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补偿——积分式新型数字电压表(论文文献综述)
上海市电工仪器研究所[1](1970)在《重积分式直流数字电压表》文中认为 一、前言数字电压表品种繁多,然而按其最基本原理可归纳为三大类型。 1、电压比较型:又称反馈比较型、反馈补偿型,其原理是将被测电压与一可变且可知的参考电压进行比较,然后读出平衡时的参考电压值,从而得到被测电压值。 2、电压—时间型:其原理是将被测电压变换成为与之成正比的时间间隔,然后测量这
张婷[2](2019)在《PXI图显万用表模块的硬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PXI(PCI extensions for Instrumentation,面向仪器系统的PCI扩展)是一种由NI公司发布的基于PC的测量和自动化平台。由于其高性能、低成本的特点,已发展成为一种主流的虚拟仪器和自动测试平台。PXI图显万用表是组建PXI自动测试系统最常用的一种测量模块,它不仅具有普通数字万用表测量交直流电压、电流和电阻等功能,而且能够实时显示测量数据随时间变化,可广泛用于基本电参量的测量和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论文从PXI图显万用表模块的主要功能和技术指标要求入手,制定了满足系统要求的硬件总体方案,对关键电路进行了详细设计和分析,最终完成了具有测量和显示功能的PXI图显万用表模块的硬件实现。主要工作如下:1、结合功能指标要求,给出了系统总体硬件方案。讨论了电压、电流、电阻等参数的测量法法;分析了设计可能出现的误差,对电路噪声产生的不可消除误差给出了计算方法,对可消除的误差提出了校准方法。2、在总体硬件方案的基础上,完成了图显万用表模块的主要测量功能电路设计。包括输入保护电路、输入信号调理电路、欧姆电流源电路、A-D转换电路、存储电路、时钟电路、模数隔离和电源电路的实现。3、根据系统控制要求,完成了整个控制逻辑及接口电路的设计。通过对通道、ADC接口和PXI接口的灵活配置,可使FPGA满足相关功能需求。4、对路调试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完成的整机功能指标进行了测试验证。实验表明,模块能够完成交流电压、电流和直流电压、电流以及电阻的测量和显示,主要测试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
Bill G.Kay[3](1967)在《补偿——积分式新型数字电压表》文中研究表明 本文叙述一种新型电压表的工作原理及在抗干扰,提高分辨力和精确度等方面的独特的优点并指出了设计方法。
李维波[4](2005)在《基于Rogowski线圈的大电流测量传感理论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大电流测量技术是现代电磁测量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节能降耗、确保系统安全运行和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均有着重大意义。根据频率特性,大电流分为稳态大电流(如直流大电流)、暂态大电流和脉冲大电流(又称冲击大电流); 根据它们所在环境工作电压等级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低压大电流和高压大电流两大类。对于大电流的测量问题,除了它们存在不同的频率和电压等级的差别之外,还有计量、监视、控制以及保护等不同的用途,因而它们对测量准确度指标的要求也不完全一致。对于作计量用途方面的大电流测量而言,要求准确度最高; 对保护和控制方面而言,则要求次之; 对监视方面而言,则要求最低。特别是现在以计算机为核心集数据采集和信号处理的传感设备不断淘汰那些不易与计算机直接通信的传感装置,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借助计算机技术,设计与选择最合适的传感理论和方法对不同性质大电流测量现场,进行快速、可靠测量,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罗柯夫斯基线圈(Rogowski coil,以下简称罗氏线圈)具有与被测电流回路没有直接的电的联系、频带宽、输出功率低、结构简单、线性特性良好等显着优点,并且它非常容易与计算机通信,因而成为高压现场中测量交流、暂态和脉冲等不同性质大电流的首选敏感器件。本论文分别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60274037)和华中科技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基金资助。该文最大特色在于:将罗氏线圈作为现场监测不同性质大电流的工业用传感系统,完成保护、控制和监视等不同功能。