压系统的总体结构 |
3.2.1 液压系统的原理 |
3.2.2 液压系统的试验过程 |
3.3 油源系统的介绍 |
3.3.1 试验台中油源系统的设计要求 |
3.3.2 油源系统中温控装置 |
3.4 主要液压元件的选型 |
3.4.1 高温高压液压泵 |
3.4.2 被测试泵的选型 |
3.4.3 液压马达的选型 |
3.4.4 溢流阀的选型 |
3.5 液压系统中传感器的选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冷却风扇液压泵-马达传动试验台测控系统介绍 |
4.1 测控系统的总体方案 |
4.1.1 测控系统的组成 |
4.1.2 测控系统的技术特点 |
4.2 数据采集系统 |
4.2.1 测控系统的信号组成 |
4.2.2 HBM MGCpuls 数据采集仪 |
4.2.3 LU-905M 多路信号巡检显示控制仪 |
4.3 数据处理与控制系统 |
4.3.1 电机的变频控制 |
4.3.2 PLC 控制系统 |
4.3.3 油源恒温模糊控制 |
4.4 测控系统的通信网络设计 |
4.4.1 以太网通信 |
4.4.2 光纤通信 |
4.4.3 RS485 通信 |
4.5 测控系统的抗干扰措施 |
4.5.1 硬件的抗干扰措施 |
4.5.2 软件的抗干扰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试验台测功机系统中转矩的测量 |
5.1 测功机方案的概述 |
5.1.1 水力测功机 |
5.1.2 电涡流测功机 |
5.1.3 电力测功机 |
5.2 普通变频电机+法兰式扭矩仪的方案 |
5.3 试验项目中的转矩测量及其精度要求 |
5.4 应用软测量技术的转矩测量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软测量技术在试验台疲劳试验中的应用 |
6.1 软测量技术的介绍 |
6.1.1 软测量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
6.1.2 软测量技术的工程实现 |
6.2 软测量技术在疲劳试验中的应用分析 |
6.2.1 应用软测量技术的方案分析 |
6.2.2 三相异步电机的模型分析 |
6.2.3 异步交流电机的损耗分析 |
6.3 55kW 异步交流电机的电磁转矩计算与电机损耗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B(液压系统原理图) |
致谢 |
(6)机械液压混合传动型风力发电机组试验平台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风力发电发展现状 |
1.2.1 风力发电机组装机情况 |
1.2.2 风力发电技术发展现状 |
1.3 机械液压混合传动技术概述 |
1.4 风力发电机组试验台发展现状 |
1.4.1 风机试验台的基本原理 |
1.4.2 国内外风力机试验台发展现状 |
1.4.3 风机试验台的技术难点 |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2 试验台整体方案及缩比模型设计 |
2.1 试验台功能需求分析 |
2.1.2 模拟风机叶轮动力来源 |
2.1.3 规范化的可移植接口 |
2.1.4 发电及并网 |
2.1.5 监测及控制 |
2.2 试验台结构组成分析 |
2.2.1 整体拓扑结构 |
2.2.2 叶轮模拟部分 |
2.2.3 主传动部分 |
2.2.4 电气部分 |
2.2.5 控制系统部分 |
2.3 基于相似理论的风力机缩比模型设计 |
2.3.1 相似理论基本原理 |
2.3.2 基于相似理论的风力机气动特性设计 |
2.3.3 缩比模型风力机总体参数设计 |
2.4 本章小节 |
3 基于异步电机矢量控制技术的风机叶轮惯量模拟仿真研究 |
3.1 异步电机矢量控制技术研究 |
3.1.1 三相/两相坐标变换及变换矩阵 |
3.1.2 三相交流异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3.1.3 电机转子磁链观测 |
3.2 异步电机矢量控制仿真 |
3.2.1 电流滞环控制型逆变器仿真 |
3.2.2 带转矩内环的转速磁链闭环矢量控制系统仿真 |
3.3 风机叶轮转动惯量电模拟方案研究 |
3.3.1 转动惯量电模拟技术概述 |
3.3.2 转动惯量电模拟技术方案原理 |
