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创造美(论文文献综述)
张书新[1](2019)在《中学数学课程中的对称美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教育的普及,由于部分学校与家长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学生面临者巨大的学习压力。尤其是面对数学等较难学科,学生常常出现畏难情绪。数学对于中学教育而言,无论是知识面的广度,还是知识的难度都是中学教育的重点。为了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必须先让学生理解其特有的表达方式,比如数学中的定理、公式等。教师如果能够将美学概念,尤其是数学所特有的对称美概念,引入学生学习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将更容易的转化思维,从而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笔者作为一线数学教师,研究数学中的对称美,能够帮助自身以及所有的一线教师重视起对学生审美的教育。同时,笔者希望挖掘出中学数学中的对称美的案例,并与自身教学相结合,改变数学教师对美的认识的缺失现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在教学中渗透美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愉快地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美,体悟美并学会创造美。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中学数学课程当中的对称美及其应用,其目的在于:1.引起一线教师对审美教育的重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2.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对称美的案例,让学生欣赏和体悟美感,主动去创造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文通过数学文献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较好的掌握了与本文的研究主题相关的理论,并以此展开研究;其次,本文通过资料搜集,了解并概述了对称美的涵义,并从中学数学中所涉及的图形对称、代数对称、概率对称等多个方面对对称美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随后,本文从教师和学生层面分析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对称美,并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体会对称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的应用意识。最后,本文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和学科间相互融合两个角度进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王雨平[2](2019)在《小学低年级数学美的教学问题与改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学美是数学知识体系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意向的融合,具体表现为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和奇异美。数学美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陶冶学生审美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把数学美运用于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在体验数学美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知识、发展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基于此,研究聚焦于小学教师和小学数学课堂,围绕数学美的教学如何落实这一问题展开研究。采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开展调查,发现当前小学低年级数学美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探讨数学美教学的改善策略。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在阐述了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中数学美的教育价值的基础上,从呈现形式维度,对教材中数学美进行了梳理;从呈现内容维度,分别对数学美的简洁、对称、和谐与奇异四种表现形式进行了论述。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审美认知发展,将审美过程分为审美感知、审美经验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阐述了数学美形成的动态过程。二是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进行深度访谈,结合课堂观察发现当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在对数学美的挖掘与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问题如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对数学美的认识存在片面化,教学准备分析不足,教学目标制定片面,教学过程组织僵化以及数学美的教学评价开展简略化等。教师自身审美能力不足、教育理念偏差、教学能力不足是产生数学美的教学问题的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数学美学习平台缺乏及应试教育的压力是导致数学美教学问题产生的外因。三是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提出了改善小学低年级数学美教学的优化策略,主要从提高教师数学美的理论素养,优化小学低年级数学美的教学设计,学校重视数学美的教学,以及让教师在数学美的教学中由自发到自觉状态转变等途径提出具体可行的改善建议。
郑刚[3](2014)在《高中数学美育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审美教育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实施数学美育教育,让学生逐渐感受数学之美,认识数学之美,体验数学之美,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将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本文首先基于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论述研究数学美和高中数学审美教学的必要性,阐明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研究的特色和成果。其次,本文对数学美育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尝试建构数学审美教育模式,开拓研究的视野,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数学之美。通过研究,笔者发现国内外学者对数学美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从数学美育的价值、课程、本质研究等理论层面上进行探究。