论文以罗氏线圈传感理论作为研究主线,系统地分析了罗氏线圈传感系统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罗氏线圈结构参数和电磁参数的计算模型、优选方法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特性以及它们对整个传感系统工作性能的影响; 罗氏线圈分布电容测量方法和它对传感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罗氏线圈的最佳终端电阻的取值依据与计算模型; 罗氏线圈整个传感系统的时域特性和频域特性的分析方法; 论文首次提出了复合积分器的电路模型并成功应用到神光III能源模块中的预电离和主放电的脉冲大电流的测量系统中; 构建了几种典型的罗氏线圈大电流监测系统,分别用于测量串补电容器型式试验中的脉冲大电流、电力电容器能量爆破试验中的暂态大电流、高速大功率电子开关RSD(Reversely Switched Dynistor)的开关状态大电流和铝电解系统中的低压直流大电流; 论文首次创造性地
张雯[5](2009)在《酸度计检定仪的研制》文中提出计量是起源于贸易,成长在大工业生产中,现阶段国家对计量的要求,正向着科研和军工方向转变,国际上也是如此,目前国际上科技发展速度非常之快。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及其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仪器仪表及其测试技术跟着发生根本变化,传统的测量理论、测量技术和方法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新的测试系统正沿着计算机化、标准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加之我国的检定校准检测事业在近几年的发展蓬勃向上,如何提高我们的检定校准业务水平、保证量值传递的准确性,更好地为企业、为社会服务成了最重要的问题。在我国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计量已成为关系到整个质量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家非常重视,采取了多项举措强化各类计量监管。我国的计量事业正从从前的可有可无上升到了关系企业产品质量和关系企业生存的命脉地位。酸度计是化学实验设备中最常见的一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广泛应用科研、环保、食品、化工、医药、农业、水产养殖等几乎所有的领域,为了保证酸度计的量值准确一致,满足各行各业的需要,必须研制出准确度高、操作简单、携带方便的计量标准器对酸度计进行量值溯源、计量检定或校准。但我国目前生产的酸度计检定仪,还存在一些问题。根据JJG 119-2005实验室pH(酸度)计检定规程,JJG 919-2008酸度计检定仪检定规程的要求,现有的酸度计检定仪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检定酸度计的要求,为了满足酸度计检定仪新规程的要求。我们需要要研制出一个先进的,高准确度的、自动化的、符合酸度计检定仪检定规程的所有项目要求的酸度计检定仪。
燕彬文[6](2019)在《碳膜电位计线性度闭环连续修正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密碳膜电位计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的位置反馈系统中,因其高精度,高可靠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其制备和修正工艺也成为近年来的重要研究方向。现阶段,电位计的线性度修正以离散修正为主,即在电位计上等距的取若干修正点,通过修正这些点位的电阻值来达到提高整体线性度的目的。然而,离散修正的方式会导致电位计整体线性度不一致,且修正效率低下,易出现废品,逐渐不能适应生产要求,目前存在的连续修正手段也因为电阻模型不完善、缺乏有效反馈等原因难以应用。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电位计闭环连续修正方式,具体的研究过程如下。首先,从现有的修正手段出发,利用仿真的方式建立完善的修正模型,从而探索出最佳的修正方式,并对比传统修正深度的计算方式与仿真结果,得到修正深度的准确计算方法,并将其应用于连续修正系统之中。其次,建立了的电位计连续修正方案,其中包括数据采集方案、电位计筛选方案、寻零方案、中间修正方案、末端修正方案与补刀方案,分别对其算法进行了研究,并初步确定了各个过程的重要参数,并分析了系统误差的产生,给出了调整策略。为验证上述方案及算法的可行性,研制了电位计线性度闭环连续修正试验平台,主要工作包括平台硬件的搭建和对应控制软件的设计。其中硬件部分包含三轴伺服雕刻台,夹具,控制电路、测量电路以及模式转换电路的设计和搭建。软件部分主要分别是测量模块、数据处理模块、运动控制模块、信息整理模块以及手动调试模块。利用LabVIEW编写程序,采用生产者消费者模式作为主程序运行逻辑,使之易于操作和维护。最后,对电位计闭环连续修正算法进行了实验研究和误差分析,实验主要包括对x、y轴定位精度与系统采样重复性精度的检测实验和对连续修正算法的验证实验。验证实验中,主要对连续修正算法的正确性和其与导轨速度的匹配关系进行验证分析。对实验结果产生的误差进行分析研究。