3.4 风机叶轮转动惯量电模拟仿真研究 |
3.4.1 叶轮驱动仿真模型 |
3.4.2 电机拖动仿真模型 |
3.4.3 仿真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节 |
4 机械液压混合传动型风力发电机组运行控制方案设计 |
4.1 机械液压混合传动型风力发电机组传动方案分析 |
4.1.1 传动方案结构分析 |
4.1.2 传动方案性能计算 |
4.2 机械液压混合传动系统控制原理 |
4.2.1 转速控制原理 |
4.2.2 转矩控制原理 |
4.3 风力机分阶段控制策略分析 |
4.3.1 风力机的基本控制原理 |
4.3.2 从启动到并网运行的控制策略 |
4.3.3 最大功率捕获区控制策略 |
4.3.4 恒转速变转矩区控制策略 |
4.3.5 恒功率区控制策略 |
4.4 上位机Lab VIEW监控程序 |
4.5 本章小节 |
5 试验台硬件设计与实验 |
5.1 硬件设计及选型 |
5.1.1 拖动电机 |
5.1.2 变频器 |
5.1.3 主控制器及I/O模块 |
5.1.4 发电机及自动并网装置 |
5.1.5 传感器 |
5.2 测试信号计算方法和试验计划 |
5.2.1 测试信号计算方法 |
5.2.2 试验标准和试验计划 |
5.3 实验开展和结果 |
5.3.1 实验平台介绍 |
5.3.2 实验与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节 |
6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7)互馈式交流传动试验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原有试验系统存在的问题 |
1.3.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需求分析和项目目标 |
2.1 牵引变流器试验需求 |
2.2 牵引电动机试验需求 |
2.3 变流器供电的牵引电动机及其控制系统组合试验需求 |
2.4 项目目标 |
第3章 互馈式交流传动试验系统的技术原理 |
3.1 背靠背试验系统原理 |
3.2 系统运行的基本原理 |
3.3 直接转矩控制 |
3.4 恒转矩负载运行模式 |
3.5 恒转速负载运行模式 |
3.6 试验系统的制动过程 |
第4章 互馈式交流传动地面试验台设计 |
4.1 电气原理 |
4.2 部件参数计算和选择 |
4.2.1 感应调压器和整流变压器 |
4.2.1.1 DC3000V电力机车变流器试验 |
4.2.1.2 内燃机车变流器试验 |
4.2.1.3 城轨车辆变流器试验 |
4.2.1.4 风力发电机 |
4.2.1.5 油田电机 |
4.2.1.6 整流变压器 |
4.2.1.7 调压器 |
4.2.2 反馈牵引变流器 |
4.2.3 反馈牵引变压器 |
4.2.4 陪试牵引变压器 |
4.2.5 升压变压器 |
4.3 三相不平衡度计算 |
4.4 模拟电网 |
4.5 负载转矩特性 |
4.6 供电电压跳变和短时供电中断 |
第5章 互馈式交流传动动态试验台设计 |
5.1 电气原理 |
5.2 机械结构 |
5.2.1 总体设计 |
5.2.2 轴距调整 |
5.2.3 转速的调节 |
5.2.4 试验转速及转矩的监控 |
5.2.5 上车 |
5.2.6 牵引定位 |
5.2.7 支承 |
5.2.8 模拟车体 |
第6章 控制系统技术要求 |
6.1 控制室技术要求 |
6.1.1 基建 |
6.1.2 照明 |
6.1.3 暖通 |
6.1.4 电缆敷设 |
6.1.5 接地 |
6.1.6 布局 |
6.2 控制系统原理 |
6.3 控制系统工作模式 |
第7章 测试系统技术要求 |
7.1 测试信号分类 |
7.1.1 单相交流供电电源 |
7.1.2 三相交流供电电源 |
7.1.3 直流供电电源 |
7.1.4 变流器输出/电动机输入 |
7.1.5 辅助变流器输出 |
7.1.6 转矩转速 |
7.1.7 温度 |
7.2 测试信号分析技术要求 |
7.2.1 电动机输入输出信号 |
7.2.1.1 测量结果显示 |
7.2.1.2 波形显示 |
7.2.1.3 谐波频谱图形 |
7.2.1.4 谐波数据 |
7.2.1.5 保存和打印 |
7.2.2 电网侧和被试变流器输入信号 |
7.2.2.1 测量结果显示 |
7.2.2.2 波形显示 |
7.2.2.3 谐波频谱图形 |