虽然理论研究为实践提供思想保障,但正因如此却缺乏对高中数学美育在教育中的必要教学实践,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故在认识数学美和总结国内外数学美育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研究了高中数学美育的教学策略。在理论方面,基于数学美育的功能,提出了高中数学美育的教学策略:(1)挖掘数学之美,让学生认识数学美;(2)展示数学之美,让学生发现数学美;(3)融贯数学之美,让学生体验数学美;(4)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揭示数学美的内涵,追求数学美的本质,掌握数学美的规律;(5)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知美,欣赏美,体验美,最终升华为发现创造美。在实践方面,笔者选取了广西玉林市田家炳中学的四个班级分为两个层次进行高中数学美育的教学策略实证研究,对部分师生做了访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一方面在前测班级数学成绩无显著差异情况下,通过后测数学成绩数据分析发现:两独立样本t检验在齐性方差的情况下,A层次的双侧检验t值的相伴概率值p=0.002<0.05,B层次为p=0.041<0.05,汇总数据分析为p=0.002<0.05。实验数据表明:实施数学美育教育的教学策略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数学成绩差异显著,实验班的学习成绩明显要好于对照班的。另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师生访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高中数学教育中实施数学美育是必要的、可行的、有效的,它有利于建立合作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并对高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最后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展望,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
孙延洲[4](2012)在《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中学数学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中学数学教育向来令人关注。一方面是我国传统的数学教育有很多可贵的地方,学生的基础扎实、计算准确、思维严谨得到了国际数学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在中学生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出风头的往往是中国学生;但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的高新科技领域很少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特别是反映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的诺贝尔奖以及反映数学研究水平的菲尔兹奖在中国本土还无人获得,这种现象必然引起中国数学教育界的认真总结和反思。本文尝试从数学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关系分析入手,探讨中学数学教育中创新思维培养的缺失问题,对数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有重要影响的数学课程、数学教学及数学教育评价进行了研究,全文分三个部分,共五章。第一部分(第一章)主要对数学和数学教育与创新思维发展的一般关系进行了阐述。数学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与思维结下了不解之缘,数学的存在和发展都要依靠思维;数学又是思维的工具,敏锐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常常要借助数学显示其美感和力量。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抽象性、简约性、形式化、逻辑性和优美性的特征,其意义在于生成思想、涵养文化、孕育创造;数学教育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新思维的培养又促进了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发展。第二部分(第二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学数学教育中创新思维培养的缺失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国际数学教育领域,中国学生的数学教育测试(IAEP, TIMSS, PISA)成绩十分优异,但是中国学生的数学学习给人的深刻印象是重记忆、善模仿、多练习、会考试,缺乏创新思维能力,这就出现了所谓的数学学习的“中国学习者悖论”。表现在数学教育思想上认识模糊,数学教育的价值迷失,认为数学教育是数学解题的训练,是一种形式化的学习,是一种分数上的竞争优势;在具体的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数学知识要点的传授,不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忽视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数学课程的选择性匮乏、数学课堂主体性的丧失和数学教育功利性的评价是导致了创新思维缺失的直接原因。第三部分(第三、四、五章)基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分别从数学课程、数学教学和数学教育评价等方面对中学数学教育的改革问题进行了论述。数学课程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载体,对学生数学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起到奠基的作用。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过程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等功能,在数学教育中要充分挖掘这些功能,并对数学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整合。数学课程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选择性,应从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数学课程顺序的安排和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三个方面去合理设计。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核心能力,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数学教学应具有创生性和过程性,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教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促进数学理解和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数学教育评价在理念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培育学生的数学能力,涵养学生的数学智慧;评价方式应具有多元性、多样性和人文性;数学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王光明[5](2005)在《数学教学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学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学效率不仅体现于学生掌握知识与学好当堂内容的近期学习效果上,还体现于学生获得发展的远期学习效果上,数学教学效率高低不取决于教师打算教给学生什么,而取决于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发展。