一机部电工仪表研究所数字仪表讲座编写组[7](1970)在《V-F变换式积分型数字电压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引言 V—F变换式(或称脉冲调频式)积分型数字电压表大约可以算做较为经典的积分表了。1666年4月,当我国第一台V—F变换型积分表在全国新仪展上和观众见面时,它还以其原
张宁[8](2012)在《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大量程实现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石英挠性加速度计是用来感知载体所受加速度的惯性器件,它的应用领域正在逐步扩大,配套系统对其性能指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满足战术武器机动性能的迅速发展,保证核心竞争力,尤其要求加速度计具有更高的测量范围—即量程。本论文从石英挠性加速度计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入手,以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力学方程为基础,对电流标度因数、挠性支承力等影响石英挠性加速度计量程的关键技术因素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分析计算尺寸对称、质量对称、刚度对称、质心与力反馈中心重合以及电路的灵敏度、输出能力等各种影响因素,深入研究了实现大量程石英挠性加速度计的关键技术。研究分析的结果表明:表头内部的检测摆质量对气膜的角振荡是影响石英挠性加速度计量程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应采取措施抑制其振荡,最有效的方法是增加挠性支承的约束力;另外,通过理论分析得到电流标度因数Ig和平均磁感应强度也是影响石英挠性加速度计量程的重要因素,由于电路能力不变时电流标度因数与量程成反比,因此,减小电流标度因数是提高其量程较理想的选择。由此,提高石英挠性加速度计量程的关键是减小电流标度因数Ig和增加挠性支承的约束力。针对上述两个关键因素,本文进行了详细的仿真分析和试验研究,从减小检测摆的质量(减小摆片质量、减小力矩器线圈质量、增大平均磁感应强度)、采用磁性能高的材料(钐钴材料代替铝镍钴材料)、增大石英摆片平桥的刚度(增加石英摆片平桥处的厚度)等几个方面加以改进设计。同时,为了对大量程加速度计的量程、模型方程系数等重要性能指标进行全面的测试,深入调研并研制了精密离心标定测试设备,并确定了数据分析、处理方法。通过试验验证并对大量程石英挠性加速度计的精密离心试验及模型方程系数、稳定性、温度系数、阈值、分辨率、安装误差角、频带带宽等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采用减小电流标度因数Ig和增加挠性支承的约束力两个方法,有助于实现提高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大量程的预期目的,在工程上可以生产出更高水平的大量程的石英挠性加速度计。
沙占友[9](1996)在《单片A/D转换器的发展及应用》文中提出 进入90年代以来,由大规模集成电路构成的数字电压表(DVM)、数字多用表(DMM)、高档智能数字多用表、专用数字仪表大量问世,标志着电子测量领域的一场革命,也开创了现代电子测量技术的先河.A/D转换器是数字电压表、数字多用表及测试系统的“心脏”.目前国内外生产的A/D转换器已有近百种,大致可分成五大类:①单片A/D转换器;②单片DMM专用IC(内含A/D转换器,下同);③多重显示仪表专用IC;④专供数字仪表使用的用户特制集成电路(ASIC);⑤其他通用型A/D转换器,这种芯片仅完成模/数转换,不能直接配数字仪表.本文试对第①~④类产品的发展与应用作一综述.1 A/D转换器的分类1.1 单片A/D转换器所谓“单片A/D转换器”,是采用CMOS工艺将
冯占岭[10](1988)在《数字仪表的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作者通过搜集国内外技术资料及日常DVM检定测试中积累的经验,分析了国内外数字仪表的现状和动向,指出了国内的差距和存在问题,并对DVM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动态进行了预测。最后提出了发展国内数字仪表的看法和建议。