7.2.2.4 保存和打印 |
7.2.2.5 效率计算 |
7.3 传感器柜分布 |
结论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异步电机与直流电机互馈试验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电机传动试验系统 |
1.3 交直流传动系统的概述 |
1.4 异步电机调速控制方式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系统主电路工作原理及其控制策略 |
2.1 三段经济半控桥 |
2.2 四象限脉冲整流器 |
2.2.1 四象限整流器的工作原理 |
2.2.2 四象限整流器的控制方式 |
2.3 异步电机的控制策略分析 |
2.3.1 异步电机的矢量控制框图 |
2.3.2 SVPWM调制方式 |
2.4 试验系统结构 |
2.4.1 直流电机牵引试验的工作原理 |
2.4.2 异步电机牵引试验的工作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试验系统主电路参数与控制电路设计 |
3.1 交直传动试验系统平台主电路参数设计 |
3.2 交直交传动试验系统平台主电路参数设计 |
3.3 控制电路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转子磁链观测器设计及交直流传动系统仿真 |
4.1 转子磁链观测器的电压和电流模型 |
4.2 转子磁链全阶观测器 |
4.2.1 理论分析 |
4.2.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3 异步电机与直流电机试验系统仿真分析 |
4.3.1 异步电机牵引试验仿真 |
4.3.2 直流电机牵引与异步电机制动试验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试验系统平台 |
5.2 实验波形及分析 |
5.2.1 三段经济半控桥开环实验波形 |
5.2.2 异步电机空载实验 |
5.2.3 异步电机牵引-直流电机制动互馈实验 |
5.2.4 直流电机牵引-异步电机制动互馈实验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9)电力推进负载模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2 模拟系统原理分析和实现 |
2.1 船用螺旋桨负载特性 |
2.1.1 螺旋桨的推力特性 |
2.1.2 螺旋桨扭矩特性 |
2.2 模拟系统原理和实现 |
2.2.1 模拟系统要求 |
2.2.2 系统模拟原理 |
2.2.3 动态调节分析 |
2.2.4 系统物理实现 |
2.2.5 基于RTW的实时仿真原理 |
2.3 小结 |
3 模拟系统建模仿真 |
3.1 船桨模型的建模仿真 |
3.1.1 船-机-桨关系 |
3.1.2 船桨模型 |
3.1.3 船桨模型的仿真 |
3.2 模拟系统模型 |
3.2.1 PWM整流器模型 |
3.2.2 VSI-M系统模型 |
3.2.3 模拟系统模型 |
3.3 PWM整流器控制及其仿真 |
3.3.1 同步电流PI控制策略 |
3.3.2 PWM整流器仿真分析 |
3.4 VSI-M系统控制及其仿真 |
3.4.1 间接磁场定向控制策略 |
3.4.2 定子电压解藕控制 |
3.4.3 VSI-M系统仿真分析 |
3.5 模拟系统仿真 |
3.6 小结 |
4 模拟系统控制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分析 |
4.1 磁链和转矩解耦控制的电机参数敏感性分析 |
4.1.1 分析基础 |
4.1.2 开环分析 |
4.1.3 闭环分析 |
4.2 负载模型时延影响分析 |
4.2.1 负载模型时延计算 |
4.2.2 时延影响分析 |
4.3 模拟系统稳定性分析 |
4.3.1 系统参数变化时的稳定性分析 |
4.3.2 大信号干扰的稳定性问题 |
4.4 小结 |
5 模拟系统设计和试验分析 |
5.1 模拟系统设计 |
5.1.1 电力推进物理仿真系统 |
5.1.2 模拟系统设计 |
5.1.3 RTW和GUI界面设计 |
5.2 试验结果分析 |
5.2.1 PWM整流器试验分析 |
5.2.2 VSI-M子系统试验分析 |
5.2.3 模拟系统试验分析 |