教学效率体现在两个方面:(1)在学生的时间投入方面,指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全身心、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2)在数学教学结果方面,指近期的学习效果——认知成绩与远期的学习效果——理性精神、效率意识、良好认知结构和数学学习能力。教学效率是相对概念。同样的学习效果,学生用时间较少,则教学效率高:同样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好而且多样,则教学效率高。 数学教学效率研究对于数学教育的贡献包括: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比较教育研究的需要、数学教育发展形势的迫切需要。国内学者试图从对教学效率的测量与评价出发,界定教学效率,但不同程度存在试图套用自然科学意义下关于效率的认识,演绎关于教学效率的认识的问题。的确,教学效率是客观存在的,但评价的标准则因依赖教学观念会具有主观性。而且,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不仅多,而且错综复杂。因此,教学效率测量与评价不可能达到自然科学意义下完全的客观化,而只能做到尽量科学化。但是,认为只有定量化才是科学化的看法是片面的。教学效率更适宜运用优、良、中差等做评价。 主要结论包括:(1)数学教学效率高低不取决于教师打算教给学生什么,而取决于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发展。(2)教学效率思想发展的主线为关注教师教的效率,逐步到关注学生学的效率,而目前更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效率。(3)我国学生数学双基与数学认知基础并不厚实。(4)我国数学教学效率亟待提高。(5)理性精神就是对逻辑、自由、普遍法则的追求和超越外在欲望的干扰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6)数学教育让学生形成理性精神是指在数学教学以及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对数学内在理性的感悟以及对数学家的理性精神的感受,学生所获得的精神层面的文化与价值体验。(7)数学教学的应然效果包括塑造学生的理性精神、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深刻理解与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8)重视数学的内在价值主要是指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重视数学对思维的训练。(9)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外源建构、内源建构和辩证建构思维能力。(10)数学认知理解分为操作性、关系性和迁移性理解三种水平。(11)在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中,虽然学生投入了很大精力,教师费了很大功夫,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远远没有达到深刻理解。(12)数学教师对数学专业与教育专业的理解各存在操作性、关系性和创造性三种水平。(13)数学教师对数学专业与教育专业的理解水平是影响教师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14)只有那些自我评价学习效率高的学生对数学与数学教师的评价才高。(15)在高的教学效率评价标准下,数学教学效率同样可以提高。(16)无所不适、无所不能的某种高效率数学教学方式是不存在的。(17)局限于技术思维是教学效率研究的大忌。(18)在认知教学中,高效率教学注重思维的教学,注重数学教学中的理解问题,注意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19)立足教学效率视角,要辩证分析我国数学教育的成绩和不足。(20)既涉及学生情感参与,又涉及学生思维积极参与,才能保证数学教学的高效率。(21)数学教学效率的理论基础并非仅是西方的某些主义,而是那些所有可以为数学教学效率研究带来启迪的国内外的相关理论与相关学科的知识。(22)要用教育中的各种“主义”帮助我们思想和深入思考,而不是僵化我们的思想。(23)提高数学学习效率需要学生有先进的观念和良好的习惯。(24)数学教学与其说激发求知欲,不如说激发求识欲。
包吉日木图[6](2007)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调查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数学史的有关情况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必要性、原则、策略、教学案例设计、合理性建议、应具备的条件、层次分析等问题。正文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呼和浩特市9所中学数学教师的问卷调查表及其分析。调查的目的是了解: 1.中学数学教师掌握数学史的情况;2.中学数学教师对“数学史的教育作用”的评价;3.中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情况;4.中学数学教师获得数学史知识的途径等。调查研究所得到的主要结果为:1.总体上来说,中学数学教师很缺乏数学史知识;2.中学数学教师对于数学史的教育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3.中学数学教师缺乏学习数学史的积极性;4.大部分中学数学教师都认为,数学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数学史,但在课堂教学中数学史的应用却不尽人意;5.中学数学教师对现行教科书及参考书中的数学史内容的分量、结构、实用性等方面不满意。同时,本文分析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所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解决困难的对策。文章的第二部分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融入数学史的策略。在中学数学教材中融入数学史的策略有:1.渗透到教材内容的诸环节中;2.讲“数学故事”;3.设置“数学史选讲”专题; 4.设置“数学史专著推荐”专栏。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策略有:1.根据课程内容,讲数学史引入课题;2.适当介绍数学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 3.向学生展现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数学家的不同方法; 4.应用数学史,设计课堂教学案例;5.结合发明创造的命名谈数学家的伟大成就; 6.结合数学符号谈其发展概况;7.应用数学历史问题,突出数学思想方法;8.应用数学家的错误、困惑、挫折、失败,改变学生错误的数学观。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融入数学史的策略有:1.讲述数学家的故事;2.数学史报告;3.数学史讨论会;4.数学史讲座;5.数学史展览会;6.数学史艺术表演;7.数学史影片;8.阅读数学史书。目前,虽然有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了数学史的重要性,但直接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现成的教学案例很少。因此教师有必要查阅历史文献,设计适合课堂教学的教学案例。本文中给出两个教学案例设计:1.基于数学史的“勾股定理”教学案例设计,旨在将数学史和数学文化(“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引进课堂教学;2.“黄金分割”的教学案例设计,旨在向学生展现数学美,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后,提出了中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合理性建议、应具备的条件及层次问题。