二、补偿——积分式新型数字电压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补偿——积分式新型数字电压表(论文提纲范文)
(2)PXI图显万用表模块的硬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任务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
2.1 图显万用表的设计指标及指标分析 |
2.1.1 图显万用表的设计指标 |
2.1.2 图显万用表的指标分析 |
2.2 图显万用表硬件总体方案 |
2.3 信号调理电路方案 |
2.3.1 直流电压测量方案 |
2.3.2 交流电压测量方案 |
2.3.3 直流电流测量方案 |
2.3.4 交流电流测量方案 |
2.3.5 电阻测量方案 |
2.3.6 功能通道电路设计 |
2.4 数据采集电路方案 |
2.5 控制电路方案 |
2.6 图显设计分析 |
2.7 误差分析及校准方法 |
2.7.1 运算放大器误差分析 |
2.7.2 电阻误差分析 |
2.7.3 偏置误差分析及校准方法 |
2.7.4 增益误差分析及校准方法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测量功能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
3.1 输入信号调理电路 |
3.1.1 输入保护电路 |
3.1.2 通道选择电路 |
3.1.3 信号调理电路 |
3.1.4 欧姆电流源电路 |
3.2 采集及控制电路 |
3.2.1 数据采集电路 |
3.2.2 存储电路 |
3.2.3 模数隔离电路 |
3.2.4 时钟电路 |
3.4 电源电路 |
3.4.1 电源功耗分析 |
3.4.2 电压源设计 |
3.4.3 参考电压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及接口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
4.1 总体逻辑方案设计 |
4.2 通道控制逻辑 |
4.3 ADC接口及控制逻辑 |
4.3.1 ADC的配置 |
4.3.2 ADC接口及控制逻辑 |
4.4 数据校准逻辑设计 |
4.5 本地PXI接口逻辑设计 |
4.5.1 总线地址空间映射 |
4.5.2 本地总线逻辑设计 |
4.6 数字滤波器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调试与测试验证 |
5.1 功能模块调试 |
5.1.1 电源模块调试 |
5.1.2 数据采集电路调试 |
5.1.3 校准功能调试 |
5.2 系统功能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4)基于Rogowski线圈的大电流测量传感理论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全文的主要工作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罗氏线圈工作机理研究 |
2.1 引言 |
2.2 罗氏线圈的构造要点 |
2.3 罗氏线圈测量电流的机理 |
2.4 罗氏线圈回绕结构与试验方法 |
2.5 罗氏线圈等效电路模型分析 |
2.6 罗氏线圈最佳终端电阻分析 |
2.7 罗氏线圈结构参数和电磁参数影响机理 |
2.8 罗氏线圈分布电容对其工作特性影响机理 |
2.9 设计罗氏线圈的基本流程 |
2.10 本章小结 |
3 神光III 强激光能源模块脉冲大电流罗氏线圈监测系统 |
3.1 引言 |
3.2 罗氏线圈两种类型 |
3.3 罗氏线圈监测系统的构成原理 |
3.4 自积分式罗氏线圈特性研究 |
3.5 外积分式罗氏线圈特性研究 |
3.6 罗氏线圈的温升校核计算 |
3.7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8 罗氏线圈设计要点 |
3.9 本章小结 |
4 电力电容器试验中脉冲和暂态大电流罗氏线圈监测系统 |
4.1 引言 |
4.2 串补电容器型式试验中脉冲大电流罗氏线圈监测系统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 电力电容器爆破试验中暂态大电流监测系统 |
4.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高压大功率RSD 开关状态大电流罗氏线圈监测系统 |
5.1 引言 |
5.2 RSD 的结构特点 |
5.3 RSD 开通原理与开通条件 |
5.4 RSD 开关状态电流分析 |
5.5 RSD 开关状态电流罗氏线圈监测系统 |
5.6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铝电解系统中低压直流大电流罗氏线圈监测系统 |
6.1 引言 |