5.3 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公式符号表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城市轨道交通试验测试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选题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城市轨道交通试验系统 |
2.1 城市轨道交通试验系统工作原理 |
2.1.1 基于能量互馈的牵引逆变器试验系统原理 |
2.1.2 基于能量回馈的辅助逆变器试验系统原理 |
2.2 城市轨道交通试验系统结构组成 |
2.2.1 供电整流柜和实验室电源 |
2.2.2 牵引辅助箱 |
2.2.3 牵引电机 |
2.2.4 PWM整流器 |
2.2.5 试验测试系统 |
2.3 城市轨道交通试验系统的试验内容 |
2.3.1 试验准备 |
2.3.2 牵引系统试验 |
2.3.3 辅助变流器SIV系统试验 |
2.3.4 其它试验 |
2.4 小结 |
3 城市轨道交通试验测试系统设计 |
3.1 试验测试系统的测试范围 |
3.2 试验测试系统的组成 |
3.3 试验测试系统的模拟司控台 |
3.3.1 硬件实现的模拟司控台 |
3.3.2 软件实现的模拟司控台 |
3.4 试验测试系统的测量设备 |
3.4.1 多路传感器 |
3.4.2 信号检测调理设计 |
3.4.3 网络通信传输部分 |
3.4.4 存储单元设计 |
3.4.5 系统抗干扰设计 |
3.5 小结 |
4 试验测试系统的监控软件设计 |
4.1 基于Labview的监测软件设计 |
4.1.1 Labview监测软件需求分析 |
4.1.2 监测参数检测 |
4.1.3 监测软件界面设计 |
4.1.4 接收显示程序设计 |
4.1.5 控制底层程序设计 |
4.1.6 两种用户等级的实现 |
4.1.7 其他功能实现 |
4.2 基于VB的牵引计算软件 |
4.2.1 牵引计算软件的算法 |
4.2.2 牵引计算软件的设计 |
4.2.3 牵引计算软件功能 |
4.3 小结 |
5 试验测试系统设计及运行结果 |
5.1 试验测试系统的搭建 |
5.2 Labview监测软件调试试验 |
5.2.1 Labview监测软件安装 |
5.2.2 启动Labview监测软件程序 |
5.2.3 运行Labview监测软件程序 |
5.3 牵引计算软件运行结果 |
5.3.1 牵引计算软件运行 |
5.3.2 牵引计算软件实例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2000 kW 交流传动试验台主电路分析与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2000 kW 交流传动试验台主电路分析与设计[J]. 李四清. 机车电传动, 1998(01)
- [2]1000kW等级交流传动系统的研制[J]. 程建华,张黎,李波,姚文革. 中国铁道科学, 2000(01)
- [3]大功率交流机车的辅助变流器系统研究[D]. 李建旭.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8)
- [4]交直交—交直综合传动实验台的研制[D]. 周江涛. 西南交通大学, 2012(03)
- [5]冷却风扇液压泵—马达传动试验台疲劳试验中软测量技术的应用初探[D]. 周聪. 湖南大学, 2006(02)
- [6]机械液压混合传动型风力发电机组试验平台设计与研究[D]. 孟浩. 浙江大学, 2020(06)
- [7]互馈式交流传动试验系统设计[D]. 刘护林.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8)
- [8]异步电机与直流电机互馈试验系统的研究[D]. 汪雨.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9]电力推进负载模拟系统研究[D]. 刁利军.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7)
- [10]城市轨道交通试验测试系统设计[D]. 韦中利. 北京交通大学,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