刘宇飞[7](2020)在《数学美在中学课堂中促进学生德的发展》文中指出随着时代发展,教育改革和创新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尽管我国在倡导素质教育,但是单一的教育评价机制导致了部分教师重知识,而忽视了学科德育的重要性,尤其体现在数学这类抽象性较强的基础学科之中。伴随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学数学教育从理念、方式、方法都在不断改革创新,但也正是评价机制缘故,使得数学课程难以脱离“以知识为中心”,即便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向过程中,也难以脱离对“知识本位”的依赖性。所以,使得部分学生对数学课程感到枯燥,对数学本身失去了兴趣,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了畏惧。目前,中学数学教研活动主要是围绕着“如何开展知识教学”、“创设高效课堂”等方面,旨在进一步提升学生成绩。在国家推行“立德树人”方针政策下,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是校园德育工作的参与者,这并不与其所教授的课程相矛盾,反而应该是任何一门课程都应该与德育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当前,已经有部分教师开始探讨数学学科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数学作为自然学科的基础,其应用范围广泛,她的重要性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世界地位。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教育不仅在关注知识与能力,也在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研究普遍关注前者,而后者相对薄弱。如何从数学教育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应该引起关注,而数学中蕴含丰富的德育元素,“数学美”便是数学课程中开展德育课程的积极因素。当前,“数学美”作为抓手开展学科德育工作的教育研究与实践都非常少,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用来完善数学课程中的“立德树人”功能,并充实德育工作内容。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为例,开展了六个部分的探讨:其一,数学课堂发挥德育功能的必要性。结合目前国内教育的现状,首先阐述了学科德育的必要性,进而探讨了数学课堂发挥德育功能的必要性。其二,学科德育的基本概况与实施路径。阐述了学科德育的概念、特征等内容,以及实施路径的一般观点。其三,数学学科特点及其德育功能的探讨。分析了数学学科特点,及其蕴含的德育功能。其四,剖析了数学美及其德育特征。阐述了数学美发展的历史沿革,进而阐述其发挥德育功能的特征。其五,课堂案例构建与策略探讨。在结合实际教学案例,以数学美在中学课堂中发挥德育功能的内容与方式进行探讨。其六,案例实验分析与思考。对基于数学美视角下的教学案例进行实验,了解学生对数学美引入课堂教学的认识情况。本文以教材为基础,对数学文化进行了适度拓展,从理论上探究了初中数学课堂中数学美发挥德育功能的教学策略,阐述数学美的内涵、特征、功能,碰撞出数学教育与德育的火花,有助于促进数学课程的“立德树人”,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有助于数学教师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提供参考,为推动“数学美”走进课堂,从数学教育中发挥德育提供一种理解,拓宽实践之路。
李爽[8](2011)在《数学美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审美教育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审美教育实质是培养一种情感的教育。新课程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转变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让学生欣赏数学美,感受数学美,把数学美融入中学数学教育,利用数学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由内而外的,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
刘冬燕[9](2011)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学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模式,其核心是用审美法则来改进和转化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与形式,将数学教学过程视为一种审美活动。通过审美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完整人格具有重大意义。审美教育也是进一步深化数学学科教学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证明,实施审美教育,中学学生数学成绩及中学数学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为中学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论文将从探究数学审美教育的相关理论出发,阐述数学美的特征,以新课标为指导,重点使用举例法来发掘当前中学数学教材中的美的要素。以新课标所关注的三个方面:情感态度、思维以及数学价值观为重点,阐述数学美在数学教育中的功能,进而证明数学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指出数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多种方法和途径。本论文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研究的是国内外对数学美及审美教育的理论、实践以及创新,并指出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研究数学美的表现形式为基础,研究了数学教材的数感美、符号美、空间美、证明美等,比较系统而全方位地研究了数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策略、以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实际经验论证观点,有实际的借鉴作用。第二章为数学美简述,将数学美看做是一种和谐与统一,而这种和谐与统一主要指的是,在自然界中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所含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相互融合与一致,然后系统的研究了数学美的主要特点简洁性、对称性、统一性与奇异性,并系统的研究了教材中所体现出的数学美,如数感美、符号美、空间美、过程美即和谐美。第三章为审美教育简述,指出审美的特征是动情化、形式化,它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鉴赏、感受、想象和创造等感性的能力为基本目标,通过对受教育者高尚的健全的人格培养、完善的美好的理想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塑造这两种根本途径,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无论是感性上还理性上一致和谐的美好追求。同时通过研究发现了审美教育的本质即审美教育是感性教育、情趣教育、人格的教育。然后分析了审美与德育、智育和体育的紧密联系。第四章为中学数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及具体措施,先归纳总结了在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必要性,然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给出几点实施的策略,最后给出在实施过程中的几点建议。第五章可以看做是对前四章的一种实践中的延伸,对第四章的实验的结果反馈。