6.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6.3 直流大电流罗氏线圈监测系统的构成原理 |
6.4 传感头的设计要点 |
6.5 监测系统抗干扰设计 |
6.6 测量数据的典型分析方法 |
6.7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7 基于罗氏线圈的自平衡式混成直流比较仪研究 |
7.1 引言 |
7.2 可控饱和电抗器特性分析 |
7.3 铁芯在交直流同时激励时特性分析 |
7.4 反馈控制信号的分析与选取 |
7.5 反馈控制信号的仿真与实验研究 |
7.6 基于罗氏线圈的自平衡式混成直流比较仪物理模型 |
7.7 实验结果与分析 |
7.8 本章小结 |
8 高压变频器共模电流罗氏线圈测量方法可行性分析 |
8.1 引言 |
8.2 高压变频调速系统中共模电压和共模电流分析 |
8.3 罗氏线圈测量共模电流的传感方法及其可行性分析 |
8.4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全文总结 |
9.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与完成的论文和专着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和所获奖励 |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申请的专利 |
(5)酸度计检定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酸度(pH)计检定仪的现状 |
1.3 研制酸度(pH)计检定仪的意义、内容和发展前景 |
1.3.1 研制新型酸度(pH)计检定仪的意义 |
1.3.2 研制新型酸度(pH)计检定仪的内容 |
1.3.3 研制新型酸度(pH)计检定仪的目标 |
1.4 酸度(pH)计检定仪的工作原理 |
第二章 酸度(pH)计检定仪的硬件系统的研制 |
2.1 系统的框图 |
2.2 酸度(pH)计检定仪的硬件研制 |
2.2.1 稳压电源 |
2.2.2 基准电压源 |
2.2.3 蓄电池电源 |
2.2.4 蓄电池的电化学反应机理 |
2.2.5 比较选择 |
2.2.6 电源电路小结 |
2.2.7 基准电压转换 |
2.2.8 频率基准 |
2.3 显示部分 |
2.4 电路结构 |
2.4.1 电源脉冲、纹波干扰 |
2.4.2 输入端的处理 |
2.4.3 布线和焊接 |
2.4.4 电平转接问题 |
2.4.5 输出电势零点 |
2.4.6 高值标准电阻连接 |
2.5 面板 |
2.6 误差分析 |
2.6.1 检定仪基准电压稳定性、环境温度、电源电压引起的误差 |
2.6.2 A/D、D/A 转换的误差 |
2.7 误差的验证 |
第三章 酸度(pH)计检定仪软件系统的研制 |
3.1 流程图 |
3.2 软件设计 |
第四章 实验数据 |
4.1 零点偏移 |
4.2 电位示值误差 |
4.3 pH 示值误差 |
4.4 温度补偿器误差 |
4.5 高阻器 |
4.6 pH 检定仪稳定性 |
4.7 实验结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碳膜电位计线性度闭环连续修正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位计制造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电位计线性度修正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稳恒电流下碳膜表面电压分布的仿真分析 |
2.1 刻痕对膜片周围电场影响的仿真分析 |
2.1.1 单一铣削刻痕对恒流导体表面电位的影响 |
2.1.2 铣削刻痕对周围刻痕电阻的遮挡效应 |
2.2 新增刻痕对已修正部分局部电阻的影响 |
2.2.1 离散修正中新增刻痕对已修正部分的影响 |
2.2.2 连续修正中新增刻痕对已修正部分的影响 |
2.3 连续修正方式下相邻刻痕影响分析 |
2.3.1 相邻刻痕深度对总电阻变化影响的仿真分析 |
2.3.2 连续修正状态下理论修正深度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闭环连续修正系统算法研究及方案确定 |
3.1 数据采集模块方案确定及算法研究 |
3.1.1 数据采集模块方案确定 |
3.1.2 数据采集模块算法研究 |
3.2 连续修正模块方案确定及算法研究 |
3.2.1 修正间隙的确定 |
3.2.2 寻零方案及算法研究 |
3.2.3 中间修正阶段方案及算法研究 |
3.2.4 末端修正阶段方案及算法研究 |
3.3 刀具补偿模块方案确定及算法研究 |
3.3.1 对刀及刀具的半径补偿 |
3.3.2 刀具的轨迹补偿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闭环连续修正系统平台搭建 |
4.1 闭环连续修正系统的硬件平台搭建 |