赵博[10](2004)在《数学美与中学数学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中学生怕学数学的数学教育现状出发,结合我国当前基础数学课程改革关于体现数学的美学价值的数学文化理念,参考国外把培养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与对数学美欣赏结合起来作为一项数学课程目标的做法,通过关于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与学习兴趣的关系的微型调查分析,提出“数学美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课题。 本文对数学美与中学数学教学从关于数学美和数学美与中学数学教学两方面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尝试性的研究。论文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为关于数学美的基本内容;第二部分为数学美与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部分包括前二章:第一章探究了美与数学美的概念,提出了“美和数学美”的定义,分析了其实质与内涵;第二章着重论述了数学美的基本特征及其层次划分,将数学美的基本特征概括为简洁性、对称性、统一性和奇异性,详细分析了每个特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最后从外到内、低到高将数学美划分为外在形式美、内在理性美和创造美三个层次,奠定了数学美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包括后三章:第三章论述了数学美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功能,其中阐述了数学美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具有的审美功能、方法功能和文化功能,这对数学美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第四章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具体提出了从认识数学美、发现数学美、欣赏数学美到创造(或运用)数学美的认知过程;第五章探讨了中学数学教学中认知数学美的案例。首先,以圆锥曲线教学为案例来挖掘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美,具体从三个层次探讨①圆锥曲线语言之美,是数学美的外在形式美具体展现;②圆锥曲线方法美、逻辑美,是深层次数学美的内在理性美的反映;③在圆锥曲线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其数学美处理教材,揭示内在知识结构的新价值;其次,提出数学美在中学数学学习中的具体案例运用,并具体从追求简洁性、构造对称性、利用统一性和发现奇异性四个方面来举例探讨。硕士学位一沦文一衡 本文关于数学美与中学数学教学的理论探讨的结论包括两点:一、中学数学教师要重视数学美;二、数学美的思想价值要体现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这对于运用数学美的思想方法来改进中学数学教学、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创造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创造美(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数学课程中的对称美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 |
1.3.2 国内研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对称美的概念分析 |
2.1 对称美的涵义 |
2.2 对称美的重要性 |
2.2.1 对数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2.2.2 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2.3 对称美在中学数学中的表现 |
2.3.1 图形的对称 |
2.3.2 代数对称 |
2.3.3 概率中的对称 |
2.3.4 解题思路的对称 |
3 对称美的应用分析 |
3.1 最短路问题 |
3.1.1 “一线同侧两点”问题 |
3.1.2 “一点两线”问题 |
3.2 利用对称解决规律题 |
3.2.1 回文数 |
3.2.2 莱布尼茨调和三角形 |
3.3 基于对称的分类问题 |
3.3.1 在圆中的应用 |
3.3.2 在排列组合中的应用 |
3.3.3 在函数中的应用 |
3.4 对称美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案例分析 |
3.4.1 《绝对值》教案设计 |
3.4.2 总结反思 |
4 引导学生发现对称美的方法设计 |
4.1 教师层面 |
4.1.1 巧妙引入 |
4.1.2 巧设题目 |
4.1.3 教学中设计数学游戏 |
4.1.4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
4.2 学生层面 |
4.2.1 具备数学素养 |
4.2.2 潜心研究后的灵感 |
4.2.3 回归生活,感知美感 |
5 引导学生创造美的方法设计 |
5.1 动手操作 |
5.2 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
5.2.1 数学与语文学科结合 |
5.2.2 数学与美术结合 |
5.2.3 数学与音乐结合 |
6 对称美在中学数学课程中的实验设计 |
6.1 访谈内容设计与结果 |
6.1.1 访谈内容设计 |
6.1.2 访谈结果 |
6.2 实验假设 |
6.3 实验对象与方法 |
6.4 实验过程 |
6.5 问卷数据收集与分析 |
6.5.1 问卷基本情况 |
6.5.2 学生在数学课上的态度变化 |
6.5.3 实验前后学生数学兴趣的对比分析 |
6.5.4 实验前后学生数学成绩对比 |
7 对称美在中学数学课程中的实施—以轴对称设计为例 |
7.1 教学准备 |
7.2 教学设计与实施 |
7.3 教学反思 |
8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小学低年级数学美的教学问题与改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1.数学美符合小学生成长的需要 |
2.新课标对小学数学美教学的新诉求 |
3.当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亟待解决呼唤数学美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2.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四)概念界定 |
1.数学美 |
2.小学数学美渗透 |
(五)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一、关于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中数学美的理论探析 |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中数学美的教育价值 |
1.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
2.启迪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
3.陶冶学生审美情操 |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中数学美的提炼与分析 |
1.数学美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中的呈现方式 |
2.数学美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中的呈现内容 |
(三)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审美过程 |
1.审美感知阶段 |
2.审美经验阶段 |
3.审美创造阶段 |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美的教学现状调查结果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内容与实施 |
1.访谈内容与实施 |
2.课堂观察内容与实施 |
(四)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1.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对数学美的认知情况 |
2.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对数学美教学的实施情况 |
3.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在数学美教学中遇到困难的情况 |
三、小学低年级数学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美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对数学美的认识片面化 |
2.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对数学美的教学准备分析不足 |
3.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对数学美的教学目标制定片面 |
4.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对数学美的教学过程组织僵化 |
5.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对数学美的教学评价开展简略化 |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美的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1.小学低年级数学美的教学中存在问题之内在原因 |
2.小学低年级数学美的教学中存在问题之外在原因 |
四、改善小学低年级数学美教学问题的策略 |
(一)多举并措提高教师数学美的理论素养 |
1.教师树立科学数学美的教学理念 |
2.教师自主学习数学美的相关知识 |
(二)优化小学低年级数学美的教学设计 |
1.精心挖掘教材中的数学美 |
2.制定全面的数学美教学目标 |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美的教学 |
4.提高数学美的教学评价质量 |
(三)学校要重视数学美的教学 |
1.建立多样化的数学美教学的激励机制 |
2.提供多种学习数学美教学的途径 |
3.加强数学美教学的管理 |
(四)让教师在数学美的教学中由自发到自觉状态转变 |
1.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展示数学美 |
2.在引导学生建立模型中运用数学美 |
3.在激励学生解释与运用知识中创造数学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小学低年级数学美的教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B 数学美的教学课例赏析1 |
附录C 数学美的教学实录片段赏析2 |
致谢 |
(3)高中数学美育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问题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5 研究特色与成果 |
1.5.1 研究的特色 |
1.5.2 研究的成果 |
第2章 数学美育相关研究综述 |
2.1 关键概念界定 |
2.1.1 美 |
2.1.2 美学 |
2.1.3 美育 |
2.2 数学美育的特征 |
2.2.1 数学美的简洁性 |
2.2.2 数学美的统一性 |
2.2.3 数学美的对称性 |
2.2.4 数学美的奇异性 |
2.3 国外数学美育研究概况 |
2.3.1 数学美育的价值研究 |
2.3.2 数学美育的教学研究 |
2.3.3 数学美育的课程研究 |
2.3.4 数学美育的整体研究 |
2.4 国内数学美育研究概况 |
2.4.1 数学美育的源研究 |
2.4.2 数学美的本质研究 |
2.4.3 数学美的教学研究 |
2.4.4 数学美的价值研究 |
2.4.5 数学美的硕博研究 |
第3章 高中数学美育的教学策略研究 |
3.1 数学美育的功能 |
3.1.1 挖掘数学之美,让学生认识数学美 |
3.1.2 展示数学之美,让学生发现数学美 |
3.1.3 融贯数学之美,让学生体验数学美 |
3.2 渗透数学美的教学策略 |
3.2.1 揭示数学美的本质,掌握数学美的规律 |
3.2.2 发展个性,让学生感知欣赏发现创造美 |
第4章 高中数学美育的教学策略实证研究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假设 |
4.3 实验方法 |
4.3.1 被试概况 |
4.3.2 实验变量 |
4.3.3 实验设计 |
4.3.4 数据处理 |
4.4 实验过程 |
4.4.1 挖掘探究数学之美 |
4.4.2 感知欣赏数学之美 |
4.4.3 体验创造数学之美 |
4.5 实验结论及综合分析 |
4.5.1 学习成绩比较分析 |
4.5.2 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
4.5.3 访谈分析 |
4.5.4 讨论与结果 |
4.5.5 实验的不足 |
第5章 思考、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我国博士研究生对美育的研究成果 |
附录二:我国硕士研究生对数学美育的研究成果 |
附录三:《整体思想的解题策略》教学设计 |
附录四:寻找“金花”,得分点噢 |
附录五:高中生数学学习问卷调查 |
教育硕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中学数学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的意义 |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数学教育与创新思维 |
一、数学教育的意义探求 |
(一) 数学本质的认识 |
(二) 数学教育的特征 |
(三) 数学教育的意义 |
二、创新思维的内涵与特征 |
(一) 创新思维的内涵 |
(二) 创新思维的特征 |
三、数学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关联 |
(一) 数学教育对培养创新思维的作用 |
(二) 创新思维培养对数学教育的影响 |
第二章 创新思维的缺失:中学数学教育的现实境遇 |
一、数学教育的价值迷失 |
(一) 意义误解:题海化的训练 |
(二) 本质迷惘:形式化的理解 |
(三) 功能偏离:利益化的竞争 |
二、数学教育的问题表征 |
(一) 揉碎的数学知识要点 |
(二) 失落的数学认识过程 |
(三) 漠视的数学情感态度 |
三、创新思维缺失的成因探析 |
(一) 审视课程:选择性的匮乏 |
(二) 透视课堂:主体性的丧失 |
(三) 反思评价:功利性的泛滥 |
第三章 创新思维培养的基点:数学课程的理性探索 |
一、数学课程的应然功能 |
(一) 基础性 |
(二) 过程性 |
(三) 发展性 |
(四) 创新性 |
二、数学课程资源的有效融合 |
(一) 传统的数学课程资源 |
(二) 现代的数学课程资源 |
(三) 数学课程资源的整合 |
三、数学课程的理性选择 |
(一) 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 |
(二) 数学课程顺序的安排 |
(三) 数学知识呈现的方式 |
第四章 创新思维培养的路径:数学教学的意义回归 |
一、数学教学的过程性和创生性 |
(一) 数学教学的过程性 |
(二) 数学教学的创生性 |
(三) 过程性与创生性的教学意蕴 |
二、数学教学中的数学问题与问题解决 |