4.1.1 电位计修正系统整机设计 |
4.1.2 电位计修正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
4.1.3 电位计修正系统电气及控制部分设计 |
4.2 闭环连续修正系统软件设计 |
4.2.1 电位计修正系统软件设计总方案 |
4.2.2 同步电压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2.3 电刷寻零系统程序设计 |
4.2.4 闭环连续修正程序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闭环连续修正算法的试验验证与分析 |
5.1 系统试验方案设计 |
5.2 修正系统精度检测 |
5.2.1 修正系统定位精度检测 |
5.2.2 修正系统采样重复性精度检测 |
5.3 连续修正算法试验验证与分析 |
5.3.1 电位计线性度筛选试验 |
5.3.2 连续修正算法的正确性研究 |
5.3.3 连续修正算法的速度研究 |
5.4 连续修正算法误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大量程实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原理及性能 |
2.1 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工作原理 |
2.1.1 系统组成 |
2.1.2 工作原理 |
2.2 石英挠性加速度计性能评价及测试 |
2.2.1 性能评价 |
2.2.2 性能测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影响石英挠性加速度计量程的因素分析 |
3.1 表头设计要素分析 |
3.1.1 增加挠性支承约束力 |
3.1.2 减小电流标度因数 |
3.1.3 现状分析 |
3.2 电路设计要素分析 |
3.2.1 一次集成形式伺服电路 |
3.2.2 分离元件形式伺服电路 |
3.3 制造技术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量程石英挠性加速度计设计 |
4.1 减小电流标度因数 |
4.1.1 减小摆片质量 |
4.1.2 减小力矩器线圈质量 |
4.1.3 增大平均磁感应强度 |
4.1.4 材料性能选取 |
4.1.5 磁路设计计算 |
4.2 增加挠性支撑约束力 |
4.3 加速度计装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量程加速度计的测试标定 |
5.1 精密离心标定 |
5.1.1 精密离心标定设备 |
5.1.2 精密离心试验影响因素分析 |
5.1.3 加速度计安装状态 |
5.1.4 数据处理 |
5.1.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2 模型方程系数及其稳定性标定 |
5.3 温度系数标定 |
5.4 阈值、分辨率标定 |
5.5 安装误差角标定 |
5.6 带宽标定(电模拟法)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补偿——积分式新型数字电压表(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积分式直流数字电压表[J]. 上海市电工仪器研究所. 电测与仪表, 1970(03)
- [2]PXI图显万用表模块的硬件设计与实现[D]. 张婷.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3]补偿——积分式新型数字电压表[J]. Bill G.Kay. 国外电工仪表, 1967(06)
- [4]基于Rogowski线圈的大电流测量传感理论研究与实践[D]. 李维波.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5)
- [5]酸度计检定仪的研制[D]. 张雯. 电子科技大学, 2009(11)
- [6]碳膜电位计线性度闭环连续修正技术研究[D]. 燕彬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7]V-F变换式积分型数字电压表[J]. 一机部电工仪表研究所数字仪表讲座编写组. 电测与仪表, 1970(Z1)
- [8]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大量程实现技术研究[D]. 张宁.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03)
- [9]单片A/D转换器的发展及应用[J]. 沙占友. 电子技术应用, 1996(01)
- [10]数字仪表的现状与展望[J]. 冯占岭. 电测与仪表, 198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