(一) 数学问题 |
(二) 问题解决 |
(三) 数学问题与问题解决的教学意义 |
三、数学教学中的教师引领 |
(一) 关注学生思考 |
(二) 促进数学理解 |
(三) 鼓励求异思维 |
第五章 创新思维培养的保障:数学教育的科学评价 |
一、数学教育评价理念 |
(一) 形成数学情感 |
(二) 培育数学能力 |
(三) 涵养数学智慧 |
二、数学教育评价方式 |
(一) 多元性 |
(二) 多样性 |
(三) 人文性 |
三、数学教育评价的价值追求 |
(一) 促进创新思维 |
(二) 激发学生个性 |
(三) 推进持续发展 |
结语 追求创造性的数学教育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5)数学教学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主要概念界定 |
第一节 效率与效率的意义 |
第二节 教学效率与数学教学效率的界定 |
第二章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经济学基础 |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信息论与思维学基础 |
第四节 课题研究的系统科学基础 |
第五节 课题研究脑科学的基础与自然现象的启发 |
第六节 数学教学效率评价的方法论基础 |
第三章 教学效率的思想与我国当代开展的相关实验概述 |
第一节 我国古代关于教学效率的思想 |
第二节 国外关于教学效率的思想 |
第三节 我国当代关于教学效率的实验 |
第四章 时间的理论与应然数学教学效果 |
第一节 时间的理论 |
第二节 数学教育中的理性精神 |
第三节 数学教育要培养效率意识 |
第四节 构建完善的认知结构与促进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
第五节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数学学习自我认识能力 |
第五章 数学教学效率现状的调查研究 |
第一节 北大学子和高考状元数学学习效率的现状 |
第二节 中学数学教师关于数学教学效率认识的现状 |
附录:教师调查问卷 |
第三节 中学生关于数学学习效率认识的现状 |
附录:学生调查问卷 |
第四节 基于数学认知基础测试的数学教学效率的现状 |
第五节 基于AHP方法评价的数学教学效率的现状 |
附录:专家与学生问卷 |
第六章 影响数学教学效率因素的调查研究 |
第一节 高中数学高才生与普通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差异 |
附录一:高才生及普通生“两角和与差三角公式”的认知学习比较 |
附录二:两个解题记录(要点) |
附录三:“极限”概念学习前后的作业单 |
第二节 学生数学认知理解的程度 |
附录:理解水平试题 |
第三节 学生认为影响数学学习效率的因素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四节 北大学子和高考状元认为影响数学学习效率的因素 |
第五节 数学学习效率比较与个案 |
第六节 中学数学教师对“双专业”的理解程度 |
附录一:数学教师对数学专业理解的水平划分的初步假说 |
附录二:关于“中学数学教师对双专业理解水平”的专家首次调查问卷 |
附录三:首次向专家征询意见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附录四:关于“中学数学教师对双专业理解水平”的假说再次向专家征询意见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五:中学数学教师对双专业理解程度与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
附录六:数学教师对双专业理解的程度调查问卷 |
附录七:中学数学教师对双专业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 |
附录八:调查统计分析 |
第七章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实践研究 |
第一节 提高高中生数学学习效率的实践案例 |
第二节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实践案例 |
附录一:实验班学生对实验教师的评价节选 |
附录二:学生关于数学与美认识的作业 |
第三节 提高探究课教学效率的实践案例 |
附录:胡庆玲老师的“中心对称”和“轴对称”探究课大家谈 |
第四节 提高复习课教学效率的实践案例 |
第五节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实验研究之一 |
第六节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实验研究之二 |
第八章 关于数学教学效率的认识与思考 |
第一节 研究数学教学效率应该贯穿的精神 |
第二节 高效率数学教学的特征 |
第三节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需要数学教师对“双专业”有深刻的理解 |
第四节 提高数学学习效率需要学生有先进的观念和良好的习惯 |
第五节 我国数学教育的成绩与不足 |
附录:日历中的方程 |
第六节 课题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附录:数学教学效率评价指标聚类分析 |
参考文献 |
在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6)中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问题”的研究现状 |
(三) 本研究旨在解决的问题及创新之处 |
(四) 研究方法 |
一、中学数学教师问卷调查及其分析 |
(一) 调查表的设计 |
1. 调查对象 |
2. 调查目的 |
3. 调查表的制作及发放 |
(二) 问卷调查表的分析及其结论 |
1. 被调查教师的基本信息 |
2. 被调查教师正确掌握数学史知识的情况 |
3. 被调查教师对数学史的教育作用的评价分析 |
4. 对数学教师获得数学史知识途径的分析 |
5. 对第27 题的分析 |
6. 对第28 题的分析 |
7. 对第29 题的分析 |
8. 对第30 题的分析 |
二、中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有关研究 |
(一) 中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必要性——HPM 的观点 |
(二) 中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原则 |
(三) 中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策略 |
1. 中学数学教材中融入数学史的策略 |
2.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策略 |
3. 学生的课外活动中融入数学史的策略 |
(四) 中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教学案例设计 |
1. 基于数学史的“勾股定理”教学案例设计 |
2. “黄金比例”的教学案例设计 |
(五) 中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合理性建议、应具备的条件及层次分析 |
1. 中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合理性建议 |
2. 中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应具备的条件 |
3. 中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层次分析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教师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7)数学美在中学课堂中促进学生德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数学美的相关研究分析 |
1.2.2 关于数学美在中学课堂发挥德育功能的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学科德育的必要性与实施路径 |
2.1 中学德育工作目标与实施简述 |
2.2 学科德育的简述 |
2.2.1 学科德育的相关概念 |
2.2.2 学科德育的地位和价值 |
2.2.3 学科德育面临的困境 |
2.3 学科德育的实施路径 |
第3章 数学学科特点和德育的意蕴 |
3.1 数学的学科特点 |
3.1.1 数学的抽象性 |
3.1.2 数学的逻辑严密性 |
3.1.3 数学的广泛应用性 |
3.2 数学学科的德育范畴 |
3.2.1 数学学科德育中的爱国主义 |
3.2.2 数学学科德育中的思维品质 |
3.2.3 数学学科德育中的理性精神 |
3.2.4 数学学科德育中的审美教育 |
第4章 数学美与其德育功能 |
4.1 数学美的历史演变过程 |
4.1.1 数学美的朦胧时期 |
4.1.2 数学美的萌芽时期 |
4.1.3 数学美的发展时期 |
4.2 数学美的解读及德育特征 |
4.2.1 奇异美 |
4.2.2 简洁美 |
4.2.3 对称美 |
4.2.4 统一美 |
第5章 数学美在初中数学课堂发挥德育功能的策略分析 |
5.1 数学美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渗透方式 |
5.1.1 引入中的巧妙渗透 |
5.1.1.1 设疑引入法 |
5.1.1.2 故事引入法 |
5.1.2 解题中的巧妙渗透 |
5.2 数学美在初中数学课堂发挥德育功能的案例分析 |
5.2.1 《探寻神奇的幻方》教学案例分析 |
5.2.2 基于数学美视角下对《探寻神奇的幻方》教学案例再思考 |
第6章 《探寻神奇的幻方》教学实证分析 |
6.1 实证研究设计 |
6.2 实证结果分析 |
第7章 总结与反思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在学期间的实践情况 |
(8)数学美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数学的概述及特点 |
§1.1.1 "数学"的由来 |
§1.1.2 数学的特点 |
§1.2 数学教育的概述 |
§1.2.1 国外数学教育概述 |
§1.2.2 我国数学教育概述 |
§1.3 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1 中学数学教育现状分析 |
§1.3.2 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改革趋向 |
§1.4 研究的问题 |
第二章 数学美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
§2.1 美学与数学美 |
§2.1.1 美学的概念 |
§2.1.2 数学美学的产生与发展 |
§2.1.3 数学美的分类及特征 |
§2.2 数学美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
§2.3 数学美对学生素质的影响 |
§2.4 深化数学美的探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
第三章 把数学美与中学数学教育结合起来 |
§3.1 中学数学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
§3.2 审美教育的意义 |
§3.3 数学美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
§3.4 数学美融入中学数学教学中 |
§3.5 教师是影响学生对中学数学美感受的关键因素 |
§3.6 感受美,欣赏美的渠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国内外研究概况 |
(二) 研究意义及方法 |
(三) 创新之处 |
二、数学美简述 |
(一) 数学美的概念及特点 |
(二) 中学数学教材中的美及其具体体现 |
三、审美教育简述 |
(一) 审美教育的概念与本质 |
(二) 审美教育的意义 |
四、中学数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及具体实施 |
(一) 中学数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 |
(二) 中学数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具体实施 |
(三) 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几点注意 |
(四) 小结 |
五、审美教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效果分祈 |
(一) 调查问卷 |
(二) 成绩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数学美与中学数学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美与数学美的概念 |
1.1 美的概念 |
1.2 数学美的概念 |
2 数学美的基本特征及其层次 |
2.1 数学美的基本特征 |
2.1.1 简洁性 |
2.1.2 对称性 |
2.1.3 统一性 |
2.1.4 奇异性 |
2.2 数学美的层次 |
3 数学美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功能 |
3.1 数学美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 |
3.2 数学美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功能 |
3.2.1 审美功能 |
3.2.2 方法功能 |
3.2.3 文化功能 |
4 中学数学教学中对数学美的认知过程 |
5 中学数学教学中认知数学美的案例分析 |
5.1 数学美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挖掘案例--圆锥曲线教学 |
5.1.1 圆锥曲线语言之美,是数学美的外在形式美具体展现 |
5.1.2 圆锥曲线方法美、逻辑美,是深层次数学美的内在理性美的反映 |
5.1.3 在圆锥曲线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其数学美处理教材,揭示内在知识结构的新价值 |
5.2 数学美在中学数学学习中的运用案例 |
5.2.1 追求简洁性,培养思维灵活性 |
5.2.2 构造对称性,优化解题过程 |
5.2.3 利用统一性,启迪解题思路 |
5.2.4 发现奇异性,发挥创造能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创造美(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数学课程中的对称美及其应用[D]. 张书新.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2]小学低年级数学美的教学问题与改善策略研究[D]. 王雨平. 河南大学, 2019(01)
- [3]高中数学美育的教学策略研究[D]. 郑刚. 广西师范大学, 2014(10)
- [4]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中学数学教育研究[D]. 孙延洲.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9)
- [5]数学教学效率研究[D]. 王光明. 南京师范大学, 2005(03)
- [6]中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调查研究[D]. 包吉日木图.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03)
- [7]数学美在中学课堂中促进学生德的发展[D]. 刘宇飞.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8]数学美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的作用[D]. 李爽. 吉林大学, 2011(09)
- [9]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D]. 刘冬燕.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12)
- [10]数学美与中学数学教学[D]. 赵博. 华中师范大学, 2004(03)